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随笔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叙事随笔(通用10篇)

教育叙事随笔 篇1

相同点:

教育随笔和教育叙事都是以教育生活为主题的写作。1.两者都是第一线教师及时反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思想火花的最快捷方式。只要我们每位教师真心实意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做教育工作的有心人,随时都会发现值得写的东西。2.两者都是教师进行教育艺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总结的良好形式。一个勇于创新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就会主动去发现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去思考问题,创造条件去解决问题。教师把这些东西写出来,对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都有一定作用。3.两者都是提高教师写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写作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在于勤奋练笔,教师把教育实践中的见闻感受记下来,是一种很好的提高自己书面表达能力的方式。

5、两者都是撰写科研论文的基石。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笔者认为,教育科研论文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教学。每一篇教学日记和故事都是颗明亮的珍珠,把一串明亮的珍珠连起来就是一个漂亮的项链。把许多日记和故事归纳起来,就成了一篇有价值的科研论文。

不同点:

教育随笔有如下特点:

一、短小精悍。它一般篇幅不长,多则千字左右,少则百十来字。它不用经过缜密的构思后再动笔,而是像写日记一样,兴之所至,一挥而就,把教育实践中最有意义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历铺展成文。比如有个教师在备课时查看资料,对“历”与“厉”的区别颇有感受,就写了一篇百十来字的短文《“历”与“厉”辨》发表在教学杂志上。

二、迅速及时。教育随笔像新闻体裁一样,有较强的时效性。教育实践中的见闻、体会、意见、看法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若不及时记录,再回首时就会失去神韵。当今世界发展较快,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追上世界发展潮流。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体会及时反映出来可以供别人借鉴,教训反映出来可供别人吸取,问题反映出来可引起人们的注意。总之,及时反映教育实践的情况可以使教育少走许多弯路。

三、取材广泛。教育应用的其他文书取材受一定条件限制,教育随笔则不然,可以说没有任何限树。大的方面而言,可以写教育方针、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思想理论方面的问题。小的方面而言,可以写一件事、一个字词、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点感触、一个问题等教育第一线最具体的东西。总之,选材只要扣住一个“新”字就可以入文。教育随笔的分类

一、教育随笔主要是一种叙事议事的文体,有的讲教为主,有的以议为主,根据叙与议的情况可以分成五类:先叙后议型;先议后叙型;夹叙夹议型;叙事型;议论型。

二、根据随笔的目的意图又可以分出如下一些类别:有的是针对某种教学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提出建议的;有的是针对教育现象进行批评针相的;有的是针对教育现象分析得失的;有的提供教育实例,以供借鉴的。

三、根据所用主要表达方式来分,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有时还有抒情性随笔。记叙性随笔是以记录教育现象为主,议论性随笔以发表观点看法为主,说明性随笔主要是对教学中的问题作的阐释。教育随笔写作的意义

一、写作教育随笔是第一线教师及时反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思想火花的最快捷方式,教师们每天接触新的教学内容,每天与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少年儿童打交道,沸腾的生活必将燃起心灵之火,把那耀眼的一瞬记下来,就是随笔。只要我们每位教师真心实意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做教育工作的有心人,随时都会发现值得写、值得反映的东西。我们知道,其他教育应用文体的选材较严格,组织结构也较严密,比较而言,教育随笔则更加方便快捷。

二、教育随笔的写作是教师进行教育艺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总结的良好形式。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能否适应现代教学,一个勇于创新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就会主动去发现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去思考问题,创造条件去解决问题。教师把这些东西,用随笔的形式反映出来,对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都有一定作用。

三、教育随笔的写作是提高教师写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写作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在于勤奋练笔,教师把教育实践中的见闻感受记下来,是一种很好的提高自己书面表达能,力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随笔的写作是教育科研的初步,可以为教育科研准备素材,可以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非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过程。叙事意义让我们把自己过去教育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幽微细节重新审视,去发现其中细微的教育蕴涵,从而把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身的思维触角引向自我教育生活的深层,使看似平淡的日常教育生活显现其并不平凡的教育意义。叙事特点教育叙事的特点主要有:

一、教学活动

1、叙述事例必须是已经发生的、真实的;

2、叙事要以人物及其所感所想为主线;

3、故事情节应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4、教育叙事应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5、获得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的归纳;

6、叙事目的不是自我陶醉,而是与众人分享。

二、叙事要素

(1)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2)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它的研究价值。

(3)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4)教育叙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既是一种指导参与式培训,又是一种探究式培训。

三、研究作用 1,教育叙事研究是记录教师教学生涯和成长历程的重要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 教育叙事研究

2,教育叙事研究是教育教学反思的重要方式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杜威指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教学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学习资源,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教师的自我财富。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高级思维能力,处于教师发展中心位置。

四、研究方法

教学设计 → 执教 → 倾听评论和建议 →教学反思→修订教学策略→再施教→撰写叙事报告 →(形成教学案例,提高专业能力)基本类型

一、从叙事的内容来区分,主要包括: 片段叙事

即对个人教育教学实际中某个印象深刻的片段的叙述,显示事件发生的细节,借以阐明教师对导致良好或者不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反思 生活叙事

即对教师教育生活故事的叙述,借以显明其中所蕴涵的教师的生活体验以及对教师教育生活的细微关涉,教师日常生活与教师成长、教育状态、教育经历密切相关,教师成长不光在课堂,同样在日常生活之中;传记体叙事,即对教师成长过程、乃至教师生涯的整体叙述,借以显明教师生命成长的历程,是对平凡教师人生中细微的个人生命颤动的揭示。

二、从叙事的主题来区分,包括 单主题叙事

即就某一个主题展开个人教育生活的叙事,整体性研究是研究教师的整体生活,包括个人家庭生活、日常交往、教学、班主任工作、学习研究以及其他可能对教师个人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经历,从中梳理出日常生活所遭遇的各方面对教师的影响,整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个体。多主题整体性叙事

即就多个主题综合起来,展开个人教育生活的叙事,整体性研究是研究教师的整体生活,包括个人家庭生活、日常交往、教学、班主任工作、学习研究以及其他可能对教师个人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经历,从中梳理出日常生活所遭遇的各方面对教师的影响,整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从叙事的层次来区分,包括教育教学日志或日记,直接记录日常真实教育生活情景;在记录日常教育生活片段之上的反思性叙事,即不局限于记录,而且能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加以提升;研究性叙事,即建立在对叙事主题加以提炼。对多种原始教育生活材料的搜集整理,从而对日常教育生活加以反复梳理而进行的教育叙事。

三、从叙事的主体而言,包括 “他传体”叙事

即通过教师讲叙给他人,由教师与他人对话来完成对教师教育生活故事的梳理、提炼;

自传体叙事

教育叙事随笔 篇2

所谓教育叙事研究,是指在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类型叙事素材的分析研究。“叙事”这一术语的英文对应词是“narrative”,它是由动词“narrate”变化而来,其含义为:“以故事的形式详细地叙说”。[1]

目前,对教育叙事研究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叙事就是叙事研究;另一种认为,教育叙事是研究者对当事人故事叙述的文本分析。本文认为教师可以同时充当叙述者和分析者。教师对自己故事进行叙述,对过去发生的事件和自己的理解进行重新思考,用反思的形式进行自我表达和自我重构。教师的教育叙事能促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在实践中成为可能,教育叙事不仅能够让广大教师发出自己的声音,说出自己的经历及所处的困境,而且能够帮助他们重构自我,重新定位自己的自我认同和专业身份。教师的教育叙事也能主动地为教育研究提供新鲜的视角和充沛的活力,使专业研究者们真正理解教育现场,及教师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真正理解教师。[2]

二、教育叙事的新平台——教育博客

“博客”是WeBlog的简称,是指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现特指一种特别的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方式,简称为“网志”,“博客”是其中文音译。博客于2002年被引入中国,并得到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中国博客作者数量已达4 698.2万人,拥有博客空间7 282.2万个,平均每人1.55个,这个数据近几年还有增长。[3]博客能以如此快的速度融入社会生活中,逐步大众化成为基于互联网的基础服务,这与博客的“草根性”和“便利性”有关,与博客技术“零壁垒”(主要是满足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等条件)更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教育博客是教师利用博客技术的“零壁垒”,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课件、自己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与阐释以及日常的教育叙事等上传到网站上公开发表。

三、教育博客叙事的优势

1.提高了教育研究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促使精英教研走向大众教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研究从前期重程序繁复、要求严格的实验研究转向了倡导教育意义的叙事研究,这意味着研究方法与成果的表达从一味注重量化转向质化。[4]教育叙事研究被一线教师们所青睐,因为它可以让教师摆脱传统研究对高深理论和严格范式的羁绊,直接把研究介入教育生活,从而真正实现“成为研究者”的教育要求。而作为一种信息化、全球化、现代化的网络工具,博客以其特有的低门槛和即时开放、平等交互等特点,被广大民众所接受,成为“草根媒体”。因为博客技术入门的零障碍,加上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真实、具体,不必进行特殊的专门训练而易操作,所以教育博客叙事成为一线教师们参与程度最高的研究方式。教育博客作为叙事研究报告的交流平台,将过去以书面为载体的叙事研究报告架构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实现了叙事研究的新发展。教育博客叙事又可以为更多教师和研究者们所了解、反馈,激励更多的教师和研究者的参与、评价与讨论,进一步地推动了“精英教研”走向“大众教研”,让更多实践者同时“成为研究者”。[5]

2.促进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教师的反思是其核心因素。教育叙事首先就是一种反思性质的研究,而博客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便捷的反思通道。在博客的环境下,教师只要掌握最基本的电脑操作,便可轻松完成博客叙事报告和研究,在写作中自觉对发生过的教育活动和事件进行新的审视,对自己行为的意义乃至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进行批判和重新思考,在自我的重构中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通过博客进行教育叙事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行为,同时也可以通过链接访问他人的教育博客,在信息的相互交流中有助于教师养成互动和开放的眼光,较好地融入信息社会。教师的教育博客叙事还能得到其他“旁观者”积极的反馈,得到客观、中肯的评价,甚至引发不同观点的讨论,这些都对教师个体的反思行为有着积极的作用,加快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对于新手教师来说,在短时间实现角色转换并非易事,在教育教学中面临很多困难和困惑也时常无法获得有效的帮助。通过教育博客叙事研究,新手教师能更好地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获得有益的间接经验,有助于新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网络信息化平台有效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叙事研究的新发展

教育博客叙事搭建在网络信息化的平台上,开放性是其重要的特征,它改变了传统叙事相对封闭的特点,打开了一个开放的对话环境。通过博客及链接可以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人进行交流,这促使传统单一的教师个体叙事研究成为集体活动。网络时代下教师的教育叙事不再“闭关自守”,通过教育博客叙事,教师实践者的实践性知识和反思可以在网络上快速被分享,从而产生教师的共享知识。教师的博客叙事研究随着参与的人们不断增加,叙事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带动了教育叙事研究质量的提升。

博客的开放性还催生出多元化。教育叙事是一种包括教育思想的经验叙事,经验叙事尊重每个个体的生活意义,贴近经验和实践本身。每个教师建立的教育博客叙事都是自己个性化的生活实践和教育观念的表达,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又对其他教育研究和工作者具有强烈的借鉴意义。教师使用整合的交流平台在网络上进行个性化的叙事研究,使网络中出现了多元的信息中心,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借鉴,形成不同的虚拟学习社区,有力推动教育叙事研究的发展。

4.有助于形成教师发展共同体,提高教师教育叙事研究水平

博客作为一种共享、开放性质的网络交流工具,可以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搭建一个开放互动的交流平台。不少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们以博客为依托,建立了“教师发展共同体”博客群(如“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博客群构建了一个以教育事业为其共同关注的对象,通过博客平台持续不断的作用以实现教师在不同专长和领域的发展;教师们能在线得到来自全国的同行和专家教授的帮助引领,理论层次较高的专家学者可以通过教师的叙事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更真实了解教师的实践生活,为实践找到相应的理论作支撑;同时专家学者又可以指导教师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理念,使理论起到直接指导实践的作用;有组织、有管理的博客群能专门聘请教育专家进行定期指导,还可以通过专设的名家博客教育研究的示范作用,提高普通教师们的教育叙事研究水平;教育博客叙事将使叙事研究突破了研究者个人的小圈子,使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教育研究者之间可以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增强了教育叙事研究的生命力,促进了教育叙事研究的新发展。[6]

四、教育博客叙事的局限

1.受硬件设施信息技术等限制,受文本表达者的制约

以博客为平台的教育叙事要求有电脑和网络等客观条件,这对很多农村教师及偏远地区的教师来说,客观上很难实现,所以离教育博客叙事研究推进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时代需要还面临很多困难。即使是满足电脑网络等配备要求,也无法做到随时记录有价值的教育信息,所以教师的博客叙事还需要跟传统记录联系起来。

教育博客叙事特点之一便是尊重教师的独特个性和独立的表达方式,但这一点也易成为理解和沟通的障碍,叙事的完整与否、深度水平、叙事的研究成果将受制于文本表达者。

2.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失真问题

任何一种调查研究中可能都存在信息失真的问题,而在网络环境下的叙事研究尤其值得注意。因为教师同时作为叙述者和研究者,在叙事的同时不可避免地用个体主观的考虑来表达和分析客观的现实,事件中更重要、更真实的信息可能被叙述者忽略。教师使用博客叙事往往使真实的身份在网络中虚拟化,叙述事件的真实性和完整程度大多无从考证,无法排除博客叙事研究中“伪造数据”和无法表述的问题。[1]

3.研究水平与素养良莠不齐,重描述与记叙,叙事后的提升与解释不够

教育博客叙事推动了一线教师实现“成为研究者”的转换,在实践中被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接受。但是,从教师们广泛开设的教育博客及其叙事来看,研究水平和素养却良莠不齐。除了叙述中的信息失真问题、文本表达能力问题,很多教育叙事研究停留在简单的教育实践的片段记录,叙述者的描述与记叙,缺乏一定教育理念下仔细观察、深入思考教育生活的眼光,对叙事后的提升和解释远远不够,研究结果也常常不够明晰。

4.教育博客叙事易产生零散、断续的顿悟,缺乏专业化发展目标的指引,很难实现专业发展质的飞跃

教育博客叙事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能产生积极作用,但从目前教师的教育博客叙事来看,很多博客叙事都是分散、断续的,没有形成连续主题,内容的相关度也很小。博客叙事的阅读与反馈回复也不能形成连续的关注焦点,博客群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也有待提高。如果教师自身缺乏清醒的专业化发展目标,仅仅依赖于博客叙事,教育叙事研究也就只能停留在零散的思维片段之中,难以实现专业发展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希希.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J].教育研究,2006(2):54.

[2]陈向明.教育叙事对教师发展的适切性探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2):26-32.

[3]李凌.博客与教育叙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70.

[4]李润洲.叙事研究:改进教师的教育生活[J].教师博览,2004(7):4-5.

[5]韩冬梅.教育叙事研究——促进精英教研走向大众教研[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27.

教育随笔幼儿园教育叙事 篇3

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曾说过这样的话:要多夸孩子,要采取广种薄收的方法来夸孩子,比如他画画时,你就夸他画画好,比如他唱歌时,你就夸他唱歌好,比如他折纸时,你就夸他折纸好。总之,你看他无论干什么你都夸,那他总有潜在的某一种天赋被你激发出来。“是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应用赏识的心态看待孩子,会发现孩子并非在所有的学习生活中都不专心,而是会在某些领域出人意料的特别专注,这就是孩子在某一方面呈现出来的强项。如有些孩子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神情特别专注,有些孩子在美术活动中始终能聚精会神个,有些孩子在音乐活动中思维一直相当活跃······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宝贝之处,肯定他的优点,鼓励他在其他方面也不断取得进步。

反之,如果教师带着厌恶的心态看孩子,那肯定是一叶障目——只看到孩子的缺点,这样看孩子会越看越不顺眼,批评、指责等如风雨般时常袭向孩子,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摧毁,那就别指望孩子能有所转变了。

”赏“与”贬“只在教师的一念之间,教师要正确把控好自己的教育行为,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叙事随笔 篇4

有些曾经熟悉而现在已不再联系的人还是会时常被风儿吹进记忆。听到别人谈论起你的名字,心里还是会有一丝悸动,我想那是隐藏在人心底的最纯真,最真实的感受。插着耳机,一个人边走边听,随着歌曲的情感变化,脚步时而缓慢,时而匆忙,像是与世隔绝,但却很是享受。有些人生而安静,喜欢孤独,有些人生而活泼,喜爱热闹,而我是前者,偏偏喜欢这一个人的静默时光,时而写写画画,时而抱着吉他来一段独奏,如此便觉得曾经的喜欢和欢喜都能够烟消云散。可是,风儿吹走了乌云,却没能吹走你在我心上遗留的痕迹。

天空中的鸟儿衔着树枝匆匆划过,伴着阳光,在地面上映出个黑影一闪而过。“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泰戈尔的这句话在脑中萦绕,鸟儿飞过不曾留下痕迹,假若人没有看见,又怎么会知晓,但鸟儿划过也不是为了让人欣赏它在天空中的自由体态的。去往图书馆,拿出一本泰戈尔的诗集,在校园里找个有阳光,有暖风,有花香的寂静之地,坐在椅子上细细品读。泰戈尔说“不要着急,最好的总是会在最不经意间出现。”那时,你不经意间出现在我的眼眸,我认为你是最好的,你却说我是被一时冲动蒙蔽了双眼,可是眼波中的爱意汹涌澎湃。多年之后,再也没有人不经意地出现在我的世界里,而你却早已远去,记忆里不免有股淡淡忧伤。

轻轻地合上诗集,抱着书径直向餐厅走去,想念着记忆中煎饼果子地味道,那时放学想要吃煎饼果子还得偷偷溜出校园,到校门口摆摊老奶奶那买,每次我都会给你带,你说你最喜欢这个味道,而如今老奶奶那慈祥地笑依旧在眼前漂浮,但那味道却是在这里尝不到了,偶尔我还是会想起你,想起你那暖人地笑。可到了餐厅里,从煎饼果子地窗口走过,却不敢再停留,因为我怕我会一直陷在回忆里,无法自拔。默默地告诉自己,奶香油条配上胡辣汤也很不错啊,这才应该是我喜欢地。

300字叙事随笔 篇5

妈妈去其他的地方转去了,我在看玩具,我慢慢的转到了文具柜台这边了,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笔记本,上面有一排数字,数字边上有一排胶卡,我想把它打开,不管我用什么办法都无法将它打开。

就在我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候,妈妈转到我这边来了,我和妈妈一起想办法,妈妈看见笔记本下面有一排小数字,我把胶卡拔到相对应的数字上,哟,笔记本一下子就打开了。

试析教育叙事之空间维度 篇6

社会理论对空间问题的关注, 早见散轶于涂尔干、马克思等理论家的论著中, 70年代列斐伏尔等地理学家论述了社会关系与空间的相互建构, 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提出了“社会空间”这一概念, 认为空间是一种社会产品, 可以分为物理空间 (自然) 、心理空间 (空间的话语建构) 和社会空间 (体验的、生活的空间) , 空间不仅仅是社会关系发展演变的静止的容器或者平台, 更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 叠加着社会、历史和空间的三重辩证。德塞都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认为叙事是日常生活实践, 理应关注物质空间与隐喻空间, 并肯定了叙事结构具有空间句法的状态。随后布迪厄、福柯等社会学家进一步分析了现代性视域下空间与社会的交互关系以及对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的作用。布迪厄将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形构, 认为场域也不是一般性的空间结构形式, 它是一个充满冲突和争夺的空间。福柯在《论其他空间》一文中称:“人们处于同在性的时代———并置、远与近、并排、分散的时代, 人们所处的场域由点和因素的邻近关系所界定, 这些关系可以在形式上描述为序列、树状或网格。”

二、他山之石:叙事研究对空间理论的借鉴

叙事学研究既存在一个时间维度, 也存在一个空间维度。迄今为止的叙事学理论大都重视对时间的研究, 强调叙事结构在时间序列中建构, 忽视叙事中的空间作用, 在物理学、数学、哲学、历史地理学、后现代地理学和文化批判理论杂说中, 以康德的想象空间说为契机将空间与文学融通, 自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发表以来, 空间问题逐步受到批评理论界的重视。叙事学专著中对空间问题有专门论述的并不多, 较早的一部是西摩·查特曼的《故事与话语》, 文中提出了“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的概念, 认为故事事件的维度是时间, 而故事存在物的维度是空间, 在文字叙事中故事空间是抽象的, 需要在读者心灵里建构。加布里尔·佐伦的《走向叙事空间理论》建构了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具有实用价值和理论高度的空间理论模型, 从纵向区分了构成空间的三个层次———地志学、时空体与文本, 并在横向上提出了空间度量的单位及其各种组合所表现出的不同空间结构。长期以来, 空间历史被隐匿进而被忽略, 造成空间在叙述和研究场域中的缺席, 形成了时间性、线性研究的盛宴。但是叙事作为经验呈现的最好方式, 是通过时间和空间位置的序列安排而实现的, 在叙事中时间与空间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三、呼之欲出:教育叙事的空间转向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叙事探究作为在科学与人文这两极之间的一个中间道路, 已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核心学术话语方式, 近年来社会理论对空间问题的关注, 为教育叙事空间化研究提供契机。这里所谓的“空间”不是指客观的几何空间, 而是指鲜活的经验, 借用社会学的概念可以概括为:“场域或视界的空间意向在于把过去、将来和此时此刻的体验加以关联, 从而为诠释经验提供了可能。”从叙事学的发展来看, 叙事方法出现空间化走向, 为教育场域中的空间叙事提供了生动而有直接应用价值的方法指引。

1. 教育叙事空间维度的实质

关注空间就是使研究中线性的、静态的经验存在转变为流动的空间化存在, 深入情境之中以社会空间视角呈现问题, 是教育叙事研究发展的又一路向。教育叙事空间维度是与传统的时间性叙事相对而言的, 强调在叙事线索、结构、策略及形态呈现上以空间为主线建构的叙事。教育叙事建构空间维度, 首先是叙事视角转变, 打破时空直线延续的传统观念, 以新的写作手法来处理作品中的时空关系;其次是叙事策略的转换, 关注如何使叙事结构具有空间句法的状态, 也就是将空间性作为一种描述与分析的类型来应用, 打破叙述的因果逻辑和事件的先后顺序, 以时空交叉和时空并置的叙述方法来达到叙事的空间化效果。

2. 教育叙事空间维度的构建

(1) 重申:与时间维度的契合

叙事作品作为事件的复杂显现, 习惯从时间顺序上由开头、中间到结尾进行水平分析, 长期研究注意到意义的复杂性需要进行垂直的或者范式上的阐释分析。朗斯顿在《作为阅读透镜的时间和空间》一文中为时间和空间确立了三种关系: (1) 偏重空间约束或者时间控制; (2) 等量齐观; (3) 时间门槛改变空间延伸的轮廓和意义。事实上阅读时读者的理解不可能只有时间概念或者只有空间尺度, 即绝对的空间或者时间诗学是不存在的。龙迪勇认为, 空间具有很强的叙事功能, 并指出可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 利用空间来安排叙事结构, 推动整个叙事进程。王安认为:“空间叙事的转向是对哲学社科领域里空间转向的回应, 不能脱离与时间的关联。”以色列学者卓拉·加百利教授的《朝向空间的叙事理论》一文指出:尽管时间和空间被体验为同一情形中的互补方面, 但叙事作品主要是一种时间艺术, 时间因素在叙事文本构建中的优势仍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但叙事文本内故事的空间问题不能被孤立对待, 即空间叙事问题必须与时间联系起来才能认识和考察。

(2) 叙事研究中借鉴:教育叙事空间维度的建构

(1) 建构叙事横纵轴呈现教育经验。巴赫金在《小说中的时间和时空体形式》一文中为“时空体”下定义, 称之为“文学中艺术地表达时空关系的内在联系”, 认为空间和时间标志融合其中, 时间浓缩、凝聚, 变成艺术上可见的东西;空间则趋向紧张, 被卷入时间、情节、历史的运动之中, 时间的标志要展现在空间里, 而空间则要通过时间来理解和衡量, 而后构建了小说文本、作家与读者双重时空体理论。克里斯托瓦对巴赫金的时空体作了继承和改造提出纵横坐标轴理论, 指出语词、句子和故事层面存在对话和互文, 文本在纵横两轴上与作者、读者和语境产生对话。弗里德曼在此基础上提出叙事纵横轴空间化阅读双轴坐标, 即水平阐释轴和垂直阐释轴, 叙事表现为在时空坐标中移动, 是文本和读者之间、文本和外部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并归纳出叙事空间研究的三种趋势:叙事学中的空间常常呈现为打断时间流的描述;作为情节静态背景的布景;叙事事件在时间中展开的场景。教育叙事作品中的空间因素不仅体现在文本形态上的空间表现, 更重要的是文本中的空间内容, 即黑格尔在《美学》中论述的“情境”, 包含时代背景和具体环境, 可以分为:叙事中的大空间及小空间, 大空间为教育主体和事件提供了社会时代背景, 为评价教育实践提供了基本前提;小空间则展示了人物活动的场所, 为评价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提供了具体依据, 空间是教育场景中主体活动和教育实践发生的空间。如实描绘教育场景的叙事文本同样可以借鉴弗里德曼的理论, 构建叙事横纵轴, 横轴包括教育主体在文本时空体中的线性运动, 是根据情节和叙述视点的序列原则发生的内部和外部事件序列;纵轴包括教育叙事研究者和读者在其时空体中书写和阐释文本的所指、社会和历史互文之间的对话, 解读文本的深层结构, 呈现教育经验时便清晰可见。

暑假随笔叙事 篇7

我们要去的第一个景点就是太平洋海底世界博览馆。

海底世界里有许多海底朋友,首先我带大家来参观一下家里的淡水生物展区,在这个区域里您可以看到生长在亚马逊河流域的龙鱼,俗话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看、它向我们游过来,目前我们所见到的龙鱼,起码有一亿年的历史,但它受欢迎的程度没有过大的变化,一直是东方人的最爱。

在它游动的时候泳姿更是虎虎生风、霸气十足您可以看到它那气势磅礴的样子给人一种非常大气的感觉好像是高不可攀似的。从龙鱼的特点看,很容易分析出我国古代的神学家、艺术家们,在设计中华民族的图腾时,龙鱼肯定是首席模特,有着“神龙传奇”的色彩。因此,它常被人们赋予祝福、兴隆、发财、避邪、阵宅的美好憧憬,加之其硕大的身躯、褶褶生辉的龙鳞、深得爱好者的喜爱,真正爱龙的人是不会移情别恋的,因此,我可以断定您一定会非常喜欢它们的。

在淡水生物区,您还可以看到一种非常奇特的观赏鱼它的名字叫血鹦鹉,您别看它像马和驴交配所生的骡子一样,是阴阳鱼、不会自己繁殖,可它们能称的上为当今淡水鱼品种的佼佼者,因为它的“当红不让”就可以让您跌破眼睛,有时“红的发紫”,再加上天生的倒三角形小嘴和将军肚组合的`憨太滑稽的体形,一定深得观赏鱼人士的青睐。可它们却是名副其实的肉食性鱼类,在食物方面它们可不挑剔不论是小鱼小虾都会照单全收。如果是饲养观赏鱼爱好者您不妨多喂它们一些小虾吃,因为虾体内的虾红素会给血鹦鹉带来更亮力的体色。血鹦鹉是台湾观赏鱼繁殖者经过精心的研究用紫红火口和红魔鬼杂交产生的品种,现在在国内已比较普及。

我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让大家对它们有一个认识会更好的来保护它们,也使我们人类成为鱼类的朋友。在下面的海水生物区还为您展示几种海洋当中有毒的鱼类。俗话说“美丽的诱惑”我想指的就是它们哈哈。快看一只狗头豚向我游过来,它的样子实在是太滑稽,体形成圆筒形、头大、嘴大眼睛位于头顶上方。体灰黑色,全身散布着细小的银白色圆点,腹部有银白色斑纹,单不扩展到吻部。胸鳍宽大,浅黄色,鱼体借胸鳍的滑动在水中迅速游动。胸鳍基有一黑色圆斑,其周围有数条银白色条纹;背鳍后移到尾柄处,与臀鳍上下对称;尾鳍较窄,并有许多浅白色圆点。珍珠狗头嘴部有四颗牙齿,其肉有毒,不可食用。它们相当贪吃而且健康易养。在这里鱼儿们都生活的非常舒适并且有许多种鱼类已经繁衍生息。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太平洋海底世界今年又出生8只活泼可爱的小企鹅,它们分别都有着好听的名字,在饲养员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我相信大家可能还记得去年出生的两只小企鹅“圆圆”和“庆庆”吧。你是不是也想知道它们的情况,它们现在已经长成“大人”,它们现在和大企鹅一模一样,而且它们分别有自己的家庭,在8只小企鹅当中,其中有2只小企鹅就是庆庆的孩子,这两只企鹅宝宝是一对兄妹都非常可爱,现在这两只小家伙已经2个多月,它们现在还在育雏器当中,不过这两个小家伙好的不得,每天都非常能吃,它们的食欲好极,每天能吃掉450克的沙丁鱼,饲养员照顾它们简直是无微不至,每天都要定时给它们喂水、喂饭、还要帮它们清理房子,这两只小家伙简直是太幸福!除这两只小的,在小企鹅馆中还有3只大一些的,它们已经能够自己行走,虽然走的不稳,但模样却很可爱,这3只小企鹅身穿一件灰色的“晚礼服”,非常漂亮,不过它们就要换掉这件灰色的“晚礼服”,()穿上一件黑色的“燕尾服”,它们心里也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它们已经长大,成大人,就要回到父母的身边,这3只小企鹅和饲养员的关系非常好,只要饲养员从外边走近企鹅馆,3只小家伙就在饲养员周围啄啄啄,像饲养员表示亲热,饲养员也更加爱护它们,它们现在还不会游泳,不过再过几天它们就可以下水,这几个小家伙有点等不及,现在它们老是用脚试着往水里伸,不过我相信它们一定会早日心有所成的。

另外还有3只企鹅,它们已经长大已经退去旧装,换上新衣,现在它们每天都和大企鹅生活在一起,每天和大企鹅一起进食,一起嬉戏玩耍。每天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3只企鹅都非常的好动,它们一起游水都互相帮助,非常友善。这3只企鹅在过几天就要给它们带上精致的小夹,标志着它们已经完全长大,能够独立。到那时候就和大企鹅一样,就不容易分辨它们。还有很多海底朋友,就不能一一去说!!!

我们要去的第二个景点是中央电视塔,中央塔238米高的露天望平台是世界高塔中最大的露天望平台,可以360度俯瞰北京。

中央电视塔位于西三环中路,是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现代化建筑。塔楼内设有望厅和露天平台供游客饱览北京的市容风光。塔下设有高科技的娱乐场所,内含广播陈列厅、影视陈列厅、音乐厅、录像厅、露天音乐茶座、音乐喷泉、球幕电影、高档电子游戏、康乐中心等,同时还有餐饮和旅游商品销售等服务。

中央广播电视发射塔是一个集广播电视发射、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建筑,位于北京西三环中路。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楼和天线桅杆5部分组成,高405米,是北京市最高的建筑。其中,在距离地面221米的电视塔18层,设有北京最高的食府——旋转餐厅,在此您可边用餐边欣赏首都的美丽风光。塔内还设有望台和露天平台。

在海拔225米的室内观景厅--流云茶园,你可以休闲地坐在舒适的沙发上,一边品茗一边透过茶色的落地玻璃窗观看外面的风景。如果你不想喝茶,也可以随便观赏,那种惬意可不是随便在一家茶园都可以享受得到的,毕竟这里是最高的茶园。

而海拔221米的旋转餐厅,无疑是北京最高的餐厅。它70分钟可转一圈,一边品尝美味佳肴,一边观赏京城的立体全景,当真是秀色可餐。

春节叙事随笔 篇8

奶奶和姥姥都算是儿女众多的大家庭,于是我们这辈人自然也是表姐表哥表妹堂弟的一大帮。在奶奶家那面我爸爸是老大,我自然也是晚辈里最大的,比两个堂弟年长一些,我虽然喜欢热闹,但到少年时性格颇为安静,所以和叔叔家的孩子极少能玩到一起,姥姥家像我这般大的孩子到很多,况且我从小在姥姥家的大杂院里和几个表姐一起长大,因此那时我更盼望每年初二去姥姥家过节。

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熬的皮冻最好吃,年三十餐桌上最受大家欢迎的那道菜就是奶奶熬的皮冻,用筷子夹起来颤颤巍巍的,放在嘴里又滑又有嚼头,后来奶奶去世后,我妈妈学着奶奶的样子每逢过年时也熬上一大盆皮冻,做为我们家年三十的看家菜。

过年时姥姥家的餐桌自然也是极为丰盛的,炕上一桌,地上一桌,老少四代,现在看啥场面都比不上那种场面温暖的令人激动,不论怎样温暖的情景,令我心底最难忘的还是姥姥家院子里高高悬挂的大灯笼,那灯笼,不是常见的大红灯笼,也不是现代范的跑马灯,是古典式的宫灯,那盏宫灯分上下两层,上面是突出的短六面体框架,下面是缩进去的长六面体框架,刚开始上面裹着黄色和粉色的绸子,绸子上分别画着国画仕女图和动物,后来那灯笼上的绸子旧了,妈妈买来新绸子换上,让我在上面画上了写意花鸟,这也是妈妈和姥姥当时对我的赞赏和鼓励,看着自己的画画在灯笼上,随风飘摇着,心里无限的欢喜,谁走到姥姥家院子前都要往那盏灯笼上撇一眼,我想他们可能和我一样觉着那灯笼的特别。

不知不觉,我渐渐长大了,不再喜欢热闹,不再喜欢去奶奶家过年,觉着过年是一种任务和劳苦,这种任务和劳苦就是和爸爸妈妈一起陪着爷爷奶奶去过年,在大人们的忙忙碌碌中,在团圆的时刻里,欣赏着他们对生活的满足与期盼……

教育叙事随笔 篇9

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形式, 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率先兴起, 20世纪90年代末, 丁刚教授将其引入中国, 教育叙事研究在我国中小学兴起。教育叙事研究以后现代理论、文学中的叙事学理论、现象学和解释学理论等为理论基础, 强调研究者“面向事实本身”, 关注处于真实教育情境中的个人, 试图描述和解释教师的生活故事, 揭示事实背后的意义。教育叙事研究作为教育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质性研究形式, 发挥自己的特长。

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解,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说, 就是对有意义的教育事件进行描述分析、发掘, 或揭示日常事件、行为、生活背后的意义, 从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 丰富教育理论;从狭义上讲, 专指教师以研究者身份从事的叙事研究, 教师对日常生活、课堂教学中的事件、个人经验个人传记进行叙述, 以此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并通过反思改进自己的行动,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由此可以看出,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将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引入学前教育研究中, 主要特点如下。

(一 ) 教 育 叙 事 研究 资 料 来 源 的 多 样 性 。

教育叙事研究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 这从资料收集的来源上可以看出, 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在收集资料时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捕捉研究对象的深层信息。日常中平淡的教育故事也许就隐藏着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和教师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周围环境、气氛、教师的行为动作也许就隐藏着个人的某种价值观念和理论修养水平, 这都需要研究者仔细观察。另外, 教师的“教育日志”、自传或传记、各种活动的图片、相关的学生的作品和日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也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 ) 教 育 叙 事 研究 所 叙 述 内容 的 情 景 性 。

教育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 它总是在特定的背景或情景下发生, 教育叙事研究并不是对教育活动进行简单地描述与记录, 而是将研究对象的行为与教育场景、背景相联系, 对情景做细致描述, 分析和把握处于情景中的个体是如何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事件的, 并剖析事实背后所含的意义, 将其融于事实讲述之中, 只有经过这样的深度描述, 才能引起叙述者和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帮助教师、学生、研究者有所发展和提升, 促进彼此间的互动。

(三 ) 教 育 叙 事 研究 所 述 内容对 人 的 关注 。

多数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对象常常是单一的个体, 每个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所思所想都是不同的, 所以研究者对个体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个人生活经历、所思所想十分关注, 通过搜集教育、叙述、重构个体在教育生活中的故事, 达到对个体行为和经验的理解。此外, 研究者在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时, 不仅对事件本身、事件背景做各种记录和描述, 同时还对研究者自身的信息做描述。因为研究者所叙之事处处渗透着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是生命中一种独特的亲身经历、体验和感受, 有着不可重复性。教育叙事研究所述内容体现了对个体独特性的尊重。

(四 ) 教 育 叙 事 研究强 调 民 主 平 等 。

教育叙事研究的主体有两类, 一类是一线教师 (或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 , 作为叙事研究的主体, 目前的很多中小学教师会在研究者的指导下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他们叙述的内容多是自己的课程、教学故事和自己对教育教学事件的理解。另一类是教育理论研究者, 作为叙事研究的主体, 他们以中小学教师为观察或访谈对象, 对其所述内容进行分析和阐释。受“教师成为研究者”观点的影响 , 目前我国教育叙事研究的主体更多地指向前者, 认为教师身处教育情境中, 不但容易观察和获取教育情境中的事件, 而且在叙述过程中容易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其实我们更倡导理论者与研究者两者共同、平 等地参与 研究过程 , 两者之间 互相学习 、平等交流, 才能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 才能使教育叙事研究远离平庸。

二、教育叙事研究与学前教育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与学前教育研究有密切的关系, 将科学的方法运用到学前教育领域中的目的是揭示学前教育教育规律、充实学前教育知识和改善学前教育实践。 1将叙事研究方法应用于学前教育领域, 使其成为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中的一部分, 是否具有适切性? 其适切性表现如下。

(一 ) 教 育 叙 事 研究有 助 于学 前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彼 此 相 互靠拢。

长期以来, 由于受社会分工的影响,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已经逐渐成为少部分人从事的活动,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多数教育工作者不具备幼儿园教育工作经历、经验, 不愿意深入到幼儿园实际中, 由此导致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往往与教育实践场景脱离, 对实际缺乏指导作用, 成为学前教育研究中的一大弊病。幼儿园教师与专业研究者有一个根本的区别, 就在于他们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现场, 在现场中感受教育生活中发生的一切, 而教育现场正是产生教育问题的地方。叙事研究通过要求教育工作者深入现场, 把幼儿园作为研究基地开展研究, 倾听一线教师叙述的产生于真实教育情境之中的故事, 体会他们对学前教育最为深切的感受, 教育工作者作为研究者, 与幼儿园教师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此过程中建成, 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学习。教育叙事研究作为沟通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丰富着学前教育理论, 指导实践活动, 促进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接轨。

(二 ) 教 育 叙 事 研究促进 教师 专业 发 展 。

“科研兴校”、“教师即研究者”等理念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共识。 目前, 许多幼儿园已开展了许多研究课题但是对于为什么要开展科研, 幼儿教师从事研究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科研方法, 广大幼儿教师却不是十分清楚。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 之所以鼓励幼儿教师参与科研活动, 是因为学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阻碍着学前教育向前发展, 如不及时解决, 将使学前教育陷入难以适应社会和儿童发展需求的困境。那么, 什么样的研究才最适合幼儿教师呢? 一些幼儿教师对科研抱有畏惧心理, 认为无从下手, 主要原因是缺少可行的研究方法, 而行动研究法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是较合适的, 行动研究中的教育叙事研究可称为“叙事的行动研究”, 教师更容易掌握, 因为这种研究方法与教师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关注幼儿教师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需要教师把自己的教育实践作为研究对象, 对日常教育生活进行反思。

教育叙事研究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大帮助, 因为教育叙事研究中的描述和解释的方式本身具有很高价值对故事的写作过程就是对教育问题的探索过程。当幼儿教师在对某一教育故事进行描述时, 会舍去大量的无关信息, 然后挑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准备关注和探究的教育问题, 并把事件与背景和情境相联系, 试图解释自己的认识。在教育叙事研究过程中, 教师对日常教育生活的观察能力提高了有意识地 、系统地探 究反思能 力形成了 ;倾诉、发泄 个人经历和感受的机会获得了;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儿童也有了新的认识。

(三 ) 让 学 前 教 育 研究 回 归生 活 本身 。

教育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所以教育必须回到一定的情境中, 回归到具体的生活中, 而不是被概括化、统一化。教育叙事研究倡导回归生活世界, 重视个体生活史和生活实践的意义, 要求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深入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 以教师的教育实践和经验为研究对象;要求教育叙事研究的另一主体, 教师所陈述的故事不是其主观想象的, 而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教育生活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完整的情节、与事件密切相关的人物、事件背后的意义都包含在教育叙述研究中, 所以说教育叙事研究是最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 给人一种亲近感。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无疑为学前教育研究回归生活本身开辟了一条道路。对于倾听者和阅读者来说,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鲜活生动情节的具体描述, 能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使他们从多个侧面和纬度认识和了解学前教育实践, 理解幼儿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对于幼儿教师来说, 儿童的自然成长发生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许多教育情景都是在没有刻意计划下发生的, 掌握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可以让教师更加关注儿童的生活, 在儿童生活的背景和环境中认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从而采取恰当的教育行动。

综上所述, 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式, 它真实性、行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被用到学前教育领域中, 我们在强调它的同时, 并非将它处于与其他研究范式对立的位置上, 因为学前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 需要运用不同研究范式, 从多角度看待学前教育问题,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深入认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论, 了解它们的优势与局限, 结合具体研究问题, 科学地运用各种方法。

参考文献

[1]徐琳.“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概念的静态语义分析及其动态生成[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1) :49.

初中叙事随笔600字 篇10

叙事随笔篇一:让世界充满爱

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人来人往,车辆川流不息。一幅热闹而拥挤的场面,在路边一家不大的小诊所里,也是如此的拥挤。

不大的空间内充斥着消毒水的味道,一缕阳光穿透玻璃照在诊所的白瓷砖上,很耀眼,很温暖。

我来陪妹妹输液,人很多,我们只好扎了针坐在走廊里,突然,诊所的门被推开了,逆着光,我只看见一个干瘦而佝偻的抱着孩子的身影,虽看不清相貌,可我却肯定她绝没有那种倾国倾城的姿色。

果然她进来后,我打量了她一下,她实在是与周围那些外表光鲜亮丽的“富太太们”反差大。她又黑又瘦,眼睛中虽流露着质朴,却深深陷入了眼窝里,很平常朴素的衣着,典型的农家妇女的形象。

似乎她的孩子发高烧了,她脸上的焦急与无助的神情更让我确定了她农村妈妈的身份。很快她的孩子扎好了针,在那个女人的怀中进入了梦乡,女人也轻轻拍打着孩子,却小心的避开了扎着针的额头。

忽然,一个同样坐在走廊的老奶奶企图要站起来去厕所,却无法拎起自己的输液瓶。我见了刚想起身去帮助老奶奶,却发现那个黑瘦的女人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拎着两个输液瓶就带着老奶奶去厕所了。我看着老奶奶的身旁那几个陪同病人却两手空空的人愣住了,他们“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让我没由来的感到心寒,他们身旁悬挂的“让世界充满爱”的公益广告让我觉得无比刺眼。

不一会儿,女人依旧用她那干瘦的身躯支撑着一个孩子和两个输液瓶走了进来,依旧是逆着光,可我却仿佛从她那干瘦的躯壳后看见了高大的灵魂。

那耀眼的白瓷砖也因女人而黯淡无光……

叙事随笔篇二:母爱

母爱是温暖的,母爱是柔美的,母爱是温柔的。我在母爱的呵护下成长,在母爱的包容下成长,在母亲充满爱的大手里成长。母爱到底体现在哪儿呢?

在一个星期天,我和弟弟约好一起出去玩,可是早晨起来外面正下着大雨,一片模糊不清,只能听见“哗、哗、哗、”的下雨声。妈妈对我说“这么大的雨别出去玩了,在家里看看书,看看电视不是很好吗?出去干什么呀?再说外面也没什么好玩的。”说着拿起电话要告诉舅妈我不出去玩了。“妈妈我要出去玩,我要出去玩,天天待在家里闷都闷死了,还不如去外面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呢?”我撒娇起来:“妈妈让我出去吧!”“不是我不想让你出去,而是怕你着凉,到时候感冒了就糟糕了。”妈妈见我这么想去只好无奈地说:“真拿你没办法呀!”

穿衣服时,妈妈拿来了两件毛衣,一件羽绒衣,一件棉袄和一件羽绒背心。“啊!这么多衣服都要穿上呀!”我大惊失色。妈妈和蔼地说:“不是都穿,只是选几件。再说多穿几件也不是坏事,只有多穿几件才不会感冒。”没过多久衣服穿好了,我也变成了大肥猪。“干什么穿这么多,不是说穿几件就行了吗?”我生气地说。“外面冷多穿一点。”妈妈说。

我走出家门时她又开始唠叨了:“到了室外一定要把围巾戴上,不要脱衣服。”我不耐烦地说:“知道了,知道了。”等我走远了。欣欣千万别脱衣服会着凉的。”远处传来妈妈的叮嘱。我心想真是的,都知道了,还这么唠叨,总是重复说重复说,我的耳朵都要起老茧了。

几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妈妈唠叨的每一句话都是她那浓浓的爱。从中发现了母爱是妈妈的一次次的唠叨,是妈妈一次次的叮嘱,是妈妈一次次绽放的笑容。

叙事随笔篇三:角色

人生是一个绚丽的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个大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个个故事在这大舞台上上演,或喜、或忧。

缓缓地走在石子小路上,柳枝垂下来,刚刚在我的头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明亮,我看见前面有一个阿姨,戴着草帽,弯着腰,拿着扫帚缓缓地移动。可动作倒也干净、利落。广阔的天空将她显得更加渺小,周围没有什么人,她依旧用心地扫走每一个垃圾。那神情多么专注,多么仔细。是啊,这是她的角色,她努力地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

走出公园,天空又下起了毛毛细雨,我加快了步伐。突然间我看见一个警察在雨中,哦,原来是交警啊!他站得笔直,一直变换着手势,表情十分严肃、认真。调皮的雨飞过去,沾在了他的脸上,越来越多的雨,汇集在他的脸上,形成了一条条沟壑。雨顺着他的脸颊滑落,一滴,一滴 他依旧面不改色地站着,指挥着车辆的运行。我的心中泛起一股暖流,呵,他是交警,在人生的舞台上,他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

雨更大了,大颗大颗的雨让我不得不奔跑。跑回家中,将湿透了的头发擦干后,便坐在电脑前玩电脑。电话响起,我拿起电话,是妈妈的声音。妈妈说雨太大了,让我去接她,我回答说好。便关了电脑,拿了雨伞,匆忙地下楼去了。下楼找到妈妈,我帮妈妈提起东西,撑起伞,便走回了家。她是我的妈妈,我是她的女儿,帮她做事是我的义务,是我的责任。我应该做好子女的角色。

上一篇:治保部月工作总结下一篇:德育工作开展实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