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年人生活调查报告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老年人生活调查报告(共10篇)

关于老年人生活调查报告 篇1

如今老龄化已成为世界人口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并日趋严重。克拉玛依市也是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种各样围绕老年生活的问题也接踵而至。但是对于老年人群这个弱势群体,很多人不甚了解。没有对他们生活状况的了解与认知,又何来解决其生活问题的方法?

本课题将通过对我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尤其是精神状态的研究,使大家对其有更直观、更客观的了解,并为老年人工作做些贡献。

二、我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1、物质生活方面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的老年人退休金在1000元以上,还有的有2000元以上的收入,另外,大部分老年人有医疗保障。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老人们也表示待遇一年比一年好,这表明,我市老年人的物质待遇总体还是好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存在的一些问题:生活有困难的老人基本上有社会保障,但还存在着一部分“边缘老人”,核算起来生活水平还高于低保条件,但却由于本人或家庭成员疾病、天灾人祸等一些原因致使其家庭生活水平很低。

医疗保障问题突出。老年人普遍反映:虽然有医疗保障,但还是怕生病,现有的医疗保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2、精神生活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精神生活在老年人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老年精神生活有许多闪光之处:有享受生活的;有学习不怠的;有发挥余热的;有钟情文体娱乐的,内容之丰富,“日程”之繁忙,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你的身边有着一群充满活力的银发人群,清晨世纪公园及社区里有他们锻炼的身姿,傍晚广场上有他们娱乐的背影,原来老年人的生活也可以如此多彩,原来老年人对生活也怀有如此的热情,甚至比起年轻人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本次调查显示,有82.3%的老年人养有花或其他植物,有59.7%的老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40.3%的老人经常下棋,有36.4%的老人经常读书,有34.5%的老人学习书法和绘画,有21.5%的人参加过老年协会,有三四成左右的人参加过老年大学的学习。还有许多老年人热心参加社会活动,希望发挥“余热”,老有所为。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虽然我们发现部分老年人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安度晚年生活,他们经常与家人、邻居、朋友打交道,经常参加各种活动,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精神生活,但很多老年人做不到这点,在这方面,他们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社会交往能力弱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需要有社会交往的能力。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一半老年人经常与邻居等其他人群交往,一些老人除了和自己的家人接触之外,不与任何人交流,这很容易使他们孤独,从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这就说明,我市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待加强。

2、极少参与社区活动

在我们调查的82位老人中,60-70岁的老人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的有23%,一般性的有26%,偶尔参与社区活动的有32%,从不参与社区活动的有19%;70以上的老人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的有9%,一般性的有30%,偶尔参与社区活动的有35%,从不参与社区活动的有26%。当我们问及老年人ZUI愿意活动的场所时只有14%的老人表示愿意呆在社区活动场所,而有些老人甚至连社区活动中心在哪儿都不知道。还有一些老人提出社区办的老年人活动太少,而且比较形式化,希望能多办一些适合老年人的定期的社区活动,并希望有关部门能拨款用于购买老年人专用的活动设备。

3、子女的关怀不够细致

本次调查显示,有67.4%的老人表示,子女对他们是尊重和关心的,其中有四成的老人认为子女对他们非常尊重和关心。有17.8%的家庭关系一般,只有14.8%的老人认为家庭关系不和睦。约有六成的老人表示,女儿对他们的关心应该更细致、周到一些。

在本次调查的家庭中,几乎所有的老人表示,希望有子女陪在身边,并希望不在家中住的子女能“常回家看看”。由此可见,子女是老年人的依靠,他们希望子女能善待他们,多和他们交流和沟通。然而,绝大多数老人都承认与子女存在“代沟”问题。老年人的子女大都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与父母的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代沟”会越来越深。调查结果显示,在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方面,只有30.4%的家庭做到完全开诚布公,有47.7%的家庭会有一定的交流和商量,剩下有11.9%的家庭各行其是,互不干扰。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就很难感受到来自子女的那份温暖。

4、缺乏继续工作的机会

根据我们的问卷结果,有88%的老人退休后不再继续为社会工作,难道这些老人都不具备工作能力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只有6-8%的老人表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满意。也就是说余下的90%的退休老人并不是只能看看电视,打打牌,他们中的大多数尚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而且其中也有不少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几十年工作经验的。

一方面,从老年人自身的角度来看,一些老年人表示退休后在家不知道干什么,精神也很空虚,而造成他们精神空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退休后的他们失掉了生活的目标和重心。他们中有不少有继续工作的能力和意愿,但却没有很好的机会让他们为社会作贡献。于是他们只好转而靠打麻将、看电视来消磨时光,有的老年人甚至认为自己老了,没有价值了,是家庭的累赘,这样的生活怎能不乏味,不空虚呢?

另一方面,眼下几乎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人才短缺问题,仅仅由于这些老人的年龄而弃这些有能力、有技术、有经验的人力资源不用,岂不是极大的浪费?

综上所述,我市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总的来看还是有提升空间的,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方案

1、加快为老服务设施的建设

老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政府要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规范管理。要进一步加大老龄事业投入力度,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为老服务场所,特别是市区应该适度超前,建设一个上规模的市老年公寓、市老年活动中心,并加快原有为老服务场所的改扩建步伐,增加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层次的需要。

同时,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充分发挥社会办老龄事业的积极性,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创办一批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为老服务设施,走政府支持、市场开发、社会参与、多方投入的道路,实现老龄事业福利化、社会化、产业化的有机结合。

2、完善老年社区服务体系

要切实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老年社区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形式。重视社区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是发达国家几十年来解决老年照料服务问题的经验教训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值得我们借鉴。要从老年人口的实际需要和社区的经济承受能力出发,充分发挥政府和社区两个积极性,加强社区建设,积极发展老年服务事业,特别是要改善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提高为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老年社区服务要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实现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在社区内享受到包括医疗服务在内的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

3、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尊老风气

本次调查显示,子女对老人不够关心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都没有良好的养老、尊老意识,而且对“关心”这个概念认识不全面。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只要给老年人足够的物质享受就是关心老人、体贴老人了,严重忽略了老人们的精神需要。所以要解决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问题,首先要改变子女的错误观念,让他们树立关心老人心理的观念。也就是说要在全社会形成尊老风气。

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心理讲座、公益广告等宣传手段来告诉市民关心老人,尤其是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开展关爱老年人的评比活动,并对这方面做得好的市民进行公开表扬,鼓励大家关心老年人。给老年人提供适合他们的工作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经验与技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人才短缺的状况。从老年人的角度来看,这么做一方面可以得到一些酬金,在不高的养老金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生活费,以补贴并不十分宽裕的生活;另一方面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摆正自己的心态;此外,这种能者多劳多得的竞争机制,还可以刺激老年人继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并形成良性循环,有助于我市老年人整体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给老年人提供适合他们的工作,能真正让老年人做到我们一直提倡的“老有所为,贡献余热”,何乐而不为?

关于老年人生活调查报告 篇2

1 日常生活护理的注意事项

1.1 对老年人主动性的关注

老年人由于疾病及衰老的原因, 往往会对护理人员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 甚至有些老年人只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关注和爱护而要求护理。因此, 在拟定护理计划前要对老年人进行全面评估, 在生活功能方面, 既要注意其丧失的功能, 还应该看到残存的功能;在心理方面, 要通过观察、交谈等途径了解其是否存在过度的依赖思想和其他心理问题如抑郁、孤独等。护理人员因鼓励老年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残存功能的作用, 使其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够自理, 而不依赖他人, 做到年高不老, 寿高不衰。

2 对老年人安全的保护

2.1 针对相关心理进行护理

一般有两种心理状态可能会危及老年人的安全, 一是不服老, 二是不愿麻烦他人。尤其是个人生活上的小事, 愿意自己动手, 如有的老年人明知不能独自上厕所, 但却坚持不要他人帮助, 结果难以走回自己的房间;有的老年人想自己倒水喝, 提起暖瓶, 就没有力量将水倒入杯中。对此要多做健康指导, 使老年人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和能力, 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使其生活自如。

2.2 其他防护措施

2.2.1 防坠床

意识障碍的老年人应加床挡;睡眠中翻身幅度较大或身材高大的老年人, 应在床旁用椅子护挡;如果发现老年人靠近床边缘时, 要及时护挡, 以防坠床摔伤。

2.2.2 防止交叉感染

老年人免疫力功能低下, 对疾病抵抗力弱, 应注意预防感染, 所以不宜过多会客;患者之间尽量避免互相走访, 尤其是患呼吸道感染或发热的老年人更不应串门。

3 对老年人个别性的保护

3.1 对个别性的关怀

个别性是指每个人所具有的个别的生活行为和社会关系, 以及与经历有关的自我意识。老年人有丰富的社会经验, 为社会贡献了毕生精力, 为家庭做了很大贡献, 从生活经历而来的自我意识很强烈, 如果受到侵害, 其尊严将被损伤。对老年人个别性的关怀, 首先是尊重其本性和个性, 关怀其人格和尊严。

3.2 私人空间的关怀

日常生活中部分生活行为需要在私人空间中开展, 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生活方式、价值观、经济情况等有个体差异, 应因地制宜地采取一些措施以保护老年人的隐私, 如在多人房间中应用拉帘或屏风对各个老年人进行遮挡。

4 环境的调整与安排

4.1 室内环境

要注意室内温度、湿度、采光、通风等方面。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降低, 室温应以22~24℃较为适宜;室内湿度则为 (50±10) %;老年人视力下降, 应注意室内采光, 保持适当的夜间照明。特别是老年人不能去厕所而在室内排便或失禁时, 易导致房间内有异味, 居室要经常通风, 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4.2 室内设备

老年人居室内的陈设不要太多, 且家具的转角处应尽量用弧形, 以免碰伤老人。老年人行动不便, 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及炊具之类最好不要放在居室内。如屋内家具杂乱, 容易磕碰、绊倒老人, 还会污染室内空气。

床的高度应便于老年人上下床及活动, 其高度应使老年人膝关节成直角坐在床沿时两脚足底全部着地, 床边设有床头灯和呼吸器, 床的两边设有活动的护栏。

4.3 厕所、浴室与厨房

厕所、浴室与厨房是老年人使用频率较高而且又容易发生意外的地方, 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厕所应设在卧室附近, 之间的地面不要有台阶, 应设扶手以防摔倒。浴室周围应设有扶手, 地面铺以防滑砖。厨房地面也应注意防滑, 水池与操作台的高度应适合老年人的身高。

5 沟通

非语言沟通对于因认知障碍而越来越无法表达和理解谈话内容的老年人来说极其重要。

5.1 非语言沟通的技巧

5.1.1 触摸可表达触摸者对老年人的关爱, 而触摸他人或

事物则可帮助老年人了解周围环境, 肯定其存在的价值。然而触摸并非万能, 倘若使用不当, 可能会增加躁动或冒犯老年人的尊严等。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掌握以下注意事项: (1) 尊重老年人的尊严与其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社会文化对触摸礼仪的使用有很大差距。 (2) 确定适宜的触摸位置。最容易被接受的部位是手、手臂、背部、肩部, 头部则一般不宜触摸。 (3) 注意保护老年人脆弱易破的皮肤。对老年人的触摸予以正确的反应。

5.1.2 身体姿势

每当言语无法清楚表达时, 身体姿势可有效地辅助表达。挥手问好或再见;招手做动作;伸手指认自己或他人;模仿和加大动作以指出日常生活需要, 如洗手、刷牙、梳头、喝水、吃饭等。

5.2 语言沟通的技巧

5.2.1 老年人的语言表达

口头沟通对外向的老人而言, 是抒发情感和维护社交互动的最好途径, 而书面沟通则更适合内向的老人。对于老人, 要提供足够的社交与自我表达的机会, 予以正向的鼓励, 但不管老人是选择接受或者拒绝参与都应予以尊重。

5.2.2 电话访问

利用电话可协助克服时空距离, 有效追踪老年人现况, 可以进行咨询、心理治疗或给予诊断以利持续性治疗。应避开用餐时间与睡眠时间, 建立习惯性的电话问候与时间表。

5.2.3 书面沟通

使用书写方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使用和背景色对比度较高的大字体; (2) 对关键的词句应加以强调和重点说明; (3) 用词浅显易懂; (4) 运用简明的图表或图片; (5) 合理运用小标签。

6 皮肤护理

6.1 一般护理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皮肤卫生, 特别是皮肤褶皱部位, 如腋下、肛门、外阴等。沐浴可清除污垢、保持毛孔通畅, 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 改善新陈代谢, 延缓衰老。沐浴的室温调节在24~26℃之间, 水温40℃左右, 时间以10 min~15 min为宜。

6.2 皮肤瘙痒及护理

不宜过频洗澡;忌用碱性肥皂;适当使用护肤用品;根据瘙痒的病因逐个检查筛排, 并做出对因治疗, 对症处理, 心理护理。

7 饮食与排泄

7.1 老年人的饮食原则食物多样化;饥饱要适当;油脂要适量;粗细要搭配;食盐要限量;甜食要少吃;饮酒要节制。

7.2 老年人的饮食护理

咀嚼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者, 蔬菜要细切, 肉类剁成末, 用煮或炖的方法, 使食物变软而易于消化。吞咽功能障碍的老年人, 某些食物很容易产生误咽, 应选择黏度较高的食物, 同时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合理调节饮食种类。

7.3 排泄

关于老年人生活调查报告 篇3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我国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已经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为了解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以便于更好地开展扶老助老活动,同时给政府提供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的决策依据,2009年7月6日至11日,笔者对地处四川省成都市城郊的安靖镇赛驰村不同类型家庭老年人生活现状的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对赛驰村老年人生活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农村老年人 生活情况 调研

一、概述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社会文明程度越高,经济状况越好,其老年人生活状况也越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老年人生活状况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为了解老年人生活状况,以便于更好地开展扶老助老活动,同时给政府提供改善老年人生活的决策依据,2009年7月6日至11日,笔者对地处四川省成都市城郊的安靖镇赛驰村不同类型家庭老年人生活现状的进行了实地调研。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一:由于人们生活情况必然受所居住环境的影响,而且周遭的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起居、家庭地位和思想,所以该报告调查的是赛驰村范围内当前所居住的老年人生活情况,即包括本地人和外来人口;第二:由于赛驰村从1976年开始实行的严格的晚婚晚育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得到很好的落实,使得当地居民大多都是一个孩子,考虑到该村特殊的人口结构,该报告中的老年人界定为55岁以上的人。第三:为了更全面、深入的调查老年人真实的生活情况,同时也为了从侧面印证某些调查结果,从而使得调查结果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笔者不仅采访了当地较多的老年人,同时也采访了以成年人群体为主体的多数村民,譬如经常调解村民纠纷的派出所执勤人员。第四:此次老年人生活状况的调查包括老年人经济收入与支出、闲暇时间的分配、宗教信仰、与子女感情及老年人医疗保障和养老问题六个方面。现将实地调查情况的剖析如下:

二、赛驰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情况

(一)物质充裕,总体达到中上水平

老年人收入差别集中在房租、地租、存款、工资、退休金和子女负担,而老年人消费支出则差别不大。用当地大多数老年人自己的话来说是,“生活都可以,因为每年差不多都有五六千租金收入,而且老年人花费也不会特别多,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住,消费主要用于饮食。”“平时不交吃、不交穿(指不像过去需要向国家缴公粮等食物和钱的年代),也就没有什么担心的事情。”

(二)精神富足,身心安逸

虽然当地老年人平时的娱乐活动就是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打牌下棋打麻将来打发时间。但是他们易满足,生性乐观,所以快乐、积极、风趣,精神良好,习惯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老年人精神空虚的很少,有的甚至充满活力。

(三)拥有良好的敬老爱老氛围,婆媳分家的极少

由于赛驰村从1976年开始实行的严格的晚婚晚育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得到很好的落实,使得当地居民大多都是一个孩子,所以基本上婆媳都是在一起生活。并且由于经济状况普遍良好,所以婆媳关系普遍较好。当地很多老年人表示“不担心养老问题,人基本上都是有孝心的,实在没有孝心的就不行了,但是一般的人都是尊敬老人的,每个人都会有老的时候,所以子女基本都还是普遍尊敬老人的。”

(四)老年人与子女互相包容,互相理解,感情普遍良好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良好的经济状况,正如村民反映,“纠纷、矛盾多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有利益关系才会有冲突,真正大家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手里的钱比较充裕了,就基本没有吵架闹矛盾的了。”“过去困难年代父母与子女感情不好,这些年就好多了,因为时代好了,子女年轻时一般都是靠父母,父母五、六十岁也都还能赚钱,而且父母都把房子都给修起来了,况且子女成家后要上班,还要靠靠父母给他带孩子,所以孩子跟父母吵的、闹的特别少,除非儿女特别不孝的。”“我们这里都好,闹腾的少得很,那些无赖的要么跑出去了要么都发财了,也就不在乎给老人的那些钱。即便平日真的有矛盾,心里不舒服了,大家都忍忍就过了,大家都是一家人,不忍忍怎么行,当然要互相忍让。”

(五)文化水平较高,思想开放,有宗教信仰的人“百里挑一”。

据调查,当地村民的文化素养普遍比较高,思想开放。在被问到是否信佛教等宗教时他们表示:“哪个去信那些,我们什么都不信,就信共产党。”“我信科学我不信教,就是肚皮有点儿叫。如果国家穷,大家都去求神拜佛,国家就能富了吗?还是要靠社会的发展,要靠聪明人、靠知识掌起来。自然也有信的,但是特别少,毕竟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一个人他要劳动才得生存,有信基督教的,但很少,100个里面挑1个。也就是消磨时间,对于老年人也就是一个精神支柱。”此外,每家每户家里都供奉先人,这是当地传统。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相比城里的老年人仍然比较贫乏。由于当地缺乏基本的文化娱乐场地和设施,也未建立老年人协会,加上老年人居住比较分散,建在村委大院的健身器材并未被有效利用,导致老年人文体娱乐活动没有保障,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单调。赛驰村村委会大院里虽然设有老年人活动中心,但只是挂牌,还未投入使用,老年人集体活动这一块几乎是空白。

(二)尽管政府及村委已较多的关心老年人,但仍有少数老年人没有摆脱贫困,还存在各种问题,譬如有些特困老年人,尽管生活比较困难,但又不属低保对象,仅靠政府年终一次性救济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三)据为数不多的五保户老年人反映,他们不想到镇上的福利院去,因为那里不自由,和其他老年人也不认识,不像在自己家里有左邻右舍,所以不喜欢那里。有些为了自由自愿退出了五保户,当然这也只限于有能力独立生活的老人,但是那些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孤寡老人就只能无奈的选择镇上的敬老院。

(四)养老保险尚处萌芽阶段。调查中了解到,农村老年人普遍没有参加养老保险,仍以家庭养老为主,绝大多数老人的生活质量由子女的经济状况来决定。据村民反映,“一般农村都买不了保险,保险大多靠地租,每年只有几个名额,看租地的多少,每亩地一个名额,由于人多名额少,所以由被征用土地户的老年人抽签;上税多的人政府也给买保险,相当于补贴。也可自己买,55岁以上可办理。”

总之,买不了养老保险的有两种,一种是买不,一种是想买、也有能力买买不上。

(五)仍有部分老年患者由于经济拮据,因暂时缴不起自付费用,而无法及时就医。

四、建议

根据上述状况,笔者认为要想提高人的老年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发展老年人教育,提高老年人口素质;适当开展文体活动;拓宽老年人的就业渠道,实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二)加大政府对农村老年人的救济力度,盡可能多的为他们谋福利;

(三)政府及村委应尽量照顾到老年人的感受和需求,使其生活快乐。譬如不愿意到敬老院生活的孤寡老人,可定期由社区街邻轮流照看,由政府给自愿照看孤寡老人者一定补贴,若无人资源承担,可发挥干部的带头作用,由社区干部承担;

(四)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制定符合赛驰村的养老政策;

(五)提高农村老年人医疗报销比例。对暂时缴不起费用者可以采取延期还款、减免特殊照顾。

参考文献:

[1]卢国伟.关于发展基层老年文化的思考.龙岩市老龄办.2009.4.

[2]古金卓,袁石军.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的报告.中国网.2007.12.

[3]王慧青,冯舒婕,郑佳琪.敬老院中老人生活情况及其研究——调查报告.2009.4.

关于老年人生活调查报告 篇4

一、调查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政

策的扶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多的女性走上社会的各个舞台。然而在许多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妇女们却还过着相对艰苦的生活,故而此次调查针对部分农村中老年妇女展开,希望在进一步了解她们的生活现状后,能够帮助她们更好的获得她们的权益,改善生活!

二、调查对象: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刘源

村部分中老年妇女

三、调查人:201084024001闫婷

四、调查方式:走访询问,观察记录

五、调查时间:2011/1/18至2011/2/15

六、调查内容:农村中老年妇女收入状况,宗教信仰,家庭组成,赡养义务,主要经济支出,婚姻幸福度。

七、调查结果:经对本村部分中老年妇女

以上条目的走访调查和观察记录,得出

结论如下。1.收入状况:30至35岁,因年纪较轻,多务工在外,因文化程度不高多数做简单的体力活,月收入1000元左右;35至45岁,因孩子教育花费加大,多被迫在建筑工地务工,日收入约45元左右,收入不稳定。45至60岁,多在家帮儿女照顾孩子,打理农田,偶尔做零工。60岁以上,多依靠儿女赡养,无固定收入。2.宗教信仰:大部分都信仰神佛。3.家庭组成:30至45岁,多与公婆住在一起,一般育有一个到两个孩子;45至60岁,多与公婆分开住,一般育有二到三个孩子,60岁以上,多不定期居于儿女处。3.赡养义务:30至45岁多要赡养四位老人,但因老人尚能自理,负担较轻;45至60岁,多要赡养二至三位老人,因老人身体进入衰退期,负负担较重;60岁以上,基本已终止尽赡养义务。

4、主要支出:30至45岁,家庭日常开销,抚养儿女,儿女教育支出;45至60岁,家庭开销,为儿女筹备婚事储蓄,赡养老人;60岁以上,基本生活开销。5.婚姻幸福度:30至35岁,男女双方结婚前多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基础,婚姻较和谐;35至45岁,婚姻多为父母包办,加之因家庭经济压力大,男女双方多忙于生计,婚姻建立在过日子的基础上,感情与对家庭的付出挂钩;45至60岁,多年生活累积的更类似于亲情的夫妻感情,婚姻稳定;60岁以上,夫妻多为亲情的相依而终老。

八、调查体会:农村中老年妇女根据不同

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篇5

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姓名:学号: 2008434015年级专业: 08级电子信息科学类指导教师:

2010年 7 月 7 日

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调查时间:2010年7月7日

调查地点:师素镇西王村

调查对象(印章):

调查目的:中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我们必须重视这一群体,尤其是农村

老人生活状况。农村老人的晚年幸福,生活安定,关系着我们社会的道德建设,影响着社会和谐发展,所以我们要立足实际,通过调查,找出农村老人真正的需要什么,然后,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让他们过得幸福美满。

一、调查背景

我国的老年人的人口比例在逐年的增长,按照国际上的通用标准,我国已经进入到了老龄社会的门槛。随着老龄化的进入,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尤其在农村,没有了收入,身体状况变差,看病难,精神世界缺失。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关系着农村的和谐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应该在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上作出努力,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过程

这个假期对“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共用时两周,采取了口头问答为主,问卷调查为辅的调查方式。主要的问题包括:老年人基本生活情况;医疗保健情况;子女情况;日常生活情况;主要活动情况;文化活动情况;有什么愿望。

(二)农村老年人生活十年间对比

在调查过程中,一些年龄大的老年人总是提起以前的生活,感慨的评价,是不一样了。

十年前,农村里老年人65岁之前都要到地里干活,有的孤寡老人甚至会一直到70岁或更多,实在下不了地也要在家看孩子;老人得了病,能不去看就不去,除非承受不住,才到县城里的医院去看病,一场病下来,家里几年的积蓄都没有了;平时生活中,没有营养品,补品,吃的都是自家种的菜;没有娱乐活动,一到晚上就睡觉。

十年后,也就是现在,家里收入不再是仅仅依靠地里的农作物,地里种简单的小麦玉米,隔几天去一次看看就可以了,家里的年轻人去外面打工,在西王村里,55岁的就只是在家里看护下一代了;每个人都加如了农村医疗合作社,医院里会按比例给报销,老年人看病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在农村只要到了60周岁就有养老金。

(三)调查分析

医疗方面:在我调查的西王村老年人中,接近七成的老人表示自己有需长期治疗的慢性病,在常见的疾病的排序中,心脑血管疾病、支气管疾病、骨科疾病排在前三位。每位老人都有农村医疗保险,在自己的村里不能报销医药费,至少要到乡

镇医院去看病。乡镇医院报销医药费的百分之七十,县医院报销百分之八十。调查的一位老人给我看了他住院的花费:住院十天,应付医药费八千元,实付三千,在这里,报销的费用中不包括:床位费、护理费、进口药品、营养药品、输氧费用。农村老年人的看病费用基本上是解决了。

但是在这之中,还有一些问题,一是老年人看病路途远,交通工具不方便,尤其是出了紧急病情的,如脑血栓;二是由于农村怕看病花钱,从来没有定期的体检,不能及时发现潜伏病,老年人在疾病面前只能是被动挨打;三是报销的医药费是叫了全额以后,出院的时候才给退,极其穷困的老年人拿不出这部分钱,需要给予他们帮助。

文化娱乐: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老年人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调查中,不少家庭订阅了《沧州日报》,一些有文化的老年人给其他老年人讲,涉及到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体育,他们还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少老人会凑到一起听广播,相声小品,歌曲;农村的老太太们最大的娱乐是打麻将,纯属娱乐;还有几个比较有情调的老年人在家里种植花草,会找遍整个村子花的种子,院子里更花园差不多,每个季节都有鲜花,他们还把种子当做礼物送给朋友;值得一提的事,县里的文化下乡的活动,每两周来村里放电影,有一部分老人也去看。

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村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单一,主要是聊天方面;二是村里没有专门的娱乐场所,老人们要不在街上呆着,要不在家里;三是没有书屋,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层次的需要;四是文化下乡的电影都是农村题材的老片,看过好几遍,从中得不到应有的收获,可以放一些科技片。

子女方面:我调查的老年人中,家里的孩子在3到6个之间,一半的老人跟儿子住在一起,儿子多的家里,老人会轮流在几个儿子家里,一般是一个月一换。有的老人喜欢清静,自己单住一个小院,比如我们家,买一些重要的东西,或者重的东西,我奶奶就给我加打电话,每个星期在一起吃顿饭,走是给他们留下生活费。

有些家庭有婆媳关系不和的情况,主要围绕在老人分的财产不均的问题上,作为家庭成员,我们要团结,哄着老人。

收入方面:有极少数的老年人是退休教师或者工人,有退休工资,但是大多数老年人的收入子女给钱、存款利息、政府补贴等。从前去年开始,如果老人直系亲属每年交100元钱,家里的老人只要过了六十周岁便可以每个月有60是的养老金,这成为一部分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几个月前,有条高速公路占地,有的老人一下有

了几万的存款,生活质量上了几个台阶。平时子女不给老人生活费,但是过节的时候,如春节、元宵节、八月十五等,会送钱和礼品。孤寡老人还有五保户的补贴。还有一些老人去城里给单位看大门,有一定的收入。

总的来说,农村老年人收入仍偏低,收入的偏低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虽然养老金制度已经很好,但我们需要增加老年人的生活收入。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尊老爱老典型的宣传

领导要起带头作用,树立好尊老爱老的榜样。村里的干部要加大尊老爱老的宣传,通过生动鲜活的形式变现出来,如快板,小品,相声,对村民起到教育作用。可以设置评选活动,如“好公婆”、“好媳妇”暨“五好文明家庭”,鼓励大家尊老爱老,在评选过程中要公开公正公平,设计器真正的效果发挥出来。

(二)加大资金的投入

无论是县里,镇里,还是村里,要加强对关爱老年人这一块的资金、技术投入,建老年人活动室,并配置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器具,书籍,使各种设施充分利用起来,组织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如有可能,继续把老年人艺术队扶持下去,培养扭秧歌,铜器,舞狮,旱船,太极拳等民间艺术继承人,真正“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三)子女要对老人关心

一要树立感恩意识,养成尊老爱***惯,在生活当中给予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二要合理安排每日三餐,细致关心四时冷暖,为老人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要精心侍奉日常起居,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努力解决老人生活和精神中的困难。三要充分尊重秉性特点,不急躁,细心倾听老人心声多和老人交流。四要全力丰富精神生活,陪老人聊天,鼓励老人参加娱乐活动等,力求做到老有所乐。五要见到老人热情主动,帮助老人,正确处理与老人的关系,不能嫌弃老人。六要相互学习,向先进典型看齐。

(四)健全养老、医疗保障机制

一是尽快建立普惠型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二是低保政策应向老年人倾斜,尽可能将生活无着落或子女无力赡养的贫困老年人纳入城乡低保范围;三是完善医疗保障办法,对老年人在医保药费报销上

给予更多照顾,适当提高门诊药费报销比例,减轻药费负担; 四是对因公致残的企业买断退休职工的医疗报销问题要调查研究,合理解决;五是适当提高高龄老人的生活补贴标准。

四、调查体会

通过这次的社会调查,我深刻的了解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情况,认识到老年人更需要我们的关注,不仅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百。”让我们珍惜和老年人在一起的日子。

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篇6

系部:财政金融系 年级:12级金本一 姓名:卞成慧

张文文

邢忆鲁

张庆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生活问题已经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切实关心这部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让他们健康快乐度过自己的晚年。这个寒假我们在一些敬老院及老年活动中心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一、空巢老人

(一)得到情感慰籍难。

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因忙于手头活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使老人得不到精神安慰,还时常为他们的担心着急,真应了“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的古语。享受天伦之乐情感的缺失,使“空巢老人”陷入深深的思念中,陷入无奈的孤寂中。

(二)社会适应能力降低。

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与社会和同事朋友的接触日益减少,生活由以事业为重心转向以家庭为重心,由面向社会转向面向家庭。老年人闲暇时间多了,与子女之间距离的拉大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差异,使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产生了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症等不良情绪。

(三)患病率增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竭,免疫力降低,很容易患病。而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则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及护理,既损害了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又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功能逐渐退化,做饭、购物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甚至起床、穿衣、洗漱、进食、室内活动等简单的日常生活事件也无法自理。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其生活质量必然下降,使得健康状况急剧恶化,造成恶性循环。

二、养老制度不够完善

还有一些老人不能享受离退休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少,没有养老储蓄的人数多。退休金水平普遍低,其他收入来源少甚至没有,有退休金的老人担心今

后养老问题。

三、农村养老问题突出

(一)农村老龄化程度高

我国老年人口中三分之二居住在农村,农村你老龄问题始终是老龄工作的首要问题。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农业效率的提高,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流入城镇,是的农村老人比城镇老人多,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

(二)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没有建立

在农村,除了极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大部分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没有建立。

(三)老人遭遇排斥。

因老年人闲暇时无处可去,村里的小卖部又往往是人群集聚地,老年人因无购买能力,到其场所闲坐时亦不受店主欢迎。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即使当儿子的想孝顺也阻力重重。

(四)精神文化生活与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加强

活动场所有限,活动设施短缺,活动参与率低;有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但是需要加以组织和引导;缺乏精神慰藉;担心子女不孝敬;部分老年人在宗教活动中寻求精神寄托;基层老龄机构和服务工作薄弱;

建议与对策

老年问题是社会的重大问题,在本次调查中,有些问题日益突出,有些问题初见端倪。按照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未雨绸缪的原则,我们对此应当高度重视。

一、逐步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增强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力。

保证老年人正常的收入来源,实现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在社会分配机制中充分考虑到老年人能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保证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稳步上升。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履行赡养老年人的义务,给予老年人必要的经济支持。建立老年人财产的合法转移途径,尤其是老年人拥有的住房等不动产能够通过抵押、租借等方式转化为老年人可支配收入,拓宽老年人的收入来源。

二、提供精神支持,组织开展兴趣活动,转移老年人的孤寂情

在社区设立专业的老年人心理咨询场所和服务热线,普及老年人心理知识及

时排除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开展有利于老年人参与的社会活动并吸引老年人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改变老年人孤立生活的环境。引导老年人积极地看待空巢现象,把子女长大离巢看作自己抚养的成就,把独自生活当作自己锻炼社会适应能力的机会,利用空巢的悠闲、清净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从而战胜“空巢综合症”带来的抑郁、孤寂和不安。结合“星光老年福利服务计划”的设施建设要求,完善社区服务中心的硬件建设。使社区服务中心具备综合的服务功能,为老年人的公共养老、健身、休闲娱乐提供必要的场所。建立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群团组织,引导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强,注重开发老年人才,为老年人参与社会牵线搭桥,让老年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继续为社会贡献余热。办好和丰富老年电视节目,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三、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对60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门诊费给出报销标准,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医疗费用。

四、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

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当地能人投资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如成立农村老年人休闲活动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等,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把义务服务的时间进行累积并建档,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服务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累积的服务时间。并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管等问题的解决。

心得体会

关于老年人生活调查报告 篇7

关键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中国的老年人所占人口比例也越来越高,2010 年我国老年人口( ≥65 岁) 占总人口比重达8. 9%; 2011 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达9. 1%; 2012 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达9. 4%。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人面临着养老、医疗以及精神赡养等诸多社会问题,值得各界关注。为了了解老人生活满意度,于2014 年6 月至2014 年9 月进行了以下调查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1. 1 对象

2014 年6 月至2014 年9 月,随机抽取河北省三个地区,在本地有常住户口且居住时间半年以上,年龄60 岁~ 90 岁的3800 名老年人进行了调查,纳入标准为有一定的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且知情同意、愿意参加此研究。在剔除了部分填写项目不全、不符合要求的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3564 份,问卷有效率为93. 79%。

1. 2 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原则,抽取样本入户调查,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现场对调查对象或知情者询问。

1. 3 调查内容

通过查阅参考大量文献资料[1~4],自行设计调查表,经本地区预调查完善形成最终调查问卷,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访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居住情况、家务量、健康状况、睡眠情况、社会地位、子女交往、人际关系以及生活总体满意度等。

1. 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Epi data3. 1 进行双录入,使用SPSS17. 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 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 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河北省城乡老年人一般人群特征及总体生活满意度

本次共调查60 岁以上老人3564 人,平均年龄( 68. 09 ±6. 33) 岁; 其中男性1650 人,平均年龄( 68. 34 ± 6. 79) 岁; 女性1914 人,平均年龄( 67. 88 ± 5. 89) 岁。60 岁以上老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总体上感到满意的为75. 93%( 2706/3564) 。

2. 2 影响老年人满意度的因素

由表1 可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居住情况、承担家务比例、健康状况、睡眠情况、社会地位、是否经常与子女交往、人际关系等因素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均有影响( P<0. 05) 。

2. 3 影响老年人满意度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河北省老年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总体上是否能感到满意为因变量( 满意= 0,不满意= 1) ,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居住情况、承担家务比例、健康状况、睡眠情况、社会地位、是否经常与子女交往、人际关系等最11 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女性、专科学历、收入1000~ 及2000~ 、与配偶或后辈同住、有小毛病和慢性病是满意度的保护因素,而70~ 、睡眠情况不好和严重失眠、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不满意是满意度的危险因素。而社会地位及与子女交往频率与满意度无关。结果见表2。

3 讨论

3. 1 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调查发现,河北省老年人满意度为75. 93%,低于肖日葵[5]报道的88. 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老年人生活质量满意度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居住情况、承担家务比例、健康状况、睡眠情况、及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有关。

3. 2 年龄、性别以及承担家务比例对满意度的影响

年岁的上升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6]。本次研究70~ 的老人群体的满意度低于60 ~ 和80 ~ 的老年人。可能是60~ 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好,70~ 后身体各种机能下降,而80~ 后老年人能够逐渐适应老年生活有关。

生活满意度女性高于男性,与金岭[7]报道的性别未成为老年人选择生活满意度的依据的不同,也不同于王艳丽[8]等报道的男性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高于女性老年人。可能与老年女性退休后帮着儿女做家务、生活充实等有关。

承担家务比例50% ~ 的老年人满意度最低,可能原因为承担家务比例超过75%者,身体状况良好,有一种被需要感,而承担家务比例少的,有更多的自我支配时间,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或者社交,因此生活满意度较高。

3. 3 学历及收入对满意度的影响

专科学历生活满意度高于其他学历,可能是专科学历文化层次高,保健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强有关。但是本科及以上学历满意度也低于专科生,可能是高学历者对自己的生活要求高有关系。

收入水平对老年人满意度产生正影响,此次调查老年人月收入1000~ 以上的满意度高于1000~ 以下的,可能与收入少的老年人,心理上的自卑感和有些愿望不能实现有关。表明经济收入是老年人物质生活和满意度的重要保障和支持。与王艳丽[8]报道相同。因此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缩小不同老年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3. 4 居住情况、人际关系、社会地位以及与子女交往频率对满意度的影响

老年人与配偶或晚辈同住的生活满意度高于独居的,与曾宪新[9]报道的相同。可能是与晚辈一起居住可以互相照料,并且心理得到满足,因而满意度较高有关。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满意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高于不满意的,与金岭[7]报道的相同。老年人的社会支持越高,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也越高。

调查发现,是否经常与子女交往对老年人满意度的影响不大,与王萍等[9]报道的代际间的情感支持有利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良好发展不同,这与现在的老年人观念更新,经济比较独立,不过分依赖于子女有关。社会地位对老年人满意度的影响不大,可能是老年人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对社会地位已经看淡。

3. 5 健康状况、睡眠状况对老年人满意度的影响

身体有些小毛病者生活满意度最高,可能是健康状况越好的老年人,对生活质量要求越高,因而对老年生活不满足。而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降低生活满意度。睡眠情况不好,尤其是严重失眠者生活满意度低,这是因为睡眠质量不好会影响老年人的精力,从而影响健康。

综上所述,生活满意度既是一种客观存在,更是一个主观指标,是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总体评价。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众多,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应该从提高老年人的经济水平、改善居住条件,寻找新的生活乐趣,重视人际关系和心理交流,不操劳过度,强身健体等多方面综合努力。

参考文献

[1]阎思瑾,刘丽,时琳,等.我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3,27(9):2950-2951.

[2]曲海英.新型城镇化中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1(7):553-556.

[3]舒建国,卓永栋.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1):126-129.

[4]杨丽,王东皓,付谦.我国中西部4省(自治区)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5):398-401.

[5]肖日葵.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厦门市为个案[J].西北人家,2010,31(3):86-90.

[6]骆为祥,李建新.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年龄差异研究[J].人口研究,2011,35(6):51-61.

[7]金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比较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1,(2):85-91.

[8]王艳丽,姜涌,张秀君.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因素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51-152.

[9]曾宪新.居住方式及其意愿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5):93-98.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的调查 篇8

关键词:农村 留守老人 老人 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由于农村人均可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民从自己原有土地上获得的收入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大量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将孩子、老人留在家里,即所谓的“留守人员”,留守人员中的老人就称为留守老人。在江西省南康市麻双乡的调查中,我们共对收回的185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随着这个群体的不断增大,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并不理想。

1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

1.1 家庭条件较差。这体现在住宿条件和家庭关系上,在农村,特别是在山区,大部分留守老人居住的房子已经相当陈旧,年久失修,外加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老人自己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甚至有些留守老人住在山腰上,房屋已经破陋,居住环境较差。在调查中发现:30.81%的留守老人已住上新建的楼房,45.41%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修补过的老屋,23.78%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从未修缮的房屋。在问及家庭关系时,57.84%的留守老人子女一年只回家一次;22.16%的留守老人子女半年回来一次;只有9.19%的留守老人子女经常回来,10.81%的留守老人子女两年甚至多年才回家一次。留守老人的子女回家次数偏少,直接导致留守老人的心灵孤独,以及老人生病时无人照顾等一系列问题。

1.2 养老没有保障。目前,家庭养老在我国农村养老体系中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农村老人很少有自己购买养老保险等,所以在老年的时候都是靠自己年轻时的积攒下来的钱以及子女们孝顺给的生活费等生活。据调查得出:18.38%的留守老人购买了养老保险,44.86%的留守老人是依赖子女给的生活费,36.76%的人留守老人使用的是自己积攒下来的或是自己劳作而赚取的生活费。

1.3 医疗条件落后。对于贫困的患病老人,“无钱看病”、“看病难”、“因病致贫”的问题仍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药”,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小病扛、大病挨”仍是留守老人的普遍心理。据调查得出:43.24%的留守老人在生病后在小诊所医治,31.9%选择不看病,隐藏自己的病情,24.86%选择到医院检查医治。

1.4 精神生活空缺。在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代际关系淡薄,精神慰藉需求不高,家务活及农产劳动缠身,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思念,想子女的时候也仅限于电话交流,并且因为打长途较贵,说不上几句便挂了。老人普遍比较担心没有生活来源、生病没钱治、没有人照顾以及子女不孝顺,而对生活单调不太担心。并且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显然过于单调,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据调查得出:40%的留守老人在平常生活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中选择了看电视,30.27%选择了串门聊天,15.14%选择了散步,14.59%选择了打牌。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不稳定。从个体来看,由于农村养老以家庭为主体,老年贫困首先源于家庭贫困。老人家庭贫困既可能是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从所处环境来看,一地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口的外出,阻碍了当地农村致富的步伐,进而加剧了农村的贫困和人口的老化,致使农村的贫困往往与老年人相伴相随。

2.2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近年来,由于二元型的社会结构,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起步较晚,国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全国的农村老人实行普遍的社会保障。并且新农村建设也刚刚开始,因此,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村留守老人因此更为艰辛。

2.3 医疗制度的不完善。疾病是留守老人的致贫因素。农村老年人整体生活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大多数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诸如风湿、类风湿等慢性疾病,或是高血压、心脏病等突发性疾病,体弱多病和生活无依靠,因病因老致贫成为老年人难以回避的窘境。有个别老人甚至因为贫困而不投医疗保险,一旦生大病,往往给这些留守老人带来巨大的负担。

2.4 传统的思想观念。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但家庭养老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等。对于有些老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儿女们给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即使短暂的聚会,老年人会很满足、很快乐。年轻人常回家看看老人,回家后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使老人心灵上得到一些安慰。但是,缺乏这些家庭养老、家庭聚会,往往给留守老人留下心理阴影。

3 关心留守老人的对策

3.1 发展经济。针对当地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象,政府在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应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着力点,大力实施“以城带乡”战略,增强财政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在经济布局上应尽可能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和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3.2 精神抚慰。针对留守老人生活单调,精神上孤独,应该着重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建立农村老年人休闲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老年人交流中心,让留守老人重新找到幸福感,不再感到孤独。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以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积累的义务服务。对于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资,使其搬进托养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看管的问题解决。

3.3 亲情关怀。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

强农村年轻人孝道的教育,对在敬老爱老方面做得好的应

该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年轻人应该给予批评指责。在外

子女要经常和自己的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送物品,架起亲情的桥梁,家中大事要征求父母的建议加强彼此的沟通。

3.4 社会保障。应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并尽快在

全国实施农村养老保险,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证范围,提高就医报销比例,根据留守老人不同的家庭情况来制定报销标准。

3.5 社会帮助。建立农村老人志愿服务队,诸如大学生志愿者,为留守老人做些日常琐事,陪他们聊天谈心,保持经常的联系。留守老人的问题很多,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关注老人也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未来,如果留守老人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要想真正解决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努力。只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关心留守老人,留守老人的生活才会更幸福,农村才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邬沧萍,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3]戚晓明.“家庭养老”概念的重申与中国农村养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4]蔡蒙.劳务经济引致下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研究[J].农村经济,2006.

关于老年人生活调查报告 篇9

一、调查背景

为深入实际,探寻患病老年人的具体生活状况与养老需求,今年暑假我走访了舒城县各大医院,最后在舒城县中医院结识了大量患病老人。调查采取匿名问卷的方式,在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了很多情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调查内容

1、经济状况:据调查大多老人因患病都无劳动所得收入,其生活来源主要是靠退休金及儿女老伴供给,其中有的老人过得比较宽裕,有的则贫寒一些,但不论哪种情况老人们在经济上都没有太多忧虑,一位奶奶的话恰当地反映出他们的心态:“有就多花些,没有就少花些”。

在经济支出上患病老人的主要支出当然就是看病,不过现在绝大多数老人都参加了医保或新农合,能报销不少费用,个人只需承担一小部分,与过去那种“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相比已有很大提高,但仍有一部分老人对此有所顾虑,若不是家人坚持,他们就会放弃治疗。此外,老年人免

疫能力及康复能力都比较弱,他们的治疗存在着时间长,费用难以预测等问题,尤其是慢性疾病,治疗费用可以说是一个无底洞,因而有不少老人中途中止治疗。

在谈及希望政府在未来的民生作为上,老人们纷纷含泪表示在生活中目睹了不少老人因经济困难而无法看病致死,希望政府能更多地帮助这部分群体,让他们免费看病。

2、身体状况

可以推算当下的老年人绝大部分都是最操劳的八十年代的劳动者,那个时代生活的艰辛、物质的贫乏给他们的身体留下了许多后遗症,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患有慢性疾病。

在患病老人中,按照自理能力来分,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自理能力较好,多半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脏病,这些病虽然严重危及生命甚至可能出现猝死,但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患这些病的老人个人生活基本还可以完全自理,其中大部分老人还帮助子女料理家务、照看孩子。第二种情况,患病老人只有部分自理能力,他们多常年患有关节炎、腰肌劳损等疾病,久治不愈,时常饱受病魔的折磨。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事,而像洗衣服、看病这类有一定难度的事往往就无能为力了。与前两种情况相比,第三种情况显得非常糟糕,这些老人或肌肉萎缩或腰椎间盘严重突出等而卧病在床,成瘫痪状态。日常生活基本上是完全不能自理,需要他人全程照顾。

患病老人一般在家人的支持下都愿意接受治疗,由于多是慢性疾病,老人们更多的是选择中医治疗,但往往治标不治本,只能暂时止住疼痛无法根治。

3、精神生活状况

虽然现在的社区基本都有专门的老年活动场所,社区居委会也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老年人活动,但患病老人由于受身体条件的限制,业余生活较贫乏,业余兴趣爱好也不多,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与亲戚朋友们聊聊家常就是主要的业余生活了。不过一些视力较好、有一定知识水平的老人还可以选择在平日里看看报纸、电视之类的。

患病老人中很多人常年忍受疾病的折磨,想吃的东西不能吃,想去的地方不能去,这种生活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在等死,由此可见患病老人们的精神状态不容乐观。此外,在与老人们的沟通了解中我明显感觉到尚有一些自理能力的老人其精神要大大好于那些彻底瘫痪在床的老人,在问及是否有孤独感这个问题时,有些自理能力的老人表示没有或极少有这种感觉,而那些瘫痪的老人却感觉非常强烈。在给一位瘫痪的老爷爷做调查时,他含泪告诉我自己终日躺在床上,子女一周才来一次,天天只能见到几个护士,时间长了,他们也不愿意跟他多说,都快成哑巴了。

4、养老状况

患病老人独自生活困难,一般不会独居,在养老方式上

基本都选择家庭养老,老伴在的与老伴住,老伴不在的与子女住,而对那些社会养老机构表示反感。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影响,认为人老了就应该由子女照料,只有不孝的子女才会把老人送到别处。其次,患病的老人有其特殊性,由于身体不便,在情感上更依赖亲人,不愿意离开家人,同样亲人也不放心将患病的老人交给别人照顾。最后一点,一些社会养老机构收费较高,患病老人由于要经常看病一般都有一定经济负担,而没有相应的经济能力去承担这种养老费用。

三、建议对策

1、当前要着力解决患病老年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养”和“医”的问题,把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和社会救助真正建立健全起来,使老年人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2、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适当扩大对患病老人补贴的范围和提高患病老人补贴标准。要加强对患病老人的照料。

关于老年人生活调查报告 篇10

上海市统计局 2010-10-27

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老龄化程度还在不断提高。2009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315.70万人,占总人口的22.5%。申城老年人目前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在生活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他们在养老方面又有些什么要求?而自己即将步入老年,又要负担起父母养老问题的中年人又是怎样对待养老问题的?离老年生活还相当遥远的年轻一代又是怎样看待自己应尽的责任的呢?

为了解这些问题,值重阳之际,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分别对上海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41到59岁的中年人和18到39岁的青年人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获取有效样本2229个,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样本数为1033个,占46.3%。

一、老年篇

1、“居家养老”仍是首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子女成年后离开父母已成为一种趋势,三代同堂家庭在上海已比较鲜见。调查发现,受访老人中,单独居住的达56.3%;而与子女一起居住的不到四成,占38.3%。独居老人较多使社会在养老问题上的作用更加凸显。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老年人普遍接受的还是居家养老模式。调查发现,仅13.1%的受访老人表示愿意去养老院或敬老院。至于不去养老院或敬老院的理由,则主要集中在觉得自己的身体挺好,不需要养老院照顾(36%);在家更自由,不能适应养老院的环境(29.7%)及觉得养老院的费用贵(18.6%)等一些方面。而对于所能承受的养老院费用,则有近九成的受访老人选择了每月2000元以下,其中44.7%选择每月800-1000元,28.1%选择每月1000-1500元,16.9%选择每月1500-2000元。

有种说法叫“60岁以前我养房,60岁以后房养我”。对于这样一种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的“以房养老”模式,有47.5%的受访老年人能够接受,17.6%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说明申城老年人对于这样一种比较新型的养老模式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2、“老年助餐点”受欢迎程度高

“民以食为天”。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2008年开始,上海就由政府出资鼓励在社区设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点,满足高龄、独居、纯老家庭及生活需要照料的老年群体一日三餐需求。2009年底,上海共有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339家。新设50个老年人助餐服务点也是今年市政府实施的养老服务实事项目之一。

调查显示,受访老人中,有31.8%知道自己居住的社区附近有老年人助餐服务点,而问及那些居住地附近没有老年助餐点的老年人,是否希望设立这样的服务点时,有76.4%的老年人表示肯定的态度,认为在自己年纪大了或身体状况差了以后会需要这样的服务。

然而去助餐点吃饭的老年人并不多,仅占知道附近有老年助餐服务点的受访老年人的13.4%。知道有助餐点但不去吃饭的主要原因是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吃饭问题,占八成以上,还有一些老人分别是因为饭菜不对胃口、价格因素或不方便而放弃了助餐服务。调查还显示,80岁以上的老年人通过助餐点解决吃饭问题的比重高于其他年龄段,占38.5%,分别比60-70和71-80岁的年龄段高27.1个和23个百分点,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助餐服务的需要程度也在增加。同时,老年人采用助餐点的方法解决吃饭问题的程度也同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关系密切,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去助餐点的比重为14.3%,比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低3.6个百分点。

以上这些数据说明,老年人对于政府设置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的举措是欢迎的,但还需要根据老年人口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对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的数量和布局加以考虑,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3、“积极养老”观念深得人心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德国馆展示的多代屋项目被人口专家广泛认同,认为是“积极老龄化”的创新,值得借鉴。所谓的“多代屋”,就是把幼儿园、青少年俱乐部、中老年人的聚会地点,以新颖时尚的方式集中在一起,从而为人们创造一个本地区居民自由会面、随意交谈的好场所,可以让老人自愿、量力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充分发挥他们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提升老年人自我存在价值,使老年人的被需要感和成就感在“老有所为”中得到完美体现,极大地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调查显示,有7.8%的受访老年人还在以各种形式参加工作,有的在自家小店里工作,有的干些农活等。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普遍有所改善,调查中,逾八成的老年人表示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所以,问及在自身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否愿意参加各种社区公益活动,如为更高龄的或行动不便、需要照顾的老人提供帮助等时,有61.2%的老人表示乐意参加,其中32%的受访老人表示非常愿意参加此类活动。有不少老人已经付诸实践,成为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有部分老年人表示有此愿望,但苦于无途径参加。有位退休的英语教师反映,在世博会召开之前,曾希望能够为社区提供一些英语方面的帮助,但最后一直没有结果,使她的一腔热情没有用武之地。

年初由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市统计局发布的信息称,从现在到“十二五”末,本市的高龄老人将保持平稳增长,而60-69岁的低龄老人则将大量增加。这部分老人身体状况和精力都比较好,如何充分发挥这部分老年人的作用是一个应该考虑的问题。

4、“老有所医”是老年人的关注点

就医状况是老年人非常关心的问题。调查显示,有近六成(59.7%)的受访老人对目前的就医状况不满意,仅三成的(31.8%)的受访老人表示满意。

老年人对就医状况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看病费用贵,有些承担不起,这一比重占62.9%;认为看病的排队等候时间长的老年人超过一成。调查中,老年人还对医疗行业中存在的不正之风进行了抨击,对医生收受红包、小病大治等现象均表示不满。

“老有所医”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保证。调查发现,在对就医状况表示满意的受访老人中,有35.4%是因为医护人员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好,排在第二位的满意原因才是医院的环境和医疗设备不错。可见,在目前客观条件有所限制的情况下,从人文角度对老年人的就医表示更多的关怀,在心理上给老人安慰,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5、上海老年人幸福感较强

上海在领先全国进入老龄化城市以后,市政府积极探索应对老龄化的措施和方法,出台了不少政策改善老年人的生活,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政府与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申城老人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中,对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基本满意。

逾八成的受访老年人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其中40.5%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健康。但上海老年人的生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枯燥的,问及平时时间主要用来做什么时,有40.9%的受访者是以操持家务为主,17.9%以在家看电视为生活的主要内容,11%的受访老人是以参加老年大学和发展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比如跳舞、锻炼身体、上网、旅游等为主。

而问及目前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有13.9%的受访老年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非常满意,觉得没有任何问题需要解决。这个数字看似不高,但对于老年人这样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来说,应该是一个不低的数据了。访问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极强的幸福感。这部分老年人中身体健康的占61.8%,由此可见,身体状况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幸福感。同时,31.4%的受访老人认为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看病难、看病贵,这更进一步说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是决定生活满意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有两成的受访老人认为退休费用太低是困扰自己生活的主要原因;申城老人对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有7.9%的受访老年人觉得社区里缺少老年人活动的场所是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中年篇

中年人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他们既要担当起父母养老的重担,同时又即将面临自己的养老问题。所以,他们对于养老问题是怎么看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1、逾七成的中年受访者不与父母同住

调查显示,逾七成的中年受访者不与父母居住在一起。其中,57.7%表示会经常去看望父母(每周一次或以上),18.1%每月去看望一次,21.6%看望父母的频率则较低,只是逢年过节或偶尔去一次,这其中包括一些与父母不在同一城市的。总体来说,受访的中年人对待自己的父母还是比较关心的。

2、近八成中年受访者认为应承担起父母养老的责任

问及父母的养老费用问题如何解决时,有53.9%的中年受访者认为,如果父母的养老费用不足,自己应该承担责任,贴补父母;24.4%认为子女应该完全承担父母的养老费用。

3、养老意愿有所不同

对于养老意愿的看法,中年人在对待自己的养老方式和父母的养老方式的态度上有所区别。有21.6%的受访中年人认为自己将来可能采取的养老方式是去养老院,而仅11.3%的受访中年人认为父母也应该采用去养老院的方式养老,两者相差10.3个百分点。随着少子化时代的到来,中年人面临着两个独生子女面对四个老年人的局面。家庭养老问题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可能是促使受访中年人在自己的养老的问题上更多选择养老院的原因之一。

三、青年篇

“百善孝为先”、“老吾老及人之老”。在现代社会中,“孝”不应仅仅局限在自己的亲人身上,而应该将其推而广之到整个社会的老年人中。那么,当今的年轻人对于自己的长辈乃至于整个社会的老年人都是一种什么态度呢?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18-40岁的受访年轻人中,逾三成表示对自己或父辈的养老问题感到非常担忧或有点担忧。随着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自己的父母,去开创一片新天地,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更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到传统意义上的“孝”了。

世博会在上海已临近尾声,但给上海带来的影响还远没有结束,志愿者服务应该是本次世博会的一大亮点,“小白菜”、“蓝精灵”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我们的社会正需要这样一大批志愿者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和才干。在接受调查的年轻人中,有67%表示自己会乐意参加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者活动。文化程度与乐意成为老年人服务志愿者的关系呈完全的正相关因素,文化程度越高的年轻人,越是乐意参与到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中来,这也可以理解为后世博精神的延续。在受访的年轻人中,更是有13.3%非常乐意参与,并会挤出时间来为老年人服务。

表20.18 主要年份养老服务

一、机构养老服务

机构数(家)

床位数(张)

# 新增养老床位

养老床位占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

二、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机构数(家)

日托老年人数数(人)

社区助老服务社(个)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月服务人数(万人)

上一篇:不断提高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下一篇:信访局班子表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