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评析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叙事评析(精选10篇)

教育叙事评析 篇1

1.童年趣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的事情往往充满稚趣,使人回味无穷。有一件事,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这件事已经过去五六年了,那是我5岁的时候发生的。我非常爱吃虾,每逢周六周日妈妈总是特意给我做一两次虾,我每次都吃的津津有味,而妈妈呢?她每次都是吃那苦涩的虾头,总是把鲜美的虾肉让给我。由于当时我还小,我总以为妈妈爱吃虾头。于是,一件可笑而稚趣的事就因此发生了。

一次,爸爸从外边买回3只烤虾,让我上午到幼儿园去吃。啊!虾是多么香啊!颜色是多么的诱人啊!在去幼儿园的路上,我禁不住诱惑,正准备吃,这时,我想起了妈妈。妈妈平时都是把最好吃的东西让给我,这回,我也应该给妈妈一次最好吃的啊!那妈妈又最爱吃什么呢?我想来想去,最终想出了虾头,大虾头。因为妈妈每次吃虾只吃虾头,而不吃虾身,所以我断定妈妈最爱吃虾头。我将3只虾头一一拔下,津津有味地吃完了3只虾身。

中午,我在幼儿园睡觉时,害怕3只虾头被老师发现,特意从口袋里掏出,压在了枕头底下。在睡觉时,我还做了一个梦,我梦见妈妈在接我回家时,我拿出了3个虾头给她吃,妈妈见了以后,高兴地夸我懂事了,还奖励了我一大块巧克力。于是,我非常急切地盼望着妈妈早点儿来接我。

终于,下午放学了,妈妈来接我了。我欣喜若狂,两三步就跑到了妈妈身边。“妈妈!看我给你带来了什么好东西!”的高兴地说着。

“哦,什么东西?”妈妈像平常一样温和地说。

“到外面在给你看。”我神秘地眨眨眼。

到了外面,我让妈妈闭上眼睛,然后说数“3、2、1”,当我用手捧出了3个干枯的大虾头时,妈妈笑了,我似乎感觉到妈妈笑的并不甜,笑的十分勉强,十分尴尬,眼中似乎闪动着一丝泪花。她亲了我一下,抚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妈妈怎么会爱吃下头呢?”接着又温和地说了一声,“谢谢你!”我听了,似懂非懂地笑了,迷惑地望着妈妈,妈妈既然不喜欢吃虾头,可为什么每次却……

我长大了,渐渐地懂事了,一想起这件事,就会对自己的幼稚行为感到又好笑又内疚;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妈妈对我的爱,我也更爱妈妈了!

点评:

1.人物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感人至深,小作者将一个天真而又懂事的小孩儿和一位善良可敬的妈妈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他们之间所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真挚的爱意让我们为之感动。

2.故事情节完整,起因、经过、结果都描述的十分具体充实。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中心突出。文章前后呼应,照应全文,结尾表达出“我”对妈妈深深的爱,语言充满真情实感。

2.童年趣事

记得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那天中午,我正在房间里抱着爸爸给我新买的那本《十万个为什么》,翻来覆去地看个不停。妈妈正在厨房里为了做菜忙得火热朝天。

忽然,听到妈妈喊一句:“儿子啊,没有味精了!你帮我到公园门口的小超市买一包味精回来好不?”我在看书,正看的起劲,想也没想就脱口而出:“好。妈妈塞了20元钱到我手里。我还沉浸在书里,一手拿住书,另一手拿住钱,穿好鞋子就边看书边走到了小卖部门口。”

我照妈妈的话,用极高的`童音对着小卖部里面的阿姨说:“阿姨,要一条围巾。”

里面的那位阿姨很是奇怪:“现在大热天的买什么围巾啊?”

我说:“我也不知道,我妈妈要我买的。”

那位阿姨就拿了一条便宜的17元的围巾给我,找回我3元钱后,我看着书回到了家里。

刚进家门,妈妈就高兴地欢呼:“噢,味精来了,味精来了。”

我说:“妈啊,你大热天的买围巾干什么?”

妈妈说:“做菜要用啊!做菜不给味精味道就差很多!”

我心里暗暗默念:以后如果我会做菜了,一定每次都要给一条围巾......就把那条围巾递给了妈妈。

妈妈拿到围巾,顿时傻了眼:“我要你买的味精,你买围巾回来干什么?”

我大惑不解:“就是你要我买围巾回来的啊!”

这时我忽然想起妈妈吩咐我的时候我的脑袋里全是书,当然会听错。便说:“......不好意思......我看书太认真......听错了......”脸涨得通红。

妈妈开心地笑了,把我搂进怀里......

这件事再回想起来,还能让我开怀大笑......

点评:

1.文章讲述了童年时做的一件糊涂事:“我”出门帮妈妈买东西,结果错将“味精”听成“围巾”,闹出了笑话。整个故事叙述具体完整,结构清晰,中心明确。

2.虽然故事中的错误犯得有些离谱,但基本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一心钻进了书本里,所以竟然连一点儿最基础的生活常识都没有反应过来。描写生动形象,人物对话真是而又趣味十足,尤其是“我”牢记“围巾可以调味”时的心理活动更是让人捧腹。

教育叙事评析 篇2

关键词:刀客家族的女人,悲剧命运,女性主题

近年来,女性主题是电视剧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创作者基于不同的角度、观念和历史背景,为观众呈现了许多形象鲜明、独具个性的女性形象,她们的生命沉浮与心路历程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刀客家族的女人》正是这样一部电视剧作品。

《刀客家族的女人》改编自董陆明小说《拉锯地带》,杨文军执导,张晓亚老师为编剧,实力派演员佟丽娅、杨烁、许还幻等倾力献艺,是一部质量很高的电视剧。它讲述了刀客余家的女人之间各种感情纠葛与悲剧命运。故事背景发生在民国时期,在硝烟四起的年代,女人成了牺牲品,一如诸多以民国时期为大背景的关照女性的影视作品。不过它与其它女性主题的作品相比,所蕴含的意义更为深刻,悲剧情怀更浓郁;此外,小说将普通女性的生活放置于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来展现时代对个体的影响、个体的命运沉浮,以及不同主体的生命选择,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影片的艺术张力、吸引力和审美空间。本文从主题和叙事两方面分析了该剧的审美特色。

1 女人为谁守节

在很多以女性为主题,以清末民初至民国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中,大都是在鞭笞旧时代对女性的束缚,讴歌女性对自由的追求。例如:电视剧《牌坊下的女人》《大丫鬟》;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然而,《刀客家族的女人》所要阐述的意义远不在此,它结合了旧时代的女性关怀、抗日战争、民族气节等诸多元素。一方面,该剧表达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对于贞洁观念的看法;另一方面,凸显战争时代女人的伟大。这部电视剧在开头的时候,似乎是在走着老路子,让性格刚烈的女主人公大骂女人为何要成为男人犯错的牺牲品,质疑传承下来的对制约女人的老规矩,并且将余家的规矩置之度外,一切以生活实际为准绳,闹得余家上下乱成一团。这一规矩的存在,让他们余家有了一个死对头——曾经被迫失节而被逐出余家的女人石彩凤。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剧情的推进,余家女人们对贞节并不是看作一种人性摧残,它夹杂着那个时代对女性的一种认同感,即使为自己的家庭付出生命也是值得的。

在这种认同感里,她们骨子里就有了一种大义凛然,一种不怕死的精神。莲花是个善良温柔的女子,却因被砸明火而自杀,更为悲壮的是余黄氏带着余家所有的女人保护共产党员,而被日军捣毁石泉寨,她们集体饮弹自杀,就是这样的弱女子却有着让人们所敬佩的是非观和民族气节。电视剧尾声,原本极其叛逆的女主人公葛大妮把余家的这些女人供奉着,做了一座烈女坟,愿望就是永远住在这座坟里,成为余家众多烈女中的一个。最后,为了杀掉做了日本走狗的儿子余定邦,葛大妮与石彩凤两位母亲忍痛与其功归于尽,死得重如泰山。在这些女人身上,贞节包含的意义更为广阔,也更为伟大,它不是女人们的束缚,而是她们向往的荣耀。这是一场女人们的悲剧,但也是一支活在在贞节里的女人的赞歌。

2 激烈简约的情节叙事

电视剧以余老八因赌博卖掉妻子石彩凤和儿子余定邦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情节为开头,一切就都开始紧锣密鼓展开来。石彩凤被输掉后砸了明火,从而被余家所抛弃,一种撕心裂肺的痛;余老三抢亲,葛大妮被自己深爱的人抢来给混账的老八做妻子;石彩凤怀恨在心用抢亲事件试图打倒余老三等种种纠葛马不停蹄地开展,编剧用一个个让人揪心的高潮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对往事的追述,以摧枯拉朽之势,干净利落地将复杂的事情一件一件编连得如珠玉一样圆润。这种高潮式推进不仅让戏剧冲突激烈化,情节发展紧凑化,而且有力地抓住观众的观剧心理,让每一个事件都新鲜而激烈。

而更为难得的是,纵然激烈剧风却极其简约,每一件事情的讲述不多费笔墨,又表达得恰到好处。例如,最让人揪心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在最后的大风雪之夜,破败的余家祠堂里两人如同新婚一样,红烛锦被,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不断飘进来的风雪,还有女主人公的回忆与坦言。女主人公把他们之间纯洁的爱情当作了余家那些就义牺牲的人的祭祀品,隆重庄严而又饱蘸深情,她献出了自己的爱情,换来为她们报仇雪恨。只用一个简单的场所,几句真心表白,一场风雪就完全揭示出了他们爱情的命运,以及女主人公的深明大义,结局也便明了。这种简单而激烈的叙述,完全把观众带进了主人公的世界,让观者充分体味这部电视剧的深意。

3 结语

综上所述,《刀客家族的女人》用激烈简约的叙述手法,唱出了了一首极其悲壮的赞歌。剧中的女人们并非被贞节愚蠢地束缚,而是为自己坚守的信念作出了具有价值的牺牲。这是这部剧的卓越之处。

参考文献

[1]王昕.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类型与美学精神[J].当代电影,2005(2):14-17.

叙事记叙文的写作误区及例文评析 篇3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伞,一个卖粉皮。晴天时,老太太愁眉不展:卖伞的女儿生意不好啊。雨天了,老太太又泪水涟涟:卖粉皮的女儿赚不到钱啊。邻居知道了,就劝老太太:你真有福气,晴天时,卖粉皮的女儿赚大钱;雨天时,卖伞的女儿生意兴隆。从此,老太太脸上写满了幸福。

请以“感受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800字左右。

【误区】

1. 开头七弯八绕

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开头如果七弯八绕,就会给人拖沓冗长、深不见“事”的感觉。加上我们中学生写的一般都是800字左右的考场作文,开头再啰里啰嗦,不能直入场面、直接触“事”,那就无法把要叙之事展现完整,反而给人一种“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的感觉。

以上题为例,有学生在作文《溢满心间的幸福》中这样开头:

如果心是一个杯子,那么幸福就是这杯中的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水也有一些变化。当从顶上看下去时,那水多得像是要溢出,而幸福也是这样溢满了心间。——题记

幸福是小船,承载着快乐的风帆。那些美妙的心情住在上边。幸福的距离好比咫尺天涯,即使它一直在你身边,你也未必能感受到它;但当你感受到它的存在时,无论有多远,它也都能在下一秒来到你身边。

幸福,是要学会珍惜的。故事发生在以前,一个阴雨天。有一个小女孩在传达室里静静地等待着,……

依我看,文章写到“故事发生在以前”才算露出真面目。先是一段长长的“题记”,再来一段更长的议论、抒情作铺垫,共174个字,真是“七弯八绕”。

反之,如果一开始就进入事情的叙述或场面的描写,入题快捷一点、简化一点,就可以称之为“开门见山”了。

如下面一篇以“虚掩着的门”为题的记叙文,开头便直现场面、直露矛盾:

“你根本不了解我,你的心里只有你自己!我恨你!我再也不会回来了!……”

“轰——”

桑妮重重地摔上门,提着行李,头也不回地走了,她的脸上还挂着泪水,怨恨的泪。

屋内,只有一位孤独的妇人,坐在椅子上,面对四周空荡荡的墙壁,静静流着泪,泪珠顺着脸颊,一滴,一滴……

试想,这样的文章开头能不扣人心弦吗?不可能,它只会让你越看越想往下看。再者,开头腾出了“空间”,文章后面就会有足够的“地盘”成为进一步表现中心的“舞台”。

2. 材料粗制滥造

也以上题为例,选材时有好些学生不是从身边生活着眼,而是根据读过的“优秀作文”或《读者》等材料,想象、归纳出一个故事;或者干脆“复古”,到初中、小学乃至幼儿时代去搜罗。

一位同学“胡编”了一个叫娟娟的女孩。妈妈平常都是为她准备好早餐,可是“今天妈妈去了外婆家,自己心里有点失落,吃不到妈妈亲手做的营养早餐,泪水终于还是舍弃了她的眼睛,滚了下来。……放学回来,令她惊喜的事发生了,妈妈早已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餐等着她。”……弥补了早上的遗憾,顿时,她感到很幸福。也许,这位“娟娟”就是作者自己,但绝对比不上把“娟娟”写成“我”,哪怕这材料就是编的。

还有“滥造”,公交车上让座位、回家路上助盲人、同学之间借文具、外公带着上小学等让自己感到幸福的材料比比皆是,不一而足,让人看了烦心。他们的目光就是不肯聚焦到自己。

我们常说“我手写我心”、“我口说我事”,但学生总是觉得自己被关在学校里,太枯燥,没东西可写,以致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其实,不一定非要是大事,只要是生活中的、能触动情绪的、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的小事甚至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材料的首选,从而写出真人、真事、真情和真实的思想。就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高中了,妈妈早上五点多就走了,桌上只剩下一碗单调的蛋炒饭,和几样伴随着我中餐、晚餐的菜,我日复一日地麻木地吃着蛋炒饭,味同嚼蜡。我甚至怀疑,我还有味觉吗?

……我曾想,我还有幸福可言吗?……

晚自习回家后,还未来得及开灯,就发现妈妈房中露出丝丝白光,妈妈正披着上衣,倾靠在床的靠背上,眼睛微闭,头歪倒一旁……

妈妈眯开惺忪的睡眼,看着我。

我幡然醒悟,原来我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

(徐涛《幸福尽在不言中》)

文章通过前后对比,由原先的“失落误会”到后来的“幸福感受”,就属于近期身边事。由于在生活中留心了,所以写作中也就有触动、有感悟。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啊!

3. 过程轻重颠倒

写记叙文,不管记人还是叙事,都应根据中心思想的表现需要,有详有略地叙述描写。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要放开笔墨,作重点具体的叙描;对虽与表现中心思想有关但无直接关系的,要惜墨如金,进行轻淡地叙述。否则文章就啰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了中心意思,使文章繁简失当,轻重颠倒。

目前,不少学生作文过程中,处理详略时,往往不怎么考虑表达中心的需要,因此常犯两种毛病:一是掌握的材料多,就多写、滥写,掌握的材料少,就少写,或不写;二是喜好的、熟悉的就多写,反之则少写,或不写。还以“感受幸福”为例,一位学生就曾不分轻重地这样写:

快要中考了,作业负担开始加重,我的心也变得浮躁。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回到我温暖的床的怀抱。可是一张张考卷正在我书包里辗转,一道道试题张牙舞爪地逼迫,我不得不起来坐在冰冷的板凳上,将一张张考卷填满。书桌上的闹钟滴答滴答地响个不停,时针也不知何时指向了‘十’,我拼命地赶着作业,直到“滴答”声伴随着沙沙的写字声逐渐停止时……

和往常一样,一缕阳光洒了进来。我一跃而起,有种恐惧感,看见桌上还有几张空白的考卷,急得哭了。眼泪哗哗地流,我急切地整理着我的东西,一边还骂着妈妈“怎么不早叫我”。妈妈这时像一个做错事的小孩般向我解释,我哪有心思听,拔腿就往学校赶。

现在的我,已经离开父母,早上不再有那深情的呼唤,才隐约感到当时是多么的幸福。

像上文,该生重点写的部分,花的笔墨越多,越表现自己的苦,哪里是“感受幸福”,分明是“感受痛苦”!相反,应该重点叙写的“幸福”“感受”部分却一带而过,如何一点点地“感着、受着”变成了“感着、悟着”。这真正是叙写过程的轻重颠倒。

【佳作示例】

唐修文

被无尽的黑暗包围,我压抑着心底的恐惧,一步又一步缓慢地上着楼梯。“咚咚”声在空旷的楼道内回响,眼前仍是漆黑,想起曾经看过的灵异电影,这声音充满了鬼魅气息。我心头一紧,闭上眼睛,飞奔到了家门前……(开头不七弯八绕,直入场面、直接触“事”,很能吸引人)

每天都要重复这样的情景,黑漆漆的楼道似乎永远不会有灯,即使有时月光轻洒,却也只增添了一份诡异。

那天回到家,我一进门便开始抱怨:“楼道里怎么连个灯都没有呀!”

爸爸道:“改天装个就是了。”

我知道这“改天”意味着是有多久,便开始绝望了:算了,惊悚就惊悚些吧……(略写楼道里没灯时每天的“惊悚”,同时又简单交代爸爸答应安装路灯,为下文“感受幸福”作铺垫)

又是一天,我绝望地站在楼道前,望着一阶阶轮廓不明的楼梯,心里大声呼喊:呀,冲啦!刚迈上第一步,就听到“嗒”的一声,楼道里弥漫着温暖的淡黄色的光,虽然这灯光有些昏暗,却将我之前的恐惧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竟是一份淡淡的感动。(“楼道里弥漫着温暖的淡黄色的光”、“一份淡淡的感动”都标志着“我”开始“感受幸福”了)

我依旧缓慢地踏在每一阶楼梯上,想在这灯光的包围下将积在心底的恐惧慢慢淡化,被黑暗折磨了那么久,竟没有想到光明来得太快,也会有那样小小的刺眼。

“咚咚”的声音仍不停地在耳边回荡,却像是一种指引……

终于到家门前,我慢慢地抬起头,上面就是那给了我感动的灯泡,回想起从前也因为害怕而胆战心惊,也因为怕黑而小声抽泣,此刻的自己竟也想落泪。(“积在心底的恐惧慢慢淡化”、“光明来得太快”、“小小的刺眼”、“给了我感动的灯泡”、“竟也想落泪”等心理活动都是在详细地描写着“感受幸福”)

从那天起,每当走到楼道前,没有了黑暗。父母会在我晚自习放学前将门前的灯打开。也许他们只是寻常的关心,却不知那黑暗的灯光不仅照亮了楼道,也照亮了我整个心,回家的路,开始让人幸福。

幸福并不需要过多的言语,这种感觉只需要不经意间的感动。我们都没有刻意去提起那盏灯,只是默契地配合着,一个习惯了在夜晚亮起灯,一个则开始习惯在灯光中幸福。(这两节的议论、抒情画龙点睛,也是在写“我”“感受幸福”。跟前文惊悚时的痛苦体验相比,这分明是在“感受幸福”,真可谓轻重适宜、详略得当)

逐渐强烈的灯光,让我迈着最后一阶楼梯,回到了家门前……

这就是幸福吧,由这昏暗的灯光串起的……

工程教育培养目标有效性评析论文 篇4

摘要: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国后国际专家备查的六个专业之一。本专业在自评过程中对照《华盛顿协议》标准,在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本文就此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华盛顿协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人才培养目标;有效性评价;持续改进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求,必须建立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目前,世界上工程教育学位(学历)互认的有《华盛顿协议》,它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是针对本科高等工程教育的[1],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论证机构为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ccreditationBoardfo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ABET),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民间组织,专业论证的政策、准则和程序,由该组织制订,专业论证合格资格也由该组织授予。6月,我国被正式接纳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说明我国工程教育及其质量保障获得了国际认可,我国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取得的证书,可以得到国际互认,在相关的国家或地区按照职业工程师的要求,取得工程师执业资格。20,南京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按《华盛顿协议》实质等效的标准[2],进行了评估,通过了专业认证。目前国内工程教育的现状,普遍存在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达成度缺乏评价、持续改进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本文就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专业建设及专业认证自评过程中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达成度的评价制度及实施办法进行了总结,希望对准备参加高等工程教育认证的学校及老师提供一些帮助。

一、培养目标有效性评价

华盛顿协议要求其签署国或地区实行以产出为导向的教育取向,更加关注教育的结果[3]。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求教学方案、教学过程聚焦学生能力的培养,认证的焦点是对学生能力是否达到毕业要求及培养目标进行评价,并且针对全体学生并可量化。我们在专业建设中,应该根据学校、院系的定位及办学特色,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建立有特色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往往听取行业专家、用户单位的建议不够,培养的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存在问题之二是我国高校一般对毕业生缺乏培养目标达成度跟踪评价机制,对毕业生工作后的情况没有进行全面而持续地跟踪,而ABET要求培养目标是否达成应采用跟踪调查后的事实及数据说明。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取得的成就。对工科类毕业生工作5年左右,以达到工程师职称或技术骨干等作为衡量的指标。本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由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两种方式综合判断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校内评价主要是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达到毕业要求,也就是判断学生毕业时是否具备了标准所要求的知识、素质与能力。校外评价主要来自用人单位、同行和校友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反馈以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在自评过程中,对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及座谈、访谈等多种形式的调查,对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统计出毕业5年左右的学生在工作单位的现状及角色,判断是否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毕业要求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华盛顿协议》要求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具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国际交流能力和与专业相关的生产、设计及管理研发的能力等。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2014年通用标准中,毕业要求包括10个方面应掌握的知识及达到的能力(更细化,通用标准中毕业要求包含了12个方面),强调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能力是对教育质量最直接的说明,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新教育理念,需要持续改进培养方案,促进课程整合,改变教学方式。要求专业针对能力指标设计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教师针对能力指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本学科领域内的基本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程目标及毕业要求是否达成缺乏评价。包括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是否覆盖了标准中的全部毕业要求,专业全体学生是否掌握了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专业知识、是否具备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本专业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逐条分解指标点到各门核心课程,以保证学生毕业时所学的知识达到毕业要求,从而保证达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核心课程与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的相关性如图3所示。毕业要求达成度的具体评价方法为:毕业要求的每个指标点对应相关课程,根据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强度,确定各课程的权重系数,计算出课程对毕业要求目标的达成度。

三、持续改进的运行

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是ABET标准的核心理念,国内高校在这方面与国际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专业通过每年收集数据,每四年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进行评价,从而改进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不断改进教学活动,建立外循环和内循环自我评价模式,保持动态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培养机制。管理好所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及记录,作为培养目标是否达到要求的证明以及是否进行持续改进。本专业的持续改进如图4所示。通过以校内各项教学活动为主的内循环,以及毕业生情况跟踪调查的外循环,不断持续改进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提升学生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束语

本专业按美国ABET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支持条件七个方面进行专业建设及运行,自评报告中涉及的图表数据来源、执行过程记录等附录文档全部收录在自评报告的支撑材料部分,2014年顺利完成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论证,得到了国外专家的好评。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有效性评估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供相关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孔文.新加坡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及启迪[D].合肥工业大学,2009(4):1.

[2]李文.基于质量的工程专业国际互认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7:80-82.

教育叙事评析 篇5

教育叙事就是对那些富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和具有意义的教学活动的描述与揭示。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做什么,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做什么。教育叙事要求有典型性,能让读者有心灵的触动。情感交流;唤醒教师主体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而当叙述的内容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或解决某些教育问题的过程时,教师的叙事研究就成为“教师叙事的行动研究”。这种方式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也可以在教育研究者指导下进行。它追求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这种方式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包括以教师的“想法”(内隐的和外显的)或所提供的文本(如工作日志)等为“解释”的对象。

上述两种研究方式以不同的形式表达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教师本人通过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形成教育的自我认识,达到一种自我建构的状态。教育研究者则更关注教师叙述的教育事件之间的关联,尽量使他们所叙述的教育现象呈现出某种理论框架或意义,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教育叙事研究特别适合于教师。因为教师的生活是由事件构成的,这些事件就如同源于教师经验的短篇故事。对教育事件的叙说,能使教师看到平时视而不见的例行事项的意义,并把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遇到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除了课堂教学的叙事以外,教师还可以叙述课堂以外的生活事件。教师一旦以类似于“自传”的方式叙述自己生活中的教育故事,也就意味着教师开始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反观自己和观察世界,内在地承受着对自己的言行给出合理解释的思想压力。这就促使教师进入沉静思考的层面,不得不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得不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从而可能激发出许多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想法。这意味着他们开始不再依赖别人的思想而生活。这种教育“记叙文”使发生的事件不再随记忆淡忘而成为无意义的东西,它以记述下来的形式保留了“历史”,给看似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活动赋予独特的韵味,从而固守了一份对这个世界和生活创造的意义。它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体现作品的研究价值。

教师自我叙述教育故事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它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自我叙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实际上会成为转化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突破口。

对于教育研究者而言,作教师实际生活的叙事研究无疑是进入了一个极富人文关怀和情感魅力的领域。但采用这种研究方式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研究者和叙说者(被研究者)之间必须坚持开放性、平等性的对话原则。在已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以权威的面目出现,所有的主动权都掌握在研究者手中,要么忽视被研究者、左右研究的过程,要么利用各种先入为主的暗示引导被研究者。这样研究的对象,实际上并不是真实的被研究者,而是研究者头脑中假设或创造出来的“被研究者”,这样的教育研究是缺乏真实性的。已往教育研究的成果往往不能有力地指导教育实践,其原因之一就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没有平等的对话。在教育叙事研究中,如果没有平等的对话,研究者就无法获知或真正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态度与体验。所以,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必须首先建立一种相互平等、信任的对话关系。有了这样的前提,研究者才能探究到一个真实、真诚、自由的心灵世界,搜集到各种真实的材料,梳理出叙说者的实践经验,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故事,从而实现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某种契合。这里的叙说者不仅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等“人的叙说”,还包括学校文件档案资料、建筑、校风校训等学校历史文化,以及学生档案、日记、周记、作业本,叙说人的日志、自传材料、图片、信件等“物的叙说”。教育叙事研究既区别于已往纯粹书斋式的研究,也不同于单纯凭着思辨和文献得出结论的研究方式。它从生活出发,从事实出发,从教育实践出发,“从学生以及家长的经验与感受出发”,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共鸣,“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听到中国数以亿计的平凡人物的声音,尤其是学生、家长以及普通教师的声音,让我们透过他们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这“不仅可以为目前讨论中国教育的常规方式开辟另一条意义丰富的言说道路,而且能够使中国教育政策的制定与落实过程变得更加完善。”。可见,叙事研究是中国教育研究中值得提倡的一种研究取向。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世界就是一个舞台”。在教育这个舞台上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故事,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出现、遭遇、处理过的各种事件,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淡无痕迹的,它会长久地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从这些事件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启发,甚至会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对真实的教育世界进行叙事研究,无论对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具有深刻的意义。这也正是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所在。

广大的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同时要与教育科研同步,用心去发现、感受,用笔去记录、叙述,利用教育叙事研究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例1:一则化学教学中的教育叙事

“错题大搜捕”行动—— 一堂另类的化学复习课 还有一个星期就要期末考试了,复习课已经上了两节,无非是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使之网络化、系统化。但课堂气氛平静得有些压抑,以后的复习就这样上下去吗?一种新型的化学复习课的碎片凌乱的在我脑海里跳跃,烦扰着我,又使我兴奋„„ 又是一堂复习课,这一次我满怀激情,拿着写满新点子的备课夹,踏着铃声走进了教室,看着同学们没精打彩的样子,想象着下课时他们的神采飞扬„„,上课后,我首先把刚批完的学生练习卷发下去,然后我说明了本节复习方案:“今天我荣升为‘警察局长’,请同学们以‘警察’的身份,全员行动对自己卷子上的‘犯罪分子’即‘错题’进行搜捕行动,在行动过程中,要秉公执法、绝不能姑息。把捕获的错题立案在错题本上,前后桌四名同学为一破案小组,逐一对立案进行分析,小组内进行破案,对组内不能解决的大案、要案,上交由全体集思广益进行破解,本节课力争把所立案件全部破解,从而使我们的第一次行动大获全胜。最后我们要评出破案先进小组和个人。”学生们异常兴奋的听完我的方案,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刚刚还没精打采的学生们像打了兴奋剂一般活跃起来,开始找错题、记错题、小组讨论,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看着这“不安静、甚至有些闹哄哄的教室”,我的心里泛起一股成功的喜悦和幸福感。由于卷子上的题有A、B、C、拓展提高四个梯度,各个小组解决的程度各异。我不断的巡视、观察,很快二十多分钟过去了,组内自行破案已无法再继续,很多小组都向我上交了所谓的大案、要案。我向学生宣布了各组上交的题数、题号,让学生在卷子上作出记号,然后由小组内合作学习转向课堂的全体性学习。我划出的问题从梯度的由高到低逐一解决,梯度较低的题,组间就可以解决,举手要求解决问题的学生较多,这时我会尽量给学生机会:一是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发现更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不会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同时我也会适时的把我的方法讲出来供学生参考。随着难度的加深,能解决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而最后一道题没有人能完整的解决,我先没有急于给学生讲解,而是提示、点拨,最终由学生们共同解决了。这时,下课铃声响了,正兴奋着的同学们都很遗憾的叹了口气,抱怨铃声来得太快,这足以证明本节课给学生带来了无穷乐趣。最后我说:“请课代表利用自习时间组织大家选出本次‘错题大搜捕’行动的先进小组和个人。”下课后同学们仍沉浸于刚才的气氛中,围着我说个不停。

这堂复习课打破了以往复习课沉闷的局面,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实现了教师在新课程中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不仅尊重、赞赏学生,而且更加强调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协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本节课在生生、师生的互动中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如果教师预先把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多角度变换,再结合多媒体实物投影进行拓展,效果会更好。

本节课是在对前几节课的影响下,经过事先的备课形成的。课堂更多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欲望,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反思这堂课:教师讲得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师生单向的交流少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多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少了,学生探索规律、讨论方法的时间多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合作、表达、交流的需要。我想新课程新理念意义上的“备课”应该是:更加注重备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关注他们的所需,课的设计要能引起学生全员参与、主动探究、积极表达;备课堂可能事件---根据教学设计和学生情况预想课堂可能发生的事件并做出相应的对策,以更灵活的进行课堂调控。

我们应该告别平静得像一潭死水的课堂,应允许学生讨论、交流、表达甚至争论、辩论,从而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切忌不能不顾学生的感受,完全按照自己事先写好的教案“一帆风顺”的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对教师和学生都将毫无收获。

通过这样一节复习课我认真地审视自己平时的教学:每节课前要精心备课,进行教学设计,力求设计新颖,尤其复习课更要经常变换教学方式,不断出新点子、新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如对较简单的基础知识可以进行“希望杯”知识竞赛,并评选“希望之星”,并适当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还可以走进实验室进行以实验为主的复习课增强复习课的趣味性。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思索、改进、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例2:和蜗牛去散步

无意中看到以下两则寓言让我的心灵激起许多的涟漪。寓言一:我牵蜗牛去散步 有一天,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可是蜗牛爬得实在太慢了。我不断地催它,唬它,责备它。它却用抱歉的目光看着我,仿佛在说,“我已经尽全力了!”

我又急又气,就去拉它,扯它,甚至踢它。蜗牛受了伤,反而越爬越慢了,后来干脆趴在那里不肯向前爬了,而已筋疲力尽的我也只好看着它干瞪眼。

无奈之余,我不禁有些奇怪:上帝为什么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呢?

寓言二:蜗牛牵我去散步

又有一天,上帝还派我牵那只蜗牛去散步,看着它那蜷缩的身体、惊恐的眼睛,我不禁起了怜悯之心,我不忍再催它、逼它,干脆跟在它后面,任蜗牛慢慢地向前爬。

咦,这时候,我突然闻到了花香,原来这里是花园。接着,我听见了鸟叫虫鸣,感到了温暖的微风,还看见了满天的星斗。陶醉之余,无意中向前一看,呀!蜗牛已爬出了好远。等我跑步赶上它时,它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来迎接我。未等我开口,它已经带着自信,奋力地向另一个“驿站”爬去了„„

我忽然明白了:原来上帝不是叫我牵蜗牛去散步,而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呀!【感想】

面对学如“蜗牛”的后进生们,我常常有第一则寓言中的“我”那样的迷茫与急噪,面对学生的不努力,面对他们因贪玩而落下的功课,面对他们龙飞凤舞的字迹,面对他们拖欠的作业,我常或痛心疾首而“怒发冲冠”,或“温柔以对”,有的因此而留下了感动而悔恨的泪,尽管如此,效果还是不理想,往往会陷入寓言中“我”的尴尬境地。我是不是应该站到“蜗牛”们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呢? 由寓言中的蜗牛我想到了我的一个学生,所谓的后进生。他不聪明,做事速度很慢,字也不漂亮,一开始他常常在我的“催促”与高期望下做事,得到的结果是他很累,而我也很累。一次,无意间给了他机会让他帮我查作业本,他认真地做着这项工作,虽然速度并不快。于是第二次他又成了我的小助手,渐渐地,班级的卫生工作因他的这份认真仔细大有改观,再后来他做了小组长,慢慢他的成绩一点一点向前进,虽然很细微,现在每次有什么需要认真细致的事他都能很好完成。

“我牵蜗牛去散步”和“蜗牛牵我去散步”有什么不同呢?细细品味,似乎这里要我们对蜗牛多一点“宽容”,多留给它们一点“自己爬行”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不仅使自己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景,愉悦了身心,更主要的是使那些“无可救药者们”又有了获得“新生”的机会。一声“夸大其词”的赞扬,一句“言过其实”的评价,也可以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官职”,也可以是一颗在我们眼里一点也不起眼的“红星”,也可以是我们“糊涂”后的“弄假成真”,还可以是„„

一句话说得好“一切多变的云霞有彩虹,拨开了,背景是一个湛蓝的天空。”他们又何尝不是呢!

教育叙事评析 篇6

贰・福禄贝尔的儿童观与教育观

( 一) 关于上帝是万物的统一体的思想

关于上帝是万物的统一体的思想是福禄贝尔整个教育活动所依据的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他在《人的教育》第一章开宗明义写道:“有一条永恒的法则在一切事物中存在着、作用着、主宰着。这条法则,无论在外部,即在自然中,或在内部,即在精神中,或在两者的结合中,即在生活中,都始终同样地明晰和确定这条支配一切的法则必然以一个万能的、不言而喻的、富有生命的、自觉的、因而是永恒的统一体为基础;这条法则,又按照与统一体本身同样的方式,被人们通过信仰或观察,同样活生生地,同样明晰和全面地认识到这个统一体就是上帝。”

( 二) 通过活动达到“生命统一”――劳动与其他活动的教育意义

福禄贝尔在关于劳动等各种活动的表述中,强调了劳动等各种活动的教育意义,并给以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家庭里的共同劳动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是家庭共同生活的基础。并认为,做事、劳动等各种活动是人认识自己的唯一途径。他写道,人进行创造,原来仅仅是为了使存在于他身上的精神的东西,上帝的本质,在他自身以外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他可以认识他自身的精神,认识体现在他自己身上的上帝的本质。这里,反映了福禄贝尔关于他的通过活动达到“生命统一”的哲学思想。

( 三) 遵循儿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福禄贝尔强调人的发展应是循序渐进的, 在发展的过程中,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继续, 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发展的基础。教育应当按儿童不同的发展阶段去辅导儿童学习, 以促进儿童的发展。如果不遵循儿童发展的阶段, 盲目地促成儿童早熟, 这样做不但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相反会从根本上危害、妨碍甚至破坏儿童的持续发展, 没有任何教育价值可言。

然而, 肯定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并不意味着否定其阶段性。他把受教育者划分为婴儿、幼儿、少年、青年等时期。福禄贝尔以前的教育家们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来划分教育阶段。但他认为, 教育者不能仅仅根据年龄来划分教育阶段, 在划分教育阶段时, 还要考虑其智力、情感和身体等因素, 即应该根据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划分教育时期。

( 四)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教育要适应自然,也就是说,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这是福禄贝尔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条重要的原则。福禄贝尔从这一原则出发,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因此,“教育、训练和全部教学与其是绝对的、指示性的,不如更应当是容忍的、顺应的,因为在纯粹采用前一种教育方式的情况下,人类的那种完美的发展,稳步和持久的前进将会丧失,而丧失的这一切,正是上帝精神在人身上并通过人的生活所表现的自由和自决,这自由和自决便是全部教育和全部生活的目的和追求,也是人的唯一的命运。”

与让儿童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的主张一致,福禄贝尔也重视儿童的创造性教育和个性教育。他强调, 教育应该是来自儿童个人的兴趣动机, 并以儿童个人的力量、经验和活动为基础的活动。与重视儿童的创造教育相一致, 福禄贝尔也非常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他认为, 人是积极能动的生灵, 有自己的思想, 教育应当引导儿童按照自己的思想富有个性地发展。“因为, 在作为人类一员和上帝儿女的每一个人身上包含着并体现着整个人性, 但它在每个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方式被表现、被塑造的, 并且应当在每一个人身上以这种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方式被表现, 借此人们能够感知人类和上帝的无限而永恒的、丰富多样的本质。”

叁・对福禄贝尔教育理念的反思与建议

福禄贝尔思想中的象征主义,实含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福禄贝尔认为教育是内在本质继续向统一开展的历程,原来他重视儿童的发展,注重藉

自然以开展儿童的内在本性,此种见解是相当合理的,但是后来却认为儿童的重要是要达到神性,又把儿童视为一种过渡阶段,教育是人类的事务,应以人类为一切教育的重心,在人类自身以外设立一个可想而不可及的目的,以支配或控制人类,实在不大合理。不过想到福禄贝尔所受宗教气氛浓郁的时代背景与家庭环境的影响,亦应给予适度的同情。

肆・总结

无论如何,今日我们看到幼稚园里,儿童自由自在地活动着,天真活泼地游戏着,过着幸福愉快的生活,则不禁要由衷敬佩这位幼教之父DD福禄贝尔的功劳。

参考文献:

[1]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孙祖复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石筠| 《学前教育课程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朱敬先 《幼儿教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赵祥麟主编 《外国教育家评传》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5] Wan Mey Hong《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新加坡,

教育叙事评析 篇7

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二

(一) [评议论文]陆俭明《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第3期. [原文摘要]中小学语文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负有重任.当前语文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学科定位不明确;从教材编写到具体教法上,都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考试评价不够科学.

作 者:曹建召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刊 名: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英文刊名:ZHONGXUE YUWEN年,卷(期):“”(9)分类号:关键词:

教育叙事征文:教育学生的故事 篇8

经常听到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管,不好教、不好带。许许多多的老师为这事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反反复复地想怎么处理,非常无奈,非常苦恼。这个我也有同感。下面我就说说我是怎样和学生友好相处的,或许能给其他的同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对待能反思的学生可以不批评。一天,我给六年级代班,下课的时候,我班的学生告诉我咱班的两名同学在学校操场足球门附近打架了,按照我过去的脾气,我肯定把这两名学生找来兴师问罪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一通,可还没等我下去,打架的一方上来了,他说,他非常后悔,不应该打他,我听了顿时气消了一半,他有解释说,我俩开始闹着玩,后来闹激了出手重了就打了起来,看着他低着头真诚的样子,我就轻声细语地对他说,要吸取教训,以后不要再干这种傻事了。我觉得他能主动认错非常难能可贵,我们要尊重学生,我认为这样的教育要比严厉的批评教育效果好!

挖掘孩子的长处,用表扬的方式让他克服缺点。这学期我上的是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二年级的学生单纯、活泼、爱说话。有一名男生在上我课时特别爱说话影响我讲课,我就训斥他,他不听我话我就一次比一次训他的时间长,一次比一次声音大,结果收效甚微。对他的训斥挤占了我的课堂时间。我感到很烦恼。怎么办呢?我就先上车现扎耳朵眼。在网上查找资料,看到了著名教育家孙云晓的教育论述,孙云晓说教育艺术使十八般武艺,能用哪般就用哪般,他还认为学校教育要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一旦受到破坏,孩子就会破罐子破摔,孩子要是没有脸皮了那才是最可怕的。所以教师要最大限度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通过学习我心里释然,经过观察,我发现这个孩子特别愿意表现自己,所以当他发言时我表扬他,当我要求做好时他做好了我表扬他,当别人不小心洒水时他拿拖布擦我表扬他,当他借给同学橡皮时我表扬他,就这样我不停地表扬他,促进了他的自尊心一直在增长。现在他能认真上我的课了,我感到很欣慰。

优秀幼儿园教育教育叙事 篇9

由于遗传因素、家庭教养情况的不同导致每个孩子的个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有些孩子性情乖巧、懂事。能讨老师欢心,有些孩子性情乖戾,常令老师“头疼”。教师不能因有这些孩子不“懂事”而把他们拒之门外,放任、放弃他们,而应一视同仁的对待他们,宜“收”不宜“放”。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不能让他们独坐一隅,而应想办法将他们融入集体中,他们可以坐在较醒目的位置上,便于老师及时用无声的语言提醒他们。有时候教师设计的集体活动枯燥乏味也会导致幼儿纪律涣散,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设计出富有趣味性、突出幼儿主体性的活动方案,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相信幼儿不良学习习惯的发生几率会大大减少。

另外,在一日生活的其他活动中,不能随意剥夺他们的参赛资格,而应时刻关注他们的行为变化,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收”与“放”是两种相反相对的教育策略,自然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教师责任在于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因此,没有理由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教育叙事研究 篇10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特征

(l)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关于质的研究方法,陈向明的定义是: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由于教育叙事研究属于质的研究方法的范畴,因而具有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具有自然情境性、研究者的自身工具性、自下而上的归纳性、对事实的解释性和建构性等。

(2)教育叙事研究是行动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

在教育叙事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通过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 动与实际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事件,对这些事件,教师们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

(3)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事实性、情境性、过程性的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育事实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

(4)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叙事研究的根本特征在于反思。

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教育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会失去它的目的和意义。

(三)如何开展教育叙事研究(l)要勤于学

教师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提高理论素养,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准备和基础。虽然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进 行校本教研,不必像大学教授或教育理论专家那样要求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并直接运用理论开展教育研究,但是不等于说叙事研究不需要理论,理论的价值在任何方式的研究中都是不可忽视的,因为理论——

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和智慧,可以熏陶人们的气质和精神,可以提高人们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可以升华人们的思想和理念。

因此,中小学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对更好地开展教育叙事研究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2)要敏于事

在中小学里,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感慨找不到可说的话题,可做的课题,可写的东西。这种现象是由于教师长期忙于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为各种事务所困,对各种问题缺乏敏感性,甚至变得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的缘故。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教师事事处处留意身边的问题,关注身边的事情,就可以找到很多可以用于开展探讨的话题,比如,教育生活故事、学生成长个案、教师成长记录、教育教学对话、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反思案例,等等。

教育教学活动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可成为叙事研究的话题。(3)要善于思

勤于思考,善于反思是中小学教师在进行叙事研究中的根本要求,因为当教师试图“发现”和“讲述”自己所遇到的某个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时,需要认真的思考:当问题或事件发生后,教师又用什么方式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对问题或事件的解决过程、解决到什么程度、方式方法如何、总体效果如何等,需要深刻的反思。

因此,思考和反思是叙事研究的灵魂,教师通过叙事研究中的思考和反思,不仅可以深刻地领会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4)要得于法

教育叙事研究的范围甚广,主题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说,教师的教育活动范围有多宽,其叙事研究的领域就有多广;

教师的工作有多少种类,其叙事研究的主题就有多少类型;

教师的工作内容有多么宽泛,其叙事研究的内容就有多么宽阔。

这样看来,教育叙事研究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格式、统一的规范和统一的要求。的确,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教育叙事研究更具有弹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正是由 于这些特点,教师在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时就更能够体现现实针对性,更能发挥创造性,这种方法也就更能为教师所掌握和运用。当然,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也不是说可以任意妄为,无章可循的,它总是内含一些基本的要素和要求。

有人认为,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要围绕三个事件展开:现场、现场经验文本和研究文本。

现场工作是叙事研究者亲身体验生活和获得现场经验的过程。

现场经验文本是指研究者所获得的现场资料,形成现场经验文本有多种方法,如讲述或撰写故事、研究访谈、日记、自传和传记、书信、谈话、现场笔记等。

研究文本是指叙事研究的格式,叙事研究文本可以用文学、诗歌、科学等各种不同的风格撰写,可以形成描述的文本、解释的文本、讨论的文本、叙述的文本等多种格式。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第一,有鲜明的主题或引人入胜的问题;

第二,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第三,有解决问题的情境性、冲突性、过程性、复杂性以及师生角色变化等的描述;

第四,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及过程后的反思;

第五,有理性反思中所获得的经验或教训,所蕴含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升华或启发。

教师如果对叙事研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要求,并进一步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并有利于推进校本科研工作。

(四)深入认识和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我”)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

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

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当“我”这样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已经在思考或反思,这也就使“我”的经验性教学转化为某种反思性教学。

更重要的是,当“我”这样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我”已经在收集研究资料和解释研究资料。

叙述的内容也就构成了“我”的可供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

这种研究报告使以往的“议论文”、“说明文”式的研究报告转换为某种“记叙文”式的、“散文”式的、“手记”式的、“口语”化的心得体会。

它显得更亲近读者或听众,更容易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

这样一来,校本教研的基本过程就转换为由中小学教师讲述自己(“我”)的教育故事:

第一,是我讲我自己的故事,而不是他人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行动研究的报告都可以视为一种教师的“自传”。

第二,讲述的是一个过去的、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或发出的某种指令。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然”的教育实践,而不是“应该”的教育规则或“或然”的教育想象。

第三,所报告的内容往往是我参与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真实的教育事件。

第四,所叙述的教育事件具有某种“情节性”。“情节性”显示为某种偶然性节外生枝,使人感觉既突然波折,又真实可靠。

第五,采用的是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这种归纳的研究方式使校本教研在提升相关的教育理论时显示出某种“扎根理论”的道路。

教师在叙述自己的个人教育生活史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研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经历,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到底发生了哪些教育事件。

这种叙述使教师开始进入“研究性教学”的境界。

当教师讲述自己教学研究的过程及其发生的教学事件时,教师可以不必盲目依赖于传统的概念体系和逻辑技术。

教师讲述的教学事件与教师写的教育论文相比将会发生一些变化,将变得有“情趣”、“活泼”、“生机盎然”;变得“日常”、“亲切”、“生活化”;变得更“动听”、“可读”、“可爱”、“令人感动”、“使人受启发”、“俏皮”、“欢快”、“美妙”、“音乐性的”、“有韵味的”、“有灵性的”、“让人心领神会的”、“引起共鸣的”。

如有的地方就抓住共性问题,针对“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等主题,开展群众性的说课、评课、议课,通过“我讲我的故事”,教师们把自己在变革过程中的体会、感悟、思考、变化以讲故事的形式现身说法,并将这些故事作为“叙事研究”的成果加以推广,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写法 如何撰写好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如果老师们仅仅停留在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练习模板上,大家的叙事报告就会成为千篇一律的“八股文”。生活之树常青,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体验,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根据自己的体会,下面是我对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一些经验和建议:

“叙事”型的三类文章:一是关于某一节课或某一教学片段的具体反思,使之成为一份具体的教学案例(可称之为“教学叙事”)。二是关于教师与某个或几个学生交往的生活故事,使之成为一份具体的师生关系或学生生活的案例(可称之为“生活叙事”)。

三、教育研究、论文研究、资源开发实践等过程中的思考体会(“研究叙事”)日常叙事的长短不限。

好的案例:一个生动的故事+精彩的点评教育。案例区别于教案、教学设计之处在于: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加以反映,写在教之后,是结果。

教育案例区别于教学实录之处在于:根据撰写的目的,对教育情境作有所选择的描述。

撰写教育案例的目的通常是: 学习运用理论、总结教改经验和促进交流研讨。案例的基本要素为: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写好案例的关键是:选择复杂的情境、揭示人物的心理和具有独到的思考。

1、重在思考

(1)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镜像”纪录生活,而是观察与思考生活。

(2)好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一份好的教案,而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获得的经验。

(3)思考不是填写模板(模板是供培训时模仿学习),而是创意和灵感的碰撞。

(4)善于思考的人从身边的平常事中也会发现真理。

(5)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教人知识,而是教人思考,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养成思考的习惯。

2、注意观察

(1)观察教学情景的发展变化。

(2)观察当事人的态度。

(3)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学习的结果。

(4)可以借助技术(照相机、录像机、计算机等)记录观察的过程。

(5)注意保存观察的原始资料。

3、能够提出问题(1)明确研究的问题。

(2)清晰地表达问题。

(3)把问题细化,便于处理和研究。

(4)注意随时抓住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5)追问问题。

4、注意学习

(1)从文献资料学习。

(2)从网络上的丰富资源学习。

(3)向身边的同行学习。

(4)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5)注意从历史经验中学习。

5、研究过程

(1)清晰地说明参与者特征和研究地点的特征。(2)明确研究的方法和程序。

(3)资料收集的技术与可信度。

(4)现场情景的准确和生动的描述。

(5)如实记录当时的心理活动。

6、交流与讨论

(1)头脑风暴,促进新思想的涌现。

(2)网上交流,吸取和集中更多人的智慧。

(3)对现象和发现的清晰充分的解释。

(4)给出的结论适当、有条理、有证据,(必要时讨论研究的局限性)。

上一篇:竞聘财务科科长演讲下一篇:行评动员部署阶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