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论述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策略,提出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积极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等措施,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课堂多种形式的活动,真正以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而教师扮演着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角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论文 篇1:

如何建立师范院校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体系、新理念

摘 要:师范院校语文教学需要结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确保对应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成效。本文以师范院校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体系、新理念为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师范院校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多层次、多内容、多维度的分析和探索,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

关键词:师范院校 新体系 新理念 以人为本

一、引言

随着现代语文教育理念的升级和优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成为行业普遍认可的教学理念。针对当前语文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成为行业教育专业的研究重点与研究方向,思维教学法、翻转课堂、推拉理论等一系列教学方式,引发学者的讨论和热议。

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的解读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是充分落实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主张,强调对学生主体的重视及教师教学的引导性。该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的主要模式,是对现有教学理念的升级和创新。师范院校在开展语文课程教学工作时,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手,深入研究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模式,对学生具体的学习问题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研究。结合新的教学理念,不断促进教师群体教学工作推陈出新,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语文教学工作,运用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保障学生语文教学工作能够更加直观、高效实施和执行。不仅如此“,学生为主体”,务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与学习问题,针对诉求和问题的具体内容,开展创新性的教学工作,强化学生的记忆和思维,实践对应的教学方案“。以教师为主导”,需要为学生创建对应的信息和线索,让学生通过努力发现和掌握对应的语文知识。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学帮助,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在语文课程的探索道路上不断前行。

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体系的分析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体系,需要教师设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流程。一方面,针对教师制订的语文课程教学策略,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梳理,强调语文课程教学工作的流程性和科学性,对现有的教学策略进行补充和升级,确保学生能够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得到收获和提升。另一方面,教学体系的创建,需要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要求,务必围绕学生应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当前学生普遍接受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教学兴趣。例如,师范类学生未来大多数会成为教师行业的从业者,需要加深对教师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对教学工作的引导作用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对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案,使学生群体能够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体系下,实现语文知识的快速提升。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要满足教学目标的教学条件,特别是以语文课程为代表的教学工作,不断创新教学思想,完善教学流程,丰富教学方案,保障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目标。

四、师范语文教学,创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与教学体系的有效举措

(一)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课程不同于其他科目,教师在开展语文课程时,务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工作。首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习兴趣,借助教学情境,让学生与教学内容融合一体,提升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和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学生尽快融入相应的教学内容中,还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学习目标的联想能力,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教学情境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了解知识的门户,能够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中,强化教学成果,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重要前提,也是帮助学生高效实现学习的重要举措。特别是针对一些情感类的教学文章,学生的阅历和见解未能够深入了解文章的基本用意,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了解文章的思想和内容,从而提升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创设教学情境,需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满足教学要求的同时,还要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围绕学生的学习诉求开展。其次,语文教师要充分落实教师的指导作用,为学生的学习牵线搭桥,不断帮助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减少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抵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效。最后,学习情境的创设,不仅让学生融入对应的情感中,而且激发对于文章作者深层次的认识,为学生语文课程的后续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需要不断推行和实施,确保教学成效。

(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语文课程学习成绩的有效举措。作为即将迈入教育行业的从业者,需要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学习,特别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务必加以强化和落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会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成效。一方面,学生从学习的被动模式升级为主动模式,对应的学习心态及学习理念得到突破和改变;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是极为宝贵的学习技能,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特别是学生在高中、大学等阶段的学习方式,自学是最重要的学习技能。语文教师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能力,能够减轻语文课程教学压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学生语文课程全方位的提升和改善创造条件与契机。既要让学生明白和了解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影响性,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语文课程教学不仅让学生了解我国语言文化的灿烂,而且借助教学内容让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语言素质等一系列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学生课后能够借助自主学习模式,对语文课程进行多方位的学习和探索,保障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彻底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助力学生全方位健康成长。[1]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体系,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团体优势,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模块化管理,提升学生群体的组织优势和组织价值,以小组式教学模式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小组的创建,能够对班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进行分化和均等,保持每组对等的学习效果,同时利用小组组织模式,强调学生的组织意识。学生能够借助组织的团体性,发挥个人的价值和能量,并且在教师和组员的帮助下,与小组形成命运共同体,齐头并进共同成长。作为小组中的佼佼者,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学习优势,提高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在与其他同学分享和解答过程中, 提升语文思路、逻辑思维和组织能力,最终实现小组语文成绩的总体提升。小组模式的学习模式,既能够让学生打开心扉,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中,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主体, 又能够与其他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充分吸收其他观点和建议,实现自身的改善和强化。另外,学生在小组模式学习框架中,能够激发学习潜力,形成良性的竞争模式, 减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助力小组模式的全面化提升。语文教师在分组后要及时对学生的小组情况进行掌握和梳理,对小组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及时干预,减少小组问题。小组内部要确保统一性和一致性,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和研究,要发挥小组的优势和价值,集思广益,开展小组成员的头脑风暴,提升认识。语文教师在设定小组后, 要及时进行评比,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在评比过程中争优创优,发挥小组的组织价值与组织意义,实现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2]

(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

学习,不仅是一个良好的习惯,而且是一种关键技能。师范院校学生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务必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核心理念,帮助学生创建主动性的学习思维。师范院校学生未来大多从事教育工作,而教师具备主动性的学习思维能够不断弥补自身教学经验的不足。主动性思维的建立,是助力学生语文课程学习成绩不断提升的重要武器,也是改善学生学习思维的重要助手。现代教育产业对学生主动性学习能力确定了相应标准,学生具备主动性思维,能够打破传统的教育枷锁,不断开发学习潜力,以现代化的学习思维及学习模式,持续性扩大个人的视野和见识,丰富知识储备的同時,为未来的教育工作添砖加瓦。因此,主动性思维需要不断培养和提升,针对师范类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布置多种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高效的学习环境中提高能力。语文教师要以我国优秀文学作品为核心,发挥指导性作用,为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指引方向,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意识,贯彻先进的学习理念, 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不仅如此,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循序渐进地提升主动的学习能力,不断加大学习难度,助力学生全面提升。

(五)强化教学反馈工作的重要性

基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体系,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及时的跟踪和了解,特别是一些进步较大和落后较多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数据分析。一方面,围绕学生的教学主题,了解学生学习问题的主要根源,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和谈论,确保学生学习问题得到解决和处理;另一方面,教学反馈的重要价值,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动态化的追踪和分析,而且能够及时规避和遏制所有潜在教学问题。不少学生在语文课程中会产生学习思路偏移,影响语文课程教学。[3]因此,基于学生的学习问题, 务必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干预和指导,既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又要促进学生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保障语文课程的教学成果。教学反馈工作的实施,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教学精力与努力,同时对学生的大量学习信息进行梳理和检查,确保学生学习问题得到解决和改善。教学反馈,是助力学生为主导教学模式的重要教学策略,能够针对目前实施的教学工作进行梳理和检查,及时寻找可能存在的疏漏和问题,并对教学问题进行动态化的监管和处理,防止教学问题进一步延伸。另外,现代化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加以重视,任何一项细节都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问题。例如,不少学生对古诗词课程较为抗拒,主要原因是教学过程中存在语言困难,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痛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改变学生的错误认知。[4]

五、结语

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务必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的新理念、新体系,助力语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同时确保能够及时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保障学生充分掌握语文课程各项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禹荣,刘月香. 工作坊模式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以宁夏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0,41(11).

[2]朱婷婷. 师范类院校儿童文学教学实践探究——以豫章师范学院语文教育专业为例[J].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0,35(5).

[3]王威. 基于“超星学习通+钉钉直播”的语文课程线上教学探究——以新疆师范大学2018 内地两年制预科部为例[J]. 汉字文化,2020(20).

[4]王如辰. 疫情之下线上教学的思考——以白城师范学院大学语文教学与训练为例[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0,34(4).

作者:邓铃琳

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论文 篇2:

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策略

【摘 要】本文论述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策略,提出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积极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等措施,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课堂多种形式的活动,真正以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而教师扮演着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角色。

【关键词】语文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 核心要素 策略

“活”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唯有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而语文课堂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二者密切统一体,具体体现在语文课堂中,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积极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等,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课堂多种形式的活动,真正以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语文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需要语文教师根据学情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基于学情,以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应把培养学生的朗读素养放于首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说:“朗读既是语文素养,也是学习方法。抓住朗读,就抓住了语文的一半。现在,全国 90% 以上的孩子不会朗读,基本上就是唱读,一字一顿地读,装腔作势,拿腔拿调。”可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从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达成“有感情朗读”的基本要求是:一是普通话;二是流利;三是有感情(内容的理解、声音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实现有感情朗读的三个条件或要求:一是有感情朗读,必须理解文本意思,教师要先强调文本的内涵,理解内涵与朗读是互为条件;二是教师要有“读功”(吟读),要示范读,这是实现有感情朗读的基本条件;三是学生独读是实现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检测手段。

从教师的素养方面,如何实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真正让老师的“教”促使学生主动去“学”?教师要有“读功”及有意识地纠正学生唱读关于唱读的纠正,教师要领读,即示范读,这是教给学生读的“标准”的重要环节。不同方式的读互相配合,最终实现有感情地朗读,常见的读的方式有齐读、自由读、独读、示范读(领读)、默读、吟读、演读等。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的重要性对学生是不言而喻的。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好朗读这一基础,让学生通过朗读培养具有良好的语感,进而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

实践证明,教师要教的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在语文课堂中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

二、积极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应把课堂还给学生,将教师主讲转为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教师不能越俎代苞,替代学生的读,而是要引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以学生为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语文课堂中阅读分享的活动就体现了学生的以学为主。阅读分享,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也是学生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看《黑骏马》,品《简·爱》,阅《堂吉诃德》,观《老人与海》,在这其中我们不只是感受到故事情节的精彩,还可以品味精妙的语言文字。在语文阅读分享会上,学生敢于亮出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表现。通过阅读分享,感悟书中曲折的情节,品味书中精妙的语言,体验书中思想的魅力,领悟深刻的人生哲理,这就是一种最为可贵的学习与收获。正如毕业的学生在贺卡中写的:“您经常在课堂上给我们普及课外的知识,播放视频,成语PK,阅读分享……课堂丰富多彩的,我第一次是如此的喜欢语文课……”由此可见,让学生在班级中阅读交流、阅读分享,是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和反馈的机会。在阅读分享过程中,是学生、教师、读本之间的一次交流过程,在分享中,学生与读本、教师与读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我之间形成的多次交流,多方位思想的碰撞。正如“水无源则竭流,木无本则不成材”,任何一种策略都有赖于对阅读素养的提高。

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教学论中普遍认同的教学基本法则:教学是教学生学,是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进而能够创造性地学习的过程。法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也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可见,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中,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真正的学习兴趣,就是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比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用细腻而充沛的情感朗读诗词,令学生在望见艺术形象的同时自然地想要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创作技巧;教师精心设置导向学习目标的主问题,帮助学生有章有法地走近并走进知识领域。如果能把学生的目光引到学问本身,那么每天、每堂课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就都像在进行有趣的解谜,是在不断探究,在不断满足自身的需求。

2.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探索发现与质疑。在制定方案和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产生的好的思想花火、好的思路、好的形式、好的方法、好的结果等并及时肯定,告诉学生这样做对达成目标的积极作用。教师在“发现”和“肯定”中给予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在被信任被激发中能主动学习,故能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3.以灵活多变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沉闷的课堂如一潭死水,是课堂教学中一大忌。学生理想课堂是在活动中愉快学习与收获。要培养学生对课堂学习保持兴趣,单一的活动固然不能长久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环境,对不同的学生采用多种形色的活动,积极运用个学、对学、群学、生生合作探究等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学习进而获取知识,从而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锻炼发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培养,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把教育的新理念切实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中,让更多的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课堂教学中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激活语文课堂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中,我们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紧抓语文教学应以学为核心,勇于探求,促进语文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申继亮.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邢瑞霞.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4]段小飞.丰富教学范式引导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5]徐蕴琪.高中作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张 梅,广西北流中学教师,中学高级职称,广西基础教育名师深蓝工程培养对象。

(责编 刘 影)

作者:张梅

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论文 篇3:

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一步一步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轨道。“以生为本”是语文教师提的最多的观点,要实现真正的以生为本,教师的教学活动就必然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为此,笔者总结了“五学”教学思想。

一、情境导学

为使学生能真正的融入课堂,融入课文,教师有必要为课堂、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这个情境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一方面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为学生理解文本铺平道路,另外,还要根据语文课文学的需要、理解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活动形式(辩论、采访、课本剧等),如学《木兰诗》一文,为让学生深入理解木兰的形象,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片段排演课本剧,然后通过采访让学生感受木兰在不同时期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学生对木兰的形象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二、独立自学

学生的学,不能是被动的学,语文教学一定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语文能力就会在这一次次的独自学习、摸索中得到提升。课前,可以给学生拟一个预习提纲,对一些基础常识进行课前积累识记,更可以提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上的独立自学,则要在能力考查展示上下功夫;课后,需要学生对课上所学到的内容进一步巩固积累,达到融会贯通。

要使学生的学力水平得到提高,就必然要让学生有独立学习的时间和能力,因此,独立自学贯穿学习始终,必不可少。

三、小组合学

学习的激情和火花,往往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迸溅。因此,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小组学习在课堂上起到了教师意想不到的作用。但是,小组使用不当,其副作用也是很让教师挠头的。经验证明,要高效利用小组学习,一定要对组长和组员进行合理分工、能力培养。对组长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引导学习能力、评价能力、总结能力要进行长期引导,对组员的参与意识和学习习惯也要随时关注。要提高小组合学的效率,教师也要精心备课,设计出确实值得小组研讨的有价值的题目。此非一日之功,教师一定要有耐心。

四、质疑探学

我一直秉承这样一个观点:“语文教学中,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因为它意味着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想学得更好。因此,每节课上,我都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难。对这些难题,可以调动全班学生的智慧来解决,可以教师引导完成。此外,教师还要准备具有探究必要的有价值的题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在《马说》教学中,我发现此文的中心论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与主旨句“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不是统一的。我在课堂上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竟然能在这里分析出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并对主旨句和中心论点的确立依据有精辟的见解。

五、以练促学

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然而练习也是必要的,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题上一定要苦下功夫。题少、题精、有代表性、有文本特色、能注重答题方法的引导,这是习题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的题目,才能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最大的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在以上“五学”的使用中,要针对课文对教学的不同要求灵活使用。

作者:王继武

上一篇:竞职会计兼内勤主任演讲报告下一篇:电管站站长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