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救助的申请书范文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临时救助的申请书范文(推荐10篇)

临时救助的申请书范文 篇1

我和丈夫一直在家务农,20xx年2月5日,我以脑出血住治疗。期间花费元。后来随着病情发展,日我又被转往郑州大学医学院一附院住院治疗,经过仪器进一步检查被确诊为(4mm×8mm)破裂导致的出血,在郑大一附院治疗期间花费元。期间的医药费用全靠亲朋好友转借,高昂的费用还不包括出院以后每月高达2000元的后续用药费用。目前家里共举债高达6万余元。家里日常生活靠亲戚接济度日,异常艰难。

目前我家庭年收入不足2000元,丈夫闫国俊左臂骨折,行动受限,不能劳动。两个儿子初中毕业后没有工作到处打工为生,生活极度陷入困境,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特向张得乡人民政提出临时救助申请,恳望批准为谢!

申请人:

临时救助的申请书范文 篇2

一、尽快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有关立法

有关临时救助法律的缺失, 是目前我国临时救助制度建设的最重要的问题。应当尽快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有关立法, 只有着眼于我国目前社会国情, 逐步完善立法, 才能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

二、找准临时救助的着力点

临时救助不是一项临时性制度安排, 而是一项长期的、规范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过程中, 要注意把握关键, 找准着力点, 为制度的规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关于临时救助的对象。从长远看, 临时救助应当是一种不设定限制的社会救助制度。也就是说, 当任何公民遇到临时性、突发性困难, 导致基本生活短期内陷入困境时, 都可以申请临时救助。但考虑到目前我州正处于社会政策的建构期, 各级政府的财力都很有限, 因此目前可将申请临时救助的人员限定在以下五类家庭或人员: 即城乡低保家庭、农村五保对象、城乡低收入家庭、当地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特殊困难家庭和在居住地居住、就业一年以上, 且符合居住地人民政府规定的低收入家庭认定条件的农民工等人户分离家庭。其中, 给予人户分离家庭临时救助将是对目前社会救助制度的一个突破。因目前人户分离家庭实际上是社会救助的一个盲点。

2. 关于临时救助的申请条件和救助标准。临时性、突发性特殊困难是临时救助申请的要件。在临时救助中, 临时性、突发性困难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家庭成员中有人患危重疾病, 在扣除各种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报销部分和其他社会帮困救助资金后, 因个人负担的医疗费数额较大, 直接导致家庭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的;

(2) 家庭成员中有人遭遇车祸、溺水、矿难等人身意外伤害, 在扣除各种赔偿、保险救助等资金后, 个人负担仍然较重, 导致家庭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的;

(3) 因火灾等突发性意外事件, 造成家庭财产重大损失, 导致家庭生活难以维持的;

(4) 高中阶段贫困家庭经各种救助措施帮扶后, 仍然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 或被国家国民教育正式录取的应届大学生录取后, 家庭无力支付赴学校报到费用的;

(5) 其他特殊原因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城乡困难家庭, 经其他救助措施帮扶后, 基本生活仍然难以维持的。临时救助标准不同于低保标准, 不是一条收入线, 而是给予救助的水平线。因此, 临时救助标准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造成家庭生活难以维持的临时性、突发性困难类型来确定。即不同的困难类型, 可以设定不同的救助标准。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以相同事由申请临时救助时, 享受的救助金额应当是相同的。为防止临时救助申请的随意性, 可规定同一事由一年内不能重复申请, 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每年申请临时救助的次数不能超过两次, 等等。

3. 关于临时救助的申请、审核、审批程序。程序是社会救助制度规范运行的基础。临时救助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可比照低保程序办理, 突出公开、公正、透明。一些情况比较危急的, 可采取特事特议的方式审批, 但应补办申请审批手续。必要时县级民政部门可直接审批, 以突出其“救急”的特点。

4. 关于临时救助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临时救助是政府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项制度安排, 除接受社会慈善性资金外, 政府财政投入应是主体。困此, 各级政府应将临时救助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实行专项管理, 专款专用。

三、妥善处理临时救助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一是临时救助制度与专项救助的关系。临时救助与专项社会救助政策不是简单叠加的关系。作为一种后置型社会救助制度, 临时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就是说, 只有当各专项社会救助政策都启动后, 救助对象仍然不能维持基本生活时, 才可以申请临时救助; 二是临时救助与慈善事业的关系。慈善事业既是政府救助的重要补充, 也是临时救助工作的支持力量。一方面, 慈善事业的捐赠资金是临时救助资金的来源渠道之一。另一方面, 临时救助的救助服务可以通过慈善机构来提供, 减少行政成本, 提高运行效率; 三是临时救助与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关系。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 与临时救助制度对人户分离家庭的救助不同, 临时救助的对象必须是在居住地居住、就业一年以上, 且符合当地政府规定的低收入家庭认定条件的农民工等人户分离家庭, 一般应当有固定的住所。流浪乞讨人员一般不能也不必提供居住、就业信息。困此, 两者救助的对象并不重叠。

目前, 我国已逐渐全面建立起临时救助制度, 但仍旧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宏观层面, 临时救助理念滞后, 法律体系不完备, 政府责任缺失; 微观层面, 临时救助政策多而法律规定少, 具体法律条文实施机制薄弱, 管理缺乏制度性, 组织缺乏协调性。我们应尽快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有关立法, 找准临时救助的着力点, 同时搞好城乡低保与临时救助的衔接, 妥善处理临时救助制度实施过程中与专项救助、慈善事业、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关系。

摘要:临时救助的实施, 是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级管理等多种形式开展;临时救助政策应与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司法救助、残疾人救助、信访救助等专项制度紧密衔接起来, 让困难群众得到最大程度救助。

关键词:临时救助,求助对象,立法

参考文献

临时救助的申请书范文 篇3

关键词:临时救助;行政给付;社会权;公平正义

临时救助属于社会救助范畴,是国家实施的托底的、急难的救助,是对固有社会救助不足的补充。临时救助从理论上早已存在,但从法律上讲,还是新确立的制度,需要有法制和法治的支持,才能实现对陷于基本生活困境的家庭和个人给予真正的突发性、临时性和应急性的法律上的救助,让贫困群体能受到公平的、有尊严的对待。我国于2014年2月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其中第九章专章对临时救助作了一般性的规定,但只有五条规范,还不够深入。随后,国务院于2014年10月以国务院文件形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该文件全面、深入地对临时救助概念、救助对象、申请受理方式、审核审批程序、救助方式、救助工作机制作出明确规定,赋予其法律上的效力,让临时救助的基本面貌有了明确的框架,也有助于公民较清楚地理解法律层面的临时救助制度。

一、临时救助的法律概念

临时救助是为解决社会成员临时的生活困难而进行的社会救助.而目前最权威、最具法律效力的解释来自于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对临时救助的界定,该法律文件规定“临时救助”是“国家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的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

根据上述对临时救助的定义,可以解析出該概念所包含的法律内涵:

(1)临时救助的主体是国家。临时救助是社会救助的特殊形式,社会救助却是社会保障的内容之一,而社会保障是“国家救济国民生活之缺损”;“国家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以及公共服务等各种不同方式,对于国民之遭遇危险事故,以致失能、失依,因而生活受损的人,提供各项生活需求,给以其健康保障、职业保障及收入保障,并从而促进民族健康、全民就业及民生均足”;“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所以,无论是救济生活缺损,还是提供生活需求,或是建立生活保障系统,临时救助始终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内容,是国家承担的责任,尤其从《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中的表述,如“国务院决定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临时救助制度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全国临时救助制度建设”就可以得到充分印证。

(2)临时救助的受救助主体是公民。《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把临时救助对象明确界定为家庭和个人,且突破城乡界限,不涉及身份和户口的区别,平等地面向全体居民家庭和个人。全体居民家庭和个人在法律上的地位是自然人,放在国家范围,则以公民的身份体现其平等的主体资格。

(3)临时救助所解决的问题是居民家庭和个人陷入困境的基本生活。任何一个居民家庭和个人面临的生活困境会有不同,或者是因为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使自己的基本生活面临困境;或者是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让自己的基本生活陷入困境;或是获得社会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有严重困难的生活困境。这些生活困境都是临时救助所要解决的内容。

(4)临时救助的救助方向是补充性、应急性和预防性救助。临时救助不是一般的社会救助,而是特殊的社会救助,具有补充性、应急性和预防性的特点。临时救助具有补充性,是在公民已获得其他社会救助的基础上,因其基本生活仍有严重困难,给予补充性的临时救助。此种情境下,临时救助不关注已获得的其它社会救助,而在意于基本生活实时遇到了严重困难;临时救助具有应急性,乃是针对因为遭遇各种意外、急难而使其基本生活突陷困境的公民,施与及时的援助,给予应急性的临时救助。此时的临时救助不看重以往的生活水平,看中的是救人于急难;临时救助具有预防性,当面对陷入严重困境后极可能引发不可弥补的灾难性后果的公民,可主动进行提前的预防性临时救助。此种临时救助不仅强调现实的救助,更强调对未来不可弥补的灾难后果的预防,重在阻断不可弥补后果发生的可能性。

(5)临时救助的方式多样化。临时救助的救助方式不拘泥于某一种方式,可根据受救助公民陷入生活困境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就评估结论作出临时救助金发放、实物发放和转介服务提供等多种救助方式。

(6)临时救助的实质是行政给付。行政给付是指行政主体在公民处于失业、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或其它特殊情况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政策的规定,赋予其一定的物质或与物质有关的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由此可知,行政给付针对的对象是处于某种特殊生活困难的个人;行政给付主要以依法申请为条件;行政给付的内容是赋予行政相对人一定的金钱、物质、服务等利益;行政给付是一种行政行为,而且是一种由行政主体单方赋予行政相对人利益的授益性行政行为。具体到临时救助,其针对的对象是因某种特殊状况而遭遇生活困境的公民;临时救助也主要以依法申请为条件;临时救助是给予遭受生活困难的个人兜底的金钱、物质帮助或提供服务等利益。所以,临时救助份属行政行为范畴,是国家基于义务赋予公民利益的行政行为。

二、临时救助的法理基础

1.临时救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公平正义观念。在人类历史上,社会的公平正义曾经是那么的崇高和理想,既有孔子从有国有家者角度追求“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公平,也有墨子主张人与人之间“兼相爱”的公平,还有《礼记?礼运>》中勾勒出人类社会“天下为公”的公平,更有亚里士多德强调“矫正”的公平等等。然而到了现代社会,社会的公平正义更应该是具体的,是每一个人的公平正义,是任何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的公平正义。为此,现代社会为应对“所有的人都有责任解除呼救人的危难,任何处于危难之中的人都有权向他人呼救。”的诉求与权利建立了健全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尤其面对贫困群众,因疾病、年老等缺乏劳动能力的人和遭遇各种急难的人,国家必须公正地向其提供社会救助,为其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国家和政府应尽的责任和必须承担的给付义务。

nlc202309020249

2.临时救助是对社会权的保障

当今世界,现代国家不仅要积极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全,还要主动解决社会问题,大力发展社会救助事业,保障社会成员的社会权利。社会权是关于社会保障的权利,具体而言就是公民从社会获得帮助的权利。而国家的责任就是确保公民能够接受到应有的帮助,“使受助者能够合乎人类尊严地生活”。所以,与人身权、财产权等权利不同,社会权的实现更多依赖于国家的积极保护行为。福斯多夫更提出生存照顾说。“生存照顾”促使国家在社会发展中主动对公民生命权施以尊重和关怀,也促进社会权获得了实践的路径,即公民有依法从社会获得其基本生活条件的权利,并且在基本生活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公民有依法通过相关途径向国家请求提供基本生活条件的权利。

3.臨时救助通过可诉性获得保障

经过不断的发展,社会权的内容被许多国家写入宪法,由理论上的权利进而转化为法律上的权利,也就具有可诉性。“权利之保有者就自己的势力范围,恒受法律之保障,设有不法侵害之者,得依法排除之或请求救济。” A·J·M·米尔恩就表示“获得帮助权”首先是一种要求权,袁立对社会权进行分析时,在给付请求权和共享权的阐述里就反映出这样的可诉性“要求”,认为“给付请求权”立基于国家给付义务,可要求国家以积极作为的方式为公民提供某种利益,当国家并未提供给付义务时,公民可依给付请求权寻求救济,直接向国家请求给付,求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标准”;共享权则基于国家应该向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服务的前提,如果国家的给付行为违反了平等原则,则可要求国家给予相同的给付。 “请求国家给付”正是临时救助的应有之意,而在实践中也应得到保障。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就指出“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严格来讲,“请求国家给付”得以落实的路径是可向有权的救助主体提出,当救助主体未予以救助或救助不力时,下一步可寻求司法解决。在法治状态下,司法是权利的最终救济。“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因此,不言而喻,当社会权受到影响甚至侵害时可诉求保护。临时救助作为实现社会权的途径之一,享有受救助权利的公民有权请求国家为给付义务,公民首先向救助主体请求给付“解决生活困境的托底、急难救助”,在救助主体不实施救助或是救助不力时,继而可寻求司法的最终救济,以真正实现临时救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德]汉斯·J·沃尔夫.奥托·巴霍夫.罗尔夫·施托贝尔. 行政法.高家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郑功成.社会保障学.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5]《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

作者简介:

孙秀华,玉溪师范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

临时救助申请书 篇4

我xxx,男,住长塘村又泥冲,现年76岁,家庭成员2人。

20xx年11月2日,因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住进航天医院治疗,11月26日出院。住院期间共用去医药费用四万余元。

因我年老体迈,无家庭经济收入,两个儿子先后去世已多年,靠孙辈养老。我实在无力承担本次住院的巨额医疗费用,治病都是亲戚朋友借款筹措的。出院后还要定期复查、巩固治疗,这样一笔费用不亚于病上加霜。因此向民政部门申请大病医疗救助,恳请希给予帮助为盼。

xxx

临时救助申请书模版 篇5

本人刘长伦,男,1985年5月出生,未婚,重庆市奉节县石岗乡天星村人,2001年毕业于公平中学,因身患严重肢体残疾,(脊锥压迫神经下肢麻木,行走都有一定困难)无法进行体力劳动和正常工作,无业在家,导致生活团难,母亲因患精神病二级重度残,生活起居都要专人看护,因些每年还需要大量的医药费用过万余元,导致经济困难无法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现在父亲年过6旬加上照顾母亲和我的生活起居,思想压力及生活压力极重,现导致精神有点仿佛!老、弱、病、残的家庭生活及其团难,在加母亲巨额医药费用犹如雪上加霜,苦不堪言,所以我特此申请当地政府、民政给于临时性生活救助,在此向您们表示衷心感谢

此致!

临时救助申请 篇6

尊敬的XX县民政局领导:

我是XX镇XX村第一小组村民XXX,今年73岁,是一名先天性聋哑并患精神病的孤寡老人,无劳动能力,日常全靠政府救济。近几年,随着年龄渐增,身体每况日下,患有多种疾病,长期需要药物治疗。去年年底,我居住的泥砖老屋失火,烧毁严重,随时可能倒塌无法再居住,使我的生活雪上加霜。现特向县民政局提出救助申请,恳请民政局领导解决我生活和住房困难。

此致 敬礼

临时救助的申请书范文 篇7

一、临时救助的对象

(一)在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专项社会救助制度覆盖范围之外,由于突发事件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低收入家庭,重点是低保边缘家庭;

(二)虽然已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专项救助制度覆盖范围,但由于突发事件造成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的家庭;

(三)当地政府认定的其他需要救助的城乡困难家庭。

二、临时救助范围

(一)家庭成员中有患危重疾病,在扣除各种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部分和其他社会帮困救助资金后,因个人负担的医疗费数额较大,直接导致家庭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的;

(二)家庭成员中有遭遇车祸、溺水、矿难等人身意外伤害,在扣除各种赔偿、保险、救助等资金后,个人负担仍然较重,导致家庭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的;

(三)因火灾等突发性意外事件,造成家庭财产重大损失,导致家庭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的;

(四)高中阶段贫困家庭经各种救助措施帮扶后,仍然无力支付

教育费用,或被国家认可的全日制院校正式录取的大学生,家庭无力支付入学报到费用的;

(五)经其他救助措施帮扶后,家庭基本生活仍然难以维持的城乡低收入家庭。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救助

(一)因打架斗殴、交通肇事、酗酒、赌博、自杀、自伤、吸毒等原因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

(二)家庭成员有就业能力而无正当理由拒绝劳动、就业,不自食其力的;

(三)有赡(扶、抚)养能力的义务人未依法履行赡(扶、抚)养义务的;

(四)参与或从事政策和法律明令禁止的活动的,或受到处罚导致生活困难的;

(五)不按要求提供申请资料,拒绝管理机关调查,隐瞒或不提供家庭真实收入,出具虚假证明,或无理取闹、谩骂、侮辱、威胁工作人员的;

(六)县区以上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不予救助的人员。

四、救助标准

一年内同一事由申请临时救助的次数不得超过两次;符合救助

条件的救助对象以相同事由申请临时救助,救助金额原则上相同,并且视情况比照其他救助标准。

五、临时救助程序

临时救助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或受委托的家庭成员、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向居住地镇民政所提出书面申请,填写《临时救助申请表》,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居民身份证、户口簿(户籍证明);

(二)突发事件的相关材料;

(三)市、县(区)民政部门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

镇接到临时救助申请后,将基本情况录入社会救助动态监控系统。入户调查、邻里走访,并组织评议小组对申请家庭进行评议。公示申请家庭情况及申请事由。公示期满,镇签署意见并将材料报县民政局审批。县民政部门给予批复。符合条件的家庭携带有效证件到指定金融机构领取救助资金;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家庭,镇民政部门予以回复。

社会临时救助 篇8

9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为困难群众兜底线救急难。

上述会议决定,按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应急、过渡性救助,做到兜底线、救急难,填补社会救助体系“缺项”。

目前中国有1.2亿贫困人口,其中有4000多万人并未纳入低保。在目前低保资格限制过严、低保人数少的情况下,必须要有比较系统、大量的投入来做社会救助。

上述会议强调,要坚持应救尽救,加大资金投入,将政府救助、社会帮扶和家庭自救有机结合,确保有困难的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让人民群众心中有底、敢于创业,缓解后顾之忧。

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

上述会议指出,建立该制度,对于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应急、过渡性救助,做到兜底线、救急难,填补社会救助体系“缺项”。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专家唐钧指出,临时救助制度就是想弥补社会救助方面的缺漏,但是临时救助是“托底线、救急难”,这也是中央高层今年以来一直强调的。而由于需救助的情况差别较大,临时救助的标准如何确定、资金如何监管将是临时救助制度实施需要克服的问题。唐钧认为,这需要加强社会监督,通过信息公开让公众知道用了多少钱,用在了哪里。

此前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曾指出,临时救助一般分2种情况,意识支出型贫困,指因为家庭有重病人、孩子上学支出的数额较大等情况而陷入贫困;另一种则是急难性贫困,指因为火灾、交通等意外事故导致家庭出现的暂时性、阶段性的贫困。

窦玉沛表示,由于临时救助是临时性的、一次性的救助,救助标准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努力解决其基本生活困难。

救助资金列入地方预算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临时救助将实行地方责任制,救助资金列入地方预算,中央给予适当补助。

王振耀认为,中国的救助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都是由地方政府负责,资金列入地方预算的体系。“但在过去实际救助中,中央财政占比是大头。所以,在临时救助问题上,中央的投入应该也不会少。”

而在地方责任主要指两方面,一方面地方政府要负责核实,另一方面是拿出一部分财政预算资金。

中央投入也可能会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有学者指出,目前中西部地区一些地方的救助资金大约70%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

除了财政支出外,社会力量也将参与临时救助中。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引导大中型企业、慈善组织等设立公益基金,发挥好社会服务机构、志愿者的积极作用。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按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

王振耀认为,下一步需要解决慈善免税在体制上的障碍问题。他表示,目前社会力量参与慈善的免税资格需要审批,并且并不能持续,需要年年办理,“手续办得非常慢,客观上等于没有免税”。

镇新居民临时救助方案 篇9

为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进一步完善社区综合服务体系,特制订临时救助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救急救难、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

(二)坚持政府救助、社会互助相结合的原则;

(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二、临时救助的对象和范围

(一)临时救助对象

凡在**镇辖区范围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因临时性、突发性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家庭,可享受临时救助,主要包括以下对象:

1.在我镇实际居住满1年以上(以暂住证为准)、有固定住所,在单位上班,家庭成员疾病或突发性事件造成生活暂时困难的。

2.其他特殊困难对象。

(二)临时救助范围

(1)因医治危重疾病,医疗费数额较大,导致家庭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

(2)因遭遇突发性、不可抗拒因素导致家庭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

(3)其他特殊原因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家庭。

3.下列对象不予申办临时救助:

(1)参与打架、斗殴致伤的人员;

(2)因违法、犯罪及酗酒、自杀、自残的人员;

(3)因工伤事故、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以及其他赔付责任人应予支付费用的人员;

(五)其他特殊事故不符合救助的人员。

三、临时救助的标准和方式

(一)临时救助的标准

1.临时救助根据救助对象困难原因、程度、种类等因素,结合临时救助资金状况等实际情况确定,一次性救助金额最高限额为1000元。

2对突发性危重病患者的临时救助,原则上1年只能申请1次,因其它困难多次申请时,视情逐次调低每次救助金额。

3.社会影响大的特殊困难对象确需增加救助金额的,由管委会研究后,作个案处理。

(二)临时救助的方式

临时救助以提供现金救助为主要方式,临时救助原则上直接发放现金;

四、临时救助的申请、审批和发放程序

(一)申请。申请临时救助的家庭,应向暂住地所在社区提出申请,同时出具以下证明材料:1需同时出具暂住证原件、与用人单位的用工证明.2、填写《**镇临时救助申请表》

(二)受理。社区接到临时救助申请之日起,于5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核实,签署意见盖章后连同申请材料一起上报管委会新居民事务科。

(三)审核审批。管委会新居民科自接到申请材料后,通过入户核查、社区调查等方式,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对符合临时救助家庭,签署意见盖章后上报管委会;对不符合临时救助家庭即发出书面通知告知,并说明理由。

(四)发放。对于符合救助的家庭,由社区实行现金发放临时救助金。现金发放时,申请人或受委托人必须持身份证到社区领取救助金,并签字。

五、临时救助资金的筹集和管理

(一)资金筹集。临时救助资金主要通过部门预算、社会捐助的慈善资金及企业结对等方式筹集。

(二)资金管理。临时救助资金由管委会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年度结余资金可结转下年度使用。

六、组织与实施

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实施细则 篇10

一、救助对象凡具有本县常住户籍的城乡居民,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可申请享受临时救助:

(一)城乡低保户家庭因病、因灾(非自然灾害)或遭遇突发性事件等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的家庭;

(二)在城乡低保制度和其他专项救助制度覆盖范围之外,因病、因灾(非自然灾害)或遭遇突发性事件等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城乡低保边缘户家庭(月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120%以内的家庭)

(三)县政府认定的应当救助的其他特殊困难人群。因流域性水灾、旱灾、风雹灾等自然灾害,以及较大范围遭遇环境污染、破坏性灾害和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社会性灾害的救助,依照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办法处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实施临时救助:

(一)因打架斗殴、交通肇事、酗酒、赌博、吸毒等违反法律法规等原因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

(二)拒绝管理机关调查,隐瞒或不提供家庭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三)县政府认定的其他不予救助的人员。

二、救助标准临时救助标准原则上按照申请对象困难程度实行分级、分类救助。

(二)城乡低保户家庭因灾(非自然灾害)或遭遇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生活出现较大困难的,常补对象:年累计救助金额不超过4000元,非常补对象:年累计救助金额不超过2000元;

(三)城乡低保边缘户家庭,因患重症病造成基本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经其他各种救助帮困措施后(当年个人负担医疗费累计超过10000元),仍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年累计救助金额不超过1000元

(四)城乡低保边缘户家庭因灾(非自然灾害)或遭遇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年累计救助金额不超过2000元。

三、申请、审核和审批程序

(一)申请临时救助的家庭,以户为单位,由户主向户口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如实提供家庭成员户口簿、身份证、城乡低保户提供《低保证》、城乡低保边缘户出具收入证明、单位和社会救助帮困的情况证明以及其它能够证明其困难程度的有效证明材料。如遇突发事件还应提供突发事件(故)证明或现场目击证明材料。

(二)乡镇人民政府自接收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核实,由乡镇民政办指导申请人填写《市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申请审批表》,提出初步意见后连同申请人提交的有关证明材料报区民政局;

(三)县民政局自收到乡镇人民政府上报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对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家庭,通知乡镇民政办在申请救助家庭户籍所在居(村)委会张榜公布。无异议的,按照批准的救助金额一次性发放给申请救助家庭。对不符合条件的家庭,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对申请临时救助的城乡低保边缘户家庭收入的核定与计算,按照《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市人民政府第100号令)、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关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民发〔〕199号)执行。对患重症病的城乡低保户、城乡低保边缘户的核定,按《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民字〔号)执行。

四、资金筹集和管理

(二)资金管理。设立临时救助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结余资金可结转下年使用,不得用于平衡预算或挪作他用。逐步实现临时救助资金社会化发放,临时救助资金使用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相关部门、各乡镇、各村(居)委会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对临时救助制度建设的领导,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总体规划。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把临时救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不断加大投入。及时研究和解决临时救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探索和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切合广大城乡困难群众需要的临时救助制度,广泛宣传临时救助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临时救助工作,在全社会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

上一篇:远程非学历总结培训下一篇:浅秋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