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改进粮食补贴方式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议改进粮食补贴方式(精选6篇)

建议改进粮食补贴方式 篇1

自2004年中央及时采取粮食补贴政策,加大了对粮食生产发展的扶持力度,当年粮食增产775亿斤,扭转了粮食减产势头,成为宏观调控的一个突出亮点。

但国家粮食补贴针对的是粮食面积,这样的补贴方式补在农民上,却没有补在粮食上。本来是对粮食生产的“特惠”政策,事实上却变成了对农民或者农田进行补贴的“普惠”政策,不种粮也可以得补贴。若粮食补贴资金针对的是粮食出产斤数,将更有效地推进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种补贴方式就我个人的拙见来看,将有以下好处:

1、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使粮田得到了更大的利用率,引导农民去发展科技农业和新型农业。

2、有利于农业生产资料向大户集中,推动规模化经营。相对于以面积计算形式发放粮补,粮农要想得到粮补资金,就必须种田,没有出产粮食,有农田也不能得到粮补资金,让种粮大户和能手大有用武之地,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利用,避免了空着粮田也能得到粮资的现象。

3、有利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提高农产品品质、产量和农业科技贡献率,提升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使农民接受技术服务的主动性增强。另外,促使优良的生产资料得到推广,还能提高三农素质。

4、有利于减少假冒伪劣农资,维护农资市场的正常秩序,减少坑农害农事件发生。一些农资生产经营商借机扰乱市场秩序,混水摸鱼,巧取豪夺国家给农民的实惠。粮补由面积改为斤数后,可防止冒领国家粮食补贴事件发生。

建议改进粮食补贴方式 篇2

一、陕西省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一)陕西省粮食生产补贴情况

目前,中省财政涉及粮食生产的补贴主要有: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小麦良种补贴、春播地膜玉米补贴、玉米良种补贴、产粮大县奖励、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等7项补贴政策。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陕西没有执行。据统计,2009年中央和省财政共安排各类粮食生产补贴资金34.8亿元,其中粮食生产补贴资金27.8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4.8亿元,产粮大县奖励2.2亿元。另外,陕西省财政每年安排用于粮食储备、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粮食加工以及粮食移库运费等补贴资金在6亿元以上。

1、粮食直补。

从2004年开始,国家实行了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2004—2006年陕西在32个粮食主产县实施种粮农民直补,每年补贴面积1 849万亩,补贴资金1.44亿元,每亩平均补贴8元。2007年在原基础上,将粮食直补范围扩大到64个产粮县,补贴资金由1.4亿元增加到2.8亿元,达到粮食风险基金总规模的50%。补贴面积由1 849万亩增加到3 167万亩,达到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的78%。补贴标准由平均每亩8.5元提高到8.8元,户均补贴由43元增加到55元,受惠农民由367万户1 481万人增加到512万户2 078万人。2008、2009年继续维持2007年补贴标准。

2、农资综合直补。

从2006年开始,为应对柴油、化肥、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涨价,确保农民种粮收益,国家实施对农民农用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陕西省根据中央财政下达补贴资金数量核定补贴标准。2006年每亩补贴标准为陕南6元、陕北3元、关中7.4元。2007年每亩补贴标准为,关中1.7元、陕南15元、陕北10元。2008、2009每亩补贴标准为,关中49元、陕南45元、陕北35元。补贴范围为全省所有种粮农民(包括国营农场职工),补贴面积4 200万亩,受惠农民662万户2 670万人,2009年发放农资综合直补资金19.2亿元。

3、玉米良种补贴。

从2008年起,中央财政实施玉米良种补贴政策,下达我省补贴资金8 500万元,每亩补贴10元,补贴面积850万元。2009年中央财政对玉米良种补贴实行全履盖,下达我省补贴资金17 130万元,补贴面积1 713万亩。

4、中央小麦良种补贴。

我省从2005年开始实施国家优质专用小麦项目,每年补贴面积220万亩,每亩补贴10元,年补贴资金2 200万元。2008年补贴面积扩大到1 000万亩,每亩补贴10元,补贴资金1亿元。2009年实现全覆盖,补贴面积1 716万亩,每亩补贴10元,补贴资金1.7亿元。

5、春播地膜玉米补贴。

从2004年起,我省对种植春播地膜玉米实施补贴,每亩补贴10元。2009年补贴面积490万亩,补贴资金4 900万元。

6、陕南优质水稻良种补贴。

2007年,省财政对陕南水稻产区农民购买优质水稻良种实施补贴,每公斤补贴10元。2008年中央开始实行水稻良种补贴,下达我省补贴资金3 324万元,每亩补贴15元,补贴面积221万亩。2009年下达我省补贴资金3 170万元。

7、农业机械购置补贴。

从2001年起,国家对农户购置农业机械实行分类比例补贴。2001年至2004年,农业部每年安排我省20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农机补贴试点工作。从2005年起,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规模逐年大幅度增加,2005年我省为1 000万元,2008年安排我省1.5亿元,2009年为4.7亿元。省财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06-2009年基本维持在1 000万元。

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实施以来,中央累计投资我省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7.22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补贴资金1.395亿元(其中省财政投入5 100万元),拉动农民投入17亿元以上。补贴政策已覆盖全省涉农县区和农场。补贴的机具种类由最初的4类13种,增加到2009年的11类32种。累计补贴农机具32万台(部),受益农机户达到24万户。

8、产粮大县奖励。

从2005年起国家对我省17个产粮大县进行奖励,奖励资金1.4亿元,同时省财政对未纳入国家奖励范围的其他17个产粮大县也进行奖励,每个县奖励200万元,奖励资金3 400万元。

9、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用于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2009年国家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用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主要用于小型农田末级渠系改造、育苗及粮食晾晒场、种粮大户奖励以及土地深翻等。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陕西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2亿元,陕西省按照每亩补贴300元,可恢复粮食灌溉面积68万亩。

实践表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最低收购价政策,从收益、成本、科技、装备、市场等不同角度和环节相互补充,充实了国家对粮食生产的调控手段,初步形成了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体系。

(二)实施粮食补贴政策的成效

国家从2004年实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以来,在改革粮食补贴制度、促进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已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体系。

1、粮食直补制度的健全完善,加快了粮食市场化改革进程。

实施粮食直补是国家粮食补贴制度的一次根本变革,将过去通过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间接补贴改为直接补贴种粮农民,建立了直补粮农的可靠渠道。同时,粮食直补制度的确立,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推动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彻底扭转了国有粮食企业连年亏损的局面,促进了粮食市场化改革。

2、粮食直接补贴制度,促进了粮食增产,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补贴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2004年以来,陕西省连续6年粮食增产,粮食总产稳定在230亿斤以上,稳定了区域性粮食市场,为确保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消费。

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直接增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扩大了农民的购买力,有利于撬动农村潜在的巨大购买力。陕西省每年发放粮食补贴资金35亿元左右,按662万户计算,每户直接增加收入528元。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9年我省农民纯收入人均已达到3 580元,比2008年增加444元,增长15%,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4、建立了完善的粮食补贴制度。

农业补贴制度是国际惯例,通过粮食生产补贴、农机具补贴制度、粮食储备补贴的实施,我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粮食生产补贴制度,保障了成品油、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体制改革顺利实施,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二、粮食生产补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补贴种类多,补贴成本大

目前,中省惠农补贴项目近20项,这些补贴项目政策性强,涉及农户多,程序设计复杂,要求比较高,必须经过面积核定、面积公示、上报补贴面积、公示补贴标准和补贴金额、补贴资金划转农户存折、发放公示等程序,补贴程序虽然严谨,但环节较多,实际操作繁琐,需要各级财政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政策执行,产生不稳定因素,落实惠农补贴政策的工作成本非常大。

(二)补贴面积变动频繁,面积核实难度大

由于农村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农户分散经营,粮食直补资金、农资综合直补资金等按照当年实际种粮面积发放,而实际面积在核定中难度很大、困难很多。陕西省每年粮食直补面积3 200万亩、农资综合补贴面积4 200万亩,如果每户每年重新丈量,仅靠基层财政所人员显然无法完成,每年的补贴面积数据只能按照村干部上报的数据确定。同时,由于土地等级不同,按照实际面积补贴、统一补贴标准造成不同等级土地之间分配不公,违背了鼓励粮食生产的初衷。另外,近年来土地流转加快,也加大了粮食补贴面积核实的难度。

(三)补贴方式多,补贴时间渠道不一致

由于国家对粮食补贴的方式没有明确规定,各省在实际执行中不尽相同。有的省按照实际种粮面积补贴、有的省按照计税面积补贴、有的省按照粮食商品量补贴,个别地方按人头发放;在资金发放时间上,有的省每年一次,在春播前发放,有的省每年分春、秋两次发放;在发放对象上,有的仅对种粮农民,有的对所有农户,有的对粮种供应企业(良种补贴);资金管理有的在财政部门,有的在农业部门,还有的在农机部门,即使在财政部门内部也分散在不同部门。在发放程序、标准、管理部门等方面也不尽相同。

(四)补贴标准低,补贴政策效应难体现

粮食补贴种类较多,资金总量不小,但具体到每家每户,补贴标准并不高,无法弥补生产资料涨价增加的种粮成本,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效应难以体现。据测算,2009年陕西农资价格上涨使农民种粮成本亩均增加100元左右,而实际种粮补贴发放67元,显然,现有补贴远不足以弥补农民因农资价格上涨而增加的支出。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虽然效果明显,但除了水稻良种补贴外,小麦、玉米和大豆良种补贴规模都相对较小,实施范围都局限于部分项目区。

(五)组织管理松散,补贴政策宣传不够

虽然补贴种类较多,但绝大多数县级没有建立起惠农补贴发放组织管理机制,而是由财政等部门组织实施(如农机具补贴),缺乏统一组织,造成了基础数据不详实、补贴发放方式多样、补贴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同时,多数县区对补贴政策宣传不够,政策传达多限于县乡两级和基层干部,补贴发放透明度较差,很多群众不知道国家对什么补贴、标准是多少、什么时间发放。此外,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惠农补贴发放信息管理平台,监控体系建设缓慢,监督管理方式相对落后,迫切需要在组织管理、政策宣传、发放方式和管理监督等方面,建立起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惠农补贴管理机制。

三、粮食生产补贴资金整合的原则及思路

(一)整合原则

我们认为,粮食生产补贴资金整合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是促进生产原则。粮食生产补贴目标是促进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因此,补贴资金整合必须体现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和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二是增加收入原则。粮食生产补贴在促进粮食生产的同时,增加农民现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补贴资金整合要保障农民现有利益不变,收入不减的情况下,合理配置,建立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三是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地域辽阔,补贴政策设计必须结合各地实际,补贴方式、发放时间要采取灵活的政策,不宜一刀切。四是便于操作原则。补贴政策、实施方案要简便易懂、便于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五是节约成本原则。粮食生产补贴要简化程序、合并发放,全面推行一折通,降低补贴成本。

(二)整合思路

为了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整合的总体思路应是稳定现有粮食补贴框架体系,分类整合补贴资金,在保障对农民补贴不减少的情况下,新增补贴资金集中用于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建立兼顾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

近期目标:建立分类补贴模式。根据现阶段粮食补贴实际及管理情况,在稳定现有粮食补贴政策的基础上,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对现有补贴分类整合,建立以粮食综合性补贴、生产工具补贴、粮食生能力补贴以及粮食保护价收购等四大类。

长期目标:建立农户综合性粮食补贴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补贴相结合的模式,将现有针对农户各项粮食补贴归并,建立对农户的粮食生产综合补贴,同时完善粮食生产能力补贴政策。

四、粮食生产补贴资金整合的措施

(一)按照补贴对象不同,分类整合粮食补贴

由于各类粮食补贴在政策目标、内在的作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以及最低收购价政策归并,建立对种粮农民单一的综合补贴制度,从现阶段是不现实的。因此,要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思路,根据不同补贴,分类进行整合,对同类同性质的补贴进行整合,同时考虑从各地实际情况,实行差异性整合。

1、粮食生产综合补贴。

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小麦良种补贴、春播地膜玉米补贴、玉米良种、优质水稻良种补贴等几种补贴整合成一种,设立粮食生产综合补贴。该项补贴发放对象为种粮农民,补贴资金按照实际种粮面积或计税面积核定。

2、生产工具补贴。

现阶段粮食生产工具补贴仅为农机具购置补贴,补贴生产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确定符合各地实际的农机具补贴品种,针对不同地区确定不同的补贴目录和机型,让更多的农户享受到党和政府惠农政策的温暖。

3、粮食生产能力补贴。

将产粮(油)大县奖励、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用于粮食生产能力整合,按照国家粮食增产计划,设立粮食生产能力补贴,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4、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

继续在粮食主产省实施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稳定粮食价格。

(二)整合粮食补贴对象和粮食补贴方式

粮食生产补贴方式和补贴对象直接涉及种粮农民的利益,在整合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便于操作,又要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1、整合补贴方式。

鉴于全国补贴方式形式较多,在补贴方式上,建议由各省对种粮面积进行一次详查,核定农户粮食种植面积,补贴面积全部按照实际种植面积发放,一定三年不变。对于土地等级差异,按照粮食产量确定标准亩,对不同等级土地进行折算。按实际种植面积补贴确有困难的,可按照计税面积发放,确定后若干年不变。

2、整合补贴对象。

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和各类补贴标准的不断提高,加之土地流转政策的逐步实施,惠农补贴问题越来越成为农户利益和农村稳定的焦点,因此合理界定补贴对象显得越来越重要。建议粮食综合性补贴,坚持“谁种地、补贴谁”的原则,认真核查粮食种植补贴面积。要分类界定补贴对象,对农户承包村组的机动地以及农户的土地,要将补贴资金发放到承包户。对生产工具补贴,坚持“谁享受、补贴谁”的原则,认真核查补贴对象,改变向企业补贴的方式。无论何种补贴,都要规范和合理界定补贴对象,先由其所在村组负责申报,经过乡镇负责核查,然后主管部门进行复审,审查合格后,在其村组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3、整合补贴资金发放形式。

对农户发放的各种涉农补贴,要全部实行“一折通”,由财政部门统一在农村信用社或其他金融机构为所有农户建立账户,每年按照补贴标准把补贴资金打入农户的账户,避免基层村组中间截留和抵扣。

4、整合资金管理部门。

粮食补贴涉及财政系统农业、经建、企业、农综等部门,有些省市分别在三、四个部门管理,管理渠道较为混乱。建议国家整合管理部门,由财政部一个司负责,同时强化农业等部门的责任。

(三)提高补贴标准,适当向西部倾斜

国家安排各省粮食补贴资金计算主要参照粮食产量、粮食种植面积、粮食商品粮以及人口等因素。一是建议国家每年预测当年农资及劳动力上涨幅度,及时提高粮食生产补贴标准,每年亩均粮食生产补贴要大于农资及劳动力价格上涨部分,确保种粮农民的收益;二是建议国家增加西部地区粮食补贴总量,在计算补贴资金时向西部地区倾斜。三是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实际情况,建议将旱作节水灌溉机械列入生产工具补贴的目录。三是以粮食购销补贴的方式,对销区的企业到主产区收购粮食给予运费补贴,或者对于主产区粮食购销企业采取分品种、分级别收购、储存给予一定的补贴,促进主产区粮食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四)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实践来看,粮食补贴发放到每家每户,由于补贴资金较少,种植优势难以显现,提高种粮积极性效果不明显。因此,要改革补贴模式,鼓励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经营,降低粮食投入成本,显现规模效应。目前陕西土地流转工作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抓住此契机,加快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引导农民以入股、出租、转包、转让、互换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动土地向粮食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和龙头企业集中,促进粮食规模化、标准化和优质化生产。通过有效的土地流转,改变粗放经营模式,最终确保出让土地的农民各项利益不受损失,种地农民收益较大幅度增加的“双赢”态式。

(五)有效调控农资价格过快上涨

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的力度,根据物价上涨情况,适时调整补贴标准,增强农民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承受力;健全农业生产资料成本核算机制,促使农资产销企业从成本管理和资源优势方面提高效益,确保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基本平稳;健全农业生产资料营销网络,减少农业生产资料营销成本;建立农业生产资料储备制度。各级政府应当继续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长期宏观调控管理,依法打击不法奸商的投机欺诈行为,切实控制农业生产成本的快速上升,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补贴政策能给农民带来真正实惠。

(六)严格粮食补贴资金监管,确保发放到位

加强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宣传、严格补贴程序、加强检查监督,确保补贴政策不折不扣的执行。

1、强化公示公开。

要不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在发宣传单、办宣传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农民补贴网等网络平台,快捷、全面地向农民群众传递惠农补贴发放的政策、数额等相关信息,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监督,通过举报箱、举报电话和投诉热线,拓宽群众监督的渠道,便于群众监督的介入。

2、强化检查监督。

要建立补贴责任落实机制,对补贴工作任务、制度落实情况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及时查找存在问题,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严格责任追究,对落实责任不力、弄虚作假的单位和相关负责人,切实追究其失职责任。

(七)完善中国农民补贴网信息监控平台

从2006年起,财政部建立了中国农民补贴信息网,将涉农补贴统一纳入农民补贴网,但农民补贴网不能做到实时发放监控。建议尽快完善中国农民补贴网,增加相关功能,逐步建立覆盖所有补贴、即时监控到户的惠农补贴发放信息管理平台。在系统技术上,扩大补贴容量,做到监控快捷方便;在管理范围上,要采取先易后难、逐步纳入或先生产性补贴后生活性补贴的办法,最终实现全监控;在信息反馈上,结合发放支付系统,采取乡镇财政所录入、县区财政审核汇总、市级财政归并上传,明确时限,严格审核,建立起覆盖全国财政系统的惠农补贴信息平台,将所有惠农补贴种类全部纳入管理范围。

五、几点建议

(一)将陕西省纳入粮食主产省

陕西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产地,粮食产量每年维持在230亿斤以上,对西北区域性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议国家将陕西省纳入粮食主产省,比照粮食主产省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粮食生产投入,特别是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粮食直补、综合补贴等的资金补助力度。

(二)调整产粮大县奖励政策

由于陕西省县区数量多、土地面积小,粮食总量少,按照国家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衡量,只有17个县纳入国家产粮大县,建议国家适当调整西部地区产粮大县入围门槛,降低粮食产量标准,增加人均粮食产量指标,将西部更多的县纳入国家产粮达县奖励范围。

(三)调整粮食风险基金,将粮食直补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剥离出来

财政部规定,发放给农户的粮食直补资金来源于粮食风险基金,而且占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但随着粮食储备到位以及消化粮食挂账等,粮食风险基金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建议中央财政在预算中安排粮食直补资金,将粮食直补资金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分来出来,使粮食风险基金“归位”。

(四)加大粮食仓储设施投入

目前我省粮食仓容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年久失修、严重威胁储粮安全。为了加快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我省制定了《2010—2015年粮食仓储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利用6年时间新建改建粮食仓容35亿斤。按照国家新建、重建、扩建储备库和收纳中转仓容每亿斤需投资2700万元的标准计算,拟新建、改造粮食仓容35亿斤,需总投资12亿元。建议财政部给予补助,确保储备粮食安全。

课题组组长

程涛,现为陕西省农村财政研究会会长。

课题组成员

赵生民,现任陕西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副处长。

卫雅茹,现供职于陕西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

张红林,现任陕西省大荔县财政局副局长。

摘要:从2004年起,国家陆续出台了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产粮大县奖励、地膜玉米补贴等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补贴政策,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明显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了粮食补贴政策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规范和调整。一是分类整合粮食补贴种类、补贴对象和补贴方式;二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三是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四是有效调控农资价格过快上涨;五是严格补贴资金监管。

粮食补贴多少钱 篇3

发放方式为直接现金发放或发放于农民“一卡通 ”或“一折通” 储蓄存折或储蓄卡中。

良种补贴,是指国家为支持农民积极使用优良种子,对生产中使用优质农作物良种的农民给予的.补贴。

农户到良种补贴定点销售部门购种,可持身份证及种子定点销售部门开具的专用凭证,到乡镇财政所领取其补贴。

农资综合补贴,是指政府对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化肥、柴油、种子、农机)实行的一种直接补贴制度。

通过农资综合直补及各种补贴,来保证农民种粮收益的相对稳定,补贴资金通常来源于粮食风险基金,通过粮食风险基金专户下拨。

粮食补贴坚持“四不补” 政策上也有明确规定,符合以下四种情况之一,粮食补贴不予发放: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在私自新开垦的农田中种植的粮食作物,不予补贴; 在已经实施了退耕还林项目的地块内种植的粮食作物,不予补贴; 经济作物中套种粮食作物的,不予补贴; 在河滩、滩涂、灌渠内种植的粮食作物不予补贴。

今年粮食补贴有改革 根据形势发展,我国在粮食补贴方面做了政策调整,经国务院批准,将启动三项农业补贴政策的“三合一”工作。

选择安徽、山东、湖南、四川和浙江等5个省,作为农业“三项补贴”的改革试点,将原来的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财政部、农业部要求各省市区从中央财政拨付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中调整安排20%的资金,加上种粮大户试点资金和补贴增量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4粮食补贴为啥没发放? 今年,令很多朋友们感到困惑的“粮食补贴为何还没有发放”?具体原因有很多,但是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试点省份为做好试点工作,相关农业、财政部门抓紧研究改革试点方案,导致部分地区惠农补贴资金未按时发放。

云南省粮食良种补贴实施办法 篇4

良种补贴实施办法》的通知

云政办发[2005]35号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省财政厅、省农业厅制定的《2005年云南省粮食直接补贴实施办法》和《2005年云南省粮食作物良种补贴实施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三月一日

2005年云南省粮食直接补贴实施办法

为了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粮食品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云政发[2004]159号)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一、粮食直补的原则

(一)坚持政策稳定、投入不减、集中资金、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按实际播种面积补贴的原则,坚持直接补贴种粮农民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粮食直补的范围

(二)粮食直补的区域为宣威、隆阳、镇雄、陆良、腾冲、宜良、建水、祥云、宾川、勐海、永胜、景洪、潞西、蒙自、盈江、南华、耿马、勐腊、普洱、瑞丽等20个粮食主产县(市、区)及在上述20个县(市、区)内的国有农垦农场。

(三)粮食直补的品种为杂交水稻、常规化质稻和杂交玉米。

(四)各粮食直补县要根据实际确定本县粮食直补乡(镇)和粮食主产区域。

三、粮食直补的依据和标准

(五)省按照杂交水稻每亩15元、常规优质稻每亩15元、杂交玉米每亩10元的标准和2005年省计划补助面积测算省应补各地的粮食直补资金。

(六)各地按照当年重点区域实际种植杂交水稻、常规优质稻、杂交玉米的面积对农户兑现补贴。各地视财力情况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域的补贴。

四、粮食直补资金的筹措与运行

(七)粮食直补所需资金,2005年全省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7000万元,按照省级负担60%、州(市)县负担40%的比例承担,个别县粮食风险基金不足的由州(市)政府负责在辖区内调整解决。

(八)2005年应补各地的粮食直补资金从省“粮食风险基金”专户一次性下拨到州(市)“粮食风险基金”专户,州(市)财政部门在收到指标文件后3个工作日内将补贴资金下拨到县级“粮食风险基金”专户,县财政部门要尽快把粮食直补资金拨到有关乡(镇)财政所指定的粮食直补资金专户,国有农垦农场种粮职工的补贴资金由所在乡(镇)兑付到种粮职工手中。粮食直补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帐核算、封闭运行。

(九)省补各地的粮食直补资金,结余转下年使用,超支由地方政府自筹解决。直补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将结余资金上缴到县级“粮食风险基金”专户。

(十)财政、金融等部门要密切配合,确保粮食直补资金及时足额拨到乡(镇)财政所指定的粮食直补资金专户;金融部门要确保粮食直补资金的安全和封闭运行。

五、粮食直补资金的兑付与监管

(十一)有关州(市)和补贴县(市、区)都要分别成立粮食直补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的政府领导担任组长,农业、财政、审计、农发行、监察等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财政局或农业局,抽调素质较好的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协调落实粮食直补中的各项具体工作。各补贴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各乡(镇)的粮食直补工作。

(十二)各补贴乡(镇)粮食直补工作机构负责核实农户粮食实际播种面积和品种,测算各农户的直补资金,按“谁种粮、补给谁”的原则,采取有效办法直接兑付到种粮农户手中,不得集体领取或委托他人代领,不得与农户缴纳的农业税及其他任何形式的收费挂钩,不得抵扣农户应缴的农业税。

(十三)粮食直补要实行公示制,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对每个农户的粮食种植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等必须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

(十四)粮食直补资金要求在4月底以前全部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

(十五)各级财政、农业、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粮食直补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补贴资金的安全和专项用于对农民的补贴,坚决杜绝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的现象发生。要组织专门人员,对粮食直补资金的兑付情况进行抽查,发现问题要向当地政府和上级财政、审计部门报告,及时进行纠正。凡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收回省补助资金。(十六)乡(镇)粮食直补工作机构要建立粮食直补的档案管理制度。对涉及补贴的各种文件、资料康格按年度分别整理成册,妥善保管,并将有关资料输入计算机进行管理,以便查询。

(十七)粮食直补工作开始后,州(市)财政、农业部门要按《2005年云南省粮食直补资金兑付情况表》(另发)做好统计工作,掌握兑付进度,并及时向省财政厅、省农业厅联合上报3月30日、4月15日、4月30日3个时点的资金兑付情况。粮食直补工作结束后,各州(市)要及时向省财政厅、省农业厅上报工作总结。(十八)为确保粮食直补工作的顺利开展,粮食直补工作经费原则上由州(市)、县财政安排解决,省给予适当补助,用于县乡两级开展粮食直补工作必要的业务开支。

(十九)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将把补贴县的粮食总产、单产和优质粮食面积,纳入农业农村工作考核范围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二十)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农业厅负责解释。

(二十一)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各地要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二○○五年二月七日

2005年云南省粮食作物良种补贴实施办法

为了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继续实施粮食作物良种补贴政策的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一、良种补贴的原则

(一)良种补贴坚持政策稳定、投入不减的原则,坚持补贴区域与粮食直补不重复的原则,坚持补贴资金与良种推广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集中资金、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按实际播种面积补贴的原则,坚持直接补贴种粮农民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良种补贴的范围

(二)良种补贴的品种为常规优质稻和杂交玉米。

(三)常规优质稻良种补贴的区域为广南、麒麟、沾益、楚雄、禄丰、弥勒、大理、丘北、嵩明、洱源、昌宁、景东、弥渡、元阳、景谷、陇川、大姚、牟定、新平、开远等20个县(市、区)。

(四)杂交玉米良种补贴的区域为会泽、富源、禄劝、澜沧、砚山、凤庆、云县、施甸、沪西、文山、彝良、威信、马关、永善、墨江、盐津、兰坪、绿春、宁蒗、香格里拉、屏边、沧源、维西、沪水、西盟、福贡、德钦、贡山、昭阳、永德等30个县(区)。

(五)各良种补贴县(市、区)要根据实际确定县(市、区)常规优质稻和杂交玉米良种补贴的重点乡(镇)。

三、良种补贴的依据和标准

(六)省按照常规优质稻每亩15元、杂交玉米每亩10元的标准和200年计划补助面积测算省应补各地的良种补贴资金。

(七)各地在农村税费改革确定的计税面积范围内,按照当年重点区域实际种植常规优质稻、杂交玉米的面积确定对农户兑现补贴。

四、良种补贴资金的安排与运行

(八)省级良种补贴资金由省财政厅、省农业厅联合下达,逐级下拨到县。县财政和农业部门应及时将资金分配并拨付到乡(镇)。州(市)、县财政可根据自身财力情况安排良种补贴。

(九)良种补贴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实行专帐管理、专项核算。

五、良种补贴资金的兑付与监管

(十)有关州(市)和补贴县(市、区)都要分别成立粮食作物良种补贴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的政府领导担任组长,农业、财政、审计、农发行、监察等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财政局或农业局,抽调素质较好的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协调落实良种补贴中的各项具体工作。各补贴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各乡(镇)的粮食作物良种补贴工作。

(十一)各补贴乡(镇)粮食作物良种补贴工作机构负责核实农产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和品种,测算各农户的良种补贴资金,按“谁种粮、补给谁”的原则,采取有效办法,确保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中,不得与农户缴纳的农业税及其他任何形式的收费挂钩,不得抵扣农户应缴的农业税。

(十二)良种补贴资金要实行公示制,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对每个农户的良种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等必须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

(十三)粮食作物良种补贴资金要求在4月底以前全部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

(十四)各级财政、农业、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良种补贴资金管理和发放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补贴资金的安全和专项用于对农民的补贴,坚决杜绝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的现象发生。要组织专门人员,不定期地对良种补贴资金的兑付情况进行抽查,发现问题要向当地政府和上级财政、审计部门报告,及时进行纠正。凡截留、挤占、挪用良种补贴资金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收回省补助资金。

(十五)乡(镇)良种补贴工作机构要建立良种补贴档案管理制度。对涉及补贴的各种文件质料。表格按年度分别整理成册,妥善保管,并将有关资料输入计算机进行管理,以便查询。

(十六)良种补贴工作开始后,州(市)财政、农业部门要按《2005年云南省粮食作物良种补贴资金兑付情况表》(另发)做好统计工作,掌握兑付进度,并及时向省财政厅、省农业厅联合上报3月30日、4月15日、4月30日3个时点的资金兑付情况。良种补贴工作结束后,各州(市)、县要及时向省财政厅、省农业厅上报工作总结。

(十七)为确保粮食作物良种补贴工作的顺利开展,省财政安排一定工作经费,用于县乡两级良种补贴工作的业务开支,各级政府也要视工作实际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

(十八)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将对补贴县的粮食总产、单产和优质粮食面积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十九)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农业厅负责解释。

(二十)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各地要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建议改进粮食补贴方式 篇5

今年将继续加大粮食直补力度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今年年初那场持续一百多天的罕见旱灾,使我国粮食生产以及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此次“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为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今年将继续加大粮食直补力度,加大强农惠农的农业投入力度。”

加大粮食补贴力度

“今年年初的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比较大,但目前旱情已经得到缓解。”聂振邦告诉记者,这次旱灾主要发生在中部地区,持续时间一百多天,尤其是对越冬作物,如小麦主产区产生了较大影响。但随后在国家的重视下,各地政府和农民都积极抗旱,再加上随后几次不同程度的降水,“从目前小麦苗情来看,只要后期没有太大的变化,今年的产量还是比较稳定的。”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办公厅主任游宏炳向记者表示,虽然粮食产量有保障,并且连续五年获得大丰收,但从长远来看,耕地和淡水资源稀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粮食产业化水平较低、种粮比较效益持续走低等因素,都是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

与此同时,全国政协农业组一位委员在小组讨论会上表示,许多种粮户反映,近年来,一些农资价格,如进口钾肥等涨幅都达到100%,国产复合肥、农药、种子等涨幅也在50%-80%左右。据测算,种粮农户一亩地因各种农资价格上涨,成本增加了200元左右,而政府每亩发放的种粮补贴只有50多元。因此,很多委员纷纷建议国家加大粮食补贴力度,提高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收入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实现,一是加大直接补贴力度,包括种粮直补、农资补贴、农机具补贴、综合补贴等。另一方面是通过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使农民在出售商品粮的过程中获得合理收益。更重要的是完善现有的粮食生产的体制和机制。”聂振邦说。

国内粮价已不低于国际粮价

“在加大粮食直补力度的同时,还应该再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工商联副主席、郑州市农业产业化协会会长宋丰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时说。粮食越值钱也就越安全,现在中国的粮食市场化程度太低,“应该小步快跑,每次提价幅度不高,但每年都提”。

“事实上,国内粮食收购价一直在不断提高,包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了要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聂振邦说。去年,为了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国家先后三次调高了部分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今年年初又提高了稻谷收购价格。目前国内粮食价格比较国际市场来看相对合适,即考虑到了农民种粮投入的物资消费,包括化肥、农药、柴油、农资水电等,也包括了农民投入的劳力。而且,从目前国际市场看,国内的粮食价格已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以芝加哥期货市场现在的交易价格为例,国内的玉米平均每市斤要比其高出0.20元—0.25元;小麦每市斤高出0.15元—0.20元;大豆高出约0.60元;稻谷价格也略高于国际市场价格。

对于为何人们一直认为国内粮价低于国际市场的看法,聂振邦表示,可能是一种惯性思维的原因。因为在去年7月份之前,由于受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当时国际粮价比国内粮价平均高出近一倍。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际粮价随石油价格一路下跌,而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却在稳步走高。因此,目前国内粮食价格已经不低了。

聂振邦说,国家现在对农业投入非常重视,无论是中长期计划安排还是年度计划安排,投入力度都在不断加大,包括预算内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引导社会投资、农民自身的投入等方面,也都在不断加大。

建议改进粮食补贴方式 篇6

一、12316金农热线现状

近几年, 我国农村信息设施建设和信息服务持续发展, 但基于“低投入、高效率、可持续、易推广”的模式考虑, 12316金农热线是农村信息服务补贴的最佳方式。12316金农热线是向农民传递信息服务最直接、最有效的服务手段, 具有较强操作性, 可以有力地保证信息服务补贴的实施效果。目前, 全国31个省 (区、市) 已基本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 每年咨询人数达千万人次, 帮助农民增收和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据初步统计, 12316平台已经惠及全国约1/3以上农户。

(一) 辽宁12316基本情况

辽宁“12316”始于2005年 (特服号码为16808080) , 2006年在农业部的统一规划下特服号码升级为12316。12316平台已具备呼叫处理、语音信息发布、数据存储处理、短信收发、Web信息推送、客户端信息推送、用户管理、统计分析、内部交流等多种应用功能, 可承载30席共90路并发呼叫和短信服务。

12316金农热线的开通, 架起了农民与政府、与专家、与市场的信息桥梁, 被群众誉为农事、农情、农村政策“百事通”。截止2014年7月, 热线受理咨询已达394万余例, 语音信息定制量300余万例。据初步统计, 全省约1/5的农户通过12316金农热线平台得到了技术指导和咨询帮助。

(二) “12316”发挥的作用

1、提供生产指导, 帮助农民增收。

12316金农热线, 作为一种“互动式”信息服务手段, 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观念和方式, 架起了农户与专家、科技、市场、政府之间的桥梁。通过大量信息资源的汇集, 帮助农民选择好品种、新品种、新技术快捷应用等, 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显著。

数据来源:通过12316金农热线平台, 随机对全省拨打热线用户进行抽点调查。

2、应对突发事件, 降低农民损失。

12316信息服务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 农民可以及时准确地得到农业预警, 特别在遇到病虫害突发事件时, 农民可以通过热线联系到专家、政府, 了解、应用农作物病虫防治方法等应急措施, 降低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损失。

数据来源:通过12316金农热线平台, 随机对全省拨打热线用户进行抽点调查。

3、维护农民权益, 减损效果突出。

12316平台承载着维护农民权益的重要使命, 农民通过热线投诉举报, 农业执法部门针对线索开展调查, 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案件, 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 深受农民欢迎。

4、放大案例传播, 更多农民受益。

12316金农热线将具有代表性、区域性、趋同性的问题进行整理与分析, 形成典型案例。通过与电视台、电台、报刊等多类媒体合作, 将部分病虫害防治典型、生产技术案例传播再覆盖。

5、加快知识应用, 培训作用明显。

12316金农热线为农民进行技术学习、经验效仿搭建了良好平台, 成为农民培训的一个新载体。通过典型案例的有效组织, 将具有行动策略、学习致富的理论知识和案例经验推送给广大农民,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使他们在生产上更快地融入现代化进程, 提高生产收入。

12316金农热线已成为农民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助手, 是农民与专家、政府、科技、市场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金农热线一是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互动平台;二是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的新渠道;三是突发事件预警、减灾减损的科技热线;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权益维护的投诉热线;五是案例教学、经验传递的培训新载体。

二、建立农村信息服务补贴的必要性

农村信息服务补贴是指以农村信息服务为主体, 以得到各种农业信息服务的基层农业生产经营者为客体, 按照一定的运行规则和制度, 通过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转移支付, 获得全额或差额的信息服务补贴费用。

(一) 是政策发展的必然需要

农村信息服务补贴制度将是实现我国粮食利益补贴政策由传统直补型向综合型发展, 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信息化融合的重要举措,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显著的补贴效应。建立信息服务补贴政策, 将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农民素质、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保证, 是现实所需、政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八大制定了“四化同步”的宏观战略, 在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 信息化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 将农业生产经营者覆盖在信息服务之内, 将农业生产渗透于信息服务之中, 将农业生产装备和技术与农业信息技术实现高度融合, 必将成为未来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趋势。农村信息服务也将成为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城乡统筹、培养新型农民、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三) 是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随着现代农业建设的不断深入, 农民群众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应用水平显著提高, 更加关注市场、政策、维权、消费等农村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 可以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生产、科技、市场、政策等多方面信息, 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难题, 科学决策, 实现增产增收。

三、农村信息服务补贴的对象

农村信息服务补贴的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补贴到接受信息服务的基础农业生产经营者;另一类是补贴到提供信息服务的12316金农热线平台。

(一) 基础农业生产经营者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类型虽然向着多种类并存的格局发展, 但是农户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为了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居住在农村, 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的农民是享受农村信息服务补贴的重点对象。

(二) 12316金农热线服务平台

12316金农热线作为提供信息服务的主体, 是信息服务补贴的直接对象。省级平台 (辽宁) 在坚持农业部门主导、立足公益服务的前提下, 采取由农业部门主导、规划监管和委托运维, 企业化运作的运营模式。信息服务补贴可用于支付其正常信息服务运行维护的费用。

四、农村信息服务补贴的模式

(一) 资金来源

信息服务补贴资金由中央财政统一进行转移支付, 建议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比例投入, 在粮食主产区应适当加大国家财政扶持力度。

(二) 补贴范围

1、话费补贴, 指对农户拨打12316热线电话时产生的通讯费用的补贴。

2、信息定制费补贴, 指对农民结合个体特性定制专项信息服务的补贴。

3、12316平台运营费补贴, 指对12316金农热线平台运行维护的补贴。

(三) 补贴形式

1、全额补贴。

指所有费用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为保证农民“零成本”获取生产指导和技术信息, 话费补贴建议实行全额补贴。

2、定额补贴。

指所有费用中, 中央财政按照一定的比例负担费用。农户定制的专项信息服务内容, 建议由中央财政按照50%的比例补贴农民, 另外50%由农民自行承担。

3、定性补贴。

上一篇:冬季大雪问候祝福语下一篇:高一数学的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