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走向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消费

摘要:文学商品消费与文学审美接受是文学消费活动的两个纠缠不已的历史属性。不同的文学生产、媒介技术与文化语境条件下,这两个历史属性呈现为不同状态,并构成不同的属性关系。在这种属性状况与属性关系的历史作用下,文学消费以其对广义的文学生产活动的参与不断影响着文学活动的历史状况。由此,本论文从文学媒介演化、文化语境变迁的现实及历史条件角度探索文学消费的两个属性状况及属性关系状况,就获得了重要的时代理论价值。根据马克思在19世纪提出的艺术生产理论,文学消费奠基于文学生产活动,又基于文学生产活动的生产一般性与艺术特殊性辩证统一而获得了文学商品消费与审美接受辩证统一的二重性。文学消费二重性也在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创造”观念批判和布尔迪厄“文学场域”的理论视域中先后得到了印证和发展。由于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以媒介为中介,文学消费二重性也因此受文学媒介建构的影响,并随着文学媒介演进而呈现出历史转化的实践面貌。因此,文学消费问题需要从历史与时间维度相结合的媒介视角展开探讨。现代文学消费现象是在西方15世纪印刷媒介普及、文化进入现代阶段的历史中展开的。19世纪,随着文学生产的繁荣、印刷媒介的加速发展,在相对自主化的文学场域建构中呈现出了文学商品消费与文学审美接受对立且又统一的二重性面貌。20世纪,媒介技术发展催生出了具有媒介化特征的,面向大众文化需求进行社会化生产的大众文化。由于大众文化在其媒介化特征中显示出朝着符合人性化媒介趋势的媒介融合方向发展的特征,因此,大众文化又可以表述为“走向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不同于西方的渐进式发展历程,中国大众文化伴随20世纪后期现代化进程迅猛发展起来,并在90年代随电子媒介普及而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又在新世纪随数字媒介繁荣而快速演进到了媒介融合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兴盛起来的文学消费发展进程也同样迅疾。20世纪90年的大众文化全面展开阶段,大众文化所依赖的电子媒介挤压印刷媒介的生存空间,并强化了文学消费中商品消费要素及其经济秩序,导致文学消费呈现出商品消费与审美接受二重性对立态势,也使商品消费要素受到强化的文学消费问题得以凸显并进入了理论研究视野。随后的新世纪,数字媒介迅速将大众文化推演进到媒介融合阶段,并在原有的印刷媒介文学消费之外,增加了新的数字化亚文学消费形态,催生出了新世纪文学消费新旧态势分化并存的复杂局面。一方面,传统印刷文学消费延续了之前大众文化电子媒介阶段的二重性对立态势;另一方面,新的数字化亚文学消费因其物质载体的弱化而呈现出购买和阅读趋于同步的二重性融合态势。于是,新世纪的文学消费就以其新旧交织、二重性对立融合态势并存的复杂面貌,再次向当前的文学消费问题研究发起了挑战。正是这一新旧交织的难题,要求本论文在历史地把握由电子媒介阶段之“旧”走向媒介融合之“新”的大众文化进程中,亦即在走向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进程中,去寻求解答。新世纪文学消费的二重分化状况影响着大众文化媒介融合阶段的文学发展:两种文学消费形态的分化使文学场域转化为由数字化文学亚场域与印刷文学场域构成的复合性结构;媒介融合进程中文学消费的泛媒介化趋势推动了文学生产的产业化变迁;数字化文学亚场域中文学消费二重性融合导致了前印刷媒介阶段的文学交往功能的数字化复兴。新世纪大众文化在建构文学消费二重分化状况,推动文学场域裂变、产业化发展与功能变迁的同时,也以其突出的媒介化特征,通过大众文化趣味不断重塑着文学消费的面貌,带来了文学消费中的大众文化趣味变迁问题。印刷文学场域与数字化场域中的两种文学消费活动形态在发展中显示出了大众文化趣味的感性趣味强化与日常趣味趋同化等消费危机问题,并以其对理性和超越性的呼唤,将求解之路指向了具有理性色彩与超越特征的文学道德领域。由于感性趣味强化问题是90年代大众文化电子媒介阶段文化消费二重性对立态势延续的结果,而日常趣味趋同化问题是新世纪大众文化媒介融合阶段文学消费二重性融合态势的产物,因此,这些媒介融合阶段的大众文化趣味问题所带来的非理性、“媚俗”等文学消费道德问题,就在大众文化意识形态与新世纪叠加的消费意识形态的强化下,显示为90年代以来走向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时代文学消费中的道德取向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立足于中国当下历史与实践结合的视角去求解,在文学消费的大众文化历史转化与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现实语境中去建构文学消费的新理性与新感性。

关键词:文学理论;媒介融合;大众文化;文学消费

学科专业:文艺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文学消费问题的提出

1.1.2 走向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消费问题

1.1.3 “文学消费”的界定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文学消费问题的研究历程

1.2.2 国内文学消费问题的研究状况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奠基于文学生产的文学消费二重性

2.1 奠基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文学消费二重性

2.1.1 文学生产的二重性:一般生产与特殊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2.1.2 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互构

2.1.3 文学商品消费与审美接受的辩证统一

2.2 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创造”批判中的文学消费二重性

2.2.1 “艺术创造”观念对文学消费问题的遮蔽

2.2.2 “艺术创造”观念的批判与“艺术生产”理论的发展

2.2.3 “艺术创造”批判中间接呈现的文学消费二重性

2.3 布尔迪厄“文学场域”理论视域中的文学消费二重性

2.3.1 “有限生产次场”中作为审美接受的文学消费

2.3.2 “大生产”场中作为商品消费的文学消费

2.3.3 统一于文学场域二重结构中的文学消费二重性

第3章 文学消费二重性的媒介建构及其历史转化

3.1 建构于文学媒介的文学消费二重性

3.1.1 受到文学媒介形塑的文学审美接受

3.1.2 受文学媒介制约的文学商品消费

3.1.3 见于文学媒介的商品消费与审美接受的辩证统一

3.2 媒介变迁中文学消费的二重性历史转化

3.2.1 印刷媒介阶段文学消费二重性的辩证统一

3.2.2 电子媒介阶段文学消费二重性的对立态势

3.2.3 数字媒介阶段文学消费二重性的分化与融合

第4章 走向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与文学消费

4.1 走向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

4.1.1 大众文化的六种定义

4.1.2 生产社会化的大众文化

4.1.3 在社会化生产中走向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

4.2 走向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消费现象

4.2.1 大众文化启幕前的80年代:二重性被建构的文学消费

4.2.2 大众文化全面展开的90年代:二重性呈对立态势的文学消费

4.2.3 大众文化进入媒介融合阶段的新世纪:二重性对立、融合的文学消费

第5章 大众文化媒介融合阶段二重性分化的文学消费对文学的影响

5.1 文学消费的形态分化与文学场域的结构变迁

5.1.1 数字化文学消费推动数字化亚文学繁荣发展

5.1.2 亚文学繁荣发展催生出数字化文学亚场域

5.1.3 文学场域成为印刷文学场域与数字化文学亚场域组成的复合结构

5.2 文学消费的泛媒介化趋势与数字化亚文学生产的产业化变迁

5.2.1 媒介融合使数字化亚文学产品形态呈现泛媒介化趋势

5.2.2 数字化亚文学消费泛媒介化发展推动文学生产的产业化变迁

5.3 数字化文学亚场域中文学消费二重性融合态势与文学活动的功能变迁

5.3.1 数字化文学亚场域中二重性融合态势消弭了消费者与生产者间的时空距离

5.3.2 时空距离的消弭使消费者与生产者得以进行直接的、双向的交流

5.3.3 直接的、双向的媒介交流复兴并发展了口头文学的交往功能

第6章 大众文化媒介融合阶段文学消费中的文化趣味变迁

6.1 印刷文学场域:文学消费二重性对立态势中的大众感性趣味强化

6.1.1 在大众生产与媒介化特征中建构的大众文化感性趣味

6.1.2 文学商品消费性质强化趋势中大众感性趣味的强化

6.2 数字化文学亚场域:文学消费二重性融合态势中大众日常趣味的趋同化

6.2.1 在数字化媒介融合进程中凸显的大众文化日常趣味

6.2.2 文学接受体验同质化趋势中大众文化日常趣味的趋同化

第7章 走向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消费道德建构

7.1 文学道德

7.1.1 文学道德的定义

7.1.2 走向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道德取向问题

7.2 见于二重性分化的文学消费的大众文化道德取向:非理性与“媚俗”

7.2.1 印刷文学场域:文学消费感性化趣味的大众文化道德非理性取向

7.2.2 数字化文学亚场域:文学消费日常趣味的大众文化道德“媚俗”取向

7.3 走向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时代文学消费的道德建构:新理性与新感性

7.3.1 在文学消费的大众文化历史转化中建构文学消费的新理性

7.3.2 在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现实语境中建构文学消费的新感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论文提纲下一篇:人寿保险全面预算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