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车管理细则

2023-0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公务车管理细则

《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编制管理研究

摘 要:《车站行车工作细则》(下文简称《站细》)是铁路车站行车工作组织的基本规章,是铁路车务站段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文章对《站细》的定义、作用、编制内容、编制依据以及编制方法与技巧,作了较全面细致的论述,分析了《站细》日常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站细》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铁路;车站;行车工作;对策建议

《站细》是《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的简称,是铁路车务系统极为重要的规章制度,它是具体体现和落实《技规》、《行规》等许多规章制度的“法规”,是车站行车作业组织的基本大法。铁路行车作业,包括车站和区间两大部分,其中绝大部分的行车作业,如接发列车、调车作业、施工作业,都在车站进行。为保证车站行车安全、正点、高效、畅通,车站行车作业必须要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办法。搞好《站细》的编制与运用是铁路车务系统特别是车站行车组织和安全管理的基本工作。

1 定义和作用

《站细》是铁路车站行车工作组织的基本规章,是车站编制日常作业计划,执行接发列车、调车作业和各项技术作业,进行日常运输生产分析总结、铁路局下达技术指标任务的主要依据。

《站细》在铁路运输组织中的作用:①是贯彻执行《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简称《技规》,下同)和《行车组织规则》(简称《行规》,下同)、加强车站技术管理、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技术文件。②是组织路内外各有关部门协作配合作业的基础。③是车站编制、执行日常作业计划,组织接发列车、调车和各项技术作业以及有关技术设备使用的基本制度。④是组织查定与执行车站各项技术作业程序、时间标准,计算车站通过能力及改编能力,日常运输生产分析、总结,以及铁路局下达年、月度技术指标任务的重要依据。

所有在车站作业的车务、机务、车辆、工务、电务、供电、通信、信息等部门人员必须遵照执行。

2 编制内容

①车站技术设备的基本情况及使用、管理规定。②日常作业计划及生产管理制度。③行车组织工作,含接发列车和调车工作。④与行车有关的客运、货运、军事运输工作。⑤列车技术作业程序和时间标准。⑥车站通过、改编能力。⑦作为附件的有关资料:如联锁控制系统、驼峰控制系统等主要行车设备使用说明书、联锁图表及厂矿企业在站内作业安全协议。

3 编制依据

①《技规》、《行规》、《铁路运输调度规则》、《铁路调车作业标准》、《接发列车作业标准》、《车站行车作业人员人身安全标准》和铁路局《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等规章、标准;②列车编组计划、列车运行图、铁路局总工室公布的LKJ基础数据等技术资料;③工务、电务、供电部门检修作业时间标准;机务、车辆等部门各项技术作业时间标准;④本站的设备条件、车流性质、作业组织方法和岗位人员设置等;⑤上级有关规定、命令,特别措施、规定等。

4 编制原则及方法

4.1 编制原则

①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贯彻统一指挥和逐级负责的原则;②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运用效能,从实际出发,更新改造限制能力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作业效率,提高车站通过能力和改编能力;③重视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管理维修工作,不断推动车站的科学管理水平;④合理组织车站作业,做到各项作业的连续性,均衡性,最大限度地平行作业,减少各种等待、干扰时间,加速机车车辆周转,实现安全、正点、高效、畅通。

4.2 编制方法

①编制前,站长应负责或指定专人与工务、电务、供电、通信、信息、房建等设备管理单位及机务、车辆等部门联系,取得准确无误的设备技术资料。同时,注意收集、核对铁路局公布的有效LKJ基础数据,作为《站细》编制的第一手基础技术资料;②站长应与参与本站作业的有关单位商定作业办法及安全控制措施,查定各项作业时间标准,明确站车交接、机车出入段、岔线和段管线取送车等作业方式;③《站细》由站长组织本站及站区有关单位人员,根据《技规》、《行规》及有关规定,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编制;④《站细》定稿前应广泛组织技术人员、各工种经验丰富的职工逐条讨论,根据提出的意见进行补充、完善;⑤段(站)管车站可在站段技术人员指导下编制,但不准代编。

4.3 编制时的注意事项

①《站细》基本框架要按《编规》所列的篇、章、条逐篇、逐章、逐条编写。每条内容必须符合《编规》中的编制要求,做到“五统一”,即统一条款编号、统一规章引用、统一计量单位、统一条款表述,统一格式排版。

②《站细》行文要严密、明确,要有庄重、严肃的语言风格,在措辞上要准确严谨,不能有歧义。通常每项条款的具体规定要完整地表达5个要素:即When(在什么时候)、Where(在什么地方)、Who(执行者)、what(做什么)、Way(怎么做)。

③编制《站细》使用的原始技术资料要齐全,对缺少的技术资料立即向设备管理部门去函索取;技术资料与《站细》内容不一致时必须及时纠正;技术资料要按工务部门、电务部门、房建部门、供电部门、车辆部门、信息部门、通信部门7类进行归卷管理。

5 《站细》的常见问题

《站细》管理是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近年来铁路车务站段以确保安全为重点,以基本规章为依据,加大《站细》审核力度,提高了《站细》编制质量。但目前《站细》管理仍然相对薄弱,每次安全评估和专项检查都查出《站细》普遍存在技术资料不全、脱离现场实际、条款表述不清、前后规定自相矛盾等问题。

5.1 主要问题

①技术资料管理不善。由于设备管理单位不重视,编制单位督促手段和力度不够,造成技术资料缺失、错误等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主要体现在工务、电务等设备管理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不及时,造成车站平面示意图标识内容不全,标识内容与LKJ数据或相关条款填记数据不一致等问题。

②脱离现场作业实际。这主要是宽严失准,存在过严和过松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细化《技规》、《行规》的条款,大多是从本系统、本单位的利益出发,片面强调加大安全系数而出台的“土政策”,缺乏全局意识和整体考虑,有的甚至与上级规定相偏离,而对于一些要害环节却失之于宽。

③文字语句表述不清。部分单位的《站细》内容天马行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本应措辞严谨的公文变成了随心所欲的散文。

④忽视细节引用错误。主要体现在:一是格式版面问题,虽然《编规》有明文规定,但站段执行起来仍是五花八门,标准不一,比如标点符号全角与半角不统一;字符、段落间距不一致;每段编号未对齐;字里行间有多余空格等等;二是引用的条款不对,如有的《站细》对某项作业内容规定执行本《站细》第几条,但实际该根本就没有这项内容,还有的《站细》引用了《技规》、《行规》某某条,但实际相应条款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牛头不对马嘴。

5.2 原因分析

①思想认识不高。有的站段没有认识到《站细》作为基本行车规章的重要性和对现场作业的指导意义,存在对付的思想,编制《站细》抱着“够用就行”的心态,编制《站细》积极性不高,不愿意花力气修改和完善。

②自审把关不严。有的站段在前期自审过程中未能严格对照《编规》要求逐条逐项进行审核把关,仅仅对一些设备发生变化的条款进行重点审核,导致一些长期存在问题的地方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

③协调能力欠缺。此次《站细》集中审查,发现大部分车站《站细》技术资料缺失,影响了《站细》编制质量。

④缺乏奖惩机制。有的站段历来对《站细》的编制、修订工作只讲惩罚,没有激励,导致编制人员的积极性不高,编制质量不能保证。

⑤体制衔接不畅。近年来,受站段生产力布局和科室职能优化调整的影响,站组岗位频繁从技术科、安全科之间来回倒换,没有一个长期性的定位和归属,在这个过程中,站组没办法静下心来理性思考技术管理工作,一些好的方法和模式得不到提炼和推广,基础数据、原始资料得不到妥善保管,多年积累沉淀下来的优良传统也在逐渐流失。

6 加强《站细》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6.1 加强站段站组人员队伍建设

①加强业务培训。站段要定期举办站组培训班、专题讲座,通过集中培训,促使《站细》编制人员熟知《站细》编制要求,熟悉站场设备情况,掌握规章写作技巧,提高《站细》的编制工作质量及水平。②加强交流学习。站段要不定期组织站组人员到其他车务单位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提高站组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站细》管理水平。③保持站组人员相对稳定。站段要尽量减少站组人员的随意调整,保持站组人员的相对稳定,以确保技术规章管理的一致性。

6.2 强化《站细》管理

①做好《站细》技术资料管理。站段要加强与机、工、电、供电、房建等设备单位的联系协调,全面收集相关技术资料,为《站细》相关条款编制提供技术依据。②严格编制原则。坚持《站细》编制“四不纳入”的原则,即没有上级明文规定不纳入,未征得主管部门同意不纳入,没有征求现场职工意见不纳入,没有进行集体讨论不纳入。③抓好《站细》的运用和执行。《站细》的根本落脚点是抓好岗位的贯彻执行,站段要对《站细》执行情况及时检查,有偏差的,责令纠正,没落实的,要求落实,有问题的,限期整改。在检查中要善于掌握各种真实情况,对执行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6.3 加强业务指导

铁路局运输处应加强对《站细》管理的检查和督导,根据现场需要举办《站细》管理培训班,提高站段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站细》的检查,对《站细》编制质量不高、管理不力的,督促车务站段严格追责,促进站段管理人员履职,强化《站细》管理。

6.4 建立健全《站细》管理激励机制

站段应定期对本单位《站细》编制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考核,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形成闭环管理。要进一步优化现有的《站细》编制管理体制,明确《站细》编制人的权利与义务,建立奖励考核机制,对《站细》管理中呈现亮点、取得实效的人员进行奖励,对《站细》管理中出现的重大过失要严格追责,以提高《站细》编制人员的工作主动性。

6.5 加快《站细》管理信息化建设

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站细》审批系统,将《站细》的审查、审批全过程在网络上完成,以减少《站细》文本在单位间往返传送的流程,缩短编制周期,并提高编制质量。

参考文献:

[1]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Z].北京:中国铁路总公司,2014.

[2]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Z].广州:广州铁路(集团)公司,2014.

[3] 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编制规则[Z].北京:铁道部,2008.

[4] 曲星照.站细编制与学习问答[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作者:陈志

第2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2005年4月15日)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具体规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实施,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 实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方便事业单位的原则。

第四条 本细则所称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会福利、救助减灾、统计调查、技术推广与实验、公用设施管理、物资仓储、监测、勘探与勘察、测绘、检验检测与鉴定、法律服务、资源管理事务、质量技术监督事务、经济监督事务、知识产权事务、公证与认证、信息与咨询、人才交流、就业服务、机关后勤服务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第五条 事业单位设立、变更、注销,应当依照条例和本细则向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或者备案(以下统称登记)。登记管理机关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登记申请应当核准登记。

第六条 登记管理机关向核准设立登记的事业单位颁发《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是事业单位法人资格的唯一合法凭证。未取得《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单位,不得以事业单位法人名义开展活动。

第七条 登记管理机关依法保护核准登记的事业单位有关登记事项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依照条例和本细则,实施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事业单位应当接受并配合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登记管理机关与登记管辖

第九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所属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实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下级登记管理机关在上级登记管理机关的指导下实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第十条 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所属的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主管全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拟定有关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定;

(二)依法保护核准登记的事业单位有关登记事项的合法权益;

(三)监督条例和本细则的执行,依法处理违反条例和本细则的行为;

(四)指导和监督检查地方登记管理机关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五)负责本级登记管辖范围内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六)主管全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电子化工作;

(七)提供有关社会服务。

第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履行下列登记管理职责:

(一)根据条例和本细则,拟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实施办法,报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备案;

(二)依法保护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核准登记的事业单位有关登记事项的合法权益;

(三)监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条例和本细则的执行,依法处理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违反条例和本细则的行为;

(四)指导和监督检查下级登记管理机关的登记管理工作;

(五)负责本级登记管辖范围内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六)主管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电子化工作;

(七)提供有关社会服务。

第十二条 省级以下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履行的登记管理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登记管理机关根据条例和本细则规定。

第十三条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负责下列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

(一)中央直属事业单位;

(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举办的事业单位;

(三)直接或者间接使用中央财政经费的社会团体举办的事业单位;

(四)中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和国有重点金融机构举办的事业单位;

(五)本条上述事业单位举办的事业单位;

(六)依照法律或者有关规定,应当由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登记管理的其他事业单位。

第十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登记管理机关负责下列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事业单位;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机关各部门举办的事业单位;

(三)直接或者间接使用省级财政经费的社会团体举办的事业单位;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举办的事业单位;

(五)本条上述事业单位举办的事业单位;

(六)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授权登记管理的事业单位;

(七)依照法律或者有关规定,应当由省级登记管理机关登记管理的其他事业单位。

第十五条 省级以下登记管理机关的登记管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登记管理机关根据条例和本细则规定。

第十六条 不同层级单位联合举办的事业单位,由其中层级高的单位举办的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机关登记管理;同一层级、不同行政区域单位联合举办的事业单位,由其各自行政区域登记管理机关共同的上级登记管理机关登记管理。

第十七条 地方登记管理机关不得登记名称冠“中国”、“全国”、“国家”、“中华”等字样的事业单位。

第三章登记事项与登记程序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包括:名称、住所、宗旨和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经费来源、开办资金等。

第十九条 事业单位名称是事業单位的文字符号,是各事业单位之间相互区别并区别于其他组织的首要标志,应当由以下部分依次组成:

(一)字号:表示该单位的所在地域,或者举办单位,或者单独字号的字样;

(二)所属行业:表示该单位业务属性、业务范围的字样,如数学研究、教育出版、妇幼保健等;

(三)机构形式:表示该单位属于某种机构形式的字样,如院、所、校、社、馆、台、站、中心等。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名称应当使用符合国家规范的汉字,民族自治地方的事业单位名称可以同时使用本自治地方通用的民族文字。

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名称不得使用含有下列内容的文字:

(一)有损于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

(二)可能造成欺骗或者引起误解的;

(三)其他法律、法规禁止的。

第二十二条 申请登记的事业单位名称不得与已登记的事业单位名称和注销登记未满三年的事业单位名称相同或者相近似。

第二十三条 除特殊情况外,一个事业单位使用一个名称。申请人申请登记多于一个名称,登记管理机关经审查确认必要的可以核准登记,并在法人证书上将第一名称之外的名称以加括号的形式显示在第一名称之后。

第二十四条 经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事业单位名称受法律保护。

第二十五条 事业单位住所是事业单位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一个事业单位只能申请登记一个住所。

第二十六条 申请登记的事业单位住所地址应当是邮政能够送达的地址。

第二十七条 事业单位宗旨是指举办事业单位的主要目的,事业单位业务范围是对事业单位可以开展的业务事项的界定。事业单位业务范围应当符合宗旨的要求,并与其资金、场地、设备、从业人员以及技术力量相适应。

事业单位应当在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

第二十八条 事业单位业务范围涉及国家实行资质认可管理或者执业许可管理的业务事项,须取得有关部门的资质认可或者执业许可后,方可申请登记;对已经取得相关资质认可或者执业许可的事业单位,核准登记的相关业务事项不得超出资质认可或者执业许可的范围。

第二十九条 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是按照法定程序产生,代表事业单位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责任人。

第三十条 事业单位的拟任法定代表人,经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方取得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资格。

第三十一条 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二)该事业单位的主要行政负责人。

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产生的事业单位主要行政负责人,不得担任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

第三十二条 事业单位经费来源是指事业单位的收入渠道,包括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两类。

第三十三条 事业单位开办资金是事业单位被核准登记时可用于承担民事责任的全部财产的货币体现。事业单位开办资金包括举办单位或者出资人授予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支配的财产和事业单位法人的自有财产。

事业单位开办资金不包括下列资产:

(一)代为管理的公共基础设施和资源性资产;

(二)关系国家秘密、公共安全、公共保障,不能进入流通领域的资产;

(三)借贷款、合同预收款、合同应付款;

(四)职工福利费、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专用基金;

(五)规定了使用方向,不能用于民事赔偿的他人资助的资产;

(六)按照法律、法规规定不能用于民事赔偿的其他资产。

事业单位开办资金应当以人民币表示。

第三十四条 事业单位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的程序依次是申请、受理、审查、核准、发(缴)证章、公告。

(一)申请。申请人向登记管理机关提出有关登记请求。申请人应当如实填写有关申请材料,并对提交的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二)受理。登记管理机关对申请人提交的登记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查,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

登记申请不属于本登记管理机关管辖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机关申请。

登记申请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说明理由。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登记申请属于本登记管理机关管辖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本登记管理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

(三)审查。登记管理机关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规定的登记条件。

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登记管理机关应当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

登记管理机关审查时,发现登记申请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该利害关系人。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听取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四)核准。登记管理机关对申请人作出准予登记或者不予登记的决定。

登记管理机关依法作出不予登记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五)发(缴)证章。登记管理机关向核准登记的事业单位发(缴)证章。

(六)公告。登记管理机关对核准登记的有关事项予以公告。

第三十五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登记管理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公示。

第四章设立登记

第三十六条 申请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

(二)有规范的名称和组织机构(法人治理结构);

(三)有稳定的场所;

(四)有与其业务范围相适应的从业人员、设备设施、经费来源和开办资金;

(五)宗旨和业务范围符合事业单位性质和法律、政策规定;

(六)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申请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事业单位法人设立(备案)登记申请书;

(二)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登记申请表;

(三)事业单位章程草案;

(四)审批机关批准设立的文件;

(五)拟任法定代表人现任该单位行政职务的任职文件;

(六)拟任法定代表人的居民身份证复印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

(七)具有法定资格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八)住所证明;

(九)登记管理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相关文件。

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事业单位的,还应当提交举办单位的法人资格证明文件。

业务范围中有涉及资质认可事项或者执业许可事项的,需出示相应的资质认可证明或者执业许可证明,并提交其复印件。

第三十八条 批准事业单位设立的文件种类如下:

(一)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批准文件;

(二)其他有关政府部门的批准文件;

(三)举办单位决定设立的文件;

(四)其他批准设立的文件。

第三十九条 事业单位章程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名称;

(二)宗旨和业务范围;

(三)组织机构(法人治理结构);

(四)资产管理和使用的原则;

(五)章程的修改程序;

(六)终止程序和终止后资产的处理办法;

(七)需要由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条 根据住所权属的不同,应当分别按照下列方式提交相应的住所证明:

(一)使用自有房屋的,出示房屋产权证明并提交其复印件;

(二)使用租赁房屋的,提交房屋产权证明文件,出示有效期内租期一年以上的租赁合同并提交其复印件;

(三)无偿使用他人房屋的,出示房屋产权证明、提交其复印件,并提交房屋所有者的授权使用证明;

(四)无偿使用他人租赁房屋的,提交房屋产权证明文件和房屋承租人的授权使用证明,出示租赁合同并提交其复印件;

(五)使用国家划拨的房屋的,提交上级部门的授权使用证明。

第四十一条 因合并、分立新设立的事业单位,应当申请设立登记。

第四十二条 登记管理机关对事业单位设立登记申请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办结。

第四十三条 事业单位应当自领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将本单位印章的印迹、基本账户号,以及法定代表人的签字、印章的印迹向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四十四条 事业单位设立登记的公告内容,应当包括名称、法定代表人、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办资金、住所及《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证书号等。

第五章变更登记

第四十五条 事业单位的登记事项需要变更的,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宗旨和业务范围、经费来源的,应当自出现依法应当申请变更登记的情况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提出申请。变更住所的,应当在迁入新住所前向登记管理机關提出申请。

开办资金比原登记的开办资金数额增加或者减少超过20%的,应当申请变更登记。

第四十六条 事业单位申请变更登记,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事业单位法人变更登记申请书和《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副本复印件。

因变更事项的不同,还应当提交其他相应文件:

(一)变更名称的,提交审批机关批准文件;

(二)变更住所的,提交新住所证明文件;

(三)变更宗旨和业务范围且内容涉及资质认可或者执业许可的,出示相应的资质认可证明或者执业许可证明,并提交其复印件;

(四)变更法定代表人的,提交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登记申请表、现任法定代表人免职文件、拟任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和居民身份证复印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

(五)变更经费来源的,提交经费来源改变的证明文件;

(六)变更开办资金的,提交具有法定资格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第四十七条 事业单位因合并、分立改变登记事项的,应当申请变更登记。

第四十八条 登记管理机关对事业单位变更登记申请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办结。准予变更登记的,向其颁发变更后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收缴变更前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变更名称的还应当收缴变更前的单位印章。

第四十九条 事业单位变更名称和法定代表人的,应当自领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将变更后的单位印章的印迹和新任法定代表人的签字及印章的印迹向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五十条 事业单位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等登记事项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公告。

第六章注销登记

第五十一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登记:

(一)举办单位决定解散;

(二)因合并、分立解散;

(三)依照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章程,自行决定解散;

(四)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责令撤销;

(五)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依法被撤销,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依法被吊销;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登记的其他情形。

第五十二条 事业单位在申请注销登记前,应当在举办单位和其他有关机关的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完成清算工作。

清算组织应当自成立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30日内至少发布三次拟申请注销登记的公告。债权人应当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90日内,向清算组织申报其债权。

清算期间,事业单位不得开展有关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五十三条 事业单位应当自清算结束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登记并提交下列文件:

(一)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申请书;

(二)撤销或者解散的证明文件;

(三)有关机关确认的清算报告;

(四)发布该单位拟申请注销登记公告的凭证;

(五)《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及单位印章;

(六)登记管理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相关文件。

第五十四条 登记管理机关核准事业单位注销登记后,应当收缴被注销事业单位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及单位印章,并发布注销登记公告。

第五十五条 经登记管理机关注销登记的事业单位,自核准注销登记之日起事业单位法人终止。

第七章 证书使用与管理

第五十六条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本应当置于事业单位住所的醒目位置。

第五十七条 事业单位进行下列活动时,应当向有关部门出示《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一)刻制印章、办理机动车船牌照;

(二)申办有关社会保险事宜;

(三)开立银行账户、贷款;

(四)申办税务登记、减免税收及其他优惠;

(五)从事经营活动或者兴办企业,申办有关执照;

(六)国有资产登记管理和统计登记;

(七)土地、房产登记管理事宜;

(八)申办收费项目及标准、收费许可证,购领收据、发票;

(九)法律诉讼、公证事宜;

(十)人事调动和工资基金管理事宜;

(十一)申办海关事宜;

(十二)有关部门要求事业单位出示《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其他事宜。

第五十八条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是限期有效证书。超过有效期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自动废止。

对废止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登记管理机关应当予以公告。

第五十九条 事业单位的法人证书废止但未经注销登记的,其法人的责任和义务存续。

第六十条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废止的事业单位,申请领取新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按照申请设立登记的程序办理。

第六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和故意损毁《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第六十二条 除登记管理机关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收缴、扣留《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第六十三条 事业单位遗失或者损毁《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补(换)领。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遗失或者损毁严重无法查证证书全部内容的,发布原《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作废的公告,收回未遗失或者损毁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本或者副本,补发使用新的证书号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二)损毁较轻可以查证证书全部内容的,收回损毁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换发使用原证书号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第八章监督管理

第六十四条 登记管理机关对事业单位依法实施下列监督管理:

(一)监督事业单位按照规定办理登记和提交年度报告;

(二)监督事业单位按照登记事项从事活动;

(三)制止和查处事业单位违反條例和本细则的行为。

第六十五条 事业单位应当于每年1月1日至3月31日,向登记管理机关报送上一年度执行条例和本细则情况的年度报告。

第六十六条 事业单位报送的年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二)资产损益情况;

(三)对条例和本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四) 绩效和受奖惩情况;

(五) 涉及诉讼情况;

(六) 社会投诉情况;

(七) 其他需要报告的情况。

第六十七条 事业单位在报送年度报告时还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

(二)上一年度年末的资产负债表;

(三)有关资质认可或者执业许可证明文件(业务范围不涉及资质认可事项或者执业许可事项的除外);

(四)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原提交的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未设定任职期限或者未超过任职期限且未出现依法应当申请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情况的除外);

(五)住所证明(原提交的住所证明未设定有效期限或者未超过有效期限且未出现依法应当申请住所变更登记情况的除外);

(六)登记管理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相关文件。

第六十八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通过审查事业单位年度报告和其他相关方式对事业单位进行以下方面的监督检查:

(一)是否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是否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

(三)是否继续具备承担与宗旨和业务范围相适应的民事责任能力;

(四)是否继续具备相关登记事项所要求的资质;

(五)是否自核准登记后无正当理由超过一年未开展业务活动或者自行停止业务活动一年以上;

(六)是否在出现依法应当申请变更登记的情况后按时申请变更登记;

(七)实际使用的名称,包括单位印章、标牌及其他表示该单位名称的标记与核准登记的名称是否一致;

(八)有无抽逃开办资金的行为;

(九)有无涂改、出租、出借《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者出租、出借单位印章的行为;

(十)接受和使用捐赠、资助的情况是否符合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

(十一)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事项。

第六十九条 登记管理机关对事业单位的年度报告和有关情况审查后,作出年检合格或者不合格的决定。

对年检合格的事业单位,由登记管理机关在其《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上作出合格标记,其证书有效期延续至下一年度年检的截止日期。

登记管理机关通过审查事业单位年度报告发现问题的,依照条例和本细则处理。

第七十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管理机关根据情况分别给予书面警告并通报其举办单位、暂扣《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并责令限期改正、撤销登记并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的处罚:

(一)不按照登记事项开展活动的;

(二)不按照条例和本细则的规定申请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的;

(三)不按照条例和本细则的规定报送年度报告的;

(四)抽逃开办资金的;

(五)涂改、出租、出借《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者出租、出借单位印章的;

(六)违反规定接受或者违反规定使用捐赠、资助的。

第七十一条 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登记的,登记管理机关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登记,并给予警告;登记申请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

第七十二条 申请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被核准登记的,登记管理机关应当依法予以撤销登记;被撤销的登记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核准登记的登记管理机关或者其上级登记管理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請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登记:

(一)登记管理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核准登记决定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核准登记决定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核准登记决定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核准登记的。

依照前款规定撤销登记,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不予撤销。

第七十四条 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服务标准、资费标准和行政机关依法规定的条件,向社会提供安全、方便、稳定和价格合理的服务,并履行普遍服务的义务;未经核准登记的登记管理机关批准,不得擅自停业、歇业。

事业单位不履行前款规定的义务的,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责令限期改正,或者依法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其履行义务。

第七十五条 登记管理机关依法对事业单位从事有关登记事项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公众有权查阅监督检查记录。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创造条件,实现与事业单位、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计算机档案系统互联,核查事业单位从事有关登记事项的活动情况。

第七十六条 上级登记管理机关应当依照条例和本细则对下级登记管理机关的登记管理实施监督检查,及时纠正登记管理中的不当行为。

第七十七条 登记管理机关对其工作人员和下级登记管理机关违反条例和本细则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相关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登记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不在办公场所公示依法应当公示的材料的;

(三)在受理、审查、核准登记过程中,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四)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不一次告知申请人必须补正的全部内容的;

(五)未依法说明不受理登记申请或者不予登记的理由的。

第七十八条 登记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办理登记、实施监督检查,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九条 登记管理机关实施登记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其他法定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登记申请核准登记或者超越法定职权核准登记的;

(二)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登记申请不依法核准登记的。

第八十条 登记管理机关实施登记管理,擅自收费或者不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其他法定机关责令其退还非法收取的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实施登记管理依法收取的费用的,予以追缴;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一条 登记管理机关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其他法定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经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擅自以事业单位法人名义开展活动的,登记管理机关应当依法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附则

第八十三条 申请登记、报送年度报告和申请补(换)领证书,应当使用登记管理机关提供的纸质或者电子格式文本,可以通过送交、邮寄、传真、网络传输等方式报送。

第八十四条 无法提交本细则规定提交的文件原件的,可以提交文件复印件,文件复印件应当加盖原文件发文机关或者举办单位的印章。

第八十五条 本细则由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八十六条 本细则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篇:《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有四大看点

《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已于2007年2月1日起实施。分析人士称,在此次出台的《细则》中,有四大看点值得重视。

年购汇限额提至5万美元

2006年5月,个人购汇从单笔限额管理改为年度总额管理,当时的年度总额为2万美元,一年购汇在2万美元以内的,只要凭身份证就可以直接在银行购买,2万美元以上的需要出示相关单证,由银行审核后购买。从2007年2月1日起,境内个人购汇的年度总额提高到5万美元,个人只需带上身份证,就能在银行轻松买到。

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解释是,实行年度总额管理以来,购汇超过2万美元的人数仅占全部购汇人数的1%。因此,《细则》将年度总额上调到5万美元,应当能有效地满足个人合理的用汇需求。

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信息表明,为防止出现重复购汇和分拆结汇等行为,相关方面建立了银行与外汇局联网的个人结售汇管理信息系统,银行必须通过该系统办理个人购汇和结汇。个人可以到国内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家外汇指定银行办理购汇和结汇。

现钞账户与现汇账户合一

从2月1日起,除提高个人结购汇限额外,外汇管理局还允许个人开立外汇储蓄账户。银行方面称,此举实际上是将现钞账户与现汇账户合一。现行外汇管理将个人外汇账户分为现钞和现汇,银行对两类账户收费标准不同,至于合二为一后的收费标准,则有待明确。

外汇新政策放宽了外汇管制,但仍有限制:个人向外汇储蓄账户存入外币现钞,当日累计超过等值5000美元,需凭有关单据在银行办理;个人提取外币现钞当日累计超过等值1万美元,需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向外汇局事前报备。

个人参与外贸活动可开立

外汇结算账户

按照《细则》,个人对外贸易者和个体工商户可以开立外汇结算账户,可视同机构账户进行管理,用于办理直接或委托进出口项下的外汇收付及结汇。

与个人账户相比,外汇结算账户的购汇和结汇不受年度总额限制,无论金额大小都可凭真实贸易单据办理。

境内个人不能直接投资

境外股票、债券

按照规定,境内个人可以使用外汇或人民币通过银行、基金管理公司等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进行境外固定收益类、权益类等金融投资。

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人士解释说,一些人容易将这一条款理解为境内个人可以直接购买境外的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事实上,境内个人可以投资但不能直接投资于境外的金融产品,必须通过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进行,这些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目前包括银监会和外汇局批准的可从事境外代客理财业务的商业银行,以及证监会批准的基金管理公司。(摘自2007年2月2日世华财讯网站)

作者:李文川

第4篇:公务卡管理细则

内蒙古自治区审计厅公务卡结算

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规范预算单位授权支付业务,方便干部职工公务开支,减少现金支付结算,提高公务支出透明度,规范财政财务管理,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中国人民银呼和浩特中心分行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本级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内财库〔2007〕973号)的要求,结合我厅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务卡结算适用范围:厅机关原使用现金结算方式支付的办公用品、差旅费、招待费、公务车维修等小额零星商品服务支出。

第三条

实行公务卡结算后,原则上不再使用现金结算,确因特殊情况需要,经处室领导与办公室领导批准,财务部门审核同意,方可办理现金报账:

1、确需用现金发放的慰问费或其他抚恤救济性支出;

2、确需用现金发放给非本单位职工的费用;

3、确需用现金支付给单位临时聘用人员的费用;

4、在个别确实不具备刷卡条件的商业服务网点发生的、金额在1000元以下的零星支出;

5、干部、职工差旅补助、计划生育奖等;

—1— 第四条

厅机关确定的开卡银行为本单位零余额账户所在银行。

第五条

公务卡的开设由厅机关统一组织本单位在编、在册、借调的工作人员,按照“职工申请并签订领用合约、单位财务部门确认、银行办理”的流程向发卡行申办。厅机关不对公务卡的开设提供担保。

第六条

公务卡的信用额度为2至5万元。特殊情况下公务卡信用额度不能满足公务支付需要时,持卡人可通过本单位财务部门向发卡行申请增加信用额度。

第七条

公务卡提现视同个人消费,提现手续费等费用由持卡人承担,财务部门不予报销。

第八条

持卡人刷卡公务消费后,应在透支免息期(25至56天)的前五个工作日内及时填写费用报销单,单内附上消费交易凭条和合规的发票凭证,按厅财务管理规定由领导审批签字后,到财务部门审核报销。超过规定时间不报销产生的罚息,由持卡人自行承担。

第九条

公务卡消费行为,在财务部门审核报销前属于个人消费行为。财务部门按照现行管理制度对公务卡公务消费进行合规性审核,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报销;对不符合报销条件的,有权全部或部分不予报销。对不予报销的部分,由持卡人自行偿还。

第十条

财务部门在公务卡免息还款期内,收到消费信息后方可办理财务报销及还款手续。在免息到账日3日内通

—2— 过零余额账户向公务卡账户划款。

第十一条

公务卡也可用于个人支付结算业务,但不得办理财务报销手续,单位不承担个人消费行为引致的一切责任。

第十二条

持卡人必须坚持银行信用规定,违反信用原则厅机关财务及时收回公务卡,造成经济损失由个人负责并追究其责任。

第十三条

持卡人必须坚持银行信用规定,违反信用原则厅机关财务及时收回公务卡,造成经济损失由个人负担并追究其责任。

第十四条

财务部门要及时掌握厅机关人员信息,及时同银行联系更新公务卡登记信息资料。

工作人员调换工作单位的,厅人事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通知公务卡代理银行,由银行按规定撤销其公务卡。如果该职工调入本地区本级其它行政事业单位,且新单位开卡银行与本单位的为同一银行,可通知发卡银行变更相应公务卡登记信息。

工作人员退休或辞职时,厅人事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通知代理银行,由银行按规定撤销其公务卡。

公务卡遗失或损毁后的挂失、补办等事项由个人自行到发卡行申请办理,并通过财务部门及时通知发卡行,更新维护公务卡支持系统。

第十五条

公务卡的卡片和密码均由个人负责保管,公

—3— 务卡遗失造成的其他经济损失,按照持卡人与发卡银行的领用合约或服务协议的相关规定处理。

第十六条

公务卡公务消费事项应当按照厅机关财务制度有关规定,需事先按照要求履行有关审批手续。

第十七条

本办法适用于厅机关在编、在册、借调干部、职工公务卡管理。

第十八条

本办法未作规定或与财政部门的规定不一致的按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厅办公室负责解释。

二〇〇八年三月十四日

—4—

第5篇:公务接待管理细则

某某机关公务接待管理细则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精神,进一步规范局机关公务接待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杜绝铺张浪费,根据《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特制定本细则。

第一章 释义

第一条 本细则所称公务接待,是指下级单位前来请示汇报工作、与同级单位交流协调沟通、上级单位前来检查指导工作等需相应安排的公务接待活动。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公务,是指出席会议、考察调研、执行任务、学习交流、检查指导、请示汇报工作等公务活动。

第二章原则

第三条 公务接待坚持“有利公务、务实节俭、严格标准、简化礼仪、高效透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原则。

第三章管理

第四条 公务接待由局办公室统一管理、统筹协调安排。

第五条 省外兄弟单位来*公务活动一律凭公函安排接待,并严格控制外出的时间、内容、路线及陪同人员数量。

第六条 安排接待的活动场所、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应当有利于公务活动开展。

第七条 公务接待费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单独列示。禁止在接待费中列支应当由接待对象承担的差旅、会议、培训等费用,禁止以举办会议、培训为名列支、转移、隐匿接待费开支;禁止向下级单位及其他单位、企业、个人转嫁接待费用,禁止在非税收入中列支接待费用;禁止借公务接待名义列支其他支出。

第八条不得超标准接待,不得组织旅游和与公务活动无关的参观,不得组织到营业性娱乐、健身场所活动,不得以任何名义赠送礼金、有价证券、纪念品和土特产品等。

第四章流程

第九条公务接待活动——相关处(室)到局办公室领取并填写《接待就餐审批单》(相关负责人签审)——安排接待——审核报销。

第五章手续

第十条公务接待应严格履行事前审批手续(特殊情况应先报告,事后2日内履行手续),对事前未履行审批手续的,不予核批报销。

第六章 陪同

第十一条根据工作内容,实行处室对口接待陪同。综合性工作由局办公室统筹。接待按照规定标准用餐,并严格控制陪餐人数。接待对象在10人以内的,陪餐人数不得超过

3人;超过10人的,不得超过接待对象人数的三分之一。

第七章标准

1、接待下级单位。接待费用控制在每人50元以内。

2、接待同级单位。接待费用控制在每人70元以内。

3、接待上级单位和省外客人。接待费控制在每人100元以内。

4、中午接待省内客人不饮酒。

第十二条 工作餐应当供应家常菜,不得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菜肴和用野生保护动物制作的菜肴,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不得使用私人会所、高消费餐饮场所。晚上接待安排饮酒的,须到局办公室登记领酒。特殊情况下需在酒店购酒的,须经办公室负责人或陪同接待的领导同意。填单、审核、批准各环节都按以上原则确定总的开支额度。

第八章公务用车

第十三条 接待的出行活动应当安排集中乘车,合理使用车型,严格控制随行车辆。

第九章地点

第十四条 中午接待下级和同级单位客人,一般情况下安排在局机关食堂,特殊情况需要安排在其它酒店的,需经分管领导同意向由办公室申报。接待上级单位和省外客人由

局办公室统筹安排。

第十章住宿

第十五条 接待住宿应当严格执行差旅、会议管理的有关规定,在定点饭店,执行协议价格。出差人员住宿费应当回本单位凭据报销,与会人员住宿费按会议费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住宿用房以标准间为主,接待省部级干部可以安排普通套间。不得超标准安排接待住房,不得额外配发洗漱用品。

第十一章 核报

第十七条 公务接待须凭“两单一票”(审批单、刷卡单、正式发票),按照新修订的《贵州省粮食局机关财务管理办法》规定经审核后予以报销。接待费资金支付应当严格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公务卡管理有关规定执行。一般情况下采用银行转账或者公务卡方式结算,不得以现金方式支付。

第十二章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定期汇总公务接待情况,报财务处、监督室备案。监督室应当对公务接待经费开支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公务接待相关规定不再适用。

第6篇:公务接待管理细则

精神病医院公务接待管理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医院公务接待管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根据《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院公务接待行为。接待范围包括:来院检查工作的各级领导、被邀来院讲学授课的专家学者、来院参观考察的外地医疗单位、经领导批准需要接待的来宾。

第三条 医院公务接待应当执行中央、省、市有关规定,坚持有利公务、务实节俭、严格标准、简化礼仪、高效透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对口接待的原则。

第二章 接待管理

第四条 医院公务接待是因医院工作而必要的对外接待,由院办公室统一管理,院长审批。

第五条 规范接待程序。科室负责人申报→院长审批→院办安排就餐。 第六条 建立公务接待清单制度。如实反映接待对象、公务活动、接待费用等情况。公务活动结束后,接待科室应当如实填写接待清单,经分管领导和院长审签后,作为财务报销凭证之一并接受审计。接待清单应当包括接待对象的单位、姓名、职务,公务项目、时间、场所、费用等明细。

第七条 建立公务对口接待制度。一般情况由院办负责接待,其他专 1

项检查等由相关职能科室负责接待。

第八条 建立公务接待信息公开制度。院办应当会同财务科公开医院接待制度规定、标准、经费开支、接待场所、接待项目等有关情况,接受职工监督。

第三章 接待标准

第九条 医院公务接待执行上级规定的接待标准:接待餐45元/人,工作误餐25元/人。

第十条 来客就餐采用工作餐和招待餐两种形式,上级领导、来院指导工作的专家、其他政府只能部门领导及参检工作人员等,工作需要,经院长批准,可安排接待餐,一般业务往来由分管领导批准安排工作餐。就餐遵循节俭原则,原则上在医院选择清洁卫生、价格低廉的定点饭店就餐,应当供应家常菜,不得提供高档菜肴和用野生保护动物制作的菜肴,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不得使用私人会所、高消费餐饮场所。并严格控制陪餐人数,接待对象在10人以内的,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超过10人的,不得超过接待对象人数的三分之一。

第十一条 在公务活动中,确因工作需要为接待对象安排车辆的,应当做到轻车简从,集中统一乘车,严格控制随行车辆数。

第四章 经费控制

第十二条 公务接待经费实行预算管理,财务科核定接待经费,严格预算执行,实行总额控制。

第十三条 接待费用由财务科按规定列支,并按规定严格履行相关审 2

批、签字手续。

第十四条 公务接待实行一事一结制度。每次公务接待活动结束后,应当按规定及时结算。接待费报销凭证应当包括原始票据和接待清单。“二单”不齐全或者内容不一致的,财务科不得报销。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简化公务接待形式,不得在车站和辖区边界组织迎送活动,不得跨地区迎送,不得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得安排职工迎送。

第十七条 公务接待中严禁下列行为:

(一)以各种名义和方式变相公款旅游;

(二)用公款报销或者支付应当由个人负担的费用;

(三)接受超标准接待和高消费娱乐活动;

(四)将非公务活动纳入接待范围;

(五)在接待费中列支应由接待对象承担的差旅、会议、培训等费用;

(六)以举办会议、培训等为名列支、转移、隐匿接待费开支;

(七)向其他单位和村室转嫁接待费用;

(八)以任何名义赠送或者接受礼金、有价证券、纪念品和土特产品等;

(九)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借接待等名义用公款相互吃请;

(十)其他与中央、省、市相违背的行为。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各科室应按照本办法做好接待工作,严禁扩大接待范围、增加接待项目。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医院办公室 2015年3月20日

第7篇:国内公务接待费报销管理细则

附件:

国内公务接待费报销管理细则

一、国内公务接待制度规定

国内公务,是指出席会议、考察调研、执行任务、学习交流、检查指导、请示汇报工作等公务活动。

1、公务接待由委办公室统一安排、管理。严格接待审批控制,对能够合并的国内公务接待统筹安排。严格公务外出计划管理,科学安排和严格控制外出的时间、内容、路线、频率、人员数量。严格控制国内公务接待范围,不得擅自扩大国内公务接待范围,不得用公款报销或者支付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不得将休假、探亲、旅游等活动纳入国内公务接待范围。

2、国内公务接待实行公函制度。对无公函的公务活动和来访人员一律不予接待。机关工作人员公务外出活动确需对方接待的,由委主要负责同志批准,做好登记备案,并向接待单位发出公函,告知公务活动的内容、时间、行程、人员等。

3、建立公务接待清单制度。公务活动结束后,应当如实填写接待清单,由相关负责人审签,作为财务报销凭证。接待清单包括接待对象的单位、人员姓名、职务和公务活动项目、时间、场所、费用、用酒情况等内容。

4、加强公务接待费审核报销。公务接待实行一次一结账,在批准的预算规模内,对有明确接待范围、对象和目的,经单

- 12列支其他支出。

2、接待费资金支付应当严格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公务卡管理有关规定执行。具备条件的地方应当采用银行转账或者公务卡方式结算,不得以现金方式支付。

3、积极推进国内公务接待服务社会化改革,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为国内公务接待提供住宿、用餐、用车等服务,逐步向政府购买服务转变。

4、不得超标准接待,不得组织旅游和与公务活动无关的参观,不得组织到营业性娱乐、健身场所活动,不得安排专场文艺演出,不得以任何名义赠送礼金、有价证券、纪念品和土特产品等。

5、因招商引资等工作需要,接待除国家工作人员以外的其他因公来访人员,应当参照本办法实行单独管理。严禁扩大接待范围、增加接待项目,严禁以招商引资为名变相安排公务接待。

2015年6月10日

第8篇:安徽省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实施细则

【发布时间:2008-4-3 9:41:57】 【浏览次数:1619】 【双击自动滚屏阅读】

2008年第一期——新法新规

皖管[2007]100号

第一章 总则

1.为规范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管理,保障机关工作需要,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根据中央有关文件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和改进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工作的通知》(厅〔2007〕14号)精神,制定本细则。

2.本细则中的省直机关是指省委各部门,省人大机关,省政府各部门,省政协机关,省法院,省检察院,省级各民主党派机关,省工商联机关,省级各人民团体机关以及省委、省政府直属财政全额供给事业单位。

3.本规定中的公务用车,是指省直机关所使用的省财政拨款购置、上级单位调拨、单位自筹资金购置和接受国际与社会有关组织赠予的各种型号的轿车、吉普车、越野车、旅行车和20座以下客车等非经营性用车。

第二章 配备标准

4.正省级干部的专车,配备排气量3.0升以下、价格45万元以内的轿车;副省级干部的相对固定用车,配备排气量3.0升以下、价格35万元以内的轿车。

5.省直机关其他公务用轿车配备标准为:排气量2.0升以下,价格25万元以内。

第三章 编制核定

6.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编制数根据各单位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领导职数、人员编制和实际工作需要加以核定。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编制核定标准为:

(1)省级干部的专车或相对固定用车,按每人1辆定编。离退休省级干部(含享受副省级乘车待遇)自愿选择车公里包干用车办法的,按皖行综字〔1998〕47号文件规定执行。

(2)在职厅局级干部的公务用车,按单位领导职数(含巡视员、副巡视员)1—2人1辆,3人2辆,4人3辆,5人4辆,5人以上每增加2人增配1辆定编。因工作需要超职数配备厅局级干部的,视具体情况另行核定。调任省人大、省政协、省委督查组、省政府咨询委、省委巡视组等机关工作的厅局级干部,纳入其本人工资关系所在部门核定公务用车编制。

(3)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省纪委机关的公务用车,按“三定”方案人员编制,每15人定编1辆;其他单位的公务用车按“三定”方案人员编制,每20人定编1辆。

(4)省直机关离退休干部服务保障工作用车,按单位离退休干部实有数,50人以下原则上配备1辆面包车(其中厅级离退休干部超过10人的,可增配l辆小汽车);50人以上的可配备1辆小汽车1辆面包车(其中厅级离退休干部超过20人的,可再增配1辆面包车);超过100人的,视具体情况另行核定。

(5)警务、机要、消防、救护、抢险、工程、行政执法等部门的特殊业务用车编制,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核定。

7.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二级预算事业单位,按人员编制数,25人以下原则上定编l辆公务用车;超过25人,每增加25人,增加编制1辆。部门管理副厅级行政事业单位车辆编制按厅级领导职数、职工编制数加以核定。

8.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编制核定工作,由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省管局)与省财政厅共同负责组织实施。按照上述公务用车编制标准,为省直各单位核定公务用车编制数并核发“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编制卡”(以下简称编制卡)。“编制卡”作为省直机关公务用车配备、更新报废、车辆使用经费供给和车辆注册登记、转户变更等以及纪检监察部门检查的重要凭证。

9.省直各单位公务用车编制数是车辆配备的基本依据,对暂时车辆缺编的单位,根据财力状况逐步安排配备。

10.对现有超编小汽车设立“临时编制”,一次性使用。列入临时编制的小汽车经批准办理变更、报废处置手续后,临时编制同时注销。临时编制小汽车使用的燃料、维修、保险等经费由单位自理,财政不予供给。

11.省直机关接受国际与社会有关组织无偿赠予或中央调拨的小汽车,应及时提供证明材料,持本单位“编制卡”,到省管局办理车辆入编手续。单位公务用车编制如有空缺,受赠或调拨车辆可顶替空缺编制,无空缺的则列入临时编制。

第四章 购置审批程序

12.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的购置实行单位申请、集中审批、政府采购,统一分配。

13.省直机关凡使用各项财政资金(含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没有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其他资金、社会捐赠等资金购置车辆的,均须向省管局、省财政厅提出申请,经省管局初审汇总、省财政厅根据财力状况审核后,共同报省政府审批。

14.需要使用中央财政划拨经费、项目经费以及单位自筹经费购置车辆的,购置审批程序按第13条的规定,由省管局、省财政厅对申请单位的公务用车编制、购车资金来源、申购车辆的车型、排气量、价格等情况审查核实后,纳入省政府集中审批管理范围。

15.省级领导因人事、岗位变动需要配备或更新公务用车的,由所在单位及时向省管局提出申请。

16.省直机关购车计划经省政府批准同意后,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实行政府统一采购。对其中的轿车,必须严格按照配备标准采购。

17.新车采购后,由省管局、省财政厅统一分配给各单位。省、市公安和交通管理部门应根据省管局出具的《省直机关公务用车注册凭证》,予以办理车辆入户登记手续。

第五章 处置审批程序

18.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处置遵循厉行节约、统一审批、统一调拨、公开拍卖的原则。公务用车无论配置途径与购置经费来源,均属国有资产,列入固定资产台账管理,各使用单位无权自行调拨,或作转让、变卖等任何涉及车辆产权变动的处理。

19.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含临时编制车辆)的处置,必须填写《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处置审批表》,报省管局审核确认,省管局会同省财政厅审批。

20.对达到报废标准的公务用车,经省管局会同省财政厅审批后,由使用单位送交有资质的物资回收公司报废回收,报废残值上缴省财政。对未达到报废标准的公务用车,由省管局、省财政厅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实行公开拍卖,办理转户手续,拍卖所得上缴省财政。车辆公开拍卖、报废处置涉及的评估机构、拍卖公司、物资回收公司由省管局、省财政厅采取竞标办法,择优选择。

21.省级干部更换下来的车辆,调出本省的省级干部原使用的车辆,实行车公里包干办法的离、退休省级干部原使用的车辆和已故省级干部原使用的车辆,以及机构改革中撤销单位的公务用车,由省管局和省财政厅根据各单位编制内实有车辆情况统一调拨。车辆调拨由省管局出具《省直机关公务用车注册凭证》,由调入和调出单位负责办理车辆过户手续。

22.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在办理报废、调拨过户等变更手续时,省、市公安和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凭《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处置审批表》和《省直机关公务用车注册凭证》,按规定办理。 23.省级领导在任同一职级期间配备的公务用车,使用年限一般为6年,超过6年仍能使用的,应继续使用。其他公务用车使用年限为12年,12年以上或行驶超过25万公里,可以申请更新。

24.厅局级干部工作调动,不得将原单位车辆带至新任职单位使用。

第六章 使用管理

25.公务用车只能用于公务活动,严禁公车私用。

26.省直机关接受国际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捐赠的车辆,单位应按照赠予组织指定的用途使用,不得擅自改变车辆用途。

27.实行车公里包干办法的离退休省级干部的服务用车,由单位从机关现有车辆中调剂安排,实行有偿服务。除省级干部的专车、相对固定用车外,省直各单位的公务用车和为离退休干部服务的车辆应由机关有关部门统一调度使用,不允许将其变为专车或变相专车。

28.省直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制度和公务用车管理信息系统,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单车费用核算制度,认真执行《省直机关公务车辆管理年报》制度。

29.加强公务用车燃油消耗和修理费用管理,实行一车一卡定点加油制度,定期公布单车行驶里程和修理费、燃油费支出情况,实行节奖超罚。

30.公务用车的保险、修理和加油应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确定定点厂商,实行政府采购。

3l.加强公务用车日常维护保养和安全管理,杜绝安全责任事故和交通事故发生。

32.省直各单位车辆禁止挂二级机构户头,杜绝二级机构和下属企事业单位车辆挂机关户头,严禁私车公挂。现有挂户车辆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在明确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办理转籍过户手续。

第七章 监督管理

33.对违反本规定的各单位公务用车,省、市公安车管部门不予注册登记、核发牌照和办理过户手续,省财政部门停止保险、维修和使用等经费供给。

34.各单位不得超编或超标准购车,现有小汽车未达到最高配备标准的要继续使用,不得借机更换车辆。

35.严禁各单位以借款、集资、摊派、挪用专项资金等方式购置、更新车辆。严禁利用职权向下级单位或企事业单位长期借用、更换车辆。

36.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的处置,不按规定程序进行申报,擅自报废、转让、转移、藏匿,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将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并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37.省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对本规定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本规定的有关领导及责任人,根据中央和省有关规定追究其纪律责任。

38.省、市公安和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省直机关公务用车车辆户籍管理,依据省管局和财政厅出具的相关证明文件,对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办理车辆注册登记、转户变更、报废手续。

第八章 附则

39.本细则由省管局、省财政厅、省监察厅负责解释。

40.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以往车管政策与本细则不一致的,以本细则为准。

第9篇:印发《湘潭大学关于执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湘大党办发〔2015〕11号)

湘大党办发〔2015〕11号

印发《湘潭大学关于执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校属各单位:

《湘潭大学关于执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已经学校研究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 各单位应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实施细则》精神。

2. 2016年2月29日前为过渡期,实行双轨制管理,2016年3月1日起,严格执行《实施细则》。

3. 计划财务处已对教职工办卡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尚未到计划财务处确认公务卡信息的教职工名单,见附件),为不影响正常的公务报销,请已办卡尚未确认信息的教职工到计划财务处资金管理科(办公楼一楼大厅)办理确认手续,没有办卡的教职工前往建行湘大支行及时办卡。同时,为简化教职工办卡手续,建行将提供集中上门办理服务。教职工办卡以后,需到计划财务处资金管理科进行信息确认才能使

用公务卡报销结算。建行联系电话:18673200700,联系人:姜玲;计划财务处联系电话:58292124,联系人:黄臻。

特此通知

附件:1. 尚未到计划财务处确认公务卡信息的教职工名单

2. 建行集中上门服务时间安排表

中共湘潭大学委员会办公室

湘潭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5年12月31日

抄送:校党委委员,校领导,校长助理。

中共湘潭大学委员会办公室

2015年12月31日印发

湘潭大学关于执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

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公务支出管理,进一步扩大公务卡使用范围,切实减少公务支出中的现金提取和使用,根据《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实施省级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通知》(湘财库〔2012〕8号)、《湖南省教育厅关于执行省级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有关事项的通知》(湘教通〔2012〕193号)等相关规定,结合我校财务管理和资金结算方式等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公务卡,是学校在职工作人员(以下统称教职工)以个人名义向学校公务卡代理发卡银行(以下简称发卡行)申请开立,具有透支功能,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活动开支和财务报销业务,并纳入政府公务卡管理系统管理的银行贷记卡(即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

第三条

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包括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电费、邮电费、物业管理费、差旅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公务接待费、专用材料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其他交通费用、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等17项财政授权支付业务中的公用经费。公务支出中,按规定须通过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转账支付的

公务支出,仍按国库集中支付的相关要求办理。

第四条

凡属于强制结算目录范围内的公务支出项目,都应按规定使用公务卡结算和报销,原则上不再使用现金结算。但下列情况可暂不使用公务卡结算:

1. 在县级以下(不包括县级)地区发生的公务支出; 2.在县级及县级以上地区不具备刷卡条件的场所发生的单笔消费在200元以下的公务支出;

3.按规定支付给个人的支出;

4.签证费、快递费、过桥过路费、出租车费用等目前只能用现金结算的支出。

第五条

公务卡的发卡行是指办理省级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代理银行,我校公务卡的开户银行为学校零余额账户开户银行,即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湘潭市分行湘大支行。

第二章 公务卡的日常管理

第六条

凡我校教职工,按照“个人申请,学校确认,银行办理”的原则向发卡行申办,每人只能办理一张公务卡,学校不对公务卡的申办提供担保。我省采用“62”字头的银联标准卡。公务卡申办成功后,由持卡人将姓名、卡号、部门、身份证号、信用额度等信息反馈至学校计划财务处,并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予以核实并确认。

第七条

持有公务卡的教职工(以下统称“持卡人”)应当妥善保管公务卡卡片和密码,并承担因个人保管不善等原因引起的公务卡有关费用和损失。

1.教职工应认真阅读公务卡领用合约,并按合约要求使用和保管好公务卡;

2.持卡人个人资料发生变化,应及时向发卡行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3.如出现公务卡遗失、被盗或损毁等情形时,持卡人应及时与发卡行联系,办理挂失手续,申请补办新卡,并重新到学校计划财务处办理确认手续。

第八条

公务卡应优先用于公务支出,在满足公务支出需要的前提下,也可用于个人消费。持卡人个人消费、透支提取现金等行为所产生的手续费、利息等费用支出由持卡人本人承担。

第九条

公务卡用于单位公务支出的结算,持卡人在办理报销手续之前,无论是公务支出还是个人消费均属个人行为,个人承担由此导致的经济、法律等全部责任。

第十条

持卡人收到银行对账单后应及时核对,对公务消费交易有疑义的,可向发卡行提出交易查询。

第十一条

持卡人应及时归还公务卡项下银行欠款。因调离、退休等原因离开学校,应按要求及时还清债务,结

清余额,停止公务卡的使用。

第十二条

公务卡的初始信用额度(透支额度)为2-5万元,教职工具体的信用额度由发卡行根据个人的收入和信用状况核定。特殊情况下公务卡信用额度不能满足公务支付需要时,持卡人可向发卡行申请临时增加信用额度,增加的额度数和使用期限等具体事项,按照发卡行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公务卡的支付管理

第十三条

对于差旅、会议、购买等公务支出,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应在公务卡信用额度内,先以个人名义刷卡消费,并须取得付款消费的交易凭条(如POS机小票等)和发票等财务报销凭证。对公务支出有事前审批要求的,持卡人应事先按要求履行相关审批手续。

第十四条

计划财务处应当根据财务管理要求,依托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认真审核公务卡消费事项,对于准予报销的公务卡消费支出,应当及时通过零余额账户办理公务卡的资金还款手续。

第十五条

持卡人在执行公务中原则上不允许通过公务卡提取现金进行消费。确有需要的,经单位领导及计划财务处批准同意后,由借款人办妥借款手续,计划财务处将借款资金划转借款人公务卡。因无法使用公务卡结算或其它原因致使持卡人在公务活动中垫付现金的,计划财务处在进行合规性审核后,报销时将资金划转至持卡人公务卡账户。按

规定须通过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转账支付的公务支出,仍按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章 公务卡的报销管理

第十六条

实行公务卡结算不改变学校现行财务管理制度与报销基本流程,不改变现行会计核算办法。

第十七条

持卡人使用公务卡消费的各项公务支出必须在发卡行规定的免息还款期内(20-50天不等,即消费日至还款日),提前至少7个工作日,持本人签名的公务卡消费交易凭条(即POS机小票等)和相对应的报销发票到计划财务处按规定办理报销手续。持卡人因故(包括节假日不能报账)未能在规定的免息还款期内办理报销手续的,应由个人先行垫付还款。因逾期还款产生的罚息、滞纳金等费用以及由此造成的个人信用受损,由持卡人个人承担。由于年终国库系统结转及计划财务处关账时间较长,年末发生的公务消费应在年底关账之前报销,持卡人应关注第二年开账的通知和公告,确保关账期间发生的公务消费不会逾期还款。

第十八条

确因工作需要,持卡人不能在规定的免息还款期内返回单位办理报销手续的,可由持卡人或其所在单位相关人员向计划财务处说明情况,并提供持卡人姓名、交易日期和每笔交易金额的明细信息,办理相关借款手续,于免息还款期之前,先将资金转入公务卡,持卡人返回单位后向计划财务处及时补办报销手续。

第十九条

持卡人办理公务卡消费支出报销业务时,应当填写报销审批单,并提供有关报销凭证和公务卡消费凭条(即POS机小票等)。

第二十条

因向供应商退货等原因导致已报销资金退回公务卡的,持卡人应及时将相应的报销款项退回计划财务处,计划财务处应将资金及时退回国库。

第二十一条

实行公务卡结算后,从严控制不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公务支出事项,原则上不再向教职工个人办理个人公务卡信用额度限额以内的现金借款。因特殊情况不能使用公务卡结算或需现金借款的,应履行以下审批程序:

1.提供不能使用公务卡结算或需现金借款的情况说明,报经所在单位财务负责人审批;

2.经费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

3.金额在2万元(含2万元)以内的,由计划财务处负责人审批;金额在2万元以上的,由计划财务处初审后,报分管财务校领导审批。

第二十二条

学校教职工公务卡支出须接受学校监察处、审计处的监督与管理,并接受国家各级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细则由计划财务处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上一篇:物资使用管理制度下一篇:高校教师量化考核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