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

2023-0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等进行的设想和计划。以下是小编的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

初中物理摩擦力实验的改进

摘 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实验是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平台,本文将初中物理教材中《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设备和方法进行了改进,较好的解决了该试验传统做法中的两个最大问题。

關键词:物理实验;滑动摩擦力;改进

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既是教学的内容,又是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物理实验中所呈现的物理思想、方法,对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科学素养,促进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和方法,对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有积极作用。但是目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并不乐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验器材落后、实验教学方法陈旧、利用课件代替实验操作,甚至是在黑板上讲实验等。改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更新实验器材、改进实验教学方法,都是当前一线中学物理教师应思考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进行了改进,克服了传统实验中存在的缺点,现介绍如下:

1.教材分析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第七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完力的基本概念、力的描述及测量之后的延伸,既是力学基础知识的升华,也为以后用试验的方法探究力学问题打好了基础。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该实验是控制变量法的又一次应用,凸显了科学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归纳的能力,更为后续压强、液体压强和浮力等知识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2实验改进

该实验的传统做法是通过转换法将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大小,转换为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所以需要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学生在拉动弹簧测力计时不能很好的控制物体的运动状态,严重影响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实验结果;其次,读数时由于弹簧测力计是运动的,所以学生的视线要随着测力计一起移动,不便于弹簧测力计示数的读取。以上两点都会导致实验过程中出现较大的误差,既影响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也不利于学生的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的培养。所以笔者从两个方面对该实验做了改进。

实验器材:长方体木块、棉布、纱布、摩擦力演示器、圆盘测力计、定滑轮、力学传感器、电脑。

改进一:使用摩擦力演示器带动木块匀速运动。摩擦力演示器(或利用废旧电动机自制)的使用,不仅能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且通过转速的调节,实现了对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关系的探究。用圆盘测力计(即演示弹簧测力计)代替弹簧测力计,使实验过程中的读数更加简单、直观、准确,减小了由于读数时指针不稳定带来的误差,更加适合教师做演示实验。实验过程中,首先将木块放在摩擦力演示器上,再用一根细线通过一个定滑轮连接木块和圆盘测力计(注意定滑轮的使用)(如图1),打开开关,当传送带匀速转动时,木块在水平方向会受到皮带施加的滑动摩擦力及细线的拉力作用,而木块相对于传送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就等于细线对物体的拉力大小。这样,通过读取圆盘测力计示数就可以知道此时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将木块的不同侧面包裹不同材料,如棉布、纱布等,翻动木块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会得到不同的数据。本改进措施可以使木块尽可能的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使实验误差最小化,在教师演示时,也更方便学生观察。

改进二:使用力学传感器代替圆盘测力计。针对改进一中,圆盘测力计指针会有微小晃动的情况,笔者又将圆盘测力计改为力学传感器(如图2),实验过程中,只需要用细线连接传感器探头,传感器将得到的数据以图表的形式通过电脑直接显示在大屏幕上。由于传送带不是很稳定,所以使摩擦力图形并不是完美的直线,会有轻微的上下抖动,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调节传感器灵敏程度进行改善,但为了学生看到最直观的实验结果,建议不作调整。

摩擦力方向的判定和大小的测定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教学中做好演示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下面两个演示实验,供老师们教学中参考:

1.如图3所示,加了一个砝码的长毛刷静止在桌面上,长毛刷处于直立状态,在长毛刷上施加水平向右的外力时,毛刷发生形变,从形变的情况可以形象地确定毛刷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向左,把加了一个砝码的长毛刷放在斜面上,长毛刷处于静止状态,从毛刷形变的情况可以形象地确定毛刷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方向向上。

2.如图4所示,将圆盘测力计固定在铁架台上,其挂钩通过细绳和木块相连,木块下面压着较长的纸条,缓慢的拉动纸条时,可以看到木块随纸条一起移动,此过程拉力逐渐增大,测力计的示数也逐渐增大,直到测力计的示数增大到某一数值后,木块才相对纸条有移动,这一实验可说明两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随拉力增大而增大,而且有个最大值。图1图2木块在纸条上滑动后,继续拉动纸条.测力计指针将稳定地处于某一位置,其示数即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将木块的侧面压在纸条上,测力计示数不变,表明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改变木块与纸条接触面的材料,测力计示数不同,表明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性质有关,在木块上放置与木块重量相等的砝码,使木块对纸条的压力加倍,测力计示数亦加倍,表明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

3结语

通过以上两种改进措施,可以较好的解决传统试验中的两个最大问题: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和弹簧测力计的计数。电动机的使用可以使木块尽可能的做匀速直线运动,有效的减小了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而力学传感器的应用,使实验数据更加直观的呈现给学生,方便学生得到结论。在其他实验课程中,教师都应根据现有条件,尽可能的优化实验设计,更新实验器材,以弥补传统实验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王向红. 对初中物理几个实验改进的思考[J]. 学周刊,2017,20(20):78-79.

[2] 邓德武. 探究摩擦力大小实验的改进[J].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7,27(3):43-43.

作者:王玉兰

第2篇: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浅探

[摘要]摩擦力是初中物理的重要概念,在苏科版教材的编排上,第一节是滑动摩擦力的概念,然后探讨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第二节是改变摩擦力的方法。另外,介绍静摩擦、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等。结合学生对摩擦力知识的学习情况,文章重点探讨课堂导入、概念建立、影响因素、教学启示等内容。

[关键词]摩擦力教学;初中物理;浅探

[

摩擦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苏教版物理教材在摩擦力一章的组织上,开篇引出摩擦力,但并未直接介绍摩擦力概念,使得学生难以清晰认识摩擦力,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同样,教材在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的对比分析中也未进行有效组织,使得知识结构不完整,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本文针对本章教材组织问题,在构建有效课堂上,从课堂导入、概念建立、影响因素、教学启示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帮助学生理解并认识摩擦力的本质。

一、设置问题情境,导入课堂学习

初中物理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现象与本质的关联,突出问题导向教学。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更要通过问题情境,强化趣味教学,促使学生融入问题情境。摩擦力,生活中十分普遍,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摩擦力的分析,有时候过于抽象,学生难以清晰理解。比如,在教学中,设置拔河比赛的情境,将绳子的一端标记为红色,另一端标记为蓝色;选两位学生,一位学生身高、体重、力量都远高于另一位学生。力气大的学生拉红端,穿上轮滑鞋,蓝色一端由力气小的学生拉,该生穿上足球鞋,让同学们观察比赛过程,并对结果进行提问:“为什么力气大的学生输了,而力气小的学生反而轻松战胜对方?”问题的设置与情境的展现,激活了课堂学习气氛,也让学生从生活化的物理现象中,引发了思考。

二、建立摩擦力的概念

从拔河比赛的过程来看,显然,力气大的学生,因为脚底有滑轮而无法占优,相反,力气小的学生则轻松赢得了比赛。针对拔河比赛,不同学生对拔河中摩擦力大小变化、用力方向的认识有差异,使得比赛结果增强了趣味性。同样,让学生将手掌置于桌面,用较小的力向前推,手掌仍静止;再用较大的力向前推,使手滑动,这时他们的手掌明显感到桌面的阻碍作用。由此可以让学生体验摩擦力的作用效果,并初步得出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即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最后引出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通过概念的分析与确定,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了解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方向及相对运动中的阻碍作用。

摩擦力的表现有哪些?我们从桌面实验中发现,当推力较小时,手掌并未发生移动,而此时的摩擦力表现为静摩擦力;当推力较大时,手掌发生移动,此时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是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在桌面上推(或拉)文具盒、笔袋、书本,并使之滑动,感受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同样,当一个足球在草地上滚动时,也存在摩擦力,这个摩擦力叫滚动摩擦力。鼓励学生从生活事例中发现不同的摩擦现象,从而增强学生对不同摩擦力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奠定基础。

三、结合生活经验巩固所学知识

从概念的提出到摩擦力现象的对比,学生已经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分析摩擦力。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猜想和思考。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大小、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小等方面进行引导,并通过具体的课堂实验,分析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具体因素。利用分组实验,结合教材中“信息快递”栏目,收集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在“接触面粗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实验中,利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小木块,使小木块在木板上匀速滑动,读出测力计的读数;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或玻璃等,分别讀出相应的测力计读数;对在不同物体表面上拉小木块时,所测得的摩擦力大小进行比较,归纳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变化关系为: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对不同接触面积下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实验,用小木块的不同侧面分别接触同一水平桌面,用弹簧测力计分别读出拉小木块的读数,并从中比较不同侧面下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得出接触面积与摩擦力的关系,即接触面积的大小与滑动摩擦力没有关系。对不同压力下,滑动摩擦力的分析,可以通过在小木块上增加砝码,分别测出不同压力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比较不同压力下的摩擦力大小,得出两者的关系,表明:接触面上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总之,摩擦力是物理学的重要知识点,在课堂导人、教学实验及摩擦力大小分析上,通过优化导人情境,灵活设置问题,借助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形成感性认识,再通过测力计读数的变化,探析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易志毅)

作者:朱秀芳

第3篇: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包括两部分内容:(1)滑动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虽提出静摩擦的问题,但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对于静摩擦,要求学生只用读一读的形式来了解静摩擦。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本节内容我分2课时上,虽然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现状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对于接受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应该不太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重难点突破】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和探究过程方面得到培养,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控制变量法”的核心思想:①控制什么?如何控制?②改变什么?如何改变?③观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另外,对于实验前的铺垫讨论很关键,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控制变量法”思想方面来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4个大组(每组6小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器材】

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四个钩码、一块木块、一条毛巾、桌面。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通过不公平的“拔河”——两人用其中一端涂有洗洁净的有机玻璃棒进行,来体会摩擦力的存在。(师出示课件)

二、新课内容

1.介绍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同桌两位同学:甲同学将手平放在乙同学两手间,乙同学两手压紧。甲同学用力将手抽出(甲同学一只手動,乙同学两只手不动)

师:甲同学在抽出手时除了感觉到压力外,有没有感觉到其它力? 「感受到摩擦力」

师问:这个力是什么力? 生答:摩擦力。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摩擦力。

师追问:怎样让甲同学的手较难抽出?生答:乙同学用手紧压。

师追问:怎样让甲同学的手较易抽出?生答:给手上摸油。

师:这种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师出示课件: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并指出定义中的重点词,如“滑动” 、“接触面”、“阻碍”。

师指出:我们平时说的摩擦指的是滑动摩擦,接下来我们来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能否通过刚才的实验,并结合生活中的常识,猜想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想并回答: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大小和速度等。

师:请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你这样猜想的理由。

师:介绍滑动摩擦力测量的方法P53(强调水平匀速直线拉动;弹簧测力计所测的力不是滑动摩擦力,而是这个力的大小和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后,老师演示测量方法。(因为弹簧测力计水平使用,所以要水平调“零”)

师:同学们,你们每个组都有一些器材,你们能根据这些器材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师:这个实验要用到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介绍控制变量法的核心思想:①控制什么?如何控制?②改变什么?如何改变?③观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师生讨论:

(1)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压力的关系。应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大小来探究。

(2)研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应控制压力的大小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探究。

(3)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物体运动速度无关。

先让小组代表叙述并演示实验操作,再由各组分别进行自己的探究内容。

(1)学生分组实验。

(2)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指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3)学生总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粗糙程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一定范围内,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3.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答课前“拔河”现象的疑问(回应与点题)

4.播放几张增大和减小滑动摩擦力的图片(体会滑动摩擦力的两个影响因素,同时为下节课做铺垫)

三、课堂反馈

例1.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的关系,可选择图____与图____进行比较。

(2)比较图甲和图丙中测力计的示数大小,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

(1)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向左拉动木块,使其做____运动。如图所示, 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_____N。

(2)若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木块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的一半。由此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压力的减小而减小。你认为在此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

1.滑动摩擦力 滑动 接触面 阻碍

2.控制变量法的核心思想:①控制什么?如何控制?②改变什么?如何改变?③观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①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②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粗糙程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五、作业

课后思考:

如图所示,同一水平桌面上放有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各一块,现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请你只利用一个量程满足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写出实验的步骤、现象和结论。

实验步骤:

根据现象:

得到结论:

板书:

第三节 摩擦力

一、滑动摩擦力

滑动 接触面 阻碍

二、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四、实验结论:

1.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粗糙程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成功之处:较为成功地展示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验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性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选择与改组,精心设计好适用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方案,以便凸现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给学生一个充裕的思考问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探究)的时空。并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置于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②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从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再由学生在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归纳出结论和规律,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存在着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灵活设问和适当的分析归纳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首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如有些学生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有些学生用弹簧秤一端连接木块另一端固定后水平放置,再把木板放到木块下面匀速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其次,对实验数据由学生根据自己研究问题的方法处理。最后,由学生讨论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发散性思维又有集中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的力量。

2.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①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因而静摩擦力大小的探究时间较为紧张,有些学生事先没有作充分的准备,提不出建设性的方案。以后在上堂课后布置每个学生课前先预习一下。

②在探究静摩擦力大小时,由于没有对小组内的四名成员进行责任分工,导致在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中出现了小组内个别“能干”的学生唱主角,个别学生“无事可做”。建议小组内每个成员分配具体任务,如操作者、记录者、汇报者等使每个成员既能各行其是,又能合作学习。

③有些学生拉木块时不是匀速拉,导致记录的数据误差较大。建议学生多做几次取平均减小偶然误差。

④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连接上,有些地方不太自然,建議以后在这些方面下些功夫,让课堂流畅起来。

以下作为参考:

教学反思一 :

本课通过游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导入本课研究内容,通过实验、游戏等方法使学生体会摩擦力,启发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自主设计、观察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的实验的能力,进而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以数据为依据集体讨论得出结论。通过巩固应用部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并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用科学的知识去进行创造活动,为日常生产和生活服务。通过总结与评价活动,旨在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一点激励与启示,给自己的学习一次总结与评价,给教师的教学一个反馈与建议。

教学反思二 :

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与光滑程度有关。

学生的实验准确:说明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能有效地掌握知识点,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提高。

但是学生实验后,归纳概括能力差,以后要对这方面加强培养,使学生不但能操作,更要能增强理论基础能力的增长。

教学反思三 :

对于摩擦力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但要上升到力的知识体系中,学生却感到很困难,因此本节课在考虑到探究的难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猜想与设计已超出我的估计,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

作者:梅利华

第4篇: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

《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和小灯泡额定电功率》复习

教学目标: 只知识与技能:(1)、知道伏安法测电阻和伏安法侧电动律的原理

(2)、会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3)、会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学会系统梳理相关知识,

(2)、让学生学会探究问题喝酒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具有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学会总结和归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观察屏幕的电路图(课件展示)

教师讲述:此电路图学生非常熟悉,也是很重要的:首先,此电路中涉及三个电学仪器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其次,此电路图能测量电学物理量和探究物理量间的关系,而且,历年中考中涉及到的考题较多。

学生活动:分析此电路图,思考回答:此电路图能做哪些实验。(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归纳问题) 教师总结:

1、不移动仪器:(1)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2)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功率,

2、移动仪器:(1)研究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移动电流表)

(2)研究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移动电压表)

(3)研究电流和典雅的关系。(移动滑动变阻器)

3、更换仪器:(1)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2)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教师讲述:本节课我们重点复习伏安法测电阻和伏安法测电功率两个实验的相关知识。

二、讲述新课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和提出问题:

1、本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分别讨论伏安法测电阻和伏安法测电

功率的实验,问题写在纸上,问题可设计想知道的或已经知道的,本组提出的问题由另一组给出答案。

2、小组收集问题,相同问题只有一次记录。 教师活动:巡视并给学生指导,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 教师讲述:讨论的问题给大家展示,分组回答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并作出评价和总结,不足的问题给予适当的补充)

教师提问:伏安法测电阻和伏安法测电功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 屏幕展示:(根据回答总结)

1、实验的相同点:(1)、相似的实验器材

(2)电路的连接形式 (3)测量物理量相同、 (4)、使用滑动变阻器的目的相同

2、实验的不同点:(1)、实验的目的不同

(2)、实验原理不同

(3)、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不同

三、实践与练习:

1、在测定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

(1)、如图:小明同学已连接好的电路,但电路中有一根导线连接C P D B

错误,请你把错误的连接线改正过来(在连错的导线上画

“X”,并在原图上画出正确的接线)。

(2)小明同学连完电路后,用开关试触时发现电流表、电压表分别出现如图所示情况, 电流表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压表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正确操作测得数据如下,电流表的第三次示数如图,请你帮小明填入下表适当空格处,并补完成最后一行的内容。

序号 电压U/V 电流I/A 电阻R/Ω 1 1.5 0.34 4.41

2 2.0 0.42 4.76

3 2.5

2、小明利用以上电路做“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 (1)、小明连接完最后一根导线, 立即看到灯泡发出明亮的光,同桌提醒实验有问题,小明想, 实验连接没问题,请同学们找出可能的操作不当的地方是 ,

(2)、小明在同桌的建议下,检查电路并重新 连接电路,当他闭合开关时,灯光偏暗,但无论如何移动滑动变阻器,灯的亮度都不变,原因是

1、实验的相同点

第5篇: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

2、教材版本: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3、学科:物理

4、课时:2课时

5、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课本,根据导学案初步掌握知识。

二、教学课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滑动摩擦力和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2、现状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对于接受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应该不会难。

四、教学方法

就学生状况来说,本班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喜欢老师用点拨式的教学方式,喜欢思考和讨论;所以对于本节课中的难点理解突破应该不是大

问题。但是由实验现象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注意引导。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要调动学生相互交流。

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本节课的教学就尝试采用实验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滑动摩擦力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观看花样滑冰表演

同学们看到运动员用力一滑,能够滑得很远,但让运动员在泥地上滑滑看,也能滑的远吗,同学们想一下这是由于什么得缘故?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

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滚动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 (2)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同学来说他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

划。

(3)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请部分学生说出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并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比较一下自己做的和别人做的有什么区别,自己做的在哪个方面没有注意到。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怎么办?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什么。我们以前有没有用到?试着回答一到两个实验。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学生都很熟悉,而且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了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试着说说将有哪些情景发生。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5.课后作业:

(1)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六、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地位。这与传统的教学不同,这节是按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将学习的重点转化为知识的探究过程。

2、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学探究,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达到教学目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对能否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技巧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节课完成科学探究,总结实验的方法;第二节课再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以及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国 培 计 划

特 岗 教 师 培 训 教 案

学员:戎志高

第6篇:初中物理说课教案:《摩擦力》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官方微信:gxjsks

初中物理说课教案:《摩擦力》

一、教材的特点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官方微信:gxjsks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网:http://gx.zgjsks.com/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官方微信:gxjsks

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了贴近学生,一上课我就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的实验,并提出问题:“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待学生回答后,我们本节就要来学习科学探究:摩擦力。

2.进行新课

(1)介绍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由于教材中不仅研究了滑动摩擦,也提到了滚动摩擦,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同时告诉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只重点研究滑动摩擦。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释这个概念时,主要强调滑动摩擦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而对于“相对运动”没作过多的解释。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a.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两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并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b.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我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c.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至于有同学问到为什么在匀速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将在第六章讨论这个问题,并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进行表扬。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我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在每个大组我抽取了两个实验小组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广西中公教师考试官方微信:gxjsks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网:http://gx.zgjsks.com/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官方微信:gxjsks

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我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我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我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3.课堂小结

我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习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所以我在学生小节后做了适当的补充,让学生知道探索知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学习知识更重要。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官方微信:gxjsks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网:http://gx.zgjsks.com/

第7篇: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摩擦力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的第三种常见的力,教材通过让学生经历感知、描述、探究、分析等认识力的过程来完成学习目标。滑动摩擦力测量的设计是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学生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无论在知识学习上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感性认识丰富,求知欲望强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本节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感知摩擦力的概念和方向,能够完成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实验并得出结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会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测量摩擦力的大小。(3)了解增大或减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解决有关摩擦力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的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2)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交流合作精神。

四、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滑动摩擦力的测量方法,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实验数据表格设计。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验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本节教学目标。

六、教学流程

通过体验摩擦力存在、归纳摩擦力定义、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利用与防止和反馈练习五个环节来完成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请两位学生上台进行捉泥鳅比赛,以一段轻松可爱的《捉泥鳅》音乐为游戏背景。(音乐开始游戏开始,音乐停止游戏结束,用音乐限制比赛时间。)

2、向学生展示一盘木屑,让刚才抓得少的学生重抓一次沾满木屑的泥鳅。(二次强烈的反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板书摩擦力课题,介绍并板书摩擦力的符号和单位。

(二)合作探究 建构新知 (1)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物体或举例说明摩擦力的存在,并分组进行活动探究,通过指导学生把手放在桌上做实验体验摩擦力,学生会感觉到摩擦力的存在及其阻碍作用,为下一步得出摩擦力的定义及其方向做好铺垫。

(2)归纳摩擦力的定义

引导学生讨论:试着给摩擦力下定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物理语言得出滑动摩擦力定义、及方向,并解释产生原因。教师通过ppt课件引导学生认识三种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运用二力平衡测量摩擦力的方法。并通过flash课件演示滑动摩擦力的测量方法,重点强调匀速拉动木块。并通过课件指导滑动摩擦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3)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第一:让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根据摩擦力的定义思考摩擦力的三要素:摩擦力的方向、作用点、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猜想,教师归纳学生的猜想假设并通过课件展示,引导学生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接触面的压力、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速度等几个因素进行探究。小组讨论实验方法、记录表格。

第二:设计实验。课件展示实验器材(长木板、大木块、小木块、弹簧测力计、砝码、棉布)从中选择要用的器材验证猜想。利用flash课件虚拟演示实验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得出实验过程中要运用控制变量法 。学生设计几个因素实验数据表格较难,指导学生设计一个因素的实验表格,教师根据学生设计表格情况,课件展示实验表格。

第三: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并对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进行交流与评估。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匀速拉动木块,运用控制变量法等),收集实验过程出现的操作问题,实验汇报结束后,师生进行评价和点评。课件展示,全班共同分析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继续引导学生对实验出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通过以上探究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处理数据能力。)

(4)摩擦力的利用与防止

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接下来通过ppt图片使学生认识了解摩擦力利用与防止,并讨论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指导学生自读课本26页科学世界,小组讨论减小摩擦力方法除前面总结的还有其没有他方法,对总结和举例充分的组提出表扬。

(使学生了解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培养热爱科学的意识。)

(三)拓展练习

(1)如果我们周围没有摩擦力,想象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2)展示自行车图片,讨论自行车中那些设计是为了增大摩擦,那些是为了减小摩擦的。

(四)课堂训练

1.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B.压力不变, 接触面积越大, 滑动摩擦力越大C.压力不变, 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D.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

2.下列事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

A.给自行车的轴加润滑油B.在自行车的把套上做出凹、凸花纹 C.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装滚动轴承 D.磁悬浮列车行驶时,车身悬在空中

3.下列实例中,为了减小摩擦力的是 ( ) A.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撒砂子 B.旅行箱下装有小轮子 C.在拔河比赛时,用力握绳子 D.鞋底上有高低不平的花纹

4、用5牛顿的水平推力推桌子,桌子静止,摩擦力是多少?

5、用10牛顿的水平推力推桌子,桌子静止,摩擦力是多少?

6、用15牛顿的水平推力推桌子,桌子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是多少?运动起来以后用20牛顿的水平推力推桌子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是多少? (本环节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设计理念。能够达到课堂反馈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加深对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的理解,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并质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还有什么问题要继续思考探究?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测量摩擦力。

(预习较好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用匀速拉动木板的方法测量摩擦力,优于先前的实验。通过学生小结和质疑,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敢于创新、乐于思考精神。)

(六)板书设计 第3节 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f)

2、测量原理:二力平衡

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运动

3、影响因素: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增大摩擦方法:(1)增大压力(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减小摩擦方法:(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使接触面隔开(4)变滑动为滚动

第8篇:初中物理教材《摩擦力》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4、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

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

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

愿意服务社会的意识。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

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设计理念】

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这一认知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

热爱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实现STS教育。

【教学准备】

摩擦力教学自制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毛巾、木板、砂纸、儿童自行车。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

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呢?)

二、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理解摩擦力概念

1)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

2)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只有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时才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其作用总是阻碍相对运动的产生。)

三、摩擦力大小的探究

1)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猜想(通过课件和课本插图以及游戏:让一名同学分别拉一个坐在油布上,和坐在地毯上的同学比较拉力的大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在黑板上展示)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引导总结:控制变量法)设计方案和表格

猜想因素不变因素变化因素摩擦力实验结论

压力的大小

接触面粗糙程度

运动速度

接触面积的大小

3)实验探究、搜集证据

首先师生共同讨论后由教师演示压力大小对摩擦的影响,由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全班讨论写出结论,然后由不同学生小组(每组4人)在讲台上给全班同学演示其他因素对摩擦的影响(其中一人专门作讲解,一人记录)小

组讨论后由一人将结论写进黑板上的表格。

4)分析与论证交流、评估

组织全班同学对黑板上的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对同学前面的猜想正确的用红笔打√错误的打×以加深印象)

四、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

1)问题的提出:通过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行走人为什么容易摔倒?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人在冰面上行走而不摔跤?等问题和将粉笔横放与竖放在斜在手中的物理课本上观察现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科学世界”。

2)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方法。

3)全班总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五、巩固和提高

1)如下图中汽车正在水平向右运动,当车上的箱子从车厢前部向中部滑动时箱子和地面____(有或无)摩擦力,箱子和车厢____(有或无)若有则摩擦力的方向向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2)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那条措施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润滑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3)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握杠不能太紧,这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4)师生共同研究自行车(教师把儿童自行车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观察自行车构造,自主提问,解释加深知识理解)

六、交流、评估与小结

小组讨论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与感受。

1)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与分类。

2)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摩擦力的研究方法。

七、作业布置

1)工人在用油桶运油时总是将油桶放倒向前滚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2)自行车气不足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3)写一篇科学小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然而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设计和操作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计,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在后来给其他班上课时我没有再演示而让学生小组完成全部探究过程竟然收到更佳效果,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更加高涨。这我又联想到在前面一章的复习中我尝试让学生依据课本上的章节提示问题和黑板上的补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效果竟比通常由老师引导复习要好得多。由此我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与创新。

第9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反思: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材分析: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磨擦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案例:

] 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 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小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争论“摩擦好不好”,使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上一篇:旅行社岗位职责说明书下一篇:效能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