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综合整治总结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间过得很快,四季轮回的过程中,一年忙碌的工作时间结束。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大家通过工作,可学到更多方面的工作知识,也留下了众多的学习回忆。为记录这一年的成长,可编写一份年终总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环境综合整治总结》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环境综合整治总结

老城厢地区环境综合整治的实践

上海市委市政府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补短板”确定为2016年重点调研课题,要求各级领导与干部必须直逼问题、不回避矛盾,用钉钉子精神抓推进落实,要相信群众、依靠基层,千方百计提高整治实效,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黄浦区委、区政府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地区环境综合整治的统一要求,对老城厢地区的“五违”(违法用地、违法排污、违法居住、违法经营、违法建筑)问题进行了综合整治和改造,体现了以人为本及依法处置的理念,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一、黄浦区老城厢地区面临的突出环境“短板”问题

2016年1月,上海市黄浦区豫园和小东门部分老城厢地区被列为上海市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地区。该地区路狭弄窄,中小道路居多;人口密度大,外来人员多;二级以下旧里多,危棚简屋多。经过排查与梳理,发现老城厢地区环境综合整治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无证建筑密集

区域内居民的自行搭建行为非常普遍,经粗略排查发现,区域内违法无证建筑约达2000多处,总面积约为2.6万平方米。其中,豫园街道学院路长约300米,沿街137户居民中,有100余住户有占道违章搭建行为。聚奎新村共287户居民中,存在各类违法建筑的住户共有245户,违搭410处,违法建筑覆盖率高达85.2%。本来2-3米宽的弄堂,如今只有肩膀宽,挤满居民们自搭的

“小隔间”,本就岌岌可危的三层旧房,在两根细细钢管作用下搭建到了六层楼高。据不完全统计,区域内无证建筑中的3层以上吊脚楼(没有

地基,完全靠两根钢管支撑整个搭建建筑)多达100多处。概括而言,老城厢地区的违法建筑呈现出以下特点,即点多(20.8万平方米重点整治区域内违建有2000多处);面小

(2、3个平方米的违建比比皆是,0.5平方米左右的也不少);外借量大(近50%的违章建筑出租给外来人口居住);居住条件差(留住居民大多为老年人,多数生活比较困难)。

2.脏乱现象突出

区域内临街商铺肆意外扩、工程施工噪音,灰尘扰民、不遵守交通规则、恶意占用城市道路、随意露天晾晒衣物、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垃圾任意堆放等脏乱现象长期突出。如四牌楼路的居民反映晚上都不能开窗,否则,油烟窜进来,熏得人直咳嗽;窗外更是遍地油污,乱停车、乱设摊,乱成一锅粥。县左街一带则到处都是“马路菜场”,一位居民反映,其外孙长到三岁了,从来没能坐儿童车到街上逛逛,因为遍地摊位,又脏又乱又拥挤,连自行车都无法通行,更别提儿童车了。东街旧货市场每天回收处理来自各地的废旧产品,对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多不便,乱堆物、杂音扰民等现象让居民苦不堪言。

3.违法经营众多

区域内的违法经营现象非常严重,形成了明显的“马路市场”“马路餐饮”和“马路菜场”。例如,四牌楼路是一条不足500米长的马路,无证无照经营最多曾多至300多处,而相对固定的116户摊位商户与流动摊贩中,持有工商执照的仅有26户。光启路原本是一条扩建过的马路,而马路后面就是光启路菜市场,因此,这里成了“菜场尾巴”的集聚地,成为一个“马路菜场”。平时上午五点半到八点,下午三点半到八点,上百家菜贩、水果贩占领了整条马路,摊位从两边延伸到马路正中央,行人只能缓慢在摊缝中挪动。四牌楼路则形成了令人困扰的“马路餐饮”,一到晚上便是油烟四起,遍地油污。

4.违法群租普遍

老城厢地区常住人口中约50%为外来人口,经济收入不高,多居住于租赁房屋。仅聚奎新村的9幢楼里,就有285户承租人,住着上千人。2016年4月份,仅豫园街道便清除群租行为18起,清退群租人员150余人。因区域内“群租”现象屡禁不绝,房屋肆意分割,电线乱拉乱接,噪音扰民严重,群租成了居民们投诉的“热点”。

5.安全隐患明显

区域内老旧房屋很多。如聚奎新村建于上世纪60年代,属于直管公房。上海建科院房屋质量检测站的专家在多次实地考察后评定:聚奎新村的建筑年代本已久远,房屋结构自然老化、损坏,再加上多年存在大量违法建筑,存在严重房屋安全隐患与重大消防安全隐患。与此同时,居民普遍私拉电线、使用大功率电器、不恰当使用天然气等问题非常突出,而区域内原本狭窄的道路由于乱搭建、乱堆放现象严重,导致消防通道不通,消防安全隐患令人担忧。另外,老城厢地区存在大量已报废的防空洞,也很容易发生危险。

二、黄浦区老城厢地区环境综合整治“补短板”的具体实践

(一)明确了老城厢地区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内容

1.治理老城厢地区“短板”问题

老城厢地区存在的主要“短板”如下: 第一,城市建设短板。老城厢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历史积累的矛盾,如由于传统城市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造成环卫和绿化欠缺等。 第二,城区管理短板。城市管理存在行政效能传递衰减现象,老城厢处于基层,位于行政体系末梢,其管理水平有限。老城厢管理短板突出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长期以来监管缺失,如监管缺位导致私房肆意违章搭建;二是多头管理,老城厢存在城管、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以及两个街道、五个居民委员會,各管理主体职责不清,推诿扯皮问题严重。第三,文明行为规范短板。由于文明教育引导机制的缺失、公众自律意识淡薄等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老城厢地区存在一定的不文明行为,如临街商铺肆意外扩、垃圾任意堆放等,这些不文明现象影响市容环境,损害城市国际形象。

2.消除老城厢地区“顽症”

老城厢城市“顽症”是市容环境症结所在,综合整治从两方面着手。其一,解决违法违规问题:拆除违法违章建筑,如违反三层8米标准的私房、吊脚楼,占道违搭;清理乱堆物、乱设摊、乱设广告等现象;取缔无证无照商户、规范流动摊贩;整治非法群租;加大交通执法力度。其二,消除安全隐患问题:一是进行消防安全排查;二是拆除、加固和修缮老旧房屋;三是加固已报废防空洞等。

3.开展民生项目建设

老城厢基础设施不足,民生项目历史欠账过多。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注重民生项目建设,提高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一方面,建设一批物质工程设施,重点包括:一是改善厨卫条件;二是完善管线、交通设施;三是增加公共绿化面积;四是提高物业服务水平;五是设立环卫设施和垃圾回收站;六是实施平安工程。另一方面,建设便民设施,满足基本生活条件和多样化的文化娱乐生活需要,如建设豫园、小东门街道生活服务中心。

(二)确定了老城厢地区环境综合整治的管理体制

黄浦区专门成立豫园、小东门老城厢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并设立指挥部办公室,作为工作平台,在黄浦区委、区政府领导下负责老城厢环境综合整治协调工作。成员单位主要有公安分局、区信访办、区财政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城管执法局(区拆违办)、区建管委(区市政工程署)、区绿化市容局、区房管局、区民防办、区新闻办、区商务委、区法制办、区安监局、区规土局、区综治办、两个街道(豫园街道、小东门街道)、复兴集团、黄埔置地、南房集团,合计20家单位。

黄浦区老城厢环境综合整治遵循“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思路,指挥部作为临时机构,承担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制定综合整治规划及其他管理方案,协调成员单位工作的职责。豫园、小东门两个街道作为属地管理主體,负责实施与执行。其他成员单位多是职能部门依据法定职责,开展专门业务。指挥部与成员单位互无行政隶属关系,然而环境整治问题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实际工作多采取联合执法形式。

(三)明确了老城厢地区环境综合整治的措施

黄浦区首先将综合整治的工作对象进行分类:一是整治类:拆除违法建筑、整治群租、整治无证无照经营、消除安全隐患、整治交通秩序、整治马路设摊、跨门营业等;二是管理类:包括制定整治区域整体规划设计方案、制定整治和管理工作标准、组织课题调研、探索联勤联动运作模式、开展居民自治等;三是民生类:包括房屋修缮工程、平安工程、厨卫工程、居民生活服务站工程、环卫绿化工程、管线水道工程等。根据以上三类治理任务,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指挥部实体化运作

为统筹、协调老城厢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黄浦区成立老城厢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并设立指挥部办公室,调配办公室主任一名,副主任三名。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基于区域情况排摸基础之上,办公室制定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统一任务项目标准,明确重点区域的工作目标和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完善相应工作制度,与各成员单位密切合作,实现指挥部实体化运作,基本实现老城厢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机构、有方案、有机制、有平台”。

2.项目化操作

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指挥部细化工作任务,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实效化,将每项工作与项目、责任与实效融合在一起,综合推进综合整治工作。具体将工作分解为两大项目,一是“治

顽症”项目;二是“惠民生”项目,两者合计12个子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指挥部制定工作方案与项目标准,相关成员单位负责建设执行。如区房管局负责整治群租,南房集团实施厨卫工程。通过工作任务项目化,各项整治工作细化、可操作化,依据项目类别,有序推进整治工作,同时实行项目责任化管理,明确各种主体的责任,将责任公示于众,方便政府与居民对各项工作进行监督与考核,提高了项目执行的效率。

3.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多种社会力量参与老城厢环境综合整治,并发挥重要作用。老城厢在整治马路菜场过程中,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组建一支以居民骨干力量为主,社区、沿街店主、执法辅助力量等共同参与的“路管会”,每天早市、午市时段安排志愿者上岗巡查,维持菜场良好秩序。通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整合社会资源,降低政府管理成本,实现政府与其他主体优势互补。

4.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模式

老城厢整治过程中,注重运用联勤联动机制,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模式,巩固治理成果。在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的统一协调下,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独具特色的“1+3+X”联勤联动模式,即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两个街道、五个居委会以及社会辅助力量、社区志愿者等联合参与,共同治理。又如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加强视频监控布点,发现无证摊贩、违章建筑返潮等现象,及时组织联勤联动力量开展执法管理,解决违法行为反复问题。

三、黄浦区老城厢地区环境综合整治“补短板”工作的特点

黄浦区老城厢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重塑老城厢”理念引导下,各部门密切合作、协同作战,完善了各项运行机制,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让居民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有实实在在的满足感和获得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体现了以下特点:

1.治理顽症与保障民生兼顾

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补短板工作要千方百计让群众有更多实际感受,有更多获得感,加强区域环境综合整治,要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尺。黄浦区老城厢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根据市委的精神要求,以“安全隐患必须清除、无证建筑必须拆除、脏乱现象必须改变、违法经营必须取缔”为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具体将工作分解为两大项目,一是“治顽症”项目,包括拆除违法无证建筑、整治群租、清除安全隐患、取缔无证无照、整治乱停车、市容环境整治;二是“惠民生”项目,包括厨卫工程、生活服务站工程、平安工程、公共绿化工程、房屋管理工程、管线水道工程。始终将“惠民生”工作融入到“治顽症”的过程中,坚持治理顽症与保障民生相统一,让居民在环境综合整治中得实惠、获满意,使保护居民的合法合理权益贯穿整个整治过程,体现了治理工作践行群众路线要求,赢得了更多基层居民的支持和拥护。如豫园、小东门老城厢区域年初以来已拆除违法搭建1700处,约22147 平方米,同时满足了部分居民房屋修缮的要求,居民自发送来了37面锦旗表达对工作的肯定和支持。

2.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共存

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老城厢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为综合整治工作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障。分管副区长任重点区域指挥部总指挥,区政法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总指挥,街道及南房集团领导任副总指挥,下设了办公室、公安、城管等部门。这种区政府指挥部模式为老城厢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各部门根据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加强条块联动、块块联动,不仅做到整治工作中联动,而且在民生改善工程中也落实联动,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的力量,形成统一的合力。如形成了“1+3+X”联勤联动综合整治模式。“1”为公安移动平台;“3”为公安、城管、市场监管3支执法力量;“X”为特保、执勤人员、志愿者等社会管理力量。

在具体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动员多元主体参与综合整治工作,发挥基层居委干部、社会组织、企业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优势和作用,坚持用“协同治理”的理念引领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坚持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的原则,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治理工作,满足基层居民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实现共治、共享的目标。

3.依法治理与以情疏导结合

在老城厢地区环境综合整治中,始终坚持“依法治理”是底线,将法治的原则贯穿到每个工作的环节和流程,保障所有的整治行为都能基于依法治理的基础和逻辑,确保每项治理工作经得起人民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坚持把好事办好,尽量控制各类治理行为的法治风险。如在地区拆建工作中,坚决贯彻“依情、依理、依法”的工作宗旨,以情理为手段,以法律为支撑,对群租等违法现象,联手公安等相关部门及时进行整治;对有安全隐患的私房,积极落实强制抢修工作,确保安全。但同时,也充分发挥柔性化手段——情与理的作用和功能,在法治行政的基础上,坚持司法调解化解纠纷,发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柔情工作方法,从源头上做好群众工作,争取民心、凝聚民力,为整治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4.阶段整治与长效治理并存

黄浦区老城厢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首先是集中整治该区域城市管理中的各项顽症,通过拆违建、修立面、补“内胆”、增功能、整秩序,做到隐患消除、居住改善、街面有序、道路整洁、环境提升、群众满意,达到“安全、整洁、有序、美观、文明”为总目标的老城厢地区。同时,在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中,不仅满足于面上 “五违”行为的整治与补“短板”,而且提出在整治工作基础上开展“重塑老城厢”的长效治理活动,力争保障上海历史文化的根源,期望将保障历史风貌和整治工作有机结合,做到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融合,试图通过对区域重点历史风貌街区和建筑的保护性开发,重现街巷格局,重现原街区的肌理和文脉特征,构建既体现上海传统、又符合现代要求的居住生活形态。

5.试点探索与建章立制并进

老城厢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始终坚持将建章立制作为工作的基础,把试点探索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的抓手,通过试点探索,逐步推进治理工作前行,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坚持成熟一个规范一个,力争形成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形成了一系列综合整治的制度和规范,指导今后的整个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四、黄浦区老城厢地区环境综合整治“补短板”取得的成效

2016年2月,“重塑老城厢”工作全面启动。老城厢环境综合整治以“治顽症”“惠民生”两个项目为主线,从综合整治、民生项目、管理工作三个层面推进工作,依据月份实施与考核工作任务。截至2016年10月,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民生项目全面推进,区域环境面貌不断改善,市容管理能力提高。

顽症整治方面的主要成效有:拆除违法搭建2056处,约2.6万 平方米(其中公字头违建207处,共3500 平方米);拆違新增绿化3500 平方米;消除整治群租500余处,清退外来人口仅2000人;整治固定场所无证无照经营186处,整治马路设摊无证无照经营500余处;整治交通秩序中,共贴罚单1560余张,牵引违停700余辆,处罚非机动车违法3685余辆;在消除消防安全隐患方面,共进行消防检查1257家/次,消除消防安全隐患1350处,消除地下空间安全隐患19次,房屋排险521处;整治跨门营业8100余次,清理各类乱堆物1500余处,2500多吨。

民生服务方面的主要成效有:实施煤气工程,受益居民达到400余户;实施卫生工程,受益居民达到1000余户;推进水表分装,受益居民达到1706户;开展房屋大修,受益居民大3000余户,修缮面积达到8万多平方米;排险解危受益居民521户,综合修缮受益居民1500余户,道路立面修缮涉及17条道路;实现了电子警察、视频监控的全区域覆盖;加固报废19处地下空间,合计2573平方米;上下水道改造受益居民2500余户,光明工程受益居民2800余户;道路整修、人行道整修、信息线梳理涉及17条道路;建设了豫园街道厢邻院、小东门街道邻家屋里厢、小东门街道公共厨卫间和豫园标准化菜场等便民服务工程;建设了8个口袋公园和50个花箱、栽种了60棵行道树;建设了2500 多平方米复兴东路绿化带;建设了聚奎街灯景观小区;更新了17条街道的道路店面招牌。

长效管理方面的成效主要有:坚持规划引领,发布了《老城厢总体规划设计》《老城厢地区停车规划布局和实施方案》;坚持标准指导,发布了《黄浦区老城厢整治和管理工作标准》和黄浦区“刚性拆违十条”;坚持项目推进,按照目标任务化、任务责任化、责任项目化的原则,将三大任务分解为18个项46个子项目;坚持机制建设,发挥了联勤联动综合整治机制、居民自治社会共治机制、工程质量安全督查机制和工作督办考核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机制的作用。

总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黄浦区老城厢地区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成效体现在:一是在管理上建立了高效运转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机制;二是形成了重点区域的整治总体规划和升级版管理标准;三是完善了联勤联动运作模式 ;四是清除了聚奎新村、废置地下空间等一批安全隐患;五是区域内违法建筑、违法经营、群租、脏乱现象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六是交通秩序整顿成效明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管理日趋转好;七是整治区域内平安工程、厨卫改造工程、房屋修缮工程、市政道路、光明工程、绿化美化景观工程等有序推进;八是积极创新探索,老城厢居民生活服务站模式已现雏形;九是路管会、片管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日渐成熟。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矫海霞)

作者:代可可 鲁迎春 董幼鸿

第2篇:浅谈如何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摘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重点工程、系统工程,必须在思想上更加重视、态度上更加坚决、措施上更加有力,确保创造一个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

【关键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措施;问题;重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显得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

1.我县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情况

近年来,隆德县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按照统筹城乡、标本兼治的整体要求,以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核心,以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为手段,以完善和落实长效管理机制为保障,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美化净化为重点,使整治村庄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公共服务配套基本完善,居住条件进一步优化,城乡环境在“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四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乡镇、各单位(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重大事宜。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意义、目标和要求,提高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自觉性,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参与和支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良好氛围,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顺利开展。

(3)整合资金,加大扶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的部门较多,各乡镇、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区、市、县直部门(单位)结对帮扶行政村的帮扶作用,要与农村道路项目、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公路绿化项目、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相结合。

(4)巩固成果,建立机制。各乡镇要一手抓整治工程的实施,一手抓制度建设。重点要以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为突破口,严格实行领导挂钩、干部包干责任制,督促指导环境卫生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采取聘请固定的清洁人员,对垃圾进行定期收集、集中处理,并建立村民卫生公约,成立村民卫生理事等办法。

(5)严格考核,落实奖惩。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各乡镇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并及时通报督查结果,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年底,从监察、建环、财政、审计等专业部门抽调人员组成验收组,对各乡镇整治规模、质量和效果进行考评验收,根据考评结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工作得力、成绩突出的乡镇和部门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没有完成任务的乡镇和部门责任人在全县范围内通报批评,并进行行政问责。

3.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2)市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3)“五乱”治理有待深化。

(4)场镇、村庄容貌有待改善。

4.深化治理,巩固提高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在继续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以“净化、绿化、亮化、美化、规范化”为目标,深入推进环境整治工作。

4.1突出整治重点。

(1)突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区及场镇街道、场镇边河道的整治,提升整体形象;加快城区及乡镇农贸市场等专业市场的规划建设工作,逐步规范经营秩序;加强场镇设施建设,提高垃圾收集、清运、处理能力。

(2)突出提高居民素质。加强文明、卫生知识宣传,引导居民关心环境,治理环境,爱护环境。

(3)突出加强卫生整治。认真搞好市容卫生管理工作,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突出治理“五乱”(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完成卫生城市创建工作。

(4)突出强化乡镇容貌整治。以实现“乡镇容貌优美”为目标,加快乡镇容貌综合整治,特别是加快乡镇驻地一条街容貌整治,实现村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展示小城镇形象。

4.2着力推进“四结合”。

(1)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城乡建设规划相结合。一要科学规划。二要依法行政。三要严格监督。

(2)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一要突出重点。二要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投入为保障。要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对接,积极主动搞好协调配合服务工作,尽早尽快纳入项目计划。要进一步深化城镇建设投资体制改革,加强市场化运作,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筹措资金,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重点推进城乡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三要抓好审批。审批环节要体现精简效能的要求。加大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力度,减少审批环节,精简审批程序,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列入审批的“绿色通道”。

(3)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一要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责权统一”的原则,科学划分县、镇(乡)、社区(村)三级的管理职责,明确城管、建设、工商、卫生、环保、交通、公安等管理职能,强化属地化管理,强化镇(乡)、社区(村)两级的事权,有效化解职责不清、职能交叉、责权不统一的问题。二要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全面放开市政、园林、环卫相关作业市场,推行道路、绿化养护与环卫保洁综合承包。三要推行公司化管理模式。要探索新举措,建立常态管理机制,确保财力供给,大力推行专业队伍公司化管理体制;要切实保证财政对专业队伍的基本供给,足额纳入预算;要认真研究有关专业队伍财力供给保障等方面问题的措施和办法,进一步激发专业队伍活力。

(4)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城乡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环境综合整治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一要转变思想观念。要改变“重经济轻环境、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的观念,牢固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让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让生态文明建设变成各级各行各业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二要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与建设生态文明,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由主要靠物质(资金、资源、环境)投入向主要靠知识、智力开发和技术进步加快发展转变;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按照不同生态功能区确定发展方向和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把资源、环境、民主等纳入核算考核内容,使各级干部由过去主要关心经济增长指标向全面关心经济、资源、环境、民生的协调持续发展转变。

4.3构建巩固整治成果的长效机制。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着力体制机制建设,构建整治的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

(1)构建责任落实的长效机制。坚持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抓好责任落实。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要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作为惠民行动、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作为长期工作之一。坚持突击工作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包片责任制和责任人分段、分块包干责任制,落实职能部门管理责任、教育监督责任和部门联动责任。将综合治理责任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

(2)构建城乡保洁的长效机制。坚持从队伍建设入手,进一步充实、配齐配强市政和环卫专业队伍,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坚持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着力加强综合治理有关管理和执法制度建设,着力加大执法力度,严肃处理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污水乱排等到现象,不断提高全社全环卫意识,提高保洁水平。建立考核检查和情况通报制度,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绩效评估、考核。

(3)构建城乡环境统筹整治的长效机制。坚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跳出就环境抓环境的狭隘观念,牢固树立统筹意识,着力做好优化环境与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大文章。围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要求和标准,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相结合,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与城镇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相结合,与污染治理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4)构建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必要的经费投入是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保证。按照量力而行、逐步到位的原则,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重点加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厂建设,及时更换和添置果皮箱、照明灯具等街道环卫和亮化设施,不断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科学制定收费标准,建立和完善城市建设配套费、清扫保洁费、垃圾清运费等征收机制,确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重点工程、系统工程,必须在思想上更加重视、态度上更加坚决、措施上更加有力,确保创造一个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成果推进“三个加快”,推动美丽文明和谐隆德建设。

作者:陶利

第3篇:聊城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研究

摘要以山东省聊城市为例,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环境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合理控制工业污染等方面,提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聊城市

11多年来,城市和工矿企业一直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城市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和改善,而我国农村地区的环境却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1]。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导致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下降[2]。聊城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当前农村环境正遭受不同程度破坏,而这些状况尚未引起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研究和探索符合聊城市农村环境现状要求的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1聊城市农村环境现状

1.1农村水体污染普遍聊城市境内主要地表水体水质以有机污染为主。该地区河流水质污染一部分是由于接纳上游外省份污水所致,另外一部分来源于本辖区污染。十一五期间,聊城市加大了流域和区域治污力度,各河流断面水质有明显改善,达到了省政府确定的“有水就有鱼”的水质目标,但部分水体水质并不适宜用于农田或蔬菜灌溉。

1.2养殖污染尚未完全控制近年来,聊城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成为该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该区规模化养殖所占比重很小,大部分养殖户为散养,畜禽粪尿基本未处理便直接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3]。可以说,畜禽养殖已成为聊城市最大的农业污染源之一,成为影响农村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

1.3化肥农药潜在影响巨大目前,聊城市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存在化肥、农药过度施用问题。其中,化肥施用强度约为640 kg/hm2,远远超出发达国家认定的安全上限(<225 kg/hm2)[3],农药施用强度约为3.5 kg/hm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目前,聊城配方施肥规模较小,农户依然依照传统经验施用,化肥利用率低,大部分随雨水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或者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池塘;多数农户使用手动喷雾器,农药利用率一般为20%~30%。化肥、农药的不科学、不合理使用导致水体、土壤和农产品污染,成为影响农村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因素[4]。

1.4农村生活垃圾威胁日益显现聊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不健全,垃圾随处可见现象较为普遍。随着乡镇工业的不断发展,农村生活垃圾数量和种类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虽然聊城大力推广“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但由于资金紧张、村民生活习惯等问题的制约,许多农村依然存在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跺、畜禽乱跑的现象。未经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日益威胁着河流、沟渠和坑塘的水质安全,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隐形杀手”。

1.5污染环境的乡镇企业增加近几年,聊城市出现了“工业企业下乡”现象。一些规模偏小、设备简陋、技术工艺较落后的工业企业逐步由城市转移到乡村。由于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等因素,致使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超标排放,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破坏[4]。

1.6秸秆污染问题不容乐观聊城作为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大市,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巨大,其中约80%直接还田利用,约10%用作饲料,剩余约10%作为生活能源,造成大气污染。

2聊城市农村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2.1思想认识不足,环保意识不强一是地方政府和部门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尤其对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农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二是农民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由于多数农民文化水平和科学素质总体较低,加上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影响,秸秆乱堆、垃圾乱倒、生活污水乱排的现象仍比较严重。三是乡镇工业企业环保意识淡薄。乡镇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环保设备不健全,企业主有意回避环境保护责任,加之政府有关部门环境监督不到位,致使乡镇企业随意排放污水、废气、废渣。可见,环境意识淡薄是造成农村环境问题加剧的思想根源。

2.2资金投入不够,政府重视不足聊城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低,有限的资金大多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还相当落后。目前,聊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基本空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较落后。一定程度上讲,大多数地方政府对农村环境的治理重视不足,致使农村治污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直接造成了农村生活污染加剧、水质恶化。

2.3农村环保人才缺乏,研发技术欠缺目前,大多数环保专业人才寻求在大城市和大企业就业,造成农村环保人才缺乏。同时,由于资金和技术不到位,致使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秸秆综合利用方案难以推进。当前,聊城大多数乡镇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导致了农村“无人管环保、无力管环保”的局面。

2.4规章制度滞后,执行不到位近年来,虽然有关部门先后颁布了《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等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的一些规定,但这些规范性文件在性质上属于规章、决定,地方在执行上还存在诸多不到位的地方,聊城市相关部门在农业环境保护上也存在同样的状况。

3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三农”,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以治理污染为重点,以“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工程为主要抓手,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发展生态化”为主题,科学规划,统一组织,因地制宜,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以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等为主要内容,对农村环境展开全面综合整治,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1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

3.1.1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农村生活垃圾首先要进行简易分类,即分为有机垃圾和无机垃圾;同时全力推行“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镇、村要建立专业环卫保洁管理队伍,负责该辖区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

3.1.2高标准改造农村厕所。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加快“一池三改”步伐。推广以“猪-沼-菜(渔、林果)”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良性循环模式,实现家居清洁化、庭院资源再生增值和多级利用。

3.1.3因地制宜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聊城市大多数农村居民点由于规模小、相对分散,往往造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偏高,实际操作困难。因此,应因地制宜选择简易可行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新建农村社区、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可优先采用小型污水处理设备、人工湿地等集中式处理设施,其他村庄可采用净化沼气池、三格式化粪池等简易设施。

3.2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对马颊河、徒骇河、金堤河等部分重要河段进行河道疏浚,对河堤进行改建、加固,防洪除涝按50年一遇的标准进行建设,以后可根据实际每5年或10年清淤一次。通过清淤可以恢复河道引排能力,有效改善城乡水源环境。

3.3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3.3.1化肥污染控制工程。一要采取平衡配方施肥或测土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二要积极推广有机肥或复合肥。农业部门要加强宣传,通过推广以有机肥为主,优质的化学肥料为辅的有机-无机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制定“沃土工程”计划,鼓励农民积极发展畜禽养殖业,广积农家肥;适度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肥生产。

3.3.2农药污染控制工程。大幅度削减农药使用量,调整农药使用结构,实施农药低毒化与生态化工程;积极推广应用综合防治法防治病虫害;强化农业部门的技术管理,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及其使用技术;提高生物农药在农药施用中的比例;建立健全农药残留监测体系。

3.3.3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秸秆还田等技术,实现玉米、小麦等作物秸秆的过腹还田,推进和提升秸秆能源化利用模式;鼓励科研院校等单位深入农村,开展产学研合作,开辟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

3.3.4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工程。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合理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新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选择在远离村庄、饮用水源地和居民点的地方。二是开展“抓小区、带农户、促进农民增收”活动。积极引导散养户进入养殖小区,实现人畜分离。三是以畜禽粪便为基本原料,建立小型沼气池,通过初步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燃烧、照明和保暖等综合利用;同时,结合沼气建设配套改造生产生活设施,改善农村卫生条件,进而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风文明。

3.4农村工业污染防治工程贯彻执行“工业进园区”方针。各镇、村要科学进行区域环境功能分区,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确定区域性工业集中区布局。所有工业集中区都必须编制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位置、规模、企业链关系、环保设施和“三废”集中处理方案等。工业集中区要提倡循环型经济的发展理念和方向,加大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建设档次,加强循环产业链建设。

3.5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落实乡镇环保机构和人员编制,确保有专门机构和工作人员负责乡镇环保工作,乡镇配备专职环保管理人员,行政村配备兼职环保管理人员,确保组织健全,工作有人抓。每个行政村至少配备1名兼职环保管理人员,负责生活垃圾和全村环境监督管理。要逐步建立健全县、镇(乡)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完善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和有关的工作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

4.1加强宣传教育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仅是个管理问题,同时还是一个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变革的问题。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板报、漫画、标语、广播、文艺活动等各种载体,向村民宣传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在农民和农村个体经营者中,开展生态环境新技术的教育推广培训工作,丰富劳动者的环保知识;在各中小学大力普及环境知识和环保理念,以点带面,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父母使其具备良好的环保意识。村民环保意识的加强,对于推动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至关重要。

4.2多渠道筹措资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多方面的投入,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按照“政府出资补助、受益群众筹工、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方法,逐步形成切实可行的村域“综合整治”和农村环保工作的投入机制。

4.3完善管理和公众监督机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县、乡、村都必须成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制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计划,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相关检查与评比,及时奖优罚劣。实行村委会、村民代表和老年协会分级巡查制度,监督和劝导村民不乱倒垃圾,不乱堆杂物和乱搭盖,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征兆.当前农村环境问题分析[J].农村经济问题,2009(3):70-74.

[2] 郑林坚,陈少婷,陈雪燕.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12):179-181.

[3] 宋晓凯.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责任主体[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0,22(1):28-31.

[4] 张震,吴文虎.基于微观主体行为视角的聊城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2):83-85.

作者:温秀英  李如雪

第4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总结

蒋湾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总结

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务实苦干,围绕村庄整治建设目标,开展了以“六清六建”、省级卫生村、省级生态村、“五化三有”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改善了村庄居住环境质量,并顺利完成了省级卫生村、省级生态村、“五化三有”的创建工作,提升了我村对外形象。

一、有长效管理机制:我们在村容村貌通过整治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村内道路保洁、保净、绿化规范管理上动脑筋、想办法,责任到人,落实了村庄、道路、绿化保洁员、垃圾清运员,并制订了村庄环境整治长效管理制度,建立了考评奖励机制,把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民心工程常抓不懈,进一步提升蒋湾新形象,打造宜居环境。

二、村庄环境整治方面:为顺利开展“整治村庄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专项行动,我村舍得投入,对照相关要求,大力开展了道路硬化、卫生洁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等一系列工作:

1、我村范围内主干道路和村间道路已全部硬化到位,道路硬化率100%,无乱搭建、乱堆放。

2、为了改善新村的整体面貌,铲除清理了违章建造的残留

房屋,修复残壁10多处;立面建筑刷新18148m²;清理暴露垃圾175吨;收购杂物25处;取缔露天粪坑6只。现在村中建筑整齐有序,家前屋后堆放整齐,墙面清洁无乱涂乱写。

3、我村重点对长安家园和东桥、严家组别墅区进行了绿化补种。把原有的绿化带进行修整,重新种上了各类花草树木。村中的一块空地,几年来一直是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在这次整治中,把这块杂草地全部种上了各类景观花木,以前的垃圾地都变成了村民们的休闲和景观绿地。

4、全村新增垃圾箱10只,现有垃圾收集房、果壳箱101只,箱体整洁,无焚烧,确保垃圾日产日清。

5、我村550户居民在2000年和2005年拆迁安置后全部使用三格式化粪池和联户大三格。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

三、镇村道路整治方面:在我村范围内主干道路面平整,排水通畅,无暴露垃圾。路边无乱搭建、乱设摊、乱堆放和露天农贸市场、废品收购店等。道路沿线的围墙全部刷新,无残墙断壁。路边绿化带修剪整齐,无杂草。

四、家前屋后清理彻底:在整治中,对居民家前屋后乱堆放杂物进行收购和清除,确保做到屋前净,无乱堆放、乱搭建;屋前清,无陈积垃圾和散在垃圾;屋后齐,无杂草,杂物堆放整齐。

蒋湾村民委员

2008年 9月23日

第5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总结

入春以来,**乡始终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放在首位,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积极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扎扎实实地为村民多办好事、实事,全面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良好成绩,深受村民的好评。

1、工作措施

1、各村必须要按照本村的实际情况和区新农办关于先进村、标兵村的标准进行实施。

2、加强领导,各村委会要高度重视,真正把脏、乱、差的治理活动作为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的大事来抓,要组织全民参与,彻底清除居民区、大街小巷、房前屋后的所有垃圾。

3、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要求,我乡将**村北线两侧美化绿化工程找了一个施工队,与施工队订立了合同,要求施工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绿化和美化的工程完成。总投资在40万元左右。

二、整治效果

全乡共投资93万元,出动225人次,出动车辆20余台次共清理垃圾228吨、清理三小五堆180处,种植大棵树木3276棵,种植小棵灌木2.06万株。种花种草4.7万株,清理边沟14100延长米。其中:**乡政府共投资了40万元对北线公路两侧进行了综合环境整治,其中清理垃圾40余吨,种植大小树木5400余株,清理边沟2000延长米。

三、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一如既往的按照市新农村办下发的关于2013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方案,进一步的对各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强监督和检查。要求各村对我乡对于环境综合整治制定的方案落实到实处,乡里将随时进行检查和督促。

2013年5月7日

第6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总结

松潘县人民法院

二O一一年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总结

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评价标准。2011年,本院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有序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现将2011年城乡环境整治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统一,认识到位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整洁优美的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和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对推动我县改善和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促进旅游业“三次创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全会和州委43次常委扩大会议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总体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建设灾后美好家园和打造国际旅游胜地为奋斗目标,以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为重点。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不断提高全民素质,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组织精密,领导到位

院机关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县院党组书记、院长龙真泽郎任组长、副院长泽巴、副院长何斌、副院长雍大贵、政治部主任刘玉富、办公室主任苏晓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日常工作。确保此项工作有机构、有人员、有落实。确保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规划目标到位、管理责任到位。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相关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列入对各庭、室、局、队的2011年目标考核,作为年检和复核的重要内容。

(三)行动积极,实效到位

自觉投入到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中去,自己动手,改造环境,建设家园;一是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标准,做好城区责任街区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规范停车入位,监督街面清扫保洁,杜绝乱张乱贴、污水乱倒,禁止跨门经营等违规行为。二是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等相关工作,要求干部职工每天对办公室进行清洁整理,禁止乱张乱贴,每周五开展大扫除检查评比,对办公共区开展美化、节能等行动。三是把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情况纳入考核和验收,并以此为契机,广泛实施绿化和美化工程。

2011年本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离县委、县政府和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待在2012年创新举措,提高认识,扎实开展整治行动,圆满完成县委、县政府的目标任务。

第7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总结

XXX2011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总 结

一年以来,我乡按照县农环办关于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总体要求,针对全乡工作的实际,目标再明确,认识再提高,机制再完善,措施再落实,全乡动员,干群联动,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全乡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现将我乡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1、建班子。成立了由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各村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形成立体式、网络化,互相配合、协同推进的组织领导体系。

2、订计划。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乡实际情况,认真制订了《XXX2011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并要求各村拿出切合可行的整治工作计划。

3、明职责。分解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乡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各村一把手具体抓。制定了《XXX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考核办法》,考核结果纳入年度村级干部目标考核,并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

4、重投入。乡财政设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配套专项奖励基金,对完成任务好的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700元的奖励。

5、造氛围。通过召开乡村干部会、村民代表会,运用电视、标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宣传发动,增进共识,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合力整治的良好氛围。

二、突出重点,落实整治措施

(一)重视加强沟渠清理。今年以来,我乡结合冬春水利,先后投入1万多个劳动力,挖掘机、泥浆泵等多台套,共清理疏浚乡村级沟道300条,全面完成了县下达的沟道清理任务,达到沟道畅通,沟道无杂物垃圾,底清、面净、岸绿的要求。与此同时,我们坚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引导,使大家自觉养成维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做到不向沟道乱扔垃圾杂物,不在沟道边乱搭建猪舍、厕所,堆放草堆杂物,不向沟道倾倒农药残液和生产生活污水。

(二)认真搞好村庄、集镇整治。

1、组织开展以清洁家园为主题的环境突击整治活动。对城乡暴露性垃圾、乱堆乱放杂物、杂草等进行集中清除,今年以来,我乡共组织15次大规模的环境突击整治活动,全乡党员干部居民群众近1万人次参加了整治活动,共出动拖拉机120台,清除卫生死角1000多处,清运垃圾、杂草150万多吨。

2、建立垃圾收集处理机制。按照户收集、村清运(填埋)、县处理要求,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全覆盖。

(三)大力开展绿化造林活动。围绕推进“绿色家园、绿色沟道、绿色村庄”建设,大力开展绿化造林活动,扎实推进领导绿化工程;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搞好庭园绿化美化;结合建设高效农田、农业示范方,搞好农田林网建设;结合实施通达工程,搞好道路绿化,做到有路就有树木,有圩就有绿化。

三、建章立制,推进长效管理

为巩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我们坚持结合本地实际,落实长效管理措施。一是订立责任制度。制订了村庄沟道联户保洁公约,并在村庄醒目处刷写永久性村庄河道保洁公约12处。二是建立保洁队伍。全乡已配备卫生保洁员6名,对主干道路实行全天候保洁,村庄垃圾做到日产日清。

一年来,我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离市、县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踏实工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文明、富裕、秀美新高庄而奋斗。

XXX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第8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半年总结

黄甲镇文庙社区2011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年终

工作总结

根据市、县关于抓紧做好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申报工作的通知和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实施方案要求,我社区对要求和目标任务,积极申报创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村” ,我社区按照文件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现在将工作开展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成立文庙社区创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组长由社区书记叶云昌同志担任,副组长由社区主任黄树林同志担任,成员由社区两委成员及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以及社区综治队员组成。社区党支部书记总体负责,社区主任具体负责实施。

二、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制定文庙社区创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把此项工作纳入日常重要工作,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三、巡逻队加强环境日巡查工作、对日巡查中出现的问题,因地制宜积极进行整改,督促领导及成员加强对保洁员的日常保洁力度,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保证辖区内环境整洁卫生。

四、加强对清洁路面、河道及死角环境的评比工作,实行保洁员交叉检查,通过检查查找各自存在的差距,从而对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整改、完善。 “以点带面”来推动辖区的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五、新建垃圾分类收集池三处,垃圾收集点景观化打造,安装路灯三百米。

六、加大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的宣传,社区利用宣传栏在各个组社进行城乡环境卫生知识的宣传,让居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

七、开展全民环境卫生义务劳动,在节假日、少儿暑假班期间组织居民组长、党员干部和暑假班的孩子在辖区内拣垃圾,打扫环境卫生,通过他们带动更多的居民积极参加环境卫生整治行动。

八、社区与各个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纳入年终考核内。社区城乡环境中的垃圾分类收集池多次接受省、市、县的各级领导检查验收,并

一、一检查验收合格。特别是接受省委副书记李崇禧检查本社区的垃圾分类处理池的检查验收工作并通过。

通过全年以来的创建工作,辖区内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辖区环境优美,道路整洁,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也有不足之处,由于个别居民的长期习惯差等问题,一时难于改变垃圾到处乱丢并不放到指定地点等问题存在,任然需要我们长期进行宣传和教育,加强监管力度!

文庙社区

2011年11月25日

第9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总结

自开展整治工作以来,我镇认真落实全县环境综合整治大会精神,广泛动员,全面启动,在农村掀起了以集中治理“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乱搭乱建”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活动的高潮。现将我镇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心组织,层层动员,形成了环境整治的浓郁氛围

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政府镇长任副组长的平安堡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镇机关干部、镇直单位负责人、各村支书、村主任参加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制定下发了镇综合整治活动方案,建立了“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村组长包组、党员包段包户”的责任制;同时全镇上下广泛宣传,13个村开通广播进行宣传,张贴宣传标语300条、印发明白纸5000余份,悬挂横幅5幅,,向广大宣传环境卫生整治的目的意义、内容、重点,积极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农村群众和中小学生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中来。

二、突出重点,强力攻坚,环境卫生状况大为改观

我镇以镇政府所在地土城头村和112线国道沿线荞麦岭、楚榆沟、水泉甸子、平安堡村为重点部位,以清理“五乱”为重点内容,在全镇13个村开展了清垃圾、清柴草、清违建和绿化美化的攻坚战。到目前为止,各村投入资金10万元,动用人工3000人次,运用装载机5辆,清运车辆150余辆(次),清运垃圾6000多吨,清柴草460余处,拆除乱搭乱建13处,规范牌匾20处,新建垃圾池5处,设立

垃圾点25处,改圈改厕40个,使村庄环境有明显改观。平安堡村、楚榆沟村、荞麦岭村在本村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相继投资2万元、1.5万元、1.2万元清运垃圾,确保任务完成。同时按照镇村绿化方案,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活动,栽植果树3万株,观赏树11000株,栽植花草380处,促进了绿化任务的落实。

三、细化责任,组建队伍,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明确责任、加强管理。对镇直单位、及各村都签定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目标责任书,对长期占道经营、流动经营的个体摊位指定了固定摆放点,清理了公路沿线个体门店乱泼乱倒,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现象。对个体门店统一划线,实行线内经营。二是建立专兼职保洁队伍。镇政府建立10人组成的卫生保洁队伍,负责长期清理镇政府城镇规划区内卫生,13个村共成立14个卫生保洁队,确保长年保洁。三是建立督查机制。镇政府成立环境整治督查组,督导各村深入开展整治工作。

虽然我镇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仍存在着治理资金不足、缺少垃圾填埋厂和绿化美化不够的问题以及各村整治工作开展不平衡问题,下一步我镇将着眼解决这些问题重点实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引导各村整治工和向纵深发展;二是加大督导和资金支持力度;三是加快绿化美化工作;四是组织各村联查,取长补短,推动整体工作开展。

上一篇:病毒核酸检测技术下一篇:四年级语文期中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