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量史学的2019年中考历史试题的呈现及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中考历史命题越来越借助于史学研究的前沿成果作为媒介,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实现考试的甄别功效,其中计量史学在中考历史试题中有所呈现,成为近年来中考历史命题的一大亮点。笔者结合2019年各地中考历史试题,尝试探讨计量史学的内涵以及如何应答。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计量史学的内涵
计量史学是运用数学中的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侧重于研究事物的数与量关系,定性分析主要研究事物的性质,过于注重事物道德与价值的评判,从而忽视了量的分析与研究。
在史学研究中,注重对事物量的研究,自古已有。《汉书·食货志》中, 详尽记载了大量的数字资料,比如“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但是,作为一门科学的方法论,“计量史学”是伴随着近现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而兴起的,历史学家们将信息和数学理论加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史学研究领域,通过处理资料和制作数理模型等手段进行历史研究的方法称为“计量史学”。
计量史学的程序包括:搜集数据资料;整理数据资料;建立数学模型;验证理论;预测未来和制订政策。具有如下特点:研究对象:由一般个体扩展到群体;用数据说话,说服力更精准科学;以数学表达,语言更精炼;由定量到定性的结合更精当。计量史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指出:“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科学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境地。”计量史学的出现赋予历史学科以现代科学性, 使之获得新的活力。计量史学在史学研究中有着其它研究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它的基本功能大致有下列几个方面:1.为研究对象的定性提供数量根据。通过分析量与质的辨证统一,进而揭示事物内在规律性联系,提供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2.以其准确性提出问题, 用清晰而不模棱两可的语言来描述历史发展过程。3.电子计算机在史学领城的使用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史学研究结合的表现,使计量史学具有现代意义。
所以计量史学作为一种新的考查方法,迅速受到中考历史命题者的青睐,应用越来越广泛。下表是2019年各地中考历史试题中计量史学的运用情况:(不完全统计)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计量史学研究方法在2019年中考中的考查呈现出数量越来越多、力度越来越大的趋势!实际上这类题的得分率与命题者的期望值普遍有差距!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计量史学在中考中的应用做一个专项的研究和总结,这里我以2019年各地历史中考试题为例,说明计量史学在中考中的应用,期望能够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与关注。
二、试题举例及其解答方法
1.饼状图
饼状图是用圆周内扇形面积大小表示某一数值大小及其变化的一种平面图形,有二维、三维图两种。饼状图能够直接以图形的方式直接显示各个组成部分所占比例,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采用图形的方式,更加形象直观。但需要注意的是饼状图内显示的是相对数值而不是绝对数值,也就是说饼状图无法看出总量变化。
做此类题目时,先看图例所代表的内容,整个图表的构成部分内涵,通过各个组成部分在整图中的占比情况来分析蕴含的变化,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而联系问题进行分析,解答问题。
例1:(四川宜宾·8)下图反映了20世纪中叶到90年代初美、日、西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日本工业发展速度超过欧美
B.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C.西欧始终占据工业主导地位
D.美国工业生产能力大幅下降
【试题解析】本题体现了计量史学研究方法与世界现代经济史的结合,经济史也是计量史学在中考中应用的最多的领域。从定量分析来看,观察三幅图,日本比重由1.6%到9.5%再到18.2%,比重越来越大;西欧比重由20.86%到28.8%再到37%,比重越来越大;而其他地区比重由29%到23.87%再到11.5%,比重越来越小;美国比重由48.6%到37.83%再到33.3%,比重越來越小。从定性看,西欧、日本利用外部援助、科技革命、制定经济政策等,经济逐渐好转;而美国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繁荣后,七八十年代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可以说美国工业生产能力大幅下降,故D正确。
2.柱状图
柱状图是一种以长方形的长度为变量的表达图形的历史统计报告图,由一系列高度不等的纵向条纹表示数据分布的情况,用来比较两个或以上的价值(不同时间或者不同条件),只有一个变量,通常利用于较小的数据集分析,也可用来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柱状图亦可横向排列,或用多维方式表达。
解答柱状图的步骤是先读图,判断数据变化情况,核实信息内容,通过柱状图材料所展现的数据变化,判断材料所蕴含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题目的问题,按照问题的要求作答,全面提取分析数据材料所蕴含的信息。
例2:(苏州·6)阅读下图《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
D.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试题解析】本题体现了计量史学研究方法与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结合。从定量分析来看,观察上图,英国制造品输入中国的年平均数在1843~1847年增加,而到了1848~1852年下降了,等于先高后低,故A项错误。从定性看,联系所学知识,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五处通商口岸,便利了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导致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但很快就降下来的根本原因应该取决于中国的经济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例3:(安徽·4)图2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该图反映了( )
A.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试题解析】本题体现了计量史学研究方法与经济史的结合。从定量看,从数据上看,材料反映的是1912-1921年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都呈增长趋势。从定性看,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近代企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进入“黄金时代”。所以该图反映了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故选D。
3.折线图
折线图是利用曲线的升降起伏变化来反映历史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及发展规律的统计图。折线图可以显示随时间(根据常用比例设置)而变化的连续数据,因此非常适用于显示在相等时间间隔下数据的趋势。它非常直接、直观地反映历史发展轨迹和基本趋势图,和表格类图表题一样减少了不必要的繁琐的文字叙述并容纳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常被命题者应用到试题中,值得重视。
解答折线图要考虑到每一个区间内折线的变化,去猜测、判别背后所蕴含的信息,再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例4:(河北·15)对下图中甲、乙线及导致甲、乙线数据变化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英国棉手织工场工人和棉纺织厂工人人数统计图(单位:千人)
A. 甲线是对棉手织工场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B. 乙线是对棉手织工场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C. 甲线是对棉纺织厂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D. 乙线是对棉纺织厂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试题解析】本题体现了计量史学的研究方法与工业革命的结合。从定量看,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甲线显示从1806年到1866年工人数量一直增长,乙线显示从1826年到1866年工人数持续下降。那么再结合我们的所学知识可以进行定性分析,结合图中“英国”“1806年到1866年”,此时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工厂形式的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工场生产,棉手织工场工人人数下降,故甲线是对棉纺织厂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故C符合题意。
4.表格法
历史表格用准确的数据能够反映不同历史区间的同一领域的变化。历史表格具有文字量少、历史信息大等特点,受到了中考历史命题者的青睐,在各地中考历史试题大量应用。
解答表格题要先看表头,有哪些项目名称,然后再看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再注意各个数据之间的变化关系,继而依据各个关系判断历史事物的变化背景、特征等,得到我们所需的信息。
例5:(苏州·20)计量统计分析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根据下表信息,下列选项中对列强实力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美、德实力变化主要是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
B.英、法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工业跨越式的发展
C.美、德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最早成为工业国家
D.英、法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开展工业革命较晚
【试题解析】本题体现了计量史学的研究方法与世界近代经济史的结合。从定量看,材料中,在19世纪中期,英国的工业产值排名第一,美国和德国的工业产值分别排名第三和第四,然而在1870-1913年期間,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工业产值排名第三,美国和德国的工业产值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从定性看,20世纪初美、德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一、二,超过了老牌帝国英国、法国,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不再是一枝独秀,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乎同时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其中美国和德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一些主要的发明都是由美国和德国的科学家完成的,故A符合题意;英、法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工业跨越式的发展、美、德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最早成为工业国家、英、法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开展工业革命较晚表述错误,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三、计量史学试题的应对策略
计量史学试题呈现具有直观性、变化性和对比性、时间性,便于精确地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在中考历史试题中被大量运用。做好这类试题,通常要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在备考复习中通常让学生按照如下程序做题:第一、阅读主题,主题是整个试题的灵魂,数据图表材料就是围绕它呈现的。第二、阅读问题,带着问题看图表,其中要注意主题,看看是否有时间限制,图表上每一个数据文字都不能放过。其中数据注意大小变化,饼状图注意各项数据的比例关系,柱状图注意高低变化,曲线图注意与时间联系反映的高低起伏。第三、提取问题需要的有效信息,然后运用唯物史观的逻辑认识方法,根据问题的需要,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探究,完成获取和解读信息问题、调动和运用知识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问题、论证和探讨问题等不同问题。
计量史学说到底还是一种史学研究方法,在中学历史学习中,我们不能抛开历史知识来单纯地学习史学方法,要把方法和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无论是对史学方法,还是对解题方法的学习,都要以知识为载体。
作者:周学平
上海市教委日前公布《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上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两个配套文件,作为对去年3月公布的中考改革方案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其中,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涵盖15门学科,与中考改革前相比没有增加;综合素质评价严格控制录入信息管理系统的项目总量。
《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有关细则。其中,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涵盖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身、科学、社会、艺术(包括音乐和美术)和劳动技术等15门学科,与中考改革前相比没有增加。计分科目和考试方式则做了进一步优化与调整,计分科目总分由630分调整为750分。
根据全国统一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将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和历史纳入计分科目。这两门科目采用日常考核和统一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其中,统一考试满分均为30分、考试时长均为40分钟、均采用开卷笔试方式进行,日常考核满分30分。
同时,为了提升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增设外语听说测试。测试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满分10分,测试时長10分钟;为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设置跨学科案例分析题,满分15分。
《上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主要从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四方面对学生进行记录评价,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关注学生社会考察、探究学习、职业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
综合素质评价将严格控制录入信息管理系统的项目总量,其中初中学生必填项为3项,即综合素质纪实报告中的自我介绍、共青团和少先队等德育活动、探究学习(科学实验或社会考察)报告或创新作品说明。2022年起,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自主招生、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等过程将开始使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据悉,《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自2017年入学的六年级起实行,《上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自2018年入学的六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文件中涉及的所有日常性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均自2019年9月起采集。
摘 要:分析2018年河北省中考化学试题的特点,体会命题思想,剖析典型错误,总结教学启示,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和复习效率。
关键词:中考;化学;教学建议
一、试题特点
2018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理科综合试卷——化学部分(以下简称“河北省中考化学”),紧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没有偏题、怪题、超范围题,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实验与探究,如此有利于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题型及试卷结构稳定,试题立意有创新
从表1可以看出一方面,自2010年至今,河北省中考化学(含综合)部分的题型设置及题号顺序、小题数量、各题型分值等均保持稳定。如第29题突出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第30题立足于教科书中的基本实验,第31题是框图推断题等均保持不变。
另一方面,从试题的内容和设问分析,可以感受到试题的设置稳中有变,部分题的立意和考查角度有突破和创新:一是首次在实验与探究中引入计算,命题素材的选取范围更加宽泛,试题的思维容量变大;二是打破常规,突破定势,创新角度命题。如第7题图像②“分别向等质量且足量的Zn中加入等质量、不同浓度的稀硫酸”,其中就有“Zn足量”“硫酸质量一样”“硫酸浓度不同”三个关键词;第30题的第(2)小题探究影响铁锈蚀快慢因素的实验中,在铁生锈的条件是需要水和氧气的基础上,增加了变量“氯化钠”;第31题的第(4)小题中,需要先分析CO在①中、H2在④中分别表现出什么化学性质,再梳理其共性。
(二)突出科学探究,关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基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其中,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践基础。从表2可以看出,2018年河北省中考化学与综合部分,科学探究主题所占分值仍然是最高的,而且考查角度广、层面多、立意新,这与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是吻合的。
1.立足于教科书中的基本实验,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必备的实验与探究能力。第2、30(1)、35题【探究I】考查的是学生对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基本仪器的认知与科学规范的操作能力;第14题考查学生在实验与探究中基于证据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第28题是教科书中的实验,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原理进行理解和误差分析,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严密性;第30题在教科书实验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了拓展和延伸,第(2)小题考查的是学生在实验中能否合理运用“控制变量”这一科学方法的能力。第35题以在农业生产中“施用硫酸铵导致土壤酸化”的情境为命题背景,首先根据产品说明书和质量守恒定律作出合理猜想,这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通过阅读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然后对土壤的酸碱性以及硫酸铵的性质进行实验探究,这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准确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和基于证据分析综合获得合理结论的能力。
2.与实验有关的图表数量多、样式多,这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多角度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2018年的河北省中考化学试题部分有图表25幅,其中与实验有关的占17幅,高达68%。第2、8、14、28、30、35和36题都有实验示意图,包含实验操作、实验装置、实验过程等多种实验信息,学生必须准确理解其蕴含的信息才能正确解答问题。如第36题通过图示来反映纯碱与盐酸反应的实验过程,首先要读懂样品中的氯化钠不参与反应,随着盐酸的加入碳酸钠不断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溢出溶液,由此导致溶液的实际质量小于样品和加入盐酸的总质量;然后再从“复杂”的数据中找出“HCl”和“CO2”的对应关系,这样才能正确解答该题。
3.引导教师摒弃“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教学方式,并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探究的过程,奠定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基础。如第30题甲、乙、丙实验示意图所示的气体制取装置、影响铁锈蚀条件的探究、过滤操作都是学生应该亲自动手进行的实验活动,如果采用讲实验、背实验、刷题的方法,学生往往悟不透、印象浅、记不准,尤其是第三问涉及到“对难溶物较多的悬浊液进行过滤,如何防止过滤速度过慢”, 如果学生没有这种经历,那将很难顺利作答。
(三)紧扣核心知识,体现学科价值
2018年的河北省中考化学试题涵盖了《课标》中的5个一级主题和19个二级主题,涉及80多个知识点、60多种化学物质、20多个化学实验和20多个化学变化,有4个要求寫出化学方程式。如第1题营养素;第2题基本实验操作;第3题空气的组成成分及用途;第4题离子、元素、原子、分子等化学用语的正确书写;第5题离子、单质、中和反应、溶液等概念;第7题金属与酸的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第8题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第11题分子的性质;第12题物质的分类;第29题硬水、合金、乳化和有机合成材料;第28题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第30题气体制取、粗盐提纯等基础实验中的基本操作;第31、35、36题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第35、36题中的简单计算等都是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此外在试题中还涉及到空气污染的防治、污水处理、土壤酸化与改良等。通过考试引导学生体会化学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发展,由此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同时这也能很好地体现化学学科的价值。
二、典型试题分析
【试题3】下列有关空气成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可用于制作霓虹灯
B.氮气充入食品包装中可以防腐
C.二氧化碳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D.氧气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试题分析:空气的成分是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高频考点有“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和用途”“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防治措施”等。2017年对“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进行了考查,而本题涉及稀有气体与氮气的性质、科学认识二氧化碳,以及在自然界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等多个知识点,思维容量相较于2017年明显加大。稀有气体虽然只占0.94%,但用途广泛,由于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所以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故A选项正确;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容易得到,故常用作保护气,B选项正确;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体积含量为0.03%,是空气的一种成分,所以不是大气污染物,C选项错误;“氧气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一个基本常识,D选项正确。由于一些学生对“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印象深刻,而错认为C选项说法正确。本题答案为C。
启示:一是要用化学的视角客观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说法,例如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要知道二氧化碳本身无毒,并且是空气的一种重要成分,所以不属于大气污染物。二是要善于把教科书中的不同单元、课题、章节中出现的相关知识点前后联系起来,重复再现,以此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人教版教科书第六单元课题3正面介绍了温室效应,即“正是因为有了温室效应,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才提高到目前适合人类生存的15℃”,还提到“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臭氧、甲烷、氟氯代烷(商品名为氟利昂)等”。纠正学生对“温室效应是对自然界的危害”的错误认识,理解“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一系列后果才是温室效应的危害。
【试题7】图1所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①分别向等质量Mg和Cu中加入足量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B.②分别向等质量且足量的Zn中加入等质量、不同浓度的稀硫酸
C.③分别向等质量且足量的Mg和Zn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D.④分别向等质量的Mg和Zn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且足量的稀硫酸
试题分析:近10年的中考理综试题第7题都是图表题。2017年是通过表格呈现化学反应过程中t1、t2两个不同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变化的(见下面2017年第7题),即考查学生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和“质量守恒定律”等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2011年是通过韦恩图结合直角坐标图来考查学生对化学变化和溶液稀释过程中溶液酸碱性变化趋势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见下面2011年第7题)。其他年份均是以一个或四个直角坐标图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水平,以及思维的灵活性和严密性。
(2017年第7题)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内发生的某化学反应,测得t1和t2时各物质的质量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值小于3
B.Q可能是单质
C.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D.M与N的质量变化比为14∶3
(2011年第7题)图2中甲、乙、丙、丁表示相邻两物质相互混合过程中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其中可能符合图3所示变化关系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18年通过对坐标图蕴含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梳理,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两个核心知识点的掌握水平。①中铜的金属活动性排在氢的后面,因此不会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关于铜的图像与事实不符,A选项错误;②中等质量且足量的Zn与等质量、不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20%的稀硫酸与Zn反应的速率比10%的稀硫酸快,且生成的氢气多,图像中20%的稀硫酸生成氢气的质量与事实不符,因此B选项错误; ③等量且足量的Mg、Zn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Mg产生氢气的速率比Zn快,稀硫酸被完全消耗,得到氢气的质量相等,图像与实验事实完全符合,因此C选项正确;④中等质量的Mg、Zn与等质量、等浓度且足量的稀硫酸反应,Mg产生氢气的速率比Zn快、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Mg也比Zn多,图像中生成氢气的速率与事实不符,所以D选项错误。本题答案为C。
启示:本题是一道坐标图与化学核心知识紧密融合的综合题,思维容量大、区分度高。解题的关键:一是在理解、熟记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掌握解题方法,会分析金属、酸的用量和氢气的质量之间的关系;二是要从心理上克服畏难情绪,细心梳理曲线的起点、折点、变化趋势等与哪些知识相关,做到真正把图像蕴含的信息读懂、读透。
【试题28】图4所示是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气密性良好。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瓶中并塞紧塞子;待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1)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能够进入到集气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
(3)实验结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瓶内空间的五分之一,可能的一种原因是_________。
试题分析:近几年的第28题侧重化学,主要考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三个一级主题中的“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守恒定律”三个二级主题的核心内容。图示的实验装置与教科书中的实验装置基本一致,考查的是对实验原理和实验误差的分析,这是中学化学的核心知识,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关键能力。很显然本题的预估难度低,命题者以送分题的意图命制该试题,但从各地的阅卷反馈来看得分率约为60%,零分率甚至超过20%。
典型错误剖析: 第(1)问中常见的错误:一是反应条件问题,不写反应条件或写“高温”等;二是配平问题,不配平、配平出现错误;三是气体和沉淀符号错误,在O2后面出现气体符号、在P2O5后面出现沉淀符号等;四是化学式写错,P写成 P2、O2写成 O或O5等 ,P2O5写成 P5O2、P2O3,大小写不规范等。该小题出现错误,暴露出一些学生对化學学习缺少兴趣,连最基本的化学知识都没能掌握,化学基本素养欠缺,导致考试时只能蒙着写,所以出现了本不该出的错误。第(2)问中常见的错误:一是关键词写错,如“集气瓶内大气压强减小”“烧杯内气压减小”等;二是问题的解释不准确,如“瓶外气压增大”“大气压增大”“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等;三是不懂得原理胡乱作答,如“红磷燃烧生成气体,压强减小”“磷与氧气反应完了压强变大,所以水被吸入集气瓶中”“空气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等;四是未审清题意,将“原因”答成“实验现象”。通过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发现在错答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懂得这道题的立意和原理的,但是在用语言表达时存在叙述不完整、不准确,甚至出现错误的情况,如将“气压”和“大气压”概念混淆,对气压的影响因素以及具体是怎么影响的不清楚;错答的另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不清楚该实验的原理。第(3)问中常见的错误:一是审题不清,没有将题目中给出的“气密性良好”“待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这两处关键词抓住,还答“装置气密性不好”或“没有将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即打开止水夹”等类似描述;二是懂得实验原理,知道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瓶内空间五分之一的实质是氧气有剩余,但却将关键词写错,如“氧气没有燃烧完”,红磷是可燃物,氧气是支持红磷燃烧的物质,而非可燃物;三是不理解本实验的原理是通过氧气被消耗的量来确定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所以出现了“红磷没有完全燃烧”等类似错误。
参考答案:(1)4P+5O2 2P2O5;
(2)瓶内气压减小;(3)红磷的量不足。
启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是初中化学中的第一个定量实验,也是第一个运用思维转化法进行迁移思考的一个实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密闭容器中气体量的变化是如何影响气体压强变化的思维模型;二是要通过思维转化法帮助学生建立现象与实验原理之间的联系;三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引导学生学会用简要规范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和原理等;四是多给学生说、评、析的机会,尤其是对实验意外现象的剖析要给学生留足交流、分析的时间,使学生能自己得出合理的解释与结论。
【试题29】理化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烧水时易生水垢的水,属于_________水。
(2)人体摄入_________元素不足或过量均会导致甲状腺疾病。
(3)保险丝(铅锑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_________。
(4)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由于洗洁精对油污有_________作用。
(5)尼龙手套、玻璃茶杯、纯棉桌布中,主要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_________。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与社会发展”三个一级主题中的“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认识化学元素”“化学物质与健康”“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五个二级主题的内容。该题属于容易题、送分题,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基础性、实用性和重要性,感受化学的独特价值与魅力,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认识身边的化学物质,并初步形成科学的化学物质观和合理利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典型错误剖析:本题虽然非常基础,但是各地的反馈数据却显示零分率平均超过了10%,该情况反映出这些学生的化学知识极度匮乏,缺少应有的化学学科素养。(1)中出现的主要错误有:生、软、沸、污、自来、中、热、熟、脏、混、废、矿泉、白开等,导致这些错误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学生没有仔细品读教科书中的“有些地区的水很容易使水壶或盛水的器具结水垢,就是因为该地区的水中溶有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在水被加热或长久放置时,这些化合物会生成沉淀(水垢)。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这几句话,没有形成“加热(或长期放置)硬水易形成水垢”的认识;原因之二是做家务少,缺少烧水的生活经验,没有看到过“河北绝大多数地区的天然水、地下水、自来水等都属于硬水,加热(煮沸、烧开)后会有水垢生成”的现象。(2)中出现的主要错误有:①错填成“锌”“铁”“硒”“钙”等,以及“微量”;②写成错别字,如“典”“腆”,还有写成金字旁、三点水旁的。(3)中出现的主要错误有:①错填成“高”“弱”“大”“少”“轻”等;②写成错别字,如“底”“低字不写点”等。(4)中出现的主要错误有:①写成错别字,如“浮化”“孵化”“污化”“乳作”“腐化”和“乳字的左边写成豹字的左边”等;②不理解洗洁精的去污原理,错答成 “溶解”“去污”“洗涤”“清洁”等。(5)中错写为“玻璃茶杯”的较多,个别学生错写为“纯棉桌布”,还有同时填写“尼龙手套”和“玻璃茶杯”的。其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判断生活中常见材料成分的依据,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典型实例。在送分的题目中,部分学生却没有得到分,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懒惰,或是失去了学习的信心,由此导致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掌握。
参考答案:(1)硬;(2)碘(或I);(3)低;(4)乳化;(5)尼龙手套。
启示:一是无论是在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的教学中,都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将课本知识盘活,由此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懂得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所蕴含的化学原理。如在《水的净化》课题中,对“烧水时易生水垢的水是硬水”的学习,在新授课中可以展示烧水壶(暖壶)中的水垢,以此增加学生对水垢、硬水等的感性认识;然后在复习课时再对形成水垢的化学原理进行解读,即原因之一是“Ca(HCO3)2 CaCO3↓+H2O+CO2↑”。二是在平时的教学和考前复习阶段,应特别重视基础,重视对课本知识的解读和梳理,多下功夫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品读课本,重复再现高频考查的知识点,以此强化记忆,同时教师还应加紧督促,即以各种方式激励学生记准记牢,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布置大量的作业、刷题或追求大题、难题,则会打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进而使其失去学好化学的信心。三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读、说、写、展示、交流、评价的机会,并及时分析“究”错,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求真求实的品质。如在讲解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与“天然有机材料”“普通玻璃”与“有机玻璃”等的区别时,要给学生思辨、梳理的时间,以此帮助学生将有关知识、思想和方法都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
【试题30】根据图5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
该装置作为气体发生装置对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的要求是_________。
(2)乙是探究影响铁锈蚀快慢因素的实验。为探究氯化钠是否可以加快铁的锈蚀,试管①中的物质X和试管②中的物质Y分别是_________。
(3)丙是粗盐提纯实验中的过滤操作。过滤时,最好先将上层液体倒入过滤器,然后再倒入混有沉淀的液体,以免_________,使过滤速度过慢。在粗盐提纯实验中,若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其他操作均正确),则得到的精盐质量会___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试题分析:自 2014年开始,这道题均是以教科书上的基本实验或探究活动为命题素材,通过对教科书中的实验进行分析、反思、整合、总结等,重点考查学生对重要仪器的辨识能力、对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对实验误差的分析能力和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等。2018年对《课标》列出的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的“实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所用仪器的名称和选择装置的理由,以及运用科学的方法“设计实验探究铁锈蚀的条件”进行了考查,同时依然对《课标》要求的8个必做基础实验中的“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进行了考查,这是继2014年、2017年后第三次考到该实验。2014年考查蒸发用到的仪器名稱和玻璃棒的作用;2017年考查过滤所用仪器的名称和过滤的目的;2018年考查过滤时不合理操作对实验的影响以及误差分析。
典型错误剖析:(1)第一空出现的主要错误是写错别字:①部分学生将“锥”写成“椎”;②较多的学生将“形”写成 “型”“行”。第二空是本题出错最多的,正答率不到1/3,其主要原因是:①表述不完整,反应物状态(固体和液体)和反应条件(不需要加热)只答其一;②表述不准确,将反应条件写成“直接反应”“不需要反应条件”“自然反应”等;③表述错误,将反应物的状态写成“固体或液体”或只写“固体”“液体”;将反应条件写成“不需要点燃”“不需要加催化剂”“不需要催化”等。(2)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出错:①出错最多的是丢掉关键字,一是“氯化钠溶液”只写出“氯化钠(或NaCl)”丢掉“溶液”两字,二是将“氧气(或O2)”写成“氧(或O)”;②少数学生将“氧气和氯化钠溶液”两种物质的顺序写颠倒。(3)第一空出现的主要错误有:①未能准确描述出过滤速率较慢的原因,如“杂质吸附(沾、留、堆放)在滤纸上”“飘浮物(粗盐)覆在滤纸上”“混有沉淀的液体阻碍过滤”“滤纸残留大量滤渣”等;②堵塞位置写错或不写堵塞位置而丢分,如写成“堵塞漏斗”或堵塞“过滤口”“过滤孔”“漏口”等自创词汇;③滤纸的“滤”字书写错误,如“虎”“虚”等。(3)第二空出现的主要错误是约一半的学生填“偏小”,其主要原因是没有理解粗盐提纯的实验原理,蒙答案的居多。
参考答案:(1)锥形瓶;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2)氧气(或O2)和氯化钠(或NaCl)溶液;(3)沉淀先进入过滤器堵塞滤纸;偏大。
启示:一是要注意充分利用、挖掘教材中实验的价值,即同一实验,多年从不同角度多次考查,这明确提醒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重视基础实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探究方案),即既要知道如何正确操作,又要懂得为何这样操作,还要了解常见的错误(不合理)操作,并真正理解错误(不合理)操作产生的后果和可能造成的影响,这样才能避免在考试中靠背实验拿分的不科学做法,才能有效克服思维定势。二是要给实验留出充足的时间,如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实验后的讨论分析、表达交流和评价反思;有的探究实验实验前方案设计的讨论和优化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合理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准确表述等能力。三是加强答题方法的指导,即对于思维含量较高、较为陌生的题目,如何分析,如何联系课本知识,利用课本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试题31】A~L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6所示(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G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A和I为红色固体,B、D和L为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G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2)E的组成元素在化合物中常呈现的化合价有_________。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4)上述转化中,B和L表现出相似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
试题分析:自2000年至今,本题的出题形式固定为框图推断题,试题综合性强,区分度高,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密性要求高。2018年该题以“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三个一级主题中的核心知识构建物质间的反应、转化关系网络,以此考查学生从繁杂的信息中寻找突破口、分析推理、运用化学语言进行科学表达等能力,是近几年相对容易的一次。本题涉及4个化学方程式,12种化学物质。第(1)空不需要推理,直接由题干信息即可作答,实际上是送分题。第(2)空难度也不大,只需要将题干中的“A为红色固体、D为气体”结合起来思考、推理,便可轻松得出反应①是工业炼铁的原理,E是铁,在Fe2O3、FeCl3、Fe2(SO4)3等初中常见的铁化合物中铁元素呈现+3价,在FeO、FeCl2、FeSO4等初中常见的铁化合物中铁元素呈现+2价,Fe3O4可看成由“FeO·Fe2O3”组成的化合物,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既有+2价,也有+3价,当然认为其中铁元素呈现“+8/3价”也是合理的。第(3)空的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F为CuCl2、CuSO4、Cu(NO3)2均合理,对应的就会有三个符合题意的化学方程式,注意规范书写即可得分。第(4)空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求较高,即既要推出B是CO、L是H2,又要知道在反应①、④中CO、H2分别将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中还原出来,表现了还原性。
典型错误剖析:本题的零分率是最高的,平均超过1/3。(1)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有:①约1/5的学生由于化学基础没有打好,不知道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而写成“CaO”“Ca(OH)2”等错误答案;②少数学生没有审清设问要求写成名称——“碳酸钙”而失分;③部分学生有的是书写错误,如“CaCO2”“CuCO3”“Ca(CO)3”“CaCO3”,有的是书写不规范而丢分,如字母大写、小写,角标数字过大等。(2)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有:①未推出E是“铁”而胡乱作答;②+2、+3中只写出一个;③基础知识不扎实,多写“0”“+4”等错误答案;④与离子所带电荷混淆,写成“2+、3+”“Fe2+、Fe3+”;⑤其他不规范的书写,如“2、3”“正二、正三” “二价、三价”等。(3)中除了因没有推出反应③发生了什么变化而胡乱写方程式之外,最主要的问题是书写错误或不规范,如将有关化学式写成“CuCl”“CuNO3”“Fe(SO4)”“Fe2(SO4)3”等。(4)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有:①将性质写成用途,如“做还原剂”“冶炼金属”等;②不结合本题问题,审题不细致,没有考虑题目中给出的“上述转化中”几个关键字而写成“可燃性”;③因为对知识学得不透,思维不严密,考虑不周全等导致失分,如将氧化还原反应与置换反应的概念混淆,认为CO还原氧化铁是置换反应,错答成“与金属氧化物发生置换反应”。
参考答案:(1)CaCO3;(2)+2、+3(或多寫出+8/3、+6也可);(3)CuSO4+Fe=FeSO4+Cu(其他合理答案也可);(4)还原性。
启示:一是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题是化学味儿最浓的一道题,零分学生多,说明这些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低,没有入门,投入精力少,化学素养不够,初中化学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的特点,教师应想方设法提高化学课堂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化学。二是要采用科学的方法锤炼学生的基本功。例如在新授课中要求学生用四线三格本书写相关的化学用语;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辨析化学反应的类型等基本概念;用坐标纸绘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使学生感受(享受)知识的形成过程等。三是复习课应引导学生学会考后反思、学会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得分点,从而提高正答率。四是鼓励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有的学生认为此题难度大,就直接跳过去了,即鼓励不敢落笔的学生努力尝试作答,尝试写出题目中比较容易的一至二个空,指导学生在基础不牢、分析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如何将得分最大化(或者要求学生,此题目不可以直接跳过),从而减少零分率。
【试题35】小明怀疑自家菜地因施用硫酸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土壤酸化问题,于是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
【查阅产品说明】小组同学根据图7所示产品说明书中的_________和硫酸铵的组成,推测硫酸铵受热可能会分解生成氨气,使肥效降低。
【探究I】土壤的酸碱性
实验1:按图8所示溶解土样,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用pH试纸测得土样浸出液的pH约为4,说明土壤呈酸性。
【探究II】硫酸铵具有哪些性质
实验2:25℃时,将30g硫酸铵加入50g水中,完全溶解,此时所得溶液对应图9中_________(选填序号)点的状态;测得其pH约为5。
实验3:为证明硫酸铵受热分解生成了氨气,小组同学进行了图10所示的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①硫酸铵固体减少;②用酚酞溶液浸湿的滤纸_________;③小气球胀大。
小明依据现象①和②,小红只依据现象③,都得出了“硫酸铵受热分解”的结论。小组同学认为小红的依据不合理,小气球胀大可能是装置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所致。若要通过小气球的变化得出“硫酸铵受热分解”的结论,还需继续进行观察,若_________,才能得出这一结论。
实验4:按图11所示进行实验,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硫酸铵能与熟石灰发生反应。
【拓展应用】
(1)为保证铵态氮肥的肥效,不能高温暴晒,不能_________。
(2)硫酸铵中的氮元素被植物吸收后,剩余的硫酸使得土壤酸化,可用熟石灰进行改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试题分析:自2012年以来,本题的文字量都在500字以上,是所有化学试题中文字量最大的一道题;7个空总计7分,是化学试题中分值最高的一道题。2018年首次将计算融入实验探究之中,而且涉及5幅图,是近几年隐含信息最多的一年,主要考查学生从标签、实验操作示意图、溶解度曲线等图像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物质的溶解、加热、检验等基本实验的理解能力,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化学用语进行表述的能力和将化学分类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同时又巧妙地渗透了对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化学核心素养的考查。
典型错误剖析:【查阅产品说明】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有:①由于不理解题意,不知道从题目中给出的“硫酸铵受热可能会分解生成氨气”这一物质的性质入手进行分析,没有领会贮存条件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不会从说明书中提取有用信息,而随意填写标签中“白色颗粒”“N含量”等与问题不符的信息;②没有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摘抄时不按题给的正确词语填写,有的自编词语,有的将“贮存条件”中的关键字“贮”写错。【探究I】的得分率相对较高,常见的错误有:①不理解实验操作的目的,不能结合本题回答,填写的是死记硬背的加热蒸发皿中的液体时玻璃棒的作用——“防止局部过热,液滴飞溅”等;②化学基本功不扎实,把“溶解与化学反应”“溶液与浊液”“溶解速率与溶解度”等概念混淆,而答出“提高反应速率”“加快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使溶液更加均一穩定”“增加溶液(土样)的溶解度”等错误答案。【探究II】实验2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①由于不能读出“图9中25℃时硫酸铵的溶解度超过70g”的信息,计算出50g水能溶解硫酸铵35g以上,由此进一步推理得到“25℃时,将30g硫酸铵加入50g水中,完全溶解”得到的是硫酸铵的不饱和溶液,或者是不理解溶解度曲线图像中点、线、面的含义,不能把不饱和溶液与图7中的C对应起来,因此用蒙答案的方法,随意选填A、B、C;②少部分学生习惯认为“序号”就是“顺序号”,所以自己把题中A、B、C一一对应成①、②、③从而导致错误。【探究II】实验3第一空出现的错误五花八门,如不变色、红色变其他颜色(蓝、紫、黄等)、由蓝变红、由紫变红、有明显变化、变色、变干等等,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①不知道氨气溶于水后溶液显碱性,可以用湿润的酚酞试纸检验氨气的存在;②没有记住指示剂(酚酞、石蕊)的变色情况,把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张冠李戴。【探究II】实验3第二空失分的学生高达2/3以上,是本题得分率最低的空,出现的主要错误有:①不写“冷却(恢复室温)后”或写错温度;②将气球的变化现象写错,如“气球继续胀大不变”“气球不变形”等;③不按题干要求作答,如写“捅破气球,闻到刺激性气味”“取下小气球,小气球浮起来”等。虽然本空题干说得非常明确,比较容易作答,但是由于这一空是本题的第5空,很多学生有畏难思想,认为会比较难,再加上文字量比较大,所以使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作答。有的学生不能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导致气球涨大”对“硫酸铵受热分解产生氨气导致气球涨大”产生的干扰;有的学生没读懂题意,没有考虑到“装置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和“硫酸铵受热分解”都会导致气球涨大,没有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导致气球涨大”这一干扰因素而导致错答;也有的是答题方法的问题,即不会分析,不知道与前面的三个实验现象相联系,进行对比分析,而单纯地将本空当成一个考察知识点的题目,甚至是瞎蒙瞎编。【拓展应用】(1)中出现的主要错误有:①把关键字词写错,如“与碱性物质‘反应’”等; ②化学基础薄弱,没有掌握NH4+的检验方法,不知道铵盐与碱性物质混合会产生氨气,使肥效降低,以致出现很多不该有的错误,如“与石灰石(碳酸钙)放在一起”“与酸性肥料一起使用”“与钾肥(或磷肥等其他肥料)一起使用”“开口放置”“过量施肥”“与水混用”等。【拓展应用】(2)比较独立,不需要读懂整道题便可作答,其出现的主要问题有:①未审清题意,用盐酸(或硝酸、硫酸铵)取代硫酸书写化学方程式;②化学方程式错误(化学式错误、未配平、书写不规范等)。
参考答案:
【查阅产品说明】贮存条件;
【探究I】加快土样溶解;
【探究II】实验2:C;实验3:由无色变为红色;冷却后,小气球不恢复原状;
【拓展应用】(1)与碱性物质混用;
(2)H2SO4+Ca(OH)2=CaSO4+2H2O。
启示:一是要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挖掘化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结合点,选择适当的生活情境,用在新授课、复习课、探究活动中,以增加化学的趣味性、实用性,提高解答化学试题的实战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要抓好化学基础。即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夯实化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将化学知识运用在化学与生活中,并想方设法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易学、好学。三是加强答题方法的指导。例如实验探究题相当于一篇小论文,如何从整体上把握题目,探究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的联系;如何读懂题意怎样从实验目的进行分析;怎样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怎样设计实验方案,表述实验现象,表述实验结论和注意的问题等;以及题目给出的“资料”怎样利用。四是培养学生读题、审题的能力,尤其对信息量大、题目长的实验探究题,要帮助学生树立得分的信心,并习得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进而各个击破,得到自己理想的分数。五是注意研究我省往年的中考试题,了解命题特点、习惯和答题得分点。
【试题36】小明用某纯碱样品(含少量氯化钠)进行了图12所示的实验。请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为_________g。
(2)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试题分析:自2010年至今,本题都是分(1)(2)两个问题,一般是用图表呈现变化的过程,考查的是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推理从中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和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具体问题并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本题(1)是送分空,最佳解法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整体考虑,并运用差量计算,快速得出体系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12g+50g+50g)-107.6 g=4.4g。(2)中要求计算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这需要进行数据筛选,即第一次加入50g稀盐酸后产生了2.2g[(12g+50g)-59.8g]二氧化碳,第二次加入50g稀盐酸后共产生4.4g二氧化碳,即稀盐酸均被完全反应(碳酸钠可能恰好反应,也可能剩余),用“50g稀盐酸~2.2g二氧化碳”或“100g稀盐酸~4.4g二氧化碳”进行计算均可。本题预估难度并不大,应该是容易题,但是通过各地反馈的数据看,本题的零分率、满分率相当,各约1/3。有的学生感觉有难度主要因为两个方面:①纯碱没有直接给出物质的名称,不知道纯碱是碳酸钠,所以后面的分析也没有意义了;②进行了2次反应,增加了干扰因素,第一个空难度加大。
典型错误剖析:(1)中由于没有审清“总质量”或不会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导致出现2.2的较多,其他还有因不会做而照抄题中数据59.8、107.6等错误。(2)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有:①将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式写错,如将纯碱写成CaCO3、Na2SO4、NaCl、NaOH、NaHCO3等,将HCl写成H2SO4等;②选择数据错误,如“用4.4克二氧化碳与50克稀盐酸进行计算”“用2.2克二氧化碳与100克稀盐酸进行计算”;③将Na2CO3、HCl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④因反应方程式未配平而导致计算错误,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中采用溶液质量(用溶液质量去求氯化氢的质量)而导致错误。
参考答案:(1)4.4;(2)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解题过程略)。
启示:化学中的计算不是真正要考查考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多数计算都能通过简单的口算得出结果,即计算题主要还是考查质量守恒定律和溶液部分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对化学用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总结、梳理与综合建构;加强训练,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答题的能力,并提高其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如通过变换题目给出的形式,将同一个题目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本题目是以图示的方式给出的,可以再将其转变成文字叙述、表格的形式给出,让学生体会不同形式题目之间的关系,以此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图表、数据的能力;再就是本题暴露出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
三、2019年化学教学与中考备考建议
(一)挖掘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建议教师从新闻素材、社会生活、化学史实、魔术、故事等中多层次、多角度地挖掘各种资源,同时紧密结合相关课题创设真实、生动、有趣,而且能体现化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发展成果的教学情境,然后结合情境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如此学生一定能感受到化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进而就会喜欢上化学、爱上化学、学好化学,变被动学化学为主动学化学。此外在复习中还可以引入主题化实验探究活动,即在实验中结合真实的情境开展探究活动,在探究中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方案设计与评价、实验反思等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從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化学动力不足的问题。
(二)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升学考试也是学生的事,教师在教学的方方面面,都不要包办代替,应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1.防止教得“难”
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化学不好学、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有:教师为赶进度,讲得快,学生接受不了;教师带的毕业班多了,中考题见得多,确实讲得难。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照顾接受能力强、成绩好的学生,要适当放慢进度,给学生“悟”的时间。
2.重视双基
要肯在双基上花费时间,因为一半以上的试题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对于高能力的学生,扎实的基础是提高他们其他方面能力,取得优秀成绩的基本保证;对于能力中下的学生,这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减少后进生的人数,同时这也是降低学生两极分化程度的有力措施。
3.多给学生“究错”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板书、发言、交流、评价等机会,因为学生讲、写的思路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也更方便其他学生接受。因此在交流过程中,要促使学生完成自我“究错”,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表述的准确性。
4.重视课堂中的“生成”
不能为完成教学预设而不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机会,并建议教师适当预设“生成”,以帮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的学习和思考中,真正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化学富有“逻辑”、充满“智慧”。
5.减少“刷题”增加“自编题”
不少教师在单元复习、阶段复习、总复习中经常采用现成的套题,进行大量练习和考试,以强化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记忆、某一类题的突破、某一种技巧的运用等,这其实就是题海战术,即网络热词“刷题”。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对提高应试能力是有一定的助推作用,但是这样做往往会降低学生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导致两级分化更加严重。为此建议教师们一是要结合当地的生活实际,增加自编情境题,使学生在做题中依然能感悟到化学的价值;二是要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并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变式题组”训练;三是适当尝试开展学生编制试题、分析试题的专项活动。
6.尽可能多做实验
近几年,命题者有意加强了对教科书实验的考查力度,期望能引导学校、教师更加重视实验。实验怎么重视也不为过,它能帮助学生感悟化学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加深学生对一些实验现象的记忆和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我们应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亲自做实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王 晶,郑长龙.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王 晶,郑长龙.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许九奎
2014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
文 科 综 合 试 卷
(思想品德、历史)
本试卷分卷Ⅰ和卷Ⅱ两部分;卷Ⅰ为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
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卷Ⅰ(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I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考试
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2.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在试
卷上无效。
3.考生须独立完成答卷,不得讨论,不得传抄。
本卷共23题,1~19题每题2分,20~23题每题
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右图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鸦片战争中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甲午中日战争中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12.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关键人物。李鸿章的下列活动与改评价无关的是 ..
A.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轮船招商局D.设翻译馆,大量翻译刊行西方书籍
13.1914年,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饬(通令),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免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又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材料表明
A.欧洲列强减少了对华商品输出
B.“实业救国”主张出现
C.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D.南京国民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
14.从右图能够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集中在城市
B.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遍布全国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中国共产党已是公开的革命政党
15.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打发展的时期。
这一期。这一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
重要的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
策进行了重大调整。由此可见,当时我国取得外交突破性大发展
的主要因素是
A.有力的外部环境B.稳定的国内形势
C.人民群众的愿望D.决策者的作用
16.“极其漂亮的廉价棉织品给人民大众带来的利益„„(19世纪)贫苦阶层也能像18世纪的
中上层人士那样穿得非常整洁,甚至享受服装的乐趣。”该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珍妮机的出现B.纺织工厂的涌现 C.火车投入运营D.远洋轮船的使用 17.1917年,俄历2月23日是“国际三八妇女节”,首都彼得格勒受失业和饥饿威胁的工人与市民举行了大规模的集会和示威活动,提出了“打倒战争”“反对饥饿”等口号。这一天参加罢工的工人超过了12万人。随后罢工和示威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材料表明当时俄国政府首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应是
A.取得争霸战争胜利B.实现和平,发展经济
C.进行无产阶级革命D.巩固政权,建成社会主义
18.“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史实及其结论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19.当今,联合国在推动阿以和平进程、救济难民、反对恐怖主义活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联合国致力于解决地区争端、进行人道主义救援和促进国际经济文化合作开始于
A.《九国公约》的签署B.联合国建立之初 C.《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D.冷战结束后
如果说有一个词沉淀了过去30多年中国人的记忆和情感、寄托着未来30多年中国人的希望和
梦想,这个词一定非‚改革‛莫属。回答21~22题。
20.《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指出:为了避免“□□□□□”一类历史悲剧在我国重演,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组织上和制度上采取措施,禁止任何形式上的个人专断,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应是
A.斯大林模式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D.文化大革命
21.报纸的头条新闻作为报纸之魂、历史之窗,体现着时代的变迁。下列报纸的头条新闻反映了我国改革进入新阶段的是
卷Ⅱ(非选择题,共70分)
注意事项:1.答卷II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2.答卷II时,将答案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写在试卷上。 3.考生须独立完成答卷,不得讨论,不得传抄。
27.读图,回答问题。(6分) (1)图
一、图二所示战役的的交战地点 都在哪国? (2分)(2)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光绪时期(1875~1908年),虽然政府财政收入迅速增加,但支出却增长得更快。1899年,清政府的开支高达1.01亿两,而当年总收入为8840万两,其中2400万两即占总收入的30%,用来偿还外国贷款,从1874年至1911年间,根据合约,政府借款为1.714亿英镑(约10.83亿两),到1911年,清政府垮台为止,共偿还了3230万镑(约2.04亿两),还有1.39亿镑(约8.78亿两)未偿还。这种以借钱来偿还以前贷款的方式,使清政府陷入了一个无望的泥沼中。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抗战已使中国经济受到重大打击,抗战后一度恢复,可是内战使经济又迅速恶化,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财政金融极度混乱。以国统区米价为例,1947年1月初,每担为6万元,6月份涨至50万元,7月份又涨至65万元。物价飞涨,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工薪阶层,如教师等。……最终导致国统区经济走向崩溃。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材料一表明清朝末年政府财政收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分)
(2) 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经济走向崩溃的主要原因。(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经济状况对清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造成的共同影响。(3分)
29.探究问题。(12分)
材料一: 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派尔认为:‚国际舞台上谁独占鳌头,日本就会出于自身利益跟谁结盟:1902年到1922年追随英国,1936年到1945年追随德国,1952年起则紧跟美国。‛这其实点出了日本百年来惟一不变的就是其实用主义立场。‛
材料二:1885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发表《脱亚论》一文,日本从此开始‚脱亚(亚洲)入欧(欧洲)‛进程。2009年日本政治家鸠山由纪夫在《纽约时报》发表《日本的新道路》一文。他认为:日本不能忘记自己‘亚洲国家’的身份‛;在不太遥远的未来,中国经济的规模将超过日本,目前存在领土争端等问题,无法通过谈判得到解决;欧盟的经历告诉我们,地区一体化能够化解领土争端。
材料三:2010年,日本将世界经济第二的‚宝座‛被中国占据。2012年中日韩GDP加起来的总量占世界的份额已达到21.37%。和美国所占21.89%的份额相差无几。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预测,到2020年,中国GDP预计要比2010年翻番,中国的人均收入也将会达到8800~12000美元。届时,‚中国世纪‛才具有现实意义。
当东亚特别是中国崛起时,‚脱美入亚‛——十年后(2023年)也许会成为日后日本政客的现实选择。
---以上均摘编自杨晋《“普遍崛起”下的东亚》,载《世界知识》2013年第20期
(1)材料
一、二表明,1952年日本选择了由“脱欧入亚”到“紧跟美国”。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当时国际社会的那些状况使日本作出了这一选择?(4分)
(2)材料认为,2023年“脱美入亚” 也许会成为日后日本政客的现实选择。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2分)请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论证你的判断。(6
30.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17世纪,英国出现了早期的启蒙思想,启蒙思想家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而不是神……‛‚限制君主的权力,实行君主立宪制‛。英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对法国启蒙运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18世纪中后期,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启蒙思想家提倡‚天赋人权‛‚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欧洲,波及到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材料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贴近,如此便利,如此全面地感知世界文化的丰富。在新形势下,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脱离其他文化而孤立地发展。一方面,我们应注重引进来,大胆、主动、积极地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并使其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必要养分;另一方面,要大胆走出去,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世界分享自身优秀的文化成果。(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在英法资产阶级统治确立过程中发挥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19世纪,欧洲、美洲许多国家成功践行了启蒙思想,其主要史实有哪些?(6分)
(2)材料二划线句子反映了一种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出现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4分)
(3)据材料二,推断“引进来”“ 走出去”的必然结果。(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概括文化交流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2分)
2014河北省中考文综答案
11. CACADBBDD 20D21 C[1-19每题2分,20-23每题 3分]
27. (6分) (1)法国。(2分)
(2)与德国交战的主力;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又一战场。(4分) 28. (9分)
(1)入不敷出。(2分)
(2)抗战火日本法西斯的侵华战争;内战。(4分)
(3)使政权丧失了存在的基础或成为政权垮台的主要原因。(3分) 29. (12分)
(1)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西欧普遍衰落;日本战败,政治、经济地位下降。(4分)(2)观点一:同意。(2分) 日本实用主义的立场(或传统);日本丧失世界经济第二的宝座;欧盟一体化解决领土争端的成功范例;日本同邻国的领土争端等问题,无法通过谈判解决;东亚崛起;中国强 观点二:不同意。(2分)
美国不会丧失为惟一超级大国地位;美国仍将扶持日本;日本仍将是世界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日本同邻国的领土争端等问题,能够通过谈判解决;中国等东亚国家发展的不确定性;日本右翼势力不会消失;日本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经济大国的地位等。这些都可能使日本不会在2023年“脱美入亚”。(6分) 30 .(18分)
(1)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描绘了蓝图。(2分)法国拿破仑颁布《法典》;美国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拉美国家反抗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等。(6分)
(2)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或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信息技术(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4分)
(3)不断壮大发展中国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或不断加深其他国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与发展。(4分) (4)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社会进步推动文化交流。(2分)
一、命题趋势
1、试题结构:
(1)总体框架:相对稳定,略有调整。
(2)试题类型:依据《中考说明》题型示例,继承中创新。
2、考点分布:
(1)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强调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现象的解读、理解和把握。
(2)考点均衡分布,兼顾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非选择题4个题目分别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四个学习板块。
(3)近年来材料题考查的力度越来越大。试题所取的材料极为丰富和新颖,材料的来源多样、形式多样。 有文件文告、研究著述、表格数据、报刊杂志、人民日报社论、农民日记、漫画图片、大事记等
(4)问题设置材料化、情境化,问题基于情景材料,问题来源于情景材料,进一步加大了情景材料在解答问题中的作用。
(5)强化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通过丰富多样的史料呈现,通过新颖的情境设置,考查历史学习方法,考查史料研读、有效信息提取、思维加工、形成个性化认识的过程。
二、中考历史备考策略
1、备考依据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不依赖、不倾向于某一版本的教材。
以教材为依托,结合不同版本特点补充完善。不能过多的外延,深入挖掘考试说明内容标准之间的联系。
(2).认真研读《文科综合历史学科说明》
一是找出增减的内容二是明确识记、理解、运用能力的不同要求,三是关注题型示例部分。
2、中考历史备考对策
(1). 依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落实三维目标,突破重点和难点;深入挖掘课标内涵, 挖掘课标之间的联系要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和方法。课标对教学的要求1.知识与能力(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2).过程与方法(如何教?——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学生得到了什么? )
2012年河北中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一、整体评价:
2012年河北中考文综历史试卷的难易适中,较之2011年难度有所下降,试题遵循了《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要求。 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从题型变化、情境创设、主题立意、设问角度、答案设置、情感体验等方面增强试题的探究性,考查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能力与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生活。从试卷内容来看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导向性的原则。从试题所引的材料、内容和形式看,更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新材料、新情境、新角度、新问题。
二、试题特点:
1、适当调整试题“题型”“设问”,加大探究性试题的比重 试题涉及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四个模块的22个学习主题,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
在确保稳定的同时,本次试题进行了调整。
选择题部分由27个小题减为25个小题,历史部分倾向于中国近现代史。
非选择题部分,探究性试题位置凸显。具体表现为:
(1)题型的调整。依据《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在非选择题的排列上,将探究性试题放在相对重要位置。如非选择题29题“读图,回答问题”,代替了过去的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分值占
了6分;30题为“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分值为9分;31题题目直接确定为“探究问题”,分值为12分。这就加大了探究性试题所占比重,体现了用探究性试题引导教学,实现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意图,推动教学理念与方式的转化。
(2)试题设问的变化。30题根据需要由两问调整为三问。每一问分值不等,分布为
2、
4、3分,这就加大了试题进一步探究的空间,为学生多角度答题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可见,试题通过呈现方式的调整,引导教学不再追求形式上的相似,而是更多地关注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教学。 2. 试题创设探究情境,考查多种能力
试题依托教材但不依靠教材,选择了更广阔的领域,即创设新情境,达到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为他们多角度探究问题提供条件。
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是过去性。客观的历史事实无法重演,也不可能借助实验加以再现,后人只能通过前人遗留下的文字、图片、实物等资料了解历史。如:13题中国共产党人数变化统计图、15题申报图片、19题历史漫画、23题毛泽东的题词等,既有文字类,也有数据类等,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版面,而且联系了生活,使材料情境更加鲜活,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与生命力。
试题利用大量新的情境材料,对考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进行了全方位考查。试题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让考生观察与感知、阅读与思考、判断与作答。这种方式,引导教学不再以“教材为中心”,教师要努 2
力拓宽教学的视野,学生要具备获取材料信息、洞察历史表象、分析历史问题等能力。
3. 试题采取“新的主题”立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本次试题以人类社会和我国当前关注的重大问题为主题,对知识进行新的主题设计,重点考查自主探究能力。
三、今后教学的思考: 1. 更新观念,改进教学
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对教材知识点设计多个角度、多个层次的练习题,组织答案需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多次整合,进行取舍和添加,练习过程中注重对知识点的分析、理解和运用,真正理解知识内涵。
2. 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注重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强调学以致用。注意对目录、单元题目、每课引言框的重视、讲解和运用;让学生对知识整体、系统掌握,这样对历史事件可以加深印象,便于知道来龙去脉,熟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教材的能力,学会合理使用教材,灵活运用材料。
3. 强化解题能力的训练 (1)审题、读题
一是文字型材料,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相关时间、地点、历史人物、观点等基本要素有个初步了解,对材料出处、按语、说明等情况一个都不能放过,从中发现蛛丝马迹,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分
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一般来说,许多材料源于教材或高于教材,但其承载的信息总是显性或隐性地表现出与课本知识的联系,这有助于对材料的理解。
二是图表型材料,一般有人物图像、事件图像、地图、文物图、美术作品、表格等,随着课改的深入,图表型材料的内容和形式日渐丰富多彩,不过它比较直观,属感性材料,一般都有说明,解读不是太困难。 (2)组织答案
材料解析题答案的基本原则是论从材料中出。答案取自于材料,要充分利用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概括、提炼。有些题目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或个人认识(价值观)去解答,这类题目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得出与材料中心话题相联系的结论,同时表述时注意概念正确,试论结合,意思明确,最重要的是要答到点上。另外,组织答案一定要结合分值,结合分值作答的好处是能让我们清楚答案是不是漏掉了,以防失分。
(3)把握基本方法,规范答题
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提炼关键词──联系课标和教材──看分值,确定答题几个角度(基本2分一个要点,尽量多想一个角度)──准确作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只要学生拥有了扎实的基础,把握了解题方法或思路,掌握了驾驭知识的能力,就一定能取得满意成绩。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西晋
2.出自襄阳的一代明君是(
) A.刘邦 B.诸葛亮 C.刘秀
D.米芾
3.下列史实,不属于中外友好交往的是(
) 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4.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其突出的贡献是(
) A.领导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 B.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 C.推动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 D.倡导“实业救国”,挽救民族危亡
5.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中共七大的召开 D.三大战役的胜利
6.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材料中“我们”去的地方是(
) A.重庆 B.南京
C.上海
D.延安
7.我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的标志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三大改造的完成
8.在欧洲,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 A.百家争鸣 B.文艺复兴
C.新航路开辟 D.新文化运动
9.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是(
) A.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 C.世界贸易组织与欧盟
B.同盟国与轴心国 D.国际联盟与联合国
10.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中与我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是(
)
第1页(共20页)
A.蒸汽机 B.内燃机 C.发电机 D.信息技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6题,其中11题5分,12题6分,13题7分,14题6分,
15、16题各8分,共40分) 11.【中国智慧: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
(1)总书记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春秋时期,我国哪位思想家的主张能为“以德治国”这一理念提供思想来源?请写出一例汉唐时期因重视“德治”而出现的盛世局面名称。
(2)《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的播出掀起了国人学习唐诗宋词的热潮。唐宋时期,哪一制度的实施促进了诗词文学的繁荣?
(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始终。请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学习汉族文明的一项措施。指出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12.【捍卫主权:充满坎坷的抗争之路】
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的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等合理要求,但被英、法、美等列强无理拒绝,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
1945年9月,毛泽东为重庆《新华日报》题词:“庆祝抗战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1)近代中国主权的丧失始于哪一条约的签订?
(2)根据材料一判断,哪一事件的发生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说出该事件期间中国人民为捍卫主权喊出的口号。
(3)抗战开始于哪一年?结合抗战胜利的意义,说明材料二中“中华民族解放”的含义。
(4)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洗刷了百年国耻。香港回归祖国体现了哪一伟大构想?
13.【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的先锋队伍】
第2页(共20页)
材料一
毛泽东曾对一位外国来访记者说:“1927年,他(蒋介石)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人也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材料二
……雄师刀坝(地名)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节选自《长征组歌》
材料三
19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在罗马召开,专家告诉我们(与会代表),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正走向灾难,但事实上,中国创造了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经济奇迹。
﹣﹣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
(1)1927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孵出” 了两只“小鸡”。这两只“小鸡”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依据材料二,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除长征精神因素之外,答两条)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哪项决策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中国养活了十几亿人口直接得益于哪项政策的实施? 14.【革命风暴:新旧势力的利益之争】
材料一
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庶民的胜利》
材料二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路易(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援助美国并非他热爱民主起义,而是由于他畏惧且憎恨英国。他帮助美国,支持自由事业,可这却成为压倒法国的最后一块巨石,法国已彻底倒闭了。
﹣﹣海斯•穆恩•韦兰《全球通史》
(1)材料一 中的“俄国革命” 指的是哪一事件?如何理解“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2)材料二中,为什么说美国的独立战争是一次“民主起义”?
第3页(共20页)
(3)结合法国大革命的有关知识,指出法国国内存在的压倒它自身的一块“巨石”。
(4)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析18世纪后半期英国被法国“畏惧且憎恨”的原因。
15.【改革浪潮:巨变时代的强国之策】
材料一
帝国地方实力派认为,西方的优势是建立在军事基础之上的,一旦这种优势消失,则外患可消,内乱可弥。1861年,湘派实力人士曾国藩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创办了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
﹣﹣《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61年,对美俄两国来说都是一个不能忘却的时间节点:1861年4月,美国南北战争爆发;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签署了一个新法令。
材料三
1868年,日本(天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
﹣﹣《资本的年代》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近代哪一次改革?
(2)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颁布的哪一文件为联邦政府赢得战争胜利起了巨大作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新法令是什么?材料二中涉及的两个事件的影响有何相同之处?
(3)依据材料三,归纳两条日本改革的措施。
(4)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三,指出在学习西方方面,中日两国存在的差异。 16.【大国崛起: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材料一
第4页(共20页)
材料二
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 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落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其中第四阶段是赞赏阶段。
材料四
2011年10月,西班牙《起义报》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虽然西方传统大国(美国、英国和法国)仍自认为代表着‘国际社会’,但‘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已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
(1)材料一中的图1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哪一伟大发明的雏形?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所示路线的历史作用。
(2)指出中“公约”的名称。它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三中“1937﹣1944年” 期间的中国被美国人赞赏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从世界格局的角度,请你为西班牙《起义报》的这篇文章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第5页(共20页)
2017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西晋
【考点】31: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
【分析】本题以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依托,考查的是秦朝建立的知识.
【解答】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故选B.
2.出自襄阳的一代明君是(
) A.刘邦 B.诸葛亮 C.刘秀
D.米芾
【考点】39:东汉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东汉的建立,知道建立东汉的刘秀是襄阳人.
【解答】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襄阳人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
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出自襄阳的一代明君是刘秀.故选C.
3.下列史实,不属于中外友好交往的是(
) 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考点】76:戚继光抗倭.
【分析】本题以“中外友好交往”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中外友好交往的史实. 【解答】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都是对外交往的史实.戚继光抗倭属
第6页(共20页)
于中外冲突,性质不同. 故选D.
4.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其突出的贡献是(
) A.领导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 B.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 C.推动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 D.倡导“实业救国”,挽救民族危亡 【考点】96:辛亥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解答】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可以知道,孙中山先生一生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 故选B.
5.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中共七大的召开 D.三大战役的胜利 【考点】A2:西安事变.
【分析】本题考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解答】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7页(共20页)
故选B.
6.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材料中“我们”去的地方是(
) A.重庆 B.南京
C.上海
D.延安
【考点】AE: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
【分析】本题考查了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的原因及意义.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解答】题目材料中毛泽东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谈论的是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反映的是重庆谈判.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所以材料中“我们”去的地方是重庆. 故选A.
7.我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的标志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三大改造的完成
【考点】CB:三大改造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本题以我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的标志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三大改造的完成的意义.
【解答】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选D.
8.在欧洲,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 A.百家争鸣 B.文艺复兴
C.新航路开辟 D.新文化运动
【考点】H1:文艺复兴运动.
【分析】本题以在欧洲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文艺复兴.
第8页(共20页)
【解答】文艺复兴运动是14﹣17世纪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其思想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即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它使人们开始意识到,必须打破中世纪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强调和肯定人在世界上价值的和作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故选B.
9.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是(
) A.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 C.世界贸易组织与欧盟
B.同盟国与轴心国 D.国际联盟与联合国
【考点】K5: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分析】本题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
19世纪末20世纪初,【解答】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分别形成了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世界局势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 故选A.
10.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中与我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是(
) A.蒸汽机 B.内燃机 C.发电机 D.信息技术 【考点】P3: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发展特点及用途.
【分析】本题以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为依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与我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发明.
【解答】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中与我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是信息技术.A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B内燃机、C发电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故选D.
第9页(共20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6题,其中11题5分,12题6分,13题7分,14题6分,
15、16题各8分,共40分) 11.【中国智慧: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
(1)总书记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春秋时期,我国哪位思想家的主张能为“以德治国”这一理念提供思想来源?请写出一例汉唐时期因重视“德治”而出现的盛世局面名称。
(2)《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的播出掀起了国人学习唐诗宋词的热潮。唐宋时期,哪一制度的实施促进了诗词文学的繁荣?
(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始终。请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学习汉族文明的一项措施。指出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考点】2P:百家争鸣;49:北魏孝文帝改革;5D: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1)本题以习近平的话为依托,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和汉唐时期盛世局面的知识.
(2)本题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依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知识.
(3)本题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依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知识.
【解答】(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汉唐时期,统治者因重视“德治”而出现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
(2)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科举制主要考试内容,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也促进了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3)为学习汉族地区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措施是:迁都洛阳;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实行均田制或租用调制;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故答案为:
第10页(共20页)
(1)思想家:孔子.盛世局面: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科举制度.
(3)措施:迁都洛阳;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实行均田制或租用调制;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贡献:促进了民族融合.
12.【捍卫主权:充满坎坷的抗争之路】
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的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等合理要求,但被英、法、美等列强无理拒绝,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
1945年9月,毛泽东为重庆《新华日报》题词:“庆祝抗战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1)近代中国主权的丧失始于哪一条约的签订?
(2)根据材料一判断,哪一事件的发生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说出该事件期间中国人民为捍卫主权喊出的口号。
(3)抗战开始于哪一年?结合抗战胜利的意义,说明材料二中“中华民族解放”的含义。
(4)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洗刷了百年国耻。香港回归祖国体现了哪一伟大构想?
【考点】82: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9B:五四运动;A1:九一八事变和中国局部抗战;AD: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E3:“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影响;LB: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
【分析】(1)本题以近代中国主权的丧失为切入点,考查《南京条约》. (2)本题以巴黎和会为切入点,考查五四运动. (3)本题以抗战开始时间为切入点,考查抗日战争. (4)本题以香港回归祖国为切入点,考查一国两制.
第11页(共20页)
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解答】(1)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涌上、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竟将原来德国在山东侵占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举国震惊,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首先走上街头,举行集会、抗议等活动,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有: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3)1937年的七七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材料二中“中华民族解放”的含义是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4)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回归祖国以后的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体现了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 故答案为: (1)《南京条约》.
(2)五四运动;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3)1937年;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4)一国两制.
13.【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的先锋队伍】
材料一
毛泽东曾对一位外国来访记者说:“1927年,他(蒋介石)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人也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材料二
……雄师刀坝(地名)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节选自《长征组歌》
第12页(共20页)
材料三
19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在罗马召开,专家告诉我们(与会代表),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正走向灾难,但事实上,中国创造了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经济奇迹。
﹣﹣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
(1)1927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孵出” 了两只“小鸡”。这两只“小鸡”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依据材料二,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除长征精神因素之外,答两条)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哪项决策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中国养活了十几亿人口直接得益于哪项政策的实施?
【考点】9M: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9O:红军长征;D1: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D2: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析】本题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一“毛泽东曾对一位外国来访记者说:‘1927年,他(蒋介石)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人也没想到,我们1927年,还会孵出小鸡来’”可知,中国共产党通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孵出” 了两只“小鸡”.这两只“小鸡”指的是人民军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材料二体现了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理想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甘共苦的集体主义精神,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据材料二“…雄师刀坝(地名)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可知,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运用,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3)据材料三“19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在罗马召开,专家告诉我们(与会代表),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正走向灾难,但事实上,中国创造了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经济奇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中国养活了十几亿人口直接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第13页(共20页)
故答案为:
(1)人民军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理想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甘共苦的集体主义精神,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运用,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3)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革命风暴:新旧势力的利益之争】
材料一
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庶民的胜利》
材料二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路易(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援助美国并非他热爱民主起义,而是由于他畏惧且憎恨英国。他帮助美国,支持自由事业,可这却成为压倒法国的最后一块巨石,法国已彻底倒闭了。
﹣﹣海斯•穆恩•韦兰《全球通史》
(1)材料一 中的“俄国革命” 指的是哪一事件?如何理解“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2)材料二中,为什么说美国的独立战争是一次“民主起义”?
(3)结合法国大革命的有关知识,指出法国国内存在的压倒它自身的一块“巨石”。
(4)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析18世纪后半期英国被法国“畏惧且憎恨”的原因。
【考点】L2:俄国十月革命;H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H8:美国独立战争;HD:法国大革命;I4: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分析】本题以“革命风暴”为主线,考查十月革命和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知识.
【解答】(1)据材料“ 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可知,材料一 中的“俄国革命” 指的是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说“俄国革命是二
第14页(共20页)
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2)据材料和所学知,美国独立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后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所以说美国的独立战争是一次“民主起义”.
(3)本题可以从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两个角度来理解.背景上,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再加上启蒙运动的影响等.从过程上看,人民群众的三次起义以及资产阶级法律文件的颁布如《人权宣言》的颁布,这些都成为压倒它自身的一块“巨石”.
(4)据所学知,18世纪后半期英国被法国“畏惧且憎恨”的原因有,政治上,英
国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故答案为:
(1)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美国独立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后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3)背景上,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再加上启蒙运动的影响等.从过程上看,人民群众的三次起义以及资产阶级法律文件的颁布如《人权宣言》的颁布.
(4)政治上,英国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15.【改革浪潮:巨变时代的强国之策】
材料一
帝国地方实力派认为,西方的优势是建立在军事基础之上的,一旦这种优势消失,则外患可消,内乱可弥。1861年,湘派实力人士曾国藩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创办了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
﹣﹣《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61年,对美俄两国来说都是一个不能忘却的时间节点:1861年4月,美国南北战争爆发;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签署了一个新法令。
第15页(共20页)
材料三
1868年,日本(天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
﹣﹣《资本的年代》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近代哪一次改革?
(2)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颁布的哪一文件为联邦政府赢得战争胜利起了巨大作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新法令是什么?材料二中涉及的两个事件的影响有何相同之处?
(3)依据材料三,归纳两条日本改革的措施。
(4)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三,指出在学习西方方面,中日两国存在的差异。 【考点】91:洋务运动;J8:《解放黑人奴隶宣言》;JB: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JD:日本明治维新;PD: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以“1861年,湘派实力人士曾国藩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为切入点,考查洋务运动的知识.
(2)本题以“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新法令”等为切入点,考查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知识点.
(3)本题以“1868年,日本(天皇)决心励精图治”为切入点,考查明治维新的措施.
(4)本题考查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差异.
【解答】(1)依据材料一“1861年,湘派实力人士曾国藩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可知,这是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恭亲王奕和地方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这些人被叫做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派起初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2)南北战争期间,于1862年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调动了黑人奴隶的革命积极性,战争的形式开始有利于北方.依据材料二“1861年4月,美国南北战争爆发;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签署了一个新
第16页(共20页)
法令”可知,此材料涉及的两个事件是美国南北战争和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奴制,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农奴便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也从此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所以美国南北战争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相同点,都废除了奴隶制,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依据材料三“1868年,日本(天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可知,日本明治维新的措施有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实行“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等.
(4)依据材料一“1861年,湘派实力人士曾国藩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可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依据材料三“1868年,日本(天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可知,反映的是明治维新.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学制度;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西方的技术,还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军事、教育等. 故答案为: (1)洋务运动.
(2)《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或《宅地法》;废除农奴制的法令;相同点:都废除了奴隶制,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实行“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等.
(4)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学制度;日本不仅学技术,还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军事、教育等.
16.【大国崛起: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材料一
第17页(共20页)
材料二
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 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落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其中第四阶段是赞赏阶段。
材料四
2011年10月,西班牙《起义报》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虽然西方传统大国(美国、英国和法国)仍自认为代表着‘国际社会’,但‘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已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
(1)材料一中的图1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哪一伟大发明的雏形?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所示路线的历史作用。
(2)指出中“公约”的名称。它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三中“1937﹣1944年” 期间的中国被美国人赞赏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从世界格局的角度,请你为西班牙《起义报》的这篇文章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考点】6K: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3H: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AD: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LC: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OC:世界格局多极化.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崛起的历史,共分四个小题来考查:
(1)本题考查材料一中,与图1的雏形相对应的我国四大发明的名称并指出图2所示路线的历史作用,考查我国古代指南针和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指出材料二中“公约”的名称和它的签订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本题考查“1937﹣1944年” 期间的中国被美国人赞赏的原因.
(4)本题考查依据材料四,从世界格局的角度,为西班牙《起义报》的这篇文章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解答】(1)材料一中的图1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的雏形;图2是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路线图.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2)巴黎和会主要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而它们在远东和
第18页(共20页)
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尤其是美日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年﹣1922年,英、法、美、日、意、荷、葡和中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在华盛顿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3)结合所学知识,“1937﹣1944年” 期间的中国被美国人赞赏的原因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对日作战的主战场:中国的抗战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发西斯战争;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4)依据材料四:“虽然西方传统大国(美国、英国和法国)仍自认为代表着‘国际社会’,但‘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已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从世界格局的角度,西班牙《起义报》的这篇文章的主题应该是: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故答案为:
(1)指南针;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2)《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3)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对日作战的主战场:中国的抗战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发西斯战争;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4)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19页(共20页)
2017年6月28日
第20页(共20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为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教育部提出优秀传统戏剧进校园。在学生关注的传统戏剧中,京剧是主要剧种之一。京剧中人物的脸谱与人物形象息息相关,如关公为红脸,代表仗义忠心,舞台上的曹操经常被描绘为奸猾狡诈且生性多疑,据此判断,曹操的脸谱颜色应该是(
) A.白色
B.黑色
C.蓝色
D.黄色 【考点】7T:明清的艺术成就.
【分析】本题以教育部提出优秀传统戏剧进校园为依托,考查曹操的脸谱颜色.
【解答】京剧脸谱颜色非常丰富,主色一般象征某个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如:窦尔敦.黑色﹣﹣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如:曹操. 绿色﹣﹣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如:武天虬.黄色﹣﹣代表枭勇,凶猛的人物,如:宇文成都. 故选A.
2.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孝文帝“采用汉制,习儒家经典”;武则天“设武举、开殿试”;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历代帝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为了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
B.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C.为了预防官员的贪污腐败
D.为了彰显皇帝的特权地位
【考点】7U:中国古代史综合题;3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37: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49:北魏孝文帝改革;5A:女皇武则天.
【分析】本题以历代帝王统治举措切入考查其目的.
【解答】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孝文帝“采用汉制,习儒家经典”;武则天“设武举、开殿试”;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些帝王采取的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ACD只突出体现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故选B. 3.19世纪中期以后,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福州等地的市场上外国商品日益增多、洋钉子、洋纱等用品在距离这些城市较远的乡村都有出售,而且货量充足。这种状况表明(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了
B.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C.近代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惠及乡村
D.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考点】82: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842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严重破坏了贸易主权和关税主权,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入.
【解答】中国的生活用品都是外国商品,说明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A选项说法错误,B选项时间点不符,D选项材料体现不出. 故选B.
4.“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工业建设成就颇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04亿元,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重型和精密机器等新的工业部门,在我
1 国建立起来了。这些成就(
)
A.推进了城市文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B.践行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D.通过缩减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到工业中 【考点】C9:一五计划.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答】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选C.
5.11﹣12世纪,西欧城市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意识强烈,琅城、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伦敦等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故事在西欧市民间广泛流传,并为市民称颂。这反映出当时(
)
A.市民浮躁落后的社会心态
B.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C.市民文化和观念日益消极世俗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考点】FK:琅城起义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分析】本题以11﹣12世纪,西欧城市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意识强烈为依托,考查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解答】据“11﹣12世纪,西欧城市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意识强烈,琅城、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伦敦等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故事在西欧市民间广泛流传,并为市民称颂”可知,材料中关键信息“市民称颂”可知,表达了市民阶层鲜明的态度,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选D.
6.明治维新时期,日本通过国家大力兴建铁路、发展国家的邮政和电讯事业,建立官营企业;此外,还通过明治政府力量,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这样,日本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近代化。这些表明日本(
)
A.利用国家力量实现近代化
B.利用民间资本实现近代化 C.利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
D.利用外国资本实现近代化 【考点】JD:日本明治维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明治维新在经济方面,规定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明治政府兴建工厂,修筑铁路,举办邮政、电讯事业,扶植、保护私人企业的发展.”反映的正是明治维新中大力发展工商业的措施,是利用国家力量实现近代化. 故选A.
7.1944年,国际货币制度(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1947年,23国签订了关贸总协定,在这些重要的国际性组织中,美国占据了支配地位。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由美国占支配地区的关贸总协定。这表明(
)
2 A.世界多极化趋势已明显增强
B.强权政治左右着世界的发展 C.稳定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D.美国已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考点】OC:世界格局多极化.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就是为了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它的成立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体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解答】依据题干“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由美国占支配地区的关贸总协定”判断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它以明确的规则、相互的承诺为各国经济交往搭建了一个共同的平台.这也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已明显增强.故选A.
8.1949年4月,英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随着欧洲经济高速发展,1973年,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1993年,欧共体首脑会议宣布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12国成立欧洲联盟;随着世界经济和英国自身的发展,2016年,英国决定退出欧盟。这些表明,影响英国决策的决定因素是(
)
A.外国影响
B.民族矛盾
C.意识形态
D.国家利益 【考点】PC: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以英国历史切入考查影响英国决策的决定因素.
【解答】1949年4月,英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随着欧洲经济高速发展,1973年,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1993年,欧共体首脑会议宣布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12国成立欧洲联盟;随着世界经济和英国自身的发展,2016年,英国决定退出欧盟.英国加入北约、欧洲共同体,与其它欧洲国家成立欧盟,包括当下选择退出欧盟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这表明影响英国决策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ABC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选D.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和平交往,这是人类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常态和主流。和平往来的直接效果是人类物质财富的互通有无,精神文化的交汇更新,以及由此而来的人们在生活质量上的提高与内容上的丰富。二是暴力冲突,即战争方式,这种交往方式更大的后果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毁灭,许多优秀文明由此衰落。 ﹣﹣摘编自《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中华文明史)(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
材料二
汉唐国力强盛,对外交往发达。两汉时期,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汗血马等农作物和畜牧品种,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期,西方的先进冶炼技术传入中国,唐朝音乐舞蹈吸收了西域和外国的精华,有风格多样、优美和谐的音乐作品,有雄劲(刚劲、豪爽、活泼)的健舞和柔和婉转的软舞(如《秦王破阵舞》《霓裳羽衣舞》).此外,中东地区的服饰、生活习惯也相继入中原,有西域人在长安开酒店。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上、下册
材料三
明成祖时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加强海外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云南晋宁人,有组织能力,而且能文能武,勇敢机智,深受明成祖的宠信;郑和的祖父、父亲到麦加朝过圣,与阿拉伯商人有接触,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通晓伊斯兰教诸国的文化习俗,懂得一些航海知识。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
(1)据材料
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外交往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2)据材料三,概括郑和出使西洋所具备的个人优势。
(3)据材料
二、三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汉、唐、明朝对外交往发达的相同前提条件;简要说明汉、唐、明朝对外交往的相同意义。
【考点】5G: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3H: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73:郑和下西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唐、明朝对外交往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1)依据课本知识,汉唐时期,中外交往范围广泛,同亚洲许多国家都有往来;内容丰富,涉及使者往来、政治经济制度、生产技术、商品贸易、宗教领域等各方面;具有双向性,外国与中国互相学习、相互吸收先进的经济文化等.所以汉唐时期,中外交往在物质和生产技术,精神文化的交流,都丰富了中华文化,以此作答即可.
(2)由材料“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云南晋宁人,有组织能力,而且能文能武,勇敢机智,深受明成祖的宠信;郑和的祖父、父亲到麦加朝过圣,与阿拉伯商人有接触,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通晓伊斯兰教诸国的文化习俗,懂得一些航海知识”可知,郑和出使西洋所具备的个人优势包括皇帝信任,组织能力强,个人素质过硬,通晓西洋概况,知识丰富全面等,据此解答即可.
(3)依据课本知识,汉、唐、明朝对外交往发达的相同前提条件包括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展.汉朝开启了丝绸之路,首次开通陆路交流,为汉武帝打匈奴,扩大中国版图奠定定基础,并为佛教的传入做准;唐朝是最繁荣的时期,设西域都户,和西方国家交流,海路也开通与日本等东亚诸国交流频繁,形成儒家文化圈;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来物种,如长颈鹿、香料,同时输出茶叶、陶瓷等,三者都推动了不同文化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故答案为:
(1)物质和生产技术的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精神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 (2)皇帝信任,组织能力强,个人素质过硬,通晓西洋概况,知识丰富全面等.
(3)相同前提条件: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展.相同意义: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民族独立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而国家发展是民族独立的重要元素。
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任务(也是近代化的前提和任务).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第一位的。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才能为国家富强创造必要的前提;在新中国国家富强是首要的,只有国家富强才能使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有根本保障。
﹣﹣摘编自《两个历史问题的决议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历史的回顾(简明注释本)》
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相关历史知识,围绕“独立、统一与国家富强”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考点】PK:历史小论文;C1:新中国成立.
4 【分析】本题以《两个历史问题的决议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历史的回顾》为依托,考查的是学生开拓性思维的能力和论述、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是论述题,考查的是学生开拓性思维的能力和论述、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只要论题明确,观点鲜明;阐述完整,史论结合,言之有理;逻辑清晰,结构合理,论证充分即可.例如:论题是:独立、统一与国家富强.论证: 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任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的富强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们进行了艰难的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更是成就斐然.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又为我国民族的独立,国家的统一提供了根本保障等. 故答案为:
论题是:独立、统一与国家富强.论证: 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任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的富强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们进行了艰难的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更是成就斐然.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又为我国民族的独立,国家的统一提供了根本保障等.(只要论题明确,观点鲜明;阐述完整,史论结合,言之有理;逻辑清晰,结构合理,论证充分即可)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八世纪,封建王朝统治下的法国是个农业国,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十九世纪上半期,俄国资本主义已经有所发展。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还出现了手工劳动逐步被机器生产取代的趋势。但俄国落后的农奴制限制了自由劳动力的供应和国内市场的开拓……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
材料二
拿破仑当政时期,“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在占领区实行了若干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继承和传播了大革命的思想与原则,正如恩格斯说的一样。“拿破仑走到哪里,哪里的徭役劳动、代役租、对老爷的贡赋等一大堆陈腐废物,逢同老爷本身,就像被魔杖点了一下似的立即消失。”胜利和赞誉滋长了拿破仑的野心,1812年,拿破仑亲率大军远征俄国,不久,侵俄战争失败,这加速了拿破仑帝国的崩溃。1814年,拿破仑退位。
﹣﹣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参考书
材料三 (俄国十月革命后,以法国、英国为首的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革命)从1918年起,苏维埃俄国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非常措施在集中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20年底,苏俄粉碎了(以法国、英国为首的)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列宁从实际出发,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于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材
(1)据材料一,指出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共同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5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共同依据。
(4)材料
二、三中,法国两次对俄国(含苏俄)战争都以失败告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法国失败和俄国(含苏俄)胜利的原因。
【考点】H7: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HH:评价华盛顿与拿破仑;JB: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L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L4:苏俄新经济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拿破仑、俄国1861年改革、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一“十八世纪,封建王朝统治下的法国是个农业国,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十九世纪上半期,俄国资本主义已经有所发展.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还出现了手工劳动逐步被机器生产取代的趋势.但俄国落后的农奴制限制了自由劳动力的供应和国内市场的开拓…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可知,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共同原因是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据材料二“拿破仑当政时期,„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在占领区实行了若干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继承和传播了大革命的思想与原则,正如恩格斯说的一样.„拿破仑走到哪里,哪里的徭役劳动、代役租、对老爷的贡赋等一大堆陈腐废物,逢同老爷本身,就像被魔杖点了一下似的立即消失.‟胜利和赞誉滋长了拿破仑的野心,1812年,拿破仑亲率大军远征俄国,不久,侵俄战争失败,这加速了拿破仑帝国的崩溃.1814年,拿破仑退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对外战争传播了大革命的思想和原则,维护了大革命的成果,奴役和掠夺了被征服地区的人民,战争也断送了法国.
(3)据材料三“(俄国十月革命后,以法国、英国为首的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革命)从1918年起,苏维埃俄国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非常措施在集中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20年底,苏俄粉碎了(以法国、英国为首的)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列宁从实际出发,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于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共同依据是不同时期主要矛盾的变化.
(4)法国失败和俄国(含苏俄)胜利的原因是,法国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俄国人民对法国的侵略进行英勇抵抗,战争对俄国来说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故答案为:
(1)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拿破仑对外战争传播了大革命的思想和原则,维护了大革命的成果,奴役和掠夺了被征服地区的人民,战争也断送了法国. (3)不同时期主要矛盾的变化.
(4)法国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俄国人民对法国的侵略进行英勇抵抗,战争对俄国来说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吴涛整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2017·湖北黄冈)15.为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教育部提出优秀传统戏剧进校园。在学生关注的传统戏剧中,京剧是主要剧种之一。京剧中人物的脸谱与人物形象息息相关,如关公为红脸,代表侠义忠心,舞台上的曹操经常被描绘为奸猾狡诈且生性多疑,据此判断,曹操的脸谱颜色应该是( )
A.白色 B.黑色 C.蓝色 D.黄色 (2017·湖北黄冈)16.抢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孝文帝“采用汉制,习儒家经典”;武则天“设武举、开殿试”;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历代帝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为了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 B.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C.为了预防官员的贪污腐败 D.为了彰显皇帝的特权地位
(2017·湖北黄冈)17.19世纪中期以后,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福州等地的市场上洋商品日益增多,洋钉(铁钉)、洋纱等用品在距离这些城市较远的乡村都有出售,而且货量充足。这种状况表明(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了 B.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C.近代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惠及农村 D.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2017·湖北黄冈)18.“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工业建设成就颇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704亿元,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重型和精密机器等新的工业部门,在我国建立起来了。这些成就( )
A.推动了城市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B.践行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D.通过缩减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实现的 (2017·湖北黄冈)19.11~12世纪,西欧城市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意识强烈,琅城、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伦敦等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故事在西欧民间广泛流传,并为市民称颂。这反映出当时( )
A.市民浮躁落后的社会心态 B.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C.市民文化和观念日益消极世俗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017·湖北黄冈)20.明治维新时期,日本通过国家大力兴建铁路,发展国家的邮政和电讯事业,建立官营企业;此外,还通过明治政府力量,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这样,日本在较短时间内思想了近代化。这些表明日本( ) A.利用国家力量实现近代化 B.利用民间资本实现近代化 C.利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 D.利用外国资本实现近代化
(2017·湖北黄冈)21.1944年,国际货币制度(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1947年,23国签订了关贸总协定,在这些重要的国际组织中,美国占据了支配地位。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由美国占支配地位的关贸总协定。这表明(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已明显增强 B.强权政治左右着世界的发展 C.稳定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D.美国已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2017·湖北黄冈)22.1949年4月,英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随着欧洲经济高速发展,1973年,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1993年,欧共体首脑会议宣布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12国成立欧洲联盟;随着世界经济和英国自身的发展,2016年,英国决定推出欧盟。这些表明,影响英国决策的决定因素是( ) A.外国影响 B.民族矛盾 C.意识形态 D.国家利益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3题8分,第24题9分,第25题7分,共24分。 (2017·湖北黄冈)23.(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和平交往,这是人类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是世界发展的常态和主流。和平往来的直接效果是人类物质财富的互通有无,精神文化的交汇更新,以及由此而来的人民在生活质量上的提高与内容上的丰富。二是暴力冲突,即战争方式,这种交往方式更大的后果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毁灭,许多优秀文明由此衰落。
——摘编自《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
《中华文明史》(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
材料二 汉唐国力强盛,对外交往发达。两汉时期,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汗血马等农作物和畜牧品种,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期,西方的先进冶炼技术传入中国,唐朝音乐舞蹈吸收了西域和外国的精华,有风格多样、优美和谐的音乐作品,有雄劲(刚劲、豪爽、活泼)的健舞和柔和婉转的软舞(如《秦王破阵舞》《霓裳羽衣舞》)。此外,中东地区的服饰、生活习俗也相继入中原,有西域人在长安开酒店。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上、下册
材料三 明成祖时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加强海外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云南晋宁人,有组织能力,而且能文能武,勇敢机智,深受明成祖的宠信;郑和的祖父、父亲到麦加朝过圣,与阿拉伯商人有接触,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通晓伊斯兰教诸国的文化习俗,懂得一些航海知识。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
(1)据材料
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外交往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4分)
(2)据材料三,概括郑和出使西洋所具备的个人优势。(2分)
(3)据材料
二、三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汉、唐、明朝对外交往发达的相同前提条件;(1分)简要说明汉、唐、明朝对外交往的相同意义。(1分) (2017·湖北黄冈)24.(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统一,人民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民族独立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而国家发展是民族独立的重要元素。
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任务(也是近代化的前提和任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第一位的,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才能为国家富强创造必要的前提;在新中国国家富强是首要的,只有国家富强参能使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有根本保障。
——摘编自《两个历史问题的决议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历史的回顾(简明注释本)》
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相关历史知识,围绕“独立、统一与国家富强”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7·湖北黄冈)25.(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八世纪,封建王朝统治下的法国是个农业国,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十九世纪上半期,俄国资本主义已经有所发展。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还出现了手工劳动逐步被机器生产取代的趋势。但俄国落后的农奴制限制了自由劳动力的供应和国内市场的开拓……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 材料二 拿破仑当政时期,“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在占领区实行了若干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继承和传播了大革命的思想与原则,正如恩格斯说的一样,“拿破仑走到哪里,哪里的徭役劳动、代役租、对老爷的贡赋等一大堆陈腐废物,连同老爷本身,就像被魔杖点了一下似的立即消失。”胜利和赞誉滋长了拿破仑的野心,1812年,拿破仑亲率大军远征俄国,不久,侵俄战争失败,这加速了拿破仑帝国的崩溃。1814年,拿破仑退位。
——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参考书
材料三 (俄国十月革命后,以法国、英国为首的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革命)从1918年起,苏维埃俄国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非常措施在集中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20年底,苏俄粉碎了(以法国、英国为首的)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列宁从实际出发,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于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
(1)据材料一,指出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共同原因。(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2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共同依据。(1分)
(4)材料
二、三中法国两次对俄国(含苏俄)战争都以失败告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法国失败和俄国(含苏俄)胜利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 16.B 17.D 18.C 19.D 20.A 21.A 22.D 23.(1)物质和生产技术的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2分)[或:外来动物、植物、食物的传入,提高了生活质量,丰富了物质财富;(1分)生产技术的传入提高了生产生活水平;(1分)]精神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2分)[或:外来的宗教、服饰、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1分)吸收外来音乐、舞蹈的风格,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和谐柔美、刚劲豪爽活泼的多元色彩。(1分)] (2)皇帝信任,组织能力强,个人素质过硬(能文能武,勇敢机智),通晓西洋概貌(历史、文化、习俗、情况等),知识丰富全面(懂得航海知识、通晓伊斯兰教诸国的文化习俗)。(2分,任意两点即可)
(3)相同前提: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展。(1分,任意一点即可)(有其他表述,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同等给分)相同意义: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1分)(有其他表述,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同等给分)
24.评分细则:本题只提供答题原则,为避免阅卷照搬答案条条,所以不提供示例。评分细则与要求如下:论题(3分);史实论证(6分)。要点:(1)论题:论题明确、观点鲜明(3分)。(2)阐述部分(共6分,分两个档次记分。第一档次:3—4分,有阐述,有史实或实例,论述比较完整。第二档次:5—6分,阐述完整,有史实依据,论述完整,言之成理,持之有据。①史实:如正面史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从而实现国家富强;美国独立战争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从而实现国家富强(美国通过内战维护国家统一,国家迅速发展);日本明治维新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从而逐步实现国家富强;二战后印度独立,逐步实现国家富强等等。也可以从反面证明,如近代中国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未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从而无法实现国家富强等等。(3—4分)评分时不得以史实的个数定分,有史实或实例依据即可。②论证:逻辑清晰、结构合理、论证充分(2分)。 25.(1)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或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资本主义发展受阻)(2分)(有其他表述,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同等给分,如果答封建统治和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只给1分)
(2)传播了大革命的思想和原则;维护了大革命成果(扩大了革命影响);奴役和掠夺了被征服地区的人民;战争也断送了革命的法国(战争破坏了法国的经济,导致帝国的覆灭)。(2分,任意两点即可,有其他表述,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同等给分) (3)不同时期主要矛盾的变化(1分)(或者一切从实际出发、当时社会实际的需要或现实的需要)(有其他表述,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同等给分)
(4)法国发动侵略战争(武装干涉别国内政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必将失败(或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极力反抗)。(1分)(有其他表述,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同等给分)俄国(苏俄)国家统一(国力强大)[或人民团结一致反侵略(反干涉)]。(1分)(有其他表述,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同等给分)
推荐阅读:
2024年河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09-14
2024年河北省中考理综试卷分析11-03
河北省中考满分作文:说墙07-17
河北中考模拟试题数学06-05
河北省2013年高考自主招生信息09-27
2024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10-01
2022年河北省高考录取分数线07-23
河北省2015年电厂水化验员考试试题07-19
2018年河北省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09-10
2024年河北省农村特岗教师招聘简章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