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心理健康

2023-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单亲家庭心理健康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当代欧洲一名著名心理学家这样说:“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可见,和谐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发展正常、健康的必要条件,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反之,没有一个完整稳固的家庭的孩子,思想行为上也就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今社会,单亲子女暴露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和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一项崭新而紧迫的任务。

一、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单亲家庭构成的特殊性,对子女的教育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双方离异后各自组建新的家庭,对原有子女的教育相互推卸责任,都不愿用心教育子女,不重视子女的身心成长,结果造成孩子心理扭曲,价值观偏废,自暴自弃,甚至误入歧途。

2.部分家长忙于生计,不重视子女的教育,或者没有时间和精力教育子女,待孩子出现问题时,已经矫正不及。

3.一方家长想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却因法律问题或者另一方的原因,导致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4.还有部分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能正确地对待孩子,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

二、单亲家庭对子女造成的影响

正因为单亲家庭的特殊性,家长教育方式存在的缺陷,往往使孩子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以及其它因素被忽视,很容易让孩子形成心理缺陷,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例如:

自卑型。这类自卑感强的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都保守着这个秘密。自卑的心理影响了孩子的个性发挥,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这属于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孤独型。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住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孩子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从而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久而久之,没有了朋友圈,甚至拒绝与人接触。

逆反型。单亲孩子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加之受到同学的嘲笑歧视等社会因素,慢慢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在受到不公的待遇时,不能够正确的面对,会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无论父母教育的对错,都会以相反的方式来对抗,从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这类学生如果放松教育,将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后果。

三、如何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教育问题

1.寻求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单亲家庭子女因得不到完整家庭父母之爱,心灵创伤和精神压力大。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对于“笨”、“坏”等字眼特别敏感,尤其是拿他们不幸的家庭说事更是损伤他们的自尊。作为老师,不能拿他们的痛处来批评教育他们,父母的行为,不能强加到孩子身上,应当正确对待孩子,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我所教的一个男孩叫汪龙,父母离异后一直跟着爸爸一起生活。由于长期缺少母爱,爸爸又经常在外做生意,顾及不到他,致使汪龙调皮散漫,放学后经常不按时回家,还和同学一起打架,欺负低年级的同学,心思根本不放在学习上。即使这样,我们的老师没有放弃他。由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是女老师,用她们的爱心、细心、耐心,开导他、关心他、教育他,对做的好的事情予以适时表扬,出现错误,及时纠正。在生活中也不时地帮助他,让他感受到了母亲般的温暖。渐渐地,这个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慢慢地消失了,也开始专注学习了。心理学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因此,要特别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

2.善于发现单亲孩子的优点

爱学生是老师必须具备的美德。能够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一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要求,只有老师用真挚的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包括单亲家庭的学生,才能发掘到孩子的优点。

3.创设和谐温馨的群体环境

(1)密切关注,适时抚慰。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老师应当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思想和学习动态,最好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一些普通小事都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微妙变化,老师要多注意这些孩子的言行,若发现有异常的苗头,要及时跟他们谈心。要多一分鼓励,少一分指责;多一分关爱,少一分冷漠。孤独时的倾心交谈,迷惘时的适时鼓励,成绩不好时的及时帮助,生病时的耐心守护,遭受挫折时的真心安慰等,都能让孩子感到春天般的温暖。

(2)平等尊重,鼓励交往。孩子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老师、同学的公平对待,得到尊重。因此,老师要给他们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尊重、和谐的交往环境,要鼓励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增强自信。家庭成员的残缺,使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觉得低人一等,抬不起头,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老师应当选择适当的方式维护孩子的自尊,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笔者曾经教过的六年级的一个叫吴强的男孩,一直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加之爷爷奶奶的溺爱,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上课不注意听讲,书写一团糟,还经常不完成作业。在那段时间里,同学们不跟他玩耍,不尊重他,还经常嘲笑他。后来,笔者专程去吴强的家做了几次家访。当着吴强的面,笔者并没有批评他学习如何差、不完成作业,而是挑他的一个闪光点表扬了他,在他高兴的时候,适时地点了一下他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不合理,但却没有深挖细说、大讲道理,而是点到即止。一个学期下来,吴强的习惯越来越好了,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了,学习成绩也上去了,还交了一些不错的好朋友。

(3)集体关爱,传递温暖。集体关爱也是治疗单亲孩子心理的有效手段。老师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班级集体活动,动员大家关心爱护这样的孩子,相互帮扶,共同促进。

(4)传授技能,学会自理。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生活中面临着更多的挫折,曾经幸福温馨的家庭,在遭遇变故后,很多事情只能独自面对。为此,老师应传授他们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从而尽快学会照顾自己和料理家务。比如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自理”活动竞赛,指导孩子学做饭、购物、洗衣等稍复杂的日常事物,让孩子在独自处理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和责任感,找到自信自强的感觉。

(5)加强建设,及时疏导。学校应培训和配备专职心理老师,开设心理健康课,设立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室,及时对学生的心理障碍给予疏导和排除。

我们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多方面因素,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而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家庭的不幸带来的心理障碍更多。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想要帮助这些单亲孩子真正地走出“心理健康”的阴影,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整个社会都来关注。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协作,这样才能使得这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6期

[2]《小学生心理学》王耘,叶忠根,林崇德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作者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大唐路小学735100)

作者:罗达霄

第2篇:关于单亲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是通过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健康;教养方式

孩子从呱呱落地那一刻起,父母就担任起了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个重要角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费洛姆说过:“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是通过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由此可见,家庭对幼儿性格影响的重要作用。父母是孩子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媒介,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为其提供了生理和物质的需要,而且也提供了心理需要。

一、单亲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健康

(一)单亲家庭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1.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挥的个性。子女常表现为幼稚、依赖、专横、懦弱、任性、自私、骄傲、妒忌、情绪不稳定、无责任感。这种娇生惯养的单亲家庭首先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依赖、懒惰的品行。另外,还可能形成蛮不讲理、霸道的坏脾气。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侵蚀,情绪不稳定,狭隘、过度自傲或自卑,意志薄弱,缺乏自信,交际困难以及软弱无能。容易形成骄横、任性、执拗的性格或者依赖、懦弱、自卑的性格。当孩子长大成人面临与其家庭提供给他的环境迥然不同的社会竞争时,则会无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而缺乏信心,灰心、失望而导致失败。

2.放任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使孩子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是不重要的而失去归属感。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容易形成冷酷的、攻击的、固执的、消极的、玩世不恭和情绪不安的性格,以及不懂得爱和关心、情感冷漠、自控力差、意志薄弱、自以为是、任性、自由散漫、社会适应性差等不良的心理品质。

3.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这种教养方式目前不是很普遍,但确实存在。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较大的影响。对幼儿教养过于严厉,缺少温情和宽容,使幼儿难以得到安慰和谅解,容易产生紧张、压抑、冷淡、敌意的性格;对幼儿动辄惩罚,随意训斥、打骂,便会导致幼儿胆小、恐惧、过分顺从、无主见、缺乏自信。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表现为情绪很不稳定,恐惧、胆怯,情感冷漠;因惧怕失败而退缩、消极,意志力差;因逃避惩罚养成说谎话、表里不一的不良品质,孤癖、不合群,自悲感强。自尊、自信、自爱和首创精神等许多宝贵的性格特征便随之而被毁掉,并逐渐形成粗暴、敌意和冷淡的性格,或者形成执拗、逃避和神经质的性格,也可形成依赖、情绪不安和自卑的性格。严重影响了健康、文明性格的养成和良好的社会化人格的塑造。

以上这三种单亲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有的使幼儿的心理发展误入歧途,有的则使幼儿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单亲家庭幼儿心理健康普遍存在的问题

1、易出现性格缺陷

儿童时期正是人的性格处在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有着极大的可塑性。而在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父母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终身的。父爱和母爱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给予,也不可能取代的。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父母能够心理相容、和睦相处,并给孩子以更多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就容易使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而父母离异,通常是由于感情不和,心理不容,矛盾无法解决所导致的。

2、易出现性别角色混乱

这尤其表现在随母亲生活的男孩身上。儿童的成长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性别角色认定的过程。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中,父亲作为一个勇敢、坚毅的男性性别角色,对男孩子男性化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单亲家庭中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男孩,往往受到母亲过分的关爱和保护,容易养成女性化的气质倾向。在单亲家庭中,由于孩子缺乏相应的行为学习榜样;往往就会形成某些性格缺陷。跟随母亲生活的男孩子,缺少父亲的影响,对母亲过分依恋,常常对母亲“发嗲”;而母亲也由于情感转移的原因,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自己全部希望,对孩子也是一种非正常的情感上的过分依恋,常以同样的方式去回应。久之,这种模式被固定下来,男孩子就会缺乏阳刚之气,形成柔柔弱弱、犹犹豫豫的女性化性格,对今后的生活与婚姻造成不良影响。

3、易出现学习困难

单親家庭带来的孩子学习困难的问题,这也是争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有些学者认为家庭结构与孩子的学习无关。单亲子女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无疑,父母离异、家庭破裂都会给子女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

三、单亲家庭对幼儿健康教育策略

1、使幼儿避免社会不良刺激,要对孩子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优化家教环境。家长、教师应该共同努力,来改变幼儿所在的环境。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幼儿对外界刺激往往具有较高的感受性,教师应与父母一道,采取正确的引导方法,让幼儿接受外界良好的刺激,避免社会不良影响。此外,要在生活上关心幼儿,学习上多帮助幼儿,感情上多亲近幼儿,思想上多开导幼儿,特别在人格上要平等善待幼儿。教育孩子要学会宽容,学会面对现实,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2、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当的交往环境。单亲家庭的父(母)应为孩子创造适当的交往空间,让他们学会与不同的人群进行交往,促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3、让幼儿有更多的成就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尖峰体验是一种自我实现之后内心十分满足的非常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尖峰体验多的人,其成就感高,自信心强;反之,高峰体验少的人更容易自卑、消极,、冷漠。因此,单亲家庭子女应该注意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以便与其他人在更多方面产生共鸣。

除了以上单亲家庭的父母的正确教育方式外,教师也要善于注意孩子发现的心理问题,及时找出主要原因。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时代的接班人,随着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孩子要有良好的心理能力才能适应将来的社会。因而在儿童时期要给幼儿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送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

作者:徐鑫

第3篇:农村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调适策略探索

摘 要: 文章主要分析农村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几个方面研究农村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调适策略。要唤醒农村单亲家庭学生,树立其自信心;走近农村单亲家庭学生,提高其适应能力;帮助农村单亲家庭学生,让其感受爱的温暖;尊重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维护其自尊心。

关键词:农村单亲家庭;心理健康;调适;成长

农村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长期未得到社会和研究者的重视,甚至处于忽视的状态。近年来,一些社会问题与家庭问题有关,甚至和单亲家庭的孩子有很大关系。鉴于少数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少數农村单亲家庭学生有时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为了促进农村单亲家庭学生健康成长,笔者深入实际,调查农村单亲家庭学生,分析现状,提出调适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式方法

鉴于问题的地域性,笔者调查的对象以甘肃省华亭市西华初中三年级学生为主。采取的调查方式方法如下:(1)家庭走访。根据统计确定调查对象,抽样走访家长,通过家访对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的生活现状进行了解。(2)个别谈话。针对班级里表现相对良好的孩子进行个别谈话,了解这些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心理变化。(3)现象总结。对农村单亲家庭学生中存在的共性现象进行观察、总结。(4)心理测试。针对实际情况,抽样进行适当心理测试。

二、农村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部分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是太乐观,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这些“心理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1)自闭症倾向,不愿与人交流。有的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的语言较少,不愿意与同学交流,甚至也不愿意向自己的家人倾诉心事。行动上也是独来独往,缺乏一种集体感,甚至对群体活动厌烦。(2)充满孤单感,缺乏自信心。有的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缺乏自信心,总感觉自己不如人,甚至怨天尤人。(3)存在焦虑感。很多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家庭构成上的缺失,存在焦虑感。在实际生活中,亲人极力想用物质满足的方式弥补这种缺失,但显然作用不大。(4)敏感,情绪易怒。有的农村单亲家庭学生敏感,情绪易怒,总感觉别人有一种歧视性的眼光。他们往往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戒备心理,对别人的言行比较敏感。(5)充满排斥感,学习动力不足。随着年龄增长,这些学生的心理变得复杂且丰富,但又不易交流和释放,缺乏倾诉对象,对他人充满排斥感,厌学情绪逐渐增加,学习成绩也就出现波动。

三、农村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调适策略

1.唤醒农村单亲家庭学生,树立其自信心

父亲或母亲位置的长期缺席,使得未成年人在生活中失去性别角色的模仿对象,容易引起未成年人在性别角色认知方面产生一些偏差和性别移位,并产生自卑心理。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就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第一,唤醒农村单亲家庭学生,让他们融入自信的集体之中。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要让他们生活在胸怀宽广、自信心强的集体之中,培养他们远大的志向,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第二,要引导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经常进行自我激励,不断对自己进行正面心理强化。要让农村单亲家庭学生树立一种良好的习惯,就是学会坚持,学会自我鼓励,学会对自己说“我坚强”“我很棒”“我能比双亲家庭同学更优秀”等自我鼓励性的话。第三,教育农村单亲家庭学生趋利避害,扬长补短。要让农村单亲家庭学生明白,不论是在学校学习中还是在家庭生活中,都要经常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主动弥补自己的不足,克服心理上的不平衡,树立自信心,不断追求进步。

2.走近农村单亲家庭学生,提高其适应能力

很多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缺乏适应能力,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让这些学生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呢?第一,要引导农村单亲家庭学生对生活采取开放态度,处处替他人着想,切忌以自我为中心。要让他们心胸坦荡,善于接受别人,尊重他人,积极拥抱生活。第二,要引导农村单亲家庭学生学习先进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指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汲取人生动力,提高适应能力。第三,要引导农村单亲家庭学生进行自我调节。要让农村单亲家庭学生学会平衡心理,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3.帮助农村单亲家庭学生,让其感受爱的温暖

为了让农村单亲家庭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要采取实际行动,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温暖。第一,学校要从学生入学第一天起,建立学生档案,有针对性地关心和帮助。教师要及时了解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的家庭状况和面对的问题,并找到他们的需求点,在这个基础上“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关心和帮助。第二,创造爱的机会,让单亲家庭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比如,学校可以邀请单亲家庭孩子的父亲或母亲到学校,和孩子共同过生日;可以举办感恩讲座,指导单亲家庭孩子的父亲或母亲和孩子互动。第三,鼓励农村单亲家庭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有利于增进感情,建立友谊。在集体活动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指责,多赏识,少批评,多指导,少讽刺。

4.尊重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维护其自尊心

要教育农村单亲家庭学生,教师就要注重维护学生的自尊心。第一,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家庭成员的残缺,往往使农村单亲家庭学生感觉自卑,教师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使其他同学正确对待这种情况,保护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的自尊心。例如,有一位学生,在学校和同学打架,欺负同学,有较强的攻击性,破坏班集体和谐的气氛;在家里,与母亲情绪对立,爷爷奶奶管不了。教师注重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在班级中处处维护其自尊心,通过榜样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第二,与学生谈心,触及心灵,但不要触痛伤痕。父母单方或双方离世、犯罪服刑、外出不归等家庭变故,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程度不同的冲击甚至伤害,容易使孩子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导致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要真正了解这些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以及形成这种环境的各种原因,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例如,有个学生基本素质不错,学习潜力很大,但由于父母离世,变得不敢与人交流,对待学习也仅是完成老师的安排,缺乏自觉学习的兴趣。笔者找到这个学生,与他谈心,触及他的内心,让他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明白自己现在没法改变所生活的环境,唯一能改变的是自己,从而激起他内心的那份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单单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是一个家庭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对这样一个群体进行多方面的关注,深入调查,具体了解,分析问题,研究对策。要唤醒农村单亲家庭学生,树立其自信心;走近农村单亲家庭学生,提高其适应能力;帮助农村单亲家庭学生,让其感受爱的温暖;尊重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维护其自尊心。要做到學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建立立体教育网络平台,帮助这部分学生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1]施建国,朱文英.让“孤雁”不再孤单——农村初中单亲家庭学生“孤雁”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2).

[2]薛晓红.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成因及调适对策[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05).

[3]冯克满.做好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的探讨[J].中国农村教育,2019(04).

[4]秦荔荔.家校结合干预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与建议[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05).

Exploration of Mental Health Survey and Adjustment Strategies of Students from RuralSingle-parent Families

Li Zhenpeng

(Xihua Junior Middle School, Huating, Gansu Province, Huating 744100, China)

Key words: rural single-parent family; mental health; adjustment; growth

作者:李振鹏

第4篇:关注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

内容提要:单亲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模式,核心是关爱。这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和基础。单亲家庭孩子因父母离婚、死亡等不幸的家庭事故巨大打击,造成心理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对家庭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感觉不到温暖,失去了精神支柱,他们心灵比一般孩子更脆弱,面对艰难的现实,他们的生存更加倍地“呼唤关爱”,渴望亲情来抚平创伤的心灵。因此,家庭、学校应该以双倍的爱心共同关注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发展、单亲家庭的增多,其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现在的社会状况与从前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很多成年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面前都有茫然无措的感觉,更何况刚刚成长的缺乏完整家庭温暖的青少年。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的很明显,有的是隐性的。

(一)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交通事故发生频率大幅度上升,使得单亲家庭大批出现。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据调查表明,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多数是学校中的双差生,由于不良的物质生活环境,他们的智力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父母离婚或离开人世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平衡,因而也容易带来行为上的偏差。尤其对青少年来说,随着青春期发育,他们在心理上和情绪上都难以经受得起父母离婚、亡故所带来的痛苦、挫折和失望。据了解,近年来青少年离家出走、与社会不良青年交往密切、自杀现象日益增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离异、去世,家庭破裂。

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3—7岁),母爱对子女的发育有至关重大的作用,如果失去母亲,就会使子女变得情绪波动大,不安宁。在少年时期(12—17岁),由于子女的社会性有所发展,与父亲的关系也显得十分重要,在此期间,子女若失去父母亲的任何一方,越轨行为的比率都较大。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破裂家庭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事实上,绝大多数社会在单亲家庭里的青少年在自己个性发展中,常常感到空虚、寂寞、焦虑和惶恐不安,感情冲动好斗,常常产生不正当行为,危害社会。

(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家庭是子女最早的教育场所,子女在父母的抚养下成长,从父母那里接受了教诲,了解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守则。因此,如果把子女置于爱抚之中的保护机能叫做母爱作用的话,那么,理智上的管教机能就可以叫做父爱作用了。所以说,家庭中的教育功能是由父母双方来承担的,如果父母缺少一方,就会表现出家庭功能的欠缺。有些单亲家长因其子女失去了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便对子女过分地宠爱娇惯,而不能正常地给予管教;有些单亲家长视其子女为累赘包袱,漠不关心,甚至歧视和虐待。而更多的单亲家长却是处于一种无暇顾及的无奈之中,他(她)们往往一人承担抚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既当爹又当妈,既要承担起沉重的家务,又有繁忙的职业责任,常常是力不从心,自然对其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不够。这成为单亲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一个普遍现象。

二、相应的对策

学校应该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在学校和家长的密切合作下,家长学校给予家长们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关怀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就单亲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理念、方法、途径进行有效的研究与探索,并从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建构家教模式。例如,以林崇德教授的思维三棱结构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理论,以关爱为核心,家长从榜样教育、活动教育、环境教育三个维度立体作用于学生,促使孩子克服障碍,进而达到孩子了解自我、信任自我、自我控制、满足自我健康素质的目标,走出心灵困惑,去迎接学习、生活的新挑战。

(一)建榜样、树形象

我们知道,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首先与父母的素质,特别是父母的心理素质有直接关系。残酷的现实使家庭残缺,孩子失去赖以发展的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单亲家长更有必要以良好的素质、优秀的人品,给孩子树立光辉的榜样。同时家长要努力学习,提高科学家教水平,把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以科学之光增添人格魅力。如果能够帮助家长更新观念,使家长以自身的优良的素质、高尚的品格,增强榜样的力量,这样对孩子心灵的塑造将起到不可言喻的作用。

(二)优化亲子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关系的优化是家教的保障,要求家长倾心关爱切忌溺爱,适度要求并切忌拔高。可见溺爱是家教的隐形杀手。那么,过严如何呢?有的家长离异后,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他们出类拔萃,弥补自己的心灵创伤。例如,单亲学生张某,因其父早亡,而母亲在某机关任职,一直和其母生活在一起。但其母对其期望很高,一直要求她考试必须达到班级前三名,这与她学习水平全班中等的现实相去甚远,因此使得该同学整天胆战心惊的,结果产生考试焦虑,甚至曾一度萌发了轻生的念头„„可见过分“严”爱也是破坏家教的祸根。因此,关爱要求适度,努力营造民主、向上、和睦的氛围,才能优化亲子关系,开启孩子心灵之窗,从而为家庭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优化教育情境

孩子良好心理的培养,存在一个场景、时机、方式问题。对于单亲孩子,本来父母生活方式的选择就易产生一层情感的“隔膜”,而要到达理性理解,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家长更应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溶化“隔膜”,在亲子情趣共鸣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引导。比如:①找好切入点,如看动画片《宝莲灯》后,轻松引入母爱的话题;②创设情境,如陪同孩子爬山、参观动物园,从中教育孩子要刻苦,遵守社会公德,陶冶美的情操;③制造氛围,在生日、节日、纪念日,通过共同庆祝这些喜庆日子,教育孩子尊老爱幼,礼仪诚信;④创造条件,让孩子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与人相处,培养团队精神;⑤引发兴趣,讲述世界发明家的故事,教育孩子成功来自艰辛,勇于创新,勤于创造。在平等温馨中对孩子心灵的塑造将水到渠成。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同时,应采取“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等方法沟通师生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倾听的方法让他(她)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矛盾情绪。然后再对过激的情绪进行正确指导。以他(她)的聪明之处来鼓励他(她)一定会取得学习、生活上的成功,以树立自信心。此外,还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帮助解决其学习上的困难,使其尝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思考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极为重大。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而缺少亲情的家庭,则会导致孩子出现个性畸形、易走极端的现象。特别是单亲家庭,更应该考虑满足孩子需要上的欠缺。家长、学校应该密切配合,携手做好适当的“填补”作用,对孩子的关爱要如“春风”,做到“润物细无声”。

2.学校教师和同伴群体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影响较大。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佳、行为表现不良的同学,不给他们机会、完全否定而不予肯定他们、排斥甚至孤立他们等,这些对其生存发展都是极为有害的。所以,我们应当给予那些单亲家庭孩子正确的关爱和关怀,多和他们交流,用心感受,真诚相待,并且多给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肯定他们的付出、努力以及劳动成果,促使他们转变心态,尽快走出心中的阴霾,步入生活的正轨,用积极的态度和满怀热情去追寻那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参考资料:

《儿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个别辅导》(王志超)

第5篇:关注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

下车中心幼儿园 何云

内容提要:单亲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模式,核心是关爱。这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和基础。单亲家庭孩子因父母离婚,死亡等不幸的家庭事故巨大打击,造成心理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对家庭没有安全感,没有温暖,没有了精神支柱,他们心理比一般孩子更脆弱,面对艰难的现实,他们的生存更加倍地“呼唤关爱”渴望亲情来抚平创伤的心灵。因此家庭、学校应以双倍的爱心共同关注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其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现在的社会状况和从前的社会状况有很大的变化,很多成年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面前都会有茫然无措的感觉,更何况刚刚成长的缺乏完整的家庭温暖的青少年。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的很明显,有的是隐性的。

(一)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据调查表明,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学校中的双差生,由于不良的物质生活环境,他们的智力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父母离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因而也容易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尤其对青少年来说,随着青春期发育,他们在心理上和情绪上都难以经受得起父母离婚所带来的痛苦、挫折和失望。据我们所了解,近年来青少年离家出走和自杀现象日益增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分离,家庭破裂。

社会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3—7岁),母爱对子女的发育有至关重大的作用,如果失掉母亲,就会使子女的情绪波动大和不安宁。在少年时期(12—17岁),由于子女的社会性有所发展,与父亲的关系也显得十分重要,在此时间,子女若失去父母的任何一方,越轨行为的比率都较大。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破裂家庭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事实上,绝大部分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的青少年在自己个性发展中,常常感到空虚、寂寞、惶恐不安和焦虑,感情冲动好斗,常常产生不正当的行为,危害社会。

1

(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家庭是子女最早的教育场所,子女在父母的抚养下成长,从父母那里接受教诲,了解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守则。因此,如果把子女置于爱抚之中的保护机能叫做母爱作用的话,那么,理智上的管教机能就可以父爱的作用了。所以说,家庭中的教育功能是由父母双方来承担的,如果父母缺少一方,就会表现出家庭教育功能的欠缺。有些单亲家长因其子女失了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便对子女过份地宠爱娇惯,而不能正常地给予管教;有些单亲家长视其子女为累赘包袱,漠不关心,甚至歧视和粗暴虐待。而更多的单亲家庭却是处于一种无暇顾及的无奈之中,他(她)们往往一人承担抚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既当爹又当妈,既要承担起沉重的家务,又有繁忙的职业责任,常常是力不从心,自然对其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不够。这成为单亲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一个普遍现象。

二、相应的对策

近年来,我区各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在市、区家长学校指导和关怀下,就单亲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的理念、方法、途径进行有效的研究与探索,并从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建构了家教模式。以林崇德教授的思维三棱结构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理论,以关爱为核心,家长从榜样教育、活动教育、环境教育三个维度立体作用于学生,促使孩子克服障碍,进而达到孩子了解自我、信任自我、自我控制、满足自我健康素质的目标,走出心灵困惑,去迎接学习、生活的新挑战。(一)、建榜样树形象

我们知道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首先与父母的素质,特别是父母的心理素质有直接的关系,残酷的现实是家庭残缺,孩子失去赖以发展的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单亲家长更有必要以良好的素质、优秀的人品,给孩子树立光辉的榜样。同时家长要努力学习,提高科学家教水平,把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以科学之光增添人格魅力。如我校家教委员会,组织家长学校1000多名学员人手一册由杭州市教科所、市家长学校编写的《家长关心的12个话题》。帮助家长更新了观念,这样我们家长以自身的优良的素质,高尚的品格、精湛的技艺,增强榜样的力量,对孩子心灵的塑造起到神奇的作用。 (二)优化亲子的关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 2 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亲子关系的优化是家教的保障,要求家长倾心关爱而切忌溺爱,适度的要求而切忌拔高。可见溺爱是家教的隐形杀手。那么过严如何呢?有的家长离异后,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他出类拔萃,弥补自己心灵创伤。单亲学生胡某,父亲是机关干部,要求孩子每次必考全班第一名,但这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全班中等,她整天活得胆颤心惊,结果产生考试焦虑,甚至萌发轻生的念头,那敢跟家长交心谈心。可见过分“严”爱也是破坏家教的祸根。因此关爱,要求适度,努力营造民主、向上、和睦的氛围,才能优化亲子关系,开启孩子心灵之窗。从而为家庭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优化教育情境

孩子良好心理的培养,有一个场景、时机、方式问题。对于单亲孩子,本来父母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易产生一层情感的“隔膜”,要到达理性理解,就需一个较长过程。因此家长更应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溶化“隔膜”,在亲子情趣共鸣基础上,实施心理引导,①找好契入点:如看电视《宝莲灯》后,轻松引入母爱的话题②创造情景,如孩子爬山、参观动物园,从中教育孩子要刻苦,遵守社会公德,陶冶美的情操;③制造氛围,生日、节日、纪念日,祝贺喜庆节日,教育孩子尊老爱幼,礼仪诚信;④创造条件,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与人相处,培养团队精神;⑤引发兴趣,讲世界发明家的故事,教育孩子成功来于艰辛。平等温馨中对孩子心灵的雕塑水到渠成。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同时,应采用"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等方法沟通师生情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以倾听的方法让他(她)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矛盾情绪。然后再对过激的情绪进行正确指导。以他(她)的聪明来鼓励他一定会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以树立自信心。此外,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帮助解决他学习上的困难,尝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思考: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重大。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缺少亲情的家庭,导致孩子出现个性偏外的现象。特别是单亲家庭,更应考虑孩子满足需要的欠缺。应做好适当的“填补”作用,对孩子的爱要如“春风”,做 3 到“润物细无声”。幼21家21儿童

2、学校教师和同伴群体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影响巨大。特别是对学习和行为表现不良的同学,不给他们机会,不肯定他们,排斥、孤立他们是极为有害的。

参考资料:

《小学生心理学》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个别辅导》

《小学生儿童教育心理学》幼28家28儿童

《心理素质教育科书》《心理素质》教科书编写委员会

第6篇:单亲家庭孩子心理疏导

孩子厌学竟因母亲太辛苦 心理专家建议单亲家庭家长做好自我调

□记者崇真

□通讯员刘希明

本报青岛4月19日讯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市民刘女士起早贪黑地工作,没想到女儿不但不“领情”,反而产生了厌学情绪以至于休学。心理专家分析说,正是由于母亲的自我牺牲精神,让孩子为不能替母亲分忧而产生内疚、自责,从而导致孩子的心理障碍。

家住市北区的刘女士今年40多岁了,没有正式工作,一直靠打零工挣钱养家,几年前,由于感情不和,她和丈夫分居,生活日渐拮据。刘女士是个要强的人,为了不让女儿感到经济上的压力,她自己办了个托管班,每天起早贪黑地忙活。因为每天都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所以难免经常对女儿说一些“都是为了你,不然妈妈不用这么辛苦”之类的话。

几个月前,女儿开始说自己不舒服,不愿上学,每天的精神很差,常常恍恍惚惚的,而去医院又查不出什么毛病。无奈之下,刘女士只好给女儿办了休学手续,并求助于心理医生。“在接诊中,孩子总说自己很累。”心理医院专家李玉焕主任告诉记者,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她发现,女孩累的原因竟源自于自己的母亲。女儿说妈妈每天很辛苦,甚至生病了也没有时间去看,只能硬撑着,很心疼妈妈,而自己什么忙也帮不上,觉得自己很没用,总让妈妈操心。再加上母亲经常对孩子抱怨,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沉默,于是产生了心理问题。

李玉焕说,通常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压力,在正常的家庭中,人们的压力可以在另一半身上得到缓冲,而在单亲家庭中,由于家庭角色的缺失,比如在失去了父亲之后,孩子在不自觉中承担了部分父亲的角色,来缓解母亲的压力。母亲在宣泄压力的同时,也就把痛苦带给了孩子。她建议单亲家庭的家长们要调整好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牺牲精神而导致孩子的自责、内疚,甚至心理问题。

单亲孩子厌学可怎么办?

2011-02-11 22:40:57 燕赵都市网

编辑老师:

我现在带了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厌学,而且是单亲家庭,他的家长要求学习成绩提高。

1.这个孩子的家庭条件很优越,但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管孩子的学习;

2.这个孩子从小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总想过的很舒服。

杭州徐老师徐老师:

这个问题好难回答,现在社会上结婚离婚都很随意,导致了许多单亲孩子的出现,没有了正常的家庭环境,出现问题是很普遍的。

这个孩子的家长要求有点高,把一切问题都推给了学校和老师,我能体会着您的辛劳,在此向您表示崇高的敬意!

孩子是家长的镜子,一定要多跟孩子的家长沟通,让他(她)意识到要多跟孩子交流,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

您可以给这个学生家长一些家庭教育传统文化的书,也可以推荐我们《家庭百科报》。

孔子说,有教无类,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仅仅培养那些优秀的孩子,更是为了转化那些有问题的孩子。我们教育孩子不仅仅是为了孩子的学习,不仅是为孩子的家长负责,而是培养他做好人,能有幸福美满的人生,这是一份神圣的社会责任,所有的孩子也是我们的孩子,真正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他就能跟老师亲,也就能听老师的话,辛苦您了,感恩徐老师!

知心老师

[省级论文二等奖]单亲家庭子女厌学缘由及对策

04-19 作者:南京中华职业教育中心 丛爱玲 210012 阅读次数 799 文章摘要:分析班中单亲家庭厌学的三点理由。

一、书区学习目的和动力造成的厌学;

二、不良的袄于方式造成的厌学、

三、离异争斗造成学生玩世不恭形成的厌学。及对策:

一、教育离异家庭学生正视现实,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二、给离异家庭学生多点爱和鼓励;

三、架起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齐抓共管。从而达到调动其学习热情的目的。 关键字:离异、厌学、缘由、对策

我班有41名学生,离异家庭有九人占百分之十以上,这不是一个典型的班级,且具有一定的普通性。 夫妻离婚,不仅造成彼此的心理创伤,而且对孩子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因为离婚家庭的子女,生活在一种不稳定的家庭关系中,心理受到来自家庭、环境的不利影响,往往在智力、性格、情绪等方面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再加上离异家庭的子女难以与父母进行毫无拘束的思想与感情的交流,情感无所依托后,生活热情减退。郁闷无法宣泄和排解产生叛逆、心理偏执、行为怪异,以至厌学。从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可见一班。

一、 去学习目的和动力造成的厌学

“W”看上去是一个直性子的孩子,她一直掩盖着她父母离异的事实。总喜欢在众人面前扮演着无悠无虑的角色。她的父母是在她初中阶段离异的,父母离异前,她的成绩处于班级的上等,学校还是一所名校。应该说考上一所普高不成问题,可在这时,父母离异了。她既爱母亲,又爱父亲。可因父母离异,她只得跟随了母亲。内心对父母有爱又有恨。以前认为只要乖,只要好好学习,父母高兴就不会离婚了。可这个愿望破灭了,她失去了为父母而学的目的,也就没有了动力。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初三毕业时,成绩只够上职校,用她自己的话说“家都没有了,学习好又有什么用。” 孩子最亲近的是他们的父母,对父母之爱的需要是人生中最强烈、最持久的一种情感。生活在和谐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的爱护和关怀下对生活充满希望,仅仅便会因失望而失去追求的目标,丧失进取的动力。孩子还没有形成世界观,为一个远大目标去学习时,为父母的爱、夸赞而学便成了他们的目标和动力。家庭的破裂,父母的离异,对一 的伤害有时不仅是情感,而且还是对他们单纯的奋斗目标的摧毁,使他们失望、茫然而无所从。

二、 不良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厌学

家庭是社会细胞,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是形成离异家庭子女厌学的又一重要原因。 1. 严厉型

学生“F的父母在她八个月时就离了婚,父亲带着她重新组成了家庭。父亲是个文化人,继母也出生在书香门第。他们都希望这个孩子能按照他们设想的那样多读书、有出息。父母严厉地管教她,甚至可以说严格地监控她。训斥是家常便饭。她与父母产生了隔阂,她用沉默对抗着父母的训斥,用淡漠的眼神扩张着与父母的间距。在家以外寻求情感的发展。开始叫男朋友,在男友那寻找精神安慰,父母极力反对,她用离家出走抗议。无奈的父亲放弃了她,她住进了远离父母的另一所房子。过早地涉足她这个年龄不该踏入的领域——谈朋友,近乎饥渴的情感需求使她沉湎其中无心学习。

一般情况下,严厉型的家庭是、多是严父慈母,当然也有慈父的,孩子会有一个倾诉对象,而离婚重组的家庭,一方严厉,一方冷漠。孩子没有了倾诉对象。势必会造成孩子内心封锁,情绪对抗,既自卑,有偏执、叛逆。但人需要情感的抚慰,尤其是孩子。从家庭以外去寻求情感便成了必然。广交同性,异性朋友,社会上的一些人便趁虚而入,一旦这些孩子沉迷,也就无心顾及学习了。

学生“L”是由母亲监护的孩子。母亲总认为:我没有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已经对不起孩子了,就不能让孩子再吃苦了。所以母亲尽其所能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穿名牌服装,充足的零用钱。而自己则省吃俭用,以为这样可以弥补单亲给孩子伤害。结果事与愿违,宠坏的孩子自私、任性、暴躁,常与人打架。行为方式幼稚,从不考虑后果,没有长远的打算,也没有奋斗的目标,只是混日子,上学知识流于形式,是坐在教师的影子。

研究表明,溺爱下长大的孩子,任性、散漫,行为方式幼稚而不成熟。因为父母为他们考虑得太多,做得也太多。他们已形成了以来性,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没有挫折的经理无法使他们成熟与坚强。别人的迁就助长了他们的任性和暴躁。他们已习惯了“要”而不是“给”,他们养成了我行我素、散漫、任性、贪玩的不良习惯,这必然会厌学。

三、 父母的争斗造成学生玩世不恭形成的

“C”是一个漂亮而又会说话的女孩/初次交谈就感受到她与年龄不吻合的早熟。她应该说是幸运的,离异的父母都争着要她,争着讨好她,尽管是她母亲得到了监护权,但她的父亲也一直与她保持着亲密的联系。父母为了争夺她,都采用了诋毁对方的方式,父母的形象在孩子的心目中坍塌了,她对父母没有了尊敬,但却有了利用。她利用父母讨好她的心理,要钱、请假病假、圆慌,她便常不上学,在女生面前摆阔,利用男女的感情吃白饭,上舞厅,养成了许多坏毛病,也就无心学习了。

离异的父母在争夺孩子时,往往采用相互诋毁的方式,毁坏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使孩子对父母没有了尊重与信任。而经济上又必须依赖于父母。便周旋于他们之间,利用情感满足自己的要求。而对父母的“要努力学习”的要求只当耳边风敷衍。自然把精力用于学习以外,厌学则成为必然。

各种研究表明:离异过程因家庭成员的改变、生活环境改变、经济状况改变。家庭的紧张提高了。不稳定的因素增多了。不良的教育态度促成了孩子异常性格的形成。也便造成了这样和那样的厌学。例:丧失目标和动力的厌学;行为习惯差的厌学;受社会上不良影响的厌学等,但父母离异的学生并不却是厌学,也有乐学的,我们不妨探究一下,从中血球离异家庭学生厌学的对策。

“S”生活在一个离异后再婚的家庭,母亲依旧把爱倾注在她的身上,父亲依旧与她常常联系。牢固的情感维系使她没有单亲家庭的情感失落,母亲对她寄希望很大,跟她讲的更多的是为前途学的道理。父亲也常鼓励她,这使得她能正视父母离异的现实。树立了一个较为远大、稳定、持久的学习目标。用她自己的话说:因为父母,的原因,我更要努力。否则我依靠谁呢?这是、正是她努力的动力,她积极争取每一次的机会、竞选校学生会干部、参加市级的演讲比赛。努力学习了文化知识,成为一个综合素质为优的好学生。

离异家庭的学生,要教育他们棉队现实,认识自己面临着比别人更多的困难。教育他们树立人生稳定而持久的大目标,寻求经济与精神的独立。一旦他们树立了正确的学习目标,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会逐步产生动力,便自发了学习的热情。

教育离异家庭学生正视现实,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是厌学对策之一。

“W”也是生活在一个离异后再婚的家庭,亲生父母先后再婚,又都有了另外的孩子,疏于管教的他养成了诸多的坏习惯。迟到、早退、旷课,上课讲话,做小动作、睡觉、说悄悄话、不叫作业,考试常是多门不及格、联络他的父母常是父母之间踢皮球,推诿责任。这个学生在家不受器重,可老师的小小表扬则常常使他兴奋地好几天。班主任老师抓住这一特点,常找他谈话,给他一些表扬和鼓励,从夸赞他劳动肯干开始,教他上课认真听、再督促他按时完成作业,他开始有了明显的转变,不旷课了,不迟到了,多数情况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了,上课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了。爱与鼓励改变了他的行为习惯。

离异再婚的家庭,因家庭成员的改变,爱也在改变中缺失,失去爱的孩子往往自暴自弃,加之互相推诿的疏于管理,不良的行为方式便慢慢地养成并愈加厉害。厌学、不学便成了必然,对于这种孩子多投入爱,多给予鼓励,让他在爱和鼓励中找到生活的热情和信心。并时常加以督促。不间断地给予建议和提示。帮助他逐步地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使他在别人的肯定与赞许中找到学习乐趣,培养起学习热情。

给离异家庭的学生多点爱和鼓励并常督促是校正他们厌学时对策之二。

“F”的父母离异后依旧同住一个屋檐下,依据一如既往地关心着他,但父母之间的冷战使他找不到家庭的快乐,沉闷的气愤使他不愿归家。她喜欢在外逗留,喜欢交一些异性朋友,喜欢扯谎以便夜不归宿,喜欢以病假为由旷课,受社会上不良青年的影响,学习成绩下降,有时不交作业,有时旷课。班主任把这个学生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及时进行教育,然后自即使与她的父母联系,抽烟了,旷课了,作业不交了。它的父母为了孩子缓和了关系。双双及时对她进行教育,使她的谎言被及时识破,必须及时回家,否则父亲便来校接送,必须完成作业。老师在学校重点督促,在学校、家庭及时沟通两方面的严格管理之下,她有走回了正轨,在学习方面又进入了良性循环。 离异家庭的孩子,在沉闷的家庭氛围中,难以找到快乐,情感容易外移,如不加以及时教育就会厌学,进而流向社会,但离异手的父母多数仍对孩子倾注着爱、寄希望很大。怕孩子有闪失,只是苦于对孩子不了解,常听孩子的一面之辞而忽略孩子的变化。学校老师应架起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多联系、勤联系,严格管教之下,把学生那些可能导致厌学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就能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

架起学校与离异家庭学生家长的沟通桥梁,齐抓共管是校正厌学对策之三。

家庭离异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对策也应该还有很多。我的“三因”、“三策”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随着我同离异家庭比例之升,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针对他们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教育,从而使他们能身心健康地成长,健康地发展,这已成为我们战斗在驾御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新的课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本文获省级论文评比二等奖)

成长于单亲家庭的思惠,一直酷爱跳舞,却一直遭到妈妈的强烈反对,妈妈认为跳舞不是正当行业,而且是吃青春饭,将来不会有出息。在多次与母亲沟通无效后,思惠慢慢从失望到绝望,内心渐渐也变得阴暗起来,内心也愈加孤独、孤僻,甚至还有自虐行为。

到了上中专一年级时,思惠已经成了一个拥有厌学、亲情冷漠、离家出走、情绪不稳定、自控力差等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少女”,令思惠的母亲头疼不已。2008年3月,思惠的母亲在无奈的情况下将孩子送进了湖南春雷青少年特训学校。

面对这个单亲家庭制造的“问题少女”,如何让她破茧重生成了春雷特训的专家团队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但是,半年后,他们做到了,离开湖南春雷青少年特训学校后,思惠考上了武汉第一师范。

“问题少女”:单亲家庭危机下的蛋

出生于90后的思惠本应该快快乐乐的成长,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条件在不断改善。但是,刚出生不久,她的家庭出现了严重的婚姻危机,最终父母离异。父母离异后,思惠一直跟着母亲生活,这种缺乏父爱的生活环境导致了思惠情感上的不稳定,一直闷闷不乐,自控能力比较差。

上中专期间,在一次期末考试中,同桌同学作弊,思惠被老师冤枉和同学一起作弊,由于受不了被冤枉,思惠的情绪过于激动,当堂顶撞老师,并一气之下离开学校。离开学校后,思惠并没有回家,因为她知道,回家后将可能遭到母亲的一顿痛骂,让母亲伤心。于是,思惠在外流浪了一个多月。

思惠从小酷爱跳舞,但妈妈强烈反对,认为跳舞不是什么正当行业,而且是吃青春饭的,将来不会有出息,并一直抵制她去学跳舞,要她好好读书。在多次与母亲沟通无效后,慢慢从失望到绝望,内心也变得阴暗起来。此后,内心更加孤独,并逐渐演变孤僻,且有自虐行为。久而久之,思惠开始厌学、对母亲的感情冷漠、离家出走,而思惠的母亲却束手无策。

破茧之路: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温情

思惠进入湖南春雷青少年特训学校后,该校资深青少年教育专家胡奇辉组织了心理咨询师和教官一起研究了思惠的问题并制定了详尽的转化方案。

专家组一致认为,思惠具备厌学、亲情冷漠、离家出走、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等不良行为习惯,而其主要症结就在其成长在单亲家庭这样一个环境下,同时,因为思惠的母亲对孩子学舞蹈的极度不理解和不支持令孩子对生活失去兴趣。

因此,专家组认为,要转化思惠就需要帮助她找到缺少的温暖,增加给她的关爱,培养她的友情。思惠和母亲沟通困难,得不到理解,应加强她与母亲的沟通。培养她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其的自控能力。

有了这个思路,在转化思惠的过程中,教官随时把鲁的变化及新的情况及时反映给心理专家,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推进问题的解决并处理发生的新情况。同时,心理专家加强了与思惠母亲的沟通,让她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意见。在专家组的协调下,思惠的母亲真诚的向孩子道歉,并表示同意让孩子学习跳舞,孩子也谅解了妈妈,真诚的爱有重新温暖了两颗心,在咨询室里,母女俩相视一笑,拥抱在一起。

思惠在结业自我评价中写道:“时间如行云流水,转眼间要从春雷毕业,经历时间的磨练,在这我找到了许多生活中的真谛,学会怎样去弥补自己的不足,面对错误如何改正,对于挫折如何去面对,毕业后将是一条崭新的道路等待我的整装出发。”

踏出湖南春雷青少年特训学校的校门后不久,思惠顺利考取了武汉第一师范,2009年10月3日,中秋节晚会上,思惠回到湖南春雷青少年特训学校给他的“学弟”、“学妹”们献上了优美的舞蹈。(袁伟民)

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一,陪伴孩子学习。 在孩子做作业时,尤其是要求父母为其听写生字、判数学题或检查背诵时,父母要放下手里的活计与孩子一道完成家庭学习任务。事实证明,学校通过留作业的方法调动家长参与,是培养孩子的有效手段。

第二,让孩子明确学习是他应尽的义务。

目前,许多小学在推广"快乐教育"的经验,为的是让孩子在高兴中学习,这不失为是提高孩子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但是,在孩子学习一个时期,尤其是升入较高年级,许多孩子就会产生"学习的内容没有用"的看法。为什么呢?任何提高学习兴趣的手段,它的效用都是短暂的,长期起作用的在于孩子树立把学习当作自身应尽义务的观念。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这种观念,告诉孩子学习成绩同以后个人的前途和职业是联系在一起的。做父母的还可以向孩子讲述自己的经验,讲述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怎样在自己的生活 中发挥作用。这样,孩子对学习的愿望就会增强而且持久。

第三,引导孩子认识知识的用途。

怎样向孩子表述知识的用途呢?对于学英语,可以这样举例:学了英语可以上网冲浪,或者可以给澳大利亚或英国的小朋友发电子邮件,和他们聊天交流。这样的表述简单明了,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家长们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引导孩子,激发孩子学习各种知识的兴趣。作为教师更要学会按"能近取譬"的原则阐释学科知识的魅力,把孩子吸引到知识的海洋里。

第四,家校携手培育祖国的花朵。

教育专家们认为,同学校联系是重要的,它可以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都有关爱孩子之心,学校管理者应利用家长的这种需要开展某些活动例如家长会、家长进课堂陪读、教师家访等。这样做的结果是交流意见,取得共识。学校的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家校共同努力。

第五,定期检查孩子的书包。

我曾称过自己孩子的书包,重7.5斤。打开书包发现里面书本、卷子、学具、废纸等胡乱叠放,让孩子找一件物品,他要翻腾一阵儿。于是,我有意识地检查孩子书包,并建议孩子把物品归类摆放,按课表安排准备学习用具。这样,孩子慢慢学会了整理自己的书包,从而也在生活自理方面取得不小的进步。

第六,安排好时间和空间。 一份关于美国儿童的调查表显示:把上课的时间都加起来,一人一年用于上课的时间只有51天,而且要假设这51天是昼夜不分地上课,不睡觉、不吃饭、也不玩耍,其余的时间都跑到哪里去了?我国的儿童可能会好一些,但也到处是时间浪费的现象。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安排好时间和空间。孩子应该有一个作息时间表,平时的作息时间应与周六和周日有所不同。在家里孩子应该有一个使他感到舒服的学习地方。

第七,制定学习计划。

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心要有所行动,制定学习计划是行动之一。家长要帮助孩子确定重点和目标。除了制定学习计划,家长还可以建议孩子邀请同学到家里共同做作业,这样可以互相帮助,有些孩子不听自己家长的话,但愿意听同学家长的话。

第八,惩罚孩子要适度。

奖励与惩罚是树立行为规范的手段。在是否惩罚孩子的问题上,家长可以施加不是太过分的惩罚办法。但是,惩罚不应该是家长感情用事时的行为。只有当孩子有错误行为,或者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时,惩罚才是有意义的。如:在他打伤了别的孩子后,他就要为被打伤的孩子进行赔偿;如果他故意毁坏了东西,那就得从他的零花钱中扣除损失费或者罚他干活;如果孩子偷东西,那么就得让他拿出来并让他认错。家长决不能对孩子进行过分的惩罚。更需要家长注意的是,不进行耐心教育而施加过分的惩罚会导致孩子产生反抗和报复心理。

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应对对策

湖南春雷青少年特训学校是一所主要专门从事孩子厌学等问题行为的专业机构、近段时间来接到很多来信,许多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在上小学时特别爱学习,可上了中学后有一些学生出现了厌学倾向。这个问题时刻困扰着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对教育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此,春雷青少年特训学校分析了学生厌学的原因及解决学生厌学的对策。

一、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学生厌学情绪的形成有自身原因,也有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外部因素。

1、学生自身学习兴趣不浓,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这部分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不佳,对学习感到乏味,学习被动。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简直就是活受罪,但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

2、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向。 有的家长忙于挣钱,忽视对子女的教育。只管给子女足够的零花钱,却从来不问他们用钱干什么。这些孩子吃喝玩乐,学习成绩却每况愈下,导致厌学。

有的父母整天打麻将,吃喝玩乐,无所事事,无所追求,也影响得子女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天钟,进而导致厌学。

3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往往是以升学率为主要依据,在这种无奈下,学校也只好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这样的教育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更难做到针对厌学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伴随着学习时间加长,考试次数增加,作业量加大等因素,加剧了学生学习成绩上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困难,导致更加厌学。

4、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

有的教师对优生和厌学学生存在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机会的不均等。厌学学生上课发言的机会明显少于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对厌学学生只要求他们不破坏纪律,不影响别人就行。教师对厌学学生的消极期望影响了他们的自我判断,使他们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动力。

5、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较大。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社会上 “一切向钱看”的赚钱思想;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电影、录像、图书等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也产生了消极影响。还有一些学生是结交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后,耳濡目染,逐渐厌学。

二、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

1、建立社会化的教育网络系统,增强转化力度。

对厌学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尽可能减少不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干扰,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局面

2、全面评价,让学生在激励进步。

教师不能以传统的文化课成绩为唯一的标准尺度去评价学生,不用一把尺子去度量所有学生,要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前提下,从不同视角和层面看待每个学生,促进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3、优化过程,提高教育艺术。

教师要构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发散性、挑战性的问题,选择有吸引力的材料,把学生从苦学的深渊带到乐学的天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交流和成长的乐趣。

4、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校、教师的职能是教书和育人,教师在教好书的同时,更要在育人上做文章。要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主,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要采用灵活的方法,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强化其内驱力,增强其自制力,提高学习自觉性,让学生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发展、在不同的领域有所提高,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认为学习有必要,也很愉快,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对待,而不是当成一种沉重的负担。

5、改革考试和评估制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要研究新的教师评估体系,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否得到全面发展,转变厌学学生的工作做得如何等等都要纳入评估体系,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三门课加起来不到100分

“数学20分,物理30分,英语40分,三门功课成绩加在一起还不到100分!”说起儿子的成绩,章女士流露出“恨铁不成钢”的表情。“我们一家三口都是江苏扬州人,我和他父亲一直在杭州做生意。小涛小时候由爷爷奶奶带大,小学在扬州读的,等到初中我们就把他接到杭州来读了。”章女士介绍说,儿子初中的成绩还可以,但进入高中后就一落千丈,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差。

“今年春节我们回扬州过年,亲戚朋友问起孩子的成绩,我们都不好意思回答。”章女士也反思说,他们平时做生意比较忙,对儿子的照顾不够,看到孩子的成绩不好经常会打骂。“看到别人家孩子的成绩好,我也会经常骂他笨,不知道是不是把他给骂傻了啊?我就这么一个儿子,现在不读书将来可怎么办才好啊!”章女士有些后悔。

干什么都比学习有意思

春节里小涛经常一个人在屋子里玩电脑,被父母责骂后就出去溜达,无论如何就是不肯去读书学习。“我觉得学习最无聊了,干什么都比看书有意思。”小涛说,他觉得学习没有意思,因为中考成绩不好,他进入了一所私立高中就读,班上新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他听起来很吃力,后来索性就不听了。

由于成绩不好,老师也不喜欢小涛。小涛更是破罐子破摔每天和班上的几名差生混在一起。“父母也给我请过家教,可是那个老师讲课非常严肃死板,我一点也不喜欢,内容自然也听不进了。”小涛觉得,只要不让他去读书,让他干什么他都愿意。

15岁的小涛今年上高一,国字脸加上一米七的个头看起来就是一个帅小伙,可是寒假里父母看着小涛却总是一脸的愁容。“他不愿意去读书,我们百般劝说,他竟然说打死也不去!”昨天上午,在杭州一家心理咨询工作室,小涛的母亲章女士提到儿子就连说头疼,无奈之下,刚过完春节假期,她就带着儿子找到心理咨询工作室寻求帮助。

孩子心理咨询厌学占七成

“这段时间,像小涛这样来咨询厌学问题的,占所有孩子心理问题的70%以上。”若水心理咨询师李开解释,之前,父母带孩子来咨询的以早恋、父母与孩子关系不和、孩子经常离家出走等心理问题为主,厌学问题仅占20%—30%左右。“这段时间来咨询厌学问题的上升明显,可能跟放假期间有充裕时间来咨询,以及父母希望孩子在下学期能够学得更好有一定关系。”

针对孩子厌学问题,李开说,症结主要在于孩子自身的学习观念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上。以小涛为例,厌学的原因主要是他缺乏学习的成就感。“首先他对学习没有兴趣,其次他觉得学习没有意义。”李开说,这也是目前很多厌学孩子存在的问题。

李开为小涛开出了几剂“药方”。首先要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通过谈话不断地挖掘平时被家长忽视的孩子优秀的地方并给予肯定,比如以前孩子曾做过的让他觉得很有成就的事情。其次,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责任感。要让孩子自己去体会今天的选择将决定他的未来,在思想上真正成熟起来。针对父母的教育方式,李开特别强调,父母应该学会尊重孩子、鼓励孩子,要让孩子不断地体验小的成功,比如每次考试哪怕只前进一名,都值得庆贺;父母要不断地对孩子表达自己对他的欣赏,哪怕父母只看到一点,都要对孩子表达出来,孩子会从父母的肯定中获得自信。

父母对厌学孩子的一些教育原则

1、不要将父母过高的期望一直让孩子背着,否则一旦孩子挑不动了,会选择放弃。

2、和孩子说道理之前,一定要先和孩子建立平等尊重的信任关系,这样,孩子才会将父母当朋友,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做决定时多征求孩子的意见。

3、可以与孩子分享父母工作或创业的酸甜苦辣,这也是促成孩子成长的重要手段。 4、要学会倾听孩子在学习上的苦恼,多替他分忧,多给他支持,而非轻易地下定义,说他笨或懒。特别是不能让他和其他亲戚家优秀的孩子比。

第7篇: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鄣山中学

董丽华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中,单亲家庭子女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即离异家庭或父母一方亡故的家庭,这些子女由于身处不完整的、破碎的、窘困的家庭,他们自小心灵中一个美满幸福的组合被粉碎。生活环境,家庭教育都存在这或多或少的缺憾,这样一来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活上都给孩子在心里添加上了一个无形得压力,这种压力越积越大。单亲家庭孩子大多有不良心理,其主要表现有:

1、内向自卑。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幼小的男孩心中,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了这份优越感,再加上单亲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离异父母对子女的互相推诿,家庭中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是造成子女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比如有的孩子觉得父母的吵吵闹闹让同学或邻居看到、听到是很丢人的事,自己脸上很不光彩;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如以前,因而产生自卑感。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甚至于有的孩子会常常萎靡不振,自暴自弃。

2、抑郁冷漠。有的孩子对失去父亲或母亲十分痛苦,很长时间不能自拔,或是由于生活动荡及父亲或母亲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极大伤害,于是表现出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沉,甚至见到别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自己心里就非常难受。在学校,他们不敢谈论自己的父母,在这个“小社会”中,长期怕接触,情感、意志、情绪脆弱,于是自我封闭,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 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甚至产生冷漠、反感、敌对的心理,最严重的导致与集体不合。

3、充满憎恨。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他们讨厌父母争吵,憎恨父母不顾自己的成长和感情。憎恨不提供抚养费的父亲或母亲,或站在父母其中的一方,憎恨另一方。这种憎恨久而久之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甚至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他们认为既然没有人关心我,我又何必去关心别人呢?所以对同学、对集体的事缺乏热情,对公益事业表现冷淡,还有的故意破坏纪律,损坏公物。

4、暴躁易怒。有些单亲家庭孩子,由于家庭的缺陷,使自己郁闷的心情无处渲泄,于是表现为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好斗,所以会出现打架、斗殴等行为。

5、嫉妒敌对。因为家庭的不完整,他们嫉妒同学谈自己的父母,谈自己温暖的家。嫉妒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羞于启齿而又十分强烈的憎恨心态。他们不相信周围的人,排斥周围的人,没有爱的情感,与周围人缺乏情感交流,常常把他人的善意批评或好言相劝,看成是恶意的举动,他们轻则置若罔闻,重则寻机报复,经常挑起一些带有恶作剧色彩的事端,有的甚至以对他人的戏弄或殴打为乐。

心理学家分析,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使单亲家庭的孩子形成积极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人格呢,针对单亲家庭孩子的这些不良现象,我采用了以下一些教育方法,现在和大家进行一下交流。

一、 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全面情况,因材施教,做好学校教育。

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学校中所占比例虽小,但也是团体中的一员,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块阵地。他们虽然年纪小,但他们也需要看清“周围的世界”,认识自己在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培养单亲子女的积极情绪。当他们碰到不愉快的事儿时,教师可多与他们聊天,采用转移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及时驱散他们心中的阴霾。平时多注意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为班级做好事,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其次,补偿爱的教育。单亲家庭的儿童,由于家庭的破损而导致了教育的缺损。祖辈们往往给与的是溺爱,使儿童逐渐养成了对长辈的依赖性,情感较为脆弱。为此,教师要在给与爱的同时,进行爱的补偿教育。多注意观察,发现他们到底缺乏来自哪方面的爱,如果来自父亲,那么首先鼓励儿童要学会坚强,学会爱妈妈,做个有骨气的人;如果来自母亲,教师则要更多的给与他们母亲般无微不至的关怀。儿童需要感情,他们的感情首先取决于大人对他们细致、周密、诚恳、绝对自然的关怀。再次,捕捉儿童兴趣和行为的闪光点,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健康发展。

单亲家庭的儿童的行为无论好坏都应得到理解和体谅,其心理的健康成长应被受关注。作为教育者必须善于将特殊的爱给与这些特殊的儿童们。首先,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家庭成员的残缺,会使孩子在与同学交往中感到“丢面子”,抬不起头,自尊心受到伤害。对此,我一边教育孩子正确认识现实,一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与同学比家庭转变到比道德、比学习上面来。其次,要培养孩子的耐挫力。教育孩子正视逆境,给他们讲一些在逆境中成长为优秀人物的故事,激励他们向困难挑战,做到自强自立,勇往直前,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多表扬和鼓励。第三,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教育他们在家里要体贴长辈,生活自理,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在学校里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第四,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演。教师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教师不妨找那个同学聊一聊或者写一封信。诚恳的态度和有理的分析,会使孩子懂事的。而找孩子的班主任反映一下情况,请班主任以适当的方式大班上讲清道理,造造舆论,正确对待这种情况。第五,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

对单亲家庭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探求他们心理障碍的成因。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障碍一般是由于家庭变故引起的,他们得到的家庭的爱是残缺的,心灵创伤和精神压力大。有时导致他们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无进取心,学习较差,他们既敏感自卑,又不肯轻易向他人吐露心声,要想真正全面深入的了解他们,可以通过正面观察,即经常关注单亲家庭学生的表现,“察颜观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单亲学生心理失衡的轨迹。

有些单亲家庭学生由于总是担心受到外界伤害所以他们通常不愿意把心理问题暴露给老师,这样正面观察不会收到多大效果,教师就可以采用侧面了解,主要是听取同班同学的反映,前任老师的介绍和进行家庭访问等来获取真实材料。

二、在师生间、同学给以“家”的温暖

使单亲的孩子感到来自老师和班级集体的温暖,恢复健康的心理平衡。并在学生中找了一活泼的、性情温和、善交谈的同伴和她结成对子,做好朋友,带领她一起玩,使她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和同伴的关心。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失衡,主要是由于家庭变故引起的。一个好端端的幸福家庭突然少了一个亲人,失去一份亲情,这时孩子们多么希望亲人回到身边,关心照顾自己。老师和同学们不可能复原孩子的家庭,却可以让他们重新找回“家”的感觉。因些教师应当跟单亲家庭学生的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并积极施加影响,让他在班集体中体验到家的温暖。我班同学张莹的母亲去世,父亲忙于经商,常年在外奔波,除了能不断给她零用钱却很少关心她的生活,学习,张莹由于缺少关爱,身体瘦弱,性格孤僻。我就在她在父亲出差时把她带到自己家里照顾,有时也让同学们把她带到自己家里跟同学们一起度过一两天,让他在老师和学生家长那里找到“父爱”、“母爱”。经过了一学期,张莹不但长胖了连性格也开朗活泼了许多,她显得身心愉快,学习也比以前更带劲了,这一切都缘于她找回了家的感觉。

在各种文体活动,学习竞赛活动中发现他们的进步就有意识地鼓励他们。与此同时,还教育引导班上健全家庭学生意识到嘲笑,挖苦单亲家庭的同学是不对的,他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创建一个团结互助的班集体。班集体这个“大家庭”潜移默化的功能是巨大的。单亲家庭学生感到自己被老师关心,被同学尊重,都敞开了心扉,主动地加入了维护,建设班集体的活动中去,他们的精神面貌改变了,学习主动性也提高了,可见“家”的温暖可产生多么巨大的动力。

三、 认真做家庭工作,配合家长做好家庭教育。

学校和教师经常与其家长联系沟通,将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告诉家长,同时也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及时抓住教育时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据一次心理学家统计,三成单亲子女有心理疾病。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单亲子女所占比便较高,由于家庭教育的空白或不当,单亲子女这个群体易形成种种人格缺陷,常出现多种问题行为。如何让单亲子女健康成长,家长要把握教育的“度”,“过”与“不及”都会给孩子身心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作为单亲家庭的父母,虽然没有能力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但在忙于生存与生计的间隙中,也不应该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和爱。离异是大人的事情,双方毕竟还是孩子的父母亲。作为孩子,他们依然希望可以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或追随在爸爸的左右。这时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父爱母爱,他们更需要像许多正常家庭一样可以向妈妈说一些学校里的趣闻或自己的悄悄话,可以向爸爸讨教做一件玩具得手艺。父母双亲的谆谆教诲及他们的言传身教可以在孩子的头脑里刻上深深的铭印,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东西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人生观的形成乃至整个人生。通过与父母双方的相处,还可以让他们从正面或本质上认识单亲

的意义及他们所面临的现况,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离异后的另一方要定期抽时间陪孩子玩耍或学习,以免造成孩子性格或行为的偏离。

离异后的父母,必须尽早调整各自的心态,尤其是与孩子一起生活的一方应尽力使自己的心理处与正常状态,一定要善于克制自己,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要在孩子面前将这些消极的情绪暴露出来,以免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离异后的父母决不要在孩子面前讲对方的坏话。有些离异的家长在孩子受到父母离异伤害的同时做了更愚蠢的事情。他们往往禁止孩子去对方那里,“不要去找爸爸,他会给你找后娘,”“你妈妈不要你了,你没有妈妈”这些说法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了自卑自怜的阴影,也对人生产生深深的失望。要知道,作为孩子的生身父母应竭力让孩子发掘人生的真善美,不要利用孩子传递敌对的信息。这样做就等于把箭通过孩子的身体射向对方,受害最深的还是无辜的孩子。李强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位学生,由于很小时,父母就离异了,在他的心灵深处,他认为自己没有妈妈。有时课上讲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时,他会站起来说:“老师,我从来就没有妈妈。”这才是一个八岁的孩子啊!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也许认为自己天生是没有母亲的。

对于成长中的子女,该怎样令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走稳自己的步伐,该怎样使他们具有将来独自面对人生难题的能力,这应该是每一个为人父母者及全社会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单亲的父亲或母亲,更应奉献出十倍、百倍的爱心及耐心,陪伴这些孩子走好这不平凡的一段人生之路!离异的父母们,别忘了你们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家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问题很多是由于爱的残缺、教育粗暴及放任不管所造成的。如有个学生的母亲经常遭父毒打,不堪忍受而离婚,该生判归父养。父好吃懒做,成天在外赌钱,任随他饱一顿,饿一顿生活。他还经常遭父打骂,不敢回家。母要将他接过去管,其父又不准,于是他经常逃学。老师对他的帮助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家访、谈心、解决困难。使他也有一定转变,但不持久,反复较大。有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异,随母生活,性格内向、孤僻,经常发呆。看到其他同学都有父母疼爱,而母亲为生活,做生意到处奔波使他无人管,感到自卑,帮辅老师通过谈心,邀请他和家长参加联谊会,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变了,变得开朗了,变得合群了,学习也提高,脸上常挂上了笑容。

不管怎样的关爱,怎样的教育,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关心这些孩子,帮助这些孩子,给他们心灵上的安抚,生活的力量,让他们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幸福一生。当然,想要帮助这些单亲孩子真正地走出“心理健康”的阴影,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整个社会都来关注。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协作,这样才能使得这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8篇:离异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谈对个别“特殊学生”的“个别辅导”

潮州市湘桥区城南小学 刘宜云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对比非单亲家庭的学生,‚问题‛孩子的心理呈现出某种畸形的成熟,常常用固执的、怀疑的、片面的、叛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久而久之,有的变得封闭自卑,有的变得自由散漫,有的变得玩世不恭,还有的则心灵扭曲。如何克服和消除这些离异单亲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教育和引导好他们平稳地走过这段人生道路呢?本文结合工作中碰到的案例,认为必须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营建一个有利于培养孩子美好心灵的环境。作为老师,必须了解这些‚特殊学生‛的心理状态,善于发现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用爱和理解帮助他们走上健康的道路。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产生原因 解决措施

近些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生活在破碎家庭的单亲生,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他们幼小的心灵过早地遭受了打击。因此,较一般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呈现出某种畸形的成熟,常常用一种固执的、怀疑的、片面的、叛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久而久之,有的变得封闭自卑,有的变得自由散漫,有的变得玩世不恭,还有的则心灵扭曲,产生了一系列

1 ‚不健康‛的心理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一系列影响。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又称为心理卫生,是指依据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采取各种措施,形成健康的个体心理活动,培养健全的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预防身心疾病。心理健康也是指人的一种健康状态。‛ 世卫组织提出,健康儿童的标准应包括四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智力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完好。

二、离异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会因为缺少父爱或者母爱而变得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自卑、情绪低沉、性格孤僻。具体如:

1、早熟而敏感。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早熟。这种早熟不仅是指孩子的‚早恋‛倾向,更多的是表现在孩子处理问题上的‚有心计‛,以及情感上的‚霸道‛。就如我班上小郑同学,他的爸爸、妈妈在他刚升上二年级不久就离婚了。经过法庭判决,他跟着妈妈,别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其实他的心灵已受到了伤害。由于得不到常人的父爱,孩子的心理失去了平衡,产生了叛反心理。聪明的他变得无心向学,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可怜的他在一夜之间成熟了许多,变得心事重重的。课间同学们在说笑,他以为是大家在暗地里笑话他。所以,平时活泼可爱的他常变得无理取闹,还蛮不讲理地欺负 2 同学,导致大家都怕他,躲避他,不理他。

2、孤僻而自卑。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觉得最信任、最亲近的父母都‚背叛‛了他,所以导致他不愿相信任何人。而此时的孩子正处于内心情感十分脆弱的时期,需要倾诉却没有对象,又不愿和同学讲自己的秘密,于是只能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抗争‛,以引起家长或其他亲人的重视。像上面说到的小郑,我发现下课了他还躲在一个角落里,看着同学们开心地玩乐,自己却暗暗流泪。看到这情形,我走过去,握着他的小手,问他:孩子,你怎么了?为什么不跟大伙一起玩呢?等了很久他才告诉我,自从爸爸妈妈离婚后,大家好像都看不起他,不跟他玩,还说他的坏话。经过我与班上其他同学交流,才知道大家其实都怕遭他那双尖锐的小手袭击,所以大伙才躲着他。

3、任性而冲动。自控力差,任性冲动,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孩子控制不住自己,上课经常开小差、做小动作,有的经常跟同学脸红勃子粗地发火甚至动手动脚。比如小郑,他冲动时喜欢捏同学,把同学当‚玩具‛发泄。找他谈心教育他,虽然他也很懂事地答应改,但到实际又控制不住自己。

三、离异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缺乏安全感。父母离婚对孩子来说,犹如往日温暖的、遮风挡雨的‚大厦‛顷刻间轰然倒塌,稚嫩的孩子会因无法承受这种打击而在内心产生了极度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又导致了他们心理的焦虑,因而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让同学觉得难以接近。倘若老师也对其家庭背景不了解,忽视了他们发脾气的真正原因,就会使得他们

3 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演愈烈。

2、缺乏健全的爱。记得有人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个健全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无论是母亲无微不至的呵护,还是父亲严厉的管教,孩子所得到的爱是健全的。而对于单亲家庭孩子来说,尽管他跟随的一方可能会想方设法在物质方面满足他,但因为缺少另一方的爱而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任何物质都弥补不了的。这也是这些‚特殊孩子‛心理问题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3、缺乏正确的认识。单亲家庭孩子无法通过合适的渠道正确认识父母‚离婚‛这件事,更无法理解父母的做法。其中一方亲人的缺失是他们心头解不开的‚结‛,加之周围的人多多少少会对孩子的家庭进行评价,以及来自家庭内部的互相攻击,孩子可能还要面对新的家庭成员的介入……凡此种种,如果没有很好的心理疏导,也是容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原因。

四、离异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措施

如何克服和消除离异单亲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教育和引导好他们平稳地走过这段人生道路呢?我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形成合力,共同营建一个有利于培养孩子美好心灵的环境。作为教师,必须了解这些‚特殊学生‛的心理状态,善于发现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用爱和理解尽力帮助他们走上健康的道路。

对于生活在离异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如何运用正确的教育和亲切的关怀,来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使孩子能健康成长极为重要。家长

4 要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学校方面必须着手离异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营造‚爱‛的氛围,老师要用真挚细微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单亲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些家庭的问题不单是物质生活的问题,相当多的是精神方面的问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全社会给予关注和重视,切实帮助单亲家庭解决实际困难,为单亲家庭建起一座绿洲,为单亲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1、做好情感弥补。情感的缺失需要情感来弥补,老师是传播‚爱的使者‛,作为老师不妨当这些‚特殊学生‛‚爱的情感弥补者‛。象小郑这例,我利用课间亲近他,跟他讲:‚孩子,老师知道你也想有朋友,对吗?‛他想了想,点了点头。‚其实大家怕和你玩是有原因的。‛他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我。我继续说:‚大家没有笑话你,更不会看不起你,如果你能控制你爱弄疼人的小手,同学们一定会再跟你好的。现在你先跟老师做好朋友,好吗?‛他听了用惊讶的眼光看着我,不信地问:‚您说的是真的吗?‛我微笑地说:‚是的。你知道朋友之间是无话不说,以后你遇到什么不开心的尽管跟我讲,有什么困难咱们一起想办法解决,OK?‛他想了想后很开心地答应了。下课后,我和他一起看书、下棋、手拉手散步。自从跟他交朋友后,我发现孩子们投诉他的事件少了,下课后,纵使我没有跟他在一起,孩子们也愿意和他一起做游戏了……渐渐地,他对我有了一种亲近感、依赖感,会主动到办公室来找我谈心聊天。我知道,他开始接纳我这个‚爱的

5 情感‘弥补者’‛了,我的‚第一步‛走对,已经有成效啦!

2、做好心理疏导。要当好一位称职的老师,应当身兼三重身份:既是师长,又是慈母,更是学生的朋友。特别是对小郑来说,我是介于长辈和朋友间的一个角色,他还是比较信任我的。所以我利用孩子的信任及时帮助孩子做好心理疏导。对待这个‚特殊的孩子‛,我从来不在班里提及他家庭的‚特殊性‛,而是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找他谈心、聊天,和他亲近。一开始,他也对我所做的一切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渐渐地他会在我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观察我。我知道,其实他需要我的关心和帮助!当他从心理上接受我之后,我再寻找适当的机会做他的心理疏导工作。如有一天,小郑来找我,让我帮他一个忙,叫妈妈别动不动就打他、骂他。我答应他。他还凑到我的耳朵边跟我说起:自从爸爸妈妈离婚后,他经常一个人在家,没事做他就会冲着玩具‚发泄无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喜欢捏同学,把同学当‚玩具‛发泄。问我怎么办?我跟他讲,你已经能够认识到自己这样做不好,已经很了不起了。但这个‚坏习惯‛一定得改掉,如果一时半会改不了,就得学会慢慢改。如果实在是控制不住自己,就先走开,或者是来找我,让我找些事情让你做。

3、做好点拨指导。在情感上迷失方向的孩子需要有人给他指点迷津,而老师是这个角色最好的扮演者:既是孩子可以信赖、亲近的人,又是整个事件的局外者,说理做事公正客观,值得信服。老师的点拨指导,也便于孩子在受到伤害后及时理清头绪,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在和小郑谈话时,我常对他说:孩子,爸爸妈妈分开不是你

6 的错,你不用为此而有什么想法。大人之间的事,等你长大,见识多了,自然你会懂的。但是现在,你应该学会坦然地面对你周围的人。对于离你和妈妈而去的爸爸,你也不要去恨他,毕竟,你生命的一部分是他给予的。所以,你应该心怀感恩,快乐地生活……渐渐地,我发现,他能像以前一样和同学谈论他的爸爸怎样怎样好了。

4、做好‚沟通桥梁‛。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尤其重要,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桥梁‛,及时向父母汇报孩子的思想动态和最近情况,同时也委婉地把父母的苦衷和不易转达给孩子,让父母和孩子相互理解宽容。

如在处理上述案例时,我还跟小郑妈妈进行沟通。当这个年轻的妈妈听到她孩子托我跟她说的请求时,她掉泪了。她说她每一次骂孩子、打孩子之后,都很后悔,只苦于无处发泄。我静静听她说完之后,与她谈起了‚马加爵事件‛。我对她说:‚其实,没有人天生邪恶,只不过是环境造就人罢了。像小郑,一直生活在你们争吵、打架的环境中,你让他怎能有好脾气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我们大人存在的不足,克服困难,还我们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呀!我还从自己的书架上取下一本《孩子,你最棒》教育丛书送给她。

我又对小郑说:‚你应该体谅妈妈的苦衷,你觉得妈妈一个人带着你辛苦吗?自己得工作,又得照顾你的生活累吗?如果你爱妈妈的话,就应该学会感恩妈妈、关心妈妈,让她生活得快乐,这样你也会得到快乐……‛他静静地听着没有吭声,但从他的沉默中,我感觉到

7 了他思想上的变化。

聪明的他,经过交流后,开始行动起来了。每天早晨,当经过教室门口,肯定能看到一个正在忙着扫地的小身影。不用说,那就是他。暗地里,我请班干部协助他,与他交朋友,利用课余时间帮他补习前段时间落下的功课。我还针对他的事情,与班上任教的其他科任老师进行交流。自此以后,一发现他有进步,老师们也帮我及时表扬他。渐渐地,他活跃起来了,往日的笑脸慢慢地回到他可爱的脸上。上学期的期末测试,他的学习成绩一下子从差生行列跃进到尖子生排行。

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何其重要,尤其是对于‚特殊家庭孩子‛的教育引导更应该加以重视。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克服和消除离异单亲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希望这个问题能够引起社会、家长乃至孩子的重视,也希望我的这些观点和做法能够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点滴的裨益。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国家教育部,2002年8月

8 颁布。

2、《学校心理教育研究》,肖汉仕著,论文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林建华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卢家楣著,1999版。

5、《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作者:田学岭, 2006年第5期。

6、中国心理咨询网—心理咨询论坛—《关注离异子女的心理健康》。

第9篇:正确引导“单亲家庭”孩子心理

正确引导“单亲家庭”孩子心理 随着离婚率的增加,很多孩子都陷入了没有妈妈或者没有爸爸的生活,这类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健康成长呢?单亲家庭的孩子应该如何正确教育呢?

对于生活在单亲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如何运用正确的教育和亲切的关怀,来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使孩子能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1.给孩子充分的爱抚

有些家庭解体后,抚养孩子的一方拒绝另一方来看望孩子。有些父母还告诉孩子:“是你爸爸不要你了,他走了。”或“是你妈妈不要你了,她走了。”这些做法不但剥夺了另一方对孩子的探视权以致爱的权利,而且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有位母亲离婚后把自己的仇恨转嫁给孩子,从小教育女儿,男人不是好东西,离他们远点。结果这个女孩从小到大不敢和男性接触,恨男人,厌恶男人,最后导致性变态。母亲自私的感情,毁掉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父母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负起对孩子的责任,让孩子在爱抚中健康成长。要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离婚了,但并不改变对他的爱。无论父亲或母亲是否和他生活在一起,都不意味着要甩掉他,不爱他。

2.不要让孩子成为父母竞争的牺牲品

有些父母离婚后都想要孩子,于是,双方争着满足孩子的种种要求,以讨孩子的欢心。有的父母相反,谁都认为孩子是负担。无论是哪种,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的孩子学会了控制父母,利用父亲的力量去控制母亲,利用母亲的力量去控制父亲,变得自私、虚伪、爱说谎。父母在离婚后,仍应注意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一贯性。并用挚诚的爱心赢得孩子的尊敬与回报,而不应让孩子成为彼此竞争的牺牲品。

3.不要让孩子充当丈夫或妻子替代角色

离婚后的父母,往往感情上孤独、寂寞,容易把孩子作为精神上的寄托,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爱倾注在孩子的身上,同时也希望孩子能陪伴自己,慰藉自己。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养成对父母不健康的依赖性,无法独立。父母对孩子的感情依赖也越来越重,使孩子感到精神压力,这种精神压力超越了孩子能力所承担的程度,扮演了替代爸爸、妈妈的角色,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害的。

有一个男孩,自幼父母离婚,和母亲一起生活。他和母亲盖一条被子,母亲在儿子身上得到了慰藉,儿子也习惯在母亲的怀抱中进入梦乡。母子在睡前总是爱抚一番才入睡,这在孩子幼年是无妨的。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终于有一天,和母亲发生了性关系。事后,这位男孩由于忍受不了心理压力,导致神经错乱。母亲畸形的感情替代,给孩子带来了终身痛苦。

夫妻离婚后,应和其他朋友一起出去散散心,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不要因此影响了孩子独立生活、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

4.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父母离婚,孩子往往心情不好,不喜欢社交。父母应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根据他们的年龄,送进托儿所、幼儿园或学校,让他们和伙伴们在一起游戏、学习,使他们变得心情舒畅、开朗、活泼。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如让孩子去学乐器、唱歌、绘画等。孩子有了兴趣爱好,精神生活充实了,也会尽早从父母离婚所造成的阴影中走出来。

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

父母们一定要意识到,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将起到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定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

第一、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关心,相互尊重。 老人要体谅小辈,小辈要孝敬老人。婆媳不和是常见的家庭矛盾,需要双方多多努力,相互谅解,夫妻俩更要相亲相爱,同心同德。

二、父母之间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吵吵闹闹,甚至打架。 这样会让孩子受到惊吓,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三、民主是良好的家庭气氛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重要的决定,应该由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孩子,一起协商后作出,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若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

第四、要力求使家庭的气氛保持一种轻松的状态。 若家庭气氛太沉闷、太压抑,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不利的。如父母在外面有什么不顺心、不愉快,不应该将它带回家里来,更不应该将它朝孩子发泄。父母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压力也不要太大。孩子放学回来,作父母的也要和孩子一起聊聊天,活动活动,看看电视,这样看起来好像耽误了时间,实际上调剂了生活,活跃了气氛,终究是得大于失的。

最后,父母们应注意加强自身修养,注意提高文化修养和素质。 一个人文化修养好,有较丰富的内涵,才会有文明的举止,高雅的爱好等。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成为一个有修养、讲文明的人。

总之,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应努力营造一个温馨、祥和、文明的家庭气氛。 强行止哭为什么不利于儿童心理发育

孩子摔倒,可能摔得很疼,但妈妈硬要孩子不哭,这很难做到。不哭并不是坚强的表现,自己爬起来才是最重要、最坚强的表现。妈妈可以让孩子尽情地哭,但不要太在乎他的哭声和眼泪,这是孩子自己的事。你可以体贴地用语言来安慰他,但不要代替他去解决难题,要让孩子自己想出办法,发掘自身的力量,不然的话,他就会对别人产生依赖心理,而疏忽对自己能力的培养,也就无法成熟起来,到了那时候,他就真的成了一个只会哭泣的孩子。 强行止哭不利于儿童心理发育。偶尔在父母“高压政策”下,孩子会停止哭,父母还以为此法奏效。殊不知,这样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将带来不良影响。哭也是一种心理素质教育。由于孩子语言发育尚未成熟,不会使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通常通过哭,将不满、忧郁情绪表达、发泄出来,否则,这些不良情绪长期积压在心中,就可能以异常的心理或行为表现出来,例如,脾气变得暴躁,甚至出现打人、骂人等攻击性行为,与小伙伴很难相处、不合群等。

上一篇:风险转移策略下一篇:捷豹汽车开发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