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学院建筑系建造教学的起步与实践

2022-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古以来的建筑教育开始重视从建造过程以及制造工艺本身出发来研究建筑问题, 并视其为训练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当今许多国际著名的建筑或设计学院除了将足尺度的模型、砖工、木工、混凝土等工程的建造工艺引入设计教学外, 有的还直接与工厂配合建造或制作建筑构件或节点。这些做法不但已经成为这些院校的学术传统, 也成为不少知名建筑师进行建筑设计与创作的重要手段。以材料与形式、构造与工艺、节点与细部为切入点的设计观念成为建筑设计教学新的立足点, 也是促发从建筑本体进行思考与创作的源泉。这种将建筑设计课、建筑技术课、建筑实践课相结合的设计/建造 (Design/Build) 教学方式也受到了国内建筑院校的普遍关注。

本着创新民办院校设计教学的思路出发, 笔者在三江学院建筑系2009至2010学年一年级的设计基础课程中对建造教学进行了探索性地尝试, 以下是对此次教学的概括性总结。

1 建造课题的教学任务

建造作业是一年级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最后一个设计作业, 其教学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建造”来研究建筑, 即通过1∶1的建造体会设计从理念到实践的全过程, 亲身体验一幢 (准) 建筑的生成可能面临的诸多问题, 由此建立起一系列有别于“图画建筑”的设计意识。

在设计层面, 学生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功能与形式的关系, 直观地学习和运用形式美的法则;由于引入了人的尺度, 可以知晓小比例模型和真实建造之间的尺度变化, 籍以加深对尺度的理解。在建造层面学生必须直接面对材料, 根据创作意图选择材料, 从而感知材料对建筑形式的影响同时通过对结构稳定性和传力合理性地关注, 建立起初步的结构概念, 实现材料、结构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在环境认知层面, 学生必须面对真实的建造环境, 体会环境与设计作品之间的依存关系。

课题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与建造, 强调建筑创作中合作意识的培养, 考验小组工作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力。同时要求严格控制造价, 确立经济概念, 把学生从纸上谈兵的随心所欲转向在经济和实体效果之间寻求平衡点。

2 课题的设置

本次建造教学的题目是供学校老师使用的“候车亭”, 选择这个题目是基于以下几点: (1) 设计对象的体量很小, 学生比较容易把握; (2) 设计对象的内容很普通, 学生都有过这些生活体验; (3) 设计对象的问题很直接, 就在学生身边, 贴近实际生活。

建筑的实际建造和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场地环境以及施工技术条件密切相关, 况且建造施工的过程也非常复杂。“候车亭”设计建造的时间跨度为4周, 上课时间为每周一、四各半天。在这样有限的时间内要全面训练和讨论功能与空间、材料与构造、场地与环境这些问题显然是无法完成的。另外, 如果在一个设计过程中想要解决所有问题必将给设计带来过高的复杂度, 而设计问题一旦过于复杂将会使教学难以把握。作为设计教学我们无法但也没有必要完全真实地再现实际建造的方方面面, 而是针对训练的主题选取关键的要素来进行研究, 模拟建造或准建造。基于以上原因, 我们在课题的设置上采取了以下策略。

(1) 空间尺度的限定与使用功能的弱化。建造的空间尺度规定为2.4M×1.2M×2.4M (L×W×H) 的框架, 而空间的使用功能满足基本的坐、立、展示即可, 意即设置功能问题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排房间”的本事, 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功能问题的操作来生成建筑。 (2) 结构材料的限定与围合材料的开放。规定结构框架所用材料为万能角钢, 非结构围合面材料可根据功能要求选择任意可操作的材料, 如木板、木条、阳光板、PVC材料、麻绳等。 (3) 造价的限制与建造过程的相对自由。设计建造过程要求除对结构材料外的造价进行严格控制, 以求用最经济的投入满足功能的要求和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由于学生缺乏建造的基本经验, 建造过程本身又有诸多不确定因素, 需要不断尝试摸索, 因此允许在建造过程中调整原来的设计方案, 使其从理想化的设计图纸走向可操作的现实之物。

3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分阶段的, 三个阶段分别研究功能与形体、材料与形式、结构与构造。前一阶段的结果用来作为后一个阶段的条件, 要求设计逐步发展, 并尽量保持一贯性。

3.1 阶段一:方案设计 (1.5周)

安排集中讲课, 明确组织分工。成果要求小组每人做一个方案, 以徒手草图和小比例模型表达, 经多方案比较后生成小组方案。课程教学要求从材料入手进行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而不是先有形式后来赋予材质的方法, 使学生了解材料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建筑不仅仅是形式的推敲和玩弄。

3.2 阶段二:材料选购与初步建造 (1周)

材料调研, 并确定用材意向, 根据选用材料修改和深化设计方案, 同时考虑经济问题。在此期间完成主体结构框架 (万能角钢) 的建造, 并根据初步建造发现的问题进行设计方案的修正。

3.3 阶段三:正式建造 (1.5周)

正式建造主要训练建造过程的逻辑性, 作为建筑建造过程, 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任务书没有对其建造方法进行限定, 因此每一小组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包括工具的使用、材料的加工、以及施工的组织等等, 需要学生灵活应变来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亲自操作和体验是至关重要的, 而讲课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的深入, 不是教师先入为主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抛给学生。所以讲授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次课向学生分发设计任务书, 讲明课程目的、要求和进度安排。第二次课列举国内外一些学校相关课程的教学实例, 使学生了解有关建造课程的情况。第三次课主要是为学生对材料的认知提供一个引介。

4 结语

以上是2009至2010学年三江学院建筑系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建造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教学过程, 作为实验性的初步探索, 教案的设置尚有许多不足之处, 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而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们共同探讨和努力的过程。通过这种训练, 学生们对“好的形式来源于合理、逻辑的结构关系和对材料的创造性利用”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由于学生认知和能力上的不同, 最终结果还是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差异, 但是学生们在设计建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直面困难、亲历亲为的勇气, 以及团结协作、不畏辛劳的精神, 可能已经远远超出这次教学本身的意义了。

摘要:建造是建筑学的物质基础和表达手段, 也是建筑学的基础和起点。设计/建造教学正受到国内外建筑院校的普遍关注。论文介绍了三江学院建筑系2009至2010年度建造教学的教案设计和教学过程。

关键词:民办院校,设计教学,设计/建造,教案

参考文献

[1] 顾大庆.中国的“鲍扎”建筑教育之历史沿革——移植、本土化和抵抗[J].建筑师, 2007 (4) .

[2]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学生作业集 (上)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 赵辰, 冯金龙, 朱竞翔, 等.南大建构实验) [M].南京:东南大学音像出版社, 2004.

上一篇:静态混合器在乳化炸药中的应用研究下一篇:福建LNG接收站二期工程进度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