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与人类生活

2022-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环境污染与人类生活

文学艺术与人类生活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的同时越来越关注文学艺术,而且相关人员还就文学艺术和人类生活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从而发现文学艺术可以从命理以及文化两个方面来推动人类生活并产生影响,所以本文就文学艺术对于这两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学艺术;人类生活;研究

文学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代一直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人类精神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为何要从事文学活动?文学艺术又对人类生活的发展有着何种影响?这些问题的提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找出文学艺术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才能推动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改变人类生活。

一、文学艺术在命理方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可以振奋人的生命活力

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由符号构成的,文学艺术作为其中的一种符号,对于世界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文学艺术是多元化的,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声音以及造型方面的改变而给予人们新鲜的感觉。要知道,人类对外界事物产生赞赏、批判等情绪和其对事物的感官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通过感官机能来对事物的形象、声音等进行分析,然后将其传递给大脑,由其决定对于事物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很多事物具有常态性,从而导致感官较为疲惫,进而使其生命缺乏活力,而文学艺术则恰恰可以改善此种情况,因为文学艺术是多变的,其风格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可以给予感官刺激,进而激发人们的生命活力。比如说,当人们阅读《望庐山瀑布》这一诗歌的时候,会对其中的“疑似银河落九天”产生想象,进而感受到清脆悦耳的瀑布声,大气磅礴的瀑布流动画面,这样人们的感官就会受其刺激,进而振奋生命活力[1]。

(二)可以振奋人的生命空间

人是一种高级的动物,在人体中有和动物相同的特征,但也有不同之处,主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可以由意识支配进行各种活动。要知道,人的意识活动具有无限的生命能量,意识的发展,可以帮助人脱离现实的束缚,自由的生活。由于人在意识方面具有此种能力以及向往,所以和其有着相同目标的文学艺术对于人类有着深深的吸引力,可以为人类追寻自由开拓生命空间。人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希望有不同的生命体验,但由于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而且人类受现实束缚,因此对于不同阶段所渴望的生命体验是无法实现的,比如说,很多人有时候就因为各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而羡慕动物的生活,想要体验动物的生命,此种想法就是不可能实现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文学艺术可以为人类提供间接的体验,满足人们的生命向往。比如说,人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将自己融入到人物中,从而体验快意江湖的大侠生活、体验动物的生活,或者是变成鬼神等,不同的文学作品,可以满足人类对于生命体验的需求,进而振奋人的生命空间。

(三)缓解人的生命痛苦

人和动物之间是存在不同之处的,人类有和动物不相同的文化,而所有的人类文化从本質是又是相同的,都是对生命中的某一些欲望进行束缚,这就是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所付出的惨痛代价。而为了缓解这些痛苦,人类又在生命极限中寻找有效的解脱方法,其中文学艺术就是最有效的解脱方式。人类在进行文学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可以在思想中获得极大程度的解放,将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快以及烦闷的情绪都放置一边,将自身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于自由的向往等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的需求在文学作品创作中得到满足,在文学创作以及欣赏文学艺术的过程中,精神状态可以处于一种极度自由、平和以及愉悦的环境中,这样人类的痛苦就可以得到缓解,暂时的忘却现实,沉醉在美好之中[2]。

二、文学艺术在文化方面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激发创造智慧

相关研究人员对于人类进行研究后发现,人类之所以能够从动物中脱离出来,成为单一的人类,主要是因为人类具有独特的智慧,所谓的独特智慧,主要是指人的想象力,正是因为人类用于无限的想象力,所以人类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拥有积极向上的动力,不断的发展。人类丰富的想象力主要是在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在进行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人类可以暂时脱离现实,在想象力的带领下从古至今、飞天走地,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的情况以及事物,进而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无所不能并且自由的人物。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人类的精神需求可以得到满足,这就是人类之所以积极从事文学艺术活动的原因,也是文学艺术不断发展的根源。

(二)陶冶诗性情怀

文学艺术活动并不能让人们充饥御寒,但是其可以在精神方面满足人们的所有需求,为人们营造一个可以自由行走,不受任何拘束的空间,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人们可以超凡脱俗,活的肆意潇洒,在诗性情怀方面得到满足。正是因为文学艺术活动可以陶冶人们的诗性情怀,所以人类可以创作出多样性的文学作品,将自身的爱国情怀、郁郁不得志的悲伤烦闷或者是面对坎坷困难的泰然自若等情绪都在作品中体现出来[3]。

(三)提升人格境界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情感是很容易被他人所影响的,比如说,当一个充满悲伤情绪的人身处热闹欢快的人群中,其情绪就会有所好转,同理,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作者赋予作品的悲伤离合等情绪也会让观赏者受到影响,从而和作者在情绪上产生共鸣,鉴于这样的情况,很多文学艺术作品都被赋予了一种善良、高尚并且愉悦的情感,观看者在阅读这样的作品的时候,其人格就会得到培养,人格境界就会有所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就是因为和人类生活有着相辅相成、互相弥补的作用,在文学艺术作品创作中,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所无法得到体验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都可以在文学艺术中得到满足,这就是人类积极从事文学艺术活动的原因,也是推动文学艺术进步的动力。与此同时,文学艺术还可以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一些生机,让人类在生活中一些纯真以及希望。

【参考文献】

[1]杨守森.文学艺术与人类生活[J].山东社会科学,2012(10):21-29

[2]马大康.古德曼:日常生活世界与文学艺术世界[J].学术论坛,2015,38(4):91-98

[3]罗嗣亮.文学艺术的“社会生活转向”——延安时期毛泽东文艺与生活关系论的价值意蕴[J].现代哲学,2013(3):45-53

作者:王培森 刘帅

第2篇:中国环境污染与人类发展的实证研究

摘要:

文章采用2003-200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了综合的环境污染指标和人类发展指标,运用联立方程组模型,对环境污染与人类发展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和检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将经济增长因素视为内生变量,并控制产业结构等因素后,环境污染程度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倒U”型关系在中国省际层面得以验证;同时,环境污染程度的加深也显著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增长。关注并加大对人类发展的投入力度,是解决中国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耗竭、环境恶化的两难困境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人类发展;环境污染;经济增长

10085831(2015)01005110

一、问题与文献述评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8%。在这30余年里,中国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了俄罗斯、加拿大、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呈现出粗放型的特点,主要依靠大量资本、能源和原材料以及劳动力投入的推动。在发展过程中,中国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据世界银行调查估计,中国的“环境危机”每年将消耗国内生产总值的8%~12%。而当今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3个在中国。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却集中表现出来,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既有对经济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的探讨,其根本目的是探求如何获取一国(或地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以特定的福利水平维持后代人的生活所需的生态条件的存在。而过去或当前的经济政策通常只关心提供均衡经济增长的条件,而忽视了代内或代际公平问题。人类发展作为实现一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其既能促进当期人们福利水平的提升,又不以牺牲后代人生活所需的生态条件为代价。Melnich等认为要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平衡人类发展与预期有持续资源供给及人类免受环境灾害之间的关系。

人类发展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自21世纪初,始有学者将其纳入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中。人类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其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的要求也更高,其已不仅仅是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Brasington和Hite研究发现,在美国,教育水平与环境质量的需求之间存在互补性,当物质财富的增加需要以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为代价时,教育水平的提高将会使人们对过度的资源需求产生内在的克制。Jalan等对印度城市居民的研究表明,当家庭中教育水平最高的女性成员的受教育年龄从0年提高至17年时,其对提高家庭水质的支付意愿将显著提高,从66卢比增加到144卢比。

此外,Jha和Bhanu Murthy运用174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实证研究发现,衡量环境污染程度的EDI指数(Enovironment Degradation Index)与衡量人类发展的HDI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之间存在“倒N”关系。Mukherjee基于类似的计量模型,运用印度1990-2004年的数据资料,研究发现随着污染物的不同,印度的人类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呈现出不同的非线性关系。Costantini和Monni在对179个国家的跨国截面分析中得出:若一国政府对人力资本积累进行适当的投资,以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该经济增长将不会对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并对人类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指数之间的“倒U”关系进行了验证。Serkan Gürlük运用地中海地区15个国家1970-2006年的数据资料,实证结果表明人类发展有利于地区环境污染程度的降低。综上所述,长期看,关注人类发展水平是物质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选择。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中国的环境问题展开了研究。其中大部分学者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进行检验,以验证中国环境污染排放是否存在随着人均收入水平增长而逆转的拐点。涂正革,杨俊、邵汉华则对现有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修正,测算出中国的环境技术效率,以考察各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程度。纵然,国内学者对中国的环境问题已展开较多研究,但大都从增长的角度关注环境污染问题,鲜有学者从人类发展的视角探讨中国环境污染问题。

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中国实现经济赶超所必须,而随之而来的资源耗竭、环境恶化问题也必须面对。无论是经济增长抑或是环境保护,其目的无疑是提高人类的福祉,即追求人类的发展,而同时,人类的发展也将对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从人类发展视角来探讨环境污染问题将更有利于对这一重要课题的解答。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类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究竟为何?关注人类发展,加大对其的投入力度是否能实现中国经济与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以解决中国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耗竭、环境恶化的两难困境?对此,本文从人类发展角度,首先构建和测度综合刻画人类发展的指标(HDIM)和环境污染指数(EDI),构建联立方程组,运用中国2003-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探讨中国环境污染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以期对中国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为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1卷第1期

李晓羽,等中国环境污染与人类发展的实证研究

二、HDIM和EDI指标的构建与测度

(一)人类发展指标(HDIM)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衡量一国(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首要指标。然而,随着学者们对发展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的重点已从单纯关注经济增长逐步转向重视人类自身的发展。UNDP在《1990年人类发展报告》中首次给出了人类发展指数(HDI)的测度方式,这为随后的经验分析提供了可行性。UNDP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包含三个主要维度——寿命、知识以及资源的获得,其代表了人类的三个基本选择——长寿以及健康的生活、获取知识和获得体面生活所需要的资源。其中,寿命维度用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来度量;知识是通过教育的实现程度来表现,教育的实现程度以成人识字率(占2/3权重)和初级、中级及高级教育的综合入学率(占1/3权重)共同衡量;资源的获取则用人均实际GDP来计算。本文参照UNDP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的构建方式,并基于对本文拟构建的计量模型中可能出现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的考虑,本文同时借鉴Costantini和Monni的处理方式,在计算HDI时,剔除对资源获取维度的考虑,仅用长寿维度和知识维度对各地区人类发展水平进行度量,构建人类发展指数HDIM。对每一个维度而言,针对每项指标均设定有最小值及最大值根据《人类发展报告》,出生时的预期寿命的取值区间为25~85岁;成人的识字率以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的取值区间都为0%~100%。同时,成人识字率为15岁及以上识字人口占15岁及以上总人口的比重;由于样本期间各地区6~22岁人口总数难以获取,综合入学率本文以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遵循公式(1)、(2)计算得出两维度的分项指数与HDIM值。

HXij=(Xij-X*i)/(X**i-X*i)(1)

HDIMj=1/22i=1HXij(2)

其中,HXij和HDIMj分别表示第j省第i维度指数和第j省人类发展指数,Xij为第j省第i维度的实际数值,X*i、X**i分别为第i维度最小设定值与最大设定值。HDIM数值越大,人类发展水平越高。表1列示出了样本期间代表性年份的各省市HDIM数值及排名情况。我们发现2003-2008年间,中国的整体人类发展水平有所提升,HDIM的均值由2003年的0.711 9,上升至2008年的0.721 9。各省间的相对排名则几乎没有变化,上海、北京、天津、广东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人类发展水平稳居全国前列,而青海、云南、贵州、甘肃等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其人类发展水平则居于末席。可喜的是,各省市人类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缩减,其整体标准差由2003年的0.037 2,下降至2008年的0.032 0;东部与西部各省市以及中部与西部各省市之间的HDIM平均值间的差距也由2003年的0.061 3和0.036 7,分别下降至了2008年的0.054 7与0.028 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在快速发展整体经济的同时,对效率与公平是有所兼顾的。

(二)环境污染指数(EDI)

在既有的经验分析文献中,大多数研究是从单一指标角度对地区环境污染程度进行衡量。然而,综合的环境指标较之单一指标更能反映该地区环境状况的全貌,比单一指标更具有研究价值。本文参照HDIM的构建思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物、生活“三废”、空气质量、能源耗费等6个维度,共24个指标对其进行综合测定(具体指标选取参见表2),根据公式(3)-(6),构建环境污染程度综合指标EDI,以切实反映中国各省(市)的环境质量现状。

EXij=(Xij-X*i)/(X**i-X*i)(3)

或:EXij=(X**i-Xij)/(X**i-X*i)(4)

EDIXij=1/nni=1EXij(5)

EDIj=1/66i=1EDIXij(6)

表2EDI指标的构建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空气质量状况指标本文以各省主要城市的相关统计指标值来衡量;根据指标性质,(#)与(^)分别表示运用公式(3)或(4)来计算维度值。

维度衡量指标指标数

工业废水排放状况工业废水人均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率^、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人均排放量#、工业废水中氨氮人均排放量#4

工业废气排放状况工业废气人均排放量#、工业废气二氧化硫人均排放量#、工业烟尘人均排放量#、工业粉尘人均排放量#4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状况工业固体废物人均排放量#、工业固定废物人均产生量#、工业固体危险废物人均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4

空气质量状况可吸入颗粒物密度#、二氧化硫密度#、二氧化碳密度#、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4

生活“三废”排放及处理状况人均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均生活烟尘排放量#、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人均排放量#、生活污水中氨氮人均排放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

能源耗费状况人均电力消费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2

合计24

EXij、EDIXij和EDIj分别表示第j省第i维度的衡量指标指数、第i维度指数和第j省环境污染程度综合指数。EDIj数值越大,环境污染程度越大。表3列示了2003-2008年间各省(市)EDI指数的平均值及相对排名。根据相对排名可见,人类发展水平居于最末五位的青海、云南、贵州、甘肃和宁夏,其2003-2008年间的平均EDI排名分别为第27、2、8、20、30位,云南、贵州两省在人类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情况下,环境质量水平却名列全国前列,其可能的原因在于上述两省工业化进程远不及于全国其他省市,重工业产业发展的迟缓,使其环境质量相对于工业化进程发展较快的省市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优势;人类发展水平居于前五位的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和辽宁,其EDI排名分别为第25、16、22、18、24位,上述五省均为中国工业化进程推进较快的地区,而其EDI排名则居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业化水平是导致中国地区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因素。然而,恶化程度是否随着人类发展水平的提升而有所逆转呢?这有待于后文的继续深入研究。与此同时,人类发展水平居于第8位,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海南省,其EDI指数稳居全国榜首,其在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物以及空气质量方面都显示出较好的绩效表现。纵观中、东、西三个区域,从平均排名看,西部地区的环境质量仍落后于中部与东部地区。纵然如此,在未控制其他重要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单从HDIM和EDI两指数数值及相对排名来看,我们尚不能清晰地辨析出两者间的关系,有待于后文的进一步实证探讨。

三、模型、数据与方法

(二)变量与数据说明

环境质量决定方程(7)中的控制变量。Grossman、Panayoto等认为,在经济起飞和加速阶段,第二产业比重增加,工业化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当经济从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转向低污染高产出的服务业、信息业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压力降低,环境质量将得以改善。在对各省(市)HDIM与EDI指数及其排名的分析中,发现工业化因素是影响地区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在此本文引入产业结构变量(Struc),以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反映。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也将增加对环保技术的研发投入,环境技术进步使污染更容易得到治理,同时,技术进步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从而本文引入技术进步变量(Tech),以全社会R&D经费支出来衡量,并以各地区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总额(Inst)来反映各地区的治污力度。同时,贸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验证。Copeland和Taylor认为国际贸易对国内环境质量的影响并非“污染天堂假设”(Pollution Havens Hypothesis)所表明的,会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质量恶化、污染排放增加。它往往取决于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分工模式以及国际贸易对国内要素部门配置的影响,对此,本文亦加入对外贸易变量(Fore),以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占GDP的比重来度量。

产出决定方程(10)中的要素投入变量。k作为人均物质资本存量指标,以各省各年实际物质资本存量除以年末总人数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在永续盘存法下,基年的选择越早,基年资本存量估计的误差对后续年份的影响越小。本文以1952年为基年,采用张军的估计方法,对2003-2008年间各省(市)的实际物质资本存量进行测算。H为反映人力资本存量的指标。本文借鉴Barro和Lee的衡量方法,以各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并参照王小鲁的界定方式设定相应的受教育年限的权数(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专16年),由此加总得出各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Growth则以各地区人均实际GDP的自然对数来度量。

考虑到西藏缺乏相关的数据资料,本文未将其纳入分析范围。本文最终面板数据包括30个截面单位和6年的时序序列。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三)分析方法

由于在模型设定上存在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以及单个省份的估计方程间存在异方差现象,在此,本文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对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组进行估计。第一阶段,先估计联立方程系统的简化形式;第二阶段,用全部内生变量的拟合值得到联立方程系统中所有方程的2SLS估计。一旦计算出2SLS的参数,每个方程的残差值就可以用来估计方程之间的方差和协方差,类似于似乎不相关回归法(SUR)的估计过程;第三阶段,将得到广义最小二乘法的参数估计量。很显然,3SLS考虑了方程之间的相关关系,其能得到比2SLS更有效的参数估计量。在平衡系统的情况下,使用3SLS得到的估计量为

四、计量结果与分析

表4给出了联立方程组估计结果,以下我们分别来探讨环境质量决定方程与产出决定方程的估计结果。

(一)环境质量决定方程估计结果讨论

对环境质量方程的估计结果,本文主要关注以下两点:(1)环境质量与人类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形态,究竟存在何种线性或非线性关系;(2)其他控制变量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首先对环境质量与人类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由环境质量方程的系数估计结果可见,基于省际层面的中国环境质量与人类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关系,HDIM一次方与二次方的系数值分别为17.011 6和-13.180 7,且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同时,6个反映环境污染程度的分项维度指标与人类发展水平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所有回归系数均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关注人类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对中国的环境质量具有直接且显著的作用效应。同时,基于省际层面的人类发展水平与工业废水、工业废气、空气质量以及能源消耗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关系,而人类发展与工业固体废物之间则为“倒N”型关系,与生活三废之间为“正N”型关系。地区间人类发展水平与工业固废之间存在“倒N”关系,即随着人类发展水平的提升,工业固废污染程度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次下降”的趋势。“倒N”型曲线的首次下降阶段可以被解释为在工业化早期,工业固废的产生并不像工业废气和废水那样必然,同时,污染量也远小于工业废气与废水,此时的人类发展水平能有效满足对工业化早期所产生的固废的控制与治理。而与生活三废之间的“正N”型关系,可以被解释为,由于社会的发展,生活垃圾类型越来越复杂,部分生活垃圾甚至将对环境造成无法修正的损害(如白色污染)。“正N”型曲线的再次上升,表明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保持有效的治理生活污染的技术进步(或发明)变得越来越困难,治污技术进步的速度小于生活污染物产出的速度。正如陆旸、郭路所认为的那样 陆旸、郭路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对N型曲线的产生进行了理论上的解释,其认为N型路径反映的是污染的路径偏离了稳态之后,不再返回稳态的一条路径选择。他们认为政府可以在财务支出中专门设立环境支出账户,以平抑“外部冲击”带来的“额外污染”。。纵然如此,从长期总体发展看,人类发展对中国环境质量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效应。

其他控制变量的计量分析结果可见,本文的计量模型取得了较好效果,各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符号基本与理论预期相吻合,绝大部分解释变量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经济增长导致了地区环境质量的恶化。除生活三废外,在其余6组回归方程中,其估计系数分别为0.242 3、0.206 0、0.416 2、0.178 8、0.385 6和0.481 9,并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实证结果印证了包群、彭水军的观点,其认为就中国人均GDP地区分布实际情况而言,经济仍然还位于EKC的左半段,即污染排放随着人均GDP的上升而进一步增加,经济增长仍然会带来污染排放的增多和环境质量的下降。

以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来度量的产业结构变量,除了生活三废污染和空气质量维度外,在其他5组回归方程中,Struc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分别为0.335 4、0.164 5、0.453 0、0.313 2、0.407 9,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与前述对HDIM与EDI指数数值及其相对排名的分析结果一致。通过计算2003-2008年各省市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的平均值可见,山西(0.59)、天津(0.56)、浙江(0.54)等第二产业占比较大的省市面临的环境压力也相对较大,2003-2008年间其EDI指数的平均排名分别位于第29、22和21位。实证结论印证了大多数“环境—经济”经验文献的观点,即产业结构变化是影响地区环境污染程度的重要因素,工业化进程通常是影响环境质量的关键所在。而产业结构变量与生活三废、空气质量之间呈现出的不显著的相关关系,其可能的解释为产业结构变量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主要是针对工业污染,而对其他形式污染的影响则不具有显著性。

反映技术进步的全社会R&D经费支出,在7组回归方程中,无一例外地显著促进了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回归系数分别为-3.852 6、-4.216 4、-10.584 3、-4.426 8、-2.156 4、-2.001 6和-5.450 6,且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实证结果印证了Grossman所强调的技术进步效应对环境质量具有积极且显著的作用的观点,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是改善中国地区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与此同时,我们却发现各地区对环境治理的投资额除对生活三废污染和空气质量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外,均未对整体环境质量水平及其他维度的环境质量的改善产生明显的作用效应。从中得出一个启示:通过增加科研投入,以技术进步途径实现对工业污染的控制与治理效果比事后加大对治污资金的投入力度的效果要好。

反映对外贸易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占GDP的比重变量,除对生活三废污染改善的作用效应不明显之外,对各地区整体环境质量与其他5个维度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022 2、-0.025 5、-0.039 1、-0.011 7、-0.045 5和-0.031 3,且均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度的提高有利于中国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污染天堂假设”在基于中国省际层面的经验分析中未得以验证,这也印证了Copeland和Taylor的观点,由于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的存在,对外贸易并不会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质量恶化、污染排放增加。

(二)产出决定方程估计结果讨论

对产出方程的估计结果而言,本文主要关注以下两点:(1)生产要素投入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2)环境质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

生产要素投入变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的实证结果与既有大多数对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证文献所持有的观点一致。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积累均显著地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在7组回归方程中,人均物质资本存量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478 5、0.398 9、0.413 7、0.372 4、0.355 6、0.456 4和0.530 6,人均受教育年限的估计系数为0.209 3、0.175 9、0.215 9、0.233 8、0.232 5、0.249 3和0.148 6,所有估计系数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化,知识型人才是推进地区经济增长关键所在,凸显了人类发展水平提升所带来的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地区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环境质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由实证结果可见,地区环境综合污染程度、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固废、空气质量污染以及能源耗费对经济的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消极影响,其估计系数分别为-2.679 0、-3.271 2、-1.326 2、-1.113 6、-1.664 0和-1.233 1,且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但生活三废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则不太明显。纵然如此,从整体层面看,环境质量的恶化显著阻碍了中国地区经济的增长,且负面效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稳健性。而作用机制有待后期更深入的论证。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中国省际层面的实证研究,本文验证了中国环境污染与人类发展之间“倒U”关系的存在,并进一步探讨了环境污染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从中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与启示。

第一,初步的经验观察显示,人类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的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和辽宁,其环境污染指数居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人类发展水平居于最后的青海、云南、贵州、甘肃和宁夏,除工业化程度明显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的云南、贵州两省外,其环境污染指数也居于全国末席。中国环境污染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人类发展是地区环境质量恶化的一个潜在因素。

第二,面板数据的计量结果证实,环境综合污染程度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倒U”关系在省际层面成立。构成环境综合污染指数的6个维度指标与人类发展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工业废水、工业废气、空气质量、能源消耗4个维度指标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态仍为“倒U”型关系,而工业固废、生活三废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态则分别为“倒N”型关系与“正N型”关系。纵然关系形态略有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就长期而言,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地区环境污染的控制、环境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第三,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恶化了环境污染程度,产业结构变化是影响污染排放的一个重要因素。增加对研发的投入力度能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其作用效果优于对事后治污的投入。同时,贸易开放度的提高也有利于中国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确实在中国存在。

第四,经济增长加大了中国地区环境污染程度,反之,地区环境质量的恶化也显著阻碍了中国地区经济的增长。同时,物质资本投入要素、人力资本积累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人类发展水平提升所带来的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地区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第五,纵然大多数关于中国“环境—经济”的经验文献表明,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倒U”关系。但基于本文的经验分析结果,我们认为缓解中国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并非像以往的经验分析文献所表明的那样——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是加快经济的发展,以期快速超越“倒U”型曲线的拐点,该政策指引并非最优的路径选择。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就长期而言,关注人类发展,是改善地区环境质量的关键所在,同时,人类发展所带来的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又是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本文明显的政策含义是,关注并加大对人类发展的投入力度,是解决中国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耗竭、环境恶化的两难困境的关键所在,本文的经验分析为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了一个理论和实证的依据。参考文献:

ANAND S,SEN A. Human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World Development,2000,28:2029-2049.

MELNICK D,MCNEELY J, NAVARRO Y K,et 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wellbeing:a practical strategy//Task Force 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UN Millennium Project,2005.

BRASINGTON D M,Hite D.Demand for environmental quality:A spatial Hedonic.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5,35(1):57-82.

JALAN J.Demand for environmental quality:Survey evidence on drinking water in urban India.UWEC Working Paper No.09,2007.

JHA R, MURTHY K V B.An inverse global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3,31:352-368.

MUKHERJEE S,CHAKRABORTY D.Environment, human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fter liberalisation: A analysis of Indian Stat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vironment Issues,2009,9:20-49.

COSTANTINI V,MONNI S.Environment, human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4:867-880.

GüRLüK S.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pollu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in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Ecological Economics,2009,68:2327-2335.

包群,彭水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世界经济,2006(11):48-58.

曹光辉,汪锋,张宗益,等.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25-29.

涂正革.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经济研究,2008(2):93-105.

杨俊,邵汉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增长状况研究——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9):64-78.

ESTY D C, LEVY M A, SREBOTNJAK T,et al.2005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 Benchmarking national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New Haven:Yal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Law & Policy,2005.

LOPEZ R.The environmental as a factor of production: The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4,27:163-184.

陆旸,郭路.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和环境支出的S型曲线.世界经济,2008(12):82-92.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in China

LI Xiaoyu, SHENG Pengfei, YANG J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Based on the Chinese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the year 2003 to 2008, this paper builds EDI and HDIM, and utilizes the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inverted “U”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till hold even after treating the economic growth as an endogenous variable and controlling some variables, such as industrial structure; Meanwhile, the environment degradation also significantly impedes economic growth. To pay more attention and investment on human development is the key point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economic growth, resource exhaustion and environment degradation, which aris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rapid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 human development;environment pollution;economic growth

(责任编辑傅旭东)

作者:李晓羽 盛鹏飞 杨俊

第3篇: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研究

摘要: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进行,离不开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水、空气、土壤,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对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关键词:自然环境人体健康

环境(environment)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换句说话,环境就是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着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是由日光、大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地表上各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素及其结构形式是不同的,因此各处的自然环境也就不同。在自然环境中各个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空气、水、土壤与食物是自然环境中的四大要素,都是人类和各种生物不可缺少的物质。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首先影响到这些要素,并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人类生命是以蛋白质的方式生存着,并以新陈代谢的特殊形式运动着。因此,从肌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可以看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恩格斯说:“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

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在正常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与人体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使人类得以正常地生长、发育,从事生产劳动,并能使人们在积极劳动之后,迅速解除疲劳,激发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相反,不良的自然地理环境,常常使人们发生中毒,或者感到厌烦,难以忍受,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疲劳和激动,工作效率降低,患病率上升,影响人体健康。

一、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水是人类生命的基本成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一个人每天需要2.5kg的水,才能维持正常生存。如果一个人断水5日,生命将垂危。为了每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每个人每天需生活用水40~50kg。人体重量的75%是水,它起着调节体温、输送营养、排泄废物的作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大。

清澈的水是无色无味而透明的,是有氢(H)和氧(O)两种元素组成的,但是水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每时每刻都和大气、土壤、岩石等物质接触,使许多物质溶解于水,因此自然地理环境中没有绝对纯洁的水,也并非所有的水都是淡而无味的。水中含有碳酸钙(CaC3)和碳酸镁(MgCO3)时,会有甜味,喝起来甘甜爽口;含有氯化纳(Nacl)时,会有咸味,喝起来苦入其心;含有硫酸钠(Na2SO4)硫酸镁(MgS04)时,会有苦涩味,喝起来是既苦又涩;含有铁(Fe)时,会有铁味,喝起来有铁锈之味。饮水的质量、饮水的微量元素、放射性元素的含量等,均对人类健康有明显影响。水的硬度是指1升(I)水中含有相当于10毫克(Mg)的氧化钙(Cao)称为1°。硬度是饮水质量的主要指标,其数值与水中钙(Ca2+)、镁(Mg2+)离子总的含量有关。一般把<8°的水称软水,>8°的水叫硬水。不同的水质对人体健康有着不同的影响。如饮用软水地区的居民,易患冠心病;高血压与水中硝酸盐含量有关、克山病和水中硒(Se)、钼(Mo)等元素偏低有关、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与水中缺碘(I)有关、氟骨症(骨关节僵硬)与水中氟(F)含量过高有关。

由于人类向水体排放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排水,造成水质恶化,使水体受到污染。这种水体往往含有许多细菌、病菌、病毒或寄生虫,会引起疾病的蔓延传播,如伤寒、肝炎、霍乱、痢疾等;水中含有害的化学物质的污染,会引起急性中毒或死亡,如氰化物等。最危险的是汞(Hg)、镉(Cd)、铬(Cr)重金属化合物污染,它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内各器官组织积累,慢性中毒,时间长达几年或几十年,不易发现,不为人重视。水体污染还会引起酸化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等。据研究,80%的疫病与水污染有关,脏水使世界4亿人得肠胃炎,每年死亡的1800万儿童中有一半是因为饮脏水。

二、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需要呼吸空气来维持生命。人通过肺和大气进行交换,人体一天吸入的空气质量约所需食物和饮水的10倍。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要呼吸13kg空气,如果停止呼吸空气5分钟,生命将垂危。

空气是人类生理机能和健康所必需的一种环境媒体。洁净的空气比较简单,主要是氮(N)、氧(O),占98%,加上氢(H)和二氧化碳(CO2),这四种气体占空气总量的99.999%,其他成分还不到0.001%,这是大气的恒定成分。可变成分来自自然界的大山、地震、海啸等形成的尘埃、硫化氢(H2S)、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对局部地区造成暂时性的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空气中增加了许多新的成分,危害到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

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大气污染物质有一百多种,其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环境威胁大的主要有:粉尘,二氧化硫(SO2)—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及其他污染物质。这些污染物质主要来自燃料燃烧时排出的废气,汽车尾气和工矿企业中排出的有害物质。人类呼吸到大气污染的气体,必将导致急性、慢性和远期危害三种效应。一氧化碳(CO)浓度过多可使人体降低血液中氧的浓度,从而导致人头痛、目弦、甚至死亡。在空气中含量达10%时,人就会中毒;1%时,人在两分钟内死亡。粉尘能携带各种致癌物质和其他病毒菌,通过人体呼吸系统沉积于呼吸道和肺泡上,可造成哮喘、支气管炎以及肺气肿。二氧化硫(SO2)能使人产生支气管收缩,引起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严重时,造成死亡。二氧化碳(CO2)会导致“温室效应”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二氧化氮(NO2)浓度达100ppm时,几分钟使人致命;如果长期生活在0.006ppm浓度条件下,会使人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增加。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罪魁祸首。

三、土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在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活和从事生产的必要场所,也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重要的自然资源。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粮以土为本,土以岩为根,岩以壤为荣。万物土中生,土壤是人类的根本。我国古书《说文角字》对“土”字的定义是“土者,地之吐生物者也”。并进一步解释说:“‘二’象地之上,地之中”。即土壤位于岩石面之上,地面以下的大地表层;“1”是“物出之形”,表示土壤能够生长植物。两者合起就是“土”。

在人体各部分的器官和组织中,含有土壤中所存在的60多种化学元素。其氢(H)、碳(C)、磷(P)、钙(Ca)、镁(Mg)、钾(K)、硫(S)、钠(Na)等11种元素占人体所有元素总量的99.95%,其余占0.05%的50余种是微量元素。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已知的有铁(F)、铝(Al)、铅(Pb)、铜(Cu)、锌(Zn)、钼(Mo)、碘(I)、铬(Cr)、钒(V)、氟(F)、硅(Si)、镍(Ni)、硒(Se)和锡(Sn)等14种。砷(As)、汞(Hg)、铍(Be)、碲(Te)、铁(F)、锆(Zr)、钛(Ti)、锂(Li)、银(Ag)、铊(TI)、铯(Cs)、钍(Th)、铀(U)等40多种是非必要的微量元素。人体必须的元素在人体中保持适当的含量对人的健康是有益的,当缺乏或过量时都会引起疾病或死亡;人体非必须的微量元素,当它们超过一定含量时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土壤是供给人体所需各种元素的重要途径,土壤中化学组成发生异常,或某些地区土壤中缺乏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或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需要的化学元素,食用这类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农产品,轻则水土不服,人们的正常生理过程、生化过程就会出现障碍或紊乱,重则导致某此地方病的发生。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它提供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是植物的营养物制造厂;土壤中有大量的微生物,从外界环境进入土壤的各种物质能被分解和转化,它又是污染物的净化工厂;土壤有无数颗粒,它的表面积很大,能吸附各种离子和分子,像一巨大的海绵,起着蓄积作用,进行缓慢的自然降解,是某些物质的储藏仓库。由于土壤本身具有这样的自净能力,人们从来把土壤看作处置废物的场所,大量的垃圾和污水向土壤倾倒,土壤被污染和遭到破坏。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输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净化作用的速度,破坏了自然动态平衡,使污染物质的积累过程逐渐占有优势,从而导致土壤自然正常功能的失调,土壤质量的下降,并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质量的下降。也包括由于土壤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引起大气或水体的污染,并通过食物链,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土壤污染主要有土壤致化、盐碱化、有害化学物质污染。这些有害物质可以长期积累在土壤中,被植物吸收后,转移到生物体,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参考文献

[1]王炎库,赵瑞全.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地理知识,1979(4).

[2]刘天齐,林肇信,刘逸农.环境保护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7.

[3]贺祖斌,卢宁.自然科学概说.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5.

[4]张宏鸣.疾病与自然地理环境.中学地理,1993(11).

作者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作者:王文浩

第4篇:大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

姓名

xx学院 学号******0031 专业 环境工程班级 2班

指导老师 Lybo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突飞猛进,生态环境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大气及大气环境做了简单介绍,进而浅析了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旨在唤起人们对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视.

关键词:大气,大气污染,人类健康

一、介绍大气及大气污染

1.1 大气的组成及结构

按照国际化组织(ISO)的定义,大气是指地球环境周围所有空气的总和,环境空气是指暴露在人群、植物、动物和建筑物之外的室外空气。可见,“大气”和“空气”是同义词,其组成成分在均质层内是一样的,区别仅在于“大气”指的范围更大,“空气”指的范围相对小一些。大气总质量约为5.3x10^15t,其密度随着高度而迅速减少,98.2%的空气集中在30km以下空间。

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人离开空气5min就会死亡。同时,人们也通过生产和生活获得影响着周围大气的质量。人与大气环境之间的这种连续不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决定了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1.1.1 大气的组成

大气由干洁空气、水蒸气和悬浮微粒三部分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和氩,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的99.6%,其他次要成分仅占0.04%左右。

由于大气的湍流运动和动植物的气体代谢作用使不同高度、不同地区的空气进行交换和混合。因而在85km以下的大气层中除二氧化碳和臭氧外,干洁空气组成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称为均质层。均质层以上的大气层中,以分子扩散为主,其体组成随高度而变化,称为非均质层。干洁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8.966,在标准状态下(273.15K,101325Pa),其密度为1.293kg/m3。二氧化碳和臭氧是干洁空气中的可变成分,对大气的温度分布影响较大。

大气中的水蒸气来源于地表水的蒸发,其平均体积分数不到0.5%,随时空和气象条件而变化。水蒸气是实际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相变的成分,这种相变导致了大气中云、雾、雨、雪、雹等天气现象的发生。

大气悬浮微粒物有固体和液体两类。前者包括粉尘、烟尘、宇宙尘埃、微生物和植物的孢子、花粉等;后者则指悬浮于大气中的雾滴等水蒸气凝结物。悬浮微粒粒径一般是几十微米之间,多集

中于大气底层,含量和成分都是变化的。一般陆地多于海上,城市多于农村,冬季多于夏季。其中有些物质是引起大气污染的物质。它们的存在对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云、雾和降水的形成,大气光电现象具有重要作用,对大气污染有重要影响。

1.1.2 大气层结构

受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称为大气圈。虽然在几千千米的高空中仍有微量气体存在,但通常把地球表面到1200~1400km的气层视为大气圈的厚度,1400km以外被看作宇宙空间。

大气圈具有层状结构。大气层结构是指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情况,如气温、气压、大气密度和

大气成分的垂直分布等。根据气温在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上的分布,一般将大气分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逸散层等5层。

1.2大气污染、污染物和污染源

1.1.1 大气污染的定义

按照ISO的定义,“空气污染通常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所谓人体舒适、健康的危害,包括对人体正常生理机能的影响,引起急性病、慢性病,甚至死亡等;而所谓福利,则包括与人类协调并共存的生物、自然资源,以及财产、器物等。

1.1.2 大气污染物

按照ISO定义,“空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人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资”。

大气污染种类有很多种,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气溶胶态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两类。

1. 气溶胶态污染物

气溶胶是指悬浮物在气体介质中的固体或液态微小颗粒所组成的气体分散体系。从大气污染控制角度,按照气溶胶颗粒的来源和物理性质,可将其分为如下几种:

(1) 粉尘 (Dust)指固体物质的破碎、分级、研磨等机械过程或土壤、岩石风化等自然过

程形成的悬浮小固体粒子。

(2) 烟(Fume) 熔融物质经高温挥发并伴随一些化学反应而生成的气态物资经冷却凝结而

成的固体粒子,粒径一般小于1微米。

(3) 飞灰(Fly Ash) 指由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带走的灰分中的较细粒子。

(4) 黑烟(Smoke) 通常指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不完全燃烧产物,又称炭黑,粒径一般为

0.01~0.1微米。

(5) 雾 (Fog) 在工程中,雾泛指小液滴的悬浮体,是由液体蒸气的凝结、液体的雾化和化

学反应等过程形成的,如水雾、酸雾、碱雾等。在气象中,雾指造成能见度小于1km的

小水滴悬浮体。

(6) 化学烟雾 (Smog)如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等。

2. 气态污染物

气态污染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两类。

无机气态污染物有硫化物、含氮化合物、卤化物、碳氧化物及臭氧、过氧化物等。

有机气态污染物则有碳氢化合物,含氧有机物、含氮有机物、含硫有机物、含氯有机物等。挥发有机物(VOCs)是易挥发的一类含碳有机物总称,近年来VOCs引起的大气污染已受到广泛的关注。

1.1.3大气污染源

大气污染的来源包括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人类活动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①燃料燃烧;②工业生产过程;③交通运输。前两者称为固定源,后者(如汽车、火车、飞机等)则称为流动源。

1.1.4 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将造成很多方面的危害,其程度取决于大气污染无的性质、数量和滞留时间。这些危害包括:

(1)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大气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还包括急性和慢性两方面。急性

危害一般出现在污染浓度较高的工业区及其附近。慢性危害实在大气污染物直接或

间接的长期作用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短期表现不明显,不易察觉。据

我国10个城市统计,呼吸道疾病的患病率和检出率在工业重污染区为

30%~70%,而在轻污染去只有其1/2.

(2) 居民生活的费用增加大气污染造成的居民生活费用增加,包括清扫、洗涤和生活

物资损坏三方面。根据1985年估算,每年全国损失达16亿元。

(3) 物质材料破坏排入大气中二氧化硫、碳氧化物、各种有机物等不仅直接腐蚀建筑

物、桥梁、机器和设备,而且衍生的二次污染光化学氧化剂、酸雨等能对这些物质

材料产生更大的破坏。

(4) 农业水产损失大气污染物对我国农业、森林、水产造成严重的危害,其中特别是

农业和森林受害最大,导致农业减产、林木衰败。

(5) 影响全球大气环境大气污染物不仅污染底层大气,而且能对上层大气产生影响,

形成酸雨、破环臭氧层、气温升高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可能给人类带来更严重的危

害。

二、大气污染物对人类影响的具体内容及事件

2.1 各种污染物对人类影响具体内容

CO(10-6)

5-10

30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对呼吸道患者有影响 人滞留8h,视力及神经机能出现障碍

40

120

250

500

3000 人滞留8h,出现气喘 1h接触,中毒,血液中CO—Hb>10% 2h接触,头疼,血液中CO—Hb=40% 2h接触,剧烈心痛,眼花,虚脱 30min即死亡

CO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NO2(10)

10—15

50

80

100—150

250 -6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闻到臭味 闻到强臭味 10min眼、鼻受到刺激 1min内人呼吸困难 3min感到胸痛、恶心 在30—60min内死亡 很快死亡

NO2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2 大气污染物对人类社会的直接损害事件(OL)

(1)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工业区处于狭窄盆地中发生气温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在近地层积累。3天后,有人发病,症状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

( 2 ) 多诺拉事件: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该镇处于河谷,10月最后一个星期大部地区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加上26~30日持续有雾,使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积累。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作用的产物与大气中尘粒结合是致害因素。发病者 5911 人,占全镇总人口43%。症状是眼痛、肢体酸乏、呕吐、腹泻;死亡17人。

(3)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20世纪4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全市50 多万辆汽车每天消耗

汽油约1600万升,向大气排放大量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该市临海依山,处于50千米长的盆地中,汽车排出的废气在日光作用下,形成以臭氧气为主的光化学烟雾。

(4)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市。5~8日,英国几乎全境为浓雾覆盖,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人:45 岁以上的死亡最多,约为平时3倍;1岁以下死亡的,约为平时2倍。事件发生的1周中,因支气管炎死亡的人数是平时的9.3倍。

(5)四日市哮喘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1955年以来,该市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城市空气。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烟雾。1961年,哮喘病发作。1967年,一些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1972年,全市共确认哮喘病患者达817 人,死亡10多人。

三、大气污染防治及其法规与标准体系

3.1 控制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1)

2) 清洁生产: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

 改善能源供应结构和布局,提高清洁能源和优质能源比例

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约能源

 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采技术和清洁煤技术

 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

4) 建立综合性工业基地:各企业间相互利用原材料和废弃物,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对烟(废)气进行净化处理

3.2 控制大气污染的经济措施

1) 必要的环境保护投资

 环保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发展中国家为0.5-1%,发达国

家为1-2%

 我国目前比例为0.7-0.8%,希望能达到1.5%

2) 实行“污染者和使用者支付原则”,可采用的经济手段:

 建立市场(排污许可证制度等)

 税收手段(污染税、资源税等)

 收费制度(排污费等)

 财政手段(治理污染的财政补贴等)

 责任制度(赔偿损失和罚款等)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执行

1987年9月5日由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1988年6月1日起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对该法进行了修订 2000年对该法进行了再次修订 参考文献: 童志权.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7

马伟光 宋旭升.《气圈:蓝天的怒吼》【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第5篇:环境污染与人类

地下水污染与人类健康

姓名:刘思齐 学院:外国语学院学号:201101144

4内容摘要: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是中国北方城市重要的供水来源更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因此地下水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身体健康。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城市生活污水、垃圾以及工业三废的排放,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导致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人类生命的健康,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地下水不同于地表水,被喻为人类的“生命水”。一旦遭受污染,治理需千年的时间。如今一些企业为躲避查处,将致命性污水通过高压水井直接注入地下,一名名村民因饮用污染水而染上怪病,一个个村庄沦为“癌症村”,“生命之源”变成“绝命之源”。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 污染来源 污染现状 癌症村 人类健康 治理

一、地下水污染简介

地下水污染(ground water pollution)主要指人类活动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而使质量下降的现象。地表以下地层复杂,地下水流动极其缓慢,因此,地下水污染具有过程缓慢、不易发现和难以治理的特点。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即使彻底消除其污染源,也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使水质复原。至于要进行人工的地下含水层的更新,问题就更复杂了。 地下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工业废水向地下直接排放,受污染的地表水侵入到地下含水层中,人畜粪便或因过量使用农药而受污染的水渗入地下等。污染的结果是使地下水中的有害成分如酚、铬、汞、砷、放射性物质、细菌、有机物等的含量增高。污染的地下水对人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都有危害。 地下水污染与地表水污染有一些明显的不同:由于污染物进入含水层,以及在含水层中运动都比较缓慢,污染往往是逐渐发生的,若不进行专门监测,很难及时发觉;发现地下水污染后,确定污染源也不像地表水那么容易。更重要的是地下水污染不易消除。排除污染源之后,地表水可以在较短时期内达到净化;而地下水,即便排除了污染源,已经进入含水层的污染物仍将长期产生不良影响。

二、地下水污染从何而来

1.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倒灌。海水倒灌是指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层的现象。造成海咸水入侵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淡水的过量开采。如果地下淡水过量开采,滨海或岛屿上淡水—海水界面可以处于不平衡状态。我国北方沿海地区,进人80年代以来,出现连续多年的干旱,降雨量偏低,地下水补给量减少,但是工农业需用水量却不断增加,地下淡水"入不敷出",导致海水入侵。

2.工业污染。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工业废水如工业电镀废水、工业酸洗污水、冶炼工业废水、轻工业废水和石油化工有机废水不经过处理而排人城市下水道、江河湖海或直接排到水沟、大渗坑里,导致地下水化学污染。

3.农业污染。由于农业活动而造成的地下水污染源主要包括土壤中剩余农药、化肥、动植物遗体的分解以及不合理的污水灌溉等。它们引起大面积浅层地下水质恶化,其中最主要的是NO3—N的增加和农药、化肥的污染。

4.生活污染。一边是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塑料、金属、电池等不可消化的新垃圾出现,一边是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农村污水、垃圾直排现象愈发严重。生活垃圾随着日晒雨淋及地表径流的冲洗,其溶出物会慢慢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三、中国地下水污染现状

中国地下水资源现状:64%遭受严重污染,中国水资源总量的1/3是地下水,而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据报道,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初步调查表明,华北平原局部地区地下水存在重金属超标现象,主要污染指标为汞、铬、镉、铅等,主要分布在天津市和河北省石家庄、唐山以及山东省德州等城市周边及工矿企业周围;局部地区地下水有机物污染较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苯、四氯化碳、三氯乙烯等,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南部郊区,河北省石家庄、邢台、邯郸城市周边,山东省济南地区—德州东部,河南省豫北平原等地区。在华北平原的各大省份中,“水危机”一直是河北省最为关注的公众议题。数据显示,该省人均水资源307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值的1/7,是中国严重资源性缺水省份之一。而河北七成以上的用水来自地下水。

四、地下水污染的危害

人及动物饮用农药污染的地下水会引起各种怪病,如怪胎、肿瘤、皮肤及神经系统疾病等。农业灌溉水、农村家畜产生的有机废物、城镇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其中含有纤维素、淀粉、尿素、洗涤剂,还含有多种微生物,这些污染物质渗入地下水中引起水的理化指标变差,COD、BOD升高,严重者出现水质浑浊、恶臭以至于不能饮用,并且由于微生物的作用使含氮有机物转变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长期饮用高硝酸盐浓度的地下水会引起消化道疾病、婴儿高铁血红蛋白症,导致婴儿窒息或死亡,据调查,地下水硝酸盐含量高的地区,人群的消化道癌症发病率高出对照区二至五倍之多。

地下水中含有超量的汞、铬、镉、砷及铅等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每一种物质的超量存在都会对人及动物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些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生物体内都有蓄集作用,即通过生物链的传递使污染物的浓度不断扩大,造成的危害也就越来越大。它们可以在人体的肝、肾、脾以及脑组织、骨组织等重要部位富集,长期饮用含超标汞的地下水可引起肝炎、肾炎、运动失调等疾病,往往导致死亡或遗患终生。镉在人体中有很强的富集作用,饮用被镉污染的水往往引起人的慢性中毒,损害人的肝、肾和骨骼等。镉的致癌致畸作用也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了证实。砷及其化合物都是强毒性的,摄入超量的砷会引起慢性中毒,潜伏期可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最终将造成癌变或畸变。

五、地下水污染催生“癌症村”

知名环保人士、原美国夏威夷大学环境专家董良杰介绍,“其实脏水还不可怕,可怕的是毒水!”我们肉眼看到的往往是发黑、发绿的脏水,大多是浅表水被污染了,其中污染物大多为有机物,通过现有的污水处理办法,还有改善的可能,而如果是被铬、砷、汞这类重金属污染,几乎不可能被处理掉,那才是有毒的、致病的、甚至致命!

关于地下水污染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尽管国内没有直接的数据来佐证,但我国癌症逐年高发,水污染是元凶之一的说法并没有遭到反对。前不久发布“中国癌症发病地图”的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副主任陈万青深有体会。他在调研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感受,那就是工业发达地区比欠发达地区的癌症发病率明显要高,城市癌症发病率也高于农村。说到其中原因,陈万青讳莫如深,“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水污染引起癌症的具体数据,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是,水污染跟癌症发病率脱不了干系!”

“人体长期饮用被污染的水,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发全身各种癌症。”陈万青说,在水污染中,一些化学物质如苯,就是强致癌物,长期摄入,会引起白血病、淋巴瘤、皮肤癌。而被污染的水中含有的重金属,如砷、铅、镉、锰等,也可能导致癌症。近年来,淮河流域

众多“癌症村”不断在国内外媒体上曝光,我国河南林州每年因食道癌死亡人数为150/10万左右,同时发现该地区的鸡也有很高的食道癌死亡率(175/10万);江苏省启东县肝癌发病率较高,而当地鸭子的肝癌发病率也高。这种“人畜共患病”现象,更加揭示出健康对环境的依赖性,尤其是水环境。

网上公布的“中国癌症村地图”,邹平“榜上有名”——其描述为“邹平孝妇河沿岸”。在上世纪80年代,孝妇河沿岸主要受上游淄博企业污染之害,51个村庄因癌症死亡400多人,此事被学者写进了一份调查报告。这就是“孝妇河沿岸癌症村”消息的源头。

一边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前列,一边是毒气笼罩的癌症村,山东邹平癌症死亡名单和水污染现状触目惊心。污水涌出工厂,顺着河沟流向远方,空气中飘着刺鼻的酸臭和辛辣味。邹平县九户镇利民村村民所在的这个被称作“癌症村”东南约三百米处,有两家化工企业,福海科技和开元化工。工厂排放的污水毒气已经达到当地村民忍耐的极限。“如果有炸药的话,我会抱着炸药炸掉开元化工,今天我说的话,你们记者一定要将我的名字刊登出来。”一位村民激愤地强调。可见地下水污染对村民的生活造成了多么恶劣的影响。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邹平农村大概是这样的景致:村里有三五口水井,家家户户人工挑水吃,妇女们在井边涮衣洗菜,男人在井边谈天说地;改革开放前后,大家陆续在自家院里打井,手工摇水,生活自然方便了不少。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企业如雨后蘑菇般地冒出,人们惊讶地发现,井水被污染了,水井越打越深,到最后出水还是不敢喝了。在紧靠邹平县长山镇镇驻地的茶棚村来了个做豆腐脑的,起初不了解情况,打开水管就用了自来水点卤,由于不清楚那是浅层水,结果那批豆腐脑全都遭践泼掉了。

九户镇利民村一位刘姓老汉,既无奈又自豪地说,他买“商品水”已有14年的历史,是全村买水“第一人”。 一家农民娇贵得买水喝?刚开始还引起村民的笑话和不解。到后来,村里成批量地出现癌症病人,一查几乎个个都是晚期,这时大家才佩服他的”英明“。现在,村里所有人都只喝”商品水“,再穷的人家也不敢在这方面省钱。

除了山东,近年来,我国接二连三发生水质污染事件,导致大量地下水被破坏。生活在北京市西四环外的永合庄村和北天堂村居民,从2005年开始就不用村里的地下水了。原因是当地有两个大型野垃圾填埋站,垃圾渗液让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近年来,大部分村民逐渐搬离,剩下的不到1/5的村民基本上就喝政府每天用水车送来的水。虽然地下水对人们的健康生活尤为重要,但并没得到珍惜,地下水污染问题非常普遍。

五、地下水污染的防治

地下水污染带来的危害是触目惊心的,地下水污染一般不容易发觉,不像地表水,可以从水体的颜色、嗅味等物理性状来初步判断是否受到污染。具有污染途径隐蔽、污染机理与污染防治系统庞大、地下水流慢等特点,一旦污染很难治理,即使花很大的代价,耗时较长,也难奏效。因此,在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上要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宁肯在预防上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而不要在污染发生后付出更大代价去治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原则,既要积极治理现存的污染,保护地下水的用户,防止水质的进一步恶化,又要采取有力的措施防止新的污染产生,以全面保护地下水资源。

1、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这些有限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资源,制止过量开采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幅度,防止地面沉降等,以减少污水的下渗。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做到采补平衡,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的同时,还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地下水的回灌补给。

2、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并加强地下水保护宣传力度严格贯彻执行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等法规,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执法力度,使每个人都能准确地理解我们的行为给地下水质造成了什么影响。建设必要的污水处理设施;抓好重点污染源的综

合治理,对毒性大的污染物,必须在厂内处理,对于毒性小的污染物汇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3、建立水质监测网并重点做好水质监测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质监测站网,迅速补充和完善地下监测井网,逐步建立和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设立地下水观测专用井,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与分析预测服务系统。对重点污染地区(段)进行重点监测,系统掌握区域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的污染发展变化及动态特征,为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提供及时、科学的依据。

4、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在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已经从以污染治理为重点转变为以防止污染为重点,其中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即是进行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评价,并编制评价图册这种方法值得我国借鉴。脆弱性调查评价可以为决策、管理人员和规划、设计人员提供有关地区地下水环境的条件,指导工程选址、选线,也将对地下水水质监测起指导作用。对于脆弱性高的地区,可以加强监测,这样使得监测网的布设更为科学和合理,避免人力、物力的分散和浪费。

六、结语

地下水是生态循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污染防治需要每个人的关心和参与,保护地下水不受污染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对于已污染的地下水,要查明污染源,切断污染途径,努力开发研究有效的污染治理技术。对于没有污染的区域,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污染的发生。要全面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确保地下水环境的洁净与安全。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 赵勇胜 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37(2)

2 、林年丰 环境水文地质学 1990

3 、武汉地质学院 地球化学 1979

第6篇: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

环境污染及其人类健康人侵害

一、 教学目标

通过介绍对人类有害污染,使学生能够远离污染,从而养成健康的身体。

使学生懂得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到处是绿水青山作出贡献。

二、 教学重点

(1) 什么是环境污染

(2) 环境污染有哪些,它造成的原因是什么。

三、 教学内容

(1) 环境污染的定义: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因素致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并超出

了其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到人类健康的现象。

(2)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类

对自然资源的毁灭性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已经开始威胁人类的生存。

(3) *空气污染对内健康的危害:空气污染主要是由工业生产中散发来的尘埃、烟灰

等有害气体对空气的污染。目前,空气中的污染物已达一百多种。

(4) 对人体的直接危害:呼吸道的鼻炎、咽炎、气管炎、肺结核、肺癌;心血管系

统的功能下降;内脏器官的肝肿大、肾炎;神经系统的头晕、头痛、失眠、神经衰弱。另外,对内分泌系统、骨骼系统、少年儿童发育都有负面影响。

(5) 对人体的间接危害:导致佝偻病、眼部病症的发生。

(6) *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水污染主要是指由工厂排出的未经净化处理的污水、生

活污水、垃圾和各种有害物质流入、渗入水中,使江、河、湖、海遭到污染。

(7) 对人体的直接危害:人们直接饮用受污染的水,会导致各种肠胃疾病,严重受

污染的水会直接导致特异性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8) 对人体的间接危害:通过食物链,有害的水浇灌农用物,污水中的水产类、食

用有害物质的动物等最后由人类来食用,会危及人类的健康。

*噪声音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噪音污染是指由生产、交通、生活中发出的超常规的振动。

(1) 对人体的直接危害:导致人心烦躁、引起头痛和听力障碍。当噪声达到100分

贝时,人就烦躁难受;达到130分贝时耳朵疼痛;达到160分贝时耳膜破裂;达到170分贝时会导致死亡。

(2) 对人体的间接危害:长时间生活在噪声达70~90分贝时的环境中,会引起神经、

心血管、消化系统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导致寇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发生。

第7篇: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 这是一种系统论的观点,它将个体遇到的问题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

反对将问题单独归因于个体特质或某一外在因素的简单化观点,而从整个生态系统(包括生理系统、心理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着眼,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资源。

2. “人在环境中”这一理念启发社会工作者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①关注个人并寻

求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②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人和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连接起来;③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

3. 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它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

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4. 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它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5. 时间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环境变量。

6. 生命历程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层级

角色和生命时间序列。

7. 多元年龄观包含生物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三个基本维度。

8.

9. 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①遗传的影响;②母亲对胎儿的影响;③父亲对胎儿的影响;④环

境对胎儿的影响。

10.

11. 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①孕妇体内环境和物理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②职业环境与不良嗜好对

胎儿的影响;③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2. 在帮助意外怀孕的女性上,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许多角色和倡导者的角色。

13. 国际上一般以某一

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刻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存在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14. 国际公认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在102-107之间。

15. 我国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①家庭内部对男性的偏好;②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

③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④医疗技术手段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16. 中国被视为世界上生育

17. 婴幼儿期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8. 婴儿的基本情绪包括愉快、兴趣、愤怒和恐惧

19. 情绪与情感对婴幼儿成长的意义:①情绪情感是婴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②情绪情

感是婴儿心理活动的激发者和驱动器,支配、制约着婴儿的心理活动,婴儿的活动情绪色彩很浓;③情绪情感可促进、推动或抑制、延缓婴儿的认知加工过程;④情绪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

20. 狭义上的依恋:特指婴儿与其看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现为婴儿和看护人之间相互影响

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

21. 依恋形成的标志: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即认生,6-8个月时

22. :①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②B型:安全性依恋;③C型:焦虑——反

抗型依恋;④D型:紊乱型依恋

23. 依恋的影响因素:①抚养方式;②婴儿气质;③亲子早期互动;④母爱剥夺

24. :①身体虐待;②性虐待;③精神虐待;④忽视

25.

育及医疗照顾),以至危害或损害了儿童的健康或发展;或在本来可以避免的情况下使儿

童面对极大的威胁(包括饥寒、长期缺乏照料、强迫儿童从事与其体力活年龄不相符的工

作等)。

26. 忽视应包括身体的、情感的、医疗的、教育的、安全的和社会的六个方面。

27. 3-7周岁可以说是一生中词汇增加最快的时期。

28. 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专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

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29. 学前期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①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②情绪情感以外显性为主,内

隐性逐渐增强;③情绪情感以易变性为主,稳定性逐渐发展;④情绪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

情感不断丰富深刻。

30. :①游戏满足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②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③

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31. 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①先天遗传素质;②家庭教养方式;③幼儿园老师的教育

态度;④社会文化;⑤大众传媒。

32. 任何单一的家庭模式都不一定可以为成长中的儿

童们提供一个十足完美的发展环境。母亲—孩子的家庭模式和其他各种家庭模式一样,它

们都可以提供社会话的支持体系和方法,使他们在感情、智力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得到良好

的发展。完整家庭的冲突消极影响:

1、孩子在充满矛盾、父母要求不一致的环境和家庭

气氛中缺少宁静、和平、幸福、安定,简言之,缺少儿童精神与心理健康全发展所必须的

一切条件;

2、发生神经、心理病态的危险急剧增长;

3、行为的放纵和缺乏自制力日趋发

展;

4、孩子的适应能力逐渐降低;

5、道德习惯上瑕疵日益增多;

6、孩子越来越不习惯

于人们共同的道德规范;

7、孩子往往会产生对自己双亲的反感。有的甚至对一方的怀恨在心。单亲家庭的可能优势:

1、增强孩子的自立愿望;

2、有利于父或母与子女的情感交

流,子女体谅单亲家庭父(母)。心理成熟较早;

3、生活技能更多,培养起较强的生活自

理能力;对某些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由于摆脱了离婚前的纷扰状态,得到了平和

的成长环境,有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33. 人的一生出现两个身高和体重的增长高峰,即婴幼儿期和青春期。

34. 学龄期儿童的认知发展:①已经有了可逆性和传递性;②已经能解决守恒问题;③开始脱

离自我中心性;④开始逻辑思维。

35. 学龄期的行为与生理问题:①多动症;②学习困难;③肥胖。

36. 在应对多动症时,三方面的干预措施。首先,对学校环境的干预:①调整教室;②对老师

的要求;③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其次,对家庭管理的干预:①家庭生活要尽量做到有条

不紊;②自我控制能力训练。再次,加强孩子的社交技巧训练。

37. 青春期在生理上是指性器官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的阶段。

38.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39. :①青少年处在精力旺盛时期,学习能力和接收新事物的能力极强,

好奇心和表现欲是青少年这一群体共有的特性;②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常识了解

非常有限,对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控制;③一些道德败坏的人

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散布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信息,严重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的

身心健康。

40.

41.

①开展助学工作,为辍学、失学和经济困难的学生联系资源、提供物质帮助,创造重新入学

或完成学业的机会;

②帮助后进学生,针对个别学生在情绪、心理、行为和学业上遇到的问题,以及学校中普遍

存在的不良倾向,通过有目的的辅导、帮助以及批评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不良行

为,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③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服务社区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

④帮助和保护处于困难中的学生,帮助他们处理由于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良同伴群体所造

成的影响以及不健康的闲暇活动所引发的问题;

⑤在社区内开办一些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文化娱乐设施和项目,全面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42. 成年早期的个体在生理方面正处于最佳状态。

43. :①个人品质是重要的选择标准;②物质利益和经济因素起关键作用;

③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成为重要因素;④外表形象是择偶的重要影响因素;⑤地域、年龄

和种族差异的影响力呈减弱趋势。

44. 指男性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地位相当或者比自己地位稍差的女性为伴侣;女

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在受教育程度、薪金收入和职业阶层等方面高于自己,也就是常说

的“A男配B女,B男配C女”的现象。

45. 其实质应理解为夫妻有生育能力而不愿意生育的

家庭。

46.

47. 成年早期的相关问题:①角色转变;②工作歧视;③性骚扰;④艾滋病及其干预。

48. 包括:离开生身家庭独自居住,开始工作或继续深造,结婚或建立重

要的亲密关系,养育子女并照顾长辈,开创事业并为生身家庭和自己的新家庭投入大部分

闲暇时间。

49. 与重要伴侣建立持久稳定的亲密关系是成年早期的核心任务之一。

50. 对其所做得具有性内涵的言辞或举动,包括言语调戏与侮

辱、身体接触以及性器官暴露等。

51. :①交往范围的扩大是中年期人际关系的特点之一;②中

年期人际关系常常出现紧张的状况;③中年期人际关系呈现出稳定性和深厚性的特点。

52. ⑤中年失业问题。

53. 中年期夫妻的压力由以下四个主要因素引发:①社会变化的影响;②个体发展的影响;③

早年婚姻关系的耗损和僵化;④家庭生活圈的改变。

54. ①加强夫妇

之间的沟通;②帮助夫妇双方重新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在情感上缩小双方的距离;

③促使案主把婚姻、家庭看作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

55. 离婚后可能面临的压力:①自卑;②孤僻;③仇恨;④痛苦;⑤再婚的随意和畏惧;⑥悔

悟。

56. 角色的承担者去履行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顾此失彼、在时间和精力上感到紧张的情况。

57. ①失业的集中影响是家庭收入的减少;②失业会导致失业者在家庭中地

位的下降;③失业会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

58. 老人的社会参与活动:①休闲娱乐;②继续教育;③宗教活动;④再就业和志愿活动。

59. 老年期的相关理论:①撤退理论;②活动理论;③其他理论:撤离理论。

60. 老年人再婚的三种模式:①结婚式再婚模式;②同居式再婚模式,即未经履行任何法律手

续,丧偶或离异的异性老人便过上了事实上的夫妻生活;③老年协议式再婚模式,也可称

为老年协议婚姻。

1.

2.

3. 当今社会工作实务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人在情境中”。将个体育道德问题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反对将来问题单“人在情境中”启发社会工作者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 关注个人并寻求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 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任何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连接起来。 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 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他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一种独归因于个体特质或某一处外在因素的简单化观点,而从整个生态系统着眼,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资源。 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4.

5.

6.

7.

8.

9.

① 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时间: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环境变量。 生命历程: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层级角色和生命时间序列。 多元年龄观的时间概念包含了生物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三个基本维度。 性别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包括生物性别、社会性别、性行为性别三个基本层面。 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p71: 遗传的因素。

② 母亲对胎儿的影响(母亲的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年龄{最佳生育年龄24—29岁}、体重、身高、孕史;母亲的营养对胎儿的影响;母亲的情绪对胎儿的影响)

10. 父亲的胎儿的影响。 环境对胎儿的影响(孕妇体内环境和屋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职业环境与不良嗜好对胎儿的影响;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胎在帮助意外怀孕的女性上,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使能者、教育者、中介者、倡导者。 儿的影响)

11. 人口性别比:指以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刻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存在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出生婴儿性别比在102—107之间。

12.

13.

14.

15.

② 我国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 家庭内部对男性的偏好②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 中国被视为世界上生育“男孩偏好”最为强烈的国家之一。 婴儿的基本情绪:愉快、兴趣、愤怒和恐惧。 情绪与情感对婴幼儿成长的意义: 情绪情感是婴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通过情感的外部表现,婴儿可以向母亲表达自己的体验,母亲可根据婴儿的情绪情感是婴儿心理活动的激发者和驱动器,支配、制约着婴儿的心理活动,婴儿的活动情绪色彩很浓。情绪直接指导③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④医疗技术手段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反应调整婴儿所处的环境,使婴儿更易于适应环境。 着婴儿的行为或不做某个行为。

③ 情绪情感可促进、推动或抑制、延缓婴儿的认知加工过程。通过与客观世界的交往,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婴儿可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16. 情绪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通过婴儿的情绪反应,父母可以了解婴儿的需求、好恶、感觉体验,从而调整自依恋:即特指婴儿与其看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现为婴儿和看护人之间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表现在母亲和己与婴儿的交往方式和方法。 婴儿之间。形成的标志: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17. 依恋的类型P133:①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 ②B型:安全依恋型。③C型:焦虑—反抗性依恋④D型,即紊乱型依恋

18.

19.

20. 依恋的影响因素P135: 抚养方式。看护者尤其是母亲对婴儿喂养方式及与婴儿的互动方式是婴儿依恋关系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 婴儿气质。婴儿最终形成哪种依恋,不仅取决于父母的抚养方式和家庭环境,也与婴儿本身的特点和气质有关。 亲子早期互动。增加婴儿早期与母亲的皮肤接触,能促进和增强母婴依恋。 母爱剥夺。母婴分离,进而与家庭分离对儿童心理的负面作用往往是不可恢复的。 家庭成员虐待的类型: ①身体虐待。②性虐待。 ③精神虐待。 ④忽视。 忽视:各类性虐待中被举报最多的形式,但它对婴儿及年幼儿童的身心发育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包括:①身体忽视。②

情感忽视。③医疗忽视。④教育忽视。⑤安全忽视。⑥社会忽视。

21.

22.

23. 自我延迟: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3—7周岁(学前期)是一生词汇增加最快的时期。 学前期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

①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成熟以及言语、认知、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儿童对情绪的控制力逐渐增强。

现。

④ 情绪情感以易变性为主,稳定性逐渐发展。随着年龄增长,情绪的稳定性会明显提高。 情绪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情感不断丰富深刻。随着年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增强,个体的情感体验层次不断增加,对身情绪情感以外显性为主,内隐性逐渐增强。随着语言能力和认知随意性的初步发展,儿童逐渐能调节自己情感的外部表边人会有不同的爱的情感。

24. 游戏对学前儿童的发展的作用:

制。

心。

25.

26. 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P206: 单亲家庭必然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P225 ①先天遗传素质。②家庭教养方式。③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态度。④社会文化。⑤大众传媒

① 单亲家庭的孩子与对照组和一般家庭中孩子相比,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他们胆怯、孤僻、自卑、自尊度偏低;情绪极不稳定,恐惧、郁闷、失望、不安等不良情绪明显;行为畏缩,敏感、多疑、社会适应不良。

③ 但是在社会文化趋向多元化,宽容及理性的今天,随着离异或丧偶等原因导致的单亲家庭不断增多,有关单亲家庭的传比起其他具有同等社会经济地位的孩子们,单身女性家长家庭的儿童更具有感情调适的能力;除非本人因家庭情况而遭统观念正趋于改变,单亲家庭为破碎问题家庭,是病态取向观念,因此,单亲家庭的形成对孩子的影响并非都是消极的。 欺辱,在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有高度的自尊心,智力也比较发达,但在青少年时期,犯罪率也较高。

④ 单亲家庭,单身女性家长都有哺育儿童和向儿童提供感情支持的功能。另外,相对于充满冲突、争吵的家庭来说,单亲家庭对子女往往更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对于完整家庭,在形式上完整而稳定,实际上父母唇枪舌剑、冲突不断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反而更易受到不良刺激和加重心理压力。

⑤ 单亲家庭的优势:1)增强孩子的自立愿望。2)有利与父或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子女体谅单亲家庭父(母),心理成熟较高。3)生活技能更多,培养起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4)对某些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由于摆脱了离婚前的纷扰状态,得到了平和的成长环境,有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27.

28.

29.

30. 人生中两个身高和体重的增长高峰-------婴幼儿期和青春期。 学龄期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特征P234: 已经有了可逆性和传递性。 ②已经能解决守恒问题。学龄期行为与生理问题:①多动症。 ②学习困难。③肥胖。 应对多动症采用的干预措施: 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操作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象来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游戏是儿童人际交往需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可以建立起对自己的信模仿和表现周围的人与事物。 游戏满足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他们所感兴趣的动作而不受限③开始脱离自我中心性。④开始逻辑思维。

① 对学校环境的干预,包括:调整教室,集中孩子注意力;对老师的要求,以鼓励和表扬等肯定方式为主;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学习技能培训。

31.

32. 对家庭管理的干预,包括:家庭生活要尽量做到有条不紊,使孩子在家里的活动规范化;自我控制能力训练,鼓励家长要加强孩子的社交技巧训练。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教会孩子与孩子交往中的基本礼貌和技巧,控制和减少孩子的对于病情较重的儿童,在行为治疗的同时,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一些药物。 青春期在生理上是指性器官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的阶段。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 培养孩子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 攻击行为。

33.

34.

③ 青少年处在精力旺盛时期,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强,好奇心和表现欲是青少年这一群体共有的特征。 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常识了解非常有限,对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控制。 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以“无主管、无国界、无警察”而著称,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散布色青春期适应不良的主要表现有:①学习障碍。②人际关系障碍。③情绪障碍。④行为障碍 对有适应问题的青少年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开展助学工作,为辍学、失学和经济困难的学生联系资源、提供物质帮助,创造重新入学或完成学业的机会。 帮助后进学生,针对个别学生在情绪、心理、行为和学业上遇到的问题,以及学校中普遍寻在的不良倾向,通过有目的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服务社区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 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信息,严重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的辅导、帮助以及批评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培养其良好的行为规范。

④ 帮助和保护处于困难中的学生,帮助他们处理由于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良同伴群体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不健康的线下活动所引发的问题。

35.

36. 在社区内开办一些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文化娱乐设施和项目,全面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成年早期的个体在生理方面处于最佳状态,黄金时期。P338 择偶标准:

①个人品质是重要的选择标准。②物质利益和经济因素其关键作用。③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成为重要因素。④外表形象是择偶的重要影响因素。⑤地域、年龄和种族差异的影响力呈减弱趋势。

37. 择偶梯度:指男性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地位相当或者比自己地位稍差的女性为伴侣;与此相反,女性往往更过的要求配偶在受教育程度、薪金收入和职业阶层等方面高于自己,也就是常说的“A男配B女、B男配C女”的现象。

38.

39.

40. 丁克:夫妻都有收入却不要孩子的家庭,其实只应理解为夫妻有生育能力而不愿意生育的家庭。 单身家庭P361:家庭的一种特殊形态,他只由一个人组成。------复合家庭、直系家庭、核心家庭、不完全家庭。 与重要伴侣建立持久稳定的亲密关系是成年早期的核心任务之一

41. 性骚扰:指违反当事人的意愿,对其所作的具有性内涵的盲辞或举动,包括言语调戏与侮辱。身体接触以及性器官暴露等。

42.

43.

② 成年早期的相关问题和争议:①角色转变。②工作歧视。③性骚扰。④艾滋病及其干预 影响中年期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 交往范围的扩大是中年期人际关系的特点之一。多方面交往、多重社会角色决定了中年期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中年期人际关系常常出现紧张的状况。现实要求中年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克服孤僻、多疑、嫉妒和敌意的不良心态,一边不断将自己的人际关系调整到良好状态。

③ 中年期人际关系呈现出稳定性和深厚性的特点。由于经历了多次的成功与失败,人际关系经受了考验,更加趋向深厚化。 44.

45.

46.

47.

48.

49.

失。

50.

51.

52. 老人的社会参与活动主要:①休闲娱乐 ②继续教育 ③宗教活动 ④再就业和志愿活动 老年期的相关理论:①撤退理论。②活动理论。③持续理论。 老年人再婚的三种模式:①结婚式再婚模式②同居式再婚模式 ③老年协议式再婚模式 中年期的相关问题和争议:①中年期的婚姻危机。②离婚。③再婚。④中年期的社会角色问题。⑤中年失业问题。 中年期夫妻的压力的主要因素P417: 针对中年期婚姻危机的状况,社会工作者应P418: 加强夫妇之间的沟通。包括语言沟通、感情沟通和行为沟通。 帮助夫妇双方重新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在情感上缩小双方的距离。 促使案主把婚姻、家庭看做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离婚后可能面临的压力P421:①自卑 ②孤僻 ③仇恨 ④痛哭 ⑤再婚的随意和畏惧 ⑥悔悟 角色紧张:指当人们需要扮演多重角色,并且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规范,都要求角色的承担者去履行的时候,失业问题的影响: 失业的集中影响是家庭收入的减少。失业使失业者失去经济来源。 失业会导致失业者在家庭中地位的下降。失业者丧失了家庭中的主导地位,还容易导致夫妻原有的平衡被打破 视野会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不满和怨恨情绪滋生,自责和内疚感强烈。退缩与绝望,不正确的归因和自信心的缺①社会变化的影响。②个体发展的影响。③早年婚姻关系的耗损和僵化。④家庭生活圈的改变。 可能就会出现顾此失彼、在时间和精力上感到紧张的情况。

第8篇: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6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 绪论

1. 社会行为:指二人或更多人藉彼此沟通、互动,在社会环境中调适良好,所展现之活动。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人以及人类如何组织成单位的方法。单位诸如家庭、团体、社区、

文化及社会阶段与阶层。

3. 角

色:是指与某一特殊社会位置相关联的行为模式。依照取得该一角色或地位的方

式,可区分为归属的角色或地位与赢得的角色或地位。在人生过程中从幼年到

老年,各人在不同阶段所担当的角色不同,社会地位及赋予的工作责任均不相

同。

4. 常

模:经由观察或测试一团体全体成员的行为,所订定的行为标准,称之。有了这种

标准化的评估工具,才能了解个人行为是否合于社会期望。

5. 社 会 化:是个人从婴儿时期起逐渐被模塑成为社会分子的过程,亦即是社会对个人传授 其文化、生活模式与团体价值的过程。

6. 镜中之自我:社会学家顾里所创立。表示本人在他人面前所表现的行为,由于他人的反应

与态度,使本人了解自我,因而产生一种满意或是羞愧的行为。

7. 参考团体:指个人选择某种团体当模仿或指导的对象,作为其判断及行动的参考,也就是

说被个人用作为行为评价标准的社会团体。

8. 认同作用:认同作用是一种概念,是被模仿人对模仿者有直接明示及永久性的影响,换言

之,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对他人的人格发生持久性的模仿学习。

9. 观 察 法:观察法可分成自然观察法及实验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就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

下进行观察,而实验研究法又称为实验室研究,系属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 10. 调 查 法:设计问卷对一特定对象的人做系统性的研究,是一种横断面的研究设计。 11. 文化比较研究:从前译为泛文化比较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利用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为样

本,以其资料作比较研究,以便验证对人类行为的假设。

12. 社会计量法:从表面上看来,此研究法是测量人际关系的技术,而实际应用上,他是用来评量某一个团体中的人际吸引与排斥的工具。 第二章 婴儿及幼儿期

1. 超 我:源自于佛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超我类似于道德观念,是良知、是非对错观念,

以及一种特定文化的价值观。

2. 口欲期:佛洛依德心理与性理论中的第一阶段,口欲期是婴儿时期主要的活动,是与口腔

有关的,包括吃、玩、发声以及探索周围的环境。

3. 依恋感理论:提出爱的需求及依恋感理论者,要为包尔贝。另立柏尔、郝威、哈罗、史匹

兹等人也提出相似看法或试验。他们强调:婴幼儿需要照顾者(主要为母亲)

爱抚养育,二者是互动且相互影响的。

4. 感觉动作期:感觉动作期为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第一期,婴儿从最原始的反射性操作,改变

到运用感觉及动作来认知,所谓的感觉是指视、嗅、听、味、触五种感觉、

动作指触、摸、咬等。

5. 过度抑制儿童:超我功能太强,自我也调适不了,因此本我被压抑,则为海威特与金根士

所称之过度压抑儿童。

6. 归属的角色、地位:婴儿刚出生,便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诸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双亲的年龄、家庭的成员以及婴儿的性别、排行等对他已经有了一些规定的 作用,使他获得归属的角色与地位。

7. 口 吃:由于喉咙及横隔膜或舌上饥肉茎峦而引起的迟疑、重复的语言。

8. 自闭症:自闭症的幼儿特征是不与别人沟通以及相当退缩。这些儿童表现出社会撤退、冷 漠、强迫行为,以及语言方面的缺陷。

9. 饮食挑剔:21个月到六岁未满的婴幼儿,几乎半数以上都有饮食挑剔的问题,不喜欢吃

若干种食物。

10. 游戏发音期:六个月以后的婴儿开始牙牙学语,他连续不断的发音当作一种游戏,称之为

游戏发音期。

11. 学来的无助感:此学说由赛利门所创立的,他认为当个人认为自己的能力无力担当时,就

会发生无助感心理状态,而孩子能力之不适应,是因为学来的无助感所导

致的结果。

12. 分离与分别化理论:马哈拉的分离与个别化理论认为每个人会渐渐的从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中建立一种分离感或分离意识,这过程涉及到自己与主要心爱的对象分开的认知。

第三章 儿童期

1. 自卑:爱力克森生命周期里,第四阶段的不良特征。他指出儿童若未养成勤学的习惯,学

习动机不强,以致于学习成效差,与同学相比较成绩落后,因此发展成为自卑。 2. 模塑理论:由庞杜拉提出之理论,他认为人类有许多的行为是观察一个行为模式而习得

的。

3. 受虐儿童:指遭受到包括身体方面的虐待、忽视、性虐待等之儿童。

4. 正式运作期:皮亚杰认知理论的第四期,亦是最后一期,只要的特质在于儿童已学会用思

考来考虑任何事情,他学会运用理则、分析、回想等方式,并能做出许多假 设。

5. 自我实现理论:由马士洛创立之学说。他认为自我实现是个人内在一种倾向或动机,想要

充分展现其潜能与才华,以便能达到最佳的成就。自我实现是人类动机中

的最高层面,马士洛将人类动机芬等级,最低层级是满足生理需求,诸如

饥而食、渴而饮。

6. 行为加强理论:史金纳认为儿童是外向或是内向,其行为是爱说话、展现才华或是镇静、

含蓄,都是父母加强的结果。

7. 习惯时期:柯白葛的到达发展理论,儿童与青少年时期,多数会遵守成人(家长、老师)的

命令,学校所订的规矩,举凡是非对错,以及应该如何做,大致会遵照别人所

订出的一些习惯,而不是凭自己思考过程。

8. 巅峰经验:马士洛认为当个蕤成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或者是人生过程中难得的欢愉兴奋的

经验。自我实现的人将其潜力充分利用,比一般人有较多的巅峰经验,而巅峰

经验是短暂的。

9. 符号的方式:布鲁纳的认知理论真ˇ为学龄儿童迄成年期是符号方式,这市他认知理论的最一个阶段,他认为儿童进入小学后才会应用符号,并能依照文法规则操纵符号。

10. 具体运作期:据皮亚杰的理论,从七岁到十一岁是具体运作期,这期主要的发展是儿童可

不经由接触或是掌握某种事物,就能想起这种事物及其关系。

11. 年轻时期理论:赛立文创设了年轻时期理论,他所谓的年轻时期主要是指六岁及十二岁。该理论描述学童自入小学之后,在同辈关系中妥协与竞争。学童们与其它同学交往中,学习到新的沟通方式,取与予,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学校生活并不提供爱的需要和满足,而是以其它同学作为真正的参考团体,以其才能和同学竞争,这时期同辈团体是一个新的团体,他对学童提供了以下之服务:

(一)凡市成人不接受该学童,同学们会接受他。

(二)功课好的同学会被同学接受,功课差的就会遭到拒绝。

12. 儿童自我实现权理论:威克逊提出儿童的自我实现全理论,他认为儿童知该项权利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社会应重视儿童,应设法满足其需求,发挥其特长方能使将来社会发展更进步。

第四章 青少年期

1. 生殖期:佛洛依德所创之心理与性的理论最后一期,是青少年及成年期行为特质。生殖期的青少年欲力已经扩展到整个生殖系统,是有能力追求异性,获得性经验而生殖。

2. 规范缺失理论:梅尔顿的规范缺失理论,认为社会秩序混乱涉及一种整合,倾向于分裂或是缺乏文化目标获规范,即社会里某些个人或团体不能经由合法规范所允许的手段来达成目标。

3. 机会理论:克劳瓦及奥林的机会理论指出社会中散布合法或不合法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将决定偏差的方式,低层的人民犯罪率高,他们期望能获得中产接度的生活水准,却无法获得合法的机会,乃转向不合法的机会而犯法。

4. 身份对角色混淆:爱力克森生命周期理论之第五期青少年的特征。这时期良好的特征身分是个人对自己了解;不良的特征视角色混淆,亦称身分扩散或身分迷惘,意指个人的自我是不整合的。 5. 犯罪的自我概念:

6. 犯罪次文化理论:柯汉的犯罪次文化理论指出,在犯罪率高的社区里,那些导向于罪犯的价值观点、态度及行为模式,是代代相传的,形成一种次文化,社区居民朝夕相处,时常接触到这种次文化,所以犯罪行为才会互相传播。

7. 收敛性创作:意指达成结论,就是龙冠海教授所指出的「综合的观点」。

8. 身份扩散:爱力克森人生周期理论之第五期青少年的特征。这时期良好的特征身分是个人对自己了解;不良的特征视角色混淆,亦称身分扩散或身分迷惘,意指个人的自我是不整合的。

9. 青春偶像收集癖:青少年无论男女,将零用钱买电影及电视明星的照片及海报…,他们所喜欢的偶像多数是异性,这表示他们已经对单独的异性感到兴趣,但尚未有能力、时间、经济、机缘交易性朋友,所以建立了收集异性偶像的兴趣。

10. 差别联结理论:苏萨兰所创的差别联结理论,认为犯罪行为和其它行为一样都式从学习得来的,尤其是个人所亲密归属的团体中最容易学习。

11. 卷标理论:李玛特及贝克尔所创立,卷标理论认为个人有可能偶然或是经常有偏差行为,如果没被人发现,就不会被公认为偏差的病态的,若是偏差行为一但被发现,往往就被加上了坏的卷标,就会导致另外的更严重的偏差行为。

12. 扩散性创作:意指将许多已知的事实创成新的,或是多种的关系。龙冠海教授所表示的「分析的观点」与扩散性创作同义,这种创作直接包括创造性的思考。

3 第五章 成年期

1. 原则期:柯白葛所创造的道德发展理论,成年期正处于第三时期的原则期,这时期的成年

人已具有内部的行为守则,这是基于个人的思考与分析而获得的。

2. 再社会化:当所担任的新角色完全不同于原来的角色,个人就必须改变原来社会化的模

式,成为新角的社会化模式。

3. 角色期盼:是只对某特定角色的期望,角色期盼与社会及文化所赞许的行为有关。

4. 母子寮:日本为了丧偶或是离婚母亲为家长的单亲家庭,尤其是年轻母亲扶育幼年子女又没有亲属可以照顾者,而建立了「母子寮」。

5.幸福家庭五经观:五经观包括包括:生物观点、经济学观点、社会学观点、心理学观点、哲学观点。后两项,心理学观点重视婚姻感情基础彼此相爱,哲学观点指人生观,人生理想及价值观念等等,即是这里所指的精神生活。

7. 亲密对孤独:爱力克森的人生周期理论第六时期,良好的特质是亲密,不良特质是孤独。据艾力克森表示成人必须将其本身的意识与他人的意识相融合,才会达到亲和的关系;反之,成人若不能将其整个自我与他人的自我相融合,就会产生孤独。

9. 社会参与:指个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或加入社会团体,社会参与是个人社会地位的表征。人生过程中,成年与中年时期的社会参与最多。

10.社会流动:指社会位置的改变,是社会分子由一团体移至另一个团体的现象,通常可分两类:

(一)横的流动:其位置虽然更换,但社会地位仍相同。

(二)纵的流动,指不同社会地位或社会阶层上的流动,又可分成上升及下降的流动。

11.夫妻之爱:奥夫纳阐释夫妻只爱应兼具精神方面的爱,手足之情及性爱。 12.双薪家庭:

13.单身条款:企业明定之不聘用已婚妇女,已进用之未婚女性一但结婚立刻遭解雇之陋规。

第六章 中年期

1. 更年期:更年期可分成(一)女性更年期:意指妇女经停止,也就是指生殖能力停止的意义。

(二)男性的更年期,意指重要的转泪时期,男性的更年期没有明显的标志(类似停经)所以当事人并不会发现,必须检查才能发现。

2. 老花眼:中年早期视力退化,因晶状体去弹性所致。 3. 同性恋:指与同性别的人发生性关系。

4. 流体智力:流体智力所包括的能力可能是由人类的精神结构与心理架构所构成,包括记忆力、推理能力、联想力,这种囊力中年期渐衰退。

5. 怕成就感:女性为求婚姻美满,在事业上不敢超越丈夫,有所谓的怕成就感。

6. 暂时休息服务:少数因角色及工作量的改变觉得无法承担,必须史照顾者到暂时的休息,鼓励其它家人分担部份照顾工作,此外也可以向社会福利机构申请,由该机构定期派员至家里服务病患,让照顾者可以获得暂时的休假。

8. 趋老期:意指衰退较缓慢,仍有方法弥补其衰退。

9. 痴呆症:是一种脑部退化性病变导致记忆力及新至逐渐丧失,病情既展示伴随脑细胞逐渐破坏,而由不正常物质取而代之。

10. 双性恋:指这些人有同性恋情也有对异性的恋情,称之为双性恋,或是异性恋。

11. 晶体智力:它主要取决于正向的学习经验(包括所有会增进个人在常识方面的区别力,动机、和个人调适能力),此种能力中年期仍有增进。

4 12. 隔代教育:祖父母扶育及管教孙儿女的方式与父母扶育及管教的方式不甚相同,学者称

之为隔代教育。

13. 压力性尿失禁:打喷涕、咳嗽或是售惊时,尿道扩约饥失控,而有尿失禁现象,可以藉操作骨盆收缩运动与予改善。

14. 更年期以后时期:发生脑下垂体顾舵活动,导致血管运动及新陈代谢的困扰。 15. 更年期以前时期:月经不规则,并且发生神经或情绪方面的困扰。

1~6章重点

第一章 绪论【摘要重点】

◎行为的分类。

1、依照行为的范围分:

(1)广义的行为:包含一切外显的行为以及内蕴的行为。 (2)狭义的行为:指一切能够被观察到的外显行为。

.相关学说:勃鲁诺表示行为可以分成在内的、秘密的,以及可以观察到的行为。他将外显

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公开的,可以观察到的,另一类却是不让人看到的,秘

密的,例如间谍或是其它从事保密工作的某些行为。

2、依照先天获得或后天学习或适应环境而获得的行为分:

(1)本能或天赋的才能:个体获得这些行为不需要经过学习,多数是本能或由遗传所获得。(2)适应行为:指个体后天习得,或适应环境而获得的行为。

.相关学说:贝丽生与史坦纳解释适应行为是:「有机体动作的方法合乎环境的要求,并满足

本身的需要。」

3、以行为是否符合常模、社会标准或规范分:

(1)正常行为(特征包括):1.符合社会文化赞许标准的行为,或个人的行为与大多数行为

良好者相似或一致的。

2.行为的发展是符合个人的身理、心理的发展。

3.个人生理、心理、情绪、社会的发展及适应是良好平衡的。

(2)偏差行为(特征包括):1.违反或是不符合社会文化赞许标准的行为,或是个人的行为

与多数行为良好者不相似或不一致。

2.行为的发展是不符合个人的身理、心理的发展。

3.个人生理、心理、情绪、社会的发展及适应是不佳、不平衡

的。

4、以行为的功能分:

(1)生理行为:个人维持生理功能的行为,诸如饮食、呼吸...等。 (2)精神行为:个人有思想、意念、期望、动机、信仰等行为。

(3)情绪行为:指愤怒、忧虑、忌妒、恐惧、爱、快乐等心理状态统称之为情绪。 (4)社会行为:指两人或是更多的人藉由彼此间的沟通、互动在社会环境中调适良好所展现

的行为。

◎行为的发展。(p.5)

1、社会学的观点 →社会学家汤麦斯(Thomas):任何价值观念,均可引起个人的行为趋势(心理态度),态度决定之后,就有行为表现。因此,无论是何种方式的行为,均为态度与价值观念之间的联系。

2、心理学的观点 →心理学家桑戴克(Thorndike):

提出「联结主义理论」,试图说明刺激、反应的关系,人接受刺激反应到神经中枢,产生行为反应。其效果律则是用来解释行为或学习中的改变。

◎当代重视行为科学的理由。(p.7-8)

1、20世纪下半期全世界人口急剧增加,速度也愈来愈快。人口快速的增加,导致资源及机会的不足。人类求生存及发展的竞争空前激烈,容易致心理及行为之失衡,所以要加以研究。

2、人类行为受环境影响而作适当的调整,另方面人类行为也会冲击到环境,使它转变。社会上有许多问题受行为或环境的影响,其影响有多大,能否予以改善,必须加以考察及研究。

3、有关人类服务之各学科,诸如社会工作、教育、护理、经济、政治、心理等学科,学生必须先了解人类行为,以及人在环境中的运作,然后才能作有效的服务。

◎行为科学必须符合以下两种条件:

1.此学科必须是研究人类行为的 2. 必须应用科学方法做研究。行为科学是整合了许多学科而来,主要的科系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p.9)

1、人的遗传特质及生理、心理状态:

(1)遗传秉赋:智能的高低、体质的强弱、疾病、气质及行为趋势。 (2)生理状况:个人身体的本质、仪表、动作的能力、智能及才干...等等。 (3)心理状况:个人的人格类型、性向、自我概念、情绪、动机等等。

2、物质环境:指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房屋、所走的道路、所吃的食物,一切题供人类物质生

活的环境。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人与人类如何组织成单位的方式,而单位包括了家庭、团体、社

区、文化、社会阶段与阶层等。

◎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的知识(理论)。(p.10-11)

人类所处的环境对其成长、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尤其幼年时期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会妨碍日后的成就。

1、角色:是指与某一特殊社会位置相关联的行为模式。依照取得该一角色或地位的方式,可

区分为归属的角色或地位与赢得的角色或地位。

2、常模:经由观察或测试一团体全体成员的行为,所订定的行为标准,称之。有了这种标准 化的评估工具,才能了解个人行为是否合于社会期望。

3、社会化:是将个人模塑成为社会分子的过程,亦即是社会对个人传授其文化、生活模式与 团体价值的过程。个人经由社会化的过程,将其所属团体的常模内化成为其行为 的一部分,个人经过此过程学会了许多社会所赞许的行为,但仍保持一个独特的 自我。

4、自我概念:系指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或评价。

5、参考团体:指个人选择某种团体当作模仿或指导的对象作为其判断及行动的参考,也就是

说被个人用作为其行为评价标准的社会团体。

◎环境影响行为的定则。(p.14)

人类一生中不同发展阶段由于社会环境改变影响行为转变之程度各不相同,自出生至幼儿期环境之影响最大。

1、在个人的人格模式尚未充分定型,社会发展亦未成熟,则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较多。反之,个人的身心发展均已成熟,则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少。

2、环境之转变程度极为重大或对个人造成严重损害,影响个人行为较多。

3、在某一特定社会环境内,许多人受到长期的亲身经历,会形成某些相同或相似的行为或人格特质。

4、幼年时期由于环境不良,所导致的行为偏差,会形成人格的基础,以致终生很难纠正。即使成年后环境甚佳,其情绪及行为之偏差依然存在。

◎人类行为影响社会环境的先决条件及方法。(p.16-7)

1、先建立一套改革的理论、计画或方案。

2、该项理论、计画或方案对民生有裨益、为大众所接受,且办理切实可行。

3、应用良好的方法,如应用社会运动、社会革新等方法予以改善。

◎社会及行为研究方法。(p.16-24)

1、观察法:

(1)自然观察法:就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

(2)实验观察法或实验室研究:从事此研究法者,在理论上应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

1. 对所要研究问题的性质与所需的相关知识,必须具有相当的基础。

2. 对一般科学方法所需知识,必须具有相当基础。

‧完整实验需具备下列步骤:1确定实验问题 2列举实验假设 3设计实验进程

4确定实验对象 5选择实验工具 6进行实验观察

7整理分析资料 8撰写研究报告

2调查法:设计问卷对一特定对象的人做系统性的研究,是一种横断面研究。

3、溯源研究法:又称事后回溯研究,有一些人类发展方面的问题必须从其根源中详细探究,

研究者常以现成既有的资料从事研究工作。

4、文化比较研究:从前译为泛文化比较法。这种研究法是利用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为样本,

以其资料做比较研究,以便验证对人类行为的假设。

5、社会计量法:他是评估某一团体中人际吸引或是排斥的工具。

6、测验量表法。

◎自然观察法的种类及优缺点。(p.16-17)

7 ‧种类

1、无结构非参与的观察aj、无结构参与的观察

3、有结构的观察 ‧优点

1、可以当时实地观察到现象或行为的发生。

2、能够得到不能直接报导或不便报导对象的数据。

3、假如在特殊的设计下,如使用单向透视玻璃,或特别情境下,如观察者亦为被观察群中之

一员,观察者不为被观察对象所注意,因此可以在最自然情况下行动,由此观察得到的

资料是最真确的。 ‧缺点

1、可能在现场做自然观察时,被观察者并不展现出欲观察的行为。

2、有些人或现象是不适宜或不可能做直接观察的,如家庭纠纷。

3、观察法只能看出一时间片段发生的行为,过去的事无法观察,将来的事也无法预测。

◎调查法的优缺点。(p.18) ‧优点

1、这种方法可用于搜集大量资料。

2、在费用方面或时间上比较经济。

3、所搜集资料准确性较高。 ‧缺点

1、问卷调查仅是意见、价值观点的探讨,比较不深入。

2、大多数的调查是抽样调查,是否具有高度代表性颇有疑问,如有误差,可能严重影响调查

正确性。

3、访问员的素质、学识、技巧,以及做事负责态度等,都会影响被访问者是否诚实作答。

◎溯源研究法的优缺点。(p.18-19) ‧优点

1、因为资料是现成的,研究者可以省钱省力。

2、大多数既有资料是长期累积的,研究者可以看出一件事情在时间序列上的长期发展。

3、采用这种研究法可不必求取研究对象的合作。 ‧缺点

1、保有资料者不肯合作,不愿提供资料,则研究者会一筹莫展,研究就无法完成。

2、既有资料可能不够详实,或缺乏可靠性。

3、运用统计资料从事研究时,还可能遭遇到当初资料收集者所用的测量工具与测量单位,不合当前研究之需要。

◎文化比较研究的优缺点。(p.19-20) ‧优点

1、不但使研究者可免除单一文化狭窄范围的限制,又可以使研究者发现更多更广的人类行为

实况。

2、这种比较研究可提供一种类似实验研究方法。 ‧缺点或困扰

1、如何抽选民族样本。

2、如何避免样本民族的历史相关。

3、比较的单位如何确定。

4、变项如何量化或评分。

5、民族志是否可靠。

◎人际吸引的理论。(p.20)

1、相似论:指两人在种族、信仰、社经地位、能力、兴趣、需要、态度、价值等处,只要有 一项或数项感到彼此相似,便可能相互吸引。

2、互补论:人际互补的需要足以产生互相吸引的作用。

3、互动论:人际互动愈频繁,彼此喜爱愈增。

4、交换论:系根据经济学上投资与回报的原理来阐释人际吸引是由于个人间的报酬与代价关系。

◎社会计量法的用途。(p.20)

1、在教育上的应用:可用于分组、诊断、治疗及评鉴。

2、在工作方面的应用:

(1)领导才能的发现 (2)工作的分配 (3)士气的考察

3、学术研究方面的应用:可以分析团体的结构。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的应用。(p.26)

1、在学术探究方面:各相关科系的师资与学生可以用于教材或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2、在实务工作方面:各类专业从业人员从中习得知识,形成对案主辅导之重要参考。

3、在日常生活方面:使监护者或双亲能够更了解子女,成年子女亦了解如何与老年父母调适,

使家庭生活更美满。

第二章 婴儿及幼儿期(婴儿:0~2岁) 【摘要重点】

(幼儿:2~6岁未满) ◎佛洛伊德(Freud)的人格发展理论。(p.39-40)

1、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概念,如饥而食、渴而饮、性欲的满足等。

2、超我:类似于道德观念,是良知、是非对错观念,以及一种特定文化的价值观。

3、自我:是调和本我与超我的。

本我、自我、超我三方面调和及运作得宜,个人的人格及行为才会健全,否则就会发生不良或犯罪行为或心理失调。

◎婴儿对爱及依恋感的需求,哪些学者创立理论?(p.40-41)

1、鲍尔贝(爱的需求以及依恋感理论):他指出从出生到三岁是个人一生中一段重要的时期,

必须要有母亲的抚育及爱护。若这段时间剥夺了母亲的照顾、爱护,其生理、智能、社

会发展均极迟缓,可能发生生理与心理方面的病态。

2、利博儿:他认为母亲抚育新生婴儿应附带有母爱的表示,例如拥抱或是抚摸,婴儿获得母

亲的爱才有安全感及愉快的情绪,会促使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婴儿生理健康

及建立健全人格。

3、郝威:他指出母亲与婴儿的接触是传神的,不知不觉的。

4、哈罗:他的假猴妈妈的实验,假设拥抱与接触的快乐,是一种发展成爱的重要因素,抚育

最原始的功能是与母亲的身体接触。

5、史匹兹:婴儿时期最重要的是需要有温柔的、爱的照顾。

◎马哈拉的分离与个别化过程理论:每个人会渐渐的从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中键力一种分离感

或分离意识。这过程会涉及对自己与心爱的对象分开的认知。 ‧过程:

1、正常的自闭:出生数周内,婴儿具有绝对原始的自恋特征。

2、正常的共生:2~4、5个月,将自己与母亲视为一体,不能区分自我以及非自我。

3、区

分:7~8个月,婴儿增加感官的运用,对外在世界做更多学习,获得许多相关

物体的数据。

4、练

习:当婴儿学会爬,便有能力暂时离开母亲,学会行走时,就练习动作及感觉以

便对外界的世界及物品有更多的了解,能力渐增,分离及个别化意识就更强

了。

◎爱力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p.43-44)

1、婴儿期:特征—信任&不信任。

2、幼儿期(2~3岁):特征—独立&羞耻及疑虑。

3、幼儿期(3~5岁):特征—创造力或主动&罪疚感。

4、儿童期:特征—勤奋&自卑

5、青少年期:特征—身分&角色混淆。

6、成年期:特征—亲密&孤独。

7、中年期:特征—利他&自利。

8、老年期:特征—整合&绝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45)

1、感觉动作期:0~2岁

2、准备动作期:2~7岁

3、具体运作期:7~11岁

4、正式运作期:11岁以上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p.45-6)

1、扮演的方式(0~2岁)

2、形象的方式(2~6岁)

3、符号的方式(7岁以上)

◎佛洛伊德的心理与性理论。(p.46-7)

1、口欲期:年龄:出生~18个月 特征:刺激嘴部的经验获得快乐。

2、肛欲期:年龄:18个月~3岁 特征:主要的乐趣来自刺激肛门的经验。

3、性器期:年龄:3~6岁 特征:快乐来自刺激性器官的经验。

4、潜伏期:年龄:6~12岁 特征:压抑或否认性方面的需求。

5、生殖期:年龄:青春期开始 特征:性成熟有性需求及生殖的能力。

◎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要素。(p.49-50)

1、认同作用:温区表示认同作用是一种概念,市被模仿人对模仿者有直接明示及永久的影响。 ‧种类:

(1)类同的认同:模仿者仿效被模仿者,并有类似的行为。 (2)互惠的认同:模仿者与被模仿者有互相答应的行为。

(3)消极的认同:模仿者非但不模仿被模仿者的行为,而且与其有相反的行为与反应。

2、自我概念:(顾里—镜中之自我):本人在他人面前所表现的行为,由于他人的态度与反应,使本人了解自我,因而产生一种满意或是羞惭的感觉。

3、从游戏中逐渐接受他人的意见,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他人扮演的角色:(米德—概括化他人、主我、客我):说明了幼儿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了解他人对他的判断及期盼,形成了一种印象。以及个人的行为有完全照自己意见做的(主我),亦有个人接受他人意见及态度做的(客我)。

◎幼儿的社会化必备的条件。(p.50)

1、具有充足的学习机会。

2、幼儿学习的动机很强。

◎妨碍儿童社会化的发展的家庭因素。(p.50)

1、双亲个性孤僻冷漠,对待幼儿缺乏关爱。

2、下层社经地位的双亲对子女忽视或拒绝。

3、亲子关系不佳。

4、双亲溺爱、纵容、或过分保护,使幼儿较难适应团体生活及遵守规范,对社会化发展亦有不利影响。

◎柯白葛的道德发展理论。(p.50)

1、道德以前时期(道德成规前期):婴幼儿时期。

2、习惯时期(道德循规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

3、原则期(道德自律期):成年期。

◎会导致幼儿失常的不利情况。(p.52-3)

1、母爱的剥夺。

2、幼儿期亲子关系过分紧密。

3、亲子关系不足。

4、亲子分离。

5、父母离婚。

6、受虐待或忽视。

◎父母对于婴儿及幼儿应如何启发及管教。(p.51)

1、母亲应该对婴幼爱护并抚育周到。

2、从出生就要开始对婴儿激励。

3、父母对幼年子女应该适当的爱及管教。

4、在幼儿期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

5、在5岁左右父母要为孩子将入国民小学做准备。

◎无助感症候群。(p.54)

1、自主性反应减少导致心理动作发展迟缓。

2、对认知产生消极的心态。

3、进取的动机减弱,展现出被动的行为。

4、发生在多重无法控制事件后的无助感反应会持续下去。

5、食欲及社会化动机均将受到压抑,无法好好地照顾自己或接受刺激。

6、生理方面的改变。

◎婴儿及幼儿的行为问题。(p.55-59)

1、自闭症

5、惯用左手及使用一只眼视物

2、饮食挑剔

3、语言的缺陷及口吃

4、沈默孤僻的幼儿

◎自闭症幼儿的行为及治疗方针。(p.55-6) ‧行为

1、不与任何人交谈,包括教师、双亲等。

2、对成人的命令或嘱咐不理睬、不遵从。

3、可能会做毫无意义、不快乐的游戏。

4、可能有自虐待的行为。 ‧治疗方针

系采取个别矫治的方式,引用行为修正策略,由一位治疗师对一位自闭儿谈话,要自闭儿应答。倘若自闭儿与治疗师对话,他将会获得奖励。

◎导致幼儿饮食问题之因素。(p.53)

1、心情紧张导致食欲减退。

2、婴幼儿有其特别不喜食的口味。

3、情绪高涨的影响。

4、以拒食或挑剔食物作为手段,以便获得家长的关注。

◎婴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矫正方法及预防办法。(p.53-54) ‧矫正方法

1、食物应选择易于消化及吸收者,尽量不放味精或其它刺激性的调味料。

2、餐桌上应有愉快的气氛。

3、食物应顾及美观并且有吸引力

4、诱导孩子吃掉不喜食的食物,如改变食物的形状或者少量。 ‧预防办法

1、养成幼儿分食及单独吃饭的习惯。

2、成人要以身作则,并示范餐桌礼仪。

3、吃饭最好定时、定地点、定量。

12

◎促成幼儿口吃的因素。(p.55)

1、语言的熟练程度。

2、家庭情绪气氛。

3、教养愈严格愈容易导致口吃。

4、缺乏密切的社会接触。

5、幼儿的语言常在紧张的状况下被打断。

6、处在陌生的环境中。

◎沈默孤僻幼儿的矫正方法。(p.55)

1、鼓励这些幼儿对别人打招呼。

2、和熟悉的人说几句话。

3、对

三、五个熟悉的人说几句话。

4、加入游伴团体练习与别人沟通及交谊。

第三章 儿童期(6~12岁)【摘要重点】

◎儿童期的行为特征。(p.67)

1、学习独立。

2、自我概念。

3、对父母的依恋感减少,对同伴的友谊及亲密感渐增。

4、增加对教师及同学的认同。

5、学业成绩及适应不佳,多数会成为非行或攻击性、或逃学等偏差行为。

◎儿童期的发展工作。(p.68)

1、儿童期最重要的发展工作是学习各学科的知识及各种技能。

2、儿童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期望,并适合其生理年龄。

3、儿童有新的及更多的社会接触

4、儿童学习发展工作必须凭借其自己的努力,不能仰赖父母的帮助。

5、学习与同辈及他人相处。

6、扮演适合其性别的角色。

◎儿童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p.74-75)

1、身体构造:

1.直接的影响:身体强壮肌肉发达的儿童擅长体育活动,在同伴中能建立威望,反之瘦弱、

过于肥胖的儿童在运动方面常居劣势。

2.间接的影响:儿童对自己仪表的感觉,有时自己不易感觉自己的弱点,经别人提醒后才

感觉得到,所以间接的影响又称为「对儿童有影响力的人对他仪表的感觉」。

2、身体状况:身体状况的改变能影响儿童的行为及人格。

3、情

绪:轻微的情绪问题就会导致身体的不平衡,及行为问题。

4、智

力:儿童运用其智能调适生活。

5、家庭生活方式及儿童幼年时经验的影响:儿童的家庭生活方式常取决于双亲的态度及行为。

6、文化的影响:各种文化均有其特质,对价值观点亦均不同。

7、学校的影响:学校与家庭均为文化价值的传播者。学校对儿童的影响力比家庭的影响力大。 ‧ 老师对儿童的影响有两种(一)直接影响:老师纠正学生的行为。 (二)间接的影响:老师

帮助学生使他们有良好的社会调适,以便影响他门人格的正常发展。

8、同伴的影响:儿童在团体中的声望,影响他的人格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p.76-82)

1、佛洛伊德的心理与性的理论:儿童期,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发展出对异性排斥或

厌恶,此时期即是佛洛依德所描述的对异性欲念压抑在潜意识里的时期。

2、爱力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儿童期再该项理论的第四阶段,其特征是良好的方面是勤奋,

不良的特征是自卑。此理论凸显出儿童其最重要的工作是学习学校里的各项功课。

3、认知的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七岁到十一岁是具体运作期,这其主要的发展市儿童可不经由街处

或掌握某事,就能想起这种事物及关系。

‧具体运作期及正式运作期的差别:具体运作期的儿童还不会运用想象力,也不会用推理

能力形成假设,仅是学会应用符号及思考而已;而正式运作期的儿童及成人已学会了认

知的许多方法,所以能够学习更多高深艰难的知识。

(2)布鲁纳的认知理论:学龄儿童至成年期是符号的方式,这市他认知理论的最后一个阶段,

他认为儿童进入小学以后才会应用符号,所谓的符号即是指字母、标点符号、文字等,

并能依照文法规则操纵符号。

(3)凯莉的认知理论:凯莉发表的认知理论,认为个人认识各根据其个人架构,意指一种概

念的分类,亦是个人感觉他的世界的一种方法。这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对外在的世界在 知识层面内予以架构。

(4)阿诺德:他认为儿童必先对事物认识清楚,才会激起情绪反应。

4、自我实现

(1)马士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他认为自我实现是个人内在的一种倾向或动机,想要充分展现其前能与才华,以便能达到最佳的成就。自我实现是人类动机中最高的层面。马士洛将人类动机分等级,最低曾是满足生理需求,诸如饥而食、渴而饮……等。

(2)威克逊儿童的自我实现权理论:他认为儿童知该项权利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社会应该重视儿童,应该设法满足其需求,发挥其特长方能使将来的社会更发展更进步。

14

◎影响儿童在学校社会化发展的因素。(p.83)

1、儿童的人格类型:凡具有积极的人格特质,容易和别人交友者,比较在新环境内适应良好,社会化的发展亦较良好。

2、学业成绩:成绩良好的儿童具有良好的自我概念及自尊新,有助于其社会化的发展。

3、师生及同学关系:师生及同学关系良好者,社会化发展良好;反之,会妨碍期社会化的发展。

4、居家社区环境及学校座落的地点:居家社区环境不良或是学校座落在低收入户集区的社区内,环境骯脏,犯罪率高,儿童常接触行为偏差的少年或成人,容易学到不良的习惯及行为。

◎道德发展-习惯时期(道德循规时期):柯白葛的道德发展理论,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在该理论的第二阶段—习惯时期。多数的儿童及青少年会遵守成人的命令,学校所定的规则,凡举是非对错,以及应该如何做,大致会遵照别人所定出的一些习惯,而不是自己的思考过程。

◎行为学习方法。(p.85-86)

1、行为加强理论(史金纳):他认为儿童是外向或是内向,其行为是喜欢讲话、展现才华,或是镇静、含蓄都是父母加强的结果。

2、社会学习方法(米勒及唐纳):他们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于观察及模仿他人行为而学习的,社会学习的要素包括驱策力、线索、反应及加强等。

3、模塑理论(庞杜拉):他认为人类有许多行为是观察一个行为的模式而习得的。

◎儿童学业成绩不佳的原因。(p.87)

1、没有做好学习前的准备工作。

2、读书方法错误:1.分心型的学生 2.懒惰型的学生 3.迟钝型的学生。

3、父母期望过高管制过严,与期望过低管制松懈,都会形成儿童学业成绩不良的情况。

4、儿童处在不利于学习的环境中。

5、儿童智能不足、学习无能或者感觉器官有缺陷。

◎儿童受虐的种类、伤害、辅导及预防。(p.89-93) ‧种类

1、身体虐待:指儿童与青少年身体因受暴力而留下一些临床上可以检验的伤害,如瘀血、伤

痕、骨折等,依受伤的部位及严重程度明显不是出于意外造成的。

2、精神虐待:对儿童、青少年施以不人道、不合理行为,造成其心智、心理与情绪上的严重

伤害,包括拒绝、贬抑、威吓、强化或教导其不符社会规范之行为等。

3、性虐待及乱伦:乱伦是性虐待的一种,指在血亲间发生性关系。其它的性侵害施虐者则可

能是陌生人。性虐待及乱伦包括性胁迫、强暴、恋童癖、以孩童从事色情交

易等身体接触与非身体接触。

4、疏忽:指照护者没有提供孩童最基本的维生必须,或正常身心发展所需的照护程度。包括

无法供给或故意不供给儿童充足的食物、衣物、住所,或免于身体伤害的监护,

以及照顾不足而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或成长受阻。 ‧伤害

15

1、生理的伤害:死亡、身心症、身体机能受损、感染性病、怀孕等。

2、心理的伤害:否定自我、孤僻、缺乏信任感、恐惧、羞耻、罪恶感、敌意、愤怒等。

3、对行为的影响:旷课、吸毒、犯罪、成为下一个施虐者、攻击性强等。

‧安置辅导

1、安置前预防服务:(1)紧急处置方案 (2)家庭维护方案

2、家庭重整方案

3、永久安置方案:(1)领养。 (2)合法监护。 (3)长期寄养或机关教养。

‧民事保护令分成:(1)通常保护令:有效期限一年。得以申请二次。 (2)紧急保护令:四小时内以书面核发。

第四章 青少年期(12~20岁)【摘要重点】 ‧(少年期12~18) ‧(青少年期:18~20)

◎少年期的行为特征。(p.99-100)

1、这期刚开始,少年达到性成熟,身体快速生长,容易疲劳、不安、头痛、懒散导致情绪高涨、心理不平衡。

2、独立生活的能力比儿童期增进,与双亲及家人的关系比较从前疏远。

3、此期社会化的特征是对同辈团体的亲密度大为增加。

4、属于不大不小的尴尬年龄,地位较不明晰或含混。

5、自我评估的能力不强。

6、情绪及行为非常不稳定,时常改变。

7、少年期的问题很多包括:健康及生理方面的接受、学业问题、家庭关系及社会关系、未来计划之筹划方面等四项。

◎青年期的行为特征。(p.101-102)

1、情绪较平和。

2、多数青年都经历过短期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锻炼。

3、社会化发展更迅速。

4、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年龄渐增而日益增进。

5、双亲不适当的管教及对待,对青年子女行为的不良影响。

◎人类的认知发展程序:依照盖尔福的意见,人类的认知发展程序,包括下列各项

1、认知:意指发展并认识。

2、记忆:将所认知的内容记住。

3、扩散性创作:将许多已知的事实创成新的,或多种的关系。龙冠海教授表示的「分析的观点」与扩散性创作同义。这种创作包括创造性的思考。

4、收敛性创作:意指达成结论,就是龙冠海教授所指出的「综合性观点」。

5、评估:对已知事物的准确性或适当性作成决定。

◎青少年期有关身分及角色的困难(爱力克森):

爱力克森理论第五期青少年阶段的特征为身份对几色混淆,这时期良好的特征身份是个人对自己的了解;不良的特征是角色混淆,亦称身份扩散,或身分迷惘,意指个人的自我是不整合的。 困难包括:

1、有些青少年,分不清他从前所担当的角色,哪些角色应该继续,哪些角色不应该继续,因此感到迷惘。

2、青少年们由于认同,习得多种行为,但是他们尚未准备好担当成年期的责任,因此未作抉择。

3、角色迷惘的青少年其积极的本质逐渐消灭,消极本质就会增加。具有消极本质的青少年逐渐出现偏差行为,最容易危害社会安全,许多犯罪少年的自我本质是偏差的。

◎青少年期社会行为发展的特征:(12岁~20岁未满。)

1、接受个人发展成熟的体格特质,并接受扮演其本身的性别角色。

2、不仅能独立生活,感情方面可不依赖双亲而自立。

3、这时期同辈团体的友谊比亲情更重要。青少年应结交同性朋友与异性朋友,并与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

4、发展担当公民资格所需要的学识、能力与概念。

5、青少年必须面对人生三大重要的发展:升学、就业、婚姻做抉择,并积极筹划与准备,此三件大事必须在下一阶段成年期陆续完成。

◎青少年期社会化发展的特征。(p.111-2)

1、青少年与同伴关系较亲密,与家庭关系较疏远。

2、社会参与增加。

3、沟通及表达的能力增加。

◎当前社会重视社会化发展的缘由。(p.112)

1、据学者们的研究,未来的世界人口愈来愈多,资源却逐渐减少,交通运输便利,使国际间沟通及合作频繁。年轻人在未来社会中出人头地,必定是社会化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

2、在民主国家中许多职位都要人民或同事投票选择,一个不善沟通、人际关系不良的个人,很难脱颖而出。

◎青少年期的问题。(p.109-119)

1、中等学校校园伦理与暴力事件。

2、青少年犯罪。

3、青少年滥用药物。

4、婚前性行为、未婚妈妈及雏妓问题。

◎犯罪理论。(p.119-120)

1、克劳瓦及奥林-机会理论:社会中散布合法或不合法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将决定偏差的

方式,低阶层的人民犯罪率高,他门期望获得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却无法获得合法的

机会,乃转向不合法的机会而犯罪。

2、柯汉 -犯罪次文化理论:在犯罪率高的社区理,那些导向犯罪的价值观点,态度及行为模

式是代代相传的,形成一种次文化。

3、苏萨兰-差别联结理论:犯罪行为和其它行为一样,都是从学习得来的,尤其是从个人所

亲密归属的团体中最容易学习。

4、李玛特及贝克尔-卷标理论:个人可能偶然或经常有偏差行为,如果没被发现就不会被公

认为偏差或是病态的,但是一但被发现,往往会被贴上坏的卷标,会导致更严重的偏差

行为。

5、梅尔顿-规范缺失理论:社会秩序混乱涉及一种整合,倾向于分裂或缺乏文化目标或规范,

即社会里某些个人或团体不能经由合法规范所允许的手段来达成目标。

◎我国对少年犯的处遇程序、方法,以及改善建议。(p.114-117)

.处遇程序由司法机关设置少年法庭审理少年犯。少年犯案被警察发现,警察审查情节轻重、当事人犯案之动机等,决定是否训斥几句,即将少年放走,或者做一简单报告将少年送交少年法庭审理。少年法庭接案之后即刻请观护人或大专实习同学进行家庭访视,与家人及少年会谈,做成审前报告,少年法庭审理之后,对少年犯之处遇方式由轻至重。 ‧处遇方法

1、训诫。

2、假日生活辅导。

3、交付保护管束。

4、感化教育。

5、少年监狱。 ‧改善建议

1、促进学校与家长间之联系。

2、推广亲职教育。

3、举办辅导讲习。

4、应对学生的家庭提供谘商与辅导。

◎社区处遇的优点。(p.116) ‧政府方面

1、可节省政府的经费、人力、物力及设备。

2、辅导成效较佳。 ‧对少年犯方面

1、不妨碍少年的学业或工作。

2、就业少年犯负担部分费用,使他养成责任心并获得自尊。

3、社区处遇比较少年监狱及感化教育机构管制较松,没有将他们当作犯人看待,使少年容易悔改。 ‧其它方面

1、实施社区处遇,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系采用个案工作方法或团体工作方法(团体治疗或团体谘商),并有许多工作模式,所以辅导较有成效,在犯罪率较低。

◎安非他命中毒之特性。(p.124)

1、会危害神经细胞。

2、会产生依赖性及耐药性。

3、有再发现象。

4、突然的幻觉。

18

◎安非他命犯罪及滥用者增加之原因。(p.125)

1、歹徒及不法组织为牟利而大量促销。

2、已滥用的个人不容易禁绝。

3、一般人对该药之认识不足,常有疏于防患及考虑之处。

4、大部分原料如麻黄素透过走私进口,其供应来自国外,杜绝其供应管道困难。

5、心理因素:ㄧ般人对对该药的误解,如:不易上瘾、不犯法等。

◎安非他命滥用之原因、预防对策及误解。(p.125-126) .滥用原因

1、来自家庭之疏离感。

2、朋友引诱。

3、好奇心。

4、逃避忧郁、消沉。

5、对现实社会之反抗。 ‧预防对策

1、避免孩子孤立,不可过度纵容。

2、与学校密切联系。

3、监护者应具有药物常识。

4、晚上不轻易允准子女到同学家做功课或夜宿。

5、不准子女在不正当场所打工。

6、应多注意子女的行为,如学、不服管教、暴躁、易怒、缺钱用等。 ‧误解

1、不易上瘾(其实有强烈精神性)。

2、不犯法(实际上已列入麻醉品管理、非法持有及吸食、施打者分处2至3年以下有期徒刑)。

3、戒断不难(实际上有禁断症,容易再犯)。

第五章 成年期(20岁~4、50岁)【摘要重点】

◎成年期的变化及成人心态与调适情况。(p.133)

1、从受抚育子女的身分,结婚后转变为夫妇身分,生育子女再变为担当父母身分,都要在短短几年之内完成,难免在心理方面尚未适应。

2、从学生的身分忽然转变为就业者的身分,亦经过很大的转变。

3、必须经过一连串的调适。

4、心理状态复杂而多变,有欢欣、鼓舞的巅峰经验,也有紧张、焦虑、烦恼的日子。

5、双薪核心家庭逐渐增多,内外兼顾,角色愈来愈多,时间紧凑压力倍增。

◎成年期的行为特征。(p.134-135)

1、这个时期之初,成人身体最强壮、体力最旺盛、仪容俊美,二十

五、六岁之后就以极缓慢的速度减退。

2、是一个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年龄。

3、是最具生产能力的年龄。

4、在成年期(大约在35岁左右)已完成人生三件大事,升学、就业、婚姻,成人就稳定下来。

5、成年期问题极多。

6、情绪高涨而多变。

7、成人在就业方面良好的表现将奠定终生事业发展的基础。

◎成年期心理发展理论。(p.138-143)

1、人生周期理论—亲密对孤独:爱力克森人生周期理论第六个时期良好的是亲密;不良的特

质是孤独。他也指出程人必须将其本身的意识与他人的意识相融合,才会达到亲密的关

系;若成人不能将整个自我与他人的自我融合,就会产生孤独感。

2、成年各阶段的发展理论: ﹙1﹚熙海:

他将成年期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30岁):特征为努力争取独立。

‧第二阶段(30岁以上):特征为对自我及其拟担当的角色重新定义。

‧第三阶段(30多岁或40多岁):特征为努力挣脱某些不利的经历,以维持社会人的身分。

﹙2﹚钮高坦:按照社会的定义,成人对于责任、权利与报酬,各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分配。了解上述的观点(社会行为的全角):

1. 成人对自己作的决定必须了解并配合社会的支持与限制。

2. 有些成人对于上项意见作一致的心理回响,他们遵守社会所规定的次序去作。

◎成人应担当的责任。诺叶斯与柯尔勃研究成人应担当的责任:(p.135-136)

1、性的需求。

2、生育并抚育子女。

3、就业。

4、社会参与并担当公民。

◎健全(理想成熟类型)成人的特质:史东与丘区研究成人期的人格发展,指出成人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一)理想的成熟类型

(二)发展成许多病态及问题有待克服。

‧健全

1、 成人的能力及心理特质

(1)他认识自己并了解其长处及短处,并能与其过去连结起来,能成长、改变,并能适应新环境。 (2)他有智能、不仅能学习知识,并且能应用习得的知识,明智的解决其生活方面的问题。 (3)他能发展自决,并能操纵自己的命运。

(4)展望未来,他能珍视自己的生命及机会,随时注意自己的安全。

(5)他熟悉社会上的实际情况,发现了许多意义含混或矛盾的事,不仅能容忍,有时亦

需要某种程度的独自思考。

2、 成人的社会行为

(1)很重视人际关系,能接受爱并给予爱。

20 (2)他很关心社会问题,也有一种责任心,设法减轻或解决社会问题。 (3)他有一种民主守则,不仅存在意识型态,而且在行为方面个人深深的坚守。

(4)他遵守社会规范,并企图提高其行为水准,使之不被文化所排斥,但并非不经思考就接受现成的社会价值观点。

3、

◎成年期的社会行为发展。(p.143-148)

1、成年期的社会化。

2、成人的角色期盼。

3、成人的社会参与。

4、成人的社会流动。

5、道德发展—原则期

◎成人角色期盼的特征。(p.143-144)

‧ 角色期盼:指某种特定角色的期望,角色期盼与社会文化所赞许的行为有关。

1、大多数成人自己期盼的角色与社会期盼他们担当的角色相符合。

2、担当所规定角色良好,自我评估必定较优。反之,担当所规定角色成效不佳,自我评估必

定较劣。

3、成人的行为须适合其年龄,对于就业及家庭应能担负起长期的责任。

4、婚姻及就业系成人应履行的责任,应该在适当的年龄达成,如此成人就能得到内在的安定

及信心。

5、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成人,其机会分布亦不等。

◎道德发展----原则期(道德自律期)?(p.147)

柯白葛所创作的道德发展理论,成年期正处于第三时期的原则期,这时期的成人已具有内部的行为守则,这是基于其个人的思考及分析而获得的。

另,并非所有的成年人都可以发展到原则期,教育水准较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成人多数只发展到习惯期。另有致能不足、人格异常社会化发展很差的成人,终生停留在道德以前阶段。

◎单亲家庭各有哪些问题?(p.152-153)

1、母亲的单亲家庭:经济问题。

2、父亲的单亲家庭:身兼母职。

◎夫妻调适之道(简春安教授)。(p.154)

1、美满的婚姻需要不断的设计与规划。

2、夫妻两人要强调沟通内涵和技巧

3、对夫妻关系要有「人性软弱」的忧患意识。

4、夫妻间应愈来愈好的角色适应。

◎家庭经济的理论。(p.155)

21

1、拮据时期:从新婚到子女年幼时期,家庭经济是收入少,支出多。

2、渐宽时期:孩子们进入了小学至国中阶段,家庭经济逐渐宽裕,薪资及储蓄渐增。

3、富足时期:孩子们进入高中至完成学业、就业、婚嫁,此时父母已步入中年,事业、经济

已达个人一生之中的巅峰时期。

4、减退时期:从退休到死亡,老年医疗费用极高,可能遭遇配偶死亡,因此老年期是人、财

方面都在减退。

◎掌理家庭经济的技巧。(p.156)

1、编制家庭预算,量入为出。

2、购置用品精打细算。

3、开辟财源增加储蓄。

4、银行定存达一定金额,转入其它获利多且稳固的投资。

◎父母应如何承担亲职。(p.156-157)

1、灌输正确的价值观点。

2、教导子女应对及礼仪。

3、养成卫生习惯以维护身体健康。

4、父母应在子女性成熟时,灌输最基本的性知识。

5、教导子女勤俭,养成储蓄的习惯。

6、父母应教导子女遵守社会所赞许的行为规范,并学习履行公民的责任。

◎成年期的问题。(p.157-160)

1、成人职业调适不良的问题。

2、成人心理失调及精神病态的问题。

◎就业母亲的困扰。(p.152)

1、体力不支的困扰。

2、面临多重心理压力。

3、未善尽亲职的影响。

第六章 中年期【摘要重点】

‧学理上的界定:停止生殖开始至体力衰退即心智敏捷度减低为止。 ‧年龄上的界定:40~65岁称之为中年期。

◎中年期的行为特征。(p.167--168)

1、中年时期是一生成就的巅峰时期。好洛克表示发展的高峰是40~50阶段。

2、中年时期经历到更年期。

3、心理多变有时平衡,有时不平衡:不平衡期主要是在更年期,其次是空巢期。

4、初步衰退时期。

5、中年期的危机及问题: 1. 中年期男性婚外情增强。

22 2. 中年人罹病率增多。 3. 中年是自杀的高峰期。

4. 与职业有关的,诸如职业调适困难,不顺遂或失业等。 5.

◎中年期的发展工作。(p.173)

1、接受并适应中年期生理方面的改变。

2、关于兴趣方面的改变。

3、关于职业调适使个人能建立并维持一相当稳定的生活。

4、家庭调适。

5、参与社区事务担当良好公民。

6、额外的工作—照顾病弱家人。

◎智力的种类。(p.175)

1、流体智力:所包括的能力可能是由人类的神经结构与心理架构所构成,包括记忆力、推理 能力、联想力,这种能力中年期渐衰退。

2、晶体智力:它主要取决于正向的学习经验,包括所有会增进个人在常识方面的区分力、动 机和个人调适能力,此种能力中年期仍有增进。

◎心理发展的理论。(p.175-176)

1、容格的分析理论:他认为性格发展过程中,自我是联结个人与外界现实世界,必须到四十岁时才能发展完全。自我亦可说是个人与外界力量妥协的性格结构,自四十岁以后至老年开始发展内在的、真实的个体,这一阶段为发展个别化的目标朝向自我实现,这是四十岁以后终生努力奋斗的目标,但不一定能够完全达成。

2、爱力克森﹙Erikson﹚人生周期理论第七期利他对自利:人生周期理论中年是属于第七期,特质是利他对自利;良好的特质是利他的,这指有生产力中年人,他们人格健全在社会上已有了相当的地位,这些人仍有余力照顾他人,并能关心社会、贡献己力;不良的特质是自利,没有生产力,可能自顾不暇,不可能顾及他人,他们通常是停滞的、不活动的,或者是属于低社经地位的个人。

◎中年期的家庭及家人关系。(p.177-178)

.家庭关系方面:中年人家庭关系最大的特色是上有老年尊亲,下有青少年或成年子女。 ‧家人关系方面:

1、亲子关系:

是疏远而尚佳的或是疏远而不良的,当视两代间的沟通技巧、子女的年龄、媳妇及 女婿的人格类型与中年父母配合与否而定。

2、夫妻关系:

虽然有一些危机,但是多数夫妻还是安然渡过,夫妻关系从亲密至冷漠都有。

3、与老年父母的关系:

在西方社会中是较不良的,而在我国仍有极孝顺的子女,对病弱父母照顾周到,但 是也有不少弃老年父母而不顾,不愿意负担其生活费用。

◎中年发展任务理论。(p.172-173)

1、体力取向转为智能取向。

23

2、人际关系自性关系转为社会化的结合。

3、感情的投注由固执转为具有弹性。

4、心理活动的弹性以对抗僵化。

◎中年期的问题。(p.180-200)

1、职业调适

2、照顾老年父母。

3、更年期的烦恼、性的改变及婚姻危机。

4、准备退休。

5、担当祖父母的愉悦及问题。

◎更年期的症候、辅导策略。(p.186-195) ‧症候

1、女性更年期的症候。

2、男性更年期的症候。 ‧辅导策略

1、心理辅导。

2、药物治疗。

◎婚姻冷淡夫妻之辅导方针。(p.191)

1、实施婚姻保温术。

2、家庭生活切勿陷于单调,夫妻应建立一些共同的兴趣。

3、家庭事务处理得当没有造成重大错失。

4、工作所遭遇到的压力或焦虑,应该不带回家中向家人发泄。

5、与同事及亲友维持良好关系。

6、保持良好的身心状况、愉悦、和谐的心情。

◎不婚人口急剧增加的原因及辅导策略。(p.192-193) ‧原因

1、当代二十几岁的成年男女对婚姻的价值观及需求改变,认为婚姻是选择性的可有可无。

2、社会对就业的资格愈提愈高,年轻人为求得高学位而延误了婚姻。

3、社会上普遍缺乏良质的婚姻辅导或媒介机构,以致完成学业之后,择偶的机会愈来愈少。

4、成年人受父母婚姻不美满或当代离婚率升高的影响,对婚姻的危机意识升高,不敢冒险尝试。‧辅导策略

1、大专院校开设婚姻与家庭、亲职教育等课程,并设立交谊性社团。

2、社会福利机构应办理婚姻谘商及交谊性活动,并训练交友及沟通技巧。

3、就业机关定期举办未婚员工交谊活动或郊游,以提供更多的择偶机会。

4、唤醒成年人关于婚姻的重要性,并教导择偶的技巧,以提高结婚率。

5、未婚人口的安养问题方面,应增加为独居者所设的服务项目,或增设安养机构。

◎同性恋的导因。(p.194)

1、与基因有关,是遗传的。

24

2、内分泌不正常,腺体分泌和脑下垂体的异常。

3、性别认同混淆。

4、早年家庭中不利的环境。

5、母亲将感情转移到儿子身上。

6、女性化的男孩。

7、女同性恋者除上述家庭因素外,可能来自情绪受创,或是幼年时阴茎嫉妒情节。

◎中年人应如何为退休预先做准备。(p.196-197)

1、增加储蓄额。

2、为退休生活预先做安排。

3、维护身心健康。

4、家人及人际关系良好。

5、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或理想目标。

25

第9篇:环境科学与人类

文明

【期中作业】

授课老师:程威

城乡建设与工程管理学院

Tiger

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自古至今的辩证关系一直在被谈论,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

但随着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生活的高速发展,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自己推上了生命法庭的被告席。除昆虫以外,人类在人口数量的增长上是其他物种所罕有的,加之人类远超出其生理需求,表现出贪得无厌、永不满足的欲望,且对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又缺乏理智和深刻的思考。以上种种,使人类在盲目乐观中将很多无辜的物种带到灭绝的边缘,对于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也让人类自身的生存受到极大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也破坏了自己仅有的赖以生存的基础。

当前,全世界每年净增人口约8000万人。中国每年净增约1200万人,超过了白俄罗斯全国的人口数。我国每天出生的新生婴儿都超过了军队中一个军建制的规模。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地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人类生存空间显得越来越小。目前,把地球上所有的陆地计算在内,世界人口的平均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43人。如果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到2600年,每人以不到1平方米。而到2800年,把海洋也算进去,整个地球表面将达到每平方米120人。到那时候,人类将会因为连自身生命活动所产生的热量都无法耗散掉而遭到灭顶之灾。所以,世界人口持续无限制的快速增长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另一个方面表现在:土地质量的日渐退化和人均耕地的迅速减少。土地是正真的无价之宝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而其中最珍贵的是耕地。人们利用耕地种植各种各样的农作物,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然而,不行的是能作为耕地的平坦而肥沃的土地资源是非常之有限的。在地球陆地表面中,目前地球陆地上可利用的耕地只占10.6%,土地所承受的人口压力首先就从人均耕地面积的迅速减少反映出来。对此联合国曾做过如下统计:1975至2000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大约减少一半。1970年初,平均每一公顷耕地能养活2.6个人,而到2000年要养活4个人。人口增长同样造成城市数量的增加,随之而来是城市拥挤和建筑物增加,城市面积的的扩大也是大量耕地被占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世界大城市的面积增长是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1975年到2000年全球的建筑面积扩大了2.5倍。在未来的城市里,仅人类居住一项,全球每年要损失大约14万平方千米的耕地、6万平方千米的牧场和18万平方千米的森林。由于可利用耕地的不断超负荷工作,原来肥沃的耕地质量也在不断的下降。

人类为了解决人口与土地的矛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加食物的产量。虽然这些措施从某种程度上增加食物的产量,缓解了人口快速增长带给土地的巨大压力,但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愈来愈丧失其自然性,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愈演愈烈。多年来,地球上灾难频发,森林面积锐减,土地沙漠化严重等问题使人们生产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据估计,全球每年被迫放弃的耕地面积可达5到7万平方千米,二期沙漠化是这些耕地被放弃的主要原因。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全球每年有大约2100万公顷肥沃的耕地无法再生产粮食,其中有600万公顷完全变成沙漠。

除了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也是土地退化的一个主要表现。水土流失是由于人类大面积破坏植被造成的。这是一种面广、量大而又无声无息的潜在危机。陆地表面的土壤是历经漫长的地质年代,经过各种风化成土作用慢慢形成的。目前,全球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的土壤达250亿吨,这个数字比土壤天然再造速度要高出好几倍。表层的肥沃土壤流失后,耕地的肥力大大降低。在美国,每年被水冲刷的土壤有30亿吨。对密西西比河的测算表明:这条大河每年冲蚀土地而带走的钙达2250万吨,钾163万吨,镁250万吨,磷65万吨。更糟糕的是,由于人类居住地随着人口的增长不断扩大,城镇和村庄附近的耕地同样被占用,耕作地只得不断向更边缘,更贫瘠的地区延伸.全球每年要增加大约8000万人口,对食物及居

住地的需求不断增大,这就迫使农民去开垦那些更加贫瘠的坡地,从而造成了更加严重的水土流失.。这样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糟,这一切,都是人类的毫无节制和不合理的开发造成的。

得到雨露滋润,禾苗才能茁壮成长,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水是生命的根源,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生命产生、发育和繁衍的基本条件。随着人类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每个人的平均资源消耗量也在不断的上升,特别是人均水资源的使用量。我们所在的星球的总体水量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水资源显得更加匮乏。然而,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由于工业的发展,工业生产中造成的水资源污染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引入注目。从某天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知不觉的多了各式各样商品化太空水,纯净水,矿泉水。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因为人的消费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反映出人们对水污染的广泛担忧。工业废水对河流,地下水,特别是大量金属物质对可利用水资源的严重污染。例如,1980年,马来西亚巴生河河水中的重金属汞的含量非常高,有人开玩笑说,这条河的河水直接可以做杀虫剂了。诸如此类严重水资源污染案例层出不穷,在我国的素有“东方明珠”之称的上海,据报道,黄浦江曾有超过70%的江段受到污染。1988年7月16日至22日,市区污水随潮流上溯包围了沿江水域,水质恶化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水中氨氮,溶解氧,耗氧量等3项水质指标甚至比杨浦水厂水质还差。黄浦江的黑臭期每年已经超过了150天,苏州河早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大阴沟。1988年初上海曾经爆发了震惊全国的“甲肝”事件,当时甲型肝炎在上海流行。并波及到江苏,浙江和山东等省市,感染病毒人数高达40万,其中上海多达31万人。这场至今仍令上海人心有余悸的“甲肝”事件只不过是上海水污染的一个小插曲。

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水污染情况基本相同。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4500亿吨污水排入江河湖泊,全球大约40%的河流遭到污染,占全球淡水总量的14%以上的可用水已经被污染,造成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水质严重下降,而缺水地区更加缺水。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人口的20%难以得到清洁的饮用水,50%的人口无法得到卫生用水。发展中国家每五个人中就有三个人缺乏干净的饮用水。据估计,在非洲难以得到饮用水的人口将增加到4.5亿,而12个国家将会常年缺水,而此类的问题在欧洲同样也未能幸免。有关欧盟环境问题的一份报告中显示: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比预测高出许多。从现在起,在今后的50年内,将有6万平方千米的含水层受到这种污染。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中,河流湖泊的污染也是随处可见。例如,在布鲁塞尔附近的塞纳河中,有人检测出含有大量有毒的化学物品和臭味难处的污物。这项对西欧的8条大河的水质化验结果表明,其中水质污染最为严重之一的罗纳河每公升水中的氨气含量为20.1毫克,超过了规定标准40倍。

绿色是生命世界的象征,生命的世界是靠绿色来维系的。地球表面的绿色植被是造物者赋予我们的“生命之被”。她给了整个生物界郁郁葱葱的生机和无限活力。人类在其诞生的早期,只是以采集野果和狩猎为生,对大自然的影响不大。当人类社会发展到近代,特别是进入工业社会之后,随着人口对土地压力的不断增加,对木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把这种危机和压力转嫁到森林等绿色植被上。由于一系列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致使地球上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植被面积大量减少。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树木是可再生资源,我们砍伐完了还可以生长出来。但是,不科学的乱砍滥伐和过分垦殖,已经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人口急剧增长导致了人类对粮食需求量的大幅增加,许多国家只好通过砍伐森林来扩大自己国家的耕地面积。再者,森林资源被迅速消耗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家用木材做取暖做饭的材料,根据联合国农粮调查组织的统计,每年世界砍伐木材高达30亿立方米,其中一半被当作燃料烧掉。目前为止,地球上还有22亿人用木材取暖做饭,在非洲的不发达地区木材在能源总消耗中占到80%。还有,有些人为了商业利益,进行掠夺性的商业开采也是森林惨遭厄运的重要原

因之一。一些国家为了偿还外债或者换取大量外汇向另一些国家输出本国木材,最后导致了地球上森林资源越来越少。由于森林等绿色植物的减少,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全球气温升高,全球变暖是最明显的事实。

1987年,南极海冰一座相当于两座罗德岛的巨大冰山崩裂溅入大海;1988年,热浪袭击了亚平宁半岛,意大利南部的科森达出现了44度的高温天气;希腊希腊达到42度;埃及开罗的温度超过了40度;1990年地球平均温度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的一年;1997年全球普遍高温,热浪袭击了整个亚欧大陆。这一系列的事例再向人类昭示着“温室效应”正在向慢慢人类走来,21世纪将是一个大热的一百年。有人曾预言假如由于人类破坏植被,肆意排放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得不到合理的抑制,人类现代文明可能在500年内被毁灭。森林过度砍伐,草地过渡开垦,工业气体的大量排放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根本原因。科学家预测,到203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明显增加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将会使全球平均温度比1945年上升1.5至4.5摄氏度,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将会达到或者超过过去一万年人类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可能达到的最大幅度。

气候一旦发生变化,自然环境中一系列连锁反应也将跟着发生相应变化。到2030年,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将更加趋于干旱,全球仅剩的森林面积有可能减少约11%,沙漠面积则增加约3%,草原面积大约减少11%,成片的草原将不复存在。全球变暖导致的直接影响是海平面的上升。据国际有关组织的调查统计,近百年来海平面平均上升速度为每年1至2毫米。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增强,海水由于升温膨胀,南北极冰盖的消融,海平面逐年升高。这些直接影响着沿海地区以及低洼地带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此外,气候变暖还会使局部地区发生严重的干旱和沙漠化,同时容易产生飓风,而对于那些多降水地区则会造成雨涝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由此将导致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会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的破坏性。全球性气候变暖也会影响人体健康。流行病学家观察发现,环境温度能影响疾病媒介生物的活动,这样将会使得原本对人类危害极大的疟疾更加肆无忌惮的蚕食我们的生命。人们认为近几年来印度的疟疾回升和南美洲的疟疾爆发与其向上的“厄尔尼诺现象”有关,而气温变暖则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

森林是一个多功能、多效益的系统,他不仅能给人类提供木材,还能调节气候,储存雨水,为很多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只可惜,人类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长远的利益,只将它看作是大自然赠与我们的木材生产基地,一种经济上的财源。很多人没有想到其他方面的功效,只是无限制的开采,掠夺性开发。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人类所做出的最愚蠢的选择,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只是以牺牲长远的利益来换取人类暂时的繁荣,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没有一点长远的计划,这样还能促进人类的长远发展吗?难以想象的是,如果在今后的某天,我们的森林资源消耗殆尽,水质严重污染到难以附加的程度,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我们的子孙后代呢?

所以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古代文明消失的教训值得人类对长期以来沿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危机更向人类敲响警钟。人类若想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文明的源远流长,必须彻底摒弃以破坏环境。

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经济模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利

用统一起来,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构建一种新的生态文明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人类文明延续不断。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面对生态环境遭受的巨大破坏,人们应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们应认识到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都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之间应保持共存共

荣关系。因此,人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倡导绿色消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消费之路。形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培养人们正确的环境意识、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文明~~~生态文明。注重人类平和心态的培养在构建生态文明的同时,人类应该审视自身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人类不能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用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人或者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

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肩负起保护环境及创造美好家园的责任。只要我们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着手,适当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一份贡献。

环境污染物按性质可:

1.化学污染有:

(1)、燃料的污染;

(2)、烹调油烟的污染 ;

(3)、吸烟烟雾的污染 ;

(4)、建筑材料的污染(放射性污染、石棉的污染、涂料、填充料及溶剂所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污染);

(5)、装饰材料的污染 ;

(6)、家用化学品的污染;

(7)、室外污染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

(8)、臭氧的污染。

2物理污染有:

(1)、噪声的污染 ;

(2)、电磁波的污染;

(3)、噪光的污染 。

3、生物污染有:

(1)、尘螨的污染;

(2)、病菌的污染。

我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最简单易行的从以下身边的小事做起:

1.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我国森林覆盖率不足日本的0.25,每年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因此,我们提倡外出就餐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平时学习和工作中拒绝使用木杆铅笔。

2.使用节能型灯具

使用节能灯还可通过减少耗电量减轻由能源使用导致的环境副作用。如气候变化、酸雨和煤炭燃烧时产生铅、砷等有毒金属。同时,使用电能涉及发电、送电、用电以及大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所有步骤都会产生废物。 3.

少用洗涤剂肥皂是由天然原料——脂肪再加上碱制成的。肥皂使用后排放出去时,很快就可由微生物分解。所以相对来说,肥皂在生产和使用上,对环境的影响是轻微的。与肥皂相比,洗涤剂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合成洗涤剂的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气,它的使用,特别是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又增添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含磷洗衣粉中的磷酸盐能刺激水藻的过分增长,水藻在死亡时会因其自身有机物质分解使水生态系统负荷过重,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被磷污染的水域含有供水藻生长的丰富肥料,水藻的过分生长又造成氧耗竭,以致水域里的鱼虾因为无力与水藻争氧而死亡。被磷污染的江河湖海中,都会形成“死亡带”。因此,为了尽量减轻对环境的破坏,我们大家都应 该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

4.加强环境保护宣传 ,加大宣传力度

环保就像公益在于人心,但是宣传力度的多少关乎我们地球人能做多少,更多从身边小事做起

5.节省纸张,回收废纸

在报纸电视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造纸厂污染环境的报道。大量的污水把水体变得又黑又臭,鱼虾绝迹,两岸农田减产或绝收。生产纸张大部分以木材为原料,而木材的来源——森林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地球之肺”,同时造纸还要污染环境,所以节约纸张就等于保护了我们生存的空间。在我们每天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中,留心一下准备扔掉的废纸,也许反面还能用。即使是没有空白的废纸也不要随便扔进垃圾桶。回收一吨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生产800公斤好纸,减少35%的水污染,节省—半以上的造纸能源。我国的废纸回收率很低,每年都要进口废纸,仅1996年就进口了137万吨。我们可以把学校和家中的旧报纸、旧课本、废纸片等集中起来,送往废品收购站。在购买纸张时选择再生纸,用实际行动支持废纸的循环利用。还可以把废纸回收的好处告诉同学和父母,大家都来回收废纸。

6.少吃口香糖

,口香糖吐在地上后形成的残迹难以清除、难以降解,给环卫工作添了很多麻烦。在神圣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口香糖残迹就像一摊摊鸡屎,搞不好还会粘在游人的鞋上。为了防止让口香糖残迹败坏形象,国外—些城市近年来开始制定法规,禁止人们在公共场合吃口香糖。比如在新加,胆敢在公共场合吃口香糖的人将被处以高额罚款。虽然现在中国还没有对口香糖消费采取什么限制措施,但任何一个关心环保的人都应该对口香糖说“不”,至少在吃口香糖时不要出口成“脏”。

7.回收废电池

日常不可缺少的电池含有镉、铅、锌、汞。虽然每节电池中含量很少,但十几亿中国人,如果其中1亿人每人每年用10节电池就是10亿节。电池腐烂后,有毒金属渗入土壤、水体积累,通过食物链进入植物、动物,最后进入人体,导致严重的疾病。随手扔掉的废电池中含有的金属可能有一天就被自己吃下。为了防止电池对环境的污,请找一个盒子放在家中或学校,专门收集废电池。到了一定数量再送到指定的回收地点,统一处理,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8.做环保志愿者

也许你认为关心环保、投入环保只是政府或环保团体的事,与你无关,那你就错了。洁净的空气、幽雅的环境是我们共享的,每个人都应对环境保护尽—份义务。你也许会说,自己不是环保专业,不懂环保知识,职业也和环保无关。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你愿意,来做环保志愿者吧!你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参加环保宣传、义务帮助环保组织工作,参加公益活动如筹款、植树等等,你可以有很多选择。做环保志愿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志愿守护大雁,“自然之友”组织北京会员到沙漠义务植树等。国外很多大公司在录用人才时,特别注意应征者是否参加环保公益活动,以此判断其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爱护环境,改善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大家都来做环保志愿者。

如何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上每个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只要我们都能为保护环境做一些有益的事,相信我们明天的环境会更美好。

上一篇:哪次玩得真开心下一篇:中学教育科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