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临床对照研究

2022-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为临床常见类型的疾病, 目前发病率呈持续增高的趋势, 但是治疗方面主要以常规治疗、介入治疗等方式为主[1]。该次择取80例患者进行研究, 探讨了不同治疗方案对其总有效率、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希望能够为临床患者治疗方案的决策提供指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80例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 同时按随机数字法分其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 对照组40例患者, 女25例, 男15例;患者年龄35~64岁, 平均 (50.8±6.8) 岁;Wagner分级中0级9例, 1级14例, 2级6例, 3级8例, 4级3例。40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患者24例, 女患者16例;Wagner分级中0级、1级、2级、3级与4级分别为8例、13例、7例、9例、3例;年龄在33~65岁, 平均为 (51.26.4) 岁。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用于该次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 通过运动、饮食与胰岛素皮下注射等方式帮助患者控制其血糖水平, 全面实施糖尿病教育指导[2]。针对溃疡或局部皮肤损伤的患者进行药敷与换药治疗。提取患者的分泌物, 在检验后分析结果并应用敏感性药物治疗。对患者下肢皮肤颜色、活动度、敏感度。实验组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介入治疗。先行下肢血管DSA检查, 然后应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 选用5F单弯导管选择性插入患者下肢动脉。给予血管造影, 明确病变位置, 然后择取合适的导管在病变部位插入, 将长2~12 cm、直径2~3 mm的球囊送入[3]。行血管扩张, 再置入血管支架, 帮助患者行抗凝等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如下指标: (1) 总有效率:经治疗后Fontaine分级较治疗前提升2个级别为显效, 提升1个级别为有效, 无变化为无效, 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2) 临床症状:指皮肤低温改善, 紫绀消失, 以及麻木疼痛消失等相关情况。 (3) 并发症发生率:指呼吸衰竭、动脉夹层、血压升高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做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配对设计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n (%) ]描述, 计量资料以 (±s) 描述,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经治疗后, 实验组80% (32/40) 显效, 17.5% (7/40) 有效, 2.5% (1/40) 无效, 总有效率97.5% (39/40) ;对照组12.5% (11/40) 无效, 40.0% (16/40) 有效, 32.5% (13/40) 显效, 总有效率72.5% (29/40) 。实验组40例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941 2, P=0.004 8) 。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

实验组90.0% (36/40) 皮肤低温改善, 95.0% (38/40) 紫绀消失, 92.5% (37/40) 麻木疼痛消失;对照组65.0 (26/40) 皮肤低温改善, 77.5% (31/40) 紫绀消失, 75.0% (30/40) 麻木疼痛消失。两组临床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168 5、5.164 7、4.500 6, P=0.007 4、0.023 1、0.033 9)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呼吸衰竭、动脉夹层与血压升高分别为1例、0例、1例, 对照组分别为2例、3例、4例;实验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22.5%;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64 7, P=0.023 1) 。

3 讨论

外周血管病变属于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 也属于外周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组成部分[4]。其主要特征是下肢动脉尤其是腘动脉与远端动脉多因素引起粥样硬化与动脉狭窄或闭塞, 远端相应组织在疾病进展后发生缺血性痉挛, 甚至出现坏死[5]。早期麻、凉、痛间歇性跛行等表现较为明显, 而晚期存在静息痛以及组织干性坏疽, 在合并感染时表现为湿性坏疽。

目前介入治疗、常规治疗与手术治疗应用最多。常规治疗是指控制高血压、血糖与血脂, 戒烟, 同时服用抗凝与扩血管药物、药物溶栓等对症治疗, 能够有效的治疗与延缓合并外周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6]。由于常规治疗对于全身溶栓效果差、动脉内斑块较硬等类型的患者效果不佳, 而且复发率很高, 因此治疗缺陷极为明显[7]。手术治疗非常适合外周血管局部完全闭塞的患者, 也适合导丝不能通过而应用自体静脉旁路转流术的患者, 远端组织能够再次得到血供。因为手术治疗的患者病变非常严重, 所以术后效果都较差。介入治疗能够作为大多数外周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方式, 通过血管造影、支架置入术、血管球囊扩张术对患者进行诊治, 对于新鲜血栓和病变较轻的患者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8]。在介入治疗后辅以溶栓、抗凝等治疗能够改善临床症状以及远端组织血供, 有利于患者溃疡创面的修复。

由上述结果可知: (1) 采取介入治疗的实验组皮肤低温改善、麻木疼痛消失与紫绀消失的占比分别为90.0%、92.5%、95.0%, 采取常规治疗的对照组65%皮肤低温改善, 75.0%麻木疼痛消失, 77.5%紫绀消失, 提示介入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极有帮助。 (2) 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2.5%相比, 实验组总有效率97.5%更高, 说明介入治疗可显著增强疗效。 (3) 实验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22.5%, 提示介入治疗可减少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出现呼吸衰竭、血压升高、动脉夹层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 给予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应用介入治疗, 能够显著提升其总有效率, 改善临床症状,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着重于观察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应用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该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接受治疗的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 实验组采用介入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与临床症状。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5%, 并发症发生率为5.0%, 90.0%皮肤低温改善, 95.0%紫绀消失, 92.5%麻木疼痛消失。结论 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在介入治疗中可获得确切的疗效, 并发症少, 临床症状消失快, 建议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介入治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游国超.介入治疗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探析[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2 (36) :138-140.

[2] 赵世强.介入治疗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7) :156.

[3] 钱少圭, 白晓光, 曹文洪, 等.介入治疗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5, 3 (32) :196-197.

[4] 任瑞军.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临床特点及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32 (4) :129-131.

[5] 孙俊凯.介入治疗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 3 (2) :71-72.

[6] 江冬梅, 纪敏, 邢恬, 等.血管成形术介入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 14 (139) :2705-2707, 2671.

[7] 侯琳, 王富军, 李艳艳, 等.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缺血动脉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及意义[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4, 9 (105) :762-766.

[8] 陶林森.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18例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药, 2013, 1 (42) :141-142.

上一篇:金寨县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下一篇:关于高校设备采购信息化的设计与实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