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诗歌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守望的诗歌(精选12篇)

守望的诗歌 篇1

如果,你能在我的身边,稍微的停留,我将为你洒落一地相思的露珠。

如果,我只能在你的视线里,一闪而过,我将为你送上默默的祝福!

如果,你一直没有经过我的身旁,我将静静的守望着,直到我变成一块顽石,匍匐在你必经之路,只为抚摸你的温度。

我以一棵树的形态,悄然生长。

在红尘中,你可是我目光里那只飞翔的鸟,无能你飞得多远,你永远在我心里筑巢。

你可是我头顶的那片云彩,无能风雨,季节轮回,你永远在我的头顶,不离不弃!

你可是我梦里的期盼,你哼着风的歌儿,手握一颗南国的红豆,向我走来……

时光,在我的掌心,刻下相思的年轮。

我以一棵树的形态,悄然生长。

静静的守望着,一个梦的光临。

守望的诗歌 篇2

1 霍尔顿精神危机的根源

霍尔顿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物质文明取得很大的发展, 人们的兴趣集中在物质追求和物质享受上, 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已被摧毁, 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二战后美国社会的腐败堕落, 物质生活丰足而精神生活贫乏, 造成人们的孤独感增强, 对自我价值和前途深感迷茫, 社会的多变性和投机性使青少年的成长转变进行得更加困难。这是造成霍尔顿精神危机和成长困惑的时代背景, 也是他所无法摆脱的困境。

霍尔顿的精神危机的根源一方面由于战后美国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和残酷的社会关系, 另一方面还因为青少年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在其以弗洛伊德心理性欲渐成理论为基础发展的心理发展渐成理论中指出, 人的社会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面临一个主要矛盾。对青春期阶段而言, 主要矛盾是自我实现和自我迷失之间的冲突。青少年面临两个问题:我究竟是谁和我将会成为什么样子。他们留恋熟悉的天真童年, 害怕踏入陌生的成人世界, 受着艾里克森所称的“延缓期”之苦, 在变与不变之间艰难地挣扎。由于霍尔顿跨越“儿童”与“成人”两个世界的边线, 因此带着矛盾的双重特征。他既欲同“成年人世界”疏远, 又受其熏染。社会像一只无形巨手, 正将他拖下悬崖。丑的一面主要不体现他的“本质恶”, 而说明他受周围世界耳濡目染, 是个受害者。但他毕竟有孩子的单纯, 未被彻底同化, 他的坠落也不像“成年人”那样不可救药。就像马克·吐温塑造的哈克贝利一样, 塞格林刻意揭示霍尔顿善的一面, 似乎在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离经叛道者正名, 但塞格林通过处于极度思想混乱的青少年的思想描述, 极其强烈地提出了社会扼杀下一代精神生命的现实问题。

2 霍尔顿对爱和自我的寻求过程和从抗拒到妥协的心理历程

首先表现在霍尔顿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十六岁的霍尔顿从年龄上来讲, 理应做好准备告别纯真步入成人的行列, 而从其心理发展而言, 正处在一个困惑的人生过渡阶段, 经历青春期危机, 深受成长之苦跨出这关键的一步又决非易事。在步步接近成人世界的门槛并将跨过它进入成人世界的时候, 他开始感到忐忑不安、心绪不宁。他的身体不断发育, 而心体却未发育健全。他珍惜儿童世界的单纯、简单和童贞, 反感成人世界的虚伪、腐败和假模假式。他拒绝从儿童到成人的转变, 而是竭尽全力保持不变, 迷恋于永恒不变的东西, 梦想永远不要长大。另外, 他处于自我实现和自我迷失的矛盾之中, 渴望知道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和未来的方向, 却又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陷入自我迷失的混沌状态之中。其主要表现是自我形成的两个重要方面, 事业和性爱两方面自我形成的失败。他不满于父亲的生存方式, 却又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在只讲色情不讲爱情的恶浊世界中他也无法形成正确的性爱观。

其次, 体现在霍尔顿对爱、理解和自我的探索和追寻过程中。当陷于青少年危机之中时, 霍尔顿困惑、压抑、心急如焚, 年轻少年渴望从外界获得指引和帮助。在物欲纵流、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漠, 霍尔顿企盼能找到一种人性化的关系。他孜孜不倦的在同辈和长辈中寻找, 渴望能够找到可以给他以爱、指引和帮助的人。但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他无论如何努力, 都得不到父母、老师、智者的指引, 同辈的理解也遥不可即, 他挣扎于缺少爱、沟通和理解的痛苦之中。霍尔顿的孤独是在繁华与喧嚣中的孤独, 是在人群中的孤独。他的孤独不是客观环境的隔离而是精神上、心理上的隔离造成的。另外就是霍尔顿从抗拒到妥协的心路历程。失望于对爱的探索后, 他诅咒、痛恨、反抗。对这个只有十六岁的男孩来说, 发泄不满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逃跑。他逃出寄宿学校、逃出家、又计划逃出纽约城。地理位置上, 他从东部逃到西部;内心世界中, 他从现实逃避到想象。在实际生活中找不到避难所和理想中的乌托邦, 他幻想躲到西部做一个聋哑人, 告别纷争远离尘嚣。在现实世界中看不到希望, 找不到一项事业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在想象的世界里杜撰出一个角色---做麦田里的守望者, 守卫天真的孩子不受侵害避免堕落。然而, 幻想终究解决不了他所面临的危机, 现实生活无法逃避。在一次次的否定和抗拒中, 霍尔顿逐渐意识到回归现实的必要性, 开始与“假模假式”的社会取得和解。他的妥协一方面是由他自身的局限性决定的。他根深蒂固的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等级观念;性格中与生俱来的软弱特点, 行为中的矛盾;以及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和理想, 这一切使他不能成为真正的叛逆者。

另外, 他的小妹妹---菲比的真爱和热情唤醒了他孤独寂寞的心灵, 唤醒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使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审视社会。他不可能使自己完全脱离社会, 因为他不断追求的东西---真爱只能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经过痛苦的心路历程, 霍尔顿从失望中清醒过来, 最终和社会取得和解, 同严峻的现实妥协。霍尔顿不仅代表美国五六十年代青少年的特点, 在他身上还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青少年的共性问题。正如美国文艺评论家大卫·盖洛威所论述的“霍尔顿是西方现代社会的代表, 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的批评者。”

3 结论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反映年轻人走向成熟的成长小说。相对而言, 霍尔顿是成长小说中一个不同平常的主人公, 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抗拒走向成熟。“近期小说中最主要、最突出的形象就是叛逆者―受害者的形象。”几乎没有哪部美国小说能比《麦田里的守望者》更贴切鲜明地印证了哈桑的这个结论。塞格林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娴熟的技巧, 将霍尔顿的流浪生活艺术地转化为对孤独、异化等现代社会流行病的深刻剖析。霍尔顿既是当今西方社会的无辜受害者, 也是现存制度与秩序的徒劳反叛者。他的成长经历以及精神蜕变即使在当代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和意义。

参考文献

[1]George Ormsby.Six Great American Novelists of Today[M].Wash-ington: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2]James Lundquist, ed., J.D.Salinger[M].New York: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 1979.

与诗歌深情守望 篇3

【关键词】诗歌;阿苏

在那里,遥望祖辈的足迹、探寻远古的历史、感受云朵的呼吸、踏响母语的歌谣。心中有着落日情结的阿苏是孤独的,忧郁的。馥郁的山花,久远的念唱,寂寞的蒿草,以及早已黯淡的城墙上那些遥远的往事在阿苏的笔端尽显深沉与厚重,凄美与唯美。

品读阿苏的诗,不仅能够感受到灵魂的孤单和悲凉,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与荣耀。

远行的人们面露霜色/怀揣一把故土/以及黄金的种子/向着滴血的夕阳靠近/迟缓的车轮,怎么也走不出/一声声绵长的呼喊

(节选自《向西》)

最后的牛车走在落日的边缘/辙印深刻/辚辚之声如祖辈的泪光/直抵我的内心//凉风吹走落日/我看见亲人围在远徙的牛车之侧/抚轭恸哭

(节选自《逝去的牛车》)

而牛录就在这儿/在满是草木气味的地方/眼看着日头西斜/自然而然就想起过去的年月/和丢下我们的先人/和睡在土堆里的/正红旗章京

(节选自《牛录》)

在牛录/远徙者畅饮母语的碎片/畅饮麦穗的光芒/当夜色袭来,鸟声寂然/族人第三千九百个生殖的秘密/向着星星敞开

(节选自《扎坤古萨:万录眷顾的风土》)

这时候,有一种疼痛一下一下地/叩响我的骨头/它来自两百多年前那次空前绝后的/生死壮别

(节选自《去了趟盛京》)

这一天,四千个族人/忍痛离去/哭声归于一抔故土//远行的人们,把两手放在心窝/让整个家园在这里停留/向西,向西!

(节选自《农历四月十八》)

有谁知道,在早已黯淡的城墙上/哪一粒尘土/是它留给我的母语的碎片 (节选自《与城墙如此接近》)

阿苏是一位有着民族认同感的诗人,在他的文字中都寄托着对民族历史的追问,和对民族精神的探寻。诗句中蕴含着诗人在追念和遥想中感受二百多年前族人迤逦西行时的那种忧伤与悲凉,隐忍与悲壮,他以苍凉的文字抗拒着不可挽救的消亡,表达了诗人对祖辈的尊崇和对故乡的眷恋。表现乡愁的诗自古有之,而阿苏的诗却有其独到之处,“这时候,有一种疼痛一下一下地/叩响我的骨头/它来自两百多年前那次空前绝后的/生死壮别 ”“我们的眼睛/看着脚下的田地/再看看年牛录深处的事情/就流了泪”“而在迷离的泪眼中/向西的兵阵/渐行渐远/辚辚之声碾碎了沉重的漠北/悠长的辙印啊/一直把空旷带向天边”这几句语言凝重深沉,感情细腻真挚,写尽孤独与绝望,苍凉与悲戚,蓄积着深厚浓重的感伤,令人伤痛不已,因而分外的幽怨凄丽,《向西》《口述史:我们的祖辈》《农历四月十八》正是这种感情的真切宣泄。

而在此时,我想象一簇簇/沙枣花/以遗忘的速度/扑向灯盏上的牛录/它让我承受了措手不及的疼痛/让我从白日梦里无法抽身

(节选自《沙枣花开》)

在托博,我走进日落里/听见谁家的牛犊/在不动声色的栅栏杆下哞哞叫唤/这声音的鞭子/一寸一寸抽痛了我的神经

(节选自《托博,托博》)

一骑飞马的绝尘/一卷残破的史册/卡伦啊!最后的戍卒从残垣上/走了下来,一张硬弓/泄露了/谁的悲凉

(节选自《察布查尔》)

以伊犁河岸的沙枣花为例/我们的祖辈/带着一生的疼痛/在口口相传的大地上/兀自流芳

(节选自《口述史:我们的祖辈》)

小路朝东,流水朝西/风,提着蓝色的月光匆匆赶来/用微弱的力量/把广大的麦苗从睡梦中吹醒/此时,我清晰地听到田野的床榻之上/响起轻微的呻吟

(节选自《最初的雁鸣回响在辽远的天上》)

卡伦飘摇,像被迫的铁骑绝尘而去/一次次踩痛了/我的内心

(节选自《最后的卡伦》)

谁在飞鸟和鱼之间暗自落泪/谁把经年的渔船/泊在日渐浑浊的水边

(节选自《雅其纳:一片疼痛的水声》)

乌珠牛录、果尔每芒坎、托博/这一连串沉重的地名/在母语的谣曲里/被忧郁的歌手一遍遍唱出//而珍珠般散落的泪滴/在辽远的旷野/飘然灼亮

(节选自《空旷》)

种种“疼痛”“叩响”诗人的“骨头”,“措手不及的疼痛”使诗人“无法抽身”,“田野的床榻之上”响起“轻微的呻吟”,“谁在飞鸟和鱼之间暗自落泪”,“卡伦飘摇”“一次次踩痛了我的内心”将诗人内心深处孤寂感伤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对乡土的挚爱,对历史的尊崇,对未来的忧患弥漫于字里行间,言语深处隐含着诗人内心永远挥之不去的苍凉和忧伤,他以换位移情,及间接烘托的手法,使其产生一种错位的凄美。他不仅对民族的历史与未来给予了极大关注,而且对人生和社会现实也具有深刻而独到的认识。

而在迷离的泪眼中/向西的兵阵/渐行渐远/辚辚之声碾碎了沉重的漠北/悠长的辙印啊/一直把空旷带向天边

(节选自《西迁部落》组诗)

这是我第二次去了趟沈阳/因为那里是/我的根之所在啊/当我和家庙迎面相遇的刹那间/内心深处一阵阵/风生水起

(节选自《盛京诗稿》组诗)

当暮色降临/一条小路卧躺在长满芨芨草的野地里/起伏不定/就像赶车人随手挥起的一道鞭影/沿途,沙砾滚烫/竟把我噙满泪水的眼睛灼烫

(节选自《察布查尔天空下》组诗)

组诗在阿苏的诗中呈现出语言宽博,气势遒劲,沉稳含蓄的艺术特色,其节奏感、力量感和立体感弥漫其间,符合诗歌“诗之妙道,神采为上”的境界,让人感到笔笔存圆润、笔笔有厚度,久久沉浸在诗人情势绵长的宽博情怀里。整组诗不仅彰显出“诗歌是心灵的表现,诗歌是精神的抚慰”这一永恒的美学主张,也彰显出诗人承转契合的娴熟。

在他的笔下,落日、古道、卡伦、弓箭、篝火,萨满、神矛、刀梯、神鼓、铜镜,牛车、麦穗、炊烟,椒蒿、芦苇、沙枣花、东布尔琴等意象纷纷走进了他的诗行,这些意象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意蕴在景象中,景象在意蕴中,情在景中渲染,景在情中升华,无一不浸透着浓郁的民族感情和地域特色,意象的宽博与情感的宽博成就了阿苏诗歌语言的宽博和诗意的宽博。正如阿苏的自白:“我的精神世界中根深蒂固的东西,是在泥土、田园和乡土人情中浸泡的,无论我走到什么地方,这种质朴的乡村底色都不会改变。”它们使得阿苏固执地守望在察布查尔那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渲染忧伤,表达孤独,正如诗人在《作为锡伯人》中所说“守望家园,其实是一种享受”。

新疆著名诗人沈苇这样评论阿苏的诗:“阿苏是一位深深植根于民间的诗人,抒情主体与锡伯文化、察布查尔县牛录的结合形成了他诗歌的特点,也彰显了写作的底蕴和力度。阿苏的诗是同时向内、向外的,从个人视角眺望世界的辽阔与变幻,并保有一种敬畏和谦卑。他是一位朴实、率性、有根基的诗人。其诗中的悠长句式、歌咏色彩和通灵感,如同萨满歌的遥远回音,有时又融入了摇滚般的现代元素。”

在察布查尔的天空下,阿苏不知疲倦地吟唱着西迁路上的悲欢、踏歌起舞的萨满、落日边缘的牛录、云朵之上的浑都科、春天深处的沙枣花;吟诵着伊犁河谷的家园,虽有几分孤独,也有几分悲壮,但他的心灵却获得了自由的驰骋和舒张,他在自己的文字世界里,毫不犹豫地守护着心中所爱,因为诗歌在阿苏心里,与家园一样,是一种高贵的存在。

一路行走,一路吟唱。

花田守望爱情诗歌 篇4

花田与你也拂动

这不明的香,不知是你还是花的飘絮

我迷糊着,可我也不必清晰

因为你与那花是无界限的相容

你张开的手,鼓动的笑如花般迷人

安静的你当是花仙

我迷恋花仙的美,像蜂迷恋这花田

我踌躇着、徘徊着、忐忑着

是否要在你耳边轻轻告知:

我最爱你

可只有英雄才与仙子同国

你是安静的花仙,而我是卑微的凡人

凝视你时也不能抚心的言语

接近你时也不能静心的微笑

爱?我拿什么在你面前表述?

算了吧

我还是作这花田的守望者吧

守望是寂寞的过程

只望能在最美的夕阳看最美的你

在最美的地方守望我最爱的人

守望简约的音乐教学 篇5

一、目标设定:简明扼要, 提纲挈领

《音乐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等三个方面规定为小学音乐教学的总体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看似简单容易, 可是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老师盲目地追求“流行”, 要么将教学目标视为可有可无放在教案上装点门面的摆设;要么目标不明, 特别是音乐基本技能训练目标不明, 以至“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里算哪里”;要么面面俱到, “眉毛胡子一把抓”, 显得过度臃肿, 喧宾夺主;要么容量少, 效率低, 对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到底要学习什么、做什么, 缺乏明确的设计.因此, 提纲挈领制定教学目标, 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 根据三维目标融通整合的要求, 准确地解读文本, 潜心研读, 对教学进行整体立意;探明音乐所要表现的意境及其独有的表达方式, 抓准教材的精髓, 号准学生学习音乐时的真实需要, 掌握明确的教学目标, 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和设想, 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自由的选择余地显得尤为重要.目标简明、清晰、扼要, 既方便课堂的教与学, 又利于教后的检测和反馈.

二、流程设计:简洁优化, 行云流水

综观一些教学流程, 环节烦琐, 教师滴水不漏地忙于展示自己编写缜密的教案, 设置一些所谓的奇思妙想, 设置一些思维的障碍, 课堂成了一幕幕猜谜闹剧.

教学流程应该删繁就简, 以音乐的本体为核心, 突出音乐特点, 整合音乐教育的三维目标, 整体优化学生音乐素养.教师在研读教材中寻找可为之处, 舍弃不为之处, 聚集、放大、凸显所“为”的地方, 以音乐中的情感表现、情绪变化、节奏旋律、曲式结构等为主线, 整合问题与思路, 设计成板块, 选好切入点, 体现教与学的层次性.还可以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展开教学, 其余内容一带而过.

有一节获江苏省音乐评优课一等奖的五年级音乐课《放牦牛的小卓玛》, 执教老师在设计教案时, 首先对教材进行了准确、深入、到位的研究.这堂课挖掘出了隐含在教材中的知识点, 如藏族风格歌曲特有的衬词:亚拉索;藏族歌曲特有的枕固唱法 (倚音的连续巧妙运用) .音乐表现手段, 演唱、打击乐伴奏及相关社会文化.歌词是那么美, 大家好像闻到了格桑花的香味、看到了晶莹剔透的露珠, 听到了叮咚的牛铃声, 青藏高原景色是那么美、小卓玛是那么快乐幸福啊!这些点都以音乐为主线贯穿起来.课堂中老师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了开发, 根据藏族独特的文化习俗, 选取恰当的角度和材料, 对教学材料进行了加工和丰富.如, 在歌曲前面加了一段引子, 这段引子用得非常巧妙, 既让歌曲的表现力更加丰满, 让歌曲藏味十足, 更创设了情境, 学生仿佛来到了青藏高原那神秘、美丽的地方, 自然而然产生了神往之情, 体验是丰富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 通过聆听、表现、创造等活动,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放牦牛的小卓玛》这节课无时不刻能让人感受到美的存在:歌曲的旋律很美, 歌曲的词非常美.老师是引导这样引导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闻到了什么?学生的感受是丰富的, 立体的, 仿佛青藏高原的美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学生为真善美的境界所吸引、所陶醉.

真正的好课都是简洁的, 主要教学流程往往也就只有几步, 而最为执教者所看重的, 则是预设的每一步能否真正有效地加以落实.

三、言语生发:简练适度, 引发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 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中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 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 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 评价语言的简洁、精炼、准确, 有条理性、启发性、艺术性, 能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语言环境中, 受到感染和熏陶.在听一节市骨干教师展示的《八只小鹅》一课中, 教师让学生按座位所处的位置自然分成四组:一组学生扮演小鹅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歌唱;一组学生扮演小鹅从远方走向自己的歌唱;一组学生扮演小鹅走到了身边在歌唱;一组学生扮演小鹅从身边走开, 越走越远的歌唱 (每一组学生演唱的内容与要求在前一环节已经明确并练习) , 教师随着一段带有摇滚风格、节奏感很强的音乐有节奏地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提示情景内容, 并顺势指挥四组学生进行不同力度的歌唱表演.本环节的师生说唱活动, 形式新鲜、活泼, 教师的“说”, 学生的“唱”表演得自然、贴切, 师生之间的配合达到了很高的默契程度.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节奏的美, 旋律的美, 以及教师语言、神态、身势的美, 同时还感受到了来自自己和同伴表现出来的节奏、旋律的美.教师的语言能用一句话说的, 就不用两句话去说, 当学生有积极主动地学习行为和发言欲望时, 甚至可以不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 多留给学生一些宁静与沉思的时间, 适当地“藏巧”, 做激发学生潜能的智者,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 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

四、方法选择:简单实用, 画龙点睛

现在不少教师上课不把关注点放在“要教学生什么”上, 而是放在了“怎么来教”的技术性问题上.他们热衷于选用最“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希望教学能够出彩, 于是课堂犹如一场高科技产品展示会, 热闹非凡.其实,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在某一种具体情境下是最优的方法, 在另一情境下未必也最优;反之, 在一种情况下是低效的方法, 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很有成效.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只有在适合的条件下, 才能显示其效果和威力.所以不管什么内容, 不论教学是否需要, 一味使用时髦的“最好”方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这一方面, 许卓娅、黄美华等特级教师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听她们的课, 很多年之后还会念念不忘当时课堂的精彩.那精彩, 不是来源于让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对声、光、影的淋漓尽致的应用, 也不是来源于看似热闹纷杂, 实质无济于教学活动的呈现.恰是那一句句清唱范唱的点拨, 让学生一次次从中感受不同的情感体验, 着实让人着迷.好课堂不是靠花样翻新的游戏、表演塑造出来的, 不是依赖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包装出来的, 更不是千方百计按部就班的“请君入瓮”, 而是在聆听、感悟、欣赏、表现等音乐实践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选择简洁的教学方法, 成就了课堂“收成”的丰富, 让课堂呈现精彩.

音乐教学需要我们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化的教学流程, 简便的教学方法, 简洁的教学语言, 引领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体会音乐的美妙和奥秘,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力.愿我们共同守望这片需要多彩、排斥纷繁的音乐天地.

摘要:“大道至简”, 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化的教学流程, 简便的教学方法, 简洁的教学语言, 追求有效的音乐教学, 引领学生在课堂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奥秘.

守望爱情的眼睛 篇6

过来,扮演起家庭主妇的角色。

她烧得一手好菜。他快下班时便是她一天最忙最幸福的时候。买菜、蒸煮、翻炒,满满地摆了一桌,小小的房间便沉浸在浓浓的饭菜香里。

他下了班,带着一身疲惫回来,往往刚到门口,来不及按门铃,门便被打开了。她笑吟吟地立在门口,张开双臂,等他拥抱。他在这一刻轻松下来,微笑着将她揽入怀中,吻她浅闭的眼睛,整个世界便温暖起来。

他曾奇怪,每天下班的时间并不固定,或早十分,或晚一刻,为什么家门总会按时为他打开呢?

心有灵犀。她笑眯眯地刮他的鼻子,用嘴封住他的问话。

刚毕业的他带着大学时代的雄心壮志积极投身于工作中,然而很快他就发现,现实与理想的距离,竟是如此遥远,遥远得让他措手不及,不堪面对。

他与她之间开始出现裂痕,他总把平时在公司里小心掩饰隐忍不发的情绪带回家,释放,然后争吵。

夜里,她再不能像小猫一样依偎在他的怀里,任他均匀的呼吸拂过额际。她望着他冷漠的背影,伸手,却不敢抚摸,眼里噙满了泪水,直到天明。

终于他提出了分手,在一个周末的午后。她沉默,然后开口:为我做一次晚饭吧。

她出去,在大街上恍惚游走。他买菜,然后在那小小的厨房里辛苦折腾。当他烟尘满脸地摆上一桌菜时,她还未归。他走回卧室,拿一本翻旧的杂志,有一眼没一眼地看。

天色渐晚,他开始不安。起身、然后坐下、最后放了书,扑在卧室的窗前,焦急地张望。

她出现在他眼中时,他一阵莫名的欣喜,然后猛然一呆。她的身影滑过,消失在拐角。他知道,30秒后,她就会走到门口。他走出卧室,整了整衣衫,默数到5,然后开门,将正要按门铃的她拥入怀里。

那些日子,你做好了饭,就一直站在窗边等我下班回来吗?

嗯,你出现的一瞬,是我最快乐的时候;为你开门,是我最幸福的时候。

他终于明白,这一生,如果一直有个人在窗边为他守望,该是多大的幸福。

她亦明白,这一生,他将会好好爱她,就如她爱他一样爱她。

守望精灵诗歌 篇7

在这个季节

夏至送来了不眠的风景

柳絮轻扬在夜空

三三两两飘逸的精灵

她在找谁

想谁在痴痴地等

今夜将飘落谁家

谁来接纳她的风情

她将挤进谁家的窗棂

答案,写在今晚的夜空

风儿吹拂,让她飞得更高更轻

月儿明照,让她看到期待的`那个心胸

星儿指点,让她知晓降落的响应

温度有点攀升,还没到暑伏的季节

怕是缘自热血燃烧的澎湃激情

走出去,外面有清爽的风

星星下面,有几点光亮流动

哦,那是萤火虫

月亮下面,有一对身影

哦,那是心爱的相拥

萨克斯的独唱

悠扬而又缠绵的吟咏

放飞的思绪,穿越时空

今夜,把你写进诗里

乘秦驹汉马

驾古韵长风

跨小桥流水

踏茶马古道,骥行

遍看所有的才子佳人

问唐、宋、元、明、清

携所有的诗怀、婉约

清丽、豪迈与纵横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西泠:孤岛的守望 篇8

西泠印社坐落于杭州西湖中的孤山,与苏小小墓一桥相隔。白居易的“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脍炙人口的诗文,让孤山这个小岛名满天下。

4月13日,西泠印社现任副社长、书法家陈振濂教授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整个社会对传统艺术的理解度降低了

中国新闻周刊: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书法这种艺术的实用性正在消失——仅仅在10年以前,写得一手好字甚至可以让一个人的形象得到提升。现在即使在传统艺术氛围相对比较好的江南,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春节时所贴的春联,越来越多是买回来的印刷品。实用性的丢失,是不是传统书画艺术越来越不受大众重视的一种原因和表现?

陈振濂:我还没那么悲观。我认为,“书法艺术在当代不再被重视”这一命题,似乎还不成立。

每一届全国的书法展览、比赛都有五六万人参加,这证明,喜欢它的人还是很多。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每年招生,报名的人也很多。如同很多孩子学钢琴一样,很多人并不是因为其实用性而去学它。一个人写字写得不好,也不代表他对书法不认同或者不重视。

但可以肯定,随着文明进程,整个社会对这类传统艺术的理解度降低了。今后,书法就是一批爱好者喜欢的东西,不太可能像过去那样人人都写字。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看待目前书画界,尤其是中国画界的商业炒作行为?

陈振濂:商业化运作本身并没有错,还构不成一个批评的命题。画家的一幅画卖出去,这就是一种商业行为。在拍卖会上,用一些非常手段把一幅画抬到很高的价格,这似乎有点不道德,但也仅仅是一种商业手段而已。

但问题是,如果一个书画家整天沉迷于商业化运作,那么,就有可能把他的艺术给毁了。我遇到过这样的画家,在他40岁以前,觉得他很有前途,如果专心于画作,很可能会画出几张有历史价值的传世名作;现在,尽管他也很有名,画画变成了印钞机,结果是,他在过度的商业运作中消耗掉了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他在书画界不会再有历史地位。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少有人经得起钱的诱惑——在古代历史上也有这种情况,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现在学生考美院,一般都是“因为它能给我一个饭碗”,持这种理念,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艺术是没有希望的。在这个前提下,我认为,现在呼吁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树立起来一种信念和理想。

而与谋生、谋利等功利目的脱离关系,树立一种发扬传统艺术的信念,这是不是一种空中楼阁?我认为不是。我身边就有一些企业家,他们老问我:我们几个朋友想捐助一所小学,你能不能帮我们推荐一下?他们都很年轻,这种非功利的方式很可能是中国传统艺术能够传承下去的主要基础。现在中国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是前提。

带一点偏爱的心情为它呐喊

中国新闻周刊:今天的商业化社会,人们普遍具有一种浮躁的心理,这是否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造成了冲击?

陈振濂:倒不一定是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和篆刻才遇到这一问题。学钢琴、手风琴,浮躁的人也学不好。中国书、画、篆刻这种强调长久训练的艺术门类,是很需要冷静的心态,但与话剧、歌剧等舞台艺术相比,它并不十分特殊。

我认为,更明显的一个问题是,纯粹的艺术表达形式和现在的快餐文化之间形成了对立。真正的高雅艺术是不为娱乐而存在的,甚至很多高雅艺术受众面都很小,现在还有越来越小的趋势。

一个健全的社会,各阶层应该是各行其是、互不干涉,但是作为文化的主导形态,有识之士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做一些对文化建设有益的事情,做一些有利于文化脊梁的事情,来支撑这个社会的精神。

在这个层面上,中国的诗、书、画、印等传统艺术就有其特殊性了,它尤其需要我们的关注。与油画、钢琴等外来文化不同,中国的传统艺术离当今社会的节拍越来越远。当代中国,一般民众对于西方现代文化的亲近感远远大于自己古老的民族文化的亲近感——在今天的青少年中,网络、日本动漫的诱惑力远远大于“神笔马良”“孟姜女”等古典传说的诱惑力。

这种现象实际上从19世纪闭关锁国的中国被打破国门之时就开始了。由于科学这种全人类共有的文化过于强势,今天西方背景色彩下的现代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古典色彩的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力。对于传统艺术来说,这是一个很无奈的选择,却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一个民族要强盛,就必须学习科学,就必须扔掉很多中国传统的、古典的东西。

但这并不代表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失去了其存在价值。本来,我们的后代应该可以平等地选择接受西方现代文化或者中国的民族文化,但由于上述这种时代的影响力太大,我们才有必要给诗书画印这类中国古典的艺术一个特殊的呼吁,甚至有时还要带一点偏爱的心情去为它呐喊。这是今天中国的文化精英应有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承担一项存亡继绝的工作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西泠印社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又将如何确定自己的位置?

陈振濂:西泠印社成立于清代末年,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社会混乱,并且正是西学涌入中国的时候。当时的四个创立者完全出于一种非功利的目的,创立了西泠印社,来关心这些当时被看作是迂腐不堪的金石篆刻。在那时,他们的价值观是与众不同的,做的是一种抱残守缺的工作。

但我觉得这种精神非常可贵。这就是一种“孤岛”精神——这些为当时大多数人所不理解,甚至于是嗤之以鼻的事物,在他们看来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并且全身心地去保存它。

在后来的国共战争、抗战、文革等岁月中,西泠的前辈们始终把西泠当作自己的家园,为了保护它,可能会赔上全部的身家性命,自己却不能从中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利益。

到了今天,西泠的孤岛守望可能有了另一层含意。这一百多年来,从刘海粟办美术学院开始,兼通书、画、篆刻综合型的人才越来越少。现在,学中国画的就只会画画,学书法的就只会写字,刻印的可能就不懂书法和绘画,他们大多数又都不懂中国古典文学。同时,美术家协会管画画,书法家协会管书法,各个印社管篆刻。

几年前,我们曾经举办过这样一项比赛:如果一个参赛者的书、画、印同时进入优秀奖行列,他就有可能获得吴昌硕奖。结果,这个奖最终宣告空缺——书、画、印兼通的人才在社会上已经很少,这是现代教育归并制度下的一种分科结果。并且,这种情形如今越来越严重。

在这样的情形下,西泠印社承担了一项特殊的工作:它还在不断提倡诗、书、画、印一体化。这样的综合型人才,目前包括高校、美协、书协,都很难来完成培养。西泠印社不直接培养人才,但它在倡导这样一种理念,来引导艺术人才往这个方向发展。

也因此,西泠再次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界的一个孤岛,它是唯一一个有形的组织,来承担一项存亡继绝的工作。

社长之位空缺,也是一种守望

中国新闻周刊:西泠印社的四个创始人都是篆刻界的精英,但均没有当社长,似乎他们最初就有一种约定,西泠的社长必须是诗、书、画、印兼长者方可当任。

陈振濂:西泠印社四个创立者,叶为铭、吴隐、王禔、丁仁。吴隐1922年最早去世,相继是叶为铭(1948年)、丁仁(1949年)去世,最后只剩下了一个王禔,从道理上说,他这个时候担任西泠印社的社长应该是众望所归,但他没有当社长。他先是把马衡请出来,后来又把张宗祥请来当社长,我猜测他们是有一个约定,生者对死者的一个承诺,就是创立者自己不当社长,而请在整个文化、艺术以及思想界更有名望的人来当社长。

西泠印社的社长位置曾经几度空缺——在创社之初、吴昌硕出任第一任社长之前,就有9年空缺;而吴昌硕去世之后,它又曾空缺长达21年;马衡、张宗祥任后也均有较长时间的社长位置空缺。目前,从启功先生去世之后,它又空缺了两年之久。

西泠印社社长的位置太重了。我曾经有一个概括,西泠的社长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艺术大师(书、画、印方面),第二是学术泰斗(有理论著述),第三是文化名人,也就是必须要有社会影响。像沙孟海、赵朴初和启功,他们的影响显然远远超出了书法界以外。这样的人来当社长,才反映出西泠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以刻章为业的社团组织。

提高人文素养守望心灵的远方 篇9

今天的教育所面临的事实是: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升,受教育时间的增加,知识量的扩大,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反而逐渐萎缩,问题意识、批判意识越来越淡薄,而对教师、对书本的依赖、盲从、迷信程度则越来越严重。因此,如果进一步追问,当下的课堂缺什么?当前的教师素质中亟待加强什么?我认为,答案是:只有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丰富教育的智慧,才能守望我们心灵的远方。

一、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人文就是追求健康与进步,坚守道义和责任,向往真善美的文化。人文就是基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去认识人、认识社会和认识世界。人文素养就是要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熏染,使学生的人格、品质、修养等得到全面提升。因此,对于教书育人的教师而言,人文素养的培育,关键在于唤醒教师人文意识,激发教师的内存动力,丰富教师的专业生活,修炼爱与宽容之心。只有张扬个性,守护真理,对教育充满理想与激情,才能让教育工作散发出智慧和理性的光芒。

人文素养既包含人文知识,又包含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人类精神劳动的成果和结晶;人文情感是蕴藏在人文知识中的精神内涵,其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持久的,它是人类精神家园的核心;人文精神是人文情感的升华,是对人文情感和人文价值追求的理性自觉,更是整个人文的核心。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学习人文知识的重要目的就是传承人类文化,积淀历史智慧,同时关注人的情感世界,培养人的合乎人类共同进步需要的价值准则。今天,我们学校教育中所倡导的爱心、同情心、正义感、公正意识、伦理观以及生态伦理观等,都是当今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因此,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倡导人文关怀,就是怀着人文情感去关怀生命、关怀人,去待人处事,去捍卫公平与正义、民主与和平。

二、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应该注意的问题

1. 人文素养不是抽象的,有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就有什么样的人文教育与之相适应

人文精神既具有经久不衰的、普遍适应的价值理想,也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特征。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是反神学,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等;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人主义肯定人和注重人、人性,要求在各个文化领域里把人和人性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今天,我们倡导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是指具有生态视野和国际胸怀的人文精神,而不是指狭隘的民族主义精神或本土文化精神。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应该是反垄断、反恐怖、反专制的,应该是民主、自由、开放的。

2.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不是说教,而是实践

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构筑精神家园,涵养人文精神。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是一种反人文的教育。人文精神是实践出来的、体验出来的、感受和感悟出来的。禅宗上说:“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包括读书、实践、反思、改进。若没有人文理性的反思与升华,就没有教育智慧的提升。提高人文素养不是单纯地教学生,而是教师自身首先要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要身体力行地进行人文实践。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感悟、体验和心灵得到升华的过程。作为教师,首先要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培养自身的人文情感与人文精神。因为教师只有具备了人文素养,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从而展开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并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自己。

三、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一项艰巨的、系统的、长期的工程。这项工程要以丰厚的学校文化为底色,否则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有原动力,就要创造书香校园。因为在广阔的历史长河中,在博大精深的经典中,蕴藏着深邃的哲理、清纯的情感、崇高的理想和探索的精神。这种经久不衰的人文精神可以使教育具有持续发展的能量。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吸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以奠定我们的理论根基、思想根基和人格根基。

1.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

尊重、发现、激励,体现了新时代的教育观。

如果人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一个人就会自尊、自信、自励,反之则会导致其沮丧和自卑。尊重,即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他们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发现就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特长,特别是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善于发现并保护学生的好胜心,再加以积极的引导、肯定、鼓励,从而使学生充满自信,敢想、敢说、敢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中。

激励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在激励的原则下去教育和训练学生,可以化野性为驯良,化粗野为文明,化腐朽为神奇。

2. 教师要坚守教育的责任和理想

没有责任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其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就是以人的发展为宗旨。教育不能违背理性,教育不能丧失良知。教育应是向善的、求真的、传播良知的、培养真情的,每一次有质量的教育活动都会唤醒学生的觉悟,催生理想,指引学生人生的方向。

当前,教育承载了过重的功利性,浸染了过多的世故和庸俗。其实,教育最深刻的危机不在于课程和教法,而在于教育精神和教育理想,在于教育理性和教育良心的反思与回归。教育理性和教育良心的觉醒,这是最迫切的,也是教育人最艰难的重任。人文精神的失落表现在教育上就是教育精神家园的沙漠化和教育激情的荒芜。教育是一种需要理想的事业,是指向未来的事业。教育不能没有理想,否则就会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所以,只有唤起教育者内心的激情和对教育的崇敬,才能使其感受到教育的幸福与快乐。这是教师的立业之基。

3. 教师要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要提高教育的品质,教师不仅要掌握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系统中的教育科学知识,还应该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着三个世界,即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知识世界的教育首先由学校完成,再通过自己的终身学习来完成;生活世界的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来完成;而心灵世界则要通过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来逐渐完善。

鲁迅先生说:“从喷泉里流出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教师只有用自己的人格才能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人文精神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才能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流淌出真善美与爱。此外,教师还要尊重每一个人的鲜活人生体验和人生智慧,尊重每一个人独立认知、情感和价值选择的自主性,尊重每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只有尊重思想自由,学生才能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探索,才会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生成,才会有科学与艺术的创造,才会有高尚人格的形成。

总之,人文素养的提高对于教师而言,实质上就是人文知识的传播、人文情感的养成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人文知识是对于人生问题的论述、表达、反思及实践的知识体系。它涵盖了宗教、艺术、哲学、道德、伦理、文学、史学、美学等各个不同的领域。人文知识的真理性在于它能帮助个体以一种全新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理由,并为他们提供可选择的生活方向。人文精神是人的内在情感。没有了人文精神,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就枯萎了、干涸了,或者变异了。有了人文精神,人类才有了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才有了信仰、理想、希望和追求。

彼此守望,不论地老天荒诗歌 篇10

你我的邂逅像谜一样

心灵与心灵碰出从不设防的回响

情感与情感擦出永远守望的目光

不设防,融入了多少信任多少托付

长守望,生出了多少感动多少力量

彼此的你我感受着彼此的欢乐

也感受着彼此的忧伤

彼此的感受彼此的守望

就像太阳之于大地

抑或大地之于太阳

因为如果没有太阳

大地就不能生辉

因为如果没有大地

太阳也将失去意义

彼此的感知彼此的守望

又恰如彼此都是太阳

我的太阳照的你周身温暖

你的太阳照的我满心透亮

呵呵,我们都是太阳

我们都很阳光

我们有阳光的.心态

阳光的行为

阳光的思想

我们没有龌龊没有暗影

所以不怕流言不怕猜想

我们上不愧天下不愧地

所以欣慰这醉人的守望

我们彼此约定

阳光的活着

阳光的守望

守望梦想:守望一个梦 篇11

暑假的一天,我从外面回来,走到小区门口,看见一个瘦小的身影站在保安的旁边。他半晌也不挪一步,细声细气的,像是在求人。走近了,才看清楚是一个男孩子,十来岁的样子,脸色有点儿黑,还有些发黄。

“叔叔,求求您了,我不是坏人!您让我进去行不行,我……”那个男孩儿的普通话略带乡音,听得出一种无奈的焦灼在里头,“您看,我一不偷二不抢的,真不是坏人!”

保安不耐烦了,朝他挥手道:“哪里来的野孩子,打哪儿来赶紧回哪儿去。”

我拿出业主卡,开门正要走进院子里去,男孩子一闪身,从我的身侧钻进了大门,一个不小心,绊倒在地上。保安忍俊不禁:“你小子还真有两下子,赶快出去,否则,我打110了。”

“叔叔,我真的是推销牛奶的!”男孩儿急急地喊道。

这么一喊,连我也乐了,这么小的孩子,推销什么牛奶呀。我打趣道:“成,你给我推销一个得了。”那个男孩儿立刻拍拍身上的土,站稳身子,煞有介事地递给我一张手抄的价格单,字迹工整清秀,显然是用心写的。

“姐姐,您订牛奶吧。在我这里汀,绝对比其他的店便宜得多,而且很新鲜的,牛奶一到我立刻就出门送货,保证都是最新鲜的牛奶。”他眨着一双乌亮的眼睛,满怀期待地看着我。

我并没有真想订牛奶,便故意刁难他:“你送可不行,以后你开学了,怎么办?”

“不会的,我上不了学了,”他神色黯然地说,“老师走了,校长走了,学校――拆了。”他垂下眼帘,声音也低了下去。

我吃了一惊,他的神色倒不像是开玩笑的,追问缘故,才知道他是农民工子弟,一家子到广州来,因为没有本地户口,只好在一所破旧的私人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上学。学校简陋,没有操场,没有实验室,甚至没有英文老师,但他依然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还当上了班长。金融风暴期间,这些学校纷纷倒闭,他也成了失学儿童。一家人在花都租了一间小铺子,干起了卖牛奶的生意。。但他自己却因为交不起高达3万元的赞助费和借读费,一直没能继续学业,只好帮助家人一起卖牛奶。这个聪明的孩子想着,与其天天等着客人上门,不如自己出去推销,这样子,兴许还能赶在暑期后开学前凑齐3万元。

“姐姐,我还想读书,我长大了要当校长,不收学生一分钱学费!我要教他们唱歌,教他们用电脑。这是我的梦想,我一定会实现它的!”那个孩子握着小拳头,一字一顿地说道,“我每次这样想着,走再远的路,被再多人责难,也不在意了。”

他的一番稚嫩的话,让我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本来不想订牛奶的,此刻也觉得不订一份牛奶,就对不住这个懂事儿的孩子了。我立刻从钱包里找出所剩无几的零用钱。

正在这时,一旁的.保安发话了:“说的倒真比唱的好听,谁知道是真的假的。小姑娘,你这样子无凭无据地给他钱,不怕上当?”保安漠然的眼神中略带一点儿嘲讽。

男孩儿涨红了脸,争辩道:“不是,我说的都是真的,我虽然穷,但是志气可不短!”他的眼神充满了自尊和愤怒,偏偏没有乞怜。

我真的在他那儿订了一个月的牛奶。每天早上,无论是旭日东升还是刮风下雨,这个瘦小的身影总会准时出现在我家门口。(范文网 )他每次都会对我说:“姐姐,你尝一口,看看坏了没有,如果坏了,我就去换。”

“那你不会亏本吗?”

“不要让人家说我们乡下孩子没有诚信。我看春节晚会了,我记住了,别人和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我要挣钱上学,将来要办一所学校,让那些和我一样的孩子……”说这些话时,男孩儿的眼里写满了坚定与自信,写满了渴望和梦想。

做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篇12

一、把传统文化融入“导语设计”中

导入新课是一门艺术, 它既是挖掘学生求知思维的动力, 也是打开学生求知欲望的金钥匙。授新课前, 我往往联系旧知识, 或回顾导入, 或情境导入, 或拓展导入,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授《离骚》时, 我引用学生读过的《沁园春·雪》中的几句:“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让学生回忆“风骚”的含义, 再从“风”引出《诗经》和《国风》, 从“骚”引出《离骚》和屈原。又如组织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时, 我这样设计导语:泰山是一座雄伟的山, 又是一座文化的山。它不仅留下了历代帝王的足迹, 也留下了众多文人的诗篇。《孟子》中就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则在《望岳》中以“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想象自己登泰山之巅俯视一切的情景……

导语虽短, 文化蕴味却很浓。几年来, 学生普遍认为:每当学习课文之前, 就是一次“文化充电”。

二、分析文本时努力挖掘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材中, 直接宣传传统文化的作品并不多, 传统文化的因素渗透在教材的字里行间, 需要我们去挖掘。譬如, 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我们可以挖掘出以下传统文化因素:第一, 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亲近。不论是儒家崇尚“天人合一”, 还是道家推崇“自然无为”, 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联系在一起, 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促使人们去亲近自然、探究自然、开发自然。第二, 折射古人的思想追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 建功立业的思想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 像陶渊明、李白这样的隐逸之士, 他们的隐逸行为也是建功立业思想的曲折反映, 他们是仕途受挫而走向隐逸的, 他们骨子里还是建功立业的思想。为此, 应告诫学生山水可以怡情, 但不能因此而忘志。教学中, 我们要把文学作品当作“个体”, 把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个大背景联系起来, 不能“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我们可以采用对比或类比的方法从外国文学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如授裴多菲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 可以对中西方的爱情观作对比分析:西方爱情来得热烈, 较少顾忌, 男子怜香惜玉, 有绅士风度。西方爱情“不求天长地久, 只求曾经拥有”, 不着眼于长久的关系。中国的爱情提倡的是“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是“长相厮守, 白头偕老”。中国传统的“门当户对”的观念, 并不属于爱情, 只属于婚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婚姻关系与传统文化中提倡的爱情观之间是有差距的。在当今西化思潮看来, 中国的爱情观太束缚人了, 但中国的爱情观自有它的魅力。

三、解释文言词语时传播传统文化

毋庸置疑, 近几十年来, 由于我们对孩子的文言教育不够重视, 致使整个民族的语文水平、人文修养以及社会文化风气每况愈下。对此, 我常常痛感“守土有责”, 并试图抓住一切有可能传播民族文化的机会, 点亮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的心灯。

长期以来, 我习惯性地把文言散文课分解为“文学鉴赏课”和“古汉语知识积累课”。在古汉语课堂, 其中的重头戏就是归纳文言词汇, 比如实词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四大类归纳、积累。在课堂上, 我这样解释“社稷”一词:

“社稷”是一个特指名词。“社”字从“示”从“土”, “示”是祭台, 所以“社”在古代指土地神。稷指五谷之神。“社稷”连用, 字面上的意思, 就是土神和谷神。土地和粮食是国民生存的基础, 古代的君主为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 每年都要到郊外祭招土地神和五谷神。于是“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后人就用“社稷”指代国家。

类似的还有“海外赤子”“巾帼英雄”“千里送鹅毛”等词语的来历, 都含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在解词过程中, 兼以举例, 起以点带面的作用, 也丰富了民族文化的积累。

四、扎实开辟第二、第三课堂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授完一个单元语文课, 我都安排一个专题, 介绍传统文化。如本学期先后组织学生学习讨论了以下内容:汉语发展简史、新词的产生和发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谦称敬称贱称、挽联、客家文化。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 精心设计题例, 与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型相吻合。

为巩固和展示学习成果, 我校的古诗文背诵默写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 每学期都如火如荼开展。语文组教师积极发动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比赛, 并取得成效。根据教学需要, 我布置学生每学期整理10位名人伟人事迹, 并要求工整书写在读书卡片上, 每学期评比一次。我曾组织学生走上街头, 查找商店门牌、广告中的错别字, 写出调查报告, 分析原因, 提出对策……

10年前, 中国教育学会、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等六单位联合发起“爱我母语爱我中华”读书教育活动。每年9月, 我都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 师生都连年获奖。我以大赛为契机, 为学生印发相关材料, 努力纠正社会语言运用上的不规范和混乱现象, 培养中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操。

五、倡议学生捧起“经典”“名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 最值得中学生研读的有《论语》《孟子》《庄子》等著作, 而《论语》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第一手、最可靠的资料。对时代的责任感、对民族的忧虑、挺身而出担当责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崇高品质, 是孔子思想和《论语》精神的实质。高中生深入了解孔子的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思想, 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必将影响其今后的思想、言行和社会活动, 甚至渗透在政治体制、社会习俗和心理习惯中。教他们诵读、为他们讲解文化经典, 让他们培养读书兴趣, 提高人文素养, 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既让一代新人受益匪浅, 又能促进新时期文化建设。

长期以来, 笔者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名著目录, 设计了含有20部中外名著的“导读与欣赏”, 打印成材料分发到各班级, 让学生走近名著、阅读名著。从家长会上得到反馈, 不少家长都非常赞成我们的做法, 还建议学校考试时多体现名著内容。2007年起, 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把文化经典、文学名著列入考试范围, 有力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有利于青年学生民族心理的塑造。

六、找回“缺失”的教育

德为人之本。司马光说:“才是德之资, 德是才之帅。”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人的一生起着统率作用, 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方向, 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

当代中学生, 勤劳教育、耐心教育、自信教育、习惯教育、名人教育、亲情教育、情感教育、贫穷教育、失败教育都比较欠缺。一些中学生无法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些地区的人吃不饱、穿不暖;一些中学生不清楚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应有的关系;一些中学生看上去整天都“懒洋洋、不振作、无所谓”……基于此, 我常利用媒体信息, 引用身边事例, 在课内外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举例来说, 我通过孟佩杰8岁开始照顾瘫痪养母, 以单薄的肩膀挑起整个家庭重担的动人事迹, 教育学生如何面对贫困和苦难;通过“最美洗脚妹”刘丽14岁外出打工, 把大部分积蓄捐给贫困学生, 帮助上百个孩子圆读书梦的感人故事, 教育学生认识什么是爱心和如何报答社会;通过受黄毒网络毒害的青少年辍学堕落、荒废前程, 甚至杀父弑母的惨痛教训, 教育学生珍惜前程, 珍爱生命……为了青少年在校园茁壮成长, 我还特别注重培养他们的勤劳俭朴习惯和吃苦耐劳精神, 培养他们的孝心和感恩之心, 培养他们抗挫折的能力和顽强坚毅的心理品质。

我在教育这片广阔而神奇的土地上默默耕耘, 以纯洁祖国语言、传承华夏文明、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 愿意做一名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望者。

上一篇:六一儿童节开幕词下一篇:解除租房合同协议书协议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