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2022-05-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小学舞蹈课堂如何更好的展现中国古诗词歌曲的魅力

摘要:诗词歌赋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其诗文中不仅含有“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篙人”的磅礴气势,也含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委婉之情。因此,诗词歌赋已然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是当代文化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小学舞蹈课堂教学中,为了提升教学的质量,以及展现我国古诗词歌曲的独有魅力,成功将古代诗词歌赋融入到舞蹈教学中,从而实现舞蹈教学和弘扬古代文化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小学;舞蹈教学;古诗词歌曲

引言

小学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关注问题,其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教育单位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其中,针对小学舞蹈教学,教师采用了融入古代诗词歌赋的教学方式,以此在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的同时,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将优美的古诗词与节奏缓慢的舞蹈相结合,从而达到提升舞蹈美感的效用,以及也体现出了我国诗词歌赋的魅力。

一、小学舞蹈课堂教学中运用中国古诗词歌曲提升学生的兴趣

小学教育所面临的受教群体,通常是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孩童,此阶段的学生多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和理解能力有限等问题,所以在开展舞蹈教学时,教师应该采用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教学方式[1]。此外,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舞蹈学习中,教师应该着重于培养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以此让学生喜欢上舞蹈课程,最终达到提升舞蹈教学的目的。而在小学舞蹈教学中运用古诗词歌曲,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古代诗词歌赋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其中有很多诗句都成为了千古名句,所以在舞蹈中结合古诗词,可以有效的提升舞蹈的艺术表达意境。

第二,将古代诗词歌赋与舞蹈相结合,还可以丰富舞蹈表达的形式,使舞蹈的节奏与古诗句相融合,进而提升舞蹈表演的整体美感。

第三,古代诗词歌赋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与小学舞蹈教学相结合,可以起到弘扬国学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展示出古代诗词歌赋的独有魅力。通过将古代诗词歌赋应用在舞蹈教学中,提高了学生对舞蹈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为学生建立了浓厚的舞蹈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进行古典舞蹈《茉莉花》教学时,可以根据《茉莉花》舞蹈的节奏特点,选用与之节奏相应的古代诗词歌赋。根据了解《茉莉花》的舞蹈节奏比较舒缓,所以教师就可以采用委婉优美的诗句如“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而当在教学《向快乐出发》舞蹈时,教师就可以根据舞蹈轻快的节奏感,寻找富有愉悦感的诗句,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此一来,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建出,和教学舞蹈相应的情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我国古代诗词歌赋的魅力。

二、小学舞蹈课堂教学中采用中国古诗词歌曲丰富教学的内容

小学舞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果,舞蹈教师只是一味的采用动作示范和反复练习,作为舞蹈教学的方法,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对舞蹈学习,产生较大的排斥心理,从而严重影响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当在教师将中国古诗词歌曲,融合到舞蹈教学中后,教师就可以根据中国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特点,创设与之相应的舞蹈动作[2]。同时也可以将优美的古代诗词歌曲,设置为小学舞蹈课堂教学的背景音乐,从而利用优美的诗词歌曲,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舞蹈学习环境,进而提升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这种运用古代诗词歌赋开展舞蹈教学的方式,成功的扩展了舞蹈教学的内容形式,从而使教师可以用更加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如此一来就增加了学生学习舞蹈的新鲜感和体验感,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运用中国古诗词进行舞蹈教学,还可以使学生深刻的了解古代诗词歌赋的内涵,以及还能够通过舞蹈,为观众展示出我国古代诗词歌赋的特有魅力,进而提升我国古代诗词歌赋的历史地位。

例如,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为了丰富教学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古代诗文,让学生自由发挥跳出与之相应的舞蹈。具体操作方式如下:教师利用多媒体功能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诗句,而后在互联网上搜索和诗句相关的歌曲旋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首诗词就可以用演唱的方式吟出,当学生听到此曲目后,就可以积极的思考采用何种舞蹈才能与诗词相匹配。此外,由于选用的多是古代诗词歌赋,所以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古代的服饰,从而提升舞蹈教学的质量。

三、运用古诗词开展舞蹈教学,既展示诗词的魅力又提升教学质量

理解能力对于学习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所以在学习中存在理解能力不足的现象,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在开展小学舞蹈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着重于学生的理解能力锻炼,以此提升學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单独抽出一节课时,用来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主要方式如下,教师挑选出具有鲜明特色的诗词歌赋,而后根据诗词歌赋的特点,进行旋律的哼唱,并且要求学生回答出教师哼唱的旋律,属于快节奏还是慢节奏。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古代诗词歌赋的魅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达到提升舞蹈教学质量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舞蹈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古代诗词歌曲,不仅可以提升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可以展现出我国古代诗词歌赋的独有魅力。此外,舞蹈和音乐存在着密切联系,也可以说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舞蹈表演中音乐可以提升舞蹈的美感,而在音乐演唱中,舞蹈则可以让演唱表演变得更加生动。因此,舞蹈教学中音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将中国古诗词歌曲制作成音乐,更能够提升舞蹈的艺术之美,也可以使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魅力,通过舞蹈表演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詹惠玲.小学舞蹈课堂中情境舞蹈教学的运用研究[J].当代音乐,2019(03):114-115.

[2]闵红珍.心随乐舞——让优美的旋律在稚嫩的心中飞扬——浅谈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性的体现[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59-60.

作者:缪奕

第2篇: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艺术魅力的体现

摘 要:为了进一步掌握中国古典文学具备的文化,开展了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艺术魅力体现的研究。随着中国古典文学诗词的不断发展,更多作者在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倾注了自己的感情,使文学诗词语言表达的音乐美更具特色;作者不仅通过描述景物的外观之美,还能够通过寄托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通过生动的拟人修辞手法表达语言展示的形象美;虽然诗词创作者无法像艺术家一样,将艺术以绘画的方式直观表现出来,但通过词汇的描述,可同样为读者呈现一种色彩意境;在诗词语言中,不乏作者对于情境的融合、交织,通过将自身浓烈的情感赋予在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以简单的文字语言,依托情思。由此可见,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凝聚着意境美。

关键词:古典文学 诗词语言 艺术魅力 体现

一、前言

中国古典文学是指用语言或汉字对形象进行塑造,从而对人类生活现状与社会真实性进行针对性的反映,究其本质,文学属于汉字文化艺术的一种体现,是文化中极具感染力的构成成分。我国的古典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其中不仅闪耀着历史的光辉,同时也属于我国发展的历史性瑰宝[1]。中国古典文学包括古代诗词、散文集等,这些作品以词、赋、曲等要素构成,在不同的代表性作品中,词句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文化表现手法不同。而正是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差异,使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也为后代人展现了一幅秀丽壮美的宏图。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历经了上千年的沉淀,孕育并诞生了中国古典文学,而这些文学作品中的诗词语言也正是传统文化的代表,这不仅是遗留物质文化的传承,也加深了历史对我国发展的影响力。根据有关文学代表作记载,我国在全世界素有“诗国”的美誉,纵观我国的诗词发展,第一部文学代表作品《诗经》问世后,截止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正所谓历史源远流长。为了进一步深入探索历史的文化,本文将以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语言为代表,对其中蕴含的艺术魅力展开深入的探究。通过分析历史佳句,感知我国历史文化的伟大,从而明确文学诗词语言之所以在市场流传的原因。

二、语言表达的音乐美

在分析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的艺术魅力体现中,必须明确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的起源,我国最早的古典文学诗词语言起源于劳动,因此在分析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能够明显感觉到语言表达的节奏美,这与农民劳作时的节奏是密不可分的,古人将农民劳作时的节奏赋予在文学诗词语言中,通过音乐美的形式使两者贯通融合[2]。通过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表达的音乐美,让人们直观感受到当时年代下农民农作的音乐美。关于这方面的历史记载,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曾记载:“声依韵”,由此可见,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中语言表达的音乐美与韵味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古人为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的音乐美,通过运用对仗、平仄等表现手法,将韵律与音调相结合,进而在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表达旋律之美。例如,在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具有代表性的五言律诗,其韵脚的处理与声调之间的变换往往是存在规律可循的,在五言律诗中的第一句一般采用在最后的韵脚处采用降调处理;第二句的韵脚处采用平调带过;第三句的韵脚处采用与第一句相同的降调处理;第四句的韵脚处采用与第二句相同的平调带过[3]。这就说明,在一首五言律诗中,能够看出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表达中的音乐美,既体现出了不同音调运用的抑扬顿挫,还能够在探索中发现其中蕴含的对照之美,进而形成朗朗上口的五言佳句。

随着中国古典文学诗词的不断发展,更多作者在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倾注了自己的感情,使文学诗词语言表达的音乐美更具特色。纵观中国古典文学诗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利用语言表达音乐美的作品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中,共进行了9次换韵,让人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诗中情感的变换,使人有百转千回、层出不穷之感[4]。总而言之,語言表达的音乐美是赋予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魅力的主要途径,通过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表达的音乐美在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中随处可见,是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

三、语言展示的形象美

在分析语言表达的音乐美的基础上,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艺术魅力还能够体现在语言展示的形象美。在分析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修辞手法中经常会看到比喻以及拟人的手法,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作者不仅通过描述景物的外观之美,还能够通过寄托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通过生动的拟人修辞手法表达语言展示的形象美。结合以往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作品,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在作品中马致远描写了枯藤、老树、昏鸦,仅用短短六个字为读者营造出萧条、落寞的秋天景色,随后一句“小桥流水人家”,更是在落寞的秋天景色中脱颖而出,表达了静谧之美[5]。由此可见,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中的语言虽然简短,但在刻画场景方面却能够起到强有力的表达,仅通过实词的描写就能够延展出虚词的内涵,不得不说将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的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语言展示的形象美。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的叙述在性质上属于平面叙述的方式,没有图像、声音等要素,但却能够打造出立体的场景感,也就是说,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是具有空间塑造感的,能够达到图像、声音向人们展示的效果。通过语言展示的形象美,实现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的情感交融,突出语言艺术魅力在形象美中的艺术表达。

四、语言呈现的色彩美

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的艺术还体现在对事物的描述层面,在中国古代时期,我国的诗词创作者对于事物色彩的描述能力并不低于现代画家。虽然诗词创作者无法像艺术家一样,将艺术以绘画的方式直观表现出来,但通过词汇的描述,可同样为读者呈现一种色彩意境,从而唤醒读者对景观事物的联想,当读者产生在阅读中产生与诗词创作者的情感共鸣时,其产生的作用远不低于图像艺术,可将此种表达方式近似的看作对颜色的表述方式上。以诗人杜牧创作的《山行》诗词为例,当中表达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话中便着重的对色彩艺术进行了表达,重新审视这一诗句,杜牧对“枫叶”的彩色进行了描述,严格的把握了在秋天节气中叶子的颜色,此种描绘方式不仅可以使读者在阅读诗句中联想到秋天的景象,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读者对“秋色”“秋味”的抽象性思考。

除上述提出的代表性诗句案例,古代诗词创作家还乐于使用色彩进行景物的协调性对比,通过不同景物的对比性描述,从而表达一种抒情的氛围。以叶绍翁创作的诗词《春园不值》为例,其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诗句中,“红杏”代表“红色”;“春色”又可看作“春意盎然”,代表“绿色”,此种对春天的描述方式不仅彰显了“红色”的夺目,也对人情世故进行了隐喻,并以春天作为背景衬托,使得整体画面更为协调。在创作中,诗人常将具备对比性的词汇交融在一起,并按照动静搭配的方式进行创作,此种方式不仅给予了读者在欣赏中对诗词的节奏感,同时也使诗人的心境一览无余。总之,色彩美的呈现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也是精髓。

五、语言凝聚的意境美

综上上述对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艺术魅力的体现的分析,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所独具的凝聚力能够体现出丰富的意境美。在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不乏作者对于情境的融合、交织,通过将自身浓烈的情感赋予在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以简单的文字语言,依托情思。由此可见,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凝聚的意境美,对于作者的文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者在用词方面必须反复琢磨、推敲,找到最恰当的词汇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通过文字语言凝聚成为一种意境美。古人对于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的意境美具有很高的追求,认为意境美是自身无限畅想发挥的空间。在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赏析中可见,诗词书画往往是并存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体现语言凝聚的意境美,使中国古典文学诗词的审美意境能够上升一个层次,真正意义上达到“诗画合一”的高度,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表达语言凝聚的意境美中较为突出的为张继的《枫桥夜泊》,通过“江枫渔火对愁眠”,表达出静谧的江枫与炽烈的渔火之间的意境美。再利用“夜半钟声到客船”,表达出钟声与客船之间的意境美,让读者在阅读时仿佛也能够听到远方的钟声映入耳畔。在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中充分利用语言凝聚的意境美,能够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受。

六、结语

本文从语言表达的音乐美、形象美、色彩美与意境美,四个层面,开展了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中艺术魅力体现的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可知,中国古典文学带给我们的是难以言表的艺术情怀,也是我国文化精神生生不息的一种体现。之所以文学诗词流传至今,不仅由于诗词中优美的词句,更是由于其中慰藉心灵的意境。当读者对文学诗词进行深入剖析时,便可与作者产生心理层面的共鸣。生活在低谷中的人,在阅读诗句时,会产生与作者相同的困苦情绪,但在此时深入剖析诗词的含义,又可在诗句中找到人生前进的动力。因此,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语言带给人的力量是无限的,而尽管本文此次研究提出的论点较为全面,但却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感知当时创作时代的文学的本质艺术,为此还需要在后期的研究中深入挖掘与剖析。

参考文献:

[1]王强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与女性命运书写——以《西厢记》《牡丹亭》和《红楼梦》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2]陈建,魏榕.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以《和汉朗咏集》《今昔物语集》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

[3]余祖坤.文本阐释的多样性与有效性——“文本世界的内与外:多重视域下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2018.

[4]倪秀华.翻译研究中意识形态归结论的局限——以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中国古典文学简史》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

[5]洪忠趣.品“竹”魅力构建诗词生活化课堂——以郑板桥《古诗二首》教学例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

(作者单位:武昌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黃倩(1979-),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化。

作者:黄倩

第3篇:古诗词课堂教学的魅力

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有音乐美和建筑美,形象美和建筑美,精神美和个性美的审美特征。实现古诗词教学的审美目标就要反复吟诵古诗词,体会音乐美和建筑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准确把握古诗词意象含义,体会形象美和画面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走进古诗词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体会古诗词的精神美和个性美,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古诗词;审美教育

人既有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审美需要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审美教育就“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随着时代进步,审美已经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素质提高的迫切要求。苏联教育家卡洛夫指出:“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语文学科的古诗词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一、教材中古诗词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们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古典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形式,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意味深远的艺术境界使我们长久的探讨和回味,享受审美的精神盛宴;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更值得我们去研究,获到精神的陶冶和优秀文化的熏陶。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词具备典型的审美特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1.音乐美和建筑美。古诗词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鲜明的节奏上,因为汉字音节的特殊性,形成了诗词的顿、逗、韵脚等节奏特点,而汉字的平仄、音调的规律性变化形成古诗词音韵上的和谐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达到音乐美的效果。诗工整对仗的格式,词错落有致的句式,形成古诗词建筑美的特点。音乐美和建筑美的特点为古诗词的艺术表现力锦上添花。

2.形象美和画面美。古诗词中描绘的形象丰富多彩,陆上的草木鱼虫、原野山川,天上的星河日月,描绘的画面从能俯瞰群山的东岳到奔流不息的黄河,从雄壮辽阔的大漠到小桥流水的江南,既奔赴到塞外与敌军争锋对决的沙场,也享受山水田园宁谧之美……走进一幅幅生动形象的自然之美画面,展现社会生活的广阔之美。形象美和画面美提升了古诗词的境界之美。

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编入的优秀篇章,具备鲜明的审美特征,是宝贵的审美教育素材,古诗词教学应结合古诗词审美特征设计教学实现审美教育目标。

二、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的目标。

语文课程总目标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语文教学就要充分重视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目标就是要在古诗词教学中,以其深刻的审美内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审美能力,培养健康向上又有品位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进一步挖掘他们善于发现美,敢于创造美的能力,由审美的知识教育上升到能力教育。要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就要根据古诗词的审美特征设计我们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学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的目标有:(1)培养审美感知能力。(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3)培养审美想象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4)培养美好的情操,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为实现语文古诗词审美教育目标,针对古诗词的审美特征,教学过程中可运用以下的途径加强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实现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的途径。

1.反复吟诵,体会音乐美和建筑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美学大师朱光潜曾经说过: “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学习古诗词,首先要会读,而且要读得有节奏韵律,富有感情,真正体会到古诗词的美,才能读出其中的美感。要结合古诗词形式美的特点来品味古诗词的音乐美和建筑美。第一,示范吟诵,初步感知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古诗词整齐对仗的结构富于建筑整齐划一式的美,古诗词格律的平仄关系有固定模式也有巧妙变化,需要在示范吟诵中准确把握其中的节奏和韵律。如吟诵《山居秋暝》,首联读得要平,体现雨后山村空旷宁静,颔联声调要稍稍提高,表现明月高照,清泉流动的画面。颈联的动词“归”、“下”应重读,起到强调作用。听录音或教师示范诵读,使学生在古诗词韵律中初步感受古诗词的美。第二,要学生反复吟诵,体会古诗词的语言。古诗词短小精炼,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学生诵读。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可朗朗出声地诵读,可低唱慢吟地诵读,培养语感。古诗词具体深刻地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只有反复地吟诵,仔细去揣摩,才能体会出这些蕴含在字面之外的美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渐渐培养起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2.准确把握古诗词意象的含义,体会形象美和画面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含义有其特定性和多变性。被称为“花中四君子”的梅、兰、竹、菊,不仅仅因为它们本身的美——梅花的娇艳之美、兰花的洁白之美、翠竹的挺拔青翠之美、菊花的缤纷绚烂之美给我们呈现的形象美感,更因为它们特定的文化含义从古至今都备受推崇。梅的凌霜傲骨,兰的洁白无暇,竹的正直气节,菊的隐逸高洁,从物的形象延伸到人的品质,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之美。诗词中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很多。柳代表惜别,“扬子江头杨柳青,杨花愁煞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黄昏时分,梧桐“更兼细雨”(李清照《声声慢》)写满的点点滴滴哀愁;“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的红豆充满相思与牵挂;“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登高》)猿啼代表的悲凉;“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的鹧鸪充满愁思……这些意象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就因为它们特殊的含义,使意象富有情感和诗意,给我们展示了广阔的画面美。

诗人的感情会变化,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会产生变化,这就使同一意象在不同诗篇中有了迥然不同的含义,这就形成了意象含义的多变性。“秋”:古人常悲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秋风落叶起,凄凉愁情即至;但刘禹锡的《秋词》却不然:“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面对秋高气爽诗人豪情壮志油然而生。“花”:花的意象含义也是丰富多彩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纵马看花的志得意满,此时百花灿烂添喜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挥之不去的淡淡愁绪,此刻落花添伤感。“水”:水的意象更是千变万化,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大气磅礴;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妩媚动人;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肠百转……因为意象含义的变化,读者感受到的形象美也在变化,脑海中呈现的画面美在不断的延伸和拓展。因此,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古诗词内容分析意象的深刻内涵,体会古诗词的形象美和画面美,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走进古典诗词意境美,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走进古诗词意境,才能进入审美境界。“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要教育学生善于体会美的形象意蕴,走进美的意境中,发现其审美价值。

第一,咬文嚼字,品词品句,形成直觉思维能力。教学古诗词时,应先讲清字句,着眼于诗意、词意,然后再启发学生体会诗情,才切实有效。如欣赏王维《使至塞上》,其中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抓住“直”、“圆”两个字,仔细咀嚼其中的韵味,这两个字用的似乎可否换成其他字代替。《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段就记述了她读王维这两句诗的深切体会:“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是咬文嚼字后感受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第二,大胆展开想象,描绘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审美教育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句没有而生活中与此相关的生活形象和画面想象出来,丰富到诗句中去,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体会精神美和个性美,培养美好的情操,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同时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文化就特别强调美与善的统一。美育利用美的形象进行教育,提高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并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以引起内心的共鸣,使学生爱美恶丑、从善拒恶,抵制颓废思想情调和庸俗生活方式的侵蚀,养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就要充分理解古诗词的精神美和个性美。

第一,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精神之美,渗透品德素质教育。有人说过,为文即为人。古诗词的创作出自不同作者的手笔,作者借诗词作品表达内容,抒发情感,寄托理想,不同的作者创作的作品思想内容各异。在这些思想内容浩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精忠报国、誓死效国的岳飞赤胆忠心;弃官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高风亮节;心系天下苍生、忧国忧民的杜甫高度使命感;浪漫不羁、飘逸洒脱的李白高洁形象……这些人物身上具备的优秀品质令人可敬可叹,这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与品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精神美和个性美逐步渗透品德素质教育。

第二,分析相近题材诗词作品或诗人、词人的不同精神内涵,把握古诗词体现的个性之美。同样是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浪漫凝聚着忠君爱国的深沉美,李白的浪漫拥有自由洒脱的飘逸美;同是山水田园诗人的王维和孟浩然,孟诗体现大自然清新宁静之美,而王诗则是一种静谧闲适超尘决俗的禅宗境界之美;同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词体现清新高雅之美,而柳永的词体现风流绮丽之美……每一个诗人、词人都有他们独特的个性美。

在古典诗词中,这样富于精神美和个性美的古诗词数不胜数的,品德教育应在审美教育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使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于润物细无声中,春风化雨般渗透品德素质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以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中国古典诗词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形象美和画面美,精神美和个性美的审美特征形成了高度的审美价值。实现古诗词教学的审美目标首先要反复吟诵古诗词,体会音乐美和建筑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在解读古诗词时要准确把握古诗词意象含义,体会其中的形象美和画面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同时大胆发挥想象力,创设情境,走进古典诗词意境,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更要从人物形象上体会古诗词的精神美和个性美,促进学生培养美好的情操,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我们的语文教育就应该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挖掘其中的审美教育元素,发挥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对审美情趣、道德修养的巨大促进作用,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美的熏陶,心灵得到进一步升华,最终以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万福成,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5]文勋.诗词审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6]王建疆.修养 境界 审美:儒释道修养美学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童慶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224

作者:王海清

第4篇: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伤情离别,吊古怀今,社会生活,政治风云,无不在诗词中体现。任凭时光流逝,无不让人沉醉心迷。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

魅力

意境美

风格

中国是诗词王国。中国的诗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以及元人小令,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三千年来,中国诗词,以其丰富的内涵,清丽的神韵,优美的语言和铿锵的音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中国的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充溢在人们的生活里。像《诗经》的《关雎》篇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咏叹爱情的诗句。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则成为人们追求的真理和不断完善自我的格言。李白的《静夜思》经常在人们思念家乡时引起共鸣。王维的“身在异地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给历来的游子引发了无限深沉的怀念亲人之情。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哲理,指导人们在遇到困难时要重拾信心,勇往直前,胜利就在前方。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之一,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所以今天的我们才能读到这么多意境如此之美的诗词。杜甫《绝句六首》其六:“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这首诗描写得简明扼要,但却抒写“不尽”,留有余味,制造出了含蓄委婉的意境美。类似的还有元稹的《行宫》中的“寥寂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平时的语句含蓄地写出了宫女青春已去,闲坐谈论往事的幽怨之情,体现了含蓄的意境美。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则表现出一种情高韵远的意境美,作者运用自身感官,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使大自然的万物都具有丰富的神韵美。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则是一组动画连拍,先是细雨“草色遥看近却无”,细雨飘落,小草冒芽,却又远看似有,近看却无。诗人巧妙地把握住这个“似有若无,似动若静”的瞬间和特点,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七个字,转达春天悄然而至的脚步。而读者似乎看到了成千上万的嫩绿的小生命在涌动,闪烁,在轰轰烈烈地成长,长到“绝胜烟柳满皇都”。这种动态的表现手法,带给读者的是动态传神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提高了诗歌的文化品位,增强诗歌含蓄隽永的思,更能诱发人们去探索诗歌蕴藏的美学意蕴。

种类繁多的风格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的构成者,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大致有雄浑、婉约、典雅和平淡四类。

雄浑风格的诗词饱含着炽烈的感情,写景叙事,极排比铺陈之能事,布局运笔变化多端,充满着强烈气势。如杜甫《画鹰》、《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豪放是指豪迈放纵的风格,具有热烈奔放的感情,大胆奇丽的想象,恢宏的气魄。代表作有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悲慨是指悲壮慷慨的艺术风格,充满了悲凉苍劲的美。 如陈子昂《登幽洲台歌》。

婉约类。婉约是一种委婉曲折,甚至“情致缠绵,音调谐婉”的艺术风格。它具有细而柔,细而曲的特点。如钱起的《归雁》,作者通过咏雁抒发羁旅他乡的哀愁,创造出悠缓缠绵,凄清哀怨的幽美意境。杜甫的《春夜喜雨》诗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的心情,抒情之线绵邈悠远,细节安排幽婉缜密。词中婉约类风格的作品更是不可胜数,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等均属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可以将细致幽婉,绵邈悠远的“缜密”,造诣超妙,耐人寻味的“超诣”,委婉曲折,欲露还藏的“委曲”,意在言外,含而不露的“含蓄”,感情深厚,笔意含蓄的“沉着”,归婉约类。

典雅风格的诗词高雅脱俗,表达的感情真挚。其代表作品有王维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这首和诗写了早朝前、中、后三个阶段,写出了大明宫早朝的气氛和皇帝的威仪,同时,还暗示了贾至的受重用和得意。作者不和其韵,只和其意,雍容伟丽,造语堂皇,格调十分谐和。再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三) , 李白的《赠孟浩然》,王维的《山居秋暝》、祖咏的《终南望馀雪》等等均具典雅之美。

平淡风格的诗词表达的感受与自然景物融合无间。。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杜甫的《客至》、柳宗元的《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等等。“形容”品是专门讨论表现技巧的,即诗人的描摹客观对象时, 要把握客观对象的本质,恰当真切地表现它们的内涵精神, 如李商隐的《蝉》, 这首咏物诗,就是抓住了蝉的特点, 结合作者的情思,真切地“为情而造文”的。“精神”一品则是神气清明, 生气勃发的艺术风格。其 特点 是诗中必须有精神透出, 显得生机勃勃,流溢于纸上, 使塑造的艺术形象充满着生命力。如杜甫的《绝句四首》 (其三) , 全诗一句一景四幅独立的图景, 四句景语真切完整地表现了诗人复杂细致的内心思乡之情 。而“流动”品是一种气脉流转的艺术风格。诗歌风格的流动之美,往往是作家感情的充沛和连贯, 思路的畅达和流转,语言的自然和委婉,音节的悠扬和回环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古典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向我们展示出一个绚烂多彩的世界。我们不仅从中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丽,更体会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徐娅芬

201013011313

109班

第5篇: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语言美。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首先是它的语言美。具体表现在它的辞采丰富,表意精准、凝练。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其遣言也贵妍”,刘勰《文心雕龙》更是直接点明:“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强调诗词遣词用语的重要性。故而中国古典诗词炼句、炼字、诗眼等艺术手段,以求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推敲”二字的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改诗用“绿”字的故事,诗圣杜甫“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表达的正是对诗词语言表达准确、形象、精炼的极致追求。

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美还表现在它的形式美和音韵美。任何文学艺术的创作,都要以外在的形式和具体的结构来体现,诗词的创作也不例外。特别是汉语有一个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显著不同的特点,就是使用单音节字,字与字之间搭配组成词,由词再组成句,由句再组成文。因此,对中国文学来说,最基本的成分就是字。要想诗词流畅、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就要考究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声律。因而,我们经常见到中国古典诗词常用双声、叠韵、叠字、比喻、对偶等修辞方法,并要求诗句、词句在对仗和格律上长短一致、工整对称,既易于记忆、朗读,又富有音韵之美。

从《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到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再到唐初,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出现,诗句开始形成讲究平仄和押韵的规范,篇幅字数固定,结构规律上,都有了一定的格式。最终,讲究形式和音韵的格律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基本形式,之后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更是具有统一的词调和曲牌,依据不同的词调曲牌来表意。诗词的形式和格律,重缓急相间,长短有致,抑扬顿挫,韵调谐和,大大丰富了诗词的表现力和艺术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自然美。

这种自然美展示的是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的大好河山,蕴含的是中华民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诗意理念。

在这里,有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异域风情,有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江南春色,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山水田园,有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湖光天色,还有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等诗词,不胜枚举。

诗人、词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讴歌不是作为旁观者的欣赏,而是把自然作为交流和倾诉的对象,达到物我相融、物我相忘、人与自然共生共长的境界。于是,便有了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有了韩愈眼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的桂林山水,有了姜夔感叹“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中国古典诗词直观鉴赏,表达的是对自然的热爱,但根本目的更多的还是借物言志、寄情山水、感悟人生。

也正因为中国古典诗词所标识的自然景象,让散布在中华大地冰冷生硬的地理景观和山水楼台,有了精神的支撑、人文的温度。我们心中的苏州,成了寒山寺,成了“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想到的武汉,是黄鹤楼,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我们遥望的西域,是玉门关,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即便未曾到过的地方,也成了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熟悉的“故乡”。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真情美。

这种情是深沉的爱国情。从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到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其因祸福趋避之”。中国古典诗词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三千年中国文学创作和发展史的全过程。

这种情是浓烈的思乡情。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 贺知章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最典型的故事是:南朝陈伯之原是齐的将军,齐亡于梁后,他恐怕为梁所不容,便投到北魏去;梁丘池写信给他劝他还是回到祖国来,其中最有名的几句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旗鼓,感生平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陈伯之读了这信,想起自己的乡土,果然就带了军队回到祖国来。这些古典诗词中的一草一木、一唱一吟,无一不是朴素、浓烈的乡土之情。

这种情是执着的男女情。我们可以在《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见证古老的爱情誓言,在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中感受绵绵思念,在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体会温情共勉,在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中遥想他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在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感触离别时的无限伤感。

这种情是真挚的朋友情。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再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不可或缺的还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表达的难舍骨肉亲情。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意境美。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诗词整体的美学价值在于意境。意境美是诗词美的最高体现,是鉴定一首诗词好坏的关键因素。

所谓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主观 情感赋予一定的艺术形象,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特有的“境象”。简而言之,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不限于作品本身,而是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刺激读者产生联想和共鸣,达到言尽意无穷、思无崖的效果。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在含蓄。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一直以来崇尚委婉含蓄,忌浅露直白,认为作品必须含蓄委婉,才能达到意味无穷的效果。《文心雕龙》提出:“隐义以藏用”;“精义曲隐,无伤其证言,微辞婉晦,不害其 体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杜甫《绝句六首》“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这首诗虽然描写得简明扼要,但是抒写“不尽”,留有余味,营造出了含蓄委婉的意境美。“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看似单纯的写景,其实是在含蓄的描写中,寄予了微妙深远的联想。把怀念故乡之情和人生的漂泊感展示得淋漓尽致。再如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面上看是在咏歌洞庭湖的阔大气象。但诗作的真正的目的并非在于描绘洞庭湖的浩瀚阔大气象,而是借此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垂青援引,因为通过“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已将自己不甘寂寞、希望引荐的意图含蓄道出。

苏轼的《蝶恋花》更是充分体现了委婉含蓄的诗意境界:“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全词貌似一幅游春图,但却是表现诗人对人生的深邃思考。暮春的自然界,花败飘落,柳絮轻飞四散,芳草滋生,表现出诗人的彷徨迷惑。而“佳人”与“行人”,在词的深远境界中,纯粹偶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种种矛盾的思索中产生一种漂泊的情感,表达出诗人对客观现实中美的眷恋和内心世界的矛盾苦闷,以及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从而创设了诗词委婉含蓄的高远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在动感。我们生活的现实生活是生生不息,始终处在变化之中,生命之气、精神之韵均在流动中得以体现。诗词的意境必然要体现出精气神,让读者真正入境,感受到一种动态的美。

这种动感体现在古典诗词对动词的运用,即将原本静态的事物活跃起来,例如杜甫“轻燕受风斜”,通过动态描摹,把燕子风中的飞动轻盈之态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再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举北宋词人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初花弄影”的实例。还有一种动感,是通过动静对比或以静衬动来实现。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又像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清新、明净的暮秋意境,令人有心胸荡涤之感。整首诗意境优美,展现出一幅流动的画面,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在传神。即让读者在品读诗词中有一种理性的领悟,明了诗词所蕴藏的哲理,起到自省、警世、启发、鼓舞的作用。这种诗词不再是赏玩的身外物,而是深入内心和精神世界的力量和价值。

例如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焕《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朱熹《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诗词。最为典型的是杜甫《登高》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境界之壮阔,对读者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中国古典诗词带给我们的是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是慰藉人生的文化滋养,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芸芸众生,自是不能都成为诗人、词人,但我们可以从古典诗词中感知诗心,充实诗意,在面对物欲横流、人生跌宕、艰难困苦时,找到走向远方的自信与动力。

第6篇:中国历代爱情诗词的经典魅力

稻草离殇

在我学习中国历代爱情诗词的时候,心中有种莫名的感动,因为在这里我可以接触到人生最脆弱的东西——感情,也许我的说法有点牵强,但是每个人的爱情观都是不同的,或者是你有你的黎明之前,我有我的黄昏之后。

学习爱情诗词让我懂得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执著;还有“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真挚爱恋;更有“恨不相逢未嫁时”的遗憾和痛心。曾经的山盟海誓、天长地久已经空老了红颜,唯有亘古不变的是思念;古佛青灯之下的约定已不知了去向,弥留的只是千古空余恨;只是因为你有你的早晨,加了糖的咖啡依然是苦的...... 爱情诗词的韵味,就像一杯醇酒,千里飘香、历久弥新,愈老愈香醇;有时候还像一杯香茗,淡点儿是品味,浓点儿就是生活;它的魅力就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厌的情歌,甜甜蜜蜜、长长久久。

品味爱情诗词让人有喜有悲,喜者“有情人终成眷属”,悲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过去的天为鉴地为证,永远不离不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已随风逝去,正如李商隐所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而如今只有独守空房,闲上栏杆,望断天涯路,肠断白蘋洲的惆怅和落寞,有道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言有穷而情无终,中国历代爱情诗词的经典魅力无异于它的思想、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以及诗句中所包含的意象,有了以上几个方面文章,定有深刻的内涵和无尽的韵味。

思想上主要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作者通过诗词来表述心中的喜怒哀乐,喜者是久别重逢、家庭团圆、洞房花烛,哀者生死别离,抑或“白云千载空悠悠”。有很大一部分的诗词是男性站在女性的角度上写出了少女或是妇人心里对爱情美好的向往和憧憬,这也许跟古代封建社会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有很大的关系,当时的人们崇拜大男子主义,一腔热忱的爱只有女人去表达,不是他们不敢言爱,只是不能言爱,因为他们只知道男儿志在四方,却不明白男儿也有情。而女性作家直抒胸臆,直接写出对爱人的思念和依恋,李清照的一首:“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出了对在外地为官的丈夫的思念。

纵观爱情诗词的内容,不过就是慢慢爱情路上的一个小插曲——相识、相知、相亲、相爱,悲伤点就是相离。在情窦初开的年华,爱情是那么的美妙,像风像雨、像花像蝶,可他们却不知道真正的爱情要的是什么,是甜言蜜语?是同床共枕?那真是千错万错,要的是风花雪月,是化茧成蝶,是为了你我愿化身石桥,经受五百年的风吹雨打,这还不能被称之为轰轰烈烈。当和自己心仪的人幽会的时候,那种亲密和倾心,使自己的的爱情海绝了堤,恋人温柔的问候和抚摸使得你心驰神往,甚至有一点点的瘫痪,当你们在花前月下,你静静的躺在他的怀里,微风阵阵拂过你娇羞的脸庞,桃红的两腮全是幸福的爱意。

热恋时的快乐是很短暂的,如果他们的缘分注定会长久,在婚姻的殿堂他们会享受到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洞房花烛,瞬间的甜蜜冲昏了他们迷恋的头脑。当山河破碎的时候,他们经受着分别的伤痛,曾经的甜言蜜语已不知了去向,爱的诺言随着分离苍老了思念,相隔两地的挚爱只能用信笺来传递,正是:“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这样的问候让他们感到家的温馨......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自由恋爱在古代虽然不少,但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让多少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让多少的结发夫妻没有了甜言蜜语,虽然他们的爱是忠贞的,但致死没有一句我爱你或者是跟你一辈子我很高兴,而有的只是悼亡,“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何等的凄凉、痛楚,昔日的快乐只能用泪水来做偿还...... 经常说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很多作品都有不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传说、典故)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诗人的感情真切而又深藏。

爱情诗词中有很多意象,从不同的角度委婉的表达出诗人的心中的那份深藏已久的爱意,意象大概可以分为三类:植物类、动物类、景物类。其中植物类有“杨柳”、“芳草”、“花卉”、“芦苇”等,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白居易《长恨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动物类有“鸿雁”、“鸳鸯”、“黄莺”、比翼等鸟类,“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只羡鸳鸯不羡仙”、“在天愿作比翼鸟”( 白居易《长恨歌》)。景物类有“明月”、“楼”、“庭院”、“兰舟”、“江水”,其中有“蓬莱宫中日月长”(白居易《长恨歌》)、“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蝶恋花》)、“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 中国爱情诗词的经典魅力无处不在,也许在一场婚礼上新郎的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新娘的一句“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可以让他们在婚姻的殿堂的幸福一生,让彼此感受到了对方的情意和爱意,温馨浪漫的气息围绕着他们的生活。在爱的海洋中陶醉着,真是“承郎顾盼感郎怜,谁拟欢娱到百年。明月比心花比面,客容美满月团圆。”

第7篇: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2017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终于在中央一台和我们见面了。在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中,著名的主持人董卿和撒贝宁化身班主任,任嘉伦、吴磊化身为课代表,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前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柯洁、朗朗带我们和科技面对面,王宁、理查德带我们领略文字的魅力。

在这期节目中,给我影响最深、感触最大的是第四课“文以载道”,许爷爷用自己独特的译法,让中华诗词走向全世界,著名京剧演员王佩瑜用京剧念白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京剧和诗词的结合更是令人眼前一亮,心潮澎湃。

古典诗词展现出中国历代的气节,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骨气。字里行间透露出那一丝韵味和意境,回响着中华几千年来的荣耀和自豪,品读着古典诗词,仿佛置身于几百年前和作者一起漂泊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也是一名古典文学的狂粉,我对诗词的热爱是源于中国诗词大会。“腹有诗书气质华”,每一人看上去都那么的自豪,他们对答如流,我不禁有些羡慕。从那以后,我期期必看,经常天和父母一起背诗,和小伙伴们玩飞花令。在诗的海洋中我能体会到很多我从来没体会到的乐趣。每当在看到美景时,自然而然的一句诗都能带来无限自豪。我能体会诗人的心情,做他的知音,能随着他的心情一起起起落落,可以和他一起感叹大自然的美景,一起为祖国的兴盛而拍手叫好,一起为友人的离去而叹息,这就是诗词的魅力。 我喜欢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喜欢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清新;喜欢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悲哀;喜欢“蒹葭苍苍,白露未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遇见;喜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离别;喜欢“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春景;喜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景„„

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我们在吟诵千古佳句,我们也在体会人间百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诗词永远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

看完了《开学第一课》,我立下了目标,我要努力学习,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让世人为中国骄傲,做一个爱诗词,肯奋斗,为国效力的好学生。

第8篇: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风格,尤以其含蓄深远的古典韵味最具魅力。

关键词:历史、建筑特点、建筑风格

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周文王的时候就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直至汉朝,中国造园艺术一直处在萌芽期,期间主要是皇家苑囿,造园的主旨、意趣很淡漠。到魏、晋、南北朝时,是造园艺术的形成期,初步确立了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原则,逐步取消了狩猎、生产方面的内容,而把园林主要作为观赏艺术来对待。除皇家苑囿外,还出现了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隋、唐、五代可看作成熟期。不仅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多样,而且从造园艺术上讲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由于文人直接参与造园活动,从而把造园艺术与诗、画相联系,有助于在园林中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境界。宋朝时,造园艺术进入高潮。不仅造园活动空前高涨,而且伴随着文学、诗词,特别是绘画艺术的发展,对自然美得认识不断深化,当时出现了许多山水画的理论著作,对造园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随后的元朝,却一直处于滞缓状态和低潮。到明、清时,造园艺术再次达到高潮。造园活动无论在数量、规模或类型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造园艺术、技术日趋精致、完善;文人、画家积极投身于造园 活动。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专业匠师。不仅是人才辈出,而且还出现了一些造园理论的著作与专书。

悠久的历史给中国园林艺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痴迷于探索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特点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

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

形、地貌。如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

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

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

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

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其次是建筑体体量是宁小勿大且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因为自然山水中,山水为主,建筑是从。与大自然相比,建筑物的相对体量和绝对尺度以及景物构成上所占的比重都是很小的。如拙政园的小沧浪,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

总之,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而且风景是主体,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

1、表现含蓄

含蓄效果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追求含蓄有关,在绘画中强调 “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

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含

蓄莫测。往往巧妙地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

得含蓄的效果。如首先在门外以美丽的荷花池、桥等景物把游人的

心紧紧吸引住,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和圆内

较高的建筑,看不到里面全景,这就会使人引起暇想,并引起了解

园林景色的兴趣。北京颐和园既是如此,颐和园入口处利用大殿,

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

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倍觉美不胜收。江南园林中,漏

窗往往成为含蓄的手段,窗外景观通过漏窗,隐隐约约,这就比一览无余地看有生趣得多。如苏州留园东区以建筑庭园为主,其东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各种式样的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当游人在此游览时,使人左右逢源,目不暇接,妙趣横生。

2、强调意境(主要研究)

中国古典园林如同中国古代的诗词,有着深远的意境。景与境就是这种园林造景艺术中不同的两个空间范畴。景是实物空间,由建筑、山石、水体、树木所构筑而成,是有形、有尺度、有比例的,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而境是景所带来的思想空间,是无形的、无限的,无比例、无尺度的,由景物而产生的想象空间。其中植物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主导作用。古人造园植木,善寓意造景,选用花木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如松的苍劲、竹的潇洒、海棠的娇艳、杨柳的多姿、蜡梅的傲雪、芍药的尊贵、牡丹的富华、莲荷的如意、兰草的典雅等。特善于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表达人的一定的思想感情或形容某一意境,如“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表示坚贞不渝;“留得残荷听雨声”、“夜雨芭蕉”,表示宁静的气氛。海棠,为棠棣之华,象征兄弟和睦之意。枇杷则产生“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石榴花则“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宜多。”树木的选用也有其规律:“庭园中无松,是无意画龙而不点睛也。”南方杉木栽植房前屋后,“门前杉径深,屋后杉色奇”。利用树木本身特色“槐荫当庭”;“院广梧桐”,梧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赏心悦目。

景是物质的,而境是精神的。

中国园林的意境,即突破小空间,进入大空间。中国园

林的建筑,其审美价值不在本身,而在于能使大的视野由小变

大,丰富人的审美感受。比如窗户。西方教堂的窗不是让人往

外望的,因为它高于人的视平线,主要作用在于透过暗淡的光

线,造成一种神秘、崇高的气氛。而中国园林的窗则是为了使

人接触大自然。例如,园林中常见的“亭”,结构很简单,屋顶,

加上几根柱子。没有墙壁的阻挡,能更好地把外界无限的景物吸收进来,突破有限,进入无限,让游览者心中涌现一种人生感、历史感。比如“兰亭”,亭子本身并不怎么出众,可是《兰亭集序》明确指出“眼观宇宙之大,俯察品内之盛”,在一个小小的亭子里,让人接触到四面八方的自然景物,感到一种生机,从而引发人生感。《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即是以广阔的空间包含人生感悟而形成独特的意境美的。

“景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结语:悠久的历史,独树一帜的风格,充满诗情画意的设计,以及含蓄深远的意境,赋予了中国古典园林无尽的魅力。尽管很多人已经游览过多次各古典名园,却依旧在探索,试图揭开中国古典园林的那一层层神秘美丽的面纱。时代在发展,中国古典园林却不会被取代,而是被人们珍藏,并不断给予现代园林师无尽的灵感。参考文献:彭一刚编著《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萧默编著《建筑意》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

肖英编著《传统文化建筑》中国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8

周维权编著《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论文网在线

第9篇:浅论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中国画一般指中国人所作的画,但我认为在广义上我们可以把中国画理解为有中国风味、具有中国的画作魅力的画。

中国画也许不会被商人看重,所以在市场上中国画的价值不到西方画的1%,然而在内行看来,中国画一直处于世界的前端,而且举世公认。当毕加索见到张大千的时候,他说:“我最不懂的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跑到巴黎来学艺术。在这个世界上谈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而日本的艺术又源自中国;第三是非洲有艺术。除此之外白种人根本无艺术,根本不懂艺术。”毕加索还曾拿毛笔学中国画。法国第戎国立美术学院耶西斯曾对林风眠先生说:“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么宝贵优秀的传统啊。怎么不好好学习?”苏联艺术科学院院士B.H.彼德洛夫教授惊叹:“喜马拉雅山般宏伟的中国画。”他还说过,“中国画是哲学,是诗歌,是寓意的顶峰”。吕无咎女士在高雄办画展的时候,曾有著名的法国印象派大家拿着《六祖坛经》请她讲解,而吕女士却木讷不置一词,最后惭愧的说她不曾学过。法国画家大惊:“你们中国有这么好的绘画理论,你都不学,跑到我们法国来,究竟想学什么呢?”

凡是有造诣的艺术家对中国画都评价颇高、刮目相看,那么中国画的魅力到底何在呢?有两句经典的古话道出了中国画的真正魅力,一句是“画者,心印也”,另一句是“画者,文之极也”。

中国画,画的不仅是人物花鸟,更是心,是一种根据物像的神态情韵、画家的主观情感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酝酿于心、行之于笔、留存卷轴的意境。见过大家作画的必然知道中国画作的惊人之处,灵感既来,挥毫泼墨,霎时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山野白鹤、古今人物便现于缣卷。不必像达芬奇作画那般在案几上摆个鸡蛋观察临摹,若如此,画的就只是案几上的鸡蛋、教堂里的大钟;而中国画家画竹画的是胸中之竹,画人便是画心中之人。中国画,状物传情皆传神,以形写神、以物达意。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传神论”。“传神论”从微观上讲,在描绘传达人的气质、气息、本质及神韵; 从宏观上讲, 是通过画面的整体效果,体现画家创作以及审美体验中喻知观众的精气神。

中国画的美在意境,而意境之美在于作画者所散发的文墨之气。文化人本清高重修养,再加上道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天人合一的影响,大朴、简约、清静、无为便贯穿于中国画发展脉络的始终,意境就出来了。一副佳作,赋一首好诗,题几个大字,戳一方印章,你看,那味道是如何的高雅芬芳。看着画,你便能想象那作画者是怎样一位风度翩翩的文人骚客了。中国的画正是加入了这些文人的文气情韵才得以让无数西方大家叩拜。

从画实物到画意境,从画物到画心,从形似到神似,再到现在的情与致、道与理的统一,中国画作体现的是中国画家轻物质、重感觉、重精神的魏晋风骨,是他们潇洒不拘、超凡逸尘、高远放达的清野情趣,是他们提高生活质量、精神境界的必然需要。

中国画被商人贬低正是因为外行看不懂中国画的魅力,因为他们追求的人生境界与中国画传达的情趣不投。一个十二分重物质的人,你如何教会他重感觉,你如何教会他看懂高雅者的画、诗、心,以及那卷轴上端的哲学。而另一部分认,人们眼里潜在的艺术家,竟也在乎一幅画值多少钱,所以他们贬低中国画的艺术魅力,他们开始丢掉自己的传统去拼命模仿别人。乐于中国画博远的艺术魅力,痛在一群人在艺术上的无知。

上一篇:高中元旦主持人台词下一篇:优秀志愿者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