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状元

2022-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广东高考状元

关于“高考状元”这回事

专版要目

■港大拒11名 高考状元的思考

■“分数崇拜”的根源在状元效应?

■小心“状元”崇拜走火入魔

■状元是功利社会的“消费品”

■对“状元”到底应该怎么看?

■我们应从高考“状元”身上发现什么?

■32年来出的“状元”鲜见“状元”人才,应试教育是主因

(承英/辑)

港大拒收

11名 高考状元的思考

郁进东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在内地招收本科生的香港大学表示,学校并不单纯以内地考生高考分数作为招生指针,面试表现亦很关键。今年最后录取的250人中,11名各省市最高成绩的“状元”因面试成绩不理想被拒之门外。

港大拒收高考状元痛了谁?

首先,痛了各省市的状元们。在内地,高考状元是要被捧上天的。亲戚乡邻贺喜,学校政府嘉奖,报刊电视追访,各地名校抢录。甚至一些商人也打起了状元的主意,请他们做托儿,声称是吃了他们生产的什么液什么宝而成功的。可今年首次自行在内地招收本科生的香港大学竟然对11名状元说“不”,这实在让状元们,尤其是被拒的状元们郁闷之极。新华社的这篇报道没有说港大都怎么个面试法,但从文章所透露的“面试主要以日常生活题目为主,例如以卖盗版要不要受惩罚等进行讨论”来看,面试题目并不算难,11名状元们没能通过面试,可能这些考生确实是高分不高能,不被录取也就怪不得人家了。

其次,痛了内地高校。每年招生季节,所有名校都会派出招生老师驻点在生源质量好的省份,密切注意高考成绩排在最前面的若干考生,当然,最受关注的自然是当地的状元们。去年,某省理科高考状元,北大、清华招生的老师是轮番上门邀请他报考各自的学校,并给出各种丰厚的奖励条件。而招生结束后,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这样的新闻。今年全国各地状元,全部被北大清华瓜分,其中,多少人进了北大,多少人进了清华,大致旗鼓相当等等。现在好,香港大学公然拒录了11名内地状元,这无意之中猛击了内地高校一下。你们趋之若鹜争着抢着要的“人才”,人家竟然不屑。是港大在故弄玄虚,或者埋没人才,还是内地高校的招生观念、人才观念太老土?

最后,痛了我们的考试制度。新华社的报道没有说被拒录的状元占多大比例,17个省市的学生报名,有11个状元被拒,这比例不能说小。如果比例不小的状元,面试都不能过关,说明制造这些状元的考试方法令人怀疑。多年来,社会各界对我们注重死记硬背的考试制度批评很多。不久前,看到一张小学竞赛试卷,里面有两道题让我哭笑不得:接电话以电话铃响几声为宜?与人握手握多长时间为佳?我们机械刻板的考试已经真正从娃娃抓起,渗透到了幼小的心灵。像这样的考试,造就出来的状元有多少意义?如果以考查知识的死记硬背为主的考试制度不改变,我们只会造就一批缺乏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的考试机器,处于他们顶端的状元自然要被拒收。

几年前,处于无锡的江南大学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几所学校共办了一个莱姆顿学院。四年前第一次招生时,录取的都是各省市本二批次以下的考生,考分都不高,有的甚至相当差。今年,这批学生毕业了,大多都在长三角地区的外企找到了工作,还有范百灵等7名同学取得了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和诺丁汉大学的研究生入学通知书,让人不敢想像。这也许说明,高考分数对一个人能否最终成才,只能是一种参考而已。

对高考状元比较公允的社会态度可能是:考成了第一当然值得高兴,但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招生时,“状元”应该被重视,但绝不应被追捧。哪一天,北大、清华也对高考状元说“不”,可能说明我们的考试和教育制度就又前进一步了。

(摘自《中国青年报》)

“分数崇拜”的

根源在状元效应?

佚名

6月29日 《羊城晚报》报道,6月28日,香港大学在广州举行招生面试,有200多人参加了面试。面试结束后,状元陈嘉琪说,在港大的面试中,自己没有进入“二面”。

而有资料显示,为了招徕高考状元,清华新生的最高奖学金由2万元提高到4万元,北大则提高到5万元。

于是有评论者认为,中国教育中,“状元”效应是“分数崇拜”的根源。

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状元"

谭建玲

内地多年提出的素质教育,落实到教育现实却是应试教育仍然轰轰烈烈,“分数崇拜”仍然根深蒂固,认为“分数好才是真的好”,所以莘莘学子力争考取高分,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今朝金榜题名,成为“状元”,飞上枝头变凤凰。因为内地高校招生是以“一考定终身”,单纯以高考成绩划线,高考得什么分就上什么等级学校,好成绩等于好学生等于好学校的“高考”绝对公式,学生就热衷追求考高分,而学校则以招收录取状元的多少当作教育影响力的重要标杆。

总而言之,这种只重成绩不重能力的招生观念已在固有的教育体制下深入人心。全国高校录取制度可否借鉴别人的有效经验,通过多方面评价学生、录取学生?如考查学生思维水平、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敏感度、社会思考能力等;注重学生有大胆创新的实践能力等。让分数与能力同等重要,成绩优秀加上各项综合素质都强的学生就能上更好的学校,而淡化“状元效应”,淡化人们对“分数的崇拜”,不以“分数论英雄”,让家长、学校、社会关注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给“状元热”退烧

郑素言

中国人的“状元梦”做了上千年,状元是读书人的最高目标,道出了状元的风光和荣耀。可是从隋唐开始,中国科场产生了成百上千的状元,真正名垂青史的状元所占比例很小。如今的高校将多少省市的“高考状元”入其囊中,作为显示其办学质量、名望的一杆标尺;中学也将该校有考生成为“状元”作为教学的巨大成就和荣誉宣扬;公众特别是家长则将“状元”作为寒窗苦读一朝成名的范例。人们并不关注“状元”们的未来怎样,他们是否真的能成才,更关注的是“状元”两字的公关效果。

几年前,国家教育部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并连年在高考前提醒媒体不要炒作“高考状元”。但现在看来效果并不理想。要给 “状元热”退烧,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则必须改革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设计对考生更为全面的考查办法,给高校更大的自主权。淡化行政部门对高校的评价,注重人才市场和社会舆论对其办学质量和声誉的反馈和评价,让学校培养出真正有学识、有能力的一个大写的人。

高考状元:以分数论英雄

甘武进

高考状元,顾名思义,就是在高考中,获得分数最高的人。有资料显示:为了招徕高考状元,清华新生的最高奖学金由2 万元提高到4万元,北大则提高到5万元。

这就是最典型的以分数来论英雄了。高考时考了个最高分,成为了高考状元,就可以拿最高的奖学金了,好几万元呐。那笔奖学金对一般的学生家庭来说,实在是一笔很可观的费用,尤其是对于一些出生于寒门的高考学子来说。如果能够成为高考状元,上大学期间的压力就小好多。于是,在整个求学的过程中,考个高分数也就成了学生不断去追求的最基本的目标了;在高考中,考个高分就成为学生们的终极目标了。

这能怪学生吗?我想是怪不上的。以分数来论英雄,当清华、北大以提高奖学金的方式来招徕高考状元的时候,学生对分数能不崇拜吗?“状元”效应就成了“分数崇拜”的根源了。

“分数崇拜”才是教育界的“万恶之源”

廖萍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不难发现,“不准公布学生成绩排名”、“明年起坚决不公布高考状元”、“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学生成长记录袋”等等诸如类似的符合“素质教育”倡导的先进做法无一不在“分数”面前败下阵来。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一个班级的评比,最终要看的是什么?是分数!是上线率!

有观众戏称 “收视率”是电视界的“万恶之源”,我看“分数崇拜”才是教育界的“万恶之源”!长此以往,教育不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要义,而以考高分为终身追求!追求高分本身没有错,但是“分数崇拜”却不是教育的要义。也难怪,在国情决定现阶段的教育体制下,分数是学生的前途、家长的希望、教师的奖金、校长的前途、政府的政绩,如此多的教育附着利益在其上,我们又谈何为学生“减负”?我看越“减”,学生的书包越重。

“状元”效应只不过是“分数崇拜”的一种表现

刘丽琴

分数崇拜的根源,一言以蔽之,就是在目前的评价机制中,分数被当作评价、甄别、选拔、任用等等最最主要的依据,分数肩负着一个普通人的前途与命运,谁敢等闲视之?喧嚣热闹的“状元”效应只不过是分数崇拜的一种表现而已,绝非其根源。

其实,数以千万计的大、中、小学生当中,追求高分者众,而追求状元者寡,尽管成为状元有种种丰厚的奖励和诱惑。因为,虽然状元的名目繁多,但每种名目下的状元只有一个,且状元的产生是随机的,甚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许一不小心便成为了状元。而追求高分,就有机会就读优质的中学、优秀的大学,将来就有可能拥有一份待遇优厚的职业。事实上,谁都知道分数并不完全代表能力,香港、西方的大学招生体制并不仅仅看重分数,实际上是完善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在发挥作用。

因此,“状元”效应无所谓对错,即便改革评价制度,也一样会产生最出色的“状元”型的人物,一样会有大学出巨资来招徕优秀人才。所以,要摒弃的是唯分数的评价机制。只有健全评价机制,完善评价机制的内容、方法、手段,逐渐走出唯分数的怪圈,才能真正消除分数崇拜,“状元”效应也将不复存在。

应尽快构筑多元化招生的通道

黎业忠

在我国,考个高分,就能上所重点中学或名牌大学;考不好,即使相差1分,也名落孙山。分数永远是学生的“命根”,实在太重要了,学生能不崇拜吗?当媒体、商家争相炒作高考状元时,当清华、北大不惜重金招徕高考状元时,更是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分数崇拜”的现象实际上是我国单一化的招生模式造成的。

据报道:“哈佛的入学考试有75个分值指标,其中文化知识考试只占1分,其他是研究能力、艺术技能等多项指标”。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我国的高校是否也应该尽快构筑多元化招生的通道,“不拘一格招人才”呢?

摘自《中山日报》

小心“状元”

崇拜走火入魔

郭之纯

随着各地高考分数陆续公布,又一批高考“状元”新鲜出炉。往往“状元”被确定只几个小时,其各种信息便会出现在网络上:从家庭背景到外界评价,从学习、生活习惯到目前精神状态,从个人职业理想到大学争抢盛况……社会对此的关注程度比对娱乐明星的“八卦”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一个曾长期实行科举取士制度的国家,羡慕和追捧考试优胜者,是集体意识中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而且,高考“状元”往往意味着刻苦的意志、远大的志向、科学的学习方法等,适当推崇或可对青少年形成一定的激励。如今年浙江省的文科“状元”出身农家,靠“两免一补”的帮助读完高中,确实有必要深入宣传一番。

但对高考“状元”的过度关注,却弊多利少。

其一,有可能“捧杀”某些高考尖子。高考“状元”都还很年轻,缺乏人生历练,“状元”之名说不定就已让有些人飘飘然不知所以了,又何堪一顶又一顶“高帽”的重压?此时对许多高考“状元”来说,可能更需要的是“冷水”而非盛名。

其二,助长中小学教育的功利化、商业化。大搞“状元”崇拜,本质上便是大力宣传“分”中自有黄金屋、“分”中自有光明途。这必将加重全社会对分数的迷信和依赖,而这正是当前中小学教育一些弊端的症结所在。

其三,容易伤害某些高考失利者。与“状元”相比,那些考试成绩平平者或不如意者才是数量庞大、更值得关注的群体。近年来,每年都有高考成绩不理想者制造出一些悲剧,一定要防止“状元崇拜”增加此类悲剧的发生几率。

摘自《中国青年报》

状元是功利

社会的“消费品”

李妍

在江苏宣布取消高考状元排名还未来得及收纳民众的评断之声时,一件意料之中的尴尬事还是发生了———无孔不入的媒体最终还是找到了所谓的“疑似状元”,并继续长篇累牍地向公众宣扬着“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状元经”。

在这样一个信仰缺失、追求功利的年代,人们比以往更渴望成功。现实却告诉他们,如果你无权无钱且无势,向上的成功路径有且只有一条———通过高考。

在这样的成功饥渴下,催出了“状元秀场”———一一个学校需要状元,因为它带来的名誉可以增加招生数量,进而影响到学校的进账和教学质量问题;每个媒体也需要状元,状元甫出新闻大战即始,抢先抓住状元报道,意味着发行量的上升并引致广告商的青睐;商家需要状元,有了状元的代言,哪怕是对状元的资助,都能给商家带来巨大的社会营销效应。而这一切均源之于状元最大的“消费群体”:众多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和望子成龙的家长,他们需要以状元为榜样。

然而,成为状元就意味着成功吗?一份近日出炉的“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却向人们揭示着这样惨烈的现实:通过对恢复高考以来1100多名“高考状元”的调查,“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这是向多年来对状元佳话迷信不已的人们一次警醒和撞击,但它却不足以颠覆人们对状元路径的美好想象,以及对高考成功带来人生坦途的路径想象。

很大程度上,人们更愿固执地将高考的成功当作人生的成功,这似乎可归结为民众的普遍短视,但却更映照出普通民众向上通道的逼仄。逼仄到人们只有通过这样一条唯一的路径,遥望他们眼中的成功,哪怕这里充斥着罗彩霞们遭遇的权力链条,哪怕这里有着舞弊的黑暗,甚至在幸运地摆脱各种权力与黑暗之后,学子们依然还要遭遇“毕业即失业”的就业困境,人们仍然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这条道路上榜样树立的成功学,只因这个社会成功的道路太过逼仄。于是,尽管各地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不允许炒作状元,对状元的围追堵截却一年也没有少过,甚至衍生出愈发猛烈之势。

摘自《羊城晚报》

对“状元”

到底应该怎么看

奚旭初

江苏高考今年排在全省前100名的考生看不到自己的名次。记者看到,一位考了423分的考生,在普通类位次一栏显示的就是“全省前100名”,但具体排在多少名他并不清楚。这是为了避免炒作状元而让名次“隐身”。

名次“隐身”,有助于遏制“状元”炒作之风。高考分数并不是评价高中学校和高中生的唯一尺度;而且成为“高考状元”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如果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个事实,将“状元”的经验绝对化,大肆炒作,客观上只会起到误导作用,必然会强化学校、学生和家长“唯分数论”的情结。而对“状元”本身,无度的炒作又无异于“捧杀”。不炒“状元”,让教育的天空少了些喧嚣浮躁多了些宁静理性。

然而为不炒“状元”喊好,却也不是要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故意贬低“高考状元”,把他们说得一无是处,甚至把他们“妖魔化”。高考出类拔萃未必一定是人才,但有一点应该肯定,在成千上万的考生中,能够脱颖而出,至少证明,与同龄人相比,他们算得上佼佼者。更耐人寻味的是,一些地方的“状元”,都出自寻常人家甚至贫困家庭。这些孩子身处贫寒之家,却不坠青云之志,从不在物质上攀比,追求的只是知识,这不正是最值得他们的同龄人学习的吗?

高考不是理想的制度,但在今天又是任何方式无法取代的制度。在现行的高考模式中,片面地责备“状元”是“高分低能”,将他们当作抨击应试教育的“靶子”,既不合事实也有失公平。实际上,我们看“状元”,本不该只盯住他们的高分,而更要看到他们发奋努力、刻苦学习的精神。今天许多家长都羡慕“状元”,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脱颖而出,这种心情可以理解。然而如果只是看到“状元”的成功,而忽视了他们成长的背景,那么这种愿望大半是要落空的。

正本清源,我倒是希望,扫尽了将“状元”当商机炒作的逐利弃义,扬弃了将“状元”当广告炒的急功近利,杜绝了将“状元”当政绩炒的哗众取宠,那么对那些胸有大志,发愤攻读的成功学子多做些宣传,这不仅是对他们的肯定,而且更是旗帜鲜明地构建“以品学兼优论英雄”的价值评判标准。有了这个标准的牵引,莘莘学子中必会才俊辈出。

摘自《新华报业网》

我们应从高考

“状元”身上发现什么

郭扶庚

尽管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一再呼吁,要理性看待高考“状元”,甚至于有的媒体连“状元”这样的字眼都故意隐去,但仍然阻挡不了公众对这些佼佼者的好奇。其实,看看这些学生成长的轨迹,分析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对更多的学生和家长有实实在在的借鉴意义,对今后的教育改革也有诸多的启示。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这些学生成为各省“状元”虽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他们能考出如此优异的成绩也少不了某些必然因素。根据这些“状元”的父母、老师和同学的介绍,除了少数人有过短暂的成绩起伏,绝大多数人都属于平时学习比较努力的,所以总体成绩都比较稳定,撞大运成为第一名的概率几乎为零。宁夏文科第一名李怡然在高中的三年时间里,没有请过家教,更没有在题海里煎熬,即使在紧张的高三期间也很少熬夜。她的理由是“休息不好,反倒影响第二天上课的质量,得不偿失”。宁夏理科第一名的杜彦涛也是这样,与同学们天天挑灯夜战、疲于应付不同,他不仅学习时间少,生活作息还十分有规律,每天必看《新闻联播》了解时事,晚上10点半准时睡觉。所以,要想取得出色的成绩,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和磨练,不能沿袭过去应试教育的一套,搞“题海战术”,“疲劳战术”。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学得轻松,这也是教改的一个努力方向,这些学生的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其次,与很多人想象中的“读书机器”的刻板形象相反,这些“状元”几乎个个头脑灵活、很有主见。关于读书,关于生活,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特殊方法。来自绍兴鲁迅中学的浙江省文科“状元”沈凌波,除了刻苦勤奋外,还非常善于独立思考。北京理科“状元”宁少阳有各式各样的爱好,小时学过钢琴,现在开始学习吉他,虽然没有任何段位,但并不影响他对围棋的兴趣。北京文科“状元”刘庭梅最大的爱好是写作,她是校刊主编,班级和学校一些文体活动的串词她经常信手拈来。

每年高考成绩出来之后,都会有一阵“状元”热,其中不乏功利的考虑,但我们也不应完全忽略高考“状元”身上所呈现出来的启示。在里面,我们既可发现个人成长的某些规律,也可体悟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推动力量。在国家大考中,年轻一代的表现,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意志品质和精神风貌。从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分明可以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社会的巨大进步,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的影响。可以说,从高考“状元”身上,我们能够做出文化、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多层次的解读。对于“状元”,仅仅惊叹于他们独占鳌头的成绩是肤浅的,也容易使人误入歧途,真正重要的是,要从他们那里寻找那些有利于个人和社会成长的各种有益因素,并将之运用于实践。

摘自《自考服务社区》

32年来出的“状元”鲜见

“状元”人才, 应试教育是主因

胡志强

6月24日,商报记者对话《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课题组专家蔡言厚,深入解析恢复高考30多年来的高考“状元”发展现状。

观点

一名老“状元”反感热炒“状元”

魏成才(化名)是我省1983年某市的理科“状元”,如今,43岁的他不仅是位博士,还是某领域的知名专家。

他不愿公开姓名,原因是自己不喜欢社会上热炒的“状元”称谓。

在魏成才看来,“状元”文化的本质是急功近利。当社会形成一种“状元情结”时,出一个高考状元对中学争夺优秀生源、赢得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认可、提升和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至关重要,也是学校领导班子教育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但是社会过度关注,对“状元”们未必是好事。

调查

32年来出的“状元”鲜见“状元”人才

今年5月14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也给高考“状元”的崇拜者们泼了一盆冷水——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在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得此结论的是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课题组,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蔡言厚是该课题组首席专家。

结论从何得出?蔡言厚和他的课题组先找出各大学的“杰出校友”,再回顾他们的高考成绩,结果发现“杰出校友”中是当年高考“状元”的人数非常少,反倒是排在班级十名左右的学生成才率最高。

报告中说, 因为有了“状元”崇拜的传统,一些重点中学出高考“状元”后炫耀,老师以培养“状元”获得声誉,考生和家庭为“状元”自豪,媒体为吸引眼球,商人为扩大销量,酒店则及时打出庸俗的“谢师宴”招徕顾客。

由此,非理性的“状元崇拜”风一步步推向高潮。

探因

缺乏规划影响“状元”发展

蔡言厚分析,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之所以未达到人们的预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选大学时只看重牌子,挑专业时赶热门,而缺少志向与主见,同时很少考虑职业发展和个人的兴趣与特长。

此次调查以1999年我国高校本科大扩招为界,按高校大扩招前22年和后10年分为两个时间段,对各地区高考状元展开调查分析,调查到的“高考状元”共有1120余人。

调查显示,高校扩招前22年,高考“状元”选择大学和专业的分布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相对而言比较理性,“高考状元”较多考虑的是专业的预期贡献而非个人的预期收益。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选拔人才的多元化时代也应该到来。中学、大学、媒体更应该关注对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的并作出令人信服成绩的怪才、偏才。”蔡言厚解释,要理性看待高考“状元”。

蔡言厚认为,“状元”的智商都是比较高的,限制他们成才的,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发展”,他把现在存在的问题归罪于应试教育问题。

“应试就是为了考试。很多学生把精力全部放到中学、大学里的应试教育方面去了。其实一个人要学的东西是多方面的,除知识外,还有人际交往等等,这些不可能在书本中学到,不能忽视应试教育形成的高分低能现象。”蔡言厚说。

对话

班级10至30名的学生成才几率大

商报记者:蔡教授,如果仅仅从“状元”和“杰出校友”重合度不高来得出结论,是不是缺乏科学性?

蔡言厚:一方面,高考“状元”是拔尖的;另一方面,我们选择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是大家公认的。对他们进行比较,可看出我们整个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商报记者:高考状元应该在后来的职业生涯当中特别出色,这是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呢?

蔡言厚:不,这是人们的一种期望,小时候表现不错,希望你长大也很好。但是我们发现,这两部分比较后,在后面那部分,杰出校友那部分当中,很少发现高考状元。

商报记者:我们按照您的逻辑推理,那些杰出校友高考时成绩很一般?

蔡言厚:是的,据我们统计,在一个班级当中,成绩在10至30名的学生成才几率大。

关注“状元”是为了指出问题

商报记者:拔尖学生为何成才几率不高?

蔡言厚:问题出在应试教育,只重视课程考试,会忽视其他方面的综合指标考试。

商报记者:这条结论的价值在哪儿?

蔡言厚:提醒这些优秀的学子,中学阶段只是人生当中一个比较短暂的阶段,后面还有更长的路,对于现在取得的成绩,不要过于满足。

商报记者:您为何选择高考“状元”这个特定人群作为调查?

蔡言厚:希望大家能够对高考“状元”不要过分地给予很大期望,而是应该引导他们,如何走好今后的路。

商报记者:既然您说不要把高考“状元”当成一个特定的群体去过高地关注他,可您这份报告就以中国高考“状元”作为标题,是否恰恰引起人们高关注度?

蔡言厚:人家都关注的话题你应该也来关注,我们的目的就是指出问题,然后引起教育部门、学校能够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

应试教育妨碍创新教育

商报记者:从1999年到2008年,北大和清华吸引走绝大多数的高考“状元”,您觉得这有问题吗?

蔡言厚:我觉得这有点盲目性,不过也难怪他们,我们一般学习成绩好的都选择北大、清华。

商报记者:您另外一个调查结果是“状元”们绝大多数集中在经济管理、数理化、电子信息3个专业里头。

蔡言厚:是这样,数理化是基础,学好以后,做任何具体专业方面都会有好处。但是经管专业就不一定了,一定要有实际经验。

商报记者:如果从我们身边个案和例子当中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样一份调查报告价值又在哪儿呢?

蔡言厚:从这个群体和另外一个群体比较出差异后,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有问题了。

商报记者:您是借由研究高考“状元”这个群体,再思考当下的教育制度本身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能不能把这样思考的结果告诉大家?

蔡言厚:应试教育妨碍我们创新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另一个是社会上急功近利的一种表现,我培养出一个“状元”,就表明学校整个水平就提高了,就可以大吹大擂了。可除了“状元”外,其他人怎么办?

商报记者:那您给高考“状元”们一个建议吧,怎样把这个优势一直保持在整个人生当中?

蔡言厚:我建议高分考生应避免随大流、追热门,而应根据自己的志向、兴趣、特长选择专业,培养立志、苦读、敬业、报国四种品质。

摘自《河南商报》

作者:承 英

第2篇:2015广东广州中考状元及经验

中考状元状元经验中考题库中考压轴题中考心理辅导每天都会有一批中考状元的诞生,他们有什么绝招,有什么秘籍,有什么致胜法宝吗?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会第一时间公布2015广东广州中考状元及经验,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2015中考热点聚焦中考时间中考时间安排中考成绩查询时间中考录取查询时间2015中考作文2015中考作文题目2015中考零分作文2015中考满分作文2015年中考满分作文2015年中考成绩查询2015年中考分数线2015年中考录取查询2015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15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2015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2015中考政治试题及答案2015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2015中考地理试题及答案2015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2015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2015中考生物试题及答案2015中考试题及答案专题2015各省市中考状元专题2015中考各中学录取分数线 中考状元们的高分秘笈

1、重视基础,注意听课,不放过疑问。

2、建立各科错题本,经常通过自己做错的题反省自己做错的经过。

3、读英语不怕别人笑话,要大声朗读,并经常用英文写笔记,锻炼英文写作能力。

4、可以订一些适合中学生读的报刊,通过多读多看多练,提高写作能力。

5、数学复习应避免题海战术,最好能将课本上的知识分章节梳理清楚,选作典型题,类型题,另外还可以把从前做过的错题集中处理一下,通过改正错误,填补自己的知识漏洞,加强对常用解题法的掌握。

6、英语学习保持语感是最好的突击方式,另外可以做一些题型,查缺补漏,将自己掌握不太牢固的语法点、知识点着重领会,记忆。

7、语文能力是长时间学习积累的结果,最后阶段死记硬背的方法对提高成绩没有太大帮助,语文试卷中的阅读题是一个公认难点,很多同学在答题后自我感觉良

好,但最后成绩却不尽人意,这是其解题思路与出题者意图的偏差造成的,对待阅读的技巧是要先领会作者的写作观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会用文章中的观点破解

问题,这需要同学们在平时做题时多注意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另外,作文也很重要,写作文切记不要跑题,并在此基础上积累一些精彩的语句,提高自己的文采, 以博高分,老师曾建议,中考之前头脑里至少要装有五十篇范文。

8、理化综合复习重点应着重突出基础题和类型题,对付难题不止重结果,分析解法才是最重要的一环,分析解题思路的脉络,掌握并灵活运用理化题的解题方法是获得高分的基本保障。

9、淡化考试,不要过分关注,过分提醒,到临考试适当玩乐、游戏有助于减缓压力。

上面说到的这九大要点看似简单,但真正要执行并坚持下来并不容易。这些方法只有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方能见成效。

第3篇:山东高考状元:历年山东高考状元回顾(2003-2011)

山东高考状元一:历年山东高考状元回顾(2003-2011) 2011山东理科高考状元:

潍坊寿光人,高考总分738(满分750),

语文142(满分150),数学150(满分150),英语149(满分150),理综238(满分240),基本能力59(满分60),给你一份答案,估计你也抄不了人家这个分啊! 山东高考状元二:历年山东高考状元回顾(2003-2011) 2010年山东高考状元:陈大鹏

2010年,昌邑一中的陈大鹏以总分723分的高分登上今年高考理科第一名的宝座;淄博桓台一中的高天艺则以总分694分的高分登上全省文科第一的宝座。此外,莱州考生赵芳熠以691分高分成为全省文科裸分第一名;海阳市考生程春晓则以706分高分成为全省理科裸分第一名。

2009年山东高考状元:

东营一中隋雁云夺得2009年山东高考理科状元

山东省2009高考(论坛)理科状元出炉,来自东营一中的隋雁云以总分723分(其中高考成绩为703分,还有20分布的省级优秀学生加分)的高考成绩夺取今年山东省高考理科状元。

“我们学校确实有个学生考了723分,她的分数真是全省第一吗?”25日早7时,东营市第一中学学管处李新诚主任接到记者的电话后问起了记者。25日凌晨,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东营一中的理科毕业生隋雁云文化课成绩为703分,省级优秀学生加20分,总分达723分。

心理素质超强,成绩不拔尖但稳定

上午8时,记者在东营一中见到了隋雁云和她的班主任吴玉平。1992年出生的她阳光文静,面对记者的采访并不紧张,首先说自己没想到能考这么多,确实是超常发挥,因为平时的摸底考试一般都在670分左右。她的班主任吴玉平老师自豪地说:“隋雁云最大的特点是成绩不拔尖却一直很稳定,每次考试不会考第一,但肯定在级部前十名,尤其是心理素质超强,从来不把考名牌高校作为自己的目标而给自己施加压力。这个孩子还是我们学校的中长跑健将呢,曾得过冠军,这也说明她有耐力强的特点。”

隋雁云超强的心理素质从她父亲讲述的一个故事中也可见一斑,就在高考前三天,隋雁云高烧不退,连续输液,父亲急得团团转,隋雁云劝说父亲:“你们放心,我即使发着高烧去参加高考也能考上一本。”

学习效率很高,没上过社会培训班

隋雁云的父亲在东营市教育局上班,很多人认为父亲的辅导应该起了很大作用,实则不然。据隋父讲,女儿性格随和,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同学在她眼里没有坏同学,家虽然离校比较近,但她从高一开始就住校,喜欢跟同学们在一起过集体生活;该学的时候就学,该玩的时候就玩,这是个很简单的事,但很多人难以做到,隋雁云做到了,她的学习效率很高,没上过社会培训班,小时候为了培养她提高效率,父母只安排她做作业中不会的,会做的多数省略,为此父母还曾经帮着她向老师撒谎,找理由搪塞未完成的作业。“孩子还有个好习惯就是,从小把每次考试试卷都保留起来,定期看以前试卷中的错题,这样学习效果也非常好。”隋父告诉记者。

暑假要去打工,增加与社会的接触

隋雁云告诉记者:“听爸爸说,北大、清华的招生老师都来电话了,清华的还通过老乡关系来联系,我想去清华,专业倾向于建筑设计;听说踏进大学就是进入了半个社会,我已经和几个同学说好了,借着暑假去打零工,提前换换空间,增加与社会的接触。”

★山东仇文婷理科总分722分 仇文婷经常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还是一名出色的辩手

仇文婷最喜欢听的是外国流行歌曲,英语的、俄语的、法语的、日语的,她都爱听。 枣庄三中的女学生仇文婷,文化课成绩702分,省级优秀学生加20分,总分达 722分,英语成绩147分,语文129分,数学142分,综合226分,基本能力58分。记者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联系到了仇文婷的班主任李建业,24日晚上9时许,记者采访了李老师。由于仇文婷正在外地学习英语,对她的采访是通过电话进行的。

李老师说,文婷是个多才多艺的好学生,在班级担任学习委员,虽然是个理科生,但文学才能特别出众,经常在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在校刊“启航”上发表的诗歌《假如我有一个女孩》被很多老师谈起,写的是作为一个母亲将为孩子提供怎样的自由发展空间。文婷不是个死读书的学生,学校的所有社团活动她都参加,还是一名出色的辩手。她特别喜欢读课外书,文婷说,她喜欢看三毛、席慕容等人的作品,还特爱看外文书。对于国内外很多知名作家,文婷张口就来,国籍、代表作、特点等等了如指掌。

文婷说,她最大的业余爱好是听音乐,喜欢听流行歌曲,但最喜欢听的是外国流行歌曲,英语的、俄语的、法语的、日语的,她都爱听,虽然有的不一定能听懂,但歌曲的旋律有时让她听到落泪。最喜欢的歌手是瑞典的神秘园组合,她说,能听出他们是如何用现代眼光看待古典音乐的。课余时间她喜欢弹钢琴,文婷说,暑假期间,除了学习英语就练练钢琴,让自己做个全面发展的学生。

文婷的母亲陈会平是个善良、能干的母亲,对女儿照顾得细致入微,一段时间,她经常看到孩子在跟外国人聊天。文婷告诉记者,有一年夏令营她认识了一些美国朋友,回来后常在假期与他们沟通学习、生活情况,聊音乐、聊英文,常聊的有五个人。文婷说,这样一来锻炼外语,二来借鉴外国人的思维模式,对她的学习很有帮助。她说,她喜欢国际关系专业,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外交官。

山东09高考文科状元帅凯旋 来自淄博总分701分

查完高考成绩,帅凯旋和妈妈都非常兴奋。

帅凯旋想去北大,专业倾向于历史或地理,他喜欢四处看看,游历山水。

24日下午4时许,当得知自己今年高考成绩是 701分时,淄博市实验中学学生帅凯旋高兴地笑了。他的高考成绩让人羡慕:语文129分,数学近乎完美地得了147分,英语136分,文综211分,基本能力58分(满分60分),还有省优秀学生20分的加分。有老师告诉他,这个成绩极有可能是我省今年文科高考的最高分。

晚8时许,记者在帅凯旋高青县的家里见到了他。1991年5月出生的帅凯旋人如其名,这位考取了我省今年文科最高分的小伙子是个身高一米八七的“ 牙套帅哥”,既帅气又文静。“你数学一直这样好吗?差3分就满分了。”记者问道。“不是的,我原本很恐惧数学,老觉得自己学不好,是老师帮我走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这次数学能发挥得这样好,我也没想到。”听得出,帅凯旋心里有意外的惊喜。“知道成绩了,想好以后上哪读书了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帅凯旋腼腆地笑了,“我想去北大,专业倾向于历史或地理,我喜欢四处看看,游历山水。” 帅凯旋的妈妈孙淑芳告诉记者,他们预测的分数是670分,没想到孩子数学发挥得挺好,成绩超出了预料。这3年来,帅凯旋一直在淄博市实验中学附近租房住,奶奶在张店陪他读完了高中,父母一周过去一次,学习全靠帅凯旋自己了。孙淑芳说,当年儿子中考时全市排名仅为305名,这3年来变化很大。“孩子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他自觉学习的结果。”孙淑芳显然很欣赏儿子的独立和坚强。

“帅凯旋一直在班里考第一,他的特点是会学习、会思考,平时注意观察和积累,基础知识打得牢,不做偏题和怪题,注意基本能力的提高。”淄博实验中学高三七班班主任刘国庆和记者聊起这位得意门生来很自豪,他觉得帅凯旋的秘诀就是当堂消化所学知识,不熬夜,不留“隔夜粮”,有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基本能力科目着重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我就发现帅凯旋比较注意积累知识,课余时间经常翻看体育知识和美术欣赏等书籍。高三这一年这么紧张,他都保持一贯的作息习惯,晚上休息不超过 11点半。”刘老师向记者介绍说。

山东高考理科状元杨晓彤

山东高考理科状元:淄博第四中学杨晓彤

外表清秀利落,性格开朗、大方、健谈,是杨晓彤给人的第一印象。对于706分(含省级优秀学生20分加分)的成绩,杨晓彤表现得非常平淡,她也是下午刚知道成绩的,觉得考得还不错就和家人出去庆祝了,但没想到会是淄博的理科最高分。 杨晓彤是淄博第四中学高三23班的学生。昨天,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和父母、姥爷等人在小姨家里热闹地聊天,大人忙着切西瓜,弟弟妹妹们围在晓彤身边开心地听她讲学校的故事,大人们说晓彤给弟弟妹妹们带了个好头,姥爷更是乐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晓彤笑着跟记者说:“看我们家的气氛好吧,平时也是这么热闹轻松,有这种好环境怎么能没有好的心态呢。”“我不太喜欢每天趴在那学习,一定要做到劳逸结合,课上认真听讲,该完成的学习一定要完成,课间就不要再学习了,适当地踢踢毽子、打打球放松一下,会有一个更好的思路去面对学习。”

晓彤有一个“最宝贵”的经验,那就是记笔记,记笔记要有重点,对着笔记梳理思路时标出自己的弱点,针对弱点重点复习会有很大帮助。

在学校里,最让晓彤引以为豪的不是平时就很突出的学习成绩,而是和老师成为朋友。她还有许多好朋友,她也常常从好朋友的身上学到一些长处,更进一步充实自己。

亦动亦静的晓彤,高考完后马上就参加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师哥师姐们在淄川组织的公益活动,当了一名义工,给即将走进高三的学弟学妹义务讲解如何选择培训班,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补补课等等。

对事情,晓彤很有自己的想法。她说,不管自己成绩是好还是坏,只要还有努力的空间就不要轻言放弃。最重要的是心里要有方向,朝着自己梦想的方向去努力奋斗,就不会迷失,不会遗憾.

山东2008年高考状元 山东文科状元 姓名:容秋艳

学校:寿光二中 成绩:675分 山东理科状元: 姓名:张云霄

学校:泰安一中 成绩:711分 山东2007年高考状元 文科状元都珊珊:

是潍坊人,675分(+20)语文126分、数学150分、外语125分、基本能力57分、文综197分、特征分20分,总分数为675分; 理科状元赵旭照,是青岛平度人,714分(+20)语文133分、数学144分、外语137分、基本能力53分、理综227分、特征分20分,总分数714分。

高考文化课成绩理科最高分是章丘四中的景清(696分);文科最高分是东营一中的闫聪(674分)。如果不计特征分,章丘四中的景清(696分)是山东省理科最高分,东营一中的闫聪(674分)是山东省文科最高分。济南市理科最高分是山东省实验中学的岳海岑,为701分(包含20分特征分),文科最高分是平阴一中的陈茹,为653分

2006年

文科状元:韦薇

目标学校: 高考总分:679分

出自:淄博实验中学 理科状元:李明 目标学校:北京大学 高考成绩:708分 出自:淄博七中 2005年

文科状元:林小杰 就读学校: 高考成绩:658分 出自:莱州一中 理科状元:张振

就读学校: 高考成绩:717分 出自:枣庄八中

2004年山东高考状元

文科状元:宿洁

就读学校:北京大学 高考成绩:687 出自:莱州一中 理科状元:张瑞

就读学校:清华大学 高考成绩:732分 出自:东营一中 2003年山东高考状元 文科状元:张晓菲

就读学校:北京大学元培班 高考成绩:662分

出自:高密一中 理科状元:祝峰 就读学校:清华大学 高考成绩:675分 出自:育才中学

第4篇:高考状元不等于职场状元

2009年8月8日《山东商报》报道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经过对历年高考状元职业状况的统计分析得出了《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课题组通过核查“2009年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的杰出人才发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个是高考状元;而在学术领域,中国两院院士、外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人等专家名单,均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单,同样在“杰出政治家”中也没有高考状元。

课题组负责人、中南大学教授蔡言厚认为“这说明了高考状元尚未出现在主流行业的„职业群体‟中,状元仅是„考场状元‟,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未掌握一定的技巧,尚未成为„职场状元‟。”

第5篇:高考状元

林丽渊

林丽渊,2007年广西省高考文科状元,高考分数672分,现在就读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编辑本段状元事迹

据可靠消息说,在北京大学民德社组织新生一起活动的时候,林丽渊是被邀请共舞次数最多的女生,足见林丽渊的魅力不小,接触之后,确信传闻水分不多:乖巧、可爱、大方、说话温柔,还有一双漂亮水灵的大眼睛。哦,还有她喜欢爬树,擅长手风琴,喜欢QQ聊天,在高考考场上睡觉……有些惊讶吧,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林丽渊,了解这些让人匪夷的经历。

喜欢爬树,擅长手风琴

在林丽渊的故事里,爬树和音乐是分不开的。幼儿园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别人的手风琴演奏,觉得“一个方块可以拉出声音来,很神奇”,于是林丽渊跟妈妈提出“我要学手风琴”,几年后,又在老师的建议下,转学了琵琶。中考之后,林丽渊又回到音乐老师那里当“大学徒”,重拾丢了多年的手艺,间接培养了爬树的本领:“当年老师家门口有棵番石榴树,我就常带着小师弟师妹们去爬树玩,番石榴熟的时候,我就爬到顶山摘下来分给大家吃”,一直生活在城市的林丽渊每次看到课本上描写农村孩子爬树掏鸟蛋的经历就特别羡慕,如今也能切身感受到那种“成就感”了,那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特殊方式呢。

七年Q龄,自我激励

林丽渊是个QQ迷,有长达七年的Q龄,她非常喜欢上网跟好朋友海聊,不过绝对不跟陌生人聊天,她把自己的QQ设定为拒绝任何人加为好友,只在现实中交换号码。“我特别喜欢看别人的QQ空间,也喜欢写文章,很多现实生活中不敢表达的东西都可以在网络上写出来。”

林丽渊说自己是个需要鼓励的人,初三高三阶段,她经常会上各大门户网站的教育频道,看别人写的励志文章,看学习资料,学习经验,看状元的经历。“从高二开始就特别关注状元,心里承受能力快不行的时候,就会上去看看他们写的文章,调整一下心情,用他们激励自己,”林丽渊说,“我有三个特别佩服的对象,一个是05年贵州省高考文科状元董何,年级那么小就考上了复旦,还那么漂亮(笑),一个是师哥董春,还有一个就是06年海南省文科状元叶靖,高三看了一年她的blog,很崇拜她。”

除了这些是历年状元们,那本因为封皮特别漂亮而偶然购买的《居里夫人自传》也成了林丽渊每次没考好或者压力很大的时候拿出来激励自己的工具:“初三那年,因为初一初二没考好,初三一年要考奖学金,压力特别大,就看《居里夫人》,看一次哭一次,哭完之后就特备振奋精神,继续努力,它也激励了我的整个高三。”

浓郁的复旦情节

这有些奇特,但却是林丽渊学习生涯的一次转折。初二的时候,有一次打扫完尾声,林丽渊出去倒垃圾,恰巧经过各大高校在学校的宣传栏,无意中看到了复旦大学宣传海报,被“日月光华,旦复旦息”印象深刻,于是萌生了考复旦的“鸿志”,之所以称为“鸿志”,是因为初一初二的时候,林丽渊忙着玩,成绩平平,“如果一直这样肯定考不上复旦,初三开始就特别努力,一下进到了前十名,并于全市第十五名的成绩考入高中,高二开始成绩就一直很好了。”

很“牛气”,高考睡觉

跟林丽渊同时参加《鲁豫有约》的另一个状元在私下里评价林丽渊可是个特别聪明又“牛气”的女孩,“中考之后,因为想去的高中不给奖学金,林丽渊生气不去那个学校,并放下了„三年之后我要让你们后悔‟的豪言;高三一年,林丽渊都不怎么去学校,她给校长写了一封信,说了自己的复习计划后在家自己总结学习资料和心得,三天在家一天在学校……”

要说真牛,林丽渊在高考考场上睡着了还考了个状元那才真正“牛气冲天”呢。第一天考语文的时候,林丽渊忘记写名字了,整天心情都不太好,晚上睡觉的时候,她躺着想:“如果我数学考150分,其他又考特别好,在缺一门分数的情况下还能上个不错的学校,也不是不可能的,那时候肯定会轰动的,说不定还能上新闻,当名人呢……”越想越不着边际,越想越兴奋,结果当晚没睡好。第二天中午,得知凭考号也可以计算分数,一下多了120多分的消息让林丽渊更加兴奋,午觉也没睡着。于是,当天下午考英语的时候,兴奋过后的疲倦和两天里缺乏的睡眠一齐向林丽渊袭来,刚上考场她就感觉眼皮开始打架。坚持听完听力之后,她实在坚持不住了,趴在桌子上睡了起来,小憩之后又起来打足精神接着做题,然后再睡,再起来做题。就这样,两个小时的考试,林丽渊睡过去了快三分之一的时间。“多亏了平时基础扎实,做题也快,要不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现在想起当时的情形,林丽渊仍心有余悸。

恩,不得不承认,林丽渊是个让人惊奇的女孩,相信,充实而又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会给她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历练。 编辑本段文章推荐

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那段成就我梦想的日子,语言总是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情感的表达,高三的生活同样夹杂着很多的味道,让每一个认真走过了的人无法在回首时说出其中的情感。

有歇斯每个人都底里的本源

从初中开始,我的梦,就是复旦大学。高三了,我似乎感觉伸出双手就可以碰触到我的梦想,每天无数次被灌输高考这个概念,除了背水一战,我别无选择。我在床头的小柜子上刻了几个大字:杀进复旦!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时的我“杀气腾腾信誓旦旦”的样子。每天起床后我就默念一次。我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地过着同样的生活,心如止水。旅游,疯狂网上购物,八卦,恋爱问题……都被我忍痛抛弃了,长达7年的Q龄也戛然而止。我真的不是一个能一边娱乐一边学习的人,厌倦总是有的,偶尔也为自己的小成功沾沾自喜。我对梦想的疯狂在初入高三时达到了极限,所有的一切都在高考来临之际幻化成自己早已认定的那个大学之梦,梦想的动力强大得让我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从老师公布高考复习进度表开始,我就拿出全新的本子开始记录我的高三。在第一页上,只有几个字:复旦,等着我!第二页,也只有一行字:我的高考目标——650分以上。第三页,是一段话:“我知道,一切都会有的。我会拥有大考小考的失败,但永远不会放弃努力与梦想。环境只能影响我,不能决定我的未来。决定我的未来只有我自己。踏踏实实做好手边的事,努力让梦想照进现实。”这三页,一直默默地支撑我整个的高三生活。就如我高中老师说的:飞不飞得出这漫漫大山,就看这次高考了。许多有梦想的同学和我一样在心中默念着“必须赢下这场这场战役”!

高三上学期,10月份,第一次月考来临,也是从那刻起我开始感到高考的真实。国庆放假的几天,我一天也不敢迈出家门,从祖国生日那天开始,一直到4天后放假结束,每天早上7点起床,一直做作业到凌晨1点,其中的吃饭和午休都在书桌上完成。我闷在家里狠命学习,睁开眼睛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怎么做好头天晚上没完成的数学题,累了就幻想着拿到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情景。我真的那样癫狂地甘愿做一个最老实的学生……后来我才知道,每个人都有歇斯底里的本源。我想,那年10月,我曾经歇斯底里过。

做个会思考的书呆子又何妨呢?

月考过后,学校的宣传栏热闹起来,上面写着许多关于高三的榜单和通知,突然觉得我的高二已经走远了,远得我看不到一点曾经的影子。我只站在那里发愣,明白了自己贴在书桌上的那句话不再有故做姿态的意味。高三,不是要求你做到在生活中学习,也不是让学习渗透到生活中去,而是要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习,尽量让自己在每一个时间段里都有所得,所得的一定要利于高考。“为了高考,做个会思考的书呆子又何妨呢?”我想着。每天的日子在不停地重复,简单充实,略显乏味。但是没有关系,我愿意,一切都值得!

早晨,爬到学校五楼教室时我气喘吁吁睡眼朦胧,困了我就扯我同桌问问题:“把唐朝的文化史介绍一下……”或者面对着成堆发下来的还飘着油墨味的复习资料,有点神经质地发牢骚:“最近纸张是不是降价了,以至于学校毫不吝啬地发了这么多?”随后,在座位上翘着脚忘乎所以地抱着书捏着笔拼命背历史,分朝代和专题背,背到连书都想扔到窗外去;中午吃饭时嘴里塞着饭同时翻看着下一步的学习任务,把自己想得比国家总理还忙;放学后在操场上慢跑,还逼自己边跑边背古文;晚上做一大堆数学题,像许多文章里面描述的一样,旁边放着一杯咖啡,其实有没有咖啡无所谓,我也没喝过几次,或许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东西罢了……这是我的一天,我不知道这样的一天会不会让别人很“鄙视”和觉得太夸张了,受不了。但我真的是这么过来的,我是一个寻常的高三生,深陷在高三里,只知道机械般地吃着饭,上着课,做着题,平静得如同家乡的小城,永远都不会有什么大事发生。

苦,是从来不会白吃的

临近高考那段时间,各种各样品种繁多的试卷如约而至,轮番轰炸,躲都躲不了。月考已经不算什么了,每周一大考,三天一小考,这还只是学校的硬性规定,各科老师还商量着什么时候时机对头了再来和同学们用试卷“交流交流以保持战斗力”。从下学期开始我们年级的课程表全面改版,两节课连堂上那绝对是正常情况。我们每天都会交上N张密密麻麻地聚集了自己近一年复习心血的试卷,也会收获N张批了鲜红分数的试卷。分数,这个具有强烈刺激性质又很值钱的家伙,在2007年的春天,它的魄力足以让包括我在内的所有高三学生震慑不已,即爱又恨。虽然我早已“身经百战软磨硬泡”地成为了考试老手,可遇到考试我还是担心考不到好成绩,“百炼没有成钢”的郁闷笼罩着每一次将来的测试:感觉自己为数学付出了许多个白天和黑夜,却没得到期望中的红苹果。文科综合也是我刺痛我神经的一科,4分一道的选择题,十几分一道的简答题,稍微一疏忽就眼睁睁地看着好好的分数突然没了,像错过一场华丽的邂逅,最终一无所获。可即使这样,我依旧每天嚷嚷着要考复旦,依旧每天拿着繁多的试卷仔细地做着,因为我的选择是没得选择,所以我一直学啊学……

我喜欢有周期地学习,我的学习计划性非常强。一般月考前两个星期,我就会抽出一天时间把这两个星期每天的日程都填满,一步步循序渐进地复习,每科每天的任务都会很重。月考前的那两个星期是我最累的时候,因此每一次月考后我都会犒劳自己一次,不管考得好与坏,只要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复习。我一直都奉行着“苦,是从来不会白吃的”原则。我是超级shopping迷,饰品店是我的最爱,越是考不好,我就越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让自己拥有美丽的小心情,然后躲在小房间里用塔罗牌和自己游戏,玩到我满意为止,那是一件总是让我充满期待与惊奇的事情,这也许算是我高考无趣生活中最好的点缀。生活总得有点希望,比如你在狠命学习的时候,潜意识里要告诉自己,过了这个坎儿,会有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等着你,这时效率就会高很多,再难熬的分分秒秒也会觉得值得。

成绩下来后,面对着“状元”的身份,老师和爸妈的脑子里全是“北大北大”,一时间我自己变得不知所措,我终究放弃了我最初的梦想复旦,选择了北大,北大的魄力对于每个高三生来说都是不可抗拒的。咨询会那天,我特意去了复旦大学的展位看了好久,然后转身默默离开……

高考后我整理了一年来用过的各种复习资料。学校印发的各科试卷拥挤着占满了半个书架,自己去书店买的套题(就是那种一套一套的类型试卷和习题集):语文83套,英语52套,数学65套,文科综合95套,除了文科综合的简答题没有全部做完,其他试卷和套题都用红蓝黑三种颜色的笔记录了很多的笔记及注意事项,4本数学资料书,我从头到尾看了5遍,每一本都写着日期和我的心情;英语的专项练习,阅读做了两大本,完型填空3本,语法及其他单项训练3本,历史5本课本,背了

7、8次,地理的地图,剪切了满满一本,被我剪成可以装在口袋里的大小……别人总觉得我一直都是那么优秀的和一帆风顺的,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生活是怎样的,虽然我一点都不觉得痛苦,但辛酸还是包裹住我的身体,包裹住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想哭的我。想起每个晚自习时看着忽明忽暗的教室外面的那个小巷,等着妈妈接我回家;想起了在数学遭遇瓶颈期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两天都没去学校面对着墙壁发呆六神无主的崩溃样子。我一次次告诉自己这是上帝的巧妙安排,他让我在高考前吃尽了苦头,这样我就可以在高考中顺利过关了,也一次次在彷徨和迷茫中走了过来,因为我一直相信,我们的未来都不是梦,未来的成功与每个人都是等距离的,从来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现在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的学习方法,也许我的方法就是一叠加一叠的“题海战术”和一轮加一轮的总结(包括学习总结和自我总结)。

“一颗心,是绝对不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的。求学之路的失落与得意、清晰与迷茫,最简单的在于你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心境。努力中会有失败,会有失去勇气的时候,但我必须努力,我正在努力,我需要坚强,需要沉默,需要意志。一切都只是过程,成功与快乐才是终点。生活可以是无趣的,但自己一定要快乐。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我们只是有梦的孩子。”高考后,我以此纪念我的高三。我决定在北大,在更远的未来,继续我“无趣”的生活,用微笑做面纱,像蜗牛般成长。

姓名:林丽渊

毕业学校:钦州市浦北中学

高考总分:672分

录取院校:北京大学

兴趣爱好:弹琵琶、拉手风琴、上网

当梦想照进现实……

其实,我现在完全是处于混沌状态。第一名的称号把我照得很耀眼,一阵狂喜过后,更多的是对将来的思考。

回想高三这一年,我记忆最深的是考试前的那股韧劲,有时候很早起床就开始做作业,一直都没出过门,直到睡觉,想起来感觉很充实。是的,那种充实是现在很难找到了。不只是我,我知道千千万万的高三学生都在拼命为自己的将来而坚持不懈地奋斗着。我当时也有强劲的竞争对手,我告诉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去想别人。高考是自己的事情,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我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胜利的。积极准备,坦然面对,高考成功,舍我其谁?!

这是林丽渊在个人博客里,对高考心路历程的一段记录。从中,她在高考冲刺期间的艰辛、坚韧、自信可见一斑,这也是她最后摘取2007年广西高考文科状元桂冠的成功法宝。

林丽渊是个美丽开朗的女孩,随和谦逊间又充满自信。对于接受采访已是轻车熟路的她,很乐意将自己的经验与更多的人分享和共勉;她在每次大方得体地回答记者的提问后,伴随而至的是一连串爽朗的笑声。

高考状元并非天生注定

按林丽渊的说法,从小学至初一,她都是在懵懂中度过,快乐无忧,学习成绩并不拔尖,没有任何将于高考中夺冠的预兆。上初二时,有一次路过学校宣传橱窗时,她站在复旦大学招生宣传资料前呆住了。这时她才知道,高校的生活是多么的吸引人。为此,她暗下决心,要考取复旦大学。此后,她时刻留意复旦大学的有关情况,考取复旦大学成了她努力的动力源泉。此后,林丽渊开始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学习上。

林丽渊对学习非常有主见。她说,学习要有计划,一天的学习量必须完成。在课堂上,必须认真听老师讲课,对所有的知识点都要掌握得十分精熟。她说,老师是个宝,就看如何去挖掘、吸纳。在充分熟悉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她也大量阅读课外辅导书。在高三阶段,各科大量的习题堆砌成她各科优异的成绩。她还强调了高三一直坚守的三原则:首先,一定要有梦想和信心,高三特别需要自信。当所有人都觉得你不行的时候,你一定要相信自己。其次,要有个完整的学习计划,分长期和短期。长的可以是整个高三,比如她的长期目标就是高考过650分;短的可以是一个月、一个星期、一天。第三,要专心干好自己的事情。她仍然记得去年一位状元的一句话:踏踏实实地干好手上的事,不要幻想遥远的东西,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林丽渊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特有的自信给她的高三英语老师符兰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符老师说:“当时我刚开始接任高三(15)班的英语课。第一节课,我只介绍了一些英语学习的方法、技巧,还来不及向同学们交代一个学期总的教学计划。下课时,活泼美丽的林丽渊来到我的跟前:老师,可以跟我谈谈您这学期的教学计划吗?我要有计划地跟着老师的节拍走,根据老师的教学进度来制定我的短期和长期的学习计划。从教十几年来,从没碰到过学习计划性这么强的学生,我当时就感觉这女孩挺特别。”符老师还介绍说,林丽渊对学习的执著,从她的英语学习中也可略见一斑。她的英语基础已经够扎实了,但她仍强迫自己狂啃英语。因为,她心中的梦想被激活了,要以持之以恒的毅力去追求它。她学习到深夜是经常的事,每天的英语学习包括20分钟的听力,3到5篇甚至7篇的阅读理解——这是她每天必须完成的。

从容自信勇夺冠

“这次高考对于我来说,压力不是很大。” 林丽渊成功之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心理的自我调节。进入高三后,她数次考试成绩均在全区几市中名列前茅,而在第三次高考模拟考中,遭遇了上高中以来的滑铁卢。大哭一场后,林丽渊发现自己还是自己,一切都没有改变。她总结了一下,认为这次失败很有好处,就像长跑中冲刺前一直跑在前面的并不一定是冠军,一直处于巅峰状态未必是好事,有了一个低谷,才能储备力量,冲向更高峰。“我告诉自己,现在我没有什么心理压力了,压力不在我身上。”有了这种良好心态,林丽渊坦然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她说:“高考其实只是一次模拟考试。”

从几次模拟考一路走来,对比全区各中学考生,林丽渊对自己的每一次考试应该达到的高度心中有数。考完最后一科,她在个人博客中写道:现在,我尽力了,我把我的命运交给上天了,我的努力不会白白付出的,我相信!

此前林丽渊知道自己已进入广西前三名,所以在确信自己是广西高考文科状元时,并没有显得过分激动。“考完试我就知道,我这次考得不错,得知成绩之后,我更知道,这个第一名应该是我的了,去年的第一名正好也是这个分数。”林丽渊的自信并不矫情。林丽渊说,妈妈的自信、坚强、果断;居里夫人对学习的孜孜不倦,宠辱不惊,直至笑到最后,都成为她自信坚韧的力量源泉。

大气女孩的真实

当记者问及:对她而言,状元意味着什么?“我的梦想实现了。我一直想要告诉其他人,我的家乡很好,我们学校很好。在我们学校,以前出过两个理科状元,文科状元我是第一个,我们学校一点也不比其他学校逊色。”林丽渊对家乡、母校充满了感情。

林丽渊有一颗感恩的心。成为状元后面对来自各方的好奇询问,她只想告诉别人三件事,那就是她希望别人知道她有多么好的父母,她的家乡浦北有多么好,她的母校、身边的老师有多么的好。“高三这一年,我过得非常顺利,感觉温暖,学校里的老师们、同学们对我非常爱护、宽容,我真的非常感谢他们;学校对我的好,我永远不会忘记。”

招生开始时,清华、北大、香港中文大学等都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在这些新的机遇面前,林丽渊原来的梦想复旦大学也许仍是一个梦想。最后,林丽渊放弃香港中文大学,选择北京大学:“内地的大学让人有一种民族情结。”

当然,这位高考女状元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弹琵琶,拉手风琴;喜欢音乐,有时复习时都听着MP3。她一直是个QQ迷,非常喜欢上网聊天。但确定了奋斗目标后,她表现出高度的自制能力,整整一年没有开过QQ,上网也只是查找资料或听英语。

林丽渊对于成为广西文科状元这件事,现在已经看得很淡。她告诉记者,状元对于她来说已是过去时,就好像花开过之后,最重要的是结果,而不是回忆花开时的绚烂。 编辑本段学习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刚刚走过高考的“过来人”,给大家些许小建议,希望能有所帮助吧。

语文:

一、一定要重视第二轮复习。第二轮应该是专题训练,要各个击破,重点突击。这时要认真学习例题,多做练习,并从练习中总结出答题规律,最后再把规律应用到做题中。

二、作文分值之大以至于没有人敢不重视它。突破审题关最重要,不论作文写得如何好,写偏题目就得分低。对于审题,我一般是每星期都审四五篇题目,然后列提纲,给老师看,最后检查出自己是哪里出了问题。这样训练几次,审题就显得不那么困难了。

数学:

一、我个人还是比较支持题海战术的。只有多练才能达到长见识的目的,靠做少量典型题目而达到高分是非常难的。当然,不能盲目做题,要精选题目,而且做完后要总结规律。最好能把做错的题目抄录下来,以便最后巩固。

二、我经常在考试前在草稿纸或者本子上写上自己平时容易犯的错误,比如一定要记得函数的定义域之类的。考试时不停地提醒自己不要犯此类错误,这样做的效果很好。还有就是,考试时不要总想着做完所有题目后有时间检查,一定要一遍就过,一遍就对。

英语:我着重强调阅读理解和完型填空,这两部分分值之大以至于几乎可以决定考试成败。我从高二开始每天坚持做四五篇阅读理解和一篇完形填空,一开始没效果,但坚持下来,高三就会有质的突破。做完后要总结,使自己的思路和出题人尽量相近。

文科综合:我分三步走:背、做、总结。背:课本是法宝。我的方法是一遍遍地看。五本历史书我看了七八遍。我可能不能完全背下来,但是做题时能准确地回忆起课本上几乎所有知识点。做:尽量找近几年高考真题体验一下,文综是“踩点得分”,光背好课本还不行,要使自己的答题思路与命题人的命题思路尽量贴近,学会使用专业术语以提高分数。总结:其实每一科的答题都是有技巧的,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做完大量的题目后,完全可以总结出所谓“套路”,这样,考试会相对轻松很多,分数也会有很大提高。

编辑本段状元心得

向高考微笑

“我的心有翅膀,飞向未知远方,舞台闪亮灯光,太过耀眼明亮,看不清自己的方向,小信念不能忘,坚定看着远方……”高三,绝对是一个人的战役。没有人可以帮你。你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是冬天早晨赖床的自己,是面对失败哭泣的自己,是上课走神的自己,是打错了小数点粗心大意的自己,是为了那个刺眼的红色分数眼泪不止的自己……越到最后,越能体现一个准成年人从孩子到成人的蜕变,因为,那需要勇气去承受失败,需要毅力去承担责任,需要坚持去支持梦想。高考就如一场大火,而凤凰,总是浴火重生!当你到达梦想的圣地时,你才会真切地看到:所有成功者的微笑,都因努力而生!

高考励志经典语录

1、当一切都毫无希望时,切石工人在他的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我希望中学生朋友们做任何事情,只要你认准了,就不要轻言放弃,因为成功就在下一步。

2、我觉得在中学求学时代,一定要有自我约束力,且称之为“心力”吧。“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来蚊虫冬又冷,背起书包待明年。”有些学生总有一些不想学习的理由。如果这样下去,我们的学习之树永远长不大。古人云:“人静而后安,安而后定,定而后慧,慧而后悟,悟而后得。”很有道理。

3、清华大学的学风是“行胜于言”,它是我的座右铭,我也希望能和中学生朋友共勉。同时我也希望你们能够明白:一个真正的马拉松运动员决不会空等奥林匹克金牌从天上掉下来,现在就行动起来吧,我在清华等你们!

4、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走走停停便难有成就。比如烧开水,在烧到80度是停下来,等水冷了又烧,没烧开又停,如此周而复始,又费精力又费电,很难喝到水。学习也是一样,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

5、与其花时间为自己编造不好好学习的借口,不如坐下来好好想一想学习的方法;与其找一千条理由说自己不是一个白痴,不如实实在在地学一把证明自己是一个聪明人。

6、这是一个只承认强者的时代,而学习正是赋予了我们做强者的原始资本。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学好知识。过程一定是苦的,可真正的强者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煎熬,抗得住诱惑。

7、著名的爱尔兰编辑兼诗人乔治·鲁西尔曾经引用了这么一个谚语;“我们成为我们所期待的人。”他用自己的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演说家、画家和诗人的事实,论证了这一点。这句话伴随我度过了三年的高中生活,后来我来到了北大。

8、如果有人每天送你86400元钱让你随便用,只是第二天到来时他会收回你没有花完的钱,那么你会如何花这些钱呢?当然是全部花完。现在你每天都有86400秒,你打算如何利用呢?如果你能像花钱购物一样的来利用时间学习,你的学习成绩又会怎样呢?时间是万物中最宝贵的东西,如果浪费了,那就是最大的浪费。

9、五年以前,曾经有一段美好的中学时光摆在我的面前,可是我却不知道珍惜。到了现在,我才追悔莫及。如果上天还会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要说:我一定上清华!

10、什么是不容易?把同学们都认为容易的题目百分之百的做对,就是不容易;什么是不简单?把学习中每一个简单的知识点都掌握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学习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弄懂就是不平凡。

11、对付“上课走神”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你的神尽情地走,看它能走到哪,等它走的累了或无路可走的时候,你就可以好好地听讲了”;对付“厌烦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你讨厌它之前,开始学习”。

12、一时的挫败,并不表示从前的努力都是错误;一时的成功,更不代表从今以后都不必再努力。

13、机会从不会“失掉”,你失掉了,自有别人会得到。不要凡事在天,守株待兔,更不要寄希望于“机会”。机会只不过是相对于充分准备而又善于创造机会的人而言的。没有机会,就要创造机会;有了机会,就要巧妙地抓住机会,而高考就是你走上成功之路的第一个机会。

14、我在高一的时候就已经自学完了整个高中的课程,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可以,这并不是什么奇迹,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是否坚持。我很喜欢一句话是: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5、学习很辛苦,但并不痛苦;学习没有什么捷径,苦学才是根本;在你没有找到“不用重复就可以学习好”的方法之前,请不放弃“重复”这种最简单、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16、我希望同学们做到两点:在萎靡不振的时要振作起来;在学习压力过大时要能自我解脱,使自己不至于失常。面对挫折,面对失败,每个人都会失落,都会感到迷茫,但决不应低头,决不能倒下。因为只有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的人才会真正取得成功。平坦大道上决不会发生奇迹,只有在泥泞坎坷中前行才会留下我们深刻的印迹

17、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暖。

18、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19、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20、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记分板上。

21、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2、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23、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24、未曾失败的人恐怕也未曾成功过。

25、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26、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27、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28、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29、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30、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烦。

31、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

32、过去的事已经一去不复返。聪明的人是考虑现在和未来,根本无暇去想过去的事。

33、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34、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35、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度,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攀爬着。

36、昨天是张过期的支票,明天是张信用卡,只有今天才是现金,要善加利用。

37、没有人爬山只为爬到山腰。为何甘于平庸呢?

38、有两种人是没有什么价值可言的;一种人无法做被吩咐去做的事,另一种人只能做被吩咐去做的事。

39、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40、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41、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

42、只有强者才懂得斗争;弱者甚至失败都不够资格,而是生来就是被征服的。

43、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坚持的路。

44、凡事要三思,但比三思更重要的是三思而行。

45、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46、让我们将事前的考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47、不大可能的事也许今天实现,根本不可能的事也许明天会实现。

48、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49、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何事情。

50、很多事先天注定,那是“命”;但你可以决定怎么面对,那是“运”!

51、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52、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53、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别人得不到的收获。

54、苦想没盼头,苦干有奔头。

第6篇:高考状元

高考状元:寻找“快乐学习”

由都市女报等举办的济南高考状元励志报告会在山大西校区大礼堂举行,近1500名泉城学子、家长与我市两位“高考状元”面对面。两位状元向泉城的学生和家长推介着自己的“快乐学习”理念。

文科状元蔡小萌说:“态度决定一切,好的态度可以使自己对学习抱有激情。学习一定不能有消极或抵触的情绪,对所学的内容要积极地去接受,并抱有一种非常快乐的感情”。说到学习态度,蔡小萌给出了8个字:“平和、自信、踏实、上进”。据蔡小萌介绍,她刚上高一时,面对班里比自己优秀的学生,就对自己说:哪怕是最后一名,也要有信心,一点一点地往前赶。

学习是否与课外活动相矛盾?对此,蔡小萌有自己的理解:“我从高一开始就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比如合唱节、运动会,到了高二我又当选为学生会主席,活动非常多。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到学习。”谈及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蔡小萌表示:学习和课外活动要明确地分开,学习时全神贯注,忘掉其他的事情,而在参加活动时也要全身心地投入,这样两者不仅不会互相影响,而且相得益彰。参加课外活动不但是一种很好的调整和放松,而且可以获得自信心和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兴趣是弓,而努力就是箭。”

在报告会上,理科状元赵休龙认为自己学习好缘于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他生动地讲解了对“兴趣+努力=成功”的理解。在他看来,是兴趣给予他灵感,是努力给予他力量。赵休龙说,他一直反对“头悬梁锥刺股”式的学习,崇尚快乐学习。只有不断寻找“快乐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就如何高效学习,他提出了四点心得。首先,要做好学习计划,重点突破难点,每次考试后都要找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在下一轮的学习计划中着重攻破。其次,要把老师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让课堂笔记本不再是老师的备课本。再次,要避免恶补弱科而丢了强项,应该在巩固强科的基础上适当弥补弱科。最后,不要沉浸在题海战术中,专做偏题怪题,要通过做题来总结自己,掌握规律。

“淡视成功,欣赏失败”,这是赵休龙对成功与失败的理解。赵休龙认为,学习不可能一帆风顺,成绩有起有伏是正常现象。我们要淡化成功带来的喜悦,学会欣赏失败,同学要直面失败,家长也要同孩子一起坦然面对。其实,失败带来的启迪和动力要远远大于成功。

第7篇:2013高考状元

浙江文理科状元出炉 分别考了731分和770分

2013年06月23日11:14都市快报

文科第一名施丹旖

爸爸开出租车 妈妈是工人

从小到大没参加过培训班

老师说她的刻苦坚韧别人是复制不了的

昨晚10点多,当我们赶到海宁的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宏达高级中学时,文科状元施丹旖刚接受完其他媒体采访,她从晚上7点多就一直在接受采访。

施丹旖穿着灰色T恤,戴着黑框眼镜,扎着马尾辫,胖胖的,很腼腆。她高考成绩分别是:语文124分,数学150分,英语139分,文综260分,模块58分,总分731分。

施丹旖说,晚上7点多,妈妈接到学校老师电话,说我考了浙江省文科第一名,我第一反应就是“别激动”。起先我不太敢相信,后来妈妈又说,北大清华的老师都找来了,我才觉得应该是真的了。

施丹旖家住在盐官光福村,爸爸开出租车,妈妈当工人。小学是在农村上的,中学是镇上读的,通过提前录取上了现在的高中。中考成绩是693分,虽然不错,但不是很突出。她说,小学成绩不算很好,因为很爱玩,每学期都只能评个学习积极分子。初三开始觉得要中考了才开始用功,那以后偶尔全班第一。上了高中,每门课都很均衡,分科时觉得自己文科更有优势,所以选了文科。

施丹旖说,学习最重要的是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没有什么特别方法。她从小到大从来没参加过培训班,只在小学练过书法。

施丹旖说:“爸妈对我的希望是,能考个二本,就很高兴了。我自己的目标是比一本稍微好一点的学校,我想考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从来没想过能上北大清华。之前模拟考试最好的分数是超过一本线70分左右,已经算很不错了。”

施丹旖最大的爱好是看动漫,也没有别的爱好。教数学的冯老师说:“她平时是个不苟言笑的学生,英语考完时,我第一次看到她笑得那么开心。我就跟其他老师说,这一次她肯定考得很好。不过她学习非常刻苦坚韧,别人是复制不了的。”

班主任谢老师说,施丹旖平时住校,同寝室的同学对她的印象是:喜欢看书,一看就到深夜。经常是下铺的同学看书看睡着了,等睁开眼睛,发现上铺施丹旖的小台灯还亮着,再睡一会

又醒来,发现她的灯还亮着„„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宏达高级中学是当地一所有名的民办高中,实验班很有声誉。2004年,这所学校的周之悦拿到过浙江省文科状元,被北大录取;2007年,郭颖妍曾考到浙江省文科第三,被北大录取;2011年,吴甄琪考浙江省文科第五名,被北大录取。

周晨

理科第一名又在镇海中学

妈妈说她爱读书,家长特别省心

昨天下午4点左右,微博上传出信息:镇海中学周晨是今年浙江理科最高分,770分(满分810分)。其中语文128分,数学150分(满分),英语142分,理综290分,自选模块60分(满分)。网友都在惊呼:离满分只差40分!

全家聚餐庆功

周晨老家在嘉兴秀洲区洪合镇,这是一个典型的江浙城镇,320国道穿城而过。镇上有很多小工厂和门市部,镇上主干道上,机动三轮车、小轿车、电瓶车来回穿梭。马路上有个大拱门,上写“中国毛衫名镇洪合,着力构建全球化贸易基地。”

周晨的爸爸周利忠开着老款别克带路。他说今天他们一大家子在“好日子”饭店聚餐,一定请记者们先吃饭再采访。

打开包厢大门,里面非常热闹。大包厢里坐了十七八人,桌上已放着红烧羊肉、螃蟹、藕、鹅肉等满满一桌菜,另有洋河白酒、红酒和果汁,地上还放着一箱果汁。

周晨的舅舅李民强是今天饭局的发起人,他兴奋地说:“下午两点多我就在微信上看到了周晨是最高分的消息,马上告诉了周晨爸爸妈妈。今天我们原定就是家族聚餐,没想到周晨考得这么好,真是择日不如撞日啊。”

说话间,服务员端了一盘澳洲大龙虾进来,大家看到龙虾都很高兴。李民强说,这可是下午临时加的菜。

周晨的爸爸周利忠还略显谨慎,说还不一定是最高分。他的电话响个不停,都是各路媒体记者打来的。

看上去瘦瘦的文静的周晨坐在酒席“上座”。左边坐着是她读高一的表妹,在嘉兴一中读书,两个人不时低头说些悄悄话。

桌子旁的长辈不时向周晨举杯。

最喜欢买书

周晨,1994年10月6日生,天秤座。爱好是看书、打架子鼓,还有旅游。

周晨说,高一高二的时候她看书看得很多,历史书、散文书等,什么都看,到高三了,看书多是为了积累作文素材,主要看《南方周末》《看天下》《读者》。

目前在看的一本书是一位美国科学家写的《从一到正无穷》。小周说:“我最喜欢买书。读书有很多好处,比如从散文中可以学到很多人生哲理,能给人信心,或缓解人的心情,科普书能扩大知识面;看书也能形成一些思维方式,我最近在看《物理世界奇遇记》原版书,书上讲空间是弯曲的。我以前不知道这个,这对我有点启发。看问题的角度可以不一样,思考问题也可以换方式。”

周晨说,架子鼓是小学三年级学的,以前觉得打架子鼓很帅气,现在打得不多了。另外,她还很喜欢旅游,去过北京、香港、黄山等地,希望未来能去敦煌、西藏,月底她将要去新疆。 已被清华录取

周晨说,在高一,镇海中学组织学生去北大、清华参观,那时候就觉得北大、清华很好,立志要考上北大或者清华。后来参加了清华自主招生,获得了清华大学优惠30分录取的政策。周晨说,她可能会报考清华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之后打算出国,但做这些决定前还要好好考虑下。

周晨分享了她的一些学习的经验——

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不要觉得都懂了就可以不听。

踏踏实实把学习时碰到的不懂的地方都弄懂,包括试卷、作业和课堂上的问题等。

有空的话看自己做错的题目。“我曾经做过错题集,但太麻烦了。现在我是用荧光笔把错题和觉得好的题目标记出来,有空的时候拿出来看看。”

另外,要讲究劳逸结合,否则效果不会好的。小周的放松方式是跳绳,或者和同学聊天。 曾是嘉兴中考第一名

周晨的爸爸周利忠是做羊毛衫生意的,生意做到了新疆、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等地。今年上半年,他去镇海中学边上租了套两居室的房子,给女儿做服务,包括做菜,洗衣服等等,并且督促女儿晚上11点钟准时休息,因为女儿早上6点多就起床了,休息好很重要。 周晨的妈妈陈佩丽,是财务。她说周晨小学时,因为没有考上杭外,到了嘉兴南湖国际实验学校读书,这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外语是特色。之后经过选拔,去了嘉兴一中实验学校读初中。中考时,考了嘉兴第一名。

周晨妈妈说:“女儿从小喜欢读书,不需要家长督促,有时候我们电视声音放大点,她都会要我们轻点,特别省心。以后大学毕业一定要出国读书的,现在的人才都要中西结合嘛。” 镇海中学近年“状元”一览

镇海中学近年来出了不少“状元”。

2002年,省理科状元刘英豪。考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毕业后进入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在读。

2008年,省理科状元陈锟。考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010年,省理科状元李乐。考入清华大学建筑专业。

2012年,省理科状元翁凯浩,考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上一篇: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下一篇:年度经济运行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