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散文写作方法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叙事性散文写作方法(精选10篇)

叙事性散文写作方法 篇1

审题是写散文极其重要、极其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的好坏,直接决定全篇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考生一定要先用足够的时间对题目做一番审读、揣摩。在准确理解题意后,再构思运笔行文。这一审读、揣摩的思维过程应包括:把握题目内涵、弄清相关要求和限制范围。

题目的含义往往是比较丰富,超乎字面的,如《冻雨》 、《墙角树和孩子》 、《网》 、《乱》 等,它们绝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的“冻雨”和“网”。考生只有细细琢磨出它们的比喻义、象征义,才能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含义。审清题目含义必须紧扣题眼(题目中透露出的重点的、寓意的字眼),把握住题目中关键性的有效信息。

作文题在“要求”内容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都会作出明确的规定,考生必须把“要求”这项内容搞清楚,并且在行文中切实遵照执行。对于某些特殊性要求,虽然不在卷面上列出,但是仍然会在公开发布考场守则中提到,如“文中不可出现真实校名和姓名”等,考生也不可马虎大意。文中出现的具体校名、人名等一律要用“x ”代替。

第二,立意。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的高下实际上决定了文章的优劣。审题完毕后,考生必须选择恰当的角度,妥善确立文章的中心和主旨。具体而言,考生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叙事立意要深刻:文章要力求写出深度,不能仅仅就事论事,罗列和堆砌细节事情,作表层化或一般化地泛泛而谈,而要根据题目充分联想,找出立意深远、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着的效果。主旨立意要新颖:文章主旨贵在创新,因而立意要面向实际、张扬个性,要富于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考生既可以选择“反弹琵琶”,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也可以变换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便随之一新。立意要鲜明、集中。切不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第三,叙事。

在艺术专业考试中,叙事散文的写作手法和我们平时写的随笔式抒情散文或者议论性散文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通过叙述一个事件或者塑造一个人物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而抒情散文则偏重情感的直接抒发,基本上不需要事件或者人物为依托或者是载体。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抒情散文的语言:

母爱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时光如水,年华易逝,似水流年淡去我们多少回忆,却始终不改我们对母亲的绵绵思念。莺归燕去,春去秋来,容颜渐老,白发似雪。儿女在一天天长大,母亲却在一天天衰老。当儿女望见高堂之上的白发亲娘,他们都会投入母亲怀抱,热泪涟涟!

这是三段文字是从一篇歌颂母爱的抒情性散文上摘抄下来的,文笔优美流畅,称得上是情真意切的美文。但是在专业考试所要求的叙事散文中,这样的文字却是绝不能出现的。因为抒情散文表达情感的方式太直白,而缺少含蓄之美。叙事散文应该是通篇都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是读者对这情感的体悟却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感知到的。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胡适先生写的叙事散文《我的母亲》一文中的片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侯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一句,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这段文字向我们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润物无声的母亲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我们能够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以至于产生共鸣,从而想到我们自己的母亲,在一种感动中升华对母爱的理解,使其成为天地间一股永恒的浩然眷恋。但是,我们却没有从这质朴的文字里看到诸如“感激、怀念”等等看似直白讨巧但相对稚嫩简单的形容词。作者的那些感人的挚情都蕴涵在不加修饰的叙述性语言里,而这正是叙事散文的要求。

叙事散文往往因为其表达的情感的含蓄和克制,而显示出其与众不同的韵味。至少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就是在叙事散文中,那些隐藏于文字后面的情与思,越厚重越真挚,就越能打动读者,越能呈现出经验和事实的力量。著名作家毛姆说过:“要把散文写好,有赖于好的教养。散文和诗不同,原是一种文雅的艺术。有人说过,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我想,“教养”、“文雅”和“斯文人的谈吐”,一定是要有深厚的人生经验作为支撑的,它必定暗含着对生活和存在的独特发现,同时,它也一定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否则就不会是“文雅的艺术”了。

第四,真情。

叙事散文写作本身就应该是一件富有一定情感因素的事情,有了内心真实情感的投入,才会得到读者真诚的回应。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处,就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叙事散文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些规定和范畴,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文字,谁不为之感动呢?

在这里涉及到了一个选材的问题,我认为叙事散文的素材应该来源于我们熟悉的生活,人物和事件都应该是曾经使你产生过心灵震颤或者让你记忆深刻的,你可以在行文的时候有具体细节上的修饰和加工,但不能失去生活的本来面目。国学大师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说:“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

我们很多同学在写叙事散文的时候,用情很不老实,不是一味拔高,歌功颂德,就是情绪低落,盲目的贬低。其实这是叙事散文行文的大忌。前苏联剧作家维?罗佐夫谈自己写作的经验,他这样说:“按照自己心灵的吩咐”。我的理解是叙事散文应该注重个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和自然流露。

在采访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系主任张先的时候,他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许多人认为情感是可以编造出来的,是可以拿来随便煽情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情不是一个技巧,情也不是一个手段,情是你的一个生活内容。因为你在生活中就应该是一个有丰富的情感的人,情不是拿来伤感的,也不是拿来哗众取宠的,情是人的一种本质状态。很难想象一个对他的父母没有任何情感的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也很难想象一个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人能成为一个优秀艺术家。”

有些考生抱怨自己的阅历少,写不出那些波澜起伏、缠绵悱恻的叙事散文。我觉得那不是真正的原因,本质的原因是你对生活的观察不够。我们的好多学生,都有这么一个误解,就是人要产生感情,要表达自己的一些内心的情感,非得以一个比较大的事为依托不行。其实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很平淡很简单的,现实中没有那么多的生死离别。其实情感并不必须要很大的事件来刺激,很细微的一些小事也能表现出你丰富的情感。有很多的考生在考卷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奶奶死了就是爷爷死了,有时严重到一个考场四十多个人,几十个考生的家人去世,这是很可笑也是很可悲的事情。父母在家生活得很好,你为了考试不惜把父母写死了,你这样不尊重自己的家人,老师会怎么想呢。这实在不应该是考生再犯的低级错误”。

我想张先老师的话对我们应该怎样在叙事散文中运用自己的感情有着很重要的启示。通过对一个事件的描述,来抒发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永远是叙事散文写作中最重要的要求和任务。

第五,细节。

细节是事物的细部特征,在叙事散文写作中尤其要注重细节描写。因为细节不但是你形象思维(这是影视工作者必备的素质)的一个展现,而且往往会成为文章中的一个亮点,对刻画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性格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细节包含很多种,像人物的动作刻画,人物的神态刻画,个性化语言的刻画,当时环境的刻画,人物内在心理的描摹等等,不一而足。

在这里我重点说一下人物的动作刻画。在叙事散文中,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有一个通用的要求,就是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这里就涉及到了细节的典型性的话题。其实人物的举手投足都是细节,但并不是这些举手投足的动作都能让我们印象深刻。真正打动人心的细节是具有典型性的,但又是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比如有一篇散文写一个经济条件不允而被迫辍学的女孩子,全班同学为了这个女生送行,吃饭的时候,作者描写了这个女生夹豆腐的细节,她怎么努力都无法把豆腐夹进嘴里。这就是一个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的地方,作者把她夹豆腐的神态和对生活无能为力的感伤描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细节是刻画人物的有力武器,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才能让人物鲜活有力,性格清晰可见。

另外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细节一般采取白描的手法,鲁迅在谈到白描时这样说:“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种手法在鲁迅的文章里有着极为有力的应用,例如在《故乡》中描绘杨二嫂的形貌时,鲁迅这样写道:“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小脚伶仃的圆规。”简单的几笔勾画就把杨二嫂尖酸刻薄的形象塑造的淋漓尽致。再如刻画杨二嫂时还有这样一个动作描写“她一面忿忿的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出去了。”片言只语,将杨二嫂的自私、贪小便宜的性格刻画的神形兼备。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这里的细节描写,已经不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了。

叙事性散文写作方法 篇2

一、热爱生活——告诉学生这是“真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任何一部文学作品, 都是用不同的问题和表达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所以, 作文也是生活, 也源于生活。但有些学生, 尽管立足于生活, 也用心地去观察生活, 但为什么写起作文来还是愁眉紧锁呢?这与他们的生活范围狭小有关, 也与他们不精想细思有关。“学校——家庭”两点一线, 社会活动视野远远不够, 所以, 大多数学生的目光总是锁定在送伞、抓鱼、上树等满天飞的现象上, 至于生活中的真、善、美, 学生根本不去光顾, 试想:送伞, 雨中有真情;上树, 树上有哲理;唠叨中有父母之爱;眼神中藏世人艰辛;鄙视中含世态炎凉……想想看, 这些内容都能成为精妙的作文题材。我们只有去引导、帮助学生去发现, 他们才能做到“无限风光笔下生”, 自然, 作文也就真实有味了。

二、写好片段——告诉学生这是“精彩”

写整篇文章固然重要, 但费时较多, 因此, 若想把叙事性文章写得感人、打动他人心房, 那么常写片段是一种好方法。所谓“片段”就是文章中的一段或几小段。要求集中完整, 这对写好整篇文章是有极大帮助的。

怎样写好作文片段呢?就记叙文而言, 我觉得应这样要求学生:

1. 围绕一个中心写。内容集中完整, 不能漫无目的地游离中心。

2. 要真实。

必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观察所得, 不能脱离生活, 编造离奇的故事。

3. 要具体。写出自己所看到的或听到的情景, 不能空洞无物。

4. 要写出自己的点滴感受, 也就是要赋予片段一定的思想意义。

5. 描写景物要细腻, 刻画人物要生动、形象, 给人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写作文片段的水平, 我们以两个班为实验研究班, 结果发现, 他们的写作能力明显增强, 精彩片段不断涌出。现在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 学生不是害怕作文了, 而是喜欢作文了。如:宁波同学的《感受幸福》《把微笑带给生活》;张灿同学的《星光漫步》《藏在心中的鲜荔枝》等片段, 内容十分精彩。类似的真实具体、细腻感人的片段数不胜数。因此, 学写作文, 第一步还是从片段写作开始练笔, 它选材范围广泛, 自由灵活, 既能提高观察能力, 有话可说, 又能为写大作文积累素材, 对提升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三、运用描写——告诉学生这是“鲜活”

描写是指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摹和刻画, 使读者对描写对象有了更加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如果运用得好, 就能达到使“其面目精神, 跃然纸上, 勃勃欲生”的效果。

在实验教学中, 我们边实验边总结。比如, 训练前, 学生作文中, 经常出现类似“春天到了, 一些新芽就冒出来了”“秋天刚到, 一些黄叶就落了下来”的平庸之语。训练后, 让我们惊喜地读到“春天带来了风和日丽、带来了莺歌燕语, 一些新芽焦急而兴奋地探出头来”“秋天刚到, 一些性急的黄叶毅然回到了母亲的脚下”诸如此类的创新之句在我校学生的习作中安家落户了。可见, 要写出鲜活的好文章, 哪能与“描写” (含修辞句的运用等) 失之交臂呢?

四、与时俱进——告诉学生这是“创新”

翻开文学书籍, 追忆名人业绩, 无不闪耀着与时俱进的创新色彩。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创新;清代著名诗人画家郑板桥的《春词》是创新;当代著名作家王蒙的散文《落叶》是创新……他们的作品流传千古, 称得上是时代的真正佳作。当然, 也都富有各自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珍品, 没有个性就称不上创新。因此, 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都要鼓励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 努力追求、锐意创出新意。

这几年来, 语文作文试题多以“话题”作文为主。那么若想获得理想的分数, 学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 让自己的个性表达赢得阅卷教师的青睐。

为此, 我们在实践尝试过程中重在对叙事性散文的写作进行了全方位辅导, 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下几方面的尝试:立意的个性张扬, 选材的个性寻觅, 构思的个性探求, 语言的个性表达, 还有文题的拟定、如何写好开头或结尾等比较规范的练习, 可以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备课、讲解到合作、总结都认认真真地去尝试, 学生创作欲望很高。比如, 以“自然”为话题的作文, 我们实验班就出现了像《植物王国大罢工》《嫁不出去的白天鹅》《地球和月球的约会》等新颖的主题内容, 布局更是丰富多彩, 令人赏心悦目。

另外, 在叙事性散文写作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要用好范文, 因为恰当地运用范文不仅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思想情感方面的熏陶, 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学会一些写作技巧,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如周作人等编著的《 (中国卷) 最美的散文》和刘海涛主编的《阳光的味道》等都有值得借鉴的闪光点, 值得细细品读。还有, 教师若能给学生写些“下水文”, 再好不过了。

现实生活中所表现的喜怒哀乐是丰富多彩的, 这就需要我们富有敏锐多感的心灵, 富有聆听自然, 体察人间冷暖、洞悉世态炎凉的能力, 分美丑, 辨善恶。当然, 文章要蕴含时代色彩, 即关注焦点、热点、敏感话题。如果这样,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一定会妙笔生花, 也一定有用武之地。

浅谈叙事性散文写作教学 篇3

一、欣赏生活——告诉学生这是“真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用不同的问题和表达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所以,作文也是生活,也源于生活。如果不能认识生活和真正地感受生活,学生只能闭门造车、胡编乱造。达不到真正感人的目的。平时,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事情,积累写作素材。只有这样,才能“为有源头活水来”。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丰富的現实生活应充分走进学生的心灵,涌向学生的笔端。令人遗憾的是,较多学生对周围的一切有所感受,但认识肤浅,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缺少独到发现,对生活中的假丑恶缺少深入思考,行起文来怎么会有怦然心动、一吐为快的境界呢?为此,我们要创设条件让学生走进社会,投入生活,让他们亲近自然,亲近社会,使他们对沸腾的社会生活,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有直观的印象,深刻的了解。

另外,我还要求学生留心生活小事对心灵的触动,留意周围人们的言谈举止,并坚持在日记中记下这转瞬即逝的日常观察所得。从中我也受到启迪,作为教师,自己应当时时留心生活,欣赏生活,并把自己对生活的发现真诚地告诉学生,这样,就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不知不觉地教给学生欣赏生活的方法,促进学生去用心欣赏生活。日积月累,学生对生活的领悟就会深刻起来,信手拈来,坦诚写出,就会是原汁原味的好文章。

二、写好片段——告诉学生这是“精彩”

写整篇文章固然重要,但费时较多,因此,若想把叙事性文章写得感人、打动他人心灵,那么常写片段是一种好方法。所谓“片段”就是文章中的一段或几小段。要求集中完整,这对写好整篇文章是有极大帮助的。

怎样写好作文片段呢?就记叙文而言,我这样要求学生:

1.围绕一个中心写。内容集中完整,不能漫无目的地游离中心。

2.要真实。必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观察所得,不能脱离生活,编造离奇的故事。

3.要具体。写出自己所看到的或听到的情景,不能空洞无物。

4.要写出自己的点滴感受,也就是要赋予片段一定的思想意义。

5.描写景物要细腻,刻画人物要生动、形象,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写作文片段的水平,我以八一班和九年级两个班为实验研究班,结果发现,他们的写作能力明显增强,精彩片段不断涌出。现在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学生不是害怕作文了,而是喜欢作文了。

三、运用描写——告诉学生这是“鲜活”

描写是指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摹和刻画,使读者对描写对象有了更加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如果运用得好,就能达到使“其面目精神,跃然纸上,勃勃欲生”的效果。

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再现的环境风貌都是需要借助描写的手段进行的:“他双手叉着腰,把身子朝后一仰,眯缝着眼睛,仔细打量着光屁股、赤脚丫的小家伙,忽然爽朗地大笑起来。”这段文字就突出了人物的形态、动作和表情,能激发读者去想象,如见其人。

高尔基说:“文学家的材料,就是和文学家本人一样的人。”美国作家海明威也讲过:“作家写小说应当塑造活的人物。”叙事性散文的写作也是如此,因此,在刻画人物上要调动多种表现手法,包括从外在风貌到内心世界进行形象逼真的描写,这样才能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才能见到栩栩传神、活灵活现的鲜活人物。

至于人物的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也同样能让人物鲜明起来,让文章鲜活起来。描写的方法也类别很多,像工笔与白描、静态与动态、对比与衬托等描写手法,我们应该认真、细致地做好指导,并持之以恒地训练下去。实践证明,通过长期训练,我校大多数学生描写水平很有长进,原来空乏的句子变具体了,平庸的句子变神奇了,平淡的句子变生动了,呆板的句子变鲜活了。

四、铺展内容——告诉学生这是“充实”

考场作文经常会出现立足生活很到位,精彩片段也过得去,鲜活语言还可以,可内容充实没法提的问题。也就是说,有些学生写出的作文总是很单薄、肤浅、平淡。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没有掌握或根本不会铺展内容造成的。文章内容由单薄、肤浅到具体充实。也同样能让回忆性叙事散文感染读者。我们的毕业班就尝试了几种铺展内容的方法,仅举两例。

1.抑扬式。即在褒扬某人或某事物之前,先故意贬低的一种铺展形式。若就事写事,未必是佳作,我们不妨先“抑”一下。一次作文讲评课上,学生的作文写得很糟,可评语句句春风化雨,令其喜欢,渐渐地他的意志没有了,上进心消失了,学习成绩更惨了。我看了之后很不是滋味,而后得出,习惯于鲜花、掌声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所以最后那亮丽的观点,多种教育形式并存,才是符合时代的真正的素质教育,也就是“扬”了起来。“文似观山不喜平”,这种写法的确具有曲径通幽之妙。

2.点面式。即由个别到一般,由个体到群体的铺展方式。它能使文章的内容充实,立意更深刻。有一篇《伸出你的手》的习作用了较大的篇幅写了自己的姥姥施舍一位沿街乞讨者,强烈呼吁要人人献出一点爱,在结尾处小作者大声疾呼,在这世上有多少流落在异乡的游子,有多少一年到头吃不上一块肉的穷人,又有多少风餐露宿的打工仔……是啊,只要人人都伸出援助之手,哪怕是一毛钱,一顿饭,一件衣服,都代表你的一份爱心。请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吧!让“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段文字如果单单记叙姥姥施舍的饭菜,就显得单薄、肤浅。本文由一位施舍者联想到天下的施舍者,由一位贫寒者联想到天下所有的贫寒者,文章内容就丰厚起来,表达也就显得有力。

铺展内容的方法很多,如散点式、多角式、情景式、对比式等等。只要认真研究实践,认真指导练习,学生的写作一定会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总之,立足生活之沃土,张扬写作之个性,这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因此,在叙事性散文写作教学中,只要教师多注重细节的指导,让学生用自己独到的笔法去描述眼中独美的世界,用学生缜密的思维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学生的习作也就会在“求真、求精、求鲜、求实、求新”上表现得更好,他们在叙事性散文的写作能力上也就会不断提升并超越自我。

关于叙事散文写作技巧 篇4

叙事散文的选材要真实,尽量选取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事件。真实是散文的生命,散文一旦有矫饰虚假的感觉,就毫无价值了。考生在万不得已进行虚构时,也要让人看上去具有真实感,且能用真情打动人。

在考生熟知的大量生活素材中,最好选取属于自己亲身经历、感悟、感受最深的,并且是最能给人以感动和启发的事情,特别是那些曾经深深打动过考生本人的事情。考生要尽量地做到所选素材的典型性,要做到小中见大,小而精彩。

立意

叙事散文的立意要准确鲜明、突出重点、不偏题,要独特新颖、力求深刻,不能人云亦云。散文的立意,是通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形象表现出来的。在叙事散文中,立意体现在作品中描绘的人和事上。要准确鲜明,独特新颖,力求深刻。

细节

叙事散文的细节描写要具体生动、令人难忘,描绘人物和事件要形象深刻、栩栩如生。考生应学会让人物和事件自己说话,考生的感受应在对人物及事件精确而又生动的描绘中表达,描绘人物和事件要具体生动。

结构

叙事散文的结构要层次分明、详略得当、轻重分明、内涵突出。叙事散文与一般散文一样,在结构上是比较自由的,但也必须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一篇结构完美的散文作品,要具备两个鲜明的特征:层次清楚,轻重分明。其内涵、中心突出,详略得当,描绘适度。

语言

叙事散文的语言要叙述和描写并重,朴素而优美,准确而精炼。这就要求我们遣词用句的凝练。散文的文字运用要直接、简单,也要使文字能够传达巨大的情感空间和人生感悟。要谨记朴素而又流露着真情实感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散文是在情感中叙事,语言应力求朴素平实,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

写作方法:叙事文章过程怎么写 篇5

1)、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

例如《背影》中对而对父亲为我买橘子的整个过程做了具体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2)、几件事时,重要事件要详细描写。

例如: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⑥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3)、面要略写,点在详写。

面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点则为重点人物的刻画,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

例如:

比如《大江保卫战》中,先总写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的场景,然后由面到点着力描写了“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的感人事迹,抓住他的语言、动作等塑造了一个抗洪英雄,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例如:

散文的写作方法 篇6

四、散文写作--构思、联想、语言

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要达到这种境界,构思是关键。

构思,是作者对一篇作品的整个认识过程,从他对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到成篇的全过程。就是进入下笔阶段,也仍然在思考,再探索,再继续认识所要描写的对象,深入发掘其底蕴和内涵。这是一种复杂的、艰辛的、严肃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家人格、修养、功力的考验。由于事物间的联系是深邃而微妙的,作家要善于由表及里,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才能够从“引心”到“会心”,由“迎意”到“立意”。

构思的奥妙,不同的作家有不同发现。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构思方法。秦牧的构思方法,有人叫做“滚雪球”。他写散文,起初的感受只是一点点,如一片小雪花,随着题材的增加,体会的深入,联想的开展,那感觉一步步膨胀起来,就象滚雪球一样。这里可贵的是最初的感觉,照秦牧的话说,它是事物的“尖端”部分,最富有“特征”的部分,一旦被作家抓住,就象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肥沃的土壤里,作家用思想、感情的阳光雨露恩泽它,使它萌发成丰富的果实。这是一个核心,越滚越大,形成统一的构思。他的名篇《土地》、《社稷坛抒情》就是很好的例子。

徐迟的构思方法,叫“抓一刹那”。这“一刹那”他认为是事物的“精华”部分,最有“光彩”部分。抓住这“一刹那”,就抓住了头绪,抓住了中心,零散杂乱的材料才得以集中,才有了归宿。如他的《在湍流的涡漩中》的`创作,正反两方面的教训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总之,一篇散文的谋篇、构思,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可强求一律,更不能照猫画虎,每人应有每人的独特方法,但讲究构思,则对每一个作家而言,都是极重要的。

一篇优秀的散文,几乎难以离开联想。所谓联想,是指对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想象活动。由一事物过渡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当人们由当前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波及到另一件事物时,都离不开联想。在这种联想活动中,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更容易鲜明和突出,作者的思想认识也能不断提高和深化。一个作者的知识积累,储藏愈厚实,则对生活的感受愈敏锐,易于触类旁通,浮想联翩,文思泉涌。联想,在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回忆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联想还有助于举一反三的推理过程。特别是在散文创作及其它样式的文艺创作中,联想有着增强作品艺术魅力的功效。

散文家的灵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迁思妙得,得自长期积累。积累愈厚,愈发敏感。散文不是贵在触发吗?由此及彼是触发,对于目前所经历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既是触发,也是联想。深厚的积累,有助于触发的深化。要将“诗魂”变为诗,要从触发达到构思,还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要将许多旧经验溶化、抽象、加以重新组织,假若没有一定生活积累做凭依,想象、联想的翅膀则是飞不起来的。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作者的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有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如由水库想起水力发电机);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的类似联想(如由鲁迅想起高尔基);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如由光明想起黑暗); 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如由火想到热)。

散文的联想,总是同精细的观察、细微的描述相结合。散文的画面,首先力求真实、具体,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同时也要做到含蓄、深邃,使人读之能临境生情。作者给读者想象空间、回味余地愈大,则诗意的芬芳愈浓,这就离不开丰富而活跃的联想。 联想,实质上是观察的深化,是此时此地的观察,与彼时彼地观察的融会贯通。没有这种融会贯通,便没有感受的加深、思想的升华、诗意的结晶。如果说,精细的观察,为作者采集了丰富的矿石,那活跃的联想,则是对这些矿石的冶炼和加工。 联想不是凭着个人的闪念所得,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一个作家要想让联想的翅膀飞起来,没有广博的学识,不掌握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底蕴,没有个人的创造性和激情,没有个人爱好的广大空间,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大空间,是高飞不起来的。只能象蓬间雀那样在草稍上徘徊,而不能象大鹏那样展翅万里,海阔天空自由飞翔。

散文笔调的魅力,固然来自作家的真知、真见、真性、真情。但要将其化作文学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还必须依靠驾驭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

文采,不在于文字的花哨和刻意雕饰,而在于表情达意,朴实真挚。如堆砌词藻,就象爱美而又不善于打扮的女人一样,以为涂脂抹粉,越浓越好,花花绿绿,越艳越好,其实俗不可耐,令人见了皱眉。

散文作者,要有特别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能看到和发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事物,还需有异常严密而深厚的文字功夫。创作时,不能心浮气躁,要静下心来,挖空心思找到准确的词句,并把它们排列得能用很少的话表达较多的意思。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言简意繁”。要使语言能表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简洁地描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主要特征,让读者一下子就牢牢记住被描写人物的动作、步态和语气。

散文的语言美,作家们有不少独到精辟的见解。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散文篇幅小,容量大,行文最忌拉拉杂杂,拖泥带水,容不得老王婆裹脚布,又长又臭。简洁,并不是简境,而是简笔;笔既简,而境不简,是一种高度准确的概括力。杜牧《阿房宫赋》开头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仅仅十二字,就写出了六国王朝的覆灭。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把蜀山的树木砍光了,山顶上光秃秃的,就在这里,修建起阿房宫。短短十二个字,写出了这么丰富的历史内容,时空跨度又很大,真可谓“言简意繁”了。 潇洒,对人来说,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对散文来说,是语句变化多姿。短句,促而严;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流美洒脱。这些句式的错落而谐调的配置,自然便构成散文语言特有的简洁而潇洒的美。

散文语言的朴素美,并不排斥华丽美,两者是相对成立的。在散文作品里,我们往往看到朴素和华丽两副笔墨并用。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尽意渲染,如天边锦缎般的晚霞;该朴素的地方,轻描淡写,似清澈小溪涓涓流淌。朴素有如美女的“淡扫蛾眉”,华丽亦非丽词艳句的堆砌,而是精巧的艺术加工,不着斧凿的痕迹。但不论是朴素还是华丽,若不附属于真挚感情和崇高思想的美,就易于像无限的浮萍,变得苍白无力,流于玩弄技巧的文字游戏。

像生活的海洋一样,语言的海洋也是辽阔无边的。行文潇洒,不拘一格,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精采的叠句,智慧的警语,优美的排比,隽永的格言,风趣的谚语,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种多样艺术技巧的自如运用,将使散文创作越发清新隽永,光彩照人。期刊——《散文》

《散文》创刊于1980年1月,是我国第一家专发散文作品的纯文学刊物。创刊之初,便确立了思想上追求高格调,艺术上追求高水准的办刊宗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使得《散文》成为一份高雅纯净,独具品位的刊物,推出了包括贾平凹、赵丽宏、詹克明、李汉荣等在内的大批优秀散文作家及作品,得到了广大读者和社会的认可。

一则叙事性材料作文的写作 篇7

两个孩子得到一个橙子,他们争来争去。最终达成协议,一个孩子负责切橙子,另一个可以先选择切好的橙子。他们按照商定好的办法各自取得一半橙子,高高兴兴地拿回家去了。一个孩子回家后,把半个橙子的皮剥掉扔了,把果肉榨成汁喝。另一个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出扔了,把皮留下来磨碎,将其混在面粉里烤蛋糕吃。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审题

1.细读材料

这则材料说的是两个小孩合作分橙子,经过合作,一人得到了一半橙子,在得到橙子之后,都只用了自己需要的那部分,而把剩下的部分扔掉了,而扔掉的部分又恰好是对方需要的,这样看来,其实是很大的浪费。这是我们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那么如何确定立意呢?对于叙事性材料,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以果溯因”的方法去审题立意。

2.以果溯因

很多同学在审题的时候看到了这种浪费的结果,就围绕着资源互补,充分利用资源,或者谈各取所需等,这些道理不用说大家也都清楚,关键是从材料出发谈如何做到各取所需。

所以围绕着浪费,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做到不浪费或者造成浪费的原因是什么?有一部分同学思考到了这一点,思考的过程是对的,但是仍然没有结合材料把握住重点,有同学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解决浪费问题:

①不将肉和皮扔掉,分别榨成汁和做成面包再卖给对方(带着主观意愿去审题,游离材料之外)

②分工、合作(材料中两小孩已经通过合作分了橙子)

③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两小孩肯定是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否则不会去争抢橙子)

……

以上观点都是没有紧扣材料分析,都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经过思考,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事先的沟通交流。

二、写作重点提示

1.材料作文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点材料,可以先由材料引入观点,一下列举由材料引入观点的方式:

(1)理性分析式:两小孩都需要橙子而共分一个橙子,在平均分配之后又浪费了一部分,而浪费的部分正式对方需要的,这让我们觉得可惜和遗憾。我们由于有着共同的利益而需要合作,但合作前,彼此应该有充分的沟通交流,明白各自需要的是什么,怎么才能使各自的利益得到充分满足。

(2)假设式:倘若他们事先说明各自的想法,也许橙子就不会被浪费了,从而使整个橙子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3)设问式:两个小孩各自取走了一半橙子,并且各自只用了自己需要的那部分,其它的扔掉了,造成了浪费,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了他们没有在分橙子之前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

2.这则材料作文不容易写好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们平时积累的素材很难用到作文中去,只有关注现实生活的同学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文。下面列举一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用到的好材料:

①哥本哈根会议②建国初中非关系③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资源互补,如美国的钢材和澳大利亚的羊毛④港澳两地,“一国两制”⑤两只刺猬互相取暖的故事⑥鳄鱼和牙签鸟的故事

【佳作示例】

沟通交流促双赢

两个男孩,一个橙子,通过协议,他们满意地分配了橙子,一人一半,相等的两份,可对于自己的一半橙子,他们各利用了一部分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对于剩余的部分又都弃之不用,这不能不让人深思:这真的是完美的结局吗?

在现代社会中,合作无疑是最高效便捷的做事方式,它能让人达到各自的目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故事中的男孩在协商的情况下进行了合作,成功地分配了橙子,但都没有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最后被弃而不用的部分原本也是可能被利用的,是什么导致资源被浪费了呢?

在分橙子的过程中,看似公平协商,其实却缺乏了充分有效的沟通,两个男孩都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但却没有告诉对方,缺乏充分的沟通交流,结果没有完全得到自己可能得到的东西,浪费了资源。

这无疑启示我们:合作固然重要,但合作中有效地沟通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商场如战场的今天,商家之间的合作是必须的也是经常的,如果要实现真正的双赢,在合作前双方必定进行有效的协商交流,说出自己的需求,然后双方各取所需,物尽其用,这是十分和谐的结果。不仅在商场,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不仅关注专业是否对口,还要和应聘者进行适时有效的交流,掌握更为全面的信息,使决策更加地合理,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化。

这些无疑是沟通促进了,但现实中并不是任何事情都能获此益处。在当前环保形势日趋严峻之际,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应与发展中国家加强沟通与合作,互相帮助,维护地球母亲的健康,但双方并非如此,只是互相指责推诿,导致一系列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充分的沟通时合作的前提,只有事前充分的沟通,才能实现更好的合作,要想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向对方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下一次,当你面临类似“分橙子”的事情时,你将会怎么做呢?

【点评】这篇作文紧紧围绕“有效沟通”和“双赢”来说,中心突出。行文思路严密,首先由材料引入,提出问题,亮明观点,接着举例论证,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所举的事例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并且能够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比较充分。文章结尾也耐人寻味。唯一遗憾的是,作者的语言功力还不是很强,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使语言更具感染力。

中考作文指导:散文的写作方法 篇8

散文重在抒情,也贵在抒情。因此,如果是写人叙事,则要借事写出自己对某人的深深眷念或者对曾经岁月的悠悠情怀;如果是写景状物,则要托物抒发个人对生活或者人生的感悟。真情实感,散文之魂。

那么,散文中的“事”是如何呈现的呢?一般以两种形式呈现:1.不是牵动社会神经的大事,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丝丝小事,或曰琐事;2.即使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较为完整的一件事,也不是像写记叙文那样将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往往只撷取其中的一个或两个片段。但是,我们在写这些琐事或片段时,又一定要流泻一片真心、倾注一段真情:或尊师爱长,心绪奔腾;或恸亲伤逝,悲痛难抑;或遭逢困厄,郁愤难平;或怀乡思人,婉转缠绵。如果能将这些琐事或片段用情感的线索巧妙地组合起来的话,那就是韵味深长的散文,此之谓“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如何让情感融入散文呢?首先,面对题目,我们要搜寻自己生活中有关的人物、事件乃至画面;接着,用心过滤出其中的情感因子,即曾经使你的心弦颤动过的某一个点;最后,把这样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用形象生动的文字表现出来,让字里行间溢满绵绵情意和幽幽诗意。

当然,在对琐事或片段的叙述中,为了增加散文的情感底蕴,也要适当运用一些写作技巧:

第一,画面神化。在写人叙事散文的写作中,为了增加抒情性、文学性,往往要适当地来一点写景状物,模山范水,这就有了画面描写;而散文的画面如果没有飘逸神韵诗意的话,那就是“死”画面。试想,杜甫如果不是孤独悲秋,笔下就不会出现“萧萧”的“无边落木”;李清照如果不是“凄凄惨惨戚戚”,就不会绘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图景。因此,“画面神化”就是美景丽物与神韵诗意的融合。其神韵,是感人的情趣;其诗意,是灵动的`文字。

那么,如何使画面神化呢?概言之,即绘声绘色,描情摹态。具体言之,除了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之外,还要运用“想象掘进”法。一般来说,在开始生成画面时,也需要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但那指的是生成现实之景;而作为写景状物的散文,还要在现实景物之上加一点想象之景,而且这个想象的层次还要尽可能逐步掘进,使散文的神韵诗意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体现出来。下面举一习作《生如葱兰》中的一段话为例:

葱兰的颜色是如此的洁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只是纯粹的白。白得无畏无惧、肆无忌惮,纯粹得叫人嫉妒。她的花瓣是如此舒展,毫无保留地露出她金黄色的花蕊——像是一颗炽热的心。那滚烫的金黄啊,我真怕会溅出来。而她的花柱高高地立起,卑而不微,纤而不弱。从侧面看去,她则呈现一种拥抱的姿态——张开双臂企图把蓝天拥在怀里。

这一段话写了葱兰的颜色、花瓣和花柱三个方面,这是现实之景的主线。但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景物主线的感知上,而是借助想象不断延伸。例如作者写了葱兰的“金黄色的花蕊”,接着说“像是一颗炽热的心”,这就是展开的浅层想象;“那滚烫的金黄啊,我真怕会溅出来”,这是更深层次的想象,因为它完全是建立在一个想象“炽热”之上的。由于有了这两个层次的逐步掘进,作者对葱兰的礼赞向往的神韵就飘逸而出了。

叙事性散文 篇9

我随妈妈走进房间,她把小桌上的红绒布掀开,一台裁缝车赫然呈现在我的眼前,这个景象震慑了我,这不是三十多年前的那台裁缝车吗?怎么现在还在用?而且看起来像新的一样?

“妈?这是从前那一台裁缝车吗?”

妈妈说:“当然是从前那一台了。”

妈妈熟练的坐在缝纫机前,把裤脚翻过来,开始专心的车我裂开的裤子,我看着妈妈专注的神情,忍不住摩挲着缝纫机上优美的木质纹理,那个画面突然与时空交叠,回到童年的三合院。

当时,这一台缝纫机摆在老家的东厢房侧门边,门外就是爸爸种的一大片枣子园,妈妈忙过了养猪、耕田、晒谷、洗衣等粗重的工作后,就会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一边监看在果园里玩耍的我们。

善于女红的妈妈,其实没有什么衣料可以做衣服,她做的是把面粉袋、肥料袋车成简单的服装,或者帮我们这一群“像牛一样会武”的孩于补撕破的衫裤,以及把太大的衣服改小,把太小的衣服放大。

妈妈做衣服的工作是至关重大的,使我们虽然生活贫苦,也不至于穿破衣去上学。

不车衣服的时候,我们就会抢着在缝纫机上写功课,那是因为孩子大多而桌子太少了,抢不到缝纫机的孩子,只好拿一决木板垫膝盖,坐在门槛上写字。

有一次,我和哥哥抢缝纫机,不小心跌倒,撞在缝纫机的铁脚,在我的耳后留下一条二十几厘米的疤痕,如今还清晰可见。

我喜欢爬上枣子树,回头看妈妈坐在厢房门边车衣服,一边吃着清脆香甜的枣子,那时的妈妈青春正盛,有一种秀气而坚毅的美。由于妈妈在生活中表现的坚强,常使我觉得生活虽然贫乏素朴,心里还是无所畏惧的。

如果是星期天,我们都会赶透早去采枣子,固为清晨刚熟的枣于最是清香,晚一点就被兄弟吃光了。

妈妈是从来没有假日的,但是星期大不必准备中午的便当,她总是透早就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

坐在枣子树上,东边的太阳刚刚出来,寒冬的枣子园也变得暖烘烘的,顺着太阳的光望过去,正好看见妈妈温柔的侧脸,色彩非常印象派,线条却如一座立体派的浮雕。这时我会受到无比的感动,想着要把刚刚采摘的最好吃的枣子献给妈妈。

我跳下枣子树,把口袋里最好吃的枣子拿去给妈妈,她就会停下手边的工作,摸摸我的头说:“真乖。”然后拉开缝纫机右边的抽屉放进枣子,我瞥见抽屉里满满都是枣子,原来,哥哥弟弟早就采枣子献给妈妈了。

这使我在冬日的星期天,总是透旱就去采枣于,希望第一个把枣子送给妈妈。

有时觉得能坐在枣子树上看妈妈车衣服,生命里就有无边的幸福了。

“车好了,你穿看看。”妈妈的声音使我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妈妈忍不住笑了:“大人大种了,整天憨呆憨呆。”

关于“随笔写作”的教学叙事 篇10

那天早上,我从家里沿溪岸散步出发,顺便观察周围的物象:混浊的溪流边,漂着许多垃圾;对岸的几丛芒草荆棘边,栖息着几只白鹭,还有几只在溪面上低低地、慢慢地飞着。听说白鹭对生活环境非常挑剔,而眼前这洁白与混浊两相映衬,竟是如此和谐!再往前走一段,水被橡胶坝拦着,下游裸露出了深深的河床,厂区排污出来的浓浓腐臭飘散回旋在鼻子里。这里曾经是自己小时候的乐园啊,那滔天欢歌的白浪,那偶尔出现几个旋涡的静静绿潭!只是,这一切,已经不再。

进入课堂,为缩短彼此距离,我谈了自己与学生的缘分,又谈了自己路上的所见所感。因为对白鹭与溪水“两情相悦”情景太熟悉了,所以许多同学有了表达的冲动。而这正是有效教学的交流基础。

恰巧这一天是“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之后就是“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漫长冬季了,而且这时恰是学生刚学过的《滕王阁序》中的“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于是,我借题发挥,逗趣道:“我们该扯住这深秋的最后尾巴赶紧入题来回‘随笔’,请随我来吧。”借题发挥虽有巧合,却也能体现教学机智,用得好,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大。我先给出了一个问题:“秋,你看到或联想到什么物象、人物或情感?”我想借此涤荡彼此间的陌生,激发他们的思维与热情。学生的答案很多:有落叶枯藤、凉风寒水、流云飞霜;有黄橙橙的橘子、四处飘香的丹桂、织满石壁的爬山虎;有丰收喜悦、成熟思想、沉重生命、沧桑岁月、离苦愁绪、思亲怀乡;还有求学者、开拓者、漂泊者、打工仔、城市房奴的命运;等等。一位学生说他联想到了“一年一年地过去,岁月不断消失”。这正是我想说的。我戏谑道:“你的思想和我共鸣,我担心你也会和我一样头发早早掉光了,也可以说是提前‘进化’了。”学生大笑。我又继续说:“上周五早读时,听到一中有个班主任说,他班级的一学生在树底下发现了一只死去的松鼠并掩埋了。”学生一下子沉静了,是的,生命是珍贵的。生命的教育比写作的教育凝重得多。在生活中,如花的生命不幸凋落的情况还少吗?这堂随笔课倘若能让学生进一步去思考活着和死去的话题,会更有“诗外”价值的。而后,我们又从生命谈到了孝道,谈到北大实名制招生“被限制推荐”的第一条就是:不孝敬父母。在这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中某些渐渐涌起的浓烈情绪已经击中了很多人脆弱的心弦并引起共鸣。然后,又联想到刚学习过的《陈情表》以及《礼记》中的“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联想到自己高龄的父母,联想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忧”的古训。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后的一道课外题目:你认为直呼父母的名字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还是文明堕落的反映?

教学生写随笔,要教学生合理的联想并讲究联想的深度。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创造一种师生亲密和谐的气氛太重要了。

之后,我们一起探讨随笔的特点:随时、随地、随意和随体。随笔写法似乎没什么限制,却往往因此让学生手足无措,不知道这没有限制的“大葫芦”该如何使用。我告诉他们,我们许多情感可以像王国维先生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一样,借恰当的事物去“附着”,力求做到用心感悟(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力求写得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真实表达、个性彰显(如视角独特、联想与想象)和审美评判(立意高远、追求情趣、鲜活精美,这方面难度较大,可以先不考虑);我还告诉他们,他们曾经读过的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巴金的《小狗包弟》以及即将学到的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很好的随笔范本。为让学生砌好第一个台阶,我强调随笔应该从“有意思”写起,再慢慢过渡到“有意义”,“玩”出语文的精彩。是啊,随笔材料实在太多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名山大川清风明月,悠悠浮云款款流水,古今中外名著逸事,人生世相人情冷暖,时事纵横邻里琐事……我还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新近的事物:“翼装飞行穿越天门洞的杰布·克里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被作为战俘交换的以色列大兵沙利特、充满传奇而又个性毕露的苹果公司CEO乔布斯、中央关于文化发展繁荣的大讨论、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甚至我们县新立起来的招牌‘养生圣地’究竟应该用‘圣地’还是‘胜地’,等等。这些,都可以写入你的随笔。”

接着,我卖了个关子问他们说:“吃过瓜子吗?”这个问题太出乎意料,大家都笑了。学生开始分享自己吃瓜子的经历,有的学生为了展现个性,谈论的话题逐渐有了深度,比如有学生谈到母亲为自己剥小瓜子时自己体会到的一种浓浓之爱。我故意急急地说:“你就说剥瓜子的细节,说母亲的眼神、动作、言语。”这些,对于写人物的随笔来说太重要了。我又告诉学生:“爱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平常与非常都在你那冷静而真实的叙述中。如果能把几个镜头连在一起,再加入适当的景物和个性感觉,就是一篇很不错的随笔了。”我努力让学生知道写随笔真的不难,当然随笔的成功不是朝夕可得的,需要不断的揣摩与提炼。为能从感性去“消化”这吃瓜子中的“意思”,我让学生当场读丰子恺的《吃瓜子》片断,看作者如何写细、如何联想、如何做到生动形象。

关于“随笔写作”,学生在课堂那特定的时间会学到一些基本的方法,但只有让他们在课后细细体味才能“得乎其中”走出一片天地,语文的“玩”就是这样一个积累、尝试和超越的过程。鉴于此,我推荐学生再阅读梁实秋的《下棋》。

“文章切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这堂随笔教学,我希望让他们学会只眼独具,再细心“编织”而能独出机杼,进而收获独到之见。学生很聪明,但是我担心他们的惰性和躁性。教学除了鼓励,也要鞭策,他们如果能有所感悟并愿意尝试,那就如播撒的种子开始萌芽了,而这之后的成长得注重“肥、水、保、管、工”了。最后,我把自己写的一篇小随笔《写在长寿边上》发给他们,试图告诉他们如何在众人的共同认知中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化思考。班级的任课教师谢老师说我很勇敢。其实,不是我勇敢,而是学生喜欢看自己身边尤其是自己老师的文章,而且因其亲切更愿意借鉴和尝试。我想,只要有助于教学相长,这样的“勇敢”是值得的。

这样的课,随意且随性,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紧跟学生的思维。这一堂课很难说教给了学生什么,但至少给了他们一个“游戏”的引子,至于更丰富、更艰难的“玩”法,只能鼓励学生自己去积累与尝试了。

上一篇:形容语气的词语下一篇:联系群众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