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分为多种写作方式,有的是以会议为中心写作,有的是以事情发生为中心写作。在众多的演讲场合中,该怎么写出适合场景的演讲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不同民族文化演讲稿》,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利蒂亚·科尼奥尔都在第二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题演讲
今天,我很高兴能够来到这里,出席这场如此重要的、旨在推进合作和对话的活动。今年是希腊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年,也是展示中国同希腊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切实实例的一年。作为国际合作的一种形式,文化交流年为伙伴国家及其机构提供了深化双方关系、发展持久合作与交流,并学会在不同习俗和文化下携手前行的契机。
希腊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年标志着现阶段双方合作的起点,凝聚着两大古国的文明底蕴。此次的合作使我们强烈意识到,通过深化彼此的了解,我们能够完善对自身的解读。通过两国人民齐心努力、共同创造的合作关系,论证了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需要付出时间和意愿来相互探究彼此的文化、学习对方的思维方式,以建立长期的发展联系。
中国和希腊这两大文明是时间长河中出现的两种典范;两种文明相距如此之远,而彼此却如此之近。事实上,如果有人仔细审视这两种文化,就会发现其中存在许多的相似之处,而并非是差异。从柏拉图和孔子的哲学体系、戏剧、医疗和体育,到各自在不同时期保存民族的方式,让其在与不同国家元素相融合的同时,仍保持其围绕自身发展轴心稳定前行。
这两种文明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对世界其他地方文化的影响范围,从技术发现到思想,再延伸到那些我们定义人类的方法。两种文化在深度上交汇,其各自的轨迹和影响意义却在空间和时间上流淌。今天,经过一年的文化交流之后,这两种文化在此刻交汇。
过去是未来发芽的种子。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当代创作、文学、影视、戏剧、音乐和视觉艺术的灵感源泉。
因此更为重要的是,这两种古老文明在融合过去种种的共有元素之后,在当今充满历史条件和挑战的21世纪再次交汇,以铺就一条充满活力的、创造性的全新道路。
希腊—中国交流年间开展的各种复杂交流展现在文化的多个方面,包括文学、影视、戏剧、音乐以及当代和古典视觉艺术方面的交流。通过当代研究和技术来管理和保护文化遗产,实现这些文化产业领域的交流,并通过主题公园的形式,来管理我们具有丰富历史性的结合当代创新的神话和故事。
短短几天时间,我们有幸参加北京双年展上希腊作为贵宾国的展馆落成典礼。这是塞萨洛尼基国家艺术博物馆和双年展主办方之间的一次特殊的合作成果。
此外,我们也很高兴看到,中国向古希腊戏剧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献礼,这种古老艺术的价值等同于中国的戏曲。就在几天前,我们来到上海,有幸参加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希腊戏剧研究中心落成典礼,这是一次起始于三年前合作的成果,旨在关注中国古代戏剧的教育问题。在我们回到北京之后,便立即确定我们两国被当做戏剧传统代表的国家剧院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这些仅是我们希腊和中国文化交流年中多元化活动的其中一部分,让两国人民更好地實现相互了解和共同协作。
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可以建立在经济、贸易和投资的基础之上。“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不仅在于企业的发展,也在于人际关系的发展,这点非常重要。希腊试图通过分享多个领域的长远愿景和国际协作,在这一倡议中成为一名积极的伙伴。
这种通过文化发展根源的关系将变得充实,并被赋予深度和广度。在对话的条件下,交流的姿态无法脱离文化框架之外。
今天,我们向着两国人民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和合作的战略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又一大步。
希腊文化和体育部部长
利蒂亚·科尼奥尔都
2017年9月20日
1991年10月18日丁肇中先生在“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演讲,这篇演讲稿被录入初中语文新课标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两个版本的教材编排体例不同,对本篇演讲稿的教学处理也大相径庭。语文版教材是以文体组成单元的,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收录的文章都是演讲词,单元学习目标为:“阅读演讲词,首先要注意把握演讲词的主旨,感受其中洋溢的激情,品味其平实严谨的语言。朗读演讲词时,要注意感情的基调、节奏的变化。”[1]人教版是以主题组元的,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求知与读书”为主题,同时本单元又是全套教材中唯一集中编排的议论文单元,单元学习目标为:“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还要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2]可见,由于教材编写思路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处理也是不同的,语文版把本文看成是演说辞,而人教版则把本文当做议论文。而“文章总是有特定体式的,不同体式的文章,有不同的特性。”[3]把本文看做演说辞还是议论文,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立场是不同的,教学内容也迥异。
发表演说词的目的,是“劝说读者与作者或演说者一道采取态度或行动”,[4]如果把这篇文章看作是一个通俗性的宣讲,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宣讲,宣讲的意思是,我有一个观点,我举个典型例子,然后你听明白就可以了。而宣讲的主要方法是印证,“印证就是我举个例子使你通俗的明白”,[5]印证是为了方便读者的理解而诞生的。演讲者在演讲的时候,通常先讲一个抽象的道理,再举一个具象的例子,用具象的例子来证实抽象的道理,使道理更加通俗易懂。而如果把这篇文章看作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就需要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在很多公开发表课堂教学案例中,都是把本文当作论说文来进行学习。李世萍老师提出要“继续提高举例论证道理的能力”;刘萍萍老师则认为本文的学习侧重点之一是“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文章一共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王阳明“格”竹子的例子;一个是作者自己的例子。那么,这两个例子到底是在“印证”还是在“论证”呢?《现代汉语词典》对“印证”动词义项的解释是:“证明与事实相符”。对“论证”动词义项的解释是:“论述并证明。”
本文中的论证与其说是论证,不如说是“印证”。我们一起来分析“印证”与“证明”之间的区别:
1.“证明具有保真性”,而印证只能提供相信某理由的例子,却不能保证这个道理必然为正确的道理。在这篇演讲稿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论述“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道理时作者引用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例子,而在论述“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时作者所说的以“个人的经验为证”,是典型的“印证”而非证明。因为,仅仅凭王阳明的例子和我一个人的经验,只能为论点提供证据,但不能保证结论必然为真。
2.证明的完备性恰恰是体现在结论的唯一性、排他性上,而一个孤立的例子,不能证明结论的唯一性、排他性。“王阳明的例子”、“我的经验”可以作为证据出现,但相反的论据也有很多,无法保证结论的唯一正确。
3.“只有当我们有可能综观相关问题的全体,才可能有证明”。[6]一个例子或者个人的经验,并不能证明什么,因为“证明必须能被综观”,也就是说,不能达到综观的,就无法证明;反过来说,我们只能在没有证明的地方寻求论证。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王阳明的例子”无法证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我的个人的经验”无法证明“中国的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演讲中,为自己的论点举一个例子,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浅显化,使听众容易接受并得到启示。这里,丁肇中先生是在用具体的例子来诠释自己的观点,这种形象化的语言通常更生动,更易于被现场的听众接受,能够取得较好的现场效果。“我们的所见所做可以作为证据,使某个看法得到印证、证实。”[7]这是演讲、讲课时常用的技巧,但是印证并不属于推证、论证。所以,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当做一篇议论文,用来学习“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是不恰当的。准确地说,这篇文章是一篇演说辞。
那么,该如何确定本文的教学内容呢?学习一篇演说辞,应该让学生充当听众的角色。学生聆听一次公众演讲,一般应该做到:能够理解或者明晰演说者的观点,能够对演说者的观点进行赞同或者反对的判断;感受演说者的风格,明确演说者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学习必要的演讲技巧。因此,学习这篇演讲文,也应该精确总结演讲内容,并在讨论中对是否“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做出判断;并能够对作者如何运用例子印证自己的观点做出梳理,如果能够简单地加以练习运用就更好了。
语文版教材的课后练习即是围绕着演讲辞的学习展开的:
1.作者概述了《大学》本身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目的后指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就被淹没了”。请以作者所举王阳明“格物”这一事例说说这句话的含义。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细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2.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怎样改变。
3.细读这些语句,注意加点词的作用。(略)
4.作者说:“不管研究科学,还是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在求学过程中如何发扬这种怀疑求真的精神。
课后练习中有第一、二道题目是围绕着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展开的,这是听众聆听一篇演讲首先所要做出的判断:作者演说的观点是什么?你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其中第一题关注到了作者用“例子”来“印证”自己观点的方法;第二题则关注到了以“个人的经验”为“印证”方法来理解作者。但由于题目本身并没有指向“印证”方法本身,而是指向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极容易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对作者观点的理解上而非“印证”手法的运用上。第四题则是在认可作者观点的基础上谈一谈你会如何行动,这也是演说的最终目的。
实际上,演讲辞的学习,不但要关注作者的观点,还要关注在演讲中作者所使用的演讲技巧。比如,在《美国语文》中,有一课学习帕特里克·亨利的演讲稿《在弗吉尼亚州大会上的演讲》和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在立宪大会上的演讲》,课后在“文学聚焦”栏目就专门针对他们的讲演技巧进行聚焦学习。
在演讲中,亨利和富兰克林使用了很多不同的技巧来强调他们的观点,包括:反问、重复观点、重复和并列。
1.(a)找出亨利使用了一系列反问的例子。(b)这些反问要达到什么目的?
2.找到一个亨利使用了重复技巧的例子。
3.(a)从富兰克林的演讲中找出三个重复观点的例子。(b)这种重复观点有什么效果?
4.从富兰克林的演讲中找出一个并列的例子,这有什么效果。
从这些题目的设计中可以看出,演讲辞的学习除了理解作者的观点外,演说者所运用的演讲技巧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像反问、重述、重复技巧、并列等等。反问有助于激发感情;重述指的是用不同的方法反复强化同一个观点;重复则是用反复强调一个主要观点;并列指的是用语法结构的相同来增加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学习演讲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增加演讲的说服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语文》中演讲辞学习的指向,除了理解作者的观点之外,对作者使用了怎样的演讲技巧多加关注。对于《应有格物致知》一文来说,把它当作一篇演讲稿,学习其“印证”或其他的演讲技巧比学习各种并不十分恰当的“论证”技巧要妥当一些。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2015-JSJYLX-058 )
注释:
[1]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语文(八下),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2]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语文(九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4][5]王荣生主编.实用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刘畅.证明与印证.世界哲学.2011,(3).
[7]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语文(八下),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103.
(张聪慧 河南教育学院文学院 450008)
作者:张聪慧
摘 要: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艺术与科学,虽然两者之间存在着区别,但它们也有着共同点。两者都是人类创造的不同文化形式,具有共生性和互动性,在人类的文化生活中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们在当下要警惕科学霸权对文化建设、发展的负面倾向。
关键词:艺术;科学;文化特征;共生性;互动性;关系;文化形式;审美;创新
艺术与科学究竟是两者相互对立,还是彼此共荣共生?这是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们经常探讨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对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的观点认为没有科学的发展就没有艺术的产生,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艺术将变得越来越没用;有的观点认为科学的对象是自然,艺术的对象是心灵,艺术在生活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那就是对人的心灵的塑造功能。科学能将沧海变成桑田,但不能让人的心灵变得更加善良,更富有人情味。我们认为艺术和科学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文化的共生性和互动性,在当下尤其要警惕科学霸权的不良倾向。
一
虽然在德国理性主义那里把人的认识分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鲍姆加通就把艺术看作是感性认识完善的产物。到了德国古典哲学那里,康德和黑格尔把真和美作了区分,但是对艺术与科学作明确区分是从别林斯基开始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认为艺术和科学的区别不在内容而在表达内容的形式,艺术是形象思维,靠的是形象的画面;科学是抽象的思维,用的是“三段论”,靠的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别林斯基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政治经济学家被统计材料武装着,诉诸读者或听众底理智,证明社会中某一阶级底状况,由于某一种原因,业已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诗人被生动而鲜明的现实描绘武装着,诉诸读者的想象,在真实的图画里面显示社会中某一阶级底状况,由于某一种原因,业已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一个是证明,另一个是显示,可是他们都是说服,所不同的只是一个用逻辑结论,另一个用图画而已。”①然而,他没有看到艺术和科学的区别不仅在形式上,其内容上也存在着区别。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这也就是说艺术所表现的内容是人和人的生活。艺术也描写自然,艺术家描写自然是人的对象化了的世界、人化了的世界。当艺术家描写一棵树,刻画一棵草的时候,他并非仅仅在描写树,刻画草,而是象征性地在写人和写人的生活,特别是人的精神生活。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所探求的是自然界发生发展和内在的普遍联系,它能够研究大到天体宇宙,小到微观粒子,但对精神、灵魂一类的范畴却无能为力,所以艺术和科学之间存在着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艺术家在描写他们笔下的对象时都倾注着强烈的情感。雪莱等许多艺术家都把情感当作艺术的本质特征,托尔斯泰也说过艺术的本质就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苏珊•朗格认为只有把情感赋予了符号化的形式,才能与艺术的要求相符合,然而,她在这里并没有否定情感的价值,甚至认为艺术就是情感的符号。同样,许多科学家也谈到了情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爱因斯坦在一封书信中指出:“那些我们认为在科学上有伟大创造成就的人,全都浸染着真正的宗教信念,他们相信这个宇宙是完美的,并且是能够使追求知识的人未曾受过斯宾诺莎的对神的爱的激励,那么他们就很难会有那种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而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使人达到他的最高的成就。” ②
应当承认任何科学的创造都是要伴随着情感的,因为人是有情感的。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对所研究的对象的无比的热爱,没有把所进行研究的工作当作生命的组成部分,他就不会取得任何的成就,但是,我们这里不能把艺术家创作中的情感同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的情感相等同。在艺术创作中的情感伴随整个的创作过程之中;而在科学研究中的情感则作为动力而存在。艺术家在创作中可以恨也可以爱,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科学家在研究中要谨慎认真求实,不能以自己的情感意志代替客观规律。对此,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Roger Fry)在《艺术与科学》中说:“从最单纯的感觉到最高的设计,艺术过程的每一步都必将伴随着欢快,有欢快就没有艺术……。同样,在思索中对必然性的认识通常也伴随有欢快的情绪,而且,对这种欢快欲望的追求,也的确是推动科学理论前进的动力。在科学中,不论是否有情感伴随它,关系的必然性依然同样地确定和要予以阐明;而在艺术中,没有感情的激动,美学的和谐根本不会存在。没有激情,艺术中的和谐是不真实的。”③所以,人们普遍认为虽然科学研究也离不开情感,但它主要的特征是逻辑的严密性、阐述的系统性、态度的客观性。艺术创造则需要艺术家的激情,其主要特征是个性化、情感化。
艺术和科学之间存在的区别除了我们在上面加以论述的之外,还有比如科学技术任何一项新的发现和进展,都将是对同一领域内的传统科学技术的否定,因此,一部科学的著作的生命是比较短的,而艺术作品则有长久的生命力。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以范式的转换为标志的。范式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是一组理论与方法、现象与经验的事实以至一般世界观构成的有机整体结构。在没有形成范式之前,科学研究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没有决定性的观点。只有某种具有权威性的学说取得了统治地位之后,形成了按一定范式进行研究的科学共同体,才进入了科学时期。这种按一定范式进行研究的科学被称之为常态科学。他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决不仅仅是单纯的科学知识积累的过程,而是常态科学知识的累进过程和科学范式革命过程互动交替的结果。新旧的科学范式之间存在着不断的矛盾和斗争。在这种斗争中不仅是新旧之间的方法和世界观之争,而且还存在着政治的、历史的、经济的、心理的和审美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最终科学以新的范式取代旧的范式。虽然新旧范式之间有时使用同样的概念术语,但含义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两者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如在物理学中爱因斯坦的“质量”概念就与牛顿的“质量”概念发生了巨大的分歧。在牛顿的物理学中质量是不变的,而在爱因斯坦的物理学中质量是可以同能量相互交换的。艺术则不然,经典的艺术文本一经出现,就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古希腊的神话并没有因历史的发展而消逝;贝多芬的交响乐并没有因为克莱斯曼的钢琴曲流行而逊色;蒙娜丽莎虽然经过数百年的风雨的侵蚀依然发出会心的微笑。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艺术的发展不是取代式进步过程,而是展览式的呈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艺术文本以其独具生命力的表现形式,体现出了超越时空的特性;另一方面在于艺术家创造的独特性显示出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我们知道《晚钟》是法国19世纪农民画家米勒的代表作品。在这幅画里,我们看到一对衣着朴素、身体健康的农民夫妇,在暮色苍茫的天空下的田野里相对而立,低着头,手放胸前,身边停着一辆手推车和一个盛马铃薯的篮子,远处传来教堂的钟声,他们神色虔诚肃穆,默默地进行祷告。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正是由于米勒,我们才看到了19世纪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情景,它在法国艺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二
正像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区别都不可能是绝对的一样,艺术和科学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如前所述,在这里我们不仅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更要从文化学的意义上阐明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以利于人类整体文化的发展和创造。
第一,我们认为艺术和科学都是人类文化创造的生命形式,不仅艺术是创造的产物,科学同样离不开创造。
卡西尔说:“一切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如伽利略、牛顿、麦克斯韦尔、赫尔姆霍兹、普朗克和爱因斯坦,都不是从事单纯的事实收集工作,而是从事理论性的工作,而这也就意味着创造性的工作。这种自发性和创造性就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所在。它是人的最高力量,同时也标示了我们人类世界与自然界的天然分界线。在语言、宗教、艺术、科学中,人所能做的不过是建造他自己的宇宙——一个使人类经验能够被他所理解和解释、联结和组织、综合化和普遍化的符号的宇宙。”④在人类的创造生命符号形式的过程中,虽然艺术家需要艺术技巧,科学家需要专业知识,但仅有艺术的技巧和专业的知识还不能进行创造,按卡西尔的观点来说,创造则更需要“发现”,科学家发现客观规律,创造概念的美。艺术家发现象征形式,创造形象的美。“在科学上,从事实到事实的概括和理论的创造没有一条直接的轻松的道路。而在艺术中,艺术形象是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和典型化,而不是对它简单的模防。无论科学还是艺术都离不开想象、分析和概括。”⑤
创造力是形成人类文化形式的根本动因,没有创造力人类就不会与自然界相分离,还会停留在与动物同一的状态,正是人类的创造性才使得人类摆脱了动物状态,创造了符号化的人类的文化形态,也就是创造了神话、科学、艺术、宗教、语言等各种文化形式。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印度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S.Chandrasekhar 1911-1995)还就艺术家和科学家的不同创造模式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创造的颠峰是在青年时期,而艺术家的艺术创造的高峰期却可以持续到晚年?牛顿23岁时在科学上作出了三大发现,即微积分、光的色散和万有引力定律。英国数学家哈代也曾写道:“比起其他任何一门艺术和科学来说,所有数学家更不会忘记数学是青年人的游戏……。伽罗华(Calos)2l岁就夭折了,阿贝尔(Abel)27岁与世长辞,拉玛努扬(Ramanujan)33岁离开人间,黎曼(Riemann)只活了40岁。还有许多人如果不早去世的话,在以后的生涯中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但是,我还从未看一数学家过了50岁还能取得重大的数学进展……。一个数学家到了60岁也许还有足够的竞争能力,但我们不可能期望他有独创性思想。”而对于艺术家则相反,当雪莱在30岁去世时人们感到无比痛心:“有一条规则,也许适用任何诗人那就是诗人最好的年华在30岁以后,这条规则对雪莱适用,同样对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Wordsworth)拜伦、坦尼森(Tennyson)也适用,事实上,英国的每一个活了30岁以上的伟大诗人都与这条规则相符。”⑥艺术家成熟的年龄是他创作的高峰期。贝多芬在47岁时,经过了一段沉思期后他对朋友说:“现在,我知道如何创作了。”如果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当他到贝多芬的年龄时他自信地说:“现在,我知道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了。”这话听起来就难以让人感到可信了。钱德拉塞卡对两种不同的创造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科学家创造的停滞源于他们的“傲慢的态度”。当他们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做出重大发现之后,他们就相信思想正确和方法确定的唯一性,认为再没有人能够对他们的思想和方法加以超越了。那些能够对自然做出伟大的发现的人都比较自信,并敢于对未知的大自然做出判断。因此,他不可以继续坚持这种思想和方法。当他仍然用这种思想和方法去对待和研究他的对象时,就不会产生什么新的思想和观念了,也就不会有任何新的创造和发明。艺术家面对的是丰富的生活,当他完成一部艺术品之后,他就会面对新的生活去创造新的作品。另外,艺术创造除了思想性之外还需要艺术技巧,随着艺术家生活阅历的丰富,他的艺术技能也日臻完善,达到他的艺术创造的顶峰。
第二,艺术和科学的共同性还表现在对想象和直觉的依赖和运用上。
艺术创造的直觉主要是指艺术家对创作对象把握的直观性,艺术家的艺术创造不能采取理性分析的方式,而要靠灵感、直觉和顿悟的心理形式。艺术直觉和感觉不同。
首先,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对事物的零散的印象。直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把握。在直觉中,事物以整体的方式呈现在意识里边,排除了与直觉内容不相干的成分而获得对事物的全体的认识。其次,感觉是纯感性状态,这时的认识是混沌的、不清晰的。直觉是渗透着理性内容的认识,这时的理性内容不是以直接的方式进入直觉,而是交融渗透在直觉之中。再次,感觉是对象以渐进的方式作用于主体,或者说主体对对象的认识是平面式的,一点点形成的,而直觉则是以顿悟的方式达到对对象的把握,能在一瞬之间把握对象的意义。最后,感觉是可以传达的,而直觉则具有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特点。正是直觉的这样的特征,才使得它在创造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艺术创造离不开直觉,同样,科学创造也离不开直觉。阿基米德作为古希腊著名科学家有过许多发明,其中一项重要的发明是在浴室中发现的,那就是浮力大小与排水量大小之间的等量关系的阿基米德原理产生于浴桶水溢出的直觉。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产生于苹果和月球相联系的直觉,所以,爱因斯坦才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⑦虽然艺术直觉和科学直觉在表现方式上存在着某些差别,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直觉在这两种创造活动中的价值。
第三,艺术和科学的共同性还在于它们都是对美的发现。
艺术家发现美、创造美是不言而喻的,科学家的发现和创造也离不开美。钱德拉塞卡说:“美是人类思想最深层的反映。”著名数学家海德堡在一次与爱因斯坦讨论时也说:“当大自然把我们引向一个前所未见的和异常美丽的数学公式时,我将不得不相信它们是真的,它们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天体物理学家开普勒通过行星运动定律发现了宇宙的最高美的联系,这就是不同的行星在轨道上能奏出和谐的天体音乐。当海德堡发现量子力学的理论时的感受对说明这一点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他说:“终于,当最后一个计算结果出现在我面前时,已凌晨3点了。所有各项均能满足能量守恒原理,于是,我不再怀疑我所计算的那种量子力学了,因为它具有数学上的联贯性与一致性。刚开始,我很惊讶。我感到,透过原子现象的外表,我看到了异常美丽的内部结构,当想到大自然如此慷慨地将珍贵的数学结构展现在我面前时,我几乎陶醉了。我太兴奋了,以致不能入睡。天刚朦朦亮,我就来到这个岛的南端,以前我一直向往着在这里爬上一块突出于大海之中的岩石。我现在没有任何困难就攀登上去了,并在等待着太阳的升起。”⑧
美是人类独有的精神财产,创造美和发现美并不是某个学科和某个人的专利。正是艺术家和科学家共同对美的创造,才使我们的世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四,对真理的揭示也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的任务。
李政道先生指出:艺术和科学“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人类特定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它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空和空间的界线。”⑨一种观点认为发现和揭示真理是科学家的事而和艺术家没有关系,这种观点显然是不能成立的。艺术家的主要任务当然是去塑造艺术形象而不是证明真理,但它要把从现实那里得来的素材升华到普遍性的、典型的意义,来显示“观察中的真理”,也就是去揭示生活的真理。司汤达的《红与黑》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本质。高尔基说,司汤达把一件非常普通的刑事犯罪案提到了对19世纪初期的社会制度的高度进行历史哲学的研究。福楼拜认为艺术的伟大生命力在于真实性,要用事实和形象表达自己对生活本质的理解,要以无情的真实去揭示生活的规律性。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真理设定作品中,或者他称之为“真理的形成与发生”。他把“世界的建立”和“大地的展示”看作是艺术品的两个本质的特性。在海德格尔看来一部艺术品的创造就是一种建立,因为作品性就存在于自身之中,世界的本质又只能以暗示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个建立起来的世界里,人们栖居于在者的敞开之境当中,获得了生命的亲在性。海德格尔的“大地”带有象征的意义:“大地就是显现者把天然无弊地产生的一切东西带回自己的怀抱,并对其予以庇护的根源所在。在天然产生的万物之中,大地是作为庇护者而出场的。”⑩作品在大地中呈现自身构成了艺术品另一个本质特性。任何艺术品的构成都离不开“质料”即我们说的媒介,由这些“质料”构成的艺术品具有展示自身的作用。构成艺术品的“质料”不同于制造器具的材料,制造器具的材料时时处于被否定的状态之中。比如制造一把斧子,同时就需要一块磨刀石。斧子要想越来越快,磨刀石就要越来越受损,并消失在斧子的有用性当中,同样的道理斧子也消失在对他物的有用性当中。艺术作品建立起的世界并不否定质料,而是与作品一起呈现出来,并进入到作品世界的敞开之中,到了这时,作品便把自身设归到所在(大地)之上。在建立世界的过程中,作品又把大地移入到世界的敞开之境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使大地成为了大地。他说:“在建立一个世界和展示大地的过程中,作品是这样的一场殊死搏斗——在其中,作为整体的众在者的无蔽性,或曰真理得到确立。”[11]凡高的绘画中体现的真理并不在于他在绘画中逼真地描绘了某种事物,恰恰相反,他的绘画不求形似,在夸张与变形的揭示中使作为整体的在之者臻于无蔽之境。
三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文化之根开出的两枝美丽的花朵,它们根之为同系,脉之为相联。李政道先生对此更有一个形象的说法:“艺术和科学是不可分割的,就象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12]人类文化是一个整体,艺术、科学、宗教、道德、历史、语言等都是人类文化的不同的表现形态。
从柏拉图时代就开始排斥艺术,黑格尔也把艺术看作认识的最低级形式。黑格尔把他的学说体系看作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和自我认识的辩证过程,这一过程包括“逻辑”、“自然”和“精神”三个阶段。“逻辑阶段”是“绝对精神”表现为纯概念的发展过程;“自然阶段”就是“绝对精神”外化为自然的存在和发展的阶段;“精神阶段”又被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三个阶段。“主观精神”是它还没有与外在的事物发生关系的精神的主观性阶段;“客观精神”是精神把自身体现在社会之中,也就是社会意识的发展阶段;“绝对精神”是精神完全实现和认识自己的阶段,体现为“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完全统一。“绝对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又是通过艺术、宗教和哲学三种形式来实现的,这三种形式都以“绝对精神”为对象,但认识的方式不同:艺术是通过感性直观的形式;宗教通过表象的形式而哲学则以概念的形式来达到对“绝对精神”的认识。在这三种形式中,艺术处于认识的最低阶段,宗教次之,哲学则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最高形式。艺术在黑格尔这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引起许多思想家的不满和反叛,但他们同时又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叔本华把艺术看作是使生命获得解脱和拯救的唯一之路;尼采把悲剧的“酒神精神”当成生命的沉醉的最高境界。海德格尔认为诗是使“亲在”摆脱“在者”的羁绊,使其获得敞开达到澄明境界的源泉。
在生命哲学的哲学家中能够较公正地把文化的各种要素同等看待的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狄尔泰。他认为具体的活生生的生命构成了世界的本体的终极存在的根基。生命在他那里既不是与动物相区别的理性,也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感性,而是指处在历史关联中的活生生的生活,也就是说生命和生活具有同一性,其核心是体验。因此,生命是个体体验的历时性过程。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的不同在于人的生命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在这种存在中体验到生活的意义。狄尔泰对生活意义的解释不是平面式的而是全方位的。这就需要一种圆状的解释方法,或被称之为循环的解释方法,也就是对人类生活进行由部分到整体再由整体到部分的解释。比如生命个体是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没有生命个体的存在就没有整体文化结构的生成;反之,要理解生命个体的存在方式,只有从整体文化结构入手,才能对生命个体予以全方位的把握。文化整体结构由艺术、宗教、科学和哲学等构成,它们相互之间都是同等的,具有“亲缘”的关系,都共同面对生活和世界之谜,从生命的体验出发去追寻生活的永恒意义。在狄尔泰这里体现出了文化的共生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作为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各个文化要素都具有“亲缘”性的关系,它们彼此共生共存,都各有各自的存在价值。尽管狄尔泰的生命带有反科学主义的倾向,但是他的反“独断论”的民主化的作风还是为科学留下了一席之地,肯定了其存在的价值。
从起源上看,艺术与科学的共生性主要体现在它们共同发生于人类的前文化意识。人类文化意识的诞生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而是一个不断的渐进过程。在人类意识的初始阶段,文化的各要素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划分,也就是说人类的文化意识还处在混沌的状态。《原始思维》的作者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人的思维不同于现代人的逻辑思维,属于“原逻辑”思维。当人类处于原逻辑阶段时,他们的思维遵循“互渗律”原则,他们的语言、表象、互渗、神话等都体现为同一状态,构成他们的文化整本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各种文化要素相互渗透,彼此共生。直到古希腊时期艺术和科学等各种文化形式才开始分化。就是到了文化复兴时期,人们的认识还部分地停留在和谐、比例、对称等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因此,艺术与科学的根还是共同生长在文化之上的,它们从这里生根、萌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从逻辑上看,艺术和科学的共生性还体现在它们都是文化的不同的侧面,就像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一样,相互伴生,不可或缺。艺术与科学是人类两种心理机能外化的文化形态,感性和理性简直就是艺术与科学的代名词。尽管当代学者提出“主体间性”的理论,试图弥合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分裂,但这仅仅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康德划定的鸿沟是难以超越的。卡西尔曾说过:“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语言、艺术、神话、宗教决不仅互不相干的任意创造。它们被一个共同的纽带结合在一起。”[13]这个功能性的纽带就是“劳作”,它是人类文化的本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艺术与科学是共生共存的。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不仅表现在文化的共生性上,而且也表现在文化的互动性上,这就是艺术与科学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影响。科学的发展不能不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当然,也要对艺术的发展产生影响。从人类文化发展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早已存在。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他们大半都是数学家,把数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以及音乐里的数量比例关系,并且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从14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使得自然科学有了极大的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世界的宗教传说,伽利略在数学物理学方面的创造发明,使人们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艺术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一些大艺术家,本身就是大科学家,他们把许多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理运用到艺术创造中,促进了艺术的完善与发展。达•芬奇既是大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他认为绘画必须掌握几何学的点、线、面和投影的原则,他不但自己运用这些原理创作出不少著名美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将这种自然科学的方法带入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中,对后来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科学对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创造新的艺术媒体;其次科学和技术改变艺术表现方式,拓展艺术表现空间。
不仅科学影响了艺术,艺术也不断地向科技领域渗透。技术美学的出现使艺术日益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日用工业品的精美造型体现着人们的艺术爱憎分明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的追求。
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共生性和互动性不仅表现在外在特征上,而且也体现在它们之间的内在精神的联系上。艺术主要起到培养人的作用,这个人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物理学家,或者是天文学家,但是他们都一定是艺术的爱好者,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艺术通过现实的感性形象来实现一切属于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同样,科学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是科学的精神来使艺术家具有深刻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别林斯基在评价普希金时说:“所有的诗人,甚至包括伟大的诗人,都必须是思想家才行,否则,纵令具有才华,也无补于实际……科学,活生生的现代科学,今天变成了艺术的抚育者,如果没有科学,那么灵感是虚弱的,才能是无力的!”[14]
在我们强调艺术和科学的互动性的同时,不能要求两者之间一方向另一方的依附。我们知道左拉的自然主义理论强调要向科学一样对待描写对象,来复制现实生活,而不是像现实主义那样去对生活进行概括和典型化的处理,其结果是在向科学靠拢的过程中自然主义文学丧失了自身。
四
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科学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取得了文化霸权的地位。按卡西尔的说法“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中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独特的成就。……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再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相匹敌。它被看成是我们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被看成是人类历史的最后篇章和人的哲学的最重要主题。”B15他认为科学渗透了生活的各个层面,处于文化的霸权地位。华兹华斯在一首诗中也谈到科学对艺术的霸权行为的担心:“一个摆弄手指的奴仆,/一心想窥探/他母亲的坟冢?/一个自持有理夜郎自大的家伙/一味凭借智力综合概括!/自然给我们带来知识的甜蜜;/我们的理智却胡折腾一气。/糟蹋自然美丽外貌,/阴谋对她们解剖、分析。”对文学的自信和对科学的拒斥、批判成为这首诗的主题,虽然在华兹华斯的诗意的表达中有对艺术的过高赞美之嫌,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在艺术和科学的关系上存在着的对立的观点和对科学霸权的反思。
从古希腊开始就有追求知识的普遍性和科学性的传统,从而形成了一种科学至尊的态度。科学至尊的态度按尼采的观点来说是由来已久的。他认为“知识是万灵药”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苏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知识”实际上是把人生的意义等同于知识,这是知识论的最早的起源。尼采把这种观点称之为“苏格拉底文化”。这种文化的理想是产生理论型的人,这种人是具有最高的认知能力和能够为科学奉献他的力量的人。我们现有的教育包括文艺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在科学精神和文艺精神之间会永远存在矛盾。尼采曾预言“唯有当科学最后被推至它的极限而由于面对这些极限,不得不放弃它对普遍有效性的要求时,悲剧才会重新产生。”“如果我们记得那无休止而好奇的科学精神的直接结果,我们便会毫无惊奇地想到,这种科学精神曾经破坏了神话,也把诗歌从它生长的土地上弄开而使其无家可归。”以康德和叔本华为代表的思想家开始认识到并强调了科学的限度和人类认知能力本身的限度。“他们绝对否认科学对普遍有效性和达到普遍目的的主张,并且开始打破所谓人类可解因果律而探索宇宙的那种信心。”B16智慧取代科学是人类的最高目标。科学思维仅仅是人类思维中的一种,把它提升到最高的地位是科学霸权的表现。卡西尔就认为知识论立场是科学霸权不断发展的产物,他在《人论》中讲科学渗透了生活的各个层面,处于文化的霸权地位。科学仅仅是人类把握外在世界的工具,对科学的强调就等于放弃了对内在世界的探索。科学使人失去精神性,因为它无法提供生存的意义。
海德格尔也是看到了哲学向科学靠拢的结果是哲学的地盘几乎被科学全部占领,人文价值正受到科学技术的威胁。他说:“技术思想占支配地位”,“技术理性消解了人性”,“科学技术破坏了‘和谐’。”B17于是他提出“在”不是知识论的问题,应该用诗化的方式去把握“在”。他认为文艺是“无”即“在”,而文艺后面加一个“品”字,文艺就由“在”变为“在者”。“品”即为“物”。海德格尔对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文艺成为品是文艺家创造的结果。因为文艺作品就是呈现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通过人工“建造”来完成的。正是通过人工“建造”,那些颜料、色彩和石头等才有了生存。重视人的意义在于西方哲学专注于对“在者”的研究而放弃了对“在”的思索,海德格尔要扫除这一蒙蔽在哲学上的迷雾,揭示“在”的本质。但是,对“在”的揭示不能离开对“此在”的存在方式的追问。因为“此在在世”,这就是说,人存在于世界之中,“在”总是通过“此在”来显示的。这样看来他带领哲学离开了科学又走向了文艺(诗)。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指出后现代社会是以计算机产业为基础的社会,知识作为生产力,体现为权利象征,谁掌握了知识谁就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即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人与社会转变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他集中探讨了“叙事危机”(the crisis of narratives)话语。他认为近代以来,哲学和科学一直处于相冲突的状态。科学认为叙事无法用证据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于是不断地步步紧逼,让叙事出让自己的地盘,成了文化帝国主义的主宰者。叙事则不断地容忍和退让而放弃了维系“宏大叙事”的功能。科学霸权的结果是单一的话语导致了生活的平面化和人文关怀的缺失,从而也使哲学出现了空前的危机。
我们应该认识到科学仅仅是人类把握外在世界的工具,对科学的强调就等于放弃了对内在世界的探索。艺术虽然可以追问生命的意义,为人类提供精神的食粮,却无法使得人类在物质生活中得到满足。所以,对任何单一方面的强调都是存在问题的,我们应该把艺术和科学当作人类创造的文化形式,在两者的共生和互动中把人类文化推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责任编辑:楚小庆)
① [俄]别林斯基著,辛未艾译《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时代出版社,1958年版,第429页。
② [美]爱因斯坦著,许良英、范岱年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56页。
③ [美]S.钱德拉塞卡著,杨建邺、王晓明等译《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69-70页。
④ [德]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79-280页。
⑤ [苏]米•贝京著,任光宣译《艺术与科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61页。
⑥ 同③,第55页。
⑦ 同②,第284页。
⑧ 同③,第61-62页。
⑨ 李政道《艺术和科学》,《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第80页。
⑩ [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彭富春译《诗•语言•思》,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51页。
[11] 同⑩,第51页。
[12] 同⑨。
[13] 同④,第279-280页。
[14] 同⑤,第176-177页。
B15 同④,第263页。
B16 [德]尼采著,刘琦译《悲剧的诞生》,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第93、99页。
B17 同⑩,第118、121、123页。
Different Cultural Forms Ascribed to Human: Cultural Symbiosis
and Interactivity between Art and Science
ZHANG Wei
(Department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Management, Lu Xun Academy of Fine Arts, Shenyang, Liaoning 110004)
作者:张伟
1.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请查阅资料举例说明
(1)松下电器的企业文化
一是强化企业命运共同体建设,松下公司是日本第一家有公司歌曲和价值准则的公司。每天早晨8点钟,公司所有的人员朗诵本公司的“纲领、信条、七大精神”,并在一起唱公司歌曲。它的一名高级管理人员说:“好像我们已经融为一体了。”
二是在进行总体企业文化的培育前提下,把培养人才作为重点,强调将普通人培训为有才能的人,松下幸之助有一段精彩的话:“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产品。”他认为,事业是人为的,而人才的培育更是当务之急。就是说,如果不培育人才,就不能有成功的事业。出于这种远见卓识,他于1964年在大板建起了占地14.2万平方米的大型培训中心,一年开支达40亿日元(占总销售额的0.1%)。全公司一年有1/3的人来这里接受培训。大规模的人的人员培训,保证了松下电器的新产品源源不断涌向世界各地。
三是注重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使员工新鲜感,这样更易于自觉接受。每年年终时,公司自上而下动员员工提出下一年的行动口号,然后汇集起来,由公司宣传部口号委员会挑选、审查,最后报总经理批准、公布。
公司有总口号,各事业部、分厂有各自独特的口号。一旦口号提出,全公司都在这一口号下行动,口号本身也体现了工作的道德观念。如1985年行动口号是“创造未来”,要求每个职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进取精神,迎接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大家都要有“危机感”,紧迫感,主动去创造未来,发展企业,并要求职工在本职工作中去开拓、创意。这充分显示了松下幸之助先生对企业文化的高度重视和独到见解。 (2) 海尔的企业文化
海尔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3)联想的企业文化
联想企业文化,我们大致能把它分成三个主要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目标导向的创业文化。
上世纪90年代之前,这是联想求生存阶段,主要通过代理、服务等手段累积资金。创业阶段的口号是“不看过程看结果,不看苦劳看功劳”、“质量是生命,用户是皇后”、“信誉比金子还贵”等等,这时的联想文化以目标导向的创业文化为主。
第二个阶段:管理文化、严格文化、亲情文化。
1990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是联想创立自有品牌的阶段,成功打造了“ 联想电脑”这个金字招牌。2000年联想集团实现销售收进284亿人民币,联想电脑以28.9%的市场份额保持国内第一,并且蝉联亚太电脑第一,跻身全球 电脑十强。这个阶段的发展,以1990年通过的《 联想集团管理大纲》为标志,联想集团进进了规范化管理阶段,开始倡导“求实、进取”的管理文化,1996年柳传志总结出了著名的“管理三要素”。到90年代中后期,联想的发展从助跑进进起跑状态,公司迅速扩张。要将更多的人组织起来,必须有强有力的规则与流程,于是,1997年杨元庆在 联想电脑公司提出了“认真、严格、主动、高效”的“严格文化”。过于要求认真严格,公司内缺少一种“湿润的空气”,1999年9月,以杨元庆举着“请叫我元庆”的牌子在大门口迎接员工为例,联想电脑公司推行“无总称谓”的“亲情文化”。
第三个阶段:重提“创业文化”。
从2000年开始,联想集团进进跃进新台阶的时期,追求在IT领域的多元化发展,进行新的创业。为适应网络大潮以及矩阵管理模式的需要,
2000年5月 联想集团将“亲情文化”概括为“平等、信任、欣赏、亲情”; 2001年向大企业病开火,重提“创业文化”,重新提倡创业企业管理; 2002年,倡导以客户体验为主的“服务文化”,追求“精细化管理”; 2003年,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级人才加进 联想, 联想文化中又加进了“包容、尊重、沟通”的要素,从“无障碍沟通”前进到“朋友式沟通”。
杨元庆在一次“高级人才进职班”上总结说:“ 联想最大的特点是学习型企业,不断地完善自己。外人感觉 联想文化比较硬,实际上,细细品的话,它也在不断完善,软的成分在增加。这个社会最基本的法则就是适应,我们要做多元化,要做产品和服务,要做技术创新,没有在文化上的变化是不可能的。” 联想文化的发展历史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学习、完善、适应、变化的历史。
2.不同企业文化的特点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特有的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它离不开民族文化这一根基,离不开地方文化、社会文化这一土壤。但企业文化又不同于民族文化,也不同于地方文化,亦不同于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特有的文化。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为:
(一)空间不同
民族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民族文化指在一国内,以一个个具体的民族为空间,同一民族不管是聚居于一地,还是分散在各地,其文化有其共同性,构成该民族的文化,如侗族文化,苗族文化。广义的民族文化指全球范围内的国家空间,不同的国家代表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如中华民族文化,显然是指炎黄子孙这一民族特有的文化。地方文化与社区文化均以地域为空间,但地方文化的空间可大可小,大到世界范围内的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之分,小到某一地区、某一城市的文化,如楚文化,岭南文化。社区文化的空间相对于民族文化,地方文化来讲要小得多,它是一个城市划分为若干社区(可以行政区划的形式划分,也可以生活习惯的形式划分)。企业文化的空间是企业,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空间是跨国界的,它涉及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整合。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社区文化都具有地缘性,企业文化不具有地缘性特征。 (二)内涵不同
民族文化从全球范围讲,不仅涵盖传统、习俗的内容,而且涵盖政治、经济、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地方文化是一个地方纯文化方面的总结,如文化传统、文化习俗、文化观念、文化特色等。社区文化是具有共同价值取向、关系密切、同一区域的社会群体形成的文化。企业文化源于经济,首先是一种经济文化,因企业是一个独立会计主体的经济组织,是一个营利性的组织实体。企业文化侧重于文化的软性管理,它是企业哲学、企业经营战略、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的概括,因此,它又是管理文化。企业文化以企业的经营为载体,体现出企业的经营观念、管理模式、价值法则、组织形式、心理取向等企业的精神方面的力量,企业文化本质上又是精神的。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个性文化
不同的企业以不同的方式创造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以不同的力量塑造着不同的企业。企业可以行业相同、产业相同、地域相同,但各企业之间的文化不会相同。企业可以有相同的法律形式、相同的组织形式、相同的组织机构,但企业不可能有共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可以生产同一产品,甚至是同一型号的产品,但他们各自不同的企业品牌代表着不同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个性文化。
(一)企业文化没有姓“社”姓“资”之分
企业是市场经济范畴中的一个概念,既然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可以搞,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就意味市场经济没有姓“社”与姓“资”之分。经济全球化表明经济的全球交融,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划分。企业是一个经济概念,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经济文化,它没有姓“社”姓“资”之别。企业文化既不可能只具有一重性,要么是社会主义企业文化,要么是资本主义企业文化,也不可能是二重性,即社会主义企业文化与资本主义企业文化的相加和总和。企业文化是每个企业自身的行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沉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方式,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个性文化。美国与日本同属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两国的企业文化不能用同属于资本主义的企业文化来概括,两国的企业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日本的企业文化受其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团队精神,有“和”与“忠”的特点。美国的民族文化根基比较浅薄,它的企业文化背景与日本完全不同,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是美国文化的三大支柱,亦是美国企业文化的前提。但具体到日本、美国的每个企业,其企业文化现象五彩缤纷,绝不会是日本民族文化、美国文化简单、重复的再现与翻版。世界上有多少个企业,就会有多少种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不可“照搬”
企业文化没有姓“社”与姓“资”之分,但也没有统一的、同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别。企业文化没有姓氏之分,是因为企业不是一个政治概念,不是一个阶级概念;企业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别,是因为企业是一个经济范畴,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生产力有先进和落后的划分,企业文化亦有先进和落后的说法,有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提法。先进的、优秀的、科学的企业文化可以借鉴,可以吸收,可以转换,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进行创造,创新,但不可“照搬”,不可采取“拿来主义”。不同的企业基于自己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经营理念等,不可能将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克隆”成功。每个企业都应塑造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如大庆油田有“大庆精神”,小天鹅有“忧患意识”,不同企业千差万别,甲企业无法将乙企业的企业文化“异地”植活。企业唯有扎扎实实培养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成功没有重复。
(三)企业文化是企业历史的沉积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产儿,企业文化以概念的形式出现则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1938年哈佛大学的切斯特·巴纳德写了《管理工作者的职责》一书,书中强调办好企业的关键是价值观念问题,是人的积极性问题,特别是管理者在发挥人的积极性方面的重要作用。10年之后,菲利普·塞尔兹尼克认为企业组织注入价值观念以后即成了机构,搞得好的机构有“鉴别力”(其特定公司的擅长而为其他大多数公司所不能)。巴纳德和塞尔兹尼克的思想被美国管理专家认同为企业文化的初始内涵,并为企业文化概念的问世打下了第一块基石。
3.总结职场新人常见的问题,并写出解决对策
第一:不要认为停留在心灵的舒适区域内是可以原谅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舒适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是很自我的,不愿意被打扰,不愿意被 push,不愿意和陌生的面孔交谈,不愿意被人指责,不愿意按照规定的时限做事,不愿意主动的去关心别人,不愿意去思考别人还有什么没有想到。这在学生时代是很容易被理解的,有时候这样的同学还跟“冷酷”“个性”这些字眼沾边,算作是褒义。然而相反,在工作之后,你要极力改变这一现状。否则,你会很快变成鸡尾酒会上唯一没有人理睬的对象,或是很快因为压力而内分泌失调。但是,如果你能很快打破之前学生期所处的舒适区域,比别人更快的处理好业务、人际、舆论之间的关系,那就能很快的脱颖而出。
第二:不要把“好像”;“有人会„„”;“大概”;“晚些时候”;“或者”;“说不定”之类放在嘴边。尤其是和上级谈论工作的时候。 一般是人都会这样说话的,因为这样第一给自己留下了广阔的余地,第二也不会给别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好像什么事情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似的。说实话大学里面再用功的人都有一半是混的。一个人要么是在课堂上是混的,要么下课之后是混的。两个都没有带有混的色彩的人,要么是超级牛人,要么是神经病。所以,就因为人人都在混的,所以校园是一个浪漫的地方,校园也容易让人单纯。所以学生社团的工作往往是效率很低的,我现在回想起学校里做的工作,当时还觉得挺卖力的,但工作了之后才开始感觉到什么是效率。当你进入了用金钱计算时间的地方之后,你要尽可能的避免在学校里养成的这种习惯。如果上级问你什么时候能实施你给他的承诺,而你回答“今晚或者明天早上”这样的答案对于他来说完全等同于你没有回答,并且还给他留下了一个坏印象。(当然,这样的回答往往在学校社团,学生会工作中是常见的)
第三:不要拖延工作
很多人喜欢在学习和玩耍之间先选择后者,然后在最后时间一次性赶工把考试要复习的东西突击完成。但是在工作中请不要养成这样的习惯,因为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容不得你“突击”。又或者,当你在徘徊和彷徨如何实施的时候,你的领导已经看不下去,自己去做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往往我们总是想把事情从头到尾全部想好了,才开始走第一步—–就摔倒了 所以,当你徘徊不前而手足无措的时候,你要意识到你正在拖延工作。徘徊是因为害怕这个事情可能发生的后果需要自己承担或应付。工作的时候需要一种起码的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不管下一步是什么状况,我都能把它引导到我需要的那条线上去的。另外,告诉自己,不要想太多时间,如果不知道,就赶快求助,或想办法,苦恼和忧虑会给你更多的压力也会把剩下的时间蚕食殆尽。 第四:不要认为理论上可以实施就大功告成了!
这点太重要了,往往当真正实施的人开始做了才会发现计划完全等于鬼话。如果不亲自实践,做计划的人会早晚被实施的鄙视。永远需要提升自己的办实事的能力,而不是空谈。
首先,如果你是做办公室工作的,或者做策划和计划的。请千万不要把你自己都认为不太可能或者很难做到的事情,让别人试试看。比如,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在人流量很少的地方举办露天歌唱会。这会让执行的人觉得你在玩他,拿他做实验。没错,理论上,在任何地方都能举办歌唱会,但是,在不同的地方,执行的人的心情是不一样的。
其次,和执行的人讨论你的安排。比如,新来的你的下属,你可以安排她坐在任何地方,但是如果那是一个很难和大家接触的角落,这可能比你什么都不安排更差。的确,理论上一个人要坐下来,需要的只是空间。但事实上远远不止那些。
再次,不要奢望一切会随着你的计划进行。理论上这个会议会持续两个小时,但是,这是“不考虑在开场后的30分钟全场都在调试话筒”,或者“场下没有提出如此尖锐的问题”的前提下的状态。 大学生已经习惯了把事情做到 “理论上看上去很美”的程度了。 论文,ppt讲演,考试,辩论赛„„ 这些校园智商大比拼,都是教我们如何完美的做好“纸上谈兵”的功夫。 你一定要相信自己能“搞定”事情的能力比想象的弱。 第五:不要让别人等你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让别人放下手头的工作来等你。在大学中可能只是同寝室的人的几句半开玩笑的抱怨,在工作上很可能导致你的潜在合作伙伴的丢失。 你在做一个工作的同时要知道别人的进度,而永远不要落后。
这不像是在考试,你比别人做的慢,别人可以先交卷,你到时间了做不完你自己承受扣分。在工作中的情况是这样的:这是一场没有人能做完的考试,所有的人,都分配做一张试卷的不同部分,有的人分到的是阅读理解,有的人做的是完形填空,有的人做的是语法„„ 然后大家做完了相互抄,这样,所有人都做完了。如果大家都把各自的部分做完了,而你却还在没有做完,那么做得快的别人会开始做你的那部分题目,然后也是相互抄。慢慢地,大家会发现你的工作量完全可以由另外人来代替,整个团队中可以不需要你,这个时候,没有人从你这里得到试卷的答案,也没有人会给你他们的答案——–很不幸,你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第六:不要认为细节不重要
大学里,往往做事粗枝大叶,看看差不多就行了。相反,在企业里管理的精髓就在于将简单的事情做到细节。一个慌忙寻找保险箱钥匙的动作就很有可能丧失你晋升财务主管的机会。
公司的管理,其实需要的并不是把很难的事情做到90%—-比如,优化管理层的核心工作流程、改变公司在当地政府面前的形象,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工作环境„„ 而管理要做的是把每个简单的事情做到100%—–比如,把公司的每个人的档案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整齐的存放起来、在门卫设立一个外来人员的签到台、把会议室多余的椅子拿走、和电视台讲好下个礼拜三来公司做采访、把试用装送到客户手里、在生产的咖啡上加一个口子、给下一期的封面人物拍照„„等等如此。如果你能把所有细节的问题都如实做到,那你才有开口升职的本钱。
很多人在毕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于是就和自己说:我以后做管理吧!做管理?问一下自己,如果,公司资产被偷窃了,所有员工士气低下,办公室杂乱无章,公司电梯又坏了,打印机没墨了,采购计划超支了,产品滞销了,客户迟到了„„你愿意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从小事开始做起吗?想好了这些再考虑是否把管理看得太空洞了。
第七:不要表现得消极,仅仅因为你所做的事情不是你的兴趣所在。
很显然,在学生时代,当做到自己喜欢的时候,我们会pay200%的精力去创造,但如果是枯燥的事务,我们便懒得理睬,最好能有办法应付过去。但在工作上80%你所做的事情都是繁琐而看似机械的,如果仅仅为此而表现的闷闷不乐,那么你会郁闷更久。要知道你的上司已经为这个项目够烦恼了,你还想让他看到你的表情吗? 学会喜欢自己的工作,并把注意力放在日常工作能学到些什么上去。如果现在你努力的抱怨工作,那么接下来你就是努力的寻找工作。尽量少用“有趣”,“好奇”之类的词语来描述自己想要的工作,而是“充实”,“有成就感”,“乐意”之类。
第八:绝对不要把改善工作能力仅寄托在公司培训上
人绝对不可能经过一次培训就脱胎换骨。相反,集体培训上学到的东西往往是最用不上的信息。 就像食堂烧大锅菜一样,总没有你最想吃的菜,因为这样做容易,并且不容易得罪人。
很多学生很看重所选的公司有没有培训,这说明,你不但不知道这个公司做什么,你甚至不知道怎样学习这些技能。
我的感悟是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学你想要的知识,也不知道你想要的知识是什么,你只会做出两种行为:1。等待别人来教你,并且等待别人发现你不知道的地方。2.寻找现成的答案并且拷贝。期待公司培训的人,就很大概率上是第一种人(不排除极少真正优秀的公司培训)
我们把参加培训和达到效果很幼稚的画上了等号。其实往往集体培训上所得到的信息是最没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永远不要期望单靠听课,靠老师把同样的东西给所有的人,你会得到比别人更多。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观察和思考自己的需要上,找到问题的所在再通过观察和实践得到的答案才是真正的知识。
所以,刚刚开始工作,什么都不会,不要认为那样是正常的,因为公司还没有培训过呢!等我接受培训了之后,我就全都会了。如果你一无所知还等待别人会可怜你的无知而施舍你知识,那你会为你的无知而付出更多的智商。 第九:不要推卸责任
推卸责任是害怕的条件反射。不要认为别人看不出这点。
其实现在很多人面对工作也是这样,当上级责问的时候,很条件反射的就做出了推卸动作,然而这样的动作,接下来往往是无力的辩解,以及一些很粗糙的借口。这样会让上司感到你这个人很难沟通,并且很不真实。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无论什么情况下,我指责一个人,他永远是强调客观。其实这点才是学生最典型的特征。这说明他太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并受它们决定。如果你和上司之间会出现以下类型的对话,想想是不是需要改一下你的处事方法。
不愿意负责任的人的不利在于他会让上司怀疑他的忠诚程度,因为上司给他的命令往往会因为一个小事情而被搁置或者打折执行,转而被他人的意识所改变。
第十:不要对自己说“我是大学生” 这点包涵了很多信息。 1.不要认为自己有多清高
2.不要仍然以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 3.不要感觉低人一等 4.不要等待别人的关怀
5.不要把这个作为犯错误自我安慰的借口
6.不要忘记搞清楚,公司究竟给自己的待遇是多少,老练些,这不是在做志愿者。
品格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确保人际关系质量的关键。除此之外,人际交往的技巧也是尤为重要的。有些人做好事会让人感激一辈子,而有些人帮了别人却可能费力不讨好,不但得不到感激和回报,还让人心存嫉恨。将同样的产品以相同的价格推销给同一个客户,有些业务员可能被粗暴地赶出门,有些业务员却可能签到大单,甚至被客户奉为上宾。
人际交往的技巧是一个非常庞杂的话题,囿于篇幅,在这里只能结合我的切身体会做一些简单的列举,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了。
1. 多给别人鼓励和表扬,尽量避免批评、指责和抱怨,不要逼别人认错。 2. 要学会倾听。不要说得太多,想办法让别人多说。
3. 如果你要加入别人的交谈,先要弄清楚别人究竟在说什么。
4. 交谈之前尽量保持中立、客观。表明自己的倾向之前先要弄清楚对方真实的倾向。
5. 注意对方的社交习惯并适当加以模仿。 6. 不要轻易打断、纠正、补充别人的谈话。 7. 别人有困难时,主动帮助,多多鼓励。 8. 不要因为对方是亲朋好友而不注意礼节。
9. 尽可能谈论别人想要的,教他怎样去得到他想要的。 10. 始终以微笑待人。
11. 做一个有幽默感的人。但是在讲笑话的时候千万不要只顾着自己笑。 12. 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13. 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尽量看着对方的眼睛,不管你是在说还是在听。 14. 转移话题要尽量不着痕迹。 15. 要学会聆听对方的弦外之音。也要学会通过弦外之音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16. 拜访别人一定要事先通知。
17. 不要在别人可能忙于工作或者休息的时候打电话过去。除非是非常紧急的事情。
18. 给别人打电话的时候,先问对方是否方便通话。 19. 一件事情让两个人知道就不再是秘密。
20. 你在背后说任何人的坏话都迟早有一天传入这个人的耳朵。 21. 不要说尖酸刻薄的话。
22. 牢记他人的名字。养成偶尔翻看名片簿、电话本的习惯。 23. 尝试着跟你讨厌的人交往。 24. 一定要尊重对方的隐私,不管是朋友还是夫妻。
25. 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当你与其中某个人交谈,请不要无视其他人的存在。 26. 要勇于认错。
27. 以谦卑的姿态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 28. 给予他人同情和谅解。
29. 尽可能用“建议”取代“命令”。
30. 不要轻易做出承诺。承诺的事情就一定要尽可能做到。
4.假想自己毕业后的职业角色,并说明自己如何顺利完成职业角色的转换
销售部门经理 (1)执行力是关键
执行力在当前是一个热门话题,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对员工执行力的培养。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执行力,有利于在职场生活中领先一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意识地锻炼执行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学会倾听与沟通。接受任务时,首先要听清楚重点,理顺条理,避免遗漏。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询问清楚,把可能出现的工作障碍提前解决。
第二,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是基础,而工作效率是关键。制定详细科学的工作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等措施都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式,效率提上去了,缩短了工作衔接周期,是良好工作执行力的重要体现。
第三,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对员工所下达的任务也在不断地调整与更新。只有持续补充新鲜的知识,保证业务水平始终跟上甚至领先于行业发展状况,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新的工作与任务。
(2) 敬业精神是基础
缺乏敬业精神是时下年轻人普遍存在的问题,职场新人突然面对快节奏的工作,很不适应,同时又被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吸引,很难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中。他们应该认识到,人的工作能力有高低,可以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分工,但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却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基础。职场新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始,调整观念,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
第一,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本职工作是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才能敬业,如果不从理智的角度尊重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就不会自觉地去钻研业务,这样,工作质量和效率也就很难提高。
第二,培养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完成每一项工作之后,员工除了获得工资福利等物质回报之外,同时还积累了工作经验与资本。敬业精神不是用嘴说出来的,积极主动地争取并完成工作才是敬业精神的具体表现。
第三,加强对待工作的责任心。“责任重于泰山”,这句话很适合用于职场。抱着这样一个态度对待工作,自然就能克服散漫的状态,投入到兢兢业业地工作中。
(3) 尽快融入企业文化
在企业高度重视培养树立企业文化的情况下,作为职场新人如果能尽快适应、理解并融入企业文化中,无疑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局面。
融入企业文化是一个步步推进的过程。首先,要认真对待新员工培训。它不但可以帮助员工了解企业的行为规范、福利待遇、可用资源等,更重要的是将企业文化大义灌输到员工的大脑。
其次,在工作中多学、多问、多了解。老员工对企业文化了解得更多,吸收他们的经验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第三,尽快融入团队。企业文化最终体现在员工的行为上,想要被一个团队所接纳,就得想办法接受和认同他们的价值观念,在这个团队找准自己的角色和职责
5.谈谈对“跳槽”的认识
1、 跳槽的核心在于积累
很多人认为,跳槽是提高工资的必要手段,也有人认为是职业生涯中价值体现的一种方式,但在我看来,跳槽的价值在于为自己积累职业资本。作为猎头顾问,我们每天经常会看到上百份简历,更多的时候感觉看简历就像文章,我们努力寻找文章的脉络和线索;挖掘亮点;体会作者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他想干什么?他能干什么?如果一个人一直在不停地在一些不知名的小公司之间跳来跳去,如果一个人不停地用各种技术重复一些无法体现技术含量的小项目,说实话,这样的简历,工作时间越长,越会给人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还有一些简历的作者喜欢在前面所讲的这些枯燥的脉络上人为地加以升华,冠以一些项目经理,技术总监的头衔,如果说前者给人的感觉仅仅是枯燥和茫然,令人惋惜的话,那么后者则有些拿着鸡毛当令箭,令人厌恶的感觉了。虽然软件行业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但不管怎么样也已经三十几年了的时间了,对很多概念的认识已经逐渐地清晰了,比如技术管理是什么?技术咨询的范畴如何?哪个方向需要技术专家等等,正是这些行业的共识为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当然随着技术发展逐渐细化和深入,在这些主干上会衍生出越来越多的分支,但大的方向不会有大的变化,就像一个孩子是否已经长大,是否可以作某些事情了,很多时候社会认知并不以他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很多指标是我们大家都很明确的,最基本的比如他的年龄,他受教育的时间等等,当然也并不排除个案的情况。对于大多数平凡的技术人员而言,如果希望自己人生的文章更加精彩,那么跳槽是必要的,但跳槽的目的关键在于为自己积累素材,蓄积向上的能量。
2、把握跳槽的时机
那么在具体的过程中,面对各种可能的诱惑,怎样把握更好呢?
1)刚刚入行的人两年以内应该适当控制自己跳槽的欲望
这里提到刚刚入行的人员只的是已经进入到软件行业的技术开发人员。目前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困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很多,不再这里分析。其结果是可能很多学生找到的第一份工作都是一些中小型公司或者是一些外包公司,工资水平普遍不是很高,入门一般1.5-2K,有些外包公司可能多一些可以到3-3.5K,对应届毕业生而言,这已经是不错的水平了,但因为这些公司的项目技术含量普遍不是很高,所以很多聪明的学生干个半年该学得就都会了,于是就开始有些躁动,感觉自己已经有经验了,自己的工资应该翻倍了,的确一到两年的初级工程师北京行业内平均的工资标准在4-6K,乍一看,从3K到6K确实是一种翻倍的感觉,在原公司肯定升不了这么快,所以如果哪里能够给到这个水平就去哪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我给大家的建议是: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就像我们学写字一样,“一”“二”“三”很容易学的,如果这时候你就觉得都学会了,换个地方想学到“四”的写法可不是那么容易啊。其实现在有一些大型的外包公司的确是最好的实训基地,不仅仅在于他们有完备的项目管理流程和标准的开发环境,而且他们各种类型的客户和项目机会也很多,有些有质量的项目肯定是不会交给应届毕业生去做的,但如果你踏踏实实作了一段时间,并且认认真真的耐住寂寞,坚持学习,作为“经受住考验的老员工”,你很可能会有比别人更多的见识机会,然后在实践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逐渐清晰之后再考虑发展的时候,目标会更加明确,把握机会的能力也会更强。正如易经第一招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潜龙勿动!人生的智慧啊。 2)不要指望通过跳槽来寻求转行
在和候选人沟通的时候,经常听到有些候选人跟我说:我不想再做这个行业了,不想再做开发了,我希望能够换一个方向。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都会觉得比较遗憾,要知道,猎头人员为什么会找到你,毫无疑问,是因为你过往的经历很有价值,但你却不想干了,这个时候我建议大家首先问问自己,你是否真了解你要转的那个领域?你是否做好了从头开始的准备?你有什么资本可以应聘新的岗位?当我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我经常劝告候选人,如果你真想转,就暂时不要考虑跳槽,可以在原单位寻找转型的机会,并且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在通过跳槽的方式在新领域里寻求突破,这样做更加现实。比如如果想往管理方向走,那么在原来的单位可能会更快的提升为项目经理;如果你想往市场方向转,那么在原来的公司的人际结构可以使你更方便获得和客户接触的机会等等,如果你在本公司尚且都找不到可以转型的机会,你觉得在人才竞争惨烈的社会招聘中就能有奇迹发生吗?
3)想明白在考虑跳槽
几条经典职业发展路径,其实都是在科学的跳槽中逐渐成型的,这里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不同路径的技能积累和机会选择。
A.技术路线
任何一个刚从学校走出来的人都不可能马上接触到复杂的技术,如果你的第一份工作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那你会更加幸运,成长的会更快;如果很一般也没有关系,那么你会有更长的时间来熟悉各种技术,打好基础,基础越扎实,准备越充实,以后发展就会越容易。
对于走技术路线的人,越早确定自己的技术兴趣点越好。技术是在项目中得到不断锤炼和发展的。但因为项目类别千差万别,所以企业一般在招聘的时候不会太刻意的要求相关行业的经验,而会比较看重技术本身,这就给走技术路线的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开放的发展机会。因此作为开发人员自己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可以不必在乎公司大小,行业和项目类别的转换,而应该更加注重项目类型,使自己的技术水平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比如通信,金融,互联网,网络安全,网络游戏等行业里都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走技术路线最为重要的是技术方向要尽可能专一,而且要在自己的简历里清晰地体现这一点。这样虽然可能使你的就业范围窄了,但在某一个方向上可能获得发展的机会就越大。比如当我们想找C++的人,我们就不希望这个人在简历中写什么都会,什么都做;还有更细的,比如Javascript,ajax等也是如此。到目前为止,我们接到的猎头需求在技术方向上有越来越细的趋势,但又总是在时时变化的,所以走技术路线需要必要的执著,不管市场是冷是热,执著于自己的兴趣,不断深入地进行研究和积累,不用着急,早晚有公司拿着高薪登门来请你的。
B. 管理路线
走管理路线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在原来的公司尽早地获得项目管理的机会,这点前面说过了,不太容易在跳槽中获得这种提升。第二点就是要一步步寻求往大公司跳,如果英文好的话,可以考虑通过小外企进入大外企的方式也是不错的选择。对于这条路线而言,不宜频繁的跳动,要想好,看准,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的时候要抗住诱惑,不要因为是朋友的邀请,不要因为是一时的高薪,更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让自己所在的公司越来越小,活动范围越来越窄,那么时间越长,偏离的就会越远。
大公司很官僚,自己的价值体现比较有限,遭遇发展瓶颈等都是常见的大公司病,也是离职的几个主要原因。其实更主要的还是诱惑太多,拥有大公司背景的候选人对于很多的中小型公司而言,都是求之不得的人才,而大多数快速发展的中小型公司通常都比较会讲故事,也肯出大价钱,很少有人能够扛出如此的诱惑而过早的离开大公司的环境,或者放弃往更大公司发展的机会,都是比较可惜的。
实践活动,办公室的一天
办公室工作的第一天,阳光明媚。
路上,心里七上八下的,心情有些复杂,有些担心:不知道是不是能够适应办公室工作;不知道在办公室是不是能发挥自己„„
一上班,领导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办公室工作琐碎而繁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篇一律,要做好办公室工作,一要做到任劳任怨;二要做到腿勤、口勤、手勤;三要做到细心、耐心、专心。只有做到了这些,你才算对得起这份工作。”听完这些话,我有点沉默,那是因为有了感觉,特别是那一句“对得起这份工作”打动了我。
工作第一天,正在埋头翻阅着文件,领受到了一个任务,就是把交换的文件逐一登记,并付上文件标签后送主任拟办。当时心想,这有何难,几分钟搞定。可谁曾料想,就这么简单的事情,我竟没能一次通过。后来主任耐心地告诉我:传阅文件要按一定顺序整理,比如市院文件要放在前面,接着是区委、区政府、区委政法委文件。呵呵,怎么连这都没想到。明天加油!虽说轻松,但我还是明显感觉到自己身上有点点担子,有点点压力了。
一天工作下来,还是颇有些感受。首先,办公室工作涉及内容多,接触范围广,日常事务杂,这就需要办公室工作程序标准化、规范化,“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一个工作人员、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只有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去做事,才能保证高效运转。其次,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每一项工作都与全院有着密切联系,这就需要理清思路,分清主次,合理安排,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第三,“细微之处见精神”。领导交办的每一项工作,都要认真再认真,细致再细致,不能有半点敷衍和丝毫虚假。工作其实不算很难,但想干好还挺难。所以需要特别细心和耐心。第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真心真情地关心身边每一个人。哪怕是一个甜美的微笑,哪怕是轻轻的一句慰问,或是发自内心一句感谢的话语,都会让你周围的人感动,都有助于营造一个其乐融融的办公环境。只有当你真诚、友善的面对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宽容与理解。办公室工作尤其需要“诚信、善良、宽容”的同志。
工作的第一天,不管做得多少,做得好坏,都应该真实的记录一下。于是写了只言片语,贻笑大方。
昨天,在《中国经营报》读了一篇对格力股份公司总经理董明珠的采访文章。采访中,董明珠主要讲述了格力两个事情,一是格力走专业化道路,格力只是单一做空调业务,“格力坚持专业化是因为这个领域还有更多更深层次的基础问题需要研究,只要这个企业技术不断地升级,他的市场就永远有前景”。另一个是关于格力的企业文化:忠诚是格力的企业文化。“在格力,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从同行企业出来的,无论多能干,原则上不收留”。“跳槽的人,在原来企业‘叛逃’有很多原因,但大部分都是利益上的问题,或者说个人的利益,比如个人愿望达不到满足。在珠三角,其实存在许多‘商业间谍’,在原公司授意下,跑到别的公司‘潜伏’几年,然后辞职,将后来公司的一些经营秘密带回原公司”;“格力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通常离开格力的员工都不准再回来。而且格
读完这篇文章,我又想起了家电行业另一个成功企业:美的。如果简单以上市公司的市值衡量两家公司的经营情况,格力与美的目前上市公司部分的市值相当:格力为599亿,美的为575亿(以6月17日收市价计算),格力与美的都是中国家电行业中的成功企业。这两间企业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但发展路径却大相径庭:格力股份公司专注于空调行业,空调及配件占总营业收入94.46%,格力在行业内深耕,走专业化、提供高附加值产品的道路;而美的走的是产品多元化道路,美的电器股份公司就有三大产品线:空调、冰箱与洗衣机,空调及零部件占主营业务收入的66.45%,集团层面涉及的行业就更多,远远超出了家电行业领域。这两间企业的发展路径有很大的区别,相对应的企业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董明珠说,“格力原则上不收留同行业企业走出的员工”,“格力培养的人才也很难适应其他企业”,从这方面来说,格力的文化是相对封闭,也正是这种文化,使格力免受更多的外界冲击,专心做好一件事。因此,从格力选择的发展路径来说,企业文化与发展路径还是匹配的。而美的正好相反,产品多元化、业务多元化,使“美的”的文化呈现出更多的是开放型,更显狼性。美的企业精神之一——“开放:博采众长,用于尝试”也反映出美的致力于建立这种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业界对“美的”非常规扩张、“挖角”行动颇有微词,我也不赞成脱离道德底线的竞争。同时我也不认可离职员工被扣上“不忠诚”的帽子。其实,员工从企业出走,原因多种,许多员工出走并非是“个人利益问题”,更不是要充当“商业间谍”的问题。只要员工在职的时候尽心工作,离职后保守公司秘密,就不能说员工“不忠诚”。从格力与美的两种不同发展路径,两种迥然不同的企业文化,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不同的发展路径,必须有匹配的企业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需要更为开放的企业文化;开放的文化,必然对立志专心做一件事的企业带来冲击。企业前进道路有多条,但做到发展路径与企业文化协调不容易。
联想靠文化解决:不同背景、不同收入
中企人力资源管理网2009
如何管理引进人才?如何看待和处理管理人员与普通的收入差异?这是任何从创业期到发展期的IT企业面临的两个焦点问题。联想公司以不断发展的包容性文化和以业绩为导向的管理文化较好地解决了以上差异。
靠文化和发展吸引人才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鲁灵敏介绍,从去年开始,联想加大了从社会上引进初中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人员的力度。这是企业更加开放化的标志,也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必需的。这说明联想可以为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才创造发展的空间。今年前两个季度联想从竞争对手包括知名外企中引进了60多名,主要是一些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
联想吸引人才主要跟联想文化的发展有关,从一开始创业期文化、规则导向文化到如今的亲情文化、包容性文化,说明了联想的企业文化变得越来越成熟。在包容性文化的影响下,联想会不拘一格地吸引人才,能够容纳不同教育、工作和文化背景的人才进入联想。
引进各种人才,联想强调"认同",这是最基本的,就像谈对象一样,彼此没有一定的好感是走不到一起的。"好感"就是对对方一些基本状况的认同,所以联想在引进人才时,要看对方对联想的现状、规划、发展和文化是不是认同和有信心,在此基础上,联想再看对方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以及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创业意识、沟通技巧等因素。
对于引进的人才,联想首先是重视人才,其次是十分注意把握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问题时做到对事不对人、以结果为导向。联想对不同的文化是比较认同和包容的,外来文化也是对联想文化的丰富与补充,使联想文化得以兼容并蓄、相互融合,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外来的一些先进文化会对联想文化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
联想从创业期到发展期,企业文化是不断变化的,当然文化也有很强的连续性。在没有经过科学总结和提炼时,它是一种朴素的文化,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管理逐渐成熟,文化也会随之提升。
我国的IT企业由于发展时间不长,管理基础会差一些,这会不会造成从外企来的人员的不适应?鲁灵敏的亲身感受是,联想的企业管理水平还是相当高的。他说: "我就是从外企过来的,我感到联想人的聪明才智一点不比别人差。不可否认,国际上一些知名企业的管理比较规范和科学,做事也比较规范。虽然联想发展时间还不长,但其管理机制的严谨性,弥补了制度不太完善带来的不足,从管理的实际效果看,联想的管理还是十分超前的。"
收入高是因为业绩好
联想从外面吸引一些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加盟的原因,除了发展机会和包容文化这些因素外,收入状况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鲁灵敏认为: "联想的整体薪酬水平在同行业中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联想是一个以业绩为导向型的公司,不惟学历重能力,不惟资历重业绩。联想现在许多高管人员其实在公司工作时间并不长,能从普遍升到最高管理层,原因不是跟谁有什么关系,而是全凭业绩。为什么外企一些有相当级别的管理人员愿意到联想工作,就是看重了这一点。 那么,是不是联想的管理层跟层的收入有太大的差别?鲁灵敏解释,不同层次的人员收入不同是很自然的,但联想的干部没有贵族化的倾向。
联想的组织结构基本是分为4级,公司层、部门层、处层和层。联想大的事业部有300多人,其总经理所承担的责、权、利会比普通有非常大的差异,现在的薪酬原则就是按一个人对整个企业的贡献来决定,这点在全世界通用。
联想的干部比例适中,中级以上管理人员有200多人,而公司全部有1.1万多人(其中职员约5000人)。其实联想每一个事业部的规模,都相当于一个中型IT企业,这些管理者得到的收入高些也是理所应当的。当然从薪酬结构上看,固定工资部分,经理层跟层的差异并不十分巨大。联想的收入分为3块,固定工资、
绩效浮动和年底分红,骨干会有一些股票期权。经理层的收入肯定会高于普通,这在任何企业都是客观存在的。 在一个以业绩为导向型的企业里,的收入是跟其贡献直接挂钩的。任何一个企业都是20%的人才创造80%的财富,对这20%的薪酬当然不能少了。一些企业当中为什么强调骨干,现在市场竞争很激烈,人才争夺很激烈,争夺的焦点就是一些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因为这些人才可以为公司做出重大贡献。
在联想,普通并不是只有做管理人员一条升迁之路,不做经理可以走技术职称的道路。技术骨干的待遇与相应的管理者的收入没有差别。 今年年底之前,联想要完成能力评介体系,要让公司的各级管理层知道每个的能力如何,其社会竞争力处在什么水平,是否达到了人岗匹配,是不是把最适合的人放在最适合的位置。这项工作可以达到3个目的,公司清楚的能力水平、主管清楚手下人员的能力水平、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真正做到人尽其用,不造成人才浪费。
为突出业绩导向效果,联想在业绩考核中实行末位淘汰制,如果在考核后进入最后一个层次,就进入了末位淘汰区。所以,不论哪一层次的人都有压力,中层管理人员压力也是很大的,如果考核时排在最后,就会成为不合格。联想还培养了后备干部,对于被淘汰的人所在的岗位,马上就有人可以顶上,这是一个合理的闭环。确实,在IT企业必须每个人都时刻要有危机意识,不进则退,跟不上形势就要被淘汰,企业如此,个人亦如此。 (黄忠明 摘)
传统文化是以前流传下来的(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这就是文化传统所起到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全称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特点
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时代性是指文化是应运而生的,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不管存在时间长短,只要存在过的,就是合理的。既然存在过的,就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隐形的或显性的存在,就成为民族性,即文化中带有民族特征的因素。
文化传统的惰性。一方面制约人的思维方式,支配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人的情感,左右人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的终极关怀。另一方面,因为文化传统的指令作用,它具有了凝聚力量,是集团的象征,对社会的稳固和国家的巩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对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两个不同的地方,造就两种不同的文化
古代的中国文明在内地发源,而2大文明古都洛阳和西安也都在内陆,古代的西方文明在地中海地区,而两种不同的环境,也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文化。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以东风为春天,所以东风总是充满着希望,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而西风则充满了讽刺和悲凉,如“喝西北风”。在西方便不同,西方的西面靠大西洋和地中海,海上的季风是温暖的,而东面则是西伯利亚,俄罗斯,一个寒冷到零下40度的地方。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人们的诗歌创作,文化都产生了差异。
因为地处中原,中国人总把其他的位于中国周边地区的人看作低等人类,古代记载,中国把北方叫做狄,西方叫做戎,南方叫做蛮,东方叫做夷。看出对地区的划分和认识世界的局域性。而外国在古代就常常与周边国家往来,所以人们有了探索世界的愿望,这也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游世界做出了铺垫。 由于身处中原,所以中国十分注重“内”的思想,有句话叫:“一室之不治,何以治天下。”很明显,中国更注重家的概念,就连现在那首唱了十年的常回家看看依然被大家所传唱。注重家,代表中国注重集体,集体的利益也是现在中国社会上最需要的,这也就是中国为什么要处好人际关系,因为没有集体只有一个人。而反之,外国则更注重个人,如法国革命时期的人权法案,或是外国强调的个人的言论自由等等。外国的公司也更看重个人能力,而集体只是建立在个人能力达到以后的要求了。
所以从种种事例来看,中西方的文化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虽然只是几个小时的飞机之旅,但这条路却是通往另一个与众不同的文明。
姚智健2013/09/20
《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我国少数民族有着各自传统节日和习惯.这些习俗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别具风情的民族艺术.
2、知道几个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和来历. 过程与方法:进行本课教学,通过模拟表演欣赏等系列活动,加强学生对民族风土人情的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来历,通过看视频、听故事、谈感受、唱歌曲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准备:
学生:通过读书、看报、上网等形式,搜集有关少数民族节日的资料。
每组分工完成以下任务:收集反映该民族特色(如地域风光服饰建筑民间习俗饮食等)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师:
1、收集少数民族节日的相关资料。
2、制作课件:(1)《壮族歌会》、《泼水节》视频;(2)蒙古族:那达慕大会视频 ;(3)《爱我中华》《我们新疆好地方》音乐;(4)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踩踩唱唱 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2、学生回答并演唱.
3、师小结: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各民族缤纷艳丽的服饰,品味了风味独特的饮食.这节课,让我们去感受各民族风格各异的住所和多姿多彩的节日. (板书课题)
二、交流知识,畅谈感受
(一)图片展示 领略风格各异的住所
(课件演示课前收集的传统的蒙古包、藏族民居、陕北窑洞和云南纳西族民居),让学生欣赏,并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住所.并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民族各具特色是住所?(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介绍),
(二)感受多姿多彩的节日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少数民族节日的资料,同学们愿不愿意把自己搜集的资料与大家共同分享? 具体交流以下几个节日
1、泼水节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看了同学们收集的这么丰富的资料,我真高兴。老师也收集了其它民族的节日。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视频资料:傣族人民过泼水节) 师:边看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A哪位同学知道这是哪个民族?过的什么节日? B从画面上你们都看到什么?
C为什么人们的衣服淋湿了还十分高兴呢? 学生汇报
1 A:这是傣族人民在过泼水节。 B傣族人民相互泼水
C:人们的衣服都被淋湿了。 D:傣族人相互泼水表示祝福。
2、开斋节、古尔邦节
A、小组代表介绍回族、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B、小组的其他同学补充介绍。(解释开斋节)
师小结:开斋节期间,人们白天不吃不喝,夜晚才进食,第七十天是古尔邦节,人们才举行盛大的仪式和庆祝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祭祀祖先。你知道汉族的哪个传统节日也是为了祭祀祖先的吗?
3、那达慕大会 泼水节、火把节是南方民族的一个节日,下面我们欣赏一个具有北方特色的少数民族节日。(播放影视资料:那达慕大会)
师:A、通过这段录像你对那达慕大会有了哪些初步了解呢? B、除了我们刚才看到的资料外,你对那达慕大会还有哪些了解? (A):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热闹的节日之一 (B):那达慕大会上有骑马、射箭、摔跤三项活动
(C)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摔跤手上身穿牛皮背心、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裤,脚登蒙古靴,他们高唱摔跤歌,跳跃出场,每个参加者都有奖励。其中最有成就的将被授予“达尔罕”的终身荣誉称号。这种斗志斗勇的比赛培养了蒙古族剽悍的气质和乐观豪迈的精神,除摔跤之外,那达慕上还举行射箭、赛马、马术、赛骆驼比赛和歌舞比赛。
(D):每逢
七、八月间,草原上都要举行那达慕大会,“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它源于古代“祭敖包”的仪式。 师小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在欢度节日的活动中也增加了商贸活动,像那达慕大会同时又是民族特色的生活用品和风味小吃的展卖会,即增强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民族团结,有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4、讨论交流你所知道的节日。
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刚才我们看到的民族节日外,其他民族也有着形形色色的节日习俗,有趣极了。大家还想不想了解更多的民族节日呢? 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交流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素材,进行交流,了解民族节日。
提示:A、把搜集的资料要进行交流,做好记录,填写调查表。 B、可以通过“我要发言”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代表汇报资料 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学习又了解了很多知识,知道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各有不同,都含有一定的意义,有的是祭祀祖先的,有的是祈求团圆的,有的喜庆丰收,有的期盼康健„„而且每个节日伴随着生气而动人的传说,反映了劳动人民纯朴而美好的愿望。
三、实践互动,丰富体验
师:盛大的民族节日,各民族会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庆祝,民族歌舞将节日的气愤推想高潮。下面请大家欣赏民族歌舞。课件播放傣族孔雀舞视频。师:我们重点了解了三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欣赏了别具特色的民族歌舞。同学们如果生活中我们的习惯跟少数民族的不一样,你会怎样处理呢?(尊重他们的习惯)
2 师:我们中华的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团结起来。只有大家团结一心,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再次进行趣味抢答-----说说下面节目分别是哪些民族的节日? 古尔邦节 火把节 泼水节 元宵节 三月街 过赶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四、模拟实践 我是小导游 让学生充当主人公,从各民族的衣食住行中选一种向大家介绍;先在小组内介绍,然后全班交流.
五、纵情高歌,情感升华
师:我国少数民族节日真是举不胜举。如今,这些节日喜庆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不但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繁荣了当地的社会经济,也增进了各民族人民的团结。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的文化往往就是通过节日这一形式得以保存和发展的。民族节日还是我国各族人民同海外侨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桥梁。长期以来,我们五十六个民族都相互尊重,相互帮助,所以我们的祖国才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56个民族56朵花,我们56个民族团结在一起,祖国才会更加强大。(音乐) 同学们,让我们好好学习,为我们民族的团结、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奋斗吧!让我们在这首欢快的歌曲中结束今天这堂课吧!
板书设计:
10、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
住所 风格各异
节日 多彩 热爱
推荐阅读:
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作文07-20
不同的老师,不同的乐趣09-22
不同的落叶不同的美作文07-19
沟通不同背景07-16
歌词没有什么不同06-23
找不同游戏作文07-09
我因保险而不同10-12
不同行业广告词10-14
小班数学找不同反思11-02
不同的职业该如何着装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