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根本

2022-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立德树人根本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机制

摘 要: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需要努力发挥教师的德行示范作用,又需要不断激发大学生自主践行的内在动力;既需要协同优化高校各种载体,又需要发挥高校之间、高校与家庭、社会、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多方联动作用。所以,积极构建并完善教师德行示范机制、学生自主践行机制、载体协同优化机制、家校社会政府联动机制等多维一体的实现机制,是推进高校立德树人实践创新、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机制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9.01.010

古代先哲曾将立德、立功、立言视为不朽的事业,并将“立德”置于“三立”之首,正所谓“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1]。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都非常明确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这些任务要求为我国新常态下高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和基本遵循。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其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国道路的坚持、中国力量的凝聚和中国精神的弘扬,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及人格培育面臨着严峻的挑战,道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发生既违背了高校立德树人的宗旨期待,又远离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新时代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影响这一任务目标达成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载体等构成要素以及家庭、政府、社会等影响因素的积极作用。由此,积极建构并不断完善教师德行示范机制、学生自主践行机制、载体协同优化机制、家校社会政府联动机制等多维一体的实现机制系统,就构成了推进高校立德树人实践创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教师德行示范机制

“立德树人”是指以德立人,树人以德。其中,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标指向。而立德首先要立师德,师德不立,难以正己,更无从谈及学生德行之养成与践履,正所谓“师者,人之楷模,学者所法,仿而效之之谓也”“师友人品不良,学术虽深,学之亦无益”[3]。基于此,中共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强化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4]的德行示范要求,也进一步强调了立师德、树贤师对学生德行培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培育教师核心价值观,以之引领高校教师德正行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由马克思主义指导,并积极借鉴其他文明成果而形成的一种符合中国实践的价值理念”[5]。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教学这一领域和教师这一群体中的具体化展开,教师核心价值观是全体教师在实施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理应遵循的道德风尚、价值理念、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教师群体共有的意志品质和价值系统”[6],具体表现为忠职、精业、爱生、育德。

教师并非天生就是道德榜样和德行楷模,也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成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灵魂工程师,有些高校教师甚至“对于某些既定道德教育目标并不那么认同……在角色规范的制约下,他们的道德教育实践则常常变得更为脆弱、苍白和虚空”[7]。高校教师德行高尚与否既与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和认同有关,又与他们自身的人生态度和发展定位有关;既受到了自身发展需求及其满足方式的规约,又受到了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统御。高校教师能否忠职、精业、爱生、育德,也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教师的德行评价和教学成效,影响到大学生对既有道德体系的积极认同和自觉践履,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树立师德榜样,积极发挥其正向激励功能。“没有什么事情能象榜样这么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做导师的人自己便应当具有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8]。而师德榜样,由于“具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和道德境界、高尚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品质、富有道德魅力和道德吸引力” [9]而令学生景仰、学习和模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向师性和崇拜情结较中小学生而言在逐步弱化,但师德榜样的良好品行对他们的影响会更持久、更深刻,也更容易得到承继和延续。高校师德榜样举止文明、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知行统一的师表风范,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师生对话、因材施教的育人方略,严谨笃学、勤于钻研、锐意创新的治学精神,敬岗乐业、志存高远、甘为人梯的职业操守,无不深深影响和涵育着大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师德榜样也因其优良品格的践行而成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者、未来生活的引领者。

3.优化高校教师道德素质结构,增强其德行示范功效。高校教师的道德素质结构是指高校教师素质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在联结方式。优化高校教师的道德素质结构,是提升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其德行示范功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教师道德判断力增强、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境界提升的决定性因素和内生性动力。优化高校教师道德素质结构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教研活动和管理活动中,高校教师要始终秉守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高尚情操,不断增强道德自律能力和他律意识,在有效避免乃至杜绝高校德育领域中“知善而不为”“知善而为恶”行为的同时,以正确的道德认知、积极的道德情感、顽强的道德意志、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以及畅达和谐的道德关系引领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增强、道德关系的和谐及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学生自主践行机制

大学生既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客体,又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体,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良好德行习惯的养成和他们的全面发展上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得到凸显及凸显程度既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重要指标,又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一味地强调教师的道德示范,可能导致教师将自己认同的道德观念强加于学生,削弱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使学生处于道德奴隶的地位”[10]。所以,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尚需在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充分激发他们立德树人的自觉性和内在精神动力,积极优化大学生日常生活空间,不断构建和完善学生自主践行机制来实现。“只有当个人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时,才能对道德规范所包含的源生活内容和意蕴获得切身的体验,从而加深对规范的理解”[11]。

1.增强大学生“立德树人”的自觉性。自觉性是人的自主性的集中表现,是人的类特性和个体特性的有机统一,没有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之存在、发展和社会成员个性之养成。同样,没有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由自觉的活动,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就不可能完成。大学生只有对立德树人的重大意义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才能主动地将自己作为立德树人的主体,自主学习和掌握立德树人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自觉运用已有道德智识提升自己的道德想象力和道德判断力,不断增强道德自律和他律能力,自觉进行价值澄清和道德反思,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变被动的德育填充器为真正的“道德能动者”。

增强大学生立德树人的自觉性内在地要求高校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发展要求,积极克服“重说教灌输,轻自主建构;重道德认知,轻情感体验;重外在形式,轻内在品质;重活动策划,轻系统规划”的弊端,善于将专业知识讲授与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传“学问之道”,更传“做人之道”;既授“学科专业知识”,更授“立身主业方法”;既解“读书之惑”,更解“成长之惑”。使学科教育从“一维教育”向“三维教育”转变,实现知識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三观”确立三维目标的结合,实现“育德”与“增智”的互促共进[12]。在课余时间,高校教师要积极关注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生活状况,开展有效的师生对话,善于调动和发挥班团干部和学生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断增强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大力拓展他们对生命活动本真意义的理解深度,增强他们对自身全面发展的使命意识和效能意识,进而使他们更准确地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切实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自觉引导同辈群体拒斥道德无意识和道德冷漠,共同建构一种合乎道德的生活方式。

2.积极优化大学生“立德树人”的日常生活空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本身。“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13]。可见,日常生活作为立德树人的现实场域和动力源泉,既构成了大学生德行成长的时间演进方式,又构成了大学生德行践履的空间转换载体。“任何人都有义务去维护大家公认的道德原则”[14]。大学生只有合理布局并自主优化日常生活德育空间,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水准,也才能加速推进自我全面发展和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大学生日常生活德育空间既是以大学生正在就读的院校为核心、逐步向社会扩散的辐射型结构,又是以大学生的真实生活空间为主、网络虚拟空间为辅,由知识学习空间、自主交往空间和实践锻炼空间等交融叠叉而构成的容知性德育、生活德育为一体的立体网状结构。其中,知识学习空间主要是包括教室、自习室、图书馆等具有相对固定位置且主要用于获取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方法技巧的学习场所,这一空间一般属于公共生活空间,体现和考验着大学生的公共生活能力及社会公德意识。自主交往空间是包括学生宿舍、社团活动中心、校园网络中心等相对稳定且能使他们自主交流思想、融洽情感的场所或平台;实践锻炼空间是包括实验室、专业实践基地、操场、绘画厅、练琴(歌)房以及校外的商场、职场等能够帮助大学生将所学知识理论运用于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准的场所。

以上空间类型的划分是相对的,且所划分类型之间存在交叉和互补关系。按不同的标准还可以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空间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但甭管划分成哪些类型,这些“有组织的社会空间”不仅透视和诉说着当下的社会秩序与社会规范,而且承担着涵育大学生良好品质与高尚德行的任务与职能。为了履行和实现好这一职能,高等学校应基于学生的精神发展需求和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对这些“空间”进行精心设计与科学布局,将符合社会要求和学生精神需求的社会道德规范、社会价值取向以特定的方式嵌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空间中,使之灵动、丰富、辩证与和谐,使日常生活真正成为大学生德性成长的空间转换纽带、文化载体符号与德行践履的现实平台和动力源泉。

三、载体协同优化机制

高校立德树人的载体是指承载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容信息、充当高校立德树人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中介且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利实现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它具有客观性、多样性、动态性等特征,体现和反映着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与大学文化、课堂教学、管理活动及校园传媒等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由此,高校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及传媒载体(主要包括校报、广播、电视、橱窗等传统媒介和校园网、QQ群、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构成了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载体。“一个复杂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现象,要使系统保持有序状态运转并达到更高层次的有序状态,必须使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处于和谐状态并形成一种自调试的动态变化关系”[15]。同样,高校立德树人作为由多重要素和影响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其成效能否增强有赖于各载体的协同作用及其优化成效。

1.目标一致是各载体协同优化的基点。目标一致是协同优化各种载体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各种载体及其运行方式应相辅相成、彼此补益。一是将高校的价值理念、文化精神、校风校纪、规章制度等文化元素融入到活动载体、传媒载体中,以先进的、科学的文化理念指导和引领各项工作,全方位、全过程地提升全体师生立德树人的文化自觉、认同自觉和行为自觉,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功效。二是增强和扩展大学生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明确各类活动的目的性、引导性和组织性的基础上,亲力亲为,体验和感悟各项活动的教育意义和内在价值。三是实现传统宣传媒介和新媒体的动态衔接和静态互补,加强校园公共微博、QQ、微信等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网络互动、视频直播、微课教学、MOOC共享等新媒体的正向功能,积极打造网络立德树人的新平台、新阵地。

2.功能吻合是各载体协同优化的关键。首先,高校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应借助于文化载体渗透性强、影响力持久以及形象生动的特点,充分发挥高校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精神培育、素质提升、关系和谐、力量凝聚等功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熏染和陶冶大学生的情趣爱好,使他们自觉地将高校的文化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嵌入到各项活动中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自己的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陶冶自己的心性情操、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其次,着眼于“一体”“两翼”“三点”“四动”“五面向”,推进高校教学综合改革。具体来说,就是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体,以搭建系统科学的教学活动平台和规范实用的实践活动平台为翼,善于激发大学生学习与创新的兴奋点、学科的闪光点、课程的创新点,高度重视目标拉动、师生互动、课程联动、团队带动的作用,积极开展面向学生、面向教师、面向专业、面向学科、面向课程的综合配套改革活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借助于传媒载体尤其是新媒体方便快捷、资源丰富、更新及时、成本低廉、主体平等的特点,努力发掘并积极发挥高校网络载体的交互共享、能量激发、价值引领、榜样宣传的多维功能,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规范其网络道德行为,提升其网络文化自觉,激发和传播正能量,并使之与文化载体的方向引领、素质提升、制度规范以及活动载体的专业导航、条件保障、动力强化功能有机结合,使它们的价值取向一致、育人方式互补,真正成为大学生德行成长的得力助手。

3.运行协调是各载体协同优化的保障。运行协调不是各载体的步调一致、亦步亦趋,更不是各载体的机械结合与无序堆积,而是在高校立德树人目标任务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和优化的基础上,在高校教学部门、管理部门、服务部门多方联动的过程中,各种载体运行的空间并序、时间相继、环环相扣、彼此啮合,是各载体的协和共进与功能互补,最终达到1+1+1>3的成效。为此,一要加强高校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顶层设计是各载体协调运行、协同优化的总控制阀和总调节器,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方法、培养步骤进行的理性设计、系统规划和终极定位,是高校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是在“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统领下整合高校各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进而达成的理念一致、功能协同、结构优化、资源共享。二要加大对各载体建设的经费投入,夯实各载体协同运行的物质基础。在高校各项支出趋于合理的基础上,适度加大对教学及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及新媒体建设的投入,为教学活动、管理活动、实践活动、文体活动等提供较为充足的经费来源。三要规范各载体协调运行的程序。建立完善的教学活动制度、管理岗位规范、网络管理规则、团队活动章程、自我约束机制在内的管理服务规范体系,以大学文化载体为灵魂与指针,以教学、管理、实践活动为中心,以新媒体为信息平台,以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层级管理团队,技术服务团队为依靠力量,形成权责清晰、分工明确、落实到位、评价科学的载体协调运行网络。

四、高校、家庭、政府、社会联动机制

“联动机制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依据动力的作用原理,利益相关各要素之间有序传导的过程和模式,其本质就是描述动力源与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所发挥的作用”[16]。高校立德树人过程的推进和目标任务的达成不是某个高校单方面的行为结果,也不是高校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简单合作与机械应对,而是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家庭、高校与政府、高校与社会等“利益相关各要素之间”全力协作、多方联动的结果。因此,高校要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尚需从大学生现有品德实际出发,在尊重和遵循他们内在的知情意信行相互转化规律和对他们进行立德树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构建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部门、高校与社会、高校与家庭等多方联动机制并使之常态化,全面提升大学生立德树人成效。

1.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动力,从交流范围看,既包括国内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又包括国内高校与其他国家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交流内容看,既包括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学术交流、科技公关、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又包括教学管理人员的顶岗锻炼和围绕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而展开的校际互访等等。各高校之间通过积极搭建合作互动平台,共创立德树人联盟、共享优质育人资源,不断拓展立德树人渠道,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2.高校与家庭之间的及时沟通。家庭是大学生的第一生存与发展空间,也是培育他们良好品质的现实起点。“道德教育与个人成长的环境息息相关”[17]。所以,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离不开老师与家长的及时沟通、通力合作。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就读的学校离家比较远,家长对孩子学习、生活状况的了解不及时、不全面,具有重视总体、轻视细节;重视专业学习、轻视或忽视品德成长的倾向,存在学生不汇报、家长不知情、老师无暇管的状况。对此,高校既要积极发挥自身丰富的资源优势,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系统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方法传授给家长,又要及时倾听家长对学校发展和学校治理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家校协作、积极互动、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和常态化机制。

3.高校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高校不是政府的分支机构和下属组织部门,两者之间也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基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需要而生成的一种契约委托关系。在这里,政府委托高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专业人才,政府应通过顶层设计,积极协调教育行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大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强化高校立德树人在推进“四个全面”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及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高校在尊重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科专业建设规律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总体设计和长远规划,突出教授治校原則,科学划分并独立行使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自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方向,全面优化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将政府的具体委托内容、各项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转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德行成长的一系列教学、管理和服务活动中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4.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积极互动。从高校的实际出发,不断加强高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和联系,积极搭建和大力拓展社会力量对高校办学和发展的有序参与、多方支持的平台和渠道,是凸显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题中之义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校与社会组织、企业团体之间的合作办学、项目研发、共建科教园区、产学研基地、实习实训基地,这是增强大学自我发展活力和实力,不断提高学生认知和融入社会能力、学以致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检验方式。二是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科学研究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引进企业团体、社会组织的管理精英、技术专家到高校兼职授课,加强大学生在教学实践、科技创新、横向课题研究等活动中的参与度,完善大学生实习实训制度,加强对大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的指导,提升他们的教科研素质和德行品质。三是积极搭建广泛多样的社会志愿服务平台,完善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在不断提升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水平和社会服务效益的同时,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机制是一个由教师德行示范机制、学生自主践行机制、载体协同优化机制和家校政府社会多方联动机制构成的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层次明晰的系统。其中,教师德行示范机制凸显的是高校教师在学生德行养成中的主导和示范功能,学生自主践行机制表征的是大学生德行养成的主体地位和践行习惯,载体协同优化机制强调的是高校立德树人的载体要素及其协同优化方式对大学生德行养成的积极作用和正向功能,家校政府社会联动机制构成了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合力保障。在高校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过程中,这些具体机制应相辅相成、彼此补益,才能形成强大的聚合力,不断增强立德树人成效。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0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3]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M].剑乔,由其民,吴光威,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63-365.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高新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向度刍议[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68-72.

[6]周春燕.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敬学求是正德爱生[J].江苏高教,2012(1):99-100.

[7]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10-18.

[8]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79:64.

[9]邹秀春,马东华.试论培育道德榜样的多方联动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21-23.

[10]甘剑梅.教师应该是道德家吗?——关于教师道德的哲学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3):25-30.

[11]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J].教育研究,2003(2):53-59.

[12]许军国.从校园文化视角看立德树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4(4):15-18.

[13]潘斌.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J].高等教育研究,2006(5):7-12.

[14]王雅丽.公共精神基本特征解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33-139.

[15]郭伟,方淑芬.旅游地复合系统开发运行协调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7):147-152.

[16]于秀琴,葛喜艳,吴波,等.“点线成面”的社会治理联动机制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1):192-195.

[17]趙敏.卢梭对道德教育中教师角色的构想[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25-32.

【责任编辑 侯翠环】

作者:梁捍东 牟文谦

第2篇:立德树人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根本

作为广州市特色学校建设研究、德育研究专家,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德育与心理教育研究室主任蒋亚辉对许多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指导,对特色学校建设有着细致的观察与分析。2015年5月6日,本刊编辑部就学校特色定位与德育特色工作对其进行专访。

《学校品牌管理》:在展开特色定位时,您认为学校应该坚守哪些原则?

蒋亚辉:一是应该“以人为本”。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不管学校特色如何发展,始终都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学校特色的定位必须适合孩子的发展,任何学校都不能违背和忽略这一核心原则。

二是应该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学校特色建设避免 “千校一面”,促使学校个性化发展。学校的个性和育人特色能更好地满足孩子发展的个性需求,使其更具创意思维与才情。

三是应该重视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积淀,它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深厚沃土。若不尊重校本历史和文化,不从校本文化来挖掘、深究和培育特色,就会导致学校文化断层,特色建设的生命力也不会长久。

四是应该体现育人个性。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学校特色要在课堂教学、活动育人等方面凸显自己的个性,形成鲜明的校本课程体系。

五是应该将教育理念物象化。将学校文化物象化,抽象的理念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充分体现文化育人功能。全校师生高度认可特色定位,特色建设之路走才能得更远。

《学校品牌管理》:根据您的观察,当下的特色学校建设定位一般会闯入哪些误区?

蒋亚辉:一是容易将特色项目作为学校特色。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要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兴趣和特长。许多学校都有引以为傲的特色项目,凸显了学校在这些项目上的工作成效和特色。可是,这些项目能否成为学校发展的支撑,还要从学校文化上进行提炼和引领,不能简单地用特色项目发展来替代学校整体上的特色发展。

二是容易形成文化断层。教育特色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不能短时间打造。有些学校急于求成,用短期打造的思路开展特色建设,容易忽略自己所历经的路程。学校追求的特色没有紧扣学校的发展历史,没有整合校本资源,出现学校文化断层,导致发展内涵不足,难以得到师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是学校特色定位不清晰、不科学,甚至更换频繁。校长校本文化传承不够,个人的教育理想没有与校本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有效的融合,特色定位不精准。校长按照个人爱好、对教育的个性化认识来定位学校特色,导致新校长一就位就否定前任校长的做法,按照自己的思想来重新规划、重新定位学校特色。频繁地改变学校文化理念体系和操作体系,导致教育思想混乱,学校辛苦、老师疲累,导致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还耽误了学校发展。

四是特色学校的价值和意义尚未得一些校长的认可。一些校长专业能力不强,用包装的思维建设特色学校。特色建设全部打包给教育专家,由他们撰写特色学校建设方案硬推给学校实施。纸上谈兵的方案不接地气,导致学校特色定位缺乏文化基础与民意基础,特色理念和构建无法得到校方的认可,在操作上也不具备操作性,浪费专家资源,耽误和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学校品牌管理》:那么,学校应该如何避免或走出以上误区呢?

蒋亚辉:首先,校长对学校特色的价值与意义要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校长们要认真学习、领会特色学校建设理论知识,明确推动特色学校建设根本目的是实现学校个性化发展。

其次,要借助专家团队的力量,多向专家请教,让专家对学校进行把脉,对症下药。专家只是科学引领和指导,具体的工作还得要学校踏踏实实去做。特色学校建设最重要的力量还是学校全体教师。

三是加强校本研究。深入的校本研究,给学校进行精准的特色定位。要善于挖掘学校特色发展的教育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社区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四是形成文化共识。学校特色文化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可,能够极大激发教育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果没有形成文化认同,学校特色则走不远,也难以维续。

《学校品牌管理》:有一部分校长在特色定位选择上犹豫不决,不知您有何建议?

蒋亚辉:校长在特色定位上犹豫,往往有两种情况。第一,对学校特色发展持观望态度;第二,对学校历史文化内涵把握不准,难以为学校特色发展定位。

针对这两种情况,校长需要深刻把握教育发展大趋势,追求特色化办学与教育个性。作为校长应当有自己的教育情怀,千方百计呵护学生个性,促进个性发展;应当深入挖掘和梳理学校历史文化资源,把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特色亮点、文化优势发扬光大;应当善于开展校本行动研究,深入探究、解决学校的发展问题。校长还可以邀请专家到学校把脉,帮助学校总结、提炼学校特色,形成师生认可度较高的学校特色。同时,坚持走群众路线,让全校老师都参与、讨论、思考校本研究工作,以此来提高我们对学校特色的认识。

《学校品牌管理》:您觉得构建特色学校可以有哪些维度?

蒋亚辉:构建特色学校有两个基本的维度,即理念体系与操作体系。其中,构建学习文化理念体系是第一位的。

文化立校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首要抓手。特色学校一定是以自己独特的、先进的、科学的文化来引领人、滋养人。特色学校要做到文化育人,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内涵,包括学校发展的历史、周边社区的文化资源,从中找到学校特色的生根点。学习要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尤其是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

从操作体系看,校本特色课程体系构建、校本教材开发,突出课堂育人的主渠道,能够较好体现学校教育特色。要用校本特色文化引领特色课程建设,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与其他学校学生相比,本校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质。另外,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具有润物无声的滋养功能。校园文化建设要精心设计和规划,突出校本特色文化的熏陶、浸润的功能,呈现鲜明的学校特色。

《学校品牌管理》:据您所知,广州有哪些学校以德育来构建特色,可否介绍一下?

蒋亚辉:据我了解,已经被评为广州市特色学校的学校,99%以上是以育人特色来呈现学校教育特色。即使是科技、体育等项目特色,也是从德育的角度进行提炼,形成文化引领。这是因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根本,任何学校都不能背离这一核心和根本。抓德育工作特色容易形成育人特色,抓住了特色教育的根本,符合教育现状,更符合教育规律。因此,德育工作是特色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必须予以重视。

《学校品牌管理》:您认为在构建德育特色学校时,有哪些工作需要重点注意?

蒋亚辉:育人是学校工作的核心。目前,特色学校都有育人特色。如果一所学校是德育特色学校,它一定有文化育人的优势,容易成为特色学校。

在构建德育特色学校时,需要注意的有三点。第一,要重视文化引领。优秀的学校文化包括优秀的校园文化、教室文化。文化滋养需要好的载体和平台。学校要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围绕着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来设计活动,引导师生在特色文化活动中体验、内化并践行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第二,要加强德育队伍尤其是班主任队伍建设。通过班主任的专业发展,让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活动都能够围绕学校育人的核心与主题来开展。

第三,要重视德育特色课程建设。特色学校的核心课程基本上是德育课程。要按照现代课程论的基本规律来科学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内容体系和操作体系。通过课程的实施,促成学生的行为养成、价值观形成的逐步上升、巩固、深化。

另外,我们需要重视家校合作育人。学校要重视社会教育,重视家庭与学校的支持与配合。学校要维护好公共关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利用家长委员会等家校合作平台,为孩子的成长成才提供一个好的合作育人环境。

《学校品牌管理》:从德育特色方面来讲,您认为应该如何开展班会课?

蒋亚辉:这是学校特色育人的核心课程,是国家从制度上保障的德育课,要有一定的课时保障。每周一节班会课,能够较好地体现班主任作为学生人生导师这一角色。我认为,学校可以利用每周一节的班会课来实施德育的核心课程。学校的育人特色、文化特色必须有所依托,班级的育人特色、文化特色就是这种支撑。如果没有班级育人特色、文化特色的巩固和支持,学校特色就是空中楼阁,缺乏立足的根本。班会课、主题班会活动为形成班级育人特色、文化特色提供了制度保障。学校特色建设必须重视班会课教学,主动给班主任提供支持,使每个班的班会课教学内容都围绕着学校育人的核心、育人的特色来开展。班主任应该练好基本功,内化和践行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在学校特色文化引领下,精心设计、组织、实施班会课,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

(作者分别系《学校品牌管理》责任编辑、广告部记者)

蒋亚辉,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德育与心理教育研究室主任、《中小学德育研究》副主编,主要从事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小学德育研究等工作,是广东省中职学校德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德育研究会理事。

作者:范帆 李晓红

第3篇:夯实立德树人根本 培养德高技高人才

高职院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来开展,都必须服从服务人才培养这项工作,任何偏离了“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这一方向和目标的行为,都应纠正。

根据党中央的要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高等职业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培养出一大批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德高技高人才。这意味着,高职院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来开展,都必须服从服务人才培养这项工作,任何偏离了“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这一方向和目标的行为,都应纠正。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也应当调整到这一方向和目标上来。学校、专业、课程等各层面以及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都应不折不扣地去落实人才培养。

扎实推进有效教学改革,做实人才培养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制订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暂行办法》,坚持量化与评议相结合,以量化为主,评议最终也转化为分数。涵盖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量化部分包括年资、教学工作量和质、教研科研、突出贡献,占80%,评议部分包括量化之外的其他主要业绩,占20%。从初步执行来看,激励鞭策导向比较明显。想干、多干、干好、抢着干的氛围日渐浓厚,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竞相迸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高技高人才的目标有了重要保证。

2014年,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启动了有效教学改革,推进教师全员现代职教能力达标。有效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在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实施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即“让每一堂课都有价值”的教学。通过校内外和国(境)内外培训、示范引领、结对指导,教师全员逐一参加达标过关测评。首批达标的12位教师被聘为校内专家,指导测评验收其他老师达标,以示激励和促进本人、从而带动全员。首批过关的教师中,有中青年教师,也有老教师。这给各个年龄段的教师传递了一个信号,只要努力就能达标通关。在前述新一轮教师职称评聘改革中,也把达标过关作为质量工程项目之一予以赋分,分值相当于3.3年工龄。截至2020年底,全部专任教师分6批进行了过关测评验收,通过率达到99%。由学院原副书记副院长马培安同志主持的研究成果《高等职业院校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同名专著在职教界引起较大反响。

教研科研技术研发齐头并进,赋能人才培养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工作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服务人才培养为中心,围绕泰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开展课题研究,注重与企业联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教研与科研齐头并进,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

打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或吸收学生参与,或指导学生主持课题,提升教师学生科技研发能力。遵循“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理念,与泰安市及周边地区的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物联网、旅游、建筑、绿色农业等行业的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等深度合作,协同建成现代绿色综合农业工程技术中心、物联网应用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机器人研发与服务中心等8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培植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一流科研创新团队,将科技前沿知识融入课堂,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整合校企相关研发资源,实施重点项目攻关和联合申报;面向中小微企业实际需求进行技术研发,搞横向联合。每年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0余项,横向合作课题与技术研发项目30余项、立项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20项,通过项目研究提高教师科技研发能力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实施重点社科项目培育工程,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依托学院科协、社科联、泰安市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等机构,培育重大社科项目;每年立项市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等重点或重大课题10余项。以重大社科项目研究为载体,参与泰安产业发展规划、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泰安文化产业建设及文化创新与传播等研究,产生了一批创新成果,成为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

以科研推进三教改革,以教育教学改革为科研提供动力。形成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机制。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带徒传技,坚持“高端引领、侧重技能、德艺兼修、贵在应用”的理念培养人才,培养学生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课堂、信息化教学等研究与探索,形成教改项目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将教改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充分发挥科研对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内容更新、质量监控机制建立等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教务处、科研处以及系部教科研主任加強对教改项目的协同管理与指导,促进教改成果的推广应用。2014年以来,荣获国教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教研与科研齐头并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突出技术服务与社会培训,拓展人才培养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中,一直坚持吸收学生参与其中。这样,一方面,教师在服务与培训中,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服务和培训,自身也得到了锻炼。通过这两种形式,拓展了人才培养。

在技术服务方面。全院26名泰安市工业与农业科技特派员,依托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每个专业群培植一支高水平技术服务团队。学院根据科普推广计划、科技扶贫计划和社会需要等,开展科普推广与技术服务。还承担企业需要解决的技术工艺难题或技改项目,促进师生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在社会培训方面。以优质校建设为依托,坚持“四个深化”。一是深化多种形式办学,建设泰安创业大学,开办东方驾校,举办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自考等学历教育,搭建以社区文化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服务,各类人员培训服务和对口支援服务为重点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开展企业职工岗前培训、在职职工培训、技能鉴定与人才培训;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开展阳光工程培训、退役士兵培训、城市再就业人员培训等多层次人才培训,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与智力支持。三是深化校企合作,搭建专业对接产业服务平台,结合专业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四是深化与政(政府)行(行业部门)校(学校)社(社区)合作,与泰安市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了区校战略合作关系;主动对接承担政府行业部门培训项目;坚持“校社联携,多向拓展”,推进中专、成人函授大专、本科和试点本科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积极参与学院周边社区服务,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开办老年大学和创业大学,积极创建规范化社区学院。

传承泰山与齐鲁文化,铸魂人才培养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以泰安悠久深厚的地方历史文化为背景和资源,对接地方优势文化,依山树人,传承泰山文化、齐鲁文化,将其寓于中华优秀文化之中,创新高职院校与地方文化对接的传统文化育人思路,创新“书院+学院”文化育人模式。

重建千年泰山书院,搭建特色文化育人平台。2013年重建泰山书院,不断加大泰山书院建设力度,将其打造成为集“进取、担当、包容、和谐”泰山精神之“魂器”,奠定弘扬泰山文化的物质平台。根据书院藏书、读书、教书、著书的功能,建成包括博物馆、文渊阁、墨宝斋、琢玉坊等基本场馆。书院博物馆展现书院历史文化,文渊阁展示泰山文化为主题的书画创作,墨宝斋为泰山书画艺术创作交流活动场所。

设立讲书堂,开启以“知”,感之以“情”。泰山书院“讲书堂”作为讲学、交流、研究的课堂。定期邀请“四史”理论学者、泰山文化研究专家、非遗技能传承人等来校作专题讲座;学院各系部每学期在讲书堂内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不断丰富讲书堂内容,激发了学生对党史国史、优秀传统文化、泰山文化的浓厚学习兴趣。同时依托书院积极进行泰山文化国内外学术研究与成果交流,传播泰山文化,弘扬泰山精神,汇聚职教发展力量。

编撰刊物著作,载之以“言”,发之以“声”。2015—2016年,泰山书院作为牵头单位,组织本院师生为主要创作人员,邀请当地知名书画家共同组成团队,创作出版《泰山百景诗书画印作品集》,创造性传承了泰山文化,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2014年1月,《泰山书院》创刊,该刊以普及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品位为主要目标,成为促进学院发展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交流的载体。

拓展国学教育,引导学生“学归于行”。2015年,泰山书院挂牌学院人文素质中心,统筹人文素质课程,专门设立了泰山文化章节,加强学生对泰山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拓展国学教育,弘扬泰山书院“五贤”勤奋治学、学而治世的精神,陶冶情操,培养立志担当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精神底蕴。2015年,泰山书院先后被评为泰安市和山东省优秀社科普及教育基地。

探索“泰山书院+”建设,拓展文化传承渠道。一是“书院+公寓”。以古代书院命名理念和风格命名学生公寓,书院文化氛围浓厚;在学生宿舍楼内设置传统文化活动区,充实传统文化书籍、笔墨纸砚、案台等设施,用传统文化浸润学生课余生活。二是“书院+社团”。建立泰山文化学生社团,开设书法、篆刻、面塑等專业学习小组。三是“书院+专业”。以书院为桥梁,实现泰山文化与学院玉雕、工艺美术设计、旅游等专业建设的有效对接,加强泰山文化在专业发展、研究成果的转化,创新成果运用进行产品研发。四是“书院+E”。学院开设泰山书院专题网站,在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泰山书院专栏,通过新媒体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

用好中外合作办学与交流平台,助力人才培养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国际化办学战略,积极主动推进人才培养与国际的接轨,把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作为学校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整合国内国外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搭建起全方位中外合作办学与交流平台,促进了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幅提升。

在引进与本土化方面。自2014年起,学院与澳大利亚启思蒙学院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建筑工程技术两个专业进行合作办学。通过学习借鉴澳方TAFE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辐射带动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了学院整体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学院以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基础,申请获得聘请外国专家资格,先后加入了世界应用技术大学和职教院校联盟(WFCP)、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职教学会国际化工作委员会等组织,搭建中外合作办学与交流平台。学院服务“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等,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开展交流合作。

在输出我国经验方面。一是在WFCP每两年评审一次的世界卓越奖评选中,学院获得创新创业奖;在WFCP的2018年会上(澳大利亚墨尔本),学院作了推介发言,传递了中国声音,提供了中国方案。二是拟参与山东省教育厅牵头的以混合所有制为特征的中国海外职业技术学院和校区参建项目。使得我院积累的丰富中外合作办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走出去”。

总之,高职院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应落脚于人才培养。学校、专业、课程各层面及教师,都应坚持问题导向、育人主线、学生受益,为学生全面发展、专业发展和未来职业发展增值,为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服务。

作者:毕于民

第4篇:立德树人是根本

2012年11月30日 09:22:32 来源: 人民日报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人们不会忘记那个寓言般的故事:“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回答:“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幼儿园?最重要的东西?看似矛盾的回答中,这位诺奖获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然而,透视目前教育中的一些现象,似乎与立德树人的目标南辕北辙。比如,门庭若市的“培优班”,挤破头的“小升初”,减不下来的大书包,追逐名利的办学机构„„种种现象似乎都指向一点,“育分”远比“育人”更具诱惑力。结果呢?孩子们的考试分数上去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上去了,但社会的道德水准却没有同步上去。否则,扶起摔倒的老人还需要大讨论?“小悦悦”事件还会发生?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令人难忘:“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成才,先成人!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核心。 立德树人,“德”字为先。立德即树立德业,《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学生日常表现纳入考核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德育教育。舍己救人的“最美中学生”龚钰犇,剐蹭宝马后留言赔偿的扬州小伙徐砺寒„„道德模范的力量远胜只知读书的考试状元。

立德树人,入心为要。多元的价值观,日新月异的社会,海量信息的包围,让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照本宣科式的德育教育,或许能用分数“考出”高低,但无法将“德”字镌刻在孩子们心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是立德树人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入脑入心。

立德树人,师德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知识或可言传,德行需得身教。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青少年一代成长的引路人。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严格的考核管理,健全的制度规范,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系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立德树人,教育任重道远! (张 烁)

1 立德树人:追寻高职教育之魂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育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2014.02.28 00: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 韩树林

深职院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在国内高职院校率先推动文化育人,倡导以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更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提升了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的能力。

深职院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着力探索解决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内涵、特点、方法、路径,强化政校行企联动、产教融合,构建了完整的富有高职特色的文化育人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

深职院倡导发起全国职业院校文化育人高端论坛、成立全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协作会、组建国内高校首个文化育人研究与发展中心、创办《文化育人》杂志,全力打造高职教育文化育人高地,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深职院在“文化育人”理念指导下,紧扣产业和社会需求,努力推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实训教学以及校企合作的整体升级。

近几年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党委书记、院长刘洪一教授的带领下,以解决“立德树人”根本问题为宗旨,以服务产业需求为要务,以培养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充分依托广东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计划项目,积极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和文化育人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了极富高职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在“追寻高职教育之魂”的崭新历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履。

教育责任的思索与担当

积极倡导并着力推行“文化育人”,并不仅仅是教育观念的梳理与创新,更重要的是教育责任的思索与担当。早在2008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进入总结验收阶段时,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刘洪一就已清醒地认识到,国内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着重技能轻文化的偏颇,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新要求,社会转型期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也不可避免地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挑战。要解决这些偏颇和问题,应对新要求和新挑战,就迫切需要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统领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使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思想导航器”,使文化育人成为学校内涵质量“新的增长极”。

正是基于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深职院自觉担当起引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重任:

2011年,深职院率先发起成立全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协作会,并担任会长单位;

2011年,深职院创设并举办全国高职院校首届“文化育人”高端论坛,目前已成功举办3届,参与院校越来越多;

2012年,国家教育部门成立全国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刘洪一担任主任委员;

2012年,深职院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创办国内首本文化育人杂志——《文化育人》,现已出版2期,成为探讨文化育人的高端出版平台;

2013年,深职院参与国家教育部门“十二五”规划课题——《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研究,并承担重要研究内容;

2013年,深职院率先成立国内高职院校首个文化育人研究与发展中心暨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致力于打造中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示范高地;

„„

不仅如此,深职院还自觉加强文化育人的理论研究。近年来共承担文化育人方面的课题研究20余项,发表理论研究论文100余篇,为学院文化育人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育人体系的谋划与实践

文化自觉为文化育人指明了前行方向,理论研究为文化育人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以来,深职院先后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关于实施文化育人创新行动的决定》、《文化育人实施纲要》,这标志着学院文化育人改革向纵深化方向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育人体系开始构建:

在建校20周年之际,深职院正式发布“德业并进,自强不息”这一具有深厚人文底蕴、体现时代特征和学院传统的校训,并通过在各校区树立校训石、将校训教育纳入新进教师培训内容、向毕业生赠送“德业半字衫”、校媒宣传、专题教育活动、杰出校友讲座等,加强校训精神的宣传教育,使其成为全校师生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追求;

深职院把制度建设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保障,通过制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章程》,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去行政化管理与教授治学改革项目,成立财务工作教授委员会、人事工作教授委员会等举措,形成了治校民主、决策科学、管理规范、人文精神彰显的制度文化。

深职院探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1+1=1”模式,构建必修课和选修课并行的“6+2+1+4”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开设了“数学文化”、“物理文化”等32门文化素质选修课程,形成了职业化、立体化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模式,实现了文化育人的课堂教学全覆盖。

深职院把专业文化视作专业构成的核心要素和软能力,组织各专业提炼凝聚专业文化,并以此作为专业建设的灵魂。网络文化、IT文化、管理文化、金融文化、汽车文化等专业文化凝练了专业的历史演变、内涵精神、价值追求等核心要素,通过专业文化教育,实现了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融通。

深职院在全国高校率先建设“志愿者之校”,健全“启明星”支教、支援西部、社会实践工作体系,形成实践育人工作机制。启动书院制试点工作,大力推动“社团之校”建设,开设丽湖文化大讲堂,打造以科技文化节等为代表的创新文化展示活动,以非遗文化进校园、西丽湖诗会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以外语文化节、外国文化展等为代表的世界先进文化交流活动等,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深职院注重协同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文化育人。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商务印书馆、华为等2000余家行业企业共建“中国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中心”等文化育人平台,积极借鉴吸收优秀行业、企业文化,促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形成了“政校行企联动、产教融合”的富有高职特色的文化育人新机制。

充分利用深圳毗邻港澳、高度国际化的独特优势,主动参与“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战略”系列活动,建设海外“汉语语言文化中心”,组织开展“国际文化月”、“外国文化 3 节”,完善教师境外学习交流汇报制度等,有效促进了中外优秀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夯实了学院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

深职院统筹规划各大校区,建设生态化、园林化和人文化的校园,建设主题文化雕塑、书法艺术石刻、师生创意作品文化展示区、校友林等,加强图书馆、校史馆、学生活动中心、体育活动场所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深圳市工程技术文化博物馆建设筹备工作,积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文化育人的成效与影响

深职院文化育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广东省印刷复制业协会会长、深圳中华商务安全印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均的一席话,代表了用人单位对深职院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深职院的学生能上能下,既能从事研发和管理,又能充实到一线车间,这样的人才我们是非常欢迎的。”文化育人的全面实施,大大提高了深职院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有力地推动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近几年来,学院一次性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8%左右,他们以“动手操作能力强、能吃苦、敬业爱岗、职业素质高”等良好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近年来,深职院除培养出一大批以“互动哥”李栋、西部志愿者张建彬为代表的优秀学生,还荣获“全国文明单位” (2009)、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院奖”和“杰出教师奖”(2010)、中国十大最具就业力高职院校之一(2010)、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中国十大创新型高职院校(2011)、第三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和“杰出教师奖”(2012)、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2012)、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2013)等重要奖项,文化育人为深职院的发展注入了永不衰竭的动力,大大提高了学院内涵建设的水平,在全国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扩大。

深职院倡导“以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文化育人理念在全国职业院校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近年来,先后有300多所国内职业院校前来学院考察、借鉴文化育人的经验和做法,有些院校还出台了文化育人的相关制度文件。“文化育人”已走出深职院,成为全国职业教育界的一大“热词”。“全国职业院校文化育人高端论坛”的参与院校和学者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文化育人》杂志受到杨叔子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的好评以及职业院校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欢迎,逐渐成为全国职业院校的一个文化品牌。

中央省市领导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肯定和评价深职院文化育人改革举措,各级各类媒体深度报道学院文化育人的成效与经验,深圳相关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学院文化育人的改革,全国书刊印刷技术委员会和包装印刷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等一批行业权威机构落户学院„„深职院的文化育人战略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作为中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排头兵,深职院义无反顾地成为了“追寻高职教育之魂”的开拓者和领跑者。面对成绩,面向未来,党委书记、校长刘洪一表示,深职院将继续坚守文化育人理念,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精神,落实好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2月26日国家有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部署,紧扣产业和社会需求,办好不愧于时代的高职教育,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应有的贡献! 4 试论高职院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几点认识

作者:黄凤芝 陈永乐 来源:《现代企业教育》 日期:2015-1-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起了广大干部师生的强烈反响。2014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明确贯彻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对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升育人水平做了新的要求。笔者从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义、主要内容和组织保障等方面粗浅谈了几点看法。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

(一)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立德树人”要以德为先。“德”既有个人的“德”,也有国家和社会的“德”,“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它们相互统

一、协调发展。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致力于“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教育理想。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志向的学生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都获得教育的成功,人人都能成才。

(二)准确把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树人”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为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我们党对教育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反复强调落实“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要求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系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高职学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学生乐学的重要途径;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学院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内容

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高职院校,要善于抓住切入点,可从思政课程、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和基层党建工作等四个方面来构建德育格局。

(一)深化思政课程改革。一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道路不动摇,理直气壮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旗帜鲜明地批驳和抵制西方极力推崇的“普世价值”,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扎实推进党的思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二要全面深化思政课程内容和教学改革,对照教育规划纲“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的要求,根据专业特性、学生群体特征整合思政课

5 程,强化集体备课制度,分专题、分学期地开设思政课,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延续性和实效性。三要规范完善学术报告和讲座制度。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学习,鼓励院内教师开展相关学术讲座,积极邀请院外专家、学者进校开展专题辅导和学术报告,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二)强化社会实践活动。一要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到企事业单位、社会和弱势群体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增强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二要依托社区、各类教育基地,积极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并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养成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艰苦奋斗、诚实守信、互助互爱等优良品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三要重视实习、实训环节,加强实习、实训期间的跟踪教育与引导,注重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的职业道德养成。

(三)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一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加强专业楼、实训楼、教室、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类场所的文化建设,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充分发挥物质文化的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产生影响。二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要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的解读、宣讲工作,做到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要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正人先正己,树人先立德”,立德树人的立足点是立德。因此,要充分发挥好课堂在立德树人中的主渠道作用,教师要深刻领悟到自身既承载着教书的任务,也肩负着育人的使命,要以高尚的人格影响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以崇高的师德影响人。四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的监督管理,利用好微博、微信,二维码导航智能名片、微网站等新型媒介,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网、学工在线等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发挥好新闻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和德育功能。

(四)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一要贯彻落实党建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党建工作考核,发挥好支部委员会和党员大会的作用。二要探索创新有效的学习制度,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和纪律作风教育等,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三要经常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好谈话谈心制度,不断把握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四要注重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五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

三、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在高职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实施,全体教职员工要加强对立德树人的认识,加强学习,统一思想,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加强条件保障。要加强对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工作的条件保障,要把相关工作任务列入工作要点,根据职责任务,在经费、人员和信息技术手段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三)健全激励机制。要采取有力措施,充分激发全体教职员工投身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提升“德”绩在干部考核和干部选拔中的分值比例,加大德育在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和优秀辅导员等各类评选中的分值比例,要注重发现典型、树立榜样,大力弘扬立德树人的先进模范。

第5篇:立德树人是根本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人们不会忘记那个寓言般的故事:“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回答:“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幼儿园?最重要的东西?看似矛盾的回答中,这位诺奖获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然而,透视目前教育中的一些现象,似乎与立德树人的目标南辕北辙。比如,门庭若市的“培优班”,挤破头的“小升初”,减不下来的大书包,追逐名利的办学机构„„种种现象似乎都指向一点,“育分”远比“育人”更具诱惑力。结果呢?孩子们的考试分数上去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上去了,但社会的道德水准却没有同步上去。否则,扶起摔倒的老人还需要大讨论?“小悦悦”事件还会发生?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令人难忘:“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成才,先成人!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核心。

立德树人,“德”字为先。立德即树立德业,《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学生日常表现纳入考核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德育教育。舍己救人的“最美中学生”龚钰犇,剐蹭宝马后留言赔偿的扬州小伙徐砺寒„„道德模范的力量远胜只知读书的考试状元。

立德树人,入心为要。多元的价值观,日新月异的社会,海量信息的包围,让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照本宣科式的德育教育,或许能用分数“考出”高低,但无法将“德”字镌刻在孩子们心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是立德树人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入脑入心。

立德树人,师德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知识或可言传,德行需得身教。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青少年一代成长的引路人。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严格的考核管理,健全的制度规范,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系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立德树人,教育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报告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论断,其中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是我党的重大政治宣示,令人精神振奋,倍受鼓舞。

中华民族是重视德育和志趣高尚的民族。“立德”为我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一,《左传》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中的这段话说明我们的先贤已充分认识到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立德树人”也几乎是我国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立德树人”,坚强而有力地回答了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 “德为才之帅。”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当今我国正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而青少年学生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德育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德育为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德育格局要从课程德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崇高追求,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的最高目标、最终价值取向。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同时,全面加强和改进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

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

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学生纯真完美的心灵。加强学生心理辅导,注重对学习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怀和帮助。认真发掘学科中所蕴涵的健全人格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与涵育。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为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提供良好氛围。要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把学生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发展层次。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教育理想。作为一种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崇高事业,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要和期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十八大报告提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关怀“每个”、培养“每个”,是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重大命题,是对教育人才观、质量关的科学阐释,也可称之为是我们的教育理想。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使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志向的学生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都获得教育的成功,人人都能成才。

教育关乎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千秋大计。我们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立德树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第6篇:立德树人乃教育之根本

中华民族是重视德育和志趣高尚的民族,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和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

“师有百行,以德为首。”教书育人,首先要有崇高的师德。要加强师德建设,教师必须提高师技、师爱、师责、师品四个方面的修养。所谓师技,是指教书育人所需的各类知识和技能。师爱,则是指教师对学生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爱。“一切教育都源于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师责,就是要求教师把教育事业当作终生事业去做,当作神圣使命去完成。师品,是要我们教师有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具有优良作风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并对学生的行为、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遗憾的是,现实中一些教育工作者既不学高更不身正,成了道德的缺席者,比如见利忘义、吃拿卡要、弄虚作假、违背学术良知等等,以如此形象示人的教师,怎能使学生服膺?又怎能教育好学生?

“师也者,教人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师德犹如教师的生命,是为师之本、教育之基。良好师德师风应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以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有效工作赢得广大学生和全社会的尊重。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也是教育工作的主题。欲树人,先立德,要立德树人,必先立师德。德育是每位教师的“必修专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道德情操、处世方式、行为准则、治学态度等与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直接相关,教师人格本身就是一门隐性课程。民族精神、人文特质、科学理性、开放胸襟、务实作风应当成为教师必备的品德,这样才能保证教师以优良的品质塑造学生、以高尚的情操熏陶学生、以优秀的业务影响学生。诚如人言:只有把教育当作崇高的事业,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育人之道,德字为先。今天,在社会大变革的现实情境下,强调“立德树人”显得格外迫切。爱因斯坦曾经在名篇《培育独立思考的教育》中谆谆告诫:“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够提高主体意识,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达到自我发展。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和健康人格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7篇: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立师德、铸师魂。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 振奋人心的是,此次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相比十七大报告所说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种论述是对德育的进一步强化和精练,更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深入阐释。尤其是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意蕴更为深远悠长。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 德育为先,立德树,从我做起.这让我感到,党和国家比以往更加重视教育,并且把“立德树人,立教圆梦”放在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我们人民教师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但这是无比光荣的责任和使命。师德建设顺应潮流,势在必行。通过学习,我认为教育者应该做到:立德树人,以德立教。我的人生信条是:认认真真教书,兢兢业业育人。以身立教,以苦为乐,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在教书育人工作中,谱写人生华美乐章。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我们执行教育的根本所在。学生时代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我们老师说的、做的是什么样子,那么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甚至会改变孩子们习惯的形成。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道德,树立自己积极向上的榜样作用。

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爱是前提,爱是主旋律。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就是帮助所有学生成器成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我要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教学生之所需、办学生之所盼,心永远和学生在一起。心系学生,情倾未来。当前对学困生、贫困生、后进生、留守生,需要格外关注。将人文关爱,送进学生心灵,把爱的种子播撒到每个学生心田。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让学生“乐其师,信其道。”永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永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学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学人员这一职业的神圣性在于,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明的传播者;他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只有热爱学生,搭建起教育教学的桥梁,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学人员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力量。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感染学生,推动教育走向成功。我愿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断地更新观念,尊重学生的意见,捕捉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并给学生表现自我才能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样,便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行为习惯的养成者,还应该成为学生探索、尝试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叶圣陶曾说:教育的“目的在达到

不需要教”。我愿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放下威严的架子,当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帮扶和指引;当学生解决了心中的困惑,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获取所需的知识。这样,便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意识,培养学生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素质教育,老师要有智慧,要懂得赏识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于是,我天天观察,我给他自由、给他空间、给他理解、给他爱心、给他宽容,就是希望能发现他潜在的优点。当然素质教育的过程,一定会充满艰辛,但我们只能坚持。急于求成是不行的,一劳永逸是做不到的,只能用宽容的心等待着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我用自己的行动维护了素质教育“不放弃一个学生”的理念,也证明了“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的说法。

由于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责任,教师工作条件艰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较低,甚至处于相对清贫的地位。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无私奉献。否则,如果以待遇对待工作,那么,就可能在知识传授、教书育人中,难当重任。

首先,教师就要有一颗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信念。在提倡反腐倡廉的当今社会,我们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决不能为金钱动容,为名利诱惑,为地位倾倒。教师只有忠心耿耿地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才能把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完成好。

其次,教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我们要发自内心的热爱每一名学生,和他们建立真挚的情感。还要做到诲人不倦,不用有色眼镜去辨别学生的好与坏,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个人,绝不能够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的行为。教师只有把这种感情带到工作之中,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第三,教师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如今社会科学不断大踏步的向前发展,知识更新频率也非常之快。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刻苦钻研、勤奋学习,才能接受新思想,获得新知识,才能将最新、最准确的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们只有接受最新的理念知识了,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思想认识。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时时刻刻的铭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秉承正确的政策方针,落实积极向上的教育理想,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的清醒教师。我们应该顾国家和教育事业的大局行事,应该做到高瞻远瞩,着眼于未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教育。只有统一认识,上下齐心,沿着立德树人的目标努力,教育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真正满意。

2014年3月25日

第8篇: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整理)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

孔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即宣讲规范人伦道德,自己以身作则,此为“立德”,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然而,看到现在的教育状况,似乎与立德树人还有那么一段距离。比如说各种各样的“培优班”,各类培训企业的“早教文化”,种种现象似乎都在说明“育分”比“育人”来得更重要。但考试分数上去了,社会水平也上升了,而自身的道德水准却不见得会有多高。为此,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地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它针对的就是当前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甚至还在发展着的对于教育本性的迷失。“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它提示我们,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而不是升学率、不是论文和奖励以及头衔多少的排名、不是大楼和设备,等等。 必须注意的是,十八大报告不是一般性地讲育人是根本任务,而是进一步指出要“立德树人”,这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古人重视“立德、立功、立言”,将“立德”摆在第一位。而在当下,却往往是重视“发文章”,或可戏称为“立言”为先。殊不知,真正能立得住的文章,必定是“道德文章”。没有德,就没有魂,没有魂,就不成人,若竟有文,岂不是“鬼话”?!

立德,树立德业。我们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准则为看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德育教育。

曾经,我们总是以书本的方式,先辈们的伟大事迹为典范,对所谓的德育教育进行宣传和宣扬。却总忘了,这只是书本上,那些死记硬背的历史,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上有着重要意义,却对我们的学生而言,没有切实体会上的意义。将“德”字铭刻在自己的心头,除了学习什么叫“德”,也要学会“德”该如何表达,如何体现。例如,学会助人为乐;学会尊师重道;学会爱护环境。只有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入脑入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成为一个正道之人,不仅仅是一日或几日就可成的。要的是持之以恒,要的是努力不懈。如何让下一代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是全体师生应有的自觉。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青少年一代成长的引路人。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严格的考核管理,健全的制度规范,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从而引导学生,感染学生,要自觉认识到作为老师的责任,不要以为只有上课才是育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教学生:我们认真负责就是教学生认真负责,我们敷衍马虎就是教学生敷衍马虎;我们热情就是教学生热情,我们冷漠就是教学生冷漠;我们公正就是教学生公正,我们偏私就是教学生偏私。

特别重要的是,要超越“灌输”型教育,以启发和引导为主,以教师的育人自觉启迪学生的成人自觉、立德自觉,才能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德育的落实不是落到教材里、课堂上和活动中,而是要落到人心里。“树人”即人的成才,关键在内因。没有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发展,“树人”只能是隔靴搔痒。必须破除将学生当作被动的受教育者的育人观,搞行政化的命令、或是工业化的“塑造”,或许可以制造出“工具”,却不可能真正“树人”。立德树人必须充分认识、尊重和焕发学生的主体性,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系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第9篇: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

坚持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保险虞鹏飞1220130310 在认真学习了《江苏省委教育工委、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加强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工作意见》的报告之后,我对加强立德树人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的认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是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目的性要求,进一步强化了“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我们谈论任何问题,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一开始众说纷纭,漫天彻地,古今中外,宏旨博辞,但慢慢地会返璞归真,越来越简单,直至回到问题的原点。这些年关于教育的讨论,就在不断地由繁到简,不断地向本真靠近。这个本真,就是“立德树人”。其他的一切问题,都是由这个根本问题生发出来的。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把着眼点和着力点牢牢地放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上,紧紧围绕这个根本点,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

立德树人的“德”是社会主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德”是做人的根本,学校教育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教育的功能之一,就在于通过培养人,提升世道人心,推动社会进步。现在,关于世道人心的议论很多、担忧也很多。老人摔在地上扶不扶都说不清楚,可见世道人心真的出问题了。在这方面,教育工作者理应想得更深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党中央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提升世道人心,让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更有质量,更有可持续性,让人民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教育工作者要在这方面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把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各学科教学中,都要将“德”的教育、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把不同学科中“德”的要素有效地挖掘出来,使“德”“智”交融。学校教育是否成功,其衡量的首要标准就是学生的“德”究竟如何。

“立德树人”,科学育人是关键。科学育人就是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育人就必须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牢固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基础教育出现的问题,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把学生作为主体。我们在办学过程中想问题干事情,更多考虑的是社会,是教师,是家长,而不是学生。

“立德树人”,总得有抓手。我认为,最重要的抓手有三个,第一个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第二个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第三个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法治意识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依法治国是我们国家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遵法守法是每个人为人处世的起码准则。一个人只要有了法治意识,那他就会有底线、不出格。科学精神是现代社会沿着正确方向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动力,不按科学规律办事,迟早要出问题,终究要遭惩罚。一个人只要具备科学精神,就能把干正确的事与正确地干事结合起来,不断取得成功。人文情怀是现代文明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一切的奋斗,最终的目标,不是物质财富,而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的幸福感。总之,学校“立德树人”,要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科学精神、人文情怀为抓手,教师、教材、教学要把着力点放在这三个方面。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系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上一篇:信息技术素养学习体会下一篇:竞聘演讲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