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春节方案

2022-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一份优秀的方案中,既要包括各项具体的工作环节,时间节点,执行人,也要包括实现方法、需要的资源和预算等,那么具体要如何操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的节日春节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我们的节日春节方案

城市化浪潮中的春节传统节日文化

在城市化浪潮中,以农耕文化为特征的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处于消减和嬗变的过程。本文以地处中部的江西省南昌市为例,通过对老地方志资料的梳理、原有传统节日文化事项的辨析,以及对现有城市春节文化的调查,对于这一历史的走向以及今后春节文化的继承传统和创新时尚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城市化;春节;传统节日文化

[

余悦(1951—),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江西省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江西南昌330077)

中国的春节传统节日文化正在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特别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提速,这种演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近些年来,即使春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一步强化作为国家法定假日的地位,也未能阻止和减缓春节传统节日文化的嬗变。对于这种状况,我们只能正视和以理性的思维看待,既顺应时代的潮流又尽可能多地使原有的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得以流传并发扬光大。江西省南昌市春节传统节日文化的演变,正好可以作为活态化的个案。

所谓“春节传统节日文化”,是指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沉淀下来的,在春节期间所展现出来的传统节日的独特文化。而这种传统既有古代的文化因子,也有不同历史时期的衍化。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于春节与传统节日文化曾经有不同的认识和改变,我们这里所指的春节传统节日文化更多是经过风雨冲刷而依然为社会所认同和认知的。至于“城市化浪潮”,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化”我们理解也是有差异的。“城市化”是指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的城市化进程,是经济发展和商品交易达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城乡的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这一点,笔者在谈都市民俗时就已经关注到了。①而这里所使用的“城市化浪潮”,则指特定的20世纪末、21世纪初期,在一些地区出现的,带有“跃进式”的强力推进的“城市化”。其大体做法,是大规模扩展城区,使原有的郊区、郊县和农村、农民,由于政府管理层面的改变,非常急速地进入城区。农民转变为市民,但他们原来所习有的传统文化与现有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春节传统节日文化更表现出两种文化的更替。

我们之所以把南昌市作为解剖的案例,是基于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南昌市是江西的省会,是全国35个特大城市之一,又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二是南昌地区在距今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生产劳作,又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三是南昌民俗既属于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又地处“吴头楚尾”,带有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的特点;既是农耕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又具有商业都会的市民文化。四是近现代社会以来,南昌的春节传统节日文化有些得以传承,也有些发生了变异。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这三个时期,南昌春节传统节日文化经历了不同的命运。五是南昌市正在经历城市化的洗礼,由原辖市区及两县,发展为南昌、新建、安义、进贤四县和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湾里区以及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北区)、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红谷滩新区和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据有关方面介绍,南昌市辖县土地面积6785平方公里,总人口401.72万,原有南昌市城区76平方公里,人口160万;现在城区230平方公里,人口220万;而在“十二五”期间,城区将要达到350平方公里,人口330万。②这一区域的变化,是城市化的缩影,也是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变化的基础之一。

而要讨论春节传统节日文化,首先要了解其历史的状况。老地方志的记载,是曾经存在的南昌春节传统节日文化的实录。我们不妨从原有的文字,看看这方面的基本状况。由于古今区域的变化,我们以现均属南昌市管辖的县份为依据。清朝同治年间《南昌县志》③记载:

元旦燃炬出行。亲友遇于途,则交拜。小儿辈以采绳岁钱,挂衣领间,主招喜。

正月三日,婿不往妇家,喂“送穷”。

元夕张灯(乡间崇板灯。其制设龙头龙尾,贯以板。板置灯数笼,节节相承,共成一灯。农人每远验灯色以占岁,黄为丰年,白主水,赤主早),曰“晡送墓灯”。门路井灶设烛。好事者夜窃园门,鼓吹诣富家送喜,主生子。

闰岁正月,伴童男为传奇戏,舁行乡村,前列旗纛,从以金鼓,谓“迎闰”。观音者数万人,敷标上谌店二十三、二十五、五十八、三百尤甚。

在这些记载中,涉及拜年习俗、元宵灯彩等春节传统文化。而清朝道光年间的《新建县志》,则留下了关于“行献岁礼”和“上七羹”的记述:

元旦行献岁礼。人日俗称上七。早食羹汤毕,农事农功,商理商业。谚曰,“吃了上七羹,大人小子务营生”,其力勤类如此。

清朝同治年间的《进贤县志》,同样有元宵灯彩的记录:

元夕,乡间设板灯。其制象龙头龙尾贯于板。板置灯数笼,节节相承,共成一板。农人验灯色以占岁。闰岁正月,扮童女为传奇,名“台阁”,舁行城乡。又多扮铁拐李,持酒葫芦,遇人辄饮之。前列旗盖,从金鼓,谓之“迎闰”。

不过,清朝道光年间《新建县志》还有一条值得玩味的内容:“上元张灯,家设酒茗,竞丝竹管弦,极永夜之乐。明末为最盛,鼎革后遂绝响矣。乡俗是日扫墓,插竹为灯。省俗则于此夕修垄致祭焉。”其中所说的“明末为最盛,鼎革后遂绝响矣”,反映明朝末年和清朝道光期间,春节传统节日文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甚至有的成为“绝响”。

到了现代(1912—1949),南昌春节传统文化大体维持着旧有的形态,但又有新的变化。民国《安义县志》记载:

元旦,夙兴开门燃鞭爆,陈香烛,虔礼天地、祖宗。长幼以次展拜。捧宗谱,集家庙褐祖,散饼谕,谓之“丁饼”。各街市商店罢市三日。家家门首更易春联,贴门神、花钱。贺客至,则设果盘,奉欢喜团(即糯米汤圆),进元宝茶蛋等。给小孩钱,谓之“赏红”(在清同光年间以红纸裹钱十枚以下,自光宣后,则用红纸裹百文、二百文小票)。不亲到贺年者,则递贺柬。自光复改用阳历后,其于旧历元旦积习难返,仍旧钟行庆贺。惟县区各机关、团体、学校,以元旦为中华民国开国纪念日,举行庆祝典礼后,即团拜贺年,并饬役分投贺柬。

人日,俗名上七,各家以青菜治羹。谚云:“吃了上七羹,农工商贾各营生”。

新年邀集宾朋宴饮,以上七至元宵前为盛。名之“请春酒”。谚云:“过了正月半,大家寻事干”。言有节也。迄今踵事增华,宴饮春酒,延至花朝尚未止也。

值得注意的是,这条记载透露出重要的信息,当时由于时代的变迁,存在着“旧历元旦”两种不同的风尚。而且,城乡之间,存在着春节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民国《安义县志》也有这方面的记载:

近城内外,自正月十一日起,至十五日止,灯彩辉煌,升格嘹呖。鳌山竹燎、鹤焰、龙灯,所有在皆有,尤以禳灾船最为巨观。其制竹编巨筏,糊以红纱,上扎楼台亭阁之船舱,副以奇巧纱灯千百,其中为三大夫像,侍从舟子数十人舁之。游行街市,鼓乐喧天,佐以俚歌。

元宵前数日,比户具酒馔,祭墓燃烛,一谓之“送灯”。近西山一带,则用竹梢长三尺,破开尺许,编灯燃烛插墓前。自远望之,高下烂如星点,往来疏林中,若隐若现,诚奇观也。

这则记载非常明确地指出,元宵灯节,“近城内外”与其他地方就有不同的特点。

总之,这些地方志的记载表明,从清代到1949年以前的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大体维持相同的格调,只有细微的变化。而且,即使在现今属于南昌版图的地方,也有区域性的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于春节的认识和休假规定,虽有多次的变化,但在南昌市这座逐步发展的中部城市,春节传统年节文化大体还是保持着原有的格局,举其要者大致为:

(1)南昌有“过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的说法,也就是说南昌从腊月二十四开始过年,一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结束。

(2)南昌每年腊月二十三左右,都有家家祭灶的传统。民间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就是当官的人家二十三日祭灶,一般百姓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

(3)南昌的祭灶称为“送灶”或“辞灶”,多在黄昏入夜举行。先向设在墙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糯米团。然后,在灶神嘴上涂蜜,嘴里塞糯米团,再把灶神像撕下烧掉,意为嘴巴甜甜的,肚子饱饱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4)南昌讲究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是“四盘两碗”,四盘:一是红烧鱼,要有头有尾,完完整整,过元宵后再吃,象征“年年有余”;二是豆腐条烧鸡,豆腐条意指黄金条、人参,鸡为凤凰,寓意为吉祥、富贵;三是炒节节高,即竹笋,意寓来年步步高;四是炒青菜,指清清吉吉、平平安安。两碗,一是牛肉炒米粉,牛肉象征有力量,米粉象征延年益寿;二是炒年糕,谐音“年年高”,求官运亨通、升官发财。

(5)南昌有“三十晚上的火,元宵夜里的灯”的说法,年夜饭后有各家围火团坐“守岁”(又称“熬年”)的习俗,直至深夜。夜深时要吃“糊羹”,由薯粉、鸡杂、肉丁、荞丁、花生丁、豆干丁煮制而成。晚辈给大人叩头辞岁,长辈给小孩压岁钱。

(6)守岁后要鸣鞭炮封门,谓之“封财门”。初一起床后,又要“开财门”,即燃放鞭炮,迎财接福。

(7)南昌拜年的习俗讲究:“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也就是说:初一儿子给父母拜年,初二女儿、女婿给父母、岳父母拜年。初三、初四给姑姑(俗称“姑娘)等亲戚拜年。过年的时候,亲戚不论远近亲疏都要致贺,否则“新春不拜年,素日无来往”。

(8)正月初三,有“送穷”的说法,意谓送走贫穷,迎来幸福。同时,要祭祖先,供奉祭品。还有的要到宗庙祠堂拜祖像,行跪拜大礼。

(9)南昌春节有“上七大似年”之说,非常重视初七这一天,因其为人日。初七南昌有隆重的敬神活动,还有吃糊羹的习俗,用七种带叶子的蔬菜做成,据说吃了老人身体健康,孩子聪明伶俐。

(10)南昌民间有“正月十五大过年”的说法,突出“闹元宵”的一个“闹”字。“闹”的方式有:张灯、观灯、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南昌还有“过了元宵罢了灯”之说,过了元宵才结束了春节活动。

这些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存在于南昌市民,特别是郊县的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初期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某些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如祭神拜祖得以恢复甚至兴盛。但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南昌市的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又呈现出新的特点:

(1)由于城市化进程,南昌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呈现消减的态势,特别是如“送穷”等更是不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2)城市中,春节传统节日文化的强弱程度,与城市的区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中心城区不如传统的郊区,郊区又不如郊县,县城又不如乡村。传统春节文化的影响力,越是发达地区相对而言越是比较薄弱。

(3)城市中,春节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存度,也与人员的年龄构成有一定的关系。大体而言,老年人重视传统,而年轻人对传统知之甚少,特别是较少受到传统民俗心理的影响。不过,对于娱乐性的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年轻人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4)城市中春节传统节日文化的演变,与其原有的文化生态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城市的生存、生活方式和人员交往,使原有的文化心理与文化追求都发生了生存基础变化,某些春节传统节日文化成了支离的“文明碎片”。

(5)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重视,春节传统节日文化中某些带有技艺性的活动,重新受到重视,并得到传承。但是,整体的“文化空间”不复存在,春节传统节日文化的变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同时,由于高科技的出现,春节传统节日文化也有的与时尚结合起来。

综观城市化浪潮中南昌市春节传统节日文化的命运和表象,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主要特点:

(一)依然以旧有的农耕文化传承为基础

农耕文化的特点,是以农业生产为中心,以农时节气节令为标志,开展的各项农事和其他活动。春节的由来,一说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左传•僖公五年》载:“虞不腊矣。”西晋杜预注释说:“腊,岁终祭众神之名。”即一年农事完毕,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活动。甲骨文中的“年”字,都是果实丰收,谷穗成熟的形象。《癶梁传•桓公三年》称:“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过年,就是祝贺丰收的喜庆日子。春节之所以成为最盛大的节日,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华美崭新的服饰穿戴,美味丰盛的美食佳馔,都集中到这一节日,原因之一就是:“这些活动既是农忙中的休整,也是为迎接春季农忙到来作精神准备。”④春节要吃团圆饭,以示家庭团结,和睦相亲。过春节必放爆竹,源自于驱鬼辟邪,后来又增加“除旧岁”、“卜来岁”等巫术意义,现在则成为祈求平安的象征。而春节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拜年,又称“走春”、“探春”,是为了加强家庭、家族和邻里、朋友之间的交往、交流。至于先拜见父母,后拜见岳父、岳母,再是其他亲戚朋友,则显现出农耕时期以血缘关系为特点的联系网络。在整个社会交往中,以骨肉之情最为亲密。而祭拜神灵的活动,更是希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体现出农业文明的特点。由于以农耕为人类生存最重要的手段时,对于自然界的依赖与敬畏成为民间信仰的主要方面,因此,春节期间对神灵的膜拜成为理所当然的事项。而江西与农耕文化的关系,可以追溯到近万年前。万年县的仙人洞遗址,是距今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是中国华南、东南沿海地区同类型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仙人洞遗址地发现的水稻遗痕,说明在近万年前江西已有种植水稻的农业生产。战国时期,由于使用铁农具,垦种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增加,并已有较科学的贮藏方法。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江西地区“鱼米之乡”的特色也日益明显起来。隋唐以后,国家经济中心南移,江西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粮、茶等产业都曾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从此之后,江西均以农业地区闻名全国。有如此深厚历史积淀的农耕文化,以农业文明为标志的春节在南昌保持旧有传统,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具有吴楚文化遗留下的印痕

江西为“吴头楚尾”之地,与吴越⑤和荆楚文化有血脉相连的关系。清朝光绪年间《江西通志》“风俗”篇有诸多记载:“本吴越与楚接比,数相并兼,故民俗略同吴。”“豫章之俗,颇同吴中。”引杨侃《郡厅记》称:“(江西)地接湖湘,俗杂吴楚。”又引敖英《清江县题名记》:“风俗之厚,文物之雅,在楚越之间,谓之乐土。”这种“吴头楚尾”的特征,也融入南昌市的春节传统节日文化。不同区域文化的共同存在与不断交融,是历史文化的一种基本走向。吴越地区与江西一样,是农作物种植的重要产区,并且都以水稻种植为主,具有优越的种植水稻的自然条件。稻谷不仅成为民生所系的根本,也成为吴、越国家命运的战略物资。稻谷收成的丰歉,成为战略进攻时机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⑥而楚地生存的环境,则是以“火耕水耨和筑陂灌田盛行于夷夏错居地区”。“所谓火耕,就是烧掉杂草;所谓水耨,就是在水中用镰芟去杂草和用手拔去杂草,并让水把杂草沤烂。”⑦吴越和楚都有关于农耕的需要和关切,为此,对于丰收的庆贺,神灵的敬畏,也自然成为重要的事情。虽然在先秦之际是否有春节还有争议,但这种文化的因子,也浸润到春节传统文化之中,则是有迹可循的。后世乡间,春节时还有看风云、观日色、测晴雨、看参星、听雷鸣、看征兆等占卜年岁丰歉的风俗,是可以从吴越文化与楚文化找到源头的。

(三)随着社会变化与经济发展,春节传统节日文化也会发生变化

如前所述,我们在征引地方志资料时就可以看出,春节传统节日文化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与经济发展而渐进式发展的。中国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变化的程度,经济发展的程度,更是日新月异。在现代交通更为发达,传媒更为先进的情况下,人们的交流交往更加便利,获得各种资讯的方式更加多样,也更加迅速和直接。尤其是国门打开之后,境外的人员和信息一段时间轰炸般地涌入,人们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各种光怪陆离的事项进入视野。而且,物质供应的丰富,个人收入的增加,也为人们求新趋变的心理提供了条件。这些,都为民间礼俗的变迁,岁时民俗的消长,游乐方式的更新,创造了社会与经济的条件。而“当代都市更具有聚集效应,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节奏的快速,城市资讯的发达,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博弈,这些进一步使民俗文化与当代都市生活的基本特征呈现出来,即:都市民俗的复杂性、都市民俗的变异性、都市民俗的趋新性、都市民俗的商业性、都市民俗的游乐性”⑧。体现在春节传统节日文化方面,例如团圆的年夜饭和除夕守岁,就与传统既有关联,又有变异。传统的团圆饭,俗称年夜饭,是以家庭为单位举行的。因为面对新年,人们的第一个愿望就是全家团圆。年夜饭非常丰盛,要求全体家庭成员都到,即团圆、平安、健康、幸福。如果家人远在外地无法赶回,则空一个座位给他。而且,这顿年夜饭都是在家里吃的,需要精心准备。但是,近十多年来,南昌市民和全国许多地方则更多的走出家门,到酒店、宾馆去订餐,去享受这顿美味的佳馔。酒店也乘势而上,把商业操作进行得有声有色,推出不同档次、不同品牌的团圆宴。这自然与人们的春节喜庆观念有关,也与经济和收入水平有关。另外,旧俗有“生旺火”的习惯,就是在院里点燃火把、火堆或者在家里烧炭火盆。这在古代称为“庭燎”、“烧火盆”、“烧松盆”等,现代民间则称为“生旺火”,或“点发宝柴”等。《后汉书•礼仪志中》和《隋书•礼仪志四》都有关于国家礼仪在元日庭燎的规定。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则记载了民间庭燎习俗。古代庭燎是为了驱邪,或者祭神祭祖,后来生旺火发展为象征全家兴旺发达,表达美好希望。但是,随着保护自然生态的需要,城市已普遍使用燃气,没有了烧柴草的可能;家庭普遍使用空调,一般很少用木炭火取暖,“烧旺火”的习俗在城市也难得再现。

(四)城市化规模迅速扩大,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呈现城乡二元差异的痕迹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虽然使农村变成了城市,农民变成了市民,但是,失掉土地的村庄和村民,很难尽快地融入城市,融入城市的主流文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是存在的。例如,“城中村”问题,实际上是快速城市化后,原有的村庄形态和村属领地未能也随之成为城市的肌体,而以独自的风貌存在着。在这块领地里,一方面接受着现代城市的熏陶,另一方面又顽强地表现着自己的个性。“城中村”的市民,有更多的血缘联系和姻亲关系,有更多的家族和宗族的纠葛。再如,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是民间送灶神上天的日子。灶神是和百姓生活最接近的神,灶神观念先秦时就已出现。用糖祭祀灶神,用清水和草料祭灶神的马匹,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但在城市化浪潮的过程中,我们调查发现:一般来说,越是城市的中心区,祭灶的风俗越少。因为随着煤气灶、微波炉等的出现,灶在人们的观念中也越来越淡薄。而在城中村,大多都保留着祭灶的风俗,也有的还存在原有的大灶。再有祭祖活动,其重要目的是感谢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幸福,并加强家庭成员、家族成员的情感联系。春节祭祖是一年里最大规模的祭祖活动,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在城市里,一般已无大规模的春节祭祖活动。而在城中村,特别是属于城市的郊县,依然有大规模的祭祖活动。春节前或大年初一,摆好祭品,集体祭祀全体祖先,回家再分别祭祀自家的直系祖先。同样是祭神,都是为了在新年时祭拜诸神,获得精神支持,受到福佑。但原有的市民大多是到城中的著名寺庙(如佑民寺、万寿宫)去顶礼膜拜。而原有的村民,则大多在家里祭拜,也有的去寺庙烧香。同样,虽然放烟花爆竹,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成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但在城市的中心区,大多受到政策性的规范规定,虽有燃放却规模小得多。而在原有村民的居住地,大多处于城市的非中心区,有了更多的宽松政策,也就燃放得更热烈、更潇洒。即使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从最初的宗教祭祀活动最终发展为全民狂欢的最大娱乐性节日,市民与村民的参与程度也是大不一样的。晋代已有元宵张灯的做法,隋代元宵节发展为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的化装游行节日。元宵张灯本是为了祈求生育,而不仅是游玩欣赏,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代。现代社会,张灯则成为元宵节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元宵节有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等狂欢,还有赏灯等活动,是一个渗透到社会各方面,民众各层次的节日。然而,一般说来,原有的市民大多是赏灯的参观者、游艺的观赏者,而原有的村民则是游艺的参与者,舞龙、舞狮、秧歌等活动往往以群体的面貌出现。也可以说,正是由于春节传统节日文化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也就与原有的村民,现在的新市民有了更多的精神上的血肉相同。

(五)春节传统节日文化的形式虽有嬗变,其文化的内核则鲜有变化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文化也是在不断的发展中嬗变的。正如前面所说,城市化浪潮所带来的,是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往往以更为现代、时尚的方式出现。但是,春节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却是难得变化的。因为“节日民俗是传统文化中最能反映民族大众心理需求的部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特别追求吉利、祥瑞心理感受的民族。这种心理追求在传统节日民俗中得到了最为生动、强烈、集中的体现。吉祥成为五光十色的传统节日民俗的共同主题,虽历经沧桑,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传统节日民俗的构成要素,诸如神话、传说、典故、庆仪、仪物、饮食、服饰、祝辞、符图、谚语、禁忌等,无不呈现出鲜明的吉祥色彩”⑨。春节传统节日文化虽然有外在的演变,但其祈年贺年祭神的原始节日文化因子却是不变的。例如,全国大多数地区都要吃年糕,就富有岁熟年丰之意。清人诗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在吃团圆饭和新春佳节时,饭桌上都要有鱼。过年吃鱼,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又因鱼与“余”谐音,又派生出“年年有余”之类的吉祥语。而且,随着市场化的进程,人们更多地把属于农耕文化的祈丰年变成求生财、求富贵。节日期间举行的舞龙玩灯活动,以前是向龙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现在更多的是因其喜庆热闹,广泛运用到各种商业庆典场合。当然,其间的吉祥含义照旧存在。

城市化浪潮给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带来的,总是时尚与其相伴,遗憾与其相生;总是原有的文化因子以新面貌出现,也有的走过一段其他道路后又殊途同归。但是,无论如何,春节这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内容多样、参与广泛的节日,总会与中华民族一直相伴相随。而且,在春节传统节日文化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旧有的形式可能衰落,但新的内容可能添加进来。面向城市化的浪潮,面向全球化的势头,面向未来的岁月,春节传统节日文化的流向和前景如何?目前,起码有三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春节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后政府积极参与,春节传统节日文化面临多种选择

春节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通过加强在国家法定假日中的地位,又强化了人们对春节的关注、重视,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春节加强在国家相关机构的认知和认同,又是一种官方的干预。这种干预的结果,是更多的政府参与进入其中。2010年1月8日,中国江西新闻网登载有《今年春节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南昌八大活动闹虎年》:

1月8日上午,由中共西湖区委、西湖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和谐之美、虎跃年丰”迎新春金塔文化月在绳金塔景区开幕。据悉,为迎接新年到来,绳金塔景区将于本月起推出以“和谐之美、虎跃年丰”为主题的迎新春金塔祈年系列活动。

据悉,“和谐之美虎跃年丰”迎新春金塔文化月活动时间为1月8日——2月28日,其中包括“百件民间藏宝明代以上官窑瓷器精品展”、“南昌电视台鉴宝栏目走进绳金塔”、“绳金塔舍利子暨清铸十八罗汉展”、“2010年绳金塔新年钟声佑平安活动”等八大活动。

春节前夕,此次文化月活动之一——“迎新年送对联献爱心”金塔义赐墨宝活动将正式拉开帷幕。届时,南昌市众多著名书法名家和书法爱好者将聚集绳金塔景区,一展才艺,为新年来绳金塔景区游园参观的市民挥笔泼墨,并将其中一些优秀作品送到社区孤寡老人、五保户、低保户手中,为他们送去新年的祝福与喜悦。

众多精彩纷呈的新春文艺演出将为南昌市民烘托欢乐、祥和的新年气氛。而“绳金塔舍利子暨清铸十八罗汉展”也是这套十八罗汉像第一次与世人见面。

其中政府组织的活动多达八项,而且是与春节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交织在一起的。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纵观汉代以至清代近两千年的时间里,虽然也确实存在着官方对某些节日或节俗活动采取否定态度并加以规范甚至禁止以引导节俗向利于官方倡导的价值观念方向发展的事情,但认同和参与无疑是二者关系的主要方面”。其体现有三个方面:一是官方或官方代表人物是某些传统节日或节俗的创造者;二是将一些节日作为假日;三是积极参与节俗活动。因此,从历史考察,“在当下语境中,官方以复兴为目标干预传统节日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有多种途径可以选择”⑩。春节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种积极的官方干预。作为文化空间,如何保护好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应该说是这一问题中最重要的内容。其实,春节传统节日文化面临着三种选择:对于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依然有顽强生命力的内容,应该得以弘扬;对于部分技艺性的内容,应该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传授,以免后继无人;对于一些已经式微,甚至濒临灭绝的事项,应该更多地保护和抢救。当然,在对春节传统节日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的前提下,我们也要以极大地热诚关心、关注、关怀时尚的、新兴的文化元素,与春节传统节日文化相结合,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二)面对城市化更加猛烈的浪潮,春节传统节日文化要有应变之策

城市化浪潮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全球性的。“当20世纪1.5亿人口居住在城市,占世界人口不到10%。20世纪结束时,全球城市人口达29.26亿,增长了20倍,差不多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1995年,非洲和亚洲的城市化水平差不多,约有35%的人口可被界定为城市人口。然而,这两个大洲亦是全球人口高度集中的地方,特别是亚洲,占全世界总人口的60.4%和城市人口的46.3%。事实上,以‘百万人口级’巨型城市而言,亚洲占了47.5%,拥有143个‘百万人口级’城市;在全世界28个超巨城市(人口在800万以上)中,亚洲有13个。目前非洲和亚洲的城市化水平只有其他区域的一半,都仅达到英国和北美洲一个多世纪前的城市化水平。然而,非洲和亚洲正在进入急速城市化的阶段,并开始形成新的城市形态。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大国都位于亚洲。1995年中国的城市人口为3.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0%;印度的相应数字为2.5亿和27%。2008年,中国的城市化已达到了44%左右。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城市化规模和速度,都将对亚洲未来的城市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全球迅速城市化之际,大城市亦以惊人的速度冒起。1950至1990年期间,人口达百万以上的城市增加了3倍。1950年时,全球‘百万人口级’城市仅有78座;至1990年,达到这个规模的城市已超过276座;到2010年时,估计将增加到511座。199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中有33%居住在‘百万人口级’城市,有10%居住在800万人或以上的超巨城市群(United Nations,1991)。毋庸置疑,这些大城市支配着世界各地许多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在这股全球化的城市化浪潮中,以农耕文化为基点的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其生存的土壤必然进一步紧缩,其面临的问题必然会增加。所谓“适者生存”,如何适应这种态势,需要给力,需要智慧,需要韧劲。城市化所提供的,既有原有文化被磨损的忧虑,其实,又有新文化成长的有利基因。春节传统节日文化所面对的,也是两种状况,就看我们如何探索。诚如南昌市的分析所显示的,在快速城市化时,一般说来,春节传统节日文化会经历城乡二元差异的时期。原有城市区域文化是迅速扩张的城市文化的主流和主导,具有强劲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而原来非城市区域的文化形态,有一个调适和趋同的过程。两个区域的文化,只有经过磨合期,才能融合起来,成为新兴城市的文化形象。文化的认可和认同,需要时间的洗礼。而且,在这样的时间周期中,还会有新的时尚元素介入,形成更为繁杂的状态。例如,拜年由上门拜年到贺卡拜年,又到电话拜年,再到手机短信拜年,如今又出现了微博拜年,就是新的科技和时尚方式影响着传统,特别是城市的春节文化。又如,传统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家过年是天经地义的。如今,有的人则是过年时外出旅游。这种风气,也是从城市开始,并且影响郊县,现在有进一步向乡村漫延的趋势。虽然如此,但“万变不离其宗”,春节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和指向,即对美好的新一年的憧憬与祝贺,则是不会改变的。这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在快速城市化的势头面前,大体就是如此。

(三)面对全球化的势头,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应该有活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经济全球化引发世界格局的变化,也引起对于多元文化的讨论。春节传统节日文化,仅仅是中华民族众多节日文化中的“一元”。站在全球的立场来看,也仅仅是世界各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一元”。如何使这“一元”,真正融入全球化的“多元文化”,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近些年来,“洋节”进入中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且,把春节与洋节相比较,又引起了“年味淡了”的感叹。对于全球化面前的春节传统文化,专家们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在民族生存和进步的大是大非面前,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是中华子孙的责任。我们是在中国各族人民创造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建立现代化、走向全球化时代的。我们身后的民族节日文化传统,是一笔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生存和进步的宝贵资源,等待我们去弘扬和利用。发掘中华传统节日优秀文化的内涵,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在加强民族意识、打造民族灵魂、巩固爱国主义精神传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等方面,有着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我们也希望把各个民族节日的优秀传统和古老智慧变成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和共同的精神财富,在人类前进的过程中发挥它们的活力,去创造更加丰富、美好的生活。”这就把春节传统节日文化提到“民族生存和进一步的大是大非面前”,提到“加强民族意识、打造民族灵魂”的战略高度。因此,有专家力主“保卫春节”,甚至发表宣言,希望传统的恪守和兴盛。另一方面,也有的专家强调开放的文化心态,认为 “对于开放的上海和江南都市而言,各种外来文化的融入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无论是以欧美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还是以日韩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化,抑或是以港台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海外文化和各区域的本土文化,包括今后还会陆续进入的非洲文化、阿拉伯文化、南亚文化、南美文化等,各种异质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可以为本土文化注入鲜活的血液,植入不同的基因,从而使其更具魅力和活力。但这里有一前提是必须强调的,即:每一个中国区域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底色,这个底色就是个性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及风格迥异的区域特点,包括在区域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千姿百态、生龙活虎的民间民俗文化。否则,城市文化的趋同化,必然使我们的城市面临‘千城一面’、‘千城一色’、‘千城一调’的危险”。当然,开放的前提是“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底色”,“包括在区域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千姿百态、生龙活虎的民间民俗文化”。这样,才能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态势下,具有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的定力与能力。这两方面的观察,实际是春节传统节日文化的两翼:对于传统的继承与保护,以彰显民族文化的本性与特色;但是,固步自封、一成不变也是抗拒不了时代发展的,现应敢于面对和能够“与狼共舞”。而且,正是由于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和相互吸收与交融,才使世界文明与文化能够更快地发展。 总之,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应对全球化的良策,无非一是增强自身的活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二是对于多元文化通过吸收消化后为我所用,三是同样“走出去”,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日文化。这样,才能有海纳百川的气势和奔向大洋的魄力。

城市化浪潮中的春节传统节日文化,本文只是从江西南昌市的个案出发,作了些鸟瞰式的思考。对于相关的问题,我们计划作更加精细的田野作业,即进行较为广泛的社会调查,包括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以取得较为准确和深入的数据。由于时间关系,调查还有待于今后进行。但是,出于对中国民族的关切,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热爱,对中国未来文化竞争力的关心,我们还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城市化是一个不断的进程,春节传统节日文化也处于动态之中,生活之树将让理论也会注入新的活力。

注释:

①余悦《让我们时时在民俗的海洋中畅游》:“作为部分城乡、不分阶层、不分职业的举国同庆的民族节日,春节的民俗事象近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7江西社科大讲堂》40页,江西省社联《科普动态》增刊,2007年12月)

②关于南昌市城区规划面积,因多次修改,数字稍有不同,此为其中一说。

③此外所引《南昌县志》及后面各种清代、民国时的县志,所记“元旦”,均为我们现在习惯称呼的“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这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天,故又称“元日”、“元辰”、“端日”。因现代使用阳历后,将阳历的一月一日称为新年,又称“元旦”。而原来的阴历正月初一的“元旦”,改为春节。

④李露露《中国民俗传统节日》,3页,江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4月。

⑤据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指出:我们现在所指的吴越文化,在春秋以前是以茅山为界的两支独立发展的区域文化,即吴文化与越文化。到了春秋时期,吴文化发生了突变,即吴文化的越化,特别是吴人逐渐向东部太湖平原迁徙并在姑苏建都以后,这两支独立发展的区域文化终于水乳交融,合二为一了,发展成为具有共同特征的文化,后世称为“吴越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2-178页)

⑥详见孟文镛《越国史稿》,671—67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

⑦张正明《楚文化史》,45—5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

⑧余悦《让我们时时在民俗的海洋中畅游》,收入《2007江西社科大讲堂》42页,江西省社联《科普动态》增刊,2007年第1期。

⑨向松柏《传统节日民俗吉祥主题论》,收入叶春生主编的《现代社会与民俗文化传统》,234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⑩张勃《从传统到当下:试论官方对传统节日的积极干预》,《民俗研究》2005年第1期。

鲍宗豪《全球视野下的都市精神文化》,本文为“国际都市文化比较研究丛书”总序,见《国际大都市文化导论》总序3—4页,学林出版社2010年3月。

孟慧英《传统节日的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见陶立璠主编《亚细亚民俗研究》第六辑152页,学苑出版社2006年10月。

孙逊《江南都市文化:历史生成与当代视野》,鲍宗豪、(新西兰)燕•雪莉主编《文明与后现代亚太都市》176页,学林出版社2010年3月。

【责任编辑:王立霞】

作者:余悦

第2篇:春节“我们的节日”活动方案

丰利小学“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工作方案

聆听着即将敲响的新年钟声,又一个寒假即将来临。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度过一个轻松愉快、有意义的假期,我校特制订这份关于在春节、元宵节期间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工作方案,各班认真组织开展。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使少先队员能度过一个“安全、健康、愉快、和谐”的寒假,度过一个文明健康,轻松愉快,丰富多彩的寒假,增强少年儿童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以“手拉手”为核心,“安全第一”为前提,丰富他们的寒假生活,发挥少先队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我校少先队对寒假工作作如下部署:

二、活动主题

安全、健康、愉快、和谐

三、活动时间

1、寒假时间(1月25日—2月15日)

2、寒假活动成果展示、评比时间:(2月19日—3月20日)

四、活动内容

(一)新春“献爱心”活动(负责部门:学校工会、少先队) 以“雏鹏假日小队”为依托,开展“红领巾爱心送温暖”活动:

1、吉祥话儿卡片传(负责人:各中队辅导员)

春节期间,希望同学们能为自己的亲人、老师、小伙伴等送上自己新年祝福,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张精美的“新年祝福卡”。

新年给小伙伴打个电话,寄封信,拜个年,送一份关怀,表一份爱心,手拉手小伙伴一起过新年。

2、探望生病住院同学(负责人:XXX老师)

五(3)中队的“假日小队”去医院看望生病的XX同学。

活动准备:学校准备鲜花、故事书,同学们自己制作祝愿卡片。

3、慰问离退休老教师。(负责部门:学校工会、少先队) 学校领导和少先队员代表探望离退休老教师,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

活动准备:慰问金和慰问信。

(二)关爱送给“最可爱的人” (负责部门:德育处、大队部) 警察叔叔为了社会的安定、百姓的平安日夜不辞辛劳地工作,春节期间慰问警察叔叔,表达同学们对警察的感恩之情,把关爱送给“最可爱的人”。

时间:2月3日,大年初一

地点:派出所、社区警务室

活动准备:同学们自己亲手书写、精心制作好的新春贺卡和鲜花

(三)开展“读书、知爱、明理”书香假期活动(负责部门:教导处)

1、活动目的:利用假期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多读好书,丰富寒假生活,在读书中开阔视野,明事理,通人情,培养爱看书、认真看书的习惯,全面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2、活动主题:读书、知爱、明理

3、活动口号:与经典为友,为人生奠基。好书伴我成长。

4、具体实施:

(1)设立读书卡。每个学生至少读一本好书。

一、

二、三年级学生以阅读绘画本和童话故事为主。中、高年级可以以儿童小说、名著经典、启迪智慧类的文章为主。学生阅读完一本书籍后,填写读书卡。

一、

二、三年级读书卡可用图型或符号填入,

四、

五、六年级读书卡以文字为主填入。学生填写读书卡由各班的语文科任认定。

(2)交流读书心得。低年级可在开学后组织同学开交流会,介绍在寒假期间看的书。中年级可布置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读书体会。开学后一周内交,每班3篇。高年级可布置学生写读后感。开学后一周内交,每班3篇。打印稿或用方格稿纸誊写清楚。

(3)评选“阅读之星”活动。学期初,学校大队部将开展优秀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评比展示活动,评选“阅读之星”活动。

(四)感受“年味”活动(负责部门:德育处、大队部)

1、写春联、贴春联、读春联(负责人:各班语文科任)

春节临近,家家充满着快乐的空气。孩子们和大人一起逛街购买象征“新年到来”的春联,而一些学书法的孩子则可以自己磨墨拈笔,自己动手写起来。

(1)收集春联。到了大年三十,同学们和家人一起把大红的春联工工整整贴在大门上,把邻居的春联收集起来,准备开学后与大家交流。

(2)品读春联。开学后,各中队将开展“春联诵读会”,津津有味地诵读、品析,从一副副春联中再次感受到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2、“我是小能手”“我是小主人”体验活动(负责人:中队辅导员)

(1)“我是小能手”体验活动。各班结合本班情况组织班内同学开展“我是小能手”体验活动。如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学习一项体育、艺术小技能,学做小家务,但集体活动必须由家长组织带领,避免发生事故或其他问题。注意积累活动过程资料:包括拍摄的照片,撰写的活动感受等。开学后上交。

(2)“我是小主人”体验活动。走进社区、走入社会,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和参与各类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公益活动。教育学生孝敬父母,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庭责任,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开展“我是小主人”活动,做到“五个一”,即坚持每周清扫一次居住地的小区(楼道),全面开展一次家庭保洁工作,为全家买(做)一次饭菜,为父母和长辈做一件实事,为孤老或需要帮助的同龄人送去一份自己的温暖。

3、短信送祝福(负责部门:信息技术学科组老师)

新年来临之际,组织班内学生给老师、同学、长辈、亲戚打个祝福电话或发个短信,沟通交流、学会感恩,加深感情。

4、勤俭节约,合理使用压岁钱(负责人:中队辅导员)

在广大少年儿童中积极倡导“互帮互助、勤俭节约、合理使用压岁钱”等有意义的活动,过“欢乐中国年”。对于孩子们来说,过年最开心的是——收很多很多的压岁钱。教育学生继承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合理的、有意义的使用“零花钱”和“压岁钱”。开学后捐出部分压岁钱,关心身边有困难的人。

5、欢乐探究看“年俗” (负责部门:综合实践学科组、中队辅导员)

少先队抓住春节这一大好时机,以多种形式开展各类活动。例如:“欢乐春节民风民俗考察”、“民间文艺活动新录”等活动。我国各地的年俗文化博大精深,通过开展探究各种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对队员进行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开阔队员的视野,培养队员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态度。结合我校外地借读生较多的特点,让队员通过各种方式探究自己家乡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既对队员进行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民族精神的教育,又锻炼了队员的实践探究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活动效果,探究内容从“压岁钱的由来”、“吃汤圆的习俗”、“贴春联”等。

队员们通过活动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体验传统节日的新面貌,在活动中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

6、上绿色健康网、做阳光青少年(负责部门:信息技术学科组老师)

加强对少先队员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重视对少年儿童进行安全、健康上网的教育,提高少年儿童对不良网站和信息的辨别能力,做到自觉养成网络文明行为习惯,并能在小伙伴中宣传绿色上网、维护网络安全的意识。在假期活动里远离“黄、赌、毒”,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争当“安全小卫士”“禁赌小英雄”,营造文明健康的生活空间。

(五)“安全自护”我能行(负责部门:安全办公室)

寒假期间,少先队继续以“平安、自护”为主题开展活动。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注意交通安全,自觉维护公共秩序、不玩火、玩电、玩水、不打架斗殴、不偷窈。春节期间燃放鞭炮和烟火要注意安全。使孩子们掌握自护、自救的技能。

希望各部门、各中队认真组织,使同学们过一个安全、有意义、有收获的寒假。

第3篇: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方案

德馨园小学2013年上学期“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方案

为继承发扬中华传统节日优秀文化,根据雨花区教育局要求,我校围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现将我校活动安排如下:

一、活动目的:

春节、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它们伴随人们迎来春天,是把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因此,我们除了通过营造、再现春节的节日气氛,让学生了解各地的春节习俗外,更注重引导儿童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在体验、表现的过程中不仅更有意识地学习关注生活,还要培养他们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

1.通过活动,教育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使我们的学生从中受到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气息的熏陶,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2.引导学生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组织机构:

组长:陈梅

副组长:李长清、张静

组员:周北薇及各班班主任

三、活动内容:

1、以家庭为单位,动员家长组织开展“过春节、知民俗、有礼貌”活动,引导孩子在认知我们的传统中学会关爱我们的亲人。7.主题活动:开展“我们的寒假,我们的节日——春节”日记比赛

2、组织少先队员开展“过大年、学雷锋、做义工”志愿者活动,引导孩子学会关爱他人、崇德向善。

3、创编“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节日小报。引导学生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长沙市雨花区德馨园小学

2013年1月

第4篇: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方案

东关小学校“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方案

爆竹声声辞旧岁,欢欢喜喜过大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而春节、元宵节是我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我国人民庆贺丰收、祈福风调雨顺、家人团聚的日子。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深入挖掘春节、元宵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我班以“我们的节日——春节”为主题开展活动。

一、活动主题

以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平安团圆、孝老爱亲、感恩祈福、健康文明为主题,突出“喜庆祥和过大年,传统文化再继承”,遵循简洁可行、就近就便、力所能及的的原则,深入挖掘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全体学生广泛参与,培养和树立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着力营造欢乐、祥和、平安、健康、文明的节日氛围。

二、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品味春节、元宵节的民风民俗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育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开展包饺子、做汤圆等实践活动,感受团圆、祥和的亲情,促进家庭和谐关系。

3.在“拜年”中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祈福,培养孝敬、知恩图报的文明习惯,树立“百善孝为先”的道德观念。

三、活动时间: 2月8日~2月28日

四、活动内容及过程:

1.了解“春节”的知识。学生通过网上学或民间收集,深入了解了解春节的习俗,春节的由来,春节的吃文化。

2.创编一份“节日小报”。通过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通过自编的“节日小报”,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

3.制作贺卡、灯笼等手工作品。引导学生动脑设计、动手制作新春贺卡、灯笼等手工作品,反映对新春的一种期盼,一种祝福。

4.讲一个新春故事。引导学生收集春节来历的故事,把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家人听看。

5.做一件有意义事。鼓励下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参与社区清洁卫生、环境保护和公益宣传,为孤寡患病老人、残疾人、农民工做好事、献爱心,积极宣传节日文明礼仪和低碳生活知识,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在新春期间,为家庭、为伙伴、为邻居、为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6.拍一张新春图片。引导学生利用手机、照相机,在家人聚餐、外出活动时拍摄一张饱含团圆、喜庆气氛的新春图片,表达未成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7.编写一条祝福短信。设计一条祝福短信,发送给自己的亲人,老师,以短信的方式拜年。短信倡导自己动脑编写,不强调语句的工整,注重短信内容所蕴含的祝福。

8.许下一个新春愿望。引导学生对新一年的学习、生活确定一个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好整体设计。 9.学包饺子、做汤圆。感受团圆、祥和的亲情。

东关街道中心小学 2018年2月1朱

第5篇:2015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方案

“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单位职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从而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凝聚力,根据安排,决定在全局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深入挖掘春节的文化内涵,广泛开展群众性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着力营造喜庆热烈、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在全社会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共同建设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活动内容

1、开展送卫生志愿服务。组织“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志愿服务活动和“美在家庭、美在社区”环境整治行动,普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及时清理烟花爆竹残屑和废弃物,搞好公共环境卫生。

2、开展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拜年活动。利用春节有利时机,开展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拜年走访慰问交流座谈联欢等活动,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

3、开展慰问困难职工活动。春节前局领导慰问困难职工、困难党员,给他们送去节日的祝福和慰问品,帮助解决生活中实际困难,让他们过一个舒心温暖的春节。

4、召开春节团拜会。春节前组织召开春节团拜会,全局现有职工及退休老同志,欢聚一堂,观看精彩的文艺演出,畅谈我局发展带来的实惠,局领导向全体职工及离退休老同志拜年,让全体职工感受到节日的温馨和大家庭的温暖。

第6篇:“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传统大节,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放假前,学校召开专门会议,开展了春节传统习俗扫尘.祭祖.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等春节文化内涵宣传,增进了广大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各位教师.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发挥其作用,分利用板报.宣传标语,积极开展春节文化宣传,弘 扬春节民俗传统,倡导文明过节.勤俭过节。

1.通过活动,教育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使 我们的学生从中受到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气息的熏陶,并从 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2.引导学生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活动机构:

组长:王校长 蒋主任

副组长:各教研组长

组员:各年级班主任.课任教师

三、活动内容:

(一)表孝心,弘扬孝道

活动细则:本校学生可在2012年寒假期间凭学生证或其他有效证件至当地移动营业厅领取“福字春联”礼包一份,敬献给自己的父母.长辈或师长,从小树立感恩意识,传承 中华传统美德。

(二)践孝行,感恩图报

活动细则:举行“孝行实践”日记比赛。百善孝为先,孝行要时时体现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号召中小学生孝敬父母表真情,对待亲人用真心。通过孝行日记比赛,各学校要 积极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感恩,学会回报。

(三)认识春节:

春节,是习俗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山丹一带把正月的初一至初五日称为“五日岁”初一早晨,开门放鞭炮,各家拜神明祖先,祀以线面.烛.炮,礼毕,全家共吃线面,每人一碗,寓祝全家长寿。初二不相往来,不相串门拜年,只有初一日来过者不忌。初三日,各户进行“迎年”,所谓“迎年”,是上年年底有“送年”之例的回应。初四日,在继续“迎年”中,沿有“为菩萨乞草”的习俗:由儿童捧神像,在车鼓校簇拥下,按户募取木柴。下午则有“娘妈请花”,希望能庇其早生贵子。黄昏垒柴木于社庙前,举火燃烧,各户进行接神祀,待柴火烧透,众用长钳争夹未烬之柴速返家 中,日“夹火母”希望财如火发。

春节习俗:

1.扫巡 新化话把大扫除叫“扫团霉”。

2.祭灶公.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举行“祭灶”,就是 送灶公上天。

3.二十五日头 ,农历十二月廿五日,是山丹习俗公 定的大日子,俗称“二十五日头”。

4.做年糕 ,十二月二十六日起,户户做豆腐,买年货, 尤以做年糕最为繁忙。

5.辞岁 ,“除夕”前一天,俗称“小除”,户户放鞭炮,贴新春联。当晚,家家户户堂上点花烛,叠红橘果如塔状,上插“三春”纸花,供“隔年饭”于灶头,备办丰厚祭

礼和“贡银”,祭祀天地神,名为“辞年”。

6.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俗称阴历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7.主题活动:开展“我们的寒假,我们的节日——春 节”日记比赛

8.具体要求:

(1)征文题目:紧扣主题,题目自拟,内容充实健康,

积极向上,文字活泼有趣,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记叙一次真实的孝心实践,把对父母长辈的感恩 之情化作自己的行动。

(3)题材.形式不限,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叙议结合,初中组字数在400字左右,高中组在500字左右;

(4)参赛作品必须真实,严禁抄袭,一旦发现,取消 比赛资格。

(5)征文参加对象:山羊堡小学校在学生

(6)内容编辑格式如下:学校(要求全称),班级, 姓名。比如山羊堡小学四年级王荟萍

(7)奖项设置及奖励方式:2012年3月,寒假结束后,各班把寒假日记收上来,有各班语文老师筛选选出6位交学校,学校再组织评选,评出30名。同时,设优秀组织奖3名。组委会还将适时召开表彰大会,对评选出来的优秀日记 作者.优秀组织奖获得者进行表彰奖励。

第7篇: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活动方案

江 都 区 宜 陵 镇 中 学

“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方案

爆竹声声辞旧岁,欢欢喜喜过大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我国人民庆贺丰收、祈福风调雨顺、家人团聚的日子。为认真贯彻落实扬州市江都区关于在全区中学开展 “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的通知精神,以“我们的节日—春节”为主题,深入挖掘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民俗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丰富全区中学生的寒假生活。经研究决定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特制订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以春节辞旧迎新、平安团圆、孝老爱亲、感恩祈福、健康文明为主题,突出“喜庆祥和过大年,传统文化再继承”,遵循简洁可行、就近就便、力所能及的的原则,深入挖掘春节的文化内涵,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全体学生广泛参与,培养和树立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着力营造欢乐、祥和、平安、健康、文明的节日氛围。

二、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品味春节的民风民俗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育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开展帮家里购年货、做年菜实践活动,感受团圆、祥和的亲情,促进家庭和谐关系。

3.在“拜年”中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祈福,培养孝敬、知恩图报的文明习惯,树立“百善孝为先”的道德观念。

4.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每天要坚持锻炼一小时。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三、活动时间

2013年1月30日——2013年2月10日

四、活动内容:

1.初一学生了解“年”的知识:学生通过网上学或民间收集,深入了解我国民间的“年”的来历、风俗等知识。要求学生完成收集作业(可以是小报、文章等形式)——《我知道的“小年”、“大年”》为题。各班在开学后一周内向团委报送优秀作业(不少于2份)

2.初二广泛收集家乡过年的风俗习惯,并注意收集相关的文字、影像、图片资料,为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可以先在学校网站实名注册之后,再将自己优秀的作品上传。

3.春节实践活动:

(1)文明理财实践活动——“我的压岁钱·我节约收支”。

(2)我送文化下乡来——为村里(小区)人写春联(书法小能手应积极参加这样的活动,并注意为活动留下照片。);还可以结合语言文字活动,开展“美妙春联我收集”实践活动。

(3)美在家庭,美在社区——与家长一道进行过年前的卫生大扫除,使自己的家以靓丽的环境迎接新年。初三年级学生还可以组织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开展为空巢老人、烈军属义务劳动活动,并及时清理烟花爆竹残屑和废弃物,搞好公共环境卫生。

(4)中华经典我诵读——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春节诗词赏析活动,承文化传统,颂和谐中华,传承学习中华优秀文化,促进学生文明素养的提高。

4.我的春节剪影:用自家的相机记录下自己和家人过年的瞬间或开展活动的场景,开学后与老师同学分享,还可以上传到学校网站,让更多的人了解“年”味。

5.拜大年活动:向师长、朋友发送电子贺卡或短信拜年,表达感恩之情,倡导用无纸低碳方式互致新春祝福。

6.生命在于不断运动,只有运动才能把握短暂的青春,只有运动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富有情趣,只有运动才能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只有运动才能让人间处处充满团结、友爱。

7.开展安全自护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平安伴随我成长”自护教育主题活动;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在学生及家长中发布学生安全自护提示,特别是与外出旅游和防止烟花爆竹事故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和家长的防护意识;开展学生自护体验活动,向学生传授自我保护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重点开展防火灾、防食物中毒、防疾病等,引导学生增强自护本领,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五、活动要求:

1.各班要利用放假前进行细致的安排部署,尽最大努力保证活动的实效性。

2.开学后,各班要深入了解活动开展情况,收集学生活动中的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并及时上报团委,团委要把各班活动开展情况作为假期活动评价项目。

3.政教处积极总结活动开展情况,发现活动中的闪光点,形成学校假期活动特色,为学校今后的活动开展提供借鉴。

江都区宜陵镇中学政教处2013年1月20日

上一篇:四川安监局下一篇:吊洞专项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