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硕士招生方案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职硕士招生方案

在职硕士招生方案 篇1

招生方案框架

前期准备

作为学员决策的在职硕士招生:

前五位决定因素依次为: 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学费、师资力量、专业设置、教学环境

A.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

对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的情况说明,优势有那些

B.学费

学习费用都有那些,一定要详细

C.师资力量

授课老师介绍、以及导师的情况说明

D.专业设置

课程是否实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E.教学环境

上课地点、位置、交通情况等

(一)目标群体

在读生、在职人员、退伍军人

(二)目标市场

a.大中城市为主要生源市场;

b.从人数分布来看:

依次为:一级:京津地区;

二级:东北三省、河北、山东 内蒙;

三级: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广西;

(三)关键时间点

每年3月至6月;10月至12月;进校宣讲,开招生咨询会等形式。

(四)招生模式

一. 网上推广

1)BBS公关:人气旺的学习/在职硕士咨询/专业的BBS—CRM中心;

2)引擎推广:在sina163sohu3721BaiduGoogle 上的查询置顶;

3)相互链接:与人气极旺的网站相互链接;

4)教育频道、招生培训类网站、留学中介类网站

5)网站在线答疑的及时、准确;(确定开通时间)

二. 媒体推广

报纸:1)全国主流媒体: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

2)市报纸的 “角标”、市电视台滚动条;

3)媒体软广告通稿;

三.活动推广 + 行业互动

1)积极参与各目标省教育厅/省委组织的活动;

2)积极参与各省的人才招聘会;

3)其他不交叉行业的软广告互动—保健品、宾馆、矿泉水等等;

四.人员推广

1)区域选择:大区责任制

2)展示设备

3)启动时间

五.CRM中心

周一—周五,早9:00—晚17:00的学员答疑与BBS公关,准备标准化的FAQ(常规问题解答),并做两小时左右岗前培训;

六.数据库直销

收集相关信息

七.面向退伍军人招生为模板,将七类目标人群细分成特定人群,并以与之对应的专向

渠道、专向媒体纵向跟进—纵向招生;

八.人员推广

在职硕士招生方案 篇2

一、深化体制改革, 提升招生管理的灵活性与科学性

调整研究生招生体制是改革的关键。在这方面, 一些西方国家的做法值得借鉴。美国的招生体制是典型的“市场主导”模式, 具体表现为招生自主权在各招生院校, 招生院校根据自身条件与社会需要确定生源计划、设置课程和录取标准; 社会性的考试服务机构根据招生院校的需要提供考试服务, 招生院校根据考试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 自主选用任何一家考试机构提供的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参考依据。这种模式的优点非常明显: 招生院校和导师自主权大, 可以根据人才需要和自身条件进行人才选拔培养; 考试机构提供专业化的考试服务, 考试更加科学、公平、经济; 录取标准多元, 符合人才选拔规律, 效度高。欧洲一些国家的招生体制则是“学术主导”模式。这种模式以学术和知识的代表———教授或教授委员会为主导力量决定招考方式。研究生招生不设考试, 教授或教授委员会根据学生成绩、论文或研究报告、面试等环节决定录取与否。这种模式与这些国家的学术传统以及招生规模有关, 利弊参半。有利的方面是导师作为招生主体, 自主权大, 体现了高层次人才选拔的专业性; 其弊端是招生规模扩大的情况下, 选拔效率低, 成本高, 如果缺乏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还容易滋生腐败[1]。

基于我国的历史与现实, 我们建议研究生招生体制改革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 在坚持当前统一管理的模式下,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 向地方和招生单位逐步下放研究生招生中的一些核心权力。包括: ( 1) 下放部分招生计划制定权。全国总体的研究生招生计划仍由中央制定, 但不是每年下达一次具体到各类型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招生计划, 而是每5年下达一次各省分类型招生计划。各省再在综合评估各研究生招生单位学科实力、教育资源、历年报考生源数量以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上, 分类型下达各招生单位的招生总量计划。招生单位则可以在省下达的招生总量计划范围内,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相对自主地、动态地制定年度招生计划。 ( 2) 扩大自主划线招生单位的范围。在现有考试方式未做变革的情况下, 逐步将所有“211”高校确定为自主划线招生单位。第二步是, 在完成第一步改革的基础上, 再用3 ~ 5年的时间, 建立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宏观调控和监督, 考试机构提供考试服务, 招生单位自主决定招生计划、自主确定考试方式与录取标准的招生体制。

二、调整招生结构, 明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性质

今后的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在控制当前研究生总体规模的基础上,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生招生的结构。要确立硕士研究生以专业学位为主、学术型学位为辅的招生基本原则。特别是传统文科专业及一些纯理论性理科专业, 要大幅降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 将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的总体比例控制在3∶7左右。这样既可以缓解学术型硕士规模过大、供过于求的问题, 实现学术型硕士的精细化培养, 也可以将更多的教育资源切实配置到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上。

三、改革招生初试, 提高考试方式和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在考试方式上, 第一, 将当前“以初试成绩为主、复试成绩为辅”的考试录取标准, 改变为“以初试成绩为辅、复试成绩为主”的考试录取标准。将初试定位为资格考试, 通过初试者方可进入复试阶段, 但初试阶段的成绩不带入复试阶段。这样, 国家可以在基本要求层面保持对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总体控制, 而招生单位和导师也可以基于复试, 切实拥有招生的自主权。第二, 简化初试形式, 取消单独考试和联合考试, 只保留全国统一考试及推荐免试招生方式。这样有利于总体上把握生源质量, 避免当前单独考试和联合考试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不正当的做法。作为补充, 对于那些原本通过单独考试解决的有特殊情况和要求的考生, 国家可以组织实施专项硕士计划, 以推荐和面试的方式录取考生。第三, 调整初试次数, 变1年1次为1年2次。两次初试可考虑放在每年的3月和9月举行, 在校大学生只有升入四年级后方可参加初试, 这样可以保证应届大学生能有2次参加初试的机会。同时, 所有参加初试的考生, 初试的单科成绩具有2年有效期, 超过2年仍未获得初试资格或未通过复试的, 需要重新参加相关科目的初试。这样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考试与管理任务, 也可以增强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弹性, 有利于考生更好地协调学习、考试、就业之间的关系。

在考试内容上, 第一, 不再将思想政治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国家统考科目。只在复试阶段要求考生提供大学期间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成绩单, 以及由其所在单位出具的思想政治表现评定表。第二, 不再将外国语作为每一位考生必须参加的国家统考科目。可统一依据一定时间限期内的各权威性的外语等级考试成绩, 划定招生资格线。听力和会话能力, 仍按现制, 放在复试阶段考察。国家可以针对那些获得外国语等级成绩超过4年, 或没有获得外国语等级成绩的考生, 组织实施统一的外国语考试。第三, 改变目前全国统一命题与招生单位自主命题并存的格局, 改为全部统一命题[2]。第四, 今后全国统一命题的初试, 主要设置三门科目的考试: 外国语、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其中, 外国语为部分未达相关外国语等级考试成绩考生的必考科目。综合能力主要考察考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理运算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等。专业基础则根据一级学科层面考生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考虑考试内容的设置。第五, 实施专业特长生破格录取制度。对于初试科目中外国语和综合能力2科未达到资格线10分之内, 但有特殊才能的考生, 由本人申请, 递交相关证明材料, 招生单位审核, 报省考试院审批同意的, 可以破格参加复试, 破格比例不能超过招生单位年度招生总计划的1%。

四、健全复试制度, 提高复试工作的规范化程度

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的定位、形式与内容的变化, 复试的地位变得更加突出。建议: 第一, 复试每年举行一次, 具体时间由各招生单位自己确定。各招生单位确定复试时间时应注意两点: 一是要结合1年2次的初试时间安排复试时间; 二是各招生单位复试的时间应尽量错开。第二, 复试包括2个环节、5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笔试, 进行专业课1和专业课2两项内容的考试; 然后是面试, 进行外国语听力和会话能力、专业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素养三项内容的考察。第三, 取消调剂制度。第四, 坚持差额复试。差额比例不低于1∶1. 5。如果报考考生人数等于或少于计划招收名额, 则通过减少招收名额的方式实现差额复试。第五, 强化复试的信息公开与监督机制。复试考生产生方式、面试分组方法、面试的评分方法、面试成绩与总分的关系、面试的结果、总分排名、录取的基本原则等, 都应该通过校园网、公告栏张贴等渠道明确地告知参加复试的教师、考生及相关工作人员, 接受大家的监督。

五、完善推免制度, 改进优秀应届本科人才选拔机制

第一, 取消具有推荐免试资格学校的限制, 使每所本科院校都具有推荐免试资格。同时, 可根据学校综合实力分配不同的推免指标。第二, 统一为各专业推免生比例设置一个上限。第三, 禁止用强制手段将学生留在本校, 亦不可硬性将学生推免资格规定为学术型或专业学位型。第四, 建立推免的管理信息系统, 以避免工作混乱和信息黑箱。同时, 合理安排推免工作的时间, 各招生单位复试时间尽量错开, 以保障招生单位推免工作的秩序和学生的选择权。第五, 探索推荐免试与公开招考有机结合的方式。考虑将推荐免试定位为“免初试”, 他们同样都要参加公开招考的复试。

六、优化工作方式, 提升招生工作的公平性与有效性

提升质量、促进公平、增进效率, 是研究生招生改革的根本目标。以上建议, 实质上都是围绕这三个目标展开的。除此之外, 现行招生工作中还有两个方面直接妨碍着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公平与效率, 结合实际, 建议: 改进工作方式与程序, 完善网络应用和服务功能。其一, 可探索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网上机考。这样, 可以优化命题 ( 采用试题库形式) 、试卷寄送、试卷评阅、成绩登报等工作流程, 减轻工作任务。其二, 建立更具综合性的网络报名系统, 增加报考条件的审核功能。报名工作环节中, 考生网报时增加考生上传电子照片、网上支付报名考试费, 并确认考试资格; 加强网络验证, 和教育部学历、学籍库互联, 网络在线自动验证, 并要求考生打印核对, 以简化资格审核、现场确认等工作环节。其三, 改进招生数据的管理流程, 建议逐步取消数据的上传下载功能, 推广实时在线的招生管理系统, 提高数据的安全和权威性。

七、建立保障机制, 形成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支撑体系

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整体的、系统的改革, 必须有相关工作作为支撑, 并与其他制度形成联动, 改革才能切实展开, 取得实效。第一, 要进一步完善招生工作的监督与惩罚机制。强化对招生工作全过程的监督, 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第二, 要进一步完善申诉规则和程序。考生和导师权利受到侵害时, 应能够依照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进行必要的申诉, 请求处理。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单位应制定复议制度, 规范复议的程序、处理方式和结果反馈办法。第三, 要深化招生专业进退机制与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改革。建立招生单位招生专业与学科结构调整的同步进退机制, 鼓励招生单位根据社会需要、自身学科布局规划和定位, 凝练学科方向[3]。对一些长期没有科研项目、毕业生就业难、生源不足的专业, 可以通过学位授权审核定期评估, 予以撤销, 并将报考生源数量和招生质量, 与授权学位点定期自评结果挂钩。第四, 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导师招生计划分配的联动机制。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较高, 成绩突出, 评价较好的导师, 可适当增加其招生名额。

参考文献

[1]陈睿.关于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国考试, 2011, (2) .

[2]孙晓.关于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3) .

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综述 篇3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教育;招生制度;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7-0241-02

根据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的经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生教育的第一步便是甄选人才,即招生。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话题因几次扩招受到空前关注,而研究生招生制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概念及现状

所谓“研究生"是指大专和本科之后的深造课程,统招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根据《中国教育年鉴》(2008)所述,2007年全国共录取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420014 人,比2006年增长5.50%。其中硕士研究生361952人,比2006年增长5.89%。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不断增加的同时,招生的重要性也得到研究学者的普遍认可。沈跃进(1992)认为研究生招生制度是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宝英(2009)认为研究生招生工作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关口;董世平、徐国英(2010)认为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培养的入口,其生源质量之间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国际上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研究

(一)美国

美国的高等教育成果举世瞩目,在研究生招生制度上也自成体系,为很多国家所效仿。沈跃进(1992)指出美国研究生招生工作由各高等学校自行进行,招生计划通常由研究院制定。招生类别从录取性质上分为正取生、备取生和试读生,按学习时间划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类;郑浩(2004)指出美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成绩只是入学资格获得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决定性要素,录取要综合考虑个人成绩、研究兴趣、研究潜能和教授推荐信;常宝英(2009)指出美国现行的研究生招生管理权呈现分离状态,且对申请人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和表现非常重视。

(二)英制下的英国、新加坡、香港

英国大学以其高质量的本科教育闻名于世界,它认为没有高水平的本科教育做支撑就无法发展研究生教育,故在研究生招生时比较重视本科就读的学校与学习成绩。在英制教育影响下的新加坡、香港亦是如此:胡丽娜(2008)指出新加坡研究生招生由各大学的各个学院录取,分为研究型和修课型;汪基德(2008)指出研究生入学没有全港统一的考试,申请时提交本科学位、英语成绩和个人研究计划一篇便可,这体现了对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视。

(三)德国

德国研究生教育在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中有重要地位。但在德国,硕士研究生不属于研究生教育的范畴,研究生招生只指博士研究生。

(四)日本

日本经济的高速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紧密联系。李旭(2006)指出日本研究生招生考试由外语、专业知识和口试组成,外语主要考察对学术期刊的翻译能力;王威(2008)指出日本以本科教育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扩大研究生招生范围,注重招生对象的多层次和多背景。

三、我国现阶段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研究

(一)硕士研究生招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招生制度问题的研究

吴佩林、魏勇(2004)认为现行的招生制度对招生工作人员缺乏有效的保护与监督机制;梁大战(2008)指出我国研究生招生的集权化管理使高校缺乏自主权。

2、对招生模式问题的研究

赵研(2006)把招生模式分为考试型和非考试型两种;杨晓晰(2009)总结了国家教委自1985年将招生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后开始招收委托培养和定向培养研究生的意义。

3、对招生考试问题的研究

李旭(2006)在中日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比较研究中指出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形式过于单一;陈明灿(2006)指出有必要加大力度改革研究生的考试流程与人才选拔方式;张喜梅(2007)在中美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比较研究中指出我国对硕士研究生报名的年龄限制、单位证明等条件会导致不公平现象,自主出题的专业课成绩统一划线也没有可比性,导师在考试中的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覃红霞(2008)指出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组织中统一与多样有矛盾,招考公平与扩大自主权有矛盾,教育公平与有效选拔人才有矛盾;岳爱武(2009)梳理了我国研究生教育从酝酿到现今考试制度的历史演变;卢洋(2010)指出现如今没有健全完善复试制度。

4、对考试科目问题的研究

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主要通过考试的形式,其初试一般是外语、政治、专业课。李旭(2006)指出研究生考试内容过于片面,忽略了考生的综合素质;赵研(2006)认为公共课中的外语和数学难度太大,分散了学生的复习时间;张永泽(2007)指出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太多且难以统一,有必要由“四”改成“三”;梁大战(2008)指出考试科目的内容不合理;覃红霞(2008)指出招生考试科目设置的公共性与专业性有矛盾。

(二)对单一学科或学校招生的研究

硕士研究生招生分学校与专业进行,在众多研究生招生的研究中也有部分是针对单一学科或学校招生制度进行的研究。赵令湖、吕海燕(1998)针对地学类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进行了思考;晋建华等(2004)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进行初探,提出要注意考察报考者入学前的临床能力;董世平、徐国英(2010)针对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的研究表明选拔优秀生源的重要性。

(三)前期研究的不足

1、研究内容不够全面

关于研究生招生制度从国外高等教育强国到我国都有比较丰富的研究,但内容上却不尽全面。对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我国等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研究基本限于招生考试,以下内容涉及较少,可进一步补充:

(1)招生模式

众多文献中,仅一篇文章论述了招生模式,并将招生模式分为委培型和定向培养型,但这样的分类并不完善。另一篇文章简略提到了招生模式,且分为考试型与非考试型,也不尽全面。我国研究生招生模式在外界看来比较混乱。例如,现如今存在的招生模式究竟有哪些类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委培、定向培养、专业硕士的招生有什么区别,公费研究生招生模式与奖学金制度的招生模式的区别等。

(2)对不同学科招生制度的单独研究

已有部分研究针对单一科学进行,但并没有体现不同学科招生的区别。由于不同学科对学生能力要求不同,统一的招生制度必然不利于学科发展。例如我国是否可以借鉴英制将研究生招生分为研究型和授课型的方式,是否可以借鉴香港对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招生的不同理念进行改革。

2、研究结果不够深刻

目前对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研究结果仅体现在表层,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在批判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不合理的同时并没有深刻的研究结果以证实这个观念,仅是重复表达现如今招生制度不利于人才培养,却未能用实证结果证明制度不利于怎样的人才培养,为什么不利于此人才的培养。纵使对国内外招生考试制度研究颇多,也未能就其考试方式、考试科目做具体研究,基本千篇一律的泛泛之谈。

3、研究方法不够丰富

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研究并没有运用丰富的研究方法,甚至较少进行实证研究。在论述招生制度不适合人才培养的时候,不妨以研究生培养标准做效标进行实证研究,以数据分析证实招生制度的不合理。

(1)效度测量——实证招生制度是否真的不利于人才培养

借用对考试效度测量的方式,以研究生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做效标,并与其考研成绩做相关分析,得出区分度和效度。若是效度高,则证明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具有有效的筛选力;反之,则不利于人才培养。

(2)量表法——考查招生制度不利于人才培养的方面

倘若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不利于人才培养,那么可以通过测量研究生的各种指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来证实招生制度阻碍了研究生培养的哪一方面。例如运用创造力量表测量创新性,智力量表测量智商,态度量表测量对学术研究的态度,满意度量表来测量对读研生活的满意度等。

(3)问卷法——进一步考查招生制度对不同专业研究生的有效性

问卷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研究生招生制度因不同专业、不同模式可能有不同的鉴别力。可以通过问卷收集信息,并运用统计软件交叉分析,得出招生制度的优劣在研究生培养上是否存在专业性、模式性的差异。

除此之外还有文献资料整理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可以借鉴使用。

综上所述,从1992年到2010年,对国内国外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但仍有相当大的空白可以深入研究。既然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步,那么笔者在此抛砖引玉,期待随着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深入研究促进教育改革,不仅使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研究者,也可以吸引众多留学生来中国,使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沈跃进.美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J].中外高教研究,1992,(9).

[2]常宝英.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探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7).

[3]董世平,徐国英.硕士研究生招生中的优秀生源选拔[J].学术纵横,2010,(4).

[4]郑浩,常思亮.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招生模式[J].扬州大学学报,2004,(3).

[5]胡丽娜.新加坡研究生教育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8,(9).

[6]汪基德,杨改学,周凤瑾.香港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香港电教,2008,(10).

[7]吴佩林,魏勇.现行硕士研究生招生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2004,(6).

[8]陈明灿.试论我国所示研究生招生制度[J].商业经济,2006,(9).

[9]李旭,张群,王红梅.中日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特点的比较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6,(3).

[10]张永泽,岳志伟,余伯阳,于锋.浅议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科目“四改三”的必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6).

[11]张喜梅,牟宏,李旭.现阶段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存在的问 题及解决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7,(7).

[12]梁大战.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中的问题与改革策略[J].高 教论坛,2008,(8).

在职硕士招生方案 篇4

MPA就是人们常说的公共管理硕士。西南大学MPA教育管理中心根据社会需求和MPA学科所涉及的主要方向,启动在职硕士研究生招生,涵盖公共政策与政府管理、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与社区管理等十大专业领域。

凡大学本科毕业具有学士学位,工作一年以上的在职人员可获免试入学,修完学位课程学分后,通过教育部统一组织的水平测试(测试科目为外语和学科综合)即可申请硕士学位。大学本科毕业无学士学位但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或专科毕业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需参加入学考试,经正式录取后方能就读。西南大学MPA教育管理中心以主城为中心,分别在南川、永川、涪陵、万州、彭水等地设立了在职硕士培养教育基地,方便学员就近学习。

学科综合好处多 申硕学位多选择

在具有交叉性的专业领域中,在职人员在补修部分方向课程的前提下,可以选择交叉性专业领域的硕士学位。比如法律事务与公共管理在补修部分法学类的`方向课程后,可申请法学硕士学位;教育行政管理在补修部分教育类的方向课程后,可申请教育学硕士学位;政党建设与党务管理在补修部分政治学的方向课程后,可申请政治学硕士学位;公共传媒与文化管理在补修部分文学新闻类的方向课程后,可申请文学或新闻学硕士学位等。

但申请管理学或者交叉学科硕士学位只能“二选一”,不能同时申请两个学位。在职人员所申请的硕士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颁发与全日制研究生完全相同。

在职硕士招生方案 篇5

光华管理学院拥有中国商学院中最强大的师资阵容。一大批造诣深厚、声名远播的学术权威铸就了光华管理学院独立的学术思想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学院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有海外学习的背景,一些教师还有海外学校任教的经历。光华管理学院会计学科是国内最具前沿性的会计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所属一级学科工商管理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理论研究水平走在全国会计学科的前列,国际化和实务化是会计学科发展的重要特点。

北京大学是全国首批招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院校之一,我校光华管理学院MPAcc学生是中国最具潜力的业界人才,丰富的.校园生活和团队训练使学生可以在彼此交流中获益和提升。光华管理学院拥有的杰出的校友网络以及学院与国内外会计界、金融界和企业界保持的紧密广泛的合作和联系,将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交流机会和实践舞台。

北京大学MPAcc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高素质的理财专家和开拓创新型的管理和领导人才。

一、报名条件及招生对象

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从事会计或相关领域实际工作2年以上的在职人员。

计划招生人数:80人左右。

二、报名方式、时间、地点

报名采取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

考生于6月25日至7月10日期间登录全国统一报名网站“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以下简称“学位网”,www.chinadegrees.cn),按网站说明和要求完成网上报名,生成并打印《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

考生于7月13日至16日期间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或护照)、学历和学位证书以及《20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到各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现场确认点,缴纳报名考试费,核验并确认报名信息。报名信息经考生签字确认后,一律不得更改。

考生于10月17日后可在学位网下载准考证。

考生既可在招生单位所在地指定地点报名、考试,也可在考生工作地指定地点报名、考试。

三、资格审查

报考者在网上填写报名信息前,须认真阅读报名条件,确定自己符合报考资格。考试成绩发布后,达到北京大学会计硕士复试分数线的考生登录学位网下载本人的《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下同)填写推荐意见并加盖公章。

报考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进行。届时报考者须出示以下材料:

1)资格审查表(留存光华管理学院);

2)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

3)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一份(如考生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须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资格审查时须提交认证报告);

4)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工龄证明。

对于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的报考者不予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

四、考试科目

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部分。初试科目为综合知识、英语两门,均为全国联考。复试科目为政治理论和面试,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负责组织。

五、考试时间及地点

全国联考时间为2012年10月28日。考试地点由报名点指定,具体请见准考证。考生入场时将核验准考证、身份证件。

政治理论考试及面试时间暂定为1月上旬,具体时间待联考成绩公布后另行通知。届时达到北京大学复试分数线的考生请携带复试通知书、准考证和资格审查资料参加。

六、联考考试大纲

《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英语考试大纲》(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2年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联考考试大纲及考试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版)

七、录取

根据初试和复试成绩择优录取。20初公布录取结果并发放录取通知书。

八、入学

年春季入学。办理报到注册手续时,需核查本人本科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原件,否则取消录取资格。

九、培养及学习方式

在职学习,学制两年半,不能按期毕业者可以申请延期,最长不得超过5年。周六、周日、平时晚上上课。学生需修满40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学位论文,通过北京大学组织的答辩,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北京大学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十、学费

学费为10.8万元。可分两年交清,其中第一学年交纳5.8万元,第二学年交纳5万元。

十一、招生咨询

咨询电话:(010)62747118、62747117(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PAcc办公室)

(010)62756913、62751354(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咨询网址:mpacc.gsm.pku.edu.cn

联系地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号楼(老楼)312办公室

邮 编:100871

电子邮件:mpacc@gsm.pku.edu.cn

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在职硕士招生方案 篇6

商业活动与公关策略方向高级研究生招生简章

在职学习,可申请硕士学位

中国传媒大学创建于1959年,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大学。公共关系学专业隶属于广告学院,被定位为“全媒体时代新型公关人才的摇篮”。于2001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本学系专业以传播学为基础、广告学为参照、突出公共关系学学科特点。学校建有公共舆情研究所和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欧洲传媒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研究机构。

培养目的:公共关系学科需要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着重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学院确立了科研与教学互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学思路,建立知识传授和能力锻炼相结合的公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眼界宽阔,基础扎实,注重实践,热爱专业,正直向上的优秀人才。

【课程优势】

专业水平处全国领先:课程体系建设参照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同类专业课程体系,具备了国内领先水平。“资源独享”: 拥有网络信息采集中心和独享行业中最专业的的公关案例库。

论坛讲座、拓展视野、搭建人脉:参加课程学习的学员,可共享校内论坛、讲座,提升学识与视野,定期组织班级活动,学习的同时搭建自己的人脉平台,有助于自己的工作与发展。

公共舆情研究所权威、前沿信息发布:研究所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社会舆论、危机预警、品牌声望、公关活动等。研究所不定期出版各类舆情报告,举办公关舆情论坛,为组织和学员提供公关舆情信息。

【培养方向】

商业活动公关已成为每个企业必然面临的问题,面对广告主、被采访人、企事业单位如何采取更有效的公

关活动是本方向的主要内容,培养学员具备公共关系的建立与维护能力,改善国内从业人员意识薄弱的现状。

【培养方式】

1、学制两年,利用周末及公众节假日上课;

2、北京周末班:利用周六或者周日上课;

3、全国假期班:假期面授结合网络课堂(观看网络教学课件和自主学习,教务处另行面授和考试);

【入学条件】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的在职人员;

2、大学专科(含)及以上学历;

【报名手续】

1、填写中国传媒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报名登记表》;

2、提供4张1寸同底免冠彩照;

3、本人身份证、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各1份

4、缴纳报名费200元;010-654551885、经资格审查通过后,建立学生学籍档案。于两个工作日内办理相关手续。

6、学习费用:学费22000元(两年)。

备注:因个人原因不能完成学业者,视为自动放弃学习,不退学费。

【课程设置】

学位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媒介史论

基础课 公共关系学 公关策略

传播学 公关媒介应用 公关礼仪 品牌研究 媒介理论研究 公共关系与媒介 公共关系实务

专业课 企业文化与CI战略

公关市场研究 公关专题活动研究 消费行为与营销策略 广告主研究 公关文案写作

注:每年按中国传媒大学最新“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趋势调整设置。

【证书授予】

1.按教育部规定,完成该研究生进修班学习课程,经考试合格者,颁发公共关系学研究生课程证书,证书加盖校长签名章、学校钢印和红印。

在职硕士招生方案 篇7

一、网上调剂、录取的含义

2006年前硕士研究生调剂数少,研究生的调剂一般是个别缺生源的招生单位发布缺额信息—考生查询缺额专业信息后寄成绩单、调剂申请表等材料—招生单位审核后打电话通知并组织考生复试—招生单位对复试合格拟录取的考生手工录入考生信息等传统调剂方式。2006年教育部初次在网上试运行网上调剂,2007年正式实行后,2008年增加了网上调剂的录取功能。

目前网上调剂、录取是指:考试方式为国家统考或MBA联考及法律硕士联考考生,满足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进入复试的最低分数基本要求,非破格录取、未被第一志愿单位录取、非双少考生,访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使用网上报名时的用户名和密码进入调剂模块,填报志愿(只能填报招生单位发布的有缺额的专业),招生单位审核后对符合条件的考生发复试通知,考生接到复试通知后若同意复试,点击同意复试,按时参加招生单位复试后,若被拟录取,招生单位将考生置待录取状态,考生若同意录取,考生点击同意待录取,网上调剂、录取结束。在调剂工作结束后,接受“待录取”的考生经教育部审查合格,将被正式录取。“待录取”是研究生调剂系统2008年新增功能,考生一旦接受待录取,将不能接受其它单位的“待录取”通知。非经招生单位和考生双方同意,不能单方取消“待录取”状态。

二、现行网上调剂、录取流程

从2008年开始,所有参加调剂的考生和调剂单位都必须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的“全国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服务系统”(以下简称调剂系统)。调剂系统的开通,为调剂工作提供了统一的平台。对考生来说,既节约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又使获取的调剂信息量变得丰富、集中了。对招生单位来说,网上调剂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使调剂录取的考生信息更加准确、全面,使国家上报录取库的形成变得容易。网上调剂系统的运行,加快了招生数字化进程,体现了研究生招生工作以考生为本、为考生服务、一切为了考生的理念。自实现网上调剂功能后,调剂工作更加简便、规范,调剂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现行调剂系统分为两个模块:一个是招生单位模块,一个是调剂考生使用的模块。这两个模块独立操作、相互协调、双向选择,完成拟录取意向。

1. 招生单位网上调剂流程概述。

在该系统上招生单位发布调剂信息及调剂要求—审核并将符合条件的考生增加至复试备选库—发布复试通知并通知考生网上确认—下载同意复试的考生—将复试合格的考生置等录取标记并通知考生网上确认—对确认的考生形成待录取库—下载待录取考生。

2. 考生填报调剂志愿流程概述。

在该系统上考生查阅教育部发布的调剂政策—各招生单位发布调剂方法及缺额信息—使用网报的用户名密码登陆调剂系统—填报修改调剂志愿—查看复试通知—确认并网上回复是否参加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查看招生单位待录取信息—网上确认。

调剂系统是根据双向选择原则,双方达成调剂意向,在网下招生单位对考生进行复试,之后招生单位在调剂系统将复试合格的考生置为“待录取”,考生依据招生单位的最终意见,决定是否接受“待录取”。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一旦不接受对方,则双方重新进入网上调剂平台,重新展开调剂工作。从招生单位及考生调剂流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调剂考生初次登录调剂系统后可填报2个平等志愿,48小时后又可更改,即可填报另2个招生单位。

三、考生在调剂中应注意的要点

1. 调剂的资格。

考生要调剂,首先要有调剂资格。调剂考生须满足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进入复试的最低分数基本要求,非破格录取、未被一志愿单位录取、非双少考生、非单独考试方有调剂资格。

2. 牢记网报的用户名和密码。

考生要调剂须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的调剂系统,使用硕士研究生网上报名时的用户名和密码方可进入调剂模块,填报调剂志愿。所以考生网报成功后,需要牢记自己的用户名及密码。如果密码丢失,考生就可使用本人准考证号、证件号码及姓名获得网报的用户名及密码。

3. 对调剂考生的要求。

根据往年文件精神,考生调剂时,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专业应为同一或相近专业;调入专业初试科目设有数学的,调入考生的初试科目中须有数学。“法律硕士(法学)”只能从第一志愿报考法学一级学科[0301]下设各专业(030180除外)考生中调剂;第一志愿报考照顾专业(指体育学[0403]、艺术学[0504]、中医学[1005]及工学门类中的11个一级学科)的考生若调出照顾专业到新增全日制专业学位,则其初试成绩必须达到调入地区该照顾专业成绩基本要求;若调出照顾专业到学术型专业或非新增全日制专业学位,其初试成绩必须达到调入地区该照顾专业所在门类的成绩基本要求。第一志愿报考非照顾专业的考生若调入照顾专业,其初试成绩必须符合调入地区对应的调出专业学科门类的成绩基本要求;“MBA联考”、“法律硕士联考”考生不得跨专业调剂,报考其他学科专业的考生也不得调入这两个专业录取;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不得调剂到该计划以外录取;未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不得调剂为该计划录取;自划线高校考生校内调剂政策由自划线高校按上述调剂原则和精神自主确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从学术型研究生中调剂,等等。

4. 网上调剂是调剂考生录取依据之一。

教育部规定,各招生单位接收外单位调剂考生必须通过调剂系统进行,未经调剂系统录取的调剂考生在录取检查中不予认可。所以调剂考生必须进行网上调剂录取程序,否则会造成不被录取的危险。当然,第一志愿考生在第一志愿招生单位各院系、专业间调剂不需要在网上调剂。

5. 调剂考生初试试卷调入接收单位也是调剂录取的重要依据。

教育部要求,录取的调剂考生必须参加网上调剂、录取程序,同时还需拥有调剂考生初试试卷。也就是说,只进行网上调剂、录取,但试卷未到的调剂生,招生单位也不能录取。所以调剂考生须办理调试卷手续。考生在调本人初试卷时,须向第一志愿单位递交调剂申请及调入单位开据的接收函,所以考生若被调剂单位拟录取,自己也在网上确认待录取,向接收单位索要接收函是很有必要的。

6. 查看教育部发布的调剂政策是调剂、录取不可缺少的环节。

有资格的调剂生若要调剂,特别是跨专业调剂或学术型与全日制专业学位间调剂的考生,查阅当年教育部发布的调剂政策是非常重要的。每年国家都要根据当年具体情况决定对考生的调剂要求及对调剂工作的要求,调剂考生及招生单位须在此要求下进行调剂,考生掌握这些信息对调剂大有益处。

7. 查阅各招生单位发布的缺额信息和调剂要求及方法是调剂成功的关键。

调剂考生查阅招生单位发布的缺额信息及调剂要求不但可知招生单位那些专业缺额数的多少,从而掌握调剂机率的大小,而且可了解招生单位对调剂考生的具体要求,以及复试前资格审查应携带的各种材料、证件,等等。各招生单位对参加复试的考生要求不尽相同,考生面试时携带的材料也不尽相同,所以考生应按照招生单位的要求携带好所有能证明自己能力的材料、证件等。各招生单位是在国家大政方针下制定本招生单位各专业调剂细则,有的招生单位只接收本科院校是“211工程”以上高校的学生,有的招生单位某些专业只接收英语通过六级的考生,等等,所以考生在查阅相关招生单位要求后,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调剂相应学校、专业。这样就不会在网上盲目填报调剂志愿,然后瞎等。

考生初次填报调剂志愿可一次填报2个平衡的没有先后次序之分的调剂志愿。但若志愿填报错,只有2天后方可再次填报,所以填报志愿时要慎重。志愿填报时一定要选择自己想上的且符合招生单位条件的接收单位,如果自己有多于2个要调剂的意向单位,应依据招生单位复试时间先后次序填报。在填报志愿时,要将联系电话填写准确,因为这是招生单位和考生联系的重要渠道。另外,填报招生单位某专业时,还须看招生单位关于此专业的说明,自己符合该招生单位本专业要求的才能填报。

8. 查看复试复试通知要及时,拒绝复试通知也得慎重。

考生填报调剂志愿后要勤上网查看招生单位复试通知,至少每天要上一次网查看有没有复试通知,如没接到复试通知,应打电话向招生单位咨询。考生如不查看复试通知,若招生单位同意并要求考生何时何地去复试,考生就不知道,更不会点击接受复试通知,招生单位会误认为考生不同意复试,这样考生将错过复试机会。招生单位如果给考生发了复试通知,考生接受此复试通知或拒绝此复试通知只有一次机会,所以一定要慎重。如果考生同意参加此招生单位的复试,也愿意在此招生单位攻读硕士学位,就一定要在网上接受复试通知,否则招生单位无法将考生置待录取状态,更不能在网上被录取。如招生单位不同意考生参加复试,考生应在网上填报志愿后48小时尽快填报其它招生单位。

9. 网上待录取的确认要慎之又慎,按时确认。

调剂的考生可填报不同志愿,但只能同意一个招生单位的待录取。也就是说,确认待录取的调剂考生,将不能再同意其它招生单位的待录取,也不能单方取消待录取状态。所以调剂考生确认待录取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调剂考生参加招生单位的复试后,如在网上招生单位将该考生设置为“待录取”,考生如同意攻读该招生单位研究生,一定要按时网上确认,如调剂考生不在规定的时间登录调剂系统进行网上确认,招生单位有权取消调剂考生的录取资格。

1 0. 如何取消待录取。

若某招生单位将考生置为待录取状态,考生也在网上同意待录取,但考生又想去另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招生单位,后一招生单位可将该考生设置为“待录取”,但考生不能再同意该招生单位的待录取,除非将第一个招生单位的待录取取消。

要取消确认后的待录取,考生或招生单位单方面是不能完成的,须考生及招生单位双方同意方可取消。假若考生要取消确认后的待录取,须向招生单位书面申请要求解除本人的待录取状态,招生单位若同意会取消该考生的待录取标记,考生网上进行确认后。该考生方可再次确认招生单位的待录取。

1 1. 诚信调剂,利己利人。

一些调剂考生为增加录取机会往往同时申请多家单位调剂,被一个单位录取后又参加另一个更理想的单位的复试,同时被第二家招生单位录取,但调剂考生又不告诉第一家招生单位,从而造成了重复录取,调剂的“一女二嫁”甚至“多嫁”现象随着调剂考生人数的增加愈演愈烈,很多招生单位因此而浪费招生指标,也使别的考生丧失录取机会[2]。每年各省在省内录取检查时都发现一些被本省不同招生单位录取的调剂生,导致省内许多调剂单位不得不进行二次补录;被不同省重复录取的调剂生,只有到全国联检时才能发现,那时想补录其他考生时间已不充许。调剂考生不诚信调剂对自己是不利的,如果考生被2个或2个以单位录取,最终总是会被发现,也终只能录取到1个招生单位,但发现后考生就不得不向放弃的学校提供书面的放弃声明,况且有的省为了防止来年此类情况的发生,对重复录取的考生采取取消录取资处理,这对考生无疑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当然,调剂考生的这种做法也给招生单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浪费了招生单位的招生指标,同时使一些考生丧失了录取机会。所以考生若被不同招生单位录取,请告知放弃的招生单位或先不要答应不理想的接收单位,防止重复录取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四、结语

我国现行的硕士研究生招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决定了第二志愿调剂必然成为许多考研者需要面对的现实。要顺利、高效地调剂到比较理想的招生单位,调剂考生除了要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和应试技巧外,还要掌握当前硕士研究生网上调剂的程序及调剂中应注意的问题,认真对待调剂中的每一环节,不清楚的地方勤咨询,诚信调剂。

目前,正值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新一轮的改革,每改革一次,调剂工作或多或少都有些变化,所以第二志愿的调剂考生要注意阅读当年网上调剂程序及注意事项,同时注意查阅、咨询各接收单位对调剂的具体要求,防止填错调剂志愿,错过调剂最佳时机。

参考文献

[1]张国群.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现象解析[J].中国西部科技, 2007, (11) .

在职硕士招生方案 篇8

业务课二 档案管理学考试大纲

Ⅰ考查目标、考试形式、试卷结构

一、考查目标

学习和理解档案逻辑管理学和档案物理管理与保护的基础理论与原则,深刻理会档案逻辑管理与物理管理的关系,全面系统地掌握档案实务性管理工作的原理、技术与方法。

二、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分数与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试卷内容结构

档案逻辑管理学 约60% 档案物理管理与保护 约40%

五、试卷题型结构

简述题 约70分 论述题 约80分

Ⅱ 考查范围

主要分为《档案逻辑管理学》和《档案物理管理与保护》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档案逻辑管理学》

第一章 档案逻辑管理概述

第一节 档案逻辑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概念与本质

(一)逻辑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二)逻辑管理的本质——虚拟管理

(三)规则及其理解

二、档案逻辑管理的工作流程

(一)知识虚拟

(二)逻辑虚拟

(三)规则虚拟

(四)能动执行或自动执行

第二节 档案逻辑管理的历史阶段

一、手工时代的档案逻辑管理

(一)隐性规则时期——档案规则意识的产生

(二)经验规则时期——书面档案规则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三)理性规则时期——档案法规的完善

二、数字时代的档案逻辑管理——系统规则时代

第二章

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中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历史发展

一、苏联档案工作改革和社会主义档案工作原则的确定

二、中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内涵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国家的全部档案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内涵

(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实施

二、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一)维护档案的完整

(二)维护档案的安全

三、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第三章

档案的归档与接收规则

第一节 档案归档与接收概述

一、档案归档和接收的基本内容

(一)档案归档

(二)档案的接收

二、档案归档与接收的意义

(一)档案归档与接收是档案管理部门档案来源的实现途径

(二)档案的归档与接收是贯彻档案统一管理原则的重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三)档案归档与接收为其他档案管理工作奠定物质基础

(四)档案的归档与接收,为后续的档案管理工作创造条件

三、档案收集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及时、全面地将档案收集进馆(室),丰富和优化馆藏

(二)要求加强馆(室)外调查和指导

(三)要求推行入馆(室)档案的标准化

(四)保持全宗与全宗群的相对完整性

第二节 单位文件材料归档

一、归档的基本含义

二、归档制度及其建立的必要性

三、机关单位制定归档制度的要求

四、归档制度的内容

(一)归档范围

(二)归档时间

(三)归档的质量要求

(四)归档手续

第三节

档案馆档案的接收与征集

一、档案馆馆藏档案的来源

(一)现行机关单位档案

(二)撤销机关单位档案

(三)历史档案的接收与征集

(四)馆际交接档案

二、馆藏档案的接收范围

(一)各级综合性国家档案馆接收的范围

(二)各级各类专门档案馆的收集范围

三、档案馆对现行机关单位档案的接收

(一)档案馆对现行机关单位档案接收的期限

(二)档案馆接收现行机关单位档案的方式

(三)档案馆接收现行机关单位档案的要求

四、档案馆对撤销组织单位档案的接收

五、历史档案的接收与征集

(一)历史档案的价值

(二)历史档案接收与征集的途径和方法

第四章

档案的分类整理

第一节

档案的分类

一、档案分类的意义与要求(一)档案分类的意义(二)档案分类的要求

二、档案分类的一般方法

(一)档案概念分类

(二)档案实体分类

三、分类方案的编制

(一)全宗内常用档案分类方法 1.分类法 2.组织机构分类法 3.问题分类法

(二)档案常用分类法的结合运用

第二节

档案的整理

一、档案整理工作的内容和原则

(一)(二)档案整理工作的内容 档案整理工作原则

1.保持档案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

2.充分利用原基础

3.便于保管和利用

二、全宗的含义

三、立档单位的含义及其构成条件(一)立档单位的含义(二)立档单位的构成条件

三、档号的含义及其编制方法

(一)档号的含义(二)档号的编制方法

第三节 归档文件整理规则

一、归档文件整理的内容

二、归档文件整理的方法

第五章

档案价值的鉴定

第一节

档案鉴定工作的内容与意义

一、档案鉴定工作的基本含义

(一)档案鉴定的内涵

(二)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含义

二、档案鉴定工作的的基本内容

三、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特点

(一)前瞻性与滞后性

(二)客观性和主观性

(三)预测性和确定性

四、档案鉴定工作的意义

(一)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是优化馆(室)藏的基本手段

(二)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是科学管理档案的重要措施

(三)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是应对突发事变的有力手段

第二节 档案价值鉴定的原则和标准

一、档案价值鉴定的原则

(一)利益性原则

(二)全面性原则

(三)历史性原则

(四)发展性原则

(五)效益性原则

(六)客观性原则

二、档案价值鉴定的标准

(一)档案的属性标准

(二)相对价值标准

第三节

档案保管期限表

一、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含义及其作用

(一)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含义

(二)档案保管期限表的作用

二、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类型

(一)通用档案保管期限表

(二)专门档案保管期限表

(三)同系统档案保管期限表

(四)同类型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

(五)机关单位档案保管期限表

三、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结构

四、制定档案保管期限基本步骤

(一)准备工作

(二)起草工作

(三)修定工作

五、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分标准

(一)永久保管的文书档案

(二)定期保管的文书档案

第四节

档案鉴定工作制度的确立与执行

一、档案鉴定工作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鉴定原则和标准的确立

(二)鉴定工作的组织领导

(三)档案销毁的批准与监销

(四)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审查批准

二、档案鉴定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机关档案室档案鉴定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档案馆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组织领导

三、档案的销毁

(一)编制档案销毁清册

(二)编写立档单位和全宗简要说明

(三)报请审查批准

(四)实行监销

第六章

档案的检索与利用

第一节

档案的检索

一、档案检索工作的一般过程

(一)档案检索概念的界定

(二)档案检索的具体过程

(三)评价档案检索的指标

二、档案的著录与标引

(一)档案的著录

(二)档案的标引

三、档案检索工具的编制

(一)档案检索工具的分类

(二)常用档案检索工具的编制方法

第二节

档案的提供利用工作

一、档案提供利用工作概述

(一)档案提供利用工作的特点

(二)档案提供利用工作的意义

二、档案提供利用的方式

(一)档案阅览服务

(二)档案外借服务

(三)制发档案复制本

(四)举办档案展览

(五)制发档案证明

(六)档案参考咨询

(七)档案网站服务

第七章 档案编研工作

第一节

档案编研工作概述

一、档案编研工作的内容

(一)编写各种档案参考资料

(二)编纂出版档案史料汇编

(三)编史修志、撰写学术著作和论文

二、档案编研工作的意义

(一)档案编研工作是满足社会档案信息需求的有效方式

(二)档案编研工作是保护档案原件长久留存的重要途径

(三)档案编研工作是衡量档案馆(室)工作水平的标准

(四)档案编研工作是挖掘档案资源潜在价值的主要途径

三、档案编研工作的特点

(一)研究性

(二)文化性

(三)现实性

(四)普及性

四、档案编研工作的要求

(一)科学选择编研主题

(二)合理筛选档案材料

(三)注重编研社会效益

(四)注意编研保密问题

第二节

记述类档案成果的编研方法

一、大事记

(一)大事记的作用

(二)大事记的种类

(三)大事记的体例与结构

(四)大事记的形式

(五)大事记的编写步骤

(六)大事记编写的要求

二、组织沿革

(一)组织沿革的作用与分类

(二)组织沿革的结构形式与内容

第三节

汇编类档案成果的编研方法

一、档案馆指南与全宗指南

(一)档案馆指南与全宗指南概述

(二)档案馆指南的结构

(三)档案馆指南的结构

二、档案文件汇编

(一)档案文件汇编概述

(二)档案文件汇编的结构及编写要求

三、档案史料汇编

(一)档案史料汇编的编制步骤

(二)辅文的类型及其编制要求

四、会议简介

(一)会议简介的内容

(二)编写会议简介的要求

五、科技成果汇编

(一)科技成果汇编概述

(二)科技成果汇编的内容

六、企业年鉴

(一)企业年鉴概述

(二)企业年鉴的编写

第八章

档案登记和统计

第一节

档案登记和统计工作概述

一、档案统计的基本内容

(一)档案统计的概念

(二)档案统计工作体系

二、档案登记的含义

三、档案统计和登记的关系

四、档案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一)档案统计工作的意义

(二)档案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档案统计工作的基本方法

一、档案统计指标和档案统计指标体系

(一)档案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二)档案统计指标的主要内容

二、档案统计调查

(一)档案统计调查的含义

(二)档案统计调查的主要形式

(三)档案统计调查的基本原则

三、统计分组

(一)档案统计资料整理

(二)统计汇总和档案统计表

四、档案统计分析

(一)档案统计分析的程序

(二)档案统计分析的方法

(三)统计分析的结果

第三节

档案登记的基本形式和内容

一、档案室的登记和统计工作

(一)档案状况登记

(二)档案工作状况登记

二、档案馆的登记与统计工作

(一)收进登记簿

(二)全宗名册

(三)全宗单

(四)案卷目录登记簿

三、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计工作

(一)全宗卡片

(二)全宗变化情况报表

第九章 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逻辑管理

第一节

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发展概述

一、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特征和表现

二、电子文档数据库发展的起步阶段

三、第二代关系型电子文档数据库阶段

(一)关系数据库的诞生

(二)关系数据库的发展

四、第三代电子文档数据库系统

(一)C/S技术开发的局域网共享电子文档数据库管理系统

(二)面向互联网络的B/S结构网络电子文档数据库管理系统

五、分布式电子文档数据库系统

第二节

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对文件的逻辑管理

一、需要遵循保证电子文件特性与移交方法的规定

二、在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中贯彻文档一体化原则

三、将数字档案的背景信息和元数据进行绑定

第三节 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结构

一、数字档案的逻辑管理必须以档案工作业务需求为核心

二、基于C/S运行模式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

(一)两层结构的C/S运行模式

(二)三层结构的C/S运行模式

三、基于B/S运行模式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

(一)B/S运行模式的优势

(二)B/S运行模式的不足之处

第四节

数据仓库中对数字档案元数据的逻辑管理

一、原生XML数据仓库

二、数据仓库元数据逻辑管理工具

三、元数据逻辑存储模式

四、元数据逻辑管理模式

第十章 数字档案的逻辑防护

第一节 危害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因素

一、软件技术不成熟

二、计算机病毒

三、软件程序的误操作

四、系统升级造成技术过时

五、网络信息泄露

第二节

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防护手段

一、指纹识别技术

二、面部识别系统

三、声纹识别系统

四、眼纹识别系统

五、基因识别系统

第三节

数字档案信息的本地防护手段

一、密码管理

(一)BIOS密码管理

(二)Windows账户的登录密码

(三)重要密码的保管

二、病毒防治

(一)预防病毒,保护数据

(二)查杀病毒,按步操作

三、文件和文件夹加密

(一)Windows下基于NTFS格式的文件加密技术

(二)Windows下基于密码访问的文件加密技术

四、数据销毁

第四节

数字档案信息的网络防护手段

一、虚拟专用网

二、防火墙技术

三、漏洞扫描技术

四、入侵检测技术

五、数据备份

第十一章

档案法规体系

第一节

档案法规体系概述

一、档案法规体系的概念

二、档案法规体系的特点

(一)结构清晰

(二)明确具体

(三)整体统一

三、档案法规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一)档案法规与档案工作方针政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档案法规与档案标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档案法规与档案道德理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

档案法规体系的构成

一、档案法律

(一)《档案法》的颁布及修订历程

(二)《档案法》的主要内容

(三)其他法律中的档案法律规范

二、中央档案行政法规

(一)中央档案行政法规的概念

(二)中央档案行政法规的特征

(三)中央档案行政法规的分类

(四)目前施行的中央档案行政法规简介

三、中央档案行政规章

(一)中央档案行政规章的概念

(二)中央档案行政规章的类型

四、地方档案行政法规和地方档案行政规章

(一)地方档案行政法规的概念

(二)地方档案行政规章

第十二章 专门档案管理 第一节 人事档案管理

一、人事档案管理的内容

二、人事档案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会计档案管理

一、会计档案管理的内容

二、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二部分 档案物理管理与保护

第一章 档案物理管理与保护概述

第一节

档案物理管理与保护的对象和内容

一、档案物理管理与保护的含义

二、档案物理管理与保护研究的对象

三、档案物理管理与保护研究的内容

第二节 档案物理管理与保护的发展历程

一、记录工具的发明和使用

二、档案制成材料的选择与演变

三、档案保护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四、档案保护技术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 档案物理管理与保护的原则

一、前端控制,全程保护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三、拓展领域,加强合作

第二章 档案的种类及其性能—纸质档案

第一节 纸质档案载体材料的性能

一、造纸植物纤维原料及主要成分

二、机制纸的生产过程

三、纸张的种类与主要性能

第二节 纸质档案记录材料的性能

一、字迹材料的原料及其性能

二、字迹材料与纸张结合方式

三、字迹耐久性的综合评价

四、常见的档案字迹及性能

第三节 纸质档案的老化原因及其过程

一、纸质档案老化的表现

二、纸质档案老化的原因及过程

第四节 纸质档案的保护方法

一、生产并选用符合档案质量的纸张和字迹材料

二、制定科学的管理规范,加强规范化管理

三、贯彻“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工作原则

第三章

档案的种类及其性能—声像档案

第一节 胶片档案的性能与保护

一、胶片档案的种类

二、胶片档案的结构及物质组成

三、银盐胶片的记录性能

四、胶片档案的成像原理与制作过程

五、胶片档案老化的原因

六、胶片档案的保护方法

第二节 照片档案的性能与保护

一、照片档案的拍照工具---照相机

二、照片档案的制作过程

三、照片档案的保管

第三节 磁性载体档案的性能与保护

一、磁性载体档案的种类

二、磁性载体档案的结构及物质组成

三、磁性载体档案的记录原理与制作过程

四、磁性载体档案老化的原因

五、磁性载体档案的保护方法

第四章

档案的种类及其性能—电子档案

第一节 电子档案的种类

一、按照载体划分

二、按照产生的工作领域划分

三、按存储的格式划分

四、按电子文件的组成方式划分

第二节 电子档案的形成

一、电子档案生成系统的设计与安装

二、电子文件的制作与收发

三、电子文件鉴定与归档

四、电子档案的保管

第三节 保障电子档案质量的基本要求

一、电子档案生成和运行环境质量的监控

二、电子档案内容质量的保障

三、电子档案存储介质的优选

第四节

影响电子档案寿命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一、电子档案形成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二、电子档案传输利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和应对措施

三、归档电子文件的安全隐患与保护技术

第五章 档案馆建筑的质量要求

第一节

档案馆的规划与设计

一、档案馆地理位置的选择

二、档案馆建筑原则

三、档案馆各类用房的布局

四、档案馆水电系统的设计

五、档案馆环境的绿化

第二节 档案库房建筑的质量要求

一、档案库房使用功能的设计

二、档案库房围护结构的设计

第三节 电子档案保管场所的质量要求

一、档案计算机系统的配置

二、电子档案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

三、电子档案安全的制度建设

第六章 档案保管环境质量的维护

第一节 温湿度与档案的保存

一、温湿度的基本概念

二、不适宜温湿度对档案的影响

三、档案库房温湿度的调控

第二节 光的破坏作用与控制

一、光化学反应及其破坏机理

二、光对档案材料的危害性

三、光的利用与控制

第三节 空气污染及其防治

一、空气污染物的危害

二、空气污染的防治

第四节 档案生物侵害与防治

一、档案微生物的侵害与防治

二、档案害虫的防治

第七章 档案保管工具

第一节 档案装具

一、档案装具类型及特点

二、档案装具用材要求

三、档案装具的排列

第二节 档案安全保护设施

一、空气调节装置

二、档案的消防设备

三、档案的防盗设施

四、照明、保安系统以及库内各种设备的智能化控制

五、档案库房的防震

第八章 档案信息的备份与迁移

第一节 缩微摄影复制技术

一、缩微摄影复制技术的特点和用途

二、缩微品的形式和制作过程

三、缩微品的保管

第二节 静电复印技术

一、静电复印技术的特点和用途

二、静电复印机的原理及所使用材料的性能

三、静电复印品的制作过程

四、静电复印品的使用与保存

第三节

数字化技术

一、数字化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二、数字化技术模数转换设备及功能

三、各种档案信息的数字化

第九章 档案的修复与抢救

第一节 档案修复的原则与准备工作

一、档案修复的原则

二、修复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纸质档案的修复

一、纸张的修复技术

二、字迹的修复技术

第三节 声像档案的修复

一、胶片档案修复技术

二、照片档案的修复与复制

二、磁性载体档案修复技术

第四节 电子档案数据恢复

一、电子档案数据恢复的基本知识

二、电子档案数据损毁主要类别及特点

三、电子档案数据恢复的方法

第五节 受灾档案的修复与抢救

一、水灾后档案的抢救

二、火灾后档案的抢救

三、地震灾后档案的抢救

第十章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架构

第一节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架构的必要性

一、提高对档案安全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

二、改进档案安全管理存在的缺陷

第二节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构成要素及其功能

一、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成

二、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功能及其实现

第三节 档案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一、档案预警机制的含义及建立的作用

二、建立档案预警机制的原则及内容

上一篇:哑剧叙事作文下一篇:二分局2011年度文明创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