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会计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硕士会计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作为我国高校会计研究生学位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asterofProfessionalAccounting,简称MPAcc)教育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会计研究生学位类型单一、培养模式单一的状况,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会计研究生教育制度。但随着会计硕士招生规模扩大和结构的变化,会计硕士培养模式也需要创新。

第一篇:硕士会计论文

中国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研究

【摘 要】 文章回顾了中国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制度背景和发展历程,以南开大学会计专业硕士的教育为案例,对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安排、案例教学方法、学位论文评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发展作了展望。

【关键词】 会计专业硕士教育; 课程安排; 案例教学; 论文评价

一、中国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制度背景和发展

(一)中国开展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背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专业人才,他们必须系统掌握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技能,对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中国有一千五百余万会计人员,绝大多数没有研究生教育的经历,具有硕士学位(尤其是会计学硕士学位)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更少。仅以注册会计师行业为例,截至2001年,该行业从业人员数为160 697人,执业注册会计师人数为55 897人;而这些执业注册会计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数为1 085人,仅占1.95%。这与市场经济发展对高层次高学历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形成了巨大反差。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会计从业人员迫切希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经济发展和更好地开展本职工作;而刚刚开始从事实务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也急需注重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针对上述情况,为提升会计教育水平,加快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会计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保证会计行业的稳健发展,同时为了解决高等教育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与会计行业应用性强的矛盾,2004年3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正式设立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以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二)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管理体制和培养目标

在设立会计专业硕士学位的同时,为了规范该学位的教育水平,保证会计硕士学位教育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成立了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负责组织开展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该委员会由来自教育部、财政部、中注协和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办学院校的专家共23人组成。

教指委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要面向会计职业、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会计实务有充分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

(三)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建设发展进程

1.单证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2004年,全国有24家办学单位(包括20所大学①和4所其他办学机构)经申请获得了举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资格,招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这些学生在入学之前必须具有三年或以上的专业工作经验,通过联考获得录取资格后,学习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后可以获得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证书,但是不能获得学习院校的毕业证书,因此被称为“单证”研究生。

2004年,国务院学位办组织了首次MPAcc全国联考,报名3 771人,录取1 800人。从2004年至2012年的9年间,中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考试报名和录取情况如表1。

2.双证的会计专业硕士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显著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为了缓解金融危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同时也为了提升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力度,经过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的批准,从200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攻读专业硕士研究生,其中包括招收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由于接受应届毕业生的报考,因此不要求其入学之前必须有专业工作经验。这些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可以同时获得学习院校的毕业证书和会计专业硕士学位证书,因此被称为“双证”研究生。

为了能够尽快体现招收会计专业硕士的举措对缓解就业压力的效果,2011年招收“双证”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院校从最初的24所大学扩展到100多所大学。

二、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课程设置研究

在2004年之前,中国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单独举办过会计专业硕士项目,缺乏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的经验。根据这种情况,教指委组织相关专家制订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教学大纲,用以作为各办学单位的课程安排指南。

(一)教指委的课程设置指南

2004年,教指委制订参考性培养方案,其中的课程指南分三个模块:核心课、方向课和任选课。各模块的课程分布和学分构成如表2。

2006年以后,教指委曾几次组织专家对上述课程指南进行修订。特别是开始招收应届毕业生报考会计专业硕士后,考虑到应届毕业生没有实践工作经验,因此在课程指南中特别增加了教学实践的要求。2011公布的课程分布和学分构成如表3。

(二)课程设置差异分析——基于科学硕士与专业硕士的比较

2009年,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中第一次提出将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近几年来,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各高校积极开展对会计硕士教育的改革,将会计硕士教育分为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的科学硕士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硕士两类。

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各高校会计科学硕士的培养目标往往是培养研究型人才,强调理论素养的培养和原创性研究能力的训练,为将来从事高等会计教学和研究奠定基础。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科学硕士和专业硕士的课程安排是否有差异?是否体现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不同培养目标?

笔者选取了中国拥有会计学博士点,且是首批MPAcc培养单位的十所高校③为研究对象,手工搜集了每所高校会计科学硕士和专业硕士的课表,将各高校开设的课程分为基础课、会计、税务和税法、其他方向会计、管理会计、会计道德、财务管理与信息披露、投资与金融及商务、管理与控制、审计、信息化、研究基础及方法、法律、专业培养共十四类,计算了每一类中开设课程的数目及其在总课程数中所占比例,最后取均值得到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到:会计科学硕士与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总体上存在一定差异。科学硕士的课程安排比较重视基础课和研究基础及方法这两类课程,而专业硕士课程的设置更注重会计、税法、财务管理、投资与金融等实用性课程,特别是管理与控制的课程数比例明显高于科学硕士。这说明,经过五年的发展,中国会计科学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教育越来越有针对性。但是,也看到大部分与实务紧密相关的课程所占比例并不高,只在5%左右。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否达到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还有待检验。

从图1中发现,会计道德、信息化、法律及专业培养等课程所占的比例较低,这说明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还有较大差异,对会计专业硕士知识结构的构建还有待完善。

此外,分别对十所高校的课程安排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并不是每所高校都有开设这十四类课程,十所高校中只有两所高校的课程设置完全涵盖了这十四类课程;其中有60%的院校没有开设其他方向的会计课程,40%的院校没有开设与法律(不包含税法)和专业培养相关的课程。这些类别的课程是否应该开设,或者是否需要提升课程比例呢?笔者试图通过分析研究国外一些学校的课程安排来得到启发。

(三)课程设置差异分析——基于国内外专业硕士的比较

笔者搜集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和中国台湾各地会计硕士教育较好的十所大学④最新的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安排,并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分类、计算、比较,整理得到。

从图2中看到,在会计硕士的教育中,中国大陆地区比较重视基础课程和控制管理学科的教育;而美国比较重视对税务税法和信息化的教育;英国则强调对投资与金融相关知识以及财务管理学科知识的掌握;澳大利亚也很重视会计、财务管理、投资与金融等课程的建设,但主要是在专业培养上与其他国家地区存在明显区别;法国的会计硕士教育特别重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除税法外,其他相关法律课程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多;而台湾的大学安排的会计课程相对较多,同时也安排了较大比例的与数据处理方法相关的课程。

此外,笔者还发现,与其他国家地区相比,在中国大陆对会计硕士的培养中,对信息化、投资金融、法律、数据处理以及专业培养方面的重视不足。

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承担着参与企业管理经营的重任,如果不了解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会计人员的工作将举步维艰。法国就把法律教育作为会计硕士教育的重点之一,并规定除税法外,会计硕士必须要学习商法、合同法、公司法、劳动法、困难企业法和商业中的刑法六门法律课程,并鼓励各高校增加法律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而数据处理方法的学习有利于提升会计人员的管理效率和判断能力。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与决策相关的数据,如何将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具有信息含量的信息,对会计专业硕士来说是一种必要的工作技能。此外,会计硕士的职业素质也应该得到重视。因为会计是一门职业教育,要保持和不断提高会计学的社会契约及公众信任,会计教育就应该包含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会计硕士的专业培养不能仅仅只关注实习,还应该包括培养学生的商务谈判和沟通能力等与实践相关的技能。

因此,笔者认为,中国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安排中有必要加强对信息化、投资金融、法律、数据处理以及职业素质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培养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具备较高的综合工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端会计人才。

三、培养目标的实现手段——案例教学研究

(一)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导向

在会计硕士专业学位项目开办之初,教指委就强调专业学位教育应该突出培养过程的应用性与实务性。而强调实务导向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加强案例教学。

2006年教指委制订了开展MPAcc优秀教学案例的工作计划,并确定了以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工作推动全国MPAcc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工作的基本方案。此外,教指委还在多次会议中指出:通过案例教学来学习专业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是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培养学员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

在教指委的倡导下,各培养院校积极组织和大力推动案例教学工作,案例教学的使用范围普遍增加。据统计,几乎所有办学院校的主要专业课程中都不同程度采用了案例教学方法;特别是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管理会计、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使用的案例教学情况比较普遍。此外,教学案例的编写工作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08年,教指委联合各办学院校,设立MPAcc教学案例库,并于2008年和2012年组织了两届会计硕士专业学位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共征集到近200个教学案例,经过专家评审和筛选,两批入库教学案例132个,涉及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财务决策与战略等方面的内容。

(三)综合案例教学法的引进

各学校推广实行案例教学中较常见的做法是:在一门课程的教学中根据需要嵌进去若干个案例,类似于举例说明,并适当地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以帮助学生对基本理论、会计准则、职业判断的理解。这种做法简单易行,容易在各门课程、各位教师、各办学单位之间移植和借鉴。但是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每门课程中使用案例必然服务于该课程的教学需要,因此案例教学和讨论通常只侧重该课程的内容,将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的案例人为地分割成若干独立的知识点,而无法兼顾案例中其他相关课程相关的知识,不利于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业务,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脱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指委于2009年举办了“MPAcc案例教学方法国际研讨会”,将综合案例教学法介绍给参加会议的各院校教师代表。综合案例教学法是目前国际注册会计师和国际专业会计硕士项目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综合案例教学与举例说明式案例教学的最大区别是它不限于对某一门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说明,而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案例,要求学生运用各门课程中的知识分析案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会议发给参会人员四个来自企业实际的综合案例,每个案例既涉及会计、资金筹措和调度、利润分配、税务计划、内部控制、业绩评价、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也涉及投资人、债权人、管理者、会计师、企业员工等企业内外部不同的利益主体。在讨论一个案例时,同时涉及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管理会计、税务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分析。

综合案例教学法的介绍和说明,给MPAcc的教学开拓了新的思路,但是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质疑。因为,按照教指委制定的参考性培养方案,需要开设若干门基础课、方向课和选修课,每门课程分别授课和考试。而采用综合案例教学法,一个案例涉及若干门课程的知识和内容,显然不适合再采用原来的教学大纲。所以,如果引进综合案例教学方法,就需要对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重大修改。但是综合案例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这种方法以案例内容为导向,重视对特定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却不利于为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

由于存在上述争议和质疑,到目前为止,中国举办MPAcc教育项目的院校的案例教学还没有真正引进和推广综合案例教学法。

四、培养目标的实现载体——学位论文评价研究

(一)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选题要求

为了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培养合格的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教指委自2006年起委托有关培养单位,组织专家编订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论文写作规范》,以指导各培养单位的学位论文组织工作。

该规范要求论文的选题应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观点和研究结论应有一定的创新;应反映出作者有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或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此外,论文应体现专业学位的特点,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或讨论会计实务问题的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或理论结合实务的专题研究,应有数据或实际资料做支撑,但不提倡纯学术研究的文章。

(二)优秀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

2008年,根据各培养单位学位论文组织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教指委制定了《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论文评价方案》。该评价方案分别从论文选题、研究方法、成果质量和写作水平四个维度评价论文质量;另外,如果发现论文作者有抄袭剽窃行为,否决其参评优秀论文的资格。教指委以此评价标准为依据在以后各年度组织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论文评价活动。评选优秀论文几个维度的具体要求见表4。

(三)学位论文选题和评价中存在的困惑

上述有关学位论文的选题要求和评价标准体现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在实际执行中有效地规范了学位论文的选题范围和写作范式;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

2009年之前,报考和就读MPAcc的学生都有专业工作经历,对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因此按照上述选题要求选择学位论文题目没有什么障碍,完成论文也比较顺利。但从2009年起,各办学单位开始接受应届毕业生报考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由于应届毕业生入学之前没有专业工作经验,要求其结合工作实际选择论文题目就成为一句空话。尽管多数办学单位通过开设实践课来弥补其不足,但是短则几个月,多则半年的实习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学生实践经验缺乏的现状,因此对上述规定的执行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论文选题符合教指委的要求,如何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就成为各个办学单位共同关注的问题。

不同办学单位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是专业硕士,就应该要求学生有专业工作背景;如果只接收有经验的在职人员,上述问题将不复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接收应届毕业生报考专业硕士是教育部的规定,学校只能在这个大前提下开展工作,只能通过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延长学习年限来解决论文选题中存在的实践经验不足问题。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制度将论文写作和答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和培养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获取学位的必要条件;如果改变这种评价方法,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被授予学位的必要条件,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对前文提到的那五个国家或地区的五十所院校对会计专业硕士学生的论文要求进行了调查。发现在美国,大部分学校没有论文要求,学生修够学分即可获得学位;而在英国,所有学校均有论文要求,虽然论文不一定记学分,但学生没有完成论文不能获得学位;法国的所有学校均有论文要求且记学分,但论文分为两种:可做实习报告或者研究性论文,具体做哪一类论文,学生可以与导师讨论决定;而澳大利亚所有院校的学分中均没有对论文的要求;中国台湾的所有院校均有论文要求,虽然论文不一定记学分,但学生没有完成论文不能获得学位,有的院校还要求硕士论文的相关内容要发表后才能毕业。

根据上述查询结果,笔者认为,是否将论文写作和答辩作为获得专业学位的必要条件,应该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首先,对于工作年限较长(例如10年及以上)、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学生,可以不将论文作为其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只要修满学分即可获得学位。其次,对于工作年限较短(例如3—9年)、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学生,应该将论文作为其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且应该符合上述教指委对论文选题和写作的要求。最后,对于基本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应该将论文作为其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但是应允许其撰写实习报告类型的论文。

上述建议是否可行,需要进一步的政策研究和实践检验。

五、南开大学MPAcc教育的案例分析

(一)南开大学MPAcc的基本情况

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是中国著名的文理综合性大学。2004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授予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办学单位资格,同年组建南开大学MPAcc中心。

为了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办学目标,根据教指委的参考性培养方案,南开大学MPAcc中心确定了培养“具有较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会计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并要求这些专门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会计、财务、审计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从事高层次会计管理工作所必备的国际视野、战略意识和领导潜质;并且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南开大学MPAcc中心以上述要求作为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论文选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2004年南开大学招收第一届单证MPAcc学生,该届学生2005年春季入学。2009年南开大学招收第一届双证MPAcc学生。截至2013年5月份,共录取学生682人,其中已经获得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442人。各年录取和取得学位人员数量的具体信息见表5。

(二)南开大学MPAcc的课程设置

根据教指委的课程设置指南,并结合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需求,南开大学MPAcc开设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模块。课程名称和学分见表6。

为了保证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参与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以促进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实践工作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中心在必修课模块中增加了专业实习1和专业实习2两门课程。凡是不符合豁免专业实习课要求的研究生必须根据中心的规定,提交实习计划,撰写实践总结报告,通过后获得相应的学分,并以此作为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具有三年以上财务、会计、审计相关专业工作经验的学员,可以通过提交专业实务工作总结等方式,豁免教学实习课而直接获得相应实习课学分。

(三)南开大学MPAcc的案例教学

南开大学MPAcc中心自成立之初,始终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广案例教学的应用。自2004年以来,南开大学MPAcc中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的差异,设计使用三种不同的案例教学模式,从而构成了兼顾不同基础、不同层次学生的会计案例教学方法体系,如图3所示。

对图3中的三种案例教学模式分别说明如下:

1.“教师讲授+案例说明”模式

教师指定教材,每门课程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详细教案;课时分配以教师讲授为主,案例分析为辅;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和需要,选择能够说明知识点的案例,如折旧方法、或有负债等。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刚入学的应届毕业本科生,这些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求知欲强,通过案例教学能够帮助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教师讲授+案例讨论”模式

教师指定教材,每门课程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和概要教案,教师讲授与案例讨论的课时比例约为3:2;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的需要选择与有关章节相匹配的讨论案例。例如计量属性的选择、金融资产的确认方法等;要求学生课前准备,课上由学生分组轮流主持案例讨论,教师进行引导和点评。教师根据案例讨论的参与程度、分析问题角度、资料是否充分、论证结构的合理性、表达能力等各种评价指标,分别给出团队分和个人分,该成绩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这种模式适用于有一定专业经验、在职攻读MPAcc学位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一定的实践基础,思维活跃,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其对各项知识的应用能力。

3.“案例讨论+教师引导总结”模式

教师指定参考教材和详细的教学计划,课时分配以教师引导的案例讨论为主,教师总结为辅;教师在课前提供所需讨论的案例;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并准备案例讨论发言。课上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案例内容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最后进行总结。选择案例着眼于启发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用案例比较综合和复杂;包含现实生活中各种因素的作用,如业绩评价、企业并购、会计舞弊等内容;这种模式适用于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在职攻读MPAcc学位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发挥其自身优势,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方法体系的建设和应用,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全面理解、综合分析实际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四)南开大学MPAcc的双导师制

为了保证MPAcc教学质量,增加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与强度,南开大学MPAcc中心自建立之日起就试行双导师制度。在为每位学员确定校内导师的同时,还为其推荐校外导师。被推荐的校外导师通常是作为中心实习基地的企事业单位中的高级会计师、财务总监及一部分具有丰富实务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会计师。

1.校内专职导师要求和职责

MPAcc学员的校内专职导师是由南开大学专职教师担任,该导师必须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和硕士生导师资格,从事会计学和财务管理方向研究,一般具有博士学位。

校内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其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随着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不断深入与专业知识的不断拓展,指导教师还应在专业知识的理解、基本概念的把握、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以及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在学生学习的最后阶段,校内导师要对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写作进行指导。

2.校外兼职导师的要求和职责

校外兼职导师来自南开大学外部,该导师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是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机构管理人员。校外兼职导师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从事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审计五年以上经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

校外导师侧重于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负责指导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体验并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与业务管理能力,介绍会计制度与法规的最新变化,帮助学生分析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并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选择和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

对于单证MPAcc学生来说,他们具有三年或以上的工作经验,且都是在职学习,对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比较了解,校外导师对他们的帮助作用不明显,因此单证学生选择双导师的人数比例比较低。

而对于双证MPAcc学生来说,他们缺乏工作经验,没有接触过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校外导师从教学实习、论文选题、甚至求职就业等方面对他们的帮助作用比较明显,双证学生接受推荐选择双导师的比例显著高于单证学生。

(五)南开大学MPAcc的论文选题

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以致用,通过研究实际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及前沿问题,把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付诸于实践,加以融会贯通,并将研究成果作为管理决策的有效依据,分析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根据教育部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有关规定,南开大学MPAcc论文的基本要求是:论文体现专业学位特点,突出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创新和实用价值;鼓励学生选择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撰写学位论文;不提倡采用数学推导、实证检验、实验研究等方式撰写论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南开大学MPAcc中心对学生的论文选题和论文质量实行了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制度。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除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之外,还需要经过开题、预答辩、盲审、答辩等环节。这种跟踪管理制度的实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学生选题和写作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作为论文选题,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南开大学MPAcc学生2007—2012年论文选题分类汇总见表7。

(六)南开大学MPAcc的论文评价

南开大学MPAcc中心坚持认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特色主要体现于其应用性、专业性,重点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中心建立如下MPAcc论文评价指标体系(表8)。

二级指标评分标准为:优(10.0≥Xi≥9.0);良(8.9≥Xi≥7.1);合格(7.0≥Xi≥6.0);不合格(5.9≥Xi≥0)。论文最后得分计算公式为X=(X1+X2+X4+X5)×1/2+X3

上述评价体系在使用中得到学生和导师的认可,但也发现其中有些指标的评分比较困难。例如,如何评价完善企业财会制度和方法,提升会计工作价值的程度?如何衡量在政府机构、行业、市场管理中发挥会计信息作用的大小?或者如何界定会计、财务工作方法和应用领域?这些指标没有客观标准,只能由评审人根据自身的主观认识打分。

综上所述,南开大学MPAcc中心在教指委制定的参考性培养方案的框架内,根据天津市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安排、论文质量控制等方面体现了南开大学的综合优势和特点,取得比较理想的办学效果。

根据笔者了解的信息,在南开大学获得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生中,有较大比例在工作职务、专业职称、薪酬待遇上有显著提升。报考南开大学会计专业硕士的学生连续几年成倍增加。

六、展望

中国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10年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发展中也产生了一些需要研究和改进问题。

2010年,中国国家财政部发布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⑤(下文简称《规划》)。《规划》提出,至2020年会计行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会计人才队伍,确立我国会计人才竞争优势,建设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会计人才基础。

《规划》确定会计人才发展的分层次目标见表9。

根据有关统计数字,截至2010年末,中国已有会计从业人员约1 400万人,获得高级会计师资格的有11.6万人,约占会计从业人员的0.8%⑥,与《规划》确定的高级会计人才达到10%的目标相去甚远。为了实现上述会计人才发展目标,《规划》提出了一系列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不断提高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学质量,稳步扩大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规模等。《规划》的发布和实施,为中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但是也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如何认识和解决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成为实现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规划》中提出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步骤。

根据笔者的认识和分析,除了前文中已经提到的问题之外,还有以下问题有待考量和解决:(1)除了案例分析和教学实习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教学手段适用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2)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差别较大,不同地区、不同省份、不同院校的MPAcc教学方案是否应该服务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经济发展,在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各有侧重?(3)到目前为止,对MPAcc教学效果、论文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的研究始终停留在文字介绍的层次,缺乏客观有效的统计模型和评价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1] 全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2004—2010中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S].2011.

[2] 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S].2009.

[3] 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财会〔2010〕19号[S].2010.

[4] 宋建波,荆新,王化成.开展会计硕士(MPAcc)教育质量认证的研究[J].会计研究,2012(10):11-20.

[5] 刘玉廷.对中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4(6):27-30.

[6] 曲晓辉.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37-40.

[7] 周宏,张巍,宗文龙,等.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4):83.

作者:周晓苏 贾婧

第二篇:国外职业会计硕士教育概况

职业会计硕士(Master of ProfessionalAccounting.MPA)教育在美国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70年代以来在澳大利亚得到迅速普及,近年来在加拿大、新加坡和香港也得以发展,新西兰、日本和泰国新近也己开始起步。我国的职业会计硕士教育,作为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国家专业硕士学位项目于2004年开始运作,目前正通过全国联考,选拔将于2005年春季入学的第一批非全日制研究生,显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了解国外职业会计硕土教育情况,有助于为我国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提供借鉴。本文就此作一分析和概述。

作者:曲晓辉

第三篇: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培养模式的思考

【摘 要】 作为我国高校会计研究生学位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简称MPAcc)教育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会计研究生学位类型单一、培养模式单一的状况,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会计研究生教育制度。但随着会计硕士招生规模扩大和结构的变化,会计硕士培养模式也需要创新。培养单位应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考核与学位论文评价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以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会计硕士; 培养模式; 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院校会计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随着研究生教育由原先的精英教育逐渐普及化为大众化教育,为了加快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步伐,改变我国会计人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提高我国会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2003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简称MPAcc),2004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学位办[2004]28号文件),批准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21家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面向社会的广大会计从业者,招收在职攻读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了满足会计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于2009年3月,批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招收全日制会计硕士。2010年,在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正式批准将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单位由21家扩展到105家。

随着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无论是试点培养单位还是新增培养单位都面临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最突出的问题是由于缺少专业学位办学经验,各培养单位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认识误区。什么是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会计硕士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课程考核与学位论文写作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何区别?在职会计硕士与全日制会计硕士由于存在会计职业领域经验和能力的差异,如何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实现“因材施教”?如何解决会计硕士的培养与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出现的明显鸿沟与断层?上述问题都要求各培养单位在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创新会计硕士培养模式,以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的目标。

二、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培养目标模糊

培养目标是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核心问题,我国目前会计硕士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混淆了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异。目前我国会计领域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绝大多数都在会计及相关行业从事专业性很强的应用工作,只有少部分毕业生在高校、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更侧重于培养会计应用型专业人才,但却沿袭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用型与学术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将两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合二为一,均采用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所培养的研究生既无法胜任会计教学、科研工作也无法胜任会计实务工作。

其二,混淆了在职会计硕士与全日制会计硕士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的差异性,由于在职会计硕士与全日制会计硕士在会计职业领域经验和能力上存在巨大差距,在职会计硕士在会计职业领域一般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接受专业学位教育主要是为满足其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全日制会计硕士一般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体,他们在会计职业领域缺少实践经验,接受专业学位教育主要是为满足其提高会计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在职与全日制两类会计硕士在学习方式和教学时间安排、就业需求等方面也都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有针对性地细化会计硕士的培养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两类会计硕士“因材施教”的难题。

(二)培养方式无法适应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要求

1.课程设置不合理

会计硕士培养目标定位是课程设置的基础,而课程设置又是实现会计硕士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会计硕士培养目标的模糊,势必会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这直接关系到会计硕士的培养质量。

目前会计硕士的课程体系包括三个部分:核心课、方向课和任选课,其中核心课为必修课程,选修课包括方向课和任选课。无论是核心课还是方向课、任选课,这些课程体系基本上都是沿袭了会计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属性上大都是理论课程,专业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此外,方向课与核心课、任选课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随意性非常大,方向课的设置也没有明确的职业导向。

2.师资队伍不适应

会计硕士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师资队伍对于会计硕士培养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

但是,目前大多数培养单位的会计硕士导师不但在数量上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在结构上也不合理,会计硕士导师几乎都来自高等院校,这些高校教师一般都属于教学、科研型人才,大多偏重于理论研究而缺乏相关的会计实践经验,这些教师从校门到校门,讲审计的没查过账,讲财务管理的也没理过财。

大批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师、管理会计师、企业咨询顾问、投资咨询顾问由于受学校管理体制的限制或学历限制,无法进入高校担任会计硕士导师,尽管这些人可以受聘为校外会计硕士导师,但由于工作关系限制,在时间和精力上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过程。既具有深厚的会计学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应用型师资队伍的严重缺乏,难以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硕士人才。

3.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会计硕士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袭学术型研究生授课模式,教师采用课堂授课教学“满堂灌”,老师讲、学生记,老师写、学生抄,教学条件较好的院校,则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高强度的“满堂灌”,教师基本上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忽视能力培养,在课程考核方面,考核方式大多沿用本科生的考试办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试内容主要是死记硬背的东西,以期末考试决定课程成绩,缺少对学生学习研究过程的考核,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学位论文写作方面,也基本沿袭会计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与指导方法,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指导教师以高校教师为主,行业专家和校外导师没有全方位参与对学位论文写作指导和评价。

三、如何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指通过培养主体(会计硕士培养单位)的培养活动使培养对象(会计硕士)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它规定了会计硕士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整个会计硕士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作用,因此,会计硕士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

(一)明确培养目标

1.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的主要区别

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教育是会计研究生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两大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有共同的会计学科基础,两类研究生都需要接受共同的会计学科基础教育,都需要掌握会计学科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但两类研究生的培养又存在明显差别,这主要表现在:

学术型研究生:注重研究导向,重在学术创新,在知识结构上更偏重于关注会计“是什么”和“为什么”,其重点培养的是在会计学科领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论素养水平,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原创精神和能力的会计教学科研人才,并为博士研究生培养后备人才。学术型研究生将来主要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应用型研究生:注重职业导向,重在培养解决会计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偏重于获取专业性、程序性知识,更关注“怎么做”,其培养重点是在会计及相关领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具有合理解决会计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应用型研究生将来主要在会计及相关职业领域从事实务性工作,因此还要考核其是否具备会计专业的从业资格。

2.会计硕士是应用型研究生

会计硕士之所以定位于应用型研究生,是基于以下特有属性:其一,从就业方向来看,工商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是录用会计硕士的主要部门;其二,会计硕士所面对的会计职业有较为严格的从业标准,需要执业资格准入考试(如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或需要职业资格水平考试(会计师资格考试、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其三,会计硕士具有明确的职业资格导向,主要对应的是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师、管理会计师、企业咨询顾问、投资咨询顾问等职业岗位;其四,会计硕士具有持续、广泛的社会需求,他们通过专业学习将获得在会计及相关领域就业或职业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其五,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终极性,一般以硕士为主,目前我国在会计领域尚未设置应用型会计博士专业学位(DPAcc)。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学位办[2004]28号文件)中,将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面向会计职业,培养较好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会计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

(二)对课程体系重新构建

课程体系设置是针对培养对象(会计硕士)选定的各类课程所进行的教学安排,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会计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也直接影响到会计硕士的就业和职业选择。因此,会计硕士的课程体系构建,应以会计职业资格为导向,兼顾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三者的统一,既要突出会计专业特性,又要体现不同会计职业岗位的特殊需求。

根据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和《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文件精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目前包括三个部分:核心课、方向课和任选课,其中核心课为必修课程,选修课包括方向课和任选课。

核心课是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学位必修课程,包括社会思潮研究、会计英语、管理经济学、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高级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等课程,这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更紧密地联系会计工作实际,将新理论、新成果、新案例及时纳入课程内容之中。

方向课和任选课都属于为满足会计硕士职业拓展和就业需求设置的学位选修课程,其课程设置权归属于培养单位,可以考虑将这两类课程合并为一类课程,即按专业方向设置专业方向课。

例如,针对注册会计师(CPA、ACCA)职业,可以考虑开设注册会计师(CPA、ACCA)专业方向课程,主要课程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专题、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专题、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专题、财务舞弊与识别专题、IPO财务与审计专题、注册会计师应用文写作、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IT审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国税制与企业纳税筹划、管理沟通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学习,可使会计硕士加深对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认知,具备注册会计师(CPA、ACCA)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

针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领域,可以考虑开设会计信息化管理咨询师方向课程,主要课程包括:管理咨询顾问职业生涯规划专题、ERP实施方法论专题、项目管理(Project visio)专题、管理沟通与时间管理专题、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内部控制理论与IT治理、AIS应用模块1(FI财务会计)、AIS应用模块2(CO管理会计)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学习,可使会计硕士加深对企业实施ERP项目(会计模块)业务的认知程度,具备从事信息化管理咨询师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建设专职导师与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高质量的会计硕士教育离不开优秀的导师队伍,会计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建设专职导师与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1.建立“双导师”制

目前会计硕士课程主要由高校教师承担,高校教师大多偏重于理论研究而缺乏相关的会计实践经验,应着力改善高校教师知识能力结构。高校教师在从事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应主动到会计实验室从事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以获取间接的会计实践经验,也可以随学生到大中型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等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会计实际工作能力。

在立足于改善现有高校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同时,应充分借鉴国外会计硕士教育的成功经验,考虑吸纳一部分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师、管理会计师、企业咨询顾问、投资咨询顾问担任校外导师。校外导师既可以到高校为学生讲授有关实务课程,也可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由校外导师实施现场教学或进行相关实习指导。

2.建立“导师组”制

鉴于会计硕士扩招造成导师数量供不应求的局面,为实现规模办学和保证培养质量的目标,在会计硕士培养模式上,要改革传统的师傅徒弟的“传帮带”模式,将校内导师按课程或专业方向建立导师组,实行集体导师制。例如可按核心课组成若干个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会计信息化“导师组”,这些导师组既承担相关课程教学活动和教学案例库的建设,还承担会计硕士论文的开题、答辩工作。实行“导师组”制,可使会计硕士教育达到程序化、标准化、批量化,这样既解决了导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也利于会计硕士和导师进行整体交流,博采众长,全面发展。建立“导师组”制,可以大幅度提高会计硕士培养效率和质量。

为充分发挥校外导师作用,可考虑将校外导师按其从事的专业领域编入校内导师组,同样承担会计硕士论文的开题审核、答辩工作,这样既可以实现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沟通交流,相互弥补在知识能力经验方面的缺陷,也可以在课程开发、案例建设、会计硕士论文指导等方面实现合作共赢。

(四)完善课程考核机制和学位论文写作制度

目前,由于国家对会计硕士入学考试采取全国联考,统一命题、统一阅卷,会计硕士入学后,各培养单位通常采用“严进宽出”的政策,缺少严格的考核和淘汰机制,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机制和学位论文写作环节的管理制度。

在课程考核方面,目前培养单位大多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考试办法,课程考试实行闭卷形式,考试形式单调,考试内容主要是死记硬背的东西,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为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方法和机制,针对会计硕士培养的特殊要求,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除了采用闭卷方式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程度,还可安排学生撰写文献综述与评价方面的研究性小论文;对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程,可结合案例教学安排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对实验课程则可安排撰写实验分析报告,对专题讲座可安排撰写学习心得或调查分析报告,通过上述方式培养其学术写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写作是会计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学位论文是会计硕士分析和解决会计应用性难题能力、收集和处理学术资料能力、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为保证学位论文写作质量,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和《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文件)中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写作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突出专业性、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位论文应具有创新和实用 价值”。

会计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整个环节包括论文选题、开题、写作、预答辩和答辩等阶段,论文写作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

在论文选题阶段,会计硕士要与校内、外导师充分沟通,共同确定论文选题方向和题目。学位论文在形式上与学术型学位有所不同,要结合自身的会计实践活动撰写侧重于解决实际会计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等,学位论文在写作上要注意以事明理,从解决会计实际问题中实现提炼、总结会计实践经验。

在论文开题阶段,会计硕士应写出规范的开题报告并进行答辩,由导师组对其开题报告创新性、科学性、应用性、可行性、必要性进行评价并给出书面修改意见,确定是否通过开题答辩,通过者进入下一步的论文写作,未通过者则需要重写开题报告,进行二次开题答辩。

在论文写作阶段,会计硕士应本着严谨、认真、求真务实的态度,独立完成论文写作,在写作过程中要与导师及时沟通,及时有效地获得指导。导师也应密切关注会计硕士论文的写作动态,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难点问题。

在论文预答辩和答辩阶段,导师组对会计硕士提交的学位论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对学位论文的内容、结构提出修改、补充、完善意见。达到论文答辩标准的,在对论文进行必要的修改后进入论文答辩阶段,未通过者需要对学位论文的内容、结构进行修改、完善。

学位论文答辩过程是全面考核会计硕士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评估和鉴定学位论文优劣的过程,导师组要对会计硕士提交的学位论文从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手段、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资料的可靠性、研究结论、论文格式、创新之处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学位论文评价细则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档次,评出的优秀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可提交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参加全国优秀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选。

四、结束语

会计硕士教育是一种既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又不同于一般职业教育的特殊高等教育类型,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考核与学位论文写作等方面都有其特色性。各培养单位应当积极探索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规律,在培养过程中突出会计职业资格导向,创新会计硕士培养模式,以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2] 王浩,杨彩虹,孙玉春,卢艳萍,张夕阳,周娟.会计学硕士培养路在何方——我国会计学硕士培养调查报告[J].财贸研究,2005(2).

[3] 陈少华.论我国大学会计硕士研究生改革的有关问题[J].会计研究,1996(7).

[4] 万晓文.关于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9).

[5] 崔学刚.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A]//王竹泉.中国会计研究与教育[M].第1卷第1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6] 钟子亮,周咏梅.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思路[A]//王竹泉.中国会计研究与教育[M].第5卷第1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

[7] 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课题组.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 罗飞.关于在我国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5).

作者:刘永泽 赵合喜

第四篇:论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

【摘 要】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我国会计高等教育结构中处于较高层次,但当前存在教育理念、目标落后,课程体系缺乏定量分析,科研能力较低,师资力量匮乏等突出问题。为切实提高会计学硕士教育质量,必须及时更新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强化课程设置中的定量分析课程,加强科研与论文管理,以及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关键词】会计学硕士教育 教学改革 定量分析

1 引言

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我国会计高等教育结构中处于较高层次,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层次会计专门人才的教育。1980年厦门大学等高校成为我国第一批会计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单位,由此我国会计学科发展进入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阶段,具有里程碑意义。经过二十多年的长足发展,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较为成熟,培育了一大批国家急需的会计高级人才。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不仅在培养人才,而且在创新会计理论方面取得了喜人成绩。但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应深入审视当前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问题,积极探索提高的途径,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现行会计学硕士生教育体系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2 我国会计学硕士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教育理念陈旧,教育目标跟不上形势发展

二十多年来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研究生教育的理念还比较陈旧,仍把研究生教育看成是只向学生传授知识,人数和规模决定地位论盛行,片面认为会计学研究生招生规模越大,会计学专业在大学或同行中的地位也就越高。在此理念下,学校长期沿用灌注式的知识传授方法,强调考试,强调论文发表,而忽视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因材施教,忽视学生的信息反馈,忽视知识的应用。从而导致教学模式落后,教师授课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缺乏激励创造性的机制与氛围。

会计学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也对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起决定作用。相对不断变迁的会计教育环境来说,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科学明确的教育目标。按照国家规定,高校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没有对会计学硕士素质的培养做出具体要求,只是比较笼统地表述。因此,树立明确、符合实际需要的会计学硕士教育目标是当务之急。

2.2 课程体系偏重于定性描述,定量分析严重缺乏

长期以来,我国的会计教育研究受前苏联的影响,片面重视定性研究,大部分高校会计学研究生课程设计基本上采用学科中心设计模式,在这种体系下,课程设置长期固定不变,对知识的介绍基本上都是基于定性描述,课程内容重复,教材内容陈旧,专业口径窄,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而在西方学术界中,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都是经济学上主流的研究方法,也是会计学上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而且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这两种相辅相成的方法,越来越出现融合的态势,这也是实证研究在西方备受推崇的原因。我国高校为研究生开设的定量分析的课程设置还不健全,计量经济学等基础课程尚处于起步阶段。有些院校虽然开设了定量分析方面的课程,但也存在师资力量不够强大,导致学生难以真正掌握这些定量分析课程之精髓。这种过度推崇定性分析、轻视定量分析的教学模式,已经使我国会计学术研究严重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2.3 科研能力较低,论文质量不高

论文是展示科研成果的载体,其质量的高低是证明科研能力的有力证据。因此,多年来许多高校坚持以一定的数量指标作为授予学位的硬性条件。但是,目前会计学专业硕士论文普遍存在创新不够,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主要特征表现为:学术规范不严,学术道德意识淡漠;数量不少,质量不高;创新不够,脱离实际。另外,有些研究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好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协调的关系,一味推崇西方的理论。造成会计硕士研究生论文创造性成果层次较低,创新能力与意识不够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会计科研与世界研究水平比较,研究基础较薄弱,从而造成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起点低,选择代表会计学科研究国际前沿的课题少,选题的创新性差。另一方面是硕士生的论文导向急功近利,研究生培养中缺乏有效的竞争与淘汰机制,学位授予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竞争和淘汰机制以及激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从事创新性研究的积极性。

2.4 招生规模增长过快,师资力量不适应教学需要

根据《中国会计年鉴》,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会计学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至2006年底,全国招收会计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高等院校分别为21所和108所,在校生规模分别达908人和8976人。研究生教育如果只顾规模的扩大,而不能保证质量,只能导致研究生教育的贬值。随着招生规模的过快增长,会计师资队伍的建设却没有相应跟上:一是称职的会计专业教师严重不足,目前教师所应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依赖于被动式教学并且收效甚微。而且,关于交流技巧、分析/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长期被忽视。二是导师的作用无法体现。据刘鸿(2004)的调查显示,已经确定导师的人中,43.8%的人认为自己与导师接触较少或基本无接触,23.1%的人认为导师对自己帮助小或者基本无帮助,64.3%的人是独立或者与他人合作完成论文,导师基本上没有给予指导。在扩招风行的今天,研究生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导师的增长速度,由此造成了许多师生关系名不副实,导师对学生的培养也力不从心。

3 提高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水平的对策

3.1 更新培养理念,重塑培养目标

会计学硕士教育改革首先应该高屋建瓴,理顺思路,然后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逐层推进。因此,要积极审视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内涵。一方面,在教育理念方面要转变思想。一是要建立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理念和前瞻性教育观念,在培养目标上应实现多元化与多层次化和谐共处,并正确处理现实性教育与超前性教育的关系。二是要树立会计学硕士教育的国际化理念,努力营造我国会计学研究生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氛围,利用国外的教学资源为我国会计学研究生教育服务。三是要树立通才教育观念和个性化教育理念。要正确处理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使受教育者精通会计专业知识但不局限于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要尊重个人的个性发展,着力培养会计学研究生的发展潜力。四是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正确处理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使受教育者在学历教育阶段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重新定位会计学硕士的培养目标。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第一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关于会计教育日标的论述:“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如何确定会计教育的目标也是我国教育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我们认为,在新经济环境下,会计学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定位,必须把综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会计教育的目的。因此,要使受教育者具备较为丰富的经济理论知识和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具备坚实的财会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技术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大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应对挫折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会计人才适应新经济的要求。

3.2 强化定量分析,优化课程设置

会计学科如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摆在广大会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总的来说,在学科设置上,应大力加强研究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在研究方法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互联系,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定性分析应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会计研究既需要定性研究,也需要定量研究,更需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复杂的会计系统。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渐成潮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要尽快革除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过度偏重于定性描述的不足,建立起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进行动态观察和定量分析,这不仅比纯粹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准确,得多,而且能使学生学的知识更扎实、实用。

传统会计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必须包括扩充对未来会计专业人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此,要系统开设定量分析方面的课程,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注意课程之间纵向的相互衔接和横向的相互结合,改变课程体系僵化和固定不变的局面,建构具有弹性的课程结构。当前要尽快开设计量经济学、应用统计学、实证会计学等课程,加大授课时数在总课程时数的比例,配备合格的师资力量,要多强调其应用背景,使拓宽、加深的涵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进一步广博与专深,还在于能用不同学科、不同思维方式加深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于加强对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培养。此外,在新经济环境下,会计研究领域日益扩展,会计工作范围不断拓宽,客观上要求会计的教学内容必须不断延伸。此外,要增加创造型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中要有一定的学术讲座、学术讨论以及实践性的课题研究的内容,以扩大他们的研究视野,将会计研究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多视角的考虑将会使会计研究更有意义。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教学、实际案例和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对研究生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3 加强科研管理,提高论文质量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高水平学位论文的产生,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做支撑。科研项目不仅能为研究生提供经费支持和相关领域的背景资料,更能够锻炼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使研究生能参与到科研项目当中,结合科研任务或企业咨询项目做学位论文,培养研究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要制定政策和措施,鼓励研究生大胆创新,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业务流程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突出会计专业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实用性,防止低水平重复。

同时,要加强过程管理,提高论文质量。要改革授予会计硕士学位与发表论文挂钩的机制。过高的论文数量指标,不仅不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且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研究生为完成发表论文的任务而好高鹜远,忽视了自身基础知识的积累。要应对我国会计事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会计学硕士素质的期望,打牢知识基础,扩大知识面,突破其在论文写作中的“知识瓶颈”的限制,提高融会贯通所学进行理论创新的能力。要加强学位论文写作的过程管理,鼓励通过实习工作或科研实践来写作学位论文,建立机制考核研究生导师对学位论文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监控工作,将质量标准贯穿于学位论文写作的始终。

3.4 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根据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外向型、开拓型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极不相符,因此要研究提高现行教学方法。要根据接受教育的对象和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实行开放式、互动式、定向式教学,并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实习、社会调研等方式,发现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特别的是要增加案例教学,以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要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对象选用适宜的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手段与会计教学软件以及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又可以节约学生接受知识的时间,使其在单位时间里获取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果。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会计学硕士教育的前提,是提高学生创新欲望和能力的关键因素,大力加强会计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当务之急。要引导会计教师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知识的处理能力和对教学过程的监控能力,鼓励会计学老师放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多实践,多检验学术理论。要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采取措施促进会计教师瞄准国际前沿开展课题研究,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要加大力度培养、吸引高水平人才充实导师队伍,可以适当引入集体培养的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使研究生教育培养达到程序化、标准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 Lin, Z. Jun, Xiaoyan Xiong and Min Liu, Knowledge base and skill development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J].Jounal of Accounting Edueation, 2005(23):149-169.

[2] 何德忠,方祯云,张素荷.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9-30.

[3] 李明辉.对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101-102.

[4] 刘鸿.我国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调查报告———对两所大学研究生培养的调查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4(4):64-65.

[5] 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75-82.

[6] 林志军,熊筱燕,刘明.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J].会计研究.2004(9):72-73.

[7] 王浩,杨彩虹,孙玉春,卢艳萍,张夕阳,周娟.会计学硕士培养路在何方——我国会计学硕士培养调查报告[J].财贸研究.2005(2):109-114.

[8] 许家林.论经济全球化下的会计教育国际化[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4(1):142-143.

作者:曾小青 向玉章

第五篇: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专业硕士职业能力提升研究

引用格式: 刘珂,乔诗音.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专业硕士职业能力提升研究[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4):97-102.

DOI :10.12186/2021.04.013

英文大标题 Research on improv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in digital economy era

关键词: 数字经济时代; 会计专业硕士; 职业能力

摘要: 数字经济时代,会计的基本职能、工作方式、工作范围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于会计人员的数字化思维能力、数据挖掘能力、业务综合处理能力都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现状还难以适应这些新变化。高等院校应融合数字技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配置、课程设置、能力考评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持续提升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以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

数字经济时代,现代信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日益运用到众多领域和各个行业,产生了一个全新的商业环境,社会需要大量能够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商业环境的会计人员。此外,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高端会计人才的供给明显不足。国家《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面对当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会计从业人员要持续提升素质和加速转型。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主阵地,如何在会计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方案、培养过程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促进会计专业人才职业能力与时俱进,受到了多方关注。学者们普遍认为,应当从职业道德、通用能力、专业能力三个维度衡量会计人员能力,高校应培养具备大数据分析能力和大数据思维的复合型财会人才[1]。会计专业硕士(MPAcc)旨在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领域专门人才,近年来的招生规模快速扩张。同时,我国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数量在不断扩大,以满足需求和提高质量为主的一系列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正在实施之中。本文拟分析数字经济时代对于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的新要求和当前会计专业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数字经济时代对会计人才职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经济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新业态也重塑了会计行业,引发财务会计在基本职能和工作方式等方面发生转变。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1.数字经济带来财务数字化转型

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为财务工作提供了更加精良的分析技术和设备,财务部门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财务中台,实现了从业务端采集数据到财务端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面在线、实时互联,并进一步推动了财务自动化、数字化发展。财务数字化转型使得财务中心成为企业的数字神经系统,使财务会计在会计职能、工作范围、工作方式等方面发生重大转变。

其一,会计职能发生变化。会计职能由原来简单的核算、监督向管理、分析、决策等职能转变。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解放了会计人员的生产力,将其从繁琐的凭证处理、重复的操作性业务中解放出来;财会人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分析预测、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2]。同时,对于高端会计人才能力素质的研究表明,高端会计人才不仅需要一定专业知识的积累,而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高端会计人才还在越来越多地承担战略决策、风险管理等职能。

其二,会计工作范围发生变化。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会计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融合,价值创造和数据分析的作用凸显,会计信息不再局限于财务报表等财务信息,而是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关联整合。新技术的应用使数据利用范围显著扩张,数据来源从财务系统扩大至整个业务系统,提升了数据处理的全面性和及时性,从而實现信息时效性数据支持,满足各环节需要,帮助提升未来发展的预测能力[3]。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发展,更加专注于将会计信息进行全范围、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分析。

其三,会计工作方式发生变化。大数据的应用促使会计工作方式发生转变,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不仅从以前的会计核算转向管理和监督,其工作重心也从以前的事后算账前移为事前评估和事中控制[4]。数据驱动决策,财务成为真正的大数据中心。会计人员需要精通业财一体化系统,通过数据分析给出专业的判断,为公司的经营决策和风险管控提供支持。也就是说,会计工作的重心由反映过去转变为预测未来,由传统会计管理模式转变为信息技术管理,由事中监督、事后分析转变为全过程管控。

2.财务数字化转型对财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财务数字化转型必然会引起人才、管理、组织、技术和战略布局等诸多领域发生变革。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我国财务数字化转型日益深化,有关财务人员的数字化技能培养也迎来了新变化和新要求。《2019中国财务共享服务调研报告》提出,数字化人才短缺、企业内部数据管理能力和流程再造是财务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核心挑战。

其一,数字化思维能力需要提升。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数字化转型挑战,引起传统会计思维发生战略转变。首先,应转变传统财务数据决策有用观,树立全体数据大局观。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的获取、加工、处理、利用范围、方式、报告形式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数据从财务数据扩展到包括业务部门数据在内的全部数据,使数据的类型由单一向多种、由静态到动态转变,会计人员必须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实现传统财务会计向数字化模式转变。其次,财务人员应提升系统性思维能力,准确把握数据间内在的本质联系,理清问题的内在逻辑,透过全局数据发现问题和规律,利用数据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再次,应掌握数字经济时代会计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适应数字经济思维变革的要求,培养对数据信息的敏感度,发挥数字经济时代会计在服务价值创造、资源合理配置中的作用。

其二,数据挖掘分析评价能力需要提升。面对日常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数字化,财务人员也需要具备数据整理、分析和挖掘能力。首先,与过去相比,会计人员可以获得和利用的数据量非常庞大,如果会计人员没有一定的数据挖掘能力,就难以从大量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其次,会计信息的获取来源更加广泛,使得数据信息多种多样,需要专业的技能进行挖掘分析,将有潜在价值的数据转变为当前可用信息,以此提高会计信息处理效率和决策水平。会计人员需要运用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决策树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和逻辑推理。再次,除通过掌握数据挖掘、分析处理的职业素质和技术能力外,还需要加强培养会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其三,综合业务处理能力需要提升。数字经济时代的会计工作不仅需要掌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知识,还要对统计学、计算机、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对于高端会计人才来说,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相应的职业能力,还需要具备跨专业的综合知识和复合型技能。在业财融合发展的趋势下,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懂财务,还需要懂业务、熟知业务流程,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因此对于会计人员的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高层次会计人才重视和加快综合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升,发挥在数据分析、风险控制、决策支持等综合业务方面的统筹协调能力和作用。

二、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全国会计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2019年度指导性培养方案中,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会计专门人才,并要求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管理素养和数据处理等能力。这一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顺应了当前会计人才的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当前多数培养MPAcc的院校都按照此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和开展教学工作。但是在会计专业硕士的实际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一,受当前招生范围和招生规模等因素的影響,MPAcc的生源质量存在差异,部分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本专业素养比较差。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招生时允许跨专业报考,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生源的本科专业分布广泛,基础会计知识的掌握情况和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生源在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方面比较欠缺。

其二,虽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明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其与学术型硕士培养的差异化和区分度不高,导致会计专业硕士未能完全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教学过程中虽然存在实习实践环节,但是各个学校大多以结果导向评估实习实践质量,过程管理和监督不够严格,因而导致实践环节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未达到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准。

其三,当前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计划多为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注册会计方向,其中主要课程内容为管理学、会计学,缺少数字经济时代所应具备的学科融合知识,表现为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窄;会计专业硕士的国际交流项目数量跟学术型硕士相比也少很多,因而会计专业硕士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战略职业能力也相对欠缺。

其四,专业化程度和导师选拔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不符合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问题,导致会计专业硕士师资队伍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如一些校外指导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机会比较少,在对学生的实际培养过程中参与度低,导致校外指导老师有名无实。同时,少部分培养单位为了追求热度和经济效益而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实质上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师资力量,因而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其五,部分培养单位的培养目标没有很好地结合地域和学校特色,对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确,特色不鲜明,而且在培养过程中也没有很好地将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变化及时地融合进人才培养方案并加以实施。

其六,当前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几乎没有在校生的有效参与,未能及时地了解在校生的职业能力弱项,同时毕业生职业发展和跟踪反馈等评价机制也不够完善,导致无法及时地对教学质量做出科学评估和对教学方案进行有效调整。

综上所述,由于各培养单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水平参差不齐,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不高、特色不鲜明,当前的培养现状与国家对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根据数字经济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结合各个高校的人才供给现状,可以看出,会计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提升会计专业硕士的职业能力迫在眉睫。

三、提升会计专业硕士职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会计专业硕士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积极融合数字经济时代特征和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变化,做好自身职业能力提升。高等院校应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遴选、课程安排、质量考评等方面进行教改研究和实践探索,保障会计专业硕士职业能力建设,持续提升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切实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其一,完善学生的基础能力。一是应注重基础专业能力和基础通用能力培养。MPAcc的专业背景差异较大,统一教学必然导致培养质量难以统一的情况出现,因而对于基础专业能力和基础通用能力提升而言,应当对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评估,发现学生的强项和短板,因材施教,及时给予专业指导。对于跨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会计与其他学科融合,让这些学生在熟悉的知识领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使其在学科融合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培养出有专业特长的毕业生。二是应培养持续学习能力。培养单位除需要做好常规教育科目外,还应注重信息化在线教育、互动教育、大数据实践教育等方式,形成持续化学习,将目标任务、能力建设和服务水平都建立在会计转型新要求上,不断完善基础能力。

其二,围绕职业能力强化实习实践,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一是应完善实习实践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实习实践的过程监督,及时掌握学生动态,真正发挥实习实践环节在学生能力提升中的作用。二是应加强实践课堂设置,实现产学研联合培养。例如,可以到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成立实务研讨项目组,让会计专业硕士更加了解会计实务,训练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战略管理思维,同时在实践中体会会计职业在数字化转型和市场需求变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从而更好地了解职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其三,加快知识结构重构,优化课程设置。一是应加快会计专业硕士知识结构框架构建,以能力框架为指引完善人才培养内容和方案。以经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针对不同研究方向的会计专业硕士设置不同的知识结构框架,培养学生的多学科知识体系。结合会计人才需求趋势,加强管理类知识课程,并融合金融、税务、信息处理等跨学科知识。二是应优化课程设置,助力国际化人才建设。会计专业硕士有2—3年的学习时间,学校可以在第一学年构建交叉学科为新型会计类方向,如智能财务分析、审计与咨询、税务会计等,以知识结构重构为主;在第二学年根据研究生自身职业规划,选择性增设国际金融、跨国公司会计等课程,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三是应拓宽边界,基于学科融合进行多角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依托跨学科融合视角提出的创新性理论,设置创新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多学科融合运用能力。

其四,优化双导师培养考核体系,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一是应落实双导师制,多维度遴选导师。专业导师应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水平,通过指导学位论文写作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导师可以由具备实务经验的校内老师担任,也可以从社会各界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专家中选任,实践导师应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应完善導师考评制度。对于校内导师,可以将其与学术型导师考评分离,把学科竞赛、案例教学、优秀硕士论文等内容纳入专业硕士导师考核晋升的条件之中。同时可以将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专业职业能力纳入考评范围。对于校外导师,应制定合作导师管理办法,明确工作职责、职业道德和考核标准,实施过程监督,真正发挥出会计专业硕士双导师培养模式的优势。

其五,定位数字化会计人才,提升数字分析能力。一是应结合时代需要增设前沿课程。目前,涉及数据分析和挖掘的课程还比较少,在预算预测、成本分析、决策支持、数据管理等课程教学中对理论教学比较重视,对实践教学比较轻视。高校应当结合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优化课程设置,增设特色课程,突出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态势,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二是应培养数字化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设数据分析课程,掌握Excel、Python、Stata等量化分析工具,提升对系统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的能力。积极配合业财融合、管理集成、财务数字化转型开展人才培养交叉融通创新。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科竞赛、案例分析等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全体数据大局观、数据敏感等数字化思维能力。

其六,加强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持续完善培养方案。一是应优化教学过程监督和教学质量评估。高等院校应做好过程控制和质量监管,期中和期末做好适时评价,同时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开展各项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不断持续改进。二是应建立会计专业硕士在校生能力评价机制。建立以专业评价、综合能力评价、诚信道德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改进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三是应建立培养单位与毕业生的反馈机制。通过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反馈和交流,持续关注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结合社会需求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完善高端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

[1] PALL R, OGAN Y. Business intelligence & analytics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Status and future focu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2018(6):37.

[2] 谢诗蕾.探索信息化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的转型之路[J].财会月刊,2020(1):81.

[3] 乌婷,乔引花.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职业能力建设探讨[J].会计之友,2017(19):38.

[4] 向传殿.新时代专业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改革探究[J].财会通讯,2021(3):167.

作者:刘珂 乔诗音

上一篇:水利论文下一篇:通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