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和电毕业设计总结

2022-04-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是一次反思过程,是一种记录工作情况、回顾工作不足的重要方式,在总结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化的分析工作情况,这有利于我们的工作成长。怎么写出有效的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和电毕业设计总结》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水和电毕业设计总结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和水蒸气》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温度与水的变化》第六课教学内容。本单元核心概念为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水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落实到《水和水蒸气》一课的具体概念则是“由于温度变化,水和水蒸气可以互相转化;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本课作为单元第六课教学内容,学生之前已经经历了“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由于温度变化,水和冰可以互相转化”及“杯壁上的小水珠从哪里来”的探究学习。前一课“水珠从哪里来”,与本课共同组成探究水的液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的研究活动。

关于“水”和“水蒸气”,学生已有许多生活经验,比如地上的水干了,晾起来的衣服干了,烧开水等等。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水蒸气”、“蒸发”已经有了模模糊糊的初步认识。比如衣服上的水干了,有些学生会用“水蒸发了”去解释。但是在他们的前概念中有着许多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最典型的便是对于热水中冒出的“白汽”的认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白汽”便是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这个错误的前概念中隐含着两方面的信息:1.学生认为“白汽”是“气态”,其实“白汽”是“液态”;2.学生认为“白汽”是蒸发现象,其实“白汽”是凝结现象。因此,对“白汽”的研究认识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水与水蒸气可以相互转化;水由于温度变化形成水蒸气;水蒸气由于温度变化而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

过程与方法:经历“预测——观察——解释——预测——……”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二、教学重点:水与水蒸气能互相转化。

三、教学难点: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

四、教学准备:

一小杯水、玻璃片、小烧杯、大烧杯各一只、毛巾、手电筒、黑色KT板、5倍放大镜、红色冰块若干、有盖子的玻璃瓶、热水、记录单。

五、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准备:谈话导入

1.复习

2.活动准备:认识材料与记录单,明确学习任务。

1.复习导入

(1)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由于温度的变化,水可以变成冰,冰也可以变成水。 板书:水

(2)上节课,我们还留了一个问题:杯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1.复习唤醒先前经验; 2.引起注意、熟悉材料。

(二)探究“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

1.暴露前概念

2.观察玻璃片上的水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在观察交流活动中认识水蒸发成水蒸气现象

1.问题情境:(出示玻璃片)用手指点水,并将水划在玻璃片上,预测过一会儿会出现什么现象?

3.组织交流:(1)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你认为水变成了什么?水到哪里去了? (3)解释:水变成看不见的气体状态跑到空气中了,这种现象叫蒸发。由水变成的看不见的气体叫水蒸气。

(板书:水

水蒸气 )

引导学生经历“预测——观察——解释”的学习过程,建构“水蒸发成水蒸气”的科学概念。

(三)探究“水蒸气变成水”的现象

1.观察“白汽”,做出猜想

2.借助工具观察“白汽”,引发新思考 3.进一步观察“白汽”,形成新认识 4.解释现象:杯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1.问题情境:在空杯子中倒入热水,提问:热水在蒸发吗?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提问:“白汽”是从哪里来的?它是什么?

3.组织观察与交流。

4.组织实验,进一步观察水蒸气变成的水。

6.总结:白汽是杯里的热水蒸发成水蒸气后遇到冷的空气又变回来的水,这种现象叫凝结。(板书:水蒸气

水 ) 7.组织学生解释:杯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1.暴露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

2. 引导学生经历“预测——观察、描述、记录——新预测——观察、描述、记录——新认识”的学习过程,在有层次的观察活动中不断寻找新证据验证原先的猜想,引导学生形成新的认识。

(四)师生总结

整理本节课的研究学习活动,形成新的认识。

1.提问:现在,你对水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小组讨论后组织交流。

2.展示学生的新认识。

整理学生的概念发展成果。

(五)课外探究

引发探究欲望:经历水蒸发的研究过程。

交待任务:观察一杯50毫升的水蒸发完需要多少时间? 实验:给50毫升的水加热,记录蒸发完需要的时间。

进一步发展科学实证意识及培养持续观察的习惯。

板书设计

水和水蒸气

水蒸气

试教体会:

一、让前概念成为探究学习的起点

科学概念教学应基于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展开。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关于“水和水蒸气”的前概念做了调查。学生对于“蒸发”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认识,在这些零散、模糊的初始想法中,最典型的错误概念是对“水蒸气”的认识。绝大多数孩子认为“水蒸气”就是生活中经常看见的“白汽”。这些调查结果让我下定决心: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绕过“白汽”的研究。试教过程证明,这项研究活动也绕不过,除非你“告诉”孩子说“白汽不是水蒸气”。

二、让实证成为探究学习的核心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因此水和水蒸气的互相转化可以说是一个隐性的物质变化过程。对于这个过程,学生已经从一些课外读物中间接获取结论,在课堂上我们是继续“告知”学生还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看见”?在试教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经历一个个“实证”的过程:

1.水变成水蒸气。一开始我根据教材上的实验设计,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是两张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上的现象分析“水到哪里去了?”。学生分析得有根有据,蒸发的概念顺利得出。可是这是“实证”吗?学生凭什么相信这些水是自己少掉而不是老师在作假呢?如何进行“实证”?我做了以下改进: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块玻璃片,让学生在2分钟内观察玻璃片上水的变化,亲眼看到水少了、干了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看”到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2.水蒸气变成水。用在热水上罩大玻璃杯的实验很容易得出“水蒸气能变成水”的结论。但是“白汽就是水蒸气”的错误前概念在这里自然呈现,许多学生在描述实验现象的时候都把白汽描述为水蒸气。在试教中我发现,当追问“水蒸气不是看不见的吗?”时,学生不是反思自己的错误认识,而是去寻找新的“错误”证据,比如“水蒸气热了就看见了”、“水蒸气浓度高了就看见了”等来证明自己的观念。使用直接告知、或者推理等方法来解释“白汽”时,学生暂时接受。但是课后我们调查了学生,很多学生仍然认为“白汽”是水蒸气,有的学生则说老师告诉我们“白汽”是水。学生前概念的顽固性启发了我:对于三年级儿童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看到“白汽”的真面目即小水滴,这样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学生才会茅塞顿开。

三、让记录成为科学学习的习惯

“科学记录本是孩子最好的科学书”。在本课教学中,我们让每位学生有一张记录纸,伴随着学生整堂课的研究学习。可是在试教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上经常要停下来让学生记录,好像把课堂的节奏搅乱了,记录好像成了课堂教学的“包袱”。我们带着疑虑的心情翻阅着学生的记录单,逐渐一份份欣喜代替了原来的忧虑:一份份记录单呈现着一位位孩子探究的足迹。从每一份记录单上我们都可以还原孩子当时的想法与表达。这不就是孩子回忆与反思的依据,不就是老师评价孩子科学学习的依据吗?如果说科学探究是一串珍珠项链,那么科学记录就是项链上的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于是在本课中,我决定对记录单进行完善,把记录进行到底!

第二篇:网销和电销部工作总结

第一季度工作总结及第二季度工作计划 网销部及电话营销部 第一季度工作总结:

网销部:

1、网上宣传的力度还不是很大,网销部现在存在的问题:各大网站和新疆网站的宣传力度不大,也需要和新疆的网络媒体的合作!1月份网销部签单为0,2月份网销部签单15万,3月份网销部签单13万,目前有效定金是3个!第一季度总业绩是29万。

2、在装修帮上传设计师的案例。

3、第一季度主要工作是收定金,落单。

电话营销组工作总结:电话营销组的组员现在慢慢开始进入工作状态,约的客户量不多,第一是组员刚开始打电话,对于客户的心里需求还不是很了解,第二是电话邀约的方式还是没找对方法!电话营销组在第一季度签单2万,目前累计的定金5个,目前累计的客户13个。

第二季度工作计划:

网销部工作计划:

1、加大网上的宣传力度。

2、电话邀约客户要总结经验,得了解客户的需求,

这样客户的数量会有所增加!

3、第二季度的第一个月的业绩能突破15万,保

15冲20!本月收取定金保4个冲5个。

电话营销和网销组工作计划:

1、张瑞:争取多约客户,争取收定金和签单。

2、郭静:本月抓紧时间打电话约客户,对之前有意向的客户继续跟

进,积累客户,在工作中找出自己要更改的地方,加强专 业知识,争取在本月取得更好的成绩。

3、杨燕:本月计划收2个定金,签单保7万冲10万。

4、雷静:本月抓紧时间打电话约客户,对房子即将交钥匙或有意向提前了解房子的业主要一直维护、跟进,争取本月做出业绩,超过计划目标。

第三篇:2018年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总结:电功和电功

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中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其竞争较为激烈。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总结。

1. 电功(W):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能的多少叫电功,

2.功的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度(千瓦时),1度=1千瓦时=3.6?06焦耳.

3.测量电功的工具:电能表

4.电功公式:W=Pt=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利用W=UIt计算时注意:

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 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还有公式:=I2Rt

电功率(P):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国际单位:瓦特(W);常用:千瓦

公式:式中单位P瓦(w);WtU伏(V),I安(A)

利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①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单位是瓦;

②如果W用千瓦时,t用小时,则P的单位是千瓦.

10.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右公式:P=I2R和P=U2/R

11.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另有:额定电流

12.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13.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另有:实际电流

14.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当U U0时,则P 灯很亮,易烧坏.

当U U0时,则P 灯很暗,

当U = U0时,则P = P0 ;正常发光.

15.同一个电阻,接在不同的电压下使用,则有;如:当实际电压是额定电压的一半时,则实际功率就是额定功率的1/4.例220V100W如果接在110伏的电路中,则实际功率是25瓦.)

16.热功率:导体的热功率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17.P热公式:P=I2Rt ,(式中单位P瓦(W);I安(A);R欧(t秒.)

18.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电热),则有:热功率=电功率,可用电功率公式来计算热功率.(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

为大家推荐的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总结的内容,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第四篇:水和水蒸气反思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执教的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水和水蒸气》,下面我从教学理念的体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法的运用、课程资源开发、预设和生成关系等几方面反思我执教的这节课。 反思一:教学理念体现的反思:

本节课我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思想为指导,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遵循科学课标中提倡的“小学科学教育作为科学启蒙教育,要从小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基本理念为指导,体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科学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设计上我力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取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力求借着生活这个“百科书”让学生感知理解蒸发、凝结的概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科学学习中,由此我体会到:只有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才能调动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

反思二:教学目标反思:

依照上述的设计理念,结合我对本节教学的理解,我欲达成如下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二)、过程和方法:

1、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温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从本节的教学完成情况来看,整节课下来学生们学得都很认真,始终沉浸在快乐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我觉得基本完成预计教学目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三:教学方法的反思:

我立足于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强化和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学法运用表现在:我通过游戏和课件相结合的形式激发指导学生如何准确的使用温度计,引导学生理解了测量温度时的规定,从学生表现看,学生兴趣高涨,不仅基本完成了科学技能的训练而且使孩子们在科学学习中体演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科学课标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素养才能得到形成和发展。在观察温度计环节中,我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在观察研究温度计的过程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协调和谐的发展。通过小组汇报,我觉得学生对于温度计的观察探究基本到位,探究式教学方法有效突破了本节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动了起来,达到了“情意共鸣、信息反馈、思维创新”的良好教学效果。

反思四:课程资源开发的反思

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设计教学时我积极开发本节课程资源:充分运用自制温度计模型这一课程资源教学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利用课件向孩子们展示了各种各样漂亮的温度计,拓展延伸了课外知识,帮学生树立 “科学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这一科学理念。我想,只有使学生看到科学改善生活的力量,才能实现科

学课标中对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培养。从上课情况看,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分发挥了作用,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而且使学生的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得以培养,使科学课程目标得以更好实施。 最后要反思的是预设和生成关系的反思

课堂因预设而存在,因生成而精彩。在学生汇报发现温度计知识时,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达到了我的预设目的。但也出现了课堂气氛不如我预设的活跃这一预设和生成的脱节。我反思这是由于自己的语言情绪不够激情导致的结果,如果激情再高涨些,课堂气氛会更活跃。今后我会不断提高自己能力,让课堂在动态中生成,在生成中精彩。

总之,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我力争充分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体会乐趣。通过对这节课的课后反思,我更加体会到:要上好短短四十分钟的一节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停地在反思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力争使新课程教学理念在我的教学中得以和谐的利用和发挥。

第五篇:电能表和电功

一、教学目标

⑴知道电能表是测量电功的仪表;知道电功的概念及其单位。

⑵会根据家用电能表的表头数据初步计算电功。

⑶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并理解电功公式,发展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电能表作用,电能表表头示数意义,电功公式的得出过程,电功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电功的含义,电功公式的得出过程。

四、学生知识基础:机械功的知识;能量的概念;初步的能量转化知识;初步的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

五、教学方法:实验认知法、阅读讨论法、练习法。

六、教具准备:电能表、家庭电路示教板、电动机、导线若干、铁架台、钩码、棉线等。

七、教学过程:

㈠课题导入

师: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电学知识。但说到电,其实,我们最熟悉或最关心的还是家庭用电和每月要交多少电费。你们家每个月所交电费相同吗?那是根据什么来收电费的?

生:根据所用电能的多少。

师:谁知道你家用来测量每月消耗多少电能的仪表叫什么? 生:电能表;

师:用电器在有电流时会消耗电能,转化为它形式的能,是电流能做功吗?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相关的知识。板书标题。 ㈡引导学习

我们先来了解如何测量家里一段时间消耗的电能;观察电能表及它是如何表示消耗电能多少的。(演示电能表),接着请同学自己看书上P2-3有关电能表上各参数的意义。

一、 电能表:测量消耗电能的工具。

正在工作的电度表表盘实物投影,由教师一一解释各个参数。

A、(千瓦时):电能表示数的单位。 1 KW.h=3.6×106焦 B、电能表示数:四位整数加一位小数。(请同学读出此时电能表的示数)

前后两次读数之差表示一段时间消耗的电能 B、“220V”„„电能表适用的额定电压; C、“10A”„„电能表持续工作时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D、“50Hz”„„我国交流电的频率是50赫兹; E、“3000r/ KW.h”:每消耗1度电,电能表转盘转动3000转。

新式电表上“6400imp/KW.h”表示:„„„„„

P3书上例题

二、电功

前面我们学过做功的知识,知道水流可以对水轮机做功,那么电流是否做功呢? 演示:电动机提起重物。

(1) 电流可以做功:电动机的拉力对钩码做了功。电动机是通了电流才工作的,所以,重物上升实际上是电流做功的结果。

(2) 电流做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电流通过电动机可以做功,那么电流通过电

灯时发光,电流通过电炉时发热,算不算做功呢?

在这里我们应把"功"的概念加以扩大。用电动机移动物体,是电流做功的一种表现。电流使导体发热、发光,是电流做功的又一种表现,总之,电流做功的现象很多。凡是通过电流引起的任何变化,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

(3) 电流做功:电动机转动:电能―――>机械能

电灯发光: 电能―――>内能和光能

电水壶烧水:电能―――>内能

电流做功的实质: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4)电流做功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演示:当电流通过电动机时,电动机转动对钩码做功(两节、三节电池分别做一次) 电动机转动时,电动机两端必须存在什么? 电动机中会有什么通过?据此我们是否可以猜想一下,电功的大小会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影响电流做功大小的因素有:电流、电压、时间; 下面我们设计实验来证明这些因素是否影响电功的大小。

提问1:桌面上有两只小灯炮,当有电流通过时,如何知道电流做功的大小呢? 介绍:白炽灯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进而转化为光能的装置,在相同时间内,电流做功越多,电能就消耗得越多,电能转化为光能就越多,小灯泡就越亮。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小灯泡的亮度来比较相同时间内电流做功的多少。

提问2: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各个因素对电功是如何影响的呢? 答 :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各个变量对电功的影响。 实验1:

提问3:如何设计实验研究电功与电压的关系?

答 :控制电流、通电时间一定时,电压不同,比较电功大小。

提问4:如何设计电路? (请同学按照上面条件说出小灯泡的连接方式及小灯泡的选择)

师:对照电路图,说明本实验观察亮的灯的两端电压是否较大?下面请同学开始做实验。(5分钟) (投影电路实物连接图)

请同学说出实验现象及结论。

实验2:

提问1:如何设计实验研究电功与电流的关系?

提问2:如何设计电路?(请同学按照上面条件说出小灯泡的连接方式)

师:对照电路图,说明本实验观察亮的灯的通过它的电流是否较大?下面请同学开始做实验。(5分钟) (投影电路实物连接图)

请同学说出实验现象及结论。

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电功与通电时间有关。所以我们为了节约用电,人离开教室,要随手关灯。白天光线充足时,在家里开灯,爸爸妈妈就会说我们浪费电了。

综上所述,电功与电压、电流、通电时间有关。请同学总结这三个因素是如何影响电功大小的?(电压越大、电流越大、通电时间越大,电流以做功越多。)

指出:上述实验,所得出的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是定性关系,如果把实验做到精确些,可以得出:电功跟电流、电压、通电时间都是正比关系,如果电压U的单位用伏,电流I的单位用安,时间t的单位用秒,电功W的单位用焦,则有W=UIt

三、电功的计算 公式:W=UIt 注意:一是公式中的W、U、I均指电路中同一段电路(即某个用电器)

二是W、U、I、t必须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制

例题:一小灯泡接在电压为3V的电路中,通过的电流是0.3A,求工作10min后,电流做了多少功?

(三)小结:

本节课观察了电能表的各技术参数,了解了电能表的用途-----测量电功或消耗的电能; 学习了影响电功的因素----U、I、t;及如何计算电功。下面做达标练习。

第六篇:科学《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

《水和水蒸气》这节课的教学既是跟进课,又是一节教学模式的尝试,在金光涛老师的帮助下将这节课一气呵成。学生收获是比较丰富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授课教师收获都是比较多的;收获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的提升;

科学课堂应该是具有理性思维的课堂,但是,在教学中我却将这个“理性思维”脱离了学生的“生命价值”,变成了“纯理性思维”。我原以为,在经历了“水蒸气是看不见的——白汽是看得见的(可能不是水蒸气)——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那么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也会凝结成小水珠——白汽是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水滴”这样的一个思维推理过程,会达成本课所定的教学目标。但是,事与愿违,引用金老师的话:科学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水和水蒸气》是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才一个学期的学生,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学生在课堂上建构的概念是基于具体形象的事实上的,可是在教学中我却忽略了这点,把学生的起点拔得太高。如果用我的设计到五年级去上,那么这种思维的卷入会更有效,可是面对三年级的学生,这堂课上“砸”了。

其次,是学生的收获;

美国的科学老师在探究“地球上陆地与海洋的面积”的时候,把一个地球仪抛向学生,让学生接着。然后让学生看看自己的手指有几个在陆地上,有几个在海洋上。多么有趣的活动啊!为什么我的课堂不可以这样去做呢?科学课堂应该是“有趣”的,是学生“渴盼”的,我们可无权让三年级对科学充满兴趣的学生,到了五年级,就再无一丝对科学探究的冲动了。如果是这样,那是我们的罪过。

再次,是师生的和谐;

那到底该如何去教?《水和水蒸气》让我不安。认真斟酌了学员们提出的意见,分析了金老师的“事实中的思维”这句话,顿悟!科学课堂就应该是充满着乐趣,在意犹未尽中探究,于是我想这样去教:

1.在黑板上用湿毛巾写一个字,观察水的变化。再分小组观察玻璃片上的水痕,从而讨论水蒸气的特点:看不见

2.端出一盆水(盆里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小珠子),引导:水蒸气的微粒我们看不见,今天我们把微粒放大,让全班同学都来当其中的一个微粒(珠子送给学生)。让学生举着一粒珠子去模拟水蒸气在蒸发过程中运动的路线,但在运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把珠子握在手心里,不让别人看见。因为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接着,让一个学生用手抓一把珠子(珠子送给学生),讨论:这么多微粒在一起,手握不下让我们看见了,还是不是水蒸气?

(在这个有趣的活动中,丰富了水蒸气到处都有的概念,同时强化了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有很多微粒在一起时,就可能会被我们看见了。我想用这样有趣的活动,学生会在脑海中牢固地建构起“水蒸气看不见,看见了就不是水蒸气”这个概念。)

3.倒一杯热水,观察白汽。

(此时,如果前面这个活动的效果就会迁移到这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白汽看得见,就不是水蒸气了,那是什么呢?从而进行更加有意思的探究——凝结实验)

4.凝结实验:探究“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

5.解释“白汽”现象。

收获颇多的一节课,也是双赢的一节课!

上一篇:述职情况报告下一篇:数控铣床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