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三农思想

2022-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习三农思想

习近平“三农”思想探析

摘 要: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是习近平关注“三农”问题的思想缘起。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农业发展,建设生态良好和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这三个方面构成习近平“三农”思想的主要内容。习近平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植根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以及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梳理习近平的“三农”思想,对于我们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粮食安全;美丽乡村;新型农民;价值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体高度,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许多重要的论述,形成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三农”思想。习近平的“三农”思想体现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是新时期做好和开创“三农”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习近平“三农”思想的缘起: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粮食安全观

自古以来,粮食安全都是立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黨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饭碗论”“红线论”“底线论”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理论,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饭碗论”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的饭碗里装的主要是中国粮。“饭碗论”首先强调的是自力更生的重要性。历史和现实证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而且是新时代要坚持传承的重要法宝。粮食问题不仅应该从经济方面看,还应该从政治方面看。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一方面要求我们要转变以往经济发展模式,掌握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提高国际竞争力,不能过分依赖进口。“饭碗论”其次强调的是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近年来,针对一些部门热衷于实现粮食进口和替代战略,对本国农业扶持力度不够、热情不高,农村青壮年劳力流失,土地抛荒等现象,习近平指出“中国人的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生产的粮食”。只有国家粮食安全了,才能为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奠定基础,为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提供客观条件。

“红线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诉求。耕地是粮食生产的主要载体,耕地红线是粮食安全的大坝。根据我国耕地资源和开发利用的特点,习近平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要依照法律法规做好耕地占用和补给的平衡工作,统筹谋划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地进行;要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改变粗放利用土地的现象,推进节约用地,绿色用地,循环用地;要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通过示范性试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

“底线论”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可靠保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强化底线思维,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风险底线。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粮食问题永远没有完成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永恒课题。守好粮食安全的底线,要提高创新意识,注重农业发展的多样化,农产品质量的合理性;要注重农业发展的质量,依托科技力量将粮食生产观念由重产量向重质量转变;努力优化市场机制,平衡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既要把握好粮食进口的“度”,又要培育国际大粮商,提高国际话语权。

二、习近平“三农”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现代农业观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因此,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对农业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要牢牢把握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特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一是持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公益性等特征,要鼓励和支持地方财政加大对省级、地市级农科院的投入力度,努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要优化投入结构,增加科研机构事业经费,提高科研人员薪资待遇,确保他们潜心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二是坚持走集约、创新型农业发展道路。从生产方式来讲,科技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过去如人工施肥、大水漫灌等粗放型生产方式逐步被抛弃。如今,水肥一体化、排管滴灌等精细化的生产方式和自动化的管理方式越来越普遍。这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资源,而且能够以更好的效益回馈科技要素的投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需要着眼于当下农业发展面临的阶段性问题,要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融入农业生产、农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将现代技术、先进设备等融入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质量需求。

三是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是现代农业的窗口,是融合现代农业与现代科技的载体。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应构建汇集农业、信息、科技等一体化的产业链条,通过制定各类措施,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吸引各类人才返乡下乡,鼓励“燕归来”“凤还巢”式农民工返乡创业。着力发展具有“互联网+农业”“农业+健康”“农业+旅游”等特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乡村独特的优势,推进农业、旅游、生态、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开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境界。

(二)生态良好和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观

美丽乡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美丽乡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体表达。建设美丽乡村的不仅包括生态良好的外在美,更包含着乡风文明的内在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一些不科学的发展也给农村带来了如化肥使用过度,污染严重、人居环境差等问题,因此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习近平曾经提出中国的城镇化建设要成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那么美丽乡村建设更加需要引入生态文明理念作引领,更要以良好生态作保障。生态文明不仅有利于农民眼前的生活,更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乡风文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目标,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有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的自然环境,更需要有邻里和谐文明知礼的人文环境。当前乡风文明建设还无法完全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首先要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它和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同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其次,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用蕴含其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等精神感染和教育农民。要保护传承并创造性的发展优秀乡土文化,要积极开发农村文化资源,大力建设农村文化产业,抓好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形式,建设“富而好礼”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三)培养爱农业、懂技術、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观

人才是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的战略资源,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让农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2017年3月,习近平到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习近平用“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九个字勾勒出新型农民的鲜明特征,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为“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提供了理论遵循。

一是要爱农业。爱农业,就要有“哀民生之多艰”的责任与担当,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坚持的执着,也要有锐意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尊重规律敬畏自然的智慧。新形势下,要使农业工作者真正把“爱农业”这一口号转变成一种内在的爱农情怀,就要积极鼓励和引导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大学生投入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切实解决新型职业农民成长中的各种烦恼,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干事创业的新天地,让农民成为体面的令人羡慕的职业;二是要懂技术。技术素质是农民素质的主要部分,在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农业生产方面,要通过科学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效益,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农产品加工方面,农民要精益求精,掌握相关标准和工艺流程,实现产品和服务附加值的提升;三是要善经营。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小农经济以及文化程度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普遍存在着经营管理能力不强,市场意识淡薄等问题。培养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就是着力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意识、市场观念,提高农民的信息接收和反馈能力,做好物流,销售,营销,品牌等方面的管理,使农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三、习近平“三农”思想的价值理念: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有其坚实的思想基础,植根于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习近平的“三农”思想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延续了他个人工作经历中的农村情怀,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贯穿他的思想和工作实践中。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在“三农”问题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始终把尊重农民意愿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我国乡村建设多年的实践表明,如果不尊重和确保农民的主体性地位,任何关于“三农”问题的发展目标就、都不能得以实现。习近平十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农民的首创精神,他曾多次强调,要自觉拜师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要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要坚持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行政瞎指挥;其次,始终把维护农民利益作为“三农”工作的立足点。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习近平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针对我国农民人口众多,不同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的现实,习近平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构想,他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一个人都不能少,要切实做好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每一项工作,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最后,始终把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三农”工作的归宿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和全人类的重要目标,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本质特征的重要概括。习近平十分关心农村教育事业和文化建设,例如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是习近平“三农”思想在农村教育和文化建设领域的具体实践,体现了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78-80.

〔3〕郑兴明.习近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四重维度〔J〕.求索,2017,(19).

〔4〕林星,吴春梅.习近平“三农”思想分析——基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解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

〔5〕余佶.新目标、新理念、新路径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三农”新发展论述〔J〕.中共党史研究,2017,(09).

〔6〕新华社.坚持不懈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N〕.人民日报,2014-06-23.

〔7〕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N〕.人民日报,2015-11-03.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张一帆 殷旭辉

第2篇:习近平“三农”思想研究

[摘 要]“三农”问题是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之一,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习近平“三农”思想是在借鉴了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三农”理论基础上,依据新时期“三农”现状,在“三农”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主要内容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的目标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推动“三农”工作的动力在于深化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的保障是加强党的领导等,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是中国今后一段时间“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习近平;三农;历史条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9.237

“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习近平作为党的总书记,在继承党的“三农”思想基础上,结合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新特点,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指导思想。研究习近平的“三农”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习近平“三农”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习近平的“三农”思想也是如此,有它形成的理论渊源、历史借鉴、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

1.1 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三农”观

习近平认真学习研读相关著作并运用马列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导思想。认为马列主义是我们处理一切问题的武器,主张要反复学习马列主义的经典原著,反复琢磨、深刻领会,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他“三农”思想的理论渊源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农”观。

1.2 历史借鉴是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

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召开的座谈会上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习近平继承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等重视“三农”问题的思想,又针对新问题和新情况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体现出了党中央“三农”政策的连贯性和创新性,是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发展。

1.3 实践基础是基层“三农”工作经验

实践出真知,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习近平“三农”思想也不例外。他在梁家河带领农民搞沼气化的科技活动,尝到了推广科技进步的甜头,切实感受到了科技进步对于“三农”发展的重大作用。后来,习近平在河北省正定县、福建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工作期间继续加深对中国“三农”问题的研究,发表了《务必执政为民重“三农”》、《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务必改革开放促“三农”》等多篇相关的理论文章,这些文章已经收录在《之江新语》一书中。由此可见,习近平“三农”思想的实践基础正是他在基层工作的经验。

1.4 现实依据是对“三农”现状的反思

习近平说,中国农业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他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习近平的“三农”思想回答了如何解决好中国的“三农”问题,未来谁种地,怎么种地,中国农业的出路在哪里等问题。习近平“三农”思想正是在对中国“三农”现状的反思中不断得以发展的。

2 习近平“三农”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的“三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非常重视中国的“三农”问题,他多次强调“三农”地位的重要性。2004年4月9日,习近平在《要跳出“三农”抓“三农”》一文中说,“‘三农’问题不仅事关农民利益,而且事关全局发展,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1月10日,他在《务必执政为民重“三农”》一文说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当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动摇。2012年2月16日,他在中美农业高层研讨会致辞时表示,中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将始终把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当作治国安邦的重中之重。2012年12月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把“三农”问题当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毫不动摇。

2.2 “三农”工作的目标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早在2006年习近平就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以发展强村》、《靠建设美村》、《抓反哺富村》等,阐述了强村、美村、富村的目标和实现途径。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不但再次提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而且在农业如何强,农村如何美和农民如何富方面做了详细部署,这已经是自2004年来连续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中国的“三农”问题。2015年3月全国两会再次部署要将“三农”建设落在实处,要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对“三农”反哺。

2.3 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山东省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指出,中国“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中国特色就是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我国国情与他国情况不同:一是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包括了山区、丘陵、平原、盆地、海洋等地形地貌。二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气候条件截然不同,种植的各项作物有很大差别。三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无法与欧美等国家相比。四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对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影响。以上这些中国国情决定了我们在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只能借鉴他国经验,不能照抄照搬。因此,中国“三农”的出路在于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

2.4 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

习近平认为中国“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要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而“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他认为科技进步至少能够给我们带来以下几个好处:一是依靠科技的力量来开发、利用原来不能利用的资源。例如,依靠科技进步把海涂变为重要的土地资源等。二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以节约要素的投入。三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扩展农副产品的销售市场。四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改善农民的生产水平。习近平说,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的路线,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2.5 推动“三农”工作的动力在于深化改革

改革就是要积极推动城乡配套的全面改革,革除影响“三农”发展的一切体制弊端,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2005年1月12日,习近平用哲欣的笔名在《浙江日报》发文《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指出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确立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1月13日,习近平发表《务必改革开放促“三农”》的文章,他在文中说,改革开放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2003年5月26日,习近平在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中,将浙江省在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就的原因概括为“活力之源在于改革”。2006年4月24日,习近平在《促改革活村》一文中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动力源泉,作为解决各类问题的主要途径”。习近平告诫大家,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非常艰巨,矛盾繁多,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水平是一个全新的考验。2014年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还强调说,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但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

2.6 解决“三农”问题的保障是加强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保障。习近平认为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村级党支部的建设,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尤其要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品德作风正派,处事公正公平,勇于创新,能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能人选进班子中来。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要多到农村走一走,多到农民家里看一看,真正了解农民的诉求和期盼,真心实意地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以农业为主产业的市县乡镇干部,要熟悉和了解农业,要懂相关的基本知识,如各种农作物的种类、品质、节气和农业科技等。

3 习近平“三农”思想的意义

习近平“三农”思想是面对新问题和新情况,提出的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

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习近平的“三农”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的继承和发展,针对新时期中国“三农”问题呈现出的新情况,提出了许多新的解决思路和对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是中国今后一段时间“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同心同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中国的最高领导人,提出了许多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和新论断,深刻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97.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1.

作者:张雪 李奕

第3篇:《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全面详细论述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三农”问题认识发展演变历史的专著,截至目前,这是我国出版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与政策史的专著,它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本书研究对象时间跨度80多年,涉及到中共党史、中国现代经济史、经济学理论以及“三农”问题的现状。被列为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全书共分13章,约80多万字。在这本书里,没有农村基层干部李昌平上书朱镕基总理昭然下情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也没有像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的作者陈桂棣、春桃夫妇进行农村考察时感到的“想象不到的贫穷、想象不到的无奈、想象不到的抗争、想象不到的罪恶、想象不到的沉默、想象不到的悲壮,”及考察农村路上的“震撼与隐痛”;更没有那种充满批判意识、民主意识、忧患意识、改革意识报告文学似的犀利言辞;但是,从党对基层干部作风(不熟悉农民、不重视农民、和农民交朋友的太少,“令不行、禁不止”,“没人承担责任,没人吸取教训”)、税费过重(中央收费93项,地方收费269项)、机构臃肿(平均68个农民养活一个县级干部)、城乡分治、就业难、政绩工程、弄虚作假、城乡差距拉大、工农剪刀差、税费改革得失、财政体制不顺、流通领域梗塞、监管失控等问题的认识和所采取的政策都系统地反映在这些学者呕心沥血研究成果的朴实文字之中。

同时,该书对于中国的文化背景、发展道路、外部环和历史积淀以及各阶段方面的特点等也进行了介绍,并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总结了我们自己的经验。例如,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问题;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思路和案例;现代化农业的经营规模和效益问题,小规模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制度的创新;如何解决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严重贫富差距的问题;共同富裕的政策和普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等等。

《解决“三农”问题之路》 武力 郑有贵主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1 定价:78.00元

作者:王振德

第4篇:学习领会习近平“三农”思想重在落实

我认为当前贯彻习近平“三农”思想关键在于落实。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重要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使全国人民都能够过上小康生活,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农民要过上小康生活,这恰恰也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艰巨问题。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面积很大,农业人口很多,长期以来城乡差距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要消除城乡差距必须从“三农”问题入手,这是关键所在,否则“四个全面”将无从谈起。

现在的农村跟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放前,我们关注的问题是“有没有饭吃”;解放以后变成“吃得好不好”;现在人们更关心生活质量――“过得好不好”。但是横向比较而言,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依然很大,“三农”问题依然突出。总书记曾经在农村当了七年的农民,对农村非常有感情。我是贵州贫困山区走出来的,与过去相比,家乡现在的变化非常大,但是跟城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要想富先通路,但很多地方的路到现在一直不通,甚至连农民吃饭都还是个大问题,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等根本无法落实。

总书记讲得非常好,“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是把“三农”问题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而且强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国强的问题;解决中国强的问题,就是从农村抓起、要从农村落实。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要落实到这三个方面,不能拿权做样子,如果这个“权”不解决老百姓的问题,这个“权”就毫无意义。

当前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全面落实好“四个全面”,如何把“四个全面”扎进基层。我们研讨会就要抓住这一根本问题来解决,让各级领导干部、各方面都要认真把中央的精神贯彻下去。刚才张红宇司长从专家的角度发表演讲,在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强调方向的重要性和措施的关键性,但核心就是要认真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只有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基层,才能解决“三农”实际问题。

第5篇:学习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支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并明确指出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方向和着力重点。这是我们党对解决“三农”问题思路的新认识、方略的新发展、举措的新突破。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理论上讲,是由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的。农业和工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支柱产业,农村和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两个基本区域。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联系,彼此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业和农村发展,离不开工业和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同样,工业和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业和农村的支撑和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这10年,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的10年。这固然是由于我国整个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国家具备了实施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经济实力,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党中央明确了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着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指导思想。10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连续8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8年较快增长,尤其是近两年连续出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的可喜局面,同时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乃至举家外出到城镇定居的种种束缚正在加快解除,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柱。可以说,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已开始发生积极变化。

但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前也面临不少新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据统计,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扶贫对象仍有1.2亿人,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饮水不安全、一些村庄还不通公路、一部分农户还没有通电,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人均医保支出、千人平均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低保标准、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社会养老保险补助水平等都明显低于城镇;特别是1亿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由于户籍限制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难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不能真正融入城市,长期游离在城乡之间,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8-26

第6篇:学习贯彻总书记“三农”思想 谱写燕赵乡村振兴新篇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河北是京畿要地,也是农业大省。总书记早在正定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成为总书记“三农”思想形成的实践源头。我们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三农”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奋力谱写新时代燕赵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为抓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河北农业大而不强,根子在结构上,出路在供给侧,必须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努力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一是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适应消费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进一步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和区域布局,扩大绿色优质高效农产品供给能力。建立健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加快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的标准化生产,力争到2020年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0%。二是着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瞄准京津两大市场,积极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重点打造100个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打造环京津1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一条龙管理,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三是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倍增计划,重点打造一批行业领军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各产业链的增值收益。深入挖掘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加快发展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坚持把推进农村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二、以实施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为抓手,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契机,加快补齐贫困地区这个短板。一是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就业扶贫,因地制宜培育2000个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帮助他们实现稳定可持续脱贫。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实行保障性扶贫,把底兜牢兜好。二是聚焦10个深度贫困县和206个深度贫困村,加大资源整合和政策倾斜力度,实施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工程,落实“五包一”“三包一”制度,集中优势兵力攻克坚中之坚、贫中之贫,积极有效实施移民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是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既要说清楚有多少人脱了贫,又要说清楚怎么脱的贫。集中开展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格督查考核问责,使脱贫成效真正经得起检验。

三、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为抓手,着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既关系社会文明程度,又关系群众幸福指数。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统一。一是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聚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等重点任务,梯次推动乡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下大力解决一些农村脏乱差的问题。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广卫生厕所的大众化、普及化。二是提高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科学制定“五级两规一导则”,统筹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对具备条件的村庄,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对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统筹兼顾保护和发展;对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庄,加大力度实施生态移民搬迁。三是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重点抓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燕山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在沿路、沿河、沿城和村旁、镇旁成片造林,着力打造绿色燕赵。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让农民在造林绿化中增收受益,实现造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四是实施生态环境修复保护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巩固拓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果,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突出白洋淀、衡水湖湿地治理保护,加强坑塘河渠专项整治,强化露天矿山综合整治,深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抓好秸秆焚烧治理和综合利用。深入推进冬季清洁取暖,积极稳妥推行煤改气、煤改电,促进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四、以实施加强乡村社会治理三年行动为抓手,促进农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创新乡村治理机制上下功夫。一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持续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潮,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塞罕坝精神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全面开展文明村镇创建行动,完善村规民约,健全红白理事会,培育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二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沉,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完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平台,全面开展代办服务。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让农民议事决事管事。三是建设平安乡村。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抓好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村匪村霸、宗族恶势力及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乡村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机制建设,采取领导干部包联的办法,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信访问题,着力削减存量,坚决遏制增量,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坚决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障。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原则,严格落实各级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五级书记齐抓乡村振兴,做到干部配备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安排。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认真搞好村“两委”换届工作,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以党的坚强领导推动乡村振兴,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创新时代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新局面。

第7篇:总书记“三农”思想在浙江的形成与实践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21日 01 版)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早在2003年2月,他在省委党校作专题报告时就指出:‚要深入研究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认真把握一些规律性的要求,积极探索一些政策性的导向,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之后,他又主持制定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等一系列推动‚三农‛加快发展的重要文件,亲自部署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工程,探索推进了‚三位一体‛合作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农业农村重大改革,作出了一系列关于‚三农‛发展的重要论述,对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体制和‚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直接推动了浙江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和城乡一体化制度框架的构建和完善,使浙江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走在了前列。重温习近平同志对浙江‚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 1 —

总结浙江这些年来的探索实践,对于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开辟‚三农‛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在‚三农‛发展战略上,习近平同志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城乡关系认识‚三农‛问题,提出‚农业兴才能百业兴、农民富才能全省富、农村稳才能全局稳‛(2003年4月15日在杭州市余杭区‚三农‛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作出‚浙江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的重要判断,强调‚要切实做到执政为民重‘三农’、以人为本谋‘三农’、统筹城乡兴‘三农’、改革开放促‘三农’、求真务实抓‘三农’‛(2005年1月7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是认识‚三农‛问题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深刻揭示了‚三农‛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关系失衡的本质,全面阐述了解决好‚三农‛问题在现代化全局和长远发展中的根本地位,为浙江省大力实践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三农‛工作思路的大创新、内容的大拓展和机制的大变革。这些年来,浙江全面落实‚‘三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正确把握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变迁规律,大力度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率先进入城乡融合发展阶段。2015年,浙江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度97.2%,为全国各省区最高。

二、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习近平同志针对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农业发展滞后并被忽视的问题,强调‚无论经济发展

— 2 —

到什么水平,无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什么程度,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会变‛(2003年1月13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并抓住新世纪初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机遇,顺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审时度势地作出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大决策,强调‚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05年1月7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全面走上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路子‛(2007年1月18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是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推动了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内涵的重大拓展、导向的重大提升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这些年来,浙江进一步强化农业在全局中的基础地位,以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模式,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果断打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畜牧业绿色发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渔业转型促治水、海上‚一打三整治‛、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土壤污染防治等农业生态建设组合拳,不断深化农业‚两区‛建设,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业品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农产品电商化,农业市场竞争力迅速增强,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向农业强省的跃升。2016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农业产业

— 3 —

化组织突破5.5万家。

三、在推进农村建设上,习近平同志针对新世纪初浙江省不断富足起来的农民群众对人居条件越来越不满意的状况,作出了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前瞻性重大决策,强调‚要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2004年7月26日在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现场会上的讲话),‚有效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2004年7月26日在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这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思想的率先实践,是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实际行动。这些年来,浙江持续实施‚千万工程‛这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行动,与时俱进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坚决打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平原绿化、河长制等农村环境建设组合拳,农业面源污染状况明显改善,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性改变,美丽乡村成为一张金名片,人民群众得到了巨大实惠。至2017年底,全省2.7万多个村实现村庄整治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保留村覆盖率100%、农户受益率74%,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基本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40%。

四、在促进农民增收上,习近平同志针对新世纪初城乡居

— 4 —

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强调‚必须坚持富民为本、富民为先,切实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新阶段‘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3年1月13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继续加快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既要鼓励农民走出去,又要引导农民留下来,还要支持出去的农民回乡创业‛(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并全面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这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全面实践,是缩小社会群体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举措,推动了浙江省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这些年来,浙江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快转变增收方式,不断拓宽增收渠道,着力挖掘增收潜力,逐渐形成了‚以能人创业为先导,能人创业带动农民就业、农民就业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共创共富‛的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农民收入呈现水平高、速度快、差距小的特点。2016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66元,连续32年居全国省区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12%;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2.066,为全国各省区最小;11个地级市中有7个市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缩小到2以内,农民收入最高的嘉兴市和最低的丽水市比值为1.76,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五、在推动扶贫开发上,习近平同志针对当时欠发达地区

— 5 —

发展滞后和仍有大量贫困人口的问题,提出‚努力使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不能把贫困村、贫困人口带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要求,强调‚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2003年1月13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把扶贫这件事扎扎实实做好。勿以善小而不为,虽然比例是小的,人口是少的,好像无关浙江省大局,错了,一个也不能少‛(2007年1月23日在加快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现在的贫困问题不是块状贫困,而是星星点点的点状贫困,这要求我们扶贫工作观念要明晰,定位要准确,要做到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2003年1月20日在浙江‚两会‛期间参加省人大温州代表团讨论时的讲话),要求‚欠发达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尽快改变落后面貌‛(2003年1月13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主持制定了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文件,部署实施了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建设等扶贫工程,亲自创立了结对帮扶制度。这是扶贫开发战略、路径、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对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农户的深切关怀,为推进浙江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提前消除绝对贫困指明了前进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年来,浙江牢固树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思想,坚持把扶贫开发融入‚四化同步‛进程,坚持消除绝对贫困与减缓相对贫困并

— 6 —

重、区域发展与群体增收并重、搬迁集聚与就地发展并重、造血扶贫与输血扶贫并重,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大力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山海协作工程、山区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扶贫工程,扶贫开发取得历史性成就。2015年,全省家庭人均收入4600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全面消除,26个欠发达县一次性摘帽;2016年,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169元,与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缩小至2.25。

六、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习近平同志针对浙江先期遇到保护生态环境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尖锐矛盾和激烈冲突,强调‚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2005年8月15日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的讲话),指出‚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2005年8月24日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评论),作出了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战略决策。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嬗变和升华,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认识飞跃,是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要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有力推动了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这些年来,浙江坚定不移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7 —

的路子走下去,大力实施‚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果断打出‚五水共治‛等转型升级组合拳,深入推进‚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养生养老、运动健康、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美丽经济,率先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收费制度、与出境水质和森林覆盖率挂钩的财政奖惩制度,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全省生态环境发生优质水提升、劣质水下降,蓝天提升、PM2.5下降,绿化提升、森林火灾下降的‚三升三降‛的明显变化。2016年,全省森林覆盖率61%,平原林木覆盖率19.8%。

七、在公共服务供给上,习近平同志针对农民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而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明显滞后的问题,强调‚要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重点放到农村,全面改善农村的供水、供电、环保、交通、通讯、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的基础条件,继续大力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小康健身工程,全面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建立健全多层次、普惠性的农村社保体系,不断提高农村社保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在2004年率先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每年办好10方面民生实事。这是对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生动诠释,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率先探索,推动了浙江省农村公共服务

— 8 —

的加快发展和城乡一体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加快构建。这些年来,浙江坚持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重点,完善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制度接轨、质量均衡、水平均等。2015年底,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为90.7%,5年提高8个百分点。2016年,县县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实现全覆盖,全省农村基础养老金每月135元,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每年859元,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每月631元,68个县(市、区)实现城乡低保同标。

八、在农村基层党建和乡村社会治理上,习近平同志针对农村社会结构变动、价值观念多元、民主意识增强等新情况新问题,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使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强调“确保农村稳定,为农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2004年1月4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建立推行了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总结提炼了‚后陈经验‛(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创新发展了‚枫桥经验‛(矛盾不上交、问题不出村),提升实践了‚新仓经验‛(生产供销联合与合作)。这是对农村基层党

— 9 —

建、基层民主、基层管理和新型联合与合作的创新实践,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有效探索。这些年来,浙江把加强基层党建作为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基础,推行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和‚浙江二十条‛,创新推出乡村‚四大平台‛、三多清理(机构牌子多、考核评比多、创建达标多)、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村民说事制度、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新乡贤治村等一系列举措,强化了农村党的领导,保障了农民民主权益,丰富了基层民主形式,优化了基层公共服务,有力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九、在深化农村改革上,习近平同志着眼于构建城乡一体化制度体系,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程建设,着力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机制,指出‚改革是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2004年1月4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化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和动力源泉‛(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强调‚要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深化征地、户籍、就业、社保等城乡配套改革,消除影响‘三农’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给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2004年1月4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都能在农村迸发活力、创造财富‛(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部署实施了县乡财政体制、乡镇机

— 10

构、征地制度、农村金融、教育卫生等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实践了发展‚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改革试点,并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进步的发展格局‛(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制度创新,推动了浙江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加快建立。这些年来,浙江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三农‛发展的根本动力,设立农村改革试验区,协调推进‚四化同步‛,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臵体制基本建立,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体制加快构建,初步建立起工农互促和城乡统筹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农民群众获得更多改革红利。至2016年底,全省符合条件的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率95%,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覆盖率达99.5%,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覆盖率达96%,省市县乡四级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合联组织体系全面构建。

总书记‚三农‛思想博大精深,立意深远,视野广阔,内涵丰富,从宏观全局和历史进程,全面阐述了‚三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深刻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变迁的一般规律和富民强国之路,提升了农村改革发展经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做

— 11

好‚三农‛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浙江将深入学习、认真贯彻总书记‚三农‛思想,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和浙江精神,围绕‚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城乡融合,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12 —

第8篇:用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指导乡村振兴

从本质上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性问题,通过补短板、强底板,使我国发展能够持续健康、行稳致远、全面进步;

就是要解决快速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使农业农村同步现代化,防止出现农业衰落、农村凋敝;

就是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使中国梦成为每个人的梦。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这是重大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科学理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

第一,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安徽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第二,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定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农向好,全局主动;

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2015年在吉林调研时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

第三,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他在安徽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四,坚持立足国内保证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在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第五,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小组会议审议农村改革议题,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不管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

第六,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小组会议审议农业绿色发展的文件时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

第七,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吉林调研时指出,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

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调整完善。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国小农”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农情,要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第八,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

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全面、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意义深远,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理论指引和思想武器。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指导,实现乡村振兴新目标。

把握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方向道路

关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党的十九大在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提出了实施这一战略的总要求,就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宏观版,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回应了群众的期待。乡村振兴,落脚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一个新的重大提法,乡村振兴不仅农业要现代化,整个农村也要全面发展,不仅工农差别要缩小,城乡差别也要缩小,实现“四化同步”、工农互促、城乡共荣、一体化发展,实现乡村“五位一体”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关于乡村振兴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作了深刻系统阐述: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这“七个之路”揭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和内在规律,指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路径和努力方向。

把握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了好的决策、好的蓝图,关键在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我们有过去许多成功经验,需要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这又是一项全新工作,需要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为此要把握正确原则,采用科学方法,扎扎实实地抓落实。

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体现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上。党的领导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任务,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不是哪个部门单独就能干得了的,不加强党的领导,不发挥党管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肯定不行。只有各级党委政府真正把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五级书记齐抓共管,把乡村振兴摆到优先位置,才能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二是体现在“四个优先”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要做到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这些都要体现到制度机制上,体现到具体政策上。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句话20个字,“五位一体”,不仅是经济振兴,还要把农村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其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要从农业内外、城乡两头共同发力,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做大做强高效绿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乡村服务业、乡土特色产业、乡村信息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为乡村的全面振兴奠定物质基础。其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做到设施配套、服务高效,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保留住独特的乡土味道和乡村风貌。其三,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乡村振兴不能丢了乡土文化这个魂。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也可以说,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健康等事业发展,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其四,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受到惩治,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治理安定有序。其五,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推进乡村振兴,最根本是要让农民的钱袋子进一步鼓起来,日子过得更加富裕体面。要不断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使广大农民衣食住行无忧,生老病死无患。

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推进乡村振兴,是为了农民,也要依靠农民。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要考虑农民的利益。乡村是农民的立足之基、生活之本。要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亿万农民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要让农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今年是农村改革40年,这40年里我们搞家庭联产承包、搞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农民工进城、土地流转、“三权分置”等都是农民的创造。现在搞乡村振兴,各种投资主体都来了,但不能忘了农民是最重要的主体,要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激发出来。乡村振兴干什么,怎么干,政府可以引导和支持,但不能代替农民决策,更不能违背农民意愿搞强迫命令。即使是办好事,也要让农民群众想得通。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特别是农民面临的重大机遇,但光靠农民自身的力量还不行,光靠农村自己的资源也不够,这就需要大量现代资源要素投入农业农村建设。要不断健全体制机制,打通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渠道,关键是解决好“人、地、钱”三个问题。一是围绕解决好“人”的问题,培养和吸引各路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一手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手抓“招才引凤”,吸引城里人等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让农村成为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二是围绕解决好“地”的问题,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土地是农村的巨大财富。要创新土地收益分配机制,盘活闲置农房和宅基地,实现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同地同权同价,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土地占补平衡、异地交易,盘活资源要素。但在这个问题上,底线一定要守住,城里人到农村买宅基地这个口子不能开,工商企业或个人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所这类事情不能搞。三是围绕解决好“钱”的问题,强化投入支持。乡村振兴要想真刀真枪地干,就得真金白银地投。公共财政要向“三农”倾斜,逐步解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欠账较多的问题,加快补齐扶贫领域短板。对于工商资本下乡,一方面,要鼓励欢迎,优化环境,引导服务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设立必要的“防火墙”,既防止跑马圈地,搞度假村、乡村别墅,又防止排挤农民,剥夺农民的机会和利益,老板下乡要带动老乡,不能代替老乡、富了老板、亏了老乡。

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中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地发展的基础不尽相同,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城乡有别,各美其美。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有历史的耐心,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二是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注重地域特色,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的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好村庄林草、溪流、山丘等特色风貌,实现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三是加强规划引领,实现有序推进。要坚持规划先行,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约束性、指导性,并且一张蓝图干到底。

第9篇:抓好基层党建服务三农发展——赵刚近三年个人思想工作总结

抓好基层党建服务三农发展

——近三年个人思想工作总结

牛场乡组织办、远教办赵刚

本人自2007年3月从牛场中学借用到乡组织办、远教办工作以来,在领导的关心及同事们的帮助支持下,对乡镇基层工作逐步熟悉,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及业务技能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三年来,我主要从事党建、远程教育、人事调资、宣传报道、统战、工会、关工委以及党政办后勤等工作。这些年来,我时刻以一名年轻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秉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的风格,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和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现将三年来所做的工作和不足总结如下:

一、思想提升,学无止境

三年来,作为全乡党建工作的日常事务负责人,我围绕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 “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忠实践行宗旨、勤政廉政为民”、“创先争优”等主题活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省、地、县委的重要会议精神,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增强政治和大局意识,坚定服务于大局、服务于基层、服务于群众的思想信念,使自身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强化,积极主动的指导各党支部开展好党建主题活动,切实做好党员教育工作,确保全乡党员先进性的巩固与提升。

二、立足本职,抓好党建

1、推进基层组织工作。按照上级组织部门的工作要求,以“三创三强”为主线,切实抓好我乡基层组织建设。在乡党委的领导下,以“五个好”乡镇党委、村、校党支部的标准抓党建,每年年初制订目标和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至今年7月,全乡16个党支部中,被地委命名为“五好基层党组织”的2个,县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1的8个,乡党委在2008年被地委表彰为“全区抗雪凝保民生先进基层党组织”、在2010年被地委表彰为“抗旱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

2、认真抓好党员发展及培训工作。作为乡镇兼职的远教管理员,我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在提升农民党员政治素质的同时,加大对他们现代农业技术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科技致富的水平,为党员农户提供项目和贷款,帮助他们发展致富。三年来,指导全乡各党支部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95名、培育党员创业带富大户5户、党员致富带头人24户、发展农村科技致富能手入党18名、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为村组干部4名,努力的以实际行动落实好党建“双培双带”的工作要求。

3、完善“党内关怀“机制,加强党员管理。按照上级要求,我认真建立生活困难党员台账,仔细排查全乡困难党员基本情况,及时上报困难党员名单,做好党员帮扶慰问工作。三年来,我共计走访困难党员52人,参与吊唁逝世党员9人,在2010年持续高温干旱灾害期间,定点帮扶困难党员4人,用摩托车为他们送水9车次。发放流动党员证54本,电话联系走访人次80余次;按时收交全乡党员党费近4万余元上交县委组织部。

4、组织党员干部参与各类公益性活动。在2008年雪凝灾害中,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到救灾当中,确保全乡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四川“5.12”汶川大地震中,与乡团委、妇联等单位多次组织募捐,为四川灾区人民筹集爱心捐款49577元;三年来,共组织党员干部在乡机关站办建立党员示范先锋岗7个,开展义务消防突击、春耕科技服务、整脏治乱、普法禁毒宣传等党员先锋活动12次。

5、积极探索党建工作,完成信息报送。三年来,共撰写党建工作计划与报告总结13个、领导讲话稿12个、工作信息80余篇、调研文章3篇。其中《牛场乡发挥基层党组织力量抗旱救灾先进事迹纪实》、《牛场乡远程教育助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侧记》、《试探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瓶颈”何在》等被人民党建网、贵州希望网、毕节党建、毕节日报、大方党建等报刊媒体采用。

三、服务三农,务实工作

“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深知以身作则的道理。在要求各党支部党员要切实树立先锋模范作用的同时,我努力的从自身严格要求自己。不管是在上班时间还是双休日,只要群众有需求,我都会根据他们的诉求,在职权范围内依法办事,解决他们疑难问题,尽力的服务好“三农”。三年来,共接待群众来访咨询500余人次、回复党员发展政审函53封、出具学生助学贫困证明150余人次、办理组织关系接转45人次、参与春耕科技下村活动7次。在远教工作中,我尽力的抓好全乡远教工作,结合村情实际,收集农民群众的技术需求,刻录实用农业技术光碟13000多个下发到农户手中,方便他们参加远程教育的培训,让他们在家就能自学成才,掌握一门发家致富技术。

“以民为本,服务三农”是我始终坚持的基层工作宗旨。在从学校“转业”到乡政府主要从事党建和远程教育的三年工作中,我始终如一的牢记党员宗旨,时时事事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认真干事,干净做人。在2010年度,本人被县委表彰为“全县优秀党务工作者”,被县党建远教工作领导小组表彰为“全县优秀乡镇远教管理员”。

四、改进不足,自我鞭策

作为党政办的后勤工作员,我大多的时间都是以在电脑前的“敲打”为主,对于深入村寨农户的了解还不够,学以致用的本领还有待加强;与包村乡、村干部的交流较少,以至于工作的协作还存在一定的思想间隙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学以致用,努力改进自身不足,与其他同事一起密切合作,更好的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二O一O年十二月十二日

上一篇:教师教学新教案下一篇:矿山测量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