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优秀诗歌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守望优秀诗歌(精选10篇)

守望优秀诗歌 篇1

冰化了我们最后的梦想

心是一座小小的寂寞的城

装不下你的纠结

容不了我的彷徨

犹如麦田里最后的守望

遗忘,怎能算作辜负

破开梦想的翅膀

一边羽化成翼,带走理想

一边颠覆信念,守住希望

心是一座小小的孤独的塔

上不去你的凝望

看不见我的忧伤

犹如沧海边最后的守望

破灭,怎能算作涅盘

孤单的时光

载给我们最后的理想

三十载的悠悠岁月

莫回头,回头只剩苍凉

莫相忘,相忘空余感伤

心是一条小小的闭塞的河

流浪,怎能算作成长

守望,守不住指尖最后的一指荒唐

诀别的诗,只余这空洞的文字

在诉说着你的坚持,我的梦想

犹如心底小小的寂寞的城

守望优秀诗歌 篇2

班主任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与班主任的专业化程度息息相关。本文旨在通过对职业学校优秀班主任的个案追踪研究, 分析影响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主要因素, 以此为基础探讨促进职业学校班主任专业化的有效策略。

笔者认为, 班主任是做人的工作的, 就必须千方百计地靠近学生, 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一个不能打开学生心扉的班主任, 是难以承担起守望学生精神家园的重任的。职校生的年龄大多处于十五六岁到二十一二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 在生理、心理上逐步与成人接近, 但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期望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总体而言, 其心理发展存在着三个特点:

1. 在认知方面存在着理性和非理性冲突

学生们的内心似乎都有两股势均力敌的力量——有序的和混乱的——纠缠在一起, 并且控制着他们的语言和行动, 但没有一种能长久居于决定性地位。如在有些社会热点问题上明显表现出对于理性、逻辑和清晰的尊重, 这常常使他们看起来比实际的年龄远为成熟和理智。然而他们也有“混乱”的一面。在许多场合, 职校生为了张扬和感受自己的个性, 他们可以漠视基本的理智、规则和责任, 并为自己的不当言行编造各种理由, 甚至会对既定的权利公开挑衅, 并且会因不计后果导致灾难性的行为发生。

2. 在情感上对学校的依赖性和叛逆性矛盾

很多职校生不喜欢读书, 但对于文凭和技能的重要性却并非一无所知, 除极个别学生外, 他们知道自己并不老练, 尚不足以应对陌生的成人社会, 而这种对成人社会的隔阂感和恐惧感使他们乐意归属到同龄人汇集的地方——学校, 这就是大部分职校生虽不爱学习但仍愿意到职业院校“混日子”的主要原因。由此看来, 部分学生到职业院校来就是混一张文凭的, 他们之所以愿意被当作学生来看待, 只是基于一种归属感的需要, 而不是基于自我发展的需要。

3. 在行为方面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一些学生的行为可用懒、散、乱、差四字来概括, 他们经常迟到或旷课, 上课时间偷吃零食、玩电子游戏、听音乐、短信微信聊天、瞌睡、看课外书籍、玩扑克牌, 逃避集体劳动、拒绝班级活动等。面对任课老师及班主任的批评、引导, 他们要么冷脸相向, 要么暗中排斥、抵制, 更有甚者甚至采取公开对抗等不合作态度。这些学生的课外活动也主要是被睡懒觉、逛街、看电视、上网、谈恋爱等活动所充斥。有些人甚至因迷恋网络而昼夜颠倒, 游离于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他们从不关心学业的、职业的、生活的前景, 拒绝考虑父母的感受、社会的评价, 而把主要的兴趣集中在“到哪里玩、和谁玩、怎么玩”等问题上, 于浑浑噩噩中虚度光阴。

如此分析可见:面对现在的职校生, 班主任如果习惯于用道德说教的方式来对他们耳提面命, 其结果只能是喊破了嗓子, 急坏了身子, 而学生却依然无动于衷、我行我素。而造成此局面的原因正在于班主任对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存在着认识误区。其实展现在公众面前的部分职校生道德发展的不足, 并非因为其道德认知不足, 而是因为社会化过程的不充分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病要用心药医”, 心理问题用道德说教的方法来解决, 岂非缘木求鱼?

二研究主题与关键词

1. 职业学校班主任

本文中的“职业学校班主任”专指高等职业院校的班主任。高职班主任既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更是高职生学习的导师、人生的导师、生活的导师。首先, 高职院校不能生搬硬套普通高校的班主任模式, 由于普通高校属于精英教育范畴, 一般采用开放式的管理, 班主任侧重引导, 鼓励学生个性的张扬;同时也不能照搬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体制。中小学生受升学指挥棒影响, 重在管理, 在老师和父母的监督下学习、生活。而高职院校介于两者之间, 既要引导, 更要管理, 鉴于高职学生基本上已经成年, 必须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同时由于他们的学习品质普遍不高, 在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多有问题存在, 需要得到班主任的全面有效的引导。在现行传统的管理方法很难适应的困境下, 探寻更为有效的育人方式, 始终是职业学校班主任必须不断思考的问题。

2. 职校生

本文中的“职校生”, 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从初中毕业生中招录的五年一贯制学生, 另一种是从高中毕业生中招录的三年制高职生。当前职校生的特点:一是在个人理想和现实境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心理差距, 普遍眼高手低;二是文化底子薄、基础差, 入学成绩总体不理想;三是思想道德素质与行为习惯难以适应高校对其的成长要求, 人生目标模糊, 学习自觉性差, 自控能力低下;四是心理问题日趋凸显,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五是学习生活观念的多样化、个性化等。

3. 班主任专业成长

本文中的“班主任专业成长”, 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班主任的专业成长。高职班主任专业成长是一个全面的、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一个优秀的高职班主任会按照专业化的要求, 给自己提出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为自己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具体地说, 即班主任要根据高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成长的规律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反思、不断总结, 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并从中逐步认识并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无锡某职业院校的G老师为研究对象。G老师从教23年, 当了13年的班主任, 被评为“2012年度无锡市十佳班主任标兵”。

本文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主要通过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获取资料。由于笔者与G老师是单位同事, 对她的工作情况本来就有所了解, 更有利于本文的客观与深入分析。

四叙事与分析

本文采用叙事与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既有对G老师访谈材料的展示, 也有G老师讲话稿、工作成果、研究成果的展示等, 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相关分析。

1. 对工作和生活状态的描述——一个教师的幸福生活

“我骄傲, 我自豪, 因为我是一名教师;我美丽, 因为我快乐;我快乐, 因为我仓满粮多。

教师, 也许真的清贫, 但教师的事业永不清贫。教师, 是世界上最有收获的职业, 不可以斗量, 不可以斤称。我最不喜欢的一个比喻是:教师是蜡烛, 燃烧了自己, 照亮了别人。我也许照亮了学生, 但我的学生却让我升华。因为有了学生, 我才成为了老师。正是抱着这样的感恩之心, 10多年来, 我对学生付出的始终是诚挚、始终是热爱、始终是无私。

我十分热爱我的教育工作, 也许曾经它只是我的职业, 后来它成了我的事业, 现在, 我立志要把它做成一门专业;20多年来, 我做的最大的‘官’是班主任。但说桃李满园, 我并不羞愧, 我的学生虽然走出了我的视线, 但从未走出我的心野……”

点评:工作者是美丽的!G老师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生活心态, 适时从工作中获得乐趣, 能以满腔的爱心来对待让多数职校教师感到头疼的班主任工作, 而且一干就是13年, 在工作中提高自身职业生涯的幸福感。

2.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则

“从教20多年, 我一直坚持一些基本原则,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三条。

第一个原则: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我的逻辑起点是:我们爱自己的孩子, 不是因为他优秀, 只是因为他是我的孩子, 我们也可以这样告诉自己, 我爱我的学生, 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缺点, 只是因为他们是我的学生。

第二个原则:不收礼, 不吃家长请客饭。我每带一届学生, 都会在第一次家长会上公开申明, 请不要给我送礼, 请不要请我吃饭。因为你请了, 我也给不了你的孩子任何特权, 而你不请, 我能给的都会给你的孩子。

第三个原则:修炼一颗超脱之心。做班主任一定要有一颗超脱之心, 你要好好工作, 你自己一定要有一颗健康之心。你热爱你的工作, 但你不能让它成为你生活的全部。班主任苦, 班主任累, 班主任工作, 总有倒不完的酸水和苦水。其实, 当你走出杂乱、无序、功利的‘散文式’层次的时候, 班主任生活可以是很‘诗意’的, 可以借鉴李镇西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来说明:‘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点评:心底无私天地宽!G老师能怀着一颗公平无私、超脱淡然之心对待工作, 付出不求回报, 因而能做到善待每一个学生, 心境也绝不会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所累。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也是在班主任工作中认识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3.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形式

“我比较有特色的实践工作有两类:一是写作, 二是谈心。这两点可以合二为一, 因为写文章的目的还是为了谈心, 我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心的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所以我的工作特色报告的题目叫作《用网络呵护那片柔软的心田》。

多年来, 我一直坚持写班级周记, 现在开辟QQ空间专栏, 专门把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感想、困惑、心情写在上面, 同学可以随时阅读。而学生除了写周记, 更多的人选择了网络跟我聊天, 发电子邮件, 我不厌其烦地给予或鼓励或批评或引导的回复, 以平等的角色努力达成双向的交流与理解。网络不仅可以提供便利, 更能让交流变得自然通畅, 为引导提供机会。这么多年来, 我写下跟教育有关的文字应该不下30万字, 其中最多的还是写给学生看的。为了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我还特意去考了心理咨询师。”

点评:良好的沟通是成功工作的必要条件!虽然是一位语文老师, 却能在班主任工作中自觉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运用合理有效的沟通方式, 使其工作别开生面, 赢得了同行和学生们的一致赞誉, 所带班级获奖无数, 确实很不简单。

4. 案例呈现:靠近, 为了同行——一个特殊学生的心理教育

第一, 这个学生的特殊表现。接任小A班主任的时候, 他已经是三年级学生了。曾因打架、离校出走而两次遭受处分。小A在沟通方面也存在障碍, 第一天, 我让学生填一下常规信息。他在“手机号”栏目里填的是“没有”, 在“家长联系方式”里写下的是“不知道, 要知道自己去问!”在“备注”里写下的是“你这样的做法跟白痴差不多!”……

然而小A对自己却有非常明确的人生规划, 他对“专转本”“专升本”不屑一顾, 立志考南大的计算机专业。他把课余时间全部用在学习上, 但从不参加班级活动。所以, 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计算机知识完全可以做同学的老师。他对应完成的劳卫任务完成得一丝不苟, 广播操做得非常标准……

第二, 小A特殊表现的归因分析。小A的特殊性格与表现肯定有比较复杂的成因,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那就是离异家庭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主因。小A从小父母离异, 父亲再婚, 母亲不联系, 他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有时说起父母, 总是充满怨气。而在爷爷奶奶家里, 任何事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没人敢反驳他, 表现出固执、孤僻、独断的一面。但另一方面, 他没有选择自暴自弃, 他觉得那样的家庭要出人头地只能靠自己, 所以, 他有自己的目标, 他要靠自己养活自己。由此可以看出, 他的人格成长与学力成长非但是不同步的, 而且是分离的, 甚至是背向的。

第三, 对小A的“平行作战法”。对于这个学生, 普通的教育方法完全不管用, “暖心法”吧, 他会认为你是假惺惺的;“榜样法”吧, 他“心无旁骛”, 眼里哪有别人;“说服法”更不靠谱, 他一套一套的比你厉害多了。由此我立足于“尊重”二字, 展开“平行作战法”, 既不“屈服”于他的挑战, 也不把“征服”作为我的近期目标。

利用周记信件作交流。我充分利用他这个比“好学生”还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每周必写周记。果不其然, 他的周记总比别人多而长, 且五花八门, 包括自己的喜好, 对我的意见, 对班级建设的建议等, 但是, 他的内容和表达方法跟别人是大大不同的。如他在周记开头总要写上“致G××”。他用写信的方式对他把我骂哭的事作了含蓄的道歉, 但始终没有说“对不起”。他在周记里还申明自己是信“魔教”的。然而只要他写东西, 不管是什么内容和方式, 我都进行详细的回应, 他又针对我的回应, 有时不等写周记, 就给我写信……

把真诚的尊重付诸言行。尽管他多次“得罪”我, 但我在心里把他看作是一个孩子, 而且还是一个“病孩子”, 就不再跟他计较, 进一步地, 我还滋生出了另外的感情——我佩服他, 因为他知识面广, 而且在“信教”上的问题信到如此毅然决然;我可怜他, 可怜他的分裂状态, 他既要追求“人道”中的文凭、能力, 又要在“魔界”中历练自己。鉴于以上两种感情, 我对他采用的基本态度是——尊重, 不是师生关系的, 而是作为一个与我并列的个体存在而尊重他。

抓住契机温暖人心。小A从小缺乏温暖, 所以他不懂得付出温暖, 甚至不懂得接受温暖, 所以, 如果教师像平常一样对他问寒问暖, 他会认为你假惺惺, 还会做出激烈的反弹行为。所以我没事不会主动去接近他, 然而一旦有机会, “温暖牌”自然就会出手。如一次他在周记里说他感冒了, 我马上去了一趟药店买回来两大包感冒药。他拿了一包, 同时拿走了发票, 我拿回了一包。没有对话, 他也不说谢谢, 我也没说一个字。下午写字课的时候, 他走到我身边, 给了我药钱, 还破天荒地第一次叫了我一声“老师”。下半个学期的时候, 他突然加了我的QQ, 还很有兴趣地跟我聊起天。小A封闭的心扉从此打开, 从此不再骂我为“白痴”!

点评:心贴近, 才更温暖!案例中的小A表现出的道德问题其实是心理问题, 正因为心理的偏差才导致了道德的疏离, 所以他需要的是心理关怀, 而非道德教导。G老师用她的心灵鸡汤温暖了这个孩子的心, 很了不起!

五研究结论

一般而言, 班主任总是被归类到德育工作者中的, 然而细究学生道德发展不足的缘由, 却总是发现暗中作祟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像G老师这样的优秀班主任之所以能把“问题学生”聚堆的职业院校的班主任做得风生水起, 主要在于能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应对学生工作,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追求专业成长, 追求教育的最佳策略和最大效益

G老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先进的德育理论, 能对学生的道德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有比较明晰的界定, 并且认识到高职生多数的“道德失范”, 其根源恰恰源于心理不健康乃至心理疾病。“心病要用心药医”, 道德说教是解决不了心理问题的, 唯有对症下药, 方可能取得成效。G老师甚至特意去考了心理咨询师, 能以更加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对待班主任工作, 在此问题上的认识水平可见一斑。由此也可得出一个结论:以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来带动学生的成长, 更加符合新时代教育的主题。然而班主任的专业成长不应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自发的、不自觉的成长过程, 一方面班主任应该成为自身专业成长的主人, 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学校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 如有计划有组织地提供一些专业培训, 创建以老带新的班主任培训机制等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2. 尊重“问题学生”的人格, 静待学生的成长

相对于科学的工作方法, 人性化的态度更为重要。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 思想工作能否见效,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开口与老师交流, 这里面当然有技巧, 如可以采用诱导的方式等, 然而真正的交流必须建立在真诚平等的基础之上, 这就要求班主任学会尊重和爱每一个学生。G老师认为:在道德视野中, “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多地把‘个人’看作是社会的‘一分子’, 个人不是‘个人’, 而是‘人民’, 对个人的独特性缺乏必要的尊重, 一旦某人偏离了社会的集体价值轨道, 那就是非‘真善美’的了, 因为他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由此大多“问题学生”在一般的秩序中无疑被视作异类, 在学校如此, 在家中也是如此。然而在心理健康的视野中, 多数学生的“问题”, 往往蕴含着一些显在或潜在的心理创伤, 他们非但不是“可恶”的, 反而是值得同情的。班主任的认识唯有达到这一境界, 才能抛弃对“问题学生”的偏见, 才能做到理所当然地承认他有他的“信仰”, 他有他的“隐私”, 他有他的心理需求, 才能慢慢形成师生彼此的信任和尊重。班主任还应该相信绝大多数学生迟早会有所觉悟, 并蕴含着无穷的学习和发展潜力。要相信今天种下的善因, 总有开花结果的一天, 而学生一旦“开悟”, 必能快速成长起来。这也就是绝大多数高职生工作后基本都能获得职业成功和家庭生活幸福的主要原因。班主任如能看到这样的事实和前景, 也就随时能够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价值了。

3. 养成“功不必在我”的良好心态

小A虽然不再骂G老师为“白痴”, 但G老师心中有数:“不见得他多么尊重我, 更谈不上被我感化或说有所转变了。我与他像是两条平行线, 只是同行了一段时间, 彼此似乎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交集, 至少在表面上看是如此。”然而有没有效果呢?“他至少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你靠近我, 只是为了与我同行, 而不是改变。”然而既然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理想目标是精神价值的守护和对生活意义的追寻, 那么寻求精神价值的尊重和守护, 意味着精神有着物质无可比拟的价值, 有着不能以物质的尺度来衡量的独特价值, 意味着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深邃、神秘和不可言说性, 这也正是教育“意义”的玄妙之处。而这种效果的评判标准的模糊不等于认同教育的“无可为”。肖川先生有句话说得比较实事求是, “从我们个人的生命历程来说, 我们90%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而正是这貌似徒劳的努力, 使我们拥有9%的接近成功的机会, 而正是这‘9%的接近成功的机会’, 最终使得我们有1%的取得成功的可能。”

G老师说得好:“只有心灵才能唤醒心灵;而用心去爱的老师也一定能唤醒学生的心灵。所以, 不管世事如何沧桑, 不变的是我的理想, 这是一种千古之约!我固守杏坛放飞希望, 写下真理, 擦去功利。”

参考文献

[1]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

[2]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180~194

[3]吴汉德.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二版)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113~119

[4][美]B.E.Gilliland.、R.K.James.危机干预策略 (肖水源等译)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108~113

跨越时空的诗歌守望 篇3

生活便是限制。纵然是盖世英雄,也无法与现实为敌。二十多年的变故,足以移山倒海,重造山河;二十多年的日常生活堆积,也足以将一个诗人的诗歌梦完全掩埋。让人始料未及的是,时隔二十多年之后,这位当年的青年诗人,却将一部精美的抒情诗集送上了读者的案头。

我以惊讶的心情读到了柳必成诗集《假想》中这些朴素而新鲜的诗歌。它不大像是出自一位实权在握的现任行政官员的手笔,倒像是一位挚爱生活而又内心丰富的仕人写给自己的一部精神的自叙传。总体来看,《假想》中的诗歌,按写作时间可以分为两类。其中早期的诗,多为青春、爱情、真善美的歌咏,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的激情,辑录在“风与树”里的诗便是这样一些篇章。这些诗多写于九十年代前后,遵循着抒情言志的古老诗训,多少受到时代写作风气的影响,带有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记。经过了二十多年岁月的沉淀和磨洗,近年诗风为之一变,那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偶尔写作的篇章,视野开阔,笔力扎实,情绪饱满,每每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开始呈现出成熟诗人的某些特征。令人惊奇的是,按部就班、凡事都有程序、埋头于各种公文之中的必成,居然没有被刻板乏味的行政事务所掩埋,始终坚守在最靠近诗歌内核的某个位置,这应该说是一个奇迹。

对必成创作的突出印象是他对诗歌的爱,超越功利而且坚韧无比 众所周知,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诗坛,一向圈子林立、是非蜂起,诗歌也因此呈现出多极分化的复杂面貌。其中一翼,自“日常写作”而“口语”,而“废话”,而“口水”,而“梨花”,而“羊羔”,而“乌青”,每况愈下,因为太随意、太轻率、太作践诗歌不时引发众怒,被网友反复恶搞;另一翼则矫枉过正,奉《荒原》作者、英国现代派诗歌大师托马斯·艾略特等为宗师,强调“难度写作”,推崇诗歌的贵族性和书卷气,往往在诗歌中引入复杂的神话背景,有时还故意设置阅读障碍,结果远离现实,诗歌越写越艰涩、越难懂,最终使诗歌成为一种眩技的智力游戏,于时代日益脱节,互不相干。两类诗歌各执一端,貌似截然相反,实则殊途同归,每每从两个相反的方向将诗歌逼入绝境。必成则完全不同,他对诗歌没有任何要求,只是无条件地爱,这便使他的创作避开了所谓“影响的焦虑”,成功地避免了一些诗人同行抛开诗歌创作的核心问题,只在形式上上下其手、反复试验却又每每浅尝辄止所导致的“智力的浪费”。多年来,无论诗歌思潮怎样变化,必成始终恪守着诗之为诗的根本,以诗歌直面人生,直面心灵,强调言之有物和表达的有效性,哪怕写得少些,也决不粗制滥造,以诗歌的名义亵渎诗歌。他没有成名成家的诉求,更没有成名成家的时间表,那些附加于诗歌的外在诉求在这里完全没有,超越功利而且坚韧无比的爱,使他显得气静神闲,不急不慌。此种难得的超脱,使他获得了一般诗人所没有的从容心境,这也正是必成诗歌绝无投机取巧的痕迹,反而像成熟的浆果一样情绪饱满、像月下的静湖一样沉静内敛的根本原因。

对必成创作的另一个突出印象是写作的个人性,它往往以诗纪事,信手拈来,使诗歌成为一部诗人独有的心灵秘史 诗歌要不要宏大叙事?当然要,没有理由不要;只不过大可不必每一个诗人都来“宏大叙事”。前者如杜甫,其多数现实主义杰作,都在以诗歌的方式记载那个时代动辄牵动朝野、影响千万人的重大事件,竟至成就“诗史”美名;以后者论,自九十年代以来,诗人们纷纷回避重大事件,而将诗歌飞动的目光转向内心,专注于抒写那些细腻而隐秘的生命体验,于今已成风行一时的写作风尚。从这个角度讲,必成的诗歌写作似并无特别之处,但必成的显著优点在于,他在抒写个人心灵秘密的时候,决不背离时代和社会,其个人性十分明显的诗歌创作,始终不离开对时代与现实的强烈关注,诗歌于是成为他面对时代的一种自然反应。或许在必成的潜意识里,诗歌比其他文体更长于记录生活事件,且无比经济,简洁明快,决不枝枝蔓蔓,它比日记好用,在深度上远超新闻,而又成功地避免了小说和散文的繁琐和笨拙,不经任何媒介,即可直接进入另一个人的心灵,因此《假想》中的诗歌多以诗纪事,刻意回避了那些影响深远的社会事件。如《邂逅一场雨》,几乎就是一次真实事件的实录——在一次必须由诗人出面主持的重要官方活动中,偏偏天不作美,刚刚还晴好无云,忽然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事后诗人这样写道:“一位老朋友/永远不改脾气/说来就来/总是不约而至”,这是对“雨”的指斥; 接着笔峰陡转,变成了对意在“搅局”的“雨”的充满优越感的嘲弄:“一位老朋友/永远充满自大/说走就走/总是不打招呼/那就请吧/我备好/鲜花/地毯/掌声/不怕失去良机/之后/我违心地说/这场雨/知时节”。精神的王者,最终将习惯于“搅局”的“雨”踩在脚下,指证了一次精神的胜利。在一首题为《那一年天塌了》的朴素到无华的悼亡诗里,我们读到了这样的句子:“那一年,天塌了/准确地说/那一年/天塌的时间/是在吃过晌午以后/麦子收回来了/田里还没放水/我上学走的时候/在尿坑边见过父亲/他和往常不太一样”这便是一位诗人与父亲的永别。熟悉农村的人知道,在乡间父亲就是一个家庭的天,它比头顶上那一片天更真实,约等于幸福的全部,只不过“天塌了”。“天塌”的动作在突然之间发生,没有预告,也没有通知,完全不考虑一位少年诗人的意见。低沉而吵哑的布满血丝的呼告,凝固了那个生命中最惨烈、最悲催的时间刻度。天塌下来,首先砸在了诗人的身上,他感到沉重,日月无光。“二爸家的春娃来了/他还不到送信的年龄……/我跑出学校”,疼痛第一次重击了诗人;葬礼上那些怪异而神圣的仪程、跌跌撞撞的身影,及其种种难以尽述的细节,令人刻骨铭心,即使在数十年之后,我们仍能从这些俭朴的诗句里,感受到令人窒息的沉闷和压抑。然而,就在这个黑云压城的严重时刻,诗人第一次见证了生命的奇迹——一位平凡的中国母亲以令人惊异的沉勇和坚毅承受了这一重大的变故,拯救和保护了在危机中风雨飘摇的家庭!“那一年/天/就这么早、这么快地/塌了/也是从那一年起/我们家里每一个人/就再也不信天了/尤其是我的母亲/从此/只信自己”——这是一次对生存真谛的发现,也可以说是一次人生的盟誓,正是母亲在危机面前无所畏惧、不等不靠的执着和坚韧激励和支持了诗人,使得诗人在后来漫长的生活中穿越人生的风雨,走向成功的彼岸。简洁直白的语言,兼以“那一年天塌了”一句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咏三叹、悲怆得连气都喘不过来的诗歌节奏,使诗歌所携带的情绪反复加强,最后以排山倒海的力度作用于读者,令观者为之动容。《小麦生长》一首初看写小麦,所描摹的种种性状无不紧扣小麦特征,其实却是诗人心灵的一次真实坦露。没有春风的温润,没有百花的惊艳,冬小麦从冻土之下萌发,历经不为人知的艰难困苦,然后打苞灌浆,慢慢成熟。诗人不厌其烦地描摹小麦成长的全过程,相当于一部诗歌版的“小麦简史”,可惜这一切是被忽略的;人们只看到“小麦生长/油菜花开放/大地上如约而至的风景/碧绿与金黄/在蜂的翅膀上流淌”,却看不到小麦背后的艰辛。事实上,小麦不是温室里的事物,即便是最寻常的小麦,它的成长那也是悲壮到无以复加,小麦如果是有灵性的,其内心也一定如风暴追逐的大海一样波涛汹涌。只不过小麦是沉默的,在被遗忘的地方,许多同样的小麦并没有登堂入室修成正果,因为还没有等到成熟就枯萎了。汉中大地上司空见惯的经典意象,经由诗人重新命名,传达出复杂的生命感受,自我的期许和对自然化育之恩的感激跃然纸上,成为诗人最好的精神独白。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颗粒饱满,丰收在望”,信心缘于内心的强大,谦虚归因于难得的清醒;“风调雨顺/颗粒归仓”——永不滑落的良好祈愿,就像大海的灯塔,指引诗人穿过人生的惊涛骇浪,走向瓜果满园的人生腹地。

nlc202309050143

对必成创作的第三个突出印象,是据传统而决不拘泥于传统,是情绪的圆润饱满,是诗艺的纯熟与多变 由于工作繁忙,必成的诗多忙里偷闲写于手机,以短信的形式在朋友圈流传,且多为短章。但自前年以来,忽然出现了长达六十行以上的较大篇幅,比起以前的诗,这些诗格局更大了,意象复杂起来、飞动起来了,且更加清晰、力度更强,诗歌所携带的信息也更加复杂,概括生活的力度明显增强,诗歌所呈现出来的连绵意象更加阔大和壮观。如《关于翅膀》一首,六十余行一气呵成,从个人生活的层面出发,升华抽象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翅膀”意象:“我多想拥有你/让生命/在天空飞翔/黎明/披一身朝霞/夜晚/戴几缕星光/即使一觉醒来/我已走到中年/对你的渴望/依然如青草生长”。“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渴望一双始祖鸟一样的“翅膀”,因为只有“翅膀”给人以自由,带我们脱离现实的樊篱到达远方,它是自由的象征,也是自由的必需。然而“翅膀”是昂贵的,往往越是渴望却越是没有,反而一再迷失,于是只能在渴望与得到之间长久地犹豫徘徊,直到有一天发现,象征人生法力的始祖鸟一样的伟大“翅膀”它不在别处,就在自己的胸腔里扑打,伴随诗人的心跳砰然作响。大约与出生在著名的茶乡有关,诗人对茶也自有一番独到的观察和体悟:“一片茶叶离开茶树/走出茶园 才能成为真正的茶/道路如此曲折/让人想见一个人的一生//在沸水中慢慢地舒展开来/轻盈的体态/优美的舞姿/只在水的内部绽放/这是生命的本色/在不知不觉中/茶与水的交谈/将杯中无色之色/慢慢打绿”(《茶之语》)淡而镌永的句子,类似自言自语,不急不慌,不乍不惊,却又耐人咀嚼,令人过目不忘。茶在诗人笔下立体化了,可感可触,有了心思,有了婀娜的体态和高贵悠远的香味,我们分不清哪里是茶,哪里是人,甚至茶就是人,茶就是禅,因为“由茶向前再走一步就是禅”。这些貌似“传统”的诗歌,自由言说,信手拈来,进退自如;举凡身边的寻常事物,只要被诗人捕捉,立马成为诗人的代言,他其实是在无意之中抓紧了不期然而遇的事物,以便方便地说出心中想说的话,传达出那些复杂而莫名的瞬间感受。“梦/断断续续/被昨夜的叫声/一截一截淋湿”(《听雨》);“我让秋天请你/下山落地/敲开外壳/终于抠出/一瓣一瓣/隐藏的智慧”(《山核桃》);“一块石头扔进池塘/叮咚一声/水受伤了/水面顿时留下伤口”(《假想》),行云流水的语言,朴素至极,简洁至极,读来却富有张力。也有一些写得很漂亮的抒情短章,如题名《沙田坝》的短诗,通篇写“我”对一位美丽女性的观察:她“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鸟儿,一年四季/飞到北方/飞到南方”,只是“去沙田坝没有航班/坐大巴的路/也很遥远/那里的山水不欢迎陌生人”,自我调侃之下,流露出一份难得的明快和轻松。抒情短章《树说》以树自况,传达出人生的某种况味。《上火》则以简洁的语言,将一次病理的“上火”与某些庞大的事物联系起来,使“把脉”这一中国医学特有的意象,得到刻意的突出和强调。这些令人惊奇的诗歌貌似传统,其实相当前卫,许多当代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段,如比兴、拟人、象征的运用,主题的开掘、语言的锻造和意象的营造,隐喻和通感等手法的引入,都有出色的表现;一些诗歌取材于寻常的事物,也都经过了巧妙的陌生化的处理,而反复、排比、对比等传统修辞手段的恰当运用,更给他的作品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当年《延河》青年诗人培训班上高声诵读诗歌的文学青年,到今天成熟稳练的《假想》作者,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诗歌守望。断断续续、不即不离;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剪不断理还乱。诗歌就像一位冷艳无比的绝色美人,当你发现它离你而去,其实它仍然在那里等你;而当你满怀热情地走了过去,却发现它已移情别恋。这位冷若冰霜而又不离不弃的女神级别的诗歌情人,被一位中国诗人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苦苦守望,至于是否得到了她的真心,不得而知。只不过,此种情形很可能正是诗歌创作的常态。如果一定要将诗歌比作情人的话,这情人其实从来如此:她冷艳无比、高贵无比,永远不缺少粉丝的簇拥,既不需要怀疑,也不需要任何的论证,只需要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用全部的身心去爱就行。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谈到诗歌我通常不大言爱,而是上升到信仰的高度——因为诗歌,我们得到升华;因为诗歌,我们心灵安妥,得以置身于诗人这一消费主义年代最幸福的特殊族群。

如此,则诗人必成何憾,反而应当感到幸运。

守望短篇诗歌 篇4

拍拍身上刚从菜园里沾来的泥土

老人挺了挺腰身,眼睛干涩成一条缝

头上几只鸽子吹着风哨

等待和念想顺势起飞

一株老草弓着身子,晃动,呼应着她默念的佛语

身旁的老杨树也热心肠地伸长了脖子

孩子们都好着呢

老人,老草和老杨树异口同声

风穿过声声叹息,一半儿是甜的.,一半儿是辣的

还有一些是需要流着泪的

徘徊的脚印愈发深了

皱纹深处的秘密愈发浅了

很久以前的故事在念念不休里生长嫩芽

唯有发迹的雪,绚烂得让人心碎

那些日子宛如水中倒影

守望生命诗歌 篇5

一声巨响,无数双眼睛看向你,

——天津塘沽。

一声巨响,声声呼唤,

不顾安危,奔向魔鬼的地狱。

生命至高无上。

生命的使命,勇敢的全力以赴。

水生火热的煎熬,

生与死的檫肩而过,

一身军装

生命的使命,

每次执着的逆行,

痛与希望的嚎叫,

时间与生命的赛跑,

一身白衣,

生命的使命,

不分昼夜的守候。

同样的.生命,

同样痛彻心扉的痛,

同样撕心裂肺的伤心

只为当初那句誓言,

保卫生命,守候人民,

我们无怨无悔。

我累瘫了,

我伤痕累累,

我和大家、永别了,

但我也笑了,

因为,

我实现了我的诺言,

我没有辜负我的使命。

不要为我伤心难过。

不要为我指责埋怨,

兄弟姐妹们,

相信我们的选择。

坚守我们的誓言。

挚爱的人民,

相信我们的衷心,

爱惜生命,尊重生命。

等待与守望爱情诗歌 篇6

不知道等待了多久,

还没有如我所愿,

那颗执着的心,

苦苦守候着,

只为那份渺茫的情……

哪怕只是泡影!

你只是红尘过客,

出现一段光阴,

尔后又匆匆离去,

似乎豪不留恋,

可却深深烙在我心上。

我和你,

竟如此的.无缘?

苦苦的等待,

久而久之,却变成了执着…

红尘十丈,

我却深陷其中,

芸芸众生尚且如此,

我又怎能例外?

时常手捧栀子,只愿你的到来,

痴情的等待,

难道终会付诸流水?

还是根本就有缘无份?

等待,守望,

或许是没有结果的守候。

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机会,

我豪不后悔!

到那时,我希望,

你能够手捧栀子,

守望这片麦田诗歌赏析 篇7

麦子的笑容 映出你的模样

恍惚之间 迷乱了双眼

守望这片麦田

秋风荡起往日的漪涟

回首又见 你苍白的侧脸

一念之间 落入回忆的深渊

守望这片麦田

迷恋你亲手雕琢的流年

浮想联翩 几度化蝶的缠绵

驻足远眺 你的背影消失在光与墨的交点

守望这片麦田

麦秸中挣扎出金色的火焰

双手合十 在苦痛中涅磐

几度无眠 你的笑灼伤我荒芜的心原

守望这片麦田

誓言游荡在天边

就算你听不见我的呼唤

也无法扯断那牵挂的长线

守望这片麦田

鹣鸟在云端缱绻

就算我看不见明天

也不愿你在深渊中沦陷

守望这片麦田

寂寞地匍匐在黑暗

就算这是一场必输的赌局

也情愿赔上我几世的笑颜

我是这麦田中的守望者

孤独的守望你的出现

就算泪水模糊了双眼

就算记忆都已风干

我仍会站在这里

守望优秀作文 篇8

文学艺术中,真正的先锋是一种精神上的超前,是一种对社会、人生的本质体验和理解,它所指称的作家应该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对人类的痛苦、对历史演绎而成的绝望与焦灼拥有义不容辞的承担勇气,并且要回答人们共同的追问和永远的期待。它的终极目标是面对人类历史演进的步伐完成精神的拯救工作,是对现代性在文化领域中的自觉承诺,也是对人类自由精神的顽强恪守。福克纳站在瑞典皇家学院的领奖台上发表诺贝尔文学受奖词时,曾由衷地说到:“人之所以不朽,不仅因为在所有生物中只有他才能发出难以忍受的声音,而且因为他有灵魂,富于同情心、自我牺牲和忍耐的精神。诗人、作家的责任正是描写这种精神。作家的天职在于使人的心灵变得高尚,使他的勇气、荣誉感、希望、自尊心、同情心、怜悯心和自我牺牲精神――这些情操正是昔日人类的光荣――复活起来,帮助他挺立起来。诗人不应该单纯地撰写人的生命的编年史,他的作品应该成为支持人、帮助他巍然挺立并取得胜利的基石和支柱”。

先锋文学的确是怪异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怪异可以说是先锋文学的又一个较为恒定的“原理”,因为先锋文学的本质在于艺术上的独创性,这种独创性一旦出现,不可避免地对惯常现实和惯常思维产生颠覆性影响,所以“怪异”是它的必然命运。问题是,面对先锋文学的种种怪异特征,我们在接受过程中应如何适应?难道它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读者说些“我看不懂,这不合逻辑,闹不明白什么意思,搞不清楚”之类的评价吗?毋庸讳言,实际上很多接受者都对先锋文学持以这种态度。对此,先锋戏剧家孟京辉曾毫不掩饰地说到:“我认为这是一副盲目自满、愚蠢自负、洋洋自得、自以为是、自甘堕落、故步自封、坐井观天、画地为牢的典型的庸人嘴脸。我觉得以看懂看不懂作为衡量一部艺术作品的好坏标准不仅显得幼稚可笑,更显得庸俗无聊。从另一个角度讲,这还是对创作者的才能智慧的嘲弄和对自己的欣赏力的贬低”,“凡自己看不懂的东西还有另几种可能:一是这种东西肯定极其杰出超前,自己落伍了。二是这种东西深不可测,目前暂不能判断其优劣,请假我以时日。三是这种东西不见得卓越绝伦,甚至难为听,但带来的启示无限,我必慎而待之。连我这样的人都看不懂谁还能看懂?回答是:一、比你聪明没你那么愚笨的人能看懂。二、比你宽容没你那么狭隘的人也能看懂。三、像你这样的人真看懂了那才叫怪呢!四、如你这般人像这等想法确实需要学习,需要被提高,被要求积极上进,被教育和培养。五、想一想再下结论再问自己懂不懂。”

守望的作文优秀 篇9

一个平常的傍晚,我骑车回家,路过熟悉的十字路口,不经意间,看到了那盏红绿灯,然而,红绿灯下少了父亲等候的身影。多少个这样的傍晚啊,晚霞满天,细雨婆娑,华灯初上,甚至寒风凛冽。每逢我放学,来到这个十字路口,父亲,便映入我的眼帘。车水马龙的.街头,只有他,站在那里,不时地向路的这边张望。习惯了,只要一看见父亲,我就使劲地挥手,微笑着望着他。虽然,看不清楚,但是,我相信在看到我的那一瞬间,他的嘴角会浮起一丝笑容。这简简单单的笑容,对父亲,对我,都是一种享受。天伧之乐,乐在其中,以至于,每每放学前,我都充满了期待,我想,父亲也是一样。原来,幸福的感觉也是可以让人上瘾的。

如今上了高中,与家相隔甚远,再来到这个十字路口,重温那种感觉,却发现,睹物思人,红绿灯的变换,似乎在告诉我,时间已经定格在这里,温情已经定格在这刻,守望的眼神已经定格在这红绿灯上。分别时的酸楚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淡淡的笑。我开始练习品味加快带给我的美好,开始习惯守望带给我的期待,我希望它是橘黄色的,既有历史感,说明那是过去,又有永恒感,说明那是爱的等待。

世界真的很奇妙。人生的十字路口,因为有了家人的守望,照亮了我人生路途中的单行道。

真的希望,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个十字路口,让我为父亲静静地守候,守候那了一丝笑容,守候那一刻激动,守候相逢的喜悦,守候彼此玻璃般的心。

守望和被守望,都是一种幸福,只有守望和被守望,这种幸福才能完善。

守望外公初中优秀作文 篇10

——题记

从窗户望去可以看到阳台上一丛绿叶中点点的淡紫色那是还未开放的藤萝花。那是我幼年时最美好的回忆。这花,是亲眼见证我的成长!

记得五岁那年,工作不稳定的父母将我寄养到了外祖父那里生活。记忆中的外祖父是个慈祥的老人;每一次藤萝花开之时,他就会带着我去河边捕鱼。人生中的很多道理是他教导我的。可以说外祖父是我的启蒙老师。外祖父的书房里有许许多多古典的书,他常常搂着五岁的我念诗给我听,因此在外祖父的影响下我喜欢上了文学。

清晨,外祖父手把手的教我练毛笔,一笔一画教我画画,午后,他告诉我各种关于人生的道理。傍晚,我躺在摇椅上听外祖父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年少无知的我不明白它的含义!

与外袓父一起渡过的时间真是飞快,转眼到了我上学的年纪,妈妈来到外袓父的老屋来接我,外祖父看到妈妈的到来,愣了愣,继而说“是长大了该念小学了”。他开始忙前忙后为我和妈妈准备午饭,餐桌上有许多我爱吃的菜,外袓父不停的为我夹菜,这一餐饭竟是出奇的沉默,只听到筷子与碗的碰撞声,饭后外袓父把我们送到村口,对我说“一定要好好学习门门都考一百分,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妈妈让他回屋,他不语,分明看到他眼里却闪着泪花,目送着我们离去,回头远远的看着外袓父的身影直到变成一个小黑点,我看到淡紫的藤萝花在风中摇曳!

念小学了,我很想念外袓父抓着我写毛笔的手,为我念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可是每一次都有无数个不回去的原因!三年后五一劳动节让我终生难忘,这一天接到了外袓父去世的消息,妈妈领着我回去为外祖父奔丧,我看到老院中的藤萝花一如我离开时的模样,在晨风中摇曳,而外祖父却没有等到我们归来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正屋挂着外祖父那张黑白遗相,脸上却挂着慈祥的笑容,曾经的回忆浮上心头,往事历历在目,可如今,这一离别却是阴阳两隔,是我们祖孙的最后一面呀!泪水再也止不住……。

“宝贝吃饭啦”妈妈的喊声打断了我的回忆。我应了一声向窗外望去阳光透过藤萝花的枝叶散发着花香。若;

藤萝花开,外袓父会不会再领着我去捕鱼?

藤萝花开,外祖父会不会再回来?

藤萝花开,我一定会多陪陪外祖父,不会让他孤独的离去。您的外孙女不孝,没有及时回来看您,最后竟成了永别。

风起时田边的人对稻田成熟的守望;像晚归时的人守望昔日的晨阳;像思乡的游子守望中秋月圆。我守望着竹架上的藤萝花开。

因为它有外祖父的许诺,外祖父会教我念诗写字。

在小楼的阳台上,有一个守望的人,

她相信藤萝花里的回忆。

上一篇:数的顺序评课稿下一篇: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