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临时仲裁制度的经济分析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临时仲裁基本概念

(一)临时仲裁的基本内涵

临时仲裁原本是仲裁的一种初期形态,出现时间要早于机构仲裁,一般认为临时仲裁无需通过常设仲裁机构,当事人为了解决特殊的商事纠纷,通过仲裁协议选取仲裁员,临时组成仲裁庭以解决争议,当争议解决后即解散仲裁庭。仲裁制度的核心是当事人意思自治,仲裁的基础是当事人合意,仲裁协议对仲裁制度起到基石作用。在临时仲裁中,当事人意思自治是首要原则,仲裁当事人可以通过协议对仲裁事项进行全面的约定和管理,这种高度的自主性正是临时仲裁的最大优点。

(二)临时仲裁的主要特点

临时仲裁的高度自主性使得临时仲裁在某些方面体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为灵活性、温和性和经济高效性。

首先,由于临时仲裁中的仲裁当事人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协商来决定仲裁事项,使得临时仲裁具有了极大的灵活性。而机构仲裁受制于固定的仲裁程序与规则,仲裁当事人在仲裁的各个环节并没有什么变通的空间。

其次,临时仲裁主要基于仲裁当事人的协意思自治而进行,所以双方当事人之间必须相互信任,通过协商来推动仲裁的进行。这就使得临时仲裁会在一种温和友好的氛围中解决纠纷,这种柔和的解决方式也有利于商事仲裁的双方当事人继续进行商事往来,避免因对抗导致当事人关系破裂。

最后,由于临时仲裁只需要当事人的协议就可以进行,纠纷解决后旋即解散仲裁庭,从头到尾都无需仲裁机构的参与,所以免去了常设仲裁机构的各项开支和当事人所应缴纳的各项费用,临时仲裁无论是运行成本还是仲裁成本比机构仲裁更低。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临时仲裁还具有更高的解决纠纷的效率,临时仲裁的各类事项和程序都可以由双方当事人协商决定,中间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按当事人的需求简化,从而缩短仲裁所需时间。

二、临时仲裁制度进行经济分析的可行性

经济分析中有一最重要的初始条件假设,一个是理性人假设。理性人的假设最初来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所谓理性人,就是了解自己的偏好和目标,懂得计算成本和收益并追求最大利益的人。理性人假设是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在法律活动中人们并不是追求虚幻的公平正义,反而总是在不断地对法律的各个环节进行着成本与收益的计算。

法律规则下的行为主体和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具有相同的行为模式,即都符合“理性人”的行为模式。商事主体在选择纠纷解决的方式的时候,会对自己的利益追求有着明确的理解,并且会通过对法律救济程序的选择进行成本收益的计算,选取最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救济方式。所以,如果临时仲裁制度相比其它救济手段更能有效实现当事人的权益,那么当事人就会选择这种解纷方式。

三、对临时仲裁的经济分析

关于我国是否应该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争论由来已久,我国学界对于临时仲裁问题相关的研究大多以概念分析为主,本文认为根据临时仲裁独有的特点,对临时仲裁制度进行经济分析更有助于澄清“是否应该建立临时仲裁制度”这一问题。

(一)交易成本分析

社会交易成本理论是科斯提出的,所谓社会交易成本指的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人们通过自愿交换实施经济行为所支付的成本。”[1] 科斯定理认为,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无论初始权利如何配置都不会影响权利通过市场交易行为达到最佳配置,即法律规定不会影响权利的最佳实现———“只要交易是公开的,只要没有发现强制和欺骗,并且在这种交易上达成一致,那么,这种交易就属于有效的”[2] 。在现实中不存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根据科斯定理可知导致不同社会运行效率的原因正是来自于法律制度对初始权利的分配,所以不同的制度之间才会有优劣之分。运用交易成本的相关理论,我们可以对临时仲裁制度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临时仲裁更能节约交易成本,因为相比机构仲裁,临时仲裁完全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启动。只要当事人达成了相关协议临时仲裁可以随时启动,当事人无需事前预先在合同中注明仲裁的相关条款,节约了当事人订立合同时的事先注意成本。另一方面,许多选择使用临时仲裁解决纠纷的案件都是案情较为简单,标的数额不大的案件,相比运用机构仲裁或者诉讼来解决纠纷,临时仲裁更能节省解决纠纷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由于在不同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下,会产生不同的交易成本,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实用使得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法律,所以如果运用机构仲裁或诉讼解决纠纷的成本高于当事人的预期可得利益,当事人又没有其他救济途径选择,那么当事人就会选择放弃争取该利益,这类型的纠纷就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权利就应该让于那些能够最具生产性地使用权利并有激励他们这样使用的动力的人,而且要发现和维持这种权利分配,就应该通过法律的清楚规定,通过使权利让渡的法律要求不太繁重,而使权利让渡的成本比较低。”[3] 商事活动的主体作为仲裁活动的当事人,对仲裁的自主权是最珍视的,将选择临时仲裁的权利分配给真正参加商事活动的主体,并不会削弱机构仲裁的作用,因为二者面向的对象并不重合。当事人选择使用临时仲裁,往往是在事后达成的仲裁协议,目的是用较低成本灵活快速地解决纠纷。如果赋予了商事活动主体这项权利,他们就会更加积极地运用临时仲裁去解决纠纷,许多平时难以由机构仲裁或诉讼解决的纠纷也能得到解决,当事人也不会因为仲裁或诉讼成本过高而放弃自己的权利。

(二)成本效益分析

在法律世界中,人们的关系是通过权利和义务来确定的,享受权利需要以支付一定成本作为代价,履行义务本身也是一种成本。所以,如果将法律规则体系类比成市场价格体系,系统的法律规则体系就构成了不同行为的隐含成本。法律主体作为一个理性人,在进行法律活动的时候总是在对法律成本和法律收益进行权衡,法律收益减去法律成本得到的就是法律效益。所谓法律效益,就是指通过立法、司法、执法和手法过程中对法律权利资源的最优配置,除去各种成本耗费后,进而实现法律资源使用价值在质上的极优化程度和量上的极大话程度及其所得到的综合效果。[4]

建立临时仲裁制度有利于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形成法律救济的竞争市场。当事人在遇到纠纷的时候,可以选择多种途径救济自己的权利,包括和解、仲裁、调节和诉讼等。这些救济方式的功能、目标以及运作成本各有不同,不同的救济方式之间具有一定的竞争关系,可以相互替代。当事人作为理性人,总是会选择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救济方式。就仲裁而言,临时仲裁突显的是当事人的自主性和程序的灵活性,以其较高的解纷效率和较低的资源消耗而受到当事人的青睐。由于临时仲裁在自主性和经济性方面具有优势,这种优势将会迫使仲裁机构完善自己的仲裁程序和提升自己的救济质量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使得临时仲裁和机构仲裁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互补。这种竞争———互补的关系可以覆盖更加广泛的社会纠纷类型,并且可以从总体上降低救济的成本,提高救济的效益。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内容急剧膨胀,社会形态和现象日益复杂,法律的修改和制定往往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如何应对这种新形势是我国法律实践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临时仲裁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体现了法律适用的弹性,既赋予了市场主体充分的自主权,又弥补了立法滞后的不足,降低了法律实施的成本,维护了社会和市场的稳定。

摘要:关于我国是否应该建临时仲裁制度的争议由来已久,但是对此问题的争议大多局限在对临时仲裁进行概念分析。正确理解临时仲裁的独有特点是解决该争议的重要前提,由于临时仲裁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高效经济性等独特的特点,通过对临时仲裁进行经济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临时仲裁这一制度的优点,也更有助于澄清“是否应该建立临时仲裁制度”这一问题。

关键词:临时仲裁,经济分析,科斯定理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391.

[2] 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平新乔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137.

[3] R.H.科斯.生产的制度结构[J].银温泉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2:56-57.

[4] 冯玉军.经济学范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51.

上一篇:政府会计制度下公立医院会计核算的影响和举措下一篇:高校辅导员工作法治化工作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