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老年人个案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敬老院老年人个案(精选7篇)

敬老院老年人个案 篇1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人们生育观念改变,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自然增长率逐渐趋近于零,同时,伴随人口老龄化发展,适龄劳动人口明显减少,必然引起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老化、短缺,将对社会和经济各个领域产生相应影响。

老年人口绝对数量问题是人口老龄化首要问题,我国超大规模的老年人口将给我国社会和自然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人口老龄化使得大量的老年人需要护理,而家庭结构小型化,很大一部分老年人独居或与配偶共同居住,晚辈们大都无力也无暇照顾老人,就需要护理服务社会化。更为严重的是,在老年护理保险产生以前,各国无论是社会医疗保险还是商业医疗保险都不负担护理费用。由此引发了“道德风险”,投保疾病保险或养老保险之类保险的老年人将医院当成了护理场所。因此老年护理保险不仅可以使老人老有所依,更能解决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许多问题,比如政府的医疗开支等。2)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的受访对象来自浙江省瑞安市地市,居住在敬老院的居民。调查采用的是访问问卷的形式,调查的组织方式是在各敬老院进行随机拦访,总共发放了340份问卷,回收了324份问卷,有效问卷是310份。全部问卷数据的统计整理和分析均借助SPSS18.0软件完成。

二、样本分析

①受调查者主要集中在41-50岁这一年龄段中,这一年龄段一共有212人参加了本次调查,占了总人数的68.4%。

②在受调查者中只有34人处于51-60岁这一处于或者即将用到老年护理的人,仅仅占了总数11%。

③有64位年龄在40岁以下的人接受了本次调查占了总人数的20.6%。从以

上可以看出目前处于老年护理阶段的人对这一项服务了解并不多,而处于中年阶段(即41-50岁)的人反而更多的接触到老年护理或者其他与养老有关的事情。

④男女比例是87:68,初中学历的人数最多一共132人,其次是小学及以下学历跟高中/中专/技校学历分别有63人与57人,而更高的学历则要少的多,大专学历37,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有21人,当然这可能与接受调查者以41-51岁居多有关。

三、家庭护理负担调查

接受调查者中175人是由家人负责护理老人的,而由家人负责护理老人主要是老人比较少的时候,1-2位老人大多由家人负责,分别占了39.2%跟33.2%。

依靠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护理的老人有36位,依靠家政服务人员或保姆的仅有15人,从中也可以看出对大多数家庭而言家政服务人员或保姆的费用是不在他们接受的范围内的。

依靠专业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的有6位,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机构或者人员并不被大部分人接受,原因可能是他们的专业能力不强,也可能是他们的费用太贵,当然也可能因为老人的原因等等。

没有护理,老人靠自己生活的有52位。

四、养老规划调查

对于受调查者的养老规划调查中发现,选择储蓄和社会保险养老的人数最多分别是232人跟229人,另外有106选择投资与理财来做养老方案,有60人选择购买商业人身保险,有48人另有准备。只有3人选择了不用准备养老方案。从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人对于自己年老之后的生活都会做一种或者多种准备,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保证。

在接受调查的人中,对于不做养老打算绝大部分人是不赞成的,286人认为该做养老的考虑,不管你是否年轻。

二、对于养儿防老各有各的看法赞同者与不赞成者比例差的不大,分别是47.1%与63.5%,而对于攒钱养老,把父母送进养老院和靠自己养老大家多有不同的看法,其中认为赞成自己养老的人数有181而不赞成的129人,父母不想成为儿女的负担,但是为人子女不该忘记自己的责任。

五、调查结论和建议

1)研究结论

通过对第三部分“家庭护理负担调查”分析,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在处于老年阶段的时候护理工作主要是依靠家人或者亲朋好友以及邻居,而真正依靠专业护理机构和人员的少之又少,甚至有一部分的老人还自己照顾自己,同时,在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今天,老年护理保险不仅能解决人们走向老年之后的生活问题,还能解决一部分年轻人的后顾之忧(照顾老人而无法安心工作),同时又可以解决一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这是一举数得的好事,必定有着巨大的市场,同时也能得到社会、国家的认可和扶持。

2)研究建议

首先在在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解决养老、老年护理这一问题刻不容缓,而老年护理保险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和途径,不过其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在此,本人有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①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老年护理保险的优势,如可以减轻子女负担,可以给老人更专业更人性化的护理等等。

②目前很多人都质疑老年护理机构的能力和专业性,因此要大力加强老年护理机构的人员培训,让护理人员更加专业、能力出众。

③要开展宣传,以便于让更多的人知道老年护理保险的优点。

④价格方面,价格这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方面,在制定价格的时候可以分级制定,就是不同的价格所给予的护理跟优惠也不相同。

敬老院老年人个案 篇2

一、敬老院老人心理表现

敬老院是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的场所, 一般实行封闭式管理, 呈现出和其他群体老人不一样的心理表现。

1.孤独。敬老院有专人负责做饭, 没有日常繁琐家务处理, 院里生活总体显得很悠闲;一些上了年纪或者身体不好的老人精力不够, 腿脚不利索, 不能参加娱乐活动;敬老院封闭式的管理模式, 远离以往的社交圈;家人也不能时刻陪伴左右, 这些情况就使得院里生活显得单调和寂寞, 这种孤独感会时刻伴随着老人。

2.抑郁。老人精神状态和院里文化娱乐生活紧密相关, 如果院里娱乐文化生活单调、枯躁, 几年甚至数十年的居住, 容易让老人产生抑郁心理, 对周围漠不关心, 喜欢独处, 不爱走动, 看人处事非常消极。

3.矛盾。老人呈现出明显的矛盾心态。敬老院属于封闭式管理, 向往家里自由自在的生活, 又觉得集中供养解决后顾之忧, 解决子女负担;渴望有人可以陪伴他们, 又觉得耽误家人或者志愿者的时间;年龄的增加, 躯体功能的衰减, 渴望有人能够帮扶一把, 又觉得自已“老而无用”, 消极养老, 甚至有“厌世”情绪。

二、敬老院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途径

针对敬老院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需要多方面、多渠道、全体动员, 完善老年人心理护途径。

1.丰富的娱乐文化生活是最好的心理护理途径。江西省丰城市梅林镇敬老院作为全国示范性敬老院, 为院里的老人打造了丰富多采的文化娱乐生活, 早操、下地劳动、卫生保洁、打鼓、打牌、看电视等一系列活动, 确保老人日日有活动, 月月有评比, 生活丰富多彩。笔者在另一家敬老院中, 院里没有任何文化娱乐生活, 老人是在日复一日的单调、枯燥的生活中“消极厌世”。

2.需要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提升养老护理人员心理护理意识。要求护理员了解老年人精神状态、心理特点以及人格特征, 不仅能够给予老人生活照料, 更要给予精神照料, 主动关心照顾老年人身心两个方面。

3.寻求社工团体。在全社会积极参与创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 利用社工团体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欢迎他们来敬老院提供专业服务。有条件的敬老院可以配备一个社会工作者, 每周有针对性为老人开展各项活动。

4.加强同周边学校志愿团体的合作, 吸引青年学生加入。广大青年学生具有志愿服务的热情, 且课外时间较充裕, 可以吸引青少年来院里定期举办活动, 给整个院里增添活力。

三、敬老院老年人心理护理策略

1.管理层面。老年人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直接与敬老院的管理水平紧密相关, 心理护理策略应该首先从管理层面加强。 (1) 鼓励劳动, 丰富日常生活。江西省丰城市梅林镇养老院制定全员劳动政策。除患病、身体不便等特殊情况, 每位老人均要求负责卧室、门前走道、楼梯扶手、一小块卫生保干区保洁工作。每天均有工作人员进行检查评比。院里拥有30亩土地, 种植各种蔬菜和经济作物, 养殖鸡、鸭、鱼等农作物, 让老人们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并力所能及的劳动。通过院办经济, 一方面提高院里生活水平, 尤其是饮食水平, 也给院民提供劳动空间场所。实践证明, 通过适当的日常运动, 可促进肌肉、心肺的功能, 也会刺激骨骼的机能, 可避免脂肪的沉积, 可刺激脑部, 变得有精神且心情愉快, 延缓衰老。院里老人9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数的10%, 生活均能够自理。 (2) 适当奖惩, 提高积极性。通过建立奖惩机制, 调动院民积极性, 在梅林镇敬老院, 笔者就看到在一院民房间里挂着一面流动红旗, 一位年逾八十的院民自豪的告诉笔者“二年前得的”“相当高兴拿到这个”。院里推行工分制, 鼓励院民参加院里各项劳动, 既能增强集体荣誉感, 又能通过获得劳动报酬, 体现个人价值。 (3) 培养兴趣, 减少担忧。老人生活越空虚, 就越容易担心自已的身体, 对自我的过度关注, 容易将不适感放大。院里应该鼓励老人多走出房间,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 因地制宜培养自已的兴趣爱好,

2.护理员层面。护理员作为第一线工作人员, 工作态度、技巧将对服务的老人产生直接影响, 要有意识的将心理护理工作融入到平常生活工作当中去。作为个人, 应该通过如下方面加强: (1) 耐心倾听, 包容理解。聊天是一个排解寂寞的有效方法, 尤其是行动受限的老人更喜欢通过聊天, 甚至是唠叨、抱怨来排解内心负面情绪, 作为护理员应该有效倾听和积极回应。有效倾听作为心理层面的支持, 能够给予老人安全感、信任感。 (2) 真诚赞美, 挖掘优势。在中国人传统文化中, 是不太善于表达赞扬, 不论是五保老人还是护理员更没有这种表达习惯。作为护理员, 应该转变观念, 通过适当的赞美来挖掘老人的自我价值。例如, 可以赞美老人十年如一日天天义务清扫操场背后蕴含的优秀品质;也可以赞美年逾九旬的老人着装干净整洁背后的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可以赞美老人右半身瘫焕坚持用左手吃饭而不掉一粒米饭背后的多次训练。当然这种赞美应该是合乎现实与伦理的, 否则赞美会变成一种讽刺。

心理护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 需要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和支持, 不是一个可以单独列支的工作, 更不可能由某一个工作人员来完成。只有当个人、单位和社会都重视起来, 真正做到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相结合, 老人才能在敬老院拥有健康心理状态, 安享晚年生活。

摘要:五保对象是目前社会上最困难、最需要关心和帮助的弱势群体, 敬老院是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的主要场所。做好敬老院心理护理工作, 有利于改善农村五保群体的生活状况, 对维护农村大局稳定、落实社会保障政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分析敬老院老人心理特点入手, 指出开展心理护理途径及策略。

关键词:敬老院,老年人,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曾文星.老人的心理与辅导.北医医科大学出版社.

老年人想要的“敬老方式” 篇3

如果我要对老妈上山拾板栗加以阻止,定会引发一场“母子大战”,伴随着“没什么,我现在还能动。再说,做点轻巧活儿,对身体有好处……”的大呼小叫,最终也只能由她老人家胜出,听任她步履蹒跚地挎个竹篮去小河边洗衣、去屋后山坡捡板栗——来自母亲深深的爱,总是以近乎争执的口吻,在呱啦呱啦的大嗓门中表达出来。其实,作为儿子的我早已习惯了这种势不可挡的爱意,可由于总不放心她的身体,才不得不与母亲发生“争吵”。

与老妈相比,我那七十多岁的老爸简直就是一尊“打不垮”的“金刚”。他屁股上就像长满了刺,在家一会儿坐不住。几天里,白天除了吃饭能与老爸共餐外,几乎难见人影。老妈说,那个老头子就喜欢做事,种菜、钓鱼、编竹篮,他每天忙得脚板不连灰;刮风下雨,他也闲不住,要在家里敲敲打打、修修补补。但他从不感到累,相反一闲下来,他就浑身难受。为此,我曾“气呼呼”地劝过老爸:你这样一天到晚地忙,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我们做子女的给“逼”的……老爸却不听劝:“我跟别人说了,我做些农活、钓钓鱼、养养花,是在锻炼身体。这样,自己的身体也就没时间浪费了……”老爸的“歪理邪说”,一下子把我嘴给堵住了。

老爸老妈把做轻巧的农活以及从事家务劳动,作为阻止浪费身体乃至生命的一种手段。其一,是因为他们“劳动了一辈子”的想法根深蒂固,很难彻底改变;其二,他们用这种方式进行“自我养老”,确实既能锻炼身体、增加收入,又能减少我们做儿女的牵挂。

尽管如此,我还是决定用钱来敬老。临走的头天晚上,我掏出500块钱递给父亲,谁知两位老人死活不要。我想起老爸的钓鱼竿用透明胶补了又补,就说是给老爸买新钓鱼竿的,父亲才勉强收下。末了,父亲还说:我们若真有事情,钱不够花,就打电话给你和你妹妹。其实,只要你们有空回家看看,特别是带着老婆孩子或是老公孩子来,陪我们聊聊天就行了。

至此,我才明白,父母想要的“敬老方式”,就是我们做儿女的常回家看看,向他们汇报自己的生活,倾听他们回忆往昔的故事,聆听他们的教诲……这让我想起了张爱玲,记得张爱玲在《小团圆》里写道:“永远是夕阳无限好,小辈也应当珍惜,自己往后站,不要急于长大。”这是张爱玲的敬老方式吧,又何尝不是我父母想要的敬老方式。

(责编:田茵)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篇4

一、访谈对象的基本资料:

盛某,女,66岁。近几年一直因类风湿关节炎而卧床不起,手脚等都因病严重变形,生活无法自理,需要靠老伴的帮忙。盛某的儿女也因在外工作,不能常常来看她,老伴也会常常出去散步或是有事出门,她一个人在家时间久了,有些闷闷不乐,无所事事。盛某以前是个很勤劳很懂持家也很好胜的人,而现在因病缠身,心里难免有些不能接受。现在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更别说做别的家务了。老伴觉得她没有以前开朗了,身体的疼痛也使她常常说些类似病永远好不了这些消极的话。儿子买了轮椅,老伴劝她说推她下楼散步,她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而不肯下楼,而常常一个人闷在家里。

二、问题分析

1、个人问题:

盛某因病卧床,生活无法自理,无法下床行动,因此变得无所事事,很闷很无聊。身体机能也在不断衰退,意志消沉,不愿出门。因而加速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上的问题。

2、家庭问题:

案主和老伴住在一起,儿女在外工作,不能经常回家,和儿女的交流少了,感觉有隔阂。因为缺少儿女的关心,老人感觉备受冷落,觉得十分孤独。

3、社会问题:

社会环境对案主造成一定影响。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未老年人提供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社会更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往往不够。

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薄弱,还有工作调动,人口流动,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问题,都造成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一起的原因。老年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感到孤独、空虚。加上体弱多病,更加加重了老年人生理、心理上的状况恶化。

三、介入策略

1、和盛某的儿女取得联系,跟他们说明盛某现在的身体和精神状况。鼓励他们多与自己的母亲交流,多去看望,陪伴自己的父母。从而使盛某心情开朗起来,重新找到自己的情感和寄托。

2、向区义工联申请义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盛某提供探访、陪聊、陪散步、陪诊等服务。从而增强服务对象的支持系统,从而减轻其孤独感及由于行动不便带来的困难。

3、和盛某以前的朋友们联系,鼓励她们来看望盛某,使得盛某的生活没那么闷,让她们鼓励盛某走出房子,呼吸新鲜空气。

4、根据老年个案工作的基本原则、辅导方法,对盛某进行帮助。

(1)根据老年个案工作的基本原则。第一,根据尊敬与信任原则,我们应该从观念上接纳并尊敬老人,并相信他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生活而不是冥顽不化,才会有信心通过帮助去改变老年人的生存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第二,根据相互信任的原则,我们应当真心的去关注案主,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并对他们的感受做出积极反应。案主从这种回应中得到安慰,是他们感到自己不再孤单,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让案主自由倾诉的氛围。第三、根据耐心倾听的原则,要求我们要有耐心,认真倾听案主的问题,不随意打断案主说话。因为盛某比较沉默寡言,我们与她开始交谈时应先不要涉及案主存在的问题,而是聊一些与他有关的日常小事,让案主感受到我对她的真诚关心,这样才能使辅导得以继续下去。第四、促进自信的原则。除了耐心以外,我们还需多鼓励案主,对于她取得的任何一点改变都应及时地给予称赞,以促进他们自信心的建立。但切忌不符合实际的奉承和过分的夸奖,不要让老人感到我们在敷衍她,是不真诚的。第五、自我选择原则提出问题后,要让案主自我选择、自我决定。我们不仅要相信老年案主有能力做出决定,而且应积极鼓励案主参与计划的制定和策略的选择。让案主参与决定的过程,能使案主在实施决定的过程中更具积极性。第六、个别化原则。人们总是很容易按照某种固定的类型和范畴去理解老人,认为老人大多残弱、贫穷、估计、固执,而老人的实际状况要比人们想的好得多。尽管老年人随年龄增长会带来生理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并不是千篇一律地按同一模式发生在每个老年人身上。每个老人都是个独特的个体,都有他们自身的个性和特点,我们切不可用某一固定的模式去套他们的生活。

(2)根据老年个案工作的辅导方法。第一,怀旧。怀旧即让老人回顾他们生活中最重要、最难忘的事件,从回顾中让老人重新体验快乐、成就、尊严等各种有利身心健康的情绪,帮助老人找回自尊和荣耀。这一方法被一再证明对调整老人心态十分有效。第二,生命回顾。生命回顾是指通过生动缅怀过去一生成功和失败的经历,让老人重建完整的自我。鼓励老人将整个人生的经历尽可能的详尽地倾诉出来,以达到内省的目的。通过生命回顾,许多老人减轻了自责内疚的焦虑心理,重塑自我,找回了生命的意义。

四、总结

老年个案工作就是老年社会工作就是老年社会工作者依托老年服务机构对老年人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与感情支持与服务,旨在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与条件,增强其社会功能,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和应对困难的能力的活动过程。

敬老院老年人个案 篇5

奎屯市北京路街道西华园社区位于我市城郊结合部,属于我市的棚户区和待开发待改造的城区,社区居民多是灵活就业人员,贫困人口的比例较大,辖区老年人多是未参加城镇居民基础养老保险人员。西华园社区党支部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为理念,狠抓扶贫帮困,扎实做好老年人的管理服务工作,让社区的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充分能感受到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照顾。

社区党支部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加强对社区贫困、孤寡、空巢老人的服务工作,增加入户走访的频率,注重平时为辖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前期的调查摸底,北京路街道西华园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确定了四户生活相对贫困的老年人家庭。

敬老院老年人个案 篇6

1 研究背景

本次研究选取长春市双阳区东山养老院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东山养老院,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是由管理者个人出资建设、辅以政府补助的福利性机构。该养老院目前可容纳50名老人,现入住率已达100%。有一栋多功能老年公寓在建,预计2015年年底竣工,建成后可容纳300名老年人居住、生活和娱乐。本次研究采用实地研究法,以社会学研究方法为依托,收集资料时选用个案访谈法和文献法。

2 农村养老院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存在问题

本次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东山养老院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都较高,对于自己的生活现状比较知足,并且对于自身的养老问题都表示愿意以该东山老院作为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站。但与此同时,他们的生活中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

2.1 收入来源单一,物质生活水平受退休金影响大

个案一:刘奶奶:我以前是护士,在县医院里当护士长。现在孩子都大了,有自己的事情,我和我老伴就在家也没意思,就说来养老院住,还热闹。我一个月退休金4000多,我老伴一个月5000,过得舒舒服服的,有时候孩子缺钱了还贴点儿。

个案二:郑奶奶:我们以前穷啊,哪有钱念书,就是下地干活。后来到汽车厂工作,也就只能当工人。现在退休金八百,住在养老院也就刚好,没啥富余的钱,凑合着能过吧

访谈对象中,刘奶奶是专科学历,在当时属于知识分子,而郑奶奶是文盲,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这些原因导致了两个人的工作环境不同,同时也使得她们的收入差距巨大。可见,东山养老院老年人的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靠于退休金,因此退休金的差异引发老年人物质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差距。

2.2 普遍患有老年疾病

老年疾病是指人在老年期所患的与衰老有关的、并且有自身特点的疾病。笔者的实地调查了解到,东山养老院老年人的虽然能够完全自理,但在不同程度上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耳鸣耳背等老年疾病。

个案三:李大爷:现在年纪大,啥毛病都出来了。我年轻的时候经常抽烟、喝酒,后来得了哮喘,又得肺气肿,吃药吃了好多年,老花钱了。而且啥也做不了,只能天天让老伴伺候着。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在退化,东山养老院老年人普遍患有老年疾病,并且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维持生命活动。而在老年男性当中,很多人存在着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喜欢抽烟喝酒,这些老人的身体素质明显低于那些有良好生活方式的老年人。

2.3 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内心孤独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物质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人类特有的意识形态。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和发展其精神需求是促进老年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逻辑要求,更是应对老龄问题,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路径。笔者在实地过程中了解到,东山养老院老年人的较少参与精神文化活动、或者活动内容单一。

个案四:刘奶奶:现在这里(指养老院)也没报纸广播的,我平时就是在屋里看看电视,然后天气好了去外面散散步,早上去那里(指着体育健身器材)活动一下,别的也没啥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衰退,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也逐渐降低。在老年人在入住养老院后,并不能很快融入这个新环境,交往对象仅限于自己的老伴或者是同屋的老人,内心比较孤独。

2.4 内心孤独,渴望亲情

除了离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变,养老院的老年人更需要面对来到养老院后,生活环境、生活圈子的改变。对于这些变化,使得大多数老年人难以迅速适应新环境、并且更加渴望亲情。

个案五:管理者:那些老人嘴上说是不用孩子管了,可儿子闺女一来看,就特别高兴,一大早起来收拾,有时候还跟七八岁的小孩子一样到处和人炫耀,老多人羡慕了。那些儿女不咋来看的,性格也孤僻一些,不怎么和人讲话。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也逐渐降低。入住养老院后,并不能迅速融入新环境,交往对象一般仅限于自己的老伴或者是同屋的老人,内心比较孤独。而子女作为老年人最熟悉的对象,他们的探望对于养老院老年人来说是极大的心理慰藉,能在一定程度上排解老年人的孤独感。

3 农村养老院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经济水平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老年人的生产能力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其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退休金和子女供养,以东山养老院的收费为例,每位老人每月的收费是700-900元,对于普通家庭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会成为一些老年人的心理负担。而同样在养老院的老年人中,退休金较高的老年人在买酒、烟等额外的消费上明显较多,在生活满意度上也较高。

3.2 文化程度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

文化程度的差异对老年人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退休金的影响,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往往社会地位也越高,退休金也比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更加优渥;另一方面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可以参与更多的文娱活动,参加老年大学等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同时他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对待事物也看的更透彻。

3.3 社会关注度较低

福利重心向城市倾斜,国家对城市养老院的补助、扶持明显高于农村养老院,在农村养老院的发展上,顶层设计较为完善、宏观政策不断出台,但在基层却难以有效的落实或实施速度缓慢。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度较低,农村养老院的建设和发展多以个人公益为主,缺乏社会资本注入。

4 提升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对策研究

4.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

完善农村养老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医疗护理、心理关怀、精神文化方面的投入;同时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培训,学习专业服务技能,改善服务质量和水平,使养老院的生活条件符合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4.2 聚焦农村养老院,关注老年人生活质量

通过大众媒体的宣传报道,让群众关注农村养老院,了解农村养老院的养老模式和现状,更新传统上“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观念;而高等院校可以适当开设相关课程和专业,培养与农村养老院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人才。

4.3 加强国家政策顶层设计

重视农村养老院的发展,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贯彻落实现有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为农村养老院建设和发展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注入农村养老院,扶持农村养老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养老院从业人员的培训。

参考文献

[1]邬沧萍,姜向群.老年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褚康.论银色产业的发展导向[D].浙江工商大学,2011.

[4]曹梅娟,刘晓霞.老龄化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牛活质量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03).

老年大学就是我的“养老院” 篇7

当你得知她也是一名老年大学学员,而且还是25年坚持上学,为保定市老年大学的第一批学员时,你对她就不仅是惊讶,更多的是敬重。她从不回避的目光给予你的感觉是她对知识永不满足的强烈渴望。

她叫李淑奇,2008年12月31日是她的八十寿辰。腿疾是因多年的类风湿病久治不愈所致,并且她还患有胃、肝、肾等疾病。上学,一站多地的路程,走走歇歇,她要走四十分钟;上楼,学校楼门口的那两级台阶,不拄拐尚能上去一级,第二级再不拄拐她就曾摔倒过,更别说有的课得爬上三楼去听。儿子怕她路上出事,说花钱雇人送她;女儿说,要不叫出租车,她都不同意,说就是为了活动腿脚,锻炼身体。

老伴儿过早地去世,儿女们都有自己的小家庭,又要忙于工作,她不想拖累他们,一个人独居。她每天早早起床,什么都是自己拾掇,能买的自己买,能做的自己做。其实儿女们也都很孝顺,天天都在关心着她的安危冷暖:大女儿家离着近,打个电话问她想吃什么,一日三餐做好了就送来。她说:“什么叫愉快呢?我觉得生活能自理,什么都吃得下,就是愉快。靠别人帮着生活下去,就会有许多不愉快。”她想愉快地安度晚年,不甘于一个人在家的寂寞,她说:“寂寞了我就去老年大学,坐在教室里,我就什么烦恼也没有了。一上学,就能动了,提起精神了,老年大学就是我的‘养老院’。”

她把她心目中的“养老院”——老年大学比作阳光雨露,那里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天天都在吸引着她。李淑奇是1984年从工作岗位上离休退居二线的。那年6月,报纸上报道了河北省第一所老年大学——保定市老年大学成立的消息,她心中许许多多的愿望一下子被点燃了。“我只高高兴兴地上了四个月的小学……”她说,后来她一个“村妞”参加了革命。虽然也曾上过文化补习班和干部夜校,但工作中的是是非非,说深了不能,说浅了不是的无奈始终困扰着她,她想找回读书的快乐,她要弥补无知的缺憾。

自从上了老年大学,她学文史,入诗社,习书画,练拳剑…… “清晨练习拳和剑,日暮丹青夙愿现。”像换了个人似的,她的心灵在学习的过程中再一次愉快地搏动起来。岁数大了,悟性、记忆力都会很差,习拳练剑,到了难处,哪个手出,哪个手回总会糊涂。一节一节的,她不怕笑话,练不好从头再学,非把那套练好不可。她以书法老师为写好一个字用去100多张纸的学习精神,鼓舞自己刻苦学习书画:“你学一回会了,我学十回;今年学不好,还是这个班,我明年还来学。”学画仙鹤:“这个老师讲得快,那个老师讲得细,我这次跟这个老师学,下次那个老师教画仙鹤时我又跟着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李淑奇的书画作品在许多书画展上获了奖,有的还被报刊登载。在一次画展上,一个老外想要买她的画,但最终她没有舍得卖出,因为这是她的心血之作。更重要的是她收获了老师的赞扬:“你跟我学画,我向你学德。”收获了同学们的关爱:下课后常常有同学护送她回家,现在她每星期至少两次接到同学们打来的问候电话。

她在学习中找到了快乐,在快乐中颐养天年。

在感受着学习快乐的同时,李淑奇也将快乐化作温情带进自己的生活。她将老伴儿生前对儿女们的期望写进了诗里:“生前教儿忠于党,临终嘱女高登攀。”每写出一首小诗,她都要念给孩子们听。学校里学了什么新知识,她时常给儿孙们讲讲,让他们也长长知识。暑假里,她常和孙儿一起复习功课,她习练书画,小孙儿做作业,她盼望着小小幼苗快长成材,如今孙子大学就快毕业了。她把她的每一幅书画作品都拿给邻居们看,听取他们的品评,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

上一篇:公司演讲比赛演讲稿下一篇:判断推理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