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宜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共6篇)

宜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篇1

宜宾市政府研究室

去年2月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决定用五年时间,组织实施以“城市容貌治理工程、城市环境改造工程、乡镇整洁工程、乡镇容貌治理工程、村庄清洁行动、村庄庭院美化工程和开展完善设施年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工作开展一年多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城乡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善。

一、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去年年初,市委三届六次全会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八项民生工程之一进行安排部署。市政府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的18个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协调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各项工作。各区县迅速行动,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落实了具体承办单位和人员,安排布置了相关工作。市政府还及时下发了文件,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与各区县和市级部门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行广泛宣传,各区县纷纷召开誓师动员大会,采取发放资料、张贴标语、办黑板报和墙报、设置广告牌画等多种宣传形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一年多来,全市先后召开各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动员会50余次,出动宣传车160多台次,发放宣传资料48000余份,制作简报162期、各类标语1087幅、大型广告牌32块,媒体宣传172次。同时,还先后8次在各区县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业务培训,多次召开现场会对正面和反面典型进行深刻剖析,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强化督查督办,加大激励约束和效能问责。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奖惩办法、考核办法、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行政首长巡查制度、联络员制度、各成员部门的职能职责、城乡环境(包括县城、场镇、村社)检查评比标准及评分细则等一系列制度。在目标考核中,对完成任务好的区县,由市政府分别奖励一等奖30万、二等奖20万。同时,还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由市纪委、市监察局和市效能办牵头,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督查督办。去年,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不力,兴文县1位小学校长被撤职,高县城管办、工商局、庆符镇等3个单位和筠连县2位乡镇主要领导被问责,江安县红桥镇镇长在全市现场会上作检讨。

(四)狠抓典型,严格整治脏、乱、差。全市各级认真开展全民参与的卫生大整治活动,清除卫生死角752处,清运垃圾3836吨,拆除偏棚3280个,清除“牛皮癣”12万余条,较好地扭转了脏、乱、差现象。加大城乡容貌秩序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了城区及乡镇车辆停放、摆摊设点和垃圾清运,清理乱搭棚伞、占道经营、乱贴乱画等老大难问题,均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同时,市和区县互动、部门联动,集中开展了违法危险建筑专项整治行动,去年5月以来,全市共拆除违法危险建筑5.75万平方米。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公务员小区居民违法危险建筑问题,多部门协作配合、联合行动,对小区85户违法建筑进行了规范整治,目前已完成70户整治。

(五)加大投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我市投入上亿元专项资金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对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进行集中治理,对旅游公路沿线进行了风貌改造。加快推进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南岸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并投入运行,黄家沟、锁江石污水排放口整治工程全面完成,投入5000余万元强力推进杨湾污水处理厂和3个县城污水、垃圾处理厂(场)建设,城镇功能不断完善。投入3000余万元整治中心城区小街小巷和绿化零星改造,对部分损毁的市政工程进行了维修改造。投入4400余万元用于农村改水改厕,建成饮用水窖97107个,改厕49.08万户,受益人口达398.8万人。各区县对河道、下水道、管网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清淤和整治,对城镇人行道和街道进行了平整硬化以及绿化亮化。据统计,我市10个区县新增环卫工人315人、垃圾清运车55辆、垃圾处理场1个、垃圾池(箱)4452个、垃圾中转站5个、公厕12座、保洁车324台。

(六)认真贯彻落实刘奇葆书记系列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进一步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实效。我市收到省川机发665号明电后,迅速召开了贯彻落实奇葆书记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系列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并对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会后,由市政府办牵头分4个组对中心城区市容环境卫生进行了全面督查。随后全市各级机关干部开展了环境卫生大扫除,由市纪委和市效能办牵头,分5个组深入各区县,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督查。全市上下积极行动,在很短时间内再次掀起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新高潮。

二、存在问题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一年多来,城镇基础设施得到不断改善,脏、乱、差得到有效治理,城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去年受抗灾救灾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力度还不够,离省市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工作发展不平衡,各区县、乡镇之间的差距较大,特别是边、远、小的乡镇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一些城中村、社区及城郊结合部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二是财政投入不足,多数乡镇没有农贸市场,以街为市、以路为市现象普遍;垃圾池、果皮箱、环卫车、清运车等环卫设施不足;生活垃圾处理点、堆放场不规范、不标准,污水处理、垃圾填埋、管网建设滞后;多数乡镇经费保障困难,管理人员和清扫保洁人员不足。三是督查力度还需加大,市上到区县督查还偏少,解决问题的力度不够大;区县到乡镇督查也需加强,一些乡镇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四是工作机制不健全,虽然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工作机制,但在长效机制建设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奇葆书记近期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系列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及省上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督查督办工作力度,促进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

(一)加大工作力度,严格督查和责任追究。进一步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力度,以市级各委口为单位,认真组织开展对本委口各单位的督查督办,切实落实环境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市纪委、市监察局和市效能办将加强对市级机关各部门、各区县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及时通报工作开展情况。严格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考核和奖惩,严格责任追究,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突破难点,努力改善和提升城乡环境质量。针对前期开展督查工作发现的难点和关键问题,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大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城镇违法危险建筑清查整治力度。对照卫生城镇、文明城镇的工作要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脏、乱、差问题,以公路、铁路、河流沿线、农贸市场、偏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开展有声势、有影响、有效果的集中整治,彻底清除卫生死角。按照下达的目标任务,在继续抓好“城市容貌治理、乡镇整洁、村庄清洁行动”三大工程的基础上,认真抓好“城市环境改造、乡镇容貌整治、村庄庭园美化、公民素质提升”四大工程。

宜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篇2

【摘要】垫江县成为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后,进行了大胆改革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财政资金支持不足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进配套改革,持别是在户籍管理、行政效能审批、农村土地流转等方面有所突破,全面推进我县统筹城乡发展。

【关键词】重庆垫江;统筹城乡;经验问题;思考

根据垫江县委、县府总体要求和统一部署,中共重庆市垫江县委党校组成专题调研小组,深入有关单位和乡镇,对垫江县近两年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发放问卷调查表170多份,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我们进行了梳理分析,了解了我县城乡统筹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初步找出了城乡统筹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垫江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围绕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按照先行先试的要求,全县人民众志成城,真抓实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基础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在广泛征求意见、问计求策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工作总体方案,启动编制了城乡总体规划,积极争取市级部门将各自领域改革试点摆布在本县,在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和新农村示范村等方面落实了一批统筹城乡发展项目。二是围绕农民工有序进城镇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两大重点,在全县认真开展了土地结构、土地流转现状和举家外出农民工土地处置情况的清理调查,请求市上授权或下放管理权限等事项的调查摸底和以户为单位的农民转市民综合成本测算等调查分析工作,为县委、县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三是组织发起并签订川渝东部八区县平安边界建设和六县商贸合作协议;与广东湛江、宁夏银川、贵州遵义、四川广安、湖南益阳、江西龙南和市内九龙坡、江北、荣昌、涪陵、梁平、忠县等兄弟区县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浙江温州签订了《友好合作框架协议》,与重庆北部新区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重庆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科技开发基地,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深化“圈翼合作”,与长寿区建立结对帮扶的长效机制,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二)重点问题有效突破

1.加快土地流转规模经营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规模经营,是提高土地生产综合效益,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我县把土地流转作为统筹城乡的“突破口”,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利用。

第一,抓宣传发动,完善改革思路。我们紧紧抓住先行先试机遇,确立了统筹城乡“强产业、壮城镇、建新村、抓开放、兴民生”的总体思路,把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作为突破口,按照“小单元、多模式、低风险、稳妥推进”的原则,确定了6个县级示范村、44个推进村先行试验、逐步推开。召开全县深化土地改革动员大会和土地流转现场观摩会,总结经验、典型示范,县内各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土地改革的鲜活做法和成功经验,全县上下迅速形成支持、参与土地改革的浓厚氛围。

第二,抓体系建设,搭建服务平台。成立了县土地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建立县、乡镇、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具体负责土地流转工作。制定出台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和加快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两个指导性意见,支持龙头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土地流转,培育县级以上龙头企业20多家、农业专业协会91个、各类合作经济组织240个。制定统一规范的流转合同,建立流转备案、审查、大户档案登记等管理制度,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第三,抓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在农用土地改革方面,我们始终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强化“统”的功能,全县共流转土地17.36万亩,占总承包地面积的29.97%,其中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1.12万亩,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19.2%,均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践中,探索出能人转包、企业租赁、合作入股和联户经营等四种土地流转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土地的集约化经营。

第四,抓指标置换,支持城乡建设。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置换探索,一方面强化规划引导。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的原则,编制形成了《“四规叠合”综合实施方案》(2008-2012),正在开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规划修编和全县新村建设规划,引导城乡建设、产业布局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另一方面实行挂钩置换。在高山移民迁建、灾民安置、自然村落改造等方面,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激励、示范带动等措施,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引导农户到新村集中居住,将原宅基地、院林地整理复耕,置换出建设用地指标,在乡镇、县域流转和上市交易。

第五,抓政策配套,强化措施保障。在资金扶持上,整合打捆使用涉农资金统筹用于流转土地、发展重点产业;将农业生产、开发项目的专项资金重点向规模经营业主倾斜,在政策激励上,对利用流转土地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农业的优先立项和扶持;对规模经营50亩以上的实施一次性奖励;鼓励城市资源、资本参与土地流转,对经批准到农村领办农业产业的职工保留现有身份和待遇,享受正常晋薪晋级,对领办或联办合作经济组织的同等享受相关扶持政策。在管理机制上,建立资质审查、业主准入和风险保障金制度,对流转业主实行资格认证,科学设置准入条件,要求提供风险保证金,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土地撂荒处罚、流转补偿机制,对撂荒农户不再给予国家种粮补贴,对流转撂荒地给予补偿;建立耕地流转储备机制,划定整体流转或区域性成片流转范围,集中连片整治,统一对外招商。

2.编制“四规叠合”综合实施方案

抓住全市开展“四规叠合”编制试点的机遇,加快编制完成了县城乡发展综合实施规划。编制中,切实加强领导,改变原有各类规划条块分割局面,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衔接与协调。按照“功能定位导向、相互衔接编制、要素协调一致、综合集成实施”的工作思路,在不改变原四类规划编制方式及程序的基础上,集中了四类规划关于产业和重大项目布局、城镇布局、土地利用、环境容量要求等核心内容,注重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以生活空间、产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三大空间为基础,通过各种参数控制,明确了中长期和年度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实现了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城乡、区域联动,达到空间协调、项目落地、调控统一的目的,实现了城乡规划全域覆盖,充分体现了全县规划“一个总目标、一张发展图”,推动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发展。

3.引导优秀农民工转户进城镇

针对全县常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超过28万人,其中仅三分之一左右的中低收入者尚无能力成为新市民的现状,我县因势利导,从户籍制度、住房补贴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给予优惠,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转户进城镇。

在户籍制度方面,开展了三项尝试:一是放宽城镇居民准入条件。二是将城镇规划区内的被征地的失地农民,根据自愿登记为城镇居民,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三是制定多套方案,探索在划定区域先行先试进行城乡户口一体化改革。

在住房建设方面,探索采取四项补贴措施。一是城镇拆迁安置时,用土地出让金补贴,配套建设经济适用房,允许农民工购买。二是探索为农民工供应限价商品房。三是鼓励企业建设农民工公寓,对建设农民工公寓的企业给予补贴。四是直接进行货币补贴。对农民自愿放弃的农村宅基地,招标进行整理复耕,探索将置换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上市交易所拍卖或在县域内挂钩置换,用于支持县城、集镇、农村新型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和重大产业项目发展等。

在劳动保障方面,全县25个乡镇都成立了社保所,实现了社保服务平台全覆盖。22个充分就业社区、35个充分转移就业村创建成功。县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即将投入运营。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新增2294人、2106人,征地农转非和城镇企业超龄人员已审批参保4659人。启动了农民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和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形成了五大保险体系,参保农民工达到2956人。

4.实施能人兴村工程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设好班子,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和“双带”致富作用,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其关键是选好村级“当家人”。我县大力实施“能人兴村”工程,已推选526名能人担任村干部,为村级组织精挑细选“领头雁”,取得明显成效。

(三)配套改革强力推进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一是清理和规范行政许可项目。严格清理现有行政许可项目,编制保留项目目录,及时、全面、准确地在政务网上公开。二是精简归并职能。县级所有具有行政许可职能的政府部门通过“拆一建一”或“合一建一”方式,统一设立行政许可服务科,优化审批流程,实行“一站式”办公、“保姆式”服务,打造最佳发展环境。三是建立三级行政审批服务体系。建立县行政服务中心、乡镇行政服务大厅、村(社区)全程代理服务站三级行政服务体系,探索全程代理的机制。四是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切实加强政府公共信息网络建设,积极推动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工作,大力实施“阳光政务”。五是实施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对县政府部门行政许可实施全程监控,定期通报。六是改革县级部门行政效能测评办法。定期组织测评,将服务对象的满意率作为政府部门和公务员工作绩效的重要考核依据。

2.加快实施农村合作医疗

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把农民参合当作“政府民心工程、政德工程”,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来抓。二是加大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宣传力度,适时调整医疗补偿比例,提高农民参合的积极性。三是坚持农民参合自愿的原则,及时将参合资金缴入基金专户。四是定点医疗机构转变医疗作风,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去年,全县66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4176万元。参合农民人数超过80%,其中澄溪镇参合率达到90%以上。

3.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在强化税收征管的同时,着力推进财政“四大改革”,部门预算全面实施,乡镇财政体制完善和支农资金整合分配有序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开始试点。

二、垫江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存在的问题

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尽管我们攻坚克难,在面上顺利启动,局部领域也创造了一些鲜活的做法和经验,但仅开了头,起了步,离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示范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

一是认识不够,思想禁锢。垫江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重庆市委、市政府交给垫江的艰巨任务,垫江作为先行先试县,任务既光荣又艰巨。各级各部门认识不足,开始时雄心万丈,但由于全市工作重点调整由热转冷,不能始终保持推进改革试验的一贯热情,工作中存在时松时紧的现象,更有甚者有的乡镇、部门根本就没有将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没有成立领导小组,即使成立了也形同虚设,对统筹城乡工作不认真研究,目标不清楚,任务不明确,既不包装争取项目,又还指手画脚评长论短;对县上布置的统筹城乡各项工作互相推诿、敷衍塞责,不能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大家对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感觉最头疼的是土地的“瓶颈”制约,但是因为思想解放不够,办法不多。如国家政策允许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异地挂钩置换工作,部门思想禁锢不敢作为,乡镇研究不多不会作为,导致全县此项工作浅尝辄止、甚至搁浅,长此以往,将进一步拉大与兄弟区县的差距。

二是研究不深,措施不力。如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工作,一方面,客观上土地分户经营零星分散不便集中成片,村组院落散布不易复耕整理,外出务工青壮年多,留守在家人员素质不高,造成规模经营难;另一方面,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思考不多、研究不深、动作不大,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引导和服务,没有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和风险防范机制,缺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项目带动,这才是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难的根本原因。我们应多研究、勤思考,想办法策划包装项目,争取政策,招商引资,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带动,全县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才会早日迈上新台阶。

三是政策风险、财政压力大。现在全市改革都已处于深水区,不再只是摸着石头过河,作为全市统筹城乡先行先试的试点区县,我们必然要对一些现行的法律或政策障碍率先进行探索突破,实行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周转置换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推进农民变市民等改革探索必然存在一定风险,但是既然上级没有明确禁止,我市其它区县又不乏成功案例,那我们就没有理由止步不前。只要我们大胆设计、小心求证,对任何一项改革都事前周详思考、事中仔细论证、事后认真总结,坚守法律底线、尊重群众意愿,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减少很多风险。当然,任何一项改革都有财政埋单的要求,对吃饭型财政而言压力确实空前巨大,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改革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这顶来之不易的“帽子”,抓住市委、市政府更加关注和市级部门加大支持试点区县改革试验之机,借势而上,唱响统筹城乡改革试验最强音,继续深入挖掘题材,主动对接政策,努力争取上级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扶持,通过加快发展稳步推进改革试验。

三、对垫江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初步建议

综上所述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应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按照“强产业、壮城镇、建新村、转人口、兴民生”的总体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规模化经营”两大改革为着力点,引导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资源的良性互动,工农协调发展。

——加大宣传,提高认识。一是加强领导,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县委政府应该制定全县党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学习培训计划,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开展座谈。共同学习研讨其他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先进事例和各自利用创新思路在探索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新举措,新路子、新方法。力争在全县政策上形成共同的权利导向。二是谋划工作思路,调动全县职工工作积极性,增强其工作意识。党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可根据自身单位实际,开展职工读书学习活动,加深统筹城乡发展认识,让职工放开思路大胆建言献策。三是要加强宣传,转变观念。我们要采取群众易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宣传,让群众关心,让群众了解政府进行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是为群众切身利益着想,让群众从心里支持并接受政府工作。

——推进配套改革,加快改革步伐。一是户籍制度方面要建立统一的户籍管理体系,消除附着在户籍制度上不平等的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政策。调整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引导农村人口向县外迁移和县内城镇集中,实现农民变市民。二是土地、规划方面要从严审查,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可用地标准,从严控制城市用地规划,严格土地使用标准,尽最大限度地减少闲置土地。要建立发改委、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协调机制,共同推进城乡规划体制改革;在乡镇、村社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的路子,优化配置和节约利用方式。探索“整村流转,统一规划,业主经营”的整村推进模式;探索承包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等多种土地改革方式。三是农业畜牧方面要根据我县实际,因地制宜,发展优质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可考虑利用现有资源进行资源的交叉利用,拓宽产品的使用范围,打造优质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使农民在满足吃饱饭的同时,走上富裕之路。四是劳动就业方面要切实转变重城轻乡的观念,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纳入就业计划和劳动用工管理中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县应该抓紧对就业和再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力度,扩宽服务类型和培训领域,努力挖掘市场未开发的岗位,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五是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要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事业、生育等社会保险;将企业工人也纳入社会保险范围,扩大覆盖面,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参加城乡养老保险,构建社会安全保障网,提高保障水平。六是公共服务体制方面要优化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均衡配置卫生资源,加快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示范区建设;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延伸城乡文化精品。同时财政金融方面要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

2007年6月底,垫江县被重庆市委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三个示范县之一。垫江县根据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以及重庆市委对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要“先行先试、探路示范”的总体要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断推进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完善,不断为区域乃至全国积累好经验。

作者简介:

周山银(1963-),重庆人,中共重庆市垫江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宜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篇3

2010年月日,为了对宜宾市的环境和治理现状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我们组将本组10人分成2个小组分头行动,对宜宾市的环境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我们按照计划2个小组分别去了宜宾市南岸和西郊,然后到翠屏山汇合。我们在3个地方采取了摄影、笔录、实地勘察、问卷调查、与市民交谈等一系列的实践考察方式,获得了大量丰富可靠的实际资料。回来后经过多次整理、讨论,并从网上、书上多方查阅相关资料,我们最终完成了这次宝贵而富有创新和建设意义的实践调查活动。

现在特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总的来说,在宜宾市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宜宾市的环境有了相当大的改善和提高。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和与广大市民的交谈中可以看出,由于宜宾市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市民们爱护环境意识的提升,许多环境问题得到了抑制和解决,环境治理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环境问题使人忧心,亟需解决。

1、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现象屡禁不止。现在许多人都有了相当的环保意识,但仍然有一小部分人对“请把垃圾丢进垃圾箱”等标语视而不见,随手将果皮、废纸、烟头等随手乱扔,这种现象尤其在火车站等人员集中和复杂的地方比较常见。

2、环保设施不够完善。这是我们在西郊调查的同学看到的情况。西郊是宜宾市内发展比较落后的区域,曾经坑坑洼洼的道路得到了改善,但是却没有一个规范的垃圾桶或垃圾箱,所有垃圾都是一堆一堆的垒在某些地方等待环保人员来清扫。

3、“以街为市”现象难以解决。我们看到在许多人员集中的街道上,无序摆摊、乱搭棚伞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严重影响了市容环境和交通秩序,给市民日常生活和交通带来了不便。但这一问题在全国很多城区都由来已久,国家和政府也采取了这方面的很多措施,但解决起来仍然十分棘手。

4、噪声污染成为普遍现象。噪声污染仿佛成了当今时代各大城市的通病,宜宾市也不例外。只要你走上街头,交通噪声、工厂噪声、娱乐噪声等各种噪声可以说是接踵而至,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睡眠休息和日常生活。我们学校处在宜宾市算是比较偏僻的地方,但是夜晚我总是被各种声音从睡梦中吵醒。

5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得不到根除。宜宾市处于长江、金沙江、岷江三江汇流处,由于生活污水、工业用水没有得到彻底处理或任意排放,对江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水污染问题。根据对宜宾中心城区环境空气今年七月份的一次监测:总监测天数为181天,空气质量优于或达到二级有177天,占总监测天数的97.8%(其中一级有26天);空气质量超过二级有4天,占总监测天数的2.2%。尽管如此,一些空气污染依然存在。许多垃圾没有得到有效的分类处理,埋藏后在土里许多年不腐化,对土壤造成了破坏。

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困扰着全球,成为了一个环令境工作者们十分头痛的问题。经过调查讨论,我们组对宜宾市所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以下一些建议,希望对宜宾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1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加深广大市民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努力提升市民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环境保护建设中来,自觉爱护环境卫生,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2、协调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首先要解决污染严重的问题,要积极推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3、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实行“能源定价”,对全市环境进行宏观把握和调控。

宜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篇4

——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调研与思考

推动发展——

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要靠城市带动。

我国总体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阶段。但目前不少城市发展水平还不高,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仍是首要之务。且长期以来,由于主客观原因,城镇化推进中存在两类突出问题:一是城乡脱节、忽视农村的片面城镇化;二是遍地开花、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无序城镇化。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城镇化的弊端,带领农村一起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子,就成为现阶段各地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难题。为此,成都自2003年起,深入总结、认真借鉴,探索走出了一条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三个集中”、“三次产业互动”为核心,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径。

走好这条路,“三个集中”、“三次产业互动”是关键。

一是推动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按照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成都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将全市116个开发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13个市级战略功能区和一批区(市)县产业功能区,在优化空间发展格局、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同时,为城市的追赶跨越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形成了对城镇发展和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

二是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成都顺应城镇化梯度推进的趋势,一面努力推动中心城区和县城加快发展,一面大力实施重点镇优先发展战略,选择了一批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通过政策倾斜和多方支持,促使其迅速转变为现代小城市,产业水平持续提升,人口吸纳能力显著增强;同时,适应农民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的迫切要求,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7年多来,上百万农民有序进入城镇、农村新型社区和二、三产业,实现了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同时也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三是推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通过在依法自愿有偿前提下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全市1/3的耕地已实现规模化经营,带动67%的农户实现农业产业化,形成了优质粮油等十大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成都的“三个集中”不是简单的物理形态上的集中,它抓住了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的内在规律,实现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联动推进。就我国人多地少、生态脆弱的国情而言,这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以“三个集中”为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成都对城乡发展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

首先是改变“规划不下乡”的传统,在全国率先将规划延伸至乡、村一级,变单纯的城市规划为城乡规划,结束了农村发展建设的无序状态。

在此基础上,以“全域成都”理念为指导,在12400平方公里市域范围内,统筹规划中心城区、中小城市、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合理分布的城镇体系,同步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现代化,并逐步建立完善了覆盖城乡、多规协调,编制、审批、监督“三分离”的新型规划管理体制。

2008年,成都在灾后重建中形成了充分体现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并以之为依据,建成了1300余个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农村新型社区。2010年,又创造性地建立乡村规划师制度,面向全球招募专业规划师驻镇入村,为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了急需的人才保障。

2009年底,成都确立了城市发展的远景规划,放眼未来30年,努力建设体现“自然之美、城乡一体、社会公正”核心理念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引领全域成都加快实现城乡繁荣、产业发达、居民幸福、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美好蓝图。

有了科学规划,还要有科学的推进机制。成都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以市场化的思路,积极建立以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为重点的城乡资源要素管理分配机制,统筹解决好了耕地保护的“动力”、城市发展的“空间”和农村发展的“资金”三大难题。

成都地处都江堰自流灌溉核心区,600多万亩耕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保护好耕地资源和粮食生产能力,成都坚持严格的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并在全国率先建立耕地保护基金,以市县两级的土地增值收益为主要来源,每年筹资28亿元,按每亩300—400元的标准为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购买社保提供补贴,惠及全市170多万农户。这一举措完善了耕地发展权的补偿机制,使农民保护耕地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出来,不但有利于提高耕地保护利用水平,也促进了社会公平。

同时,成都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城乡资源之间搭建市场化的互惠共享机制,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调动市场和农民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和综合整治,实现了城乡发展的“双赢”。新津县普兴镇袁山社区,过去是闭塞落后的市级贫困村。2006年起,依托土地整理,引导农民按规划集中建房居住,实现了“户户青瓦房,家家大宅院;水电气光纤,直通到家里”;村里利用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与企业合作建设獭兔养殖基地,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壮大。2009年,袁山农民人均纯收入7080元,比2005年增加两倍多,村集体经济收入22万元,一举摘掉了贫困村帽子。邛崃市羊安镇,以工业集中区建设为带动,在全镇范围内实施土地整理,新建了羊安新城和6个农村新型社区,2万多农民自愿集中居住,土地流转后实现规模经营,催生出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集体以整理后的新增耕地入股成立公司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模式,农户也实现了多元化增收。目前,成都正在全市范围内统筹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计划用6年左右的时间彻底改变农村地区的面貌,并新增30万亩耕地。

借助这一整套理念和措施,成都从规划、建设和管理上确保了农村、农业、农民有机融入城镇化的进程。实践表明,经过7年探索走出的这一新型城镇化道路,不但促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也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从而较好地避免了传统城镇化的弊端,使成都初步展现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在对成都的探索实践进行联合研究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成都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引领城市。”

消除障碍——

建立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平等,长久以来既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使长期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成为了影响社会公正与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成都从民生需要最为迫切的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入手,推动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变革。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传统,成都地区农民居住相对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下乡”成本高昂,资金利用效率低下。为解决这一难题,全市通过合理规划,实施乡镇区划调整,撤并了30%的乡镇、47%的行政村,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在此基础上推动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配套实施了410所农村中小学、223个乡镇卫生院、2396个村卫生站的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了城乡教育、卫生服务一体化。

与此同时,着眼于从根本上打破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城乡界限,成都探索实施了城乡贯通的“大部制”改革,对规划、农业、交通、财政、教育、卫生、社保、民政等30多个部门实施撤并和职能调整,推动政府管理和服务向农村覆盖和延伸。比如,市房管局在职能调整后变更为市城乡房产管理局,既负责城市房产管理,也负责农房管理,实现了城乡房屋同证同权统一管理。

为加强资金保障,成都逐年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并在市域内实施财政转移支付,解决了远郊欠发达市县在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存在的困难,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及到了广袤的乡村。到2009年,财政投入“三农”已达192.3亿元,农民人均分享的财政支出较2002年增加26倍。2009年,尽管“5·12”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经济和财政面临较大困难,市委、市政府仍研究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由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7.12亿元,为全市每一村(涉农社区)每年安排不少于20万元的专项资金,由村(涉农社区)居民自主安排用于本村(涉农社区)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支出。这项改革在全国第一次对村级公共事务进行了详细分类,第一次将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支出纳入了公共财政预算,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最为艰难的环节。7年多来,成都全力攻坚,逐步深入,最终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在2003年以来全市农村逐步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民养老保险的基础上,2008年,成都颁布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统一、待遇一致;2010年,颁布实施《成都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建立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并轨。同时,成都将农村劳动者按常住地纳入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并建立起覆盖城乡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体系,实现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统一。至此,成都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从成都的实践来看,消除横亘在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障碍,既是立足当前、惠及广大农民的民生工程,也是着眼长远、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尽管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我国大部分地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一个历史过程,但只要从现在做起,上下齐心、共同努力,就能不断见到成效。

还权赋能——

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市场体制的二元分割,是城乡二元体制中最为坚固的一道壁垒。在大量农村富余人口必须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的新形势下,由于财产权利的不清晰不完整,农民尽管拥有土地、房屋等大量资产,却难以转化为发展的资本,常常处于用不好也放不下的尴尬境地。“不解决好产权问题,就激活不了农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就形成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这是成都上下一致的共识。要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让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发展权利和发展机会。

在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2008年1月,成都出台《关于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的意见(试行)》,正式启动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改革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为目标,核心是实现“还权赋能”:“权”是农民完整的财产权利,“能”则是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把握自身发展和命运的能力。

都江堰市柳街镇鹤鸣村作为全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首个试点村,率先开始为农村土地、房屋确权颁证。这项工作事关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直接触及农村土地上长久以来因缺乏合理产权安排而积累的各类矛盾。能不能顺利推进?最初的疑虑很快被打消。鹤鸣村的村民在党支部引导下组成了村民议事会,自主协调解决了确权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而面对确权需要统计的大量数据(90多个类别,户均200余项)和复杂的实地勘测工作,干部和村民们一起想出了一个简便易行的办法:将每户土地按照四至挨次排列绘制在一起,入户调查时带着图现场测量核准,就在图上直接标明土地面积、类型、权属等基本情况,出现矛盾,则由议事会协调解决,达成一致后,再由农户签名捺指印确认,从而形成了一张一目了然又清晰准确的“鱼鳞图”。(见图)用这个办法,不但工作量大幅减少,绝大多数长年积累在土地上的矛盾也都得到了妥善解决。

村民议事和“鱼鳞图”这两项创造,生动地反映出农民对于落实自身财产权利的热切期盼,也彰显了他们的智慧和能力:只要农民有积极性,不管看起来多么复杂的问题,都能由他们自主解决好。村民议事机制很快在全市得到推广,成为成都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鱼鳞图”经过完善和提升,也成为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应用的技术手段,并为实现城乡群众财产状况的信息化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两年多来,成都坚持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确“实”权、颁“铁”证,严格要求确权以实测面积为基础,切实做到实测与台账、权证、耕地保护合同记载及耕保基金发放面积“五个一致”,系统厘清土地、房屋财产关系。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目前,全市2661个村,35857个组集体经济组织、212万户农户、485万宗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房屋等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基本完成。这也意味着成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真实地摸清了农村的“家底”。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社会学家陆学艺称赞成都“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确权颁证过程中,新的探索也在萌动。以双流县兴隆镇瓦窑村为代表的一批村组,在村民充分自主协商的基础上,率先进行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长久不变”的探索,为进一步稳定农村经济社会关系、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积累了经验。

与开展确权颁证同步,成都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制定完善了相应的交易规则和办法,为推动农村产权规范有序流转创造了必要条件。

2008年,“5·12”特大地震突如其来,灾后亟待重建家园,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在此时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依据国家灾后重建政策,都江堰等地的受灾农户拿出建房节约的部分宅基地的使用权引入社会资金实施联建,不但为自家住房重建筹集了资金,也为长远发展和持续增收奠定了基础。灾区不具备联建条件的很多地方,在确权颁证基础上,利用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引导农户按规划集中建房居住,通过将节余的集体建设用地挂钩使用筹集了大量急需资金,大大加快了重建步伐。改革还推动了农村金融的创新,2万多户受灾农民通过农村产权抵押担保的探索实践获得银行贷款,弥补了资金缺口,很快重建了家园。此外,市域内不同类型的地区相继开展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由农民集体按规划自主开发的试验,取得了产业快速发展、群众大幅增收、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等多重明显成效。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唤醒了大量“沉睡”的农村资产,广大农村焕发出蓬勃生机。从成都的实践中不难看出,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落实好农民的财产权利,不但为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将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农民从此能够充分借助自身的力量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系列探索实践取得的成效,为进一步深化改革铺平了道路。2010年底,成都出台户籍改革意见:全域成都统一户籍,到2012年底,城乡居民将全面实现自由迁徙,并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农民进城不以放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等原有利益为代价,农民的各项权益不因居住地、职业的改变而受到侵害。这项被舆论称为“最彻底”的户籍制度改革,所以“彻底”,是因为它顺应时代和改革发展的需要,剥离了附着在户籍之上城乡公共服务和福利的差别,使农民还原为一种职业而不再是一种身份,为保护和发展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奠定了基础,加速了社会公平化的进程。能够“彻底”,则是因为成都在改革发展中着眼于体制机制的建立,初步实现了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同步完善了农民的财产权利,为城乡居民自由迁徙、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创造了必要条件,才使得户籍制度改革最终水到渠成。

坚持原则,用好干部,保证改革持续健康推进

改革意味着突破。不少人曾经担心:成都的这场改革会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会不会因为执行中的走样而导致侵犯群众的合法权益,或是成为一阵风、运动式的“政绩工程”……

然而,这场历时7年多、涉及上千万城乡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尽管面临很多矛盾和问题,却一直扎实平稳地向前推进,不但没有引发大的社会不稳,反而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同和拥护。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成都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引导和教育干部按照正确的原则推进改革。

第一,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成都坚持按照中心城区、近郊市县、远郊市县不同“圈层”因地制宜推进改革,不搞“一刀切”,鼓励各地按照总体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同时,以清晰的逻辑思路推动改革实践逐步深入:首先是完善规划,按“三个集中”、“三次产业互动”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也为后续改革创造条件;接着是努力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同步完善以群众自主、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制度;然后才是触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根本,并在实现城乡福利均衡和产权明晰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而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也必须先做好确权颁证的基础性工作,构建起规范的交易体系和工作制度,才能推动产权有序流转。这一系列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系统实施的过程,保证了改革的积极稳妥。此外,在各项重大改革部署出台之初,成都坚持先试点再推广,并对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引导干部按照正确的观念和方法系统推进改革,同时组织基层干部和群众到试点地区实地考察,汲取经验,从而较好地避免了改革在执行过程中走样的问题。

第二,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成都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对集体所有权也据实确权颁证,清晰界定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关系,明确权利义务。同时,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有效方式,鼓励农民以产权为纽带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从而实现了在坚持农村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既巩固和完善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也使农民经营主体地位更加明确,推动了农民土地权利从身份权向财产权的转变,为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

第三,坚持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成都在实践探索中总结形成了一套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理念、措施和体制机制,使“看图说话”、依据规划推动发展在全市各级干部中蔚然成风。规划的全域覆盖为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建立耕地保护基金等创新举措,又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土地用途管制,确保了耕地规模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改善。同时,对于各类违反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的行为,成都坚持严肃查处、严厉打击,不断加大规划监督、执法力度,树立了市域范围内干部群众自觉按规划办事的良好风气。

第四,坚持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成都在实践中坚持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既为群众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供了制度保证,也成为改革始终平稳顺利推进最根本的原因。

在城乡发展建设中,漠视群众利益和对群众能力的过分担心是常见的两种倾向。成都注意将让群众自主、自治贯穿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始终坚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深入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在全市农村(涉农社区)构建了党组织领导、议事会决策、村委会执行、其它经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借助这一平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各类矛盾依靠群众的智慧一一化解;土地综合整治干不干由群众说了算,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土地流转、收益分配,从头到尾都由群众自主;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的专项资金,怎么用由群众自主决定,用得好不好也由群众来评价。通过这一场场基层民主的生动实践,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释放,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邛崃市油榨乡马岩村,村民们将一枚财务章割成五瓣,分别交给五位村民议事会成员保管。权力意味着责任,不符合村民集体利益的支出,哪怕小到几十元钱的一个公文包执章者也不予报销,一时之间传为佳话。如今,这枚意义深远的“五瓣章”和双流县兴隆镇瓦窑村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农民决议等实物,已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成为了统筹城乡改革的历史见证。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土地综合整治,在成都并称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这四项工程的统筹推进,共同谱写出城乡基层市场化、民主化、公平化同步推进,民主制度与民主实践同步发展的精彩篇章。

总结成都的实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是一场党领导下,顺应现代化规律完善城乡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革,也是一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要求、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经济上,它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新一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进一步落实扩大内需方针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政治上,它有利于从基层基础层面实现管理民主和社会和谐,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制度基础。

宜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篇5

周柏青 副区长

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时代背景

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优美的市容环境,整洁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成为吸引资本、技术和人才的重要条件,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此大背景下,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而我区是典型的城乡复合型城市区,随着大市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化已成为加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城市化进程对我区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区的城市化率已达到55.7%,江苏省达到60.6%,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城市化率超过50%将进入加速发展期,欧美等发达国家现已超过70%。因此在这经济的加速发展期,必然对城乡面貌提出更高的要求,必将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来提升形象。二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污染的加速,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考验,随着各级党委、政府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和整顿措施。特别自今年以来,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先后召开动员大会、电视电话推进会,市、区两级党委、政府也迅速召开高规格的动员会、领导小组成员会,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着力解决基层群众关心的垃圾处理、河道保洁、饮用水安全、道路硬化、环境美化等实际问题,对密切干群关系、体现执政为民理念有着重大和现实的意义。三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客观要求。当前全国各地城乡发展还有很大差距,城市普遍好于农村,主要差距体现在:农村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公共服务不够完善、资源配臵不够均衡、基础设施不够配套、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我区城乡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城乡居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共享大市区建设的成果。少数镇村居民尚未饮用到大市区的区域供水,部分镇村尚未通公交,农村生活污水尚未得到有效处理,城郊村的占道经营、私搭乱建等不良现象严重存在,公共卫生间、垃圾池箱等环卫配套设施规划滞后、严重缺失,等等,上述问题均需要我们通过环境综合整治,认真解决,缩小差距。

2、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一是老城面貌亟需改善。当前,盐城在集中精力打造沿海特大城市,我区作为盐城市的主城区和中心城区,肩负着大市区的建设和管理重任,前年我区全面接管主城区6个街道1600余条后街巷道保洁、79条沟河整治和日产700吨垃圾一级清运处臵的任务。虽然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市容秩序逐步改观,居民舒适度指数明显提升,但面上的整治效果还很不平衡,新建小区的环境明显好于老旧小区,主干道周边环境明显好于支路巷道,棚户区、老旧小区还插花式地隐藏在大市区的一些角落,那里居民的生存环境与现代城市风格明显差异性太大,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整治、改造。二是新城面貌亟需出新。自2005年市区实施“分片发展、合力建城”战略以来,我区加快了河东、城北两大片区建设步伐,亭湖新区7纵5横、新洋经

济区4纵9横、环保产业园7纵4横的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城北物流园区、河东光电产业园区和环保产业园区初具雏形,片区3个垃圾中转站、13个公共卫生间、2个公交回车场、1个污水处理厂等城市家俱陆续配建到位,片区的整体形象不断出新。但环境整治明显滞后于新城发展的步伐,片区主干道出摊经营、户外广告私建乱设、违法建设遏制不力等问题客观存在,道路保洁、绿化养护、楼宇亮化等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三是镇村面貌亟需改观。集镇已连续五年逐年推进集镇“六个一”工程和绿化“五个一”工程,累计实施集镇重点工程230项,完成投入12.7亿元,新增绿化面积159公顷,旧街改造和绿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镇村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区处臵”垃圾收运管理体系尚未建立,村庄环境整治不够到位,长效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多种因素仍制约着镇村环境的优化,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相适应,需要我们下大力气解决。

3、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体现。市委赵书记在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动员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环境综合整治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受益面最广的民生幸福工程,我们宁可少上几个项目,甚至其他方面等一等、放一放,也要把这件实事办实、好事办好。说明环境综合整治意义重大,更说明市委、市政府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信心和决心。由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涵盖范围大、参与部门多、受益群众广,事关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是最具代表性的为民办实事工程。总体而言,实施好这民生工程,主要能解决三个方面的现实问题。一是能解决城乡容貌的整洁问题。通过深化优化生活垃圾收运处臵一体化模式,清理生活垃圾;通过加快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提升泵站等设施建设,使污

水达标排放;通过规范整治马路市场和清理乱堆放、乱搭建行为,消除乱摆乱放现象。二是能解决生态环境的改良问题。通过对工业项目的监管,坚决依法取缔、关闭未经审批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治理工业污染;通过加快农村沼气、秸秆气化、农户改厕等工程建设,推进生态健康畜禽养殖,治理农业污染;通过加大河道沟塘整治疏浚力度,加快全区河网生态化改造,治理河道沟塘。三是能解决公共服务的配套问题。通过“棚户区”改造,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基本满足群众需要的公益性服务平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加大城乡绿化建设力度,做到见缝插绿,实施城镇亮化工程,切实提升绿化美化水平;通过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改建狭窄干道,构建城乡一体的路网体系,切实提升道路通达水平。

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和原则

总体目标是: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的部署要求,围绕“一年打基础、二年展新貌、三年大变样”的实施计划,突出老城、新区、镇村三大区域重点,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区6个街道、7个镇和1152个村庄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主要环境指标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和苏北地区领先水平,全区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明显改观,市政等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健全,形成城乡容貌改观、环境管理有序、城镇品位提升、发展环境优化、居民素质提高的局面,为推进“争先苏中城市区、建设幸福新亭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基本原则是: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和谐原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注重培养提高人民群众文明、卫生意

识,接受群众检验,切实让群众满意,确保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二是坚持统筹安排、标本兼治原则。综合治理城市、乡村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把专项治理与长效管理、当前工作与长远目标、改善环境与提升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从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区别城市、乡镇、村庄等层面,确定不同标准,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各具特色地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三、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需要把握的关键环节

1、突出规划引领,坚持集中整治与长远建设相结合。一是重抓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按照方便出行、节点畅通、成网成环的要求,继续完善建设三大片区路网、桥梁等基础设施,重点实施东绕城及周边道路连接、黄海东路东延与沿海高速青墩接线连接、天山路北延与黄海路东延连接、跃进路南延等重大项目,进一步完善片区核心区路网骨架,切实改善片区对外交通环境。全力加快中心镇村形态拓展,力争用三年时间,确保南洋、新兴、黄尖、便仓、盐东5镇分别形成三纵三横、四纵三横、三纵三横、两纵两横、四纵四横的路网体系。同时科学编制和合理开展村庄布局规划,按村民出行2公里半径范围实施规划布点,并做深做优安臵区和居住区的建设规划,明年实施高速圈内的南洋、新兴两镇占地1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容纳800户的居民安臵点,对高速圈外的盐东、便仓、黄尖三镇新建占地200亩、容纳400户的村民居住区。二是重抓公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继续完善亭湖新区水、电、气、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建设,指导实施环保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

网、新洋经济区区域供水管网改造、城北污水处理支管网接入等重点项目,配合实施老小区排水管网改造。配套完善公交设施建设,协调公交路线延伸至环保产业园区,实现三大片区公交线路全覆盖。推进童家沟、建新河等21座防洪闸站和新民河、永建河等9座排涝站建设,切实提升第四防洪区的排涝能力。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明年启动新区、黄尖、新兴各1座垃圾中转站及新洋2座星级公共卫生间的建设工作,重点对主城区30条后街巷道配建50座、垃圾池50座、果壳箱250只,对三大片区配建垃圾池150座、垃圾箱500只,对5个镇按10户一只垃圾箱、每村10座垃圾池的标准配建到位。三是重抓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大力推进亭湖新区、环保产业园区和新洋经济区的社会事业配套设施建设,合理布局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区文化艺术中心、亭湖高级中学、新洋实验学校、区人才公寓、新区医院等重大公益项目建设,明年年内确保建成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个、街道卫生服务中心7个、街道卫生服务站19个。各镇要组织力量,统筹推进地方医院、学校、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既解决当前实际困难,又能满足地区发展的长远需要,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使全区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区域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2、突出整治重点,坚持分类推进与统筹发展相结合。一是明确老城区整治重点。重点加快旧城改造步伐,近期重点启动西城港湾明珠、八十间地块改造等7个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旧城区改建项目的房屋征收,明年计划推进23个房屋征收项目,继续采取领导挂钩、街道包干、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重点推进串场河沿线、酒厂路、商业大厦、双元新村、大洋城中村等重点地块的房屋征收工作。同时强化市区物业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按照“一区一策”的办法,分

三类集中推进,对首批249个新建封闭式规模商品房及单位自建规模小区,实施市场化物业管理和单位自管;对第二批176家半封闭规模商品房及零散小区和开放式小区,推行市场化管理、社区准物业管理和单位自管相结合的模式;对16家改制破产企业小区和无人管理小区,实行社区准物业管理和村民自治管理,确保明年年底前实现大市区小区管理的全覆盖。二是明确新片区整治重点。重点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以公共绿地、生态走廊、道路绿带、绿色水系为主题,加快城乡绿化建设步伐,对片区、集镇重大节点、重要出入口的景观地带实施全部绿化,近阶段重点建设城北公园、新丰河公园、大新河绿带、大洋湾运动休闲园区等一批绿化水景项目。启动实施331省道沿线生态走廊建设,完成24公里道路沿线两侧200米范围内的植树造林任务。采取“干道全面亮化、节点艺术亮化、公共设施节能亮化”的方式,对已建成道路及计划建设道路两旁的路灯全面配套完善,对公园绿地实施以亮衬绿、绿带亮化建设,统一片区沿街店招店牌,对沿主干道两侧的住宅和楼宇实施亮化,将道路、建筑、景观和商业照明融为一体,丰富城市夜景。同时在重点路段、区域设臵标志性建筑,增强城市景观元素,全力打造一街一景观、一路一特色、一园一风貌、一景一靓点的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格局。三是明确卫星镇整治重点。主要围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六整治”、“六提升”的具体要求,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塘,着力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达、建筑风貌特色化、农村环境管理水平。切实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区处臵”垃圾收运管理体系,确保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全区318个规划布点村庄和1027个非规划布点村庄的综合整治任务,基本达

到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公共服务更加配套的要求,并建成三星级“康居乡村”10个、二星级130个、一星级141个。力争通过分类推进的办法,达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的。

3、突出典型引路,坚持以点带面与量力而行相结合。一是在老小区整治工作中,围绕市政府下达的重点城建工程,明年重点对列入市重点的鸿基花园、金贸小区等4个老小区,加大绿化栽植、道路硬化、煤气管道铺设、屋顶维修、墙壁刷新、围墙关闭等系统工程的实施力度,督促指导成立业主委员会,推行业主自治,并对市区面积较大的120多个小区进行摸排,分批次进行排水管道改造,切实兑现市区居民汛期不受淹的庄严承诺,确保通过老小区整治工作,切实提升老旧小区的居民的幸福指数。二是在河东新城建设中,重点围绕东环路以西约12平方公里核心区域建设,进一步深化城市设计,推进项目建设,优化人居环境。明年将全力推进“三个十”项目建设,即十个行政办公及公共配套项目、十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十个基础设施项目,重点建设河东新城CBD(中央商务中心)、绿地商务区、创想湖景观带等一批出新新区形象的重大项目。突出打造创想湖生态系统在新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在现有创想湖轴线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建设不同于大市区其他区域的临河、临路绿化、建筑小品、城市家具等的景观特色,将滨河绿地系统的护坡绿地与河滨绿地连成一体,并配以游路、亲水系统,将创想湖生态系统打造成河东新城特色绿化生态工程。三是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办法,紧扣时间节点,分四步推进到位。今年年底前主要完成新兴镇联盟村联盟居住点、南洋镇新洋村新洋居住点以及步凤镇安龙村安龙一组、二组4个位于城镇主要出入口

附近试点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明年春节前完成高速公路(或主要干道)两侧30%村庄的整治任务,需整治村庄个数为11个。明年6月底前完成高速公路沿线两侧以及城镇、重点工业园区、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周边和其他重要窗口地带共101个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明年年底前完成一级公路、铁路沿线两侧共53个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确保创建三星级“康居乡村”2个,同时完成236个其他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努力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策略,集中有限资源,分步骤实现区委、区政府既定的目标任务。

4、突出地方特色,坚持彰显个性与统一风格相结合。一是提升片区特色。河东新城要充分利用通榆河、新洋港等天然优势资源,完善绿地、交通和河道系统,以亭湖大桥、迎宾大桥、南洋机场等接入口为门户节点,着力打造绿地生态系统良好和人居环境优美的绿色生态新城。城北片区依托交通基础设施,优化物流业空间布局,增强盐城现代物流园区、都市工业园区承载吸附力。环保产业园应围绕建设“国家环保产业示范区”、“低碳示范区”的目标定位,着力营造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配套、专家人才汇聚的新型环保小镇。二是提升集镇特色。注意将特色化贯穿于集镇开发建设的全过程,南洋、新兴2镇地处大市区的东、北主出入口,应以城关镇的定位,高标准建设,快速融入大市区发展;盐东、黄尖2镇要集中精力推进奥威斯乐园和千鹤湾等重大项目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区;便仓镇要注意挖掘千年古镇的文化底蕴,弘扬牡丹文化,打旅游特色牌。三是提升村庄特色。重点提升村庄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引导促进农村民居建筑风格与村庄整体风格相协调,在新型城镇居民点和农民集中区,由各镇根据实际,统一规划,制订出不低于10套符合本地风格的建筑样式,供村组选择,力求建筑风格一致,努

力形成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力争通过面上的总体控制,细节上的精确把握,真正到风格统一与个性彰显相融合,充分体现出亭湖特色。

宜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篇6

——我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实践与思考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核心提示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河南为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创新,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创举。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发展的“第二次革命”,是下活“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这盘棋的关键一着。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社会变革 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中通盘筹划,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中统筹城乡发展的办法和举措不少,但效果不甚理想。近年来,河南一些地方先行先试,勇于探索,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突破口,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群众利益的前提下,推动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显著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初步探索出一条在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问题突出地区加快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适应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实际,是继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河南农村

口的河南,城镇化率仅为40.5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怎样探索一条新的路径,有效加快城镇化进程,把农村社会激活,这是河南推进现代化面临的重大课题。传统城镇体系只包括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城和镇四个层级,而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农村排除在外,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这对于农村人口密集地区加快城镇化是一种模式创新。新型农村社区位居城镇体系的末端,第一次把城市规划、城市文明及社会公共服务全面推进到农村,把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各种配套服务延伸到农村,可以让农村人口直接感受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放到全国来看,我国是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不可能让绝大多数人口都集中到大中城市。要真正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帮助引导农村人口就地就近过上城市化生活,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河南农村干部群众先行先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底层突破。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迫切要求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的集中表现,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居民生活相互促进、逐步融合的过程。对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来说,城乡一体化的具体体现,就是让农村人口能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均等化的社会公共服务,能够用上自来水、天然气,走上水泥路,用上有线电视、互联网,拥有较高质量的学校、医院、超市,享用水冲厕所、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如果农村仍以原始自然村落为基础,这一切都无从谈起。以教育

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这盘棋的关键一着。从一定意义上说,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是把千百万农村人口尽快从传统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束缚下解放出来的过程,是引导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追求共同富裕、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的战略基点

探索新型“三化”协调科学路子,发挥好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至关重要。从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发展的角度看,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有一个能使农村与城镇相对接的结合点。河南有4.7万多个行政村、18万个自然村,如果长期采用向自然村落“撒胡椒面”的办法,即使每年投入上百亿元,也不大可能取得显著成效。假如适度集中财力,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十年、二十年,农村社会面貌必将发生历史性改变。从土地资源有效利用角度看,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找到实现城乡土地资源优化配臵的结合点。现在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单村整治效果不明显。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既能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还能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效率,把农村建设用地或复垦转化为耕地,或转化为工业和城镇用地,确保农业和粮食生产不受损害。随着新型农村社区生活的形成,先前那种以血缘宗亲为纽带、乡土生活为根基的村落社会将逐渐消解,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法制健全、进步向上的社区生活环境。以往的村民自治开始向社区自治转型,有利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构建不同于传统行政村的全新的社会管理

农村人口不可能大量融入城市的情况下,农民群众开始了就地城镇化的探索。多年来,农民有了钱就攀比盖房子,虽然房子越盖越好、越盖越大,但由于缺乏统一组织,没有整体规划和设计,造成房屋建设混乱,道路狭窄,生活环境脏乱差,群众称之为“有新房,无新村”。基于此,新乡等地的基层干部和农民开始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探索,并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寻求在户籍管理、产权改革、社区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预计到2015年,新乡全市三分之一的农村人口将住进城市化的新型农村社区。

在此前后,郑州、平顶山、焦作、许昌、安阳、鹤壁等地各类新型农村社区也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郑州的新密市,社区的建设不仅注重完善公共设施,让农村居民享受到现代化生活的便利,而且注重保留历史文化名村,通过村容村貌、路容路貌的综合治理,着力保护、维持和塑造独特的田园风光和乡土特色。洛阳、平顶山、许昌等地还在盘活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舞钢市、汝阳县一些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领到了“集体土地”性质的房屋所有权证和集体土地使用证,部分农民以房产证作抵押拿到了贷款,农民手中的房产变成了“活资本”。通过抵押贷款,农民致富更有盼头,创业的前景也更加广阔。

新型农村社区在我省已出现多种建设模式,即:城镇开发改造模式、郊区联村集聚模式、多村整合联建模式、园区带动模式、强村兼并模式、村企共建模式。这些模式各具特色、各有优势,适合于各地不同的具体情况。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新型农村社区是根本不同于传统自然村落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体现了新的社

一流,结构上注重合理,外观上注重艺术,配套设施上注重完善,理念超前,布局科学,设计新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又经济又节省土地,与农民过去旧的住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些群众说:“以前是一辈子盖三次房,现在是盖一次房住三代人”。舞钢市张庄中心社区,请著名设计院设计,白墙黛瓦,错落有致,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已成为火爆的乡村休闲旅游点。平顶山市在全市农村普及一种理念,“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子,不建没有经过规划设计的房子”。新密市则要求社区建筑风格要讲究大气洋气雅气,经得起时间考验。这些全新的建设理念,在农村发展史上无疑是一场革命,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农村的集中体现。

坚持“三个尽量靠近”,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个尽量靠近”,就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尽量靠近城市,尽量靠近中心城镇,尽量靠近产业集聚区。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配套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形成城区、镇区、社区三个层次的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体系,各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坚持科学规划,实施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点,尽量将城郊村、镇区周边村、远离产业集聚区的村合并靠拢到城、镇和产业集聚区附近,以便将来与城、镇和产业集聚区自然连为一体。“三个尽量靠近”,包含了基层干部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体现了发展着眼长远、面向未来、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不断满足群众多方面需求的务实精神。另外,有的地市在一些传统农区围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在一些深山贫困地区围绕特色旅游产业,规划形成了漂亮的新型

要通过制定和完善财政、信贷、规费减免等配套政策,引导农村人口向社区集聚,引导各类有实力的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土地、户籍、公共服务等管理体制改革,尽快消除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障碍。在农村土地流转、房产确权交易等方面出台新的政策,确保农民能够充分享受到土地流转带来的收益,扩大和保障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涉及住房、交通、土地、人口、产业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等多方面要素,要坚持规划先行理念。制定规划要立足实际,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坚持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规划同步安排、同步推进。要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和人口等客观实际,坚持传统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外观与环境相协调,突出地域特色,做到形式多样、格调新颖。高度重视社区规划建设的文化艺术品位,努力提高社区建设质量。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坚决避免重蹈“整治—乱建—再整治—再乱建”的恶性循环。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不强求一致,不搞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

突出主体,保障权益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突出农民这个主体,规划布局、建设方式、监督管理要让老百姓全程参与,让老百姓自己选择,让老百姓的权益切实得到保障,让老百姓满意。要依托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更多地了解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意义和政策。要充分发挥我们党的

1的机制、模式、举措上拓展创新,进一步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水平。要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人地挂钩试点交易平台,通过市场配臵资源,显化农村土地价值,促进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优化配臵,以较少的指标换取尽量多的收益,实现农村土地资产效益的最大化。创新新型农村社区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和基层民主建设,健全社区和完善社区保障体系。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前不久,濮阳县西辛庄挂牌成立“村级市”,体现了农民群众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和新型城镇化实践中的探索和尝试,出发点是实现“城里有啥俺有啥”的梦想。对于农民群众的这种探索和尝试,应当充分理解、乐见其成。

互动联动,一体运作

上一篇:中国人口与民族下一篇:我也能行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