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的农产品贸易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额逐年增加,通过对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现状以及农产品贸易密集度指数和互补性指数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产品贸易的密集度较高,相对于总体贸易品的互补性,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较弱,但是发展前景广阔,提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提高本国农业技术等相关对策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粮食安全的农产品贸易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粮食安全的农产品贸易论文 篇1:

我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比较重要的课题之一,那么确保粮食安全也就是重中之重的任务,本文就我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对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关键词:粮食安全贸易保护绿箱黄箱

自从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致使粮食安全问题突现。故此,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来应对这种冲击,但是这些贸易政策也对粮食安全产生了双面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我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1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超级大国,粮食问题历来都显得较为突出,特别是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世界粮仓”已渐在全球进行粮食资源的分配。要想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必须不断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同时还应该警惕来自其他国家粮食贸易的价格战等陷阱。

2对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的评价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逐渐完善,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使得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受到不同程度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在对外贸易政策方面,我国政府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具体表现在:

2.1进口限制政策

①关税我国政府从1992年起,对农产品进口关税税率进行了多次降低调整,在加入WTO后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使得农产品进口关税税率显著下降,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准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关税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作用。

②进口配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为了打破垄断局面,我国政府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同时倡导新的关税配额政策。但是,在世贸组织成员中,我国农产品的进口配额管理方式依然比较严格,我国尚未制定专门的贸易制度和法规,对关税配额进行管理,其配额数量的确定和分配方法对于国内外的最终用户来说都不透明。与世贸组织透明、稳定的关税配额制度相比,我国这种不透明的、随意性较大的关税配额制度明显不一致。

③进口商品检验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国境卫生检疫法》的相关规定,我国政府通过食品卫生监管机构对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等进行卫生监督和检验,根据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的证书,以及采样证书等,海关进行相应的验放。

但是,在进口商品检验制度方面,无论是标准,还是透明度,我国都需要进一步提高。而且,国内外产品的检验不统一,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世贸组织所贯彻执行的国民待遇原则,对农产品进口难以起到合理、有效地限制。

④办理进口许可证制度我国通过办理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对粮油贸易进行保护,对于进口许可证,国有企业(中粮公司、中国棉麻进出口公司等)可以较为便利地从商务部取得,对于其他企业来说要拿到进口许可证难度相对比较大,在我国,这一政策具有一定的歧视性。

2.2出口鼓励政策

①出口补贴在入世谈判的过程中,在不使用农产品出口补贴政策方面,我国政府曾作出过郑重的承诺,这一承诺符合了WTO《农业协议》的有关规定。由于农产品出口补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国务:在2001年7月发布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文件中,明文规定“节余的粮食风险基金,要用于陈化粮价差亏损补贴、粮食出口补贴和消化粮食财务挂帐等方面的开支,不得挪作他用”。

②出口退税在农产品出口退税率方面,目前,我国实行的是“5%为主、13%为辅”的两档退税率,在出口总额中,实行13%退税率的农产品所占比重比较小,实行出口退税率为5%的农产品占绝大部分,在大部分农产品出口价格中,由于含有尚未退还的间接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产品出口成本,农产品出口的价格竞争力大大降低。

3我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在保证粮食安全方面应做的几点改进

3.1更多的使用“绿箱”政策而并非关税等传统方式来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目前,世贸组织的许多成员都不断加大“绿箱”政策的推行力度,特别是发达国家,“绿箱”政策近些年来仍有大幅的增加。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绿箱”支持也在加大,相比之下,我国政府对于农业“绿箱”的投入相对较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①增加可以提高粮农收入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的建设投资和专项资金。例如建立政府向农民提供结构调整、保护生態环境的投资补贴,以及粮农转产转业专项投资补贴。②增加对粮农收入直接补贴,在免去农业税后,我国也对粮农收入给予了一定的补贴,但是这种补贴还是不足以提高粮农的生产积极性,所以国家还应该加大对粮农民的补贴,这样才可以更大限度地鼓励他们进行粮食生产,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3.2调整“黄箱”政策除了给予粮农补贴等“绿箱”外,我国政府应该适当给予粮农其他方面的优惠,比如说在农业器材如机械、肥料、农药等方面的价格优惠,使得他们可以扩大生产来提高我国的粮食储备。

4结束语

作为世界人口超级大国,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至关重要,而出台最佳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将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环节,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更是一个神圣而艰巨的任务,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可以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马晓河.中国粮食贸易的不稳定性及其影响[J].管理世界,1998(1).

[2]严瑞珍.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粮食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J].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作者:胡瑞涛

粮食安全的农产品贸易论文 篇2:

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分析

摘 要: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额逐年增加,通过对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现状以及农产品贸易密集度指数和互补性指数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产品贸易的密集度较高,相对于总体贸易品的互补性,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较弱,但是发展前景广阔,提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提高本国农业技术等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农产品;贸易互补性;中国;中亚

自中亚各国独立以来,中国与其经贸合作关系良好,其中农业发展在中国与中亚五国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双边的农产品贸易也由来已久。中亚五国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热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农业劳动力比重较大,而水资源较为短缺,地表水分布不均,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并且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但是,这并不影响农业在中国与中亚五国合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早在前苏联时期,中亚五国就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区,现如今其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发展良好。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与中亚五国毗邻,相对于中亚五国,农业生产的优势不在于农业生产资源而在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高,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业合作领域、尤其是农产品贸易方面存在着十分广阔的合作前景。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中国和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积极开展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加强农业区域经济合作,对于中国粮食安全和资源性短缺农产品的供给、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和农产品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具有战略意义。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现状

本文利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标准的大类,将进出口商品贸易额分为0—9类,总共10类进行加总计算。此处采用世界贸易组织对农产品的定义,农产品主要包括十大类中第0、1、2、4 类中的全部商品贸易额减去第2 类中的第27、28 章商品,也就是以0、1、2、4为首代码的四大类、具体分为22个子项目的农产品。(见表1)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分析

对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的密集度和互补性分析可以较为清晰地把握贸易现状及今后发展的趋势,其中贸易密集度一般用贸易密集度指数来衡量,贸易互补性用贸易互补性指数来衡量。

结果显示:从1996年到201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关系并不均衡,其中与吉尔吉斯斯坦最为紧密,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较为紧密,与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较为稀疏。

2012年,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农产品贸易密集度指数约为3.5,2010年曾达到5.3,从前面的总量上看到,中国和吉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量并不是中亚五国中最大的,但是在贸易的密集度上来说却是贸易关系最为密切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产品贸易较为稳定,其贸易密集度指数都在1左右波动,这与两国跟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量的大小相关,同时,这两个国家也算是中亚五国中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相对经济体较大,国内对农产品的需求较大。塔吉克斯坦自身经济实力较弱,属于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中国对塔主要出口商品有服装、机械设备、钢铁制品、车辆等,中国自塔进口的主要商品有矿产品、棉花、生皮等。土库曼斯坦不与中国接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中国与其合作也是近年来才开始密切起来,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中亚天然气的合作,在农业合作领域还有较大的潜力。

(二)贸易互补性分析

第一,1995年到2012年,中国对中亚五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都在1附近,并且基本上保持一个上升的趋势,2003年以后与哈、土、乌三个国家的互补性指数超过1,此后一直大于1。2012年底,中国与其贸易,中方与中亚国家的福利都将会提升,并且从中亚五国与中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可以看到,除了哈萨克斯坦以外,其他四国与中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大于中国与其贸易互补性指数,说明对于吉

塔、土、乌四国而言,其贸易互补性大于中国与其贸易互补性,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以上四国与中方的互补性贸易中获得的福利提升更为明显。

第二,虽然在所有商品的贸易上,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互补性较强,但是我们看到在农产品贸易上,互补性指数并不是很大,由于互补性计算的公式是加总的,通过计算,中国与中亚商品贸易的互补性主要集中在第六类、第七类和第八类商品。因此在中国与中亚五国所有贸易的商品中,农产品的贸易互补性相对较弱。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中,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较大,其次是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最后是土库曼斯坦。

第三, 在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指数和中亚五国与中国农产品的互补指数对比中,中亚五国与中国的互补性指数都比中国与其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指数要高,这说明在农产品贸易上,中亚国家与中方的互补性贸易中获得的福利提升较中方更为明显,这也是这些国家与中国农业合作的动力之一。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的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在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方面我们得到以下结论:一是中国与中亚五国商品贸易的整体互补性较强,但是农产品贸易互补性较弱。自2003年以来,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迅速增长,虽然相对于其他油气资源、化工商品等,农产品的整体互补性还不是很强。二是农产品内部,不同种类的农产品互补性较强。由于双方的地缘优势、生产要素优势以及文化风俗的相近性,农产品在产品内部不同产品的互补性本文没有做详细的实证分析,但是研究过程中有所计算,除中哈农产品贸易较为均衡外,中国出口到其他四国的主要是第一大类农产品(SITC00-09),进口的是第三大类农产品(SITC21-29,除去27、28),其他两类农产品的贸易额很小,且主要是中国出口。三是中亚五国与中国的农产品合作获益比中国与其农产品贸易获益更大。通过贸易数据和指数的计算,中亚五国同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所获得的福利较中国从其获得福利要大,在经济上,中亚五国应该有更加强烈的意愿与中国开展农业合作。

(二)建议

针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农业方面的合作,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背景下,中国应积极加强与中亚五国的商品贸易和合作。在农业合作方面,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积极寻求与中亚五国在农产品贸易、投资等方面的谈判,加强双边的农业联系及密度,建立农业合作方面的法律协议,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第二,中国在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的过程中,选定重点投资领域,尤其在互补性农产品上,充分发挥我国部分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对于优势产品,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这里主要是指的第一大类农产品,包括肉制品及蔬菜水果等。同时,通过本国农业技术的提高和改进,出口一些高品质的农产品,使其与他国市场的产品产生差别化。第三,打破贸易壁垒,增加农产品进出口的便利性,同时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开拓潜在市场,把开展农产品贸易与农业援助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张猛,丁振辉.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构想及其意义[J].国际经贸探索,2013(2).

[2]于津平.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J].世界经济,2003(5).

作者:江丽

粮食安全的农产品贸易论文 篇3:

中国农业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摘要】 中国已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在中国加入WTO十几年中,由于成功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互补性发展格局,中国农产品贸易额呈现不断增长的可喜局面;但另一方面,由于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整体不强,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及市场风险不断变化等原因,因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显得极为重要。本文提出大力推进和完善我国农业国际贸易促进体系建设、在考虑对外贸易规则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农业保护政策、坚持立足于国内生产的粮食安全战略、制定促进参与世界贸易体系的农产品贸易战略及近期关键措施等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  农业贸易  比较优势  国际竞争力  发展

一、中国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中国农业国际贸易的基本情况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业不断扩大与世界贸易体系的结合,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方面成绩显著。2012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757.7亿美元,同比增12.9%。从产品结构看,产品特征鲜明,进口量依旧比较大的农产品是大豆、食用油、棉花等加工原料型农产品,出口稳步增长的农产品是水海产品、园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2012年,大豆进口5838.5万吨,同比增10.9%,再创历史新高,相比2004年增长189%;棉花进口541.3万吨,同比增51.8%,进口额120亿美元,同比增24%;食用油籽进口6228.0万吨,同比增13.6%,进口额377.5亿美元,同比增19.9%;食用植物油进口960万吨,同比增23.1%,进口额108亿美元,同比增19.9%。2013年前五个月出口以水海产品、蔬菜、水果为主。前五个月,我国出口水海产品153万吨,增加5.4%,价值77.3亿美元,增长11.6%;蔬菜285万吨,与去年同期持平,价值34.6亿美元,增长15.4%;鲜、干水果及坚果110万吨,减少7%,价值13.1亿美元,增长10.4%;粮食110万吨,减少13.3%,价值10.2亿美元,下降0.7%。上述四者出口值合计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51.3%。

2013年前五个月,东盟、日本、欧盟、中国香港和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进口主要来自美国、东盟、巴西和欧盟,我国对东盟出口农产品45.8亿美元,增长23%;日本45.2亿美元,下降6.7%;欧盟31亿美元,增长2.7%;中国香港29.4亿美元,增长25.3%;美国27.5亿美元,下降3.9%。对上述五个市场出口合计占我农产品出口总值的67.9%。同期,我国自美国、东盟和巴西分别进口农产品130.4亿、62.3亿和53.9亿美元,分别下降1.6%、4%和11.5%;自欧盟进口39.4亿美元,增长25.4%。自上述四个市场进口合计占我国农产品进口总值的62.7%。此外,自加拿大、澳大利亚分别进口29.3亿、27.4亿美元,分别增长47%和7.3%。

2、中国农业国际贸易的特点

(1)农产品贸易额度持续增长,农产品贸易逆差进一步增大。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不断扩大,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增长迅速。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由2001年的279.4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757.7亿美元,增长5.29倍,其中,进口额由118.5 亿美元增长到1124.8亿美元,增长8.49倍;出口额由160.9亿美元增长到632.9亿美元,增长2.93倍。除了2009年农产品贸易增长额受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有所下跌而外,其余年份均是处于正增长状态,中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大幅提升。

2003年以前农产品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农产品出口额一直大于农产品进口额,2004年首次出现逆差,逆差额为48.87亿美元,之后逆差状态一直延续。从2004年到2012年粮食获得“九连增”,当前主要农产品总量基本平衡、结构矛盾突出,农民工进城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供给增长速度赶不上消费增长速度。2012我国农产品出口632.9亿美元,进口1124.8亿美元,贸易逆差为491.9亿美元,同比扩大44.2%。

(2)中国大部分农产品失去了比较优势。中国农业贸易总体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加,出口专业化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上。我国进口金额大的农产品基本都是粮油类产品,如大豆、豆油和棕榈油、棉花、小麦、羊毛等,土地密集型的粮油产品占我国农产品进口的50%以上。粮食、油料等土地密集型产品从长远看不具备出口优势。

二、当前我国农业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

1、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明显低于新兴经济体,发达国家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以改善其就业和保护经济缓慢回升。以美国、日本实施有关措施为例,2010年1月,日本对中国养殖虾含药残、莲子含黄曲霉毒素实施命令检查;2010年3月,日本加强对中国香菇含农药残留实施检查;2010年5月,日本对中国大葱及加工品实施氟硅唑项目强化进口监控检查;2010年12月,美国通过《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将对外国进口食品,特别是对来自中国等国家的食品实施更为严格的检查。另一方面,按照WTO相关规则,各国政府均可对农产品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俄罗斯政府在2013年加大了农业补贴力度,对农业的补贴率为13.5%,补贴额为1904亿卢布(约合57.7亿美元),同比增长28%,美国每年仅棉花就有巨额补贴,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为本国农产品贸易提供补贴额,这些都使我国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处于不利的竞争位置。

2、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

中国加入WTO以来,水产品、园艺产品和部分农产品加工品等继续保持比较优势,但是由于中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劳动力素质不高,生产效率偏低,农村土地、劳动力和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不断上升以及人民币逐步升值等,造成粮食、油料作物、棉花等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下降,制约着中国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在中国农产品出口中,总体上技术含量低、传统产品多、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弱、出口农产品的种类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有规模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无法适应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由于我国农业资源比较匮乏,尽管很多农产品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多数都不具备国际竞争力。从粮食国际竞争力来看,中国小麦和大豆生产明显缺乏比较优势,玉米生产有比较优势但在减弱,水稻有比较优势但有波动;国内棉花、油料作物生产也缺乏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综合成本上升,出口售价也有所上升,导致出口企业的整体效益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生猪、罐头、部分蔬菜以及初级加工农产品的出口利润下滑明显,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3、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由于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一系列问题:融资困难成为制约出口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进口农产品的技术标准,致使我国出口农产品检测项目不断增加,加大了出口成本,而在许多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检验检疫费用都由政府承担;农产品出口的风险性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弱,农产品出口企业参加出口信用保险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农业大多数的投入都集中在农业生产环节,对出口潜能大的产品和产区的支持力度不够;农产品出口急需加强信息咨询、交流培训和宣传推广等公共服务,出口营销渠道有待拓展;缺乏对农业国际化战略的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针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市场开拓、国际营销、监测预警、技术推广和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机制尚未形成。

4、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变化增加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不确定性

未来几年,世界经济面临着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逐步加深,世界经济增长继续放缓,全球贸易增长率从2007年的7.2%下降到2012年的2.5%;欧债危机自2009年开始、2011年底恶化,现在还持续扩散中,主要发达国家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部分发达国家甚至出现二次衰退,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需求将进一步减弱,出现了通货紧缩,进口商不敢签订大的进口订单;发展中经济体为应对通胀压力而继续收紧政策,并且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从发达国家扩展到部分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在市场需求下降和农产品贸易限制加剧的情况下,我国部分优势农产品的出口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石油价格波动增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农产品贸易摩擦可能进一步加剧,人民币汇率的不确定性也为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增添了许多变数。

5、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农产品贸易开放条件下,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融合不断加快、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的传导影响越来越复杂,因此,对市场风险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国内期货市场、远期合同等市场风险管理工具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尚未形成有效防范和控制国际市场风险的机制。比如,近几年社会普遍关注的大豆问题,它是受加入世贸组织冲击最大的产品,近10年来大豆进口激增,有人质疑中国大豆市场开放程度过大,但实际情况是2004年、2008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两次剧烈波动,导致国内部分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的压榨企业亏损严重甚至停产关闭,从而引发两次行业兼并重组浪潮。而部分跨国粮商在这两次危机中幸免于难并趁机扩张,掌握了国内大部分的压榨产能。这或许是中国农业对外贸易这些年来真正需要吸取的深刻教训。

三、中国农业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1、推进和完善我国农业国际贸易促进体系建设

第一,强化政策研究和战略规划制定,系统研究涉农国际贸易、投资、技术标准的基本规则和相关法律和法规,加强国别研究,通过对主要农产品国内市场容量、进出口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市场环境等的研究,提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战略。第二,进一步提高制定和利用世贸规则的能力,加大贸易谈判和国际规则标准制定的参与力度,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达成对中国农业有利的结果,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区谈判和可行性研究。第三,推动建立统一、稳定、规范、高效的农产品外贸管理和调控体制。第四,加强农业产业损害评估机制建设和贸易救济工作。第五,提升农业国际信息和农产品国际营销促销的公共服务水平,构建通畅高效的农产品贸易信息体系,正确引导市场预期,为政府决策和企业经营提供参考。

2、在考虑对外贸易规则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农业保护政策

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业改革,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积极实施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大局的农产品贸易战略;着力提升农产品进出口管理能力与市场调控水平。必须根据国际国内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化趋势,探索建立农产品国内生产与进口稳定衔接机制,有效调控进口,避免进口农产品对国内生产和市场形成冲击;建立和完善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利益的农产品进出口支持政策体系,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强化进口管理;建立健全外资准入和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外资并购境内涉农企业报告和安全审查机制。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农业标准制定,以及动植物疫病防控、生物安全、生物能源、气候变化等涉农国际谈判与协作,进一步开展区域和双边贸易谈判,促进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规则,进一步改善中国农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3、坚持立足于国内生产的粮食安全战略

第一,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复杂性,目前除中国外还没有哪个国家有养活13多亿人口的经验,也没有哪个国家经历过分配管理相当于世界总消费1/4的粮食的困难。如果中国放弃以“国内生产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我们很难预料世界粮食贸易和市场格局会被怎样的改写。我国须继续对农业实行高度优先的政策安排。第二,中国仍然不具备依赖粮食贸易的基本条件。从技术上看,中国尚不具备依赖国际市场解决粮食问题的基本条件,如国内市场发育迟缓,粮食市场体系不健全,行业组织严重滞后,全国统一大市场还未形成,缺乏风险管理机制和工具。目前中国没有像美国、法国和德国那些能够垄断全球粮食贸易的大粮商,没有类似于加拿大、澳大利亚小麦局等贸易组织,也没有日本、韩国那样的进口管理机制,现有贸易基础设施也不具备承担大规模进口粮食的能力。

4、制定促进参与世界贸易体系的农产品贸易战略

第一,立足于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现阶段实施比较优势战略,能够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促进农业资源向高价值农产品生产集中,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中国农业的整体生产率。第二,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为战略出发点。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呈增长趋势,成为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难点。这要求现阶段制定中国农产品出口战略的基点,必须由过去的“外汇贡献”向“就业贡献”转变。第三,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中国必须在发挥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同时,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新产品,加快技术创新、结构升级,提高农产品加工程度,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第四,建立以“市场多元化”为特征的全球农产品市场体系。要逐步调整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建立以“市场多元化”为特征的全球农产品出口市场体系,满足今后若干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竞争力不断增强的需求。要稳定和扩大日韩、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欧洲、中东、独联体等新兴市场,努力发展北美、南美等潜力巨大的市场。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中国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状况探析[J].国际商贸,2012.

[2] 余康、章立、郭萍:1989-2009中国总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综述[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2(1).

[3] 蒲文彬:加入WTO十年的中国农产品贸易与竞争力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4).

[4] 程国强:中国农业对外开放:影响、启示与战略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12(3).

[5] 何安华、楼栋孔、祥智:中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研究[J].农村经济,2012(2).

[6] 张相文、黄娟:中国农业贸易自由化的环境效应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6).

[7] 程国强:加入世贸组织10年:中国农业的奇迹与启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3).

[8] 向艾:中国农产品动态比较优势分析[J].商业现代化,2011(14).

[9] 郭慧慧:中国农业贸易关系持续期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现代化,2011(33).

[10] 朱广东:WTO农业谈判囚徒困境的成因及启示[J].特区经济,2011(11).

[11] 贾海薇、李大胜: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路径与展望[J].广东农业科学,2010(9).

作者:姜南

上一篇:512护士节演讲稿眼科下一篇:奋发向上,迎接每一天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