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领导班子运行机制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立领导班子运行机制(精选8篇)

建立领导班子运行机制 篇1

责 任 人:镇党委书记

目标要求:村庄合并后,做好组织设置、班子建设、制度规范,整合力量,规范运作,健全工作运行机制,促进合并村庄快速融合,实现村庄平稳合并,班子平稳过渡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的良好局面。

主要措施:

1、健全组织设置新架构。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配套组织建设,设立新的合并村庄党支部,成立由班子成员兼任小组长的党小组。依法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成立村民小组,推选村民代表,制定村规民约,完善党支部领导下的村级民主机制。

2、健全责任分工新体制。一是及时进行选后规范,做好新老班子工作交接,明确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监督委员会职责和班子成员职责分工,做到分工明晰,责权明确。二是制定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党员活动、任期目标责任、践诺奖惩、党务公开、村务公开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健全议事决策程序和日常管理制度,确保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尽快开展工作。

3、健全经济管理新制度。一是实行财务双代管,理顺旧帐,启用新帐,规范帐目设立、收支管理、审批及监督机制,实现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坚持 “两个维护”和“五个不变”原则,对原有村级资产、债权债务等按照政策规定进行规范处理。

4、健全考核奖惩新办法。一是依据分工,对新一届村干部按照工作量、工作实绩等进行量化考核,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积极性。二是严格奖惩,进行综合考核,按照考核成绩,由高到低排出名次,考核结果作为对各村及村干部考核评先树优、表彰奖励、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建立领导班子运行机制 篇2

据不完全统计, 在全国工业企业法人中, 小企业占工业企业法人总数的近95%, 小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但是, 财务运行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小企业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小企业必须根据“财务管理六要素”的内容, 制定财务战略, 合理筹集资金, 有效营运资产, 控制成本费用, 规范收益分配, 加强财务监督和财务信息工作, 从而建立健全财务运行机制。

1 制定财务战略

财务战略是为了使企业能在较长时期内生存和发展, 围绕财务目标而实施的全局性的行动方案。多数小企业就是因为缺乏“正确”的企业的财务战略, 以指导企业的发展方向。秦池的川酒勾兑、三株的虚假广告、南德的虚张声势, 最终使他们走上了不归路。因此, 小企业要充分估计和分析本“企业内部资源条件、外部经济环境和企业目标”之间的关系, 从而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财务“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计划”。国内外企业的实践证明, 如果获得竞争优势, 关键在于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无锡小天鹅洗衣机, 是因为其核心竞争能力微处理器技术。海尔, 是电冰箱生产中在管理、品牌、服务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本田公司, 是因为它在发动机方面形成的核心能力。摩托罗拉公司, 是因为其无线通讯技术的核心竞争力。SONY公司, 是因为“微型化”的核心竞争力。他们成功都是建立在于其核心竞争力之上。

2 合理筹集资金

任何企业的诞生、存在和发展都是以筹集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资金为前提条件的。资金是企业运行的血液, 一旦流量不足, 企业就会出现财务危机, 生产经营就会面临停顿, 甚至导致企业清算。国外一些研究认为, 资金不足是导致小企业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小企业资金不足, 一方面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对小企业提供的贷款服务只有抵押贷款一种, 对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手段单一, 难以通过银行解决资金需求问题。另一方面小企业因缺乏抵押物和担保、信用程度不高等原因, 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巨人集团就败在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时因为筹不到可以扭转局面的“区区1000万元”, 以至于史玉柱仰天悲鸣:“什么叫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这就是。”

企业应根据自己生产经营和发展战略的需要确定合理的资金需要量, 依法合理地筹集所需要的资金。多数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是私人融资。河北省徐水县一家最大的民营企业遭到查封。据说逮捕民营企业主孙大午的一个理由是这家企业进行非法融资, 私自设立了20多家吸收居民存款的小银行。

3 有效地营运资产

小企业一般不对外发行股票和债券, 不对外筹集资金, 投资业务少。有效地营运资产, 就是要充分利用价值形式来组织财务活动———“供应”“生产”和“销售”活动, 协调财务关系———供应商、客户、职工和政府的关系。也就是要结合小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 合理安排采购业务, 积极控制存货规模, 及时回收应收款项, 避免盲目投资, 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能,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实现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 从而不断调整和改善资产结构, 提高资产质量, 保持资产与负债的适配性, 有计划地安排现金流量, 防止现金收支脱节。

有效地营运资产, 主要就是搞好现金流量管理与投资管理。小企业一方面资金不足, 另一方面不自量力, 盲目投资扩张, 往往使小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大东园的老板蓝永东, 随意允许客户挂账, 最终导致了大东园因资金短缺而关门。导致史玉柱身败名裂的巨人大厦, 原本计划盖38层, 后来由于种种理由加到了70层, 在资金上巨大缺口, 使巨人大厦轰然倒塌。

4 控制成本耗费

企业为了获得各项收入, 必然需要支付相关成本、费用, 包括材料、人工等直接成本, 销售及管理等各项费用以及依法缴纳的税金。企业在各项业务收入既定的情况下, 成本消耗越少, 企业收益越大。同时, 相同产品的单位成本消耗越少, 意味着其越具有市场竞争优势, 更容易实现销售目标。企业通过革新生产技术, 改进工艺流程, 采用现代物流管理, 实行存货决策控制, 盘活各项闲置或者低效的资产, 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行必要的成本、费用管理责任制度, 都可以降低材料、燃料消耗, 减少资产损失和资源浪费, 节约成本、费用, 从而增加企业收益。金陵石化公司就是因为实施了全面预算管理, 由此形成了公司成本费用的三级管理体制, 牢牢把握成本、费用这一企业的“生命线”, 保持着良好的业绩。成本控制就是借助科学的方法, 保障必需的支出, 控制不合理的支出。小企业首先应当建立健全成本控制系统, 包括组织系统中的各责任中心、信息系统、考核制度和奖励机制。其次实行成本定额管理, 强化成本预算约束。最后推行质量成本控制办法, 全员管理和全过程控制。通过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调动职工发明创造和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控制企业成本的耗费。

5 规范收益分配

规范收益分配, 就是要理顺企业与国家、投资者、经营者和其他职工之间的分配关系,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一些小企业, 技术知识往往被视为第一要素, 老板总是强调引进最先进的技术设备, 却忽视人的因素。对拥有杰出管理能力的经营者和核心技术研发人员缺乏激励措施, 导致企业人才流失, 创新能力不足, 市场竞争能力缺乏。现实生活中, 一些经营者还随意拖欠、扣发职工劳动报酬, 采职不法手段偷税、漏税, 损害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小企业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可以积极借鉴国内外经营管理成功的经验。企业经营者和其他职工以管理、技术等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方法, 以改变单一计件工资制和计时工资制, 增强企业活力。一个企业要取得发展, 要敢于出让自己的一部分股份。员工有了一定的股份, 就能产生吸引人才的力量, 员工背叛的可能性就小了, 就会跟着自己一起走。

6 加强财务监督

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借助于价值形式才能进行, 因此运用现金收支和财务指标实施监督, 可以及时发现和反映企业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出现的问题。它主要借助会计核算资料, 检查企业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及时发现和制止企业财务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保证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以及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 维护财务秩序;及时发现并纠正预算执行的偏差, 保障企业财务活动按照经营规划和财务目标进行;同时, 监督经营者、投资者的财务行为, 保护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经济稳定。

著名的民企广东爱多, 由胡志标和他的老婆 (负责公司财务) 把持, 其他股东把钱交给了他后, 根本无从知道他的资金运作怎样, 公司有多少钱, 经营情况怎样。其失败的原因是胡志标根本没有受到应有的制度约束和权力监督。

7 加强财务信息工作

企业可以结合经营特点, 优化业务流程, 建立财务和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系统, 逐步实现财务、业务相关信息一次性处理和实时共享。

实践证明, 小企业通过制定财务战略, 合理筹集资金, 有效营运资产, 控制成本费用, 规范收益分配, 加强财务监督和财务信息工作, 从而建立健全了以“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激励和财务监督”为内容的财务运行机制, 有利于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摘要:小企业必须根据“财务管理六要素”的内容, 制定财务战略, 合理筹集资金, 有效营运资产, 控制成本费用, 规范收益分配, 加强财务监督和财务信息工作, 从而建立健全财务运行机制。

督导机制的建立与运行 篇3

关键词督导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12-0088-01

2005年,是公司正式运作,向着公司整体发展目标奋力推进的一年,作业一大队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公司领导班子明确的“奠定基础、抢抓发展”的战略思维,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建立了督导机制,以解决大队各项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一级为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积极稳妥地推进生产经营建设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建议提出的原因和依据

作业公司整合前,作业一大队是胜利采油厂独家修井作业单位,与采油厂外部作业队伍没有对比,自我感觉良好,就算是有什么问题也是采油厂内部问题,“家丑不会外扬”。许多工作只是做了,但没有“一次做对,一次做好”。整合后,随着公司各项工作不断的深化,我大队越来越感觉到管理上的压力,同时也有了对比对象,与作业二大队、作业三大队相比各有所长,但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差距。因此,2005年伊始,大队领导就开始筹划成立大队长、教导员直接领导下的督导办公室,对大队整个管理行使督导职能。

2建议改进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建立督导机制是2005年大队立项的一项主要内容,从2005年7月份立项开始,经过了论证、调研、人员组织、实施、改进等过程,到目前为止基本完善。

2.1改进内容

由大队长和教导员亲自挂帅任总督导,任命两名政治素质过硬、工作态度端正、业务经验丰富的同志为督导员,形成督导组织机构。督导员的工作直属于大队长、教导员,上对大队长、教导员负责,下直接面对班组职工,中间协调机关各职能办公室主任和基层队领导,因此督导员最能直接的发现问题和反映问题,能更快得解决问题和帮助职工克服困难,所以更能让广大职工所接受和支持,是职工和领导沟通的最便捷的桥梁。

2.2措施

2.2.1加强治理各项标准和行政命令贯彻落实情况的督导

对贯彻不力的,予以批评督促。对不能及时整改重大隐患,或者寻找借口拖延整改、拒绝整改的,要向有关部门或领导提请采取措施;并根据事实,实施问责制。

2.2.2不符合标准的要坚决停工整顿

经整顿仍然达不到标准要求的,要提出建议,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对无视规章制度,无视工作安全,违章指挥的责任人,要按规章制度严厉惩处。同时运用曝光栏、公报、督导会等形式,进行教育。

2.2.3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各基层队人员结构、队伍工作性质、考核机制等存在的差异都是影响管理的因素。要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抓好工作中的共性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提出对策措施,为作业生产创造有利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为职工创造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3建议采纳单位与实施过程

作业一大队2005年7月开始酝酿成立督导办公室,前身为安全现场监督。督导办公室成立后,首先明确了以“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握政策,正确导向”为工作方针,指导各单位明确标准要求。同时加强检查督促,突出重点,细化动作,保证工作质量。坚持“依靠领导,紧密配合,坦诚沟通,当好帮手”的工作原则,将“一次做对,一次做好”的工作思路渗透到大队各项管理当中。

督导工作采取巡回督导的方式,强化落实,对被督导单位进行督导、指导和服务。督导员每周对施工现场井控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环境保护管理等等进行不间断的抽查,发现问题,现场立即指导整改,杜绝隐患,整改不了的直接反映给机关职能办公室和基层队主要干部限期整改并记录;在现场发现各队有好的做法也同样记录,同时,利用照相机、和录象机等手段取证。在每周五下午召开的由各队队长和办公室主任参加的督导会上将不符合标准、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动作进行曝光并同时落实整改情况;发现好的做法也通过督导会进行宣传。半年多的时间,督导办共深入现场550井次,共督导整改问题1800个,召开现场会5次,召开督导会30次,洗照片300张,曝光典型问题120个,推荐好的做法50个,发公报6期,补充管理规定7个。利用以上做法,检查督促、批评教育、引导帮助、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涌现出了14队、11队、2队、20队等多个标准示范队。

通过督导机制的建立与半年的运行,一方面干部、职工依“标”施工意识得到增强,规章制度,标准要求在职工的认识中更加具体化。另一方面,通过严格依据标准进行督导,边查边改,队伍的行为得到规范,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为我大队今后可持续发展,站稳市场打下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职工对大队的宗旨、发展目标、优势特色、现有困难等都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对领导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措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上上下下更加和谐,凝聚力更强。

4解决的主要问题与经济效益

督导机制的建立对大队各基层队的管理由单直线式管理变为双直线式联合管理,形成双重管理力量共同作用,使管理更细化、更深入、更到位。强化了QHSE管理的检查、控制、整改等工作。杜绝了施工过程中脏、乱、差现象,减少了事故及事故隐患。对大队行政命令执行情况进行督促,对机关各职能办公室也同时作用,杜绝了推委现象,提高和转变了机关的工作作风。对队伍“低、老、坏”作风的转变起到了根本性作用。提高了机关干部、基层队干部的办事效率,促进了整个大队的管理水平。

4.1直接效益

2005年实现“四杜绝、三不超、一稳定”的目标。

4.2间接效益

现场QHSE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安全、质量、环保隐患有了大幅度下降,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现场问题由原先的13.3个/井次下降到目前的2.1个/井次,并且大多数井能够得到公司QHSE督查办公室的好评。

4.3社会效益

现代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 篇4

一、现代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从系统论角度看,在建立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从企业档案工作与社会关系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都负有责任,并不完全是企业行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宏观监督、指导服务,面向企业档案工作提供法规、标准、信息、培训等服务,其作用一是理顺企业档案工作宏观管理体制、指导企业建立适合的档案管理模式,总结与推广企业档案工作经验;二是为企业档案工作建立控制机制提供法规依据、企业档案质量依据、建档制度依据。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上及有关专业领域内,对所属行业或系统的企业建立正常的档案工作运行机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行业协会的指导、协调作用在某一行业内,尤其是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运行可以起到推动、制约的作用。

从企业档案工作与企业的关系看,企业主管领导的具体领导、协调作用,对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运行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企业档案工作与企业档案部门或人员的关系看,企业档案部门或人员则是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的运作者、维护者、协调者,在其他条件既定情况下,企业档案人员的事业心、业务素质对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运行起着关键性作用。运行机制的综合性、动态性的实现,关键是看档案人员能否将有关因素及时转化为推动企业档案工作运行的助动力与控制力,能否随企业的发展因势利导企业档案工作。

现代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正是指上述诸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原I与运作方式。如果把影响建立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的因素分成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作用属外因,企业主管与企业档案部门或人员的作用属内因。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运行,关键在企业内部。

在外因作用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内部动力同样不足。由于部分企业领导档案意识不强,单独的企业档案机构在多数企业已不复存在,企业档案人员也多为兼职,档案人员流动性大、业务素质低、兼职多的情况具有普遍性。而兼职或专职档案人员面对这一系统工程仅靠个人努力,往往感到势单力薄、难以应对。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不仅是档案人员的事,也不仅是企业的事,需要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企业领导与档案人员有责任,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过于强调企业建档因属企业行为而放任自流。因此,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

二、现代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是一项变革工程

我国目前的所谓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有的是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来,有的是借助民间资本发展而来。鉴于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基本职能是相同的,档案工作亦应具有共性,因此,现代企业档案工作不完全是白手起家。现代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也同样如此,应是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在建立现代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中弄清其与传统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的异同是十分有益的。

从两者的相同点来看,首先两者构成大体相同,他们都由动力机制、控制机制和评价机制构成,且每机制的构成要素也大体相似。其次是运行条件相似,两种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运行都需要内外因条件的支撑,例如都需要纳入企业科技管理制度。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相同只是形似,更重要的是认识其区别,否则我们就会沿用老一套的管理理念与方式来对待现代企业档案工作,就不能建立起现代企业档案工作的.运行机制。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运行理念不同

构建现代企业档案工作的运行机制中需要借鉴传统企业档案工作运行的历史经验,但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它们最重要的区别是理念的不同。一是传统企业档案工作的运行环境是计划经济体制,是建立在清一色的国有企业的基础上的;现代企业档案工作的运作环境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企业多元所有制基础上的。二是传统企业档案工作运行的经验彼此是孤立的,尚没有自觉提到运行机制的高度上予以研究;而现代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的研究,则是把这些个体因素有机的联系起来,有目的地将其作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加以系统研究,重在其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推动传统企业档案工作的运行中成本观念淡薄,较少考虑企业档案工作的投人产出,而现代企业在推动企业档案工作运行的同时更注重成本观念,较少有形式主义的成分。

2.驱动力不同

从整体上看,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的动力都来自外因与内因的协同作用,但在不同体制背景下,两种因素作用程度有较大差别。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家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专业主管机关的强有力作用下,行政力量往往构成了推动企业档案工作动力的主导因素,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布文件、制定计划、检查评比、升级达标、人员培训、经验推广等推动企业档案工作的开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企业档案工作虽然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但由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专业主管机关职能转变、企业自主性增强,他们对企业的监督、指导作用已大大减弱,企业内部需求往往构成了推动企业档案工作的主导因素,重在内需动力的构建。 3.运行形态不同

传统企业档案工作运行的形态是比较单一的,运作模式雷同现象明显,例如在管理机构设置上设立有独立的档案机构,在管理形式上对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在管理制度上强调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应该说这种运行机制对国有企业是适合的,对现代企业也是有借鉴意义的。但由于现代企业特征所决定,产权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档案所有权的多元性,企业在规模形态、技术形态、经营形态等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不能再照搬传统国有企业档案工作运行的那一套单一模式。事实上目前在企业档案工作中也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两者的区别不仅局限上述几个方面,由上述不难看出现代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不是传统企业档案工作运行的翻版或重现,而是一项深刻的变革工程,它涉及到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模式、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变革等,只有在变革和创新中,才能建立起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

三、现代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是一个动态工程

现代企业档案工作与社会、企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社会与企业的发展对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具有规定与制约作用,社会与企业的动态性决定了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的动态性。在当今社会,社会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发展正一日千里,经济全球一体化催动着社会与企业的变革,企业产权重组与外向型趋势不断引发企业形态的变革,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将引发企业治理结构与信息需求的变化。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没有固定模式可言,其基本内涵是指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各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使企业档案工作能自主、高效、持久运行的方式。在建立现代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功效,但注重的应是过程,建立现代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变革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动态过程。

总之,我们的理想目标是以建立现代企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为抓手,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和创新管理模式,建立起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以企业信息需求为导向,依法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通过深化服务凸现出企业档案应有的价值;伴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时俱进地不断提升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最终达到推动企业档案工作自主、持久、协调运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国纲主编.管理系统工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建立领导班子运行机制 篇5

——访最高人民法院司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卫彦明

2009年12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9次会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合议庭职责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本报记者就《规定》的起草背景、指导思想、意义和主要内容等,访问了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卫彦明。合议庭是人民法院的基本审判组织。加强合议庭职责,完善规范合议庭工作,是建立公正高效的审判运行机制的关键所在。

记者:合议制改革是人民法院“一五”、“二五”改革的重点之一。为什么中央新一轮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和人民法院“三五改革纲要”又将合议庭制度纳入重点改革任务?

卫彦明:的确,合议制改革一直是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重点之一。合议庭作为人民法院的基本审判组织,合议制作为人民法院的基本审判方式,在发挥合议庭成员集体智慧,防止个人专断,实现审判资源有效配置,发扬司法民主,确保诉讼程序和裁判结果公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十年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在合议庭制度改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002年《关于人民法院合议庭工作的若干规定》在总结各地法院审判经验的基础上,对合议庭的工作程序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但合议庭与审委会、院长、庭长、庭务会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理顺。所以,2009年中央新一轮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和《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再次在“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项目中明确了“加强合议庭和主审法官职责”的改革任务。

按照中央的要求,“合议庭制度改革”作为“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的子项目,由最高人民法院牵头,中央政法委、人大内司委、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协办。2009年年初成立子课题组后,经过一年的调研论证,召开了十多次四级法院业务庭室负责人、审判一线法官、专家学者参加的调研座谈会和改革方案论证会。课题组广泛听取了全国各高级人民法院、院内各部门的意见,征求了全国人大内司委、中央政法委办公室、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协办单位的意见。十多次修改完善《规定》后,提交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形成了现在的司法解释。

立足解释功能定位,强调承前启后原则,注重针对性、实践性原则、坚持民主原则记者:《规定》在起草过程中,确立哪些原则?《规定》的出台具有哪些重要意义?《规定》与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合议庭工作的若干规定》是什么样的关系?卫彦明: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在起草《规定》过程中确立了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严格遵循立法精神。立足于司法解释功能定位,以合法性为前提,按照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三大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尽可能在工作层面上规范完善合议庭制度,确保司法解释的合法性。二是强调承前启后原则。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合议庭工作的若干规定》是一个比较全面、系统地规定合议庭职责、规范合议庭工作机制的司法解释。2007年《关于完善院长、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参加合议庭审理案件制度的若干意见》也是完善合议庭制度的一个重要文件。上述两个文件在强化合议庭职责、规范合议庭工作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规定》对上述两个文件已有的内容没有再重复规定。根据形势发展,对一些没有规定的和亟须规范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三是注重针对性、实践性原则。《规定》主要针对当前合议庭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找准影响制约合议庭依法履行审判职责的症结所在,不务虚,不贪大求全,力求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四是坚持民主原则。课题组在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听取社会各界以及从事审判工作一线法官的意见,努力做到兼听则明。

《规定》的出台对建立运转顺畅、功能健全、科学规范、完善高效的审判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厘清了合议庭内部、外部的权责关系,充分发挥合议庭整体效能;二是强化了合议庭职责,提高审判工作效率;三是加强了审委会、院长、庭长以及庭务会等对合议庭的监督指导,完善审判资源配置,建立健全科学的审判管理运行机制;四是通过健全合议庭的考评机制和责任机制,抓好合议庭制度的落实,确保合议庭功能的正常发挥。

《规定》作为新形势下强化合议庭职责、规范合议庭工作机制、确保充分发挥合议庭职能作用的重要司法解释,是对《2002年合议庭规定》以及其他改革意见的补充和发展。《规定》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按照《2002年合议庭规定》的要求执行。但以往发布的司法解释与《规定》不一致的,以《规定》为准。

找准制约合议庭功能发挥的瓶颈,有针对性地破解合议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记者:《规定》包括哪些主要内容,致力于解决哪些问题?

卫彦明:合议庭制度改革不是一个单纯审判组织改革的问题,它涉及到法院的审判管理机制以及法院的人事管理、职业保障等诸多问题。完善合议庭制度不可能通过这个司法解释解决所有问题,有些体制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其他配套的改革措施。《规定》起草之初,我们就明确了不贪大求全的原则,优先考虑一些合议制迫切亟须解决的问题,考虑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规定》共有12个条文,主要涉及合议庭组成方式、合议庭职能分工、合议庭内部运作机制、合议庭与审委会、院长、庭长、庭务会等的关系、合议庭考评机制、合议庭责任机制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通过上述规定,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通过明确合议庭的组成方式以随机组成为主,避免固定合议庭存在的弊端。但也鼓励进行专业化合议庭建设,加强对审判工作的监督

指导功能;二是通过明确合议庭内部审判长、承办法官及其他成员的职责和权限,强化合议庭职责,充分发挥合议庭的职能作用;三是通过规定合议庭成员共同庭审、阅卷、评议等内容,进一步完善合议庭工作运行机制;四是通过理顺合议庭与审委会、院长、庭长、庭务会等的纵向关系,逐步解决审判权运行的行政化倾向,寻求合议庭履行审判职责与院长、庭长的监督指导权之间的平衡;五是通过完善和改进考评机制,建立合议庭负责制,充分发挥合议庭依法履行审判职责的职能作用。

面临“案多人少”的矛盾,完善合议庭制度需要相关配套措施,改革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记者:当前许多法院面临着“案多人少”的矛盾,人民法院的审判资源缺乏,法官的工作压力日益繁重。在这种形势下,许多法官不是不愿意尽职尽责履行参加合议庭的工作职责,而是自己承办案件积压,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他人的案件。在合议制改革中,如何处理强化合议庭职责与审判资源欠缺的矛盾?

卫彦明:随着案件数量急剧增多,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日益繁重,“案多人少”的矛盾是当前许多法院迫在眉睫、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通过合议庭制度改革就可以全部完成的。

建立领导班子运行机制 篇6

学法用法

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

我们哈拉奇乡实施依法治乡战略中,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依法治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作为重点环节来抓,以“两个提高、两个转变”为目标,以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机制,不断创新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形式和方法,使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法律素质和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依法治乡工作的深入开展。

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建立学法机制,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

各级领导干部,是推进依法治乡工作的骨干力量,为了尽快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我们建立了包括法制学习制度、法制学习内容以及保障措施等在内的领导干部学法机制。在坚持落实党委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学法学分制度、法制培训制度、自学法律制度和法律知识学习考试制度的同时,根据新时期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形势的任务的需要,在全乡推行了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把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和相应的法律素质作为提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凡在规定时间内未获法律知识任职资格者,视为不具备任职资格,乡党委任用干部时原则不提名,人大依法任命干部时原则上不接受提请。到岗后六个月内不能获得法律知识任职资格者,按不胜任现职干部对待,由干部管理部门作相应组织调整。

为了领导干部保证学法经常化,系统化,我们在乡、村层层建立法制教育培训中心,初步形成了以党委组织、宣传部门和普法依法治理部门为牵头单位的领导干部法制培训体系。各级培训基地从系统教学入手,针对不同层次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不同需求,精心设计培训内容,采取专题讲授、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系统研讨等灵活有效的培训形式,增强了法制培训的感染力和趣味性,进一步调动了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的自觉性,有效地提高了培训质量。

二、建立用法机制,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坚持学法与用法相结合,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是我们近年来强化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建立学法用法述职评议制度,督促领导干部依法办事。我们在贯彻落实中组部、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若干意见时,结合我乡法制建设的实际,在全乡建立并实行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述职评议制度,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情况和所在单位、部门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情况作为领导干部述职和评议的重要内容。在年终评比时由领导干部本人向所在单位干部群众述职,把一年来学法用法依法办事情况作自我总结,并由群众评议。然后由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和市依法治市办公室牵头,协调相关部门每年对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知识、遵纪守法、依法行政、执法执纪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和评定。评定分为好的、比较好的,评议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推行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和执法公示制,规范领导干部、执法人员执法行为。为改善全乡经济软环境,进一步加强法制环境建设,我们在各级政府中推行了执法目标责任制,要求各行政执法部门从审核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入手,明确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执法范围、执法权限、执法标准、执法程序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为加大工作力度,对全乡行政执法机关进行了全面审核,对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者依法进行查处,净化了执法环境,纯洁了执法队伍,有力地增强了领导干部严格执法、依法行政的责任意识。各级行政执法部门按照乡里的统一部署要求,认真贯彻实施执法责任制。

(三)实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推进领导干部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我们把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作为促进政府决策法制化、科学化的有效措施。法律顾问参与政府重大决策,为乡党委、政府领导依法决策和解决重大法律问题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哈拉奇乡以建设法制型政府为目标,把法律顾问的参与决策论证作为政府决策的必经程序,坚持做到重大事项不经过法律顾问论证不决策,没有充分法律依据不决策,不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不决策。

三、主要内容

1、建立党委(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党委(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要坚持集体学法与自学相结合、学法与用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制定年度学法计划,落实学法内容、学法时间、学法教材,每年集中学法不少于4次。学法要有记录,每人每年至少撰写一篇心得和理论文章。

2、建立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培训制度。发挥乡司法所“法律培训中心”基地作用,加强对全乡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培训工作。把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培训纳入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在组织好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培训的同时,还要抓好村领导干部、管理人员的法律培训工作和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培训工作。

3、建立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述职评议制度。实行领导干部学法述职评议制度,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情况和所在单位、部门的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作为领导干部述职和评议的重要内容。在年终评比时由领导干部本人向所在单位干部群众述职,把一年来学法用法、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情况作自我总结,并由群众评议。

4、建立领导干部法律讲座制度。每年度举办2-3次全 乡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的法制讲座。法制讲座内容要以宪法、邓小平法制理论、依法治国理论、市场经济法律知识等为重点,并及时学习新颁布的法律知识。

5、建立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对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一至两年进行一次,考试成绩装入领导干部本人档案,作为考察、任用干部的重要条件之一。对拟提拔任用的领导干部,任前要组织考试,对考试不及格者进行补考,补考仍不及格者应暂缓任用。

6、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促进政府决策法制化、科学化。聘请法律工作者担任政府法律顾问,参与政府重大决策,为乡党委、乡政府领导依法科学决策和解决重大法律问题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

7、建立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和执法公示制度。规范领导干部、执法人员执法行为,进一步明确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执法范围、执法权限、执法标准、执法程序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净化执法环境,纯洁执法队伍,增强领导干部严格执法、依法行政的责任意识。

8、建立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监督考评机制。建立和完善监督考评机制,坚持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与全乡经济工作、党建工作以及精神文明等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加强对领导干部学法用法、遵纪守法、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情况进行监督、评议,不断完善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等,将领导干部的执法活动置于广大群众监督之下。

中共哈拉奇乡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五日

哈拉奇乡关于建立领导干部

学法用法工作机制的实

中 共 哈 拉 奇 乡 委 员

建立领导班子运行机制 篇7

一、培养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

先进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文化是通过在员工中培育、灌输风险意识和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提炼、形成的集风险理念、风险价值观和风险防范行为规范于一体的人文文化, 主要有知识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所组成。信贷风险管理文化的制度层面是商业银行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包括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面是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体成员统一于风险管理方向上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精神因素。作为精神层面核心价值观念形态制度具有更长远的效应。这种观念的继承可以超越制度本身,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 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不仅要寻求行为及组织上的知识和制度层面, 而且要寻求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文化。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建设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 在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上, 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 研究完善风险评估技术, 加强和改进信息系统建设, 加大内部审计监督力度, 完善信贷激励和约束机制, 大力推进信贷文化建设, 全方位构建并筑牢信贷风险防范“免疫系统”, 切实提高信贷风险内控管理水平和防范能力。

1、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机构综合协调机制。

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及其职能的设置在管理决策层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以便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综合协调机制。按照信贷经营与信贷风险管理相分离的原则, 设立独立的专职信贷风险管理部门, 主要行使授信审批职能。为确保信贷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贷款审批岗位应从上到下形成一个系统, 相对独立, 基本上不受业务部门和各级分支机构的控制和影响。

2、建立制度观念, 强化法治意识。

坚决制止“制度”给“权力”让位的现象, 要树立以制度规范经营, 以制度管人的经营管理理念, 树立制度的最高权威性。不仅要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予以严惩, 而且要在日常管理中强化制度的刚性, 将已建立起的法规制度贯穿到金融管理的各个领域, 建立起坚决按制度办事的管理体制。

3、强化岗位分离和职能控制。

完善规章制度、梳理业务流程, 针对商业银行比较普遍存在的实际业务操作中有章不循、违规现象严重等情况, 应积极地从制度的完善落实和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等方面来规范内控体系的实施。强化岗位分离和职责控制, 岗位设置控制是对商业银行内部岗位设置、职位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控制, 以防止单独作业的职员从事或隐藏不正常行为。建立相互制约的内控机制, 对银行所有岗位, 所有人员的行为都要有所制约。

4、完善对客户的统一授信制度。

对客户的授信做到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的统一管理;对表内业务的贷款业务、打包放款、进出口押汇、贴现等业务和表外的信用证业务、保函、承兑等业务进行一揽子授信管理;做到本币业务授信与外币业务授信的统一管理。对集团公司进行统一授信管理。对集团公司本部及其控股子公司要进行统一授信。对关联企业进行统一授信管理。对由同一人或同一家庭成员任法定代表人的多个企业及其控股企业、有参股关系的企业等关联企业进行统一授信。

5、加强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和风险预警系统建设。

随着金融工具的日益现代化, 商业银行需依靠科技来实现对信贷风险的有效和实时控制, 做到制度制约与系统制约有机结合,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因个人疏忽而导致的业务失误, 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1)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授信业务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对授信业务全过程进行持续监控, 并及时、真实提供授信业务的经营情况和资产质量状况, 对授信风险与收益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2)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 全面和集中掌握客户的资信水平、经营财务状况、偿债能力等信息, 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 对已列入黑名单、逃废债等资信不良的企业和个人实施授信禁入。

(3) 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我国商业银行要借鉴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 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价体系, 力争在短时期内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 加强风险监测分析的系统性和准确性。

三、完善信贷内部稽核体系

商业银行应将信贷业务稽核列为稽核工作的主要内容并研究建立一套全面、系统、完善的信贷稽核体系。首先, 要以规章制度保证检查监督机构即稽核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因为它是内部稽核的生命, 没有它, 内部稽核就丧失其监督、制约的作用;其次, 要使稽核部门独立于各分支机构, 只对一级法人负责, 从而避免内部稽核人员与所处的分支机构由于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导致审计流于形式、审计报告容易失真的后果;第三, 内部稽核的内容要明确, 稽核方法先进科学, 稽核内容和稽核报告直接向一级法人机构汇报;第四, 要防止稽核内部风险, 这种风险是由于稽核本身或是稽核人员造成的, 因此一支合格的稽核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四、完善信贷过程控制

对信贷业务流程风险点加强内部控制主要应做好: (1) 认真负责地进行贷前调查, 从真实性和目的性方面控制信贷风险; (2) 把好贷款审批关, 严格控制贷款业务的审批权限; (3) 加强贷后检查管理。

信贷的持续检查与监控, 是在贷款发放以后, 银行对借款企业的经营风险实行跟踪和动态管理的过程, 其目的是将信贷资产风险防范工作前移, 及时发现贷款使用中潜在的风险, 尽早采取预警或者抢救措施, 化解风险, 减少信贷资产的损失。在继续搞好贷前调查、贷时审查的同时, 要有效地加强贷后检查管理。经办信贷业务的客户经理是贷款检查的第一责任人。

五、完善信贷组织结构

商业银行应当按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进行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设置, 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行长、监事会 (审计委员会) 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银行治理结构。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完善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环境, 信贷组织结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①建立严格的授信风险垂直管理体制, 对授信进行统一管理;②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的信贷组织结构;③建立贷款、审查、放款等关键职能分离的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汪文文, 陆萍.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探析[J].财会通讯, 2010.7.

[2]刘杰, 谢加贞.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研究[J].商业研究, 2010.5.

建立领导班子运行机制 篇8

一、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运行现状

(一)各级政府职责分工更加明确,管办关系进一步理顺

“十二五”以来,我国相继出台许多政策和措施,使各级政府在平台运行中的职责分工更加明确。同时,各级政府与运行主体(基层政府派出机构、居委会或村委会、民间社会组织)的关系进一步理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不再随意地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向各社区延伸,该平台不再是各级政府转嫁职责的对象;二是“权随责走、费随事转”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处理与运行主体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管理者和经办者之间的职责分工更加明确;三是通过推广“一站式”服务机制,各级政府实现了办事机构的整合、管理层级的减少、服务项目的合并、资源配置的优化、人员结构的调整以及服务流程的精简,各运行主体的自主性明显增强,运行效率大为提升。

(二)服务内容不断拓展,服务功能趋向综合

近年来,许多地区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乡镇(街道)、社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使平台的服务内容不断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快各级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不断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将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交由平台经办;二是不断调整县(区)、乡镇(街道)和社区三级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权限,将原先由市、县(区)两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负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权限逐渐下放到乡镇(街道)和社区。

同时,平台的服务功能逐渐从单一政务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增强平台的商务服务功能,即逐渐将金融服务、信息咨询、书刊零售等商务服务纳入平台的服务功能。二是增强平台的生活服务功能,即将邮政电信、水电缴费、养老托幼等生活服务纳入平台的服务功能。三是增强平台的文体服务功能,即使平台成为基层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的场所。

(三)经费保障进一步增强,经费来源不断拓宽

近年来,许多地区不断强化各级政府对平台运行经费的投入责任,进一步增强平台运行的经费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明确以县(区)级政府作为平台运行经费的主要投入主体,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二是将平台的运行经费纳入社区居(村)委会的办公经费,保障平台运行的各项开支。三是由市、区级政府按照社区工作者的有关规定确定城区平台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由各县(区)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农村平台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四是由各居(村)委会对运行经费进行管理,由县(区)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和检查。

除了财政投入之外,平台运行经费的来源不断拓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资金参与渠道进一步拓宽。比如,上海市静安区从2007年起就由社会组织联合会代为发布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的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平台运行。二是服务收费成为运行经费的重要来源。比如,温州市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村民中心”对所提供的各种便民服务收取服务费,从而拓宽运行经费来源。三是基金会、企业的资助以及个人捐赠成为平台运行经费的另一来源。

(四)社会组织作用日益突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扮演重要角色

“十二五”以来,各类社会组织层出不穷,逐渐成为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在平台运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推进服务内容差异化,即社会组织根据不同社区、不同人群的特点提供差异化的公共服务,既满足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推进服务过程项目化,即社会组织凭借自身优势对不同类型的基层公共服务实施项目化运作,从而提高平台运行的专业化水平。三是推进服务方式合作化,即社会组织的非营利特性使其能够更好地与政府、志愿者和社区居民等开展合作,从而使平台运行更加有序、高效。

从部分地区的经验来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平台运行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平台运行的专业化,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公共服务。二是促进平台运行的人性化,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秉承“助人自助”的理念,为基层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各种增强其自立能力的公共服务,从而促进平台运行的人性化。三是促进平台运行的现代化,即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为平台运行的中坚力量可以更好地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在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

二、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运行主体过于依赖政府,多元化参与不足

近年来,我国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基层政府派出机构(主要为街道办)、基层自治组织(居委会或者村委会)、民间社会组织构成三种主要的运行主体。然而,这些运行主体仍然过于依赖政府,以自主性为基础的多元化参与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容易导致基层政府派出机构“全能化”。在这一运行模式下,基层政府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该平台不过是为上一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下派任务提供一个新的体制平台。随着任务增加、机构增加、人员增加,该平台有可能演变成为新一级政府,导致政府管理层级增加、管理成本攀升而社会整体效益下降。二是容易导致基层自治组织“过度行政化”。由于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权仍掌握在各级政府手中,因此,在这种运行模式下,各级政府可能将“全能化”风险转嫁给基层自治组织,使其成为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下派任务提供一个新的体制平台。由于基层自治组织“过度行政化”,只见“政府背影”而不见“居民身影”,导致该平台在政府需求与群众需求之间失去平衡。三是导致民间社会组织因“先天不足”而产生“后天依赖”。我国的民间社会组织不仅实力普遍较弱,而且缺乏参与平台运行的经验。此外,我国现有的许多政策对民间社会组织参与平台运行构成显性或隐性的制约,近期出台的相关政策缺乏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从而极易导致民间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依赖。

(二)运行经费来源渠道狭窄,保障能力明显偏低

目前,平台运行的经费来源渠道仍然比较狭窄,对其正常运行的保障能力明显偏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财政投入标准和投入水平偏低。县(区)级财政是我国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运行经费的主要来源。然而,在现有的财政体制下,县(区)级财政的投入能力普遍偏弱,因此往往将侧重点放在对办公场所、办公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对设备维护、员工薪资等日常开支的投入标准和投入水平普遍偏低,使这一平台只能维持勉强运行的状态。二是对社会资本既缺乏吸引力又存在障碍。首先,多数平台仍以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为主,而这些事务对主要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资本明显缺乏吸引力。其次,该平台提供的各种便民服务的收费标准普遍偏低,严重制约社会资本参与平台运行的积极性。三是民间社会组织资金筹集能力较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各级政府面向民间社会组织购买的公共服务项目仍然较少且资金有限;其次,对由基金会、企业提供的资助或者个人捐赠须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并接受审计,这对规模普遍较小的民间社会组织而言是巨大压力;最后,我国对民间社会组织利用自有资金开展公益活动或者提供公益服务仍然存在较为严格的限制性规定,对参与平台运行的民间社会组织形成严重制约。

(三)人力资源支撑能力不足,制约服务质量提升

从多数地区的情况来看,平台运行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人力资源支撑能力不足,严重制约服务质量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业务素质不高。目前,该平台的工作人员主要由基层政府派出机构或者基层自治组织的工作人员组成,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十分稀少。此外,由于运行经费紧缺,难以组织合格的、有效的业务培训,业务素质偏低对服务质量的提升形成严重制约。二是岗位设置不合理。由于人员短缺,许多工作人员不得不身兼多职。此外,在工作重要性排序方面,行政工作往往优先于服务工作,部分专职工作人员甚至被抽调去从事行政工作,导致服务人员队伍不稳定。三是人员流动性较大。由于运行经费尤其是工作人员的待遇报酬缺乏明确、合理、规范的资金渠道,导致工资待遇普遍偏低,不仅难以招聘到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而且在岗人员流动性较大,对服务质量的提升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运行机制缺乏绩效评估,资源使用效率不高

目前,许多地区对整个运行机制仍然缺乏绩效评估,导致资源使用效率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绩效评估实施主体设置不合理。许多地区仍将县(区)级政府确定为绩效评估的实施主体。然而,由于多数平台的运行主体是基层政府派出机构或者与基层政府关系非常密切的基层自治组织,因此以基层政府作为绩效评估实施主体实质上是自己评估自己,难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二是绩效评估程序科学性不足。一般而言,科学的绩效评估程序应包括事前评估、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三个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的绩效评估往往只是事后评估,缺乏对平台运行情况开展事前评估和事中评估,难以充分发挥绩效评估对提升平台资源使用效率的作用。三是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不健全。许多地区仅仅将平台运行经费使用情况、工作人员的表现和群众满意度作为绩效评估的核心指标,而对社会组织参与程度、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作用和平台运行潜在风险等方面的指标则鲜有涉略,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平台的运行情况。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理清各责任主体和运行主体的职责,促进多元化运行主体有效参与

首先,进一步理清各级政府在平台运行中的职责。一是加强中央政府和相关部委对平台运行的统筹协调,制定平台运行的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基本服务内容、服务功能和服务标准,明确各级政府的各种保障措施,并对欠发达地区的平台运行给予适当扶持。二是省、市级政府应将保障平台正常运行纳入省、市级社区建设规划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充分发挥平台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中的作用。三是进一步强化县(区)级政府对平台运行的主导作用,完善对平台运行的规划、投入、检查、监督等机制。四是明确以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作为平台运行的直接责任主体,建立和健全其与平台运行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其次,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与平台运行主体之间的关系。一是按照“管办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各级政府职能转移,赋予平台运行主体更多、更大的自主权。二是按照基层自治原则,理清各级政府及其派出机构与基层自治组织在平台运行中的职责,提升基层自治组织在平台运行中的自主权。三是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基层公共服务的制度体系,提升作为平台运行主体的民间社会组织的自主权。

(二)不断拓宽运行经费来源,提升财政投入对平台运行的保障能力

在不断强化各级政府对平台运行经费投入责任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平台运行经费的来源。一是根据平台正常运行需要并结合本地实际,提高各级政府尤其是县(区)级政府的投入标准和投入水平,提升平台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二是进一步拓展平台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功能,提升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并降低社会资本参与平台运行的准入门槛。三是鼓励和引导各种基金会和各类企业为平台运行提供资助,拓宽个人捐赠资金流向平台运行领域的渠道。四是逐渐取消民间社会组织运用自有资金参与平台运行的各种限制性规定,完善各种引导性、鼓励性和监管性政策和措施。

(三)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平台运行人力资源支撑

积极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稳定就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平台运行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一是积极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不断壮大基层公共服务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增强效能,改善发展环境。二是深化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制改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开发和再开发人力资源的优势。三是建立和健全基层公共服务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整体薪酬,促进其实现稳定就业。

(四)加强对运行机制的绩效评估,建立和健全第三方实施、程序科学、指标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

以提升平台运行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为目标,加强对平台运行机制的绩效评估。一是按照价值中立和利益无涉原则,在坚持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建立主要由第三方实施的平台运行绩效评估机制。二是建立事前评估、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有机结合的、全程性的绩效评估体系,提升绩效评估程序的科学性,充分发挥评估结果对提升平台运行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的作用。三是以全面性、科学性和灵活性为原则,建立和健全平台运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使绩效评估既能反映平台运行的全貌,又能体现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异。

上一篇:电源和电流教学设计下一篇:玛纳斯县第二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