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教师是什么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你认为教师是什么(精选6篇)

你认为教师是什么 篇1

你认为大学精神是什么?

楼主 王伟曦

1.创新

2.众人迷茫时我不迷茫;众声喧哗时我寻清静

3.任何时代,诚心向学,集中精力

4.在多元化的声音里,找到自己的底线和依归,做一个建设者而不是旁观者。一楼 万旭寅 “治学!”

二楼 曹润寰

1.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为时代发展担当责任。

三楼 吴志强

大学精神就是一种社会担当。大学精神是一种对民族发展方向和历史的思考回味,并为名族的前进提出前瞻性的思考模式和有实践意义的改良措施。大学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思想起源地,大学精神便是这样一种对民族、人类终极关怀的思考与责任担当。

四楼 何永兴

和民族一样,每座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而不是人云亦云。因此,独立和自由是每座大学应有的精神基石。

五楼 翟羽婷

大学精神是自由多元开放的,最重要的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不是排除异己,会商偏激。大学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先锋,而不是滋生学术造假腐败的温床。六楼 储备

诚然,大学需要与时俱进,但大学精神并不是一个需要与时俱进的东西。中国的大学应像牛津一样,有一份无论世态如何也决不改变的豪气和底气。所以大学精神应让大学向其初始去觅求,大学精神的核心应是大学当初的创办理念,而非后世的附加值。地下室 秦健飞

1.校长是大学精神的奠基者。蔡元培领导之下的北大傅斯年领导之下的台大,无不充满光辉。校长应当成为一个学校的灵魂,而非幽灵

2.大学精神也由地域和历史共同决定,历史的积淀更让大学充满光辉。

你认为教师是什么 篇2

关键词:科学革命观,科恩

1 引言

美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史家科恩在《科学中的革命》一书中对科学革命进行了批判性、分析性的历史研究, 作者在书中阐述了科学革命的四个阶段和判断科学革命的四项标准, 并以当时的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作为背景知识, 对17世纪到20世纪这400年间的科学革命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研究。这本书是对科学的研究由规范研究走向历史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桥接性著作, 对于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科恩在书中谈到了这么一个问题:把自己的工作描述成革命的科学家似乎为数不多。那种科学家直言不讳地称自己的贡献富有革命性 (或者认为自己的贡献将会导致一场革命、自己的贡献是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的事例, 充其量不过十几个, 按年代顺序, 这些科学家分别是:罗伯特·西默, J.-P.马拉, A.-L.拉瓦锡, 贾斯特斯·冯·李比希, 威廉·罗恩·汉密尔顿, 查尔斯·达尔文, 鲁道夫·菲尔绍, 乔治·康托尔, 阿尔贝特·爱因斯坦, 赫尔曼·闵科夫斯基, 马克斯·冯·劳厄, 艾尔弗雷德·魏格纳, 阿瑟·H.康普顿, 欧内斯特·埃弗雷特·贾斯特, 詹姆斯D.沃森, 以及伯努瓦·曼德布罗特[1]。科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约15年的研究, 但对科学家“为什么认为自己的贡献是革命性的”问题并没有直接给予回答, 下文我们就将结合科恩的科学革命观提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2 科学思想的重大重新组合

科学家为什么会认为自己的贡献是革命性的呢?这个问题可以从科学家的认知心理学、价值论或者社会学等方向进行思考, 但我们说, 最最重要的还是立足于科学家的科学实践的思考。这正如科恩指出的:“无论一种给定的有关科学变革的观念是受社会政治理论或社会政治事件的影响, 还是受其他外部原因的影响, 我们都可以胸有成竹地说, 它总要受到科学发展本身的影响——总要受到使科学家们对其领域的认识、或者使其专业中的实践一天天发生戏剧性变化的那些理论、发明或系统阐述的影响。”[1]所以, 通过对这些科学家的科学实践与思想方法的研究, 可以看到科学家们对科学革命都有一种一致的看法, “即所谓革命就是对科学思想进行一些重大的重新组合。”[1]也正因为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引起了科学思想的重大重新合, 他们才把自己的贡献描述成革命性的。

科学思想的重大重新组合就是科学思想的整合、调节、转换、创新的过程, 创新是从现有科学母体中产生的, 而且革命常常是现行科学思想的一种根本性的转变, 是新的假设、公理, 是可接受性知识的新形式, 以及包括部分或全部这些性质同时还具有其他性质的新的理论的出现, 因此, 我们常看到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科学革命的著作, 其书名中都使用了“新”这个字, 比如开普勒 (1609) 出版了一部以物学原理为基础的著作题为《新天文学》, 伽利略最后一部著作 (1638) 的题目是《两种新科学》, 等等。

让我们以拉瓦锡的化学革命为代表来分析这个问题。拉瓦锡燃烧本质“氧化说”的提出整合了当时对燃烧问题研究最前沿的四个人——波义尔、布莱克、普利斯特勒、卡文迪什的工作, 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了重大的调节与转换从而实现了创造。在1772年拉瓦锡重复了波义尔在燃烧方面所做过的一些实验, 证明非金属如磷以及金属如锡在空气中燃烧后增加重量。拉瓦锡用可能是由于吸收空气的缘故来解释重量的增加而不是用燃素的负重量或轻量来解释, 这是他的科学思想的最重要的转换与创造。当时拉瓦锡所知道的密度上与空气不同并为化合物所吸收的唯一气体是布莱克的“固定空气”或二氧化碳, 他设想大气中助燃的成分就是“固定空气”, 可是拉瓦锡发现磷不能在“固定空气”中燃烧, 而且这种气体一般不助燃, 因此他不得不放弃“固定空气”是导致燃烧和锻烧的大气成分的假说。1774年普利斯特列访问巴黎, 告诉拉瓦锡他发现他称之为“脱燃素的空气”的气体即现在所称氧气, 是将氧化汞加热后获得的。这就是拉瓦锡一直在寻找的那个大气中的活泼成分, 这样他的“氧化说”开始成形了。1781年普利斯特列把氢和氧混合在一起使之发生爆炸, 发现这些气体都用尽了, 只剩下一点露水;卡文迪许重复了这一实验, 发现一个体积的氧同2.02体积的氢结合就产生水。拉瓦锡从他的实验得出了现代的结论:水是氢和氧的化合物而不是一个元素。这是拉瓦锡实现对古老科学认识的又一次重大的转换, 现在拉瓦锡已经能够应付在他的新学说开始提出时所碰到的一个严重责难了。一种金属如锡或者铁在酸中溶解就放出氢而形成一种盐, 这种金属的灰碴溶解于酸而形成同一种盐, 但并不放出任何气体, 因此,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氢就是燃素或者是水同燃素的结合。酸使燃素从金属中出来但不从灰碴中释放出来, 因为金属被设想是由灰碴和燃素所组成的。开始拉瓦锡不能根据他的新学说来说明这些现象, 但一旦弄明白水是由氢和氧所组成之后, 他就提供了另一种解释来代替燃素说:一个溶解于稀酸液中的金属摄取了存在于水里的氧, 形成它的灰碴或氧化物, 这种氧化物与酸结合而产生一种盐, 同时释放出水中的氢。这样, 拉瓦锡的学说在概括化学的已知事实上远比燃素说要满意得多, 因此燃素说很快就失去地位。最后, 拉瓦锡于1783年宣布了他在十年前所计划的化学理论的革新。

所以科学史家梅森写道:“他重复了赫尔蒙脱和波义耳的实验, 并比他的前辈从这些实验作了更多的推论, 但是一直到普利斯特告诉他关于氧的发现, 而且一直等到他获悉卡文迪许关于水的成分的研究之后才发表了他的理论。在重复英国同时代人的工作时, 拉瓦锡使用的实际方法都显然不及卡文迪许和普利斯特列所使用的方法, 但是他却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2]拉瓦锡实现创造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对科学思想进行了整合、调节、转换、创新, 是科学思想的重大的重新组合, 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拉瓦锡认为自己的贡献是革命性。

再看达尔文的革命, 在1831年12月远征队乘“贝格尔”号在航海期间, 达尔文接受了赖尔的观点, 而且扩展了这些观点, 他在家信中说道:“我已成为赖尔先生在他的书中所发表的观点的一个热诚信徒了。在南美洲进行地质调查时, 我总尝试把书中的部分观点比赖尔推到更大的范围中去。”在“贝格尔”号的航程中所观察到的生物现象, 已经使进化的心思转到生物物种进化的可能性方面来了。达尔文就是这样把赖尔的方法和观点从地质学扩充到生物学上来, 并得出这样的结论:生物物种是逐渐进化而来的, 但是完成这个进化作用的过程他却是从另一个来源得到的。他写道:“1838年10月间, 也就是开始我的系统探索的十五个月之后, 我因为消遣偶然读到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而我由于长期不断观察动植物的习惯, 对这种到处都在进行着的生存斗争, 思想上早就容易打官腔, 现在读了这本书立刻使我想起, 在这些情况下, 有利的变异往往易于保存, 而不利的变异则往往易于消灭, 其结果就会形成新的特种。这样我终于得到了一个能说明进化作用的学说了。”他还写道:“自然选择的概念的产生自我的可以称之为人工选择——那些为再生产而可能选择表现出理想特征的个体的动植物繁殖者的长期实践——的一个转化。”[2]

达尔文将赖尔的物种之间进行竞争的概念转变成为个体之间展开竞争的概念。在恩斯特·迈尔看来,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进化论正是以这种“对每一个体的独一无二的特点的认识”为基础的, 这个认识对于达尔文思想的发展来说是“革命性的”。所以科恩指出:谁都知道, 达尔文并非信奉进化的第一人, 但达尔文的理论却是革命性的。换句话说, 达尔文并不只是重新阐述了关于进化发展的某些旧的一般思想, 而是为更进一步的讨论和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富有挑战性的具体论点[1]。达尔文自己也正是从对科学思想的重大重新组织的意义上来理解自己的贡献的, 所以我们看到在1859年达尔文为赖尔的地质学革命而欢呼, 并且预言如果人们接受他本人的思想将引起一场“相当可观的自然史革命。”

3 科学观念和科学信仰的改变

革命总是与急剧的变化、根本性的转变以及广泛的影响性和震撼性联系在一起。称自身贡献是革命性的科学家们, 不仅认识到自己将引起科学思想的重大重新组合, 而且预期到自身的贡献将产生轰轰烈烈的科学观念和科学信仰的改变, 或者称为改宗运动, 也只有科学共同体的忠诚分布明显地实现了从旧观念到新观念的转换, 才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革命的完成。所以科恩在《科学中的革命》一书中多次谈到改宗:“科学革命的这一特征——赢得科学工作者——非常具有普遍性, 因此我把它的烈度作为从理论革命到科学革命转化的标志。”[1]“即使某位科学家的著作公诸于世了, 但在有足够数量的其他科学家开始相信论著中的理论与发现, 并且开始以新的革命的方式从事他们自己的科学事业前, 科学革命仍不会发生。在此时此刻, 能够导致科学革命的手段, 只不过就是把某位科学家或某一科学家小组成员思想上的成就进行公开的交流。这就是每一场革命的第四或者说最后一个阶段。”[1]“大部分失败的科学革命, 都是一些从未超出过我所说的论著中的革命阶段的革命。也就是说, 他们在科学共同体中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支持来重建能够构成一场革命的科学理论。”[1]

在认为自身的贡献是革命性的科学家中, 如拉瓦锡、达尔文有相当多关于“改宗”方面的叙述。1790年2月2日在拉瓦锡写给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信中, 他向富兰克林宣布, 法国科学家被划分为两个阵营:一个阵营的科学家墨守和坚持旧的常说和理论;一个阵营的科学家则站在他这一边。在报告了英国和德国的化学状况之后, 他断定:“因而, 在这里, 在人类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发生了一场自您离开欧洲以来的一场革命”;同时又补充说:“如果您同意的话, 那我将把这次革命看作是充分发展了的甚至彻底完成了的革命。”1791年在写给夏普塔尔的信中, 拉瓦锡说:“所有年轻的科学家都接受了新的理论, 因此我断定, 这场革命是在化学中完成的。”[1]

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结尾处有一段极有洞察力的话:“虽然我完全相信此书观点的真理性……, 但是对于观点与我完全相反的博物学家, 我并没有期望能使他们信服, 他们的心目中充满从他们的观点去观察到的事实……但是我有信心面对未来, 面对那些年轻、正在成长的博物学家, 他们将能毫无偏见地看这个问题上的两种观点。”[3]而改宗思想在达尔文的通信中突出体现出来, 下面是他在1858年至1859年间几封信的片断:在1859年9月20日, 达尔文致C.赖尔的信中说:“你以前对物种不变性的怀疑, 也许比我的著作对你的改宗 (如果你已经改变了的话) 影响更大……无论我怎样表达对你的学说的信服都不过分, 上帝知道我从不逃避困难。我愚蠢地渴望着你的判决, 这并不是说你不改宗会令我失望, 因为我记得我花费了很长时间才转变过来, 但是如果你能转变过来的话, 我将是极为高兴的, 尤其是我对这种转变有一份功劳的话。”在1859年10月23日达尔文致W.D.福克斯的信中说:“我并没有傻到想使你改宗的程度。”在1859年10月15日达尔文致J.D.胡克的信中说:“赖尔准备重新阅读我的著作, 我仍然对他的改宗抱有希望, 或者按他的说法, 使他离经叛道了。”在1859年10月15日达尔文致T.H.赫胥黎的信中说:“我决不希望你转变到我的许多谬误上来。”在1859年11月11日达尔文致A.J.格雷的信中说:“赖尔……快转变到我的观点上来了。”在1859年11月13日达尔文致A.R.华莱士的信中说:“胡克认为 (赖尔) 完全转变了。”赖尔后来在给胡克的一封信中讨论了这个问题:“我发现, 我没有能够使过去反对达尔文甚至反对赫胥黎的人的态度有了多大程度的转变。他们必须放弃‘古老而长期为人们所珍爱的观点’”[1]。

科学家的观念和信仰的改变是非常不容易的, 人们常常引用普朗克的话来表明改宗之难:“新的科学真理不是由于说服它的反对派, 使他们接受而获得胜利, 而是由于这些反对派最终死去, 而熟悉它的新一代人成长起来, 使科学真理获得胜利。”[3]我们还可以以科学界改信爱因斯坦的革命性的光量子假说之难来说明这一点。作为证据, 佩斯引证了1922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资金时的贺词:爱因斯不是因为他的相对论, 也不是他的光量子理论, 而是“因对理论物理学所作的贡献, 特别是因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而获奖。因此, 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爱因斯坦的革命性贡献当时只是停留在理论革命阶段, 并未得到实际的支持。1913年, 一份推荐爱因斯坦当选普鲁士科学院院士的正式文件中, 反映了当时物理学界的一般态度, 他们是M·普朗克、W·能斯特、H·鲁本斯、E·华伯。这份发表于1962年文件高度评价了爱因斯的杰出贡献, 但是, 他们感到应试着原谅爱因斯坦:“有时……也会在他的思索中失去目标”, 例如“他的光量子假说”[1]。

就连爱因斯坦本人也曾不顾量子论初期的伟大成就, 顽固地不愿信仰几率的基本性。杰拉尔德·霍耳顿用“基旨”作用来解释这一现象, 他认为爱因斯坦的工作研究表明, 在他的一生中, 指导他的理论建设的基旨有:形式 (而不是唯物主义) 解释的首要性;宇宙学尺度上的统一或统一化;简单性;完备性;连续区;当然还有守恒性与不变性。正是这样一些“基旨”解释了在一些特殊的案例中, 为什么一位科学家固执地在一既定方向继续他的工作, 即使难以用经验来检验, 或者不能提供经验的检验时也如此。这同样解释了为什么爱因斯坦拒绝接受那些理论, 它们虽然得到现象间的关联的充分支持, 但却基于与他自己相反的“基旨”假定 (例如玻尔学派的那些“基旨”假定) [4]。

对于科学观念和信仰改变之难, 科恩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 “通常新的和具有革命性的科学系统所遇到的是抵触而不是热情欢迎。这是因为, 维持现状对每一位取得了成功的科学家来说, 在思想方面、社会方面甚至财务方面都有好处。”[1]库恩则认为:“参与范式争辩的各方, 由于各自出发点和价值观的相似之处十分有限, 因而无法在共同前提的基础上相互辩驳。在范式选择中就像在政治革命中一样, 不存在超越相关共同体成员间的共识的标准, 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大家意见的一致。这样, 为了知道科学革命是如何实现的, 我们不但要考察自然现象的推动和影响, 也要研究那些在各特殊的科学家共同体中有效的说服论辩技巧。”[3]“科学革命中出现的新的常规科学传统, 与以前的传统不仅在逻辑上不相容, 而且实际上是不可通约的。”[3]但是不管是改宗是如何的困难, 革命性的科学理论总是能通过一步步地赢得科学家的忠诚, 而最后成为新的学科范式, 许多科学家也正是对自己的理论存有这方面的信念才认为自己的贡献是革命性的。

4 科学思维范畴与思维方式的上升

认识活动立足于特定的思维方式, 这是主体能动性的根本表现。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 它同样要在特定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进行, 科学中的思维方式渗透在科学研究活动的始终。思维方式中的观念或本体论成分假定了自然界存在什么样的实体, 这些实体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方法成分则指出可以用什么样的手段来研究实体性质和实体间的关系。思维方式不仅给研究者们提供一个领域研究的概念框架, 而且指示了研究的程序模式, 甚至是评价研究的标准。科学革命是科学家思维方式的转折, 科学革命不仅摧毁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和观点的本身, 而且摧毁科学家直到当时为止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提出解释的共同思维方式, 对这种思维方式摧毁得越深刻, 摧毁所涉及的科学问题的范围越广泛, 它所引起的自然科学革命就越深刻。因此, 凯德洛夫指出:“所谓自然科学革命, 应当首先理解为研究和说明自然现象的观点本身的根本转折, 用来认识 (反映) 所研究的对象的思维结构本身的转折。真正的自然科学革命的实质恰恰在于思维方式这种急剧的转折, 恰恰在于已经陈旧的科学认识方法向新的进步的科学认识方法的转变。”[5]

科学思维方式的进步或上升首要表现为新的概念和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范畴的形成。“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6]“我们的思维的成长和演化是一个形成概念的过程, 是一个精心构制或多或少地系统化的结构 (在其中, 这些概述彼此联系起来) 的过程。”[7]这种概念和范畴的框架表征我们的思想构筑经验世界的方式, 表征我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 并且因为我们的思想和认识与我们的信念和行动密切联系在一起, 所以也表现我们的行动方式。科学革命是新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和科学思维范畴的流动与上升, 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科学家与哲学家把一些贡献称为革命性的。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伊·普里高津在他的著作《从存在到演化》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当我谈到科学革命的时候, 并不仅仅意味着科学中的某些重大发现, 如夸克、脉冲星和分子生物学等。”在普里高津看来, 科学革命的意义在于抛弃长期以来坚持“相信微观粒子——分子, 原子, 基本粒子的简单性”。这样使他引出他的新的科学思维最重要的范畴:从简单到复杂, 从可逆到不可逆, 从存在到演化[1]。

爱因斯坦在评述牛顿的文章中指出:从量上看来, 他自己对牛顿学说只作了很小的修改, 但从质的方面说来, 他的改进则是深刻的。在牛顿物理学中, 时间是均匀流逝的, 空间是平直的、均匀的、各向同性的, 并且不受物质存在的影响。相对论则揭示了同时性的相对性, 物质、空间和运动之间的联系, 展示一个可用非欧几何来描述的弯曲空间。因此, 库恩在说明爱因斯坦的理论与牛顿理论之间革命的不可通约性时指出:“必须改变已经确立、且为大家所熟悉的概念的含义, 这正是爱因斯坦理论的革命性影响的核心。虽然较之地心说到日心说、燃素说到氧化说、光的微粒说到波动说等范式转换它要更为精微难辨, 但它所导致的概念转换对前已确立的范式的决定性摧毁却毫不逊色。我们甚至可把这个事件看作科学史上革命性重新整合的原型。正因为它并未涉及引入新的研究对象或概念, 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力学的转变才特别清晰地显示出, 科学革命就是科学家据以观察世界的概念网络的变更”[3]。所以, 按照数学家A.玻莱尔的说法, 爱因斯坦“不仅带给我们新的物理学理论, 而且教给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因此, “凡是学习过他的理论的人, 不可能再按他们过去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了”[1]。在科学的机械论传统中, 物理学定律是用严格决定论的方式表述的, 而量子力学则揭示了运动变量之间的概率联系。英国天文学家A.S.爱丁顿认为:“表示性质特征的形容词革命常常被用在两项伟大的现代发展上, 一是相对论, 一是量子论。”他解释说, 这两个理论是揭示世界奥秘的新发现, 而且使“我们关于世界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

在科学革命的过程中, 我们都可以找到这种概念和范畴的流动与上升。当然, 这其中“有影响到整个学科乃至其他学科的思维和解释方式的大规模剧变, 像在达尔文革命或相对论革命、量子力学中发生的革命那样, 也有小一点的革命, 只对一门科学的某一部分产生深远的作用, 而没有影响这门科学的全部思想或其他科学的思想。”[1]从哥白尼的革命我们可以看到:可见的东西为不可见的东西所取代, 直接的东西为间接的东西所取代, 感性的东西为抽象的东西所取代。拉瓦锡的化学革命则改变了整个化学研究的范式和概念系统。波兰、法国双国籍科学家和哲学家A.迈耶森认为:“伟大的变革者 (如拉瓦锡) 打碎了那些束缚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枷锁。”[1]而达尔文革命的意义就是实现了思维范畴从不变到发展, 它的核心是抛弃关于自然界绝对不变的见解和目的的解释, 并过渡到承认自然界的发展和普遍联系的见解。丹皮尔认为19世纪知识界的真正兴趣, 从天文学转到了地质学, 从物理学转移到了生物学和生命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 达尔文的进化论“最有效地扩大了人们的心理视野, 促进思维方式上的另一次大革命……。”[8]而现代自然科学最新革命则一步步揭示了:从粒子绝对基本性到不可穷尽性, 从机械的直观性到数学的抽象性, 从构成性到生成性, 从简单性到复杂性, 从还原性到系统性, 从无序性到有序性, 从线性到非线性以及对称与非对称、偶然性与必然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等等思维范畴的流动与上升。每一次重大的科学革命都形成新的范畴与新的思维方式, 这些概念和范畴内化为科学家的新的研究传统和进一步创造的概念框架, 为下一次的科学革命做准备。

因此, 我们看到科学革命与思维范畴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科学革命是科学思维方式变化的必要条件, 没有科学革命就不可能有科学思维方式的变化;反之, 没有科学思维方式的某些变化也就不可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革命。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科学家认为自己的贡献是革命性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科恩.科学中的革命[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8.

[2]斯蒂芬F梅森.自然科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3]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杰拉耳德霍耳顿.科学思想史论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0.15-16.

[5]李醒民.科学的革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9:118.

[6]郭金彬.科学思想的升华——科技创新思维范畴上升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6.

[7]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引论[M].北京:求实出版社, 1982:9.

你认为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篇3

有一回考试成绩出来了,大家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老师要求试卷给家长签名。放学时我听到了不少这样的话:“完了!完了!这下父母又要烦个不停了……”我回家给爸爸签名时,爸爸的脸色不太对,嘴里不停地说着:“你怎么考的,比平时成绩跌了好几分……”

第二天到学校,我听见许多人在说:“昨天,爸爸差点儿就发火的,晚上直说着考试的事,烦死了!”我也凑上去把我昨天的事一骨碌全倒了出来。

冬天到了,大家又在说:“爸妈好烦,一定要我穿得跟狗熊一样才肯让我出门,现在又不是很冷……”我也是这样。

这些话语我几乎每年、每月,甚至每个星期都能听到。可回头一想:家长的话语就这么让我们心烦吗?难道父母对我们不闻不问。会让我们很安心吗?我想不是,父母烦是因为关心我们。我可以说,关心不一定要在你生病时冒大雨送你去医院,父母对你的关心,对你的爱也不需用“大事件”来衬托!

要记住:拥有父母的关心,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小作者很会细心地体验生活,抓住学生时期最典型的事例来反映生活。成绩是学生的学习好坏的一个标准,是家长关心的一个重要数据。但对于学生来说有压力,害怕达不到要求而被责备。写到后来作者笔锋一转,领会到这是天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与关心。可见,她的心理在成熟了。

你认为教师是什么 篇4

[分析] 通过这个问题对求职者进行反问,面试人可以获悉求职者如何理解这一职位的要求,以及他(她)如何理解企业的工作重点,

[错误回答] 我会聘用像我一样的人!我聪明、能干,而且能够自我激励。这正是这个职位需要的品质——它需要一个迫切希望得到这份工作的.人。

[点评] 在这种回答中,求职者并没有接受面试人的挑战,也没有进一步将谈话重点转移到自己身上,结果就注定了他(她)无法看到问题的全部。这种回答还使求职者看起来好像非常迫切地希望得到这份工作——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误区,

[正确回答] 我认为21世纪对企业提出了一些真正的挑战。如果我做招聘者的话,不管什么职位,我都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我想招聘那些既可以做决策又能参与团队工作的人;我想招聘能理解全球竞争但又不害怕全球市场的人;最后,我想招聘能真正意识到质量和服务是企业成功之本的人。

你心目中最好的教师是什么样的 篇5

要做一个好老师,不仅需要知识的力量,还需要人格的力量。教书育人,所谓教书就是用知识来感召受教育对象,所谓育人就是用人格来感召受教育对象。要做一个好老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对学科内容灵活、深刻的领会对于有效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每位教师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

2.广阔的知识面。一个好的老师不会把自己仅仅局限的自己的专业方面,同时还要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那句话“你要教给别人一瓢水,首先你自己得有一桶水”。作为老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要扩大知识容量。一个博学的老师总是更容易受到学生的爱戴的。

3.较强的演示,示范能力。好的老师要通过演示教授让学生懂得而不是仅限于自己知道什么。不管老师用了什么教学设计,用了什么多媒体工具的帮助,采用了什么课外活动,能让学生理解并应用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4.和学生沟通的素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建立在良好的沟通的基础上的。作为老师应该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多和学生交往。5.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因为合理的教育方法的基础还是建立在对学生心理发展过程的认识上。如果教师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感情被理解接受,从而更好的融入课堂氛围中,极大的促进教学。

6.不断学习的能力。一个优秀的老师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他需要不断的摸爬滚打,不断的扬长避短,不断学习自我完善,才可以创造出自己的风格,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作为一名年轻且缺乏教学经验的农村美术教师,我有很大的压力,但也在教学中与孩子们有很愉快的时光和感情,痛并快乐着吧!

现在的美术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的美术教学,难度大。首先从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依然处于弱势地位。走出局外,可以看到几点客观原因。1.社会观念因素:封建观念长期驾驭着中国的农村,农村家庭中的思想观念依然陈旧。美术,他们的理解似乎就是“画画=不务正业”。2.“升学率”因素:“升学率”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校的“硬道理”,学校要发展靠的就是这个“硬道理”了。自然,美术课程做为“副科”的身份,跟“升学率”的“主角”根本沾不上边。3.教材本身因素:虽然,近些年来,国家教委投入课改的精力加大,教材更具人性和深度了,但并不完全顾及“因材施教”教育环境的理念。许多不同层次的学校用起来自然力不从心,越起到相反的效果。

此外,当然还有师资力量等的因素。我们分析完这些客观存在的情况,有些是可以改善的,有些只能望而却步,如此,不能改变只能适应了。反过来,如果这些因素都存在,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活动就亮“红”灯了吗,其实不然,我觉得我们还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推动美术教学:兴趣、手段、学校的足够重视。

中学生对美术还处在简单的认知性审美上。要在审美与兴趣上提高还需要一些方式方法,对此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创设情境 1.一节优秀的美术课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变成学生体验情感,感受快乐的学习。如:开课可以问“你喜欢什么?”“你想不想做什么?” 2.如今多媒体可以把音乐的感情色彩很好的融入到美术的教学课堂上来。音乐是时间与视觉的艺术,他通过旋律、节奏、节拍、强度等形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指导绘画创作时,有选择的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美去感染学生。可以使学生的绘画创作增强艺术效果。在导入环节,静态绘画的过程中都可以起到一定的调节学生情绪和促进绘画热情的积极作用。3.以游戏表演创设情境也同样是一个常用的教学手段,每个孩子都很有表演的欲望,渴望展现自我。活泼的游戏既能吸引孩子的自觉参与又能为孩子们提供成功的机会。

二、实物写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一年级的《线条的艺术表现力》一课,抓住线条是如何变化设问谈感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与分析,对比花卉的茎、叶、干等如何表达,应用什么样的线条,上黑板上演示,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高起来了,学生的兴趣上升了,作业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三、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每节美术课都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其实,教学资源可取决于教师本身,取决于教材,取决于学生已有的资源和学生原有的经验。充分的展示教具也是丰富美术课堂的一个必备的内容。美术是个直接的视觉刺激,教学内容采用直接立体的展示比较,再通过解说和感受,其教学内容比学生就一本教材的自看自画来得更能打动人心。美术的教学资源可以直接来源于生活,大自然,乃至教室或学校里。往往最贴近学生的资源就能使学生接受和亲近,在身边的小事中感受美丽,创造美丽,会使学生有更多惊奇的探索和发现。

四、教师给学生的课堂作业给予鼓励和肯定美术作业是在课堂中完成的,教师在教学时一方面要下讲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对学生的作业,给学生一些赞扬,对绘画中有创造性的学生给予肯定,这对提高学生的兴趣起到一定的帮助。

教育叙事故事(问题解决方案)

背景: 个案分析: 我班学生陈阳,自上学期以来,自控能力突然变差,上课有时爱走神,常常望着窗外发呆,但在课堂上从不和同桌说悄悄话,从不影响周围同学听课。作业总是拖拖拉拉,往往拖到最后才交。从来不记家庭作业,经常打电话给同学家,询问家庭作业。常常丢三落四,不是忘带书,就是忘带作业。作业字迹潦草,错别字特别多。因为自身缺点多,老师看不起他,同学们疏远他,致使他滋生自卑畏怯的心理,使他缺乏自信心,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低人一等,不敢和同学交朋友,同学们也不愿和他交朋友。

诱因分析和措施: 我在闲暇时间找他谈话,在他身上看到的是自卑和无奈,是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沉闷和孤独。为什么陈阳会变成这个样子?我带着这个问题,通过与本人谈心,电话家访,走近家长等方式,让我了解到,有以下诱因:(1)父母离异,伤及孩子。原来是陈阳的爸爸和妈妈离婚,他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小小年纪失去了父爱和母爱,总想着父母遗弃自己,给自己心中形成一层阴影,挥之不去。(2)伙伴的冷言,误解群体温暖。家庭的不完整,自己心理本就难以承受,再加上小伙伴们的取笑,使他更是难言。有时同学们一说爸爸如何好,妈妈如何亲,他都认为是在挖苦自己。同学的无意说笑,同学的得意炫跃,都会引起他的误解,有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3)缺乏理解,爱之无方。虽说爷爷奶奶对他百般疼爱,但对孩子的心理不理解,只是一日三餐的关心,衣食住行的呵护,对孩子的心理变化不觉察,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爷爷因为忙很少过问他的学习情况,虽然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也十分简单。爷爷奶奶的望子成龙,导致他有一种负重心态,致使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 障碍随之而来。阳阳常常觉得自己家庭不完整,别人会看不起他,于是使他渐渐变得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由此他产生了一种与世隔绝,孤寂独处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态。(4)批评无度,心理误解。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及时完成课外作业,在学校得不到老师适时的表扬和鼓励,加上任课老师对阳阳的一些恶习很反感,常常批评他,使他产生一种自我否定的情绪和心结,慢慢失去了自制能力与自信心态。自信的失去,让自卑感慢慢占了上风。他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不再喜欢接触老师,置身于群体之外,心理脆弱,承受能力降低。辅导过程:

(一)走近家长。

1、帮助孩子找回爱,抚平孩子心伤。我经常和陈阳的生身父母进行电话访问或直接面谈,让她(他)们懂得,孩子是无故的,孩子需要父爱,更需要母爱,一点爱就会给孩子莫大的鼓舞,常在孩子面前出现,是孩子健康成成长的必需,为了不毁孩子一生,做好兼职父母。

2、帮助提高理念,正确教育孩子。我常和陈阳的爷奶谈心,让其 及时了解陈阳在校的表现,并介绍一些育儿新理念,注重育子方法,爱而不溺,教而有方。

(二)注重辅导方,融入情感教学。

1、走近陈阳走近方能知心,知心才可交友。为了消除陈阳的畏惧心理,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拉近彼此距离;课间让他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让他体会老师信任的快感;有不妥处,婉言指出,既指出错误,又让他感觉亲切,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让他体会到进步的喜悦,在不经意中,全班同学都能感受到陈阳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他开始喜欢和我接近,喜欢和伙伴们游戏玩耍。

2、给予机遇,满足表现欲。有一次班级开展演讲比赛活动,陈阳被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同学们给他的机会。开始他还再三推辞,经过我的鼓励,和家长的支持,他接受了。他深有所思的说:老师鼓励我,家里支持我,同学们拥护我,我要讲就要讲好!结果表现得很好。我和老师们都在课堂上表扬他。他笑了,他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笑的那样开心。从此他变了,他真的开始努力了。

3、沟通心灵,品尝爱的滋味。欲让陈阳变化,其着眼点应在于家庭的施爱及在校的情感教育。因此,我把她的爷爷奶奶请来,详细地分析他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他们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为自卑的陈阳提供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

4、多元评价,促进自信。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班每周班会,都对上周学 生表现做一次评价,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和不足都记下来。在评价中,陈阳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 在自我批评中,学会了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他的自我教育意识,让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出潜在力量,自律、自信、自强,把自己融入大集体之中。反思: 陈阳的转变让我认识到激励作用之大、情感力量之威。只要投入感情,就会有收获。只要有 爱的滋润,就会有奇迹出现!对因缺少关爱等因素造成的问题儿童,更应为他们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因而,针对类似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 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 周围事物的思想导向,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周围人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 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家人、老师、伙伴身上来,爱人就会得到人爱,消除与周围人的隔阂,乐于学习,乐于生活。

记得那是去年期末考试前的一个星期五下午的第二节课,上课铃声响了,我习惯性的空着双手,踏着轻快的步伐,向初二2班的教室走去,一走进入教室,看到满是埋头苦“学”的“学子”,我这“兼职副科”自然也不敢怠慢,赶快配合,腾出更多时间让他们自修其它科。为了不破坏这种良好的学习气氛,我连站在讲台上受学生的“行师礼”都免了,嘴里很自然地说出那句老话:“同学们好,看来大家都挺忙的,那按老规矩,同学们自己把握时间做练习吧,不要大声说话就行了”。“啊,又是自习,又是学习”“是啊,老师,整天都在学习,我们好累”“连想放松的时间都没有”“老师,我们上美术课吧,画画吧,就权当是放松课吧”„„可别说,这下真的使我的内心深深的震撼了,一时间接不上话来,有些不知所措,有些尴尬更有些愧疚。好久,好久!我才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那好吧!那哪位同学借我课本”。我的反应是那么的牵强,说完我迈着缓慢的脚步走上讲台,又准备开始 “读”课本的教学了,问了几位同学拿课本,不是丢了就是撕了,搞笑的是墙上贴的、椅背上垫着的居然尽是美术课本。“那好吧,我们今天不上课本上的新课了,就画人物简笔画吧,画你最熟悉的同学,有哪位同学乐意站在讲台当模特,让台下的同学画呢?”“我”“我”“我”„„我声音一落,整个班沸腾了起来。这种激情,是我教这个班以来,从未有过的。我被他们这种激情给深深的感染了,随即,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最后整堂课在欢乐和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可想而知,这堂课是成功的,这种好效果也是我远远意想不到的。现在的美术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的美术教学,难度大。首先从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依然处于弱势地位。

走出局外,可以看到几点客观原因。

1.社会观念因素:封建观念长期驾驭着中国的农村,农村家庭中的思想观念依然陈旧。美术,他们的理解似乎就是“画画=不务正业”。

2.“升学率”因素:“升学率”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校的“硬道理”,学校要发展靠的就是这个“硬道理”了。自然,美术课程做为“副科”的身份,跟“升学率”的“主角”根本沾不上边。

3.教材本身因素:虽然,近些年来,国家教委投入课改的精力加大,教材更具人性和深度了,但并不完全顾及“因材施教”教育环境的理念。许多不同层次的学校用起来自然力不从心,越起到相反的效果。

此外,当然还有师资力量等的因素。

我们分析完这些客观存在的情况,有些是可以改善的,有些只能望而却步,如此,不能改变只能适应了。反过来,如果这些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因素都存在,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活动就亮“红”灯了吗,其实不然,我觉得我们还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推动美术教学:兴趣、手段、学校的足够重视。

一、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愿学的内动力。内因决定外因。科学证明一个人如果有兴趣做某件事,他身心一旦受到激发,大脑及身体的诸多器官就积极活跃起来,做事的效率就高。要学生学好美术,就要激发学生爱好美术的兴趣,只有当学生的兴趣受到激发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使更多方面的素质得到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故事引趣,提问题,留悬念激趣,让学生在学中玩中求趣等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的愉乐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媒体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参观大自然、赏析美术作品,培养他们向往美、追求美和享受美的意识。

二、手段。

首先,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太单一,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和强制,这样只会让学生反感和产生厌学情绪,只能收到事倍功半乃至相反的效果。反之,在教学中把美术中美而有趣的形象巧妙设计以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想象的能力,学习就不会显得乏味了。

其次,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学中,尽管用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它们的目标还是一致的,终究是在传授传统的知识,久而久之,自然也会枯燥无味。如此看来,如何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成了评价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不同于传统教学之所在。美术课的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引导学生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 的独特性质,决定了美术科教师总不能绷着脸在严肃的氛围中结束课堂。例如,可以在练习课堂中播放一些轻音乐,这样,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心情愉快,思维自然更加敏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让学生得到视、听觉美的全面感受。当然,一个完整的成功的教学活动,教师丰富的教学表情,和谐、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也是关键,教学效果会更佳。

最后,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要体现“因材施教”。面对农村班级,不要认为他们不喜欢美术科,只拼命为“升学”而奋斗,其实他们也有很多爱好,也想放松。这个时候,教师要善于观察,根据他们的特点,不一定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量身而作,给他们上一节轻松、愉快的美术课。此外,在平时教学中,还要注意后进生的培养,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点,允许他们有自己思考和创作的空间。

三、争取学校足够的重视。

一个好的教师,不会埋怨教学环境如何的不好,只会发现和创造一些条件,让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得更好。美术科要有发展,学校的重视少不了,教师更要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责任心。我平时经常带一些有美术爱好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美术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也锻炼了他们的创作能力,培养他们对美术生活的热爱,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我想自己会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更加努力,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争取培养出更多有美术爱好的学生,让学校的美术教育取得突破。让学生成为美术教育的主体,让他们内在的创造性、造型表现欲望与外部存在的美术相碰撞,让“美术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沟通,从而使学生真正意义上获得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益的美术能力,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的终极目标,我觉得这才是我们美术教育者所追求的共同方向。

你认为教师是什么 篇6

我实际追踪过这样的案例,结果会发现,这些编辑部反弹的原因通常也很单纯,就是公司设计的电子书流程,确实都增加了编辑的麻烦。出版社现在绝大部分的营收来自纸书,编辑的工作流程完全针对纸张而来,这已经是有几百年的传统了。不只编辑部,包括外部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如何为出版纸本书而写作。这个从作者起头,一直到出书上市的流程,要改动起来,绝对不是自己编辑部做好就行的。

电子出版作业流程如果不考虑前端的作者,不考虑后端的排版,最后的结果就是苦了中间的编辑。现在典型的数字出版流程,大部分都不理会编辑现有的流程,而是在正常作业之外,另外要求编辑重新在电子化平台上“再处理”一次编辑部已经完成的稿子。这意味着,一份稿子,要做两遍工。这样要编辑不反弹,不怨声载道,也未免太强人所难了。

而其实这样的情况是完全没有必要,完全可以避免的。现在无法避免,原因是设计流程的人,没有真正了解编辑的工作。适合数字出版的关键,其实只有一件事,就是档案的结构标记。白话一点说,就是如何在稿子上标记“这是大标、这是小标、这是图说、这是内文、这是第一章、这是第二节……”的工作。

在传统流程里这是下编辑指令,下排版指令,或者下段式的范围;在电子出版,则是下标签或下 tag 的范围。纸书下编辑指令,电子书下 tag,两者是完全相同的,应该做一次就好,但现在大部分公司的流程,都把这两件事分开做。一件事分两遍做,当然是做重工,编辑当然会不高兴。

最有效率的工作流程是在编辑下标的正常作业里,嵌上可以自动转为数字卷标的标记。编辑并不需要直接处理数字标记,新流程要做的事情是,确保编辑的标记可以自动转换为有结构意义的数字信息(通常就是转化为xml)。有结构意义的数字信息,不只可以进入新的数字出版流程,被应用程序(例如电子书阅读器)正确读取,也可以进入传统的纸张书排版软件(例如 InDesign),被排版程序直接处理。

我们现在大部分的新流程不知道如何把编辑下标转成数字结构信息,结果在后续的编排流程里,这些辛辛苦苦下的标,竟然会被辛辛苦苦地删除(如果你的标记不是结构信息的话,美编一定会被迫非要删除不可,因为那些标记不应该出现在印刷成品上)。还不只这样,等到你要做数字出版的时候,这些辛苦删除的标记,还得再辛辛苦苦地手动重建一次。这绝对是全世界最荒谬的。

所以良好的电子书流程只有一个关键,就是你要确定只花一次力气下编辑指令(段式、卷标或tag),并让这个工作成果可以被所有后续应用直接套用,包括电子书应用,也包括印刷排版。错误的流程规划,既浪费成本,导致组织抗拒,做出来的东西效率慢,质量也差。如果你的数字化出版流程需要为后续每个应用重新下标签,简单说,这个流程必然是错的。如果你的新流程会引来编辑部的强力抱怨,不要觉得编辑部太保守,先问问你的流程是不是做了重复的白工吧。

上一篇:万绿园游记作文下一篇:秋游活动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