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疗养员护理安全管理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老年残疾人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社会群体。随着我国老年残疾人数量增加和家庭资源缩减,老年残疾人养老将成为很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结合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需求,机构养老服务将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构建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需要从服务供给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入手,建立政府、养老机构、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为老年残疾人提供多样化服务的体系网络。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老年疗养员护理安全管理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老年疗养员护理安全管理论文 篇1:

离退休老干部疗养期间意外伤害原因分析与防护体会

摘要:2006年5月—2011年6月我科接收军队老年疗养员共3880余人次,发生意外伤害事件17起,发生率为4.4‰。意外伤害的类型包括行走中跌伤12例、行走中撞伤2例、夜间睡觉起夜时不慎从床上摔下致伤2例、乘车时车门挤压伤1例。疗养员发生意外伤害事件的原因主要有年龄因素、环境因素、护理因素、疾病因素和外界干扰因素。预防疗养员意外伤害事件发生要注重加强对老年疗养员入院时的健康教育、加强疗养环境的安全管理、加强对重点疗养员的管理和加强医护人员对意外伤害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反应能力。

关键词:疗养 伤害原因分析 防护体会

2006年5月—2011年6月,我科共接收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疗养3880余人次,发生意外伤害事件17起,发生率为4.4‰。本文对离退休老干部疗养期间发生意外伤害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疗养护理工作中如何预防疗养员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疗养员一般资料。3880名疗养员均为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男1988人,女1852人。年龄65岁—97岁,平均(79.6±7.4)岁。发生意外伤害的疗养员男12人,女5人。年龄74岁—83岁,平均(78.4±2.9)岁。17名疗养员中4人为保健疗养,13人为疾病康复疗养。

1.2 意外伤害的类型。行走中跌伤12例,其中:骨折7例(股骨胫骨折1例,髌骨骨折1例,小腿胫腓骨骨折1例,腓骨小头骨折1例,前臂骨折2例,腰椎压缩性骨折1例),皮肤软组织挫裂伤5例。行走中撞伤2例(致头顶部血肿与面部软组织挫裂伤各1例)。夜间睡觉起夜时不慎从床上摔下致伤2例(腰椎压缩性骨折1例,右手腕部舟状骨骨折1例)。上车时车门挤压伤1例(致右手小指指骨骨折)。

1.3 意外伤害事件发生后的处置与转归。疗养员发生意外伤害事件后均被立即送到我院急诊室进行处置。行相关部位的X放射线检查或CT检查,同时做心电图与血常规化验。骨折疗养员收入我院骨科进行骨折部位的复位与固定。发生皮肤与肌肉软组织挫裂伤的患者在急诊室进行清创缝合,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适当给予抗生素口服。有三位骨折疗养员因病情较重需要手术治疗被送往北京而中断疗养,其它14位疗养员均在院疗养期满后顺利返回原单位。

2 疗养员发生意外伤害事件的原因分析

我们通过对这17位疗养员在我院疗养期间发生的意外伤害事件,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2.1 年龄生理因素。17位在我院疗养发生意外伤害事件的疗养员均为老年人。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包括行动迟缓、视力差、反应能力低下等,是发生意外伤害事件的主要原因。老年人骨质疏松,一旦跌倒,很容易发生受力部位骨折。有人统计了老年人跌倒摔伤的危险因素多达130种[1,2],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老年人各个系统、器官生理机能的退化导致老年人的平衡能力下降、下肢的肌力减退、反应时变慢、视力下降和整体活动能力降低等。

2.2 环境因素。疗养员来到我院疗养,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房间设施陌生、住房周围环境陌生、人员陌生。特别是对楼房及周边的阶梯不熟悉,很容易在上下阶梯时踩空跌倒。本文17例有14例是在行走过程中发生意外跌倒或撞伤,都有对环境不熟悉的因素。

2.3 护理因素。护理工作不细、入院时的安全介绍不到位、对重点疗养员缺乏有效的护理管理也容易导致疗养员发生意外伤害事件。尤其在暑期,由于护理人手不足,忽略了对于高龄、行动不便的疗养员外出时的关照护理,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事件。

2.4 疾病因素。老年人常罹患各种老年性疾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神经系统的病变等常出现头晕、行走不稳,容易摔倒。四肢、关节部位的疾病也容易导致老年人意外跌伤。老年男性疗养员还常合并前列腺肥大等疾患,起夜次数较多,如有不慎容易发生坠床而出现意外伤害事件。

2.5 外界干扰因素。我们发现,在14例行走过程中发生意外跌倒或撞伤的疗养员有11例是在与他人交谈行进时发生的,占到近80%。在与他人交谈时,疗养员的注意力集中在交谈的话题上,对于脚下路面的状况失去警惕,易致跌伤。另外3例也是在行进时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而转移了对路面状况的关注,导致跌伤。

3 预防疗养员意外伤害事件发生的护理工作体会

3.1 加强对老年疗养员入院时的健康教育。对新入院疗养员进行安全教育是预防疗养员发生意外伤害事件的重要措施。我科非常重视对新入院疗养员开展安全健康教育。在每一期疗养员入院时都要召开疗养员集体见面会。在见面会上,由科室主任讲解疗养注意事项,特别强调老年人意外伤害事件的预防办法。要求每一位责任护士进房间对自己负责的疗养员讲解疗养安全知识,包括房间基本设施的使用方法、卫生洗漱間防跌倒的安全注意事项、住房周边环境介绍、意外伤害的预防措施等。

3.2 加强疗养环境的安全管理。疗养环境人性化安全管理是预防疗养员发生意外伤害事件的有效方法。疗养环境人性化安全管理主要指的是在疗养员生活、活动的场所设置明确、易懂的提示标识,以减少疗养员因为不熟悉环境可能造成的意外伤害。如在大门的透明玻璃上为了防止撞伤贴上醒目的提示条;在各处上下阶梯的阶梯面也贴上醒目的提示条,防止踩空跌伤。对疗养员散步的道路进行整修,并有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保养,保持路面的平整。对于不适合老年人散步、行走的小路贴上告示牌,提醒疗养员在这些场所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这些措施强化了疗养环境的安全性,对于预防疗养员发生意外伤害事件起到了良好作用。

3.3 加强对重点疗养员的护理管理。对年龄偏大、患老年基础疾病较多的疗养员重点管理、加强护理工作的力度是预防疗养员发生意外伤害事件的必要手段。据统计,跌倒致伤是老年人意外伤害引起死亡的首位原因[3],老年人意外死亡中2/3是由跌倒引起。75岁以上老年人意外死亡中因跌倒导致死亡占70%[4]。因此,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关心和照顾,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患老年性基础疾病较多的疗养员加强护理管理,防止在疗养期间跌倒致伤是我们护理工作的重点。在房间的安排上,尽量把他们安排在一楼靠近护理站的位置,一是减少了上下楼梯,二是有利于护理管理。在他们外出参加景观活动时,把他们集中在一起,安排专人带队随行照顾。

3.4 加强对意外伤害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反应能力。一旦发生疗养员意外伤害事件,医护人员应该积极、有效、正确地进行处置。全体医护人员都要熟知意外伤害事件发生后的处置流程,及时报告科室主任与护士长,并在第一时间赶往意外伤害事件的出事现场,积极组织救治。对于病情较重、行走困难的伤者要及时与急诊中心联系,派急诊科医生与救护车到场参与救治工作。对于需要住院治疗的伤者尽快安排住院治疗。

总之,疗养员发生意外伤害事件与多种因素有关。针对这些相关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预防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是疗养院保证疗养员生命安全、确保疗养任务顺利完成的必要手段。一旦发生疗养员的意外伤害事件,医护人员要积极组织救治,协同相关科室共同完成救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Greeg EW, Pereira MA, Caspersen CJ.Physical activity, falls, and fracturs among older adults : A review of the epidemiologic evidence.J Am Geriatr Soc, 2000,48(8):883-893

[2] Rubenstein LZ, Josephson KR.The epidemiology of falls and syncope.Clin Geriatr Med, 2002,18(2):141—158

[3] 邱继标.老年人引起跌倒因素与预防对策[J].中国保健,2007,15(6):72—73

[4] 覃朝晖,于普林,等.老年人跌倒研究的现状及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9):711-714

作者:杜春艳 高妍妍 赵辉 苏志新

老年疗养员护理安全管理论文 篇2:

我国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探索

摘要: 老年残疾人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社会群体。随着我国老年残疾人数量增加和家庭资源缩减,老年残疾人养老将成为很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结合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需求,机构养老服务将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构建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需要从服务供给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入手,建立政府、养老机构、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为老年残疾人提供多样化服务的体系网络。

关键词: 机构养老; 老年残疾人; 服务体系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需求

随着1999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明显加快。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占总人口的143%,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 273万人;至2025年以前,我国高龄老年人口还将保持年均100万的增长态势。[1]包括高龄老人在内的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也使老年残疾人口数迅速增加。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残疾人口有4 416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比重的5324%,占全部老年人口比重的3088%,可见老年残疾人口数量还是相当庞大。[2]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以及“老年残疾”的现实使我国在解决养老问题过程中面临着严峻挑战。伴随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家庭功能的弱化,老年残疾人获得家庭成员照料的资源在不断减少,对社会养老服务特别是机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加。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包括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具有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养老服务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服务专业化、居住环境好、有无障碍设计设施、休闲时间多、集体生活能排解孤独、减轻子女照顾负担、符合老人独立生活的尊严,甚至有再婚选择的可能。[3]它更适合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的选择。从社会福利角度看,解决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是国家和社会为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提供的直接福利,是社会福利中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和体现公民权的福利提供。

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是社会福利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老年残疾人生活质量的具体措施。从服务需求角度看,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需求量庞大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致残的机率增加。一旦老年人患有残疾,极有可能会丧失部分或全部正常活动能力,成为半失能、失能老人。由于老年残疾人同时具有“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双重特征以及家庭照料资源的萎缩和老年残疾人数量庞大,机构养老服务更能满足老年残疾人特别是高龄老年残疾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需求层次不同

老年残疾人对于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具有层次性。这主要是因为老年残疾人的经济收入、家庭成员、职业、性格、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他们对于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不同。只有在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下,建立不同类型和功能的养老机构,再由它们提供具有特色的机构养老服务,才能保证老年残疾人养老福利的普惠性得以体现。

(三)需求内容丰富

老年残疾人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群体,它是老年人和残疾人两个群体的交叉重合点,同时具有老年人群体和残疾人群体的相应特征和需求[4]。例如,老年人群体有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医疗康复护理、养老、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求,残疾人群体有医疗康复、社会认同、就业、生活服务、辅助器具、文化娱乐、心理服务等方面的需求。

二、我国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的基本内容

随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我国老年残疾人数量不断增加,老年残疾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老年残疾人群体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群体,既具有老年人的需求,又具有残疾人的需求。机构养老服务更能满足老年残疾人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长期以来,我国机构养老服务主要是由公办养老机构向城镇“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老人提供生活照料。虽然在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背景下,机构养老服务扩大了服务对象的范围,增加了服务供给的主体,但是现阶段我国机构养老服务还存在服务内容较为单一、服务水平不高、服务主体参与积极性较低等问题。因此,为了满足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使他们能够过上快乐、幸福的晚年生活,应进一步明确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的基本内容。

(一)生活照料

这是机构养老服务最基本和传统的一项服务内容。主要是照顾老年残疾人的生活起居,提供吃、穿、住、行等方面的服务,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让他们吃得健康营养、穿得干净整洁、住得温馨舒服、行得方便安全。例如,根据老年残疾人的身体状况、营养均衡和安全的原则提供饮食;设计无障碍、温馨、干净的居住环境。

(二)医疗康复护理

这是老年残疾人一项重要的养老服务需求。健康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老年残疾人身受“年老”和“残疾”带来的健康困扰,存在正常活动功能障碍,这直接影响到了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选择机构养老方式的老年残疾人迫切希望能够在养老机构接受全面、有效、优质、专业的医疗康复护理服务。例如,辅助肢体残疾的老年人进行康复训练;为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老年残疾人定期检测血糖和血压,并提醒其按时用药;为患有中风的老年残疾人每天进行背部和足部的按摩。

(三)文化娱乐体育活动

除了生活照料和医疗康复护理服务的需求外,老年人还有精神文化生活的服务需求。老年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和与家远离的现实状况,让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残疾人产生了孤独、寂寞、无用、烦躁、抑郁等消极心理。鼓励老年残疾人积极参与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他们转移注意力,摆脱消极的情绪,改善身体健康状况,逐渐融入养老机构的生活。为此,养老机构应提供室内和室外的活动场所。例如,开设阅览室,为老年残疾人提供书籍、报刊等;设置音乐室并组织合唱队,让老年残疾人通过音乐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开设室外活动场所,可供老年残疾人进行散步、晒太阳、做操等室外活动。

(四)精神慰藉

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老年人普遍产生失落和自我价值否定的心理,而再由老年人变为老年残疾人,无疑是雪上加霜,这时他们迫切需要得到精神慰藉,以便重新融入社会。这里的“精神慰藉”既包括养老机构提供的心理服务,也包括家庭的亲情滋养和社会的心理支持。例如,倡导情感型服务,开展专门的心理课程培训,培养具有耐心、细心、专心、爱心、用心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家庭成员应经常探望或打电话问候,在重阳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时,应与老年残疾人一起度过;社会工作者或志愿者应经常去养老机构探望或开展活动,让老年残疾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五)能力发掘

认同老年残疾人的能力有利于加强其自信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提高他们在养老机构的生活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机能衰退,老年人会感觉到力不从心,逐渐会产生“老了无用”或“老了成为负担”想法。而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残疾人,这种想法会更加强烈,他们会认为晚年生活是一种煎熬,等待着“油尽灯枯”。要保证老年残疾人在养老机构快乐、幸福地生活,必须转变其观念。Saleebey认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包括体验、个人品德、天赋、感悟、故事、灵性、意义和社区资源[5]。因此,不要用“问题”眼光看待老年残疾人群体,应从“优势”角度看待这一群体。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应发掘老年残疾人的优势,激发他们的潜能,发挥其真正能力,让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例如,具有唱歌天赋的老年残疾人可以教授院友唱歌;具有书法绘画才能的老年残疾人可以教授院友书法绘画;为有种植爱好和经验的老年残疾人开辟一块空地或种植箱,种上蔬菜或花卉,将采摘的蔬菜或鲜花与院友分享。

三、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我国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目标是按照老年残疾人的需求提供服务,构建一个政府、养老机构、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网络,以实现老年残疾人老有所养、老有所护、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包括服务供给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6],其中服务供给体系包括服务供给主体和服务供给内容。服务供给主体主要有政府、养老机构、家庭和社会,服务供给内容包括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护理、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精神慰藉和能力发掘。而服务保障体系[6]包括制度保障、资金保障、人员保障和基础环境保障。具体的框架如图1所示。

在设计了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框架后,本文主要从政府、养老机构、家庭、社会等四个主体出发,提出构建我国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路径。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是公共物品的最大提供者,也是向老年残疾人提供社会福利的主要实施者。老年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尤其需要发挥好政府在机构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政府有责任为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制度保障。从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国家至今,国家逐渐开始意识到机构养老服务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性。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全国老龄委、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促进了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但是在此进程中,还存在制度欠缺、“制度形式化创新”①等问题。因此,这里的“制度保障”不仅是要从数量上保障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的制度完善,还需要从质量上保障制度的有效性。具体来说,政府应加强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进一步完善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的相关制度,出台专门的机构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将老年残疾人机构服务的相关内容写入其中;要尽快制定《老年人长期疗养保险法》,为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残疾人提供服务、现金等帮助,以增进老年残疾人健康和减轻其家庭负担;加快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建设,针对服务需求评估、服务安全管理、服务规范、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服务设施建设等内容制定相应的标准;在目前针对养老服务业的投融资、土地供应、税收优惠等现行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部门之间的合作和资源,以加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性,促进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其次,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提高政府对养老机构投保责任保险的补贴比例以吸引养老机构投保,从而降低养老机构接收老年残疾人的风险,而不至于将老年残疾人拒之门外;为培养更多养老护理人员为老年残疾人提供专业服务,应免费或低收费为养老机构培训护理人员,鼓励他们报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考试并获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加快养老机构数量和质量的建设,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以解决目前一些地方所出现的“公办养老机构排不上队,民办养老机构不愿上”的情况。国外养老机构的发展趋势是“公退民进” [7]157,结合我国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发现护理型民办养老机构是未来向老年残疾人提供养老服务的重要主体。为使护理型民办养老机构能够满足老年残疾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政府应加大对护理型民办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通过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床位补贴、服务补贴等方式支持其发展,并将护理型养老机构再进一步细分,即免费型、成本型和收费型,以满足不同经济状况老年残疾人的机构养老需求。

最后,政府应为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基础环境,通过公益广告、宣传小册等形式宣传孝道文化,对公民进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倡导家庭成员要相互帮助、关心和支持,鼓励和支持慈善公益组织参与,发展更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到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中。

(二)发挥养老机构主体作用

养老机构是为老年残疾人提供机构养老服务的载体,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老年残疾人在养老机构的服务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未来养老机构的发展趋势是公办养老机构逐渐减少,民办养老机构日益增多。对于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残疾人来说,护理型民办养老机构是其较合适的选择。而现阶段我国护理型养老服务明显不足,据民政部统计,目前护理型床位在养老床位中的比例不足20%,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全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基本状况调查(2008)”的数据显示,中国民办养老机构中仅有114%的以提供“康复护理服务”为主。[7]165因此,应大力促进此类养老机构的发展。首先,应明确养老机构的功能或类型定位。结合老年残疾人的机构养老服务需求,护理型养老机构更能满足其需要。其次,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促进护理型养老机构的发展。就硬件来说,护理型养老机构应加强环境和设施的建设。干净、整洁、温馨、安全、舒适、方便是老年残疾人对于养老机构环境的基本要求。养老机构应根据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提供符合老年残疾人居住条件的住房,并配备适合老年残疾人安全保护要求的设施、设备及用具;设置室内和室外活动空间,开设心理咨询室,更新医疗康复设备。就软件而言,护理型养老机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如安全、消防、档案、财务、人员、薪酬等规章制度,制定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和收费依据以及工作流程,并予以公开;加强对医疗护理人员和管理经营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要求员工持证上岗,向员工倡导情感型服务,提高员工职业满意度和自豪感,稳定员工队伍。

(三)发挥家庭基础作用

中国人对“家”有着特殊的情结,对于老年残疾人来说,更需要家庭从经济和情感上予以支持,发挥家庭在机构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作用。老年残疾人群体具有老年人群体和残疾人群体相应的特征和需求,像视力残疾老年人、智力残疾老年人、精神残疾老年人等会比正常老年人更需要得到专业护理和照顾。而在目前家庭功能弱化的背景下,大部分家庭成员没有空余时间和精力照顾,也缺乏专业医疗和护理的知识。为了使老年残疾人能够安享晚年,机构养老是一种较为合适的养老方式选择。当然,是否选择机构养老服务方式,应首先遵循老年残疾人的意愿,如果他们愿意,家庭成员还应从经济上给予支持,为他们提供经济保障。另外,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也必不可少。老年残疾人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入住陌生的养老机构,难免会产生害怕、孤独、寂寞、失落、烦躁等消极心理情绪。这时特别需要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情感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入住养老机构,并不是嫌弃他们,认为他们是家庭的负担和包袱,而是换一个环境,让他们接受更好、更专业的照顾和护理,使他们能够安享晚年。最后,还需要在家庭内部进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道德教育,营造感恩孝顺的家庭氛围,使青少年在敬老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形成自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行为。

(四)发挥社会支持作用

实际上,随着我国老年残疾人数量迅速增加,机构养老将成为一个有前景的庞大产业。社会力量如企业投资举办养老机构,并打造出一批品牌民办养老机构,将会带来双赢效益,既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还能为老年残疾人社会福利做出贡献。除了企业的参与,公益慈善组织举办非营利社会福利机构也十分重要,有利于为低收入或无收入的空巢老年残疾人提供机构养老服务。另外,社会慈善公益组织、老年人协会、社会工作团体、志愿者组织、医疗机构、新闻媒体等也应在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如提供资金、知识、人员、服务、舆论支持等,以使这些社会资源能充分运用到推动老年残疾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中。

①制度形式化创新是指政府各职能部门纷纷从不同角度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并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但这些政策大多数相似,或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或与中央出台的政策内容相似,而内容上并无创新。出台的政策很多,但真正有用、可操作、能发挥实际效用的很少,达不到政策出台的目的。

[1]吴玉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新闻发布稿[EB/OL]. [2014-12-20].http://www.cncaprc.gov.cn/jianghua/22341.jhtml.

[2]中国发布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4-12-20]. http://www.gov.cn/jrzg/2007-05/28/content_628517.htm.

[3]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31—38.

[4]杨立雄,兰花.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01.

[5]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02.

[6]温海红,等.陕西省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分析及其体系构建——基于西安市的调查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34—139.

[7]吴玉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文字编辑:徐朝科责任校对:王香丽)

作者:田钰燕

老年疗养员护理安全管理论文 篇3:

门诊输液室老年患者的优质服务

关键词 门诊 老年患者 优质服务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47

门诊作为医院对外服务的窗口,其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声誉和医院的品牌,门诊输液室是门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形象。因此,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护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我科接诊的患者中85%为老年患者,尤其在季节交换和冬季时老年患者更多。因此,何更好地为老年患者服务,提供方便快捷、温馨舒适的就医条件成为我科的护理服务重点。

我科更新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护理流程,营造宽松的就医环境、从生理到心理给予患者温馨、舒适、周到的人性化服务。从细微之处入手,为老年患者提供人性化优质服务。同时改变了护理服务理念,提升了护理内涵,提高了服务质量。在门诊输液室中合理开展人性化优质服务,促进了老年患者疾病的转归及健康恢复,护理服务满意度不断提升,就诊人数增加,经济效益也得到提高。同时也达到了我们的最终目标,那就是只有做到“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才能让群众满意。

提供良好的输液环境

针对老年患者怕冷的问题我院输液室配备了空调,制作了小毛毯;在卫生间设置了醒目的标识牌及各种温馨提示,防止患者滑倒;免费提供热水,一次性水杯,方便患者喝药;提供健康教育读本、报纸、播放电视节目等。注意保持输液室清洁、安静,床单的整洁,墙壁悬挂设计精美的卫生宣传栏,走廊放置绿色植物,强调外在的人文气氛,营造温馨的输液环境。并在楼道内摆放花草,为患者提供一个绿色的环境,使患者有一种温馨感、亲切感和家庭感。

注重护士形象

在医疗工作中,护士的工作态度和形象对护理对象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需求以及对医疗质量要求的提高,礼仪已成为代表医院文化、促进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我科定期进行礼仪方面的理论培训,参加全院的护理礼仪大赛,在工作中要求护士挂牌服务,衣帽整洁,仪表大方,端庄。用温暖的话语,优美的姿态,亲切的表情,减轻就医的恐慌,为患者提供温馨的服务。

提高技术操作水平

由于老年人皮下脂肪减少,末梢血管纤维缺乏弹性,硬而脆,血管活动度大,穿刺易滑动,造成穿刺困难[3]。因此选择5.5号输液器,既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又保护静脉,更适合于长期治疗的老年患者[4]。在冬季,因周围温度低,致静脉痉挛而充盈不良,造成穿刺困难,可先给予局部热敷,血管充盈后,再行穿刺[5]。对输液时间长,穿刺部位容易发生跑针的用胶带固定,避免出现漏液。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原则进行配药,尽量缩短操作时间,药物宜现配现用。对穿刺失败的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失败的原因,提高穿刺成功率。

合理安排班次

门诊输液患者因为随时性和不确定性,很难计划安排上班人员。根据季节变化、疾病流行特点、人们的生活规律,实行了弹性排班,从客观上解决高峰期患者等待输液时间长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增设机动班,遇特殊情况或节假日,输液患者多时,随时通知机动班人员到院加班以缓解输液压力,缩短患者等候时间。门诊患者的输液主要集中在上午,因此上午的工作量最大,而老年患者体弱多病,不能等待太长的时间。鉴于这种种情况,我科灵活安排上班人次,大部分人在上午工作,减少下午上班人次。另外,在工作中总解科学的操作流程,运用标准化的操作手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操作。通过合理的工作流程,缩短了患者等待的时间,提供了快捷、优质的服务。

注重心理护理

在短期内建立信任是做好门诊护理的基础,而掌握患者的心理则是门诊护理工作的关键[6]。门诊就医的老年患者、病情复杂;年龄、性别、性格、文化程度、社会背景和对疾病态度各不相同。尤其是老年患者大多患有慢性病,由于成年的疾病的折磨,容易产生急躁、易怒、悲观、孤独等心理问题。因此护理人员要学会换位思考,多替患者考虑,细心观察每位患者的性格,心理,运用不同的交流方式,为患者介绍使用的药物名称、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及我们的工作流程等。用亲切,柔和的语气进行沟通,耐心细致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还可以采用肢体语言进行安慰,如拍背、拉手等。

开展健康宣教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7]。医护人员通过丰富的理论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为群众提供比较全面、广泛、方便、有效的知识和服务,让每一个患者具体接受到所需的保健、康复知识。门诊输液患者病情一般较轻,在医院停留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健康宣教内容要十分精练,因此护士在执行各项护理工作时,根据患者的病情,边实施操作边讲解与疾病有关的健康宣教内容,易于患者接受和记忆,使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护理。另外,输液时通过电视对患者进行宣传,既减轻了老年患者在输液时的寂寞感,又起到了宣教的作用。

加强安全管理

门诊输液患者病种杂,人数多,周转快,而护士的工作量大,输液繁忙时人手不够,保证患者输液过程中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严格交接班制度,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加强巡视,及时发现药物是否外渗、是否回血堵塞针头、检查针头是否移位或滑脱及输液反应,告知患者不要自行调整输液滴速,说明其危害性。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发现输液反应如果有不适立即减慢输液速度,测量血压、脉搏,同时通知医生到治疗室进行处理,护士给予配合,尽快消除患者的不适感。针对老年人血管的特点,在拔针后按压时间一般为5~6分,才能有效地防止皮下出血,因此嘱咐患者延长按压时间,防止出现青紫现象。

讨论

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一方面,从细节入手,全方位的为老年患者提供最方便、最温馨的服务,明显提高了老年输液患者的身心舒适程度,通过问卷调查,患者满意率达到90%,就诊人次较以往大幅增加,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改变了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由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因此我们提倡温馨舒适的优质护理理念,把三好一满意活动落到实处,同时也大大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和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白小芳.浅析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对疾病转归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0,8(6):143-144.

2 韩小娟,王红梅.护理礼仪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案[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2):18-19.

3 张盼花,周爱杰,史彦敏.老年患者输液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7,4(6):7.

4 罗娅,刘钰.老年患者适宜输液器型号的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6,20(4):42.

5 郭建林,叶虹,姚莉君.输液室护士对老年患者静脉注射成功的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17(3):30.

6 田秀荣,西仁古力·托乎尼牙孜,田秀云.浅谈门诊护理中的人性化服务[J].新疆医学,2008(38):137-138.

7 赵威丽.浅谈护理健康教育有关问题概述[J].中国社区医学,2007,5(1):31-32.

作者:桑宁

上一篇:各类演讲材料下一篇:公司三八节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