小学语文论文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_人教版新课标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论文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_人教版新课标(共10篇)

小学语文论文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_人教版新课标 篇1

读书、写字、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作文又是最让老师费心费神的。往往老师花大量时间和精力逐字逐句地帮助学生批改作文,苦口婆心地说教,但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没有很大的提高。究其原因,我想,作文是一种技能,技能是通过练习得来。光靠老师说教是不行的,应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练习、体会来提高作文水平。在作文教学中应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低年级没有专门的作文课,其作文启蒙有其自身的特点。下面我就自己教低年级学生写日记的做法和体会来谈谈我是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作文启蒙教育的。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写作也是一样,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不能在作文起步阶段写作积极性就受到挫伤,否则将会对他以后的写作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一个写作自尊心受创的孩子,将会视写作为一种负担和痛苦,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是很难写出好文章来的。所以,在一开始就要小心翼翼地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保护他创作的积极性。

1.要同儿童实际水平出发,明确目标,创设儿童作文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的兴趣。根据一、二年级学生语言心理的发展水平,老师的要求应定在:能写出一句或几句通顺、完整的话,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写明白,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这些要求在科学、民主、有效的说话训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是能够达到的。通过努力,能做到的事,学生才会有兴趣。要求过高或过低都难于产生兴趣。但是,要求是可以上不封顶的。对于一些语言发展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不能用这个标准来压抑他的发展。

2.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我的做法有以下几点:(1)开展丰富多样的日记交流活动。我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日记交流活动。有时,我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好日记;有时让学生上台来自己放声朗读;有时要求各组分别围成一圈儿,每个人都选读一至两篇自己的日记,其他组员听评其作文的长处和短处;有时,把学生组织起来到兄弟班级宣读自己的优秀日记,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充分肯定的评价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行。(2)我还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向报刊投稿。开学不到两个月,班级已有六七位同学在《鸡鸣》、《每日桥报》上发表了自己的日记。每发表一篇我都大力表扬,肯定他们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鼓励其他同学:他们能发表,你们一定也行!不仅调动了发表日记的小作者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其他同学的写作积极性。班上的小朋友把写日记看成是展示自己才华的好机会,一个个想写、乐写,出现了国庆节放假四天,大多数孩子都自觉地写了三至四篇日记的喜人景象。但发表的日记仅仅占个人日记总量的很少的一部分,每个孩子都有不少好日记来不及和没有机会发表,怎么办呢?(3)我的第三个做法是:打印成册。我想到要让孩子感受收获的喜悦。好的东西就应该保留下来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我就让孩子挑选自己的优秀日记,发动家长,每人打印一本属于自己的作品专辑。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优秀日记变成了铅字,漂亮、工整地从打印机打出,再配上美丽的、和文意相联系的插图,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我奖励每一个做出作文专辑的学生,发表扬信鼓励他们,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互相借阅、讨论、评议,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空前高涨。(4)争取家长的支持。家长在打印孩子日记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自豪感,使家长更支持、鼓励孩子们写作。这对于我们学校的作文教学是一个有力的支持。

二、注重积累,提高写作水平

这是指把写日记和观察生活、课内外阅读、班队活动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年级学生的日记多数为观察日记,孩子们记见闻,写感受,都建立在对生活中的人、事、物观察的基础上。仔细观察,使他们的日记真实具体,言之有物,而写日记又使学生逐步养成了留心观察、认真体验的好习惯。针对低年级的年龄特点,我在引导学生写日记时总是鼓励他们说:“把你最想告诉老师,告诉同学的事写出来。一天之中,你会看到很多,听到很多,想到很多,你选取印象最深刻的来写。”于是,秋天到了,有写秋季的;桂花开了,有写桂花的;有的写和小伙伴的友谊;有的写仙人掌;写小蚂蚁搬食物,写天竺山的路,写风、写雨……五光十色的生活都涌向笔端,化成了稚嫩朴素的童言童语,童心跳跃,真实感人。其次,课内外阅读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在阅读、背诵了大量的课内外文章之后,他们在写日记的时候,句子就比较规范,语句不通顺的情况大为减少,这种学习迁移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可见课内外的阅读、背诵,规范了他们的语言,丰富了他们的词汇,使他们学会表达。巴金曾说过,他背了很多文章,虽然自己没有仔细地去研究过它们,但在背了这么多的文章之后,至少知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最后,作文从内容上说应是丰富生活的展现,从作文目的上看,作文是有实用性的。通过各种班队活动使作文的内容和目的很好地结合起来。一般做法是:开展一个活动,让学生作文。而我的做法有所不同。举例来说,我为了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主人公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我想开一个“我是集体小主人”的主题班会。怎么开呢?星期三在班上向同学们征稿,今天的日记题目就是“我是班级的小主人”,可以写我该怎么做,怎么为班级争光,体裁不限,可以写诗,但我并不强求同学们写。写的同学就有一次上台的机会,不愿写的同学我不勉强。第二天,我批改日记,让写得好的同学把自己的日记背下来。他们非常高兴,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日记被选中,很自豪。我还选出两篇合适的日记让小主持人当台词作为班会的开场白。这样,小主持人的台词是学生自己的日记,上台发言同学所说的也是自己的日记。日记成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背诵日记的同学赢得了掌声。从写到说,学生经历了一个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思想教育真正深入人心。这次班会我还要宣传委员、文艺委员组织大家排练一点相关的文艺节目。其中的小品“我爱早读”“认真做值日”“写好字”都是学生自编自演,所有的台词,都是学生自己编的,这不也是一次生动的说话训练吗?一个学期多开这么几次班会,学生的作文、思想教育、能力培养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活动发挥了较大的效益。作文水平、思想水平、能力的提高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三、批改日记注重感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作文的评改能力

读完学生的日记,往往针对他日记中的内容和语言的使用情况,写上几句话。努力发挥语言传情达意的工具作用,指导他们写文、做人。观察仔细的,我称赞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明亮的眼睛;内容感人的,我表扬他们乐于助人,孝敬长辈的良好品质;勇于探索的,我鼓励他们奋发进取,积极向上;提出疑问碰到困难的,我热情地指导他们如何去努力解决。这种注重感情交流的批语,缩短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强了老师和学生在写作上的互动,这种亲合力使学生得到极大的鼓舞。越来越多的孩子把日记看成是与老师亲切交谈的信息通道,越来越多的孩子愿意通过日记与老师谈心。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作文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我体会到这种能力应从低年级写日记时就开始培养,要减少苦劳役,研究点金术。把精批,变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学活动。让细改,成为作者本人的良好习惯,老师应努力调动其作文评改的自觉性,以促进其自改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为此,我经常在班级展示一些好日记,引导大家评议: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准,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有时,我也出示学生日记中写得不完整和不通顺的句子,引导大家讨论:这些话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怎样表达才能把这样的意思说清楚,说通顺?从集体评他人的日记逐步过渡到自己评改自己的日记,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于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有了感性的认识,自我评价和修改文章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孩子们逐步成了作文的主人。

总之,坚持让学生写日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同时也让老师通过日记,更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更全面地关心学生的成长,对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

小学语文论文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_人教版新课标 篇2

小学语文学习,作文可为是令极大多数学生头痛的事。许多学生往往会咬着笔杆,无从下笔。但如果学生上交的每一篇作文,老师都认真评价,给学生指出不足,表扬优点,这就像是给学生指点迷津,会令学生豁然开朗。

一篇习作,一般包括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语言以及标点这几部分。如果老师从这几点中挑选一点或两点,有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就进行认真评价,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水平一定会有极大的提高。

一、主题的指点

主题是整篇作文的核心、灵魂和统帅,没有主题,作文就会松松垮垮、不知所云。所以老师对学生主题的评价可为首当其冲。如:三年级第一单元的作文是写《家乡的一处景物》。这一主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较易把握。于是交上来的作文中,大部分对家乡的小河、家乡的田野进行了赞美。而有的学生,虽然开头和结尾点出家乡小河的美、田野的美,但在具体的内容描写中,却是河上有许多垃圾,河水黑黑的、稻田光秃秃的……老师对于这样的作文,应该有启发性地评价:你把无益于主题的材料不加选择地全写进文章中去,这样势必旁生枝节,主题也就不会集中了。请你只写有美感的内容,读者看了,就会有要去亲眼目睹的冲动,那你的作文就成功了。这种评价语,可以让学生领悟主题突出这一文章特征。

二、材料的指点

文章的材料即内容。写文章必须占有材料。材料是平时观察、体验等多种形式获取的。老师对这方面的评价可以写观察仔细、把亲身的体验真实地表达出来了。反之,有些学生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老师也应指出不足。如:一次三年级的作文课,让学生写一种花。我在写之前给学生看了一篇写水仙花的范文。结果,在学生交上来的几篇作文中,写菊花、喇叭花、桂花的也写成在春天开放。老师就应该指出材料要真实。

三、结构的指点 文章结构是对文章进行谋篇布局,使文章各部分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但有些学生随心所欲的胡思乱想。老师在评价这一点时,不仅要指出优点与不足,最好给结构混乱的学生列一个提纲。学生才可以根据你的提纲顺水推舟,这样修改起文章来就容易多了。如写小白兔的文章,有些学生往往对小白兔的眼睛印象很深刻,于是就先写眼睛再写其它各部位。有的学生甚至重复描写眼睛。老师在评价的时候,不妨给学生列一个提纲,提醒学生由头到尾,或由整体到局部地写。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会文章结构的安排。

四、表达方式的指点

表达方式的好坏对于一篇文章很重要。如果没有很好的表达方式,丰富的思想内容就不能得到完美的表达,文章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有些学生写春天田野中的麦苗,只会写绿油油的麦苗在春风中摇摆。老师可以帮他模仿一些精彩片段,改为:春天的麦田,好一派勃勃生机哟:亭亭而立的腰身沙沙舒展着,翡翠般的手儿缓缓地摇曳,它们是那样绿,倘若摸摸,定沾一指新绿,染一掌清香,留一道沁心铭肺的凉爽。改好这一段文字,还可以在旁边写上评价语:老师修改后的这段文字,用上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文章的表达效果是不是更上了一个台阶?在以后的文章中,要尽量多运用优美的语言,让读者为之陶醉。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印象深刻,并懂得课外书中精彩片段可为我所用,可让文章更精彩。

五、语言的指点

正确运用语言是写作最重要的基本功。老师在作文评价中,不能忘记对学生用的字、词是否准确、精炼、生动、朴实作一番评价。在学古诗《泊船瓜洲》时,我有意让学生推敲诗中的绿字好在哪里?学生进过一番激烈地讨论后,明白了用字的精准对于文章的重要性。把握主这个重要的时机,我也对学生习作中的语言进行了评价。如:在一个百花齐放,繁花似锦的春天。这样的语言表达就像是一个姑娘擦了过多的胭脂花粉。老师帮他改为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这样看起来就清新亮丽多了。再如有一个学生这样写:走进院子里,狗朝我叫,鸡吓得乱叫……我这样评价:中国的语言中还有吠、鸣、啼、吼等动词,如果我们写成狗吠,鸡鸣,这比你单用一个叫字要好多了。

六、标点符号的指点

一篇文章离不开标点,初学写作者,对于标点的运用往往不够规范。有的一逗到底,有的记起来就用一个上去。至于省略号、破折号的运用更是难能可贵。为了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标点,我在作文批改时,往往会十分留意标点的运用,如果个别标点的错误,我会直接帮其纠正。如果文中一逗到底的,我会在评价语中写:一句话中只能有一个主语,可你呢……。

小学语文论文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_人教版新课标 篇3

(一)、口语交际课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阵地。

《语文标准解读》指出:要坚持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认真坚持语文课程中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领会教材中设计的“口语交际”内容,使学生通过典型话题的实践,积累口语交际的经验。要上好口语交际课,应该做到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用流畅的语言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要达到这个要求,需要做到:

1、精心准备是前提。教师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学生要准备有关的说话内容。做到了这一步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教学时应对自如。

2、情境创设是先导。口语交际课中教师应十分重视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在课堂中营造一种我想说,我要说的氛围,让学生充满表达的欲望,达到“欲言”的目的。

3、学生参与是关键。一节成功的口语交际课绝对不是一个班级中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课,而应是集体参与共同发展的活动课。因此,就要求在一堂课中要充分利用课堂环境,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多种形式进行训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练习。

4、说法辅导是基础。要达到“畅”的目的就需要教给学生方法和技巧,因此在口语交际课中还要注意方法的传授,其中包括观察的方法、思维的方法、谈话的技巧等,只有这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会得到螺旋式的提高。

5、恰当评价是动力。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将恰如其分的赞赏评价贯穿于你的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二)、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育从重视知识到“育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交往活动。

1、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考的结果最终都会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养成敢于表述自己意见的习惯。在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过程中,要求逐步递进。先从要求学生发言声音响亮开始,达到这一要求后还要消除学生发言的顾虑,即鼓励学生勇于发言不怕说错。然后要求充分开动自己的脑筋,提高自己的发言质量。学生不断地尝试,教师不断地给予肯定、欣赏。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充分的激发,便会向老师所希望的方向不断进步。期望到最后形成不受任何环境影响、不需附加任何条件都能大方、自然地表达自己看法,有助于学习的习惯。

2、积极开展交往实践活动:

⑴ 课堂上,重视四人小组的讨论学习。每星期换一次座位,使学生协作、交往的面更广了,能和许多同学“搭档”,使他们学着听取、补充意见,使交往能力得到发展。

⑵ 编排课本剧、音乐剧、集体舞。学完课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演、自导课本剧、音乐剧、集体舞、力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形成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并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丰富情感,培养起学生的交往能力,为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打好基础。

(3)参加班级比赛。如辩论赛,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及提高言语表达能力的舞台。使学生在比赛中发展个性,扩大知识面,创新意识和言语交际能力也得到培养。

3、协调课任老师,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课任老师的信任、鼓励、关心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作用。充分发挥各课任老师的这种作用,可以使课堂形成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相互比超的良好氛围。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有自信心,心里才会有安全感,学习才有积极性,从而增强与他人交往的兴趣。

4、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对学生要真诚热情,让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表达出对学生的期待,使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营造出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多一些自主。废除一些过细的规范和限制,解放学生的脑、口、手、脚,让学生获得参与学习的自由, 鼓励学生想说就说,想读就读,想写就写,从而使教学氛围趋于民主和谐。

(三)、作文交流也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作文评改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作”靠“评”来完善,评改是学生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而高年级生也已初步具备了评改的能力。本着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和作文写评能力的宗旨,平时我对学生的优秀习作有意识地在课堂上交流评改。我认为这样一来可让学生欣赏别人的好作文,二来也可以在“评”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开始学生并不是十分适应,可能是传统的学习观念束缚他们,认为作文的讲评是老师的事,现在让他们来评不知该从何下手。于是我在进入初中第一次作文讲评课上,我先作示范:对一篇习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讲评:①文章字数是否达到要求;②字迹是否工整;③文章写作是否紧扣中心;④文章的详略安排是否妥当„„经过我的示范与提示,学生对评价作文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开始跃跃欲试了,再加上我的鼓励,学生的劲头可真不小。这样一做,真是一举多得啊!

(四)、对班级进行民主管理也能促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1、改革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实行“小班主任制度”和“值日班长制度”,使每个学生在自己上岗的那一天充分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发挥其个性。从实践、记录到总结,使得每一个孩子都要认真去思考怎样与同学更好地交往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得以顺利地开展。这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往舞台,创造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2、除原有的班委会职务外,还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状况,因地制宜设置合适的职务和岗位。例如“环境管理员”、“安全监督员”以及各类兴趣小组组长等,使每一个学生既是集体的一员,又是管理者,从组织体制上确立每一个成员的主体地位。

3、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评比活动。平时对学习、纪律、劳动等方面实行评分制度,两周评比一次,对得分最多的小组发给“流动红旗”。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互相取长补短,合作互助。

(五)、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强化口语交际训练。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真正得到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必须依赖于各种实践活动。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与各种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1、校园交往实践式,即学生在学校生活环境中,注重正确的师生交往。那么,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发挥的前提,让学生敢与老师交流、交心的,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家庭交往实践式,即学生正确地与家庭成员交际交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家校共育”的原则。生活中,也可让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最信任的教师或同学,就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分别同他们作一次深入的说话,争取从他们那里得到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3、社会交往实践式,即让学生真正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陶行知先生说:“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我们的教育范围。”社会是实施“口语训练”的无边的课堂。教师应该引导、组织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开展各种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包括:①考察活动。如组织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②服务活动。如组织慰问、做好事等活动;③联欢活动。如与校内外朋友联欢等。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交往,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使他们在每一次社会交往实践中都会产生新的启迪,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

小学语文论文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_人教版新课标 篇4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这套教材采用的是专题组元。什么是专题呢?词语概念解释为“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从教材脚本的编写来看,是便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编排方式;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是围绕某一个方面的内容所展开的学习。纵观教材发展的历史,教材的编排方式有很多,有文选型、语言训练型、训练点和内容组合型以及今天的专题组元型。这其中涵盖了教材发展的整个过程。究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叶圣陶先生最初提及的:“得到训练学生读写能力纲目及次第,据以编教材。”历经几个教材发展阶段的探索,形成现今的专题组元方式。在今天,多套教材采用的都是这种编排方式。这其中要说的内容还很多,这里暂且不谈。我们着重要谈的是为什么要专题组元,它好在哪里,如何进行专题组元的教学。

首先,专题组元是围绕着一个内容或某一方面把课文组织起来,课文或三篇或四篇为一组。每一册教材有八组课文,也就是八个专题。从三年级至六年级,约有62~64个专题。专题的内容可以说宽且广,有的涉及语文学习,有的是作家作品,有的涉及自然景物,有的引导价值观,有的是名家人物、人物描写,还有人文思想、传统文化、思想方法等。具有呈现角度多、时代感强、丰富多彩等特点。有的出于各学段学习的需要,一个方面的内容循环反复,比如,自然景物方面,三年级上册是“祖国河山”,四年级上册是“自然奇观”,四年级下册是“走遍千山万水”,五年级下册是“感悟自然”。纵览这套教材的专题内容,可以说是以人文内容为主,兼顾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

那么老师们会问,以专题组元的这套教材和以内容组篇的九义教材区别在哪里?九义教材(大修订)是以训练重点作为核心,兼顾内容的组元方式。其特点是以读、写训练点为中心,根据读写训练的需要而选择和组织课文,同时兼顾内容的相关性,但不追求内容方面的完整,虽然也涉及生活方面的内容,但在主题内容设置和完成上有很大区别。从长期的教学效果来看,因为读、写训练选篇的限制,很多不同文体、不同题材的文章选不进去,特别是读写训练点多的教材,其局限性更大,结果是有相当一些好的文章不能入选到教材中去。而以专题组元的方式则选择面更宽,主题确定更丰富、灵活,也能更好地整合教材内容,更加广泛、深入地反映语文学习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人教版教材的课标版取代九义版的原因之一。目前专题组元方式已经更多地运用到各套教材中,包括初中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基本的认同和肯定。

那么,如何进行专题教学呢?这也是老师们最关心的问题。

首先,要把握专题学习的内涵。明确专题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专题赋予的概念和价值观是什么。有的我们从专题的名称中可以读出来,也有的需要我们通过读整组课文去体会。比如,三年级上册“观察与发现”,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五年级上册“我爱读书”,从名称可以看出涉及如何观察、作文和阅读的问题,是属于语文学习的内容,要从工具性的角度去处理这些专题的每篇课文。再如,四年级下册“以诚待人”、“执着的追求”,从名称及课文内容来看,有着鲜明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人文情感倾向性很强,是讲如何做人、做事的,这些专题的教学,就要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向学生渗透思想概念和情感教育内容。再如,四年级下册“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这样的专题在提示一种关注和思考,让学生关注周边和世界,思考生命和人的权利。处理这类论题性质的专题,需要老师们进一步读懂每组课文,体会每篇课文是从哪个角度体现专题的,如何引导学习,怎样给学生提示应有的思想,如何启发学生对专题内容进行扩展思考,以及联系切身实际形成正确的认识。这里的专题已经不同于以往内容组元那样简单,即仅凭课文而定教学思想,凭训练点确定教学重点。专题需要一个整体的考虑,有一个专题意旨,在专题思想下进行每篇课文的准备。因此,弄清专题内涵是备课的前提。从这一点出发,建议老师们在新学期拿到语文课本后,可以先浏览全册书的八个专题。了解专题内容后,有一个初步的思考和准备,比如,四年级下册“田园生活”这个专题,先要想一想,这里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既不是单纯的景物风光,也不是农家的艰辛苦痛。而是指田地和园圃,即农家生活的情趣。由此可以把握整组课文教学的内容基调。再如,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这个专题,讲的既不是大自然的景物和现象,也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知识,而是人与自然相处的不和谐留给人类的思考和启示,如何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的思想意旨。这样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出发处理每篇课文,就掌握了本专题的人文内容教学的要旨。其次,专题教学需要整体备课。这里的整体要求教师对每组内容通盘考虑,过去的一课一备,甚至于教前才备的作法都是不适合专题单元教材备课要求的。因为专题组元是在一个主题意旨贯通下的内容组合,其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和主题思想内容紧密相关,从导语到课例、语文园地,包括语文园地内的各项语文活动都是围绕专题而展开的(高年级也同样),教材的整合性非常突出,无法拆分。一个专题下的每篇课文代表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几篇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每一课的准备也需要在整体考虑后,再确定和实施各自的侧重点和教法。因此需要整体备课。

怎样整体备课呢?一是备导学系统,即导语、连接语;二是备课例及课后练习系统;三是备词语卡、语文园地(高年级“口语交际”“习作”“回顾与拓展”)复习拓展系统。备导学系统,是为了了解本专题的人文思想内容和读写训练的要点,确定教学目标。备课例及练习系统,是为了制定每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需要掌握每篇课文的内容特色、结构特点及个性表达方法;了解每篇课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找出教学的重难点、预设教学方法。备复习拓展系统,是为了把专题课例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迁移并应用,同时进一步积累和丰富多方面的文化内容。

整体备课要求老师们课前要做好一个专题单元的教学准备。要了解单元学习的内容,了解学习的对象,还要想好每个课例及口语交际、作文等各项活动的学习策略,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和课时,这样便于教师全面掌握,收放自控。因为教学时间以专题单元计算,老师可以自由支配每一课的教学时间,教师的弹性教学增加了,可以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针对不同地区的教学对象,调整专题内的课例教学顺序及教学时间。比如,针对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季节差异,可以把某些季节性强的有关景物的课文应时来教,调整课例教学顺序。可以根据课例特点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对比教学,比如,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和动物”,可以把《白鹅》、《白公鹅》两篇课文进行对比教学,体会同一动物,出自不同作家之笔,在课文结构、语言特点、表述方式等方面呈现的不同。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准备,比如,综合性学习活动、口语交际、作文等内容提前布置,特别是综合性学习活动,以什么方式进行,备课前都应有一个通盘的考虑,根据要求采取相应的方法。老师备课时还要注意分辨课文类型,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的不同,有区别拉开教学层次,确保每一项内容的学习到位。比如,阅读活动中的精读、略读和选读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学中,教师切不可以一种教学方式完成三种课文类型的教学任务,不分层次地全面开花。这样会造成教学时间紧张,使教学处于被动。

整体备课,进行专题单元的教学要求老师认真思考后独立完成,这样能设计符合个性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案例。有些学校出于节省时间,资源共享的考虑,采取分头准备,互相使用的办法集体备课,这是备课的误区。因为拼盘式的教案,没有经过个人经验的内化,感染不了学生,造成教学模式化,影响教学效果,从长远看培养的是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我们提倡的集体准备,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对理解文本,吃透教材,确定重难点上的集思广益,教学方法上的互相启发,是形成个性教学风格所做的补充和提高。

小学语文论文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_人教版新课标 篇5

教学札记写什么呢?有些教师觉得无从下笔。其实,教学札记可写的内容很多。

一、写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一般包括目标达成的过程、引发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应变得当的措施、现代教学思想的渗透与应用过程、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与创新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例如,我在执教《她是我的朋友》之后就写了以下内容。

(1)以情动人。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带着饱满的激情真诚地与文本对话,与阮恒对话,与学生对话,不仅自己深深地被阮恒感动了,而且这种心境也感染了学生,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了最佳的情感教育效果。

(2)读中体悟。这节课中我始终以读为主导,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泛读、创设情境读等多种学生喜欢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从而使他们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

二、写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

课堂上教师难免会出现疏漏与失误。为此,教师应及时对其进行梳理,并作进一步的深刻剖析,以便使之为以后的教学服务。例如,我上完《只有一个地球》后就在教学札记中总结了如下内容。

授课过程中我没有引导学生利用好课前他们收集的资料。其实,课堂上我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让课堂灵动起来。这样,学生就会在分析理解过程中自然地领悟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三、写教师的教学机智

例如,我听了一位教师教学《祁黄羊》后便将他的教学机智及我的体会写了下来。

课堂上学生对祁黄羊推荐解狐当中军尉提出了不同看法。就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执教教师说话了。他说:“祁黄羊推荐解狐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要是他公报私仇会用这样的策略吗?同学们先别急着回答。下面,我们先看一段关于祁黄羊的资料,上面介绍了他的为人和志向。大家仔细阅读后再发言。”之后,学生便对祁黄羊有了更为确切和深刻的认识。

在学生不能明辨是非的时候,执教教师的教学机智就应体现在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借助课文、资料等资源,通过交流,使片面认识趋于理性和合理上。

四、写学生的独到见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中他们总会有创新火花要闪烁。教师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帮助自己提高教学质量的材料。

例如,上《孔子拜师》这课时,我让学生互相说了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针对“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找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这句话,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爱动脑子想,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有礼貌,还有的学生认为孔子善于向别人学习,更为可贵的是还有学生提出了“孔子和老师不仅学识让人佩服,人品更是令人敬重”的观点。这是我课前没有预想到的。由此,我引导学生得出了这样的启示: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敬,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良好的品行。

五、写教学中的困惑

例如,我用两种不同教法上完《酸的和甜的》这课后就记下了如下教学反思。我一直有这样的疑惑:教学寓意明显的童话故事是按照老套路先学故事然后再从故事中引出道理有效,还是先引出道理然后再用这个道理去检验故事中人物的是非有效?

教学《酸的和甜的》时,我在两个班试用了这两种方法。两节课下来,我感觉后一种课的教学流程更受孩子们欢迎,因为他们的思维更活跃,他们更有话说,他们续编的故事也更生动。于此同时,我也担心先引出道理会弱化对孩子们综合推理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应该成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设法解决的新课题。

小学语文论文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_人教版新课标 篇6

大部分老师都熟知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并落实在行动中。识字教学伊始,教师将本课的生字词出示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认读生字词,互相正音。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本课生字中哪些字容易读错,从而指导学生记住哪些字是鼻音、边音、平舌音、翘舌音、卷舌音……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在不断地发现、不停地解说。课堂上议论纷纷,热热闹闹。这样的分析归纳占用了识字教学的近一半时间,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可实际效果呢?可能学生一开始读准了的字音,经这么一理性分析,又糊涂了。更不用说没时间拿起笔来写字了。

我们育才实验学校也承接了中央教科所“差异教学”的子课题——识字教学中的差异。落实到我们这一小组简单为“趣味识字”。

刚入学的孩子对认字有很强的好奇心,因为认字读书使儿童有一种“长大了”的成就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机械识字学习后,热情大打折扣,甚至越来越觉得识字好无趣。我们的识字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让孩子主动识字、快乐识字!

1、词义理解中识字

比如在教学“反复”一词时,老师让学生读词语卡片:反复。孩子们读完一遍,老师让他们再读一遍,一连读了五遍,然后告诉孩子们:刚才小朋友们把“反复”这个词语反复读了五遍。孩子们在自然而然了解词义的同时巩固了词语的发音及识记。这样不会让学生觉得重复读词的枯燥与乏味,工具性与人文性不露痕迹地融合在一起。

2、表演活动中识字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课堂上,如能根据词语表义,让学生动一动、演一演,效果也是不错的。比如在教学“立正、敬礼”的时候,让学生立正、敬礼,再读读词语,既调动了学生读词的兴趣,也把单纯的识字整合成了一个与词义、动作融为一体的“生命体”,给一个简单的词注入了流动的血液。

3、扩词游戏中识字 在教学“星期”一词时,由于“期”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成第一声,在读音上是需要学生注意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把多音字的字音拿出来让学生比较,结果很多时候都适得其反,反而混淆了孩子们对字音的认读。教学时不妨避开比较多音字读音的方法,在“期”字“开花”的扩词游戏中,在孩子们喊出的“假期”、“期限”中,我们看到,教学的目标已经达成,而且不知不觉中扩大了孩子的词汇量,把课堂的效率提高了一个层次。

4、唤起经验中识字

孩子们走进课堂开始新的学习,他们的脑子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是一群有语言积累的学习主体。我们的识字教学就可以利用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调动他们识字的兴趣。在教学“万兽之王”一词时,让孩子们说说万兽之王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都说是森林中最厉害的动物,谁都要听他的话。于是老师就让他们带着一种自豪的语气来读这个词语,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通过读词表达着心中对万兽之王的崇敬。这时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就不再只是符号的记忆,而是表象的记忆,孩子们感受到识字是一段那么快乐的时光,他们充分享受着识字的乐趣,体验着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5、具体情景中识字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包括阅读教学,要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的思想。一方面要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在教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等方面予以保证,特别是在阅读课上要防止只抓课文的阅读、理解,蜻蜓点水式地处理识字、写字的情况出现。

6、在竞赛中识字

这是一种类似“智力竞赛”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根据儿童争强好胜、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的特点,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好表扬”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特点,鼓励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随时注意学生心理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它会有效地支持学生奋力向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特别是发挥有效表扬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以抢答记分或当场评分表扬等形式进行比赛,如“小兔跳高”、“小燕飞到优秀组”、“谁的红花多”等等。如将分插在各组的慢生定为该组“识字代表”,让他们开火车比赛读字卡,让他们为自己组争光,既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习困难,又帮助他们增强了学习信心;教学偏旁相同的生字“树”、“桥”、“棉”、“村”等,看谁识字的速度快,就评他为“识字小能手”;教学“眼、耳、鼻、脖、胸、手、腿、脚”等字时,先让学生比赛见字做动作,再让学生像接力赛跑一样,将字卡一边读一边贴到黑板上贴图旁相应的位置。最后评议哪组表现最棒,奖励小红花。

在激烈的竞争中,大家情绪高昂,学习生动,记得牢固。

7、使用电教法识字

电化教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它具有“形、声、光、色”等特色,是得天独厚的先进教学手段,能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单纯知识传授型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德智体美整体型的创新教学模式转化。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创新教育理念的树立,传统教育精华的积淀,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一节语文课让学生不仅能学会二、三十个生字,还能学会汉字输入,将认字、阅读、写作相融合,其容量之大,效果之佳,负担之轻,兴趣之浓,能力培养之快,这已成为多少教师多年来梦寐成真的事实。

计算机创设的多媒体情境使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难点、重点化解在声情并茂中。学生的学习也在毫无负担、压力的情况下顺利进行。同时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有效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据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其实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一般情况下,年龄较小学生的注意只能持续15分钟。要使这种资源得到发掘和扩展就必须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协作式学习;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发现式学习。

形象、直观的电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是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有利于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也是“教育面向未来”的有效手段之一。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识字教学上的“创新”就是把枯燥无味、抽象、难于理解、难于认识的汉字,变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掌握汉字规律,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能力,保持孩子们强烈好奇心和旺盛求知欲的一种教学方法。

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思维活跃的年龄特征,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让孩子们通过积极参与,深切感受到有趣游戏的快乐,思维创新的快乐,互相帮助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快乐……

8、“顺口溜”识字

这种形象化的语言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轻松愉快中掌握生字。例如,学习“力”字,先板书“刀”字让学生读,再把“刀”的一撇写透变成“力”,并随口读出“‘刀’字出了头,‘力力力’”,让学生把顺口溜说

一、两遍。然后教师边作动作边问:“我把桌子推动了,用了什么?”“手。”“光有手,手上没一点力气能把桌子推动吗?”“不能。”“这就是‘力气’的‘力’。”最后启发学生组词造句。

另外,还可让学生任意选择课后词语中自己喜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进行口头或书面的创新表达,将选择的词语巧妙地组合在一段有意思的句段里,争造“五星句”,激起孩子们强烈的新奇感和创作欲望,既积累了识字量,又锻炼了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论文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_人教版新课标 篇7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儿童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抓紧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认真训练,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为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对他们从事学习、工作都是极有益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虽然我们十分重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但学生在讲话时结结巴巴、词不达意,言不成句现象仍很严重。甚至有的学生在讲话时抓头摸腮,面红耳赤,形态十分不雅。于是心中早存解决这种状况的决心,经过多年地观察、调查和实践,我们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学生在说话训练中存在的心理障碍。美国的卡耐基在《语言的突破》一书中说:人在都市化的社会里,不论就学或从事任何职业,当众说话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老是畏畏缩缩,或吞吞吐吐,词不达意,是绝对与成功无缘的。怎样来实现这一突破呢?美国的卡耐基又说:要以“有效的说话”开始,并突破说话时的恐惧心理,释放被束缚的智能,获得自信,增加内心与外界的交流,发挥沉睡的智能。由感于此,我们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大量地调查,分析了造成学生说话时的各种心理障碍及成因,提出了本课题,并通过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基本克服了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了其潜能的充分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研究目的

通过对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研究,消除学生说话时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自觉的“爱”说,直至“会”说。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三、研究原则

1、差异性原则: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

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则:心理研究发现,当紧张与焦虑适度存在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一旦超过颠峰状态以后,过度的紧张与焦虑,会阻碍学习的进展。在学生说话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的措施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在活泼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说话。

3、有序性原则:学生说话能力训练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日积月累地系统学习,逐渐养成边听边想,先想后说,说完整话的良好习惯。

4、反馈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了解措施是否恰当,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四、研究的实施

(一)学生在说话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及成因分析

1、学生在说话训练中主要存在的心理障碍

经过我们对学生在说话训练中各种现象地调查和分析,学生在说话训练中主要存在下列心理障碍:

(1)、畏惧心理。这类学生对人对事容易产生害怕情感与退缩行为,非常怕在他人面前说话,说话时常常是全身紧张,手足无措。而且他们也会自我感觉一切方面都不如他人,以至做任何事都丧失信心。

(2)、从众心理。畏惧心理得不到及时纠正,学生就易形成“随大流”意 识。这部分学生在说话训练中往往有这样的心理:课堂上有那么多人,别人 不举手发言,我也不讲,只要上课坐好,不干扰别人就行。

(3)、等待心理。“从众”的结果往往使学生思想松懈,不愿主动地参与讨论,等待别人说,自己坐享其成。

(4)、惰性心理。等待心理的结果势必使学生产生惰性心理。他们感到语文学习太烦太累,不愿多动脑筋思考问题,懒得来说出自己的观点。因此,讨论时漠不关心,质疑时事不关己,该想的不去想,该说的不去说,回答问题时人云亦云,照搬照抄,全盘接受。

2、形成学生上述心理障碍的教学原因

学生在说话训练中形成心理障碍,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发展差异外,教师脱离学生的实情,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是形成这些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① 未能发扬教学民主。在说话训练中,当学生说话不完整或说不清楚。教师或打断学生说话,或批评,甚至指责羞辱,教学气氛不民主,便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长期如此,学生因为怕同学耻笑,怕被老师批评而不敢说话。

② 未能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统一要求中没有细心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顺应学生的个性心理需求,未能尊重、亲近、体谅说话有困难的学生,上课所提问题过难,要求过高。一部分学生没话可说。长期这样,会使学生养成不愿思考,不愿说话的坏习惯。

小学语文论文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_人教版新课标 篇8

一、用在教学内容重点处

传统教学,由于教师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板书或重复重难知识点的讲解上,以至于教学时间过多,课堂40分钟,讲课30分钟,留给学生的时间只有10分钟。10分钟内要消化30分钟讲述的知识,其困难和课堂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而现代媒体在显示信息、反馈信息、激起反应和控制反映等功能上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特性,则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媒体的这些不足,在激发兴趣、拓宽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例如《美丽的公鸡》一课有个生字“啄”,是本课字形教学上的难点,学生受先前所学“家”的影响,在书写时往往会漏掉一点。于是我在教这个字时,先联系课文提问:“啄木鸟为什么不跟大公鸡比美?”学生回答:“啄木鸟要给老树治病,啄去老树身上的虫子。”我接着说:“请同学们看清楚这个虫子在哪里?”这时将屏幕中出现的“啄”字中间那点变成小虫子,与点轮流闪烁出现。这样既形象又直观,学生书写时再也不会忘了写这一点了。

二、用在课堂教学激情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月光曲》这一课时,采用了音乐引入的方法,用录音机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放完音乐,我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作者贝多芬先生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三、用在学生理解困惑处

语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许多困惑。“学贵有疑”,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者如能在学生思维困惑处介入电教媒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如教学《赵州桥》一课,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要想解决这个难点,必须使学生懂得赵州桥结构的独特作用。由于建筑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比较陌生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我准备了一幅赵州桥的剖面投影片向学生讲解:这个拱形的大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的弓形,每一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道不受影响,所以赵州桥虽然没有一座桥墩,桥身却仍然很坚固。这样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图像,而且不需冗长的解说,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赵州桥结构的独特。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种设计的作用是什么,再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请学生到前面指图讲解,使理解更加深刻。此时,再让学生解释“创举”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难点自然而解。

四、用在课堂教学的延伸处

传统的语文练习只是图片与文字的组合,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易产生厌恶心理。运用多媒体形、声、光、色的综合优势,恰当、适量地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游戏型开放式练习,让学生轻松自如的积极参与,在游戏中对新知进行强化巩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我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上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然后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放完录像,我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对学生的疑问,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

五、用在新旧知识连接处

小学语文论文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_人教版新课标 篇9

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是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师生交流活动,因而对教师的知识面、课堂教学组织、应变能力都提出了严格要求,然而这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精神最强有力的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可紧扣“疑”字,在“导”字上作文章,切实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一、引导学生读中生疑

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时,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生疑对学生来说,既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进入 “愤、悱”的境界。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三方面去引导学生:

1.预习时有生疑的环节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自学活动,是一种伴随着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复杂的智力活动。把生疑作为预习的重要一环,有助于预习到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疑问处做上标记,或在预习本上做好记录。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提问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益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课堂上有生疑的时空

课堂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问题才能促进教师教学方法更新,有问题才能使学生在不断求索中得以发展。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生疑,对完成教学目标,反馈教学信息,落实学生阅读时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我在课上就要求学生,阅读时遇到疑问,在书上画上问号,小问题画上小问号,大问题画上大问号,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课后生疑的拓展

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了语言文字的丰富意蕴,并不意味学习内容的终结。学后的生疑是其知识内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有益补充及提高。如学习《桂林山水》、《鸟的天堂》后,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内容;如果小抄写员叙利奥的行为没被父亲发现结果又会怎样;学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设想“我”只听到一种声音的结局等。

二、引导学生学中质疑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善于质疑问难的人,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相反却是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强。但更多的学生是“疑而不问”。为此,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1.引导学生敢于提问

教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教师也不应置之不理,应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要经常提倡鼓励,甚至奖励一些好问的学生,在班级中创造问的良好氛围,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解放,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2.引导学生善于提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常发现,学生爱问,却常有一些不合理的、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的、零星而无价值的问题,既冲淡了课堂教学气氛,疑问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可见,指导学生如何提问,指点发问途径,教给发问方法并进行系列训练,也应该成为质疑问难的重要一环。

(1)指点质疑方向

①从课题特点处发问。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学生从题目入手,提了问题。“精彩极了”是什么意思?“糟糕透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对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评价?这两种不同的评价给“我”带来什么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感情教育,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②从内容理解处发问。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学生对“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一句迷惑不解,纷纷提出“老奶奶为什么焦急而耐心?是不是矛盾了”。我引导他们认真感读中心句,蕴意深刻的句子等,把他们的目光直接引向文章的精华。

③从语言运用处发问。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学生问: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课文中为什么要强调“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我引导学生精心体会“配合”的作用,不但说明嘴和耳朵分工的不同,而且使表达也更严密、更科学了。学生通过比较积累了语言,也学到了表达要严密科学的写作知识。

④从标点符号处发问。如《“绿色的办公室”》中有这么一句:那是列宁,这位‘割草工人’的劳动成果。学生问:割草工人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通过引导、讨论,学生不难理解,列宁不是真的割草工人,那是在特定环境中隐蔽自己的一种手段。进一步体会到了列宁在艰苦危险的环境中顽强工作的精神和同敌人斗争的机智。

(2)教给发问方法

①正向发问,即顺着课文的文脉深入理解,在疑问处正向质疑,如《劳动最有滋味》中,为什么说咱们的饺子菜多肉少,可是最好吃?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一文要强调“只有一个”等都属于这类发问形式。

②逆向反思。即从事物的反面进行思考的思维形式。常以“假如……” “如果……”等句型为提问形式,如《黄继光》一课,学生问:假如黄继光不这样做,还有其他办法摧毁敌人的火力点吗?《蝙蝠和雷达》中,既然蝙蝠飞行不靠眼睛,那么它的眼睛派什么用场呢?等。

③提出见解。以“我以为……”的句式,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富有批评精神。如学完蝙蝠和雷达一课后,对书后的练习:飞机上的雷达就象是蝙蝠的()。提出疑议,认为确切的问题应是:雷达上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这一问题确实非常到位,应是编辑疏忽之处,这说明学生对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已了然于胸,真正做到了知识内化。又如《加了一句话》一课,讲述了一个在街头乞讨的盲妇人什么也没得到,一个诗人在“我什么也看不见”的木牌上加上“春天到了”这句话之后,行人便纷纷给她铜币。学生质疑:为什么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面加上“春天到了”会产生这么大的魔力呢?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想知道究竟。通过讨论、朗读、比较,体会到诗人用美好的诗一般的语言衬托出不幸的盲妇人更加不幸,从而唤起人们对盲妇人的无限同情,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和感情的力量。

三、引导学生悟中释疑

教师对学生的质疑问题,必须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和有的放矢地处理,这是发挥教师主动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教师不能一股脑儿把答案全盘告诉学生,而应“授之于渔”以培养学生通过思索,自求答案的良好读书习惯。

1.精巧设疑,诱导学生

设疑的过程最能体现教师“导”的艺术,要精,要巧。所谓“精”,即要进行选择,不能滥问,可在重点处设疑,抓住了重点,会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而且可促使学生思维从多方面发散。所谓“巧”,即所设问题角度新,要多拐个弯,以引起学生的新奇感,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有助于达到既获取知识,又发展能力的双重目的。这里的设疑指教师在引导学生寻找答案过程中所层层设置的问题,目的是通过这些问题的铺设,让学生去“跳一跳,摘果子”。如《丰碑》一文的教学,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当将军知道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会愣住了,而且久久地站在雪地里,眼睛湿润了,还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我故意不作回答,而是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军需处长的职责是什么?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穿着怎样?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他的死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在弄清小问题的基础上,再来理解大问题,进而弄懂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难了。2.精当讲解,疏导学生

释疑的过程,教师要通过设疑层层诱导,但并不排除教师讲解,对一些价值不大,和有一定难度,但必须点明的问题,教师干脆直截了当,以精当的语言讲解一下,既使学生心里得到满足,又保证教学重点不被冲淡,还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小学语文论文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_人教版新课标 篇10

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是单一的认知教学,人文因素被剥离在语文之外,使语文失去了多元综合性的整体特征。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不只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更要构建学生各种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握、创设各种机会,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寻求综合效应。力求实现“学力形成”和“人格形成”的统一,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培养。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整合教学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我们在教学之前应该有一个很明确的综合的目标,既涵盖语文知识和能力,又能够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如教学《春联》这篇课文,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既要让学生了解何谓春联,春联的作用、特点是什么,又要让学生知道对联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民俗、语言艺术,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还要让学生感悟到对联的璀璨,并能在不知不觉中传承创新。因此在教学“对联”这部分知识时,首先引导学生以朗读感悟为主,然后结合生活资源——农村风俗习惯(婚嫁联、寿诞联、挽联、乔迁联、节日联、迎春联„„)开展联海畅游曲。(1)访民俗,搜摘整理对联。(2)游联海,品悟联文化。利用队会开展了《游联海,品悟联文化》的中队主题活动。(3)显身手,展评对联之星。让学生从联海探源、奇联妙对、应对练习、模拟创对四个方面大显身手,整理汇编成《对联大全》。

二、巧用多媒体技术,活化教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兴起,既为语文教学打开了新的天地,使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悄然发生了变化,又活化了教学内容,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如教学《变色龙》一文,就先让学生网上搜寻,借助影音文件走近变色龙,了解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和变色特点,然后再借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展示变色龙的三个绝招:1.会随环境变化很快变色;2.眼睛可以“一目二视”;3.当昆虫爬到距它还有二三十厘米时,它会瞄准目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口中吐出一条尖端膨大、超过它身长一倍的舌头,准确无误地把虫子卷入口中。这样既使学生借助现代技术对变色龙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感受,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查阅、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充分辨析体验,实现双重功能

语文教学要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要从精神的拓展、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和领会语文所包蕴的丰富内涵。如在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因为文中人物形象鲜明,做法不一,于是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这样提问:小猪、小牛、小猴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学生们听后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最喜欢小牛,因为小牛做事认真,会安排生活:他先把家里的食物吃完,再慢慢地吃上等的小麦;有的说最喜欢小猪,因为小猪懂得享受生活,是美食家;有的说最喜欢小猴,因为小猴最勤劳聪明,他知道这是上等小麦,把它种到地里,可以收到更多的小麦。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激励鼓舞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的个性在辨析中展示,让学生的认知在动态中生成。

四、运用多种评价,全方位育“全人”

语文课程的评价要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评价要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标准应该是全面的,评价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我就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了“()的林冲”、“()的洪教头”专题,引导学生讨论。因为这两个问题本身具有多元理解的质地,所以学生们在交流、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充分交流,学生不但对林冲和洪教头的人物形象有了充分的认识,还在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中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五、借助实践活动,强化多元综合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能力。如教学第十册练习5的口语交际——给家乡环保提建议时,我就根据我们中闸镇的几大污染源和学生、学科的特点,搞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整个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招聘记者,收集信息;第二阶段:发布信息,拟订倡议;第三阶段:集思广益,携手共创;第四阶段:展示成果,评奖颁章。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受到环保教育,更重要的是需要运用多种智能(语言技能、空间技能、逻辑技能、人际技能„„)应对种种复杂的事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又强化了语文的多元综合性。

上一篇:电子工程专业2008届毕业生自荐书下一篇:2022年学校元旦文艺晚会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