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目录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毕业设计目录(共7篇)

毕业设计目录 篇1

关键词:油田企业,工程设计,活动目录,信息化

一、活动目录架构设计

考虑油田工程设计企业网络系统特点, 为集中管理账户和系统目录资源并降低系统复杂度, 活动目录系统设计为单森林/单域结构。为提高部署速度并节约建设成本, DNS架构保持现有体系, 并将Windows 2008 R2活动目录集成的DNS与WINS服务器提供给加入域的客户端。

在核心服务器设计方面, 部署冗余基础结构服务器, 用于活动目录跨服务器运行, 避免单点故障引起平台运行中断。在主辅结构域控制器设计方面, 部署两台基础结构服务器, 作为“主域控制器 (PDC) ”和“额外域控制器 (BDC) ”。

为实现操作系统远程分发、Office及SQL Server等软件补丁升级, 提高企业客户端管理效率, 启用DHCP服务并采用WSUS。

二、活动目录架构实施

2.1建立活动目录架构。服务器:HP Proliant DL580G5;主域控制器:1台Windows Server 2008 R2;额外域控制器:1台Windows Server 2008 R2。

2.2创建组织单元 (OU) 及添加账户 (Account)

2.2.1按部门名称批量创建组织单元及组

创建组织单元:for/f"tokens=1-4 delims=, "%a in (d:部门名称.csv) do dsadd ou ou=%a, ou=doe, dc=doe, dc=com, dc=cn-desc%b

创建组:

for/f"tokens=1-4 delims=, "%a in (d:部门名称.csv) do dsadd group cn=%b, ou=%a, ou=doe, dc=doe, dc=com, dc=cn-desc%a

2.2.2收集整理各部门用户账户信息表

2.2.3建立账户名命名规则, 即按中石油邮箱名称命名登录名

2.2.4账户创建, 即通过用户账户信息表批处理方式创建账户并加入所在组

创建账户:for/f"tokens=1-4 delims=, "%a in (d:部门人员信息.csv) do dsadd user cn=%a, ou=部门名称, ou=doe, dc=doe, dc=com, dc=cn-samid%b-disabled no-pwd P@ssw0rd-upn%b@doe.com.cn-display%a-memberof cn=doe, ou=doe, dc=doe, dc=com, dc=cn cn=部门所在组, ou=部门名称, ou=doe, dc=doe, dc=com, dc=cn

2.3成员服务器加入域。所有成员服务器分别加入域, 以便正确地对其实施安全保护和身份验证。

2.4成员客户端加入域。配置客户端的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及DNS, 更改计算机名, 登录计算机使之隶属于doe.com.cn域。

三、油田工程设计企业活动目录应用效果

3.1实现人的身份管理。企业活动目录集中管理架构为油田工程设计业务系统、客户端及用户提供统一管理和认证服务。

3.2实现设备的管理。企业活动目录集中管理架构实现客户端打印机管理、软件和操作系统分发、委托管理及远程桌面协助等, 提升了主营业务系统运行效率。

3.3实现专业软件增值。通过企业活动目录与展示层虚拟化结合应用, 大幅提升油田工程设计专业计算软件价值, 单套软件即实现增值N-1倍 (N=用户数) 。

3.4提升系统安全管理水平。作为统一安全管理中心, 企业活动目录利用安全组策略技术进行服务器和客户端安全控制, 提升了企业网络系统安全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书籍设计中目录页的设计与创新 篇2

关键词:书籍设计 目录页 设计 功能 创新

一 目录设计的研究背景

对于目录页设计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在当今飞速发展的设计行业以及逐渐提升设计需求的社会大趋势的要求下,目录设计逐渐变成了书籍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当今社会,设计行业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所以我们就要对设计进行创新、改进,杜绝墨守成规,要在未设计的领域开辟出一块新大陆,让各种创新和尝试在这个新大陆中开展,在这块新大陆中允许天马行空、允许失败,而目录设计就是承载这些失败创新的新大陆。

二 目录页的概念

对于目录来说,它还有一个人们陌生的名称,叫做“目次”。目录:对于图书内容所设的提纲,对于图书内容章节上的先后层次进行显示。目录可以将一本书所要论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展示,将其中问题的各方面反映出来。目录主要是将书籍中文章的标题按照篇、章、节等类别进行排列,将其中的页码标注出来以便于正文的搜索。目录页一般是排列在全书的页码之外的,目录页标注的页码主要是供读者检阅文章所用,能够和标题的内容处于对应的关系,为读者的阅读过程提供便利。

三 目录页的功能

(一)识别功能

对于当今的图书来说,由于印刷技术的广泛应用,印刷图书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再加上各个工序的紧密配合,生产的图书数量也开始越来越多,图书的厚度也变得越来越厚,所以,为了给读者提供方便有效的阅读,目录页和页码也就应运而生并且被广泛使用。读者在开始一本书的阅读时,首先要对图书的目录进行阅读,这样他才能够对全书的概况进行一番大致的了解,了解大致的内容之后就能够开始整本书结构的把握,所以在设计目录页时一定要设计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目录页,这样读者在检索和阅读时才能够更好的体会阅读的真谛,感受阅读的快乐。

(二)检索功能

随着目录页和页码出现之后,图书检索系统开始逐步变得清晰与完善,图书检索系统也开始发展起来。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非常的快,而且还有不断加快的趋势,书店里摆放得琳琅满目的图书中不仅有营养丰富和精神层次高的图书,还有一些内容缺乏营养的垃圾图书,所以读者对于检索功能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在目录检索中就能够很快的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页进行阅读。除上述功能外,目录页也为印刷工人提供了简便的检索工具。对于书贴的设计来说,要在正式的装订之前整理好正确的顺序,这样印刷工人才能够根据目录更好地进行书籍印刷以及部分顺序的检查。

(三)审美功能

对于书籍设计来说,一个好的目录页设计不仅能够为读者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还能够为读者的阅读提供方便,所以目录页设计的成功与否将决定整个书籍的设计质量,目录页设计是整个书籍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整个书籍装帧设计统一之后我们还可以在部分细节上寻求一些个性化的设计。目录页设计到位之后不仅能够将个性化的设计理念体现出来,还能够体现出设计语汇的整体把握能力。对于读者来说,他们身在琳琅满目的图书中时,一定会产生对图书设计版式的形式美产生更高的要求。读者对一本书的整体感觉与认可程度都会受到目录页设计的影响,所以,一本装帧精致的图书不仅能够令读者爱不释手,富有创意的目录页设计还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给读者增强对图书的可接受性。精致的目录页设计不仅给读者带来了审美享受,还为读者提供了流畅的阅读和愉快的情绪,对于整本书来说无异于是锦上添花的作用。

(四)报道功能

对于需求者来说,目录能够向读者提供相关文献的形式特征以及内容的信息特征,不会只限定在某一个特定的文献库收藏地,不仅包括现在的,还包括过去的以及未来的所有的文献信息,这样读者就能够对于所阅读的文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给读者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四 目录页设计与创新的必要性

人们在设计书籍时会利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冲击人们的视觉神经,同时也对书籍长久以来的认识进行了有力的冲击,改变了人们对书籍的传统认识。在这一切的新奇设计中,目录设计就像是一个小插曲,所以对于目录页人们往往会无意识的忽略。所以,在设计行业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都很有必要对目录进行精心设计,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书籍目录的设计最终会经历过天翻地覆的变化后以最新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所以我们现在做的创新设计是对今后的探索之路提供前提,也是对一个新领域的试探。

五 目录设计的具体创新方法

1 对图形范围进行创新设计。对于目录页的设计中,将目录以图形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是一种较为多见的展现方式,在这个设计中,主要强调的是目录的图形设计,它也是整个目录页设计的重点。在设计目录页时,其中一个大前提是满足目录的功能性,在对书籍目录页进行设计时,我们可以根据书籍的内容进行图形选择,图形可以有很多的表现方式,包括剪影、线条,线条可以由单一色彩构成,也可以由多样色彩构成。总体的设计可以将多元素融合到一起也可以引用单一元素,在设计中利用单一元素时,可以选用重叠的方式,也可以选用适用的纹样,这些组合给目录页的设计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方式。在目录中选择的图形也可以根据书籍的内容而设计,例如我们可以根据书籍的内容设计出连续的场景性图形,使其成为整本书中内容发展的主要线索,这样用图形的形式就能够将书籍中主要表达的内容显现出来。一般在图形化的目录设计中,这种形式相对来说非常少见,而且局限性也非常的大,所以运用这种形式的前提就是要求书籍内容要具有一定的线索化。

nlc202309020216

2 对版式范围进行创新设计。对于目录页中的版式设计来说,变化最大的还是版式上的一些设计,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是设计的创新而是对传统设计构成方式进行的设计,总的来说就是将一些原有的平面编排模式做一些资源的重组,使其呈现出一些崭新的效果向读者们展示出来。在目录的设计中,版式上无论发生什么样的细小变化,都有引发较大效果变化的可能,例如字体的选择、字符选用的大小、如何使用颜色、色块使用的大小、文字之间的组合以及图形与文字的搭配等等,这些细节上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整体效果的变化,也是调节目录页展现效果的主要方法。产生这样效果的依据就是在逐一判断这些元素是否与书籍内容相和谐,并能够在版式中产生最佳的效果。在这里,元素重组的主要依据就是将平面构成的点、线、面等诸多元素作为设计调整的对象,通过重组之后彰显出和谐的版式优化效果。

3 对形式范围进行创新设计。对于目录页来说,它的创新设计主要是在形式上进行改变的。虽然前面讲述的设计创新多半是在平面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基本上都是在二维空间内进行的平面元素构成,方式与手法都是在平面范围内进行的创新设计,在平面上运用的所有材质基本上都是平面元素,效果展现的也是二维空间展现出来的效果,所以要相对形式范围进行创新设计就要对空间内容进行相应的改变,将空间作为改变的主体,材质作为改变的辅助,这样的设计思路下目录页的设计就能够走上创新的道路,展开全新的发展空间。

对于空间来说,想要将目录页展现出三维画的空间效果就要以目录设计立体化的方式进行创新,将立体书的形式作为目录设计的主要方式,这样的设计方法下,目录的设计部分逐渐演变为书籍设计整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目录形式就打破了以往不受重视的局面,逐渐显现出一种全新的设计效果,这样的设计效果会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目录设计也会变得越来越吸引人。对于空间上的变化,目录外置等方式还可以将其实现。外置的方法与方式有很多,不仅可以用种类繁多的材料来实现,像字典旁边的字母检索形式,这样的形式有很多优点,其中一个优点就是能够将检索的效率大大提升,还能够保证读者在阅读目录时对目录内容一目了然,这些优点都能够实现目录页在形式上进行的创新,还能够完成目录的功能使用保证。对于材质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在设计时根据书籍内容进行相应的选择,外置的方式就有很多的方式与方法,例如:悬吊、粘贴、折合、外接等方式,还可以将色彩、图形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这些都可以作为设计的添彩面,不仅能够对目录页的功能进行加强,还可以增强目录页的使用效果,提升目录页在书籍整体中的地位,改变以往总是被忽视的局面。

六 对于创新目录设计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我们要考虑好创新设计之后的目录会不会产生功能使用上的影响,也就是说是不是会给读者带来使用上的不便,要将“设计是为功能服务的”这一准则作为设计创新的宗旨。其次,我们在设计时要注意图形设计与版式设计中,设计元素是否具有必要性,也就是说在设计中是否有必要添加图形、文字以及图文关系这些设计,设计出来的目录页是否有创新之处,创新之处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在创新中我们采用的是不是只是元素无规则、无根据的改变而不是将已有的元素进行大胆的重组使其展现出自身独特的特色。最后,对于目录设计的外置形式来说,我们要考虑目录页外置之后的方式在现实中是否实用,还要考虑这样的方式能否对书籍本身的内容相贴和,最后要考虑我们设计出来的外置形式会给书籍增添美感还是破坏了书籍的美感,毕竟我们设计目录页的初衷是想要为书籍锦上添花。

结语

对于中国这个文化大国来说,五千年的文明绵延到今天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从最开始的甲骨文到在竹子上写字的简书,然后到写在丝织品上的帛书,一直到造纸术的发明才产生了现在的纸书,而随着纸书的发展以及大范围使用,纸书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只是表现文章内容的介质,书籍的设计开始变得重要起来,不仅是书籍版式以及排版的设计开始创新,书籍的目录页作为方便书籍内容检索的存在也开展了相应的设计创新。对于一个目录页来说,要想设计好一个目录页,不仅要准确地将信息传达给读者,还要将书籍的内容恰当有效的表现出来,所以,将目录信息以艺术的方式做出美化处理,这样处理下的目录具有相应的层次感和可读性、可看性等效果,这样读者在阅读时才会产生回味无穷的感觉。

毕业设计目录 篇3

一、桥梁初步设计说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工程概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设计规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技术标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水文地质概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目录及摘要 篇4

摘 要

本工程为政府办公楼工程,采用框架结构,主体为六层,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近震,场地类别为II类场地。主导风向为西南,基本风压0.40KN/M,基本雪压0.25 KN/M。楼﹑屋盖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本设计贯彻“实用、安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按照建筑设计规范,认真考虑影响设计的各项因素。根据结构与建筑的总体与细部的关系。

本设计主要进行了结构方案中横向框架第12轴抗震设计。在确定框架布局之后,先进行了层间荷载代表值的计算,接着利用顶点位移法求出自震周期,进而按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大小,进而求出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内力(弯矩、剪力、轴力)。接着计算竖向荷载(恒载及活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内力。是找出最不利的一组或几组内力组合。选取最安全的结果计算配筋并绘图。此外还进行了结构方案中的室内楼梯的设计。完成了平台板,梯段板,平台梁等构件的内力和配筋计算及施工图绘制。对楼板进行了配筋计算,本设计采用桩基础,对基础承台和桩进行了受力和配筋计算。

整个结构在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的专业规范的要求,参考相关资料和有关最新的国家标准规范,对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全面的科学性考虑。总之,适用、安全、经济、使用方便是本设计的原则。设计合理可行的建筑结构方案是现场施工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荷载计算,内力计算,计算配筋

I

Luoyang City West office building

ABSTRACT

This works for the city of Luoyang West office building, a framework structure for a six-storey main, in the region earthquake intensity of 8 degrees near Lan site classification as Class II venues.Led to the southwest direction, the basic Pressure 0.40 KN / M, basic snow pressure 0.25KN/M.Floor roof were using cast-in-plac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The design and implement “practical, security, economic, aesthetic,” the design principles.With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design seriously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various factors.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al and architectural detail and the overall relationship.The design of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e program horizontal framework 12-axis seismic design.In determining the distribution framework, the first layer of representative value of the load, Then use vertex from the displacement method for earthquake cycle, and then at the bottom of shear horizontal seismic load calculation under size, then calculated the level of load under the Internal Forces(bending moment, shear and axial force).Then calculate vertical load(constant load and live load)under the Internal Forces.Identify the most disadvantaged group or an internal force several combinations.Select the best safety results of the reinforcement and Mapping.In addition, the structure of the program indoor staircase design.Completion of the platform boards, boards of the ladder, platform beam component and the reinforcement of internal forces calculation and construction mapping.On the floor reinforcement calculation, the use of pile foundation design, foundation and pile caps for the force and reinforcement calculation.II

The whole structure of the design process, in strict compliance with the relevant professional standard, reference to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the latest national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 and design of the various components of a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considerations.In short, application, security, economic and user-friendly design is the principle.Design reasonable and workable structure of the program is the construction site of the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KEY WORDS:Frame

Structure,Seismic

Design,Load Calculation,Internal force calculation,Calculation reinforcement

III

符 号

Ec -混凝土弹性模量;

C20-表示立方体强度标准值为20N/mm2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N-轴向力设计值; M-弯矩设计值; V-剪力设计值; A-构件截面面积; I-截面惯性矩;

Gk-永久荷载标准值; QK-可变荷载标准值;

G-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Q-可变荷载分项系数;

Fek-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GE、Geq-地震时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表值;

T-结构自振周期;

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构件长细比;

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H0-基础高度;

d-基础埋置深度,桩身直径;

-土的重力密度;

k-风荷载标准值;

Fn-结构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u-楼层层间位移;

e-偏心距;

Asv-箍筋面积; B-结构迎风面宽度;

h0-截面有效高度;

IV

等效总重力荷载代

AS-受拉区、受压区纵筋面积。

目 录

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1章 工程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2章 结构布置及计算简图 ············· 错误!未定义书签。§2.1结构布置及梁,柱截面尺寸的初选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梁柱截面尺寸初选 ··········· 错误!未定义书签。§2.1.2结构布置 ··························· 错误!未定义书签。§2.2框架计算简图及梁柱线刚度 ································· 6

§2.2.1确定框架计算简图 ········································· 6 §2.2.2框架梁柱的线刚度计算 ································· 8

第3章 荷载计算 ······························································· 8 § 3.1荷载计算 ································································ 8

§3.1.1 屋面及楼面恒荷载计算 ····························· 9 §3.1.2 屋面及楼面活荷载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3.1.3 梁,柱,墙,门窗重力荷载的计算 ········· 9

第4章 框架梁柱的线刚度计算 ····································· 12 §4.1框架梁柱的线刚度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框架梁柱的线刚度计算·························· 13 §4.1,2 梁柱的线平均刚度比 ······························ 13

第5章 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1墙自重 ··························································· 16 §5.1.2梁,柱,墙,板,门窗重力荷载标准值 ··· 19 §5.1.3集中与各楼层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 21 §5.2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合侧移的计算 ··········· 23 §5.2.1横向自振周期 ··············································· 23 §5.2.2水平地震作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V

§5.2.3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5.3横向凤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侧移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1凤荷载标准值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2风荷载作用下的水平位移验算 ··············· 35 §5.3.2凤荷载作用下的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 ··· 35

第6章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 ··································· 42

§6.1框架结构的荷载计算 ······································· 42 §6.2.1板传荷载计算 ··········································· 42 §6.2恒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 ······························· 45

§6.2.1恒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弯矩计算 ··············· 49 §6.3活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 ······························· 55

§6.3.1活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 ··························· 55 §6.3.2活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计算 ··············· 55 第7章 框架结构的内力组合 ········································· 64

§7.1框架结构梁内力组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1框架结构梁的内力组合 错误!未定义书签。§7.1.2梁端弯矩控制值 ······································· 74 §7.1.3梁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调整 ··········· 86 §7.2框架结构柱的内力组合 ··································· 86 §7.2.1框架结构柱的内力组合 ··························· 86 §7.2.2柱端弯矩设计值调整 ······························ 102 §7.2.3柱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调整 ·········· 104 第8章 框架柱正、斜截面配筋计算 ···························· 105

§8.1框架柱的截面设计 ·········································· 105

§8.1.1框架柱截面设计 ······································ 105 §8.1.2柱斜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 119 §8.2框架梁的正,斜截面配筋计算 ······················ 119

§8.2.1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 119 §8.2.2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 128

VI

第9章板配筋计算 ·························································· 130

§9.1板的配筋 ·························································· 130

§9.1.1设计资料 ·················································· 130 §9.1.2荷载计算 ·················································· 130 §9.1.3板的计算 ·················································· 130 第10章 楼梯计算 ·························································· 138

§10.1楼梯的设计 ···················································· 138

§10.1.1楼梯设计资料 ········································ 138 §10.2踏步板(TB-1)计算 ···································· 138

§10.2.1荷载计算 ················································ 139 §10.2.2斜截面内力计算 ···································· 140 §10.2.3截面承载力计算 ···································· 140 §10.3楼梯斜梁(TL-1)计算 ································ 140

§10.3.1荷载计算 ················································ 140 §10.3.2斜截面内力计算 ···································· 141 §10.3.3截面承载力计算 ···································· 141 §10.4休息平台(PB-2)计算 ································ 142

§10.4.1荷载计算 ················································ 142 §10.4.2平台板弯矩计算 ···································· 142 §10.4.3平台板配筋计算 ···································· 142 §10.5平台梁计算 ···················································· 143

§10.5.1荷载计算 ················································ 143 §10.5.2内力计算 ················································ 144 §10.5.3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146

第11章 基础配筋计算 ·················································· 146

§11.1桩基础的设计及验算 ···································· 147 §11.1.1桩设计资料 ············································ 147 §11.1.2确定桩的规格数量及初定承台的尺寸 147 §11.1.3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 147 §11.1.4确定桩的数量 ········································ 147 §11.1.5桩承台的设计 ········································ 147

VII

§11.1.6单桩承载力的验算 ································ 147 §11.1.7偏心荷载验算 ········································ 147 §11.1.8楼梯设计资料 ············· 错误!未定义书签。§11.2承台的结构计算 ············································ 149 §11.2.1承台高度验算 ········································ 149 §11.2.2柱对承台的冲切验算 ···························· 149 §11.2.3角柱对承台的冲切验算 ························ 150 §11.2.4承台抗剪承载力验算 ···························· 150 §11.3基础配筋计算 ················································ 150 §11.3.1承台配筋 ················································ 150 §11.3.2桩身配筋 ················································ 151 §11.4中桩基础的设计 ············································ 152 §11.4.1桩设计资料 ············································ 152 §11.4.2确定桩的规格数量及初定承台的尺寸 152 §11.4.3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 152 §11.4.4确定桩的数量 ········································ 154 §11.4.5桩承台的设计 ········································ 154 §11.4.6单桩承载力的验算 ································ 154 §11.4.7偏心荷载验算 ········································ 154 §11.5中桩承台的结构计算 ···································· 155 §11.5.1承台高度验算 ········································ 155 §11.5.2柱对承台的冲切验算 ···························· 155 §11.5.3角柱对承台的冲切验算 ························ 155 §11.5.4承台抗剪承载力验算 ···························· 155 §11.6基础配筋计算 ················································ 156 §11.6.1承台配筋 ················································ 156 §11.6.2桩身配筋 ················································ 157 第12章 结论 ·································································· 158 参考文献 ·········································································· 160 致 谢 ················································································ 161 外文资料译文 ·································································· 162

VIII

论文参考设计目录6 篇5

 基础护理四层质探法的实施-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建项目工程造价控制-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层银行反洗钱初探-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层医院糖尿病健康教育探讨-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层医院开展孕妇在妊娠至分娩期间的乳房保健知识宣教探讨-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层医院发生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层医院严重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配合-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层医院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病人的抢救及护理-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停车场收费系统设计+开题报告+论文缩写+任务书+梯形图设计-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 基于网络的房地产管理系统——信息发布和公文处理的实现-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于激励理论的中国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研究-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于城网的人寿保险管理系统-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于双目视觉的图像边缘检测-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于价值工程的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研究-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于WEB的网上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于web的网上书店系统开发-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于WEB的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于WEB的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制作-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于WEB的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制作(论文+源代码)-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于Web的多媒体素材管理库的开发与应用(ASP源码+25000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

译+外文资料)-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

 基于web的信息处理系统(ASP,开题报告+论文+设计报告+源程序)-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于WEB方式的在线考试系统开发-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于VB的多机泵房监控系统设计-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于VB实现的公寓管理系统源代码-原创论文-毕业设计基于GSM和GPS技术的旅游类公司监控调度系统-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于ERP优化成本控制的思考-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于Delphi的俄罗斯方块游戏-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于bpl的delphi框架源码-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于ASP技术开发的网上构物系统+ACCESS数据库+论文+源代码可执行-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于ASP技术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的规划与设计-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基于ASP.NET的手机销售网-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于ASP.NET的企业信息门户网站设计-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基于.net的学校网站开发-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培养阅读兴趣构建和谐课堂-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城郊信用联社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的成效、难点和对策-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城市街头抢劫抢夺犯罪的研究-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城市旧村改造问题探析-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城市房屋拆迁估价问题及对策建议-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城市区级家政网站的设计与开发-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城市交通事故管理查询系统设计-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垂体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坐式分娩观察-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坐式分娩的临床观察-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地震局网站的设计-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地质灾害评估管理系统-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地空数据链实时信息处理和监控仿真系统-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地塞米松乳膏对浅静脉炎的疗效观察-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地基处理和基础设计-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地基基础加固与设计方法浅析-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地把握语境-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在职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现况及发展趋势研究-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在线销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在校生乙肝患者心理护理的研究-原创论文-毕业设计在临床护理中如何预防孕妇宫缩乏力而致的产后大出血-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土地征用若干问题的法律研究-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原创论文-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目录 篇6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高校教育信息资源逐渐呈现出信息量大、增长快速、形态各异的突出特点,这在满足教育训练需求的同时,也因资源的重复建设与信息孤岛问题,带来了查找和共享困难,严重制约了资源效益的发挥。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匮乏是当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并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作为 “中国数字教育2020”的首位行动计划[1]。目录体系是对信息资源进行规范化组织与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已在国内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中广泛应用[2,3,4],并取得了良好的共享效果。本文借鉴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设计思想,在充分考虑高校教育信息资源特性的基础上,对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构建中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并以第四军医大学的实践为例,构建了医学教育信息资源目录服务体系,有效提高了资源管理水平与共享效率。

1 高校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概述

目录体系即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对分散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组织,形成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散,可统一管理和服务的信息资源目录,并以目录数据的形式发布信息资源,为使用提供统一的资源发现和定位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交换[5]。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层,通过目录体系能够有效实现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加工与利用;(2)在教育机构内部,通过目录体系能够有效实现集成管理与重用共享;(3)在教育机构之间,通过目录体系能够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决策支持与业务协同。

1.1 目录体系的概念模型

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公共资源库和交换资源库均依托业务部门建立,提供者从中分别提取出公共资源和交换资源的特征信息,编目形成公共资源核心元数据,注册到公共资源核心元数据库和交换服务核心元数据库中,分布生成公共资源目录和交换服务目录,使用者通过目录服务系统对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查询[6]。

1.2 目录体系的工作流程

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院校信息资源服务部门对公共资源核心元数据和交换服务资源核心元数据编目,并通过元数据注册系统向管理者注册。管理者发布已注册的目录内容。用户通过教育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向管理者发送目录查询请求,管理者将查询结果返回给使用者。

2 高校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构建的关键技术

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是以元数据为核心,以资源分类表和主题词表为控制词表,对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组织,涉及到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元数据定义方法、信息资源分类与编码和主题词表的抽取方法等。

2.1 核心元数据

元数据即描述数据的数据,它按照一定标准,从信息资源中抽取出相应的特征,并组成特征元素集合[7]。

2002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标准委员会发布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1)》,其目的是为资源开发者提供一致的标准,以统一开发者的行为,确保资源基本属性结构的一致性,以实现资源在区域内的广泛共享[8]。该规范指出教育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网络课程、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9类,但近年来学科网站发展迅速,教育服务功能突出,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信息资源[9],因此也应将其纳入编目范围。

针对上述类别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1)》提供的元数据基础上,以简洁、实用、可操作为原则,剔除使用频率极低的元素,本文将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核心元数据定义为如表1所示,包括标题(Title)、作者(Creator)、学科(Subject)、关键词(Keywords)、描述(Description)等11个必选元素,以及出版者(Publisher)、其他作者(Contributor)、来源(Source)、关系(Relation)等8个可选元素。

2.2 信息分类与编码

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归类,并建立一定的分类体系和排列顺序,实现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共享和服务[10]。教育信息资源一般采用资源类型、学科、适用对象三种分类标准。其中,资源类型包括媒体素材、试卷、课件、网络课程、学科网站等10类,学科分类标准以教育颁布的学科分类(一级、二级)目录内容为准,适用对象根据实际的本科生、研究生学龄划分。在实际目录体系建设过程中可综合利用这三种分类方法,进行多视角资源组织与呈现,如图3所示。

为了方便、清晰地管理各类教育信息资源,有必要制定信息资源标识符的编码规则。教育信息资源标识符一般由前段码与后段码两部分构成,前段码可由生成规则库自动生成,后段码由目录中心管理和分配,但必须保证后段码的唯一性。

2.3 主题词表

主题词表又称为叙词表,是一种语义词典,由词及其各种关系组成,能反映各学科领域及主题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主题词表主要用于信息集合的划分、检索时的后控制,以及标引时的自动或辅助选择标引词。因此主题词表是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实现智能化检索的重要途径。目前,教育部已发布了《教育主题词表》,但是这些主题词表的组织角度和深度远远不能满足教育信息资源的专业要求。因此,有必要参照已有主题词表和《中图法》(第四版),制定编制专门针对教育训息资源目录服务的《教育信息资源主题词表》,对涉及的专业规范词予以补充和定义,建立主题词及词间关系,提高信息检索的便利性和效率。

3 第四军医大学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实践

第四军医大学按照目录体系的设计思想和技术要求,对现有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组织,建立了一个有统一数据模型、有多种用户视角、可交换、可扩展、可集成的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实现了医学教育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组织、管理与利用。

3.1 目录体系的结构设计

根据医学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需求,本文将高校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整体架构设计为如图4所示,包括编目系统、共享信息服务系统、目录传输系统、目录管理系统、目录服务系统5大模块。

3.1.1 编目系统

编目系统根据部门共享信息资源的内容,提取其基本特征,进行核心元数据赋值,形成目录内容。编目对象是上述10类教育信息资源。编目系统能够通过自动、机辅两种方式完成元数据元素的赋值,同时支持元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检查。

3.1.2 共享信息服务系统

共享信息服务系统由各部门进行建设、管理和维护,基本功能包括:从各部门业务信息资源中生成本部门用于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提供共享信息资源发布系统;提供共享信息资源访问服务,用户可以浏览、查询、下载共享信息。

3.1.3 目录传输系统

目录传输系统实现目录内容在内容信息库与管理信息库之间的传输,基本功能包括:按照交换体系技术要求建立部门与目录服务中心之间的传输通道;支持各个部门将目录内容自动提交、存储到目录服务中心;将未通过目录服务中心审核的数据回退。

3.1.4 目录管理系统

目录管理系统实现对目录内容的审核、更新、维护,并管理目录服务地址,监控目录系统的运行。

3.1.5 目录服务系统

目录服务系统基于目录内容服务信息库,向用户提供目录内容查询检索服务。基本功能包括:向目录内容信息库发出目录检索查询请求;按照目录服务接口技术要求,封装返回的查询结果,并返回给查询请求者。

3.2 目录体系的建设成效

第四军医大学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以资源类型为主分类依据,以学科、适用范围为辅助分类依据,目前完成了素材库、课件库、试题库、案例库、网络课程库、学科网站库等6个子目录体系的建设,如表2所示。

在目录体系建设过程中,各教学业务部门提供用于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学校网络中心负责元数据赋值、信息编目及目录管理工作,并以 “第四军医大学教学在线”网站(http://itais.fmmu.edu.cn)作为载体,提供统一的教育信息资源定位、检索和共享服务。为了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制定了如图5所示的信息资源应用指导,设计了学生自己学习和教师教学设计两条信息资源使用路线图,引导其规范、有效地获取资源。

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实现了学校各类资源的高效组织与管理,校内外用户可以方便地发现、检索、使用资源,其中网络课程近3年来访问量超过100万次,并可以同支持《教育信息资源技术标准(CELTS-41.1)》的各类教学平台实现资源交换与共享,使用率显著提升。

4 结束语

有效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现阶段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借鉴目录体系的设计理念与建设技术,初步探索了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概念模型、运行原理、及关键技术,为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但目录体系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处在小范围探索与试用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此外资源共建共享还受到建设者的共享观念、共享平台、共享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要实现基于目录体系的教育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服务,还需要对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本质特征、建设模式和运行管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R].2012.

[2]李文生.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理论与实践[J].图书馆学研究,2011(9):10-15.

[3]The European Commission.German Administration Services Directo-ry(DVDV)[EB/OL].(2012-6-20).http://www.epractice.eu/cases/dvdv.

[4]Oliver Günther.UDK:A European Environmental Data Catalogue[EB/OL].(2012-6-20).http://www.ncgia.ucsb.edu/conf/SANTA_FE_CD-ROM/sf_papers/guenther_oliver/my_paper.html.

[5]李田.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设计与实现[D].天津:南开大学,2007.

[6]GB/T21063.1-2007.政务信息资源体系第一部分:总体框架[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7]陈川,等.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在轨道交通行业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27(6):153-155.

[8]CELTS-41.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2002.

[9]宁玉文,沈霞娟,高东怀.基于知识管理的医学学科网站设计[J].信息技术,2012(3):150-153.

毕业设计目录 篇7

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展较快,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73万人,在校生达到2178万人。但同时,中职教育也存在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和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为促进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教育部组织力量历时2年多对200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全面修订,修订过程中,关注新职业,适应新需求,开拓就业领域。

据介绍,原《目录》结构为“专业类一专业名称一专门化举例一建议修业年限”,新《目录》修订为“专业类一专业名称一专业(技能)方向一对应职业(岗位)一职业资格证书举例一基本学制一继续学习专业举例”,拓展了服务功能,其中,新增设的“对应职业(岗位)”,共列举了职业(工种11185个,“继续学习专业举例”,对应相关专业,列举了356个高职、198个本科继续学习的专业。新《目录》根据产业分类进行专业划分,第一产业主要涉及农林牧渔类,设专业32个;第二产业涉及资源环境、能源与新能源、土木水利、加工制造、石油化工、轻纺食品等6个专业类,设专业122个;第三产业涉及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医药卫生、休闲保健、财经商贸、旅游服务、文化艺术、体育与保健、教育、司法服务、公共管理与服务等11个专业类,设专业167个:分别占专业总数的10%、38%和52%。

上一篇:重阳节的倡议书稿下一篇:大连理工大学自强社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