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叙事散文

2023-0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编导叙事散文

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师恩”叙事

摘要:中国现当代“师恩散文”既有对中西育人理念的现代结合,也有对师恩深度与重量的递进书写,又有对忏悔与自剖、爱的辩证、现实关切的复杂矛盾情感的探索,还有对未来师生关系的理性思考。与父母之爱等亲情散文相比,师恩散文更具高尚的格调、美好的意蕴、思想的力量、文化的韵致,有着广阔、博大、伟大、永恒的魅力,这种“爱的艺术”值得好好研讨。师恩散文为中国现当代散文创作注入活力动能,其叙事的丰富性、多元化、深刻性为散文史和文学史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现当代散文;师恩书写;育人理念;师生关系;爱的艺术

中国文学向来不乏对“师恩”的表现与歌咏,如《论语》就展现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密切交往与深厚情谊,苏轼的《西江月·平山堂》表达了他对欧阳修的深切怀念。而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场域中,这一母题无疑获得了更为广阔的书写和阐释空间。很多著名作家都写过师生情谊,一般作者也多有描述,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学富矿。遗憾的是,研究者大多将目光投向小说这一主流文类,对散文中的“师恩”叙事多有忽略。究其因,恐怕主要与散文长期不受重视,以及对“师恩”这一主题太过熟悉有关。有鉴于此,发掘百年来中国师恩散文之“金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中西育人理念的现代结合

散文主“情”,贵在以情动人。就师生之情而言,它虽是人伦情感的重要维度之一,却包容万有、雨露均沾,实难辨其原貌;而古人之言又确乎让人窥见一二,如晋代葛洪认为:“明师之恩,诚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可不崇乎?”① 可见,师恩之“重”毫不亚于、甚至远过于一般的父母之爱。对此,余秋雨、王兆胜等亦有类似的表述。余秋雨认为:“天地间最大的人情失衡,第一产生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第二产生于老师与学生之间。”② 孔庆东的《老钱的灯》是写钱理群老师的,他称“老钱的灯”便是学术之灯,也是支撑学生走过艰难岁月的心灵之灯。王兆胜说得更通透:“如果說,亲生父母主要给子女以生命的肉身,而老师给予学生的则是精神和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师之伟大远胜于天下之父母。”③ 对此,百年中国师恩散文有着相当精彩的表现。韩愈《师说》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明师传道授业确令后进受益无穷,其启人心智、通人灵窍、涤人灵魂、筑人精神、荡人胸怀之无量功德大大超过父母。而晚清以降,“西学东渐”令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体系受到极大冲击,这不能不引起现当代作家的审视和反思。这在现当代作家的师恩散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是将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拿来”与将之“中国化”。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将教育作为启蒙的重要手段,不仅“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深刻揭露和批判封建复古教育,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大解放”,还“创办教育刊物、创建教育研究社团,大量介绍和引进先进教育思潮,积极开展中外教育交流,开拓了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的广阔空间”④。比较典型的有《教育杂志》,它作为当时推行新式教育的重要阵地,致力于宣传和介绍西方先进教育理论与学说,“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批判旧教育的新的理论武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拓宽了中国教育界的视野,为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有益的借鉴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新教育的实践和新经验的积累。”⑤ 对此,现代师恩散文多有生动的表现。比较典型的有郑振铎的《记黄小泉先生》。作品写黄小泉虽是科举出身,却致力于对新式教育的学习和创新。当时,内地看报和读杂志者甚少,他却订阅了《教育杂志》,以便从中获取最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这不仅是“拿来”式的学习,更将其创造性地应用到教授难度最大的国文课上,令原本枯燥无味的《左传》《孟子》《古文观止》等更有趣味。郑振铎深受教益,并由此养成喜好读书作文的“癖性”。这可说是西式教育“中国化”之典范。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女性是近现代启蒙的重点对象,因而妇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民主和平等思想及个性解放等观念传入中国,对妇女教育产生巨大影响。从维新变法时期的“兴女学”运动将妇女教育正式纳入社会教育,到辛亥革命时期对“男女教育平等”的进一步倡导,再到五四时期掀起“平民教育”和“开放女禁”热潮,使妇女教育在中国逐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对于这种“女子进学”的现代观念,现代师恩散文多有倡扬。陈衡哲在《我幼时求学的经过》中写到,庄思缄先生多番鼓励她进学,向西洋独立自强的女子看齐,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志气的新女性。这在幼时陈衡哲的内心埋下火种,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由于得到庄先生的鼓励和帮助,陈衡哲进入学堂,女子入学在当时是破天荒的事,可称为五四女性解放之先声。后来她又考取清华的留美生名额,学成归来成为中国首位女教授。这不仅可见老师对于学生的再造之德,更能看到妇女教育对于女性解放的重要性。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指出:“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⑥ 这种清醒的悲观在其小说《伤逝》中有着更深刻的体现。在鲁迅看来,尽管子君在涓生的影响下发出“我是我自己的”现代呐喊,但骨子里仍受“贤妻良母”等封建家庭伦理观念束缚,因此她的“出走”只是重陷囹圄,并未真正改变生活处境与精神状态,终难摆脱“无路可走”的困局。而在《我幼时求学的经过》中,陈衡哲写到庄先生推崇备至的新式教育,不仅赋予她独立生活的能力,更使其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妇女解放的先驱之一。这不仅为女性解放的实现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之路,更激起人们前进的希望与向上的斗志。这种明亮色彩就明显区别于五四此类小说中普遍弥漫的感伤情调,充分展现了师恩散文的独特魅力。

二是在传统教育思想中发掘“现代因子”。在“欧风美雨”的洗礼下,“人的发现”和“个性解放”成为五四时期的时代主题。这体现在现代教育中便是要以“人”和“学生”为本位。而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古代中国早已存在。对此,现当代师恩散文有所继承和发扬。孔子很早就提出“以人为本”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思想。在他看来,任何人无论贵贱贤愚,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张曼菱的《什么是“教育公平”——忆我的小学老师》对此进行了更深刻生动的阐释。一方面,李老师通过种种细节反复打磨“优等生”过于膨胀的自信心和优越感,消除其“鄙薄心”,从根本上纠正人格与人性偏差;另一方面,对待所谓的“差生”,尤其是“留级生”,李老师给予无私的关爱与帮助,令其重拾自尊和自信,重获健康的成长机会,这为他们日后成材成器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此,作者写道:“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夺冠’,‘竞标’;不是为了成为‘达官贵人’;而是为了‘成人’,让每一个来路不同,天赋不一,性别各异的孩子都能正常地发展,尽最好可能地度过他们的人生。”⑦ 而最能体现这一思想之神髓的,是“以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在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季羡林的《留德十年》中,藤野先生和西克教授虽是“强国”学者,对“弱国”子弟却倾囊相授,只愿西方医学和吐火罗学能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此等胸怀气度令人感佩!可以说,“以学术为天下之公器”赋予教育以崇高的超越性,是师道的最高境界。而这无疑也将师恩书写引向更博大的境界。

一般而言,古代塾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其权威与尊严不容挑战,学生只能进行“听命”式被动学习,这种“填鸭式”教学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能力。不过,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阐扬了引导和自主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理念,如《论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孟子》有“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学记》亦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在当时就很有前瞻性,更暗合了以学生为本位的现代教育理念。对此,现当代师恩散文有所继承,比较典型的有吴组缃的《清风明月 山高水长——我心中的俞平伯先生》。此文对俞平伯先生的“启发式”教学多有感怀。俞平伯讲《词选》从不囿于考证和诠释词句,而是以自己的獨特感悟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在审美中体味情思流转之妙。在讲《中国古代小说》时,俞平伯侧重让学生与他一道收集史料、阅读作品、积极思考,从不将学生置于被动受教地位。这就克服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之弊,既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大大释放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王充闾的《我的第一位老师》中的“魔怔叔”,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与体悟自然和感受生活结合起来,让书本知识变“活”。这既打破了传统的“死记硬背”僵化模式,“寓教于乐”,又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其亲近自然、热爱生活、重视知识的乐趣。

此外,以学生为本位的“因材施教”理念也是现当代师恩散文的重要思想资源。通常说来,古代塾师的教学资源和方式相对固定,作为主流的“填鸭式”教育更类似强制性的“规训”手段,并不会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更不要说针对每一独特个体进行“量体裁衣”式教学。对此,王守仁曾批判说:“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⑧ 这就导致学生厌恶学堂、敌视老师。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如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就呈现出“因材施教”的特点。对此,现当代师恩散文亦有继承和发展。陆文夫的《我的塾师》叙述秦老师宽容灵活的施教方式。学生即便是同时入学,课本一样,进度也可以不同。背书快的可以多背并受到鼓励,慢的也不担心受责。这种方式既维护了资质差的学生的自尊心,又能刺激天资聪颖学生的求知欲。这在私塾教育中相当难得。不仅如此,即便对待单个学生,秦老师也能随时改变施教方式,以适应和促成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强迫”陆文夫练书法却不见一丝成效时,秦老师虽感失落,却当机立断、“悬崖勒马”,教他吟诗作对、看闲书并展开讨论。这迎合也激发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也为他日后成为作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师恩”描写横跨中西,纵贯古今,进行了较好的融合,从而打破拘于一隅的狭隘与封闭,获得了相当意义的现代性。对于“师恩”之博大深厚、纯洁美好,中国现当代作家也有深入探讨,并给予广泛的张扬,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散文创作、文学创作、文化传承与创造,甚至教育与人情人性的发展,亦不无意义。

二、师恩的深度与重量

师生之间虽无血缘关系,但好的老师却在某种程度上能超过生身父母,成为学生心灵的抚慰者、生活的关爱者、生命的守护神、人生的摆渡人和灵魂的救赎者。这是师恩最温热、最柔软的一面,也是最博大、最伟大的地方。这在中国现当代师恩散文中有非常突出的表达。有的作家在合乎情理中既写师恩之卓著,也写学生之深刻感念,为现当代散文注入新质。较有代表性的是汪曾祺的《师恩母爱——怀念王文英老师》。作品写王文英老师曾给予汪曾祺关爱,因为看到这个孩子“进幼稚园的时候还戴着他妈妈的孝”,于是断言他自小仁义,值得痛爱,并给予特别关心。当王文英老师老了,他就给她写来一信,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小孩子乖乖,把门儿开开,’/歌声犹在,耳边徘徊。/我今亦老矣,白髭盈腮,/念一生美育,从此栽培,/师恩母爱,岂能忘怀!/愿吾师康健,长寿无灾。”⑨ 王文英老师看到汪曾祺写给她的感恩诗,哭了一夜,并深情地说:“我教过那么多学生,长大了,还没有一个来看过我的!”⑩ 据王文英老师的老伴说:你王老师指着“师恩母爱,岂能忘怀”和“师恩母爱!师恩母爱”感慨万千。汪曾祺写过多篇怀念沈从文老师的文章,如《我的老师沈从文》《淡泊的消逝——悼吾师沈从文先生》《一个爱国的作家——怀念沈从文老师》《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怀念沈从文老师》,然而都没有写王文英老师这样充满深挚的感怀,这也足以说明“师恩母爱”之动人与伟大。季羡林的《我的老师们》中写的是慈父般的西克教授,他对留德学生季羡林给予父爱般的呵护与关怀,令远在异国他乡的季羡林感受到家的温暖。陈忠实的《晶莹的泪珠》写的是一位女老师对于他幼年失学的苦难与不幸给予无限同情,也以悲悯的“美丽心灵”将学生缓缓托起,这是一个年轻女老师对于学生的“泪的重量”,亦是“爱的重量”。

与汪曾祺、季羡林、陈忠实师恩散文的丰富多彩、臻入化境的抒情相比,有的作家不太注重“形式”上的精雕细刻,而是通过家常话般的娓娓絮语铺衍其朴素的抒情智慧,以切近“散文之心”。比较典型的有莫言的《我的老师》。作品以一位普通学生极其日常的口语来谈他的几位老师。其间没有渲染和铺垫,叙述显得极其流畅自然,可谓意随笔至、情动于中。尤其写到体育老师为其“臭”名之“正名”,让那颗受伤的心灵接受了阳光般的抚慰。林清玄的《悬崖边的树》也以平白的文字,写王雨苍老师在他自暴自弃时对他灵魂的“救赎”。

应该说,中国现当代绝大多数关于师恩的散文彰显的是一种传统情理,从中可见中国人情世态的共性特点以及内在智慧。但是也有些作家会突破陈规樊篱,着意揭示师恩在极端处境下的特殊情况。表面看来,这似乎是非理性的,有悖于世俗伦理,更有违“师道”,但却有着动人的一面。换言之,在“情”与“理”的抉择中,这类作家更倾向对于“情”的呼唤与高扬。这让人看到明清“以情抗理”文学思潮在现代的复萌。清人张潮说得好:“‘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11} 格非的《当木匠还是上大学》,讲述的是他坎坷求学路上的几位“摆渡人”。其中最感人的是与他素昧平生的两位老师。尽管知道格非的高考分数不够复读资格,翟老师仍从众多落榜生中挑他去补习,并给复读中学的一位朋友寫推荐信想“开后门”。但学校要求必须出示高考成绩单。情急之下,格非谎称成绩单丢失,准备去县文教局“碰碰运气”和作一下“垂死挣扎”。他好容易赶到,但已到下班时间,传达室老头不让进,正当他心如死灰准备离开时,一位女老师叫住他,问明情况后,竟赌上前途替他“伪造”了成绩单。梁晓声的《我和橘皮的往事》也写老师对他的“拯救”。梁晓声在义务劳动时,常往兜里揣几片干橘皮带回家给罹患肺病的母亲泡水喝,后遭同学告发,被要求在全校师生面前“认罪”。然而,知道事情原委后一向严厉的女老师,竟用广播“欺骗”全校师生,说是她让梁晓声干的。对此,梁晓声写道:“没有她,我不太可能成为作家。也许我的人生轨迹将彻底地被扭曲、改变,也许我真的会变成一个贼,以我的堕落报复社会。也许,我早已自杀了……”{12} 可以说,无论“开后门”、“伪造”,还是“欺骗”,都有违“师道”甚至犯法,但出于大爱和至善,老师却能突破禁区,这让现当代的师恩散文有了感动天地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乃至电影、电视剧,大多注重塑造教师的光辉形象,强调其“为人师表”、“兢兢业业”的一面,这大多让人感到一个充满理想人格、散发神性之光的教师形象的存在。而改革开放以后的师恩散文则有所超越,作家在专注于书写教师的崇高形象、展现师恩的动人与伟大的同时,还突破世俗藩篱,将笔触探入“隐秘的角落”,深刻揭示教师在人情与事理、利己与利他之间的矛盾挣扎和艰难抉择,由高扬神性转向描摹人性。如格非在《当木匠还是上大学》中,不仅生动刻画了素不相识的文教局女老师为他“伪造成绩单”前的犹豫不决,以及“作案”后的慌张与恐惧,更不忘写出她的私心——“苟富贵,勿相忘”这一人之常情。可以说,这种充满张力的人性书写,更能凸显师恩的深度与重量,令师恩散文更易贴近人心、引起共鸣。

三、复杂情感与“爱的艺术”

除了学生对老师深情的线性表达,百年来的中国师恩散文还具有更丰富复杂的内涵,这与20世纪以来中国的“多事之秋”不无关系。因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所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剧变不可能不影响身处其中的作家,个人性情、政治立场、人生经历、生命意识、精神境界等诸种因素也会带来影响,从而使现当代师恩散文的情感表达更为复杂多元。

一是忏悔与自剖。这种情愫产生于师生间极度的情感失衡。以苏童的《初入学堂》为例。作品回忆自己小学受到特殊年代政治文化氛围的影响,曾随大流写“小字报”批判“师道尊严”,将矛头直指启蒙老师;但是陈老师却“以德报怨”,不仅微笑着抚摸他的脑袋,更在几近失明的情况下靠声音辨出远处的他,叮嘱他早回家。可以说,老师的温柔慈爱与自己幼时的“失德”形成鲜明对比。不过,感恩与忏悔其实是一体两面,没有发自肺腑的爱意与感恩,深沉诚挚的忏悔就无从谈起。对于陈老师,他既满怀歉疚,更是满腔柔情。季羡林在《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中,深刻剖析自己的性格弱点带来的人生遗憾。其一是不善于情感表达;其二是不喜欢拜访人。这导致他与平生最感佩的恩师董秋芳先生“君子之交淡如水”了。二十余年间,季羡林竟与恩师从未互通有无,只见过一面。直到董先生作古,他才幡然醒悟。他曾表示:“一霎时,心中几十年的回忆、内疚、苦痛,蓦地抖动起来,我深自怨艾,痛悔不已。然而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是无法挽回的。看来我只能抱恨终天了。”{13} 季羡林甚至寄望于来世,“我一定能向他表露我的感情,一定常去拜访他,做一个程门立雪的好弟子。”{14}但这终究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愿望。

二是爱的辩证。师恩散文多是表达对先师的缅怀与不舍,面对恩师的离去难免悲伤,这是人之常情,亦是爱的体现。但也有以生命的绵延展示爱的真谛,显示出超越性意向。王兆胜的《没有告别的“告别”》借“此岸”之“神迹”展现生命能量在不同物质形态间的绵延与涌流,如深夜写悼文时感到久久不愿离去的瓢虫仿佛是朱老师的精魂,人的死亡与瓢虫飞动似乎存在微妙联系,暗示人与万物的共生与转换关系。不仅如此,作品还呈现出“彼岸意识”。尽管恩师生前十分健谈,但最后没留给学生任何嘱托和遗言。但作者并不纠结于此,而是认为:“人生必须彻悟,理解人生真谛,解开生命密码,学会放下和放手,让朱老师尽早到另一世界,那个他或许会更为自由快乐的新的天地。”{15} 当然,他又有所寄托:“朱老师,如果你在那边又想我们了,就托个梦,或者再放飞一只瓢虫过来,以传达我们师生之间的缘分和爱意吧。”{16} 这样既能表达师生情深,又赋予作品强烈的超越性,达到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碍的境界。由于渗透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和强烈的“彼岸意识”,王兆胜的师恩书写既有深厚的人伦情怀,又展现天地之宽和宇宙之大。张晓风的《老师,这样,可以吗》也展现了这种生命绵延。她感动和惊异于老师“因为眷恋人世,便一径跑了回来,生死之间,她竟能因爱而持有度牒”。{17} 然而,梦终究会醒,醒后异域清冷的月色与方才梦中老师温热的笑靥形成强烈反差,让作者有些感伤。不过,她并未沉湎其中,而在老师刚刚造访的梦境与过去的现实关爱中“深味”着“师恩”的强力,并在“师恩”的托举下和异域的玄思迷情中,喷涌出博大深沉的天地情怀和炽烈旺盛的生命激情,充分展现对于生命的热爱与执着,以及人生途中奋力前行的愿望与勇气。如果说,王兆胜在生命的绵延中领悟到爱的真谛,超越了人类面对生死的世俗情感,懂得“放手”和“放下”,令散文走向冲淡平和与开阔高远之境;那么,张晓风则在生命的绵延中感受到一种生生不息、散发着神性之光的原始之力,在秀丽柔婉、诗性感伤的文字中,涌动着男儿般的豪犷之气。这种澎湃的热力与激情,是对散文境界的极大提升。

三是现实关切中的矛盾情感。在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照和严峻审视中,作家对书写对象所持的情感有时是相当矛盾的,这也考量着师恩散文所能抵达的人性深度。陆蠡的《私塾师》是一个关于“师恩”被异化和扭曲的文本。由于兰畦先生的严苛刻板和不近人情,“我”曾暗下决心,待他辞馆后不再理他,不再见他,甚至不再认他做先生,反感憎恶之情溢于言表。但在山村一次偶遇并得知老师的近况后,作为学生的“我”情感发生了变化。当得知他特来看我,且充满关爱之情,和蔼早非昔日之严酷,我顿生惭愧感伤。兰畦先生表示,多年来,因无弟子关切使他内心充满自卑与凄凉,这让我更加自责。不过,当我知道先生已由私塾转入小学教书,又充满担忧:他的教学方式过于陈旧,与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不会为学生所诚心接受和喜爱;旧式私塾先生的知识储备有限,难以承担现代小学职责。于是,我内心十分矛盾:一方面,既苦于“中国教育的基础,最高学府建筑在不健全的小学上,犹如沙上筑塔”{18},又同情家境贫寒的兰畦先生,“他没有资格教孩子,但他有生存的权利”{19}。可以说,这种矛盾心理和复杂情感揭示得既相当真实深刻,又具有丰富的社会现实内涵。林非的《招考博士生小記》采用的是教师视角。这令他在透视社会问题时既能铺衍矛盾的情感,又将“爱”这一师恩本质更直接和富于穿透力地呈现出来。他写到自己招考博士时内心的巨大矛盾与冲突:一方面,他希望将毕生所学统统灌注到这些年富力强、志向高远的年轻人心里;另一方面,他更担心在当时浮躁功利、物质至上、轻视知识分子的社会环境中,这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又重蹈他的覆辙,即一生困窘,满腹经纶却仍为生计发愁,终难摆脱贫苦不公的命运。在这种矛盾心理驱使下,他权衡再三,竟劝投考博士的学生慎重考虑,有“劝退”之意。在此,林非的内心虽满含焦虑痛苦以及无奈不舍,但并未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是充分考虑其切身处境,这是很难得的。不仅如此,即便他劝说的学生后来真的放弃,林非也并无责怪之意,不但表示尊重和理解,还在内心默默地祝祷。而对勤奋投考的学生更是爱护有加,不但申请破格录取三人,也同样给予美好的祝福。总之,无论是陆蠡对中国教育之现状与未来的满怀忧思,还是林非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之不公的严峻审视和深刻反思,都体现出师恩散文的现实关怀这一精神向度。而对其间的矛盾情感的细腻表达,其实都指向人性的至善,很好展现了师恩散文所抵达的人性深度。

有人认为,“鉴别复杂情感,书写复杂情感,实际上对我们青少年时期的情感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之所以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叙事抒情文章,不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情实感’的生活,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情感教育,亦从未将爱当作一门知识来学习。”{20} 的确,中国青少年的情感教育是相当匮乏的。反观西方,其情感教育就要发达得多,这是需要借鉴和学习的。如今,传统抒情散文为人诟病甚多,最典型的如孙绍振曾写过多篇文章质疑林非“真情实感”论的合理性,这在很大程度上轻视,甚至否定了抒情散文的价值。然而,抒情散文是否应为“智性散文”让路?当然不是。抒情散文与智性散文应当和谐共存,我们既要感受朱自清、林非等人散文的情韵与温度,又要欣赏钱钟书、王小波等人散文的智慧与锋芒。不过,学界的质疑与挑战,也足以令我们警醒。传统抒情散文若要焕发新的生机,健全的情感教育必不可少。只有作家本身能关注、感受、提炼和解剖涌动于日常生活中的复杂情感,抒情散文才有立身之所,才会呈现出相当的深度和力量。反过来,优秀抒情散文同样可作为情感教育之范本,让人领略复杂情感的魅力,获益良多。百年中国师恩散文中的名篇佳作正有此作用。中国现当代作家在师恩散文中,的确对师生之间的复杂情感作了相当有力的探索,并将其融入极富层次感的表达,这为散文创作积累了丰富的抒情经验。更可宝贵的是,在对这种复杂情感的认知与体味中,我们能领略到现当代师恩散文涵泳的“爱的艺术”,这是极具启示意义的。从苏童的《初入学堂》、林非的《招考博士生小记》、陆蠡的《私塾师》中我们感到在爱里包涵着关怀、包容、尊重、理解与同情;王兆胜的《没有告别的“告别”》道出爱的本真与自由;张晓风的《老师,这样,可以吗》写到爱的前提是“自爱”;季羡林的《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则呼唤爱的勇气。弗洛姆说过,爱作为一种知识和艺术是需要学习的。{21} 中国现当代师恩散文恰以丰富细腻的情感美学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爱”的生动课。

四、关于未来师生关系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持续强烈冲击、教育产业化高速推进、现代思想深入人心,中国的师生关系呈现出可喜的一面。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最突出的表现在于师生关系受到扭曲和异化,师生之情变得日益淡漠。百年中国师恩散文为此提供了多重思考的视角。

其一,在师生关系中注入现代的民主与平等思想。首先,表现在审视和批判“师道尊严”中的暴力因素。这在何其芳《私塾师》、郭沫若《我的童年》、陆蠡《私塾师》、陆文夫《我的私塾》中均有体现。尤其是何其芳的《私塾师》,作品不仅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师生间存在的“规训与惩罚”及其渊源,更以亲身经历揭示这种畸形的暴力手段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其次,表现在张扬师生的人格平等,批判“师道尊严”暗含的“尊卑观念”。这一方面体现在教师进行品行教育时从不居高临下对学生的人格和自尊进行“摧残式打击”,既义正辞严又有“法”有“度”,如王蒙《华老师,你在哪儿?》、傅斯年《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教师以平等友爱之心对待学生,如郑振铎《记黄小泉先生》、鲁迅《藤野先生》、王安忆《我的老师任大星》和李敖《我的老师严侨》等。在摒弃“师道尊严”中的“专制”因素后,学生对老师也应有基本的尊重和关爱。如《私塾师》中学生陆蠡对待兰畦先生堪称典范。当看到窗外同学对颇不体面的先生露出鄙夷神情,他却特地大声道:“他是我的先生。”他还留意到先生似乎很倾心自己的帽子,便在交谈中不时走神盘算着如何在冬季前买一顶新的给他。可以说,对现代民主与平等思想的倡扬,有助于矫正当下异化和扭曲的师生关系。

其二,在师生关系的思考中融入传统师生之情。在中国古代师生关系中,虽强调“师道尊严”,师生关系极不平等,却也十分看重师生间的深厚情谊,如“爱生如子”、“事师如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孔子及其弟子的温情过往。如伯牛患麻风病,孔子非但不嫌不惧,反执其手悲叹惋惜;颜渊去世,孔子更是呼天抢地,悲痛之情溢于言表。而孔子驾鹤西游,其门下弟子守丧三年仍不愿离去,此骨肉深情诚可感动天地。中国现当代师恩散文对此有所继承和发扬,最典型的是季羡林和他的西克老师。季羡林在《我的老师们》中回忆西克老师对他慈父般无微不至的关爱。在《留德十年》中,季羡林写到自己课后黄昏搀扶西克老人的温情场景,以及战争期间就算忍饥挨饿也要硬挤出自己的食品,给西克老师烤了一个大蛋糕以增加营养。老人双手颤抖,叫来老伴共同接过去,顿时感动得连“谢谢”二字都说不出。这实在胜过一般父子之情!而在《什么是“教育公平”——忆我的小学老师》中,张曼菱不仅写到李老师对魏同学慈母般的爱,更回忆了魏同学在李老师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豪侠之气与报恩之心,这胜过一般的母子情。另外,魏巍《我的老师》与汪曾祺《师恩母爱——怀念王文英老师》的师生之情,也抵达了情感深度。可以说,只有“情”才能让日益冰冷的师生关系“回暖”,才能使教育走得更深更远。

当然,传统与现代、情与理并非截然对立,这就需要对师生关系进行辩证思考。林语堂的“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融合”。王兆胜曾深受林语堂“文化融合观”的影响,他的《天高地厚筑我庐——朱德发教授侧记》和《师德若水——记我的博士导师林非先生》两篇师恩散文可作对读。前者侧重展现以“情”为主的传统师生关系的动人魅力;后者是以“理”为主的现代师生关系。在思考当下师生关系时,作者不偏不倚、和合执中,既继承了传统精华,又吸收了现代优长,给人不少启示。那么,师生关系何去何从?理想的状态应是既吸取现代的民主与平等思想,又保留“尊师重教”的传统,还能摈弃“师道尊严”中的“专制”因素,让教育和谐有序开展。当然,在更高层面,应强调“爱的艺术”实践。如有人通过母子关系的“异化”,呼吁人们学会如何去爱。{22} 在尚有血缘关系的母子间都存在“爱的失落”,需要学习“如何去爱”,那么,没血缘羁绊的师生关系,就更需用“爱的艺术”去弥补和滋养。

其三,使狭隘的师生关系趋于开阔。百年中国师恩散文对《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观念有着很好的现代阐释。最典型的如老舍在《宗月大师》中写刘大叔这位“德行之师”对他的深刻影响:“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我去私塾那样!”{23} 贾平凹《我的老师》引三岁童子为师,其赤子之心给老于世故的自己带来新的启示。可以说,这些都大大拓展了师恩散文的表现领域,令师恩书写打破门第壁垒,开辟出一番新的境界。

总之,百年中国师恩散文既是对中西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及师生关系的融合发展,又有不少新的创造。这在与小说的比较中更加明显。现代师恩小说注重载道传统,散发神性之光,从而显示教育之启蒙功能;现代师恩散文则更贴近世俗人情与日常生活,带着现实的“体温”,展现直达人心的情感力量,更能引起共鸣。当然,现当代师恩散文也有不足。作为传统抒情散文的重要一脉,其质量高下主要取决于“情”之优劣,因此作家最需要在“情”字上下功夫。第一,在情感真实上,要忠于内心情感,不能“情过其實”。第二,抒情之“度”切忌“浓淡失调”,既不能让情绪不加节制恣意汪洋,也不能“寡淡如水”和“刻而不深”。第三,对情感进行有层次的表现,这是师恩散文动人心魂、耐人咀嚼的关键。换言之,作家的单向度抒情远不能打动人心,需要与读者建立深度的融会共情机制,才能引起强烈共鸣与知音之感。

注释:

① 张松辉译注:《抱朴子内篇》,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46页。

② 余秋雨:《老师》,《天涯故事》,中国盲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页。

③ 王兆胜:《师德若水——记我的博士导师林非先生》,《海燕》2010年第4期。

④⑤ 桑东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教育发展的贡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⑥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页。

⑦ 张曼菱:《什么是“教育公平”——忆我的小学老师》,《2019年中国散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第314页。

⑧ 参见孟承宪选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86页。

⑨⑩ 汪曾祺:《师恩母爱——怀念王文英老师》,《汪曾祺散文全编》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914、1914页。

{11} 张潮:《幽梦影》,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66页。

{12} 梁晓声:《我和橘皮的往事》,《你在今天还在昨天》,时代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0页。

{13}{14} 季羡林:《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季羡林散文全编》第二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144页。

{15}{16} 王兆胜:《没有告别的“告别”》,《2018散文年选》,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207、207页。

{17} 张晓风:《老师,这样,可以吗》,《张晓风散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313页。

{18}{19} 陆蠡:《私塾师》,《中国文化名人谈恩师》,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90、290页。

{20} 张怡微:《复杂情感与散文机杼》,《散文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101页。

{21} 弗洛姆:《爱的艺术》,刘福堂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3—8页。

{22} 王兆胜:《发现与剖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散文的“母爱”叙事》,《当代作家评论》2019年第2期。

{23} 老舍:《宗月大师》,《老舍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228页。

作者简介:周哲,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责任编辑  刘保昌)

作者:周哲

第2篇: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的深度探究

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是极其重要的内容,要通过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使学生深入体会散文的思想情趣之美、语言文字之美,要将散文语言作为链接作者和读者的媒介和载体,采用多样化的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策略,增强学生对初中叙事性散文语言的品味和感悟,汲取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和人文情怀,提升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1.以小见大。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从小处落笔、大处着眼,通过平凡小事彰显和阐明大的道理,深刻地揭示社会本质。以部编人教版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内容《回忆我的母亲》为例,作者通过描述母亲日常的生活琐事,如: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等,传递出一个整日劳碌、喜好劳动的农家妇女的形象,表达出母亲任劳任怨、宽厚慈爱、勤劳质朴的本质,并流露出极其朴素的阶段意识和支持革命的反抗精神,让读者从日常的平凡小事之中,看到人物的内在品格和精神品质。又如:在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内容《散步》一文中,借由极其普通的日常小事“散步”,展示和流露出一家三代人的浓浓亲情,传递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琦君的《春酒》一文中,通过作者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日常小事,可以使读者完整而清晰地体会到浓浓的民风之情、人格之美。同时,初中叙事性散文还通过细节刻画描写的方式,在细节中以小见大,表达和传递出人物的高尚品质和真情实意。朱自清的《背影》就以极其典型的细节刻画和描写,如:“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送别儿子时蹒跚地走”等,传递出伟大的父子深情。

2.感情真挚。在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内容之中,有各种各样的真情实感。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传递出真挚的亲情,如:胡适的《我的母亲》就表达出母亲对“我”深沉的母爱,流露出作者对母亲的崇高敬意和怀念之情。在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之中还流露出真挚的家乡情,以琦君的《春酒》为例,作者以淡雅的笔调传递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深情,表达出自己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

3.意蕴深远。在人教版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之中,体现出极其深远的意蕴和主题,以杨绛的《老王》为例,通过杨绛作者与人力车夫老王间的日常琐事,传递和表达出深刻的主题意旨:尊重、理解、善待不幸者和卑微者。又如:朱自清的《背影》就借由买橘的小小背影,传递和表达深沉的父爱之情,让读者感觉潸然泪下、心中怦然,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4.语言朴实。人教版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内容以通俗生动、明白如话的朴素语言,传递出极其丰富的情愫,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些看似平实、朴素的语言能够真正打动作者的内心,体现“与其空洞的华丽,不如简单的质朴”的理念。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就以口语化的语言:“总共”“二百多块钱”等词,流露和传递出“母爱情深”的主题要义。又如: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就以自然、亲切、家常话的语言,低吟出对母亲的爱戴和感激之情。

二、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情感的深入理解和体悟。在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之中,缺乏对情感教学的深入理解和体悟,在固有的教学思维下,习惯于对完整的叙事性散文进行剖解,片面关注初中叙事性散文认知信息的传递,而没有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意识的能力培养。

2.过分关注方法模仿而缺乏自主性体验。在初中叙事性散文之中,体现出朴实无华的语言、含蓄凝练的深情,然而在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中过分关注方法模仿,静态地、孤立地分析和理解叙事散文的语言,导致学生难以融入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无法深入赏析语言,品味初中叙事性散文的真情。

3.缺乏对学生审美情感的挖掘和自我体悟。在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之中,教师习惯于采用灌输式、讲解式的方法和模式,在课堂上大讲特讲,主动操刀讲解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等,而没有注重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育,丧失了叙事性散文独特的韵味,无法使学生深入体悟叙事性散文的充盈情感。

三、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策略

1.品读叙事性散文的语言表达

(1)精准的用词表达。在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品读和赏析散文的语言用词,感悟和体会初中叙事性散文语言的简练精微特质,以“稳”和“活”进行情感的表达和传递,达到见微知著的语言品读效果。例如:在部编人教版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老王》一文,“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由“镶嵌”一词可见其语言的精准生动性,如果将其替代为“立”、“站”等词,则会显得过于呆滞和刻板,难以传递和表达作者内心微妙的情感。

(2)言简而意丰的语言韵味。在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之中,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传遞出深沉、含蕴的情感,体现出初中叙事性散文“言简而意丰”的深浓味道。如:《老王》一文中“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其中的“常”“他蹬,我坐”“闲话”等词,就显示出作者与老王之间相处的方式。又如:《藤野先生》一文就以“标致”一词作为反语,用于表达作者对留学生的讽刺之意,讽刺那些堂堂正正的男子却偏爱打扮,以丑为美的空虚灵魂。

2.把握灵活的散文句式结构

初中叙事性散文以“活”的句式传递出细腻丰富的情感,通过交错出现的长短句式,体现出散文的节奏之美,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以交错相间的长短句,使读者享受到和谐的节奏之美,流露出作者对百草园的无限深受之情。

在叙事性散文之中还采用文本空白的方式,使读者参与到文本的建构之中,享受散文文本的独特艺术空间。具体来说,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内容采用了三种文本空白表现形式:(1)用省略号表示文本空白。如:《秋天的怀念》。(2)语言戛然而止。如:《信客》。(3)表达方式的空白。如:《阿长与<山海经>》。

3.注重散文教学的知情并行

在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叙事性散文的文体知识、文学及文化知识,还要融入学生的积极情感,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在教学中寓情于行、以境生情、以情生情、以情动情,实现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的知情并茂、情知交融。以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胡适的《我的母亲》一课为例,教师要在教学中融入情感要素,梳理具体事例,把握母亲的品性,通过母亲身上发生的三件极具代表性的事情,体会和感知母亲人格力量的伟大,产生对母亲的敬爱和怀想之情。同时,通过文章结尾处的三个“如果”的排比句式,深入体会文章内在的情感,感受文中作者对母亲真挚的情感,领悟文本的真挚情感。

4.采用多样化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之中,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深入体会和品味语言,把握和理解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文本的内涵。

(1)配乐朗读。在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信息化技术,营造良好的配乐朗读氛围和情境,使学生不自觉地融入自己的情感,精准地把握叙事性散文的情感內涵。

(2)方言朗读。在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之中,可以在把握文本写作背景的前提下,让学生用方言进行朗读和体会,如:《端午的鸭蛋》一文就采用方言进行朗读,“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学生在运用吴地方言读江苏高邮的鸭蛋的“吱”字,活灵活现地表达一种绘声绘色的快感。

(3)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丰富地进行情感的运用。

综上所述,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要立足文本,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把握散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达到体验以共情的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谈阅读教学的八个“点”[J].邹进仁.重庆与世界.2018(18).

[2]分享式阅读教学在“整本书阅读”中的探索与实践[J]. 申龙.教学与管理.2018(28).

[3]让写作教学起航于阅读教学中[J].姚亮.学周刊.2018(32)

[4]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人本向度[J].金心红.语文建设.2018(18).

[5]建构重视阅读和写作的生活——“阅读教学新视野丛书”述评[J].吴欣歆.人民教育.2018(18).

刘悦,山东省临沂第二十八中学教师。

作者:刘悦

第3篇: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主要的内容之一。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阅读材料的不同其所需要的教学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以人教版的几篇叙事散文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具体的教学实施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叙事散文;阅读教学

散文是重要的文学体裁,凭借其优美而简练的语言以及极富内涵的思想意境,在促进人性开化与提高审美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做好散文教学,尤其是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已然成为当前基础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本文尝试通过教学案例分析的方法,来探讨初中语文叙事散文在今后的阅读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及今后的改进与提升策略。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在探讨叙事性散文在教学实施过程所需要关注的方向与问题之前,有必要从宏观上来探讨初中语文在教学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从而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首先,初中语文阅读材料的主旨特色明显。从当前的人教版的初中语文的课程设计标准来看,具有比较突出的主旨特色。无论是在阅读材料的选择方面,还是在阅读内容的编排方面都是牢牢把握主旋律这一重要的底色的。例如,在八年级上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其作品的主要关注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社会群体之间的友爱与和平等等。通过这种旗帜鲜明的主旨性阅读教学可以为初中语文学习者三观的科学建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阅读材料的广泛性。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解放课堂,解放学生的想象力是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在这一环境与趋势的推动下,初中语文在阅读材料方面呈现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特点。例如,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仅有中国古典的小说,诗词也有很多欧美大家的代表作品。在这种不断趋于丰富的阅读材料中,初中语文学习者在提升阅读能力,开拓阅读视野等方面获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

最后,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启蒙性。阅读是学习者与作者对话与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一个作品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加之,初中语文学习者在语文知识储备与语文阅读相关的素养积累方面还处在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在这种条件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则需要从学习者现有的语文能力与水平出发,在阅读的基础性以及阅读的启蒙性方面予以更大层面的关注。

二、叙事性散文的特点及阅读教学要求

在整个阅读教学中,阅读对象不同,其所实施的阅读策略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调整。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散文阅读教学,尤其是叙事散文阅读教学需要立足于其自身的体系与特点,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教学效果。

一方面,叙事散文的特点。从文学体裁的层面来看,叙事散文是散文这一体裁的主要分支。作为散文的一种变体,叙事散文兼具了散文与记叙文的双重特点。具体来讲,与抒情类的散文不同,叙事散文有着自己的故事情节及发展脉络。读者在进行叙事散文阅读的过程当中会比较清晰的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绪与情感。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叙事散文的上乘之作。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父子情。另外,因为是散文的一种分支,所以,叙事散文在语言方面比较简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大量的修辞手法的使用,也没有戏剧型的语言。朴实无华应该是叙事性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特点。当然,叙事的目的是为了抒情,在看似一件简单的事情之后,作者会将其所要表达的思想进行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形散而神不散使散文特点也得到了很好的彰显。应该说,无论是直接的抒情还是间接的叙事,散文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这一点也是在今后的散文阅读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

另一方面,叙事性散文的教学要求。在进行叙事性散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遵循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规律之外,还需要从叙事性散文的自身特点出发,来进行针对性的适应与调整。从阅读教学的实践层面来看,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阅读教学的情感性。这一点在整个叙事性散文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谓的情感性是指在叙事散文故事或情节的背后,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与挖掘作者背后的精神世界。只有从源头上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走向,在相关语篇的赏析与解读方面才会具有更大层面的可操作性。

其次,阅读教学的开放性。从阅读的基本诉求来看,在叙事性散文的阅读中感知语言的美妙与生活的美好是一个基本的落脚点。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阅读教学的开放性是一个基本的也是一个必然的诉求。阅读教学的开放性意味着在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发散与想象空间。同时,允许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与领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做出不一样的解读。这一点在今天的创新型社会的发展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当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最后,阅读教学的批判性。从文学审美的层面出发,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在进行创作的过程当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主观意念及客观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从正面与负面两个方向来进行表达。因此,在进行叙事散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在吸收作品所要表达的正向内容与思想的同时,也要摒弃那些与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不一致的内容。通过这种带有一定的批判性的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制或者减少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三、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案例分析

在上文中,简要从理论层面围绕初中语文的教学特点以及叙事性散文的主要属性特征与教学要求进行了分析。为了从具体的层面来探讨叙事性散文的具体教学实施策略。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斑羚飞渡》为例来探讨其具体的实施路径。

首先,在教学之前,语文教师让学生观看了一小节纪录片。该记录片主要讲述了在非洲大草原上,羚羊的大规模迁徙。羊群浩浩荡荡,从荒漠走向草原。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位于食物链顶层的食肉动物的袭击,也会有恶劣的自然条件的肆虐。在队伍的行进过程中,有的斑羚倒下了,有的斑羚受伤了等等。但是,无论外在的挑战如何让他们止步,他们依然向前,向着他们的目的地前进。通过这种视频的先期导入,帮助学生对于斑羚这种动物有一个整体层面的认知。

其次,在学生观看完关于斑羚的短片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学生需要划出最为打动自己的文章段落。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彼此分享对于这篇文章最大的感悟。在进行分享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主要负责观察与引导。同时,小组在进行讨论的过程当中,要进行必要的记录,尤其是关于文中不理解的部分要进行记录,从而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必要的解答与补充。

再次,教师进行讲解。作为整个叙事散文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并不是传统上的一言堂与满堂灌,相反的,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一方面,从语言层面与学生一起欣赏这篇文章在语言的使用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表达技巧。另一方面,也是散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引导学生去感知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最后,课后作业。阅读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短短的课上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文讲解之后,语文教师还应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来继续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围绕本节课,可以让学生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来强化与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另外,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让学生观看最新上映的电影《我们出生在这里》。通过这种课外作业的方式,可以更加全面的提升学生对于这篇文章作者情感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课后作业布置的时候,要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以不加重学生的阅读及学习负担为主要的前提。

四、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的教学方法探讨

上文中,通过教学案例分析的方式来探讨了叙事性散文的具体实施路径。当然,围绕教学路径的探讨还有很多。本文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方法的探讨。

首先,多媒体教学。在进行叙事性散文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例如,借助互联网丰富的视频或者音频资源,帮助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从视觉以及听觉等诸多方面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刺激与影响。经过教学研究发现,在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因此,在今后的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要重视这种多媒体教学媒介的使用。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整个教学多媒体的使用过程当中,要避免媒介的滥用,要在科学的原则的基础上,为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服务。

其次,小组教学。在上文的案例分析中,简单地介绍了小组教学的应用。从实施效果上来看,这种教学方法所带来的裨益还是很大的,值得在今后的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中进行借鉴与使用。在实施小组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课堂管理的工作,因为初中生的自律意识与水平还不是很高,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纪律约束。另一方面,要注重小组教学实施的环节。也就是说,在进行小组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小组学习与互动的效果来进行选择性的互动。尤其是围绕学生在小组讨论等诸多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与情况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应对与处理,从而避免正常阅读教学秩序打断。

最后,发现教学法。这里的发现教学法是从认知心理学的层面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相反的,是一个主动的思维构建的过程中。所以,在进行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抛出几个思考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语篇阅读中去寻找答案。这种发现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的应用过程当中,要注意问题的选择以及良好的发现学习环境及氛围的营造。在这种主动的思维构建过程当中,学生在叙事性散文语篇理解能力,作者情感表达的感知等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与飞跃。在这种方法的助力下,包括叙事性散文在内的诸多阅读教学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叙事性散文作为散文的一种,具有自身的一些特色与魅力。通过必要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领略叙事性散文所具有的文学魅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初中语文的教学特点及要求,然后,通过教学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最后,在借鉴相关研究文献与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今后的方法。随着阅读教学意义的不断凸显,围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将会更加完善与深入,希望本文能对该层面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夏红星.叙事学对于实现文学作品教学目标的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

[2]王丽艳.充分利用中学图书馆资源促进语文教学[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3]田家.游戏教学法在泰国中小学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4]石英.新课程下的现代散文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学),2009(1).

[5]郭慧霞.浅谈散文中美的欣赏[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6)

作者简介:魏关霖,女,1993年生,辽宁盘锦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研究生。

(编辑:龙贤东)

作者:魏关霖

第4篇:编导叙事散文写作技巧

常用叙事散文写作格式

1.倒叙式。

本式的特定含义不同于平常所说的倒叙,是专指以事开头的倒叙,如《火刑》、《为了六十一个阶段弟兄》都是以事开头的,而《一件珍贵的衬衫》平常人们也称倒叙,但它是以物开头的。这一式大家熟知,就不详细介绍了。只强调两点,一是从什么地方开篇的,结尾仍要

回到什么地方;二是开篇之事要能带动全篇。

2.领悟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亲历一事→悟出哲理。

刘白羽亲历长江三峡的航行之后,悟出了“人们只要从汹涌的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

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的道理。

这一式应用率很高,凡生活学习中的事,动动脑筋,都很有悟头。

3.失得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为甲而去→因乙失甲→怅然若失→转念领悟,所获甚大。如写买书,由于遇一儿童迷路而哭,同学硬拉他帮助儿童找父母,孩子父母找到了,可书却没买上,怅然而归的途中,细细想来,今天确实有所得,从同学的行为中真正懂得急人之难的道理,这是

买不到的生活教科书啊!这一式往往可以别开生面的立出新意,开人眼界。

使用这一式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意外之事的急迫性,非到不立即解决而不行的程度,不然放弃本来要做的甲事,而去做乙事,就不合情理;二要注意乙事办完再回到去办甲事上,从

甲事未办成的失中寻得,应感情细腻而真实,自然合理。

4.悬念式,也叫溯因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第二次考试》。陈伊玲初试成绩优异,才气过人,而复试为什么落差极大,前后判若两人?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是设置悬念,造成疑问。于是苏林教授决定去探个究竟。一路所见,都是为突出陈伊玲的精神。这是探因的过程。原因找到了,原来她为救灾,不顾自己明天就将考试的处境,宁肯失去个人的机遇,也不愿置人民生死于不顾。

疑问排除了,陈伊玲的品质也突出了。

使用本式的首要问题是开篇的悬念,一是悬念设置要自然,结果要在情理之中;二是悬念要

能带动全篇。

5.集锦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交代文旨→

其主要特点是开头有个引子,引出话头,然后从几个不同角度记写几件事,这几件事都能反

映人物的品质,或反映开头点明的文旨。

这一式无论记事、记人和抒情均可通用。记人可用来写《我的×××》一类文章,记事可写

《×××市场行》一类文章,抒情可写景物,如《××景物记》。

6.对比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①甲的高大←→乙的渺小,如《一件小事》;②一个人行为几个阶段的

对比:甲是乙→甲不是乙→甲是乙→甲不是乙„„如《变色龙》。

总的说来,记事套路多半也可用来记人,有的还可用来写抒情散文。设计这些套路,意在指导学生入叙事之门,克服叙事的简单化和单一化。既有利于参加各种考试,又有利于将来工

作中的应用。

第5篇:分视传媒解读编导艺考:叙事散文的写作

23、编导艺考:叙事散文的写作

叙事散文写作是影视编导专业艺考的基本考试科目之一。考查方式以笔试形

式出现,一般是命题写作,给学生一个诸如《一张老照片》、《转角处》等类型的题目,考生要根据题目来写一篇叙事散文。鉴于影视编导专业考试中叙事散文写

作要求的特殊性,分视传媒张曦文老师特为大家详细解析叙事散文写作技巧。

一、选材新颖

叙事散文的选材要真实,尽量选取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事件。叙事散文选材范围很广,凡在生活中能使人感动,给人以启迪或感悟的人或事都可以写。散文最重要的艺术特征是真实。散文是作者诚恳真挚地抒发情怀、感叹人生的艺术作品。考生在万不得已进行虚构时,也要让人看上去具有真实感,且能用真情打动人。在大量生活素材中,最好选取属于自己亲身经历、感悟、感受最深的,并且是最能给人以感动和启发的事情,特别是那些曾经深深打动过考生本人的事情。要尽量地做到所选素材的典型性,要做到小中见大,小而精彩。

二、立意深刻

叙事散文的立意要准确鲜明、突出重点、不偏题,要独特新颖、力求深刻,不能人云亦云。立意即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作品的灵魂。在文学作品中,立意要通过文学形象来实现。散文的立意,是通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形象表现出来的。在叙事散文中,立意体现在作品中描绘的人和事上。要准确鲜明,独特新颖,力求深刻。

三、结构明晰

叙事散文的结构要层次分明、详略得当、轻重分明、内涵突出。叙事散文在结构上是比较自由的,但也必须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作为散文的骨架,结构要与内容相称。有的散文写一件比较完整的事件,就要采取纵向结构,即以事件的主要发展过程为描述顺序;若仅以一个场面,则采取横向多角度结构;若写一个细节,则采取点式结构,几种笔墨反复细致的描绘。一篇结构完美的散文作品,要具备两个鲜明的特征:层次清楚;轻重分明。其内涵、中心突出,详略得当,描绘适度。

四、语言优美

叙事散文的语言要叙述和描写并重,朴素而优美,准确而精炼。这就要求我们遣词造句的凝练。散文的文字运用要直接、简单,也要使文字能够传达巨大的

情感空间和人生感悟。要谨记朴素而又流露着真情实感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

散文曾被誉为“美文”,主要原因在于其语言的美。除了上述技巧外,散文

语言还应特别注意其抒情性,既要饱含感情,又要充满诗意。

第6篇:编导艺考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及实例解析

编导艺考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及实例解析 ?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着一定的方法的。适当有效的方法不但可以提升完成一件事情的速度,还可以增强一个作品的相对质量。而方法却不一定是通用的,有的人适合于这样,而有的人又习惯于那样。写作就更是应该讲究方法的。适当的写作方法可以使散文更加完美。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找出一套真正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

严格说来,写作是不是有方法,是文学界争论的话题之一。但在准备散文考试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值得提请注意的能够有利于我们发挥的步骤。 ?

第一,审题。

?? 审题是写散文极其重要、极其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的好坏,直接决定全篇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考生一定要先用足够的时间对题目做一番审读、揣摩。在准确理解题意后,再构思运笔行文。这一审读、揣摩的思维过程应包括:把握题目内涵、弄清相关要求和限制范围。

题目的含义往往是比较丰富,超乎字面的,如《冻雨》 、《墙角树和孩子》 、《网》 、《乱》 等,它们绝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的“冻雨”和“网”。考生只有细细琢磨出它们的比喻义、象征义,才能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含义。审清题目含义必须紧扣题眼(题目中透露出的重点的、寓意的字眼),把握住题目中关键性的有效信息。

作文题在“要求”内容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都会作出明确的规定,考生必须把“要求”这项内容搞清楚,并且在行文中切实遵照执行。对于某些特殊性要求,虽然不在卷面上列出,但是仍然会在公开发布考场守则中提到,如“文中不可出现真实校名和姓名”等,考生也不可马虎大意。文中出现的具体校名、人名等一律要用“x ”代替。 ?

第二,立意。

??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的高下实际上决定了文章的优劣。审题完毕后,考生必须选择恰当的角度,妥善确立文章的中心和主旨。具体而言,考生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叙事立意要深刻:文章要力求写出深度,不能仅仅就事论事,罗列和堆砌细节事情,作表层化或一般化地泛泛而谈,而要根据题目充分联想,找出立意深远、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着的效果。主旨立意要新颖:文章主旨贵在创新,因而立意要面向实际、张扬个性,要富于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考生既可以选择“反弹琵琶”,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也可以变换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便随之一新。立意要鲜明、集中

。切不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

第三,叙事。

?? 在艺术专业考试中,叙事散文的写作手法和我们平时写的随笔式抒情散文或者议论性散文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通过叙述一个事件或者塑造一个人物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而抒情散文则偏重情感的直接抒发,基本上不需要事件或者人物为依托或者是载体。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抒情散文的语言:

母爱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时光如水,年华易逝,似水流年淡去我们多少回忆,却始终不改我们对母亲的绵绵思念。莺归燕去,春去秋来,容颜渐老,白发似雪。儿女在一天天长大,母亲却在一天天衰老。当儿女望见高堂之上的白发亲娘,他们都会投入母亲怀抱,热泪涟涟!

这是三段文字是从一篇歌颂母爱的抒情性散文上摘抄下来的,文笔优美流畅,称得上是情真意切的美文。但是在专业考试所要求的叙事散文中,这样的文字却是绝不能出现的。因为抒情散文表达情感的方式太直白,而缺少含蓄之美。叙事散文应该是通篇都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是读者对这情感的体悟却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感知到的。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胡适先生写的叙事散文《我的母亲》一文中的片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侯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一句,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

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这段文字向

我们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润物无声的母亲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我们能够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以至于产生共鸣,从而想到我们自己的母亲,在一种感动中升华对母爱的理解,使其成为天地间一股永恒的浩然眷恋。但是,我们却没有从这质朴的文字里看到诸如“感激、怀念”等等看似直白讨巧但相对稚嫩简单的形容词。作者的那些感人的挚情都蕴涵在不加修饰的叙述性语言里,而这正是叙事散文的要求。

叙事散文往往因为其表达的情感的含蓄和克制,而显示出其与众不同的韵味。至少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就是在叙事散文中,那些隐藏于文字后面的情与思,越厚重越真挚,就越能打动读者,越能呈现出经验和事实的力量。着名作家毛姆说过:“要把散文写好,有赖于好的教养。散文和诗不同,原是一种文雅的艺术。有人说过,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我想,“教养”、“文雅”和“斯文人的谈吐”,一定是要有深厚的人生经验作为支撑的,它必定暗含着对生活和存在的独特发现,同时,它也一定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否则就不会是“文雅的艺术”了。 ?

第四,真情。

?? 叙事散文写作本身就应该是一件富有一定情感因素的事情,有了内心真实情感的投入,才会得到读者真诚的回应。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处,就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叙事散文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些规定和范畴,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文字,谁不为之感动呢?

在这里涉及到了一个选材的问题,我认为叙事散文的素材应该来源于我们熟悉的生活,人物和事件都应该是曾经使你产生过心灵震颤或者让你记忆深刻的,你可以在行文的时候有具体细节上的修饰和加工,但不能失去生活的本来面目。国学大师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说:“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

我们很多同学在写叙事散文的时候,用情很不老实,不是一味拔高,歌功颂德,就是情绪低落,盲目的贬低。其实这是叙事散文行文的大忌。前苏联剧作家维?罗佐夫谈自己写作的经验,他这样说:“按照自己心灵的吩咐”。我的理解是叙事散文应该注重个

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和自然流露。

在采访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系主任张先的时候,他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 “许多人认为情感是可以编造出来的,是可以拿来随便煽情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情不是一个技巧,情也不是一个手段,情是你的一个生活内容。因为你在生活中就应该是一个有丰富的情感的人,情不是拿来伤感的,也不是拿来哗众取宠的,情是人的一种本质状态。很难想象一个对他的父母没有任何情感的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也很难想象一个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人能成为一个优秀艺术家。”

有些考生抱怨自己的阅历少,写不出那些波澜起伏、缠绵悱恻的叙事散文。我觉得那不是真正的原因,本质的原因是你对生活的观察不够。我们的好多学生,都有这么一个误解,就是人要产生感情,要表达自己的一些内心的情感,非得以一个比较大的事为依托不行。其实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很平淡很简单的,现实中没有那么多的生死离别。其实情感并不必须要很大的事件来刺激,很细微的一些小事也能表现出你丰富的情感。有很多的考生在考卷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奶奶死了就是爷爷死了,有时严重到一个考场四十多个人,几十个考生的家人去世,这是很可笑也是很可悲的事情。父母在家生活得很好,你为了考试不惜把父母写死了,你这样不尊重自己的家人,老师会怎么想呢。这实在不应该是考生再犯的低级错误”。

我想张先老师的话对我们应该怎样在叙事散文中运用自己的感情有着很重要的启示。通过对一个事件的描述,来抒发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永远是叙事散文写作中最重要的要求和任务。 ?

第五,细节。 ???细节是事物的细部特征,在叙事散文写作中尤其要注重细节描写。因为细节不但是你形象思维(这是影视工作者必备的素质)的一个展现,而且往往会成为文章中的一个亮点,对刻画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性格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细节包含很多种,像人物的动作刻画,人物的神态刻画,个性化语言的刻画,当时环境的刻画,人物内在心理的描摹等等,不一而足。

在这里我重点说一下人物的动作刻画。在叙事散文中,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有一个通用的要求,就是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这里就涉及到了细节的典型性的话题。其实人物的举手投足都是细节,但并不是这些举手投足的动作都能让我们印象深刻。真正打动人心的细节是具有典型性的,但又是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比如有一篇散文写一个经济

条件不允而被迫辍学的女孩子,全班同学为了这个女生送行,吃饭的时候,作者描写了这个女生夹豆腐的细节,她怎么努力都无法把豆腐夹进嘴里。这就是一个生活

中常常被忽略的地方,作者把她夹豆腐的神态和对生活无能为力的感伤描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细节是刻画人物的有力武器,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才能让人物鲜活有力,性格清晰可见。

另外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细节一般采取白描的手法,鲁迅在谈到白描时这样说:“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种手法在鲁迅的文章里有着极为有力的应用,例如在《故乡》中描绘杨二嫂的形貌时,鲁迅这样写道:“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小脚伶仃的圆规。”简单的几笔勾画就把杨二嫂尖酸刻薄的形象塑造的淋漓尽致。再如刻画杨二嫂时还有这样一个动作描写“她一面忿忿的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出去了。”片言只语,将杨二嫂的自私、贪小便宜的性格刻画的神形兼备。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这里的细节描写,已经不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了。

细节如雕塑,面无表情的塑像虽然威严但生硬。要是在塑像上雕出这人微微翘起的嘴角,这个雕塑马上便生动活泼起来。好的细节描写,往往可以打动考官并会留下深刻印象。但是细节一定要运用有度,并不是越多越好,整篇文章都是细节,便成了流水账,不但没有妙用,反而显得累赘。一篇文章中有两三个细节就已足矣。 ?

第7篇:叙事散文

散文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散文

从广义讲,散文是泛指那些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今天我们所说的散文是与小说、戏剧、诗歌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

散文的选材范围海阔天空,表现形式灵便轻捷,行文活泼自由,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无一不可,反映现实迅速及时。散文的创作,常常是撷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甚至点滴小事,或自然界中的一个小小物件乃至一片叶、一缕光、一眼泉、一朵花来寄托作者的情思,表达主观感受,流露某种意愿、希望和追求。散文常用象征、衬托的手法,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寄寓某种思想感情和生活哲理。

二、散文的分类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如:《背影》《藤野先生》《枣核》等。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其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也就是通过对景和物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特定情思。这类散文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如《春》议论性散文:以议论为主,借助某种形象说理,直接的发表议论,其特点是议论、抒情和描写相结合。这类散文近似于杂文,但比一般杂文更具文艺性,如《松树的风格》《爱国与小事》等。

三、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一般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同一篇中,可以从一个人物的某个侧面或者一个先进事迹的片断谈起,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形散”还体现在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总之,无论是叙事、描写或是抒情、议论、说明都能在中心思想的统帅下,得到尽情尽意的发挥。

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立意的角度而言的,就是要求立意高远,主题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应围绕一定的中心,为中心思想服务。

写得好的散文,“形散”与“神不散”是和谐辨证的统一。散文的题材广泛,文章的“神”要“不散”,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散文多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或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或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1.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1)象征的特点是“托义于物”,即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来表达某种人或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以激发人们的感情。运用象征手法,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象征体与本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或相关性。

(2)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或两种事物在空间或时间接近的基础上产生联想,或两种不同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所展开的联想。运用联想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力求自然,合乎情理。

(3)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写作方法,本体与他体有主次之分。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二是反衬,是用相反的事情来衬托。

(4)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5)欲扬先抑

2.散文分为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写景状物散文

(1)有些散文是以景色描写主的,作者花费大量的笔默写景其目的是为了抒情,这类散文的特点是“借景抒情”。 (2)有些散文是状物为主,总是以相当多的篇幅描述某一物(或物件),同时又总是通过这一事物(或物件)寄寓特定的思想情感。 叙事散文

(1)叙事散文是以事件为框架为线索,着重在叙事,在叙事中表现人物。我们在初中学的叙事散文主要有《小桔灯》。

(2)我们在初中学过的散文中以写人为主的有《藤野先生》 3.总结:

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形散神聚”。“形散”是指取材自由,“神不散”是指立意必须明确而集中。

散文在提示中心思想方面有自己的独特方式。散文作者往往是抓住自己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某一事物,挖掘这事物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借以提示中心思想。

叙事散文

一、叙事散文的定义

在影视类艺术考试中,叙事散文的写作往往是一个必考的考试科目。其定义为:通过对一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约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三者皆而有之。

经典的例文有: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藤野先生》等。

影视艺术类专业则是一种注重讲述故事的艺术门类,并且这些故事还要通过直观的“可视性”语言讲述出来,对于一件事情的过程、一组人与人的关系、一个人物的思想情感,都要通过“可视性”的形象和行为加以表现。因而用于艺考的叙事散文,不仅要把普通散文中的叙事性突显出来,还要根据戏剧影视艺术所特有的“可视性”的原则,侧重将那些可以看到的内容书写出来,因此叙事散文的定义是:用如诗如画的文字,讲述一个或一组有意思、美丽动人的故事。

二、定义的具体要求:

1、 如诗如画的文字

并不是简单的诗歌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而是指的用文字来创造一种意境。是一种既有可视性的美丽画面,又有一种画面之外品之不尽的有意味的形式的感觉。这种感觉意境幽远,含蓄朦胧,但它的环境又伸手可捉,可触可视。

在叙事散文当中,情和景是两种共生共存的东西,情从景里衍生,而景则在情中变得更加美丽,并富有意味。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这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这种意境,通过文字而制造的画面幻觉,映入眼帘,在读者的心中留下无尽的遐想。因此,考生必须具备熟练使用如诗如画的文字的能力。

2、 一个或者一组有意思的、美丽动人的故事。

一个有独特视角购置起来的故事,加上几个油独特个性的人物,并有两个以上这种独特人物而构成的关系,再有几件出乎意料,情理之中,又充满着矛盾的新颖事件,围绕所表述的主题,才会使人看后能产生审美的愉悦,道之不尽的余韵让人品味不已。

三、叙事散文的写作准备

1、 准确而优美的文字表达能力

要没有废话,没有无病呻吟。对每一个情节、没一个人物准确而又清楚的描述。

2、 充分调动自身感情,活跃的思维 形散神不散之中的神就是指作者的感情。

四、了解叙事散文考试中的注意事项

1、 叙事散文最好使用第一人称写作

2、 考生应尽量选取自己生活中可能经历的题材进行写作。

第8篇:叙事散文 寿宴

那年秋天我六岁,随父母回到乡下奶奶家。到了村口,远远看见老屋门前停了黑压压的一片自行车,就觉得气氛非凡。果然,姥爷做大寿,远远近近的亲戚都请了来。

我被妈妈摁下头,“这是你表姑家大表哥”--鞠躬,“这是„„”在矮人大半载儿的我的眼里,只见一对对穿着裤子的腿一闪而过,尼龙打皱的,卡其布的,膝盖处鼓出两个包来,还被磨得平实而明亮。随着这些腿的离去,上面总有一只大手向我柔嫩的脸蛋儿,像一排排钉耙耧过,我索性硬起脖子,好增加母亲把我摁下去的难度,心里却直琢磨那些花里胡哨的寿礼,热气腾腾的寿宴,对于大手的刺痛,也不免有节奏地紧张着„„

“呦!瞧这孩„„还得叫大叔哪!”妈妈“噌”地把我摁弯下去,等我挣扎着抬起头时,迎面伸过来一只手,那只手比先前的手都小,又嫩,只是脏了点儿,我心里一爽,却只见那只手迅速变了姿势,照着我的脸蛋儿就是一拧,“哎呦”,我握着脸叫道。那孩子大约八岁光景,精瘦中透着强壮,光脚丫子沾满黄泥,脚趾头被秋雨泡得起皱发白,却得意地抠着地。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还没有来得及开口,他就被一个胖大的女人给拽走了,留下一个可恶的鬼脸。“他大奶您慢走!”妈妈朝那个年纪不相上下的女人喊道,一面心疼地揉了揉我那可怜的脸。

寿宴终于开始了,我被妈妈抱上了一条红漆大板凳,在一片热气腾腾中,我莫名其妙地兴奋着。一扭头,那粘满黄泥的光脚丫半悬在灯下踢腾着,不时碰一下我那双安静的小脚,刚买来的小马靴被蹭上了斑斑黄泥。“跟你大叔好好玩啊! ”妈妈安抚我的头,大概又觉得不妥,她顿了一下,改口道:“让着你大叔点儿。”大叔的妈妈看了我妈一眼,妈妈窘窘的,忙菜塞给我。

“吃水果喽!”厨子们端上一盘盘水灵的葡萄、鲜美的苹果,尤其是那白瓷盘里淡绿中透着嫩黄的--“哈密瓜”我叫道。“哈密瓜”八岁的大叔搔头看了看他母亲,重复道。那股沁香散发开来,甜甜的、清清的,我的口水似泉涌而出。

其实我并不曾吃过哈密瓜,只是我的姑姑有次出差带回了两粒哈密瓜味的水果糖,我对那种糖味情有独钟,有三天之后,还总觉得手有余香,不停地嗅那几个曾剥过糖纸的手指头。

我咽了口吐沫,直盯着那盘被切得小小的、薄得透明的淡绿色瓜片。八岁的大叔马上警惕起来,他捋了捋裤腿,把两只泥巴脚踏上了光洁的板凳,猫着腰,身体前倾,朝向那细白瓷的瓜盘。“啊。刀工真好!”“嗯,这工夫真是到家!”圆桌的亲戚啧啧称赞,一边兴起红色的大筷子,夹起那薄如蝉翼的瓜片--“尝尝这是啥玩意儿!”他们说。哈密瓜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是鲜见的稀罕物。 只见忽悠忽悠被夹走了几片,“好吃,好吃!”于是开始一叠一叠地夹,大叔便丢下筷子,撅着屁股上了手。我心急如火,“妈!”我拉她的衣角,两只脚悬空踢登着,手里的勺子捏到了尽头,却怎么也够不着。挡在前面的大叔加过头来得意地瞟了我一眼。被积压出的汁液和着手上的泥灰,一道道灰绿的渍迹顺差他的胳膊肘流下来,滴到桌上。

妈妈终于也抢到了一叠瓜片。她先放进自己的盘里,夹出一小部分来,放到我的小瓷盘里待我满心欢喜地张口要吃时,却被一只手“咣”地砸进盘里抓了去。妈妈一愣,她脸色变得很不好看。“你大叔真调皮。”她说,又小心夹出几块来放到我的小勺里,“咣”一眨眼,又被那只灰绿的胳膊抢了去,一股恼火直冲心头,我干咳嗽几下,愤怒地瞪着他,张着嘴要哭出声来,却被妈妈塞了一撮粉丝,“乖,不哭。”妈妈柔柔地拍打我的背,以便把她那只瓷盘子移了过来,盘子中间,是全桌仅剩的几片哈密瓜,晶莹、湿润而且甜美。我噙住泪,惊慌地一把抱过盘子,挣扎着要跳凳逃跑,不出所料,盘子又被只灰绿的手一把揪住,“妈——”我尖叫,以便倾尺全力将盘子扣在胸前,那只手却像铁钩般直逼盘与身体的间隙,那一抠一抠的力量,硌得我生疼。“妈——”我救命似的大喊,在妈妈的保护下,终于“腾”地跳 离那高高地板凳,顾不得三七二十一,往外便冲,却听“咚”的一下,“哗啦--咣!”我一愣,由于一头失重,大叔一屁股跌倒坐地上,我怀中的盘子不知为何,早脱离于我,在地上粉身碎骨了。寿宴静了下来,一圈大人俯视着和我的大叔,只有那被挤瘪的瓜片粘在我的前襟,顺着挤出的汁液,慢慢滑落下来。

第9篇:叙事散文写作

一. 什么是叙事散文

就是指以些人、记事为主要内容,以塑造人物和表达情感为目的的散文。 叙事散文在形式上和一般散文一样,具备灵活自由,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是在内容上,它强调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记叙与描写来刻画人物,抒发作者情感,表达作者思想。

比较灵活,不像小说那样有严密的故事逻辑,可有叙有议,可以有比较大的时空跨越性与内在描述空间,当然所描写的人物可以使性格片段的展现。

叙事散文一般是作者亲身经历或者亲眼所睹之事,或者是间接了解的事情,总之是客观存在的实有的事情,是非虚构性的。叙事散文可以展现人物比较完整的性格,也可以选取人物性格的局部和侧面,加以描绘。不要求事件的完整,可以逻辑清晰地叙述一个事件,也可以只采取事件的局部场面,或者某个细节,线索单纯,情节比较简单。在叙述的角度和方法上,叙事散文诗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往往事边讲故事边表达感受和见解。

二. 文体特征

1. 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

2. 思想精辟 诗意盎然

3. 短小精悍 自由灵活

4. 直抒胸臆 自具风格

5. 殚精竭虑 文采斐然

三. 怎样进行叙事散文写作

1. 选材

选材要真实,尽量选取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事件。

2. 立意

立意要准确,突出重点,不偏题,要独特新颖,力求深刻,不能人云亦云。 立意即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又叫主题或主旨。立意是作品的灵魂,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在。在文学作品中,立意是通过文学形象来实现的。散文的立意是通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人物、事件、场景等表现出来的。在叙事散文中,立意体现在作品中描绘人和事上。

(1) 准确鲜明

(2) 独特新颖

(3) 力求深刻

3. 细节

细节指人物神态动作描写、周围环境的刻画、人物心理状态的描摹等。叙事散文细节的描绘,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特征的叙述,二十作者心底情感潜流的外在体现。它在文中已经不仅仅是充当叙事的角色,而是在传达某种情感。在叙事散文中,至少需要一个闪亮的细节支撑文章。要把最令人难忘的细节充分挖掘好,不要直抒胸臆,要说的话包含在人物、事件的细节描绘中,通过文章的细节传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

4. 结构

结构要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5. 语言

四. 注意的问题

1. 叙事散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长时间的观察和洞悉。考生要写

好就离不开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2. 来源于生活的东西是最打动人的,情感要真挚,带感情写事件,叙述性文字是情感性的东西。

3. 命题叙事散文写作,细节情节性的东西要尽量细致,要加强语言气势,文笔要生动。

4. 题材要新颖,角度要独特,语言要精美,不要有大量的抒情和评论性的文字。

五. 往年考题选登

09年上戏广编《城市天空》、《扫墓》1500左右2小时

中戏导演《生日》、《不眠之夜》1500以上,2个半小时

中戏戏文《风波》1500~2000两个半小时

中戏管理《昨夜无梦》、《没有季节的街道》1500以上 2个半

南艺导演北京考点《春暖花开》2000,2个半

上一篇:hr工作分析报告下一篇:优秀是一种习惯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