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700字

2022-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论语读后感700字

论语读后感700字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受《论语》影响的社会中长大,从学习到生活,我们的行为处事的标准无一不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读了论语,更觉得是如此。

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他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其仁义礼智信是孔子学说的基石和支柱,也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孔子学说中涉及到仁学、义利,礼乐智和、诚信、和谐、人生、君子、孝道、正直、朋友、修身、好学、志向、忧患、教育、德育、为政、用人、为官、饮食、感恩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孔子关于朋友方面的论述。

有一首歌唱到:“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歌词虽然浅显,却把朋友对于人生的意义说得很到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就充分显示了朋友在孔子的人生当中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我非常认同一句话:亲情是最让人觉得温暖的,爱情是最让人觉得甜蜜的,而友情才是最让人觉得快乐的。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使佞,损矣。这句话明确的告诉我们,要和正直的人交友。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治理强调我们要和君子做好朋友。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为自己和家人奋斗,然而在这奋斗的过程中,与自己共同度过的,更多的是我们的朋友,朋友之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才会使通往成功的路上,不那么孤单,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无论是什么性格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朋友,而这种关系得以维系的桥梁就是信任与诚信。两个人的相处,如果没有信任可言,那么这样的关系是不会持久的。答应朋友的事,一定要尽力做到,不能做到的就不要随便答应。

读孔子的《论语》,我更加深刻的领会了朋友对我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如何去交朋友,要交什么样的朋友,一句话,读《论语》,我受益匪浅!

第2篇:论语读后感700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老师吗

第3篇: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1000字

读完《乡党第十》,《论语》就读出一半了,觉得应该写点什么,尽管还有些朦胧,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1000字。

古语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虽说“潜龙勿用”,我无治天下之位、之责,也无需用心地想如何“用”,何况我也许也无治天下之才、之志,但却深觉这话有理。呵呵!《论语》,字虽不多,但其蕴涵的道理却多得很难说得清。

为师之道。言传,一部《论语》、一句句“子曰”,就是鲜活的例子。身教,夫子是讲自己所做的,因此才有颜渊的那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一句“评语”,看似文采斐然,实则为“白描”。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正因此,弟子们疑其有所隐,夫子才发出那句“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与学生交朋友,一句“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师生间“打趣”的情景活灵活现。

为生之道。谦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明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思,“告诸往而知来者。”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负责,“不迁怒,不贰过。”努力,需知学习贵在坚持,“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笃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颜回般,做个“语之而不惰者。”兼“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一定要孜孜以求,力求知之、好之,乐之。对“道,要有份敬畏和渴慕,“朝闻道,夕死可矣,读后感《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1000字》。 ”明白“道”、悟得“道”,即使一切在那一刻停息,也心满意足!

游学之道。全面理解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为人父母者还会以“养儿防老”为由,不顾及儿女的志向和感受,固执地把儿女圈在自己身边吗?孩子有志向、有能力,想飞得高远些,就让他飞吧。人这一生,经历过,才会无悔。梦,是悔的根源。虽然梦碎,也会疼。

沟通之道。桓魋来找麻烦,众弟子人心惶惶,夫子一句“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提气提神,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看似“知命”,顺应天意,实则自信。把一切假于天,易被理解和接受,足见其表达技巧,深谙沟通之道。

敬神之道。“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夫子还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夫子对神是个内心有份虔敬的人,但他的敬只体现在“祭”的那一刻,夫子是个典型的实践主义者,决不把自己的得失寄托于鬼神。反观现实,有多少人沉迷于卜神问鬼,而不是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做事呀!

休闲之道。“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多么令人神往!内心有着宁静和满足,眼中的神采也必然是淡定、欣然的,举手投足间气定神闲。

娱乐之道。投入,“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知足,“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留有余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及做事之道,“放于利而行,多怨。”识人之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自省之道,“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更有为官之道,为政之道……等等。

用心体会,《论语》中蕴涵的道理,不胜枚举。关键在于“信”,我们只有相信他,才能用心体会他的话,才能领会其中的深意,才会乐于用他的理论、他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实践并从中受益。

第4篇:《论语》读后感1200字

《论语》读后感1200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已经不记得是第多少次朗诵《论语》了,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可是每一次朗诵都会多一些感悟。

《论语》像是一盏灯,指引我前行。

《论语》中给我感受最深刻的便是那些最最经典的句子。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给我的感受颇深,尤其是“吾日三省吾身”这句,我思考了一下我自己,我是一个很少去反省我自己人,当我读完这句话时,我试着反省一下我自己,我突然想起前几日与同学发生的一场小争执,仔细想想那经过,才猛然发现当时的自己是那么冲动,当时那“义愤填膺”的气魄现在看来是那么的无耻,而争执的理由却又是那么的可笑,一股浓浓的歉意在心中油然而生,如果在争吵前能冷静的分析一下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再看看身边的人,有的人逃课被抓,不但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反而埋怨同学不帮他蒙混过关,如果他事前能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我相信只要他是个正常人,就不会这样去做。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当我读完这句时,我的心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朋友,真正的朋友会一直陪伴着你,无论你是富贵还是贫贱,都不会改变。真正的朋友会在你有困难时最后一个“凋落”,而不会像蒲公英一样,随风飘荡。而我们再交朋友时,应该仔细分析一下什么人值得我们深交,而什么人我们应该浅尝辄止。而我则是在交友上没什么选择,最后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谁都没交上。

我非常敬仰《论语》的作者孔子,他用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乱世中,游走在各诸侯国之间,传播自己的思想,虽然屡屡受阻,可孔子却从没放弃,他的执着成就了他的成功,一本薄薄的《论语》却有着说不完的深意。而反观一下我自己,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避其锋芒,另寻他径,他径不通就原路返回,很少为了一个信念而坚持下去;我小时的梦想便是当一名伟人,可那也仅仅停留在幻想,却从未去为这一理想做什么。与孔子相比我是那么的暗淡无光,为什么我不是伟人?因为我没有伟人的执著和勇气。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论语》中的每一句都有深层的含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非礼毋视,非礼毋听,非礼毋闻“的毅力和信念,是坚决的信仰和执行,而非理论的探讨。

《论语》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他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耐人寻味,《论语》是一本让我们受益无穷的一本书,他教会我们很多的道理。我相信《论语》会让你、我、他受益无穷,让好书悦伴我们的一生。

《论语》读后感1200字

感悟智慧人生,对于“智慧”二字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论语》了,我想任何人都会赞叹于孔夫子那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更赞叹那两千多年前关于社会的人生精论,那富有哲理的箴言。

从小我们便接触《论语》,许多箴言我们都耳熟能详了,例如有关学习态度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或是有关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而我个人对于孔子所提倡的“仁德”也是欣赏不已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之。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夫子认为做人要重视“仁德”,认为“仁德”是做人的根本,必须放在第一位,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又何尝不是呢?从小我们就接受教育,而“学会做人”始终贯穿着我们的学习。对于传统儒学而言,仁德当然也必须继承到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

试问“仁德”的力量有多大?这我们可想而知了,我们知道聪明的无德者是最令人发汗的!他们往往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干些伤天害理有违道德的勾当!某些在人格上有残缺和扭曲的人,某些无德的伪科学家对着残疾人下狠手,在成功率渺茫的情况下试验他们的“不良发明”。那些无仁德观念的杀手就是社会的恐怖分子。而当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曝光时,我们更加领悟到《论语》中“仁德”的重要性了。又如微软招聘中的用人条件:有德有才重用,有德无才小用,有才无德不用!他们的负责人宣称他们绝不接纳三类“高智商天才”,分别是:口是心非者,犬儒主义者,思想负面者。因为他们认为就算这些人的能力一流,也会给公司造成混乱,所以他们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而但丁也曾说:“道德常常能够填补人们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不能同样填补道德的缺陷。”

而怎样去做到“仁”呢?《论语》中弟子颜渊曾问“仁”,而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即“仁”是后天修身的克己的结果,我想这该是做人的原则了。

大智慧中往往是做人的道理,所以鞭策自己去达到仁德的五项标准:恭、宽、信、敏、惠。简单来说就是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总而言之,一旦我们修身养性,规范自己的举止,一旦做到了言行符合“礼”,那么我们就成“仁”了。而我个人十分认同孔子的做人原则,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我想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做个正直、光明磊落的人。而当今社会中,许多不正直的人却能生存,但我坚信孔子说的,这只是侥幸而已,因为按事情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还是要跌跟斗的,这就如“高官落网”一样,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除了品质人格问题,追求仁德的另一部分便是要博学于文。要重视全面发展,如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太多的智慧蕴藏于《论语》中了,而我相信随着历史文化的积淀,经典会让我们更回味无穷的!

一桌,一茗,一书,让我们共同品味《论语》中的经典文化,共同感悟无穷的人生智慧! 《论语》读后感1200字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多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论语》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程,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纯净而通透。

《论语》是生命的学问,要落实到真是的生命中去,是具有真实感、确切感、客观感的内容真它理。不同于西方的文化,把对理想人格的憧憬寄托彼岸世界的上帝身上,中国文化把希望全身心的寄托在此岸的圣人身上。《论语》的要义就是要培养生命的强度、韧性、成圣成贤 。也就是说自《论语》创说之日起,其目的就是为了经世致用。《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论语》注重切己自反的心性涵养。主张人际关系的中正平和,追求出入自在的圣人境界。尽管在追求作圣人之功的过程中,真正成功着寥寥无几,但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他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特别是其中重礼仪、宽厚待人、自强不息和积极进取等学以致用,不管在中国前贤大者、王公贵族,还是一介书生,布衣贫民的精神风貌中皆随处可见。

中国文化和论语生命力深厚强韧,曾是中华民族生命的寄托与安顿所在,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好的宝镜,观今鉴古,可以使我们增加坚毅的信心!

刚才我们谈到学以致用,但怎样才能学以致用呢?孔子评价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话值得记取。孔子说:“再,斯可矣。”这跟说:“一鼓作气”有类似的意味,朱福贵借孔子的话说:“再思就可以拉,用不着三思,因为事情都是正反两方面,第一正思,第二反思,再思第三遍,就容易陷入模糊的矛盾中去了,所以用不着三思,三四十婆婆妈妈的表现,还不够勇敢,所以慎有时于勇是相对的。”

孔子说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就是希望把“仁”的种子种在世人的心里。今,我们毕生学习,会种怎样的种子在自己心里呢?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希望我们这一代人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第5篇:论语读后感650字

前阵子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论语》,带着好奇,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论语》中有一句话是: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为了帮助孩子理解,下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孩很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为他没出息。一天,他听见有人对自己家的孩子说:“你不要和他玩,他仗着自己家有钱不读书,别跟他学坏了。”他听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发奋读书,做了一个有用的人。

是啊,我们要从小严格约束自己,广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放纵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这个暑假,我没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学习,每次都是在妈妈的再三提醒下做作业、看书。我又想到,我的一个姐姐在常熟市重点中学1200名学生的入学考试中考到了第2名,而她妈妈却向来不太管孩子的学习,我对姐姐的聪明绝顶佩服不已。而妈妈却说,姐姐能取得好成绩,都是靠自己的勤奋与自觉。她没有参加任何辅导班,妈妈也只让她自己学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姐姐自己抓重点、做练习,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优秀成绩。我想,如果我也像姐姐一样学习,我会不会也会有她那么好的成绩呢?

故事里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姐姐通过自己的勤奋、自觉取得好成绩,而我却仍然事事靠老师,靠家长,总希望别人推着自己前进。可现在我明白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不能靠老师、靠家长,只能靠我自己,靠我的努力,靠我的勤奋。我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及时改正错误,自我约束,奋发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6篇:《论语》读后感2500字

读《论语》有感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

《论语》太磅礴,太宏伟,其中饱含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千百年来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基石。此书作为一部巨作,可谓句句箴言、字字珠玑,其阐释的修身立德、为人处世及定国安邦之道是我们所有人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因此,仅仅用几千字显然不足以表达出阅读《论语》后内心的感触。所以,我就具体谈谈《论语》中令我感受较深的几句。

《论语.泰伯章》中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弘毅”便是理想远大,意志坚强。这句话中体现着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它告诉我们:作为读书人,必须要有“积极入仕”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有“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强烈责任感,同时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

正是凭借着这种“弘毅”精神,千百年历史中,历朝历代的儒士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勇敢承担起了肩上的责任。他们希望凭借自己的微博力量,以微风细雨滋心润物的方式点化顽冥、教化苍生;为了追求那“和谐社会”和“太平盛世”的至高境界,实现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的“大同世界”,他们前赴后继,无怨无悔。

有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切无不道出了读书人应有的志向和追求:天下、万民、圣贤之道、太平基业。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凝成了古代君子的品格,塑成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如长风浩荡,如丰碑凛凛。

韩愈当年被贬海南后,家破人亡,前途未卜,然而当他看到当地百姓野蛮落后的生活方式后,不忍遗此一隅,先后驱逐鳄鱼、释放奴隶、修建水利、大兴教育,留下了“八月为民兴水利,一片江山尽姓韩”的青史美名。元代明相张养浩一生以致君泽民为政治理想,为官清廉,勤于王事。朝政腐败之时,他选择归隐,纵使朝廷六次请他出山也毫不动心。

然而在第七次征召时,恰逢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他断然“散其家之所有”,星野赴任,救济赈灾,直至身心俱疲,积劳而终。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沧桑,正因有“弘毅”的精神,正因有无数这样的人心中怀着坚强意志和仁道理想,艰苦卓绝,奋发向上,为社会承担起了应尽的责任,中华文化的圣火方能传递至今。因此,纵使责任沉重而久远,也要迎难而上。

再看儒家先圣孔子,他又何尝不在坚守这一精神呢?周室衰微,国家分裂,诸侯逐鹿中原,割据混战,百姓水深火热,社稷有累卵之危。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子毅然怀着“克己复礼”的理想,周游列国,传播思想。不禁又想到《论语.宪问》里的一句话:“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一种胸怀,一种气魄,是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当世少有的智者,()孔子何尝不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何尝不知自己发出的萤火微光无法照亮这黑夜苍穹?

但光芒微弱自有力量,哪怕微弱。才比天高,德昭宇宙的诸葛亮何尝不知“英雄无法造时势”?但这依旧挡不住他五月渡泸、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面对大厦将倾的宋王朝,又何尝不知自己是独木难支?又何尝不知投降后便是荣华富贵?

可他坚韧不拔,宁死不屈。正如他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写下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用生命践行了他的不朽宣言。类似的故事不计其数,他们为理想而生,为实现心中的抱负而活,他们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与精神。

相比之下,同样有着深远影响的道家思想推崇的是“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思想,这便是“知其不可而不为”,这必然有其自身的道理,毕竟人无法胜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或许就如同“蚍蜉撼树”,“螳臂当车”那般自不量力,到头来也只能沦为笑柄。但如果知其不可为就不为,便等于凡事无需坚持,遇到困难只管放弃,听天由命,随遇而安。

幸运的是,孔子不因是否能成功而做,而是应该做就去做,也许“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天道规律,但终究事在人为。正因为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我们才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无畏勇气和坚定信念;我们才有“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伟大壮举;我们才有为追求正义和真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贞情怀。

也许生活中布满荆棘坎坷,也许我们曾无数次面对失败挫折仰天长叹;也许我们曾无数次向往那“清净无为,返璞归真”的世外桃源,亦或是那“远离尘世,万事皆空”的西方极乐。纵使这一切是如此美好,也只存在于虚幻的乌托邦中。与其这样,何不勇敢扛起肩上的责任,在这世上闯荡一番?不为荣华富贵,不为青史留名,只为实现心中那份崇高理想。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正值人生的青春年华,意气风发,热血沸腾,如蓄势待发的火箭直冲云霄。纵使前路漫漫,道阻且艰,纵使有九九八十一难,也要奋勇前行。精卫填海,百折不回;夸父追日,至死方休。习总书记说过:“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

《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许我们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也许我们最终也没能实现心中的理想,但当我们白发皤然之时,仍可以仰望青天,回忆人生曾经的精彩。可以对每个人说:“至少,我努力过。”正所谓:“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如今再看《论语》,愈发感到它的博大精深。《论语》作为一个民族两千多年的信仰,其贡献远不止小学课本上的“三人行”和“学而思”,它融合了“仁”、“义”、“礼”、“智”、“信”等诸多元素,它被写进课本,镌刻在神州楼阁的门联匾额上,约定在古老国度的家规家训中,流进我们的血液,成为了民族道德星空的北斗。它所凝聚的儒家经典创造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在和将来,创造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明古国,并支撑着一个伟大的民族一步步走到了时代的今天。

如今世界,信息爆炸,物欲横流。当我们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迷失方向,失去定位时,是否还能想起两千年前诞生在尼山的思想源泉?这便是儒家思想,穿越了两千年的苍凉与混沌来到现代,正期待着用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再度绽放光芒。

在日益看重文化软实力的今天,儒家思想无疑是中华文化的中流砥柱,也是当代中国人急需摄取的精神食粮,对于如今的我们建立精神里程碑,更是具有无可代替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孔子的智慧必然能让当今的中国再度横空出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巅峰。

青史不泯,经典不老。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就像基督徒读《圣经》、穆斯林背《古兰经》。一个心中没有神圣的民族是没有尊严的民族,一个不珍视自己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民族。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中行进,心在长天里漂洗。回头看月,淡云轻拂,那玉盘上分明写着四个字:“光而不耀”。

作者简介:

李昭平,男,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2017级本科生。学习勤奋,爱好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历史。

文字丨物理与光电学院 李昭平

上一篇:向英雄致敬的话下一篇:驾照新交规扣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