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乡为主题散文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故乡为主题散文(共11篇)

以故乡为主题散文 篇1

故乡,是什么

是我眸里遥望的心祺

悠悠扦梭的那份熟悉

即使相隔千山万里

也默默于心底穿起

她给予我温暖的回顾

悠然撒落千千心语

多少次的牵引回溯

多少次的眸染泪洗

仍顽强地幽居在我心底

将流年的碎梦丰富

故乡,是什么

是那条弯弯的小河逶迤

潺潺流淌我川流不息的`牵思

即使穿越时光的不羁

也浅浅于心河漾起

她承载着我温馨的琉璃

与玩伴戏水摸小鱼的欣喜

捶衣浣洗的声声不息

放牧鹅鸭此起彼伏的嘈杂俚语

还有,如履薄冰的那种战战兢兢的心悸

都深深刻在时光的札记

故乡,是什么

是祖母那双小脚踯躅的印迹

歪歪扭扭走过盈盈若水的童稚

即使岁河跌宕漩涡迭起

也难以褪去那泛黄的痛惜

她赋予我童年美好的启迪

是扯着祖母衣襟的那双小手的欢愉

是儿时祖母口中那魂飞魄散的颤傈

是祖母烤苣柱时那种垂涎欲滴

还有,偷吃祖母红枣的那份胆气

都牢牢镶嵌在流年的光影里

故乡,是什么

是父母日夜辛勤的劳历

那脚步声声至今缭绕我的耳鼓

即使流年似水逝者如斯夫

也难以磨灭那悠悠的叹息

她寄予我梦飞的翔弋

是白天田野挥洒如雨的汗滴

是麦收秋熟的那份慰藉

是黑夜脚踏缝纫机永不消失的音律

还有,我孜孜以求的那份梦呓

都弥留在岁河中波光涟漪

故乡,是什么

是父老乡亲的音容笑语

是月辉下捉迷藏的那份追逐

是烟笼中那份先睹为快读书的惬意

是田野里苦菜花艳黄的生机

是母亲地瓜饭回味不绝的香郁

是父亲那沟壑纵横的五线谱

以故乡为主题散文 篇2

一、择用“养气化”的故事资源

故事资源是打造故事校园文化的主要素材。如果故事资源缺乏,构建故事校园文化便成了空中楼阁。所以,故事资源的开发与挖掘是十分重要的。故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不一定所有的故事都适合小学生。因此,择用“养气化”的故事资源非常重要。为了择用“养气化”的故事资源,我们语文组教师成立了“养气化”的故事资源开发团队,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养气化”的故事资源进行择取。

1.以故事类书籍为载体,挖掘其中“养气化”的故事资源。对故事类书籍进行归类与整理,供学生学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接触与感受“养气化”的故事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养气化”的故事资源,主要包括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人物类故事、励志类故事等等。在这些故事中,都向读者传达着正能量,具有很强的“养气化”。例如,《影响世界的100 位中外名人成长故事》《中外名人故事》《榜样的力量——居里夫人的故事》等书籍中都描述了中外名人成长过程中艰辛的历程以及他们通过努力而获取的伟大成就。学生在阅读这一类书籍的过程中,自然能够被名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励志故事所感染,从而起到有效的德育熏陶的育人作用。

2.以小学语文教科书为基础,拓展其中“养气化”的故事资源。小学语文教科书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语文课程标准》又特别强调对教材资源的二度开发与拓展,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以小学语文教科书为基点,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出具有“养气化”的故事资源。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课文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并且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对其中的故事元素进行充分挖掘,就能有效地拓展原文本的内涵空间。

3.以学生生活为原点,延伸出“养气化”的故事资源。在小学生的生活中,很多人和事都具有一些故事性。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学生的阅读手段非常丰富,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中,报道着许许多多学生身边的一些人和事。因此,以学生的生活为原点,延伸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故事资源,这样,就能够与学生的故事阅读与生活进行有效的链接。

二、进行“养气化”的故事渗透

语文课堂教学是渗透故事文化的主阵地,也是创设故事化校园文化氛围的主渠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进行“养气化”的故事渗透,这样,就能够让语文教学散发故事味。

1.媒体辅助,创设故事化的课文情境。情境教学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重要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故事化的学习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够充分地在故事化的情境中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例如,在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其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是经典,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这一经典故事,教学中,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动画片《大禹治水》的片段。这样,在多媒体视频的辅助下,学生就能够对主要情节进行直观化感知,这样图文并茂,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生动得多,自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引导表演,提炼课文的故事化情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也是学生十分喜欢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提炼课文中的故事化情节。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重点情节编制成课本剧,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对故事内容进行表演。例如,在教学《船长》这一课时,要引导学生对船长在发生海难时,组织船员帮助旅客脱险而自己却沉入海底的情节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表演过程中充分体验船长的伟大人格。

3.引导续写,拓展课文的故事化情节。随文练笔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形式,随文练笔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具有情节性的课文续写是随文练笔的有效形式之一,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拓展课文中的故事化情节。例如,《木兰从军》这篇课文中,对于木兰是如何在从军的过程中英勇奋战的情节并没有进行详细描写,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续写,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对木兰从军时与敌人浴血奋战的情节进行续写。这样,学生就能在写作过程中丰富课文内容,从而有效提升阅读课的教学质量。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根据文本内容渗透故事化教学,能够让语文课堂呈现勃勃生机,从而让学生的语文阅读更有趣味性。

三、开展“养气化”的故事活动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活动是主要形式之一,如果离开了学生的活动,那么,校园文化建设便成了空谈。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在学生层面开展“养气化”的故事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去接触“养气化”的故事、感受“养气化”的故事,这样,在活动中就能够有效地达到以故事为载体培养学生“养气化”精神的目的。

学校依据语文课程目标整合各类教育教学工作,形成一个新的序列,按课程目标和年段要求,分别安排到各个年级,形成拓展型故事活动的序列。活动目标要有效衔接,显示出层次性和递进性,内容丰富多彩而又贴近学生实际,实施策略分层、分类、可操作。要努力形成菜单式的活动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这样,就能够有效地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以故乡为主题散文 篇3

我校身处农村,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子女,留守儿童多,他们缺乏爱,性格品质、行为习惯方面表现都令人担忧。为此,学校根据这一特殊而又普遍的实际情况,以“爱”为主题定位校园文化,让校园充满爱,让生命洋溢爱,让爱激励教师的热情,让爱陶冶学生情操,滋养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成就事业的舞台。以下就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点滴做法以砖引玉。

一、厚德育人,深掘爱的源泉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要以爱为主题打造校园文化,让校园充满爱,就必需首先让教师心中充满爱。

我校根据学校育人要求,从“书读三代雅人多,德积百年元气厚”校园古迹对联中,结合我校多年坚持的“以奉献精神做出奉献”传统,提炼了“厚德育人”的办学理念。即教师要以“厚德”来育人,把学生培养成厚德之才。“厚德”的关键词就是爱,爱生德,大爱生厚德。

1、树榜样,扬颂爱的正气。学校不乏有爱校如家,爱生如子,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的先进典型。我们如珍呵护这一财富与资源,把它转化成我校的传统文化,激励更多的后小人成为这一传统的接承者和光大者,让厚德之下的爱成为学校正气之源。如老教师李志祥带重病坚持工作,直到毕业班考试、发放毕业证时晕倒在教室;中年教师彭祖洪主动为学校分忧解难,时而接六年级,时而接一年级,时而多代一个月、一学期的课,老师们都敬称“主动听用的骨干”;年轻教师曹治平,曾有好几所城区学校点名调动,就是现在的选调进城条件她同样相对优越领先,但她自愿坚守一份后小情谊;后勤教师田守成坚持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没有节假日、暑寒假的概念……他们“主动厚德”,为学校扬起爱的正气之帆,影响着周围的更多的教师,积淀了爱的文化。

2、建制度,成就爱的文化。

有了爱岗敬业的典型,有了一部分榜样的尊随者,学校爱的正气已树立,这时,需要巩固和扩大成果,将其形成的有关规章制度是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于是,我校以“和谐、高效”为管理理念,建立健全了各种岗位责任制度,各种管理制度,从而实现了以人格带领人、以制度管理人、以竞争激励人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让爱的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二、以生为本,共营爱的环境

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校园环境不仅是学生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我们发掘、利用校园的环境,形成了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

1、用经典,擦亮爱的光辉。

校园文化需要“孕育”的,中华五千年的经典文化,蕴含丰厚的人生哲理,闪烁着璀璨育人光芒。我校通过国学经典来孕育爱的校园文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仁者爱人”的博爱,“慈母手中线”的母爱,“捧出一颗心来”的师爱,“海内存知己”的友爱在校园内熠熠生辉,在师生间默默滋养。

2、尚自然,营造爱的和谐。

学校购买了桂花树、香樟树、山茶花、铁树、黄桷蓝、牡丹等移栽校园,使校园树木成荫,芳草萋萋,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绽放着生命之光彩。进入校园,我们会感受到浓郁的爱意迎面扑来,爱自然、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爱学习……为“绿色的生命校园”建设涂上了重重一笔。

三、班级文化,彰显爱的阵地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爱的教育”的主阵地。我校特别重视对班级文化的建设。

1、统一规划,凸显爱的主题。

每期学校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规划一个爱的具体主题。我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内容大致包括:教室外的班級文化牌(上面有正副班主任的教育格言、班级口号、班级奋斗目标);教室内有黑板报、班务栏、读书角、知识乐园、趣味游戏、小作家……

2、分步实施,搭建爱的阶梯。

根据班级文化建设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学校分两步进行。首先,确定几名优秀班主任在学校的统一策划下,率先布置班级文化,起一个带头示范作用。然后,要求其余教师参观学习,并根据学习所得,创造性地布置本班级文化。

四、关注弱势,把握爱的倾斜

校园是一个大家庭,由于每个孩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发展也有先有后。如何实现爱的公平,让爱的阳光普照每一个心灵,是我校尤为关注的课题。

1、关爱,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围城”

我校是边远农村学校,有一半以上儿童是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 由于与父母相隔甚远,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形成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正日趋严重地影响儿童的正常成长。我校用“爱心妈妈”、“老师妈妈”等帮扶形式和多种主题活动及“亲情电话”“亲情视频”等手段,尽最大努力还原或弥补留守儿童缺位的父爱母爱,效果很好。

2、关爱,让学困生走进“集体家园”

学困生问题曾一度成为学校和社会的焦点问题,我校以“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采用多种有效措施,让学困生能得到更多的关爱,感受到学校、班级和教师的关爱。一是建立家校联系,家校一体,共同促进学困生不断进步。二是建立定点帮扶,“大手拉小手”“小手拉小手”,让老师辅导几名学困生,让一名优生帮扶一名学困生,全程全方位。三是,建立学困生档案。多管齐下,学困生在爱的阳光下,正转差向前,健康成长。

现在,我校爱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不管是在显性层面,还是隐性层面,都已蔚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要你一踏入我校,映入你眼帘的是参天古树,绿草茵茵,鲜花飘香。同时,我们会感受到浓郁的爱迎面扑来,爱自然、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爱学习……加上耳旁隐约传来的朗朗书声,将有一股浓厚的校园文化沁润着你,既有一种 “绿色校园”之感,又有一种“书香校园”之叹,还有一种“人文校园”之赞。

以爷爷为主题的散文 篇4

水,是爷爷的念想;墙,是父亲的念想;家,是母亲的念想;而我的念想呵,在天涯……

——题记

﹡爷爷

爷爷这辈子没离开过湖

他划着小船

与他的鸬鹚相依为命

偶尔甩出一张网

呼啦啦铺开

江南的余韵

爷爷喜欢喝酒

酒葫芦拴住紧巴巴的日子

青黄不接的时候

舀来洞庭水

葫芦晃一晃

恍惚中

便有银色的`鱼儿

噼里啪啦,摔个趔趄

爷爷最后被人发现的时候

已在水里整整泡了三天

他瘦小的身躯空前雄壮

酒葫芦里

空空荡荡

一如,他的家

﹡父亲

父亲很小就成了孤儿

为了填饱肚子

他去当学徒工

父亲成天砌墙

砖头把他的手

打磨成一张地图

墙越来越高

父亲越来越矮

父亲这辈子

都没翻过那堵墙

至于墙外的风景

始终,被他紧紧攥在

手心

他说总有一天

山和水会

统一口径

﹡母亲

母亲是个田螺姑娘

可以神奇的缝补

生活的补丁

母亲包的饺子

皮薄,馅多

就像,嬴弱的她

呵护着我们姐弟四人

母亲做的泡菜

脆生生,辣呵呵

一如,回味无穷的人生

母亲熏制的腊肉

金黄,香浓

咬一口,贫瘠的日子

逐渐滋润

母亲这辈子

也没走出厨房

她转啊,转啊

把自己额头的青丝

转成炊烟

遥遥的,招引我们回家的路

﹡我

我是冬日里

一颗落霜的草儿。撑不起

一个姓氏的烟火

爷爷不亲,爸爸不爱

小小门洞里

我跟自己过家家

我喜欢看书

书里有青蛙王子,白雪公主

还有灰姑娘的梦

我习惯沉默

我把我的爱

流放在千里之外

我害怕黑暗

所以

没有月亮的晚上

请你用力,把我

以四季为主题的抒情散文 篇5

树叶还没有全部变黄,人们便已经裹上厚厚的冬衣。城市里高楼林立人来人往,很少能让人联想到萧条二字。我们身边,甚至只有一年常绿的松柏。只有日历和气温,提醒着人们季节的转变。

四季,时光,岁月。让人唏嘘,让人感叹。四季的更替,时光的流转,岁月的轮回。多少次,我们伫立于时光的长廊,回忆着逝去的年华。

时光,就像一条永不停歇的河流。左岸,是我逝去的年华。右岸,是我无法触及的未来。而中间,奔腾不止的,是我年年岁岁的感伤。

秋,原本就很凉。风,原本就流浪。除非它是真的愿意留在我身旁。其实,我不太喜欢回忆。只是偶然的时候,看季节更替就会想到时过境迁。尤其是秋天。因为秋天很短暂,你还没注意,寒冬就接踵而至。

年年岁岁都是四季,可是人,每一年都会变。很多曾经以为很重要的,被我们抛弃。很多曾经我们很想要的,被我们忘记。

我学生时代最喜欢的演唱组合现在也已经老去。高中的时候,我收集了他们所有的专辑。熄灯以后,把磁带放入随身听里,一遍遍的循环。后来,那些磁带都不知道去向。如今,偶然在综艺节目里看到他们的身影,想起曾经那样热烈的喜欢过。

高中的时候,最讨厌冬天。教室里微热的暖气抵御不了寒冬的侵袭。只要一开门,北风就拼命的往里钻。下雪的时候不用出操,躲在教室里,看着自己呼出来的热气在空气中瞬间消失。

我是一个内心怯弱的人。从小大到,在困难面前,总是想方设法的逃避。

第一次住校是初中的时候,军事化管理的学校,陌生的同学。第一次感到离家的无助。军训时,烈日当头,每一天都在计算回家的日子。唱一首军中绿花,低着头哭了多少想家的孩子。

第一次工作,在一个离家很近的小公司,刚刚起步的小公司。年轻气盛又好高骛远,加上同事也是相仿的年纪,遇到问题毫不退让。仅仅一个月,我便离开了。那个时候,恰好冬天。气温的寒冷并没有让我学会冷静,不会曲意奉承,不会忍声吞气。

年轻的时候,觉得对和错就应该像夏天和冬天一样分明。不管是朋友还是同事,有错误的地方,总会指出来,甚至是据理力争。有时候,因为他们没有听从正确的劝说感到十分气恼。后来,我不再气恼,只是还会说出来。再到后来,对和错跟我无关。我不再说些什么,也不去想对和错会怎样。就像是夏天到秋天,再转变为冬天。夏天的热情如火,秋天的凉风阵阵,冬天的冷漠如冰。

外婆在盛夏时节来,选择在八月离开。我在炎热夏季感觉到的凉意,比起寒冬腊月,冷的不见底。八十多岁的她,健步如飞,谈笑风生。就像是夏天,那么有活力。在所有人的意料外,离开了尘世。

人的改变不是顷刻,就像季节的更替不在一瞬间。时光让我们遇见很多人和事,缘分让我们重逢别离得到失去。

每一个新的起点,都像是春天来临。充满希望,让我们跃跃欲试,想要重新开始,想要放手一搏。

每一段恋情的结束,就像是秋天,草木枯黄。那个原本以为会相守一生的人抽身离去,整个心陷入泥潭。冷,不至于泰国刺骨,却让疼痛分外清晰。那些美好的愿望和期待,变成了深秋时节的花朵,枯萎,凋零。

以清明节为主题的散文 篇6

那么,清明节为何叫“清明”呢原先,每当这节气,大自然拉开了春天的序幕,和风送暖,嫩草茂盛,春意盎然,这大概就是“清明”的含义吧!

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到野外,或祭祀先祖,上坟扫墓,或踏青春游,抓柳插门,有的地方称清明节为“鬼节”但是,这是个祭祀先人的节日。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到墓地祭祀,祭祖时,后人为坟墓前清理杂草,添加新土,燃上香烛,焚烧纸钱,叩拜式默哀。

传说清明节起源于汉代,到了清明的时候,扫墓到了顶峰,有的不光到先祖的坟上焚烧纸钱,而且还做十大碗菜供在坟头上。

以故乡为主题散文 篇7

1.为什么研究“个人记忆”?

“记忆盒子”课程的设计教学,是围绕“个人记忆”进行的探索实验。

为什么要研究“个人记忆”?是我们需要解答的第一个问题。记忆研究始于西方,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欧洲民族国家的涌现,需要对其自身的合法性进行解释,西方社会迸发出对记忆研究超乎寻常的热忱,出现了大量的经典著作[1],如法国学者皮埃尔·诺拉的《记忆之场》、德国学者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等,人们把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称为记忆潮(memoryboom)。此时,先行者们开始思考“个人记忆”与“宏大叙事”的区别,关于声望的核心悖论:一个无名者的声望。宣示了“个人记忆”与“宏大叙事”的分道扬镳[2]。

“个人记忆”具有不可替代性,每个人卑微而琐碎的故事都应该被尊重。对“个人记忆”的研究,是在抵制对平凡人的生活痕迹的遗忘。这是一场由于时代变迁,引发的针对历史话语权的变革。

“个人记忆”往往伴随着感情的宣泄,充斥着主观评判,不同于历史科学。真实性与客观性在“个人记忆”的范畴中并不适用。特定的感情色彩,在特定群体内起到认同作用,这在下文中会有详细论述。

作为建筑师、教育工作者,以及一名遗产保护者,有充分理由,寄希望于在专业领域内,将建筑作为“个人记忆”的物质载体,并将其给予保护和展示。

2.建筑学领域内“个人记忆”的思考

2.1建筑作为“个人记忆”的载体

建筑可以作为“个人记忆”的载体。

如何解释建筑作为“个人记忆”的载体,是我们面对的第二个问题。建筑是生活的容器,喝茶散步的抄手游廊,时聚时散的社区市场,修学礼佛的寺庙塔刹,不同的生活都能在相对应的建筑上得到体现。

建筑对于记忆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既体现在空间的维度上——它能够把某一事件联系在某一地点之上,使其得到固定与证实。还体现在时间的维度上——建筑具有一种持久的延续,能翱际于时间的长河,将记忆与相关的生活空间交织于当下,经过时间车辙碾压的建筑,观察者在其中感受到的印象,远比口耳相传的只言片语更具感染力。

一个“典型完整的记忆模型”应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元素,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的揭示,都可能挖掘出整条记忆线索。在以上四个元素中,人物与地点自身来说便具有物质的可见性,而地点往往能突破“人与物”的短暂更显长久,就此而言,建筑启发“个人记忆”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中写道:“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在文中,地坛作为作家个人记忆的依托,关联出整个记忆链条——“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作家在“一座废弃的古园”对于“已经不在了的母亲”、“生与死的命题”的种种感悟。

2.2目的

本次课程目的在于,试图解决“个人记忆”在建筑中的保护与展示问题。

“个人记忆”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中,处于被边缘、被忽视的境地。平凡人物的口述史,经常为“宏大叙事”经营者的发声所掩盖。从以往的经验认识到,“个人记忆”如果未能置于宏大历史的框架内,很容易伴随时间的流逝,当事人的逝世,湮没无踪,最终缺乏相应的物质载体作为佐证。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建筑物中,寻找这些记忆的遗痕,通过设计,搭建起跨越遗忘深渊的桥梁,一端在此一端在时间的另一边,将“个人记忆”重新唤醒。

2.3方法

如何搭建起跨越遗忘深渊的桥梁,在建筑中保留与展现“个人记忆”?是我们面对的第三个问题。

2.3.1表达出“个人记忆”的感染力

记忆不同于历史科学,具有自身的感染力。

记忆与认同感的命题密不可分,对往事的态度决定个体身份的存在。尼采曾写道“他的城镇的历史成为他自己的历史;他把那些城墙、那有塔楼的城门、市政府的规定、民间的节日都看作是他年轻时期的一个画满插图的日记本,他在所有这些之中能够找回自己、他的力量、勤奋、渴望、判断、他的错误以及蠢事。”

可见“个人记忆”不同于苛求真实与准确的历史科学,记忆通过对事件进行主观情绪的渲染,使其成为具有倾向性色调的画面。记忆中往往充斥着主观阐释,伴随感情的宣泄,比如“一个充满爱意的回忆”并非仅仅是中性化的摹状貌,而是一段撩拨心绪的故事。

对于曾经生活过的老房子,念及难以忘怀的记忆,人们总怀抱崇敬之情,满怀忠诚和爱意地在脑海中重构逝去的时光。据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项目在原发电厂的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和厂房空间,以前的老工人得知此消息后,热泪盈眶,情不自禁。

在具体建筑设计中,做到心意呈现,表达“个人记忆”的感染力,才不落套路之滥觞。如恩的水舍项目中,建筑室内新增部分,采用了抽象化的白色与简约的线角,旧有建筑的废墟感在冲突中得到体现。废墟是时间碾压过的车辙,时间使材料斑驳,斑驳的材料使飘渺的怀旧之情有了触感。相较之,这些年在各地凭空创造的仿古建筑,没有了时间的参考与见证,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无非是热闹的舞台布景。

在我们的课程中,为使学生切身感受所谓“个人记忆的感染力”,特意在开始阶段,设置了一项训练环节——通过回忆自己生命中的往事,搜集具有感触的记忆碎片,口述一段关于自己的故事。

2.3.2“个人记忆”应具有当下性

在建筑中保护与展示“个人记忆”应该与当代语境相结合。

所谓“个人记忆”,首先是立足于当下的反思,而非流连于过去的某一时刻,停滞不前,成为禁锢的历史标本。所谓当下,并非孤立存在于世,而是历史层层套叠、步步演进的结果。既有前世的遗痕,又有今世的生活,这才是记忆“永恒”且“不断更新”双重意义的体现。

“个人记忆”与当下结合,就必须与当下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思考与课题相关甚密的遗址保护领域。如今,中国城市化进程步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以宏大叙事为主题的保护工程方兴未艾。以“一带一路”申遗保护为例,相应的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建设在各地层出迭现。需要表达的是,以“个人记忆”为主题的艺术创作,相较于“宏大叙事”的保护工程,更容易和人们当下的日常生活发生耦合,把过去的事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纵观这几年在遗址保护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古迹遗址多蜕变为遗址公园或博物馆,来与现代城市谋求结合。这些“宏大叙事”的纪念碑式记忆,一方面为民族认同所需求。另一方面,却与世俗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油、盐、酱、醋的关联不大。在中国,住在遗址景点周边的居民却极少到遗址景点参观的现象,便是佐证。

在笔者发表过的《城市遗产视角下西安明城墙及其周边区域的研究》一文中,论证了西安明城墙只有成为社区百姓市井生活的一部分时,容纳市民吹、拉、弹、唱,剃头逗鸟,才能够得到市民的欢迎。相比之下,“个人记忆”脱去宏大背景的梏拲,真切而生动。同时,这些记忆本身就来自人们的现实生活,深深地根植于当下的日常场所,能够更好地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标准营造在大栅栏的“胡同微更新”项目,是针对一个曾经居住了12户人家的大杂院的改造工程。像现在很多的北京四合院一样,原有的几户人家在院子中加建了属于自己的小厨房,形成了复杂有趣的邻里关系。项目保存了加建的所有房间,构筑了一个孩子们分享阅读的读书空间,一个树下的公共活动场,使原有的大杂院记忆与当下生活结合起来[3]。

在我们的课程中,要求学生设计的“记忆盒子”面向现在和未来,以一种积极的面貌,满足当下的生活功能。同时,具有生长属性,存放未来使用者所拥有的记忆。

3.后记

笔者第一次接触有关“记忆”的相关命题是在2014年末,此前,有关遗址保护的著述已成老生常谈,但是经历城墙的调研之后,常困惑于学术理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落差。尤其是目睹民间戏班,利用城墙门洞的回音效果,在城门里搭建临时戏台表演的场景之后,一种立于当下的反思逐渐显露轮廓。有关遗址与当代日常生活关联的思索若能给中国记忆研究与实践以启发,实乃笔者行文之初衷。

参考文献

[1]钱力成、张翮翾.社会记忆研究:西方脉络、中国图景与方法实践[J]社会学研究,2015,6

[2]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M].北京大学出版社

以故事为主题的小学英语教学研究 篇8

【关键词】故事主题 小学英语 教学

故事主题英语教学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与效率。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在课堂上运用故事主题教学法呢?下面我从几点来谈:

一、创设故事情境

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注意力短暂,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有边做边学、意思先行、捡拾习得、富于想象力、强烈的交际欲望等特点,在英语课堂中创设故事情境,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的学习欲望激发出来。如: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一些生动幽默、通俗易懂的话作为小故事的开头,然后让学生自己把故事编述下来。在部分学生说的过程中,其他学生听得十分专注,听完后还纷纷议论,展开想象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学生听懂了就会有满足感,还会转述给别人听,从而很好地解决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问题。

二、自由表达

教师应在以故事为主题的英语教学中创设“自然”、“真实”、“完整”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表达的机会。教师可以采用播放多媒体等方式,通过语言、音乐、图画等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激发学生去想象整个故事是怎样的,让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整个故事情节构思出来,并组织学过的单词和句型,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试着把故事讲出来,从而主动获得语言知识。故事主题教学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听的能力、理解能力、说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听完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续编故事,对于小学生创造性使用语言的能力也是一种提高。教师应在以故事为主题的英语教学中创设“自然”、“真实”、“完整”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表达的机会。教师可以采用播放多媒体等方式,通过语言、音乐、图画等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激发学生去想象整个故事是怎样的,让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整个故事情节构思出来,并组织学过的单词和句型,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试着把故事讲出来,从而主动获得语言知识。故事主题教学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听的能力、理解能力、说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听完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续编故事,对于小学生创造性使用语言的能力也是一种提高。如在学习《Asking the way》这个单元的课文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自主创设了和问路有关的小故事,并将故事内容丰富为几组对话,并请学生来扮演不同角色,进行说练。如此一来,学生不但能听懂,并且学会了问路和指路。情境十分贴近生活,学生也乐意学习。在说的过程中,学生也记住了本课中要求掌握的单词和句型。

此外,小学生具有偶学偶得的能力,因此他们还能从故事主题教学中学到关于地理、历史、生活、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受到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因此故事主题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是重大的。

三、在故事中学习英语

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利用出示卡片和图片的形式让学生来学习单词。这样的学习方法单调机械,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习内容仅仅停留于单词之中。而通过故事主题教学法来学习新单词,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去体会新单词的意义和使用语境,小故事的趣味性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有关小动物的英语短文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爱动、爱玩、爱交际的特点,让学生来扮演不同的角色,模仿不同的语态,模仿各种动物声音的不同语气和动作等,这个活动符合小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和模仿能力强的特点。英国儿童教育专家Jayne Moon指出,孩子具有意思先行的特点,而表演则是为学生提供了饱含丰富意义的情境,赋予语言生命力。在大多数人已熟练掌握故事内容时,可小组内重编对话,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练习新句型。

综上所述,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故事主题教学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设计适合学生的各种活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英语的意识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故事教学法,体现“用中学,学中用,学以致用”的新型教学理念,创造互动、活泼、高效的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雷虹.以故事为主题的小学英语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

以故乡为主题散文 篇9

记得在儿时,腊月初一是值得庆贺的日子。不为别的,只为腊月开始了,年就一天天近了。那时,生活清苦,盼着过年能吃上好东西,打打牙祭。于是,那天,父亲抽着烟,扫着屋前的地坝,念叨着“腊月了,都腊月了”,渴望过年的心绪可见一斑;母亲尽管没有煮肉,但会尽量掌握好火候,煮些洋芋、红薯饭出来,权当庆祝腊月头天的美味;我早已饥肠辘辘,经不住诱惑,就不怕烫,在块块咸菜的佐餐下,吃得津津有味。父亲目睹后,不仅吃母亲煮的饭,还会倒一两老白干出来呡,下肚后,咂咂嘴,那才叫爽呢!简单的庆贺后,父母下地或上山干活去了,我则成为“脚跟腿”,咿咿唔唔地唱、跳个不停,快乐而充实地度过那一天。

腊月初二,也有古谚:“腊月初二该放学,不用百姓说”。这虽是古人对快过年急切心情的描绘与形容,但从农历看来,确系即将过年了,哪有还不尽早放学的理!那天,父母念那谚语,有说有笑,渴盼我早点放寒假。我呢,只能暗地里念叨那谚语,希望早放学、早过年。可是,事与愿违。绝大部分时间,腊月初二未能放学,是过后才放的,难免伤感与遗憾。面对现实,自然是无奈。不过,念念那谚语,安慰盼年的心房,营造盼年的氛围,也何尝不可。

腊八也是节,得好好过。父母谙得此理,早早地起来,备柴,烧火,加水,下米,烧涨,铲锅,加入蔬菜粒,和转,煮熟成粥。照样,下块块咸菜吃,就有了最为简单的腊八粥。我不懂腊八粥的意义、来历等,父母便耐心地给我讲。聆听父母的话语,我豁然开朗,倍感温暖。吃起腊八粥来,就有滋有味了。肚子饱了,心情舒畅了,人也快活了,腊八也就有意思了。

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是形容快过年之意。父母会念着这一民谚,忙着备年货:年猪杀不起,就到乡场食品站或村里的屠户家割肉来过年,犒劳一家人;糖是我的最爱之一,父母赶场天不忘买些水果糖、红糖或白糖回来,给我一个惊喜;瓜子、花生、胡豆等也需买回来,除自家吃外,还可拿来待人接客时下酒、打发时间;汤圆,预示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不可或缺。父母会泡糯米或糯苞谷,转动磨盘,加工出雪白的汤圆。再装入口袋,系好,搁在筲箕上用石板压或吊在空中,尽可能除水;爆米花师傅来了,父母还会撮出糯米或苞谷,在大火的助力下,在机器内爆炒出香喷喷、甜津津的米花、米泡,拿回家待用或供我吃;甜酒,也可发来过年。母亲是这方面的高手,经过泡、沥、蒸、冷却、加酒曲、搅和、密封等环节,等待一周后,便有了醇香、甘甜的甜酒;要给我添置新衣,父母就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钱花在了买布、请裁缝制衣上……忙完这些,父母才会感到踏实,累并快乐着。我作为儿子,帮得上忙的就尽量帮,实在帮不上的就给父母加油、鼓劲,博得父母的夸赞与笑声。在忙碌中,父母及我越发感到年快来了,紧迫感油然而生。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三,得打锅烟墨。母亲手拿篾刀,用力铲铁锅背面的锅烟墨,随着“嚓嚓”声响起,锅烟墨就不断掉落,得以除净,铁锅更为催火,煮好吃的东西更有保障了。有时,父亲会去帮忙,同母亲一道默契地打锅烟墨。我在一边旁观,听父母谈笑风生,倒也其乐融融。

然后,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得虔诚地祭祀灶神菩萨,祈求新年好收成、平安、吉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打扬尘,二十七买春联,二十八杀鸡或鸭,二十九力争样样有,父母忙得井然有序,只为过上一个简约而不简单的年,只为图个好心情过个欢乐年。

腊月三十就是除夕了。乡场距离家里有10余里,考虑到还有火炮、香烛、钱纸等需要置办,父母决定去赶火炮场。当然,不忘带上我同行。火炮场闹热极了,可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需差那样,就买那样,尽力弥补年货的不足。再与人闲聊一阵,沟通信息,增进友情,父母以为赶了个年货、友谊双丰收的场。我屁颠屁颠地跟着,开了眼界,长了见识,赢得了亲朋好友的赞许,令我乐了好一阵。回家后,母亲跳起锅边舞,父亲和我打下手,共备除夕年夜饭。祭祀完祖宗、放火炮后,我们一家人吃上年夜饭,愉悦的心境及过年的浓烈氛围不言而喻。

我长大外出读书乃至成家立业后,腊月也过得很快,一不留神,看到看到就要过年了。父母照例有条不紊地忙碌,忙出欢声笑语、殷殷的期盼、浓浓的爱、幸福的生活、腊月隽永的风景。我除了回家时力所能及地帮忙以求无愧、尽情享用、不回家时则朝故乡的方向许下祝福外,就是爱念那“看到看到要过年”的童谣,以慰藉怀旧的心灵。

作者:何龙飞

青春为主题散文 篇10

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不停地旋转,我是那朵变成向日葵的水仙。

对于享受着青春的我们而言,或许高考便是我们的梦想。我们在这条大道上前进着,在这条大道上迷失着。

青春就是这样的残酷,总是要牺牲一些东西,像小熊掰玉米,总会丢掉许多,剩下的也许只有一个。但最后的那一个也许才是小熊最喜欢的吧!

看完岩井俊二的电影才渐渐明白,人可以在梦想和现实的边缘游荡。回忆过去,将高考的成功作为自己的终极梦想,自此埋头于书案,挥墨于难题,两耳不闻窗外之事,双眼不见书外之景,投身于题海之中,无法自拔。这样的场景带给我一种心是浑浊的感觉:我的眼睛明亮着,可我的内心孤单着、浑浊着,眼前只有一片让人恐惧的黑暗。为什么会选择这样度过青春?走在现实的边缘,我有种被抛弃的感觉。都说没有人可以拯救堕落的灵魂,我没有退路,只能踩着沉重的步伐向前走去,脑海里曾无数次闪过电影中的镜头:绿色的麦田、飘扬的旗帜,穿白衬衫的男孩站在阳光下,莉莉周的音乐在耳边响着。或许也只有莉莉周的音乐可以支持即将崩溃的生命,让生命有所期待。

高考,并不是人生旅途的终点,之后的路依然漫长、依旧精彩。若将青春全部挥洒于高考中,这样的青春是不值当的。看高考之外的生活,依旧丰富多彩——穿梭在丛林之中,聆听大自然的耳语;漫步于集市之中,体会尘世的喧嚣;抑或如电影中的男孩,驻足于绿色的麦田,也是一种美好……

青春预示着疯狂,但并不代表可以对其挥霍无度。不喜欢这样的孩子,他们表面看起来很乖,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在独处的时候,把摇滚乐开到最大声,在网上发表叛逆的文章。这对他们的父母很残忍,也许某一天,当父母知道自己孩子的真面目时,他们会做何感想?不醉心于梦想,在生活中享受着青春,不肆意、不妄为,让青春的汗水洒在阳光之下,而非在阴暗角落里,用这样的青春来注释高考之外的生活,才是最完美的。

岩井俊二,他总是用极端优美的画面来蒸腾出极端的残酷,然后用极尽完美的感觉揭示青春,有痛,有伤,还有那么一点点的幸福。他的.镜头切换很流畅,画面也不是很尖锐。我喜欢他那种黑底白字的简单交流方式。

久石让的配乐总会让人有温暖的感觉,听之,就像有一只小手在不停地抚摸你的灵魂,有种痒痒的幸福;也像台风过境后,新鲜的暖风还在游离着,用力呼吸,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舞蹈。

在这样的画面前、这样的配乐下,我逐渐在高考的路上清醒,放缓自身的脚步,融身于周围的美妙之中。慢慢走,让自己的灵魂跟上来。

以故乡为主题散文 篇11

关键词:中国梦;教学体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61-02

中共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提出并阐发的中国梦战略思想激发和凝聚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渴望和热情。国内各界开展了对中国梦的解读、研究和宣讲。中国梦是新时期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主题,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识教育向思想教育的转化。因此,教师必须以中国梦为主题有机地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工作,切实提高宣讲中国梦战略思想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以中国梦为主题构建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路

中国梦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与生动活泼的社会现实相互映照的教学话语主题,是构建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构建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时,教师必须全面把握教材体系的编写逻辑、学科结构,以中国梦为主题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为此,必须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纵向理论内容延伸原则。教师要结合思政理论课的学科结构,在学生分期接受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进程中全面阐释中国梦的内涵与精神实质,梳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找梦想、奠基梦想、复兴梦想的历史进程,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国国情,坚定理想信念。为此,教材的专题中要渗入中国梦的内容。在专题化整合中,要压缩课堂讲授时数。每门课将重点教学内容整合成6-9个精讲专题。专题教学中强化三点:注重时效性、导向性、政策性;加强案例教学;重视师生互动,实行讨论式、辩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

二是横向实践方式协调原则。实践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任何知识必须和实践结合才能转换为能力。过去人文学科在实践教学方面普遍较为薄弱,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尤为如此。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在大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锻炼。教师要运用各种实践教学载体和手段,生动活泼地使学生接受和内化中国梦战略思想。每门课要有相应的实践主题和实践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方式的综合协调,努力实现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虚拟方式与具体方式的有机结合,营造中国梦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良好育人氛围。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坚持以下原则: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自主实践与指导实践相结合,个人实践与团队实践相结合,社会考察与课堂交流相结合。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1]为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能够有机融合,达到学生的思想导向与行为养成同时并进的教学目的,除了在教学计划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外,还必须强化过程考核,以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成绩进行科学评价。因此,每一门课的成绩应该由“实践教学过程考核”(占60%)和“理论教学期末考试(考查)”(占40%)两部分构成。在实践教学过程考核中,学生参与各类实践的情况要按照一定权重纳入成绩评定当中,科学设计小组实践和个体实践的成绩评价方式,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二、以中国梦为主题构建思政理论课理论教学体系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宣部、教育部于2013年对现行大学生思政理论课教材进行了全面改版。而中国梦是新版教材教学中必须要加以重点阐释的内容。教师在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中国梦作为新时期的教学话语主题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四门思政理论课形成一个整体的中国梦教育体系。围绕中国梦主题,可以构建这四门课之间的理论教学逻辑,即中国梦的“唤醒→展望→演进→实践”。

《基础》课理论教学要突出中国梦的“唤醒”。这门课主要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的教育,所以要从理想信念教育角度去阐释中国梦。在专题构建中,一定要突出中国梦的话语主题,唤醒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青春正能量。在理想信念专题构建中,要突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在爱国主义专题构建中,要突出爱国主义与实现中国梦的内在统一性。在人生观与人生价值的专题构建中,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大学生干事创业的人生环境,大学生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中建立的功业就是他们的人生价值。在道德观专题构建中,要突出中国梦蕴含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之中,投身于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中国梦正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时代再现。在法律观专题构建中,要突出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精神和法治观念,这是投身于实现中国梦历史洪流的当代青年必备的基本素质。

《原理》课理论教学要突出中国梦的“展望”。这门课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所以,要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去展望中国梦的意义。在世界观专题构建中,要突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梦对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实践意义。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新变化的专题构建中,要突出中国梦与他国梦的差异,在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的同时展望中国梦的辉煌前景。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和共产主义理想专题的构建中,要突出中国梦对于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导向性意义。

《纲要》课理论教学要突出中国梦的“演进”。这门课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认识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寻中国梦的历史就是一部抗争史、一部复兴史[2]。所以,要根据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去解读中国梦演进的意义。在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的专题构建中,要突出近代仁人志士的中国梦是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要让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专题构建中,要突出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引导大学生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专题构建中,要突出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进行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性,认识到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概论》课理论教学要突出中国梦的“实践”。这门课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神实质,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自信”,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所以,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视角去阐释中国梦。在毛泽东思想专题构建中,要突出毛泽东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艰苦探索中形成的立国梦、富国梦、强国梦及其逻辑关系[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和总任务专题构建中,要突出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国情、根本任务、战略步骤和改革开放必由之路,阐明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专题构建中,要突出“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基础。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理论专题构建中,要突出国家统一是民族振兴的前提,而民族振兴是實现中国梦的核心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专题中,要突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专题中,要突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专题构建中,要突出党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导核心。

总之,在上述四门课的教学中,以中央关于中国梦的新论述新观点为切入点,将中国梦融入各个理论专题之中,为抽象的专题内容融入鲜活的时代话语,切实提高理论专题教学的吸引力。

三、以中国梦为主题构建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在把中国梦作为大学生的精神导向的同时,还要把中国梦作为大学生的实践体验,以达到对中国梦的知行统一。根据现行四门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要求,可以形成这四门课之间的实践教学逻辑是中国梦的“参与→憧憬→奋斗→实践”。

《基础》课实践教学要突出中国梦的“参与”。其实践主题是:爱国铭志,修身有为[4]。实践教学方式是:法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义工实践、校园角色体验、专业创新实践。其中最核心的是“法治教育”,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邀请与大学生年龄和经历相仿的服刑人员现身说法,让学生感受到依法治国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其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代表参加庭审现场,或者播放以案说法的录像资料,可以收到同样的教育效果。其他四项活动可以由学生单独参与,也可以组织团队参与。这五项活动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养成教育的统一,体现了教育目的性与学习过程性的统一。

上一篇:广告宣传架的设计下一篇:统计工作会议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