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作业设计案例

2022-12-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初中物理作业设计案例

对初中物理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物理教师在常规教学过程中的调查和统计,分析了传统物理作业的种种弊端,并以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论、因材施教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为依据, 对初中物理作业分层设计展开了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新课程理念 作业分层设计 个体差异

作业是巩固消化所学知识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的最佳载体。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直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完成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在物理教学中,作业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但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却往往被我们忽视,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很大的改观,仅仅依靠课本后的几道思考题或教辅资料中机械重复的试题巩固,作业模式单一,缺乏层次,不适合每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的发展,限制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他们思维的发展。

一、传统作业设计的弊端

1.作业提出的单向性。传统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而且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无差异的作业设计,讲究“齐步走”、“一刀切”,导致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发生。

2.作业形式的单一性。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方式,不必限于书面作业,也可以是一项活动或一件制品。广义地说,教学中教师随处引导学生设置问题,迫使学生为寻求答案而时时处于积极的思索之中,这是无形的“作业”。但传统作业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没有其他形式。

3.作业完成的封闭性。传统作业片面强调独立思考,从来不把“合作”、“探究”当做一项必要的素质培养,唯一“合作”、“探究”的东西只限于偶尔的、非组织形式的课堂讨论。

二、改进物理作业的分层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进一步审视传统教育可以发现,初中物理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物理作业观,树立新的物理作业分层设计理念。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到尊重,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教学时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物理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设计和布置作业应该针对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物理教师更应在以前的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放飞困顿的心,把更多时间用在有效的教学设计上,更好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1.作业量分层。一个班级中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不同层次的发展,教师布置作业的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节。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是必要的。每节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至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可以选做或不做。适量、适当的作业和练习要求,能有效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2.作业难度分层。实现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创造目标的统一。对学困生降低难度,确保实现基础目标。作业难度适当降低,使之指向基础目标,后进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中等生保持难度,努力实现发展目标。这类学生可塑性较大,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努力一把也许就能跨入优等生行列,但如果松劲一些也许就会纳入后进生行列。因此,布置作业时,必须注意作业应有一定的难度,使他们在确保实现基础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发展目标。优等生增加难度,努力实现创造目标。这类学生基础扎实,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强,布置作业时就有必要给他们增加难度,促使他们在较高的知识平台上发展。

利用题目的变式进行物理作业的分层。例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之后,我设计一组变式题,以考察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分层,可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进取。

如将一重为19.6N的实心金属球慢慢地浸没在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时,容器中溢出9.8N的水,则该球受到的浮力是N,该球的体积是 ?摇 ?摇m3,球的质量 ?摇 ?摇Kg,该球的密度是 ?摇 ?摇/m3。

变式1:给你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杯水、一个金属块、请你利用上述器材测量出这个金属块的密度。写出测量步骤并写出计算金属块密度的表达式。

变式2:给你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物块(p水

3.作业形式分层,做到能力发展与兴趣培养的统一。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现象主要来源于生活,物理知识也来源于生活现象。物理作业要密切与生活相关,教师作为作业的设计者,在物理教学中要时常观察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实验证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让学生通过一个现象看清事情的本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方面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指向。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作业。如教学“气体的压强”之后,我设计了如下三种形式作业:①上网搜索,关于古人利用大气压强的例子。②假如用水代替水银做托里拆利实验,那玻璃管的长度需要多长?通过计算说明。③展开想象的翅膀,没有大气压这个世界将会怎么样?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任选其中一题。结果,喜欢上网查询能力强的学生就选①形式的题。喜欢动手操作和偏理科的学生选做②形式的题。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做了③形式的题。这样的作业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新课程理念,正视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成长点,把培养学生兴趣与能力发展统一起来。

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学生完成分層作业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完成分层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自主与实践的乐趣。这样的尝试对教师而言,是一次自身继续学习的过程;对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分层作业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完成分层作业的信心大大增强,由被动完成作业变成主动完成作业。如此自主、开放、形式多样的分层作业,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和心理负担,巩固了课堂教学,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真正为“分层作业有效性”做了很好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宛新泰.物理作业多样化的建构与优化.淮北煤师院学报,2003.

[2]毛景焕.谈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班内分组分层次教学的优化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3]蔡剑.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几个注意点[J].中学物理(初中版),2009,11(8).

作者:周芳

第2篇:初中物理作业分层设计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对学科作业进行多层次的设计,能够满足众多学生的需求,避免优等生对作业失去兴趣,同时能够给差等生带来更好的作业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教师要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分层作业,科学地将难易程度不等的作业布置给能力不同的学生,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物理作业;分层设计;意义;措施

初中物理知识大多与生活现象有关,较为简单,但是电学、磁学部分抽象程度较高,教学难度较大。由于初中生缺乏相应的学科能力教师,在学生刚接触物理学科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高难度的作业训练,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分层设计作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消化物理知识。

根据初中物理学科内容的特点,在分层设计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层次鲜明,突出难点与重点。针对优等生,减少作业量,但增加作业难度;针对中等生,保持正常的作业量和作业难度;针对差等生,要降低作业的难度,以递进式的训练为主要方式,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消化。

其次,注重作业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将学生的学习特质很好地与作业挂钩,发挥作业训练的巩固价值、评价价值和检验价值。

再次,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作业的深化和拓展,将作业的总时间量控制在半小时之内,因为初中生的学习量大,无法完成超额的作业量。还要丰富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消除对作业的抵触心理。

一、初中物理作业分层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作业分层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水平,那么学生在面对作业时会更加轻松。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科学的作业训练下,学生很容易对物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优等生能够发现该学科的挑战性,激发斗志,差等生则能够从分层设计作业中得到慰藉,激发积极向上的志气。总之,作业分层设计恰当展现了物理学科的魅力,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物理学习中。

(二)引导学生形成多元的思维

作业分层设计本身就是思维的多向转变,能够将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作业训练,能够掌握更多的思维技巧,形成多元化的思维习惯。物理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要求都很高。尤其是面对抽象的物理现象,学生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分层作业能够极大地发展学生的多元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科学和缜密。在大量的作业训练下,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无限的发展空间。此外,分层作业在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培养学生合作分工的能力

在分层设计作业中,许多教师为了丰富作业的形式,往往会在一个主题的作业项目中对作业进行细致分配,让能力强的学生完成高难度的作业,让差等生只完成基本的作业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强的优等生能够从基本的理论知识中脱离出来,进行更高难度的实践学习,而差等生通过完成基础的作业能更好地巩固学科知识。一个作业项目的完成需要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配合。在共同协作的过程中,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还学会了团结,逐步形成了合作分工的能力,对于日后进入工作环境具有极大的帮助。

二、初中物理作业的分层设计措施

(一)根据不同教学对象采取不同量级

在进行作业分层设计前,教师必须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特性,包括学生的物理基础能力、对物理的学习热情、物理学习状态等,紧紧抓住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分层作业。一般来说,作业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面对能力强的学生、一般的学生和物理基础薄弱的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设计不同的作业,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物理学科学习。

例如,在作业的完成时长上,优等生的作业量应尽可能少,但是要求高质量和高难度,一般耗时在25分钟为宜;能力一般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但是欠缺物理学科素养,为了更好地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兴趣,可以设计内容拓展性强但生动有趣的作业,这类作业的量一般会更多,需要30分钟左右才能完成;差等生的基础薄弱,很難完成高难度的作业,因此教师要注重巩固其基础,作业量控制在合适的程度,使学生不至于产生厌学情绪,作业的训练时长控制在15到25分钟为宜。此外,为了强化学生的竞争心理,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中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作业项目,各小组之间相互竞争。在竞争机制的激励下,学生的学习动力大大增强。

(二)根据不同教学对象采取难度分层

前面提及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分层的原则是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层后,下一步就是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分层的基本原则是作业的难易程度要有所区分。初中物理教材在引导学生进入物理学科时首先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着手,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作业的分层设计也可以参考这一策略,对基础差的学生多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物理作业,用生活来启迪他们,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热爱。即,对于差等生,不仅要求知识内容基础简单,而且要与生活中的简单物理现象联系起来。

中等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但是物理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物理基础知识不扎实,所以他们的作业要体现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加强对物理知识的吸收和把握。

优等生的物理基础扎实,能力强,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为了使其夯实、内化理论知识,并学会应用知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回归生活,但是该作业设计不是简单的生活物理知识,而是难度较高的物理现象,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总之,分层设计作业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不同进行难度的区分,以不同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开展多层次的教学活动。

(三)实现作业形式多样化

初中物理内容较为固定,只会对高层次的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在有限的知识基础上分层设计作业,难度较大。教师如果能够从形式上突破,以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来丰富作业的层次,则能够使作业设计更深入人心。

例如,在学习“电功率”这一节内容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布置两道核心内容一致但是形式不同的题目。其一:“在220V的电压下,灯泡正常工作20分钟消耗了电功240千焦,那么在这段时间里,灯泡的电流和电功率各是多少?”这个问题的问法简单,给出的基本信息多,适合能力较差的学生完成。其二:“在家用电压下,某电器工作半小时后消耗了300千焦能量,请结合所学知识,对电器的相关物理元素进行计算。”这个问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电路计算,而且要求学生掌握与电相关的基础知识,难度较大,适合能力强的学生完成。这种不同形式的题目能够达到不同的训练效果,给学生带来更好的作业体验。

(四)推动作业评价多元化

在作业设计多元化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突出作业分层的特色,需要实现作业评价多元化。这里的评价多元化不仅指的是评价形式多元化,更是指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就评价形式多元化而言,可以采取学生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让分层作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评价内容而言,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作业分开评价,不能将高难度的作业与低難度的作业混为一谈,让学生觉得作业评价不公平。

例如,在某次“电磁感应”的作业评价中,教师先通过学生互评的方式来进行作业评价,然后根据学生的作业难度进行分层次评价,最后结合学生的能力进行总结评价。对能力差的学生仔细点评其错误的地方,但是不用否定的语言;对能力强的学生,发现其不足,同时勉励其再接再厉。

(五)根据学生学情进行作业分层设计

除学习能力上的差距会导致学生的物理学习状况有好有坏外,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成绩好坏。例如,有的学生虽然思维能力强,但是对物理学科不感兴趣,所以不认真学习物理,物理成绩总是不理想;有的学生虽然思维能力不好,但是认为物理学科具有很大的魅力,能够踏实学习,经过努力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为此,教师要深入观察,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例如,对于前一种状态的学生,教师要以展现物理学科的特色为主,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对于后一种状态的学生,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以内容为核心,逐步深化内容,给学生足够的挑战,让其保持对物理学科的热爱。

三、结语

教师在分层设计初中物理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作业训练的功能,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以及对物理知识的深化。分层作业能够逐步完善学生的物理知识体系,既不打击能力差的学生,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又不耽误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在更广阔的空间发展物理能力。作业的分层设计就是教学的分层设计,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更适合发展的舞台,让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条件下掌握无限的物理知识,进而形成良好的物理素养。在初中物理学科中分层设计作业,有效提高了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给学生带来了更好的学习体验,是新课标要求下教师对物理学科教学深刻反思的结晶。

【参考文献】

李勇,郑德友.新课改高中物理作业分层教学实践研讨[J].小作家选刊,2015,27(27):165.

蔡亮.浅谈物理作业分层布置的必要性[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7,2(02):16-17.

唐连芳.让作业为每位学生创造成长空间——初中物理星级分层作业初探[J].物理通报,2018,4(04):39-41.

潘晓云.因材施教 共同发展——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作业[J].成功(教育版),2018,7(07):154.

作者:叶仁理

第3篇:初中物理作业分层设计的探索与思考

摘 要: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推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播和相关技能的培养,还要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要满足这一要求,仅仅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作业的内容及形式进行创新,以充分发挥作业在巩固知识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初中物理作业分层设计的原则,并对其具体实施策略进行探索与研究,还对实施作业分层设计的相关注意事项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物理作业;分层设计;探索;思考

作者简介:童奋彪,江苏省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教师。(江苏 宿迁 223800)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作业分层设计,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进步的喜悦。分层作业还是因材施教理念的重要体现,可以使课后作业这一环节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尊重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

一、初中物理作业分层设计的原则

初中物理作业分层设计的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提高自身的物理学习水平。在实施作业分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对于优等生要减少作业量,但要增加难度。中等生的作业要保持在中等难度,努力达到教学目标。学困生要降低作业难度,适当增加作业量;第二,注重作业分层设计的科学性、整体性及可操作性,以“为了每个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这一教育改革与发展理念为出发点,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可选择、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充分发挥作业在巩固提升知识掌握程度中的重要作用;第三,书写作业总量不宜过多,每天控制在20~30分钟内完成即可,知识拓展类或实践类作业可尽量采用长作业的形式来完成。结合物理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作业形式也要体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使每一位学生都能采用自己喜欢、擅长的方式来完成作业。

二、初中物理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策略

1. 根据学生学情进行作业分层设计。根据学情进行作业分层设计,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针对学困生布置简单模仿型作业。通过此类作业,可以帮助学生筑牢基础知识,使之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并使之对物理学科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第二,针对中等生布置基础作业,并辅以综合作业。在作业内容上,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复习,通过综合作业的辅助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树立起攻克难题的自信心;第三,针对优等生布置综合实践应用作业,并辅以拓展性思考题目。

要切实发挥出作业分层设计在提升学生学习水平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就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在每一道作业题上标明难度等级,如基础题、中档题和高难题,供学生自主选择。可将一份作业按照7∶2∶1的比例分配这三种难度的作业量,使学生根据自己当前的学习水平进行合理选择。其次,放缓难题坡度,这也是作业分层设计的一种体现。比如,将一道难度较大的习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题,供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让中等生和学困生也可以尝试着超越自我,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为今后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再次,对于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习题,要求学困生一题一解,中等生一题多解,优等生不但要一题多解,还要一题多变,使作业量及作业要求变得富有弹性,告别以往那种一刀切的固有模式。最后,物理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进行作业分层设计,从而更加客观准确,科学合理。

例如,对于那些理解能力较强,智力水平较高,动手能力较强,但好奇心、好玩心重的学生,要尽量少布置书面作业,多布置一些实践类、实验类作业,在完成此类作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达到巩固物理知识的目的。再如,针对那些理解能力稍差,但学习态度较好的学生布置作业时,则可适当降低难度要求,或者将书面作业与实践性作业结合到一起,让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练习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2. 根据作业特点进行作业分层设计。在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困生选择性地完成课内作业;中等生可以在完成课内作业的前提下,尝试着完成部分课外作业;优等生完成全部课外作业。此外,还可以根据作业的完成要求进行分层设计。例如,教师布置九年级物理十五章第二节“电功率”的作业时,就可设置以下内容:第一项作业由学困生完成,分别写出电灯泡上所标示的“220V”“25W”所代表的含義;第二项作业由中等生完成,解答额定功率指的是什么功率,额定电压指的是什么电压,再根据电功率公式进行基本计算;第三项作业由优等生完成,假设一只电灯泡两端的电压均为220V,10分钟后,这只电灯泡所消耗的电能为2.4×104J,根据这些已知条件计算出通过该电灯泡的电流是多少,灯丝电阻是多少,电功率是多少。教师还可以根据电功率的特点绘制出一些符合该题目的图示,启发学生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使知识层次得到拓展。

3. 根据完成时间进行作业分层设计。物理教师可以按照作业的完成时间将其划为短期类、中长期类与长期类三种类型。对于学困生,建议以短期类作业为主,目的是巩固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学生利用少量的课后时间即可完成。同时,教师还要及时批改并且快速反馈,以便于学生准确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对于中等生,可以布置一些中长期的作业,或者在完成短期作业的基础上,再安排一些物理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经验。对于优等生,则可以布置一些课题类作业,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初中物理作业分层设计的注意事项

虽然通过初中物理作业分层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却容易走进一些误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在实施作业分层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在布置物理作业时,不要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还应尽量增加一些贴近日常生活的物理知识,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对物理这门课程产生距离感。

其次,实行物理作业分层设计的出发点是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只是单纯依据成绩好坏进行层次上的划分,就难免会让那些成绩稍差或者较为敏感的学生感觉自己受到歧视,由此影响相关学科的学习。因此,教师不仅要结合学习成绩,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学习态度、理解能力、上进心等因素进行划分,使层次更加科学合理,以免让学生对作业分层设计这项措施的初衷产生误解,使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再次,物理作业分层设计强调的是因材施教,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实施作业分层的同时,还要按照不同层次的标准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合理评价。例如,学困生只要基础题全部做对,即可得到满分,如果还完成了部分中档题,则要给予加分;中等生只要做对了基础题和中档题,就可以得到满分,如果又完成了部分高档题,则需要加分;优等生只需做对中档题和高档题即可得到满分,如果作业完成效率有所提升或解题方法与其他同学不一样,比如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教师就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表扬与嘉奖,并且当作经典例题进行统一讲解。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作业分层设计的受益者。

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使任何一名学生掉队。通过物理作业分层设计,即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水平都得到提升,从而有效达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毛景焕.谈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班内分组分层次教学的优化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9).

[2] 蔡剑.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几个注意点[J].中学物理(初中版),2009,(11).

[3] 潘晓云.因材施教共同发展——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作业[J].成功(教育版),2012,7:154.

责任编辑 朱泽玲

作者:童奋彪

第4篇:初中物理规律教学设计作业

初中物理涉及到的物理教学规律有:物理定律类:如反射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牛顿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物理原理类:光的可逆原理、阿基米德原理、功的原理。定则类:安培定则。公式类: I=U/R、P=W/t、P=UI、Q=I2Rt、V=S/t、G=mg、P=F/s、P=ρgh、F浮=ρ液gV排、W=Fs、Q=cm△t等。还有一些内容并不属于物理学理

论体系中的基本规律,但仍可作为物理规律来看待,如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水的沸腾现象、晶体熔化与凝固的特点、串、并联电路电压、电流、电阻、电功、电功率的特点、磁感线的特点、二力平衡条件、物体浮沉条件等。

我认为以下规律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串、并联电路电压、电流的特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等处理得比较好。像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在教学时按探究教学的要求设置合理的问题,采用控制变量法,即在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时,要保证线圈匝数等其他条件不变,只通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来改变线圈中的电流大小。在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时,要保证电流的大小、两个螺线管外形等因素相同,通过更换线圈匝数不同的螺线管来分析比较。由于明显的实验现象,很容易就得出结论。达成预定的目标。

我觉得处理时有困惑的规律有串、并联电路电阻、电功、电功率的特点、物体浮沉条件等。像串、并联电路电阻、电功、电功率的特点涉及到电路的判断与等效、众多的公式、公式的适用条件等因素。而物体浮沉条件则是浮力、二力平衡的综合运用,对学生形成了难点。

第5篇:初中物理个性化作业设计的研究

长期以来,传统的物理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调研发现,教师在作业布置中,往往注重相关内容的训练,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发展,审美的体验,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中缺少发现的惊奇、自豪以及创造的快乐等各种情感体验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现今的教改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业是课程动态的生长性延伸,它的优化创新是课程改革的必然随着生态课堂深入开展,《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使物理作业走出反复操练的泥沼,让它飞扬学生的个性,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最优发展”的教育目标本文结合苏科版物理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对物理个性化作业设计的一些见解和认识。

1动手操作型作业

在实践上,通过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教学策略的智慧运用,实现物理生命课堂的创新追求例如在完成声现象学习后,设计一道作业:利用身边生活用品如矿泉水瓶、笔芯等自制各种乐器学生的热情很高,结果学生交上来的作品令笔者眼花缭乱;有的是吸管竖笛、有的是试管排萧、还有的是橡皮筋古筝让学生经历小制作的操作过程,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在浮沉条件学习刚开始时,学生对浮沉条件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于是笔者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说明物体的浮沉条件而且为他们完成作业提供便利,学校物理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结果学生交上来的实验报告让我十分惊喜,因为有的学生十分聪明,他们没有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而是用废弃的小药瓶制作浮沉子完成了实验,而且实验报告写得很好我们知道要实现小药瓶的浮与沉,必须先要调整好小药瓶一开始在水中悬浮或在水面竖直漂浮要让小药瓶上浮,如何操作?要让小药瓶下潜,如何操作?通过这个实验过程,学生明白了浮沉子的原理,也明白了浮沉条件的应用,并且明白了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开放的探索中享受了发现的快乐这种作业形式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创新意识有着重要作用。

2搜集信息型作业

搜集信息型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减负的主阵地作业不是机械的练习,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再次呈现,而是课堂学习的拓展,思考的延伸例如,在学习磁现象时,可以布置学生搜集一些磁体的实物,并自己观察后写出对这些物体特点的看法要求学生课后调查磁性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有的学生通过咨询父母,有的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有的学生通过去图书馆查阅文献等途径完成调查报告课堂虽然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并不是唯一的渠道在课后,适当安排一些课外调查作业,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知识、长才干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噪声及其控制”一节之前,为了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我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实地调查一下噪声的来源有的小组交上来的是表格形式的调查报告,有的小组交上来的是漫画式的实验报告,有的小组的调查报告是以直观[HJ15mm]的柱状图的图表形式完成的学生完成这类作业时兴趣浓厚,效率高使物理作业回归生活,从而调动学生完成物理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研究发展型作业

在研究型学习之后,让学生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探究,设计研究方案,撰写科学小论文比如在学习《机械能》一节后,我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汽车给我们带来什么”的科学小论文,交上来的论文普遍从汽车给我们的的生活带来的弊端,汽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等两个角度比较理性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当然也有学生对汽车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尝试设计了未来汽车的发展方案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调查研究日本在清理核泄漏废墟时使用的无人驾驶工程车,大胆想象,设想了让汽车可以开到水上去,让汽车可以飞到天上去设计了水陆两栖汽车,陆空两栖汽车,水陆空三栖汽车学生的构思巧妙,想法新颖,令老师惊讶另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诸如“假如没有重力世界将如何”、“假如没有惯性”等开放性较强的论文题目,让学生通过科学想象与推理方法的结合,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努力找寻生活中的物理素材,创造生活化的物理作业情境,通过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科学实践能力。

4总结反思型作业

让学生进行章节知识梳理和知识总结,主要包括“知识树”和“成长记录”两种形式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记载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成长过程所谓的“知识树”是指章节知识系统在一棵树上,知识脉络一目了然而“成长记录”是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与评价,记下自己的成长历程例如下面是我的一位学生在学习《透镜》之后完成的“成长记录”作业:(1)我的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认识了凹透镜、凸透镜,知道了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知道了生活中常见的老花镜是凸透镜等等,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物理知识;(2)我的疑问:凸透镜为什么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有发散作用?(3)给自己的建议:生活离不开物理,我要好好学习物理回家制作一个冰透镜;(4)给老师的建议:老师您今天的课讲得真好,我在认真听,希望您以后的讲课语言要幽默一些,上课多用多媒体课件对于学生上交上来的成长记录,我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展览并以学生互评、教师评的形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连同学生的作品装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中,作为学生升学评价的主要材料

初中物理个性化作业的优化创新设计具有新颖的审视角度,独有的价值判断,独特的审美倾向,真诚的情感体验,灵活的表达方式,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共同发展的实践过程另外,不断创新的物理作业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意义深远。

第6篇:初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篇一:初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对摩擦现象, 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磨擦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案例:

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小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争论“摩擦好不好”,使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篇二:初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一、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舞台灯光”视频,在展示过程中也不断调节音量。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灯光的变化和音量的变化。展示调光台灯的应用,灯光的亮度同样发生了变化。

让学生思考:调光台灯为什么能够调节灯的亮度?是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呢?(让学生各抒已见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新课教学

1.自制调光台灯电路实验

学生根据看到的调光台灯实物,利用手边的器材,连接一个调光台灯的电路。

器材:电源、电珠、开关、电流表、电阻丝、导线若干。

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

学生动手实验接电路,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

实验成功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实验电路,以及如何操作使得电灯的亮度发生改变,

教师提问:根据你的观察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在你的操作中你改变了什么从而使灯的亮度发生了改变。

答:灯的亮度是随电流的大小而变化的,在操作中我改变了电阻而实现电流的变化,从而实现了灯的亮度的变化。

教师提问:在操作中是如何改变电阻的?

答:用导线一端固定,导线另一端在电阻丝上滑动改变电阻丝的长度从而改变电阻的大小。

教师讲述:像这种能够通过改变长度从而改变电阻值的电学元件叫做滑动变阻器。

提问:结合刚才的实验观察,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

答: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教师讲述: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演示幻灯片):

(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2)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2.认识滑动变阻器

教师提问:在刚才的实验电路中,对于灯的亮度的改变还不够多,是因为电阻线太长了不方便,如果还要进一步改变电阻值的大小比较多,那么滑动变阻器该做成什么形状?

答:将电阻线密绕成螺旋状。

各组分发滑动变阻器,学生仔细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试说出各个构成部件的作用。

提问:根据对实验器材使用的熟练程度,猜测滑片顶端所标规格的含义?

答:变阻器上所标规格的含义:最大电阻值;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3.滑动变阻器接法的探究

学生实验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接法。

器材:电源、电珠、开关、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滑动变阻器在连接时只能用两个接线柱。实验同样要达到调光的效果。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接法,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在指导、巡视的同时,将某些接法对于改变电流无效的进行全班探讨)

提问:如何接滑动变阻器才能有效地改变电流,让灯的亮度变化明显。

学生总结出“一上一下”的接法,以及两种不能改变电流的接法。滑键位于远离下接线柱的位置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的阻值最大。

三、为滑动变阻器编写一份说明书(包括结构及接法)

四、教学反思: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要求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物理现象,揭示物理的本质和规律;突出强调认知过程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和形成科技素质的重要作用;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花,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这种教学理念在教授“变阻器”这个内容时,我就充分注意到应该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开展实验探究,从自身的实验探究中寻找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

滑动变阻器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本电学元件,重点在于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熟悉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应该按照人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的一步步认识。教学的手段&方法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学生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能力培养方面,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下面列举教学中具有意义的几点:

1、在教学的引入中,新的物理课程却是要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所以引入的视频是一位歌星的演唱会片断,这样的引入对学生来讲是非常具有兴趣的,再联系到生活中天天都能看到的调光台灯,所以更加激发学生想了解调光台灯的原理的热情度,同时拉近了课程与生活的距离。在教学中先充分调动血色和那个的学习热情,是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这是每一位教师教学的义务和责任。

2、在引导学生探究变阻器原理的实验中,教师本人给每一小组的学生准备了一块自制钉有电阻丝的木板,学生可以根据这块木板上的电阻丝自己独立思考在把电源、电灯、开关接入电路的同时,如何运用电阻丝改变灯的亮度。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电阻与长度有关,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学生能体验自身实验探究成功的快乐的同时确实理解了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在课堂的实验探究中应该充分让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的包办代替,学生自己享受成功的快乐是教师所包办不出来的。

3、在教学的最后,教师提出两个学生能自己评价自己的问题(1)今天这堂课你最有兴趣研究的问题的是什么?(2)在今天的实验探究中你最得意的表现是什么?学生在本节课的引入以及两个实验探究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所以提出这两个问题能够体现善于欣赏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励自己在学习中的不断进步,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兴趣&自主学习的责任感。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列举缺点,营造一个活跃合作的课堂气氛,给学生的主动探究,创造性的学习,自主提高留有充足的空间,帮助学生尝试自己探究感受成功的喜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篇三:初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

一、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 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二、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三、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第7篇: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欧姆定律》教学案例

(2000字)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欧姆定律》教学案例

王岩军

【教学设计】:欧姆定律是在学生前面认识电压、电流、电阻的基础上,来研究这三者关系的课题,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本节内容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注意学科渗透等课程理念,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在本节课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能说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其涉及的单位;

(2) 理解欧姆定律,能进行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理解应用公式时要注意“同体性”和“同时性”,会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解释、推断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研究过程,从而能较熟练地运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间的正比、反比关系。

(2)初步学会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交流讨论,互相合作。

(3)学习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方法,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欧姆当年研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关系的简史,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增强成功体会。

二、教学重点:欧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

三、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实验设计及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以及结论的得出。

四、教学器材:调光灯、小灯泡、电池组、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的电阻各一个、导线数根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物理情境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如图的电路,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的方法:①改变电源的电压,②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③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 实验验证,学生观察灯的亮度的变化

师: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生:电路中的电流有大有小。

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二)大胆猜想,激活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猜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学生联系已学内容以及刚才的实验现象,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猜想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两者有关:

过渡: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这两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急切盼望问题的解决,产生主动探索的动机,

(三)设计实验

1、课件出示思考题

(1)根据研究电阻大小影响因素的方法,这个问题应采用什么方法研究?

(2)选择使用哪些器材? (3)该实验应分几步,具体步骤怎样?

2、学生激烈讨论,明确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必须设法控制其中一个量不变,才能研究另外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即控制变量法。

学生讨论,提出本实验必须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保持R不变(确定应该用定值电阻而不用灯泡),研究I与U的关系;第二步,保持U不变,研究I与R的关系。对于第一步,改变U(用电压表测),观察I(用电流表测量),且电压的调节可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来实现(阻值为R的电阻直接接在电源两端),或者通过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移动变阻器滑片来实现。

师生共同讨论: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比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方案要好。

3、设计实验电路,画出电路图:学生个人设计,然后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个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分析方案的好处和不足。

4、学生进一步讨论:对于第二步,要研究I与R的关系,首先要改变图中R的值,可用5Ω、10Ω、15Ω的电阻。要保持U不变,可调节滑片P的位置,使电压表示数不变。

5、师生共同讨论:要完成以上实验,还必须测量相关数据,需要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四)分组合作,深入探究

在此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像科学家那样兴趣盎然地开始按拟定的方案实验,边做边想边记。教师巡视,注意他们的设计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作个别辅导。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和一个思维活跃、鼓励创新的环境。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这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五)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1、学生汇报:实验完毕后,分别推出代表汇报实验的数据.下面是两组学生的实验记录和结论(出示投影);

表一 电阻R=10Ω 表二 电压U=3V

2、讨论得到结论: 从表一知: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 从表二知: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

得出了这个电学规律;家欧姆在1827年用实验方法研究得出的,为此欧姆花费了10年心血:为了纪念他的伟大发现.这一规律被命名为欧姆定律:今天.当我们一起学习这一规律时,每名同学都能从他身上学到一点精神——坚持不懈地从事科学研究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象,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正比、反比。

4、实验过程中细节的讨论: 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两次实验时,滑动变阻器各起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

(六)巩固练习,强化理解

1、在一段导体的两端加6V的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0.2A,

(1)这段导体的电阻是多大?

(2)如果在该导体两端加10V的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又是多大?导体的电阻是多大?

(3)如果导体两端不加电压时,它的电阻又是多大,通过电流多大?

着重进行对欧姆定律的理解,使学生明确:同一导体,电R增加几倍,电流也增加几倍,它们的比值不变;R与I、U无关,导体的电阻等于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 例

2、家庭中使用的是交流电,当人体通过交流电的电流达到50mA 时,就会导致人体呼吸麻痹、心室颤动。假定某人身体的电阻为2kΩ,算一算,当通过50mA 电流时的电压是多大?

初次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的计算题,规范解题的要求。

(七)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让学生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指明这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思路;物理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也进行学法指导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鼓励学生课后总结:“我们现在学到的物理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这种探究方法?你能找出多少处?”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寻找,让课虽完而学未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这一物理研究方法。探究过程中,通过自行设计、自己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分别概括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以及两条结论的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增强了主体参与意识。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 (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案物

态例

字)

123 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反思 (3000字) 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 (800字)

第8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分析

2015年钟山区春季送培训到学校 2015年5月9日学习内容

下午学习内容

八年级沪科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教学案例

由于我们地区是初中三年制教学,物理教材使用的是沪科版,初二才开始学习物理学科,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第一节以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参与度较高的新课,因此,在上本节课前,我让学生准备很多可以发声的物体,都可以带到课堂上来,结果学生们带来了口琴、锣、吉他等等。我也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音叉、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

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别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

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我能学好物理!”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米粒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米粒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说:请同学们利用自己带来的器材发出不一样的声音,但要注意发声的物体有什 1 么特点?们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整个教室声音齐鸣,杂乱无章:有弹吉他的,有敲锣的,有拍桌子的,有波动钢尺的„„学生们不亦乐乎,同时他们也仔细认真观察发声体的特点,并相互的交谈者,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2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一:

物理课堂应该是有声有色的,学生应该是积极活跃的,教师只要为学生创设出物理情景和组织好程序即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物理课堂的知识就在身边,我们时刻可以体会到可以做到,也许有时在别人看来是乱的,但只要我们松弛有度,乱的有序,乱的有章,学生真正体会物理规律、物理现象了,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反思二: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使他们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反思三:

3 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真切体会到物理课堂是他们的,他们是物理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利用实验把学生们领进物理殿堂,初中尤其初

二、尤其上学期提高兴趣比提高成绩更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反思四:

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自信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我能学好物理!”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孩子们的情感意识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笔者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只要我们勤思考、勤反思、勤学习我们初中物理教师一定会为孩子们铺好启蒙之堤,我们身心我们能做到。

第9篇:初三物理作业设计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布置物理作业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或理论

知识,必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减少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内容,倡导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方式和措施,通过作业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一、作业布置及相关要求:

1.作业内容要精选。

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作业要精心设计,形式要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力求少而精。凡是布置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一遍,体会每道题目的目的性和解答关键,精心选择并准确把握作业的难易程度及完成时间。

2.作业量要适当。

教师不得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难易要适度,作业的难度以中等学生水平为准,设计要有梯度,有明确的目的。提倡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完成教学目标必须要做的题目,备课组应统一要求;选做题、提高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鼓励他们冒尖。

3.作业要求要明确。

教师布置的作业,应明确规定完成时间,凡能在课内完成的作

业不到课外去做,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对较难的题目应向学生作适当的提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但不能越俎代庖。布置作业要有全局观念,严格控制课外作业的总量,每日课外作业总量控制,初中应在1.5小时以内完成。各学科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及不同类型的作业,提出作业书写格式的规定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4.作业态度要端正。

教育引导学生先复习后作业,养成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作业书写工整,字体要规范,书写格式要统一,要求要一致,要及时改正作业中的错误。学生独立完成,严禁抄袭。

5.作业形式可多样。

布置作业应力求全面,除必要的课外书面作业外,还应布置预习作业、复习作业、实验操作等。每个学期还应布置一到两次研究性的作业。预习性作业,要有明确的自学重点,有预习提纲和要求。巩固练习在课内完成。从学生做作业的时间来设计:课前作业,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作业:当堂复习与巩固所学的新知识。课后作业:包括课外作业和家庭作业两种。其作用是温故而知新,将新的知识形成技能,其内容既要有新学的知识,也要联系旧知识,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举一反三,把知识学活。从作业的形式来设计:口头作业、书面作业、 实践作业等。从完成作业的学生范围来设计①要求全班学生都完成的作业。②只要求个别学生完成的作业。③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作业。

6.健全作业的收交制度。当天作业一般应第二天一早收齐。批改学生的

作业,做到一般作业当天批改,作文一周内批改,以便及时检查教学效果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禁让学生代批作业。对少数特殊学生(包括尖子生和学习困难学生)专门布置的作业,尽可能面批。

2.作业的批改要采用评语式、遵循启发、鼓励原则,促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3.批改作业时,以鼓励为主,对作业中有创意的学生要进行表扬,要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要有记录,作为课堂讲评或改进教学的依据。

4.教师对学生改正的错误要及时给予复批,批改符号要规范。每次作业批改后,教师要给予评分,并做好作业批改记录,认真讲评,对错误集中的作业要集中订正。

5.物理作业教师要全批全改。采取精批、略批、面批,学生自改、互改相结合的方式。每次精批四分之一,确保每学期每人都有1-2次被精批和面批。对学生自改、互改的内容,老师必须认真指导,明确求解方式和解答技巧,审阅后签署日期。

6.批改作业一律用红色圆珠笔或红色墨水钢笔。作业批改认真细致,准确无误,无漏批、错批现象。作业批改后,要签署时间,必要时可加批语。

7.错题集,任课教师每周批阅一次,应有评语或等次,并注明批阅时间。

批改作业时应注意的事项:(1).按时收、及时批、尽快发。(2).批改作业应认真负责。(3).做好定期的作业讲评。

作业批改的方式:作业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无论是教师当

堂批改、课后改,教师批改、学生自我批改、学生互相批改、师生共同批改,它都有自己的长处,教师应依据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以提高作业质量。

对作业批改评价形式的创新:传统作业的批改以判断式为主,正确的打“√”错的“×”,这种批阅方式有利于教师针对性的集中讲评,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仍有许多学生不能弄清错因,无法找到存在的问题。若采用启发式批改,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错误的根源适当点拨,并通过全班或小组讨论,达到自我矫正的目的。也可以采取让学生分组互阅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相互帮助,自我订证。 开放型作业的批改:对想象型作业、阅读型作业、实验型作业、观察型作业或探究型作业,采用教师批阅和小组批阅相结合的方法,老师先批阅小组中某一学生的作业,同组其他学生根据老师批阅的方式来传阅评论其他同学的作业,并选出较好的作业,在全班进行交流、展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有独特见解的内容,还可以由同学合作.在老师指导下形成实验报告或论文,这样可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的成功意志,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作业批改查评标准。

⑴学生作业数量足,严格控制机械抄袭类作业的题量。

⑵教师批改次数够,合理确定批改位置。

⑶教师批改认真,有批语或等级,有批改时间,慎用优、良、中、差的评定标准,宜合理选取适宜的方式加以评定。

⑷学生作业整洁,书写规范,无涂改现象。作图宜用铅笔,避免错别字

的使用、多色笔的混用、徒手划线等情形的发生。

⑸对学生订正的题目有老师复批痕迹,教师还应针对学生的特点,适时、择机、分层次的进行必要的“补差”,切不可只顾美观而不忍批改。 ⑹根据学科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批改方式,提倡评语式批改,以激励为主,但要注意评语的合理使用,免于出现形式副作用。

上一篇:档案信息岗位职责下一篇:创建国家文明城市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