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教育叙事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王彦教育叙事(精选9篇)

王彦教育叙事 篇1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报告人:王彦清

一 论文名称

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对策

——以宕昌县关停学区为例

二 选题依据

目前农村家庭教育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远远赶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家教观念较滞后,缺少科学的教子理念;家教方法较简单,缺乏有效的教子措施;家庭氛围有的不和谐,缺乏良好的家教环境。造成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原因,既有现实的宏观因素,又有微观因素。为克服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提高广大农村的人口素质,推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社会监护体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做合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教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从小抓起,注重习惯培养;讲究家教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搭建家庭教育平台,提高家长与监护人的素质。三 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改变孩子,要从改变父母开始。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一日为父,终身为父。一日为父,也是终身为师。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几乎就是终身性的。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天资唤醒得越早越容易发展,天资唤醒得越早越有助于孩子形成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建立自信。父母要尽全力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失望和厌烦,任何时候爱孩子,都是一种行动。你和他在一起,你带领着他,你站在他身后。努力让孩子生活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对他形成对污秽、邪恶的免疫力和抵御力大有帮助。

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家庭是人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很多父母愿意为孩子出钱,他们让孩子进入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但他们忘记了,最需要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母。如 1 果父母让孩子1~6岁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过,等到孩子6岁时父母再把孩子接回来上小学,那么,这个孩子在学校很可能会成为“问题儿童”:他会成为默默无语的沉默者,或者,成为侵犯他人的捣乱者、攻击者。看电视太多会导致阅读能力低下。一个家里有一个看电视的“小东西”,这个家里一定有几个看电视的“老东西”。家庭教育最严重的问题是两个“零”:管理孩子的零食;管理孩子的零花钱。父母的责任就是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二是和孩子一起游戏、游玩;三是邀请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参与家务劳动,参与破损的玩具、家具或衣物的修理或修补。孩子的成长有三个关键期:第一个关键期在3岁之前;第二个关键期在9岁之前;第三个关键期在13岁前后。每个儿童都有自己成长的秘密,这些秘密构成了儿童之间的差异:一是性格上的差异;二是智力上的差异;三是性别上的差异。在孩子3岁之前,他的身边最好有放任型父母;在孩子9岁之前,他的身边最好有权威型父母;在孩子1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民主型父母。

在《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一书中它向我们介绍了几种中国家庭教育中的缺陷。一种是人性之爱欠缺精髓,同时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这方面主要讲了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同时又有很多中国父母只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的死学知识。还有就是教育手段单一,只知道成绩如何提高。如何让孩子在学校有个好名次,而不去关心孩子这样是否喜欢等等。最后导致家教的失败。四 研究意义

为克服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提高广大农村的人口素质,推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克服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提高广大农村的人口素质,推进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我们在调查访谈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原因,努力探索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五 研究方法

文献法 访谈法

六 论文结构

一、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现状

二、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宏观因素

(二)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微观因素

(三)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七 撰写计划

第四周:(2011/3/18)开题报告(初定稿)。第五周:(2011/3/25)搜集资料,写提纲。

第六周:(2011/3/31)进行初稿检查,修订。

第七周:(2011/4/7)进行二稿检查,修订。

王彦教育叙事 篇2

所谓教育叙事研究,是指在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类型叙事素材的分析研究。“叙事”这一术语的英文对应词是“narrative”,它是由动词“narrate”变化而来,其含义为:“以故事的形式详细地叙说”。[1]

目前,对教育叙事研究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叙事就是叙事研究;另一种认为,教育叙事是研究者对当事人故事叙述的文本分析。本文认为教师可以同时充当叙述者和分析者。教师对自己故事进行叙述,对过去发生的事件和自己的理解进行重新思考,用反思的形式进行自我表达和自我重构。教师的教育叙事能促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在实践中成为可能,教育叙事不仅能够让广大教师发出自己的声音,说出自己的经历及所处的困境,而且能够帮助他们重构自我,重新定位自己的自我认同和专业身份。教师的教育叙事也能主动地为教育研究提供新鲜的视角和充沛的活力,使专业研究者们真正理解教育现场,及教师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真正理解教师。[2]

二、教育叙事的新平台——教育博客

“博客”是WeBlog的简称,是指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现特指一种特别的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方式,简称为“网志”,“博客”是其中文音译。博客于2002年被引入中国,并得到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中国博客作者数量已达4 698.2万人,拥有博客空间7 282.2万个,平均每人1.55个,这个数据近几年还有增长。[3]博客能以如此快的速度融入社会生活中,逐步大众化成为基于互联网的基础服务,这与博客的“草根性”和“便利性”有关,与博客技术“零壁垒”(主要是满足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等条件)更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教育博客是教师利用博客技术的“零壁垒”,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课件、自己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与阐释以及日常的教育叙事等上传到网站上公开发表。

三、教育博客叙事的优势

1.提高了教育研究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促使精英教研走向大众教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研究从前期重程序繁复、要求严格的实验研究转向了倡导教育意义的叙事研究,这意味着研究方法与成果的表达从一味注重量化转向质化。[4]教育叙事研究被一线教师们所青睐,因为它可以让教师摆脱传统研究对高深理论和严格范式的羁绊,直接把研究介入教育生活,从而真正实现“成为研究者”的教育要求。而作为一种信息化、全球化、现代化的网络工具,博客以其特有的低门槛和即时开放、平等交互等特点,被广大民众所接受,成为“草根媒体”。因为博客技术入门的零障碍,加上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真实、具体,不必进行特殊的专门训练而易操作,所以教育博客叙事成为一线教师们参与程度最高的研究方式。教育博客作为叙事研究报告的交流平台,将过去以书面为载体的叙事研究报告架构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实现了叙事研究的新发展。教育博客叙事又可以为更多教师和研究者们所了解、反馈,激励更多的教师和研究者的参与、评价与讨论,进一步地推动了“精英教研”走向“大众教研”,让更多实践者同时“成为研究者”。[5]

2.促进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教师的反思是其核心因素。教育叙事首先就是一种反思性质的研究,而博客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便捷的反思通道。在博客的环境下,教师只要掌握最基本的电脑操作,便可轻松完成博客叙事报告和研究,在写作中自觉对发生过的教育活动和事件进行新的审视,对自己行为的意义乃至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进行批判和重新思考,在自我的重构中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通过博客进行教育叙事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行为,同时也可以通过链接访问他人的教育博客,在信息的相互交流中有助于教师养成互动和开放的眼光,较好地融入信息社会。教师的教育博客叙事还能得到其他“旁观者”积极的反馈,得到客观、中肯的评价,甚至引发不同观点的讨论,这些都对教师个体的反思行为有着积极的作用,加快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对于新手教师来说,在短时间实现角色转换并非易事,在教育教学中面临很多困难和困惑也时常无法获得有效的帮助。通过教育博客叙事研究,新手教师能更好地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获得有益的间接经验,有助于新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网络信息化平台有效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叙事研究的新发展

教育博客叙事搭建在网络信息化的平台上,开放性是其重要的特征,它改变了传统叙事相对封闭的特点,打开了一个开放的对话环境。通过博客及链接可以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人进行交流,这促使传统单一的教师个体叙事研究成为集体活动。网络时代下教师的教育叙事不再“闭关自守”,通过教育博客叙事,教师实践者的实践性知识和反思可以在网络上快速被分享,从而产生教师的共享知识。教师的博客叙事研究随着参与的人们不断增加,叙事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带动了教育叙事研究质量的提升。

博客的开放性还催生出多元化。教育叙事是一种包括教育思想的经验叙事,经验叙事尊重每个个体的生活意义,贴近经验和实践本身。每个教师建立的教育博客叙事都是自己个性化的生活实践和教育观念的表达,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又对其他教育研究和工作者具有强烈的借鉴意义。教师使用整合的交流平台在网络上进行个性化的叙事研究,使网络中出现了多元的信息中心,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借鉴,形成不同的虚拟学习社区,有力推动教育叙事研究的发展。

4.有助于形成教师发展共同体,提高教师教育叙事研究水平

博客作为一种共享、开放性质的网络交流工具,可以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搭建一个开放互动的交流平台。不少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们以博客为依托,建立了“教师发展共同体”博客群(如“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博客群构建了一个以教育事业为其共同关注的对象,通过博客平台持续不断的作用以实现教师在不同专长和领域的发展;教师们能在线得到来自全国的同行和专家教授的帮助引领,理论层次较高的专家学者可以通过教师的叙事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更真实了解教师的实践生活,为实践找到相应的理论作支撑;同时专家学者又可以指导教师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理念,使理论起到直接指导实践的作用;有组织、有管理的博客群能专门聘请教育专家进行定期指导,还可以通过专设的名家博客教育研究的示范作用,提高普通教师们的教育叙事研究水平;教育博客叙事将使叙事研究突破了研究者个人的小圈子,使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教育研究者之间可以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增强了教育叙事研究的生命力,促进了教育叙事研究的新发展。[6]

四、教育博客叙事的局限

1.受硬件设施信息技术等限制,受文本表达者的制约

以博客为平台的教育叙事要求有电脑和网络等客观条件,这对很多农村教师及偏远地区的教师来说,客观上很难实现,所以离教育博客叙事研究推进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时代需要还面临很多困难。即使是满足电脑网络等配备要求,也无法做到随时记录有价值的教育信息,所以教师的博客叙事还需要跟传统记录联系起来。

教育博客叙事特点之一便是尊重教师的独特个性和独立的表达方式,但这一点也易成为理解和沟通的障碍,叙事的完整与否、深度水平、叙事的研究成果将受制于文本表达者。

2.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失真问题

任何一种调查研究中可能都存在信息失真的问题,而在网络环境下的叙事研究尤其值得注意。因为教师同时作为叙述者和研究者,在叙事的同时不可避免地用个体主观的考虑来表达和分析客观的现实,事件中更重要、更真实的信息可能被叙述者忽略。教师使用博客叙事往往使真实的身份在网络中虚拟化,叙述事件的真实性和完整程度大多无从考证,无法排除博客叙事研究中“伪造数据”和无法表述的问题。[1]

3.研究水平与素养良莠不齐,重描述与记叙,叙事后的提升与解释不够

教育博客叙事推动了一线教师实现“成为研究者”的转换,在实践中被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接受。但是,从教师们广泛开设的教育博客及其叙事来看,研究水平和素养却良莠不齐。除了叙述中的信息失真问题、文本表达能力问题,很多教育叙事研究停留在简单的教育实践的片段记录,叙述者的描述与记叙,缺乏一定教育理念下仔细观察、深入思考教育生活的眼光,对叙事后的提升和解释远远不够,研究结果也常常不够明晰。

4.教育博客叙事易产生零散、断续的顿悟,缺乏专业化发展目标的指引,很难实现专业发展质的飞跃

教育博客叙事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能产生积极作用,但从目前教师的教育博客叙事来看,很多博客叙事都是分散、断续的,没有形成连续主题,内容的相关度也很小。博客叙事的阅读与反馈回复也不能形成连续的关注焦点,博客群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也有待提高。如果教师自身缺乏清醒的专业化发展目标,仅仅依赖于博客叙事,教育叙事研究也就只能停留在零散的思维片段之中,难以实现专业发展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希希.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J].教育研究,2006(2):54.

[2]陈向明.教育叙事对教师发展的适切性探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2):26-32.

[3]李凌.博客与教育叙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70.

[4]李润洲.叙事研究:改进教师的教育生活[J].教师博览,2004(7):4-5.

[5]韩冬梅.教育叙事研究——促进精英教研走向大众教研[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27.

支教心得王彦文 篇3

支教心得

这次支教我们去了侯川乡白顾小学.老天好像有意考验我们,在我们前往白顾小学的当天就下起了大雨.泥泞的小路上队员相互搀扶,在风雨中共同前行.到达白顾小学时所有的人淋透了,但是大家没有任何怨言.通过十多天的接触,我发现这里的学生大多数有农村孩子的腼腆,但这不影响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不过还是有个别活泼好动,多才多艺的学生,他们往往给老师更深刻的印象.作为六年级班主任,我清楚的记得我们班几行几列哪个学生的面孔,性格,平时表现等等.作为已毕业的六年级学生,他们的心理没有初中生的成熟,也不会有二三年级学生的幼稚.他们处于一个过度期,使得刚开始班级气氛有些压抑,到后来气氛还是很活跃的,这其中小杨老师功不可没.还有作为已毕业的学生,他们有时会受到不公平待遇,作为班主任我有时心里也会不平衡.最后一天,在教室里给他们没说几句,有的学生已经感觉到了离别的气息.开始哭了,最后全班都哭了.哭得不可收拾,还被领导批了.文艺汇演如期举行,接下来就是告别,除了一二年级的小不点,全校学生几乎都哭了,队员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最后那一个转身,我不忍心也不敢再回头,我怕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纵有多少不舍,我们还得离开.十天的时间教不了他们太多,只能给他们鼓励,希望他们在今后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好.还有不得不说的是我们的队友.青树一队的十六个队员,天水师范居多,他们多才多艺;还有仨东北人,英语特长;其他的甘中医的,农大的,城市学院的,天津工业的,兰理工的都是单枪匹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作为一个团队,我们一起生活的十天让我终身难忘.和多才多艺的队友相比,感觉自己就是一配角,即使如此,这十天依然过得很有意义.一起吃大锅饭,说说笑笑,一起开例会,讨论教学和生活中的问题,共同进步.生活中的各种小事历历在目,记忆尤新.最后,我只能说这是一次经历,一次有意义的经历,一次难忘的经历.。

王彦文

王彦婷作文三篇 篇4

六年二班王彦婷

观《驯龙高手》后有感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了一部电影,名子叫《驯龙高手》。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小格格。主要讲了小格格的父亲大块头和其他的围京人都看不起小格格。因为小格格很瘦小,他们觉得小格格是打不过那些可怕的龙的。但后来他驯服了一只被他起名叫没牙仔的龙。他是围京第一个没杀过龙的人,也是第一个骑在龙背上的人。后来他救了围京人。从此,他们围京人的宠物不是狗,不是猫,而是龙。

这部电影给我的启发是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不要伤害它们。而且,书上记载的动物的个性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就像书上说没牙仔是见到必杀的,但后来小格格不但可以控制它骑在它的龙背上,他和没牙仔还是好朋友。当时,围京人只看到了那些龙可怕的一面,却不知道那些龙是很温柔的,这些龙是受一只大龙的逼迫才变得如此狂暴。如果你对它好一点,它也会对你好的。

请不要伤害动物。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

我的一天

今天是二月二龙抬头,妈妈答应带我出去玩。我们九点准时

出发。

我们去了新玛特,上了六楼,妈妈买了20元钱的游戏币子。我们去的有点早,所以有的机器还没有打开,也没什么好玩的。但我最喜欢玩的大鱼吃小鱼已经打开了,每玩一次就要三牧币子。我玩了三四次,但都是玩到第二关就over了。我还玩了两次需要四牧币子的游戏。又玩了一会捕虫达人,也总是输。我还玩了好多游戏,就不一一说了。

我们玩完后已经十点多了,我们又吃了一个冰粥。又决定去五楼那个淘气堡看看。可到了五楼那一看,这里的游戏已经不适合我玩了。

觉得很失望,刚要回家时,妈妈看到淘气堡旁边还有一个画画做手工的地方,于是我们便过去瞧瞧。原来那儿是做手工的地方。后来,我想画一个需要花二十五元钱的涂石膏。我选了一个天使,阿姨把用具给了我,我就开始做了。涂这个可是要有耐心的,没涂它之前,石膏是白色的,需要你来涂颜色。涂这个也是要有技术含量的。我涂了大约两个小时,才涂完,但涂的还是不太好。

后来,我们拿着涂完的小天使回家了。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有感

我今天读完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读完后我深受打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文章的主要内容是

这样的:主人公海伦.凯勒一岁半的时候,因为一场疾病她变得又聋又哑。贝尔博士建议她的父母为她请安妮.莎莉文小姐做海伦.凯勒的家庭教师。在莎莉文小姐的“陪读”下,她学会了依靠手指的触摸来认识这个世界。后来,她竟然完成了在拉德克利夫学院的全部课程。她甚至成为了通晓英、德、法、拉丁和希腊五种语言的作家和教育家。她还能骑马、下棋、游泳„„她一直用“忘我就是快乐”来鼓励自己。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很大,我觉得海伦.凯勒很坚强,在困难面前不惧怕,这一点值得我学习,在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我都应该这样。在困难面前,不要惧怕,要勇敢的去面对。海伦.凯勒在刚刚失去眼睛的时候是又固执又焦躁的,但慢慢的她很开朗、亲和。

她又盲又聋又哑,我们认为她不可能学会这么多常人都可能不会的技能,但是她学会了。这一点告诉我,世上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事,只有不用心,如果用心去完成,就没有不可能。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最后说过:请善待自己的眼睛,假如明天你就会失明。我觉得这句话很适合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在家里玩电脑、看电视,而且也不注意用眼卫生,我以后要改掉这些坏习惯。

王彦生先进事迹材料 篇5

王彦生总是把荣誉让给别人,把功绩留给组织,而从未因个人的事情,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2002年党委换届时,他担任曲周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推荐他担任副书记,他却主动提出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志;2007年丛台区政协正职空缺,市里、区里准备推荐他任政协主席,但他主动向考察组提出: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好,还是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志吧。由于王彦生的一再谦让,他成为邯郸市在基层组织部长岗位上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个,达11年之久。

‚为人之道在于正,为官之道在于廉。‛这是王彦生的人生准则。王彦生对于困难群众特别慷慨,但自己生活却比较拮据。自己基本上没有储蓄,没有奢侈生活用品。他和妻子都是靠固定工资生活的,还要赡养老父亲和继母,供孩子上大学,加上林林总总救助贫困群众的开支,日子一度紧紧巴巴。他刚调到丛台区时,一家人租住在80平米的旧房子里。两年后,女儿大学毕业回来,才张罗买了一套90多平米的二手房。当时,还向亲戚朋友借了5万块钱。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他怕自己万一还不了,便带着女儿上门一一认账。王彦生生活非常节俭,一件衣服一穿就是好几年,在外出差或加班时,基本是在路边的小摊小店吃碗面条。他远离灯红酒绿,从不涉足高档消费场所,也很少接受别人因私事所设的宴请。

他的突然离世,令许多熟知他的人难以接受,人们呼唤着他的名字,传诵着他的事迹……

王彦生同志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但是他的精神却在我们心中矗立成丰碑。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邯郸这片热土上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王彦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009年4月以来,中共邯郸市委、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中共河北省委先后作出决定,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向王彦生同志学习活动,省委追授王彦生同志‚全省优秀组织工作干部‛称号。目前,一个以王彦生同志为榜样,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作风建设、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履职尽责、勤政为民的热潮正在河北大地形成

王彦生襟怀坦荡,正气昭然。他常讲:做人要有准则,做事要有原则。在档案管理中,年龄、党龄、工龄和学历是很敏感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人的进退留转,工资福利等切身利益。个别干部因在招工、入伍时把年龄改大了,后来又想改回去,便多次找王彦生,但这类不符合政策规定的事情,他总是坚决予以回绝,并不厌其烦地讲政策、做解释,保证了党的政策的严肃性和档案管理的连续性。在他担任曲周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后不久,原来的一位老领导找到他,想请他帮忙为亲戚办理转干手续。因为不符合有关规定,王彦生婉言拒绝了。曾有一名干部多次找组织要求提拔,并托人说情,在打了近两年‚公关战‛却毫无收获后,这个人气急败坏地找到王彦生不无威胁地说‚你难道不想给自己留条后路?‛王彦生拍案而起,针锋相对:组织原则不是任意交换的筹码!你这种作风不改,迟早会犯事!事后不到一年,这名干部就因违纪受到了处分。

2007年,一名开发商想当丛台区人大代表,由于群众基础较差,提名没有通过。他特意找到王彦生,表示‚只要能成事,花多少钱都行‛,并当场放下2万元钱转身就走。王彦生气愤地站起来,把钱扔了回去。

为了培树起风清气正的用人导向,他结合多年心得,总结归纳出干部工作的‚四对‛原则:‚对千里马型干部不亏待,让开拓者无忧;对老黄牛型干部不忽视,让实干者无悔;对包青天型干部不挑剔,让公正者无畏;对智囊团型干部不嫉妒,让谏言者无虑‛,并在实践中严格执行。在他工作过的地方,一大批凭实绩、靠德才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却没有一个人提前从他那里听到要被提拔的‚口风‛,更谈不上给他送礼了。曲周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牛玉禄在刚提任副部长时,与几位同样得到提拔的干部商量,一起请王彦生吃顿饭,表示一下谢意。结果话一出,就遭到王彦生的婉拒:‚好好干工作,就是最好的报答。要是真过意不去,就等我见马克思的时候,送我个花圈就可以了。‛2009年2月6日,在王彦生的遗体告别仪式上,牛玉禄恭恭敬敬地献上一个花圈,泪流满面:‚王部长啊,要是知道上天是这样安排的,我宁愿永远不给您送这个‘礼’!‛

王彦生不仅举贤任能,同时对不称职的干部也会采取组织措施,但绝不是简单处理了事,而是帮助他们认识问题、改正错误、迎头赶上。1998年,年仅31岁、时任曲周县白寨乡党委副书记的贾建章,因所辖某村发生突发性事件,在基层组织工作年度考核中排在了最后。按照县委当时推行的干部管理末位淘汰制,他被调整到一个偏远的小乡镇担任副乡长。正当他垂头丧气、打算破罐子破摔时,王彦生来到他身边,推心置腹地和他谈心,得到激励的贾建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当时,曲周县正在开展农田林网建设。贾建章吃住在村,没日没夜地和干部群众一起调树苗、搞种植、做养护,树苗成活率高达90%以上,在全县遥遥领先。5个月后,1万多亩林地建成了,贾建章乡党委副书记的职务也得到恢复。6个月后,又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提名为乡长任职人选。

王彦生呕心沥血,甘当人梯,为党的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干部。在先后担任曲周县委、丛台区委组织部长的11年间,经他推荐使用的干部,没有一个‚带病上岗‛。

牢记宗旨 心系群众,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

在王彦生的心中,始终有杆秤,秤砣上是老百姓。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他知民之所思,察民之所虑,帮民之所需,群众的需要始终是他的第一任务。1996年8月,涉县发生数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一时间桥毁房塌。时任组织部副部长的王彦生在自己老家也遭受大灾、急需救援的情况下,毅然受命分包西达镇。带领同行人员徒步40余华里,逐村察看情况。当得知由于山体滑坡,后匡门村2000多名群众被困大山,他立即带领几名工作人员,身背肩扛,翻山越岭,为他们送去了救命的水和粮!当他们一身泥泞、疲惫不堪地出现在村民面前时,数百人齐声高呼:‚感谢党!感谢政府!‛

王彦生对生活困难的群众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总是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在曲周工作时,每次下乡调研或开会,只要路遇出行的老人或小孩,他总要求司机停下车来带他们一段,捎他们一程,顺便了解一些村情民意。在曲周东路庄村调研时,看到村民李守仁家生活十分困难,马上掏出一百块钱,给了孩子,让他交学费、买书本、嘱咐孩子好好学习。又与村干部一起研究,划给了李家一片荒地,承包种树苗,解决了李家的生活困难。在曲周像李守仁这样的困难群众和老党员,他每年要慰问的人竟达到20多个,每个人的名字和情况都清清楚楚,慰问金不足时,就拿自己的工资顶上。

在丛台区工作期间,当他了解到80多岁的高连荣老人,无儿无女,常年瘫痪在床;福利厂下岗职工何梅田和她的丈夫都身有残疾,没有收入来源时,立即通过丛西街道党工委,和这两户家庭结成了对子,经常给他们送去生活必需品和慰问金,使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他还多方协调、几经周折,解决了学步桥小区几百户居民的供暖问题。

在王彦生的手机备忘录里,密密麻麻储存着孤寡老人的生日、给五保户送补贴的时间、生活困难党员情况、承诺给百姓办的实事等上百条提示信息。他说,这是一本民心帐,只有还清了帐,才不觉得亏欠,才活得踏实!

王彦生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心系故土。参加工作后,无论是在县城还是外调到市里,他从来都是关心村里的发展比关心自家的事更操心、更关注。每次因工作原因回到家乡时,都是直奔村委会,与村干部商讨有关全村发展的一些事情。有时时间短,他连家也顾不上回。他家的房子很旧、很小,还是和堂弟两家共住,可他从来没有向村委张口,为自己的堂弟批个新宅基地。他更不会让家里人以他的名义给村里或乡里提任何要求。

尽管成年后就和父亲离开了山村,但每逢过年,他都要回村看看,为老年人送上食品,给生活困难的乡亲塞上慰问金。2009年正月初五再次回村时,他坚持走访了村里所有需要帮助的家庭,每户都悄悄留下一、二百元。

王彦生就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温暖了他人!王彦生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无论是涉县、曲周县还是丛台区,人们每每谈及他,都肃然起敬,赞不绝口。

低调做人 清廉从政

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王彦生为人低调、淡泊名利,一事当前总是为别人着想,为组织着想,为大局着想。在他的心中人品、官德比什么都重要,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到‚人活着要有个精气神儿,人生在世要追求的东西很多,但最先要具备的就应该是——精气神儿!‛

作为一名县级领导干部,在他心中只有责任、没有特权。在曲周任职期间,为了照顾身体不好的老父亲,他对外不声张,悄悄在县粮食局第二供应站租借了两间闲房安顿老人暂住,离开时自己付清了房费、水电费等全部费用。家人到曲周看望他时,他总是坚持让她们到大食堂自费就餐。

2005年,女儿王玉洁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省委组织部的选调生,被分配到一家街道办事处工作,他没有为女儿提供任何方便。直到2009年6月,王玉洁上班4年后,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才调到了丛台区纪委工作。而此时,王彦生已经离世4个月了!多年来,王彦生无论女儿结婚、老人去世、就医看病等任何个人的事情,都从不声张,从未给任何单位部门添过麻烦。2006年春节,趁着大年初一放假时间去北京看病时,他没有和单位任何人说,只是让女儿陪同,自费住在了一家靠电暖气供热的小旅馆。

王彦生总是把荣誉让给别人,把功绩留给组织,而从未因个人的事情,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2002年党委换届时,他担任曲周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推荐他担任副书记,他却主动提出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志;2007年丛台区政协正职空缺,市里、区里准备推荐他任政协主席,但他主动向考察组提出: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好,还是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志吧。由于王彦生的一再谦让,他成为邯郸市在基层组织部长岗位上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个,达11年之久。

‚为人之道在于正,为官之道在于廉。‛这是王彦生的人生准则。王彦生对于困难群众特别慷慨,但自己生活却比较拮据。自己基本上没有储蓄,没有奢侈生活用品。他和妻子都是靠固定工资生活的,还要赡养老父亲和继母,供孩子上大学,加上林林总总救助贫困群众的开支,日子一度紧紧巴巴。他刚调到丛台区时,一家人租住在80平米的旧房子里。两年后,女儿大学毕业回来,才张罗买了一套90多平米的二手房。当时,还向亲戚朋友借了5万块钱。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他怕自己万一还不了,便带着女儿上门一一认账。王彦生生活非常节俭,一件衣服一穿就是好几年,在外出差或加班时,基本是在路边的小摊小店吃碗面条。他远离灯红酒绿,从不涉足高档消费场所,也很少接受别人因私事所设的宴请。

他的突然离世,令许多熟知他的人难以接受,人们呼唤着他的名字,传诵着他的事迹……

教育叙事研究 篇6

叙事是文学的要素之一, 尤其在小说创作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是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20世纪60年代, 叙事学在西方兴起, 起初仅限于文艺学领域。20世纪70年代, 世界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 开始由研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虽然范式研究着眼于普遍性的意义阐释, 形成教学体系式的规律, 而教育叙事研究关注个体性、情境性的教育事件, 但两者并非替代关系, 而是互为补充, 在此种背景下, 叙事被逐渐运用于教学领域。到了20世纪80年代, 叙事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 如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在西方教育界兴起了教师知识构成的讨论:实践知识, 即经验性知识是否应该看作教师的一种知识。教育叙事研究正是把教师的个体经验转化成了知识, 认为实践经验也是组成教师知识的一部分。20世纪90年代, 教育叙事研究开始传入我国, 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通过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 引发教师对教育目的、过程、方法、结果等的全面思考, 进而引发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反思, 提高教师的元认知水平, 这样会使教师意识到很多平时意识不到的问题, 使许多知识由惰性状态转化为激活状态, 让埋藏在教师灵魂深处的所有才能都发挥出来。”教育叙事是从文学叙事迁移到教育研究领域来的一种方法, 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 其实质就是教育主体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以体验教育真谛。教育叙事对整个世界的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叙事研究的步骤

通过建构和分析叙事以探索深层含义, 这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换言之, 叙事研究是一个意义解读过程。下图呈现了完整叙事研究的全部要素, 教育叙事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叙事建构、叙事研究、叙事报告 (图表依次从左往右) 。

1. 叙事建构

研究者首先要发现一个有意义的、值得探究的教育问题, 然后选择合适的被研究者, 开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当然,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可以是同一个人, 也即叙事研究的第一种类型, 教师对自身教学经验的研究。通常, 研究者与叙事者是分开的, 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观察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要做好充足的前期工作:细致入微地把握研究环境和研究对象, 融入他的生活圈子, 建立和谐亲密的合作关系, 为获取最真实的材料做好铺垫。建构叙事的过程中,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要保持和谐的关系, 被研究者要认同、理解研究者的研究活动, 最大限度地处于自然真实状态, 形成叙事文本。叙述者要真实地敞开自我, 展现个人化的现实生活世界, 而不是运用套话或公共话语来叙述“标准化”的文本。叙述者只有勇敢坦然地描述自己的经历感受, 才能避免自我遮蔽, 洞悉内心真实的声音, 把隐含的自我显现出来。

2. 叙事研究

分析叙事文本的整个过程要客观、开放。教师叙事并不是对自己过去经验或事件的简单记录或复写, 而是对特定事件赋予一定的意义和情感, 或者对某种意义进行解释。故事在说出的时候, 个人的意义和观念就已经得到了呈现与表达。2002年, TESOL Quarterly期刊上有一篇J.S Bell撰写的文章, 他认为叙事研究不只是讲故事, 讲故事者在讲述时已经参与了叙事意义的解读, 而研究者就要系统地分析故事隐含的哲理, 用叙事来重塑并解读经历, 包括叙述、撰写文本、分析、报告、发表成果等, 这是一系列的认知活动, 在理解经历的过程中, 获得新的感悟与见解。然而, 这种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叙述者讲述特殊经历时, 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正如苏格拉底说,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即使叙事研究报告已经形成, 叙述者再次回想或思考那些故事, 他们往往会有新的体会。因此, 叙事意义的解读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 并非静止不动, 这是叙事研究的一大难点, 即意义的不确定性。叙事意义的解读还是社会活动性质的, 叙事是不同人物在特定时空环境中互动产生的话语, 它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环境。研究者将叙事研究的成果撰写成文字公开发表, 读者或听众将对故事进行自我解读, 这是一次新的社会互动。叙事就像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一个中介物, 在分析叙事文本时, 主要可从背景、人物、情节三个方面去考察。背景分为两个层次:所述故事的时空环境;宏观的社会环境。人物分为中心人物和其他人物, 着重分析中心人物。故事情节一般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进行。叙事研究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是将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的必经之路。

3. 叙事报告

将叙事研究的成果撰写成文, 公开发表或与他人共享是体现研究价值的有效途径, 也是叙事研究共享性原则的体现。研究的成果要善于与他人分享, 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这是教学研究者的根本职责所在, 也是对自身价值的实现。叙述的故事是叙述者对过去经历的再现, 也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在材料收集阶段, 叙述者本身讲述故事, 这是第一层次的故事再现。 (2) 研究者发表或呈现研究报告。书面文字转述的故事是研究者对故事的再现。 (3) 接受性再现。教师或研究者在社会生活中听到或读到研究报告, 这是第三层次的故事再现。在第二层次的故事再现中, 国外学者Denzin和Lincoln提出了一个启发性的概念“学术殖民”, 即研究者们试图用学术文章的形式再现他人的生活经历。这里存在着一种“再现危机”, 故事叙述者作为作者声音的一种延伸, 原始声音的权威性淹没在文本之中。研究者在书面文本呈现时, 把自身的观点无形中加到故事中, 研究者成为淹没我们最想倾听、学习和讲述的“真实故事”的扼杀者。此外, 发表叙事研究文章时, 必须注意对故事叙述者身份的保护, 即文章中不能流露出叙事者的真实信息, 以避免读者识别出叙述者, 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事端。故事的再现一般要改头换面, 这体现了学科研究的道德要求。当叙事研究的成果得以发表、公之于众时, 叙事就成为了一种文化产物, 它服务于广大的教育从事者, 为他人的教学实践或教学理念提供了借鉴。

三总结

叙事是自我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 教育叙事不是简单的经验总结, 也不是对生活琐事的单调重复, 而是要在平凡事件中挖掘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中发现问题。故事的叙述表现只是一个“桥梁”, 教师通过这个“桥梁”把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与自己的反思相结合, 旨在提升教学水平。通过讲故事展开对教育现象的思索, 可了解自身哪些教育理念有待纠正, 哪些教育行为有欠妥当, 哪些教育方式值得推进等。在反思的基础上指导教学实践活动, 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反思是叙事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没有经过思考, 故事只是一堆字词组成的文本。开展教育叙事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教育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反思。

参考文献

[1]陈列.叙事研究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J].当代教育科学, 2009 (17) :30

解读王彦生的幸福公式 篇7

11月26日下午,王彦生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举行。报告会开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会见报告团成员并讲话。他指出,王彦生同志是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涌现出的党员干部典型,是组工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榜样。党员干部特别是组织部门的同志都要向王彦生同志学习,以实际行动充分展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通过观看王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我深受感动,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应当向他学习什么?我认为,就是要做到像王彦生在博客所写的将个人的欲望降低。

王彦生在博客中写道“我是一个对生活要求不高的人,我曾经给怎样才能感到幸福开出过一个公式,即:幸福=现实/欲望。对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现实往往是一个变化不大的定值,那么幸福感的大小就取决于欲望的高低,欲望高而现实无法满足,就会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甚至灰心丧气,而欲望低,就会觉得心喜气顺、善待生活。我以为我是后者。” 一名组织部长能有这样的感悟着实让人佩服!小公式彰显了他做人的大道理,感动着了每一名组工干部。

静心细看王彦生的先进事迹,流露的是一个公仆的本色,是一种不灭的精神。打开王彦生的博客,就仿佛打开了一扇窥见他内心世界的窗口,娓娓道来的满是他对生活的感恩、对工作的担当和对家人深沉的爱。细细读着他朴素的文字,字里行间真性情,就如雨后竹林中的山岚,清新之息沁人心脾,又如南山东篱下的白菊,淡雅之美引人驻足,更如巍巍然挺立的太行,坚毅之魂教人钦佩。归结为一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他理想的起点,人生的支点,事业的轴心。

解读王彦生的幸福公式,就是要学习他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表达“现实”的精神。王彦生同志对自己的事业无比热爱,善于思考,注重联系实际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他任职期间,深入调研组织制定了多项政策制度措施,为加快当地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形成重实绩、重基层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使是在2005年查出身患脑部肿瘤后,依然坚守岗位,每天吃着大把大把的药片,以常人无法想象的坚强毅力,与病痛抗争、与时间赛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工作之中,把全部的时间和智慧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做为一名组工干部,就是要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恪尽职守,就是要像王彦生同志那样,坚持实事求是,重实际,说实话,求实效,为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和组织工作自身如何发展献计献策,推陈出新。

解读王彦生的幸福公式,就是要学习他淡泊名利、知足知止体现“欲望”的精神。作为区委常委、组织部长,身居要职,手握干部选拔调整大全,但他始终把“堂堂正正做事,夹着尾巴做人,清清白白为官”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有权不搞特权,有权不谋私利,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坚持按党纪国法办事,按方针政策办事。2007年,丛台区某正县级单位正职空缺。当时,王彦生已被查出患脑瘤,考虑到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区里准备提名他担任,既能解决待遇问题,又能减轻他的工作压力。但他却婉言拒绝:“以我目前的身体,已不适于开拓新岗位,还是让那些更有发展潜力的干部来担当吧!”。多年来,他从未因个人的事情向组织和基层单位伸过一次手、张过一次嘴,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保持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本色。作为组工干部,是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管人才的人才,人民赋予了职权,就是要淡泊名利,知止知足。如果这个问题认识不清,角色就会错位,方向就会迷航。相反,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对上“热处理”,对下“冷处理”,只要政绩,不要民心,极大地伤害了群众应有的利益。做为组工干部,必须发扬苦干实干作风,反对虚张声势的形象工程,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花哨无用的面子工程,切实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民造富,为民谋利。

解读王彦生的幸福公式,就是要学习他访贫问苦,情为民系回馈社会的精神。王彦生出生在河北涉县一个普通的家庭,没有兄弟姐妹,4岁丧母。直到高中毕业,他都是在亲人们的怜爱与呵护中长大。这样特别的经历使他对人民群众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常说:“母亲去世早,自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是人民的儿子,一定要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回馈人民。”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996年8月4日抗洪抢险中,时任涉县组织部副部长的他日徒步行程20余公里,看望西达镇受灾群众。匡门村的村民因洪水阻断了村里的交通,被困山腰,又是他带着干部翻山越岭,送来了救命的水和粮。2002年,在他担任曲周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期间,时值农业税扫尾之时,他自告奋勇,主动承包了最难的西里滩村,吃住在村,不仅完成了农业税扫尾任务,还建强了村班子,健全了村里各项规章制度。在担任丛台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后,他坚持定期到自己分包的丛西街道指导工作,而他下社区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走进贫困居民家中,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我的童年是在亲人们的可怜声中度过的。父亲为了我一直未再娶,相依为命而又严厉的爱自不必说,亲人们给我的爱使我终生难忘,无以回报。他们造就了我的性格特征„„”———摘自王彦生的博客《是童年给予我的性格》“工作30年,变换过几个地方和岗位,从未刻意追求过名利之物,常怀感恩的心对待工作和生活。扪心自问,所得几何?和我共事或接触过的人,说一句‘那是个好人’,我就心满意足了。”———摘自王彦生博客《做个好人》。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铭刻在他的脑海里,融化在他的血液里,渗透在他的骨髓里,落实在他的行动里。几十年来,他始终把人民的需求、人民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深入基层访贫问苦,广交乡土朋友,与群众打成一片,为百姓排忧解难。在他的身边,有生活贫困的朋友,有身体残疾的朋友,有孤寡老人朋友,与普通群众始终保持着平等而真挚的感情。群众有难,他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与群众的关系却越来越密切,与群众的情越来越深厚,正因如此,他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好朋友”、“好兄长”。在他身上体现了一名党员干部应有而难得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说到底是感情问题。情通则理达。感情问题解决了,才能端正群众的态度,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不是近了而是远了,与群众的感情不是浓了而是淡了,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唯恐避之不及。这种与群众没有感情的领导干部决不是一名好干部,也不可能得到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作为组工干部,就必须像王彦生同志那样,放下架子,经常深入到基层群众特别是生产生活上有困难的群众中去,关心他们的生活,体察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解决他们的困难。

学习王彦生演讲稿 篇8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王彦生,一位普通的基层干部。他生前默默无闻,一生艰苦朴素,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他勤奋俭朴、爱党爱国、永励后人!他的事迹令人无限感慨:事业有成,受磨难而志不悔,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生是施与而不是索取”的格言。

王彦生精神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崇高,更在于他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推动,在于它对党员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重新审视,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最高追求的公仆情怀!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较高的政策水平,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又善于创造性开展工作,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上创出了许多鲜活的经验。我们也要本着坚持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宗旨,增强学习业务知识的主动性,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切实用学习型、进取型、开拓型的视角、思维和方法,使我们收费站工作有更新的突破。

王彦生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具有一尘不染的政治本色。有权不搞特权、有权不谋私利,廉洁奉公不徇私。收费站每天有上千辆车过往,收费员常常会碰到一些过往的熟人,有些熟人就会对收费员提出免费通行,这就要求我们学习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优良品行,在思想上构筑起拒腐防变的防线,在行动上顶得住歪风、经得起平淡、管得住小节。同时规定的免费车辆要严格验证

放行,确保收费工作严格、文明、快速、有序地进行,真正做到“应征不漏、应免不征”,塑造“窗口”行业良好形象。

收费站是文明服务的窗口,所以站风、班风建设要深入人心,蓬勃开展。这就要求我们抛开那种“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只要做好本职工作,莫管其他事”的思想,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积极为司乘人员做好事,义务为社会做善事;开展班组间学习经验交流 和体育竞赛,增进友谊等。

王彦生同志一生克勤克俭,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低要求。如今,他带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带着对家乡一草一木的深深眷恋,带着对家庭和亲人的太多愧疚,静静地化为一捧泥土,融入了这片土地。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树立了职工干部的光辉形象。

王彦教育叙事 篇9

反思

尊敬的某某老师:

首先, 我感谢某某老师对我的教育和帮助。这段时间我的表现对老师的影响非常不好。对于那些空间里面的不礼貌的“说说”, 我感到非常抱歉。我真的不应该转那些“说说”, 不应该跟老师顶嘴, 更不应该在学校上网、上QQ。这次的事, 对班级和某某老师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我知道错了, 我下次再也不在学校上网、上QQ了, 再也不上网了!应该好好学习, 把心思都放到学习上, 上课认真听讲, 积极举手, 背诵默写认真到位, 上课不开小差, 中午默写不作弊, 少买课外书, 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按时完成, 不抄袭。不再放纵自己。一定要做到最好, 争取保送XX重点中学。我下次再也不这样了, 我要努力学习, 做最好的自己。希望老师再给我一次机会, 我下次一定不这样。谢谢!

学生:XXX

2014年5月18日

根据“反思”的内容, 我们可以简单地还原一下所谓的“犯错情节”:该生可能经常在学校通过手机、电脑等方式上网, 并且在QQ空间转发同学们对于班主任老师的“说说”, 这些“说说”估计是对班主任老师尊严和威信的一种冒犯, 以及对班级学习氛围的一种破坏。所以, 当这些“说说”被班主任老师发现后, 班主任很生气并对该生进行了“教育和帮助”。

“教育和帮助”的主要内容是:

1) 让该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对班主任老师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可能空间中的“说说”严重伤害了班主任老师, 班主任很生气) , 并要求给班主任真诚而发自内心的道歉。

2) 由转发“说说”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牵扯出该生平时糟糕的表现, 并一起算账。

3) 班主任借此机会, 要求该生深刻地反思自己平时糟糕的学习状况以及“放纵”的行为习惯, 并严厉要求该生改正并保证下不为例。

我把这则反思的图片发到微信朋友圈, 立刻就有若干朋友就此“反思”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1) 大学同学林老师:德育的本质应该是让一个人有尊严地看待对错, 有分寸地评判自我, 用悦纳的心胸面对世界。

2) YY妈妈:育人是一门艺术, 不是简单粗暴, 育人需要包容, 毕竟他们是心智还未成熟的学生。

3) 静悦学堂陈老师:斗胆说一句, 她的“错”来自于束缚性, 统一化的教育。可怜的孩子, 她在不得已这样深刻反思时, 有多么的委屈![大哭][大哭][大哭]

4) 家长朋友:从她反思的全面性来看, 至少被教育一个小时以上![大哭]

5) 大学老师:她的错在哪里?该怎样教育她呢?德育的本质是什么?

朋友圈中的说法都说得很有道理, 而“大学老师”三个连锁反问, 真真切切地代表了我的心声:她的错在哪里?该怎样教育她呢?德育的本质是什么?根据反思的内容, 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在班主任眼中不爱学习、调皮捣蛋、行为放纵、习惯很糟糕的学生。

那么, 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即使如此, 该如何教育这样的孩子呢?

分析“反思”中的学生行为, 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中学生在学校生活绝非少数。这一部分学生在紧张的“应试教育”环境下, 在功利考试的视界里面, 在简单粗暴的德育教育下, 在他们无所适从的教育环境中, 他们可怜地生存着, 他们在“明目张胆”地反抗着, 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放纵”着自己的对于学校严苛德育、冷漠教育的轻视。而我们的德育教育忽略了他们这部分孩子的内心需求, 将更多的关爱投向了应试环境中温顺的, 甚至麻木的那部分孩子。

反思:如何成为孩子们心目中“温暖”的班主任?

班主任的工作真的是责任重大。班主任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成绩, 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其实, 所有的班主任都在这样做。然而, 有这样一种教育情况, 那就是“用脑管学生”。

什么叫“用脑管学生”呢?这个“脑”是班主任的大脑, 是班主任的意识, 是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理念。由这样的大脑传递出来的教育意识、班级管理理念一般都是先入为主地强势, 学生一般是被迫地接受, 甚至忍受。“用脑管学生”的班主任所带的班级表面上给人一种自觉听话、行为规范的感觉, 然而, 一旦老师不在班级或学校, 或者老师一旦在班级管理中缺席, 孩子们的表现情况可能并不能够令人满意。这就是“用脑管学生”的最大弊病。以上“反思”中的那位班主任就是这样的典型。

“不应该在学校上网、上QQ……我下次再也不在学校上网、上QQ了, 再也不上网了!应该好好学习, 把心思都放到学习上, 上课认真听讲, 积极举手, 背诵默写认真到位, 上课不开小差, 中午默写不作弊, 少买课外书, 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按时完成, 不抄袭。不再放纵自己。一定要做到最好, 争取保送XX重点中学。”

以上的反思内容中的严肃的保证, 其实是孩子内心迫不得已的、言不由衷的话, 她会那样做吗?她肯定不会这样去长期要求自己。这位班主任习惯于用脑管学生, 而非从内心去关注学生, 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 那种以班主任为主的教育纯粹就是浪费时间地对牛弹琴。这位班主任真正知道这个孩子“错误行为”的原因了吗?显然是不知道的!

“用脑管学生”其实并非排斥班主任先进科学的教育管理理念, 关键是这些理念的出发点是不是真正地从孩子们的内心出发, 是不是尊重学生的个性, 是不是遵循了教育的规律。

“用脑管学生”的教育模式忽略的是孩子的感受, 强化的是班主任的心理平衡;它忽略的是鲜活的个体生命, 强调的是冷漠的条条框框;它无视教育的本质, 奴化了教育的本质。这样的管理注定是对学生心灵的创伤, 从而给教育的双方带来身心的疲累和厌倦。

“用心爱学生”是对极端的“用脑管学生”的全面否定。教育是爱的过程。教育是心灵交流的契机。我常常在办公室听到班主任这样教导学生:你今天的数学作业不认真完成, 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将形成严重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 你的数学成绩将一塌糊涂, 从而你的所有学科也会受到相应的严重影响, 你的未来一片黯淡。

这样的耸人听闻的言辞长期充斥我的耳膜, 不要说受批评的学生受不了, 就是我也很受不了。一次作业没有完成, 或者说几次作业没有完成真的会有那样的可怕的后果吗?事实并非如此!顶着应试教育的分数的压力, 班主任的“苦”可以理解, 然而要治理不完成作业的问题, 班主任应该走进孩子的内心, 用心去了解他们没有完成作业的真正原因。我想原因是很多的, 每一个真正的原因后面都有一个很好的教育的契机, 也是爱学生的契机。

记得自己当班主任的时候, 我发现班上一个很老实的孩子每周一来交作业都有各种不交的理由, 诸如:作业本和书落在了学校、自己不会做、忘记了带作业来学校了, 甚至说自己遭遇下暴作业本被抢了……一开始, 我也原谅他, 同情他甚至严厉地批评他, 有时候处理方式很简单粗暴使得该生备受“折磨”, 后来自觉自己的方式不对, 通过多方了解才明白其中的原因, 原来是该生对于这个学科有着极端的恐惧, 自己完全没有兴趣做该科的作业。针对这样的情况, 我也深感愧疚, 号召同学帮助他、多次耐心地开导他, 后来不交作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转变。

学生对于班主任的“爱”是很敏感的。爱的真与爱的假孩子们心中十分清楚。

“用心爱学生”关注的是孩子的感受, 立足点是孩子心理健康;它重视鲜活的个体生命, 强调的是温暖的心灵契合;它看重的孩子未来的成长, 受益的是教师的专业成长。

如何“用心爱学生”, 用心去温暖孩子们呢?

第一, 孩子的智慧本来圆满, 我们不要自居高位去教育他们, 而要善加引导。正如Angela Schwindt曾经说过的那样:While we try to teach our children all about life, our children teach us what life is all about. (当我们试图教会孩子什么是人生时, 他们却教会我们人生是什么。) 为人师者, 首先应该有这样的心态才能看见真相。

第二, 允许并能够包容孩子的“犯错”。一个真正在自然里长大的孩子 (不是玩ipad、看动画片长大的孩子) 是非常会玩的。哪怕是一坨泥巴, 一块石头, 一根木棍、一个滑梯、一个秋千……都能玩出几十种方法。所有这些玩到娴熟的技法, 全部都是“试错”试出来的, 勇敢尝试, 一试再试, 直到找到其中的诀窍, 熟悉其中的节奏。老子说过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孩子们本身就在“道”之中!

第三:顺应自然之道培养和教育孩子。《黄帝内经》讲到人的成长规律时, 一再强调要顺时节而行, 逆之则伤其五脏六腑, 重则疾病缠身, 命丧黄泉。正所谓万物皆有时, 若把人的一生比为一年, 那么对应于人, 春对应的是出生到青春期, 是主生发的时期, 如果不“动”起来, 夏天就“长”不出来花, 秋天就“结”不出果, 冬天就没有什么收藏可供“反思、精进”。

换句话说, 0~7岁主要发展意志力;8~14岁主要发展感受力, 艺术化的学习, 在关系中学习;15~21岁发展思考力;22~28岁, 三方面发展成熟, 就能将意志、感受、思考力结合去找到自己的天命并能付诸行动。每个阶段有不同力量的生长, 需要不同内容和方式去教育。

“爱”的繁体字“愛”中“心”是核心。“用心爱学生”是真心的投入, 是弹性的宽容, 是细节的艺术。因此, 我们要多鼓励赞美孩子, 用行动去影响孩子, 蹲下身来倾听孩子, 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微笑面对孩子……成为孩子生命中最好的朋友, 最亲密的伙伴, 最“重要的他人” (1) ——温暖的班主任。

孩子就是我们的学生, 就是我们的未来!

注释

上一篇:公司员工上班睡觉检讨书下一篇:会长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