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答案(精选8篇)
参考答案
1.(1)一个国家能够走在世界前列必须要坚持发展科学事业,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做到理论同实践相统一。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要靠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理论的创新。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才能不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推进理论创新。
【解析】本题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运用“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相关知识,分析一个国家能够走在世界前列的路径。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设问的审读能力,对信息的提取能力。故考生可以从要坚持发展科学事业,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即可。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说明要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的依据。依据类材料题通常考查考生对某一事物或事件存在、发生、发展常见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此类试题从解答方式上看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问题引申类,材料只展示一定的问题情境,以此情景为依托,引导学生对设问进行发散思维。另一类是隐含类,设问所指向的原因,就隐藏在材料的具体表述中。故考生在充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可以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以及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等角度进行展开叙述即可。2.(1)党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立法,提出编纂民法典的立法建议;党支持和保证人民、人大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障民法典的编纂和民法总则的制定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党坚持依法执政和依宪治国,支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并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做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②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发展而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用来引领民事关系的协调和解决,是我国社会经济、民事关系的发展的客观要求。③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必将推动我国的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3)①邀请法律工作者进校宣传《民法总则》意义与内容。②召开班会,让同学们了解《民法总则》。③编成课本剧,通过生动的演出让同学们了解《民法总则》。(建议要满足校园宣传与民法总则的要求。)【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民法典编纂和《民法总则》制定过程中的作用。
认真读材料,可把握中国共产党在民法典编纂和《民法总则》制定过程中,一是发挥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立法,提出编纂民法典的立法建议;二是支持和保证人民、人大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障民法典的编纂和民法总则的制定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三是坚持依法执政和依宪治国,支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并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做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说明我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的理由。
这类题应通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表述,与我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的内容结合起来,说明这样做的合理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发展而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用来引领民事关系的协调和解决,是我国社会经济、民事关系的发展的客观要求;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必将推动我国的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3)民为邦本,法系根基。《民法总则》是民事的权利宣言,是指导我们生活的法律百科全书。请你为在校园宣传《民法总则》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合理化建议一定要贴近校园生活,可从多角度,用多种方式宣传《民法总则》,让师生了解《民法总则》,遵守《民法总则》。宣传形式可采取法律专题讲座、组织《民法总则》知识竞赛、出专栏、办班报、黑板报评比、编成故事剧、开展辩论赛等。
向这种多个问题的问答题、论述题、论证题,要注意审读材料。审材料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读材料时既要把握材料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把握材料中的隐性信息。(2)回归教材,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时要用到教材中的哪部分内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的范围。(3)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做到有的放矢,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点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它的最主要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贷。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存在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方法论要求:①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同时要确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和客体的影响。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不同,以及知识结构、认识水平不同,具体的实践水平不同,导致大家对共享单车的运营、服务持不同的看法。共享单车问题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也影响了人们的认识。
①坚持两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既看到共享单车对市民出行和就业的积极影响,也看到共享单车影响群众出行安全的问题。共享单车带来的积极影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带来的问题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要积极支持共享单车的发展。②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单车企业要正视共享单车带来的问题,提高运营水平和管理水平,搞好相关服务,认真解决问题。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共享单车惹争议的原因,并运用矛盾的观点,说明如何对待共享单车。
本题其实是两个问题,一是说明共享单车惹争议的原因,要求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二是说明如何对待共享单车,要求用用矛盾的观点说明。使用知识多,综合性较强,答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厘清知识范围,准确选择所用知识要点,围绕问题要求加以说明。如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共享单车惹争议的原因,可从认识的差异性和认识具有反复性特点说明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不同,以及知识结构、认识水平不同,具体的实践水平不同,导致大家对共享单车的运营、服务持不同的看法。同时共享单车问题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也影响了人们的认识。
如运用矛盾的观点,说明如何对待共享单车问题,可从矛盾即对立统一,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看到共享单车对市民出行和就业的积极影响,也看到共享单车影响群众出行安全的问题;矛盾双方地位和作用不同,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积极支持共享单车的发展;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单车企业要正视共享单车带来的问题,提高运营水平和管理水平,搞好相关服务,认真解决问题。【点睛】(1)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向积极方向转变。
(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求我们:①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全面的观点)。③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4.(1)①系统进行理论学习,并深入基层单位实地调研,做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深入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做到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提出司法新对策、新举措,努力做到司法政策建议符合规律、符合国情,既反对了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反对了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答案第1页,总12页
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制度保障。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只能通过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要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解析】本题以党和国家推动社会发展的做法为背景,从两个角度呈现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的努力,要求学生从不同的哲学角度分析设问,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设问范围明确,难度不大。
第一问要求学生分析相关部门和专家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可以结合教材中“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提出司法新对策、新举措,努力做到司法政策建议符合规律、符合国情,做到了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系统进行理论学习,并深入基层单位实地调研,做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深入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做到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第二问要求学生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知识,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什么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本题知识限定明确,社会历史观,题目类型原因类,问题指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解读设问,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存在,推进改革开放是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然后联系材料,组织语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坚持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制度保障;其次,知识限定范围内关于改革的基本理论,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只能通过改革,改革能够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坚持改革开放,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
【点睛】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唯物论角度
①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从辩证法角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5.(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金砖合作以经济合作促进了各方文化交融,又以文化交融增进了解,加深友谊,促进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
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金砖合作也是一个展示各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平台,有利于金砖各国多样文化的繁荣发展。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金砖合作通过商贸活动促进文化交流,使文化在交流得以传播、借鉴、融合、发展。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孤立看问题。金砖各国要以更加开放务实的态度展开多领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金砖国家应加强伙伴关系,协调各方利益,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金砖合作要着眼于未来,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制定长期合作发展目标,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金砖合作中应不断创造新的合作机制,创造有利于合作发展的新的制度体制和环境,创新合作的形式、方式、方法、途径,以适应外部形势的不断变化。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金砖合作有着诸多困难,各国也都面临各自发展的难题。对此,合作各国应树立信心,坚强面对,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合力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取得合作发展的新成果。(3)深化金砖合作,助推五国经济,促进文化繁荣,维护世界和平等等。(答出两个方面即可)【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析金砖合作的意义。
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金砖合作的意义,既有文化意义,又有经济和政治的意义,还有二者融合的意义。可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分析金砖合作有利于促进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促进政治互信,促进和平与发展;从文化具有多样性,分析金砖合作有利于展示各国民族文化特色,有利于金砖各国多样文化的繁荣发展;从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分析金砖合作通过商贸活动促进文化交流,使文化在交流得以传播、借鉴、融合、发展。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知识分析金砖国家应怎样合作。
解答本题首先要清楚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指的是什么,才能分析金砖国家应怎样合作。这一知识对学生并非难点,但由于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涉及知识点较多,在知识点的取舍上应紧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准确对应知识。不要答成知识的罗列,或答成知识和材料两张皮。
本题可用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看问题、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坚持用发展有观点看问题、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等分析金砖国家应怎样合作。
(3)本题要求为某校高三(3)班学生围绕上述材料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拟两个探究主题。主题要从深化经济合作、加强文化交流、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拟定。
象这种综合性试题要从审题上下功夫,理顺各种关系,紧扣题意要求准确选择相关知识。解题时要处理好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防止仅简单罗列观点,也反对仅照抄材料,这样才能科学、准确、规范地答题,加强针对性、提高得分率。要正确运用选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联系试题中的材料进行分析论述,把材料的具体内容与筛选出来的知识一一对应,即做到事理交融,观点和材料统一。观点、论点要写在本题或本角度的最前面,不要让阅卷老师为你一点一点地找答案,同时每个角度应紧扣材料分析,不要观点和材料两张皮,相互脱节。
【点睛】注意设问的审定。设问不仅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生解题时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因此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从设问中获取对解题有用的有效信息,明确试题考查的具体知识点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理解试题的考查意图。
6.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供给经济学,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对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借鉴作用;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真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因此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做到一起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而不能囿于既有的认识。
【解析】本题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对设问中的观点进行分析。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真理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首先,可以从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的角度说明供给经济学,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对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其次,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的角度说明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真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故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必须要从我国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第三,可以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的角度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而不能囿于既有的认识即可。
7.①立足于社会实践,在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
答案第2页,总12页
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继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优良传统,推动理论创新。
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主体作用,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关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
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中实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
【解析】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此题问题指向明确,知识范围较广,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有效信息,准确对接教材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考查方向可以做如下解答:①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经济政策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之上的。只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成为社会改革发展的先导。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党对于中国的国情有着透彻的理解。“四个全面”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在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是一脉相承的,不能对传统文化持“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我们要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继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优良传统,发扬党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宗旨,保持党与时俱进的先进性。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的大众的文化,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着眼于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关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虽然中国与西方存在这意识形态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但中西文化仍然存在着共通之处,可以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秀成分,将其融入自己的文化建设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包容性文化。我们要在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中实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考点定位】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名师点睛】
8.①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党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把改革向纵深推进。
②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追求真理也是永无止境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回应了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等时代关切,作答着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走好中国道路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生活中真理的知识点,题目类型措施类,答题范围生活与哲学,知识限定:真理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中“它透过一个个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可知,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全面深化改革回应了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等时代关切,作答着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走好中国道路等一系列重大课题,体现了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9.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解析】本题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为话题设置情境,从《政治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相关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由两小问组成,第一问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那些基本内容,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二小问考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理论上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党的性质和宗旨、执政地位角度思考;现实中从坚持党的领导角度分析意义。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10.①真正的哲学应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国家重视形势分析,把握时代的脉搏,是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内在要求。
②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指导作用。国家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目标,指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真正的哲学的作用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时代精神的精华”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重视形势分析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可从真正的哲学应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指导作用等角度作答即可。
11.(1)①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观众的消费需求和品味会对国产电影行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②观众的从众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垃圾电影的产生。因此,该导演的观点有其合理性;③但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质量和水平。该导演忽视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其观点是片面的;④要减少垃圾电影,需要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生产出更多优质的影视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每点2分,答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酌情记分)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影视作品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坚持社会效应;②矛盾有主次方面之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③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实现影视作品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的双丰收要求我们要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注重提升作品的质量和品质,推动影视作品以优秀的品质、口碑去赢得良好的票房收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3)①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②影视创作中坚持发展大众文化,可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③实现中国梦需要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④在影视作品中坚持弘扬中国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契合了中国崛起过程中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需求,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认同感,因而得到观众的广泛支持。
【解析】本题以电影《战狼2》的热播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倡导大众文化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经济生活知识,对该导演的观点进行评析,属于辨析型试题,解答此类试题,应肯定题中观点的合理性,并说明依据;同时指出题中观点的不足,并说明理由,最后得出结论。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观众的消费需求和品味会对国产电影行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观众的从众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垃圾电影的产生。因此,该导演的观点有其合理性;但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质量和水平。该导演忽视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其观点是片面的;故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生产出更多优质的影视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
(2)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原理,设问指向就国产电影发展如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的观点即矛盾的观点,内容比较广泛。其主要内容包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然后调动运用上述信息,结合国产电影发
答案第3页,总12页
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
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进行分析,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3)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影视作品的创作为什么需要坚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然后分析影视创作中坚持发展大众文化的意义,可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中国梦需要弘扬中国精神。然后分析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有利于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认同感,因而得到观众的广泛支持。
【点睛】评析类的材料题是高考的常考内容,它具有辨析题的思维含量,又具有材料题的内容范围。特别是最近两年迎合具体知识考查,基本概念理解类的评析材料题较为多见,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该明确评析标准,即解答此题的核心知识点。其次立足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理论阐述,最后明确正确的方向和标准。
12.(1)①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②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使中国优势与世界需求形成互补,有利于加快相关国家发展、扩大就业,缩小世界经济发展发展差距,加快世界经济的复苏;
③有利于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④鼓励和支持装备制造和优势产能“走出去”,有利于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2)①中国政府要求中国企业遵守国际规则、国内外法律,有利于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
②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不输出过剩产能和污染,这在实现自身国家利益的同时,兼顾了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表明中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③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产能合作中不输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尊重了他国人民对发展道路、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选择,表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
【解析】本题以第1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经济全球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国家利益、我国的外交政策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1)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在当前情况下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我国的正确选择,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深入开展产业合作,推动各国产业发展规划相互兼容、相互促进,抓好大项目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调动运用经济全球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有关知识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2)本题考查政治生活知识,设问指向我国在国际产能合作中所展现出来的负责任大国担当。通过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可以看出,本题实际是考查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主要从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决定因素、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的外交政策等方面思考,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统一。
13.(1)①需求影响供给,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规模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减少,企业产销不畅;②成本上升,利润下降,随着劳动力等成本的逐渐上升,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日渐萎缩,国际竞争力减弱;③随着科学发展观念的深入,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企业的低环境成本优势不可持续。(2)①企业增强自主创新技术能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研发能力,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②企业适应生产全球化的需求,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提高了企
业的国际分工水平,推动了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③企业兼并有利于增强我国优势企业的实力,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拓宽国
际市场,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解析】本题以经济新常态以及华为集团和联想集团的经营与发展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试题分设两个小题进行考查。(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企业的传统优势分别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过去只要炼出钢,都能卖出厂,现在产品质量要好,否则项目就不能投产”说明需求影响供给,中国经济增速趋缓,规模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减少,企业产销不畅;“包括工人工资在内的要素价格‘变贵’”说明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企业的环境成本将内在化,以往靠牺牲环境的低环境成本道路已经行不通”说明随着科学发展观念的深入,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企业的低环境成本优势不可持续。(2)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二典型案例中企业所采取的措施为什么有助于形成竞争新优势,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案例1中的“全球化创新平台建设”有利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适应生产全球化的需求;案例2中的“收购”有利于增强我国优势企业的实力,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点睛:企业经营与发展取得成功的措施:
(1)尊重价值规律,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3)要遵守市场规则,诚信经营,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推进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强强联合或企业兼并,实现优势互补、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5)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
14.(1)经济信息:①手机网民规模从2012年到2017年逐年上升,且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也在逐年提高;②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与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都在逐年增加,就目前来看,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占网络购物用户比重大;③中国网民数量庞大,占全球网民数量比例大,互联网普及率较高。
手机移动网络影响居民生活:①手机网上购物的出现,省去了多级渠道,降低了购物成本,有利于提高个人的消费水平和质量,改变消费方式。②手机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使市场能更好地配置资源,催生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可以增加劳动者的收入。③手机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同时导致传统实体商铺利润下滑和行业垄断被削弱,给这些行业的劳动者带来挑战,导致失业和收入水平的变化。④科技进步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新要求,影响个人职业选择。
(2)①利用“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平台,坚持数据共享,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②打破了层级限制,实现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联动运行,增强了服务意识,提高了行政效率。③利用“六大”终端应用模式,方便群众办事,坚持了求真务实的作风,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集成了“网上公示、网上咨询、网上办事、网上监督、网上互动、网上宣传、网上评警和网上邮递”八大功能,实行政务公开,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
【解析】本题以中国将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为话题,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角度设题考查,主要考查的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劳动和就业、政府的知识。
(1)本题有两小问,首先要求考生描述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属于信息解答题。考生解读信息要明确信息解读的顺序与步骤。信息解读要坚持“三读两找一个注意”的原则,具体在点睛部分详细说明。根据这一步骤,考生可以概括出手机用户规模、网络购物规模、网民规模的情况。后一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是怎样影响个人经济生活的,属于影响类的解答题。考生可以从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影,也包括消极影响。
(2)本题要求考生公安部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有利于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可以从坚持数据共享、三级公安机关联动运行、“六大”终端应用模式、八大功能,实行政务公开的角度说明如何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的。
答案第4页,总12页
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
【点睛】关于政府的知识考查
1、考查概况。政府作为国之重器,近年越来越受到高考的青睐,其出题材料丰富、命题角度灵活、答题方式多样,成为考生提高成绩的门槛。纵观近几年高考,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所涉及,占总分比重有所上升。考查知识点主要包括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政府职能、依法行政和行政监督体系,其相关知识应引起考生重视。题型主要侧重于措施类和原因类,考生应把握“怎么做”和“为什么”等设问方式的答题要求,并且掌握“审材料、看整体、抓中心、找关键词”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总结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
2、答题技巧。在熟记课本知识,完整分析材料的前提下,选择题应坚持“排错—除异—选优”的原则;非选择题要通过审设问确定答题范围,读材料把握整体观点,划层次找关键词后联系课本具体知识点,列提纲防止要点遗漏。组织答案要先重点,再其他;先观点,再材料;先教材,再创新(时政语言),把材料观点转化成为课本语言;
3、选题建议。针对本知识点特点,建议考生选题时坚持“低起点、高标准、小台阶、大密度、勤反复、重能力”的原则,以政府“是什么—为什么做某事(必要性+重要性)—怎么做某事”的顺序把相关知识相串联,把握彼此关系,并通过答案的对比归纳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专业化自己的答题语言。15.(1)①财政扶持企业创新创牌,提高供给质量,体现了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②财政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收入,刺激消费,提高供给质量,这有助于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③财政减税清费,降低企业成本,扩大有效供给,有助于发挥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④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减少税费,增加财政支出,刺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2)①海尔为顾客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产品,树立了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②海尔制定正确的企业经营策略,顺应时代潮流,创新企业模式,打造互联网工厂体系,创新供给模式。③海尔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方式,提供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绿色发展,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解析】本题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为话题,从经济生活设题考查,主要考查的是财政的作用和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的知识。(1)此题考查财政作用与宏观调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把握材料和题干主旨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学生提取关键词正确调动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题目要求运用财政的相关知识,谈谈蚌埠财政是如何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属于措施类试题。首先,财政扶持企业创新创牌,提高供给质量,体现了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其次,财政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收入,刺激消费,提高供给质量,这有助于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再次,财政减税清费,降低企业成本,扩大有效供给,有助于发挥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最后,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减少税费,增加财政支出,刺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2)此题考查企业经营、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把握材料和题干主旨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学生提取关键词正确调动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题目要求结合材料,谈谈海尔成为国家供给侧改革样本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首先,海尔为顾客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产品,树立了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其次,海尔制定正确的企业经营策略,顺应时代潮流,创新企业模式,打造互联网工厂体系,创新供给模式。再次,海尔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方式,提供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最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绿色发展,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点睛】全面分析财政的作用:
(1)从财政与宏观调控关系的角度看:国家可以利用财政政策这一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实现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即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改善人民生活等财政的作用。
(2)财政在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所以国家可以通过财政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实现社会公平,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3)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看,财政在促进公平的基础上,又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促进生产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4)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看:正确的财政政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从分配与所有制关系看,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一根本标志;从财政与国家职能的关系看,有利于我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5)从分配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看:合理的财政政策有利于生产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6)从财政与“主题”和“主线”的关系看,合理的财政政策,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7)从财政与发展对外开放的关系看,根据世界和我国的经济形势,采取合理的财政政策,将有利于我国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16.(1)①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积极探索;②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③有利于沿线各国人民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享成果;④能够促进沿线各国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政治互信。
(2)①“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有利扩大产品市场化,促进优势产能“走出去”,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②对沿线国家也有利扩大产品供给,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提高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③中欧班列的开通,中国在东南亚、非洲投资建设的铁路项目,中国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有利于沿线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④“一带一路”建设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已经取得积极成效,能够走出去的总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能。题中观点片面。
(3)①电子商务企业要适应“一带一路”建设新形势,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要坚持创新发展,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形成企业的比较优势;③要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相关领域的先进成果,实现企业的跨越发展;④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规则的本领,增强经济安全防范意识。【解析】本题以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在北京举行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当代国际社会、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等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国际社会的成员、国家利益、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我国的外交政策等;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2)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西方有一种声音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并非“共赢”,而是中国在“掌控”,是中国输出过剩产能的手段。请结合实际,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评析该观点,属于评析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应肯定题中观点的合理性,并说明依据;同时指出题中观点的不足,并说明理由,最后得出结论。“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有利扩大产品市场化,促进优势产能“走出去”,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对沿线国家也有利扩大产品供给,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提高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中欧班列的开通有利于沿线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已经取得积极成效,能够走出去的总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能。故题中观点片面。
(3)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作为江苏省内电子商务企业,如何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实际是考查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主要有: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通过强强联合或企业兼并,实现优势互补、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遵守法律法规、公德道德,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等。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江苏省内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进行分析。【点睛】解答意义类主观题有以下对策: 对策一: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从不同主体进行分析.比如,分析经济意义时,常见主体有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国家、劳动者等。
对策二: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比如,分析科技创新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我们可以从科技本身的角度、农民的角度、农业的角度、农村的角度等来分析。
答案第5页,总12页
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
对策三:回归教材分析意义.即把试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对题中的材料和设问作出分析,把材料观点与课本知识一一对照,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对策四:结合材料分析意义.即要注意结合材料,根据教材中的观点谈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
对策五:要遵循由微观到宏观、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原则.体现由小到大原则。
17.(1)①发挥科技在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作用,提高文物保护能力;②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搭建文物走进人们生活的桥梁;③开展文化创建活动,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让文物融人社会,成为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力量;④立足实践大胆创新,正确处理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
(2)①影响:积极:有利于推动新技术革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提高消费水平(或消费结构);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 消极:人工智能会引起结构性失业,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劳动者: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等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说明该馆的做法对开展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启示。
这类题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找出该馆的做法有哪些,然后将这些做法与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准确对接,分析做法对开展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启示。如材料中该馆发挥科技、大众传媒的作用,启示我们通过科技和大众传媒,可以更好地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传播文化资源,提高文物保护能力;如该馆开展文化创建活动,启示我们通过学习这类活动,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该馆正确处理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启示我们立足实践大胆创新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
【点睛】准确判断出有效信息。判断有效信息的标准主要是看信息是否符合设问要求,不同的题型,不同的设问要求,其指向性是不同的,使用材料的角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提取信息的角度、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和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为劳动者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冲击提出合理化建议。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有弊。在积极作用方面,可从人工智能有利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消费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消极作用方面,可从就业压力、社会稳定等方面进行分析。
针对劳动者如何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冲击的建议,可围绕劳动者应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等方面提出建议。注意建议要具体而不抽象,要贴近生活实际而不空洞,有可操作性。
【点睛】劳动者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要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积极就业。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
18.(1)2013到2014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增速下降,我国出现快速增长;2014到2017年,全球增速总体平稳,略有下降,而我国2015年较2014年增速大幅下降,2016年迅速反弹;预计2017年以后,全球增速加快,而我国从2016年以后持续平稳增长。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国在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教育等方面消费需求为服务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创新,拓展并丰富了服务机器人应用范围和模式,带动了一批创新型企业,提升了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能力。一些企业将服务机器人作为投资方向,为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解析】本题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报告指出,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的服务机器人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对两幅图进行比较,指出全球与我国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增长率的不同点。数据表格作为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一种载体,考生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图表),这样可以增强作答的目的性。故通过两幅图的上下对比,需要分段对其变化进行分析作答即可。例如,2013到2014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增速下降,我国出现快速增长等。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原因。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对材料进行认真分析,从中提取出关键性的信息,然后在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故本题需要考生充分发散思维,从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角度,说明我国在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教育等方面消费需求为服务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然后,从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创新的角度说明机器人服务的范围更加广泛,提升了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能力;最后,从企业的投资方向的角度说明为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从而促进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19.经济信息:2012-2016年,我国工业增加值持续增长,增速却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较快,但占比较低;六大高耗能行业仍占据较大比重。我国仍需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意义:①有利于企业改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②有利于企业增加创新能力,发送经营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形成品牌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③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空间,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考生若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分两小问,第一小问要求概括材料一的经济信息,考查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较为容易解答。读材料可知,这是一张柱状图加曲线的结合图附加小注,柱状图的解读方式为:先分别比较柱状的高低,在综合看柱状的走势,即可得出结论;折线图先综合看线型的走势,再看较为突出的拐点即可;小注也是答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略。组织答案时注意先回答现象,然后分析每个现象背后的本质。
第二小问要求学生分析将人工智能导入实体产业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技术,其对企业的意义学生可从有利于企业改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形成品牌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空间,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等方面去分析。【点睛】图表题解题思路与技巧:
(一)三看:
1.一看图表标题。图表名称和表内的中心词,就是本题所要分析的主要问题、各项目或关键词。2.二看图表内容。看以上项目发生什么变化和差异,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3.三看表注(备注)。注释分为解释和标准数据。
(二)三比:
1.横向比较:与其他项目比较,强调空间范围内比较,比不同项目之间的差距。
2.纵向比较:某中心词或某项目在不同时间段发生了什么变化。跟不同时期的自己比较,看变化。3.表间比较找关系:各表之间一般因果或者并列关系居多
(三)答题步骤:
1.找出关键词或项目:可从标题和表中项目找出。2.纵向看某一项目在某个时间段后有何变化。3.横向看各项目之间有何差异。
4.注释标准数据与上面数据进行比较,看出相关项目与标准数据的差距。
20.问题: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增加供给、投入资源的模式违背了资源优化配置的共享初衷。
措施: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秩序,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各类共享经济体进入市场;要用法律、道德规范,来引导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共享经济参与者的诚信观念、法治意识;企业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解析】本题以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共享经济的触角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延伸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
答案第6页,总12页
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
查考生对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秩序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知识,设问指向我国现阶段共享经济存在哪些突出问题,该如何解决,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共享经济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新问题,比如单车的乱停乱放,对共享产品的蓄意破坏,充电宝基本成摆设,共享电动车巨额停车费的。这说明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第二小问属于措施类试题,实际是考查如何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主要从市场规则、诚实守信、法律和道德规范、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等角度思考分析。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21.(1)①“三权分置”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了新的持久的活力,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②“三权分置”实现集体、承包户、新型经营主体对土地权利的共享,让流转土地经营的农户增加财产收入,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规模收益,有利于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制度。③“三权分置”正确处理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④“三权分置”有利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号农业现代化道路。
(2)①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完善落实“三权分置”制度的相关法规,加强对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②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新农业科技,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集约的、可持续利用土地,保护和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④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①协助“两委”,加强政策的宣讲;②参与村委会落实“三权分置”政策的管理;③监督流转土地经营主体的经济活动。④根据具体情况,流转土地。(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以党和政府制定并实施“三权分置”制度为背景材料分别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角度设题考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资源配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的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民主管理的知识,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中等。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党和政府制定并实施“三权分置”制度的经济意义,本题的知识范围是经济生活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党和政府制定并实施“三权分置”制度的经济意义,属于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资源配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角度来分析说明“三权分置”制度的经济意义。
(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政府职能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如何让“三权分置”制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政府职能的知识,问题指向是如何让“三权分置”制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政府的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生态文明建设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角度来分析说明。
(3)假如你是某村村民,本题请考生就如何实施“三权分置”制度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本题比较开放,考生可从民主管理的角度就如何实施“三权分置”制度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2.(1)特点:我国移动支付用户多、交易规模大。
积极影响;移动支付方便快捷,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增强商家竞争力,促进消费者转变消费方式,拉动消费增长,扩大商品与服务销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2)全国人大要完善与移动支付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移动支付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支持;政府要加强对移动支付的监管力度,保护公民的资金与信息安全;公民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支付方法,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解析】(1)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移动支付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本题需要认真阅读材料,才能准确概括我国移动支付的特点,要抓住几个关键词或关键数据,得出:用户多、交易规模大等。
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可从移动支付的特点和其产生的积极作用说起。可对其积极影响进行分类,分别从商家或经营者、消费者、整个国家或社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谈积极影响。
(2)本题要求依据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如何防范移动支付安全风险。
移动支付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必然带来问题,其中就包括如何防范移动支付安全风险问题。从政治生活角度讲,可考虑人大立法以提供法律支持、政府监管以保护公民的资金与信息安全、公民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支付方法,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方面进行说明。
【点睛】要从试题材料中有效获取和解读信息,明确答题指向。快速阅读背景材料,把握材料的核心内容或中心议题。有的材料内涵丰富,层次较多,对材料难以全面把握,因此,要把复杂的材料内容分解为若干层次,归纳提炼每一层次的中心,进而全面准确地理解材料的中心内涵。
23.(1)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金融服务能够为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供急需的资金支持。拓展农村金融市场,创新农村金融服务,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提高资源利用率。丰富农业金融产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能够提高防御农业风险的能力,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2)根据农业和农村发展实际提供系列金融服务,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施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完善农村信用和支付体系建设助力精准扶贫,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项金融政策和金融服务符合农村实际需要,有利于支持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享有更多的经济社会成果,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尊重和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价值追求。说明:上述两题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有埋,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发挥金融在服务“三农”中的核心作用,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政策,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丰富农村金融产品为话题,设置材料,从经济生活和哲学生活设题考查,主要考查的是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知识。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挥金融在服务“三农”中的核心作用的必要性,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可以首先说明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然后分别从提供急需的资金支持、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提高资源利用率、丰富农业金融产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2)本题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挥金融在服务“三农”中的核心作用体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为话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并不意味着是用真理的知识、价值的知识。真理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因此考生可以从重视发挥金融在服务“三农”中的核心作用是现实需要、以及重要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点睛】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
(1)联想相关知识: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在联想相关知识时,除了运用设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外,还要从该知识点的知识网络中调动一些能解答该题的相关知识点。或者将该知识点分解为几层意思,并以每层意思作为小论点来展开分析,分析中应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即材料语言)。这种情况在解答“怎样体现”类的试题时经常用到。
(2)拟写提纲: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必须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这个提纲不要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只要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依据这个提示性的提纲逐条写出答案要点。
(3)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
24.①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切实减轻企业税负;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倡“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竞争优势;③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注重分配公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刺激社会总需求;④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合理引导投资流向,发挥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答案第7页,总12页
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
【解析】本题以国家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财政与税收、创新驱动战略、收入分配公平、科学的宏观调控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知识,设问指向国家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应采取的政策。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动运用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科学的宏观调控等有关知识分析回答。
25.(1)①“双控”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调节和控制经济,能引导资源配置,影响企业生产;“双控”能引导社会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调整需求结构,影响企业生产;“双控”会增加部分生产要素成本(企业生产成本),淘汰落后产能,影响企业生产。(以上3点只要回答一点即可)②“双控”能推动企业加快技术进步,节能减排,优化产品结构,推进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2)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气候问题上,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和责任,勇于担当,能够维护国家利益。②不同国家既存在利益差异,又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在气候问题上,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勇于担当,能够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解析】本题以绿色发展为线索,从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展示我国在绿色发展方面的做法和担当,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材料一以“双控”为背景,材料二以中国在气候问题上的担当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试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难度较大。
第(1)问考查宏观调控、价格变动的影响、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和企业的经营等知识,考查调动知识分析阐释问题的能力。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实行“双控”为什么能倒逼企业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属于原因类题型。解答此题首先需要根据材料信息理解什么是“双控”,然后调动知识分析具体原因。“双控”是指对水资源和建设用地实施总量和强度控制。实施“双控”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能引导资源配置,影响企业生产;“双控”控制水资源,能引导社会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调整需求结构,影响企业生产;控制水资源和建设用地的总量,会提高生产要素的价格,增加部分生产要素成本(企业生产成本),淘汰落后产能,影响企业生产;通过“双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能推动企业加快技术进步,节能减排,优化产品结构,推进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第(2)问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分析阐释问题的能力。设问知识指向明确,层次清晰。问题指向中国在气候问题上勇于担当的依据,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的原因类题型。中国在气候问题上勇于担当,首先说明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和责任,勇于担当,能够维护国家利益。中国在气候问题上勇于担当,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说明在气候问题上,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勇于担当,能够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26.①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有利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②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京津冀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③有利于集巾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快补齐区域发展短板,提升河北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④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激发京津冀地区市场活力。⑤有利于促进京津冀地区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解析】本题以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市场与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知识进行分析。【点睛】解答意义类主观题有以下对策:
对策一: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从不同主体进行分析.比如,分析经济意义时,常见主体有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国家、劳动者等。
对策二: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比如,分析科技创新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我们可以从科技本身的角度、农民的角度、农业的角度、农村的角度等来分析。
对策三:回归教材分析意义.即把试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对题中的材料和设问作出分析,把材料观点与课本知识一一对照,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对策四:结合材料分析意义.即要注意结合材料,根据教材中的观点谈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
对策五:要遵循由微观到宏观、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原则.体现由小到大原则。
27.(1)“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和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
(2)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共商、共建、共享” 既尊重个性发展又寻求共同利益,体现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共商、共建、共享”既尊重个性发展又寻求共同利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
(3)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发挥联合国的核心作用,要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全球经济状况出发,寻求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共同之策。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发挥联合国的核心作用,要坚持以合作共赢精神为指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析】本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唯物论、矛盾观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知识,设问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的原因,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回答。解答时首先明确“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然后分析其积极作用和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和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
(2)本题考查矛盾的观点,设问指向揭示“共商、共建、共享”蕴含的哲学智慧。解答时首先明确矛盾的观点主要包括: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主次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等;然后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共商、共建、共享” 既尊重个性发展又寻求共同利益,调动运用上述知识分析回答。
(3)本题考查物质观的知识,设问指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国应如何发挥核心作用,属于措施类试题。物质观的知识主要是指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然后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分析联合国的作用。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28.(1)意义: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改善人民生活;增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防范经济发展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建议:①转方式、调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结构性减税,降低实体企业税费成本。③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压力。
(2)①中国共产党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执政能力,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②各界党外人士尤其民主党派要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答案第8页,总12页
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
围绕实体经济发展建言献策。③人大代表要通过调查走访,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依法行使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助推实体经济发展。【解析】本题以中央决定为防患经济发展风险,2017年党和国家强调要大力振兴实体经济为背景,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角度设题考查,主要考查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我国的政党制度、人大的职权、人大代表的知识。
(1)本题有两小问是,首先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分析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的意义,属于意义类的解答题。考生结合材料可以从发展生产,满足消费、增强综合国力,为虚拟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后一问要求考生为实体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属于建议措施来的解答题,考生可以从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正确处理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供给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说明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各主体在大力振兴实体经济中应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设问中的各主体,因此考生结合着政治生活,可以从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人大、人大代表等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29.原则和底线: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变,土地流转依法、有偿、自愿进行,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生产能力不减弱,农民利益不受损。
意义:①通过稳定农户承包权实现了农民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②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获得规模效益。③实现经营权流转,增加了农民的土地流转收入。④土地流转后,农民外出创业、就业,还可以获得其他收入。
【解析】村里要求根据材料,归纳我国农村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底线,并结合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三权分置改革对于农民增收的积极意义。
本题需要回答两问,一是归纳我国农村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底线。这要求要有较好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把控能力。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变,土地流转必须依法、有偿、自愿进行,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生产能力不能减弱,农民利益不能受损。二是分析三权分置改革对于农民增收的积极意义。可从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外出创业、就业等方面分析。30.(1)①是由党和政府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振兴实体经济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要求。振兴实体经济,有利于政府科学调控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③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振兴实体经济,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④振兴实体经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支撑。(两个一百年目标、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等)(2)①降低金融业准入门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改造重组,为实体经济发展拓宽融资渠道。②提高金融业竞争程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或利用利率杠杆,充分发挥市场作用)③优化信贷投向,强化金融市场监管,倒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
④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拓宽实体经济利润空间,调动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积极性。【解析】本题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党和政府的性质宗旨、政府职能、国际竞争、投资与融资、货币政策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1)振兴实体经济的理由考生可从党和政府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和政府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要振兴实体经济;我国政府具有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所以要振兴实体经济;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振兴实体经济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需要等方面展开回答。
(2)让金融扛起实体经济的重任,考生可从要降低金融业准入门槛,为实体经济发展拓宽融资渠道;提高金融业竞争程度,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强化金融市场监管,优化信贷投向;拓宽实体经济利润空间,调动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积极性等方式展开回答。
31.(1)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特定的文化活动。我们应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化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文化心”。
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从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③利用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满足人民多样的文化需求,以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文亿心”。
(2)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实质是扬弃。辩证否定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新瓶装老酒”是对传统文化传播形式的创新,有利于人们了解传统文化之美。
②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③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符的陈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境界。“新瓶装老酒”的方式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开拓了薪境界 【解析】(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激活中国人的“文化心”,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问题指向是谈谈如何激活中国人的“文化心”,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生活的“喜”等角度来分析说明如何激活中国人的“文化心。
(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否定观,谈谈用“新瓶装老酒”的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大众视野的依据,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辩证否定观,问题指向是谈谈用“新瓶装老酒”的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大众视野的依据,属于依据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辩证否定观原理和方法论、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论角度来分析说明。
32.①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参照国际通行的世界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学习借鉴国外办学的成功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②立足中国教育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中国标准”,逐渐将中国标准融入到世界标准中去,形成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③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既要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解析】本题以我国建设世界双一流大学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谈我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属于措施类主观解析试题。首先,可以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角度说明可以学习借鉴国外办学的成功经验;其次,可以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角度说明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中国标准”;最后,可以从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角度加以说明即可。33.(1)《战狼Ⅱ》的创作遵循了电影艺术的发展规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学习和吸收美国超级英雄类型电影的优点,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在内容形式上积极创新,繁荣了我国的文化市场;塑造中国式的超级英雄形象,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向世界传播中国主流价值观,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要求立足整体,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国家是相互联系的个人的共同体,个人是国家的基本组成单位;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要正确看待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国家的繁荣昌盛是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个人的努力奋斗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要实现个人发展与国家振兴的辩证统一。
(3)改善民生,保障公民权利,增进民众的政治认同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促进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
[评分细则]答案围绕“如何提升国家认同感”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以主旋律电影《战狼Ⅱ》能实现市场与口碑双丰收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知识,设问指向主旋律电影《战狼Ⅱ》为什么能实现市场与口碑双丰收,属于原因类试题。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从剧本
答案第9页,总12页
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
到拍摄、从镜头到声音、从道具到服装、从动作到剪辑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了精益求精”“在共性的基础上创新”“中国大众文化的创造力和内在的生命力”,调动运用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知识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才来的有机结合。
(2)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知识,设问指向对材料中“从个人力量折射国家力量,从国家强大照见个人豪迈”观点的合理性作简要评述。解答时首先明确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相互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从个人力量折射国家力量,从国家强大照见个人豪迈”进行分析,实现世界观、方法论、材料分析的有机结合。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题设问指向如何提升国民的“国家认同感”提两条建议,可以从保障公民权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等角度分析。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34.(1)深入发掘“二十四节气”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引导人们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魅力。借助教育、传媒及各种文化活动,潜移默化的引导人们自觉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丰富“二十四节气”的时代内涵!借助申遗效应,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答案示例一:该观点具有合理性。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和创新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际的突破。在农耕文明所形成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只有密切关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实际,研究现代社会出现的新情况,用新思路解决新问题,他才能安顿现代人的“文化乡愁”,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当然,任何创新和发展都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的。
答案示例二:该观点存在片面性。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辩证法对现存事物是在对其肯定的理解的同时作出对其否定的理解的。对“二十四节气”文化“再创造”,必须充分挖掘其所蕴涵的民俗、中医、诗歌成语等丰富文化内涵,吸收、保留其精华,在此基础上才能将其改造成安顿现代人的“文化乡愁”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新形态。没有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再创造”就会失去基础。
(3)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二十四节气”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探寻“二十四节气”在现代化和工业化时代的新内涵。【解析】本题以“二十四节气”申遗的成功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知识,设问指向探究如何活化传承“二十四节气”、发展中华文化,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调动运用文化交流传播、大众传媒、继承与发展、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2)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的知识,设问指向“二十四节气”文化所需要的不是保护,而是“再创造”,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属于观点评析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应肯定题中观点的合理性,并说明依据;同时指出题中观点的不足,并说明理由,最后得出结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和创新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际的突破。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题设问指向更好地活化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可以从一切从实际出发、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等角度思考
【点睛】评析类的材料题是高考的常考内容,它具有辨析题的思维含量,又具有材料题的内容范围。特别是最近两年迎合具体知识考查,基本概念理解类的评析材料题较为多见,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该明确评析标准,即解答此题的核心知识点。其次立足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理论阐述,最后明确正确的方向和标准。
35.(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是对历史最客观、最公允、最权威的评价。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发展真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是对抗战历史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2)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②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是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③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有利于对全体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铸造中华民族精神精神支柱,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为实现中华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解析】本题以教育部决定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与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说明“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的依据。依据类材料题通常考查考生对某一事物或事件存在、发生、发展常见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考生可以从从理论依据、行为授予以及现实意义三个角度,来论证现象和措施的合理性。故在充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可以从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以及认识的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的作用。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充分解读材料,从中提取出关键性的信息,然后再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即可。即考生可以从教育的地位与特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以及铸造中华民族精神精神支柱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36.(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准则是根据我党执政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的需要而制定的,是对过去党内法规的深化和发展。③准则的出台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巩同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道路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清廉务实的思想作风。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的政冶立场。
(3)示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心修身。用红色革命文化补钙强魂。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固本培元。
【解析】本题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的角度进行设题考查,主要考查的是实践是认识
答案第10页,总12页
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 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永无止境的知识。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党出台《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合理性,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追求真理的知识。因此考生首先可以从追求真理要立足实践的角度分析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然后考生可以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永无止境的过程的角度进行说明即可。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如何治本,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可以按照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巩固理想信念,哪些先进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道路自信、文化自信+落脚点、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坚定政治立场,哪些先进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脚点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培养清廉作风,哪些先进文化?一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髙党员思想道德修养+落脚点的思维顺序进行思考即可。
(3)本题以总书记指出:“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为话题,要求考生就如何“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提两条建议,比较开放,考生所以建议只要符合主题即可。
37.(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自信为中国道路提供了内在精神支撑。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自信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中国道路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中国道路提供了稳定的信念支持和不竭的力量源泉。
④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中国道路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每点3分,共12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2)①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我们要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对其合理因素要肯定、继承和发展,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对其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部分要予以否定。
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我们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注重研究社会发展对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寻找文化发展的新思路,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
(每点5分,共10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3)答案示例:①清除“文化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对外来文化持开放、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③充分肯定自身文化价值,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坚定信念。
(本题具有开放性,考生作答只要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解析】(1)本题要求说明文化自信为中国道路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的理由。为原因类主观题,题目限定范围明确,学生在作答时回归教材,调用相关知识,可以从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自信等相关知识回答。
(2)本题要求学生运用辩证否定观说明提升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措施,为措施类主观题,学生可直接运用辩证否定观,即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我们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注重研究社会发展对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寻找文化发展的新思路的相关知识,再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3)要求学生为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提出两条建议。为措施类主观题,开放性试题,回答时要注意设问指向,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38.(1)①矛盾即对立统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在滋养民族法治精神、弘扬文化的支撑作用,把握了二者对立统一关系。
②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宪法法律、法规规章中,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用法律法规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途径。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社会主义法律法规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自觉践行,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①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②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③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他一下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⑤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⑥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⑦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三观。⑧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⑨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3)履行法定义务,形成良好风尚;汲取传统精华,涵养法治文化;崇尚社会法治,践行核心价值;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其它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本题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增强法治道德底蕴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原因。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分析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解析试题。“措施类”主观题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引导语来设问,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建议。本题通过材料的解读,考生可以从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及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等多个角度展开即可。
(3)本题要求考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设计两条宣传标语。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履行法定义务,形成良好风尚;汲取传统精华,涵养法治文化;崇尚社会法治,践行核心价值;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答案第11页,总12页
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
39.(1)①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的作用保证雄安新区建设的顺利进行。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社会力量为雄安新区建设发挥作用。③新区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做到科学发展、生态保护、协调规划。④贯彻对外开放战略,全面提高雄安新区的开放型经济水平。
(2)①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安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②依靠人民群众,搭建文化平台,激发安新人民投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建设安新精神家园。③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通过文化墙建设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安新良好文化环境。
【解析】本题以为疏散北京非首都功能,协调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雄安新区为话题,从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角度设题考查,主要考查的是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可续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
(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分析在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中应注意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属于措施建议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这一知识是经济生活的第四单元的知识,因此考生可以从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安新县是如何规划建设安新文化的,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因此考生可以结合材料,分别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安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激发安新人民投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一、三道高考试题参考答案与考生答案的突出差异
考题1 (2002全国理综卷第26题) 蹦床是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上蹦跳、翻滚并做各种空中动作的运动项目.一个质量为60kg的运动员, 从离水平网面3.2m高处自由下落, 着网后沿竖直方向蹦回到离水平网面5.0m高处.已知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为1.2s.若把在这段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 求此力的大小. (g=10m/s2)
命题专家的参考答案与考生答案的突出差异:
参考答案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解答, 而考生几乎都是根据动量定理列式求解.
考题2 (2003年全国理综 (新课程卷) 卷25题) 如图1所示, 两根平行的金属导轨, 固定在同一水平面上, 磁感应强度B=0.50T的匀强磁场与导轨所在平面垂直, 导轨的电阻很小, 可忽略不计.导轨间的距离l=0.20m.两根质量均为m=0.10kg的平行金属杆甲、乙可在导轨上无摩擦地滑动, 滑动过程中与导轨保持垂直, 每根金属杆的电阻为R=0.50Ω.在t=0时刻, 两杆都处于静止状态.现有一与导轨平行、大小为0.20N的恒力F作用于金属杆甲上, 使金属杆在导轨上滑动.经过t=5.0s, 金属杆甲的加速度为a=1.37m/s2, 问此时两金属杆的速度各为多少?
命题专家的参考答案与考生答案的突出差异:
求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这一步, 参考答案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采用微元法求, 绝大多数考生是按照导体切割磁感线的公式直接写出, 正确的为E=Blv甲+Blv乙, 错误的为E=Blv甲-Blv乙, 只有个别考生和专家的参考答案一致.
考题3 (2008年全国理综卷Ⅰ第24题) 图2中滑块和小球的质量均为m, 滑块可在水平放置的光滑固定导轨上自由滑动, 小球与滑块上的悬点O由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 轻绳长为l.开始时, 轻绳处于水平拉直状态, 小球和滑块均静止.现将小球由静止释放, 当小球到达最低点时, 滑块刚好被一表面涂有粘住物质的固定挡板粘住, 在极短的时间内速度减为零, 小球继续向左摆动, 当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60°时小球达到最高点.求:
(1) 从滑块与挡板接触到速度刚好变为零的过程中, 挡板阻力对滑块的冲量;
(2) 小球从释放到第一次到达最低点的过程中, 绳的拉力对小球做功的大小.
命题专家的参考答案与考生答案的突出差异:
第 (1) 问的参考答案是:在小球第一次到达最低点过程对系统列一机械能守恒方程, 又在小球由最低点向左摆动到最高点对小球列一机械能守恒方程, 联立这两个方程解出 (设小球第一次到达最低点时滑块和小球速度的大小分别为v1、v2) .
考生答案是多样的, 其中有一种主流的解法是:在小球第一次到达最低点过程对系统根据能量守恒列一方程和根据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列一方程联立解出
二、解读高考试题参考答案与考生答案的突出差异
1. 折射出专家与中学教师在把握考纲上的差异
2002年理综物理考纲中关于动量定理增加了一个说明:不要求应用动量定理进行定量分析.命题专家把握了考纲, 考题1是在以往的动量定理应用的典型题目基础上, 特意将变化的外力设定为恒力, 变成了一道可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问题但千篇一律的考生答案表明几乎所有的考生都将该题定位为动量定理应用题.也就是说中学教师没有注意或并不在意考纲的这一变化, 教学中依然扎扎实实、一如既往地落实动量定理的应用教学.从2003年起的考纲又删掉了关于动量定理的这一说明, 所以在考题2、考题3中都有动量定理的应用.
考题2中求感应电动势这一步, 参考答案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采用微元法, 而没有用两个电动势差的方法, 原因之一是2003年考纲中增加了“不要求解含有电流和电动势方向相反的电路和电桥的问题”的说明.如果用两个电动势的差就涉及到反电动势, 有超纲之嫌.原因二是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理解程度的引领.
考题3是能量守恒定位而非动量守恒立意.考纲对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有一说明: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只限于一维的情况 (注:从2001年~2008年理综高考大纲的物理部分中都有这一说明) .小球由静止释放到达最低点的过程, 小球、滑块以及绳子组成的系统动量是二维的、不守恒的, 如果将动量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 则在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的应用属于二维情况, 超出了考纲的要求.显然命题专家把握考纲, 增设了小球从最低点到右侧最高处过程, 使该题由必须应用动量守恒解决的陈题变成了不需要动量守恒定律也能解决的新题.考生的主流解法采用了动量守恒, 表明在中学实际教学中对某一方向动量守恒的应用问题仍然普遍没有放弃, 对大纲的要求不屑一顾.有的教师认为[1]:“如果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该题, 题目中‘小球继续向左摆动, 当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60°时小球达到最高点’就是一个多余的条件.如果按照参考答案, 也没有体现出对动量守恒定律这一重要知识点的考查, 应该是试卷的一个遗憾, 如果把试题最后一句话删除, 那么就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试题”.这种认识也是中学教师较为普遍的共识, 实则没有把握考纲, 不明白专家的命题意图.专家命题是在把握大纲的基础上以能力立意进行命题的, 因此试题就要出其不意, 推陈创新, 在知识点上不追求全面覆盖.2008年全国理综卷第24题虽然能按“超纲”的思路解答, 但作为中学教师千万不要误读命题专家的真意, 希望每一个中学教师都能对照考纲的要求, 看到该高考题虽然源于“超纲”的题, 但已然由命题专家的神来之笔“小球继续向左摆动, 当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60°时小球达到最高点.”而脱胎换骨.事实上, 神来之笔被我们中学教师误为“多余条件”[1][2]、“给考生带来了困扰”[2], 能量守恒定位被歪曲成动量守恒立意[3].即使这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未出现过要求考生必须应用某一方向动量守恒才能解决的试题, 但应用某一方向动量守恒才能解决的题一直被奉为宝典题型之一.这些题实际上早已超纲.如例1就是中学物理复习资料中常见的题型, 中学师生奉为宝典题型.
例1长为L的轻绳, 一端用质量为m1的环套在水平光滑的固定横杆AB上, 另一端连接一质量为m2的小球, 开始时, 提取小球并使绳子绷紧转到与横杆平行的位置 (如图3) 然后同时释放环和小球, 当小球自由摆动到最低点时, 小球受到绳子的弹力多大?
2. 暴露了中学教师与专家对知识点理解上的差距
考题1参考答案应用牛顿定律解答, 对于广大中学教师而言, 既出乎意外, 又在情理之中.专家的创新激活了教师们的灵感, 公开发表的关于该题多种解法的文章中提出了应用动能定理的解法.笔者认为考题1应用动能定理解答是牵强附会, 于理不通.为了避免超纲, 专家的创新之笔“把在这段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将应用动量定理解答的题变成了恒力情形的牛顿定律应用问题, 但为什么专家没有定位在动能定理?因为该考题中运动员不是一个质点, 而是一个系统, 有内力做功, 而网的弹力做功为零, 所以应用动能定理列出的方程中是不涉及网的力, 即使是将过程分为下降和上升两个时间段列方程, 因为上升和下降过程, 网的弹力做正功和负功, 代数和为零而相消, 也不可能解出网的弹力.而牛顿第二定律无论对系统或是质点应用时内力是不必考虑的.由质点组的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来的质心运动定理表明:“将全部质量与外力平移到质心上, 合成总质量m与合外力外F外, 质心就与一个在力F外作用下质量为m的质点作相同的运动.这就是说, 在动力学上质心也是整个质点组的代表点.整个质点组可以是个不能发生形变的刚体, 也可以是可变形的柔体, 可以旋转, 也可以爆炸, 质心运动定理都成立.对于质心的运动来说, 系统的内力永远不起作用”[4].而系统动能定理必须考虑内力的功, 运动员与网相互作用过程内力总功为正, 如果应用动能定理, 运动员是不能简化为质点的.动量定理无论对系统或质点都只考虑外力, 不需要考虑内力.因此命题专家为规避超纲之嫌选择了牛顿定律解答, 不是随机的选择, 而是唯一的选择.顺便提一下, 人教版中学物理教材早些版本中, 对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文字表述中都有“合外力”, 而在近年的版本中都改为“合力”.笔者认为, 在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的表述中应强调“外”字, 而在动能定理中则应规避“外”字.
考题2参考答案与考生答案在求电动势上的差异暴露了什么?在不少物理高考复习资料中、高三复习教学中着重强调: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公式用来求平均电动势, 而切割磁感线导体的电动势公式, 如果速度是平均速度, 公式求的就是平均电动势速度, 如果是瞬时速度, 公式求的是瞬时电动势.对这两个公式的联系与区别根本不提.老师们认为讲两个公式的联系与区别对解题没有什么用, 反而是讲得多了, 学生在做题时更容易用错公式.考生根本不知道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普遍规律, 切割磁感线公式是特殊结论, 连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也可求瞬时感应电动势的想法都没有, 怎么会按参考答案的解法做呢!只有学过物理竞赛教程的学生中的个别考生才和参考答案一致.
关于考题3, 如果说中学教师是重视考纲的, 那就应该注意到考纲对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说明: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只限于一维的情况.既然注意了这一说明, 为什么在教学中对类似本文前面提到的例1题型仍津津乐道, 对考题3的定位与命题专家相左呢?有两种原因, 一种是不理解什么是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一维的情况, 什么是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二维的情况, 另一种就是担心万一高考题超纲.笔者宁愿相信是后种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
三、对新课程高考命题和复习的建议
1. 对命题专家的建议
(1) 继续坚持高考命题不超纲
命题专家一定要把握考纲命题, 一旦高考题出现超纲, 造成不良后果至少有两点, 其一, 教学不再遵守大纲, 必然会在大纲之外“深挖洞, 广积粮”.其二, 导致对新课程改革的不信任, 进而产生对新课改的抵触.
(2) 大纲调整要慎之再慎
中学教师总担心高考题超纲, 所以凡大纲调整是从易到难、从无到有, 他们迅速响应, 教学立即落实, 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凡大纲调整是从难到易、从有到无, 则迟迟不敢兑现, 以不变应万变.如2002年理综物理考纲中关于动量定理增加了一个说明:不要求应用动量定理进行定量分析.事实表明在教学中没有响应, 之后的大纲又将这一说明删掉, 着实让中学老师庆幸“以不变应万变”是多么英明.这样的大纲调整实在是失败之举.又如对“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只限于一维的情况”的说明, 尽管从2001年~2008年理综高考大纲的物理部分中都有这一说明, 则一直无人理睬.
(3) 切实了解教学实际
一方面, 参考答案与考生答案的突出差异折射出专家与中学教师在把握考纲上的差异, 暴露了中学教师与专家对知识点理解上的差距,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专家对教学实际了解的差距.客观地讲, 本文所选的三道高考题都是很好的题, 是命题专家创新思维、把握考纲、对知识驾轻就熟高屋建瓴、突出能力立意的结晶.从高考题对中学教学所起的引领、纠偏等功能上看, 也很具价值.唯独和教学实际状况距离太大, 因此在强大的升学压力和名亡实存的应试理念作用下对教学实际产生了一些后遗症.比如新课程改革, 在中学教师看来, 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内容多而课时少.教师感觉内容多, 更多的是潜意识中积累了很多很多高考的题型包袱, 哪个都不敢扔.即使考纲规定扔掉的也不敢该出手就出手, 为什么不敢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效应在作怪.如考题1, 考生不是用动量定理解答出来了吗?之后, 考纲不是又要求动量定理的定量应用吗?又如考题2, 在很多中学师生看来, 还是用两个导体电动势差好理解, 干吗非用微元法?再如考题3, 不是有很多师生都认为这是应用某一方向动量守恒的综合题, 教师有这样的认识, 就不可能轻易将前面列举的例1舍弃.所以建议浙江省命题专家在2009年高考理综试题命制时, 要切实了解教学实际, 类似考题1、考题2、考题3的试题仍以不出为好.
2. 对高考复习的建议
(1) 把握考纲, 抛弃包袱
通过总结八年的理综高考物理试题可以说, 没有出现超纲题, 就本文列举的三道考题而言, 可见命题专家特别重视把握考纲, 所以我们一线老师尽可相信命题专家, 准确把握考纲, 抛弃包袱.
(2) 理解到位, 掌握分寸
一定要切实把考纲的要求理解到位, 把考纲规定的知识点理解到位, 这是教学到位的前提和基础.事实上, 如前文提到中学教师与命题专家对知识点的理解上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体现在教学分寸的掌握上要么不足, 要么过头.
3. 创新思维, 纲外引进
考题1和考题3共同的命题特征是“创新思维, 纲外引进”, 就是把超纲的陈题通过创新思维改造成不超纲的新题.所以我们对“超纲”部分不能简单地全盘抛弃, 而是“扬弃”.比如新课程将动量内容全部删掉, 但那些涉及动量观点的综合题型中仍然有很多值得保留的东西, 从内容上尚有能的观点、力和运动的观点的定理定律, 从题型的情景、构思等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应用或借鉴之处.
以上三点建议, 仅就笔者针对本文三道高考题的感悟, 难免浅陋之处, 恳请谅解.
参考文献
[1]王德立.对2008年一道高考理综试题的商榷[J].物理教师, 2008 (8) :29.
[2]郭振勇.“θ=60°”条件是多余的吗——解读2008年全国理综卷第24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8 (9) :28.
[3]姚向龙.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力学试题特点分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8 (9) :35.
2D(A不修边幅B警戒线C气概)
3D(过犹不及:指事情办得过火,就跟走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此处用之适宜。A年富力强: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不能用于退休的老人。B出神入化: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化”指化境,绝妙的境界。本成语没有“走神”的意思。C与人为善:现指善意帮助人,不指“文明礼貌,和气待人”。)
4C(A“行之有效”与“明显成效”重复;而且语序需要调整;B“提示”缺少宾语中心语:D最后一个分句缺少主语)
5B(A将顿号改为逗号;C将括号后的句号移至括号之前;D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南海资源”这句要加引号)
6C(只有该项最全面)
7A(A项内容与题干不符)
8B(A“主要来源”与文章的“重要来源”不符,C“可能”表述不准确,琳达·劳德米尔克只是设计师之一,D“并制造出”与文章不符)
9A(B“都不合环保要求”过于绝对,C“意味着名牌服装将要退出社会舞台”缺乏依据,D“即使是有环保意识的人也不会为它买单”与文章不符)
10A(A知识:相识知交,独立:孤独;B发明:传播贤明的;C丈夫:成年男子)
11A(B①是直接称赞,C②是说明二人的年龄,与人才须招致无关;D①不是称赞才能的)
12D(D本文是以交友之道和得贤之重要来打动对方,辞意恳切,言辞委婉)
四、
13①他受到东吴孙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苦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困、妻孥、独立”各一分,句意一分)
②诸侯之间有相互吞并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援助,自己感到是一种耻辱。(“相、耻”各一分,句意一分)
③(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而不去救援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临、高翔远引”各一分,句意一分)
14(1)村民都参加社日去了,因民风淳厚,丰年富足,太平安宁,无须担心被盗,可以夜不闭户。
(2)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抓住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豚栅鸡栖半掩扉”是通过“半掩扉”的细节从侧面写出社日的热闹景象,而“家家扶得醉人归”则是通过社日结束时酒醉饭饱的典型场景烘托出人们的欢乐气氛。
15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只是当时已惘然,③惟有饮者留其名,④哀人生之须臾,⑤契诃夫,⑥雷雨。
五、
16从表层意义上看,作者写出了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各种嘈杂而刺耳的声响对人们肉体和心灵的冲击;从深层意义上讲,作者写出了现今城市的喧嚣与人们心灵的浮躁。作者以“噪声”为题,意在表达现今人们在追求物质生产与享受的同时,应追求精神上的宁静与恬适,回归自然的平和,如此才能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意思对即可)
17各种“噪声”在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的感觉中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这种听觉感受的变化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素养的变化,由物质而精神的追求是由表及里、由浅层到深层的追求。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18本文由生活中的噪声写起,由表及里。进而对生活进行深层的思考,立意深刻:采用对比的方法,将城市与乡村对照起来写,表意鲜明;语言自然、流畅、优美,于闲适中传达对生活的感悟。(言之成理即可)
19作者喜悦的是:现今工业化时代,虽然噪声增多,但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物质文明飞速发展,这表明了社会的进步;但同时又忧虑人们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会变得浮躁,忽略精神的追求,而难以达到生活目标的更高境界。(围绕要点简要分析即可)
六、
20例:两位老人是中华传统道德的执着守望者,他们确实是了不起的人。他们的确贫穷,贫穷到以拾荒为生;但他们也更富有,富有到让那些锦衣玉食却见利忘义者、香车宝马却寡廉鲜耻者汗颜。
21例一:让我们复制一段段快乐,粘贴在记忆的网页上,然后将其不断刷新。这样,快乐就不会老去。
例二:刻板单调的生活在一天天复制,任务在快节奏的工作旋律中频繁刷新。可是,压抑烦躁的心情将粘贴在何处?
22例:
上联:老天存心叫重重挫折磨砺华夏儿女
下联:国人有志夺块块金牌振奋炎黄子孙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辩证法思想的现代形态是唯物辩证法
3.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物是感觉的复合”。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4.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的积累会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5.下列选项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农民播种小麦
6.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理论,一种是唯理论,另一种是经验论
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真理具有相对性
8.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9.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对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0.在生产关系的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11.“社会历史是天才的英雄人物活动的结果。”这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12.下列各项体现正确处理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关系的是苦了我一人,幸福千万家
13.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人们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的改造
14.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 15.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16.在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中起主力军作用的是农民阶级 17.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
18.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中,最先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19.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革命的领导者不同
20.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最终促成工农民主联合战线发展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事件是1937年七七事变
21.标志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22.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在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了“三反”运动,其内容除了反官僚主义、反浪费外,还包括反贪污
23.20世纪50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全新历史课题是建设社会主义
24.陈云在中共八大的讲话中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所涉及的是经济体制改革问题
25.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改革开放
26.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这体现了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
28.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证明,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
29.“一国两制”的基本前提是一个中国
30.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31.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3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
34.在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具有控制力
3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6.2008年7月9日,八国集团与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和墨西哥5个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在目本举行。会议主要讨论了世界经济、千年发展目标和粮食安全议题
37.2008年9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38.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打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轨道舱舱门,首度实施出舱活动的航天员是翟志刚
39.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一致通过决议,确定每年3月28日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40.2009年1月7日,中国南极科考队抵达南极之巅冰穹A地区,动工建设我国首个南极内陆科考站,即昆仑站 2008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的古代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
3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把“天理”说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白菜、芹菜、油菜、菠菜等同蔬菜的关系属于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5下列选项中,强调外因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6.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理论,一种是经验论,另一种是唯理论
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真理是发展的8“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历史唯物论观点
9.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另一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是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
11.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由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 者,还由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2.下列各项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系列的是资本主义社会
13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个人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大小
1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蕴含这三方面基本思想的著作是《反对本本主义》
15.1945年中共七大的突出贡献是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6.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17.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
l 8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基本动力之一一 19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重要特点是过渡性
20毛泽东在论述三大法宝的相互关系时指出,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是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21.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总结出十大军事原则,其核心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22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毛泽东在1945年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的 23.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适用的历史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4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问题
25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6.中共卜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建设创新型国家
27.邓小平在恢复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方面,不仅恢复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还突出地
强调了解放思想
2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证明,我国的强国之路是改革开放
2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市场主体是企业
3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
31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2.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33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34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必须放在首位的是反腐倡廉建设
35.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间是1997年7月1日
2007 1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近三十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来源!”这段话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 2“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
4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是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6关于真理标准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经实践反复证实的理论即是真理 7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于在实践基础上的不断创新 8国家政权属于社会上层建筑
9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10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是社会革命
1l下列说法中,正确表述人的本质的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2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是工业社会
13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和核心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14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 15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16农民阶级在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中所处的地位是主力军
17“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军队,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这句 话所体现的战略战术原则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18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19邓小平指出,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方面,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 20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出现的主要错误是关门主义 21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新中国建立了国营经济
2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是公私合营 23新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的是重工业
24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思想认识上没有完全弄清楚
25邓小理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6“二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27邓小平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28四项基本原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30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3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40.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决议,原属于太阳系的一颗行星被“开除”出太阳系行星行列,这颗行星是冥王星 2006 l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辩证法思想发展的近代形态是唯心辩证法
3“存在就是被感知”是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的命题,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C客观存在的事实 5对于“发展”的理解,两种对立的观点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6作为事物现象的一种基本形式,假象歪曲地表现事物的本质
7在认识的两次飞跃中,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更为重要。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的是制定方案,付诸实践 8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9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表现为物质资料生产活动
10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范畴,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社会成员的总和 11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最基本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2从国家的起源来看,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 14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会议是中共七大 1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工人阶级
16中国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1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18人民军队与一切剥削阶级军队的根本区别是坚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的方针是又联合又斗争20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显著特点,是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21.“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泽东的这段话所表达的基本思想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2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土义社会 23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4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科学文化工作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5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27邓小甲在“南方谈话”中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28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是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29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30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1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足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3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33我国对外开放的各个领域中,主体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34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领导人是邓小平2005 1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有哲学都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在哲学史E,凡是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观点都属于可知论 3物质运动的最高级形式是社会运动
4既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叉承认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这种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才能做好工作。这里强调的是把握好事物的度 6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所谓否定是指 既克服又保留
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观点 8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 9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它在本质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10历史唯物主义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创造者 11社会形态是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12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13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本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14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提出反对教条主义的领导人是毛泽东 16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7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友
18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19.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中心环节是发展进步势力 20中国共产党开创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 21中国共产党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22毛泽东指出“不要四面出击”战略策略方针的会议是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没收官僚资本. 24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25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的会议是中共十二大
26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8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29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和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 3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的是按劳分配 31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 3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3.《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修改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4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政
治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1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 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1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1卷
本卷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出口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从2007年的7.4%提高到2010年的9.6%,呈持续扩大趋势。中国出口份额的扩大主要得益于
A.制造业竞争力日益提高
B.对外投资大幅增加
C.人民币持续小幅升值
D.外汇储备快速增长
2.201 1年第一季度我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而消费价格指数为5%,同期居民储蓄仍然大幅增长。对居民储蓄大幅增长的合理解释是
①人们要应对未来住房、养老等支出
②居民的消费趋于饱和
③储蓄对利率的变化有弹性
④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投资风险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H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王某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转移公司财产以逃避公司债务,损害了公司债权人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王某对公司债务应
A.以法人财产承担有限责任
B.以法人财产承担连带责任
C.以个人财产承担有限责任
D.以个人财产承担连带责任
4.某市实施新的水务管理办法,对居民生活用水逐步推行阶梯水价,对工业和服务业
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对高耗水行业实行差别水价。这种水务管理办法有利于
①产业结构的调整
②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④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1 1年1~4月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为104亿美元,形成大量外汇占款(指中央银行因收购外汇而投放的等值本币),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为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中
国人民银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A.降低基准利率
B.加快货币流通速度
C.扩大国债发行规模
D.发行金融债券
6.201 1年4月20日,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在三亚的免税店试点实施,免税商品受到热捧,销售收入大增。免税商品销售收入的提高,是因为
A.免税商品一般是处于买方市场的商品
B.免税商品一般是需求弹性较高的商品
c.免税商品之间可以相互替代
D.免税商品一般是生活必需品
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2010年《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指出,“网络监督日益成为一种反应快、影响大、参与面广的新兴舆论监督方式”。“网络反腐”是
①推进廉政建设的制度保障
②运用新兴技术促进廉政建设
③依靠公民权力监督公共权力
④利用公民权利监督公共权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2010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政策措。会议确定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强统筹规划、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维护从 业人员合法权益、加大财税等政策扶持力度。在推进家庭服务业的发展中,政府的职能具体表现为
①统筹规划家庭服务业的发展
③提供优质、公平的家政服务
③实施家庭服务业的监督管理
④主导家庭服务业的资金投入
A.①⑨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 600
多件,并全面完成了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政府依法行政的角度看,法制的完善意味着
①权力行使范围受到限定
②权力运行过程受到监督
⑨减轻了政府的行政责任
④提供了决策的科学依据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20lO年4月,某县一选区6 444名选民,投票罢免了一名县人大代表。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
①人大代表参加行使的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②人大代表必须满足和实现选民的利益诉求
③县级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④选民可以对本选区人大代表提出控告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2011年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专门委员会,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主线、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通过提案建言献 策。会议共收到提案5762件,其中,委员提案4 965件,八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提案285件。政协委员、政协参加单位提交提案
①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
②是人民政协实现工作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⑨是人民政协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载体
④是协助党和国家机关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渠道
A.①②
B.①④
C.②⑨
D.③④
12.中国伊斯兰教协会2001年成立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正式开展“解经”工作。10年来相继出版的4辑《新编卧尔兹演讲集》,从教义和教规角度对伊斯兰教经典作出了既符合伊斯兰教信仰精神、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解释。中国伊斯兰教协会进行的“解经”工作
①保障了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权利
②消除了信教群众在教义理解上的差异
③有助于丰富伊斯兰教文化内涵
④有利于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不平凡的十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11年论坛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是“时代赋予亚洲人民的共同使命”。博鳌亚洲论坛是
A.亚太经合组织主导的非政府组织
B.立足亚洲面向世界的全球论坛
C.世界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D.区域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14.“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目。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
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
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⑨、D.③④ 15.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 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这首家喻户晓的《娘子军军歌》歌颂了1931年在海南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红色娘子军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积极发动群众,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先后参加了伏击沙帽岭、火烧文市炮楼等50多场战斗,为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红色娘子军的光辉事迹反映出人民群众
①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
②自己解放自己,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7.“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自然条件恶劣,长期以来无人成功种植蔬菜。我国某农学专家坚信,粮食作物能生长的地方一定能种蔬菜。他在总结前人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采取收
集雨水、提高土壤墒情、选择抗寒性较强的品种等措施,在埃塞俄比亚成功种植了大白
菜、茄子、辣椒等蔬菜,创造了“里程碑式的”奇迹。他的成功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条件
②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可靠保证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A.①②
B.①③
c.⑦③
D.②④
18.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自己的哲学视为“纯粹思辨的观念”和“书斋里的学问”,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这表明 ①是否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
②关注与无产阶级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③哲学社会功能的缺失是以往旧哲学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标志
④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
A.①②
B.②⑨
c.②④
D.③④
19.发展核电是满足人类能源需求、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据报道,目前全球共有核电站近500座,核能发电量已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6%。但美国三里岛、苏联切尔诺贝利、日本福岛等核电站先后发生核泄漏等严重事故并引发灾难,使核电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面对核电生产与安全的矛盾,人们应当
①正视现实,认识到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②完善设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稳妥发展核电
③未雨绸缪,防止意外的因素导致矛盾同一性向斗争性转化
④重树信心,相信能够通过不断完善技术手段确保核安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不久前,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建立了嗅觉艺术中心,拟于2011年11月举办首场香气作品展,展示过去百年历史上著名调香师的经典作品,将香气作为一种艺术品呈现给世人。该艺术中心之所以能够将调香师调制的香气作为艺术品,是因为调制的香气
①是人为的客体,不具备天然香气所具有的物质属性
②凝聚了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满足了主体的审美需要
③是人脑加工和改造的产物,能满足主体的客观需要
④是主体按照审美需要制作的,具有使人愉悦的属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l.邓小平说:“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下列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
②马克思主义是革命和建设中的强大精神支柱
③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④先进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2.斗牛是西班牙的历史传统。近年来,人们就斗牛运动的存废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反对斗牛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继1991年西班牙加那利自治区禁止斗牛之后,2010年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议会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禁止斗牛。而支持者认为,斗牛代表西班牙的国家形象,应当发扬光大。人们之所以对斗牛运动持不同的看法,是因为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是客观的
②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总是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③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导致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不同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
A.①②
B.①⑨
c.②④
D.③④
第1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3题~第25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26题~第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23.(10分)辨析题
“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没有表达能力,那他就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人。”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辨析。
(10分)24.(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7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指导原则。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召开各种座谈会、专家咨询会和论证会,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
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对国务院编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进行讨论修改。规划纲要草案于2011年3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讨论,根据代表和委员的意见做了38处修改。3月14日人大闭幕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纲要》高票获得通过。材料二
表1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注:“[ ]”表示五年累计数,“—”表示无数据(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纳要》)
(1)结合材料,分析“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过程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9分)
(2)根据表1,概括“十一五”规划主要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表1所列出的经济发展目标?(10分)25(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973年,某企业生产的玩具产品“芭比娃娃”由于式样陈旧、价格昂贵等原因而严重滞销,企业濒临破产。很多员工建议放弃生产“芭比娃娃”而转产,但一位年轻人极力反对并建议为“失败产品”创办博物馆。“这绝对不行,这不是自曝家丑吗?”企业总裁立即明确表示反对。
但这个年轻人据理力争并最终设法说服了总裁。不久,陈列200多件不受消费者欢迎的“失败产品”的博物馆,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在此后的3个月里,年轻人全身心地“泡”在博物馆里,听取参观者对“失败产品”的见。他收集的500多条意见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令企业总裁惊喜不已。相关部门根据这些见改进产品设计式样,调整产品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开拓新的市场,企业很快打了一漂亮的翻身仗。此后的12年间,公司年业绩从4 200万美元飙升到10亿美元。
今天,“芭比娃娃”已不仅是一种玩具产品的商标,而且是流行时尚、成功品牌的代名词,那位“研究失败的花朵而赢得成功的芬芳”的年轻人也被誉为“芭比之父”。
(1)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经济知识,概括该企业产品由滞销到畅销的主要原因。(6分)
(2)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说明“芭比之父”通过“研究失败的花朵而赢得成功的芬芳”的原因。(6分)
(3)结合材料,根据辩证否定原理谈谈“芭比之父”获得成功给我们的启迪。(7分)
请考生在第26、27、28三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6.(8分)【经济学常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建国初期,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运用毛泽东关于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之间关系的观点,说明应如何促进当前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8分)27.(8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根据2008年1 1月20日欧洲议会批准的“蓝卡”(一种工作和居留许可证)计划,欧盟27个成员国都有权根据本国情况决定“蓝卡”的发放数量及“蓝卡”持有者工作的领域,但必须遵循欧盟的统一标准。欧盟“蓝卡”计划试图在限削非法移民、控制普通移民的同时,吸引非欧盟高技术人才到欧盟就业,为欧盟
经济社会发展做长远打算。
结合欧盟的“蓝卡”计划,说明欧盟为什么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具有超国家性质的区域性组织。(8分)28.(8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著名大学根据科学技术整体化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以前本科毕业设计“一人一题,一个导师”的个体培养模式,实行团队合作培养模式。按照这一新的培养模式,不同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组成若干个研究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工程项目的设计、分析、样机制作等工作,集体完成一篇项目总结报告并进行论文答辩。
结合材料和科技伦理的有关知识,说明该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作用。(8分)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政治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
评分说明:
非选择题部分,若考生答案与本答案不完全相同,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该题所分配的分数。第1卷
本卷共22小题,每小题2分。
1.A
2.B
3.D
4.A
5,D
6.B
7。D
8.A
9.A
10.B
11.B
12.D
13.B
14.A
15.C
16.C
17.B
18.C
19,C
20.C
21.C
22.D 第Ⅱ卷
23.(10分)答案要点:
答案一:人的思想只有通过各种形式准确表达,借助传媒加以传播,才能为他人所接受,并产生社会影响。(4分)没有表达能力的人无法准确表达、传播自己的思想,他的思想就难以为他人所理解并产生影响。(4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观点具有合理性。(2分)
答案二:人的思想只有通过各种形式准确表达,借助传媒加以传播,才能为他人所接受,并产生社会影响。(4分)但是有思想的人假如没有表达能力、不能准确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并不能表明他没有思想。(4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观点具有片面性。(2分)
(考生从上述任一角度做答,或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所用原理正确,言之成理,表述清楚,可得满分。)24.(19分)答案要点:
(1)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体现了科学执政;(3分)在指导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体现了民主执政;(3)国务院完成规划纲要草案编制,经人大会议审议通过,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了依法执政。(3分)(如果只简单列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三种方式,得3分。)(2)“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都远高于规划目标。(2分)腿务业增加值比重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城镇化率提高较快,实现了规划目标。(2分)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分)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三大产业协同带动转变。(2分)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分)25.(19分)(1)市场调研;(2分)开发新产品;(2分)开拓市场。(2分)(2)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2分)失败与成功作为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分)“芭比之父”通过给失败产品办博物馆,找到了产品滞销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企业起死回生。(2分)(3)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观要求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3分)“芭比之父”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建议,说明要具有批判性思维。(2分)“芭比之父”注重收集产品意见和市场需求信息,说明要注重研究新情况,寻找新思路。(2分)选做题(三选一)26.(8分)答案要点:
建匡初期,为平衡工业发展布局,内地工业应与沿海工业共同发展;(3分)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仍不平衡。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5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27.(8分)答案要点:
欧洲议会批准“蓝卡”计划,反映了欧盟的整体利益,体现了欧盟的超国家性质;(3分)批准“蓝卡”计划的权力,是由成员国让渡部分主权丽来的,欧盟不拥有完整的国家主权,只是一个区域性国际组织;
(3分)成员国根据本国情况决定“蓝卡”发放数量及工作领域,表明各主权国家仍然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内事务。(2分)28.(8分)答案要点:
该模式为不同专业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索提供了平台,适应了现代科学研究的要
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世界是否运动和发展的问题
C.世界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认识的客体是指()
A.一切客观实在
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C.一切社会存在
D.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
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直接动力
B.根本动力
C.唯一动力
D.最终动力
7.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自然环境的改善
C.民主程度的提高
D.社会秩序的稳定
8.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
A.武装斗争
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
9.中国无产阶级最早诞生于()
A.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
B.洋务派开设的工厂
C.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10.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中共六大
C.七届二中全会
D.十二月会议
11.无产阶级的天然和可靠的同盟军是()
A.农民
B.市民
C.学生
D.资产阶级
12.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
A.民主制
B.集中制
C.民主集中制
D.党委制
13.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是()
A.列宁
B.斯大林
C.毛泽东
D.刘少奇
14.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当时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B.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在新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D.尽快地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5.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实事求是的理论
D.改革开放的理论
16.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是()
A.加强国际贸易
B.改革旧的生产关系
C.发展精神文明,为生产力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柱
D.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以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17.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是()
A.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B.正确认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C.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D.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和主要矛盾
18.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
A.国家政权统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B.港澳台地区实行高度自治
C.港澳台地区保持繁荣稳定
D.港澳台地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
19.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
A.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改革
B.原有体制的修补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
2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2010年()
A.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l980年翻两番
B.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C.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l980年翻两番
D.实现国民收入比2000年翻一番 2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市场自发调节的经济体制
B.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指导性计划的经济体制
22.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A.制度化、法律化
B.合理化、制度化
C.法律化、科学化
D.制度化、有序化
23.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
A.性质和方向
B.核心和原则
C.内容和方针
D.目标和任务
2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
A.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B.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放在首位
C.和平友好,真正不结盟放在首位
D.扩大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放在首位
25.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
A.外国人占据和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
B.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C.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作出新的贡献
D.中国抵御外敌的彻底胜利
26.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
D.爱国主义者同盟
2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
A.反帝反封建
B.无产阶级领导
C.农民同盟军
D.非资本主义前途
28.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
A.人口多,劳动者素质不高
B.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C.自然条件差,资源相对短缺
D.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9.党的领导的实质是()
A.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B.由党领导,人民监督
C.党通过党员具体管理国家
D.党领导人民对国家机关进行监督
30.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
A.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B.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发展才是硬道理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D.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32.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A.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33.物质资料的生产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因为()
A.物质资料的生产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B.物质资料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D.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基础
34.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词中()
A.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鲜明的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C.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3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怎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6~40为时事政治题(略)
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41.对外开放就是否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42.偶然性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只起破坏作用。
三、简答题:43~45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3.简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
44.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45.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四、论述题:46小题。20分。
46.试述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D2.B3.D4.B5.D6.A7.A8.D9.Al0.Cll.Al2.Cl3.Cl4.B15.Bl6.Dl7.Cl8.Al9.C20.B21.C
22.A23.A24.A25.A26.A27.B28.D29.A30.D31.B32.D33.C34.D35.C
二、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错误。
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含义,即指每一个国家都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力量,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发展本国的经济。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决不允许别国干涉;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本国人民;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争取外援要付出代价。因此,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统一的。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之,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统一,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42.错误。
这是对偶然性的一种片面的认识。(1)偶然性是和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它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2)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受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3)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现象所提供的“机遇”,揭示其背后的必然规律性。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偶然性所提供的有利“机遇”,促进事物的发展,避免不利的偶然性因素对事物发展的阻碍和破坏作用。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3.(1)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中国革命成功和挫折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找到了适合中国自己情况的革命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②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思想。
(2)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①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成功与挫折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中,开始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②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之为邓小平理论。
44.(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和成长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因素,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增添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3)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45.(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四、论述题:20分。
46.(1)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①以人为本,要求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少数人,也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不断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健康安全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第一,全面发展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协调发展是指,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第三,可持续的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考虑子孙后代的需要,强调发展进程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3)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问题一:重知识, 轻能力
本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了解到不论是好学校还是差学校, 都盛行一股默写之风。如此, 学生的基础知识是扎实了, 但与新课程要求掌握的学习能力, 尤其是阅读分析的能力却相去甚远。这反映在卷面上的便是知识点的堆砌, 却少有根据提问, 结合材料作出的回答。光有知识点, 却不知如何运用, 分数白白流失, 令人痛惜。
建议:重视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
首先, 引导学生读懂材料, 找准有效观点。主观性试题一般先给定几个新情景、新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是表格, 也可以是文字。如果是表格题, 一是要注意“三读”, 即读“标题”、读表格内容、读“注”;二要注意“三比”, 即同一表格横向比较、同一表格纵向比较、表与表之间比较;三要通过“读”和“比”, 明确表格所反映的问题, 并搜寻与之相关的课本知识、时事知识。如果是文字材料题, 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材料的层次;然后分析每一层次的含义, 尤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 核心句子;最后搜寻与之相关的课本有效信息。如2009年浙江文综卷41题第2问“小杨给乡村带来的变化是如何体现《文化生活》道理的?”根据这一设问, 可找准材料关键词“木雕工艺重放异彩”、“社会风气明显好转”、“钱包鼓了起来”来回答问题。
其次, 引导学生审准问题, 认清答题方向。问题审不准, 往往导致学生答非所问。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训练学生注意问题所限定的知识范围。高中思想政治当前分为五大板块: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和国家与国际组织, 每一大板块又分为几小块。问题限定的知识范围不同, 同一材料所选取的基本原理就截然不同。因此, 训练学生准确抓住问题限定的知识范围并非一件小事。它可以提高学生答题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二是要弄清设问的倾向性。高考主观性试题一般根据给定的新材料, 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问题。第一, “是什么”, 即材料讲的是什么问题、反映的是什么现象, 材料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第二, “为什么”, 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三, “怎么样”, 即材料中某地某人或某单位是怎么做的, 结合材料我们应怎样做, 等等。
最后, 引导学生巧妙结合, 用观点统率材料。在解答主观性试题时, 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观点和材料两张皮”。要解决这一难题, 应坚持“三步走”的方法:第一步, 精选一些好的参考答案印发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多看、多思考、多体会, 获得一些答题方面的感性认识。第二步, 引导学生模拟参考答案的一般答题思路, 即先答出材料所体现的基本观点, 后结合材料展开分析。第三步, 在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一般答题思路的情况下, 引导学生将“基本观点”和“展开分析”两部分加以综合提升。这样, 使观点和材料融为一体, 做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问题二:循规矩, 少安排
许多考生常因时间掌握不好造成失误。他们或是毫无时间概念, 慢条斯理;或是着眼于表面现象, 在书写上一味精雕细琢;或是为一道题目左冲右突, 百思不得其解, 延误了会做题目的作答时间;或是匆匆忙忙, 只图解题时间快, 不讲究答题质量, 错漏百出, 提前交卷。据我了解, 历年来考生在时间分配方面最典型的失误, 主要表现在先松后紧, 一些考生在考完第一场考试, 走出考场后抱怨最多的就是时间不够用, 叹息后面许多题本来会做, 但已经响了结束考试的铃声。
建议: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在具体操作上, 就要求考生做到“量菜吃饭”, 按“分数时间比”作答, 分值大的题目多花些时间, 分值小的题目少花时间;一看就会做的先花时间, 需要思考一下才能解答的题目放在第二梯队完成;难度很大或从未见过的题目, 放在最后花时间攻关。先把时间花在容易得分的题目上, 然后再将余下的时间去做难度大的题目, 无疑比那些一上来就钻进难题的“牛角尖”中不能自拔的做法, 更聪明些。为了灵活掌握上述应考策略和技巧, 应鼓励学生在试卷发下来后, 通过浏览全卷, 大致了解试题的类型、数量、分值和难题, 进而确定各题目相应的作答时间。在作答过程中, 要注意灵活安排。譬如, 一道题你计划用5分钟, 但5分钟后, 若一点眉目也没有, 你可以暂时跳过这道题;但若接近成功, 延长一点时间也是有必要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分配时间应服从于考试成功这一目的, 灵活掌握时间而不墨守最初安排。时间安排只是大致的整体调度, 没必要把时间精确到每小题或每秒钟, 在时间安排上有必要留出10~20分钟的检查时间, 若题量较大, 而你对自己作答的准确性较为放心的话, 检查时间可以适当缩短或对某些题省去检查时间。须谨记的是:考场上的时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必须精打细算, 其核心是让时间为得高分这一目的服务。
问题三:太随意, 缺规范
没有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答题, 例如, 把“物质决定意识”说成“物质决定想法”;把“国家职能”说是“国家做事”等等。使用专业术语不规范, 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 甚至表述错误。这反映在卷面上的便是或写作文般的点点滴滴, 或“蜻蜓点水”般的记流水账, 或“眉毛胡子一把抓”般的浑浑噩噩。
建议: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首先, 运用规范的学科术语进行答题, 不能使用生活化语言。这要求学生对教材基本理论记忆准确、深刻理解, 答题时尽量使用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同时, 规范运用学科术语。在答题过程中, 考生要学会使用学科术语, 能够用学科术语对概念、原理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与分析。
其次, 书写规范整洁, 叙述要言简意赅。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填写高考政治答卷要规范, 涂写要符合要求、书写工整正确、语句通顺流畅。潦草模糊的字迹、随处可见的错别字、不通畅的语句会影响高考得分。卷面要清洁、干净, 保持整洁, 即使涂改, 也要合乎规范。整洁的卷面会给阅卷老师留下好的印象。在回答知识要点时语言要精练, 做到既要有原理又要结合材料。
最后, 层次清晰, 要点明确, 注重逻辑。答题时严格分层, 条理清楚, 这既利于节省时间, 又便于阅卷老师尽快发现采分点。因为高考政治每一个考点都有明确的测试目标, 所对应的测试题目都有出题思路或答题的参考要点。所以, 答题要思路清晰, 层次清楚, 条理性强, 注重逻辑。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 .
[2]鲁崇凯.略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处理.政治课教学, 2004 (2) .
(全国I理综卷29)下图中A、B、C、D、E、F、G均为有机化合物。
(1)D的化学名称是___________。
(2)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有机物须用结构简式表示)
(3)B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
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反应①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
(4)符合下列3个条件的B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有______个。
i)含有邻二取代苯环结构;ii)与B有相同官能团;iii)不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写出其中任意一个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
(5)G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化学方程式表示G的一种重要的工业用途。
答案:(1)乙醇
本人认为第(4)小题符合下列3个条件(即含有邻二取代苯环结构,与B有相同官能团,不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的B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不止3个,应该有12个。原因是条件中“含有邻二取代苯环结构”不仅是“只含有邻二取伐苯环结构”,还可以有第三个取代基,所以符合题意的B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应该有12个。如下图表示:
【高考政治答案】推荐阅读:
高考政治模拟试卷含答案07-28
高考时事政治试题及答案11-24
2024高考北京卷文综政治试题以及答案10-24
高考政治总结07-22
高中政治高考分析07-25
海南高考政治试卷10-14
高考政治解题技巧10-27
高考政治复习计划安排06-18
高考政治课堂复习建议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