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想道德总结

2022-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是一种事后记录方式,针对于工作结束情况、项目完成情况等,将整个过程中的经验、问题进行记录,并在切实与认真分析后,整理成一份详细的报告。如何采用正确的总结格式,写出客观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生思想道德总结》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小学生思想道德总结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生能力的教学培养经验总结

摘 要:丰富的知识是思维的基础,思维一般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工的。没有丰富的思维材料,再好的加工方法也是徒劳的。

关键词:能力;教学目标;设计思路;分层

何谓“能力”?能力是认识活动中一种顺利地完成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活动方式,是技能的高水平的综合。基于此认识,我们倡导学科能力的培养要程序化、过程化。

能力与知识,一个是过程,一个是结果。从一次认识活动来说,能力和知识二者似乎是不相干的。然而,人的认识活动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以至无穷。在认识发展的长河中,个人的知识(概念、表象)不断地积累着、丰富着。丰富的知识是思维的基础,思维一般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工的。没有丰富的思维材料,再好的加工方法也是徒劳的。

学生要达到的能力在《课程标准》中有具体的规定,对于这些“学生能力的培养”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一、 剖析科学思维,确立教学分目标

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就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他认为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在具体论述管理方法时,泰勒指出:第一,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在过去,则是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各自的能力进行自我培训。第三,与工人的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

就像泰勒指出的一样: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我们的教学培养也要有剖析科学思维的过程,在剖析的过程中要提炼科学具体的思维步骤。例如,我们以学科应试能力为抓手剖析“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例,在分解专业人员解答主观题有以下的思维过程:

第一步,审题。仔细阅读设问,确定自己将做什么,明确题干的指令。

第二步,精读。回到材料中精读材料,确定哪些材料符合指令的有效信息,辨别、确认哪些是不符合指令的无效信息。

第三步,对应。将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和教材中的观点进行有效对接,为生活化的材料素材寻找教材的支撑点。

第四步,表述。按照学科的通识要求,按照学科规范术语化的呈现答案。对这样的思维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进行整体的教学渗透:

教学第一步,精确审题能力的培养。精确审题能力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指令”意识,把握指令非常重要,如果指令把握得不准确,答题往往会南辕北辙,答非所问做无用功。

教学第二步,阅读提取能力的培养。阅读提取能力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捕捉”意识,对于符合指令的有效信息要能够有针对性地呈现出来,对于不符合指令的无效信息要能够剔除。

教学第三步,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学以致用能力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教材意识,对于阅读提取的有效信息要能够精准地与教材相应知识对接,做到把教材知识和生活实际相对接。

教学第四步,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书面表达能力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对于学科通识的表达方法要能够及时呈现,呈现的文字要是学科术语,呈现的结果要有条理。

通过这样四步的教学总体设计,要求达到专业人员解答主观题的思维过程是严密而科学的。

二、 巧妙设计思路,整体构架总目标

教学总体设计只是大框架,培養学生能力,我们还要形成具体的课堂环节。例如,以学科应试能力为抓手剖析“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例,我们的课堂思路就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步,科学思维课。向学生展示科学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探究科学思维的过程中既能体会科学思维的重要性又能理清自己的思维逻辑。

第二步,知识教学课。这里的知识教学课既指我们的家常课,又有别于日常的家常课。它的特殊性在于在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对科学思维的渗透。

第三步,思维巩固课。经过一段时间教学以后,通过教学测量学生的思维掌握状况。

第四步,知识教学课。这里的知识教学环节指的仍然是渗透了思维训练的家常课。不过,思维渗透的难度加大了。

第五步,思维提升课。经过这样的若干个环节以后,若学生整体掌握了基本的思维,就可以进行下一个思维环节的训练和提升了。

……

如此循环往复,整体架构科学的课堂。

三、 分层实施思路,步骤跟进促内化

依然以学科应试能力为抓手剖析“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例,我们的课堂环节就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步,生活化的思路解读。例如,精确审题能力的培养,我们首先就可以列举生活化的指令,在师生共同探究生活化指令的时候明确指令的重要性。

第二步,学科化的思路展示和解读。例如,精确审题能力的培养,我们就可以展示中考评价中的不同指令,在师生共同感受考试评价中指令变化的魅力的同时渗透指令的重要和魅力。

第三步,基于生活化的学科游戏。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指令的分解与组合的魅力,激发兴趣,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高度。

第四步,探究训练。例如,精确审题能力的培养,我们就可以继续列举同质的考试评价试题,让学生在类似的情境下还原整个思维过程。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中分层实施科学思维,促进学生能力的技能化。在掌握操作的过程中进行能力的内化,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构建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冯艳娥

第2篇:贾谊《新书》思想研究综述及总结

摘  要:贾谊《新书》是汉代大一统之前的著作,它前接先秦诸子百家时代后启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时代。《新书》中有很多诸子思想的体现,但是其本质还是儒家思想。贾谊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又做出了建设性的发展,丰富了儒学的“礼”的思想。关于《新书》思想的研究,历来都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论文就其研究做一个小的综述和总结。

关键词:《新书》;思想;诸子思想

作者简介:孙明杰(1994.9-),女,满,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人,大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

[

[

贾谊现存世疏文共58篇(其中2篇阙文),都收录《新书》中。《新书》中有贾谊的上疏、有政论文、有任太傅时的教案,还有早年的作品,可以说里面的每篇文章都是贾谊思想的体现。《新书》中不仅仅有政治思想,还有教育、经济、文艺等思想,是研究汉初社会文化的重要文本。本论文先就现有关于《新书》思想研究的论文、专著做一个简要的总结,然后进行概括。

一、《新书》思想研究综述

关于《新书》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这三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比较综合性的研究。下面就主要方面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有关《新书》儒家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关于“仁政”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关于“礼治”的研究。关于“仁政”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比如赵敏的《贾谊仁政思想简论》、刘永艳的《论贾谊崇仁尚礼的治国方略》等,从不同的角度对《新书》中的“仁政”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关于贾谊“礼治”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贾谊礼治思想提出的背景、礼治思想的具体的内容及礼治思想的师承关系及影响等多个方面。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文章有黄宛峰的《略论贾谊的礼治思想》、丁毅华的《荀子、贾谊礼治思想的传承——兼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思想基础》、唐雄山《贾谊礼治思想研究》、贺春健的《贾谊礼治思想溯源》等都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这个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像贺春健的《试论贾谊礼治思想的价值及局限》,从正反两方面研究了贾谊“礼治”思想的利弊。除了专门的论文研究,还有像徐复观的《两汉思想史》这样的专著,虽然并不是专论贾谊思想的研究,但是在论述贾谊的部分,也对其“礼治”思想进行了相应的论述。

关于《新书》中法家思想的研究,比较多的是集中在政治方面,王震亚的《论贾谊的法家思想》认为之所以一直以来标榜贾谊为儒家代表人物是因为受到“尊儒反法”的影响。祁玉章的《贾子探微》认为“贾子生于专制鼎盛之际,其尊君思想受到法家影响殆不可免”。还有的研究是就贾谊所提出的政治主张来阐述其法家思想的表现的,比如周双利的《论贾谊和“削藩”》更为集中地探讨“削藩”所体现的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裂的法家思想。

在研究贾谊法家思想的研究方向上,还逐渐扩宽出贾谊的法律思想,如袁兆春的《贾谊法律思想初探》不仅论证了贾谊的诸多政治法律思想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还论述了礼与法的关系。胡春丽的《贾谊法治思想对汉代政治的影响》先论述了历史上把贾谊作为儒家代表认为还是法家代表人物的分歧,然后着重讨论作为法家代表的贾谊的表现,并说明了这些带有法家色彩恶政治主张对于汉初政治的重要作用。

除了政治方面的研究,还涉及到一些其它方面,比如华中工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组写作小组的《贾谊的“积粟”和晁错的“贵粟”——初评西汉初期法家的经济思想》论述的是法家思想在贾谊经济政策中的反映。

研究贾谊的道家思想大多关注在他的《鵩鸟赋》等汉赋作品上,但是有些研究是从《新书》中的文章来论证贾谊的道家的思想的。

冯友兰的《贾谊的哲学思想》认为作为哲学家的贾谊,其实是继承并且发展了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新书》中的《道德说》是汉初重要的一篇哲学文章。杨希强的《贾谊之“道”的哲学意义探析》从《道德说》和《道术》入手,认为贾谊在政治上所表现出的儒法结合的哲学基础是道家思想。

除了上述专论《新书》中道家思想的研究外,还有一些论文在讨论秦末汉初的儒道合流的时候也谈到贾谊在《新书》中所表现的道家思想。通过上述论述,可以发现在研究《新书》中所体现的道家思想这个方向时,研究者大多把道家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认为贾谊哲学上的指导思想是深受道家的影响。

研究贾谊《新书》中的思想,除了各持一端思想流派或各有侧重的思想外,还有一些综合性的研究。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祁玉章的《贾子探微》就认为“贾子生于暴秦之后,黄老思想当世之时。故其论道杂糅各家,兼采众长;论政则以仁为本,仍缘儒家之传统,不稍变更;论学则则古称先,修己治人,实乃一贯之历程。”冯国利的《贾谊的政治哲学思想》认为《新书》中《道术》、《六术》、《道德说》是贾谊政治哲学观点的总纲,认为贾谊的政治哲学观受到儒、法、道三家综合的影响,并形成了一个完成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较为深刻地讨论了儒法道对于贾谊思想的影响。更为详细的是潘铭基的《论贾谊学术思想之归属——兼论其思想之时代意义》论证了贾谊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的关系,并且说明贾谊的思想杂糅诸家并不是一个意外,在当时汉初的诸多思想家、政治家如晁错、陆贾等人都是融汇诸家思想的。而梁安和的《贾谊思想研究》的观点仍然是认为贾谊受到诸家影响,但是在把贾谊的人生分为不同时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思想研究。还有的观点认为是贾谊在融合各家之后,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系统,比如金春峰的《汉代思想史》认为贾谊的思想既不同于申、商、韩非的法家思想,又不同于孔孟,所以说贾谊的思想是自成体系的。

通過上述的简要论述,可以做出如下总结:第一,《新书》内容丰富,思想复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自持己见,不过这就使研究有所偏漏。所以,选定一个研究视角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二,在《新书》研究中,存在着重研究部分名篇忽略整体,着重研“事势”忽略“连语”、“杂事”的现象。“事势”、“连语”、“杂事”这三部分构成了《新书》的全貌,包含了贾谊思想的全貌,对于“连语”、“杂事”的忽略不利于全面客观的研究贾谊《新书》。

二、贾谊《新书》思想总结

上文对于《新书》思想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看出《新书》蕴含的思想丰富,一方面汉初距先秦社会未远,社会思想并未完成整合,成书年代的思想背景使《新书》中蕴含着诸子思想;另一方面,贾谊本身博学多闻,通百家思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所以在其作品中自然有所体现。不过,我们认为贾谊的《新书》儒家思想是根本,其它思想为末。

首先,在师承关系上,贾谊为儒学一脉。《汉书·儒林传》中记载“汉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太中大夫刘公子皆修《春秋左氏传》。谊为《左氏传》训诂。”[1]《经典释文·序录》中也有“况传武威张苍,苍传洛阳贾谊”[2]无论是荀子—李斯—吴廷尉—贾谊这一师承脉络还是荀子—张苍—贾谊的师承脉络,都可以看出贾谊为儒学一脉。并且,贾谊还为《春秋左传》训诂,所遵从的儒家所倡导的注重文献传承的思想。其次,《新书》内容虽然是旁征博引,但其目的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汉帝国。对此,贾谊所倡导的做法既不同于道家的“無为而治”也不同于法家的“刻薄寡恩”。文帝时期,同姓诸侯王和匈奴问题是威胁社会稳定的两大因素。对于匈奴问题,贾谊提出了“三表”、“五饵”之策,希望通过仁爱等一些非武力的方式征服匈奴;对于诸侯王问题,贾谊希望达到“众建诸侯以少其力”的目的。除此之外,在汉初社会倡导“休养生息”时,贾谊就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隐患,这其中包含经济、民风等诸多问题,贾谊希望文帝能够重农抑商,并把重点商业,如铸钱、铜布,收归国家。一来是让经济能够长足发展,二来是遏制因贫富差距所带来的社会不良风气。由此可见,这与当时的黄老“无为”思想的截然不同的,并且贾谊所提倡的政治手段是与法家不同的。贾谊的“过秦”就是批评了秦朝所推崇的法家政治。

不过,还需要强调的是,《新书》的儒家思想和先秦时的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而是先秦儒学的继承发展。“自孔子之死也,有子长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3]可见,先秦儒家内部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汉初社会与先秦社会的政治环境是不同的,汉初亟需解决的巩固政权,而先秦社会面对则是诸侯争霸,所以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儒学自然也是要内部调整的。并且,儒学的发展其实一直未间断过,孔子提倡“仁”,孟子提倡“仁政”,荀子则发展儒学的“礼”,提出“礼治”学说。《新书》成书之际虽去秦未远,但是社会的变动却是巨大的,所以我们确定《新书》思想之本还要从本质来看。

关于《新书》儒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本人毕业论文中将进行具体的阐述,在此略讲一二。在政治上,《新书》体现出了儒家的基本治国原则“仁”与“礼”,并且贾谊把荀子的“礼治”提升到了“礼制”的制度高度,为儒家“礼”之思想做了突破性的进展;在经济主张上,贾谊强调重农抑商,以民为本的理念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重要体现;在文化教育上,重视太子的德育,重视儒学典籍的教育作用,希望形成一个自天子宫廷到诸侯大夫再到平民百姓这样符合“礼”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可见《新书》中所提倡的思想在本质上与儒家思想是相同的。

注释:

[1]班固:《汉书·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2]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韩非:《韩非子》,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

参考文献:

[1]方向东译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

[2]班固:《汉书·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3]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韩非:《韩非子》,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

作者:孙明杰

第3篇:农村基层党建思想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总结

摘 要:农村基层党建思想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就很重视农民、农村问题,中国共产党受其影响,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在革命实践中十分重视农村建设并将其总结为经验,历届党中央领导人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与发展并形成农村基层党建思想,主要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农民、农村观为思想渊源;坚持以与时俱进发展的农村基层党建思想为命脉;坚持以农村工作为重点三点主要经验。

关键词:新中国;农村基层党建思想;基础;历程;经验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农村工作领导中心,是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也是党开展农村工作的骨干细胞。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汇时期,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障国家粮食生产、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等是必须要完成的硬任务。”因此,要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就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贯彻落实农村基层党建思想,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保驾护航。新中國成立70年来,我国农村基层党建思想从逐步形成到不断完善,为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一、新中国农村基层党建思想的发展基础

新中国农村基层党建思想形成至今已有70年。当前精准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地开展,牢牢抓紧农村基层党建是农村地区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政治保障。而农村基层党建思想是农村基层党建的理论先导。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重视农民、农村问题,中国在此基础上将其发展为农村基层党建思想,不断与我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积极总结革命发展过程中我国农村基层党建经验,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基层党建思想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与经验总结。

马克思、恩格斯很重视农民、农村问题。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认为农民对于政治的冷漠态度,促使他们成为专制制度强有力的支柱,无产阶级为了夺取政权,必须要与农民进行联系。同时,恩格斯还指出农民是不仅是生产的力量,而且还是重要的政治力量。农民作为工人的同盟军对无产阶级夺取革命事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政党要从城市走向农村,成为农村中的一股坚强力量。十月革命后,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基础上,十分重视农村政权问题,提出在农村建立由农民掌权的政权组织,建立贫苦农民委员会。贫苦农民委员会实际上成为无产阶级专政在农村的代表,也是苏维埃俄国在农村的基层组织。这不仅使苏维埃俄国自上而下建立起统一的政权体制,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得到巩固,而且农村实现更稳定和谐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重视农民、农村的思想为我国农村基层党建思想的生根发芽做出巨大贡献。

我国农村基层党建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农村革命建设过程中实践出来的。中央领导集体在长期领导农村革命武装斗争中,以马克思主义农民、农村观为基础,开创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一是在我国建立农村支部,消除了党组织建设中的留白处。1925年,在中国韶山建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国湖南韶山支部,极大地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渗透力,拓宽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范围。二是积极吸收农民入党,扩大党组织力量。毛泽东同志认识到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并结合实际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了战胜敌人必须向工人、青年积极分子以及农民敞开大门以扩大组织力量,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人才基础。在党的四大中也提出“凡有党员三个以上均的成立一支部”,为吸收农村党员提供便利。三是重视党员素质,加强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建设。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对新入党的党员,层层把关,择优录取,并加强无产阶级思想的领导,注重农村基层党员的思想教育,纠正错误思想。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国农村基层党建思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基层党建思想。

二、新中国农村基层党建思想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以长期革命实践总结的农村基层党建经验为基础,不断结合我国农村基层党建发展实际,逐步发展并完善农村基层党建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中央领导人不断继承前人理论作为发展基础,开拓创新,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基层党建理论向纵深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时代与实际特征,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廉政建设方面全面发展了我国农村基层党建思想。

第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基层党建思想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基层党组织遍布各个地方、单位与部门,中共中央开始对农村基层党建进行全面整顿。党中央认真总结农民运动与农村党支部建设经验教训,得出我国既然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和发挥领导核心作用。1954年第一次全国农村党的组织工作会议提出:“全乡建立一个乡支部,在农业生产合作社中可建立党的小组,党员多的建立党的分支部。”[1]1962年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指出:农村中的党委、支部、总支部是“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农村基层党组织之所以是领导核心,这主要是因为它担负着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工作的全面领导职能,是其他任何组织都替代不了的。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我国农村基层党建思想偏离了正确轨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不可避免,遭受重大冲击并被迫停止活动,出现政社合一、政社不分的情况,其职能也被替代。因此,在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基层党建思想遭受重创,并在发展中逐渐偏离。

第二,改革开放到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期间,我国农村基层党建思想开始恢复并向纵深推进。针对当时我国农村普遍出现思想、作风以及组织不纯的情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党建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的执政党兴衰成败的教训基础上发展了农村基层党建思想,重视并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地位,推进毛泽东农村基层党建思想具体化。一是废除农村基层党组织政社不分、政社合一体制,鼓励村民自治。1983年,《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宪法》规定,实行政社分设,建立乡政府。要求乡以下实行村民自治,设立村民委员会。”[2]在这一时期,乡镇村委、党支部纷纷恢复与建立。1985年,就已经建立9万多个乡镇人民政府、82万多个村民委员会。二是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1986年主要在农村中开展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风和组织整顿,理顺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改革、建设的关系,并在改善官僚主义作风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三是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2年起,中央连续出台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积极推动农村生产制度变革,这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调动农民积极性,为农村基层党建提供经济基础与物质条件。

第三,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六大期间,这一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识到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出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核心地位被边缘化、自身建设不足、党干部领导地位的领导水平不强等问题。在这一情况下,江泽民同志积极继承农村基层建设思想,抓住时机,重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战略地位,在农村基层党建中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农村基层党建。1990年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明确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指导思想。紧接着1992年召开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推广了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的经验。”[3]同时,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1999年颁布《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强调“乡镇党的委员会和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4]此外,加快培养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讲话中指出:“加强以农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中共十六大到十八大期间,我国农村基层党建思想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体系。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推进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最关键的是党,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认真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5]因此,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武装农村基层党员头脑,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理论建设;提出以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农村基层党员良好作风建设;提出加大从优秀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高素质人才到农村从而为其提供人才基础,不断完善组织建设及其相关建设。

第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基层党建思想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不断开拓创新,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农村实际,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继承历届中央领导人的优秀思想基础上,积极着手发展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思想。2019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从组织与思想建设等方面对农村基层工作提出新要求。一是在思想建设上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农村基层党建,以“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的政治灵魂”紧扣农村基层党组织理想信念帽子,农村基层党建思想建设永远在路上;二是组织建设上坚持以合格的党员标准培养农村基层党员,培养为农民服务与精准扶贫工作服务的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三是作风建设上坚持“三严三实”与加强党员党性培养,积极践行群众路线,整顿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之风,以此严肃农村党员的工作以及思想等作风;四是制度建设上细化实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安排,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强化政绩考核,进一步突出政策支持;五是廉政建设上重视建设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开展“两学一做”,强化基层干部廉政工作的教育与监督,着力建立防腐败机制体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拒腐防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方位多方面继承发展农村基层党建思想,为农村基层党建思想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农村基层党建思想的发展经验

自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國农村基层党建思想逐步发展成熟,并进一步完善,巩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认真总结农村基层党建思想70年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中国农村基层党建思想要以马克思主义农民、农村观为思想源头。我国历届领导人的农村基层党建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农民、农村观继承的结晶。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农民、农村的发展,强调无产阶级必须联合农民阶级,走向农村;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基础上,提出“在每一个部队成立共产党支部”[6],积极吸收党员,扩大党组织覆盖范围,并在“农村建立党支部”[6],密切联系农村人民群众;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农民、农村观为思想源头,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置于农村经济、文化、政治等工作的核心,进一步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基础性作用;邓小平同志在对马克思主义农村基层党建理论的正确理解基础上,逐步恢复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生活,指引我国农村基层党建思想走向正确方向;江泽民同志充分继承农村基层党建理论,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战略性地位,巩固农村基层党支部工作地位;胡锦涛同志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紧抓农村基层党建,进一步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我国历届领导人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农民、农村观为思想源泉与理论前提,始终作为继承与发展的理念遵循与行为准则,使之形成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并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基层党建思想长足发展。

第二,中国农村基层党建思想要以与时俱进发展农村基层党建思想为命脉,保持农村基层党建的思想活力。历届中央领导人结合时代与农村实际特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我国农村基层党建思想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基层党建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各个时期我国农村基层党建面临不同的问题,历届中央领导人提出的解决方案自然也不同,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保持了农村基层党建思想的活力。

毛泽东同志面临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遍布全国各地农村的情况,着手全面整顿,不断强调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业生产合作社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与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邓小平同志面临农村基层党组织瘫痪的状态,坚决废除不符合时代的旧体制,建立乡政府,实行村民自治并大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村基层党建提供经济条件制度保障;江泽民同志面临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核心地位边缘化情况,着手修订《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进一步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并不断培养农村党员党性,为农村基层党建提供人才保障;胡锦涛同志面临农村基层党组织思作风等不纯与组织设施配套不完整的问题,强调学习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配套设施,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设施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农村实际,积极响应中央一号文件,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信念,加强农村基层党员教育学习与政绩考核,建立第一书记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第三,中国农村基层党建思想要以农村工作为重点,推进农村基层党建思想不断发展。历届中央领导人的农村基层党建思想既一脉相传又与时俱进各具特色,在坚持以农村工作为重点,逐渐从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思想建设、廉政建设以及制度建设五个方面完善农村基层党建思想,不断推进农村基层党建思想深化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农村一穷二白,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抓农村工作,强调基层党组织在生产发展上的引导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产快速发展,完善农村基层治理党组织处于核心地位的思想;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基层治理制度普遍僵化,工作也止步不前,邓小平同志破除农村旧体制,大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村民自治,大大增强农村建设活力,农村基层党组织成立数量与质量空前提高,农村基层党建基本恢复;江泽民与胡锦涛同志在牢牢以农村工作为重点的基础上,不断改革与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各个方面的体制机制,促进农村基层党建思想不断深化,并走向成熟;进入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基本底线,以乡村振兴为战略,围绕农村硬任务,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不断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跨步向前脱贫致富,不断走向小康社会,从而推动农村基层黨建思想在思想、组织、作风、制度以及廉政建设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EB/OL][2019-02-28].http://da-ngshi.people.com.cn.

[2]明星.我国新时期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变革的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5.

[3]孟祥诚.论江泽民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4]《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EB/OL][2019-02-28].http://www.zyxdjw.cn/web/front/news/detail.php?newsid=282,1999-02-13

[5]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中央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6]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10.

作者:邓小梅 王琳

第4篇: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总结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名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千秋大业。另一方面,小学生的思想可塑性强,少年时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非常特殊阶段。因此,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呢?通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

一、着眼小处,从点滴习惯中加强德育引导

“习惯不养成,一切等于零。”德育教育更要本着小处着手的原则,把对学生的习惯养成定位于“实”和“小”上,在日常学习琐碎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宠儿,全家的期望,父母一心渴望孩子成为他们的骄傲,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吃亏,受委屈、受挫折,从而一再的满足他们的要求。一位家长曾这样说过,我们小时候受过苦,条件不好,现在条件好了,只要孩子要什么,我们都能满足他。殊不知,这种溺爱会使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在在艰苦成长路上的品格力量,形成了只知道追求生活享受,不爱惜劳动成果,任性、自私、争强好胜、好逸恶劳。前苏联作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能起作用。知识

需要道德的引导,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在我刚刚当一年级班主任时,有一次全班同学在做游戏,表现好的奖励小礼物,一位小同学得到了礼物非常高兴,过了一会儿,他因为顽皮,老师把礼物要收回来,他因为接受不了此打击,边哭边打老师。在这个例子中,这位同学自尊心太强而内心脆弱,任性、固执表现尤为突出。还有的学生一年级选上了班长,但在二年级全班评选中落选了,他因为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专门与老师,同学找茬生气。还有的同学自私自利,做什么事情总先想到自己……造成这些同学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们的道德意识方面的残缺,但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家庭和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因此,我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同学们接触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我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使他们从小就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他们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同学有困难,有人主动帮助他,劳动时,有的同学不怕脏,不怕累,对待老师有礼貌等。我善于抓住这些典型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那些拿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同学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学生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

潜移默化的净化他们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学生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

二、班级教育,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班级是教师进行教育的主阵地。班级德育教育要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重点,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因此,我利用班队会和思想品德课这一有利时机,把掌握道德知识和进行道德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用生动典型的事例,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创设一些生动活泼、吸引力强的实践活动。寓道德教育于生活实践中,把道德学习与道德行为融为一体,坚持“学”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要启发学生自觉地进行思想道德学习,我就利用节假日安排有意义的道德实践活动。如:三月份是雷锋事迹教育、植树节环境教育,四月份的清明祭扫活动,五月份五一劳动教育,六月份儿童成长教育,七月童心向党教育,九月重阳敬老教育,十月国庆爱国主题教育等。通过这些特别的日子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的情感,在板报中布置一些关于道德行为图片,在班内开展值日卫生区,让学生轮流当组长,根据他们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中首先做到率

先垂范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成为学生道德学习的楷模。如果“模不模,范不范”何以为人师?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时时处处做学生的榜样,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我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我经常和学生一块打扫环境卫生和教室清洁卫生:教育学生搞好团结,我首先做到和科任老师搞好团结: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我在板书时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当然,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长期熏陶才能形成。为建设良好的班风,我长期着重抓学习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5篇:学生思想道德评价总结

学校作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对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负有重要责任。长期以来,我校一直把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常抓不懈。特别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以来,我校大力开展了:安全教育日安全小报展览、“铭记烈士遗志誓为领巾添彩”、“大手拉小手 我们交朋友”、走进社区清理垃圾、“沐师爱报师恩”、“文明礼仪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提升了小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深入贯彻落实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建立了升国旗制度,重要节日、纪念日活动制度,定期召开班团会制度等,使学校德育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具体工作如下:

评价分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为三个层次:低年级(

一、二年级)、中年级(

三、四年级)、高年级(

五、六年级)

一、进行自我评价

根据评价标准:

低年级: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这三项内容中的评价标准,首先进行自我评价,两周一次,根据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类。

中年级:尊敬国旗,会唱国歌,积极参加升旗仪式;尊敬老师,听父母长辈的话;爱护、帮助小同学;经常使用文明用语,礼貌待人;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主动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有竞争意识 ;遵守学校纪校规,遵守公共秩序和法规,爱护公共设施,有环境保护意识。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学会与同学团结合作。诚实守信,不说谎,拾物交公;不挑吃穿,不乱花钱。爱惜粮食和学习用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整理学习用品,主动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根据上述标准,自我对照,在进行自我评价,要求实事求是,评价也分三类:优秀、良好、一般。

高年级爱家乡、爱祖国;尊敬国旗、国徽和国歌,关心时事政治,有初步的法制观念;尊敬老师,孝敬父母长辈,礼貌待人;爱学习,主动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不怕困难,勤奋上进,有竞争意识 ;遵守学校纪校规,遵守公共秩序和法规,爱护公共设施,有环境保护意识。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关心集体,友爱同学,善于合作,乐于助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不说谎,拾物交工。言行文明有礼 ;生活节俭,不挑吃穿,不乱花钱。不进不健康场所 ;热爱劳动,不怕脏,不怕累;尊敬劳动者,爱惜劳动成果;养成生活自理和主动从事家务劳动的习惯;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

根据此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

学期末在评价根据一学期的表现以及小组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的基础上附上写给自己的话。

二、进行小组评价

根据上述评价标准,低、中、高年级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评价,由组长负责做好每位学生的平时表现记录,根据评价方案和学生平时表现的记录,逐项进行民主评议,小组长做好评议记录。也分三个等级:优秀、良好、一般。

三、进行教师评价

根据评价标准以及教师平时对学生在校情况的了解,对学生进行学期末总的评价,并附上评语。

四、进行家长评价

根据评价标准以及孩子在家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对孩子进行家长寄语,写出家长对孩子的希望。

通过一段时间的道德评价的实施,同学们对照标准找出了自身的不足,通过小组评议看到了与别人的差距,通过老师和家长的评价,孩子们看到了老师及家长对自己的期望,孩子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提高。

绿园区正阳小学

2009 11

第6篇:学生思想道德工作总结

学生思想道德工作总结1、认真研究现阶段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上出现的新特点,把早恋、不文明上网、追求奇装异服、崇尚暴-力等行为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使德育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学生思想道德工作总结。

2、 建立了学校德育领导和班主任组成的德育工作队伍,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效果明显。

3、加强和改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有效地贯彻落实了《守则》、《规范》和《校规校纪》,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尽快养成。

4、 结合民族精神活动月大力开展民族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以班级为单位,依据民族精神讲座材料进行讲解教育,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强心。

5、 切实加强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落实的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真正了解了诚信的内容,懂得了诚信的基本内容,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工作总结《学生思想道德工作总结》。

6、 有效开展了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7、 结合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了学生尊师、敬老的传统美德,使校园更加和-谐。

8、 有效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9、 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7篇: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总结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总结

朱丽珍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的肩负者,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小学生的思想可塑性很强,少年时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期,是决定人生道德高低、品行优劣的非常特殊的阶段。因此,教育好少年,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更要有担当、有义务去教育好孩子。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从一个刚踏出校园的小姑娘到“老气横生”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从来不敢放松。下面我谈谈自己过往的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工作的一些总结。

一、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老师是一种要求既有学识又有道德的职业。在我从事教育工作以来,一直把德育放在首位。我认为要给学生讲大道理,首先要过自己这一关。如果自己是一个乱丢垃圾,满口脏话的老师,我是带不出品质优秀的孩子的。

所以,平时的一言一行我都格外注意。老师是学生的偶像,我生怕自己影响到了学生。教师要为人师表,严于律己,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去做的,自己首先坚决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我是一名班主任。我有效地利用好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我教育学生如何认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引导他们尊重集体,实现自我。要比学习、比进步。这样反复教育,可使学生和班集体在相互作用中实现良性循环。

另外,我利用好一切机会去教育学生。大课间做操时,我树立他们的集体荣誉感,鼓励他们为班级争光。同时,我还鼓励他们多参加学校的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人人为班级,班级为人人。

三、 生活是课堂

我比较推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论。我认为生活是最好的教材。我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们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晚上会布置一些特殊的作业,例如帮长辈做一次饭、给父母洗一次脚。清明节的时候,带他们去烈士陵园扫墓,进行革命主义教育。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吃苦能力。这些对小学生的教育意义很大,使他们在行动中体会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四、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虽然不像青春期的孩子那样容易起伏,但是他们是处于心理的初级阶段。这是人生的心理形成的基础阶段。作为老师不仅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能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要用远大理想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抵抗困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去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

五、增强和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加强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艰苦而又复杂的工作,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还是不够的。我在工作中密切保持和家长的联系。通过家长了解孩子们在家的表现。我也会把孩子们在校的表现及时反馈给他们。达到学校和家庭的无缝对接。

以上是我从教以来的一些德育方面经验和总结。

其实,德育还需要全社会都要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支持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相信,社会会给孩子们营造出更好的环境。

第8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考题总结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了解大学生活的变化。

大学生活的新特点:宽松与自主并存的学习环境;统一与独立并存的生活环境;丰富与平等并存的人际环境;多彩与严谨并存的课余环境。

(2)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不断提高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包括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客观地对待别人的优势。

(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4)培养优良学风。

高度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勤奋、严谨、求是、创新”。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认识人类社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确方向,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预见性,增强主动性,克服片面性,减少盲目性。

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3.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居于高层次,是最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个人理想居于低层次,并从属于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只有自觉地顺应社会理想并以此为基本方向来进行选择和确立,才有可能实现,才能更好地、更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

其次,个人理想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代表着人们的共同利益,它要靠千百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没有每一个人的实践活动的积累,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社会理想有赖于个人理想地整合,个人理想又不能脱离社会理想和人类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依靠每一个公民把自己的理想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个人理想如果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违背,就失去了客观地依据,因此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4.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理想变为实现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目标越小越低,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短;而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人们对实现理想所需要时间的估计往往偏少,然而事实上理想的实现常常比事先所预料的时间要长,特别是比较高远的理想。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通向理想的道路并不是笔直的,往往是充满了曲折。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追求理想的道路是弯弯曲曲的,正是在曲折中不断地接近目标。正如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一样。

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理想对现实的超越性并不是现实状态的简单延伸,而是需要对现实和自我作出比较大的改变才能够实现。这种改变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阻碍和波折,充满着曲折和坎坷。要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就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实现理想的征途中,遭遇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至动摇理想信念的人,不可能将理想最终变为现实。人类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就是如此。

5.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立志当高远。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量,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私利。事实告诉人们,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人,都是在青年时期立志,并为之努力奋斗。树雄心、立壮志,是关系大学生一生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立志做大事。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青年人应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真正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立志须躬行。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地奋斗。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二.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1.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付诸实际的行动。

维护统

一、反对分裂。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除了汉族之外,还有众多少数民族,而汉族本身也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团结和睦,始终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神圣职责。

同仇敌忾、抗御外侮。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自由,但决不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面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总是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反抗。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扞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主要内容?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它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要坚持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这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这里,爱国与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任何旨在制造国家分裂、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都会遭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坚决反对。

4.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改革创新是的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5.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自觉做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模范,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增强国防观念,它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效国家的志向结合起来,身体力行,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的人生追求。

三.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1.在当今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许多人都十分讲求“实际”,思考人生目的这样的大问题有意义吗?为什么?

有意义。

每个人活着都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应当怎样活着?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这是人生观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目的既是人行为活动的起点,也是全部过程的终点。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都讲实际的今天,更应该思考人的价值。因为人的价值是最实际的问题。我们在思考自我价值的时候要涉及到价值的标准和评价。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成为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这一观点已成为共识。

思考人生目的,以及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是任何时代的人们都要考虑的问题。我认为,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许多人讲“实际”,为了更好的应对整个社会对我们的考验和挑战,思考人生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和价值观是十分紧急并且有必要的。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一个人如果以悲怨愤懑、心灰意冷的倦怠态度对待生活,其背后必然是消极悲观的人生观。相反,一个人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一定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

人生须认真。要严肃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既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

人生当务实。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人生态度,正确面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

人生应乐观。乐观积极的态度是人们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基础。要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调整心态,磨炼意志,优化性格。

人生要进取。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要积极进取,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要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坚忍不拔的精神,充分发挥生命的创造力,在创造中书写人生的灿烂篇章。

3.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人们观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我们大学生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

4.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与道德良好等方面因素的整合与统一,这是对健康更为科学、系统、深刻的理解和阐述。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也为其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还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3)合理地调控情绪。在产生心理困惑时,首先要弄清自己的情绪状态,对不良的情绪和生活中的烦恼要及时合理地宣泄或转移,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交往各方的学习进步、个性完善、情绪稳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三.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1.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该坚持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并能同时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和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2.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首先,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的发展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

其次,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是人类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最后,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代世界出现的尖锐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所以,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现代化,一定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

四.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其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此外,道德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

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2.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究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3.联系实际谈一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规范、激励和指导作用。

践行正确的荣辱观能够增强个人作出正确道德选择的能力,使个人自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激励,努力提升道德境界。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应深入领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准确把握“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使社会成员自觉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强化道德自律意识,坚定道德意志和信念。

4.怎样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为公、服务社会。在公民道德实践中,各个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功能和作用是互相渗透、交叉并行的。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涵盖各个领域,适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大学生是公民中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既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更应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

大学生应在三个重要环节上加强实践:一是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知和认同,全面掌握其内容和要求;二是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行为标准,正确进行道德判断和作出道德选择;三是积极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高。

5.谈谈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树立诚信品质。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只有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身奋斗的理想信念。

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大学生只有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守道德规范,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五.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如何维护公共生活秩序?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并不仅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当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随着公共秩序日益重要和复杂化,人类便愈加自觉地采用各种手段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主要的两种力量。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良好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虽然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道德是法律的补充。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关系全部纳入其调控的范围。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不仅深入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且还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道德能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为法律的实施创造外部条件;道德还能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为法律的实施创造内部条件。

总之,必须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法律等手段,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2.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公共秩序通常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在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3.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基本特征:

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被视为每个社会成员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广泛性。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

简明性。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

继承性。千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为人处世的道德传统,这些道德传统中凝结着人类的道德智慧,构成了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4.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应当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如: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应当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崇高的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乘坐公交车主动让座,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等。

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5.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最新信息,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大学生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在网络交往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学会理性对待网络。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自觉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使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它指导人们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上网习惯。

6.谈谈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指引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

预测作用。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的行为趋向与后果。

评价作用。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对其行为的评价标准就是合法与不合法。

强制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

教育作用。法的教育作用是指法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六.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1)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继承了传统职业道德的优秀成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的基本特征,具有崭新的内涵。

爱岗敬业。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

办事公道。办事公道,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损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

服务群众。服务群众,就是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奉献社会。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都体现了奉献社会的精神。

在职业活动中,不同的价值追求所体现的人生境界是不同的,所产生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同。

2.如何理解劳动者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这些其他权利主要包括: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参加社会义务劳动的权利;开展劳动竞赛的权利;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权利;从事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的权利;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拒绝执行的权利;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批评、举报和控告的权利;对违反《劳动法》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利等。

义务: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3.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你打算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不仅是为了拓展职业的价值领域,更是为了提升人生观、价值观的境界。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或实践性,不应单纯地把职业看成是谋求生存的手段,更应把职业视为一生所追求的事业,它蕴涵着人们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人选择职业,职业也选择人,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择业固然要考虑个人的兴趣和意愿,但是,社会需求对择业有很大的制约性。从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要更多地考虑到社会的需要,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着眼现实,面向未来,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消极被动,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就业问题。

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

七.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2)

4.应当怎样认识爱情与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地认识爱情的本质,处理好恋爱关系,爱情就会给人生带来幸福。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性爱把爱情与人世间的其他情感明显区别开来,使爱情成为特殊的“情爱”;理想赋予爱情深刻的社会内涵,是爱情生长的内在依据;责任是对性爱和理想的升华,责任也因此成为爱情得以长久的重要保障,是坚贞爱情的“试金石”。

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了爱情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们的完美结合成就了人世间美好的爱情。性爱的吸引,使得爱情打上了情爱的烙印,并把异性间的爱情与异性间的友谊根本区别开来。理想的契合,使得爱情表现着恋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使热恋中的人们焕发出极大的热情来克服生活中的消极和颓废。责任的担当,则使得爱情不是自私地占有对方的感情,而是自觉自愿地为所挚爱的人付出感情、担当责任。

真正的爱情是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人的自然和社会的双重需要,并通过生活而获得充实的意义。

爱情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生在具体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展开,理解和把握爱情的真谛或本质,要考虑到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考虑到一定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1.道德和法律对婚姻家庭关系调整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家庭美德在维系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功能。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婚姻家庭关系不仅需要道德来维系,也需要法律来调整。婚姻家庭法是调整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老人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夫妻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道德和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两种重要调控手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保护着婚姻家庭这个人生的港湾。树立家庭美德,遵循婚姻法律规范,是生活对人们提出的客观要求。大学生离开了养育自己的父母,开始了独立的生活,也有了对未来的憧憬,应该在成长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对婚姻和家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八.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确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有力保障。在经济建设方面、政治建设方面、社会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法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项:(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3)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4)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5)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6)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从法律的历史和实践来看,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复杂关系。一般说来,可以把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概括为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等三个方面: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对立统一的。法律这一事物中两个分离的、相反的成分和因素,是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同时,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总量上的等值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总量上是等值的。首先,一个社会的法律权利总量和法律义务总量是相等的。其次,在具体法律关系中,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互相包含。

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各有其独特的、总体上又是相互补充的功能。法律义务以其强制某些积极行为发生、防范某些消极行为出现的特有约束机制而更有助于建立社会秩序;法律权利以其特有的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而更有助于实现人的自由。

4.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从个人角度来说,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少应努力树立法律信仰,积极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九.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1.如何认识我国宪法的特点和原则?

宪法是法律的组成部分,具有法律的共性。但是,宪法不同于普通法律,它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是一个国家法制的基础和核心。

特点: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2.如何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首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其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再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最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有效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3.我国有哪些实体法律制度?

实体法律制度主要是规定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或职权和职责的法律制度的总称。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主要包括行政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等。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来说,它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其职能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为克服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盲目性而制定的调整全局性的、社会公共性的、需要由国家监管与协调的经济关系的法律。

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简言之,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4.举例说明依照法律程序维护合法权益的意义。

程序法是实体法所规定的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实现的重要保障。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及时、恰当地为实现权利、行使职权和履行义务提供必要的规则、方式和秩序。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实体法,了解自己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要学习程序法,遵循正确的程序实施法律行为,懂得通过法定程序解决法律纠纷。

第9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总结

2003年9月至2004年7月,本人承担了三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年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总结。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

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工作总结《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总结》。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上一篇:九年级历史期末试题下一篇:砥砺奋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