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A感动中国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A感动中国(通用10篇)

2A感动中国 篇1

高二二班周炜炜

世间有太多的情,值得我们去流泪;世间有太多的爱,值得我们去赞美;世间有太多的辛苦,值得我们去品味。感动,不仅仅是泪水对眼眶的冲刷,更是圣水对心灵的洗礼。

感动,为爱国情怀而感动。他一生坚守自己的岗位,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了一辈子。他说:“坐在是正常人,躺下就是病人。”所以他至死也不躺下。他就是到最后一刻也不放下工作,最可敬的老人-----林俊德。口子戴着氧气罩,手上打着点滴,身着病服的他看上去是那样的憔悴与疲惫。在众人的劝阻下,在医护人员的苦口婆心下,他仍不为所动。年迈病态的他戴起眼镜,操起鼠标,奋斗了五个小时后终于支持不下了。在老伴 呼唤声中与世长辞。他研究的是祖国的高端技术,他知道所剩时间不多了,所以一分钟也不耽误。身患重病他应该是痛苦的,可是在工作时他却舒展了眉头,或许这就是他最美最安稳的归宿。我不知道这是有多浓厚的爱国情怀,我只知道这份情肯定很重要。

感动,为小姑娘的坚强与大爱而感动。脑中布满肿瘤应该是多么恐惧。年仅12岁她却坦然面对地选择了器官捐献。这是一份怎样的超脱与大爱。蒲公英的生命在风中延续,何玥的生命在爱中延续。平凡的善举可以开启一个有爱的未来。花样的年华,你虽然凋零,可是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何玥,你来过,不曾离开。“何处春江无月明”。你的生命在不止一人身上得到延续。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表达我对你坚强与大爱的敬意,但我知道你无需这些感激。

2A感动中国 篇2

每年都看“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因为能从“泪水流得哗哗响”的节目中得到教育和感染。那些偏安一隅、坚守寂寞的“感动中国人物”,打造了原汁原味、纯美香甜的“精神蛋糕”。物欲横流的社会,太需要这种灵魂净化。

可江西宜春为了让宜春人获得“感动中国人物奖”,竟然用行政手段组织投票,感动成了“被感动”,灵魂感染过程,成了一种赤裸裸的精神强迫和行为扭曲。不知羞耻、公然造假,严重违背了“感动中国”活动举办初衷,也给参与群众带来巨大的精神摧残和道德污染,就算能获得“感动中国人物奖”,也会因为这种明目张胆的造假,而使地方形象和精神气质严重褪色。

不要小看这个造假动作,真诚、诚信都是易碎品,一旦打破,很难复原。事后,政府想要挽回这种损失,想要取信于民,费多少口舌、做多少解释和好事,都难以挽回。得一利失一德,失去的太多了。

“总有一种力量,感动着我们的心灵。也总有一种力量,霹雳着我们的心灵。”想到了网络恶搞的“敢动中国评选”,某些网友、网站为了表达满腔义愤,而对那些践踏公平、蹂躏正义、忽视规则、挑战尊严的极端公共事件进行激烈冷嘲,比如“2010年敢动中国博导级人物”“张神医”的颁奖词:一本书,能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更能把绿豆变成神豆,身价倍涨,一豆难求;一个人,下岗后基因突变,成为中医世家传人,荣膺首长保健顾问。三万元康复得排队,每个人药方上要补钙。张神医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一个“灵魂缺钙”时代不可抗拒,汹涌而来!——你敢撼动正义、触怒民众,群众就敢对你进行赤裸裸的展览。

感动中国感动心灵随笔 篇3

每一次的感动中国,都是心灵的震撼、温暖、洗涤。那一段段动人的事迹,那一个个平凡的名字,却让你我,让大家,让中国为你们肃然起敬,为你们动容。

每一个故事平凡却有伟大,她是母亲,他是科学家,她是女儿是老师是医生也是邻居,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朴实,却传递爱的温暖。你们就在我们身边,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给我们温暖和信念。

是你们点燃了我们每一个人心灵的蜡烛,改变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生活的有了灿烂的阳光。

不管条件的艰苦,不管路程的艰辛,不管时间的煎熬,不管病魔的折磨。你们依然坚挺着托起明天的太阳。你们总是说,是小事,简单无奇。但在我们心中您是多么伟大。

我们已不记得你献出了多少爱心,也无法记录你走了多少路,更无法体会你们受过多少艰苦。我们只能在这里为你们祈祷,祈祷好人一生平安。

你们就这么自己在那里坚持着,我们问,是什么让你毅然坚持在那里。你说,是信念,是爱。那是怎样的信念,让你们给我们每一个人感动和温暖。那又是怎样伟大的爱,让你毅然的坚持到今天。

是啊,感动中国,我们哭了,不是我们不坚强,而是心动了,心憾了。

一个小院,一个小山村,一个城市,一个人,一个故事,却感动着中国,让我们流泪。一件小事却一直坚持,没有舞台,这是生活,这是现实。

感动,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我们哭了,却坚持着不哭,我们笑了,因为明天太阳依旧温暖,因为有你们在我们身边。

遗憾,你们也许还有不舍,但是,请你们放心,因为在你们的身边还有我们,我们会回报给你们更多的阳光。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生活有你们才温暖。

后记:他们的付出我们无法想象,一句话,一段文字,又怎么能够概况他们的辛酸。一个温暖又怎么能够体现他们带给我们的一切。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敬礼!!

向所有给我们温暖的人们!!

2A感动中国 篇4

方俊明:迟到的荣誉 不悔的信念

方俊明,男,56岁,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人。

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直到2013年11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

方俊明救人当年,武汉市尚无见义勇为方面的奖励条例,被“救”男孩的家庭始终不愿出具书面证明,致使他见义勇为的行为一直未得到确认。对于这样一位“英雄”,他所在单位,原武昌车辆厂,只好比照工伤来处理。

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于1993年成立,但奖励对象为“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人员”。这两年,有人问方俊明有没有见义勇为证书,“我觉得蛮尴尬,只好把报上的报道拿给人家看。”

这些年来,妻子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依靠母亲姜春梅日夜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并将当时尚未满周岁的孙女拉扯养大。

2013年,一部话剧上演后,方俊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应方俊明要求,武汉市通过收集材料,确认方俊明当年行为属见义勇为,并颁发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虽然荣誉迟到了28年。但方俊明从来没有后悔那次行动。一个家庭的艰辛,一个生命的委屈,这一切都见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

乐衡秀:被非洲患者誉为“白求恩”式的医生

乐衡秀,女,48岁,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2011年9月,乐衡秀被选拔为中国第8批援莱索托王国医疗队队员,远赴非洲南部,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援外医疗工作。

莱索托王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人民贫穷,疾病横行。医院接诊了一位患巨大子宫肌瘤的病人,患者家境贫寒,准备放弃治疗,乐衡秀得知后,为患者垫付了手术费。出院时,这名患者拉着乐衡秀的手不愿松开,含泪一遍遍念叨“感谢乐医生,感谢中国”。

莱索托是艾滋病的高发区。这里育龄妇女的HIV感染率达50%以上,住院病人的感染率则更高。2012年6月,乐衡秀为艾滋病人手术时不慎刺破左手,但她坚持继续为病人手术。由于艾滋病毒有潜伏期,为了不被感染,在接下来的30天,乐衡秀必须每天服用抗癌药物。服药会产生无力、腹泻等一系列副作用,但她从未停止工作。

2012年12月,乐衡秀在当地被发现患有乳腺纤维瘤,同事劝她马上回国治疗。但她想到自己已经预约到3月份的手术,毅然选择留下。为了暂时控制病情,她在当地做了肿瘤切除手术。手术后第三天,她拖着未愈合的伤口完成了3台手术。由于长期透支身体忘我工作,她的病情迅速恶化。2013年2月底,她被确诊为乳腺癌。

在援外的1年多时间里,乐衡秀共完成大小手术500多例,抢救了118名危重病人和74名重度窒息新生儿。其中,她完成的子宫肌瘤剥除等多项手术,填补了当地医院治疗的空白。

如今,乐衡秀由于长期化疗头发早已全部掉光,病情的恶化迫使她不得不暂停工作,很多人劝她申请转岗,但她却坚定地说,等身体恢复了,希望继续回到自己深爱的医生岗位上。

2013年8月15日,在全国卫生援外工作暨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会议上,乐衡秀荣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并受到了习主席亲切接见。

刘盛兰:高龄老人拾荒助学子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李素芝:造福军民的西藏“高原一把刀”

李素芝,男,59岁,现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

李素芝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读书期间因学习成绩优异被留校从事医务工作,后自愿进藏任军医。入藏以后,他外科主刀手术13000多例,抢救垂危病人、重大手术600多例,被誉为“高原一把刀”。

李素芝心系基层官兵,关心农牧民群众疾苦,跑遍了西藏边防连队和哨所,行程逾百万公里,建立“流动医院”,为军民巡诊21万余人次发放“免费医疗证”,还为高海拔官兵和驻地寺庙僧尼建立“健康档案”,使西藏急性高山病发病率逐年递减,还创造驻藏部队连续10年没有一名官兵因急性高山病死亡的纪录。

为了坚守西藏,李素芝每每面对家人都满是愧疚。自李素芝15岁出来当兵,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都不到两个月,甚至连父母去世的时候都没能回去。不仅如此,李素芝的爱人是同李素芝一起进藏的同学,1992年为了孩子,转业回到地方,女儿从生下来到现在同李素芝在一起的时间甚至不到半年,直到女儿18岁才喊了李素芝第一声“爸爸”。

李素芝把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西藏,和西藏这块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被当地群众誉为“活菩萨”。

胡亚美:中国小儿内科领域工程院院士

胡亚美,女,90岁,中国工程院院士,儿科血液学专家,现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胡亚美历任北京儿童医院内科主任、院长。在防治小儿贫血、腹泻病方面多有建树,她带领自己的团队在攻克小儿白血病、组织细胞增生症等方面取得优异成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世纪50年代,胡亚美牵头研究,提出了中国儿童血液细胞指标的正常值,并制订了小儿营养性贫血的防治措施;60年代,胡亚美在邓金鎏教授指导下开展对婴儿腹泻病的研究,使营养不良患儿的病死率由20%下降至1%;70年代起,胡亚美带领临床科研人员,使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五年无病存活率达74.4%。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截至2000年底,北京儿童医院存活8年以上的311人。其中,已参加工作和上大学的有140人。已结婚的有22人,17人生育有20名健康的小宝宝。

胡亚美院士在儿科享有极高的声誉,曾受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被誉为国宝级人物。

2011年,与张金哲院士携手担任北京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直属上海鸿慈儿童医院院长,旨在推进中国儿童健康事业向着更高、更强、更专业化方向发展,传承老一辈儿科人慈爱儿童的精神,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医疗体系暨“送儿童健康理念、送儿童健康知识、送儿童健康服务”的宏伟蓝图。

蒋卫红:倒在岗位上的缉毒警察

蒋卫红,男,于2013年11月4日去世,享年47岁,生前任涪陵区公安局百胜派出所所长。

蒋卫红出生政法之家,父母和岳父均在政法战线工作,妻子是一名职业律师。从警28年以来,累计查破刑事案件800余件、治安案件1100余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480余人。

2013年11月4日晚,蒋卫红得知一个5人贩毒团伙准备在涪陵城区人民东路清溪沟附近交易毒品,随即会同其他部门带领8名民警前往现场埋伏,等待时机抓捕。在抓捕前分任务时,蒋卫红所长主动提出由他去亲自抓捕主犯汪均:“我块头大,我去弄那个最狠的!”

看到毒品交易完成,在昏暗的灯光下,抓捕开始。蒋卫红身先士卒,将主犯汪均控制在车内,不料被对方用一把备好的30厘米长尖刀刺中心脏。蒋卫红受伤倒地,仍忍住剧痛,拼死抱住犯罪嫌疑人不放,最终协助战友们将5名毒贩全部抓获。歹徒的尖刀贯穿了蒋卫红的心脏,刀口深达6厘米,蒋卫红经抢救无效英勇牺牲。

当地百胜镇上百名干部群众闻讯,深夜赶到医院和殡仪馆探望,哀悼逝去的英雄。

蒋卫红生前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荣获县区市级嘉奖,2007年5月,被中共重庆市委表彰为优秀党员,2007年1月获公安部表彰为治理“三非”工作先进个人。

倪超:孤寡老人 捐资助学

倪超,男,61岁,南京市秦淮区象房新村村民。

倪超,原本是南京钢铁厂的一名钳工。直至1998年,由于单位效益不好,倪超提前内退,靠每月700元退休金生活。

2006年,倪超决定自己开个小店铺做生意。他将临街的小房间和厨房打通,卖起了烟酒,还悄悄给自己定下每年至少要捐出1万元爱心款的任务。

为了完成给自己定下的“捐款任务”,倪超在原有的小烟酒店铺基础上,还做起了兼送牛奶、卖福利彩票,8年来至少捐出11万爱心款。

在倪超家的一角,有20多只废弃的打气筒,这是8年来免费给骑车人打气用坏的。他的小店里常年配备着创可贴、小橡皮,全部都是免费提供给大家用。

倪超每年都会去南京慈善总会捐款,他有一个习惯,嘱咐工作人员不要告诉受助人,尤其是受助贫困生,希望孩子们没有负担。

如今,倪超住的还是二十多年前的老房子,家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在生活中,倪超对自己格外小气,舍不得花钱买菜,常常就着萝卜干和豆腐乳就是一顿饭,更别提买新衣服,千方百计省下的钱最后都捐了出去。

倪超还说,他现在所住的房子,将来估计也会捐给社会。对此,家里人很支持他,只要他开心就好。

胡启初:身残志坚创办留守儿童之家

胡启初,男,39岁,江西芦溪县南坑镇窑下村村民。

1987年,胡启初13岁的时候,多种疾病缠身,治疗后双脚无法站立,右手也失去了功能。20多年来,他与病魔作殊死搏斗,坚持文学创作,完成了20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广受读者欢迎。年轻读者被他的顽强毅力所感动,尊称他是“中国的保尔”。

胡启初不仅仅是一位作家,他还希望能为别人多作一些,2012年,他在自己的母校建立了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希望自己能给孩子们以家的关爱和温暖。每个周六,胡启初都会给孩子们安排好活动:或与其他学校孩子交友联谊,或在志愿者带领下唱歌跳舞,或举行棋类球类等各种比赛,或走到户外去参观教育基地。

2013年,胡启初因病情复发住进了医院,在获悉不能治愈的消息后,他毅然放弃手术,回到孩子们身边,并把大家的捐款全部转给守望之家。

在胡启初的感召下,“守望之家”不断发展壮大,并有了接班人,心愿已了的胡启初还向相关部门申请,办理了遗体捐献事宜。

漆友朋:甘守清贫义务造林几十载的九旬老人

漆友朋,男,91岁,江西高安市黄沙岗镇挂榜村村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挂榜村的山林因被乱砍滥伐,逐渐成为一座荒山,护林员来一个走一个,漆友朋当即和15个村民背着被褥,住进了村办林场,当起了护林员。护林员是个苦差,补贴又低。几年过去,伙伴们一个个都离开了。

伙伴们走后,漆友朋就开始一个人种树,为了培育种子,漆友朋不顾家里人的反对,从自家10多亩农田中让出5亩,作为树木育苗基地。没钱买树苗,他就把自家的牛卖了,换回优良树种。为了植树,不知用废了多少把锄头和铁锹,也不知受过多少次伤。除此以外,清贫度日的老人将两次获省劳模的4000元奖金全部用来买肥料,自己花钱请车拖石子铺好了进集体林场的路。

在漆友朋的带动下,不少村民加入义务植树的行列,为集体节约资金数万元,而造林的收益他却分文不取全部上缴。几十年来,漆友朋总共栽下树木40万株,其中30万株已经长大成林。

如今,漆友朋已91岁高龄,他依旧每天上山查看山情,晚上在林场守夜,就连大年三十也不例外。

王奇:中国的良心好医生

王奇,男,49岁,汉族,武警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

2013年12月1日,王奇连续做了5天的手术,在出现头疼症状后,依然坚持查完病房,自己却倒在了自己家门外,最后时刻牵挂的还是手术。终因劳累过度突发脑出血,经抢救无效在京逝世。

王奇在先心病、瓣膜病、大血管等疾病的诊治及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参加体外循环心脏手术6000余例,其中主刀体外循环心脏手术3000余例,并发症及死亡率小于1%,达国际领先水平。

2005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武警总医院联合开展“扶贫救心行动”,王奇是发起人之一和主要推动者;2006年,王奇开始带领武警总医院心外科团队参与中国红基会公益活动。

8年来,王奇行程10余万公里,筛查先心病患者8万余例。多次赴内蒙古、西藏、延边等少数民族地区和山西、河北等贫困地区,为当地群众进行先心病筛查、义诊,经王奇双手救回的贫困先心病患儿多达数百人。病发前一周,王奇还在为中国红基会从藏区筛查带回的先心病患儿确定治疗方案。

王奇长期超负荷工作,做手术时高血压头痛、让护士揪揪头发缓减一下继续操作;长年站手术台,膝盖积水,每台手术下来得先靠墙坐着歇会,直至牺牲在工作岗位前还在抢救患者。

初一作文:感动中国,感动世界 篇5

在,我们有太多感动。

在历史长河每次大的变革浪潮中,人们都会像大浪淘沙那样受到洗礼和考验,从而,涌现出一大批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可歌可泣的时代骄子。有中国第一个飞上太空的航天员、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杨利伟;有在非典时期做出卓越贡献、给予人们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力量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有在新疆的地震灾难中舍小家顾大家、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带领村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琼库恰克乡6大队村党支部书记达吾提·阿西木;有以70多岁高龄,一直在民间从事艾滋病防治和救助艾滋孤儿工作,用自己的力量推动这项重要事业的河南中医学院退休教授高耀洁;有跨越民族界限,站在正义的立场,为侵华日军遗弃武器受害者代理对日诉讼案件的日本律师、中国人战争受害者索赔要求日本律师团团长尾山宏;有视群众利益为根本利益,解决了上百起群众上访和久拖未决的疑难案件的中共山西省运城市纪检委副书记梁雨润;有带领女排重夺阔别的冠军奖杯的女排主教练陈忠和;有在20里迎来百岁华诞,以人生经历和笔下春秋见证百年历史的作家巴金;还有在年“11·3”衡阳特大火灾坍塌事故中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而付出生命代价的衡阳武警消防兵,都成了我们感动的对象,而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他——

作为演员,他以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演绎了精彩的艺术人生,在国际影坛上展现出中国影人的形象,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作为公众人物,他以对国家的情感和对社会的爱心,影响着他人,在最需要的时候鼓舞着人们的信心,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他是始终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热衷于公益事业,在国家和社会的危难时期重塑人们信心、传递人们之间情感的著名影星。他就是——成龙。

在8月3日晚上举行的.奥运会会徽揭幕仪式上,身着白色唐装的成龙与邓亚萍一起荣幸地成为了会徽的护送者。

成龙是演员,但不仅仅是演员,他更像一个民族英雄。他在好莱坞为中国人争了光,还自愿当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大使,利用各种机会,不遗余力地在世界各地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成龙每次在公众场合露面的时候,都坚持以唐装示人。

成龙素来热衷公益事业,无论是在香港经济陷入困境期间,还是在抗击SARS期间,作为香港演艺圈“大哥级”人物的成龙,都率先挺身而出,组织义演义捐等慈善活动,号召港人“无论年纪老少、职业贵贱、收入高低,都要共同努力、互相支持、共渡难关”;同时,成龙还在世界各地利用各种时机履行着自己“香港旅游大使”的使命。

今年,为帮助北京振兴因“非典”影响的旅游业,成龙义务帮北京拍宣传短片。他还把香港的《飞龙再生》首映礼做成一场慈善晚会,筹集到的钱款全部捐给慈善事业。近期,虽然成龙被诊断得了甲状腺肿瘤,但他仍在坚持工作,并表示,要趁脖子未肿前多拍电影,回馈社会。

作为演员,他以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在国际影坛上展现出中国影人的形象,为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作为公众人物,他以对国家的情感和对社会的爱心,影响着他人,在最需要的时候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感动中国》的议题设置效果分析 篇6

从大众传播特别是传播效果研究理论角度来看, 《感动中国》呈现出如下新闻传播特质。

《感动中国》的议题设置方式

议题设置公众化的视角。在海量信息面前, 传播媒介可以发挥一个重要功能———设置议题, 引导受众的注意力转向媒介所设置的问题上。朗格夫妇指出:“大众传媒迫使人们注意一定的问题, 建立公共人物的公共形象, 经常以自己关于客观存在的表述规导受众应该思考什么、了解什么和体会什么。” (1) 从2003年首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到2010年“2009年度十大感动人物”揭晓, 连续8届的《感动中国》共评选出77位感动人物和11个感动团队, 获得了全国观众极大的关注。央视主流媒体的强势地位使得《感动中国》议题设置有了鲜明的特征———视角公众化, 即将某些领域如普通小人物、弱势群体等置入公众视野, 平凡岗位的默默奉献、新时代的新人物、农民务工问题、教育科技创新问题等, 这些公众化的信源扩张了个人、团体的力量, 使得个人在信息环境构建过程中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议题设置的主流化过程。大众传播学效果研究中“培养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认为:媒介, 特别是电视的内容必然会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且接触越频繁, 影响越大。“培养分析”理论注意到的是信息传播的长期影响, 所以也被称之为“文化规范理论”。《感动中国》通过人物或事件所表现的各种行为以象征性的奖励、授予其社会地位等方式, 传播了一定的规范和价值, 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关于现实的图景, 并且规范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现实社会生活中, 公众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意识、信念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 这其中, 必有若干成为绝大多数人“共识”从而构成社会文化核心观念的“主流”思潮。在这一“主流形成”过程中, 媒介, 尤其是电视有可能发挥强大的促进作用。 (2) 《感动中国》由于“感动”基点有吸引力、能反映真实的现实, 同时会以紧紧抓住眼球的方式传播, 比如有真切的标题、震撼的图片、煽情的渲染等, 所以会在观众中形成“主流”。

议题设置的“选择性注意”。秉承当代社会信息接收自由的特质, 《感动中国》通过人物征集、投票选举、颁奖等系列活动, 展示了文字、图片、影像等内容差异, 使受众接收信息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等得以强化。感动中国各年度的人物和团队来自不同行业、职业和阶层, 代表了各自的群体利益, 因此, 公众对这些与自身名誉、利益、地位、兴趣、习惯等需求的信息, 表现得比较敏感。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受众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关心的人物或内容进行浏览, 通过选择性注意进行所选议题的注意、理解和接受。

在一个信息渠道多样化、价值形态多元化的社会里, 人们在越来越多地学会独立思考的同时, 也越来越多地拒绝被动接受, 《感动中国》中令人感动的人和事符合传播学意义上受众心理接近性的要求, 也符合受众地理接近性因素。因此, 在《感动中国》的人物中, 干部有郑培民、牛玉儒、经大忠、沈浩, 公安武警有任长霞、孟祥斌, 医生有钟南山、桂希恩, 知识分子有季羡林、钱学森, 乡村教师有李桂林、陆建芬、李灵, 还有普通民众、大学生等, 受众有选择地对信息进行接收、理解, 个体意志得到发扬, 选择性接触会进一步加强, 符合受众选择性注意的心理特征。

受众在对所关注的人物进行了解的时候, 并不意味着全部接受, 而是在下意识中向自己熟悉的或希望的方向引导, 如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在获得人们的褒奖与欣赏的同时, 媒体一窝蜂发起的学习洪战辉精神被学者评论为是一种适得其反的道德教化, 而不少观众则认为学习洪战辉应当是人们发自内心的、用行动来证明的, 而非媒体的大力鼓吹。因此, “强效果论”会回归为“适度效果论”, 传播学的效果理论阐释再次得到印证。

《感动中国》的议题设置效果评价

社会环境的守望者。作为个体的受传者在社会信息的认识上存在或多或少的盲区, 许多问题需要得到社会中他人或其他社会力量的提醒与说明。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3) 《感动中国》通过媒介的议题设置, 将公众的注意力引向环境问题、农村问题、教育问题等急需但并没有被注意的方面。因此, 从积极意义上说, 《感动中国》的议题设置承担了“环境守望者”的角色, 将媒体的责任与社会的良知做到有效的统一, 帮助人们准确、全面地把握社会的变化。

电视传媒和网络传媒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 这决定了公众所关注的问题及其意见在整个社会中能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同时, 公众关注的热点也凸显了民生问题, 反映“民声”, 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因此, 央视岁末年初“感”的主题直入社会主流视野, 这种守望对于电视传媒、网络传媒以及社会理性的良性发展都是有所助益的。

发挥媒体教育引导功能, 提高社会整体素质。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已不仅仅是提供客观的信息, 它还要向人们提供被主流社会认可的思想方法, 用自己的报道内容、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社会。《感动中国》正是通过媒介以设置议题等各种形式的努力, 把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所要坚持的正义、公平和美好的东西不断传播到社会的全体成员中, 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人们向善、向上, 对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有积极作用, 从而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如2009年“母爱最真”的新疆阿里帕·阿力马洪妈妈没有民族之分, 没有偏见之心, 用一份温暖的关爱为一群孩子撑起一片天空, 为整个社会诠释了什么是大爱至真。在一个信息渠道多样化、价值形态多元化的社会里, 《感动中国》是媒体对公众引导和传播理想社会价值观的一次尝试。它体现了媒体在忠实履行环境监测基本职能的同时, 谨慎地探索着媒体教育引导功能的可能。

抵御不良信息。通过议题设置将受众的注意力引向特定的方向, 是国家和主流社会的要求, 也是媒介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今社会信息污染现象严重, 特别是色情、暴力信息充斥着网络、手机媒体, 不良的信息传播环境必然会导致本国民族文化的衰落, 为此, 《感动中国》通过媒介的突出传播, 以突出的现实问题、强烈的人文关怀等“议题”去占据信息传播的主要通道, 是十分必要的。

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比较混乱, 各种力量不能形成统一的社会凝聚力的时候, 通过媒介对某些问题的集中报道, 往往可以使公众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到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面。 (4) 《感动中国》在不同的年份, 根据形势发展的实际情况, 适时推出精心设计的议题, 通过特定的人物或事件, 为公众确立应当关注的问题和方法, 并最终将大家的思想引向健康的方向。

《感动中国》独特的语言, 增加了公众对社会道德意识的凝聚力, 也使得公众对社会道德意识的认知能力得以强化。近些年的《感动中国》在细节方面表现得更加细腻, 对人物的概括也更加精准, 尤其是颁奖词后的四字概括, 显得格外凝聚人心。但也有观众对于一直以来《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所形成的现场气氛提出异议, 认为主持人的言行举止过于煽情, 将人物推向一种正义的极端, 对事实真相加以刻意的渲染, 夸大了他们的伟大与贡献, 没有尊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性。

总之, 《感动中国》的传播效果是非常强大的, 媒体不仅仅代表公众实现了对“感动”人物、事件的理解与选择, 而且还将民族的道德认同、价值标准融入到媒体评价标准之中, 实现了最为有效的传播。但《感动中国》的信息传播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特别是炒作、作秀、拔高等方面的问题比较集中。关注其传播效果, 不仅能为更好地利用传媒, 还能为应对可能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提供理论上的参照。

注释

1 K.Lang and G.Lang, “The Mass Media and Voting”, in Berenard Berelson and Morris Janowitz (eds) , Read in Public Opinion and Communication.New York:Free Press, 1966:468.

2[2]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第252页。

3[3]赵建国:《传播学教程》,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第173页。

2A感动中国 篇7

感动你我”主题班会总结

有的时候,感动让人脆弱,因为它总是触碰你内心里最软弱的地方,但更多的时候,感动让人坚强,因为当你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人,有尊严,善良坚强的活着的时候,你,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气。三月,当感动中国拉下帷幕,我们响应学校号召观看感动中国主题班会,感受中国感动的精彩,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

班会课前,宣传委员对教室进行了布置,在教室黑板上书写了“感动中国

感动你我”。班主任要求全班同学提前一天做好收集资料的工作,并做好发言的准备。

班会课开始,班主任宣布“感动中国 感动你我”主题班会开始。老师与同学们一起观看了“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录像资料。

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 刘盛兰——高龄老人拾荒助学子; 陈俊贵——守墓老兵 ;

段爱平——老百姓的贴心人 ;

沈克泉、沈昌健——“油菜花父子”35年追梦路 ; 格桑德吉——悬崖边上的护梦人 ;

胡佩兰——20年来坚持每天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 ; 姚厚芝——绝症母亲为孩子留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 方俊明——迟到的荣誉,不悔的信念; 龚全珍——将军梦守护情;

同学们讨论:以后将以什么行动感动同学、感恩父母呢?

感动生命中的故事 感动中国 篇8

——感动生命中的故事

曾有朋友写给我这样一句话:“我们之所以会擦肩而过,不是因为无缘,而是我们的生活中少了两个字——感动。”的确,我们的心因此不再敏感,我们不再用心收藏起身边的一丝一毫感动,只有当我们错过它,再回首时,才发现原来我们真的失去了很多。

珍惜我们的感动,就是珍惜了生命的零件。在感动中我们耳濡目染,不由自主地逼近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的灵魂。

30年前的一天,唐山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大地震,一位正在织毛衣的母亲和她那在摇篮里甜甜睡着的孩子埋在了废墟之中。万幸的是,母子都没有受伤。母亲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等待着救援。两天过去了,孩子吃尽了母亲最后的两滴奶水,哭声渐渐衰弱。黑暗中绝望的母亲摸到一根织衣针,心中一阵狂喜:我的孩子有救了。一瞬间,这位平凡的母亲作出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抉择,她要用自己的血来哺育自己的孩子。她用织衣针刺破自己的手指,让孩子吸吮自己的鲜血活下去。在无水无物无光无法活动的艰难困境中,这位母亲的生命几尽枯竭,可她知道她不能死,一旦死去,血液就不再流动,她的孩子也将死去。

一周过去了,当救援人员寻着孩子的哭声扒开废墟时,都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生命枯竭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获救后,才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她脸色苍白,每个手指上都扎了一个血孔。当医护人员抱起孩子的时候,老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人们说是这位伟大的母亲感动的老天都落下了泪。事后,医生们百思不得其解,一个人无吃无喝、鲜血流尽却活了七天,这正是伟大的母爱力量之所在。这位母亲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她更为人世间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母爱乐章。正因为她把孩子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宝贵,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孩子,才用自己的最后一滴血延续着孩子的生命。

于是,我的眼泪,流干了。心,颤抖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寸草春晖,父母对孩子的爱,总是最令我为之动容的。

姚厚芝,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村民。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她——一个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1999年,姚厚芝嫁给了王以朝,婚后一起赴山东煤矿打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姚厚芝专心在家带孩子,丈夫在煤矿挖煤。2006年,一场病魔突袭,彻底摧垮了这个家。

姚厚芝查出乳腺肿瘤,需立即做切除手术。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姚厚芝选择了“药疗”。几年下来,病情没有丝毫好转。2009年2月,姚厚芝从电视上得知,绣十字绣也能卖钱。第二天,她坐车辗转十余小时,咬牙花2800元购回一幅6.5米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次的“先斩后奏”,让一向疼她的丈夫火冒三丈,觉得她是在瞎折腾,可姚厚芝有自己的想法。

从此,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2012年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昼夜追赶,这幅共需127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终于落针。有收藏家上门出20万收购,姚厚芝拒绝了。

姚厚芝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即便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

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姚厚芝又买回了一幅长22米、宽0.8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钱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姚厚芝偷偷找以前的工友七拼八凑了一万元,瞒着丈夫说只花了两三千元。她怕丈夫心痛和着急,因为家里实在是负担不起。从2006年到现在,姚厚芝花去的医药费已达10多万元。

如今,王以朝仍在山东挖煤,姚厚芝在家照料两个孩子的生活。姚厚芝说,第二幅《清明上河图》已绣了快6米。希望老天能再给她3年时间。她现在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时会终结。她没有其他奢求和心愿,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

寸草春晖,父母的爱总是无私而伟大的,不求回报,只为你好。而这些,都不是笔墨得以写尽的。

因为感动,人世变得脉脉多情,多姿多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天地、泣鬼神,最令人感动,于是人们孝敬父母,对父母爱戴不已!

因为感动,所以感激!因为感激,所以回报!因为感动,我们会用心去铭记生活的点点滴滴!生命无处不在,却又是非常短暂的,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然而生命又在广阔的空间中占据了每一个角落。可喜的是,我们是生命中的一员,得以存在;可悲的是,我们终要离去。所以,我们不必去思考生命缘于何、止于何,只要正视我们拥有的时刻,握一缕阳光,吸一口空气,拥一捧清水,空一些时间,给予伟大的父母。这才是感动之后应该做的事。

2A感动中国 篇9

一、古代文人笔下的歌妓形象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文人直接以妓入文、吟咏风月。才子佳人的故事,成了她们重要的创作题材。浪漫的爱情,是文学产生的生活基础,歌妓形象的塑造使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摇曳生姿,歌妓对于中国文学的丰富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琵琶女”:歌妓才艺的写照。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这是中唐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表现的是“琵琶女”卓越的演奏技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音,诗中的“琵琶女”便是一个歌妓。歌妓为社会各阶层歌舞助兴,消遣娱乐,根据她们服务对象的不同,有宫妓、官妓、家妓、民妓等,“琵琶女”应该是一个民妓。总的说来,对她们的要求是不但要有容貌,而且要有才艺,甚至应胸有文墨,才情并茂,诗中的“琵琶女”弹琴的技艺真是让白居易写绝了。

再从作家作品的角度看,“琵琶女”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诗人平生不得志,引发了诗人对自我不得志的感慨,更是写出了文人与艺妓之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知遇之情,《琵琶行》成为古代文妓交流而创作出来的传世之作。统观唐诗宋词,特别是宋代词人笔下几乎所有的咏情诗词,对象大都是妓女,而艺妓风情也成为诗人创作的主要源泉。

(二)“杜十娘”:歌妓人格的颂歌。

……十娘取钥开锁,内皆抽替小箱。十娘叫公子抽第一层来看,只见翠羽明铛,瑶簪宝珥,充轫于中,约值数千金。十娘尽投之于江中。李甲与孙富及两船之人,无不惊诧。又命公子再抽一箱,乃玉箫金管。又抽一箱尽古玉紫金玩器,约值数千金。十娘尽投之于大江中。岸上之人,观者如堵。齐声首:“可惜,可惜!”正不知什么缘故。最后又抽一箱,箱中复有一匣。开匣视之,夜明之珠,约有盈把。其他祖母绿,猫儿眼,诸般异宝,目所未睹,莫能定其价之多少。众人齐声喝彩,喧声如雷。十娘又欲投之于江……于是众人聚观者,无不流涕,都唾骂李公子负心薄幸。公子又羞又苦,且悔且泣,方欲向十娘谢罪。十娘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众人急呼捞救。但见云暗江心,波涛滚滚,杳无踪影。可惜一个如花似玉的名姬,一旦葬于江鱼之腹。

这是明代冯梦龙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女主人“杜十娘”愤怒投江的情节描写,小说中,“杜十娘”为追求她的爱情自由,让自己的生命连同那些价值不赀的翠羽明铛、夜明之珠一起葬于江底,以死来宣示自己人格的不可辱。她的“投江”震撼人心。小说对“杜十娘”的光辉人格和反抗精神进行了热烈的歌颂,至今我们同样被“杜十娘”为捍卫人格尊严的行为深深感动着。看着“杜十娘”,我们不能不对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这一特殊的群体刮目相看了。

(三)“李香君”:忠贞刚烈的化身。

明朝的文人名士与歌妓舞女们曾演绎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故事,古老的秦淮河边,至今仍久久回荡着《桃花扇》的余韵,这是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上流传千古的作品,其中弥漫着浓烈的悲剧气息。它不仅是一首痛悼南明历史的挽歌,而且饱含着对秦淮歌女命运的伤感。李香君虽身在青楼,却天生一副傲骨和一种追求独立的性格,她认准了侯方域便付出了自己一腔的赤诚而矢志不渝。因为不愿下嫁田仰,李香君以头撞壁,血染画扇。《桃花扇》里写道:

你看疏疏密密、浓浓淡淡,鲜血乱蘸。不是杜鹃抛,是脸上桃花做红雨儿飞落,一点点溅冰绡。

写得多么哀惋凄绝,作为歌女,李香君没有像历史上众多女子一样,成为男性的附庸和政治上的牺牲品。她勇敢地从屏风后面站出来,抓住自己的命运,给南明这段暗淡的历史,增添了一抹亮色。

当一个王朝即将崩溃之时,首先站出来的,应当是有气节的文人,可事实上,当没落的南明王朝在清军面前节节败退之时,最坚强地支撑起忠良气度的却是李香君这样为文士们所鄙夷的歌妓,南明如同昙花一般转瞬即逝,抹不去的却是桃花扇的殷殷血迹,而且千古不褪。

二、歌妓与中国古代文学

“妓”本是古代歌舞女子所穿舞鞋上的小装饰品,后世用以称歌舞女子。“妓”最初写作“伎”,《说文解字》解释:“伎,与也。”“伎”指文艺演出的技艺。三国时产生“妓女”一词,指从事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的女子,南北朝后“妓”包括宫中、官府、家庭及民间各类以从事娱乐活动为业的女子,她们大多是从事文艺演出的女艺人,后来才有了以色事人的成分,唐代还不突出,明清时妓女倚楼卖笑、卖身失色比较突出。

据考证,中国的妓女起源于商代的女巫,而“巫师”是中国蒙昧时代掌管国家宗教祭祀的人,身份地位极高,因此,歌妓在产生之初,并不像后世那样地位低贱,相反,却是比较尊贵的宗教祭祀者。在中国古代,歌妓有着相应的社会地位,如唐代的律令中,就没有禁止官吏宿娼的条例,而且“狎妓”被制度化了。因此,文人和艺妓的交流,是中国古代常见的文化现象,歌妓作为多种职业的综合体,发挥着文化传播的功能。歌妓的文化传播身份和文人的狎妓心理,构成了文妓交流的基础。从南北朝的苏小小,唐代的薛涛、鱼玄机,宋代的李师师,明清之际的李香君、柳如是、顾眉,到近代的赛金花、小凤仙,等等,都属于风尘女子,许多文人能把她们引以为知己,一曲新词酒一杯,文人狎妓风流,歌妓艳舞笙歌,在她们的酬唱应答中文人激发了创作冲动,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便源源不断地由此产生。因此,在文妓交流现象中,歌妓的文化参与和传播身份,成为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角色。这一角色既满足了文人的心理需求,又为文人创作提供了契机,给予文学以丰富的养分,同时也让歌妓成为自觉的参与者,丰富了古代的女性文学。在当代,我们不应因为偏见而对中国古代的歌妓贸然否定,而是要看到这一特殊群体对文学发展的积极作用。

摘要:歌妓给予文学艺术家以创作的情绪和环境, 中国古代文人笔下众多的歌妓形象展示了她们的个性风采、情感道德、人格魅力, 歌妓形象的塑造丰富了中国古代女性文学。

关键词:歌妓,才艺,人格,文学形象

参考文献

[1]陶慕宁.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6.1.

[2]赵霞, 向洪.正说秦淮八艳[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2006.12.

2A感动中国 篇10

四川森林消防员

2019年3月30日下午,四川凉山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凉山支队西昌大队组织消防队员开赴一线展开扑救。

3月31日消防队员克服山高坡陡、沟深林密、缺氧难行等困难,每人负重30余斤,徒步行军8个小时,在海拔3700余米的地方与森林大火展开了搏斗,当天下午,明火已被扑灭后,消防员在向山谷两个烟点迂回接近时,遭遇林火爆燃,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三名当地扑火人员全部牺牲。

伍淑清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香港企业家。伍淑清一家人爱国爱港,改革开放之初,伍家父女北上创业,创办了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

香港回归后,伍淑清致力于香港和内地的交流合作,建立教育基金,积极增进香港青年对中华历史和文化的认识。组织青少年赴内地交流学习百余次。

修例**发生以来,她严辞阻止乱港分子发起的学生,成为乱港分子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放言要声讨、抵制伍淑清及美心集团。2019年9月,伍淑清现身瑞士日内瓦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例会,向世界说出真实的香港。

毛卓云

浙江省宁波市看守所艾滋病在押人员专职管教。12年来,毛卓云累计管理教育涉艾在押人员524名,他坚持用爱心和智慧温暖矫正在押人员,确保刑事诉讼顺利完成。

他归纳总结出涉艾在押人员管教工作“五心法”,为浙江省特殊监管对象管理工作提供经验遵循,并在全省公安监管系统推广。

周秀芳

宁波市退休教师。周秀芳在古稀之年远赴湖南省溆浦县支教,并架起爱心桥梁。4年多的时间内,经周秀芳多方协调,宁波、上海等地的爱心人士在湖南溆浦捐建了27所希望小学,近400名贫困生得到结对帮扶,累计捐款物近3000万元。

周秀芳先后荣获了“中国好人”、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

中国女排

上世纪八十年代,女排以拼搏精神赢得五连冠,成为了当时中国人的模范和骄傲。三十多年来,女排魅力不衰,粉丝遍中华,纵跨几代人。

2019年国庆前夕,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的骄人战绩赢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这也是中国女排第十次荣膺世界大赛冠军,女排姑娘的成就,显露出祖国至上、顽强拼搏、胜不骄败不馁的英者风范,也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动见证。

黄文秀

黄文秀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回乡工作,2018年担任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身患重病,重重压力之下,黄文秀总是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从进村开始,黄文秀就努力融入当地生活,挨家挨户走访,学会了桂柳方言,一年多时间,她帮村里引进了砂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协调给每个村建起了垃圾池。在黄文秀任上,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

黄文秀驻村笔记中写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 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叶连平

安徽省和县卜陈学校退休教师。自1978年从教以来,叶连平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为乡村教育奉献了40多年。退休后叶连平自费开办家庭课堂 “留守儿童之家”,30多年坚持为学生义务辅导。

2012年设立“叶连平奖学金”,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累计发放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个留守儿童。叶连平对自己却极其节俭,目前仍然住30多年前的老平房里,他穿的衣服中,有一些还是60多年前的。

朱丽华

43年前,浙江嘉兴人朱丽华因伤失明,她自学成为当地唯一盲人中医师,从事推拿工作30余年,开创了自己的诊所,为100多名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同时,她坚持做慈善,到目前为止,朱丽华已累计资助贫困学生480人次,为希望工程捐款累计达373万元。

杜岚 尤端阳

1949年10月1日,杜岚在濠江中学升起了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此后,每年校庆和十一国庆日濠江中学都要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

澳门回归祖国当天,已经87岁高龄的杜岚,放下拐杖亲自升起国旗,把对国家的爱传递给澳门濠江中学的孩子们。濠江中学后任校长尤端阳继承了杜岚的教育理念,在澳门回归后的20年里,每逢周一都举行升旗仪式,让爱国情怀融入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

库尔班·尼亚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2003年库尔班创办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办学之路格外艰辛,但他却从未动摇过办学的信念。

库尔班的国家通用语言小学,自行编写中华文化教材,开设国学课堂,设立孔子像,教孩子们读唐诗、唱京剧、练书法,让孩子们从小在心里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加深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他的梦想就是让学生们走出封闭的天地,走向外面的世界,用知识改变命运,为社会贡献力量。

张富清

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建国后,他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到偏僻的湖北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2018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人们发现。

徐前凯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车务段荣昌站车站值班员。徐前凯值班时,一位老人突然横穿铁道。在危急关头,他跳下火车,把老人推离铁轨,挽救了老人的生命,自己却失去了一条腿。

王娅

王娅是天津市一名退休职工。从1985年开始走上了爱心公益之路,默默坚持了三十余年,从西南旱灾、青海震灾、南方水灾、希望工程,到汶川地震,处处都有她爱心善举的痕迹。

此外,她还常年无偿献血。2018年,王娅被查出罹患胰腺癌晚期,她放弃治疗,治疗费全部捐给贫困学生,并将唯一房产捐赠给公益机构。在她去世后,亲友们按照她的遗愿为她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

顾方舟

中国著名病毒学专家,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2019年1月逝世。1957年,31岁的病毒学家顾方舟临危受命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

为加快进度,他举家搬到云南大山深处的科研所,在疫苗问世后,顾方舟和同事们除在动物身上试验,还自己以身试药,为尽快确定安全性,顾方舟还偷偷隐瞒家里人,喂自己孩子疫苗。

1965年,脊髓灰质炎疫苗向全国推广以来,“脊灰”的年平均发病率从1949年的十万分之4.06,下降到1993年的十万分之0.046,使数十万儿童免于致残。2000年,世卫组织宣布中国为无脊灰状态。

赖宣治

广州市花都七星小学体育老师。赖宣治武汉体育学院毕业后来到花都七星小学任教,他刻苦钻研,坚持用跳绳使一群来自农村的孩子们走上世界舞台。在近两年的世界跳绳锦标赛上,花都小学跳绳队狂夺金牌,并屡次打破世界纪录。

潘维廉

潘维廉1988年起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任教,4年后,他申请永居资格,成为福建省第一个拿到“中国绿卡”的老外。

在中国工作生活31年,他了解并热爱中国,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变化,先后帮助厦门、泉州等地获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奖,他还荣获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中国“友谊奖”、“厦门市荣誉市民”等称号。

2019年,潘维廉出版新书《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以一个外国人的独特视角,记录和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变革。总书记高度赞赏他的“不见外”,为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而点赞。

窦兰英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寺镇隆畅社区居民。6年前,窦兰英的大女儿患病离世后,留下12万元看病欠款,窦兰英年过花甲,仍然决定替女还债。

她用田字格本做了个小账本,把12万元账目全都罗列出来,记在本上、装在心里。为了还债,60多岁的老人当保姆、钟点工,捡废品卖破烂,省吃俭用把每一分钱都攒下来。

6年时间里,在老人的努力和社会各界帮助下,12万元债务已还得只剩下1万多元了。窦兰英老人视诚信如生命,被街坊四邻亲切地称作“信义奶奶”。

叶培建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年74岁的叶培建,从事航天工作已有51年之久,从探月工程到逐梦火星,他的大半辈子和中国航天紧密相连。

叶培建是嫦娥一号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在后来各号嫦娥方案的选择和确定、关键技术攻关、大型试验策划与验证、嫦娥四号首次实现月背软着陆等各项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些年,叶培建更多是站在幕后,为年轻的航天工作者们撑腰。在发射现场,大家都说,叶总就是“定海神针”。

陈彼得

陈彼得是台湾著名音乐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创作了《吾爱吾国》,以抒发对故乡的憧憬。1988年第一次返乡后,陈彼得逐步将自己的事业从台湾移至大陆,并开始为中华古诗词谱曲工作。

2019年春节,在央视的快闪系列活动中,须发皆白的陈彼得,怀抱吉他,演唱《我和我的祖国》,瞬间感动很多中国人。

樊锦诗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从小在上海长大,1963年北大毕业后,把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大漠上的敦煌石窟。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

为了敦煌,樊锦诗和丈夫两地分居长达19年,两个儿子出生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但她却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

2019年,国庆前夕,樊锦诗获颁国家荣誉称号勋章。

宁夏话剧团

上世纪80年代初,宁夏话剧团改装旧卡车当作流动舞台,成为全国首创的文化“大篷车”。话剧团创作演出的《女村长》《税官王振举》《铁杆庄稼》等19部话剧,部部精彩,处处受到农民欢迎。对传播传统价值观和正能量起到了春风化雨的作用。

上一篇:那些曾经的老师的作文下一篇:波利亚的数学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