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政热点文化强国

2023-0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考时政热点文化强国

2014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

一、金融改革启新篇

【背景材料】

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表示,中国推进金融改革的决心是坚定的。中国将继续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推进资本市场的多元化,继续推进金融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

2014年1月11日,2014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2014年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完善调控方式和手段,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大力推动金融改革,切实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考点探析】

《经济生活》角度: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使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3.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能够推动我国与国际市场接轨,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

《政治生活》角度:

1.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国政府加强金融体制改革,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政府履行组织经济建设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2.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推进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体现了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

【试题预测】

1.2013年7月20日,央行决定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从《经济生活》角度看,这样做有利于( )

①促进银行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

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③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④增加流通中的货币发行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答】A。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有利于促进银行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①②正确。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诸多因素有关,取消贷款利率下限不一定能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③错;流通中的货币发行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有关,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不能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总量,④错。故选A项。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微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不少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财政部表示,2014年将探索更多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政策和手段。

材料二 金融改革的目标是构建市场导向、高效而富有弹性的金融体系,支持转型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化解金融风险,与财税体制和要素价格改革等相配合。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等。

(1)有人说,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主要靠政府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请你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2)金融体制改革涉及国内国际多方面的问题,请你运用联系的观点,为防范金融体制改革中的风险出谋划策。

【参考答案】(1)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政府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加强对民间资本市场的管理和引导,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该观点看到了政府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中的作用,有正确的一面。

但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企业本身制定科学的企业经营战略,优化企业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小微企业要加强诚信建设,增强金融机构的信贷信心。故这个观点又是片面的。

(2)①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金融体制改革,要处理好国内国际等多方面的问题以防范风险。②事物的联系具有条件性,要根据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要加强金融合作与监管,正确处理储蓄与消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国内和国际的关系,防范和化解金融体制改革中的风险。③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金融体制改革,要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统筹考虑,应对改革中的各种风险。④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金融体制改革涉及财政和货币、银行和企业、国内和国外等方面,我们要用综合的思维统筹考虑,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防范风险。

二、感动中国树楷模

【背景材料】

2014年2月10日晚上20时,“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于2013年10月启动,经《光明日报》等全国30家媒体组成的“感动中国媒体联盟”联合推选、网络公开投票以及评选委员会综合评定产生。最终,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等被评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

【考点探析】

《文化生活》角度:

(1)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举办“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发群众爱国热情等,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

(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举办“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能够进一步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举措。

《生活与哲学》角度:

(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感动中国人物”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作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人需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试题预测】

1.每一个“感动中国人物”都有一段感人的事迹,体现出他们对人民、对社会负责任和无私贡献的美好品质,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

①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②应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④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解答】A。“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①应选;“感动中国人物”都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②正确。③是政治生活中的要求,不是哲学方面的启示;④观点本身正确,但不是启示。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从2002年开始,迄今共举办了13届,共评了一百多位“感动中国人物”,这些人物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每个中国人,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

材料二 沈克泉和沈昌健只是普通的农民,却有培育出优质油菜花品种的梦想。35年的科研路,28万元的负债,1000多次反反复复的失败都没有让沈克泉、沈昌健放弃心中的梦想。2014年,这对追逐科技梦想的 “油菜花父子”被评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的依据。

(2)结合材料二,从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角度,探究人生价值的实现路径。

【参考答案】(1)①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这个中心环节。开展“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开展“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对于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①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油菜花父子” 培育出优质油菜品种需要社会提供客观条件,这说明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②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油菜花父子”为培育优质油菜品种,辛勤劳作,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③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像“油菜花父子”一样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索契冬奥促交流

【背景材料】

2014年2月7日至2月23日,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俄罗斯索契举行。索契冬奥会共有88个国家和地区派代表队参加,是历次冬奥会参加国家最多的一次。索契冬奥会共设15个大项、98个小项比赛项目。俄罗斯凭借东道主优势力压挪威、加拿大、美国等国家,时隔20年后重登冬奥会奖牌榜首位。中国代表队获得3金、4银、2铜。

习近平出席了索契冬奥会开幕式,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出席在境外举行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也是习近平上任以来第二次选择俄罗斯作为年度首访国。

【考点探析】

《文化生活》角度: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习近平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推动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这说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冬奥会为索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这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冬奥会上,运动员顽强拼搏的精神对人产生了积极影响。

3.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冬奥会可以展现各国的风土人情、独特文化,人们可以通过它来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形态,有利于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

《政治生活》角度: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并举行中俄两国元首2014年的首次会晤,对中俄关系发展作出规划和部署,达成新的重要共识,这说明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试题预测】

1.索契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不仅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也起到了振兴俄罗斯大国地位的作用。这说明了( )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 ③文化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解答】A。冬奥会有助于振兴俄罗斯的大国地位,说明了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正确。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不能决定经济,②错;优秀的文化才能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③错;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源泉,而不是基础, ④错。故选A项。

2.对于索契冬奥会,西方国家显得十分冷淡,而习近平主席在美欧等领导人都不参加的情况下出席了索契冬奥会开幕式。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出席在境外举行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也是习近平上任以来第二次选择俄罗斯作为年度首访国。

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探析习近平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并举行中俄两国元首会晤,说明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②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习近平出席了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体现中国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视和支持,有利于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

四、习连会晤话梦圆

【背景材料】

2014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联结、共同的愿景,这是推动相互理解,携手同心,一起前进的重要力量;希望两岸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顺势而为,齐心协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更多成果,造福两岸民众,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考点探析】

《政治生活》角度:

1.公民应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努力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生活与哲学》角度:

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试题预测】

1.习近平主席从两岸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指出两岸双方要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这说明了( )

①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③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④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答】C。正确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①错;④是认识论角度,不选。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在与连战会晤时指出,希望两岸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顺势而为,齐心协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更多成果,造福两岸民众,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请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公民如何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参考答案】①公民须履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义务。作为中国公民,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一切分裂活动作坚决的斗争。②要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入侵或占领,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要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促进祖国和平统一。③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张胜利

第2篇:2011年高考地理时政热点预测

高考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根据历年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分析,有哪些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将会在2011年的高考中重现?2011年的高考又将有哪些亮点与特色呢?本文试图归纳、揭示这些新动向。

热点一 没有终点的战争——中国的资源和能源困境

【考情分析】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导致了巨大的资源、能源需求总量,目前我国资源、能源面临着巨大挑战:中国GDP在2010年赶超日本,居世界第二,但是能源消耗量也是世界排名数一数二,中国能源告急愈加紧迫。1993年起中国第一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5%。据估计,到2015年,中国所需石油的2/3将依靠进口。2010年我国煤炭净进口扶摇直上,昔日煤炭出口国变净进口国。钢材、铁矿石进口量也屡创历史新高,世界大宗商品价格连连被推涨。我国单位GDP的煤消耗量是日本的15倍,是美国的8.7倍;单位GDP所需有色金属(铜、铝、铅、锌)资源消耗量约为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印度的2.8倍。矿产资源回收率比国外低20%。

关注现实、为时而考,凸显学科的应用价值和社会功能,已成为高考地理的亮点与特色。我国面临的资源、能源问题进入高考视野亦在情理之中。考纲涉及的主要考点有: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在高考中可能涉及的主要考点有:我国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及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出路;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枯竭型城市与地区经济转型等。备考中要关注的主要热点有:我国石油、煤炭、铁矿石、稀土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钢铁工业的临海布局、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试验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等热点。

【新题设计】目前,我国钢铁产能6.6亿吨,市场需求4.7亿吨。下为“我国钢铁原料对外依存度统计图”,据此回答1~2题。

1.针对我国钢铁原料对外依存度的变化,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扩大铁矿石进口量,拓展进口渠道 B.加大投资,鼓励低品位矿的开采

C.建立铁矿石储备机制与储备基地 D.技术革新,提高铁矿石的利用率

2.针对上述问题,我国优化钢铁产业的布局应 ()

A.提高产业集中度B.建设沿海钢铁基地

C.推进城市钢厂搬迁 D.到海外投资建厂

【解题思路】第1题,进一步扩大铁矿石进口量,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不利于经济安全,不可行。故A不合理。第2题,今后我国钢铁工业过剩的产能要依靠出口消化,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因此从原料、产品运输的角度考虑,我国钢铁工业应建设沿海钢铁基地。故选B。

【参考答案】1.A 2.B

【新题设计】3.从自然资源基本特性的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解题思路】从自然资源基本特性来分析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原因。

【参考答案】我国各种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与经济发展格局不适应;数量有限,且人均占有量低;经济发展迅速,对资源的需求量大,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相对短缺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热点二 生存之本——可持续发展

【考情分析】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人口的激增、生活需求的扩大、工农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是各类地理问题的中心和归结,是高考中再现率最高的内容之一。近年来高考命题多以案例的形式,结合某个区域对人类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强调观点与方法的运用。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用于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已成为高考应用能力考查的亮点。复习中要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新进展、新实践,如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城市、节能减排、碳汇和碳源、“地球一小时”等。

2011年高考命题趋势:

1.根据有关的资源和人口的数据、图表、时事资料等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材料分析和运用的能力,揭示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2.结合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分布的地域特征,联系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和防治对策,从而考查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对当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行为作出分析和评价。

3.通过对清洁生产、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具体案例的分析,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4.以典型地区资料为背景,以图表资料为切入点,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表现及治理措施,如西北地区荒漠化、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三峡工程对中下游生态环境影响等问题。

5.以重大时事为切入点,以热点焦点问题为背景,考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中国GDP统计出现的新变化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世界贸易与环保的关系、西部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大江大河治理与农业发展等问题。

【新题设计】读右边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回答1~2题。

1.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

A.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B.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了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C.快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

D.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2.下面属于该湖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表现的是 ()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生态经济发展 ③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④

【解题思路】第1题,读题干及图可知,该生态区既注重了林区、湖区的生态保护,又充分利用了各种环境条件,使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故选B。第2题,读图可知“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生态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均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而“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故选C。

【参考答案】1.B 2.C

热点三 畅行天下——交通运输建设

【考情分析】便捷、畅通、安全、高效是交通运输建设的目标与追求。“十一五”期间,我国高速公路由“十五”期末的4.1万公里发展到7.4万公里,“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公路基本形成;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8 358公里,无论是路网规模还是速度等级,都位居世界第一;上海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天津港、大连港打造现代化物流强港,连云港实现年吞吐量4 000万吨,日照港全力提升港口的国际化水准;2010年,长江已超过了密西西比河和伏尔加河成为世界上货运量最大的内河。

交通运输建设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又必将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城镇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近年来一些重大交通运输工程建设频频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2011年高考要特别关注重大交通工程建设的自然、人文地理背景,尝试用书本原理解释、解决生活世界中的地理问题,涉及的主要考点有:交通运输点(线)的布局因素、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等。以“京沪高铁”为例:影响京沪高铁建设的主导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即京津唐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客运量大;京沪高铁“以桥代路”的主要原因是:少占耕地,节约土地资源;避免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干扰。京沪高铁建设的意义有:缓解京沪通道运输压力紧张状况;密切京津唐和沪宁杭两大城市群的联系;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缩短沿线城市间的出行时间,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新题设计】2010年11月12日成渝城际客运专线(成都—重庆)全线开工,建设工期为4年,全长约309公里。2010年10月26日,沪杭高铁正式通车,该工程正线全长160公里。据此回答1~3题。

1.影响成渝高铁和沪杭高铁建设的主导因素是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国防因素 D.科技因素

2.成渝城际客运专线、沪杭高铁建设中遇到的自然障碍分别是 ()

A.地势起伏、河网密布B.穿山越岭、地质复杂

C.沼泽广布、干旱缺水D.高寒缺氧、气候湿热

3.沪杭高铁开通带来的影响有 ()

①沪杭两地间的航空运输量增加 ②促进沿线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③实现长三角主要城市间的“同城效应” ④形成新的出海通道,促进对外开放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题思路】第1题,区域内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是两地区建设高铁的主要区位因素。故选B。第2题,成渝客运专线沿线地势起伏大,沪杭高铁地处长三角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故选A。第3题,高铁会冲击航空运输的市场;有利于缩短区域内各城市间的运输时间,增强经济联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故选D。

【参考答案】1.B 2.A 3.D

热点四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考情分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正越来越明显和深刻地影响着地球未来、左右着人类命运。2010年5~10月,历史上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正逢城市人口升至地球总人口一半比例的十字路口。对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探索,有形的展馆也许只是刚刚起步……2010年5月国家设立喀什经济特区,2010年5月中国改革开放最美的缩影——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

在高考中,城市一直是高频考点,2011年高考也不会例外。从考纲看,与“城市”相关的考点主要有: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与分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及新老城区功能定位;城市化的过程、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0年高考将会:更加关注生活经验,精选城市规划图、城镇布局图、模式图等素材,重点考查区位分析与评价的基本规律(促进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因素;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城市产业区位选择等);加强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以示意图、坐标图、表格数据等为载体,综合考查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渗透“人地协调、生态城市”理念。

【新题设计】读上海各县区城市功能定位示意图,回答1~2题。

1.从“钢铁宝山”到“精钢宝山”转变的原因不可能是 ()

A.集约发展的需要

B.提升循环经济的需要

C.产业升级的需要

D.绿化美化的需要

2.崇明区(岛)的功能应该界定为 ()

A.商业崇明 B.生态崇明 C.渔业崇明 D.知识崇明

【解题思路】第1题,“精钢”反映了集约发展、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故选D。第2题,崇明岛作为上海的后发展地区,有着丰富的低成本土地资源,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具备比较现成和明显的空间优势,因此建设生态岛是其战略选择。故选B。

【参考答案】1.D 2.B

热点五 经济发展的十字路口——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

【考情分析】产业结构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三大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升级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产业比重升高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要向上发展,就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必然发生产业区域转移,产业区域转移的规律通常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进行产业转移。

当前,我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和一幅多元而复杂的图景。一方面,人均GDP到2010年已经超过3 000美元,有100多种产品产量居于世界前列,出口规模列世界第二;另一方面,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以投资和数量扩张推动的第二产业。从产业来看,第二产业高度依赖能源、原材料,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仍然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尤其是研发与科技服务、设计、营销、金融、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薄弱,耕地、水资源等对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约束不断强化,小规模经营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不适应性也越来越明显。综合来说,我国产业结构矛盾由过去部门之间的不协调转向研发、科技服务、设计、营销等关键环节滞后的制约。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是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在高考中,“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多与产业转移联姻,以统计图表的形式呈现,切入点一般比较小,多为一个企业、一类产业或一个地区,其对应的能力要求主要为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描述阐释实际问题的能力。2011年高考值得注意的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热点素材有:“中国制造”何去何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腾笼换鸟”)等。

【新题设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制造业持续高速增长,中国产品风靡世界,“中国制造”日益成为世界性话题。2006年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世界70%的DVD和玩具,50%的电话、鞋,超过1/3的彩电、箱包等产自中国。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国之一,制造业吸引了大部分外资。

材料二 2007年世界制造业增加值份额图 制造业“微笑曲线”示意图

1.结合所学分析影响中国制造业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2.比较“中国制造”与发达国家制造的主要差别。

3.简述今后我国制造业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与途径。

【解题思路】第1题,要从原材料、劳动力、市场、土地、政策、交通运输等方面分析影响中国制造业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第2题,注意从图示中找出有用信息,从在经济、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两方面说明其差异。第3题,要针对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从产业升级、品牌、附加值等角度找出相应的措施。

【参考答案】1.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资源、原材料丰富;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土地价格低;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等。(任意四点即可)2.发达国家制造业在经济中仍占据重要位置,主要占据产业链的两端(设计、营销环节),附加值高;中国制造业规模大,发展迅速,但多处于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以低端产品为主),附加值低。3.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产业升级;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改变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增加产品附加值。

热点六 “盘活一江春水”——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

【考情分析】河流是自然界中最活跃的因子。河流是地形、气候的产物,河流又是塑造地貌、改善气候的因子。因其流动、活跃,河流成为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制约、不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河流的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利(农业、河运、聚落、旅游)、水患(水多、水少、水脏)。

河流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最好体现,因此也是高考命题必不可少的素材。近年来对河流(流域)的考查多以河流分布图、流域水系图、流量曲线图或数据表格的形式呈现,以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考查河流的自然、人文特征、流域开发与整治(人地关系)等内容。

由于各个流域的地理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也必然各不相同。但是,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的基本程序大致上是相同的,其一般过程和方法是:第一,要分析该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第二,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该流域各地理环境要素中,对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并根据其发展的有利因素探寻该流域发展的方向——说出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同时根据其制约因素探寻其综合治理的对策。以长江为例,开发要着眼于流域各段的优势条件,如上游的水能,中游的矿产、农业,下游地区的农业、区位优势与经济区建设;整治要着眼于流域各段的主要问题(生态或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等)。如上游的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中游的洪水灾害,下游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新题设计】阅读下列澜沧江流域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澜沧江—湄公河是一条国际河流,我国境内的澜沧江流域的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资源宝库。但长期以来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仍是个十分贫困的区域。

1.说出澜沧江流域的主要资源优势有哪些。

2.对澜沧江流域(我国境内)的开发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题思路】第1题,根据位置、地形推断其主要的资源优势(气候、生物、水能、旅游),从图中找出矿产资源。第2题,按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分析开发方向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参考答案】1.气候资源(水热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铅锌等矿产资源。2.水电梯级开发;发展航运;发展与邻国的经贸合作;加快旅游资源开发;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

热点七 生态与发展的博弈——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考情分析】热点案例:我国湿地面积锐减 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

因经济快速发展,短短几十年间,中国数千年来形成的土地利用大格局正发生着变化:大量的城市扩容、高速公路兴建……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占用大量耕地,而这也正改变着湿地,更多的湿地被开垦成耕地。在这样的格局中,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物种的基因库”的湿地,劣势难扳。

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湿地开垦面积达1 000万公顷,全国沿海滩涂面积已削减过半,黑龙江三江平原的原有沼泽失去近八成,“千湖之省”湖北省的湖泊锐减了2/3,东南沿海56%以上的红树林也消失了。全国各类大小湖泊消失了上千,众多湿地水质逐年恶化,不少湿地生物濒临灭绝,约1/3的天然湿地存在着被改变、丧失的危险。

湿地破坏的主要直接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垦、引水、富营养化、污染、过度捕捞、过度利用以及外来物种的引入,主要间接原因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加快。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长期沿袭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我国目前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恶化。

“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思想的核心与精髓。生态环境问题走进高考既是学科价值的体现,也是当今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考纲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备考中可选取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典型案例采用如下模式进行复习备考:危害(对当地、周边地区或对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成因(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治理措施(对症下药,工程、生物、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

2011年高考命题方向预测:以热点问题切入,结合图文资料考查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等,可能引入辩证评述型问题,如从多种生态治理方案中选择合理的并进行分析说明。这类“菜单式”的问题意在考查从多个侧面或角度对复杂地理事物进行有选择的分析,既可赞成也可反对,但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新题设计】呼伦贝尔大草原被誉为“中国最美的草原”,如今,地下丰富的矿产成了呼伦贝尔大草原财富的重要来源。草原牧区究竟该不该工业化,业界争论不休。要摆脱贫困还是死守生态,看起来是个两难,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未来如同那曾经美丽的草原一样茫茫无边。

1.简析呼伦贝尔地区成为肥美草原的原因。

2.你认为呼伦贝尔草原该不该工业化?请说明理由。

【解题思路】第1题,抓住水分这一主导因素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等方面分析适合草原形成的原因。第2题,支持、反对都可以,支持要从工业化的有利影响及经济、生态双赢的角度分析;反对要从工业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潜在后果)的角度阐明。

【参考答案】1.位于温带大陆内部,距海较远,降水较少;地形平坦开阔,地势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2.应该。开发矿产资源,延长产业链,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可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矿产开发中要加强生态建设,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发展与生态的双赢。不应该。矿产开发导致草场退化,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荒漠化加剧;工业污染加重,生态环境恶化。

热点八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国新区域经济版图

【考情分析】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四大板块,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八大经济圈,再加上已经通过的西藏和新疆等振兴规划、成渝经济区和京津冀都市圈等,中国版图几乎全部贴上了区域大发展的标签。

2009年至今,13个区域发展规划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已经批复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黄三角,至此我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国家密集出台区域规划,主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主体功能不突出的问题。

这些区域规划热点都有可能成为高考命题的选材,高考中对区域的定位是:区域作为试题背景和思考对象,提供问题素材和知识载体。区域不作为问题本身,即不考区域的具体地理事实知识,而是考查区域地理事实、现象背后所隐含的地理原理、规律,即从区域背景中提取信息,运用所学原理和规律解释区域地理现象、论述和说明区域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高考中选取哪个区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学会区域分析方法和探究思路。因此备考中不可能将所有的区域规划热点都“一网打尽”,行之有效的办法是:选取典型案例,“解剖麻雀”,触类旁通,其基本思路是:

(1)对某区域经济的发展条件进行评价: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一般要从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资源、交通、产业基础、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可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2)区域发展“问题—措施”分析思路:针对限制性因素或人地关系矛盾,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人地协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分析措施建议,其分析模式可表达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加快交通建设,加强区际联系+注意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

【新题设计】规划建设的“西三角经济圈”包括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将打造成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的我国经济第四增长极。读图回答1~2题。

1.“西三角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的不同点是 ()

A.城市体系完整,城市群带动能力强 B.市场潜力大,经济腹地广阔

C.产业基础强,协作关系好D.矿产资源丰富,能源优势明显

2.我国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意义在于 ()

A.加快西部地区农业基地建设,建设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B.打造西部开发的引擎和龙头,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C.加快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带

D.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西部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解题思路】第1题,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带动力强、腹地广、产业基础好。西三角经济圈地处西部地区,矿产丰富,能源供应充足。故选D。第2题,建设西三角经济圈是为了打造西部地区的龙头,发挥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故选B。

【参考答案】1.D 2.B

热点九 “三农”问题的出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考情分析】我国13亿人,9亿多农民。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而推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所以在历年高考中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都给予了充分关注与体现。

考纲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高考以农业为主题的设计,既可以综合考查自然、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规律,又能从整体性、差异性的角度考查区域分析与研究方法,同时还能有机渗透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等地理观点、思想。

近年来高考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考查,主要特点有:选取现实中的区域农业素材(如西北绿洲农业、中美玉米生产、我国粮食生产、生态农业模式等);以区域图、统计表为载体;经常采用比较的方法;隐形介入热点问题,映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今后还可能在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方面有所加强,如确定研究课题、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提出问题和解决对策等。

【新题设计】近年来,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红红火火,棉花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并在中国稳坐首把“金交椅”;西红柿加工产品居亚洲“老大”位置,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西红柿生产国;葡萄、红枣、哈密瓜、香梨等优势特色林果驰名中外。每届乌洽会,这些特色农产品在各地州展台上都会出现,成为亮丽的风景线,也为参会者提供了特色农业汇集的美味“大餐”。

1.简要分析新疆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的主要原因。

2.简述近年来新疆特色农业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3.新疆可否大规模发展特色农业?试简述理由。

【解题思路】第1题,注意关键词“品质优良”,据此应该从优势自然条件来分析,如气候、环境、水源等。第2题,根据“迅速发展”的限定判断主要为“社会经济因素”,从政策、交通、技术等方面分析。第3题,既可支持也可以反对,支持要从发展特色农业的有利影响来阐述,反对要立足“干旱缺水”找出大规模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参考答案】1.夏季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高山冰雪融水浇灌;深居内陆,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环境清洁。2.政府政策支持;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消费市场区域的拓展。3.可以。理由:人均耕地较多;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否。理由: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大规模发展特色农业会消耗大量水资源,水源枯竭易导致荒漠化;不合理灌溉易导致土壤盐碱化。

热点十 地理科学的新工具——地理信息技术

【考情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属于学科研究新手段、新工具的知识,在地理研究、国民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管理、日常生活等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因此,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新高考的亮点,在各地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2009、2010年高考基本每套试题中都有涉及。复习备考中应对这一考点予以充分重视。

一些同学在高考中一遇到地理信息技术的题目就“力不从心”、“损失惨重”。其实同学们大可不必被地理信息技术的高科技背景所吓倒,课程标准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要求,主要是结合实例来了解它们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因此高考试题在设计上不是要求死记硬背,空泛地说出它们都有哪些用途,而是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具体实例的方式,来考查大家对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了解程度以及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

地理信息技术研究起来很复杂,但应用起来并不难,其功能差异可简单地理解为:GPS负责找位置,解决“在哪里”的问题;RS负责拍片,解决“是什么”的问题;GIS如人脑,负责存储和处理信息,解决“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3S的功能差异恰恰是高考命题的钟情点所在。

在备考中可结合一些热点或生活实例来理解和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如“3S”技术在汶川地震抢险救灾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汶川周边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震后信息中断,指挥部利用汶川、映秀最新遥感影象,获取了灾区的数据信息,了解灾情分布及变化,为抢险救灾提供依据;救援人员借助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迅速进驻灾区,为抢救生命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利用GIS技术制作的“汶川地震灾区数字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为抢险救灾建立决策指挥系统、制定抢险救灾方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新题设计】2010年我国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基本建成,大大提升了国土监管能力和水平。全国“一张图”是多源信息的集合,与国土资源的行政监管系统迭加,将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从而实现资源动态监管的目标。据此回答1~3题。

1.以全国“一张图”为基础,对土地资源“天上看、网上管”,主要是基于

()

A.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B.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D.数字地球和全球定位系统

2.对最新土地影像资料与全国“一张图”本底对比分析,可以 ()

A.分析城市交通规划的合理性B.对新增建设用地情况进行监管

C.了解土地权属及其变化情况D.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3.从国情判断,我国应用高科技手段开展国土资源动态监管的主要目的是 ()

①严格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②加强土地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③控制建设用地规模,节约集约用地 ④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减少灾毁耕地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题思路】本题是对“3S”技术知识及其应用的综合考查,其能力要求主要是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解答的关键是分清“3S”技术的相互联系与功能差异。“天上看”要靠遥感来获取土地资源的最新信息,“网上管”要把最新土地遥感影像与全国“一张图”本底对比,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功能找出土地资源的变化情况;通过对比可以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数量的变化,而交通规划、农业结构调整、土地权属变化都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不可能通过这种对比来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1.A 2.B 3.C[Q]

作者:李慎中

第3篇:2016高考时政热点分析《文化强国守自信》

(一)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

【重大背景简释】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于2015年10月3日发布。

材料一: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举精神旗臶、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材料二: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材料三: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建立经得起人民检验的评价标准。要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队伍建设首位,培养造就文艺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艺人才,做好新的文艺组织和新的文艺群体工作,努力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

【时政术语提炼】

1.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2.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3.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建立经得起人民检验的评价标准。

4.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队伍建设首位,培养造就文艺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艺人才,做好新的文艺组织和新的文艺群体工作,努力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 5.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党的领导是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热点题目回顾】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公开发布,为“文 艺繁荣发展大计”垒基砌阶、立柱支粱。

《意见》指出,当前我国文艺创作生产活跃,涌现了一大批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呈 现出百花竞放、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同时,文艺创作生产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 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粗制滥造等问题,推出精品力作的任务依然繁重。

《意见》要求,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正确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 近代以来斗争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对以洋为尊、唯 洋是从,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拓展爱国主义题材 的表现空间,不断丰富形式,使文艺更加符合时代进步潮流,更好引领社会风尚。 (l)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的相关知识,分析当前我国文艺创作生产

面临的形势。

(2)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有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分析材料中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的

做法是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

(3)《意见》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根据此要求,设计两

条宣传标语。(要求:朗朗上口,短小精悍,每条限15字以内)

答案:(1)①矛盾即对立统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当前,我国文艺创作生产既呈现出百花竞放、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又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等问题; ②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分清主流和支流。当前,我国文艺创作生产总体上呈现出百花竞放、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文艺创作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前我国文艺创作还存在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等问题。(如答“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也可)

(2)①正确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②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对以洋为尊、唯洋是从,正确处理了民族文化与外来思想文化的关系。

③增强“三个自信”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增强文化自信。

④拓展爱国主义题材的表现空间,使文艺更加符合时代进步潮流,把弘扬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3)答案示例:创作扎根人民,文艺服务群众;向人民学习,创群众满意作品;激发创作活力,繁荣群众文艺。

2.近年来,在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山东省一方面坚持依靠群众,大力支持群众文化创造,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批文化品牌叫响全国,提高了山东的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对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发展成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的道理。

答案: (1)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的对象,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应为了人民。因此,“人民需要文化”,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发展成果。(2)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作的源泉存在于人民的实践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因此“文化更需要人民”,要依靠群众,支持群众文化创造,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二)屠呦呦获诺贝尔科学奖

【重大背景简释】

材料一: 2015年10月5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大村智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分享了该奖项。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材料二: 屠呦呦是诺贝尔医学奖的第十二位女性得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屠呦呦本人表示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的成绩,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

【时政术语提炼】

1.屠呦呦获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2.屠呦呦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的成绩,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3.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

【热点题目回顾】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通过大量实验、翻阅大量医书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锁定青蒿这种植物,从中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由此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途径,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结合材料,分析青蒿素的研发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答案: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对青蒿素的研发过程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通过翻阅医书和大量实验,成功提取出青蒿素。(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通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研究发现了青蒿素,推动了疟疾治疗水平的提高。(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被誉为“中国神药”,全球数亿疟疾患者因此而受益。(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研发青蒿素是为了战胜疟疾,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

2.青蒿素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神药”,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的发现源于中医。但青蒿素能够被提取出来,却是中西医携手合作的产物,单是中医或西医,都难以取得这一世界级的成果。青蒿是中草药,代表着中医研究的思路;青蒿素是西药,代表着中医研究的方法。弘扬和发展中医药,必须充分借鉴和利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成果。中医药界需要打开封闭的围墙,敞开胸怀接纳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让古老的中医药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运用辩证否定观与创新的作用的知识,说明如何让古老的中医药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答案:(1)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态度。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2)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既要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充分借鉴利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成果

(三)传承优秀文化

加强文化交流

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重大背景简释】

材料一: 2015年7月4日(当地时间),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土司遗址”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申报成功,表明“土司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我国政府为保护这些珍贵遗产付出的艰苦努力,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各成员国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国际权威专业咨询机构的一致认可。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48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

材料二: 2015年7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了支持戏曲传承发展,7条主要措施,部署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振兴我国戏曲艺术。《政策》指出,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材料三: 2015年11月8日,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福建省泉州市开幕。本届亚艺节以“情系亚洲、逐梦海丝”为主题,设臵了6个板块数十项活动,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40余个国家和地区数百名代表参会。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的举办进一步促进了丝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发展,为实现亚洲人民的幸福梦插上翅膀。

材料四:2015年 11月13日,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论坛”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举行。李克强在贺信中勉励与会代表们携手并进,打造好、利用好文化论坛平台,坦诚对话、开拓创新。促进各国优秀文化互学互鉴、交相辉映,让世代友好的种子在各国民众心中生根发芽,为深化16+1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会议要求加强文化产业、创意产业领域的合作,挖掘双方文化贸易发展潜力,扩大文化贸易规模,促进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全面、协调、均衡发展。

材料五:党的十八大召开三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有数,理政有方,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智慧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方略。习近平高度重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将其融入中国道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他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破解现代难题,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完美“超越式传承”,开启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运用传统文化展现治国理政情怀的新篇章。

【时政术语提炼】

1.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重要载体。

2.亚洲艺术节的举办进一步促进了丝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发展,为实现亚洲人民的幸福梦插上翅膀。

3.加强文化产业、创意产业领域的合作,挖掘双方文化贸易发展潜力,扩大文化贸易规模,促进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全面、协调、均衡发展。

4.习近平高度重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将其融入中国道路,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完美“超越式传承”。

【热点题目回顾】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存在着种类繁多的地方方言。方言是地域特殊生活方式的口头表达,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华大文化的基础养料和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口,流动和国家推广普通话,方言的使用场域日渐萎缩,不少方言开始消失。而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文明也会消失。 为此, 保护方言,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材料二:粤北某村借自然山水、融自身历史于一体,展现着浓郁的耕读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该村顺应时代要求,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焕发青春走进了新时代。该村没有照搬其他地方旅游经验,而是从地方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当地文化,依据山水秀丽和古建筑保存完好的特点,着力挖掘休闲旅游的文化特色,用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也让游客体味农村的古朴风情,既发展经济更保护了绿水青山。

(1)结合材料一,并根据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重视方言保护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该村的发展是如何把握住矛盾特殊性的?

答案:(1)①方言展示了不同地域的特色,有利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借鉴和交流。②方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重视方言保护有利于表达民族情感、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③方言是中华大文化的基础养料和组成部分,保护方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推动文化创新。

(2)①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要求我们坚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地依据山水秀丽、古建筑、耕读文化的优势,着力挖掘休闲旅游的特色;②把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矛盾,使这座千年古村庄焕发青春,走进了新时代;③把握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特殊性,立足当地优势和文化特色,既发展经济更保护绿水青山,着力发展休闲旅游。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文化企业生产的是精神文化产品,传播的是思想理念,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文化追求,肩负着价值引领、文明传承的重任。Z公司是一家从事新闻和出版业的上市公司。公司发展战略提出,以“传播先进文化,全面服务青少年学习和成长”为使命,以国家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中国青少年出版物市场高速增长为契机,通过对青少年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新、品牌扩张和产业链延伸,不断满足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建设成为我国一流的、跨媒介的青少年文化创意企业。公司以上市为契机,实现公司股份社会化,打造具有良好社会形象和较高员工满意度的公众公司。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文化建设,注重创新、务实氛围的营造,以制度化的手段和人性化的措施不断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发挥文化企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 作用?

(2) Z公司响应所在市政府号召,倡议公司员T积极为本市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言献策。

公司员T小王,就本市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多条建议,但他不知道如何把这些意见反

映上去。请你为他支招。(至少三点)

答案: (1)①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提供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员T素质。

(2) [答案示例】①小王可以通过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直接把建议反映给市政府。 ②小王可以参加市政府举行的听证会,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③小王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反映给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请他们把意见转达给市政府。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11月6日-10日,第十二届中国(浏阳)国际花炮文化节在湖南浏阳成功举行。花炮之乡向世界展示了最先进的焰火,同时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打造了精美绝伦的焰火晚会。

本届国际花炮文化节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围绕“璀璨千年,欢乐世界”主题,将举行烟花艺术汇演、第六届国际音乐焰火比赛、花炮新产品燃放推介暨看样订货会、国际烟花产业高峰论坛、花炮文化互动等五大主体活动。

作为本届国际花炮文化节重头戏的烟花艺术汇演,将烟花和艺术高度融合,采用1200平方米超大LED彩屏,将呈现丝绸之路、出水芙蓉、大漠驼影、围山瀑布等中国水墨风格艺术焰火。

焰火晚会以“东方花语·e路芬芳”为主题,结合“一带一路”的历史与现实,通过音诗画完美结合,极致体现东方文化之美。同时晚会充分发掘“互联网+”的内涵和运用,融入万人手机点火仪式、焰火节奏大师、我为浏阳花炮点赞等环节,让现场观众共同参与焰火艺术的呈现。

(1)花炮之乡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打造了精美绝伦的焰火晚会。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对此进行说明。

(2)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第十二届中国(浏阳)国际花炮文化节焰火晚会得以成功举办的原因?

(3)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提两条方法论建议。 答案:(1)①科技进步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次盛会借助高科技手段,实现了花炮文化的创新和传播。②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本届国际花炮文化节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围绕“璀璨千年,欢乐世界”主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晚会充分发掘“互联网+”的内涵和运用,融入万人手机点火仪式、焰火节奏大师、我为浏阳花炮点赞等环节,让现场观众共同参与焰火艺术的呈现,增强了对花炮文化的认同与喜爱;④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上需要,发展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2)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不断创新。采用现代高科技,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将烟花和艺术高度融合,采用万人手机点火仪式等都体现了创新的意识;②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把握了焰火与音乐、文化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巧妙地将多种因素搭配在一起,呈现出一场壮观的活动;③做到了从客观实情和科技条件出发。采用1200平方米超大LED彩屏,呈现丝绸之路、出水芙蓉、大漠驼影、围山瀑布等中国水墨风格艺术焰火。

(3)①坚持发展的观点,树立创新意识,把技术创新与艺术创新完美结合起来。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具体分析自己产业特色的基础上促进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重大背景简释】

材料一: 201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到中央新闻单位调研。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着眼党的工作全局,深刻阐述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新的时代条件下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基本方针、实践路径,为新闻舆论战线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工作能力水平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舆论工作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中央主要媒体大力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刻阐释党中央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反映人民伟大实践和精神风貌,唱响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有力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度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新闻舆论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肩负着重要责任。正如总书记指出的,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臶、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个字,体现了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定位和明确要求,为新闻舆论战线不负重托、履职尽责指明了努力方向。

担负起职责和使命,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就必须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确保新闻舆论工作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就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工作针对性,推动融合发展,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国际话语权,不断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和水平;就必须坚持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牢记社会责任,提高业务能力,转作风改文风,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就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让各级党委自觉承担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不断为新闻舆论工作顺利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时政术语提炼】

1.新闻舆论工作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2.中央主要媒体大力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刻阐释党中央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反映人民伟大实践和精神风貌,唱响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有力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3.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4.担负起职责和使命,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就必须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5.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工作针对性,推动融合发展,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国际话语权,不断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和水平。

6.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让各级党委自觉承担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不断为新闻舆论工作顺利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热点题目回顾】

1.文化要在惠民这个总的指导思想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协调发展,文化的一切都要围绕核心价值建设、理想信念建设,不管怎么改革,文化的属性、意识形态的属性是不能动摇的底线。

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文化的一切不管怎么改革,文化的属性、意识形态的属性是不能动摇的底线”。

答案:①我国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目的在于创造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反映人民利益呼声的大众文化,因此,必须坚持文化惠民的原则。

②文化市场具有自发性,文化市场、文化生活越繁荣,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必须恪守文化的属性、意识形态的属性。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前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态势下,只有如此才能引领思潮,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才能够打造出人民真正需要的文化。

2.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河北省、某市特别注重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推

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该市积极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 领法治文化建设,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大胆吸收欧美法系中有益的法治文 化,丰富法治文化的内涵。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事件, 设计并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度。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的独特 优势,扩大法制刊物、节目、栏目的覆盖面,建设一批宣传法治文化的主阵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该市上述做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启示。

答案: 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法治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②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借鉴与交流,在文化的继承和交流中推动法治文化融合与创新。

③ 立足法治建设实践,开展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文化活动,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

④ 发挥大众传媒的传递、沟通和共享功能,建设法治文化传播主阵地。

【原创新题演练】

1.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文化创新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②要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③群众的文化需求就是文化发展的主旋律

④文艺工作要满足每个人的文化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

1971年,屠呦呦受到中医药典籍启发,提出用乙醇低温提取青蒿素有效成分。1972年,研究人员成功提取了高效抗疟成分青蒿素。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据此回答2--3题。

2.屠呦呦受到中医药典籍东晋葛洪《肘后方》启发,提出用乙醇低温低温提取青蒿素有效成分,经过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获得成功。其成功在于 ①正确把握了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 ②坚信事物发展是自然发生的 ③对不合理的内容要既克服又保留 ④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诺奖常姗姗来迟,成果问世到获奖时间平均周期是22.7年,这正体现其颁奖原则:保证获奖成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一原则与以下说法相一致的是 ①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②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③白日去如箭,达者惜今阳 ④春光不自留,莫怪东风恶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4.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早年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 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她的发现, 在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从哲学的角度看,青蒿素的研发过程 说明了

①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也是发展的环节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前提 ③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应坚持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和检验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2015年8月24日,四川省达州曾扶老人被讹的三名男孩获某网站的“搀扶老人委屈奖”,奖金5000元。假摔、碰瓷、索赔„„长期以来,扶人被讹的新闻频见各大报端,“扶与不扶”俨然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纠结”。“扶人委屈奖”的社会价值表现在 ①以奖励表彰的方式来实现社会道德的自我救赎

②倡导扶助行为的正确性与不容置疑性,加大对假摔现象的惩罚力度 ③体现救死扶伤不仅是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追求,也是和谐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 ④还三名孩子一个清白与公道,勉励孩子今后继续做好事、行善事 A.①③ 8.②④ C.②③ D.③④

6.“中国梦·梦系列”公益广告从天津泥人张彩色泥塑、杨柳青年画、河北蔚县剪纸等传统文化中获取创作灵感和素材,以“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为主题,赋予了“中国梦”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由此可见,文化创作需要 ①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②和而不同,海纳百川 ③博采众长,古为今用

④维持传统,独树一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千年古郡九朝神韵——正定历史文化展”2015年3月10日上午在国家典籍博物馆拉开帷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这是基于 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优秀文化典籍可以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 ③文化典籍记载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轨迹 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摆在突出位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站在党和人民事业全局高度,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决心和战略考虑。党高度重视教育领域改革是因为 ①教育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发展教育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③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④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①③

9.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西南首秀上,有“威尔士民谣王子”之称的音乐家The Gentle Good与本地音乐家同台,用威尔士语和中国传统乐器演绎以李白生平为主题的专辑《不朽的诗人》,为成都市民献上一场中英文化碰撞、融合的盛宴。这说明

①文化逐步融合,走向同一

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交流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10.近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通报了“扫黄打非·净网2015’专项行动第一批案件查处情况。这些案件包括网易云阅读、百度手机客户端、陌陌等传播淫秽色惰信息案。这警示我们网络媒体应

①坚持正确导向,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②消除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商业性 ③以网民的需求作为衡量文化产品优劣的标准

④承担社会贵任维护国家和公共的利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其“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历经数百次实验,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引入西医炼药技法,用低沸点的乙醚成功制取了青蒿提取物,最终找到了制取青蒿素之法,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屠呦呦获奖后发表感言:“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屠呦呦同时也指出:“中医是宝库,但拿来就用还不够。”如果死守着老祖宗的宝贝,固步自封,中药只能是“一筐草”,无法变成“一块宝”。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屠呦呦团队成功找到制取青蒿素之法的原因。

(2)屠呦呦的获奖提醒我们,中医和西医不是对手,需要的是联手,共同为呵护人类健康做出中国人独特的贡献。运用对立统一关系原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

12.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战略决策。经过紧张的筹备,两地于2015年3月24至28日迎来国际奥委会评估团的评估考察。评估团赞赏京张两地已把《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精髓和目标完全贯穿在申办规划中,并对申办工作得到政府和公众强有力的支持表示欣慰。评估团表示北京不仅拥有大量的2008奥运场馆遗产。还拥有丰畜的办赛经脸和办赛人才,这些都将为2022年冬奥会提供有力的保障。评佑团通过考察充分肯定京张两地完全有能力举办一次非常成功的2022年冬奥会。

阅读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来源学科网ZXXK]

(1)谈谈京张联合举办2022年冬奥会会带来哪些积极效应?

(2)从评估团的考察评价中你是如何感受到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

13.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接受了美国《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就中国互联网管理、国 际交往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习近平认为,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阐述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 的各种文明。

参考答案:

1.A 2.B 3.A 4.C 5.A 6.A 7.B 8.C 9.C 10.B 11.(1)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屠呦呦团队历经数百次实验,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屠呦呦团队广泛收集《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实现创新。③科技进步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在屠呦呦团队成功找到制取青蒿素之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④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屠呦呦团队运用西医炼药技法,在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实现创新。

(2)①矛盾双方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中医西医是互补的,具有同一性;中医西医作为不同医学体系,有各自的医疗理论、医疗方法,具有斗争性。②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中医西医的互补以其差异为前提,没有差异和对立就没有联手;中医西医在联手中又要维护各自的理念和利益。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中医西医应通过竞争合作,共同联手呵护人类健康。

12. (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京张两地联合举办冬奥会将促进两地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 ②冬奥会是一次重要的文化体育盛会,两地联合举办冬奥会,有利于带动和发展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③冬奥会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提供了一个平台,有利于文化创新与发展(如答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或体现文化多样性也可) (2)①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京张两地把《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精髓和目标完全贯穿在申办规划中,申办工作得到政府和公众强有力的支持等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觉,它有力地推动中华体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②文化自信,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北京不仅拥有大量的奥运场馆遗产,还拥有丰富的办赛经验和办赛人才,这使我们充满了对自身文化实力的认可与自信,从而积极勇敢地申办2022年冬奥会。 13.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符合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既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也有利于实现世界文化共同繁荣。

②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不搞唯我独尊,符合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世界文化。 ③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有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实现文化创新。

第4篇:时政热点:文化强国呼唤文化自觉

【背景材料】

时政热点:文化强国呼唤文化自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思想是文化的先导,文化强国呼唤文化自觉,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上来,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科学把握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主动担当文化建设的责任。

【相关评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刻表明文化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社会进步人类追求的重要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

【热点评述】

充分认识文化的战略地位,深化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一要科学看待文化与发展的关系。自觉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一道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要清醒认识文化与民生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就是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民生。

三要重新审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不是经济的附庸和包袱,而是经济的重要支撑:文化企业是现实生产力,直接贡献于经济;文化产业连着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文化消费极具潜力,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经济与文化融合,形成最持久的竞争力,所以没有文化的企业不能走远。

【一句话点评】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的竞争,还包括文化软实力的竞争。

第5篇:2012中考时政热点建设文化强国

2012中考时政热点

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材料链接】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系统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指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以及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重要任务,强调了加强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

【热点探究】

1.请说明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原因。

(1)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解决我国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解决我国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2)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3)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由于文化建设的不足影响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迫切要求通过文化发展,提高公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进一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加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和文化产业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尤其是当今世界仍然是西方文化处于主流地位的大环境,我国在文化领域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就甚为必要,更具有紧迫性。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社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5)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推动经济建设。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6)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环保产业,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对资源节约、节能环保都具有积极意义,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越大,经济结构就越趋向合理平衡。

2.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1)第一,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先进文化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必然结果,她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先进文化为指导、以倡导和发展先进文化为己任。

(2)这是由党的指导思想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始终走在发展先进文化的前列,在实践中把党对发展先进文化的意志和目标转化为现实的领导能力、建设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繁荣昌盛。。

(3)这是由党的使命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自觉肩负起推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组成部分。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以先进文化为指导,积极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同时以民族文化为土壤,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3.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请你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为实现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我们应抓好哪些工作?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2)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4)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4.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你认为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

(2)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3)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

(4)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5)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

(6)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

5.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谈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外来文化,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立足社会实践,大胆进行文化创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5)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之势,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弘扬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6)面对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我们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同时国家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第6篇:建设文化强国:时政范文

建设文化强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重要性:①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只有四者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2)必要性: ①国际方面: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②国内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加强文化建设,能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为实现全面小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2、如何认识我国文化的现状?

①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②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人类的进步和世界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③我国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如,有影响力的精品文化不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各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等等。

3、什么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什么?

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6、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我们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1)对待传统文化:评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积极宣传、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2)对待外来文化:坚持平等、尊重的态度;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文化的优点长处,善于辨别并自觉抵制各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蚀。

7、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应该怎样做?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3)充分挖掘中华文化遗产;

(4)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风尚:(5)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6)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8、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1)要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学习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培养自己的文化创新能力;(3)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善于辨别各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并自己地加以抵制。

9、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途径和必要措施

(1)主要途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继承传统美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对外交流,虚心学习和借鉴其它文化的优点和长处

(2)必要措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坚持依法治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大力开展扫黄打非工作等

10、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中学生的要求有哪些?

中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传承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坚决拒绝不良信息,抵制不良诱惑,保持精神肌体的健康;学会文明上网、健康上网,享受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活等。

11、为抵制日渐增多的“黄段子”、“黑段子”等,某市展开以励志、环保、廉洁、公益、

国学等为核心的健康短信活动──“红段子”活动。这样做有何意义?

①有效地净化了短信市场,树立了健康向上的风尚; ②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新风的一种尝试 ;③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和道德责任意识; ④有效抵制不良文化影响,有利于公民形成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目标。 典型例题:

1、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增长,“汉语热”正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孔子学院”“中国汉语网”为世界各国朋友学习汉语,体验中国文化打开了两个全新的窗口;目前全球已经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分布在近100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500万。

请回答:

(1)材料说明我国文化有什么特点?

说明我国文化具有开放性。

(2)为什么要开通“中国汉语网”和设立“孔子学院”?

开通“中国汉语网”和设立“孔子学院”,是我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一种形式,有利于博采各国文化之所长,吸收发达国家中那些为现代化所需要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成果,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让世界了解中国。实践证明,实行文化的对外开放,推广和传播中华文化,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地位,是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文化发展规律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据此,学校开展以“培育文明风尚,营造和谐校园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为本次活动出谋献策:

(1)你认为开展本次活动可采取哪些有效形式?

主题班会、宣传墙报、辨论、演讲比赛等。

(2)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两条宣传标语。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人为本 以德治校! 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公信人! “美是文明、美是智慧、美是奉献”!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培育文明风尚,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的意义。

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培养青少年具有健康的人格,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明辨是非、诚实守信,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相互尊重、敢于负责、热心公益、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良好道德风尚。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公民,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7篇:2014高考时政热点

2014高考政治热点:第三届全球绿色增长论坛

一、【背景材料】

2013年10月12日,第三届全球绿色增长论坛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落幕。会议的一项重要目标是推动《全球制止粮食浪费公约》的谈判和签署。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论坛上指出,为实现可持续增长的目标,到2030年,国际社会应致力于普及清洁能源,将能源效率提高至少一倍,同时把全球可再生能源的份额增加一倍。与会人士认为,当前亟须以创新方法改变粮食浪费状况,推动企业绿色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次论坛上,来自多个国家、国际组织以及政企界近500名代表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深入探讨了可持续消费模式、化石能源补贴改革、绿色投融资、全球治理等政策性创新理念,以期将可持续增长理念贯穿于商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加快推进全球探索并实践绿色增长。

二、【理论分析】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环保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成为新时尚。推广绿色消费理念,有利于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节约资源。

(2)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经营战略。为了将可持续增长理念贯穿于商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加快推进全球探索并实践绿色增长,要求企业树立经营战略,加强统筹成本核算,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以效取胜。

(3)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全球绿色增长论坛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通过推动绿色增长,倡导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2、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政府要行使国家职能。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增长的目的是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政府在推动绿色增长工作中,要加强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

(2)当代世界的主题。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着一系列与人类共同命运有关的问题,如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等,种种问题在困扰着绿色经济的发展。但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是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

(3)建立国际新秩序。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所有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各国需采取具体行动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往往会导致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国际新秩序。

3、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坚持用把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将绿色增长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加以推进。但推进绿色增长需要包括各国政府、金融界、公民社会、私营部门在内的国际社会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这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体现。

(2)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推动绿色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投资者、重要公共机构探索跨行业和跨领域的合作,并通过这种探索开发出新模型,以引导世界各国和地区践行绿色增长。

(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树立绿色增长的理念,完善绿色增长的理论,并通过推动绿色增长的实践探索,推动绿色增长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三、【命题亮点】

1、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改善价值链的资源利用效率”,会议重点讨论政府和企业如何进行产品创新、优化资源使用、更好利用废弃物,以提高资源在整个价值链体系中的利用效率,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会议主题给我们提供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1)从个人来讲: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环保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成为新时尚。推广绿色消费理念,有利于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节约资源。

(2)从企业来讲:要树立正确的经营战略。为了将可持续增长理念贯穿于商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加快推进全球探索并实践绿色增长,要求企业树立经营战略,加强统筹成本核算,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以效取胜。

(3)从政府来讲: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全球绿色增长论坛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通过推动绿色增长,倡导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2、研究显示,从现在开始到2030年,绿色经济可以为全球经济带来数万亿美元的增长。论坛提出,绿色采购是实现绿色增长的首要问题。目前,各国政府每年投入GDP的15%至33%采购商品和服务,因此,实现绿色采购并建立绿色基础设施是今后的努力方向。结合材料说明发展绿色经济的政治学依据。

参考答案:(1)政府要行使国家职能。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增长的目的是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政府在推动绿色增长工作中,要加强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

(2)当代世界的主题。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着一系列与人类共同命运有关的问题,如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等,种种问题在困扰着绿色经济的发展。但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是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

(3)建立国际新秩序。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所有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各国需采取具体行动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往往会导致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国际新秩序。

3、目前,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是德国和丹麦。德国制定了完善的能源转型计划,目前德国25%的电力都来自于可再生能源;而丹麦则表示在2020年,其电力的50%来自可再生能源。中国之所以成为绿色增长论坛的成员国的原因是与丹麦等国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有广泛的合作。

从哲学角度说明,中国怎样履行绿色增长论坛成员国应尽的义务。

参考答案:(1)坚持用把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将绿色增长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加以推进。但推进绿色增长需要包括各国政府、金融界、公民社会、私营部门在内的国际社会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

(2)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推动绿色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投资者、重要公共机构探索跨行业和跨领域的合作,并通过这种探索开发出新模型,以引导世界各国和地区践行绿色增长。

(3)处理好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树立绿色增长的理念,完善绿色增长的理论,并通过推动绿色增长的实践探索,推动绿色增长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014高考政治热点:第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

一、【背景材料】

2013年9月7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CCTV—7农业频道)联合主办的“金牛奖”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颁奖晚会在北京举行,正式拉开了第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的序幕。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是与金鹰电视艺术节具有同等影响力的电视艺术盛会。本届以“中国梦·农民梦”为主题,最大的亮点是坚守质朴的乡土本色、坚持让农民唱主角,将在10余天的时间里陆续举办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颁奖晚会、小康电视工程颁奖晚会、魅力新农村颁奖晚会等多项活动。作为本届艺术节的重头戏,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金牛奖”评出了最佳编剧奖、最佳男女主角奖、最佳男女配角奖、最佳导演奖等奖项,编剧高满堂,演员林永健、张嘉译、孙茜、丛珊、殷桃、李立群、李菁菁以及导演孔笙等荣获本届“金牛奖”各奖项。

二、【理论分析】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看电视是多年来的传统习惯。随着网络的出现,以及PC、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的盛行,电视已不再是中国人看春晚的唯一渠道。这说明,随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2)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开展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活动有利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举办新农村电视艺术节,要服从于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

2、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新农村电视艺术节”作为展示优秀对农电视作品、展现各地新农村风貌的重要平台,对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农村社会主义新风尚,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每年一届的“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本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以“中国梦·农民梦”为主题,对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至关重要。

(3)文化塑造人生,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文化生活具有不同的影响。一方面,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这就需要通过艺术节活动发展先进文化,加强对文化生活的引导。

(4)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举办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

(5)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立足社会实践,通过举办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活动,积极推动文化继承和发展,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6)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创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证明,农村特色文化深深扎根在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是农村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和群众长期生产劳动的历史积淀,最具有凝聚力、生命力、感染力和亲和力。对农村来说,艺术创作者应多关注三农问题,多贴近农民生活,多制作出更能感染人的农村题材电视节目。

(2)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近些年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呈现出创作上的繁荣局面,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的高峰期,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也得到了行业内及电视观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农村文化建设才更具活力,农村文化舞台才更加活跃。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成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矛盾,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必须从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在繁荣农村现代文化的同时,突出做好特色文章,深入挖掘农村特色文化,传承农村传统文化。

(4)要坚持用两点论的观点看问题。当前农村题材电视剧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创作上的弊端。如地域的单一化、内容的肤浅化、风格的喜剧化等等。这些弊端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深入思考与探索。

2014高考政治热点: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三号

一、【背景材料】

2013年12月2日凌晨2点17分,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由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组成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总重近3.8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后,“玉兔”号将驶离着陆器进行为期约3个月的科学探测,着陆器则在着陆地点进行就位探测。为满足嫦娥三号入轨精度要求,中国目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状态改进,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这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86次飞行。探月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实施的又一重大航天工程。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是中国太空计划的最新一步,也是中国全球地位不断提升的标志。我国有望在2020年前实现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从而完成无人探月工程“绕、落、回”三个探测阶段,为下一步载人探月奠定基础。

二、【理论分析】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政府的职能、宗旨和原则。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对航天事业实行了投资政策倾斜和其他政策措施。这是我国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职能的体现,也表明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基于综合国力竞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也是基于建设惠及全体中国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3)当代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表明中国人能够在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伟大事业中有所创造、有所作为,为促进人类科技进步,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是中国太空计划的最新一步,也是中国全球地位不断提升的标志。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在嫦娥三号任务发射过程中,中国航天科工的技术产品再次发挥突出作用。这表明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航天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丰富和发展。弘扬航天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和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对事物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嫦娥三号”探测器80%的产品和技术都是新的,又是第一次执行任务,风险极大。因而,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嫦娥三号”探测器的发射成功,既尊重了客观规律,又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航天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3)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坚持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树立创新意识,不断进行创新。我国航天工程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航天人敢于攻坚、勇于创新。

三、【政治命题点】

1.从2007年10月发射嫦娥一号,到2010年10月发射嫦娥二号,再到如今发射嫦娥三号,短短6年里我国的探月工程迈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坚实步伐。

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重视航天事业发展的依据。

(1)政府的职能、宗旨和原则。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对航天事业实行了投资政策倾斜和其他政策措施。这是我国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职能的体现,也表明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基于综合国力竞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也是基于建设惠及全体中国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3)当代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表明中国人能够在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伟大事业中有所创造、有所作为,为促进人类科技进步,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在一个利益多元化、价值观纷呈的时代,不是所有的国家工程都能赢得国人的齐声叫好和支持,而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大手笔,比如探月工程,却能赢得普遍的祝福声。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的意义。

(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是中国太空计划的最新一步,也是中国全球地位不断提升的标志。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在嫦娥三号任务发射过程中,中国航天科工的技术产品再次发挥突出作用。这表明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嫦娥三号”探测器80%的产品和技术都是新的,新技术、新产品,头一次执行任务,更增加了风险。为避免这些风险做了大量地面试验,在北京建立了着陆试验场,包括模拟月球表面月球车行走试验场地。

运用哲学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应对“嫦娥三号”发射面临的风险?

(1)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对事物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由于发射风险极大,我们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2)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要保证“嫦娥三号”探测器的发射成功,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航天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3)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坚持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树立创新意识,不断进行创新。要把发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航天人必须敢于攻坚、勇于创新。

第8篇:2014年高考必考时政热点

2014年高考必考时政热点:我国重大外交行动

我国重大外交行动

一、【背景材料】

2013年10月8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闭幕,会议发表了《活力亚太,全球引擎——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和《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和世界贸易组织第九届部长级会议声明》,承诺加强政策协调和多边贸易体制,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深化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领导人就一系列战略要点达成一致。来自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的领导人或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活力亚太,全球引擎”,主要议题包括实现茂物目标、可持续和公平增长、亚太互联互通等。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讲话,提出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

2013年10月10日上午,第八届东亚峰会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召开,东盟及其8个对话伙伴国领导人就地区合作问题进行讨论。文莱苏丹哈桑纳尔·博尔基亚在峰会开幕式上致辞说,保障可持续的粮食安全是东亚地区今后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对于本地区人民生活和其他许多重要领域具有直接影响。本次峰会的重要议题包括粮食及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疾病控制和灾害管理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日在文莱斯里巴加湾市出席第八届东亚峰会并发表讲话。李克强在讲话中说,东亚峰会成立八年来,秉持东亚合作的开放包容精神,已成为连接东亚、亚太国家的重要桥梁。峰会结束时将发表一份主席声明。

二、【政治命题点】

1.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习近平提出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的依据。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适应经济全球化,亚太经合组织通过互联互通促进了区域内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各国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2.运用有关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提高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我国注重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并在APEC框架内发挥着建设性作用。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促进亚洲和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强政策协调和多边贸易体制,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深化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需要各国分工越来越细,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

3.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的必要性。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以此带动建设各次区域经济走廊,保障本地区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稳步提升太平洋两岸成员协同发展水平,实现一体化。这些都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国家利益是一国对外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深化我国与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首先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4.运用有关哲学知识,分析如何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

(1)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必须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把政府、私营部门、国际机构联系起来,统筹考虑。

(2)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互联互通要积极创造条件,打通制约互联互通建设的瓶颈,创新投融资伙伴关系,积极探索拓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

(3)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既要看到优势,看到互联互通的有利条件,又要看到制约互联互通建设的瓶颈,改善薄弱环节。

三、【跟踪试题】

1.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以此带动建设各次区域经济走廊,进而打造涵盖21个经济体、28亿人口的亚太大市场,保障本地区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稳步提升太平洋两岸成员协同发展水平,实现一体化。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的政治生活依据是:

A.地区冲突增加,世界面临核威胁

B.国际恐怖主义猖獗

C.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2.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有利于:

①深化我国与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②有利于我国与成员国建立长期结盟友好关系 ③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④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3.习近平主席这次出访是我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东南亚和亚太方向开展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动,推动中国与印尼、马来西亚关系进入新阶段,确立中国与东盟各国关系的新目标,引导亚太经合组织取得新发展,展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前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活动表明: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C.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D.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2013年10月10日第八届东亚峰会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闭幕,会议发表了《第八届东亚峰会主席声明》和《东亚峰会关于粮食安全的宣言》。峰会重点讨论了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灾害管理、流行病控制,以及国际热点及地区问题等,并达成广泛共识。据此回答4—5题。

4.各国之所以能对上述问题达成共识。是因为:

A.国家性质决定国家关系

B.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C.东亚各国的根本利益已经一致

D.国家关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5.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③要抓主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④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A.①②B.②③④

C.②④D.③④

6.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他指出,亚太经合组织要顺应潮流,做好互联互通这篇大文章。要打通制约互联互通建设的瓶颈,建立政府、私营部门、国际机构广泛参与的投融资伙伴关系。中国愿意积极探索拓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依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要求,说明如何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

7.李克强总理在第八届东亚峰会上的讲话时指出:“东亚许多国家都使用筷子,一根筷子很难吃着东西,两根筷子一起用才能夹到食物,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不易折断。每个峰会成员国对地区的安全稳定都负有责任。互信共存是我们共同的理念,也是世界前进的趋势。”

结合材料,谈谈“每个峰会成员国对地区的安全稳定都负有责任”体现的政治学道理。

上一篇:公文写作考试题及答案下一篇:党委理论中心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