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班子制度

2022-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当今社会,我们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接触到制度。制度一般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或行动准则,也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规章制度或一定规格。那么如何制定相关制度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领导班子制度》,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领导班子制度

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制度建设中应突出“三注重”

摘 要: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制度建设,既是我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又是提高班子执政能力水平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推进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基层工作的实际和思考,认为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制度建设应突出“三个注重”。即:注重制度的顶层设计、注重制度落地施行、注重制度创新完善。

关键词: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贯穿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性和基础性建设。在国有企业中,领导班子是企业运行中的核心,而有序的运行需要制度导航,即用制度来规范保证班子成员有序高效的工作,提高领导班子思想道德素质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水平。因此,制度建设对于保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高领导班子决策水平,增强班子解决自身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基层工作的实际和思考,认为领导班子制度建设应突出“三个注重”。

一、注重制度的顶层设计

制度最核心的作用就是规范运行。围绕领导班子“把方向、管全局、抓中心、议大事”的要求,在加强制度建设过程中,要注重顶层设计、系统谋划,突出重点、完善体系。一是做好广泛的调研工作,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和企业实际,认真梳理班子内部管理制度,按照“梳理淘汰一批、调整优化一批,配套充实一批”的要求,确定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二是以党委工作条例为依据,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制定和完善了《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实施细则》、《领导班子议事规则》、《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制度》等制度,制度要涵盖了领导班子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廉政建设、作风建设等。制度要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确保了企业工作规范、有序、高效。三是抓好制度的贯彻落实。定期要结合企业工作,认真回顾工作完成情况和尤其是制度执行情况,对制度执行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及时总结,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根据党委的工作分工,把领导班子内部制度的执行情况,列入班子成员的考核,以切实保证制度执行的“刚性化”。

二、注重制度落地施行

抓好班子建设,不仅要有制度,关键要严格执行制度。因此党组织必须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推动领导班子内部各项制度执行到位,不斷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制度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果。

一要按照学习制度的要求,创新思路。企业领导班子要努力加强学习,坚持把学习与广泛研讨结合起来,将科学理论与企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将国家宏观政策、产业政策与深化企业改革、实现转型升级、实施企业发展规划等重大问题结合起来。通过组织读书会、报告会、务虚会、研讨会、论证会和外出交流学习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二是按照决策制度要求,规范运作。企业要坚决执行董事会、党委会、总经理办公会议、职代会等一系列制度和规定,做到重大决策问题必上董事会、干部问题必上党委会、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必上职代会,重要事项党政主要领导会前必须沟通一致。并增加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保证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三是按照职责分工制度,协作共进。在班子里,大家努力既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又共同维护班子集体权威。班子成员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补台。根据“交叉任职、一岗双则”的要求,党政班子在职责上分,目标上合;在工作上分,思想上合;在渠道上分,力量上合,体现了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是按照民主生活会制度,增强能力。班子成员敞开思想,坦诚交流,开展批评与自我表现批评,共同寻找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的意见。对于民主生活会之前的征询到的员工意见建议,党委认真梳理分析,及时分解任务,落实整改责任,以整改的实际成效取信于员工,增强班子领导力和公信力。

三、注重制度创新完善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要结合转型发展的实际,认真总结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有效经验,针对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加强制度创新,加大探索实践力度。

一是积极探索提高议事决策质量机制。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领导班子健康有序运行的灵魂。企业党组织要在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这一制度的同时,着力探索提高“三重一大”等问题的议事决策质量,着重抓好四个环节:通过仔细考察、论证,提供第一手决策依据;通过深入分析,研究,提出决策草案;通过征询班子成员和相关人员意见,完善决策方案;按照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要求,由领导班子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集体讨论决定,决不搞“一言堂”和个人说了算。

二是积极探索班子成员下基层机制。企业党组织要以“摸实情、办实事、求实效”为总体要求、创新建立下基层制度。班子成员要深入一线了解掌握情况,帮助解决战略决策、生产经营,特别是员工反映突出的重大问题。规定班子成员了解的问题要定期向党委会或总经理办公会议汇报。形成重大决策两级讨论、重大问题上下通气、敏感问题合力解决的工作机制。

三是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努力提高干部选任中推荐、测评、考察、表决、任用的客观真实性和准确性,不断改进健全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和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等制度,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激励约束,严格考核奖惩,形成有功必奖、有过必罚的工作机制,营造“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的良好氛围。积极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和差额票决的选拔任用干部制度。

领导班子是企业的领头羊,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领导班子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抓好制度建设是搞好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手段。企业要不断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各项工作制度,持续改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作者:钱卫国

第2篇:经济制度·现实功能·党的领导

什么是社会主义,无论是对于社会主义理论还是社会主义实践都是最为基础的前提性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搞不清楚,理论不可能是科学的,实践不可能是有效的。而解答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探究社会主义的本质,因为本质决定了一个事物为什么是其所是。对于以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同样存在一个对这一问题如何理解与把握的问题。纵观我们党的百年历程,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先后经历了经济制度论、现实功能论、党的领导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认识并非截然断裂,而是既有反思、也有继承,既有检视、也有发展,其中之经验需要总结提升,教训需要分析汲取。本文试就这一认识过程的演进逻辑进行浅析,以期推动对相关问题的争鸣研究。

一、经济制度论的社会主义本质观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纯粹公有制与计划经济的制度结构理解为社会主义本质。即使与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工人党本出一源又分道扬镳的西方民主社会主义很多政党,由于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在很长时期内也持这种观点。尽管其在实践中主张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渐进改良,并据此调整自己的理论与之相适应,但在思维的根底处仍视公有制与计划调节为理想社会之本质,认为这种制度结构虽在现实中尚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但作为一种未来的理想范型是不能被否认的。比如作为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主要代表的英国工党直到1995年才修改了其党章著名的第四条即公有制条款。

这种将纯粹公有制与计划经济视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普遍性认识之所以存在,有其理论支撑与现实背景。就理论支撑而言,资本主义早期的共产主义思潮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尽管并不科学,但其产生本身就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与自由市场引发的各种问题的批判性回应,都主张某种形式的公有制与计划调节。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或者说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这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并予以彻底化、系统化,在借鉴、扬弃与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生产关系制度进行了科学描绘。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就應该“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资本论》第一卷二十四章最后也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由于马克思主义将生产关系的彻底变革视为资本主义与理想社会的根本区别之一,并且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对之进行了深刻论证,所以其观点的逻辑力量极强,影响广泛,公有制与计划调节的理念由之被牢牢地与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就现实背景而言,尽管自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迄今,资本主义仍有生命力与巨大发展空间,特别是《共产党宣言》发表时资本主义尚处于早期阶段,但严重的危机、激烈的对抗、失序的冲突一直存在,特别是高度破坏性的经济危机和惨绝人寰的两次世界大战使人不能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及生命力产生严重质疑,甚至滋生出对资本主义的绝望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对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的新的经济制度与社会形态的憧憬与呼唤就成为自然。急于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现实愿望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生产关系上的革命性理论相结合,生产关系上的公有制与经济计划自然就被人们认为是现实社会主义应该具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明显标识。不仅马克思主义者这样认识,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群体这样认识,资本主义的支持者也这样认识,将社会主义视为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上的对立物。

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将纯粹公有制和经济计划视为社会主义的天经地义,从而在革命成功之后不久就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制度以努力跨越资本之恶,而且认为,一旦这种制度得以建立,经济就可以获得迅速发展,不仅现代化任务不在话下,而且共产主义的实现也指日可待。如果说在马克思那里,未来社会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扬弃的基础上,是一个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需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尤其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在现实中,社会主义则成为了与资本主义相并存并且对立的一种制度模式,马克思社会形态更替意义上的借鉴、利用、扬弃自然也就不可能实现。进而言之,在这样一种紧张对立、互不信任,内在认定为仇敌,甚至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情况下,作为正常国家之间的学习、借鉴、利用、吸收也难度极大。当然,以往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国家迫于经济社会的现实需要也尝试过向资本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制度学习与借鉴,比如列宁搞过新经济政策,主张要乐于汲取国外的好东西,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前也在国外引进过一些工业设备材料,但这都并非主流。当时主导性的观点是认为,即使相对孤立封闭发展,只要加于生产力的束缚被打破,实现生产关系上的破旧立新,人们的劳动热情与创造能力就会被充分激发调动,生产力水平就可以一日千里,理想社会也就是一个历史的近景事业而非远景理想。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之所以最终被斯大林模式所取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过急过快,生产关系上之所以追求一大二公、纯之又纯,原因当然很多,但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原因不容忽视。在这种思维方式下,生产力的落后状况不仅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并将之视为政策制定的前提,发展的低起点以及与先进国家水平的巨大差距反而激发了发展上的激进浪漫主义。比如,就苏联而言,1936年斯大林就宣布已建成社会主义,1939年和1952年两次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赫鲁晓夫1957年在苏共二十大上提出15年内赶上和超过美国,1959年在苏共二十一大上宣布苏联进入全面建设共产主义时期,1961年在苏共二十二大上又宣布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则发动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跑步进人共产主义。

在此,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被过度放大,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了生产关系决定论,而生产关系又是在上层建筑的主导下推动建构的,生产关系决定论又体现了上层建筑决定论,而上层建筑很大程度上又是由领导者的意志所主导,上层建筑决定论由之又展现出唯意志论的内涵。不管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制度做何种评价,正面也好,消极也罢,同情式理解也好,辩证性分析也罢,其确实某种程度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在此所谓历史,就是历史阶段、历史条件、历史思维,所谓唯物,就是客观规律特别是物质生产力标准。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水平,不考虑历史阶段的现实条件,缺乏历史的过程思维,夸大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急于求成,必然陷入主观主义。正如邓小平总结的:“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中国过去就是犯了性急的错误。”这也说明,要想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非易事,决不是仅仅通过阅读原著、研究理论就可以做到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事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步深化认识。本本与理论当然重要,但绝不是政策制定的出发点。

二、现实功能论的社会主义本质观

历史地看,传统经济制度论本质观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实践有其积极作用,但长期不可持续,最终导致了发展趋缓甚至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也难以有效改善。现实的经验教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难道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纯粹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制度结构吗?为什么这种制度结构没有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发挥作用?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张力为什么如此巨大?改革开放前后的一段时间,邓小平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密集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他指出,不能因为有社会主义的名字就光荣、就好。“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既然如此,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呢?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他指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有两个:一个是发展生产,一个是共同富裕。随着实践的推进与认识的深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基本原则被进一步发展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明确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换言之,本质就是社会主义应该具有的功能,应该实现的价值,这表明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观上实际秉持的是一种“现实功能论”思维。在此意义上,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凡是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优化、社会和谐、国富民强的,凡是能够增加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什么样的制度我们都可以采用。由之,制度问题上的实践标准也就确立了起来。这种功能论的本质观确实解放思想,这是因为,如果在社会主义本质观问题上不能解放思想,而是固守陈规,把传统的经济制度视为本质,中国的经济改革一步也推不动。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起步并不断深化,首先得益于在社会主义本质观问题上开始打破教条,解放思想。归根结底,要按照社会主义应该具有的现实功能来推动制度结构的变革,推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制度固然重要,但制度的建构不是目的本身,制度最终服务于要实现的功能,应该根据功能推进相关制度机制的立、改、废。“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只要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要大胆试、大胆闯,就要坚决破、坚决改。”确实,只有体现出相应的功能,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名实相符。邓小平众所周知的“猫论”不过是这种功能论本质观的形象说法而已。“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说的打仗。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推动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推动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所谓“现实功能论”的本质观不过是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另一种学理化表达而已。

邓小平从功能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影响极为深远。此后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的“以人为本”“社会和谐”,习近平提出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所指向的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具有的功能。当然,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功能的认识还限于经济领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功能的认识愈益全面、愈益系统、愈益深人,特别是把物的尺度和人本身的尺度、經济的尺度和社会本身的尺度、客观尺度和主体感受尺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功能论思维的指导意义也愈益明显。分析至此,可能依然会有疑问: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尽管指导意义重大,但其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逻辑呢?完全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之所以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追求建立公有制和实行计划调节,就是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作为一种制度结构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社会正常发展功能受到极大限制。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也不是为制度而制度,更没有把任何制度神圣化,制度的变革最终还是为了实现科学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功能。“马克思、恩格斯从不抽象地推崇任何结构性质的东西。在他们看来,人的各种需要及其满足,这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事情。……他们发现的历史规律也表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的制度性、规范性的东西,并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真正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实际是人的需要及其满足,以及为满足这些需要所必修的各种物质、社会生活条件的创造。因此,一切属于制度性、规范性的东西都不是独立自在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归根到底,它们的去留取舍都要取决于它们的社会功能,即取决于它们能否适应为满足人的需要所必修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否真正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实际功能。”就此而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正本清源,返本开新,比以往主要从抽象经济制度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更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与社会主义的真义。这也启示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不必沉溺于抽象概念与理论思辨,只要生产持续有效发展、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幸福满意,就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就可以说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正所谓反朴归真、大道至简、极高明而道中庸。

三、领导力量论的社会主义本质观

功能论本质观指导下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释放了全体民众的活力,持续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益错综复杂。就国内而言,改革、发展、稳定、安全任务繁重,贫富差距、利益冲突、思想分化等各种问题、挑战层出不穷,转型与变迁中的社会本身日益复杂化,民族复兴使命光荣但任务艰巨;就国际而言,形势风云变幻,西方国家在各领域各方面以各种形式对中国遏制打压,风险时代各种不可测因素明显增多,各种风险因素传导性明显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党的领导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持续凸显。作为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和唯一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如何,特别是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扩开放、防风险、保安全的能力如何,决定性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否顺利推进。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复兴进人关键期,改革进人攻坚期,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际上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力度也明显加大。“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同时,今天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所面对的问题也有很大不同,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也有了更多期待和更高要求。”“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在这种情况下,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更是成为我们能否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接续创造辉煌,中国社会主义功能能否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能否持续体现的关键所在。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才提出新时代要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绝对不能有丝毫动摇。”正所谓事在人为,事要靠人为!

以下从三个方面对“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这一判断进行分析。

其一,“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表达了一个事实判断。纵向而言,不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形成,还是推进完善,中国共产党都以重任在肩的使命意识和舍我其谁的担当觉悟发挥着领导之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在1979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邓小平就明确指出:“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谁来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由之可见,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之初就将党的领导视为其内在的核心性要素,现在提出这一判断不过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将这种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内在关系进一步突出、强调,用规范的文件语言正式予以明确化而已。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才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横向而论,党的领导贯穿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方面面,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需要四梁八柱来支撑,党是贯穿其中的总的骨架,党中央是顶梁柱。”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党的领导已经完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的、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因素、关键性力量和本质性维度。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甚至可以说,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无法区分。

当然,这样强调是以认可中国共产党事实上具有的领导能力为前提的:如果没有相应的领导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領导也不会成为其最本质的特征。正是卓越的领导能力将本质观上的功能论思维在实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使得社会主义应该具有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应该具有的功能得到了发挥,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迄今为止的巨大成功,决定了党的领导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性维度。就此而言,党的领导作为最本质特征是以能配位、因能配位。

在此,作为思维方式的本质观和作为领导力量的本质观也形成了很有意思的关系:党要发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作用,首先需要深刻领悟这种功能论思维并将之有效落实到实践中,功能论本质观尽管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正本清源与返本开新,但如果不上升到党的领导与执政理念层面,也发挥不了巨大作用,因为徒有观念不足以自行,观念要发挥作用必须有接受并落实观念的人。就此而言,有效的党的领导本身就包含着对功能论本质观的接受与落实,就要求实践的功能论思维内化为全党共识。

其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体现了一种应然预期。事实判断主要着眼于党客观上所具有的领导能力及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体现出来的重要作用,价值预期则着眼于党的领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所具有的关键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尽管中华民族开始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但要在未来三十年的时间内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真正走到世界舞台中心、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我们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可谓时间紧、问题多、挑战大、阻力强。“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进展,……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完成既定的宏伟蓝图,关键还是要依靠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相信并且期待:党的领导必将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进一步成功,其作为最本质特征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应具有的意义将会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更大程度上体现出优越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一定能够实现。就此而言,“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这一重大判断的提出,实际上意味着党本身一种庄严的公开宣示:作为最本质特征,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有责任使命、有信心能力带领全国人民再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华章,再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辉煌,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会始终坚守初心、不辱使命。“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正是基于这种面向未来的信心能力,我们才能够并敢于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四个自信的基础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其三,“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彰显了一种治党决心。既然党的领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此重要,党的领导本身如何加强和改善就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正所谓打铁必须自身硬,明确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深刻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如果不全面从严治党,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就无法进行伟大斗争,无法实现伟大梦想,更无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于这一点,我们党有着非常清醒的认知与非常明确的意识。“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结语

以上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本质认知的三个阶段或者说三个维度。如上所述,这三个阶段的认知并非截然断开、毫无关联,而是存在一个继承扬弃的关系:现实功能论的本质观尽管深刻批判了传统经济制度论的本质观,彻底解构了纯粹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但探索与中国现代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努力并没有停止,我们要否定的不是公有制本身,而是过去那种特定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应确立与中国国情与阶段相适应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我们否定了作为一种体制的计划经济,但并不否定对于经济的合理计划调节。换言之,传统经济制度中诸多可资利用或具有积极功能的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获得了现实生命力与新的实现机制。领导力量论的本质观本身则要求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确立起面向实践的现实功能思维,注重求实、务实、落实、实在、实际、实效、实绩。可以说,在实践基础上我们党百年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反思、总结、继承、发展的扬弃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得以开创并持续推进,成就輝煌,前景光明!

就这样一个三阶段的认识演进过程而言,我们党最初对社会主义完全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来理解的,把理想与现实、本本与实践未做实质性区分。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个问题上一开始颇有点照本宣科的味道。而到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特别是社会主义本质观之后,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已经变成了中国的现实和实际,因为政策制定要具有问题意识,政策落实要发挥现实功能。明确的现实功能思维本身就是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产物。而到新时代,领导力量论的本质观提出后,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已经形成了非常明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带有鲜明中国特色、具有根本指导意义的体系化理论。社会主义从书本真正走到了中国大地上,从理论真正转化为中国的成功实践,从普遍理念真正成为中国自己的产物。这样一个认识逐步演进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越来越深人的过程,就是我们党对“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精髓理解越来越深入的过程,就是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接中国地气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越来越成功结合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在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中逐步证明自己的优越性从而进一步展示必然性的过程。

责任编辑:王晓洁

作者:李海青

第3篇:制度现代化视阈下我国公立高校领导制度浅析

[摘 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公立高校的根本制度。落实这一制度的实质是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就是实现高等教育制度现代化。高等教育办学实践过程中确立了这一领导体制的制度自信,但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和理论困惑,学术界缺乏理论自信。为此,要自觉维护制度的权威,培育制度意识;理性认识制度的不能,走出制度神话;充分彰显制度的价值,建设制度文明,在增强制度自信的同时避免陷入“制度迷信”的窠臼。

[关键词]制度现代化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制度自信

[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8.017

伴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国教育现代化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依照中央部署,我国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按照我国本土的现代化理论,中国的现代化有器物层、制度层与观念层之分。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目前基本完成了观念层面的现代化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目前正在进行制度现代化层面的设计与安排。就公立高校而言,国家已经建立了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以高等学校章程、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理事会等制度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大学制度,这表明中央政府已经启动了高校制度现代化的进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质就是实现高等学校的制度现代化,高等学校制度现代化的集中表现和实现关键是推进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过程中,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高校特别是公立高校的根本制度,这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出发点。

一、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质

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质是实现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自晚清开始学习并追赶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以来,中国现代化正如梁启超1923年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指出的,先后经历了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与思想观念亦即文化层面的现代化等三个不同发展阶段[1]。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比照汤因比的文明三层次论而来的,持此观点的还有殷海光[2]、金耀基[3]等人。以此为分析框架,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基本切合这一发展逻辑并相互交叉。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即物质现代化已基本实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人的观念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并实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更是进一步推进了各个方面的制度现代化进程。

教育现代化,就是为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教育发展所应具有的重要特点和趋势,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程[4]。教育现代化大致分为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与教育物质基础现代化。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与观念前提,当前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继续围绕着高等教育制度现代化层面的推进。为此,中央就高等教育领域的制度现代化与大学治理进行了一系列制度设计与安排,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进一步坚持和完善。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为了推进高等学校制度现代化建设,以“教育部规章”(教育部令)与规范性文件等形式密集出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等规章制度,逐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制度框架体系 [5],基本实现了高等学校治理体系的现代化。2014年10月,中央又印发了《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实施意见》”)。该意见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各类型高校在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方面实践探索的新经验,概括了长期以来学术理论界、教育管理界以及社会舆论关于大学治理的新期望,成为新时期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依据。按照现代化三层面理论,高等教育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也必须在器物、制度、精神等不同层面整体用力,而不能仅仅追求器物层也就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高等教育领域制度现代化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在实现了顶层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的基础上,关键是要贯彻这些制度,首当其冲的就是在公立高校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实施意见》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坚持、贯彻并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完善各自党组织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了大学治理的“良治”与“善治”,为地方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积累了经验,但也存在着不少理论与实践上的困惑,下一步仍然需要贯彻落实《实施意见》的制度安排与制度设计,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前提

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前提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制度自信。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公立高校全面实施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是依法治校的生动体现,是高等教育领域科学决策与民主管理的有机统一。这符合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变革的客观要求,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一个行之有效、科学管用的高校领导体制。该领导体制与决策机制实施20多年来,很多高校积极探索,在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上创造了很多成功经验。但是,关于高校特别是公立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的具体效果,缺少相应的量化研究成果,即使有学者进行了调查研究,但相关数据也难以寻觅,例如宣勇教授主持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公布,但主要是定性方面的概括与总结[6];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实际上对该制度在各高校的实施状况也不一定非常清楚,需要摸清相关情况,例如湖北省委组织部、省高校工委2014年在湖北省开展问卷调查,就“我省高校领导对现行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认识程度和对高校党委会决定的‘重大事项’的理解程度”在高校校级领导干部中进行专题调研,希望“对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能够提供大量值得思考的参考依据”,但相关调查数据也未向社会公布,可能的结果是在此基础上出台了《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的若干意见》[7]。笔者 认为,各高校近年来在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进程中取得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实际效果。

一是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大学治理结构。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明确要求,成为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要求。就公立大学的外部治理结构而言,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给高校“松绑”,以权力清单制度实现了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政府明确了公立高校举办者、管理者、监督者的角色定位,高校的办学权得到真正落实;高等教育管评办分离深入推进,社会组织的教育评估监测正在开展,政府、学校、社会的新型关系正在构建之中。就公立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而言,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逐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框架体系。各高校就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在法治范围内进行了规范,按照教育部在规范治理结构和管理方式方面的统一部署,先后对高校内部治理、决策机制、综合管理、质量建设、教学评估、财务管理、基本建设、师生管理、专业与学科设置、学位管理、信息公开等各方面建章立制并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结构。

二是修订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会议制度与议事规则。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成为公立高校的领导体制与决策机制,不少高校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高等教育法》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或修订了党委全委会与常委会、书记办公会、校长办公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各种会议制度及其议事规则,界定了学校的领导、决策、执行、咨询与监督等不同机构的职责范围、工作规程,为学校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证。同时,在学院层面建立了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相适应的内部管理机制,积极稳妥地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改变了学校决策权力过分集中于学校一级的现状,以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机制为中心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层级清晰、责权分明的学院管理体系。

三是处理好了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校与民主管理之间的科学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中国特色,是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条件,而依法治校与民主管理则成为高校实现依法办学这一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各高校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进程,通过教代会(职代会)这种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和制度,确保教职工依法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通过学代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广大学生的意见,努力实现决策过程中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治化。

四是积累了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一些基本经验。首先是全面理解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科学内涵是实施这一领导体制的基础。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既是公立高校的决策机制,高校的重大决策均由党委会或常委会做出,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科层是党委决策的执行机构。其次是着力提升高校领导班子成员的素质是实施这一领导体制的前提。领导班子成员的素质高低成为能否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充分条件,虽然政治素质非常重要,但高校领导干部仍要着力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这是当前领导干部在提升治理能力方面的当务之急。再次是正确处理“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是实施这一领导体制的关键。最后是坚持完善民主集中制成为实施这一领导体制的保障。高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各人经历、个性、风格、工作方法更是不尽相同,只有通过民主集中制,协调好党委与行政、上级与下级、“一把手”与班子成员、领导班子与广大党员群众的关系,才能保证高校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8]。

三、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础

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础是彻底摆脱其实施过程中的现实困境。

虽然20余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执政党在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高等学校内部决策的工作机制,在实施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毋庸讳言,在理论上与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思想认识方面的,有的则属于实践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某些高等教育管理者、办学者与高校干部师生在实践中对这一制度存在着不自信,学术理论界的某些学者同样对这一领导体制提出种种责难,体现为理论上的不自信 [9]。除此之外,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践困境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公立高校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权责界限不够清晰。表现之一是各高校对“三重一大”事项界定差异较大。中央规定,“三重一大”事项(即重大决策、重大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作出决定,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推进直属高校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中将其进行了细化 [10],但由于各地办学情况差别很大,不同高校对于“三重一大”的规定并不一致。比如“大额度资金”的具体限额,有的规定为“500万元以上”,而有的则划定为“5万元以上”就属于“大额度资金”。“三重一大”事项涉及学校主要领导的不同权力,涉及党委与校长的权力划分,实践中界定不清晰就往往会成为高校党政之间出现矛盾的导火索。表现之二是有些高校党政决策机构人员重叠过多。在某些高校,党委会(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的组成人员在构成上重叠过多,甚至出现党委常委中只有党委书记一人不属于校长办公会组成人员的情况,使得学校党委“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在实施上有所弱化。表现之三是书记和校长的职权运作模式不够清晰。在现行领导体制下,书记怎样通过民主集中制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校长以何种方式全面贯彻党委会(常委会)的决策、全面负责行政工作的问题,实践中尚无明确的制度设计,从而导致“高校书记和校长拍桌子、导致党委常委会一年开不成”等怪现象 [11]。表现之四是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互混淆。目前,高校行政、学术权力的重叠状况比较普遍,职责不清的现象客观存在。由于我国高校在内部管理体制上采用行政化管理模式,使得与学术事务相关的资源分配权由高校以管理部门为代表的行政科层掌握,学术委员会中行政人员数量偏多,学术事务被间接行政化。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相互交织,造成分工不明,责任不清。

二是高校决策运行机制不够完善。表现之一是决策过程中民主化渠道不畅。虽然《高等教育法》以及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等部门规章规定了学术委员会对学术事项的“审议权”和教代会“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职能,但由于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广大干部师生、基层院系民主参与的渠道不够畅通,方式不够多样,这些权力在很多高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和落实。表现之二是决策程序的规范化程度不高。事实上,各高校有关决策程序的制度设计存在较大差异,有的设置有若干个辅助决策机构,使包括学生在内的各种利益群体都能够参与到与之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之中;而有的虽设有辅助决策机构,但缺乏决策前的充分沟通和决策后的信息反馈;还有一些学校没有设置相应的辅助决策机构,决策的咨询论证环节缺失,决策程序不够规范。表现之三是决策的执行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现实中一些高校机构设置重叠,职能相互交叉,决策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职责不清、相互扯皮的现象,执行的效率低下,直接影响到高校决策机制的有效运行。

三是不少高校监督问责机制不够有效。表现之一是监督机制不够健全,这也一直为社会所诟病。出于对办学自主权的尊重,上级主管机关一般只能将工作重心放在选配好高校领导班子特别是两个“一把手”上,日常监督相对较少;对于高校党政领导干部的校内监督,主要依赖于高校内设的纪检监察部门和普通党员群众。但是,高校纪检监察部门是在同级党委和行政领导下开展工作的,缺乏相对独立性,其对高校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对党政“一把手”很难起到实质性的监督作用。表现之二为问责机制不够健全。在一些高校中,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目标责任制尚不健全,缺乏清晰可行的党政领导班子问责制度的实施细则;对高校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发生重大失误、造成严重损失的现象,缺乏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与相应的纠错机制。

四、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关键

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关键是将其视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过程的实践指向。

对于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而言,我们要自觉维护制度的权威,培育制度意识;理性认识制度的不能,走出制度神话;充分彰显制度的价值,建设制度文明,在增强制度自信的同时避免陷入“制度迷信”的窠臼。为此应当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增强对公立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20多年以来,为我国高等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和可靠接班人,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实践证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符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党对高校领导的根本制度 [12]。

二是要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高等教育领域的这一根本制度,从属于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范畴,“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国际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肯定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13]。在实施这一高等教育根本制度过程中,“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14]。毋庸讳言,当前高校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实践与理论中也产生了许多分歧与争议,在当前新形势下进一步长期坚持并完善这一体制十分必要。

三是在确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度自信的同时,我们要坚决破除“制度神话”,避免走入“制度迷信”的怪圈。关于制度,我们曾经和正在“建构”了两个“神话”,一是过分迷信制度的自发作用,认为我们从理论上设计出一个好的、先进的、优越的制度,就想当然认为它在实践中必然具有现实性,这一制度就能解决我们希望要解决的问题;二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的发展进程,中国社会进一步意识到制度的意义与价值,对制度的作用越来越推崇,但是过了头就想当然地认为制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了[15]。在现代化的结构中,器物、观念与制度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经济层面的现代化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不能走向物质主义的极端,所谓大学“非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观念层面的现代化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念前提,但不能滑入“观念论”等唯心主义的深渊;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及其实效,制度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启超文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262 .

[2]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台北:文星出版社,1966:459-477.

[3]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31-137.

[4]“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18.

[5][10]教育部政策法规司.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文件辑要[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70-104;322.

[6]宣勇.学校党委如何领导大学[N].人民日报,2015-05-07.

[7]《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的若干意见》解读[N].湖北日报,2015-05-29 (3).

[8]顾海良,罗永宽.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建设研究[M].北京:中央文史出版社,2013:155.

[9]储著斌.增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制度自信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1):78-80.

[11]搭好和谐班子 凝聚团结力量——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系列述评之三[N].人民日报,2015-08-22.

[12]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通知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J].陕西教育(高教),2014(12):1-8.

[1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48.

[14]习近平.习近平论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6.

[15]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86-287.

(责任编辑:刘新才)

作者:储著斌

第4篇:领导班子考核制度

领导班子理论学习考核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达坂城区气象局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提高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质量,检验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效果,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理论素质,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局实际,现制定《达坂城区气象局领导班子理论学习考核制度》。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达坂城区气象局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考核,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 “三个代表”的要求,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和考核体系,形成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全局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理论的积极性,促进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推动气象局的改革和发展。

2、基本原则

(1)注重实效原则。既考核领导干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情况,又考核领导干部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把考核重点放在学以致用上。

(2)考用结合原则。把理论学习情况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理论学习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3)述学、评学与考学相结合的原则。述学是领导干部对自己学习、运用理论的情况进行汇报和自我评价;评学是按

照民主、公开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组织职工对领导干部学习情况及水平进行评议;考学则是由职能部门对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和运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这三种方式在检验领导干部学习情况时紧密结合,以便准确了解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效果。

二、考核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1、考核对象

科级领导干部(含享受副科待遇的干部)

2、考核的主要内容

(1)学习态度。重点考核以下内容;一是对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能否按 气象局党支部的安排,积极主动参加学习,平时能否自觉自学,是否积极主动地抓好本单位的理论学习,是否支持本单位干部参加各类培训;二是看其参加培训的态度是否端正,学习是否认真,出勤率高低,读书笔记、撰写论文情况怎样;三是看其学风是否端正,理论联系实际如何。

(2)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考核以下内容:一是看其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二是看其履行工作职责所必备的理论知识是否具备;三是看其对应当具备和必须熟悉的气象业务等基础知识掌握得如何。

三、考核的办法和措施

1、理论学习的考核。每年年终,要对本单位成员学习计划及落实情况、集中学习出勤情况、结合理论学习开展调查研究情况、集中研讨发言质量、运用理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际效果和撰写理论文章或调研报告等情况进行认真自查,并将自查情况形成书面报告。

2、理论学习的考核与干部考核结合进行。理论学习的考核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干部平时考核、年度考核结合进行。

3、建立领导干部阶段性学习结束时的考核制度。为了巩固学习成绩,确保学习质量,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政府重要战略部署的正确贯彻执行,在科级领导干部参加阶段性重要学习任务结束时,均要采取开卷、闭卷、知识竞赛、撰写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

四、考核结果的评定

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结果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确定,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

1、优秀等次标准:(1)学习认真刻苦;(2)理论素养高;

(3)学以致用绩效明显;(4)统一理论考试成绩优秀。

2、良好等次标准:(1)学习比较认真;(2)理论素养比较高;(3)学以致用绩效较为明显;(4)统一理论考试成绩良好。

3、合格等次标准:(1)学习认真刻苦程度基本符合要求;

(2)理论素养基本符合要求;(3)学以致用绩效基本符合要求;(4)统一考试成绩合格。

4、不合格等次标准:(1)学习不够认真,自觉性较差;(2)理论素养较低;(3)学以致用绩效较差;(4)统一考核成绩不合格。

五、考核结果的运用

1、考核结果的反馈。考核结束,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全局干部和干部本人,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要求,促使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质量和自觉性。

2、建立学习档案。建立全局干部理论学习培训档案。对领导干部集中学习培训及在职自学等情况科级领导干部本人学习档案。

3、建立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暂行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等有关理论学习考核工作的规定,要把理论学习的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和干部升降、奖惩的重要依据。

4、对理论学习考核优秀的,要通报表扬,作为评选各类先进个人的重要条件之一。

达坂城区气象局2011年2月5日

第5篇:领导班子学习制度

巴州区兴文中学领导班子学习制度

1、领导班子成员要坚持每月两次以上的政治和业务理论的学习,学习邓小平理论、教育法规、学校管理经验,研究学校阶段性工作。

2、每年度开学初要制定学校领导班子学习计划和班子成员个人学习计划,并全面做好落实。

3、学习要做到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由学校确定必学书目和自选书目,将理论灵活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

4、领导干部要按时参加全校教职工每双周一次的政治学习,党员领导干部还要参加党支部组织的学习。

5、领导干部要坚持做好学习笔记,带头交流学习体会、经验。

6、领导干部要自觉按上级规定参加上级各部门组织的理论学习班,并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7、领导干部要按时参加年级组、教研组组织的教育教学研讨学习,并做好各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指导。

第6篇:领导班子学习制度

为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现结合我委实际,制定以下学习制度:

一、学习内容

1、政治理论学习。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中心内容,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为基本理论教材,紧密结合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等基本政治理论,通过学习,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向。

2、业务学习。包括业务知识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学习和区情知识学习。

3、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包括各种工作所需的辅助知识学习,通过函授和干部培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强能力。

二、学习形式

1、集中学习。每周二下午进行集中学习,采用讲课(讲座)、个人自学、专题研讨,考察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年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60学时。

2、个人自学。班子全体成员要积极开展读书自学活动,根据自身实际拟定自学计划,确保每周工作以外不少于3小时的自学时间,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3、讲座交流。每年安排1-2次,根据时事形式和工作需要,邀请有关专家开设讲座,并组织座谈交流。

4、考察调研。每年安排1-2次,参观考察学习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

三、学习组织

1、领导班子学习小组主要由党委委员组成,可根据学习需要适当吸收有关人员参加。

2、党委书记任学习小组组长。组长的职责是审定学习计划,确定探讨专题,提出学习要求,主持集中学习活动,督察学习小组成员的学习。

3、综合办公室负责做好学习的各项服务工作。

四、学习计划

1、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委实际,制定学习计划和阶段性学习安排,突出重点内容。

2、由综合办公室草拟学习计划,党委书记审定实施。

五、学习管理

领导班子学习小组的学习作为全委干部、党员和职工学习的表率,必须严格考核和档案管理。

1、有集中学习或讲座交流,考察调研等,必须按时参加。请假应事先得到组长同意,有特殊情况要事后补假,并自觉补缺学习

2、综合办公室负责做好学习考勤、会议记录和学习档案等管理工作。

3、党委会定期研究、讲评小组学习开展情况和学习制度执行情况,每学年底组织学习交流,采取自评、互评、点评方式,开展学习成果考评。

4、学习成果可以根据个人实际,选择交流一年学习心得体会、个人自学情况介绍、调研报告、学习笔记、研究论文等方式进行交流汇报。

5、学习小组定期通报交流学习情况。一是每年组织一次通报交流会,全体中层干部参加。二是每年年底向上级党委汇报学习情况。

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7篇:领导班子学法制度

第一条为了提升法制办领导班子成员的法律素质,提高依法决策水平,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区法制办领导班子成员要按照上级机关布置的学习内容和我区工作实际情况,安排专题学习。

第三条区法制办将聘请专业法律人员进行讲解,每次学习不少于四课时,每位领导班子成员每年学习达到40学时以上。

第四条法制办领导班子成员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遵守学习纪律。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学习的应当请假,并自觉地抽时间补课。

第五条每位领导同志都要备有专门学习笔记,按要求记笔记,写心得。学习时要认真听讲,讨论时要认真准备,自觉联系个人和岗位实际。

第六条学习时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第七条学习时要由专人认真做好集体学习记录。

第8篇:领导班子议事制度

文章标题:领导班子议事制度

领导班子议事制度

1、坚持“厂务公开”制度,对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召开班子会议进行研究、讨论,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2、做到各项资金发放,有考核制度、实施细则。检查有记录,处罚有标准,不搞个人说得算,采取先民主后集中的原则。

3、做事要公平、公正。合理,不

搞特权,不搞特殊化,密切联系群众。

4、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统一思想,做事有原则,工作有思路,搞好本厂的生产经营和精神文明建设等任务。

5、定期召开班子会,讨论研究工作安排,人员调动、制度制定、考核规范等重大问题,及时向广大员工传达文件精神及规定。

6、班子成员,在各项工作中,要身先士卒,起表率作用,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开展好“满意、放心”活动。

《领导班子议事制度》来源于,欢迎阅读领导班子议事制度。

第9篇:领导班子成员考核制度

为了提高学校领导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进学校领导干部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民主监督作用,更好地加强学校干部队伍的建设,特制定本制度。

一、考核时间:每学期期末考核一次

二、考核对象:学校全体领导班子成员

三、考核人员:每次考核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考核小组,学校分管党支部、工会和校办工作的同志为考核组成员,统一组织学校干部考核工作。

四、考核内容:见《学校班子成员量化考核表》

五、考核办法: 考核采用据实评分和民主测评结合的办法进行。首先,按照《考核表》的要求对前11项由考核小组据实评分,然后组织部分教代会成员及全体党员教师对班子成员的工作情况进行民主测评,根据平均分评定《考核表》最后一项的得分。前后两大部分的合计分数为该同志的最后考评分数。

六、考核结果的处理办法:

1、考评分数在90分以上并且居前两名者为优秀,优先推荐为评先表模、评先晋级的对象,并享受规定行政津贴的120%;考评分数在70分以下并且居后两名者将视为基本称职,由学校主要领导与该同志进行戒勉性谈话,并根据具体情况发放行政津贴;其它视为基本称职,享受规定的行政津贴。

2、将考评结果一并归入干部管理档案,并呈报上级主管部门。

上一篇:设备安全培训课件下一篇:九年级语文试题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