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扩大内需

2022-1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扩大内需

浅析中国仍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

[摘 要] 自我国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以来,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经济出现了重要转机,经济形势开始向好的方向转化。但由于我国现有体制和经济结构等方面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化解,经济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尚未形成,有效的需求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要解决当前的金融危机和保持经济回升的好势头,实现经济增长的预定目标,我们仍应该锲而不舍地在扩大内需上下功夫。

[关键词] 扩大内需 继续 消费 投资

一、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必要性

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是我国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提出来的。十五计划纲要提出,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使扩大内需由短期的经济政策上升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自此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机和保持了近几年的良好的增长势头。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是我国的经济增长势头有着较大的回落,为了减轻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保持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在当前正确认识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仍有重大意义。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要扩大内需?要正确认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就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国内投资和消费的需求始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力量

(1)通过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市场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日益提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潜藏着世界级的需求增量。虽然目前我国经济规模仅占世界的5%,人均GDP世界排名在130位左右,但人口多、潜在和持续上升的需求大,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2)通过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我国的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别大。但差别大、不平衡,既是发展的障碍,也是增长的空间。尤其是处于消费升级过程中的城镇中等收入家庭,以及急需开拓的农村市场,为我国经济持续的增长打开了广阔天地。

(3)通过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可以提高国家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目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70%,商品和劳务出口已占GDP的40%以上,而美国、日本、印度、巴西只有30%左右,日本在以前高速增长时期也只有35%左右。扩大国内需求,有利于降低过度对外依赖可能带来的风险,提高国家防范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

2.民间投资乏力并未得到很大的改变

现阶段我国投资的增长仍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增发国债来支撑,社会投资主体积极性并未完全调动起来,投资主体对国债的依赖性依然较大。增发国债和国债投资带动的贷款在投资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会投资只是在少数省份起作用较大。例如:2000年上半年,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速度迅速回升,分别增长7%和8.6%,但仍比国有经济投资低5.1个和3.5个百分点。政府投资主导推动投资增长的状况表明,社会投资还没有足够力量来代替国债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社会上相当一部分小企业的自我积累能力差,而一些资金比较充裕的上市公司由于缺乏新的投资热点,又处于观望等待态度。

3.消费回升不太稳定,起主导作用的消费热点还没有真正的形成

近几年虽然出现了旅游热,IT产品和网络消费热、教育消费热等新的消费亮点,但这些只是局部性的非主导型消费热点,真正能够支持经济增长的主导型消费热点,如汽车销售、住房消费和电子通讯产品消费快速增长的势头还没有形成。特别是世界经济危机冲击我国后,汽车销售、住房消费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若不采取有效措施,使之成为起主导作用的消费热点,经济就会严重受挫。

4.农村市场需求尚未完全启动

确切的说,我国农村市场尚未从根本上启动。启动农村市场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但农民收入增速自1996年来已连续下降。从短期看,农民增收的前景并不乐观。虽然,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但制约农村市场消费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在短期内也是难以消除的。

5.外需情况不容乐观

首先,在前几年出口的高增长中,出口退税率提高和外部经济环境改善起了很大的作用,最近,出口退税率已经提高到10%以上,再提高的余地几乎不太存在,因此希望更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来拉动出口增长不太可能。

其次,美国经济减速将对中国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目前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机电产品已成为第一大出口商品,机电产品对国际经济波动的敏感性高,其出口将会受到较大影响,并使整体出口出现回落。而且在美国经济不景气和贸易赤字、经济危机压力的形势下,美国政府和企业可能会实施包括反倾销在内的种种措施,中国商品在美国的贸易环境恶化。

再次,从亚太地区看,东南亚国家在经济复苏后剧烈的竞争。而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的日本经济,近年来仍无起色,据估计短期复苏无望。由于国内经济的不景气,日本的一部分民众及刚上台的新政府持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从日本政府近些日子发表的言论来判断,对日出口我们不能抱太大的期望.

综合以上几方面因素分析,要保持经济回升的好势头,实现经济增长的预定目标,我们仍应该锲而不舍地在扩大内需上下功夫。

二、关于继续扩大内需的几点思考

1.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应该处理好四个重要关系

一是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把扩大投资需求与扩大消费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二是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把扩大内需和扩大出口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提高国家经济的安全性,又要增强对外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处理好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益、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关系。四是处理好消费结构与消费质量、公共消费与私人消费、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的关系。努力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降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国有部门的消费水平,严格控制国有部门的职务消费。

2.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要依靠体制和机制的有效保障,以及实施手段的多样化

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健全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要求的投资体制,建立健全形式多样的消费政策体系。加速转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

3.坚持扩大内需,要扭转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外贸来拉动的局面

重点解决收入分配和贫富差别过分扩大的问题。适时推进与消费相关的税制建设,促进慈善、公益事业的大力发展。加速构建覆盖全体国民的养老、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消费者的支出信心。扩大国内需求首先必须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人.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要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要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要扩展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鼓励消费信贷.要清理各种抑制消费的政策。

4.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坚持扩大内需,近期仍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着政策的连续性,并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全面发挥财政政策效应。一是要调整财政投资政策的内容和方向,尽可能放大财政政策的即期扩张及中长期的维持与推动效应,为中长期需求奠定基础。通过财政贴息、适当参股、财政担保等多种途径,间接鼓励、吸纳带动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关系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加工工业,特别是技术装备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需要,予以更大的财政支持;同时,发行专项建设公债,一方面减轻国家财政的债务压力,提高投资效果,另一方面可起到更大更好的政策扩张效应。二是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直接启动消费的力度。通过对国有资产存量的有效利用“变现”出一块资金来支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三是积极推进费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政策间规范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地方和社会投资的消费能力。

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必须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施调节货币供应量,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和汇率的的基本稳定,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速度。

5.清除体制障碍促进社会投资增长

扩大民间投资的规模,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改变目前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国家投资的局面。放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取消过去制定的不合时宜的各种限制性歧视政策,整顿规范税费征收的行为和秩序,发送投资环境,通过产业政策和相应的财政政策引导民间民间投资的投资方向,推动推动整个经济结构的进步。一是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对民营经济实行与国有经济同等的待遇,增强政策透明度。建立健全法规,保护民营企业制度。二是要按照加入WTO的要求,重新修订个别产业的准入规则,并对已经和下一步准备向外资开放的领域,允许民营经济进入或提前进入,三是扩大跋涉企业速效渠道,鼓励具备一定条件的民营企业在辆和海外上市,建立和完善跋涉企业速效担保办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中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四是加快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改审批制为登记备案制,对确有必要审批的应简化手续。

6.加强宣传,改变居民消费观念

为了逐渐在我国城乡居民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消费观,使人们逐渐过渡到敢于消费,关于消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更新居民消费观念。第一要继续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持续性,为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更新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要积极推广信用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通过消费时间来引导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更新。第三,要通过理论探讨和宣传,使人们正确认识消费观念的更新和与之相关联的传统文化,首先规范之间的关系,排除人们由于认识偏差给人们消费观念更新所带来的束缚,消除保守的消费观念,建立积极的消费观念,鼓励人们在收入范围内适当增加消费开支,改购买的就购买,该更新的就更新。

7.加快发送供给,健全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

新经济的发展改变了许多传统理论。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进步,它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产品使人们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以前被经济学诊断否定的“供给自创需求”定律又回来了。因此,如果说以前我们是在通过扩张型需求管理政策来缓解需求不足的矛盾,今后还要通过供给创新来创造新的需求,主要是提升企业的开发创新能力,通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创造新的供给,并形成新的收入。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尽快形成新的市场增长点和效益增长点,才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举措之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奖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仍然是改革的主要内容。

8.抓住有利机会,积极吸引外资

在扩大内需问题上,我们还应该通过发送投资环境等多项措施,鼓励“引资”。在世界经济形势减缓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连续几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样保持了较高的增速,使投资者看好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机遇。因此,我们要利用世界经济减缓和美国经济结构调整时机,积极改善环境卫生,制定多种引外资政策,使那些原来存在疑虑的的疑虑的国际跨国公司也能来中国投资。

参考文献:

[1]亚洲开发银行报告:中国经济一枝独秀[N].信息与市场报,2001~4~27

[2]张燕生:当前美国经济的新情况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宏观经济研究,2001,(4)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R].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杂志社,2001,(2)

[4]张旭宏:开拓市场已见成效,扩大内需仍需努力[J].中国经济信息,2001,(16)

[5]魏 杰:如何启动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

[6]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如何惠及民生[N].新华网,2008~11~19

[7]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对钢铁行业的影响[N].新浪网,2008~11~17

作者:尹 朕

第2篇:基于扩大内需的中国农村居民旅游市场开发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离开家门到大城市、到著名景点观光旅游,然而对这个庞大的市场,无论是理论界、企业界.还是有关政府部门,重视程度还都欠缺,更没有统一的总体发展规划,本文试图从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的潜力、特征、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作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途径的农村居民旅游市场,我们应该如何去重视,并推动其成熟发展。

[关键词]扩大内需;农村居民;旅游市场;开发研究

[

[文献标识码]A

[

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一颗璀璨明星,各方重视和关注度越来越高,也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市场,乡村旅游在推动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农村就业和促进城乡统筹等各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乡村旅游是城里人到乡村旅游,但农村居民出门旅游怎么办,关注和研究的相对就少点了。那这个市场到底怎么样,有什么样的特征,又存在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应该如何去思考和应对这个市场发展的需求,本文试着从这些方面进行管窥之探。

一、农村居民出游的背景与条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较好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较快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人民的营养和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成绩,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1、改革开放30年,农村劳动力发生重大变化,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劳动力比重逐年减少,非农业劳动力比重逐年增加,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虽然从统计角度看属于农业人口,但其从事的工作已与传统的农业耕作有着本质区别,这部分人正是农村居民出游市场的主力。

1978年开始的以农村土地承包制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改革,彻底改变了我国农村长期体制的束缚,带来了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经过30年的发展,2008年增加到了4761元,增长了35倍。农村居民收入的快速稳定增长,是我国社会稳定、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保障。

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各行业都受到了一定冲击,但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依然稳步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人均2733元,同比增加205元,增长8.1%.农村消费增长态势也非常可观,尤其是2009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消费增长速度首超城市,高出近3个百分点,这也表明中央连续多年的支农惠农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2、农村居民旅游基础条件逐步形成

第一,经济条件。这是前提,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的稳定增长,使得不少农民已经具备出门旅游的经济承受能力。第二,动机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与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不少农村居民都在或曾在城市打工、做生意,在城市观过光、看过景,农村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及家庭,参加旅游团看过名山大川后,成为本村享受幸福生活的代表,乡村旅游的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与“旅游”越来越近。农村居民心理上越来越渴望到大城市去观光、到名胜古迹去旅游。第三,教育条件。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和重点投入,义务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村人口受教育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受教育程度也有了很大提高。据统计,现在农村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高达70%以上,农村居民整体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这成为农村居民产生旅游动机的一个重要的素质条件。第四,交通等基础条件。国家近些年来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使得广大农村的道路交通条件得到大大改善,很多省份都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这给农村居民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广播电视及电信、网络的发展,便利农村居民更多地了解外界、联络外界,也便利了针对农村居民旅游产品的推销,农民旅游团已初具规模。第五,旅游大环境条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景区点管理水平、企业经营网络、行业服务质量、市场细分水平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为下一步开发农民旅游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行业保证。

3、农村居民旅游成为国内旅游消费的重要力量

在我国旅游三大市场中,国内旅游是基础,到2020年,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人数的比例将保持在10:1。而对国内旅游来讲,农村居民旅游又是基础。首先从出游人次来看,从1997年到2008年,农民出游人次一直高居我国国内总出游人次的60%左右,2008年,达10.09亿人次,占全年我国国内旅游总人次的58.9%,比城市居民出游多3.06亿人次。从增量看,1997年农村居民出游率为40%,达3.85亿人次,而2008年出游率则为111.9%,达到了10.09亿人次,相比1997年净增了6.24亿人次。从消费总量看,1997年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为560.9亿元,1999年第一次超过1000亿元,2007年则超过了2000亿元,2008年更达到了2777.55亿元,相比1997年增加了2216.65亿元,达395%,年均增长35.9%。

二、农村居民旅游特点

1、基数庞大,影响深远

我国的一个重要国情就是人口众多,无论什么时候,考虑什么事情,都不能离开这个大背景,而13亿人口中农村居民就占了8亿多,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央关注的首要问题。现在农村居民出游人均刚到1次,如果达到人均2~3次,农村居民旅游市场很快就将成为国内旅游的绝对主力市场,将来还可能成为出境旅游的主力市场。我们的各项政策措施、企业经营方式、市场战略定位等都要发生巨大变化。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会为我国旅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农民旅游市场成为旅游企业关注的商机。而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一样,寻求旅游的乐趣,饱览美丽风景,享受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的深远的影响,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推动促动农民素质的提高,推动农村社会文明的建设。

2、收入具有不稳定性,消费层次相对较低

总体看,农村居民收入虽然不断增长,但是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受国家政策、自然环境、农副产品价格、外出劳务市场等多方面影响度较大,再加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医疗教育费用的不可预测性、城乡消费水平差距过大等直接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和层次的因素,农村居民消费心理受到很大冲击,并具有压缩现期消费趋向。还有,农村长期传统生活理念与享受型的旅游生活,具有较大的差距,

这会影响到农村居民出游的动机。从农村居民出游的消费水平看,绝大多数还是保持在人均300~400元的消费水平,约为城市居民出游人均消费水平的1/3左右,并且从消费结构看,交通、住宿、门票等必须支出占绝对比例,而且交通、住宿等多以低档为主。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按照我们现在的旅游统计标准,农村居民出游人数很大一部分是将进城探亲、就医等都计算在内,真正参加旅游团出游的农村居民人数只占少数,也正是相对较低的消费水平,使得农村居民旅游一定程度上不太被看好。

3、出游时间宽裕,旅游动因多样

这是与城市居民最大的区别之一。农村居民出游时间一般不受周末、节假日影响,除去农忙时间,农村居民均可以选择出行。尤其是农业现代化、科技化、机械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农耕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居民可支配时间更加充裕、更加自由。农村居民旅游动因多样:乡镇政府或村委会组织的考察学习旅游占很大一部分;子女为尽孝心,安排农村父母到城市、著名景点旅游的也不在少数;进城务工,闲暇时间到城市著名景点一睹为快的也占一部分;也有一些农民因为经济宽裕了,举家到大城市观光,到著名景点看景。

三、农民旅游现存的问题

1、缺乏政策鼓励和支持

目前,农民旅游市场虽初步形成,但是专门针对这一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保障制度、资金投入等还比较缺乏(如一系列拉动农村旅游消费措施)虽然有包括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优惠政策陆续出台,但却没有听说多少关于鼓励农村居民旅游市场消费的利好政策。旅游主管部门在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滨海旅游、资源型城市旅游等多方面都有专门的政策引导和鼓励措施,但在农村居民旅游方面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政策支持。各地也缺乏对经营农村居民旅游企业的具体鼓励和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的培育引导举措。

2、初步形成数量规模,但尚未形成经济规模

前面提到,统计表明,我国农村居民出游人次已经达到10亿人次,但很大部分是探亲、赶集、就医或其他目的出行,只是旅游统计标准上的出游,还不构成我们常说的享受型旅游经济活动。此外,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普遍较低,2007年国内旅游总花费7770亿元,其中农村居民只占到2220亿元,人均城镇居民花费906元,而农村居民花费仅有222.5元。所以,尽管农民旅游已具备一定数量规模,但却没有形成经济规模。

3、市场供给缺陷

一是旅游内容方面。农村居民出游大多数想到大城市里看看高楼繁华,到宗教文化场所(如五台山、九华山等)去祈神纳福,或者到农村经济、社会先进地方去取经,也有到著名的景点(如黄山、泰山等)去看景,这些旅游内容,很少是由旅游企业来专门经营的。二是价位方面。一方面农村居民出游一般能省的钱还是尽量省,旅游企业的利润就很薄.不少旅游企业就没有太大兴趣开发这样的市场,另一方面,景区景点门票价位过高,而且对出行的农村居民来说没有优惠,这是一笔很大的费用支出。三是服务网络。现在的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一般只能在县级以上的城市找到,到乡镇及农村想找到旅行社或旅游服务点几乎没有。四是宣传促销。无论是大小城市、旅游管理部门,还是旅游企业集团、旅游景区景点,都没有专门的计划将农村作为客源地进行宣传促销,没有组织专门的促销活动走进乡村。

4、对口导游缺乏

我国现有的导游都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对农卡寸游客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美恶标准、心理诉求等缺乏了解,甚而有些导游内心里看不起、瞧不上农民,服务质量大打折扣。有的导游想当然认为给农村朋友讲讲神话故事、说说黄段子就行了,殊不知这样让农村游客非常失望,他们会觉得城里人素质太低,对城市、著名景点留下不好的印象。有的导游很难满足农村居民的专业化要求,如学习了解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经营等方面经验,导游只能给安排个车、领个路,与实际需求相距甚远。

四、加快农村居民旅游市场发展的对策

1、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中央、国务院一直把农村工作作为全国重中之重的工作,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农村居民旅游的繁荣正是受益于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因为旅游消费水平直接取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水平。农村居民旅游所有规划、开发和目标必须立足于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受农副产品价格、生产资料成本、自然气候环境等多方面影响较大,这就需要各部门、各行业群策群力,共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农业投入,为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作出贡献,并不断完善农村医疗保障、教育制度改革、土地及住房政策等,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旅游部门、旅游企业也必须紧跟中央政策,通过加大乡村旅游扶持力度、扩大旅游扶贫范围等措施,努力推动农民收入的提高。

2、加大旅游政策支撑

这里指旅游政策,从国家层面看,应将农村居民旅游纳入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纳入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宏观战略中来,在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具体规划和措施中,将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考虑其中,在政策引导、资金优惠、财政补贴等多方面给予支持。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的宏观政策研究,出台促进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的总体意见或规划,召开全国性的农村居民旅游工作会或现场会,制定专门的农村居民旅游鼓励政策,对开发和经营这一市场的旅游企业给予支持和奖励,引导市场关注和重视潜力巨大的农村居民旅游,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此外,探讨农村居民旅游价格优惠或折扣计划,采用优惠券、农民旅游折扣卡等多种形式,引导旅游企业、景区点、酒店、餐饮等给予价格上的优惠,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旅游,并提高农民出门旅游的自豪感。

3、营造环境,培养意识

中国农村居民具有传统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秀品质,在广大农村,不少农民还把旅游作为奢侈消费、胡乱花钱的行为。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大对农民旅游的宣传力度,制定专项农村居民旅游市场宣传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宣传促销下乡活动,培养农村居民旅游宣传推广员,营造农村居民以出游为荣的环境,引导农村居民正确认识旅游的价值,激发他们走出家门看世界的欲望,逐步培养并不断加深农村居民的旅游意识。另一方面,也要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对农村居民出游市场进行重点宣传和报道,激发市场上旅游企业对农村居民出游市场的关注和参与,最终的目标是要让市场动起来,共同创造良好的农村居民旅游环境。

4、调整市场战略,丰富旅游产品

一是旅游管理部门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农村居民旅游市场需求,准确分析农村居民

旅游的现状及特点,不断探索和掌握农村居民出游规律,制定国家、区域、地方市场战略,推动这一市场的蓬勃和科学发展。二是要在各项政策研究、工作部署上充分考虑到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的需求,如在考虑旅游市场转型升级战略,要考虑到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相对低层次需求的长期存在,强调大规模高档次、高品位、高投资战略时,考虑到农村居民的基本旅游需求等。三是要针对农村居民市场刚起步的特征,开展农村桃花节、油菜花节等适合城乡共同市场的节庆活动,结合采购、农村商贸洽谈、娱乐、趣味体育竞赛等活动,吸引短途的农民参加旅游,同时培育农村居民旅游意识。四是旅游企业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消费层次的农村居民市场,分析找准他们旅游的需求点,开发产销对路的旅游产品,特别是针对农村居民希望学习了解其他地区好经验好做法、到大城市观光等特殊旅游需求,设计专门的旅游线路,提供专项旅游服务。五是拓宽服务网络。要鼓励旅游企业在一些出游率高的农村地区,设立门市、宣传点、服务站等,便利农村居民出游咨询、报团等,或开展旅游服务流动车、流动队下乡等宣传活动,构成移动服务网络,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面向农民的旅游宣传,提供旅游服务。六是交通上,尽量给农村居民进城旅游提供便利的交通服务,如现在有一些城市旅游专线下乡,在条件成熟的农村地区,是否可以考虑开通农村居民进城旅游专线等。

5、提高服务质量、培养专业导游

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发展,不仅要靠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宣传促销和产品设计,更要有服务质量的保障。现在不少农民害怕出门旅游,主要是他们怕被宰、怕被骗、怕被瞧不起、怕被区别对待。旅游管理部门要严格监督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坚决打击和处罚黑社黑导,欺客宰客,零负团费、扎店消费等违法违规行为,抓好旅游投诉接待和处理工作,争取做到农村居民旅游投诉件件有回音。旅游企业要在旅游涉及的交通、餐饮、住宿、参观、购物、娱乐等多环节上,严格把握安全、卫生、价格、导游服务等质量关,行前对农村居民详细做好有关说明和情况介绍,实现明白消费,行程结束后做好回访,了解参团农民的意见,出现投诉要在企业内部首先要做好处理工作,尽力让农村居民出游满意。

切实解决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一方面,制定人才培养规划,组织各类培训班、旅游从业人员主动下乡等活动,培养各类熟悉农村居民生活习性、思维方式、消费理念的旅游人才,增进行业对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的了解。另一方面,扩大旅游服务人员范围,农村居民旅游市场开发,很大程度上需要发挥村委会、居委会或农村团体的作用,因此要对这些组织的联系人、组织人等进行相应的培训,通过他们宣传和招徕农村游客。更重要的是,要切实解决导游的问题。探索农村居民旅游专业导游队伍建设的扶持政策、鼓励措施,如对一些熟悉农村居民旅游市场、了解农业知识、了解农民旅游心理的人员,能否在未能取得国家导游证的情况下,采用特殊的导游服务证件,让他们能够提供更适应农村居民需要的导游服务。还可制定农村居民旅游导游队伍递增计划,通过资金支持、培训教育、就业激励等多项措施,不断壮大这支专业导游队伍。

6、继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乡村旅游也得到蓬勃发展。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收入超过600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超过600万人,间接就业超过2400万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培养和提高农民文明意识和现代素质的重要途径,成为推进农村实现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新动力。这正是农村居民走出家门,参加到旅游队伍中的一个前提,乡村旅游不仅能让城市居民享受乡村风光、体验乡村生活、了解乡村风俗,同样通过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互动,使农村居民的旅游理念、旅游意识、旅游需求得到提升。

总之,农村居民旅游意义深远,潜力巨大,应加大对这一市场需求和规律的研究、分析,从政策、资金、企业经营、市场管理等多方面,不断引导、推动和规范农村居民旅游市场,充分发挥其在扩大内需、促进社会和谐、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及推动我国旅游市场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作者:徐海军 黄震方 侯 兵

第3篇:中国扩大金融与实业输出

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相关协议的签署,以及中国出资400亿美元设立丝路基金,“中国马歇尔计划”显得更为现实,而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中国马歇尔计划”也更具操作性。实际上,无论有没有明确的“计划”和“战略”,中国的产品输出与资本输出都已经势不可挡。而近两年来中国对外投资和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之快,让世界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工厂”。

据商务部预计,中国未来五年对外投资增速会保持在10%以上,两年内对外投资有望超过实际利用外资,加上中国政府在放宽境外投资限制、创新外汇储备使用等方面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未来中国企业的“海外版图”扩张不难预期。

不过大势之下仍有短板,与美国、日本等传统的对外投资大国相比,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尚处于从产品占绝对多数向资本比例迅速扩大的结构转变中,国内金融机构的境外服务仍然滞后,中国企业面临高额的境外融资成本。

高速增长的海外投资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我國海外投资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较上年增长1.4%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同比增长22.8%,并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截至2013年底,中国1.53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2.54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4个国家(地区),其中八成存量集中在发展中经济体。

这一良好的态势将继续保持。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不久前表示,预计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增速在10%左右,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将达1200亿美元。总体判断,中国未来五年对外投资增速会保持在10%以上。“中国对外投资金额超过吸引外资金额只是时间问题。如果2014年不能实现,在不远的将来也会实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刘元春表示,从当前国际形势来看,贸易全球化正在逐步发展为生产全球化,从中国国内形势来看,资本输出也正在取代产品输出,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去是转移国内过剩产能的需要,也是企业全球化战略的需要。而全球经济不景气、海外资产价格下降、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都为这一大趋势提供了助力。“外部有环境、政府有政策、企业有需求,现在是中国企业出海一个非常好的阶段。”

作为我国最大境外自贸区尼日利亚“中非莱基自贸区”的管理方负责人——中非莱基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军非常看好海外市场的前景。据了解,莱基自贸区成立于2006年,是中尼两国政府批准,由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等四家中国企业组成的中非莱基投资有限公司,与尼日利亚拉各斯州政府、莱基全球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和建设的自由贸易区。目前已经有17家中资企业正式入园兴建或投产,投资范围包括钢结构生产、汽车组装、家具和建材生产、进出口贸易、工程建造和咨询服务等,实际完成投资8921万美元,实现产值约5292万美元。

金融服务待完善

出海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谈到走出去的困难时,企业和专家提到最多的还是融资难题。

郑军表示,不少在海外投资的企业是非常需要贷款的,但内保内贷,致使企业除了要承担巨大投资压力外,还要承担担保风险,不被股东方所接受;而外保外贷,又面临高昂的境外融资成本,企业不堪重负。这些问题也是现在自贸区的中资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中国金融企业走出去步伐很慢,有些中国银行虽然在海外有支行,但分行大部分都是做储蓄,真正做境外放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海外有许多厂房等固定资产,但这些都无法作为贷款抵押。”郑军建议,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能协调国内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探讨如何盘活境外合作区以及走出去企业在境外形成的固定资产,使其能成为可担保抵押物;又能充分利用国内金融机构积淀的大量闲置资金,实现外保内贷,降低融资成本,破解境外合作区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障碍。

对于准备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郑军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要了解投资国当前的政策调整和战略布局,看是否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相吻合;二是走出去要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做自己的强项,不要搞不相关的多元化,不要贪大、求急;三是做好前期调研,详细了解当地的法律制度、产品需求、销售渠道等;四是企业刚刚走出去单打独斗会面临很多困难,建议企业能够抱团出海,或借船出海;五是,走出去之后,要逐步展开当地化经营,大量吸引当地雇员担任重要岗位,这将更有利于企业与当地市场和政府打交道。

发力基础设施建设

在刘元春看来,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就是把国内产业和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这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发展所必经的过程,只不过各国的实现形式不一样。中国推出“一带一路”规划并积极参与全球化生产,其目的是建立与中国市场相匹配的世界产业格局,也是承担一个大国的国际责任。

在郑军看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确实有利于国内过剩产能的消耗,但他不同意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这一说法。“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是冷战的需要,为的是绑架欧洲国家,对抗社会主义阵营,而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为了扩大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是不带任何条件的。中国市场和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红利越来越小,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低,有些东西需要向外转移,而恰好这些非洲国家希望中国产业过去,这是双赢,不要轻易用马歇尔计划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到非洲可能会引发一些误解。”

在亚洲,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一直不减。据报道,2014年11月21日中国和老挝在老挝首都万象签署了政府间框架协议,中方将向老方提供优惠贷款用于万象的市政建设。这笔贷款将帮助万象修建66条道路和3条排水渠。而此前,老挝已经利用中国优惠贷款完成了数十个基础设施的建设。

作者:孙丽朝

第4篇:扩大内需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中国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二 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扩大内需有什么意义或作用

第一,可以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平衡发展。第二,可以减轻就业方面面临的压力。第三,可以大力提升中国的基础设施。第四,可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第五可以缩小城乡和东西部地区的差距。十项措施中第一项就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第二项就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六,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七,可以拉动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的财政刺激一揽子计划突出说明,世界各大经济体是紧密相连的。虽然中国仍然保持对美国和欧洲很大的贸易盈余,但美国、欧洲、甚至亚洲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也同样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对建设的大投入,必将增加对许多先进技术设备装备的进口,使一些饱受经济危机困扰的国家得到好处,加大出口,缓解困难。中国扩大内需,就是对世界经济作出的最大贡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提供的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旗帜和主心骨。

我们在实践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坚持以下系统性原则: 一是坚持系统多层次性原则,构建层次多样、内涵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坚持系统开放性原则,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和吸取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三是坚持系统主体性原则,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的社会文化建设。四是坚持系统环境适应性原则,吸取我国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风格。五是坚持系统整体统一性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有机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发展不仅需要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吸取当代社会实践精神。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实践及其价值观念的确立,都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中,必须将其诸方面内容有机统一起来,使之形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问题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是只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在于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地把握了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科学地总结了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面的经验,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以及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导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即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 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

1.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分析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些列新的理论概括 2. 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 3.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一理论体现既坚定马克思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主要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成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意义:1>首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政治经济学的枢纽。2>其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参考便于大家理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创作价值的劳动研究和认识,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一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和劳动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对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谈谈你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解?

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说来,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指导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实践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的实际问题,通过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提炼,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反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又要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加以提炼升华。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特点相结合。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化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化倡导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传统,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5篇:扩大内需能够长期支持中国增速(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②)

我国近日发布首个国内贸易发展规划,这对扩大内需、促进改革经济转型升级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专家表示,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出口和投资增长放缓之际,扩大内需无疑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第一要务,将成为提高经济内循环能力的根本途径,变成长期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内需促增长潜力巨大

近10年来,我国消费增长十分迅猛,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万亿元,2008年突破10万亿元,2010突破15万亿元大关,2011年达到18.4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是2002年的3.8倍,年均增长16.1%。2011年最终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1.6%,比2002年提高7.7个百分点。

“扩大内需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表示,就目前中国的经济情况来看,中国的内需与美国相比相差较远。美国3亿多人口,年消费达到11万亿美元,而中国只有4万亿美元。中国人均消费不足美国1/15。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内需增加到美国人均水平的1/10,中国GDP总量上升到80万亿元以上,潜力巨大。此外,中国居民消费存在严重三大不平衡:城乡之间、中小城市与大城市之间、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很大。因此,对于欧美疲弱的需求来说,中国潜在需求是巨大的,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如果未来中国经济增长10年内是7%到8%的话,那么就意味着10年内中国居民收入翻一番。这将造就非常庞大的消费市场,对世界经济再平衡,对中国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

不能把宝押在外部市场

过去30年,出口、投资和消费这三驾马车驱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然而,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提升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弥补外需的不足,已成为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们认识到中国这么一个大的经济体,经济的增长点不可能放到外部需求上去,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提出一个战略思想,就是扩大内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减少对外部的依赖,把经济的立足点放到扩大内需上。

“把扩大内需称为第一要务肯定不为过。”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范剑平也表示,投资和出口过去都很强,而消费则是整个国民经济中间的短板。居民消费之所以这么多年起不来,就是因为居民收入增长比GDP增长的速度低,也比企业利润增长的速度低。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格局,在这次金融危机过去以后,已经不可能了。要想使中国有可持续的增长动力,就必须要转到依靠广大居民收入增长基础上的消费增长,来支持中国未来经济长期的发展。

政策措施还需加力

“保持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速,没有全社会、全体国民的消费愿望,没有相应的消费需求增速的支撑,就很难实现。”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是有效扩大内需、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就一定要让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变为中等收入家庭。因为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是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而中等收入者则是教育、休闲、度假等多元化的消费。所以要鼓励低收入的家庭创业,创办小微企业、农村养殖业等,只要这部分人群创业了,就能够增加自己的收入。此外,政府也应该通过减免税,在住房、医疗、教育等各方面提供更多社会保障,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这就能让老百姓放心地创业并且扩大自己的消费。

“从长效机制来讲,扩大消费仍是一个长远的任务,应该从源头来抓。”范剑平建议,政府真正要做的就是三件事,第一提高大家的收入,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收入、城市中低阶层居民的收入;第二是健全社会保障系统,消除大家消费的后顾之忧,有钱不再去存银行了,而是敢于拿出来消费;第三就是管好消费市场秩序。从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来讲,如果能够从这三个方面扎扎实实地做好,老百姓有钱了,消费更有底气了,消费也会更放心,中国的市场完全有希望成为位居世界前列的大市场。

第6篇: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如何缩小中国居民收入成为现阶段的重要话题。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差距过大的原因以及对策予以分析和探讨,希望能为解决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提供帮助。 关键字:中国居民收入差距 现状 原因 对策

一.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1.城乡差距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在城镇的逐步展开,城镇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步扩大,也就出现了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所以本论文研究的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的时间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据统计1985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是1. 72, 1995年扩大至2. 47倍,2001年进一步扩大到2. 9倍。200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是5153.17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17174.7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33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任然呈扩大趋势。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快于是自1998年以来的首次,城乡收入差距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但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例是3.23:1,差距仍然巨大。如果将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福利以及兼职收入、灰色收入等隐形收入考虑在内,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会更大。 2.地区差距

我国大陆根据地理位臵的不同分为东中西部,目前,西部地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共12个,分别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中部地区有8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东部地区包括的11个省级行政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由于经济基础和条件的不同,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若考虑东中西部居民享有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社会福利因素,实际上东中西部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会更大。

目前,我国的地区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从工业产值来看,东部沿海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这七个省加上北京、上海、人津二个市工业总产值就占全国75%以上,而少数民族地区仅占全国3.8%,上海是宁夏的292倍。从人均收入来看,2002年,东西部人均收入分别为9186元、6517元,二者之比为1.4:1,收入绝对差额为2669元。2003年,东部、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0366元、7096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46:1,东部、西部农村居民收入之比为1.52:1。说明我国地区收入入差距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东部地区收入水平远远高于其它地区。 3.行业差距

行业收入差距扩大也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表现之一。目前我国由于垄断和各行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不同行业的居民收入差距很大。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从全国整体看,2000年,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收入行业的收入比为2.36:1; 2001年为2.96:1; 2002年为2.99:1; 2003年为3.98:1; 2004年为4.25:1。从不同地区看,2000年长沙市行业工资最高与最低差距为30711.7元,高低差距比例为6.81:1;同年,广州市电信业职工人均收入达6.71万元,而为广州赢得“食在广州”美誊的餐饮业,职工人均收入仅为0.9万元,高低差距比例为7.45:1;山西省2003年,仅职工工资各行业间高低相差近1.2万元,高低之比接近3:1。 “根据200

6、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2006年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排名前5位的行业分别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它们的工资分别为平均工资的2.13倍、1.87倍、1.52倍、1.37倍、1.24倍。排名后5位的行业分别为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它们的工资分别为平均工资的0.45倍、0.72倍、0.77倍、0.78倍、0.84倍。” 二.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一)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政策导向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1978~1984年,我国度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生产经营自主权还给农民,实现权、责、利的高度统一,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再辅以国家较大幅度提高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及支持和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因而这一时期是农村经济增长较快、农民收入增长较多的时期。而后随着城市改革的开展以及优先促进工业化等政策的制定实施,城市生产力得到提高,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也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逐步升级,耐用消费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城市居民收入流入农村的比重越来越小,导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趋于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的壁垒,阻碍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造成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我国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快速推进工业化,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严格的城乡分割等政策,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加剧了农村的落后。

农产品缺乏创造财产性收入的能力。由于长期存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致使农产品价格相对偏低,加上农民素质低、农业人口多等原因,农作物的生产仍然主要是手工操作,仍然固守原有不合理的资源配臵方式,在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中苦苦挣扎,往往以高投入高产出为目标,过分追求高产量而导致化肥、农药使用剂量剧增,农产品成本不断上升,在市场上无价格优势,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胜,造成农产品销售困难,农民收入增长进一步受到限制。

(二)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区位地理因素影响地区收入的差距。西部的地域条件制约了本地区发展。虽然西部地区面积广阔,但是其中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了60%,其余40%地域又被众多的沙漠、戈壁和高山峡谷所分割,交通十分不便。西部地区大多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可利用水资源匮乏,地上可利用水资源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这方面无论是对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还是人民生活都有很大制约。西部地区人口过于稀少,人口共3.67亿,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8%左右,造成市场狭小,经济发展缺乏集聚效应。西部部区位条件较差,所毗邻都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贸易往来发挥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大。而东部地区在以上各方面均与西部地相反,所以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大,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也就显而易见。

以东部为重心的国家政策影响地区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投资的重点又主要在东部地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先从沿海,再到沿边、沿江、沿主要铁路线,最后到内陆省会城市这样一种梯次推进的对外开放战略。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地理优势和国家给子的优惠政策,抢先一步发展回报率高的产业,快速发展,东西部差距从此不断扩大。

(三)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行业就业者的收入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提高的程度各不相同,导致各行业收入差距扩大,收入高低位次发生明显变化。行业收入差距扩大主要是因为在初次分配领域,政府不能有效的限制垄断、也没有鼓励平等竞争的有效政策。目前金融、保险、烟草等垄断性经营行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业务量突飞猛进,获得了高额利润,并且把其中的一部分以不同形式分配给职工,这些行业职工过高的收入并不是由于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劳动强度、工作积极性造成的,而是凭借垄断特权、不合理的定价机制实现的垄断高利润的结果。而由于国家财政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制约了一些依靠财政补助,微利经营的基础性行业的发展,如农林牧渔业和地质水利业发展缓慢。此外,一些全面进入市场竞争的行业,如社会服务业、商业、餐饮业和建筑业利润下降。 三.缩小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统筹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措施。 2.更好地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

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按照要素的贡献率确定相应的报酬,同时在再分配环节要加强和改善对初次分配结果的宏观调控,通过改革、调整个人所得税制度,特别是加大对富人的税率和征税力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3.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政策制定之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协调东西部的差距,促进西部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通过落实加大对西部的政策,借助国家对西部投资力度的增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西部大开发政策促使东部支援西部,将东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引入到西部,促进西部产业结构得以调整。使其适应现阶段进行的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时期,从自身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缩小东西部收入差距。

4.加快促进城乡二元体制的转变。通过农村城市化道路改变城乡二元体制。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使小城镇和大中小城市涵盖在一个体系内协调发展。城乡良性互动的实现,可以逐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城镇人口,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

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村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同时,需要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立足于农业的长远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从以种粮为主和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5.逐步解决行业垄断问题。垄断必然产生垄断利润,造成社会不公平,国家应该逐步放开口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相关垄断行业,实现公平竞争。当然关乎社会主义事业和涉及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那些行业,国家应该加强监督,适当降低员工的工资使员工收入合理化。目前,我国社会处于由小康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多发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必须面对收入差距问题,妥善解决问题,有效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第7篇:中国共产党梅州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决议

中国共产党梅州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 (扩大)会议于2012年2月28日在梅城召开。全会由市委常委会主持。全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动员全市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包容开放、勇于改革创新,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年和班子建设年活动,千方百计甩掉穷帽子,努力让红色土地实现绿色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

全会听取了朱泽君同志代表市委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和总结讲话,谭君铁同志所作关于经济工作的讲话,翁永卫同志就有关文件所作的起草说明,审议了市委常委会《2011年工作总结》,原则通过了《中共梅州市委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中共梅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

全会高度评价市委常委会去年的工作。一致认为,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来梅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精心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任务,进一步明晰了发展路径;全力打好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双到”等三场硬仗,突破宜居城乡建设、重点民生改善、文化教育事业等三项重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速增效;强力抓好招商引资,突出了工作重点;注重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改善重点民生;圆满完成市县镇村四级换届工作,注重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全会认为,梅州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是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人才辈出的世界客都,海外华人华侨众多,经济总量不大影响大,国内外关注度高。梅州兴全省兴,梅州富全省富,梅州发展好了、发展快了,对于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广东综合竞争力和整体形象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们的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思路清晰,发展举措务实,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氛围好,海内外乡亲关心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高,加上揭阳潮汕国际机场的通航,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等发展环境的改善,梅州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全会提出,今年工作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核心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包容开放,勇于改革创新,广泛开展项目建设年和班子建设年活动,大力实施 “一园两特带动一精”产业发展战略,积极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扎实抓好“双转移”和扶贫开发“双到”,全力推动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特色宜居城乡建设,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千方百计甩掉穷帽子,力争创新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有新突破,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全会强调,要坚持包容开放,勇于改革创新,增强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强烈的科学发展意识,树立“不怕起步晚就怕起点低、不怕干不好就怕没想好、不怕经济落后就怕观念落后”和“不比发展总量比发展质量、不比GDP增速比老百姓幸福指数、不比发展规模比发展特色”等“三不怕、三不比”理念,大胆先行先试闯出一条新路来。牢固树立大梅州大开放的观念,敞开大门招商引资,广开门路招才引智,引进国内外更多的大企业、好项目和一批优秀人才,助推后发的梅州齐头并进、共谋共推科学发展。大力发扬自强不息、尊道厚德的客家人精神,为人实打实、打拼硬打硬,不等不靠善要,敢闯敢干敢冒,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善于变 “输血”为“造血”,文化传薪火、实干闯未来,闯出一片新天地。要围绕“坚持包容开放,勇于改革创新”这一主题,在全市上下广泛开展全力推动梅州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唤起全市干部群众唱响“我为梅州争光,梅州以我为荣”的主旋律,围绕“我能为梅州的科学发展做什么?”进行思考、付诸行动,紧紧抓住如何上拉动发展的项目,坚持效益优先争取发展的资金和选准用好敢想会干务实廉明的优秀人才出谋献策,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凝神聚气推动红色土地实现绿色崛起。

全会强调,要突出工作重点,抓出特色亮点,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一是实施“一园两特带动一精”产业发展战略,强力抓好招商引资。全力办好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促进特色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突出“七星伴月”城乡发展格局,突出客家特色乡村建设,加快建设特色宜居城乡;抓好龙头企业带动,促进农民耕山致富,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创新发展理念,强化目标考核,努力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和效益。二是全面优化城乡发展环境,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全力打好交通建设大会战,尽快缩短与周边地区的时空距离;实施城乡环境整治工程,全面改善生活和投资环境;全面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迅速掀起植树造林高潮;深入开展“三打两建”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努力解决就业、就读、就医和社会保障问题,扎实打好扶贫开发“双到”攻坚战。统筹城乡抓好就业和创业,下功夫抓好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及有序转移就业;统筹城乡抓好基础教育,下决心减少未来农民和失业人口;重点办好市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着力解决百姓就医难看病贵问题;切实抓好社会保障,着力解决重点民生问题;扎实打好扶贫开发“双到”攻坚战,促进农民稳定脱贫长远致富。

全会强调,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锻造一支敢想会干为人民的优秀团队。按照“博学善思练就一身本领、干事创业造福一方百姓、廉洁自律确保一身平安”的要求,结合贯彻落实省委 《关于加强市、县 领导班子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深入开展班子建设年活动,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抓好班子、用好干部、带好队伍、出好点子,科学决策、抓好落实、抓出成效,着力强化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廉政建设等五大建设,努力提升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团结协作、依法行政、拒腐防变等五种能力;按照科学发展要求用干部,创建精神状态好、能力素质好、团结协作好、服务群众好、廉洁自律好等“五好”领导班子,建设一支想干事、会干事、敢干事、干成事又不出事的干部队伍,凝聚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全会要求,要按照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的“敢想会干为人民”和“做造福人民的开拓者”的要求,修身立德做好人,尊重规律做好事,改革创新善作为,廉洁自律保平安,明明白白用好人,扎扎实实干事,干成更多的事。

全会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只争朝夕、抢抓机遇,包容开放、改革创新,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全力加快红色土地实现绿色崛起,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第8篇:王军2012年4月5日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团结拼搏写就华章

乘势而上再创佳绩

——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财政部副部长、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委书记 王 军

(2012年4月5日)

一、坚持创新,坚持实干,2011年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建和创先争优活动取得新成效

201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中央领导同志关怀重视下,在财政部党组的直接领导下,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委团结带领全行业各级党组织、党员同志和广大从业人员,坚持创新,坚持实干,以战略导向、又好又快为原则,积极开展行业党建工作和创先争优活动,做到了“明”、“动”、“序”、“进”,取得了“四个起来”的可喜成效。

(一)行业党建工作思路基本明晰起来

2009年以来,根据学习实践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及行业党建各项工作要求高、任务重,而行业党建工作基础薄弱、经验不足、人手少的实际,经过不懈实践和不断总结归纳, 2011年形成了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建工作运用杠杆原理的“四四工作法”基本思路,即:唱“四部曲”,抓“四关键”,用“四一制”,搞“四结合”。其中,以“四部曲”为施力点,以“四关键”为杠杆,以“四一制”为支点,以“四结合”为受力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

一是唱“四部曲”。即:创新“条块结合、各司其职、系统推进、凝聚合力”的行业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建立“指标导引、自动比动、激励约束、分级分类”的行业创先争优科学机制,加强“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结构合理、内容完备”的行业发展制度体系建设,构筑“技术支撑、全面覆盖、互融互通、互促互动”的行业综合网络,概括为创体制、建机制、强制度、筑网络的“四部曲”。这“四部曲”来自开展事务所学习实践活动和行业创先争优活动的实践,经过不断的提炼上升、深化完善,现已成为全面加强和改进行业党的建设的“四部曲”。行业党委全面“发力”于这“四部曲”,确保了行业党建各项工作有章有法、环环相扣,有计划、有目标、有节奏地推进。

二是抓“四关键”。即:抓住省级行业党组织这个关键环节,抓住行业各级党组织书记这个关键人物,抓住行业党建工作责任制这个关键手段,抓住

1 季度和重要时间点这个关键时点。“四关键”为全面落实“四部曲”的战略思路,提供了载体和“杠杆”,明确了具体的工作抓手,确保了工作实效。

三是用“四一制”。即:“一竿子到底”全员培训,“一大批典型”示范引路,“一系列载体”凝心聚力,“一揽子措施”鼓劲加压。这四方面的举措是推进工作的基础性措施,切实把“杠杆”“支”了起来,形成了杠杆效应,有效地解决了如何把纷繁的工作任务抓实抓细抓到底的问题。

四是促“四结合”。即:政治活动与党的建设相结合,政治活动与业务工作相结合,贯彻与创新相结合,面上与重点相结合。做好这些“结合”文章,同步推进各项工作,使行业党委在杠杆原理下,用好了“巧劲”,把各种“力”的作用释放出来并形成合力,确保了行业党建与业务发展、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都能取得较大成效。

(二)行业创先争优活动基本自动起来

行业党委按照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工作部署,紧密结合行业实际,深入持续地推进行业创先争优活动,在2010年实现有效比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活动在行业的有效自动,为行业创先争优的长效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规定动作不折不扣。按照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和财政部党组的工作部署,紧密结合行业实际,组织行业各级党组织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点评和群众评议工作,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利用书面、电话、网络等多种途径,做到了每名书记都作点评、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名党员都被点评,行业领导点评工作实现全覆盖,收到了很好效果。开展二次公开承诺工作,制发了《关于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创先争优活动中深入开展党员公开承诺的通知》,全国行业党委带头承诺,并指导行业各级党组织开展了公开承诺。根据中央有关文件要求,制发《关于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广泛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指导行业各级党组织广泛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激励行业广大党员坚定信念、牢记宗旨,无私奉献、创先争优。根据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下发的《关于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行业实际,制发了《关于进一步提升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行业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的通知》,在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中深化推进行业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开展社会组织创先争优理论研究,举办主题征文活动,组织专家学者、行业各级党组织书记撰写理论文章,并与中央党校党建部、光明日报社联合召开了注册会计师行业创先争优理论研讨会,总结经验,提炼做法,为深化行业创先争优活动、推进行业党建工作提供了重

2 要的理论指导。

二是机制建设不断深入。进一步修改完善了事务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2011年创先争优综合评价工作,公布了创先争优综合评价全国和各省份先进事务所名单。改革事务所综合评价办法,丰富了综合评价质量指标,突出了对事务所发展质量的评价,并按照新的标准评价和公布了前百家事务所信息,既体现了事务所数量规模,又体现了事务所发展质量和软实力,全面引导事务所科学发展。在深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印发《会计师事务所分级评价办法(征求意见稿)》,启动了事务所分级分类管理改革。开展“十大类岗位能手”评选活动,选树标杆,典型示范。通过对机制建设成果的一系列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创先争优的内在动力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广大事务所和从业人员进行横纵比较,自觉对标提升,竞相比学赶超,形成了“磨不转自转”的机制自动之势。

三是制度建设成效明显。把开展行业创先争优“制度建设年”活动作为2011年行业创先争优活动的主题,采取梳理一批、制定一批、修订一批、储备一批的方式,按照结构合理、内容完备、功能齐全、科学管用的要求,全面加强行业管理与服务、行业党的建设、事务所内部管理三大领域的制度建设,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的行业发展现代制度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行业党委、中注协带头进行制度梳理,加强自身制度建设,指导推进全行业的制度建设。召开了创先争优“制度建设年”工作交流推进会议,提出总体要求,作出全面部署;制发通知文件,明确方法步骤和具体措施;建立双周报制度,把制度建设作为对地方行业党委、注协综合考核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加强调度督促;印发指导意见,梳理形成了包括15类70项制度在内的事务所制度建设参考目录,并及时宣传好做法、好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同时,各地方行业党组织、注协紧密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开展自身层面的制度梳理和制定,指导事务所开展制度建设工作。广大事务所管理层及其党组织也着力加强事务所内部管理、业务发展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截至2011年12月底,各级行业党组织和注协共制定(修订)制度808项,合计有效制度达2100多项,事务所制定(修订)制度57089项,合计有效制度达14万多项,全行业各层面、各领域的制度建设多点开花、亮点纷呈。

四是网络建设提前谋划。按照“四部曲”的战略思路,2012年,我们将在全行业开展“网络建设年”活动,既作为行业创先争优活动的新主题,也作为全年加强行业党的建设、促进行业科学发展的新任务。2011年以来,我们以实施行业信息化战略为抓手,广泛论证,谋划思路,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第一,明确任务目标。为使体制有序运行、机制高效实施、制度有力执行,并将三者紧密联系、统

一、整合起来,需要有综合性、整合性、前瞻性的措施和载体,为此,我们提出了“网络建设”的思路,实现行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信息化、网络化,推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实现跨越式、国际化发展。

第二,明确战略步骤。实施行业信息化战略是网络化建设的基础,我们确定了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施信息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即:制定规划阶段的“四个制定”,包括制定行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制定行业信息化建设指南,制定核心应用标准,制定数据交换标准;建设系统阶段的“六个突破”,包括考试管理信息化突破、行业党建信息化突破、行业管理信息化突破、行业服务信息化突破、事务所信息化突破、服务经济社会信息化突破;整合应用阶段的“三大平台”,包括行业管理与服务的平台、事务所管理与业务的平台、服务国家建设的平台。2011年,我们着重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制定规划阶段的工作。

第三,明确工作主体。我们确定了发挥不同主体的工作能动性,实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的网络建设工作原则。明确全国行业党委和中注协发挥统筹作用,抓好顶层设计,制定总体规划,确立行业标准,提供政策支持,培育示范典型,强化人才建设,加大宣传引导;各省级行业党委和注协发挥推动作用,强化自身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利用行业信息系统加强和改善会员服务,结合地区实际指导和推动事务所积极投身信息化建设,做好本地区信息化人才培养;广大事务所管理层及其党组织发挥主体作用,发扬主体精神,加大人力、资金投入,将业务流程再造与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提升事务所网络化建设水平。

(三)行业党建工作有序规范起来

经过两年多的工作实践,特别是2011年以来的不断深化、提升,行业党建工作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贯彻、被动的推进、机械的议事,而是已经有谋划、有战略、有体制、有机制、有制度,有章有法,科学推进。

一是中央精神贯彻及时。制发了《关于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通知》和《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通知》,多次召开行业党委会、书记办公会,召开“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行业诚信文化建设”座谈会,组织全行业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切实把中央精神转化为加强和改进行业党的建设、加快行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取得了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强化措施、推进工作的实效。

二是组织建设得到健全。党组织建设日趋规范,行业各级党组织的班子、

4 阵地、活动、制度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持续加强,理顺事务所党组织隶属关系的工作成果不断巩固扩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党员教育管理逐步完善,认真总结行业党校进修班第一期办班经验,进一步改进招生、教学、教务管理的方式方法,坚持公开与定向相结合,成功举办了第二期行业党校进修班,收到了增强政治素质、提升理论水平、提高工作能力的良好效果;行业各级党组织在理顺行业党员组织关系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训,并规范了党费收缴、党员信息管理等工作。党建经费保障力度加大,进一步完善“三个一点”行业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渠道,健全行业党建工作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经对省级行业党组织工作考核评价,2011年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向省级行业党委分配下拨行业党建专项补助经费共297万元,引导推动各省区市财政部门、注协提供配套资金,为行业党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党建调研工作扎实深入,2011年6月份以来,行业党委配合中央组织部组织二局深入到7个省市的12个地市进行了行业党建工作调研,协助完成了《关于总结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建工作经验的调研报告》,较为系统地梳理和初步总结了行业党委的做法与经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取得了重要的调研成果。

三是党建业务紧密结合。更加扎实地在党建与业务“两结合”、“两手抓”、“两促进”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党建工作作用,为行业发展助力护航。在2010年行业收入增幅达18%的基础上,初步估计2011年全行业业务收入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继续大大超出国际平均增长水平,年收入过5亿元的大所也将明显增加。

四是宣传工作广泛经常。行业党建和业务发展成果得到中央新闻网媒体的热情关注。同时,积极通过财政部门户网站、中注协网站、行业党建网进行持续宣传,累计编发《注册会计师行业创先争优活动简报》333期,通过各类媒体编发行业创先争优信息460多条,重点发掘和推广了800多个不同类型的典型经验,进一步扩大和提高了行业社会影响和声誉,也在全行业营造了学先进、赶先进、创先进的浓厚氛围。

(四)行业统战和群建工作稳步开展起来

一是统战工作实现重大突破。协调推动中央统战部、财政部党组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统战工作的意见》,这是继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党组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之后,又一次由两部联合发文来推动指导行业相关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注册会计师行业统战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化、纲领性指导。同时,着力加强行业党

5 外代表人士的发现、培养、推荐和管理工作,努力拓展行业代表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渠道。按照中央统战部有关要求,还积极参加有关联席会议,选送新社会阶层人士理论研究班学员,协办有关论坛等,得到了中央统战部的高度肯定,全国行业党委还被授予了2010年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奖。

二是团建工作迅速推进。结合行业实际,落实团中央、财政部等12部委联合制发的《关于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进一步加强团组织建设的通知》精神,加大了行业团建工作力度,协调团中央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行业各级团组织的筹建。截至2011年12月底,已有13个省份成立了省级行业团委,一些地市也成立了行业团组织;全国成立团组织的事务所已达688家,其中,行业综合排名前50家的事务所全部成立了团组织。行业各级团组织积极开展团的工作,组织团的活动,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对党组织的助手作用,为行业团建工作的全面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工作基础。

三是工会建设逐步加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全国总工会制发了《关于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工会建设的通知》,推动行业工会建设。截至2011年12月底,已有6个省份成立了省级行业工会,1448家事务所设立了工会机构。行业各级工会组织认真履行职能,积极开展工会活动,帮助从业人员解决切身利益问题,化解各种矛盾,发挥团结员工、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

四是组织活动广泛开展。行业各级党组织在党的90岁生日及其他重大节日前后,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评选表彰和主题教育活动。全国行业党委进行了“十百千”评选,表彰了3家荣获“全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党的建设特别贡献奖”的行业党组织,10家“全国先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党组织”,100家“全国先进会计师事务所党组织”。各省级行业党组织也表彰了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支持党建工作的非中共党员合伙人,并积极开展了以党性教育、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组织活动和实践活动,有力地激发了行业上下的政治热情、发展激情。

二、持续创新,持续实干,务求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建及科学发展新佳绩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按照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财政部党组的工作部署,持续创新,持续实干,以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为原则,扎实推进行业党建,努力做到“合”、“深”、“拓”、“高”,取得“四个提升”的新佳绩,促进行业科学发展,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一)开展“网络建设年”活动——在全面整合中提升

要把计算机技术上与社会学上的网络概念结合起来,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使行业管理和服务、行业党的建设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互融互通,体制、机制、制度互促互动的综合性“大网络”,全面整合集成资源,全速带动发展提升。

一是构建技术网络。在行业管理与服务、行业党的建设、事务所经营管理等各个领域,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起技术先进、功能齐全、互联共享、快速便捷的技术网络,实现行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应用体系广泛使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建设行业管理信息技术网络,强化和完善注册管理系统、继续教育系统、行业财务系统和监督检查系统,实现对会员从准入、继续教育、执行业务到退出的全过程、全方位信息化管理;建设行业服务信息技术网络,通过建设行业法规和知识支持系统、行业视频和通讯支持系统,初步形成行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行业党建信息技术网络,建成行业党建管理系统,完善行业党建网,建立起统一开放的行业党建信息发布平台、覆盖行业各级党组织的网上活动平台、党员教育培训平台、行业党建事务管理平台和行业创先争优综合评价平台,形成集交流、培训、宣传、管理、评价五位一体的数字化行业党建系统;建设事务所信息技术网络,以大型事务所为带动,全面应用功能健全的软件执行审计业务,将独立性要求通过程序和软件实现自动控制和强制实施,以现代技术手段推进职业道德守则的贯彻执行。

二是构建体制网络。以促进行业管理与服务的流程再造、行业党建工作的组织规范为动力原点,行业民主管理为平台,行业党组织和协会体系为经纬线,扎根于事务所和行业基层党组织,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使各级财政部门对行业党建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关系之间,行业党组织与协会之间,各级行业党组织之间,各级协会之间,行业党组织与事务所党组织之间,行业党建工作与统战和群建工作之间,行业广大党员与从业人员之间,立体交叉,上下联动,打破地域,最终形成条与块、所与人、党建与群建,上下顺畅、左右协调、互联互动、合力发展的体制网络。在构建体制网络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条块结合、充分发挥行业党组织重要作用”体制的运行,充分发挥财政部门职能优势和协会的系统优势,更好地借助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手段为行业党建工作铺路搭台。按照既通盘考虑又因地制宜的原则,理顺和规范地方行业党组织隶属关系。深入探讨和分类明确行业党组织、事务所党组织各自的功能定位,切实做到职能清晰、各有侧重。

三是构建机制网络。依托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和行业党建管理系统,完善行

7 业创先争优综合评价机制,建设创先争优综合评价在线系统,实现创先争优综合评价相关数据的填列、审核、上报、评分、查询、分析功能的在线实现,为创先争优综合评价提供技术支持,逐步建立起有机融合行业党建与业务建设,通过创先争优综合评价实现纵横对标、长效常态、自动比动、融合互促的机制网络。在构建机制网络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指标导引、自动比动、激励约束、分级分类”创先争优科学机制的成果。根据事务所创先争优综合评价工作的试行情况,修改和完善指标体系,使之更加便于操作,更具导向作用,更为紧密地把行业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融为一体。根据服务国家建设的需要,依据机制建设成果,加快推进事务所分级评价工作,在对国内外、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分级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借鉴的基础上,对《会计师事务所分级评价办法(征求意见稿)》进行深入论证,并通过开展调研、公开征求意见以及试评等工作,不断修改完善,全面推进事务所分级分类管理改革,集中体现行业内不同主体的管理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同时,以机制建设成果为依据,进一步挖掘、培育行业发展和党建工作各方面的先优典型,持续不断地选标杆、树标杆、学标杆、赶标杆、超标杆。

四是构建制度网络。完整汇集行业管理与服务、行业党的建设、事务所管理等各层次、各领域的制度,分门别类,建立查询系统,便于检索,及时更新,实现制度的网络化动态管理。全面梳理已有的各项、各类、各层次的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在修订或新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坚持通盘考虑、互为补充、相互制约的原则,对于重点内容或者跨部门、跨领域多的制度规范,设计完整的流程文件,以便协调和控制,实现全行业制度建设的“网格状”,形成全面覆盖行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主体,理念导引、管理高效、上下衔接、体系完备的制度网络。在构建制度网络过程中,要进一步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与执行。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新要求,持续审视和完善行业管理与服务、行业党的建设、事务所管理三大领域的制度,更好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进行制度的修订、制定、补充,确保制度对行业发展和党建工作各领域、各方面的全覆盖,增强各项制度的可操作性,真正使制度建设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时代性的要求。同时,着力提升制度的执行力,抓好正在实施的各项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建立制度执行的权责对应和激励约束机制,抓好制度执行的信息反馈、情况督查、运行公开、执行评价等环节,形成保障制度顺畅执行的长效机制;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在全行业营造各执行主体自觉执行制度的文化氛围。

五是构建多网融合的大网络。在各个网络成型之后,实现体制网络、机制

8 网络、制度网络、信息网络的互通共享、互促共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文化网络、人才网络、市场网络,进而实现与体制、机制、制度、信息网络的相连相通、交汇融合,最终构建起多网融合、网网互联的综合性“大网络”。

(二)推进行业创先争优活动——在深化成果中提升

要按照中央创先争优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要求,继续深入持续地开展好行业创先争优活动,拓展深化、扩大成果,继续做到规定动作不折不扣,自选动作出新出彩,提升行业创先争优的比动、自动、长动和长效化水平。

一要继续扎实完成各项规定动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创先争优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各项工作部署,继续坚持做到第一时间学习和传达,不折不扣地完成中央部署的工作任务,切实确保活动各项规定动作准确到位,抓实抓好。进一步加强行业党建和创先争优活动理论研究,积极撰写和提交理论文章,深入探讨问题,广泛分享经验,为社会组织党建和创先争优理论研究贡献智慧。

二要积极实施岗位能手评选活动。按照《关于开展注册会计师行业十大类岗位能手评选活动的通知》要求,在已经实施五类岗位能手评选的基础上,协调和推动各级行业党委和注协认真组织实施质量控制、客户管理、国际合作、培训工作、信息技术管理等其他五类岗位能手的评选工作。对产生的全国层面的岗位能手进行集中表彰,进一步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广泛调动和发挥广大从业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要认真做好活动总结和先优评选工作。根据中央有关要求,对两年多来行业创先争优活动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总结,全面梳理行业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做法和特点、取得的主要成效、创造和积累的成功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巩固和扩大活动成果的意见建议等,着力在总结特点、探索规律上下功夫,为今后行业开展其他它重大政治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要配合中央的统一安排,在2012年“七一”之前,由全国行业党委组织评选表彰一批行业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单位和个人,树立榜样,激励先进。各省级行业党组织也要按照当地党委、政府和全国行业党委的工作部署,做好本地区行业创先争优活动的总结和先优评选表彰工作。

四要努力夯实行业创先争优长效基础。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在2012年“七一”前后,中央组织部将专项表彰“2010—2012年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单位和个人,活动本身也将告一段落,但创先争优是我们永恒的追求,要在圆满完成开展活动任务的同时,努力构建起行业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要把两年多来开展行业创先争优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用一系列制度设计提升行业各级、各方面的发展状态与工作绩效,让“创先进、争优秀”成

9 为行业上下的常态,让争当“先进”和“优秀”成为行业广大党员和从业人员的习惯。

(三)加强行业党的建设——在横向拓展中提升

在两年多来自上而下纵向推进行业党建工作,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在行业“双覆盖”,理顺事务所党组织隶属关系及行业党员组织关系的基础上,全面加强行业统战工作,广泛开展行业党建带群建工作,进一步在横向上拓展行业党建工作的空间和领域,提升行业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要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和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行业各级党组织要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在全行业开展政治共识教育,准确把握行业党员及从业人员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扩大党组织的工作面,在行业内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党的十八大召开后,要及时制发通知、制定计划,通过多种形式、多个渠道,广泛组织行业广大党员同志及从业人员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切实以大会精神为指导,以学习贯彻大会精神为契机,在更为广阔的平台上推进行业党的建设。

二要扎实做好行业统战工作。《关于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统战工作的意见》对行业统战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党组织、行业党组织、注协要在各级党委及其统战部门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广泛宣传,切实做好行业统战工作。要抓好实施意见的制定,主动争取本地区统战部门的领导和支持,在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本地区行业统战工作实际的基础上,按照《关于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统战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及时制定加强本地区行业统战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行业统战工作任务重点,建立健全行业统战工作各项制度,创新行业统战工作方式方法。要抓好行业统战人士队伍建设,按照“发现是前提、培养是基础、使用是关键、管理是保障”的工作原则,切实做好行业统战人士的发现、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要制定行业统战人士培养规划,对统战人士的专业结构、年龄梯次、培养计划、培养渠道等做出统一部署,使统战人士培养的各个环节衔接有序,各个层面相互促进,培养和储备一批行业代表人士;要把行业统战人士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到作用发挥上,增强行业统战人士参政议政意识的培养,提升参政议政热情;要紧紧抓住各级人大、政协换届的契机,培养、选拔、推荐一批优秀行业人才成为行业代表人士,提升行业参政议政的实效。要加强行业统战工作组织领导,各级行业党组织书记要对本地区行业统战工作负总责,明确一名副书记分管,每年至少两次专题研究行业统战工作;要加强行业统战工作调查研究、科学谋划和督促指导,真正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督促、年底有总结;要与有关部门积极沟

10 通,主动配合,推动形成运行顺畅、务实高效的行业统战工作机制。

三要全面推进行业群建工作。切实加强行业工会建设,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工会工作的通知》,积极探索行业基层工会组织的设置模式,指导和推动地方行业工会的组建和工作开展,不断扩大行业基层工会组织的覆盖面;进一步加强党对行业工会工作的领导,切实发挥行业各级工会组织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组织行业职工有序参与事务所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各级财政部门和行业各级党组织要积极支持行业工会组织创新工作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增强工会活力;健全完善行业基层工会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地方工会负责、财政部门支持,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积极开展行业团建工作,贯彻落实《关于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进一步加强团组织建设的通知》,积极协调团中央相关部门,成立全国行业团委,并充分利用行业系统力量,指导和推动行业各级团组织做好青年工作,为尚未成立省级行业团组织的地方提供工作指导,为全面理顺事务所基层团组织及团员的隶属关系打下基础;针对行业青年从业人员较多的实际,充分发挥行业各级团组织的作用,团结、教育、引导、激励广大青年从业人员,以更大的热情投身行业发展、服务国家建设。广泛开展各类组织活动,紧密结合事务所工作实际和从业人员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党性教育活动和群众性活动,积极推进党群组织共建、队伍共建、阵地共建。

四要加强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强化行业党委自身建设,切实拓宽行业党委工作范围和工作领域,完善行业党委工作机制,健全组织制度、会议制度、学习制度、纪律制度、调研制度,增强对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能力,提高党委成员的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强化事务所党组织建设,加大对新具备条件的事务所组建党组织的指导力度,重视事务所党组织书记的选拔培养,注重从事务所管理层中选好配强事务所党组织书记,坚持倡导“一肩挑”,加大对书记的培训力度,并充实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巩固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行业“双覆盖”成果。强化行业党员教育管理,特别是抓好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管理,积极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壮大行业党员队伍;加大党员培训力度,创新培训形式,突出培训重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扎实办好行业党校进修班,有计划、有重点地提升行业党务工作者、骨干党员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发挥党建工作优势——在高效发展中提升

行业各级党组织、广大事务所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行业广大

11 党员同志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找准平台,围绕中心,为实现行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动力和政治思想保证,不断提升行业党建工作与行业发展结合互促的效果。

一要切实规划发展战略。要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落实党中央的有关重大部署,配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及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五年规划的实施,科学制定《行业党的建设2013—2015年工作规划》,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行业党建工作的路线图与主要目标。基本思路是:纵向延伸两年多来已经取得的工作成效,横向拓展2012年将要采取的工作措施,“网络化”谋划和推进今后的工作。具体而言,要通过全面进行网络化建设,实现体制建设的立体化,切实做到条块结合、纵横交错、立体交叉,凝聚各级各方面的力量;实现机制建设的规范化,切实做到积极比动、有效自动、持续长动,激发加强行业党建加快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制度建设的前瞻化,切实做到借鉴国际、理念先进、引导实践,发挥制度对行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实现网络建设的导航化,切实做到整合贯通、引领提升、服务支撑,以体制网络、机制网络、制度网络、技术网络的全面整合,以及对文化建设、人才建设、市场建设的网络覆盖,全方位引领行业科学发展;实现文化建设的“血液化”,切实做到文化深入“骨髓”、融入“血液”、自信自强,促进诚信理念的深化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实现人才建设的战略化,切实做到规划培养、合理使用、有序管理,造就国际化复合型的行业人才;实现市场建设的“两手化”,切实做到国际国内“两手抓”、强化国内、挺进国际,打造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国际品牌。同时,行业各级党组织要全力抓好行业发展五年规划的贯彻落实,切实以规划为统领,支持和促进行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深入推进行业人才培养战略,做好行业人才发展规划的宣传和落实工作,更加紧密地把政治教育与业务培训结合起来,积极培养领军人才、国际化人才、高端管理人才、党务工作人才,构建起立体化、分层次、多梯队的行业人才培养体系。要深入推进准则国际趋同战略,切实做好新审计准则和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贯彻实施工作,跟踪、研究、解决准则实施中的实务问题,研究制定(修订)服务机构内部控制、中期财务信息审核、备考财务信息鉴证等执业准则。要深入推进事务所做强做大做出去战略,出台事务所品牌建设指导意见,打造中国品牌事务所;引导、推动事务所“走出去”拓展国际业务,扩大会计服务贸易,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推动特殊普通合伙协议范本的应用实施,指导事务所开展组织形式转制工作;指导推动事务所加强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合伙文化。要深入推进行业信息化战

12 略,围绕行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的实施,确定项目行动计划,发布《行业信息化建设指南》,制定事务所信息化建设评价办法,开展行业信息化核心应用标准和数据交换标准的制定,促进事务所审计作业软件和综合管理软件的建设与应用。要深入推进新业务拓展战略,贯彻落实《新业务拓展战略实施意见》,指导、督促已建会计服务示范基地发挥作用,开展交流、推介、供需对接等活动,加强示范基地统筹管理和考核评价,并组织开展系列培训,制定新业务技术指引,为新业务拓展提供技术支持。

二要切实扩大党建影响。行业各级党组织要着力扩大党建工作在行业的政治影响力,坚持旗帜鲜明地向事务所管理层和广大从业人员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使之深入人心,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行业得到贯彻落实;要从政治工作的角度参与事务所经营管理,以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政策水平,帮助事务所管理层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要积极创新行业党建工作的载体,开展以党的知识、党性教育、形势任务、社会责任等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增强党组织活动对从业人员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引导从业人员爱党爱国、敬业奉献。

三要切实早谋行业文化建设。行业各级党组织要深刻把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精神,对行业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提供的新指导。明年我们要抓文化建设年的工作,这要求我们提早谋划。在谋划工作中,要突出诚信主题,抓好文化传承,搞好文化借鉴,提高文化修养,强化文化服务,营造文化氛围,全面加强和促进行业文化建设;要切实把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纳入行业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把培育优秀的行业诚信文化作为行业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要以行业党建工作、党组织活动丰富行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使行业党建工作与行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形成行业的文化与价值,激发行业的潜能与力量。

四要切实促进行业和谐。行业各级党组织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善于发挥在维权保障中的作用,主动帮助事务所完善用工制度,参与事务所劳资关系协调,依法维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要善于担当协调人的角色,有效化解行业中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协调行业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积极参与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形成行业、员工、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本文系财政部副部长、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委书记王军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第9篇: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当前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十项重要措施,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这十项措施,明确具体,突出重点,统筹城乡,支持发展,改善民生,惠及百姓。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是中国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危害程度大,正在由美国向其他国家蔓延,由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蔓延,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世界经济增速放缓,许多国家经济面临严重困难。作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我国经济不可避免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正经受近几年最为严峻的挑战。中央审时度势,见事早,行动快,已经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现在又决定采取进一步扩大内需的重大措施。这些决策和部署及时而必要、果敢而科学,总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加紧落实。

当前采取扩大内需的措施,这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非常必要。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就会影响我国出口增长,使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减弱。调整宏观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加快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不仅会促进投资增长、消费扩大,继续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也会有效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扩大内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我们发展经济当然要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但是必须把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点放在国内需求上。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国内市场广阔,需求潜力巨大,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坚持扩大内需,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就能长期保持强劲。

困难面前,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我们既要看到困难的严重,又要看到我们战胜困难的有利条件。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多年宏观调控的宝贵经验,有各地区各部门的积极工作,有广大企业的多方应对,有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的决策部署,我们就一定能战胜困难,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上一篇:一是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下一篇:通信职业技能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