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没有什么不同(推荐8篇)
这首歌是孩子们元旦节目的歌词,而且被好几个班同时选中,说明这首歌被大部分孩子们喜欢。后来我仔细听了听,觉得自己也很喜欢。和同事说起这事,他们也一致称赞孩子们选的这首歌不错,有位同事甚至把歌下载成为自己的手机铃声了。看来不仅是是孩子们喜欢,这首歌也唱出了我们成人的心声。下面我就我对这首歌的浅见对这首歌进行一下解析吧。
“又是你的面孔 带给我是笑容 在我哭泣的时候
又是你的问候 带给我是感动 在我孤寂的时候”
这应该是每一个人的心声吧?在自己失败时,无望时能有一个人在那里陪伴我们,简单的一个问候或者仅仅是那张面孔的出现就能带给哭泣的我们笑容。这颗渴望被鼓励,被肯定的心是多么热烈。我们成人有朋友,有亲人,有知己在那里可以倾诉,孩子们除了学习,除了口口声声为了他们好而剥夺他们每一分每一秒让他们做一架完美的学习机器的父母师长外,还有什么呢?在学校里,除了学习就是学习,没有一点自己胡思乱想的时间,可以倾诉的时间,这样的青春还有什么色彩可言?还有什么可以留恋?有人担心90后,00后长大后是垮掉的一代,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你们被父母包办的太多了,也被学校剥削掉了太多的看世界的视野。但是如果你们中经受过这么多历练的人,以后也绝对是了不起的一代。
“虽然没有天生一样的 但在地球上我们是一样的 尽管痛的苦的没说的
但哪有一路走来都是顺风的 因为我们没有什么不同
天黑时我们仰望同一片星空 没有追求和付出哪来的成功 谁说我们一定要走别人的路 谁说辉煌背后没有痛苦 只要为了梦想不服输 再苦也不停止脚步” 孩子们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要想获得就得付出。知道成功的路途上会有千辛万苦。学习是过了这村就没这店的,可是青春又何尝不是?虽然孩子们平时嘻嘻哈哈,表现的什么都无所谓,但他们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证明自己长大了,成熟了,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尽管有时选的方法有点偏激,但这都是孩子们成长的必经之路。孩子们选的这条路不通了,自然就会选择其他的路去走,也会付出自己的最大的努力。什么叫青春?青春就是资本,就是可以尝试,可以用错误的经历去买正确的教训。青春给孩子们可以走弯路的时间或者一切从头再来的机会。走弯路是孩子们成长的过程,只有经历了才能有收获,才能在成年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产生相应的免疫力和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回头想想我们的青春,我们不是整天觉得父母整天在那里唠叨,老师整天在那里强迫我们做着做那吗?我们不是赌气时就什么话都做得出来,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吗?为什么我们大了后就忘记那一切了呢?仅仅是因为立场变了吗?还是我们杞人忧天的认为孩子们不这样做就没有活路了?为孩子规划这规划那,那等我们不在了,谁再替他们规划呢?难道让他们有家有业后再去用失败去买经验,是否太晚了?所以,接受孩子们的一切吧,只要尽到引导人的责任,其余的放手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造化。
每一天 每一年 都可以是新的起跑线 也可以是终点 看你怎么选 望着无边无际遥远的地平线
哪里会是你的极限。。。
这些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你不放弃都是可以作为新的追求的起跑线的,当然也可以作为终止追求梦想脚步的的终点的,就看咱们如何选择了。望着遥远的未来,哪里将会我们走不到的地方呢?
不过说到最后,我又得展开我爱唠叨的特长了。孩子们,虽说我们以成年人的角度来尽量理解你们的所作所为,但也希望你们能换位思考理解老师和家长们。你们年轻,有时间来经历,来重新选择,但毕竟我们是过来人,我们的经验是有一定道理的。就像学习一样,我们总是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也就是经验)然后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知识。如果我们总是排斥前人,每次都把现有的知识用实践证明一番,可能我们一辈子也学不到什么新知识,因为那是千万个学者费尽毕生心血的成果啊,凭你们一己之力怎么实践的过来呢。希望你们能尽量听我们说的对的,好使你们的人生之路更顺畅些,省下时间去获得更精彩的人生!
祝所有的孩子们青春无悔,人生精彩!
当各大主流媒体盛赞《十送红军》创造性地重述长征故事,以其“由信仰支撑的人性光辉”[1]诠释了“中国梦”的精神内核时,并没有人格外注意这部“主旋律剧”背后这支并不“主旋律”的作者队伍。去年盛夏,《人民日报》还以“莫让青春染暮气”的严词厉句,感慨80后一代集体变老,今夏,同样是这批未曾经历过革命年代的年轻人,已经在自己讲述的红色故事中激情澎湃。据统计,《十送红军》以1.234%的高收视率夺冠,观众中低于39岁的人群比例高达77%,成功地拉低了央视黄金剧场收视构成观众的年龄层。《小时代》继续,已过而立之年的80后们唱起了《后会无期》,而《十送红军》俨然在“青年观”的争夺战中打开了新的讨论空间。
致青春
以“无名英雄”为主角,由十个单元串起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从主题思想、题材和叙事结构来看,《十送红军》都迥异于一般主旋律剧的史诗风格,但以个人史透视大历史,在人道主义视域中重述革命史,其实自新时期以来就是文艺与历史反思的主潮。正如编剧李修文谈及创作动机时改写里尔克的诗句,“如果他叫喊,谁能从天使的序列中听到他”――不难听出几年前冯小刚在《集结号》中质询历史叙述与集体记忆的主旋律。那么《十送红军》究竟新在何处?抛开重写历史的大抱负,李修文在采访中曾不无动情地说过,写这部剧,是要帮小马奔腾的创始人李明圆梦。李明1966年出生于军人家庭,对于这位英年早逝的民营企业家来说,到底什么是他的梦?编剧这一句更加个人化的创作说明,提醒我们注意“故事被讲述的年代”,即在今天,在这些常被革命前辈视作历史中缺席的60后、70后、80后那里,“长征”与“圆梦”究竟为何、又如何被关联到一起?
在48集的《十送红军》里,除了钟石发、贺老憨等,绝大多数主线人物都是年轻人。这并非编剧有意而为,长征中工农红军普通士兵的平均年龄是19岁,军官则是24岁。尽管“革命”与“青年”,自中国进入漫长的革命世纪开始,就不断碰撞出星星之火,有焦虑、奋进、也有幻灭与追求,但“长征”之特殊,恰在于它发生在国共合作破裂、产党内部关于政治现实的分歧尚未辨明、抗日统一战线尚未形成之际。就像有学者指出,所谓“长征”一词都是事后追认[2],1934年萧克将军率领的红六军开始西征时,红军的绝大部分队伍还在独立作战,每天给中央发电报求问下一步作战计划[3]。“人们不应该用英雄主义和伟大的人类史诗来模糊这样一个事实:长征是以政治上的失误和军事上的失败而肇始,并以军事上近乎于新的失败而告终的。”[4]尽管以后来人的视角,可以断定革命史脉络中“长征”的意义,但回到这趟漫漫征途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在支撑这些头顶红五星的年轻人,在历史晦暗不明中坚持前行?
红军由最初的30万人降到几万人,平均每行军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牺牲。李修文坦言,在《十送红军》的撰写中,最难的部分就是“如何解释红军战士行为的逻辑”,“你必须找到中国人的人情伦理,找到红军所依赖的情感和价值系统。”[5]如果说在过去有关长征的经典叙述中,这一问题还能被归纳为坚定的革命信念、排除万难的革命意志,那么李修文的创作焦虑恰恰暴露出我们的时代之变:当“革命”成为要被小心讨论的词汇,当“青年”已经“暮气沉沉”时,又怎样让电视机前的年轻观众在精神上重走长征路呢?
与以往战争题材电视剧不同,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战场并非《十送红军》的重点。乍一看,《十送红军》的每个单元并未完全脱出革命历史小说中的经典成长小说模式,即主人公在代表党的引路人帮助下,成长为更加坚定的革命主体,但情节展开的重心被更多地移到了人物精神世界的转变,或者说革命感觉的形成过程中。明面上,每一个战士的敌人都是“白狗子”,但事实上,他们首先面对的是自己。比如总是掉队的女战士戴澜必须要克服自己的恐惧,干队出身的知识分子贺坚必须要挑战自己曾笃信的真理,神枪手张二光要从他最初蔑视的战友们身上学习枪和人的道理。剧中大量的细节设置被用来渲染这些内心之战。戴澜躲藏在幽闭井底的颤抖,同志被辱时难以下定决心开枪的痛苦自责,与她自毁容貌声音后的坚毅冷静形成鲜明对比;贺坚的眼镜、钢笔、手风琴、大头皮鞋、漂亮的俄文书信,以符号化的方式呈现革命对人的重新锻造……在《十送红军》里,内心之战不再依托于阶级斗争话语,而是回归到个体对自我生命的把握上来――我是谁?我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所追求的幸福是什么?剧中人物身上几乎有所有年轻人的幼稚病,比如自负、怯弱、莽撞、自暴自弃,但也分享着所有年轻人蓬勃的浪漫与激情。而剧中每一次死亡的终点,都是个体成长在完成内在冲突与自我撕裂后的圆满。戴澜在苏区慰问表演时嘹亮的歌声,贺坚和小桃的血色婚礼,这些在虚化的光影流转中呈现出明亮色调的场景,无疑弱化了雄魄的史诗风格,但也正是这些曾经要被批评作“小资产阶级情调”的画面,给观众提供了亲近革命的另一种方式:不是去直接面对大写的“革命”或“历史”,而是面对历史回声中关于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面对在当下现实焦虑中选择逃避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十送红军》果真是李明们的“圆梦”,是要借长征故事的“致青春”,提醒我们注意在“致我们终将腐朽的青春”之外,还有另一种仍能与如王蒙《青春万岁》、杨沫《青春之歌》般唱和的“青春叙事”。
平凡之路
埃德加€匪古翟凇段餍新恰分行吹溃骸八淙凰羌负跞宥荚庥龉松谋纾撬嵌济挥刑耍残硎且蛭昙吞岬脑倒省T谖铱蠢矗窍嗟笨旎睿残硎俏宜吹焦牡谝慌嬲械娇旎畹闹泄薏摺!盵6]可以说,让斯诺不解的“快活”,就是《十送红军》要解开的谜,而我们都深知这份“快活”不会轻易在复述革命口号中复活。
nlc202309051253
那么《十送红军》里的“快活”是什么呢?是钟石发看到四个儿子都成为红军战士时做父亲的骄傲,是贺坚在小桃歪歪扭扭写下的“爱”字里对幸福的重新认识,是战士们为戴澜准备的镜子、梳子,是他们替失声的戴澜唱出的歌。这些泪中含笑的“快活”里都裹挟着“痛失”,是丧子之痛后掩不住的父子深情,是爱的表白后不能去爱的遗恨,是孤独无援时围拢过来的温暖的人群。它们即是李修文所谓普通人的人情伦理,是革命的“快活”的肌底。
最能体现这一观念的,是红军过草地误食毒蘑菇一章中沙奎的“笑”。沙奎本来就是个爱笑的年轻人,打快板唱歌时兴致昂扬的笑,想起心爱的徐护士时痴痴的笑,但“笑”很快成为连自己都憎恨的罪,中毒后僵硬的笑脸徒徒保留了“笑”的形式,却抽空了精神世界中的愉悦。仿佛一语成谶,囤叔不断强调要“笑着走出草地”,真的成了沙奎的宿命。沙奎的“笑”必须面对死亡,它本身毫不具备生产性,甚至像一个黑洞,不断吞噬“活下去”的意志,但也因为它是必须要兑现的承诺,不断帮助沙奎召回那些满怀笑意的温暖的脸庞,徐护士的、囤叔的,瞎了眼的老红军的,沙奎的“笑”是他们留下的印记,这笑容会在走出草地的那一天被重新填满。这样三段论式的成长史几乎是每个单元的基本模式,不仅仅是在传递照片的情节线索功能上,每一个主人公都是他人的信使,即使传递意味着“我”的止步,但在整个长征的链条中,“我”的生命存在一定会被传递予“我”、以及“我”所传递的他(们)确证。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宣传片,也远远达不到理论家们关于毛泽东主义中“唯意志论”分析的思想深度,它其实讲的就是一个普遍又朴素的道理:当我们知道“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时,疲惫恐惧的身心便有所安顿。
于是,革命离观众更近了。细心的观众一定会发现,有别于临阵杀敌,《十送红军》的主人公总是被安排去完成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任务。开篇第一个单元就借钟石发的疑问重新定义“革命”,就像钟一发的绰号是“钟妈”,革命当然不是请客吃饭,但可以是“作文章”,可以是“绘画绣花”。烧火做饭是革命,火线上小小的电报员是革命,为革命留后让自己的儿子做“逃兵”是革命,像贺老憨照顾痴呆儿十一斤也是革命。他们既不像好莱坞电影里的超人英雄每天拯救一遍地球,也与我们印象中那些随时高喊革命口号英勇就义的英烈不同。他们最初也不能理解、甚至抗拒这些“莫名其妙”的革命任务,但当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这些革命的角落时,他们才真正走完了成为革命者的第一步。
模糊的领袖像、照片背后甚至只能以圆圈代替的无名氏,这些符号不断提醒观众,《十送红军》是要接地气的,是“无名战士的赞美诗”,是“战争炮灰的心灵史”。讲述小人物,如众多评论所言,当然是对既往革命史一贯偏重领袖、英雄叙事的观念纠偏,但如果不局限于题材论,它更是为了高度契合创作者和接受者的现实生活感受与期待视野。革命被个体化,也被日常化,革命史距离年轻观众从知识和经验上来说都是遥远的,但“内心之战”或“小人物的成长史”难道不是一个超时空的普遍母题么?“两个邓秋生”一章无疑提供了最恰当的观影指南,文弱的小白脸邓秋生,可以从扮演和模仿同名同姓的“邓模范”开始,最终成为战斗英雄“邓秋生”。红军战士的姓名并不重要,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并且应当成为“他”或“她”。
在关于“长征”的正典叙述完成之前,长征首先属于个体记忆。1936年,为了争取外国人对红军的物质援助,毛泽东开始向全军征稿,号召写红军长征的回忆录,共收到稿件200余篇,50万字,后由丁玲、成仿吾、徐梦秋统稿,于1937年完成由朱德题名《红军长征记》刊印。这部被认为是有关红军长征最早的历史记录文本,并没有着墨于党内路线斗争等重大史实,许多执笔者文化水平和理论素养都不高,今天读来更像是中学生流水账式的日记。[7]。于是我们会读到普通红军战士在离开苏区时与家人分离的失落,会读到夜行军中互相埋汰的年轻气盛,会读到在遵义城后下馆子的口味品评,还会读到过雪山时饥饿难耐、就地取材的“吃冰淇淋”。这些文字看似与我们熟悉的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等枪林弹雨、血肉厮杀格格不入,但也正是这些日常化、个人化的记录,给革命英雄主义的坚硬骨架附上了鲜活的血肉。
因此,没有必要把《十送红军》的成功上升到“重写历史”,它只不过在历史中选择了一种最容易让当代人产生共鸣的叙述方式。当剧中人物释放着理想主义的光辉,说出“出生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死也要死在改变世界的路上”、“一定要参加最后一场战斗”等豪言壮语时,这种饱满的精神状态,其实更适宜用一句当下流行的歌词来概括――“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没有歌词的国际歌
《十送红军》的热播,让人想到年初由关山和三宝合作的音乐剧《王二的长征》,同样关注小人物的长征路,该剧被赞誉为“对信仰和革命意义返璞归真的追溯”,体现了“深刻而冷峻的现实主义戏剧精神”[8]。比较另一部2001年上映,由王朝柱编剧,金韬、唐国强导演的电视剧《长征》,当镜头焦点从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转移到“王二们”、“钟石发”们的身上时,任何关于“谁更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的讨论都是轻薄的,不同讲述背后的差异性,只是更清晰地提醒我们注意不同作者诉诸于历史的当代焦虑。
50年代生的军旅作家王树增在《长征》序言中写道:“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凉的人。”“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黯淡的民族。精神的质量可以改变个人和世界的命运。”[9]如果说这种感慨还延续了80年代人道主义话语对“大写的人”的歌颂,在阶级话语支配的政治叙述之外,为重启革命的精神遗产提供了有效途径,那么对于70年代出生的关山、李修文,他们直接面对的已是“小写的人”。当前辈作家老当益壮地讲述“我们”的故事、争辩正史野史时,年轻人的焦虑是被生活琐事打磨后的虚无与烦闷。也难怪一个年轻观众在看过《王二的长征》后给关山来信,说《王二》往他空洞的胸口开了一枪,重新注入了热血。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他们迫切需要一种力量冲破现实的苍白,让他们重新年轻一把。他们把这种力量叫做理想主义,如关山在创作谈中所说:“我为什么要写长征?……是残存的理想主义情怀吗?”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我们仍然需要认字,成人,我们仍然需要这一条长征路。”[10]
nlc202309051253
问题是,在这条长征路上召回的理想主义究竟有多大能量?如若把剧中的那一张照片,视作中国当代理想主义精神传统的历史遗留物,《十送红军》选择的是照片背面,是无名英雄们的遗言和心愿。照片正面有中央首长参与的合影被模糊化处理,电视剧找到了最能征服观众的立足点,但当坚硬的历史被加上一层容易亲近的蒙版时,它会不会又损耗了这条长征路对现实的回馈呢?回到大历史,长征的意义在于它在军事、政治、思想上调整并重新确立了党以及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方向:开展土地革命与群众动员,实现农村包围城市;反对流寇思想,从纪律和战术上规范与巩固红军力量;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尽管在《十送红军》中,类似贺坚的左倾冒进、马斯基的“假红军”等情节设计,也多少触及了大历史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但对于每个具体的人物来说,大历史只出现在简单的情感表达中:“红军救得是咱受苦人”,“想要见一见毛主席”,“把眼泪留给白狗子”……这或许更忠实于普通人有限的历史感,但艺术要不要高于生活呢,要不要在感性表达之余提供历史分析?简单说,《十送红军》的故事背后有没有历史观?
归根结底,历史观决定着对历史的讲述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当下现实对话。在《十送红军》的最后一集中,历史如幻灯片一样滑过,从开国大典跳到国庆大阅军,所有死去的战士们都在新时期重生,戴澜在大剧院的舞台上演唱,贺坚用新科技手段指挥军演……信念与理想被轻松地接续到今天,然而中间被省略的部分呢?这段被重新讲述的长征路,能够回应理想主义遭遇危机的历史困境吗?即使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地图里,也还有乔良在《灵旗》中审视长征路上的悲惨惊惧,有张承志在《金牧场》中讲述红卫兵重走长征路时的反思。回到最初的提问,究竟是什么构成理想主义的内核,支撑着红军走完长征路?如果没有对历史复杂性的整体观照,无论是致青春的激情,还是平凡之路上的人性之光,都只能是浮在历史表面的诗意表达。
这不禁让人留意起剧中作为背景音乐的《国际歌》。曲子略作了些改编,甚至有年轻观众在百度贴吧里提问这支总在战士们牺牲时响起的乐曲是什么?耐人寻味的是,剧中的《国际歌》没有歌词――“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哪能容得寄生虫”;“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或许是因为“劳动”、“群众”、“英特纳雄耐尔”等词汇,在新的历史观中已经丧失了原有的政治意涵;或许如关山解释为何在《王二的长征》结尾只唱了两段国际歌,“不能唱得完整,是因为没有底气”;或许如年轻人喜欢在KTV里声嘶力竭地唱唐朝乐队版的《国际歌》,只是为了在蹲坐一天办公室后发泄被压抑的情绪。《十送红军》中没有歌词的国际歌,恰恰是理想主义在当下中国遭遇的时代镜像。
这或许是《十送红军》在致青春的呐喊后仍无法避免的限度。可圈可点的美剧式悬念,佟大为、蒲巴甲等偶像派加盟,《十送红军》在复活红色记忆的感召力同时,也可能只是在成功的市场逻辑内部又生产了一批“情怀党”。但它毕竟以历史突入现实的方式,重新给出了这一代人面对自己、面对他人、面对当下生活可能突围的提问方式――如《十送红军》的片尾曲:“是什么牵引他们,从皑皑雪山爬过,看时光荏苒已多少岁月,我依然在思索。”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1]《一次叙事的革命――十送红军热播引发的思考》,《人民日报》2014年7月14日。
[2]高华:《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长征》,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ccz/article_2011011227999.html
[3]【瑞士】薄复礼:《一个外国传教士眼中的长征》,张国琦译,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
[4]【美】莫里斯€仿跛鼓桑骸睹蠖闹泄昂竺蠖闹泄罚牌选⒗钣窳嵋耄拇ㄈ嗣癯霭嫔?990年版,第44页。
[5]《<十送红军>“大写”人的故事》,《北京日报》2014年7月4日。
[6]【美】埃德加 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生活€范潦閫沸轮榈?979年版,第57页。
[7]《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刘统整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该版本收录了出版因宣传需要删除的篇目。)
[8]屈其宏:《对信仰和革命意义返璞归真的追溯――音乐剧<王二的长征>观后》,《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9]王树增:《长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10]关山:《我为什么写了<王二的长征>》,《剧本》,2014年第7期。
《如果没有你》是莫文蔚出道之后配唱最多次,耗时最久的`一首歌,也是挑战情歌最极致的一首歌,莫文蔚在配唱《如果没有你》时,总共改了4次编曲,而《如果没有你》也是莫文蔚这张专辑情感最浓厚也最需要发挥的歌,因此莫文蔚希望能拥有最能衬托出她歌声的编曲,让这首歌更“莫文蔚”,编曲每一次的更改都让莫文蔚的声音更好的与音乐融合,而更改了4次后的成果则终于让莫文蔚和所有工作人员都点头通过,当然无数次的会议、4次编曲、搭配乐、配唱,让莫文蔚鱼雁往返当空中飞人。爱情没有如果,任谁都无法重来,这也是大家之所以对爱情深信不疑的原因,如果没有你,多出来的爱我会留给自己,或许就是这首歌真正的创作意义。
有别于《下一个天亮》的纯爱抒情、《在树上唱歌》的甜美跳跃,《每一天都不同》则是呈现出一种自我勉励及期许的风格,“遇见的人每一天都不同,偶尔失去什么偶尔学到什么,慢慢能翻越沙丘走出日落,每一天的我要比昨天辽阔”。在这工作繁忙且人心复杂的现代社会中,郭静唱出了内心中最深刻的情绪,不论人生旅途中有多么的繁忙与多么的无奈,都要把每一次的挫折当作挑战,无轮碰到任何事任何人,都要当作一种新的自我学习,让自己的人生每一天都不同。
歌词
最讨厌 要下不下的雨
可惜未来总是 扑朔迷离
如果摔得越痛 才越会飞行
快把我 丢向最高的.天空里
不喜欢 别人说我幸运
他们不懂我有 多么努力
虽然冲动永远 比坚持容易
流行歌词的特点: 1。要有自然成文行云流水的旋律性
2。要有抑扬顿挫金声玉振的节奏性
3。要有情景交融声形并貌的形象性
4。要有合情合理句清段明的逻辑性。
好歌词一定是言之有物,象一篇文章一样有故事性和情节性,能以人文启蒙和人性关怀的特性引起共鸣。
好歌词写作应该具备词曲兼顾的人写词是最好,但是这样的词人毕竟太少,有的人有很强的文字功底,然而缺少音乐写作的天赋。有的人有很强的音乐驾驭能力,却有缺乏必要的诗词修养。但是作为一个成功的歌词作者最基本的概念应该是:起码会唱歌。好歌词一定是改出来的。对词要求严格的作者,常常为了一句歌词要经过几年的时间才定稿。写好词的几大原则: 1。歌词与诗是两种艺术载体
一首好歌词首先是一首好诗,但一首好诗未必是一首好歌词.只有具备音乐性、节奏性的词,才可以使歌曲锦上添花
2。歌词的主题要突出集中
歌词选材很宽,但选题一定要集中。切忌在歌里出现太多事件、线索、人物、形象。。。3。歌名要有新意
歌名是歌词主要信息和情感的集结点,要准确易记。4。歌词要有流行句和记忆点
流行歌曲的特点就是听过几遍就可以记住一两句歌词,这就是词人设计的流行句。5。歌词语言要简洁、口语化和具有时尚性、通俗性 冗长罗嗦的歌词令人感到厌倦,要通俗易懂利于传唱。6。歌词结构要明晰
歌曲曲式最基本的结构分别是:主歌、副歌、插句、以及记忆点(流行句)。要有层次、有高潮、有对应和对比。
7。歌词要注重故事性和情节性
一首歌词容量虽说不大,但它是一个故事的横断面,有头有尾有大场景有特写,整体局部相互辉映。8。歌词内容要积极健康
歌词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直观公开表达。歌词语言应避免过分沮丧、绝望、灰暗、偏激、粗俗。如果按照这几大原则去检验你自己的歌词,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收获!歌词风格定位︰
我们在写歌词之前一定先将歌词风格定位.有的词作者总是沿用一种词路,辛辛苦苦写了百来首词,也只有几首被曲作者采用,其余的就成了永远没有声音的“歌”词.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歌词形式: 1.乡村民谣 这类歌词的特点,语言中常常有赋、比、兴的手法,借景抒情。其结构句式上比较方整,曲调突出旋律性,带有浓厚的地方、民间、民族特点。语言一定要通俗易懂,节奏鲜明,结构单纯而完整。2。流行歌曲 流行歌词与民谣写法有所不同,流行歌词更注重时尚性,更注重对人物心理和故事情节的描写,更注意对情感的倾诉。结构不能太呆板和过于方整。在语言上,比、兴手法的运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流行句的设置。3。摇滚歌曲 摇滚歌曲最大的魅力在于有一种其他歌曲所难以企及的精神,那就是追求真实的和现实的感受。节奏感强,歌词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4。爵士音乐 爵士音乐起源于美国黑人的民间音乐,是当今世界流行音乐中最有影响的潮流之一。歌词特点自由、即兴、诙谐机智。5。饶舌 说唱歌曲 独白式的说唱R&B(节奏蓝调),与演奏结合的Rap(饶舌歌)歌词特点,是演唱者将心里话全部连珠炮似地吐将出来,节奏感很强。歌词与音乐的关系︰
歌词与音乐的关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词、曲关系,是歌曲创作中最先遇到的课题。歌曲这门艺术,是诗歌与音乐的结合,顾名思义,“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这个“歌”,可以理解为能唱的诗歌。一首好的歌词无疑应是一首好的诗,它要有诗的意境,在艺术上应该有较记的品位。歌词还应有它自身的美,虽然很多歌词是专为谱曲而写的,但它绝不是音乐的附属品,在谱曲之前和离开音乐以后,都应有其独立的艺术价值,能给人们美的享受。因此,作曲者对于歌词切不可等闲视之,选好歌词,处理好词曲关系攸关重要。歌词本身还应具备歌唱性,如果歌词完全依赖于音乐的翅膀,那就把歌词的作用与品格降低了。歌词是歌曲创作的依托与基础,上面提到的那些对歌词作品美学要求,不仅是歌词作者所孜孜追求的,也是我们歌曲作者选择歌词时应该考虑的。歌词本身应具备的歌唱性,是曲作者选择歌词十分重要的条件。好的歌词节奏鲜明,音调感人,上口顺耳,讲究声韵。虽然,这种歌唱性在尚未谱曲时,只是一种无声的歌唱,但当我们朗读时,内心会产生一种歌唱的要求。反之,如果朗读一首歌词时内心没有歌唱的要求,这就很难引起作曲者的共鸣和创作欲望。当然,歌唱性不能只从节奏、声韵以及格律与句式等形式来考虑,更重要的是歌词内在的歌唱性,也就是富有诗意及音乐感的内涵。歌词的内涵越丰富,越能启发作曲者激发奔写的乐思。有人以为歌词必须是方整、押韵的。其实不然,在作曲的时候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歌词虽然外表很美,又有讲究的格律、声韵,但并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而有的歌词虽然格律、声韵都很自由,犹如一首散文诗,但其内在的音乐感及歌唱却能打动人心,激起强烈的创作欲望。因此,选择歌词时,必须注意其内在的音乐感和歌唱性。在这方面,有一批不同体裁、类型的歌曲佳作值得我们借鉴、参考。它们的歌词产生于不同年代,风格情调各异,却都拥有广大的听众。
尽管现代歌词的创作沿袭着古典诗词的创作的路子起步并发展起来的,然而,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歌词毕竟还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毕竟表现出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并接受不同时代标准的审视与评判。著名词曲作家付林老师是这样认为的:歌词与古诗虽有相同的共性,但歌词就是歌词,不是诗,两者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现代流行歌词尤其是这样。如果用唐诗、宋词、元曲格律来理论,一定会坠入迷宫。古诗词非常讲究严格的格律,韵律押韵,结构对仗。流行歌词是唱出来的,在语言上不太讲究规范性,而更多是服务于曲调。但是,从广泛意义上来讲,歌词创作同样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歌的范畴,而且作为同一种语言文化,那么,它的起源也必定于我国古代诗歌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许多音乐创作人,大胆地采用拿来主义,直接挑选经典的唐诗宋词,谱上曲,换一种角度来诠释千古佳句,如苏轼词《但愿人长久》。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也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题的广泛性。如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中的领头人物。他有一个颇有影响的“涛声依旧”就是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面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还有冯小泉的《中华民谣》。
唐诗宋词会是流行歌词创作中一个不可舍弃的主题,一种取用不尽的源泉,一个无法回避的诱惑,从遣词用句,主题营造,意境铺陈方面,都为现代的流行歌词创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
一首好的歌词就是一首好诗,这句不完全对。因为一首歌词如仅仅是一首好诗是不够的。歌词和诗是不尽相同的,其最重要的不同点在:诗是即可读又可听的,且以读为主。而歌词则重在听,所以歌词必须直白.意浅.口语化.而不可艰涩.费解.寓意深奥.(1)主题明确,内容集中。如《太委屈》,主题很明确,就是太委屈。内容呢?也是很集中。每句话都在说有关“委屈”的事。有去多歌词都是这样:从头到尾只说一件事,以避免写的太散或跑题。
(2)通俗易懂,易学易记。如〈心太软〉,就像朋友聊天一样,歌词写的随意.自然:“你总是心太软,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算了吧,就这样忘了吧,该放就放,再想也没有用......”
(3)节律有序,和谐有韵。歌词不要写的太自由..太散.太没节奏。如下面这样的“歌词”: 天气真棒
我准备开着我那漂亮的小别克车 带上朋友去玩 朋友说很好
我们就这样高高兴兴的启程
在这一例中,段式为五句先不说,所有的句子字数都不相同,所有的句尾都不压韵。这样的歌词让作曲者无规律可循,无所适从。不是说它绝对无法谱曲,自豪市说为它谱曲的难度要增大上百倍。
(4)语言凝练,形象生动。一首好歌,总是有一两句让人过耳不忘.一次性记住的歌词,如:月亮代表我的心、路边的野花牛不要采、爱江山更爱美人、女孩的心思男孩你别猜、最近比较贩......类似这样生动、难忘的句子,是我们在歌词创作中应该追寻的。歌词创作〉第二讲:歌词的句式
歌词的句式结构是多样的,但最常用的是七字句和五字句的句式,这是歌词中的基本句式。七字句分三个部分:句头、句中、句尾。其结构形式共有三种:(1)二、二、三式:红军——不怕——远征难(2)二、三、二式:向着——大目标——前进(3)三、二、二式:同学们——大家——起来
五字句分为二个部分:句头、句尾。其结构形式有两种:(1)
二、三式:窗前——明月光(2)
三、二式:我爱你——故乡
在同一段歌词中,句式结构应该是一致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如改变了第一句的句式就成为: 远征难——红军——不怕 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样读起来就不顺了,谱曲也就很难。
除了以上常用的五字句、七字句外,其他如四、六、八、十句式也都有。但谱曲时一般都是按五或七字句的节奏来处理的,就是说经过语速的压缩或伸展,把它们就近“安置”在五或八字句的节奏范围内。大家可以找一个歌本来随手看一下,会看到很多歌曲,在同一个乐句下面的第一、二两段歌词的字数不相等,但都被“安置”在一个乐句中了,着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语速的压缩或伸展”。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做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不是办法的办法,这时歌词的“先天不足”造成的,如果歌词的句式、段落结构严谨、对称,就不会在谱曲时出现被“安置”的情况了。《歌词创作》第三讲:歌词的段式
歌词的段式是有句数确定的,其结构形式主要有三种:二句段、四句段和八句段。二句段如〈蓝花花〉: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四句段如〈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崖,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八句段如〈白桦林〉: 有一天战火烧到了家乡,小伙子拿起枪奔赴边疆。心上人你不要为我担心,等着我回来在那片白桦林。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年轻的人们消失在白桦林里。
除了以上句数组成的段式外,还有五、六、七、九和十句段等,但在谱曲时,并不是每句歌词都是相应的谱上一句不同的乐句,而是按照二、四、八的段式把它们“就近”“安置”进去。具体的安置办法:五句段常常是做为四句段来处理的,即把第四个乐句重复一遍来“安置”第五句歌词。而 六句段也是作为四句段来处理的,一般是把第三、四两个乐句重复一次来“安置”第五、六句歌词,但也有像〈流星雨〉的A段:把第一、二两个乐句重复一次,然后用第三、四跃居来“安置”第五、六句歌词。七句段是做为八句段来处理的,既把第七句歌词重复一遍“安置”在第八个乐句中。九句段也是作为八句段来处理的,既把第八个乐句重复一遍来“安置”第九句歌词。十句段也是作为八句段来处理的,既把第七、八两个乐句重复一遍来“安置”第九、十句歌词。其他的多句段如: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句段的处理方法也是如此类推。
与句式中的“安置”问题一样,段式中的“安置”办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如果段式的结构合理,也就不会出现后期的“安置”问题了。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八句段也可以认为是两个四句段的组合,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必要像〈白桦林〉那样用八个不头脑感乐句为其谱曲了,而用四个乐句再加上重复一次的办法为其谱曲,像〈真心英雄〉的A段或B段那样。有一点要注意:既在重复这四个乐句时,第四句的尾部往往会有一点变化。《歌词创作》第四讲:歌词的对称 歌词的对称包括句式的对称和段式的对称:(1)句式的对称:
句式的对称主要是指四句段而言的,因为二句段很少见,也很简单,只要两句对称就可以了,而八句段往往是作为两个四句段来处理的,所以我们分析下四句段中的句式对称问题就可以了。
句与句的对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字数相等,二是句式结构相同(既我们前面讲的七字句的三种结构形式2+2+3,2+3+2,3+2+2和五字句的两种结构形式3+2或2+3)
在四句段中,第一.二句相同(包括字数,结构都相同,下略),算作对称,第三,四句相同也算作对称。第一,三句相同也算作对称,第二,四句相同也算作对称。但二,三或一四句相同就不算作对称了,因为在音乐的逻辑上,第二,三句或一,四句难以形成互应,或者说难以形成上下句(或称问,答句)关系,如: A:
我家有只小白狗 特别喜欢溜 没事我就带它走 它溜我也溜
在A中,第一三句是对称的,二四句也是对称的。B: 我家有只小白狗 特别喜欢出去溜 没事我就带它走 它溜我也溜
在B中,一二是对称的,一三也是对称的 C:
我家有只小白狗 特别喜欢溜 没事我就带它走 它溜我溜一起溜
在C中,一三也是对称,三四也是对称。D: 我家有只小白狗 特别喜欢溜 它溜我也溜 没事我就带它走
在D中,一四是对称的,二三也是对称的。在以上四例中,只有D是不利于谱曲的。以上我们讲了句式对称的一些基本规律,有的同学也会问:字数不可以变化吗?变化是可以的,而且变化的形式很多,但对于刚开始写词的人来说,首先要掌握的是基本原则和规律,而不是忙于去打破这些规律。只有熟练的掌握了这些规律和要领才有可能去变化,创新。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如果要打破句式对称的规律,除了需要掌握基本规律外,还有一点是必须具备的,就是要有一定的识谱能力和节奏感,这样,在写那些打破句式规律的词的时候就可以模拟着哼唱这些词,主要是唱节奏,而不是唱旋律,看着这些词在节奏上通不通,顺不顺,能否行的通。这样就可以避免写出那些节奏上“理不顺的”歌词了。(2)段式的对称
段式的对称指的是段式之间的一种互相关系。
如果是一段歌曲,如果有两段(或两段以上)歌词的话,那么就要求各段歌词的句子都哎哟按顺序一一对称,既各段的第一句要互相对称,第二句也要对称,以此类推。下面是一段体的两段歌词:
(一)我的小花猫 总是爱睡觉 不活动,不快跑 发胖可是不得了
(二)叫声小花猫 不要睡懒觉 要活动,要快跑 身体才能呱呱叫
在上例中,两段歌词是彼此对称的。
如果是两段体的歌曲,那么A段与B段的歌词则不需要对称,因为A段与B段的旋律是不相同的。如果是三段体的话,则要求第一段(A)与第三段(A)的歌词要对称
因为这两个部分的旋律是一样的。第二段(B)则不要求与第一,三段对称,因为旋律不相同,请看《东方之珠》:
(一)小河弯弯向南流 流到湘江去看一看 东方之珠我的爱人 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月儿弯弯的海港 夜色深深灯火闪亮 东方之珠彻夜未眠 守卫沧海桑田不变的诺言
(二)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
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明你的尊严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三)船儿弯弯入海港 回头望望沧海茫茫 东方之珠拥抱着我 让我温暖你那苍凉的胸膛
这是一首三段体的歌曲,第一段的两遍歌词,两遍的旋律是基本相同的,只有第四句的尾部有点不同,可以用“A”和“A1”来做标记。整个歌曲的曲式标记为“A+A1+B+A1”。在此例中,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歌词是对称的。
可能有同学又问了,同一个乐段中的两遍歌词不对称不行吗?有点变化不行吗?回答时刻仪的,但须知其难度很大。为什么呢?因为旋律是根据第一遍歌词的字数写的,有较强的针对性,特定性,如随意改变句式的字数,多数情况下回显得词个曲子貌合神离,很难像原配那样谐调,自然。俗话说:砍的没有旋的圆。歌曲是一种精致的艺术品,应该尽力去追求完美,而不是“将就”。谁也不希望自己的作品中有遗憾,我们这样说,不是要求大家在对称问题上不能变话,只是说慎重,要精致,没有十足的把握,就不必耗费精力去变化,如实在需要变化,就要做的巧妙,没有痕迹,那可能要化肥我们很多心思。
《歌词创作》第五讲:歌词的立意
歌词的立意跟文章的立意是一样的,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心思想。有了立意才能保证我们在写作时内容统一,目标集中,层层深入,首尾互应。有的人写的歌词总是很散,什么都想写,什么也没写透,其原因就是少了立意,或者说立意不理想。那么怎样才能选好立意呢?或者说选择什么样的立意呢?我们这里指的不是立意的题材,因为立意的题材及其广泛,写什么的都可以,写什么都有成功的或不成功的,我们指的是立意和特点。实践证明,我们选择的立意越小越单一,越集中,越具体,我们在写的时候越容易扣题,越容易发展。说的通俗点就是一首歌在最好只写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如果写《心太软》,那么每句话都要写与心软有关系,无关的一句都不要写。如果写《太委屈》那么每句话都要写与委屈有关的事,无关的就不要写。这样既可避免写着写着跑题,又可以把一件事,一个问题写的深入,透彻,全面,细致,而这一件事就是我们要选择的立意。
有了立意,接下来就是要把它落实成一句话或半句话或一个词,用行话就是打造歌词的中心句。这个中心句应该是整个歌词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又是它的主题和灵魂,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
画龙点睛有两种形式,一是把立意提炼,落实成一句“狠话”有了这句话,歌曲就会很快鹤立鸡群。为了吸引注意力,让人过目不忘,狠话往往是作为标题来展示的,如《你知道我在等你吗》《让我一次爱个够》《我可以抱你吗》《爱你一万年》《只要为你再活一天》《冷酷到底》《爱的就是你》。。以上的标题虽然狠的程度不同,但或多或少都有点狠劲。
当我们念着“之乎者也”,当我们学着“三民主义”,当我们算着“X乘Y”时,我在怀疑,我们无忧无虑的快乐跑哪儿去了。学这么多不喜欢的东西只是为了考一个好大学,只是为了能更好的生活罢了。
但是什么是好的生活?拼着老命赚一堆钱,然后住大别墅,开阿斯顿马丁,穿Dior,背LV就是好的生活吗?这样就必须会快乐吗?虽然这样会让好些人羡慕,但未免也太累点儿了吧。你能说在农村种地自给自足的农民不快乐吗?他们每一天都悠然自得,获得倍儿滋润。有什么不好,有什么不快乐呢?
其实,快乐并没有结束。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你都能够找到自我的快乐。当我们念“之乎者也”时,多体会一些文中的内涵,就会学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学着“三民主义”时,想想孙中山创立同盟会的爱国情怀(同盟会是孙中山创立的吧?);在算着“X乘Y”时,想想金融危机,可不能让数字把我们能蒙了呀。向着这些学习多少会快乐些。而且不要太看重中、高考。因为一次的成绩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或者换个说法儿就是过程比结果重要。
嗯,其实快乐并没有结束,只是缺少发现快乐的心罢了。
有一天他在街上偶遇一个老朋友,那是他小学时美术班的同学,虽然多年没见,他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因为这个昔日的同学早已成了闻名全国的国画大师,他曾在无数报纸上看过他的照片。聊了一些当年的事后,他们都很有感触。
然后这个年轻的国画大师匆匆便告辞了,说:我要回去画画了,没有时间和你多聊了。看着朋友远去的背影,他怔在那里。当年在美术班里,他的成绩远远比这个同学好,可是时过境迁,自己最后成为一个太普通的人了。
命运真是捉弄人,他没有成为画家的理由是没有时间,而他的同学成为国画大师的理由也是没有时间。只是前者是没有时间去为了梦想而努力,后者却是没有时间去做梦想以外的事情,这样就造成了迥然不同的结局。
哲学家费尔德曾精辟地说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可以用5个字来表达——我没有时间!
高考录取是指高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及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相关招生政策,本着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对考生电子档案进行审阅,通过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选择当年报考本校的高考考生进入院校进行学习的`过程。高考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被录取?高考考生到所在省份的教育考试院官网查询一下就知道自己有没有被填报的院校录取了。省教育考试院官网都会开设高考录取结果查询系统,考生只要在规定的投档录取时间结束后,到录取结果查询系统查询一下就知道有没有被录取了。
【歌词没有什么不同】推荐阅读:
有没有那么歌歌词07-17
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05-28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11-17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设计07-25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09-07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教师版)09-28
师德征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06-26
读书郎歌词06-23
《兄弟》的歌词06-23
许巍时光歌词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