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诗歌欣赏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致橡树诗歌欣赏(精选11篇)

致橡树诗歌欣赏 篇1

岛上没有任何人

也就没有了闲言和碎语

到处都是宁静的阳光

我们可以

一起劳作 一起收割

一起眯着眼

数落着那过往的流年

看那澎湃的浪潮

隐忍下 开出朵朵断章

那不是苍凉

那是一湾幸福的琼浆

我们就在这随和的生活中渡过

相互扶持 相互分担 相互依偎

即使风雨来临的日子

我都不怕

我们仍要好好的直起腰杆

挺起胸膛

因为无论什么情况下

相信身边总有你

宽广的臂膀

或许当许多年后

翻开影集

相信回忆的那一瞬间里

会看到一袭地的梦

一直绽放着

致橡树诗歌欣赏 篇2

一、《致橡树》诗歌解析

爱情是任何时代文学作品中都离不开的主题, 然而不同的作家对于爱情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中国古代的女性对待爱情是将自己作为男人的附属品, 她们是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的, 这样的爱情是没有任何平等可言的。而舒婷的《致橡树》一诗却是完全相反的, 它高度地重视了女性的主体地位, 强烈地呼吁女性的平等地位以及自我价值。这一点与诗人的创作背景是紧密相连的, 当时处于文革刚刚结束的时期, 诗人们内心中都含有一种宣泄及解脱的情绪, 各种解放自我、实现自我, 呼唤平等和自由的心态一触即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舒婷以作为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 怀着对女性的关怀写下了这篇具有影响力的诗篇。在诗中,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的意向, 如: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等等, 然而诗人对这些意象显然是持着批判的态度, 因而它们是依附着别人而生存的, 这些意象显然指的是爱情中没有自我的女性。诗人就是要通过这首诗来唤起女性的独立意识, 就像是诗人在诗中提到的“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显示了诗人对女性平等地位的呼吁, 它告诉女性自己应该为自己活着, 不需要成为他人的陪衬, 应该努力地追求自我的价值。诗人借助这首诗反映了自己的爱情观, 不仅要求能够互相理解和信任, 还需要女性在其中维护自己平等地位, 这一点正与当代女性的特征相符合。

二、平等独立的爱情观, 追求男女之间纯粹而又真挚的爱情

舒婷的《致橡树》首先是一首爱情诗, 但同时它又是一首呼吁女性平等地位的诗作, 这是舒婷眼中爱情的基础。诗的一开头, 形成了以“我绝不”的排比句, 具有加深诗人情感的作用, 反映了诗人对依附于另一半而存在的爱情的排斥;接下来以“必须”二字为开头的诗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反映了诗人对平等爱情观的提倡;接着又以一句“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反映了诗人倡导那种男女双方各自有各自的独立空间的爱情状态, 但是双方能够同甘共苦“,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也共享暮霭流岚、虹霓”。整首诗是由一连串的意向构成的, 清晰地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相持相守、平等独立。

三、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 凸显女性的自我价值

在中国的传统中, 女性和男性的地位一直是不平等的, 女性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 并且需要事事以男人为中心, 根本没有自我。在舒婷的诗中, 其强烈的女性意识喷薄而出, 强烈地呼唤着女性的独立意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在爱情上, 女性应该与男性是平等的, 具有自己的价值。《致橡树》中, 一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可谓是诗人的爱情宣言, 诗人大胆地挑战了传统思想中男性的权威, 极力地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 要求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着, 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像木棉一样, 大胆地向橡树告白, 这一点反映了在诗人的眼中:女性只有独立自强, 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爱情。

四、温柔的女性关怀意识

《致橡树》的核心是张扬女性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价值, 诗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激情地说出众多女性对于爱情的要求:不依附于男人、有自己的空间和价值、自己承担着属于自己的责任、和男性处于平等的地位、相互尊重、相互扶持, 诗人能够细腻地道出女性的心声, 归根结底是由于诗人强烈的女性关怀意识。这首诗产生的大时代背景是文革伤害时期, 舒婷通过一首诗歌缓缓地叙述了多少女性的心声, 温暖了多少女性的心灵, 并且对她们的思想具有极大的指导价值, 在整个时代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总而言之, 舒婷的《致橡树》反映的是一种新的爱情观, 在其中女性的地位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 与男性是处于一个平等的高度,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爱情观, 给当时的女性带来极大的心灵慰藉。可以说《致橡树》的出现,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是当时的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 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廖弦.木棉树与橡树的新爱情观——读舒婷《致橡树》新感[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 2011 (09)

[2]熊文娟.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J].文学教育 (上) , 2010 (04)

《致橡树》说课稿 篇3

关键词:学情;教学目标;诵读;意象;爱情观

一、说教材

《致橡树》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诗歌。这一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

二、说学情

这一阶段的学生敏感、细腻、感受力强,对人生、尤其是对爱情充满了好奇与憧憬,而这一时期又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我利用学习《致橡树》这首诗歌,使学生在赏鉴诗情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及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中明确提到,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授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任务,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任务。因此,围绕着三维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找准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内涵,理解作者倡导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及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意象及内涵。难点:对诗歌中的意象及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

五、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和学法上,我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自主探究为主线,在本课中主要使用了诵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通过这五个步骤,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以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1.导入激趣。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点亮你心灯的那把火;也有人说,爱情就是出门在外时的一个电话两份牵挂,可以让彼此的心在等待的相思中一起回家……“爱情”简简单单的两个字,曾引出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恩恩怨怨、酸甜苦辣……你认为的爱情是什么呢?是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吗?是“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一夕欢愉吗?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抽象虚幻吗?我如果爱你,不应该怎样爱,又应该怎样爱呢?那么就请大家听一听美丽的木棉是如何为我们解答的?语文课应该是诗化的,是渗透着美和激情的启蒙课、召唤课,假如没有丰富的诗意的情感和溢满审美清泉的语言,就不可能有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诗意的放逐。因此,用诗化的语言对诗歌进行导入,一方面,意在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本诗的学习兴趣。随后请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查找的关于朦胧诗及诗人的情况。教师通过投影片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把握本诗的内容、主旨。

2.诵读感知。学生试读,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创设意境;教师范读是用教师之情去打动学生之情,是不讲之讲,是熏陶,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有了美的体验,这为下面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由诵读,体味文本。在音乐中学生自由地诵读诗歌,和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3.品读赏析。通过几轮的诵读,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感知,为品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读的过程中设置如下几个问题:诗中出现了几个意象,分别是什么?每种意象有什么特点,分别象征了哪种爱情观?作者否定了怎样的爱情观,又肯定了怎样的爱情观?对诗人否定的这几种爱情观你持什么态度?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你喜欢哪些诗句,说明理由,并有感情的朗诵。前三个问题都较为简单,学生通过教师点拨都可以顺利完成。第四个问题是开放性话题,目的是训练学生的鉴别、分析及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师要及时对课堂进行调控,让讨论适可而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诗歌的诵读和理解上。第五个问题:这是一个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表达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应对重要的诗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所赞赏独立平等、互依互助的爱情观。以上的这些设计,改变了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符合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思考、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美读回味。个别诵读,分享体验。先由一名学生进行朗读,学生评点,教师指导;然后请这名或另一名学生再次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配乐,诵读全诗。通过配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再次体味诗人倾注在诗行中的独立平等、互依互助的爱情观。

5.拓展思考。爱情是美好的,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能不能品尝男女之间的爱情呢?请谈谈你的看法。在此,教师要作为一个参与者和帮助者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请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用学生身边的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的探讨。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用幻灯片出示短文《藏好爱的种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男女生之间感情;除了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中还有哪些值得我们追求的爱?这一问题是对前两个问题的升华,是对爱的扩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发现除爱情外,人类还有更博大的爱,从而使学生产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6.推荐阅读:小说《简爱》,《简爱》是一部关于自尊和爱的小说,它讲述了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虽屡经磨难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执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的女性形象。它所阐释的主题是:人的价值=尊严+爱。推荐学生阅读这部小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深化、内化,同时也达到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

七、说作业

尝试创作一首朦胧诗。这一设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又对其有很大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热爱诗歌、创作诗歌的热情,同时也检验了學生学习诗歌的成果,更是对本单元诗歌学习的总结。

八、说板书

《致橡树》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5、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 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学生间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在西方,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让我们倾听女诗人的心声,倾听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

(一)初识诗歌 o

1、走进作者

舒婷:1952年出生。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的诗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广泛的关注。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作品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其后出版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和散文集《心烟》等

2、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

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杨炼、梁小斌等。

3、解 题

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明确:木棉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二)鉴赏第一部分

(1)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爱情诗?爱情哲理诗?作者又是如何把抽象的主题形象地表达出来的?

明确:爱情诗。借助了一系列的意象。

(2)第一部分写了那些意象?对这些意象诗人是持什么态度?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诗人持否定的态度。

诗人为什么要否定(因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爱情观:①极力攀附②单方痴恋③一味奉献 ;这种爱情,爱的双方没有平等、独立可言。)

具体分析: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3)作者写到“日光”、“春雨”两个意象时,不像前边有完整的句子。如果让你补充完整,这两个句子该怎么写? 参考写法:

甚至也不止日光,用慷慨的光热,使你容光焕发 甚至也不止春雨,用无声的甘露,为你洗去一路风尘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干涸的心田。(4)如果去掉前面这六个意象,诗歌的表达效果会如何?

明确:不形象,无法使人产生强烈而深刻的印象,更失去了耐人寻味的效果。

指导:这一部分中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的意象,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百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奋发、向上的,同学们在朗读时要读得刚劲有力,慷慨激昂。(5)学生齐声朗读。

(三)鉴赏第二部分

(1)在前一部分,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作了否定,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 请一名同学读第二部分。要求其余同学们在诗中划出描写橡树和木棉的诗句。分

析木棉和橡树的形象,并指出其象征意义。明确:

橡树: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坚毅刚强、敏锐有力——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木棉: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美丽热烈、真挚柔韧——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

(2)诗人在诗中倾诉了怎样的理想爱情(向往)?请分别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相互依存,紧密结合;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精神默契,感情交融,灵犀相通,心心相印。◎你有你的„„我有我的„„ ——相互平等,彼此各有一方土地,各有一片蓝天。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同甘共苦,既独立,又相依。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是指事业和国家。古人云:择偶须偕千秋业,爱有源头情不竭。爱一个人,更要爱对方的事业和理想,爱对方的民族和国家。这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诗人抒发的是一种新时代的爱情理想,但伟大的爱情不仅只爱对方,更要爱对方的事业,爱对方生活的土地,这才是爱情的升华,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指导:这一部分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是平缓的,从前一部分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柔,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木棉在清风中摇曳。请大家仔细品读、体味。

(4)请同学们带着上述感情品读诗歌的第二部分。小结:(1)作者以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2)诗人所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3)周恩来总理说过:“青年是黄金时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现在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要努力使自己长成一棵茂密的参天大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果过早地涉猎这个禁区,那只会品尝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最后祝愿同学们在将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爱情。

四、练一练

1、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题。牵手

清明节那天 所有的女友

都被一双双大手牵走

只留下我 还有一片哀愁 我也要走

带上九百九十九朵丁香 放在你的坟头 陪你到天长地久

因为你曾说你最喜欢丁香般的姑娘 而你那双曾托起溺水女童的大手 却再也不来牵我 等到千年颤抖的手

⑴诗中“一双双大手”指的:

⑵“只留下我/还有一片哀愁”中,副词运用的作用是:

⑶简析诗中“你”的形象。参考答案:⑴各人男友粗壮有力的大手⑵“还”与“只”相呼应,意思是只有我没有被人牵走,而女伴们带走了欢乐,哀愁却被留下。突出了我被哀愁笼罩的情景。⑶你是一个有情有义、热爱生命又不吝惜生命的男子汉。

2、欣赏新诗,体会其特点。远和近

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一种错觉。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云象征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是隔膜的。作者渴望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六、课文总结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的爱情。一改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求显露,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和回味的余地。但也使得许多诗失却了传统的明朗色调,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

七、作业

1、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

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

2、背诵《致橡树》这首诗歌。

3、课后积累:

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 “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

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 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使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茫。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前苏联伊萨可夫斯基)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前苏联,尤•留里科夫);

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英国,莎士比亚); 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法,安德烈•莫洛亚); 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法,莫里哀);

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前苏联,留里科夫);

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英,莎士比亚)。

附:板书设计

致橡树

内容 态度 结构 主题

凌霄花、鸟儿

源泉、险峰 依附、衬托、牺牲 橡树 否定 破 追求地位的平等

日光、春雨 心心相印的爱情

木棉---------------对等----------------------橡树 肯定 立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1个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课前播放钢琴曲《梁祝》,上课后停止)

同学们,刚才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情诗,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欣赏《致橡树》Flash动画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4.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5.学生齐读课文

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主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诗中的意象很多,请你从中找出作者反对、批评的意象有哪些?并说说作者为什么反对、批评它们呢?

提示: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2.作者不作凌霄花,不作痴情的鸟儿,不作泉源、险峰,也不作日光和春雨,却要作 一株木棉树,这是为什么呢?请从诗中找出原句,然后再作简单的阐述。提示: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前边的那些意象给人的感觉是不平等的,而只有作为一棵和橡树一样的木棉树,同它一样的站立,才能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3.喜欢、赞美的意象又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提示:

“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四、评一评,分析诗的写法 1.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

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2.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五、练一练,听庞龙的歌曲《两只蝴蝶》,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两只蝴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提示:

诗歌通过一只蝴蝶对另一只蝴蝶的劝慰为主,叙述了他(她)对他(她)的关心和呵护;通过叙述他们缠缠绵绵的飞舞、“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的誓言,表达了那种对爱情忠贞不渝、相知相随的情怀。这是一幅美丽的、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图画。

2.简要分析《两只蝴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提示:

这首歌曲也采用了象征地手法,用蝴蝶的缠缠绵绵来象征两个人的爱情是互相厮守,常相依,影相随的坚贞。

六、作业

致橡树 篇5

教学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培养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浪漫;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悔;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坚贞;“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忠诚;

又或者是沈从文笔下的一封情书“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或者是钱钟书眼中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还是70后现代作家冯唐 的“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今天,我们同样要学一首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致橡树》(“致”意为送给,给予;“橡树”点明对象。诗人以“致橡树”作为题目,表明诗的中心是爱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倾诉。

二、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主要作品《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70年代末,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的大潮。

三、读课文,初步感受思想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个别朗读,教师提示朗读技巧。

四、研究文本,深入感知

(一)诗人在一开头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1 “攀援的凌霄花”的爱情观。因为凌霄花是趋炎附势的,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不顾。(极力攀附)“痴情的鸟儿”的爱情观。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唱歌,却忘却了自己。她意识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知道爱对方的同时“我还是我自己”。(只知依附)“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虽然诗人没有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因为他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自我牺牲的精神固然可贵,却也难免令人遗憾。(一味奉献)

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批驳 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二)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呢?她选择了什么样的形象?

选择“近旁的一株木棉”

(三)木棉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明确: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双方应该站在同一位置,同一高度,你是树,我也是树。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明确: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3)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坚强有力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象征女性:外表的健康美,丰富的内涵

诗人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即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应该是青春秀丽而且充满生机的。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有丰富的内涵,也是女性的内在美和成熟美。“像沉重的叹息”舒婷这首诗体现了新女性的自立自强和对爱情的看法。但是那个年代妇女解放和爱情独立才刚刚开始,举步维艰,想冲破传统女性的枷锁,是很沉重的,所以她有了叹息。但是叹息过后她依然坚强乐观的站起来和爱人共撑一片天空。

又像英勇的火炬。”女性也应该具备像男子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

4)作者向往的真正伟大的爱情应该是什么样的?

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共享幸福生活。

默契,真诚,心意相通,貌离神合总结: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五、拓展延伸

1.如何理解《致橡树》一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本诗不是从整体上蕴含象征意义,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表达: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这正是意象诗大显神通的地方。这首诗就是一首意象化了的诗。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

2.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3.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简·爱》

《致橡树》教案 篇6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和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比翼双飞,是“两情若是久长时,有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那么,当代女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致橡树》。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2、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3、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

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

1、诗人否定什么样的爱情观?那些意象可以看出?

诗人批驳种种世俗的爱情观,在诗人看来,爱情不是向一方攀附,也不是单方面的痴恋,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

意象: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

2、诗人肯定什么样的爱情观?那些意象可以看出?

诗人追求高尚、进步的爱情观,即必须在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互相独立的基础上各自实现自我的价值。

意象:“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3、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4、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课后作业:

浅谈《致橡树》的启蒙与经典意义 篇7

一、《致橡树》在文学史中的坐标, 决定了其在爱情诗中的再启蒙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 文艺界涌现出很多满怀理想与颂歌的诗作, 尽管有着浓郁的时代烙印——昭显着统一的政治理想和价值判断, 但是创作相对比较自由, 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诗篇。经过十年浩劫, 文艺园一片凋零, 百废待兴, 人与人之间更缺乏信任与交流, 爱情更遭到贬低和扼杀。1979年3月, 《诗刊》发表了北岛的《回答》, “告诉你吧, 世界, 我—不—相—信!”,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北岛《一切》)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求光明” (顾城《一代人》) , 诗人们开始对自己单纯的信仰和文化大革命进行反思, 反思的同时孕育希望与理想。“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必须”、“近旁”显示出诗人的无比坚决、自信和勇敢, 也彰显了女性对独立人格追求的坚定和从容。

在中国首部诗人顾城纪录片《流亡的故城》中, 著名评论家谢冕先生说 :“在朦胧诗出现以前, 我们中国的诗歌是一个封闭的诗歌, 与世隔绝的一个世界, 与世隔绝的一个诗歌, 诗歌越来越单调, 越来越贫乏。由于朦胧诗这一代人的出现, 开始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这就是他们出现的一个意义。”而舒婷的《致橡树》则最早关注的视角深入到个体的内心情感, 她唤醒了那个时代人们无暇顾及的情感交流, 她个体的情感宣言为新时期文艺的爱情表达开启了崭新的一页, 她的情感价值取向也为当时的人们带来新的思索。

二、《致橡树》洋溢着自由而独立的人格理想, 决定了其在爱情诗中的经典地位。

凌霄花的攀援是为了炫耀, 鸟儿的痴情势必单恋, 这是被诗人否定的;泉源的慰藉, 险峰的衬托, 日光春雨的无私付出, 显然是不够的, 炫耀的、痴情的、止于付出的, 不是爱的真谛。理想的爱是做橡树近旁的一株木棉, 独立但不失掉女性的柔美, 根紧握, 叶相触, 思想和灵魂是共鸣的, 分担伤痛, 共享美好, 冷暖相依, 既尊重对方的存在, 又珍视自身价值, 既爱人又爱己, 这才是女性应该追求的爱情。上世纪70年代末, 改革开放刚刚开始, 对于爱情更多的是男性话语权, 人们习惯站在男性的角度审视女性、要求女性, 而女性也不自觉地以男性的要求来规范自己, “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 安于命运的安排。舒婷谈到写这首诗的起因, “有天晚上, 我和一位老诗人在鼓浪屿的街上散步, 他突然感叹在自己所遇到的女性中, 漂亮的没有头脑, 有头脑的又不漂亮, 又漂亮又有头脑的却不温柔, 我当时听了感到很愤怒, 认为女性应该拥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和尊严, 并非需要男性来选择。于是我就在当晚写了这首诗”[1]。

同是爱情诗歌, 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却展现了完全不同的爱情理想, “我愿意是急流……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快乐的游来游去。我愿意是荒林……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 树枝间做窠 (kē) 鸣叫。我愿意是废墟,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地攀援上升。”这种亲密的相依相随的爱情独白是以男性价值观为依托的, 而《致橡树》恰是女诗人同男性的对话, 是对传统男性诗歌中女性想象的挑战。可见, 《致橡树》传递的不仅仅是诗人个体的爱情观, 也是以诗人为代表的女性的人格理想。

时光荏苒, 重温经典, 《致橡树》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女性的理想追求, 长期以来, 我们总是接受女人是弱者的思想, 女人只能靠男人来生存。《致橡树》让我们明白, 女人也可以站在男人旁, 却不应该躲在男人的身后。上个世纪70、80年代之交, 那是一个被学者成为“诗意启蒙”的时代[2], 到处飘扬着闪光的理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经历了物质严重匮乏的人们在急切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 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抛弃了内心许多美好的坚守, 习惯了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成功与否, 也许这个社会从来不缺乏理想, 尤其是女性。然而, 繁华享尽, 尘埃落定, 才发现独立而自由依然是现代女性安身立命的根本, 一位女性如果没有了自尊、自立、自重的意识, 男人是不会给你期待的一切的。所以不仅要经济独立, 精神也要能够独步而行, 也许生活终归要归于平静、平凡亦或平淡, 内心的追求却不能停滞。

摘要:舒婷的《致橡树》脍炙人口, 情牵几代人, 成为爱情诗的典范作品, 本文从《致橡树》在文学史中的坐标解读其再启蒙地位, 由诗中洋溢的自由而独立的人格理想解读其经典所在, 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爱情诗,再启蒙,人格理想

参考文献

[1]谢冕.在诗歌的十字架上——论舒婷

[2]谢冕、唐晓渡主编:《磁场与魔方——新潮诗论卷》

致橡树诗歌欣赏 篇8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一册(必修本)第一单元的诗歌阅读专题,在第四课的外国诗三首中选取了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同时在第三课的中国当代诗三首中选取了我国当代诗人舒婷的爱情诗《致橡树》,对比鉴赏,就会发现两首诗歌在主题确立的共性基础上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性。

一、性别差异

从普通的人伦关系来看,两位不同国别的诗人都在内心深处渴求一份美好的感情,但是从作为个体的性别角度来看,两首诗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正如尼采所说:“男性为自己塑造了女性的形象,女性又按照这个形象塑造了自己。”

《我愿意是急流》中,只要我的爱人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在属于我的世界里“快乐地游来游去”“做窠、鸣叫”“攀援”“缓缓闪现”“傍着”;诗人就愿意充当“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并心甘情愿地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与狂风作战”“静默的毁灭”“饱受风雨的打击”“懒懒地飘来荡去”。可见,诗人不仅愿意让自己爱人的欢乐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而且还以此为乐,视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显然诗人所诠释、表达的爱情,是站在男性的主导地位之上的。这样爱情中的女性,无疑是被动的。

《致橡树》中的诗人,以女性的主体地位为其出发点,女性可以接受男性的真心付出,但是绝对不可以借此抬高自己,因此对于“凌霄花”,诗人不再歌咏它们的柔美,而是运用了限制性的词语——“绝不学”;女性可以接受男性真诚的爱情,但是绝对不可以泯灭自我,因此对于“鸟儿”,也不再赞颂它们的痴情付出,而是用了限制性的词语——“绝不像”。可见诗人所希望的是一种以女性自身尊严为前提的平等、独立的、相敬如宾的互爱,即“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我们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二、时代差异

裴多菲这首诗写于1847年,当时匈牙利的封建专制势力日益猖獗,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在革命中不断淬火的诗人,渐渐成熟为坚强的革命战士。在这种血与火激烈搏斗的时代,诗人对爱情的理解也必然有新的升华和飞跃。爱情,在诗人心中不仅有风花雪月的轻柔甜蜜,也蕴蓄着为自由而牺牲生命的崇高。诗人在诗中塑造了一个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的形象,在诗人给我们展示的强大的意象群中,我们体会出了真正诗的悲壮之美。

《致橡树》写于1977年,发表于1979年第四期的《诗刊》上。20世纪70年代末是中国的一个大变革时代,各种思想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诗人以人生的体验,冷静的头脑,深入到对国家命运、女性命运的反思之中。她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突出强调了女性的独立自主、人格和尊严,是女性对自身价值认可的一篇宣言。

三、个性差异

1846年9月,23岁的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女儿森德莱·尤丽娅。诗人在写作此诗的时候,正处于热恋之中,因此诗人所表现的是对爱情急风暴雨般的热情,是一首向自己的所爱表白爱情的诗。

舒婷借助“我如果爱你”中的“如果”二字向人传达出诗人也许还处在爱的憧憬中,在爱的权衡上,诗人还保持着自我的理性,所以整个诗作显得理智冷静。正如波伏娃所说:“爱情建立于互相认清对方的自由之上。”

《致橡树》说课稿 篇9

《致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作者以新的视角,否定传统的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以木棉象征女性阴柔。

二、说学情

大一新生,数控、汽修、物流等专业的学生。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的象征意义。

②培养、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小组讨论的展开”为平台,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和个性发展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正确领会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初步领悟“爱”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意象的表现手法。

五、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情景创设法

3、交互式教学法

(因此将教学步骤设置为导入——诵读——讨论——欣赏四个环节。)

六、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讨论式学习法、表演试学习法。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建立在互动、对话、共享基础之上的共同赏鉴,师生共同成为学习者,以朗读、探究、品味、抒发为主要方式。

七、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扩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 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教师寄语:爱是无私、爱是奉献,但爱更有自尊、更有平等。对中职生而言,爱还有等待。“面对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我们应该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大树,是否已拥有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能够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十五分钟)

附:板书设计: 痴恋式爱情

一味奉献式爱情

致 崭

橡 新

树共同语言、心有灵犀的

各具特色、形象鲜明爱

读《致橡树》有感 篇10

假如问我找到了那样的诗吗?自然,是《致橡树》。

近期重读《致橡树》,觉得经久不衰。作家舒婷以明丽隽美的意境,周密顺畅的逻辑思维,全新升级的观念内函,给阅读者的心海产生了的浪潮一样的冲击性,造就了爱情诗中的典。

在作品面世后的三十多年里,针对《致橡树》的表现力,早已有非常多的文学家和评论家对它开展解剖学,透析,重新构建,思考,谈得非常非常多,析得非常非常透,凭我的浅薄道行,确实是难以在这里层面奉献哪些新的建议。

但是,在重读的全过程中,我真切地觉得,一切杰出的作品全是具备时代特征的。中国在历史上封建社会帝制较为长,民主化的历史时间较为短,难以想像在封建社会里会出F《致橡树》这类中心思想的文艺范儿作品。那时候,能够出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那般的著作,早就是对于情感真谛的描述和完美主义者了。我看了电视连续剧《白银谷》,里边的老太公娶了六七房姨太太,在那样的婚姻制度下,可以造成男女平等的感情吗?显而易见不可以。大导演张艺谋曾拍过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边依然是三妻四妾,这显而易见是如《白银谷》一样的社会现状,这类社会背景下出F的爱情观显而易见与舒婷的观念间距十万八千里。从新文化运动到释放这一段时间,中国一直在开展中华民族解放运动,民族大义跨越了本人的小情小爱,尽管期内也出F了徐志摩,戴望舒那样一批优秀的烂漫作家,但封建残余仍普遍存有,她们针对男女平等爱情观的召唤显而易见滞留在攀援的凌霄花或是痴心的鸟儿或是日光春雨泉源的方面。

当代爱情观必定造成于彻底实际意义的民主化社会发展以上,当公平随意博爱变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制度时,当代的爱情观便拥有生长发育的土壤层,气体,太阳,雨露,营养物质和水资源。因此,大家见到,在建国之后刚开始出F了一些具备当代爱情观的文艺范儿作品,他们针对男女平等的叙述和歌颂显而易见是史无前例的,是开天辟地石破天惊前无古人的。但是,因为历史时间局限的缘故,那时候的一些文艺范儿作品也难以避免的烙到了时期印痕,反映物质文明的较多,写人性化服务和春花雪月的偏少,因此,这就把开创杰出作品的机遇交给了之后的大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社会发展迈向发生了新的转变,民主化精神实质更为张杨,人性化服务被十分重视,社会发展日渐兴盛,这个时候,文学家和诗大家有着了能够随意纵横驰骋,自由翱翔,随意飞舞,随意发泄的乾坤,因此,《致橡树》那么精美,空气,明丽,隽美的杰出作品便造成了。

我比较阅读了《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激流》,感觉这两首诗均是杰出而不朽的爱情诗精典。《我》诗问世了160很多年,依然好像当代年青人的情书,《致》诗问世了30很多年,仍然]有旧俗过时之感,他们是真实经得住r间磨练的作品,我觉得这一点可能是考量杰出作品最重要的限度吧。

致橡树诗歌欣赏 篇11

《致橡树》文本细读

《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爱情诗, 写于1977年。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 (1935年) 中说过:“中国缺少情诗, 有的只是‘忆内’‘寄内’或曲喻隐指之作, 坦率的告白恋爱者绝少, 为爱情而歌咏爱情的没有。”《致橡树》则不然, 它坦诚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 表达独立、平等的爱情观。刚从文革阴影中走出的诗人, 就以女性的敏感把握时代脉搏, 呼唤美好爱情, 这在当时具有唤醒心灵、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但是, 《致橡树》作为经典经过了太多太滥的解说, 到今天, 出现窄化、矮化, 甚至庸俗化的理解。因此, 有必要把《致橡树》放在时代背景考量, 还原其鲜活的时代面影。

其实, 《致橡树》的诞生源于这样一个小插曲。1977年3月末的一个下午, 舒婷和她仰慕的大诗人蔡其矫一起漫步在鼓浪屿的沙滩上。同是福建人的舒婷和蔡其矫是忘年交, 两人几乎没有任何年龄隔阂地畅所欲言。但是, 当谈到男女关系的时候, 两人却争执不下, 互不让步。蔡其矫抱怨说:“唉, 天下美女多数头脑简单, 而才女往往长得不尽如人意, 纵然有那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 必定是泼辣精明的女强人。望而生畏啊!”一句话, 激起舒婷心中千层浪。有着上山下乡经历的舒婷对女性的传统歧视一直不服气, 一直都在反思女性作为“人”的独立价值。回到家后, 她再也难抑不平, 激情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致橡树》。《致橡树》最初发在《今天》的创刊号上, 后又被《诗刊》转载在1979年的第四期上, 从此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那么, 《致橡树》作为一首广为传播的爱情诗, 其价值究竟何在?

仅从创作背景看, 就有两点不容忽视。一是激发舒婷创作灵感的是蔡其矫关于女性的偏见。蔡站在男性立场上对女性的指摘, 从实质上说, 代表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歧视。《致橡树》无疑是一个纠偏, 是新时期的女性在传统压力之下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发现。二是它最初发表在《今天》的创刊号上。《今天》创刊于1978年12月, 是北岛、芒克等“朦胧派”主力创办的中国的第一份民刊, 具有很强的先锋性质。 (《今天》杂志命运多舛, 多次被停刊, 现今辗转在海外发行。) 在《今天》创刊号的发刊词中, 北岛写道:“在血泊中升起黎明的今天, 我们需要的是五彩缤纷的花朵, 需要的是真正属于大自然的花朵, 需要的是真正开放在人们内心的花朵。”《致橡树》在《今天》的创刊号上占有一席之地, 十分有力地证明了它的创新意义和思想价值。的确如此, 《致橡树》是女诗人从传统的桎梏中走出来, 第一次站在女性立场上放声歌唱。它深切传达出一代人埋藏已久的真正情感和心灵呼声, 体现出进步的时代理想和崭新的爱情观。在当时, 这种对爱情的大胆表现具有一种强烈的革命性和挑战性。从文本细读的角度, 我们可以做如下阐释: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

中国传统爱情诗, 从女性角度抒写爱情的并不鲜见。比如, 诗经里的《氓》, 乐府诗《上邪》,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 朱淑真的《秋日偶成》、《清平乐》 (恼烟撩露, 留我须臾往。) 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这些作品皆以女性口吻, 或曲折委婉地讲述痴迷于爱情的不幸, 或大胆直白地诉说对爱情的忠贞, 或深切执着地表达美好的爱恋、无尽的相思……。然而, 无一例外地, 它们都是失去自我的, 女性的主体意识是缺失的, 爱情和婚姻几乎是全部内涵, 甚至决定女性一生的命运。因为在封建社会, 女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 女性的权力被男权社会吞噬, 她们丧失自主权, 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英国著名作家、女权主义运动领袖波伏娃也因此把女性称为“第二性”。然而, 《致橡树》和传统爱情诗截然不同。舒婷从女性角度出发, 又能突破传统局限, 表现出现代女性的独立立场和价值尊严。

《致橡树》以女性视角切入, 一开始就大胆冲破传统羁绊, 表现出强烈的女性独立意识。“我如果爱你”, 诗歌第一句以“我”与“你”的对话开始, 不容置疑地宣告女性和男性一样拥有自己的独立话语权。接着, 诗人用了一连串的六个比喻性意象否定了传统爱情。从凌霄花、鸟儿到日光、春雨, 将“依附型”、“奉献型”、“痴恋型”这些建立在不对等基础之上的男女关系全部否定。“绝不”、“也不”、“也不止”等决断性的用词表现出对旧时代的强烈抗议, 诗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修辞, 但隐藏在修辞后面的是历史, 是一代人追求冲出历史压抑和束缚的痛苦心理和强烈愿望。从诗歌的第一层看, 抒情女主人公的独立姿态和叛逆形象就呼之欲出。

那么, 当女性开始用第一人称表达自己的时候, 她必然要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价值。在男女关系中, 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理想中的男性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自己将要重构的是怎样的男女关系?在诗歌的第二层, 诗人把“木棉”作为女性的象征物, 借“木棉”寄托诗人的爱情理想和人格尊严, 把现代女性的个性品质向纵深处推进了一大步。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一个“站”字, 新女性的独立品质也和“木棉”形象一起熠熠生辉。我们知道, 历代诗人眼里的女性形象一向都是柔弱、依附的, 比如传统爱情诗往往用“树”与“藤”, “磐石”和“蒲苇”等象征男女关系, 这正符合传统社会对女性从属地位的要求。而舒婷选择了“木棉”和“橡树”进行整体象征, 以“木棉”对“橡树”的表白撑起诗歌的灵魂。它们比肩而立, 地位平等;它们各自独立, 彼此尊重;它们相依相存、相互支撑;它们同甘共苦、命运与共。“木棉”对“橡树”的表白, 读来既是情人间的私语, 又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 更是女性面对未来的庄重宣言。“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这种爱情观的核心是独立、平等和尊重, 女性不仅有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也有自我实现的要求, 也有对时代理想的回应。由此可见, 《致橡树》是女性意识的生动再现。诗人态度鲜明地站在女性立场, 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反叛传统的女性形象, 并以女性的独立身份传达出自己的爱情理想, 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和人格尊严。

二、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

象征是诗歌的基本特征, 也是新诗的主要表现手法。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思潮肇始于西方, 法国象征派先驱波特莱尔认为, 诗人只有通过象征去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 揭示外界事物与内心世界的感应契合, 深入到“混沌而深邃的统一体中”, 才能达到物我一致的境界。中国新诗诞生伊始就深受象征主义的影响, 到了二三十年代,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的出现形成一个高潮。到了20世纪70年代出, “朦胧诗”派又把象征艺术往前推进了一步。所谓“朦胧”, 其实是诗歌大量采用象征、隐喻等手法, 曲折隐晦地表达一代人的思想感情。朱立元在《黑格尔美学论稿》说, 象征具有一定的暧昧性。正是由于象征的暗示性和多义性, 给“朦胧派”诗人传达不敢直说的内心情绪和深刻反思带来了极大方便。舒婷在《致橡树》里, 更是娴熟运用了象征。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 “木棉”意象的选取。木棉”产于南方, 是舒婷惯见的植物。它挺拔秀丽, 花朵红硕饱满, 有女性的阴柔之美。但是, 诗人用“木棉”象征女性, 不仅仅因为它是“客观对应物”, 最重要的在于它是诗人内心的折射, 是“心灵化”的产物。在诗人眼里, “木棉”是人格化的物, 它不仅追求理想爱情, 它还要求和对方建立起一种平等、尊重的新型关系;它不仅爱得大胆、热烈;它还以最美的姿态展现自己:独立、自信、真诚、坚定、忠贞……在这里, 现代女性的个性品质和精神信念在“客观对应物”上得到最大的实现。但是, 诗人也绝不简单地把女性的抽象品质附加在“木棉”身上, 而是让女性之美与“木棉”形象高度契合。“我”即“木棉”, “木棉”即“我, 合而为一, 难以分离。因此, 我们在“木棉”身上就有了新的发现和特殊的情感, 从而达到梁宗岱所说的, “暗示给我们的意义和兴味底丰富和隽永”。

第二, 整体象征的手法。象征的最大魅力在于其创造性。但以“树”入诗, 并非舒婷之首创。比如, 艾青在1940年就写了著名的短诗《树》, 之后牛汉的《半棵树》、曾卓的《悬崖边的树》, 皆托物言志, 蕴含深邃。舒婷又一次选择了“树”作象征物, 其创造之处在于运用“木棉”和“橡树”进行整体象征, 从而扩大了“树”的表现领域, 丰富了诗歌的人文内涵。由于整体象征带有极大的弥漫性, 诗歌的题旨就不仅仅局限于爱情的视野。其实, “橡树”与“木棉”的关系, 不也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道德理想吗?这种道德理想不正是“文革”期间几乎丧失殆尽的宝贵财富吗?对这种道德理想的向往不正是一代人内心最强烈的呼唤吗?《致橡树》运用整体象征, 不仅完成了男女关系的建构, 它还超越了单纯的性别关系, 表现诗人对回归美好人性、人情的真诚渴望。所以, 孙绍振特别指出, “事实上, 它远远超越了狭隘的爱情, 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和理解, 是一种相互独立的精神。”

然而, 《致橡树》作为经典流传, 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一些怀疑、指责甚至误读。比如, 有人就认为诗歌语言过于直白。其实, 放在当时“口水歌”式的政治抒情诗大行其道的背景下, 《致橡树》的语言仍然是有超越性的。也有人指出结尾是蛇足。对于这一点, 我们必须要客观对待诗歌这一时代的产物。《致橡树》真诚反映了一代人的情感和信念, 反映了时代的理想和价值观, 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时代的局限。但是, 这些都并不影响它的经典价值。

现在,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致橡树》是首不可多得的爱情诗, 诗人把爱情理想放在历史的广阔背景下去表现, 有情与理的结合, 有实与虚的对立, 充满了丰富复杂的张力。对深受文革压抑和束缚的一代人来说, 《致橡树》的思想意义和启蒙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它不仅如实记录了一代女性的心灵伤痕, 它还反思、发现、宣告了女性作为人的情感、价值、尊严, 有如一支“英勇的火炬”, 照亮了新时代女性前进的道路。

《致橡树》的当代意义

《致橡树》从发表到今天, 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其间, 诗歌等纯文学在度过80年代的黄金时代之后一蹶不振, 如今在“网络文学”、“快餐文化”的排挤下日益被边缘化。舒婷等“朦胧派”诗人早就成了明日黄花, 曾让一代人激动不已的《致橡树》也成为一种怀旧情绪。那么, 一代人所追求的爱情理想是不是已经过时?《致橡树》还有没有重新发掘的价值?下面, 我们重点谈谈《致橡树》的当代意义。

对于舒婷的评定, 学者基甫的《世纪末的诗歌“口香糖”——舒婷批判》里这样写道, “如果说,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舒婷的诗尚且具有对政治化的革命诗歌的对抗功能, 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先锋的话, 那么, 自80年代中期起, 这种精神先锋的功能已经完全丧失了, 舒婷式的抒情性已然演化为80年代中期的主流文化精神中的一部分, 尽管有可能是最为精彩的部分。”“舒婷的诗 (以及其他类似的事物) 实际上无非是世纪末广大女生的文学“口香糖”。……在嚼过之后, 就会立即被吐掉。”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以为恰恰相反。《致橡树》也许曾被一些人像“口香糖”一样吐掉, 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否认它的营养价值和存在价值。我们尤其不能忽视这样的现实:在经济高度发达, 物欲无限膨胀的今天, 爱情的物质化状况日趋恶劣。一些极端的例子出现在江苏卫视的新派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的舞台上, 比如宣称要找“男人中的精英, 精英中的人才, 人才中的王子”的“物质女”, 动辄送女生豪华跑车的“富二代”……更令人忧虑的是这样的局面:在价值多元、道德失范、生活世界又变幻不定的背景下, 当代人越来越遭遇到感情危机, 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婚姻领域。据广东日报报道, “我国离婚率连续7年递增, 每天5000对夫妻离婚。”专家指出, “新中国成立60年来, 我国婚姻从前30年的超稳定型阶段, 进入后30年尤其是近年来的动荡时期。”种种现状, 令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当代人的爱情观。

爱情, 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青年人对爱情的选择, 从大处说关乎国家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的进步发展;从小处说关乎个人的婚姻、事业甚至人生选择。然而, 当代人的爱情观却十分混乱, 是非判断不清, 价值观模糊。从“我爱你, 就像老鼠爱大米”这种把爱情当作消费品, 到“这就是爱, 稀里又糊涂”的跟着感觉走, 再到“宁愿在宝马车里哭, 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享乐主义, 都折射出青年人在择偶方面重物质轻精神, 重个人感受轻道德理想的时代特点。显而易见的是, 《致橡树》里提倡的爱情理想距离我们已经十分遥远。然而, 在今天, 它所倡导的平等独立的爱情观, 以及对爱情的坚贞, 对精神的追求, 风雨同舟的支撑, 同甘共苦的信念, 却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应该成为润泽当代人干枯心灵的一道清泉, 成为抵抗物质化爱情的一道清风。因此, 《致橡树》的当代意义至少有两点:

一是重新建构爱情观。首先, 爱情要以自身的独立为前提。这种独立对当代青年来说, 最核心的因素是经济上的独立。只有经济独立了, 才能有人格的独立, 才能做到自立、自强、自尊, 从容对抗物欲的诱惑。其次是平等意识和精神需求。因为爱情并不是占有, 不是如萨特所说的“所谓爱情, 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自由的阴谋占有。”真正的爱情是纯粹的, 是心与心的交流, 情与情的碰撞, 是两个灵魂在一刹那间的美丽相遇!

二是重树道德理想, 明确时代责任。《致橡树》感人至深的地方不仅在于爱情, 还在于女性对时代责任的担当。女性具有这样一种大气概, 即把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紧密勾连, 把小爱与大爱统一起来, 从而产生不容置疑的责任感和道德感。这种博大的胸襟、崇高的精神正好是当代青年所缺乏的, 也是我们急需树立起来的时代精神。

总之, 《致橡树》对当下仍然是有温度, 有质感, 有启迪作用的。它能够引领迷惘中的当代青年寻找到真正的爱情, 开始美好的人生。让我们坚信:爱情是对人精神的一种提升, 它能让人从平凡走向伟大, 从自私走向宽容, 从脆弱走向坚强……《致橡树》这支七十年代的歌应该不死, 应该流芳百世。浴火的凤凰在21世纪的今天应该高声歌唱, 继续给我们这个年代注入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主编.写在心灵边上·中外抒情诗歌欣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1.

[2]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 (修订版)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决心才是成功关键的作文下一篇:分手后最伤心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