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服装设计工作室在当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成为高职院校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本文对当前高职院校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工作内容与职责进行分析,随后重点分析高职院校服装设计的建设模式,通过教师、学生两种不同的模式对工作室的创建方式展开深入的分析探讨,寻求高职院校服装设计工作室建设的最佳路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服装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服装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论文 篇1:

针织服装设计专业“微工作室”教学实践探讨

摘 要:根据针织服装设计专业建设“微工作室”的创新实践,阐述其概念及构建,介绍微工作室的运行模式及取得的成效,为高职教育在知识培养和技能培养双重目标下提供新的尝试和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学;针织服装设计专业;微工作室 ;教学实践;教学效果

1 国内外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现状综述

西方主张职业教育模式应由注重知识(应知)转为注重能力(应会)。在这种以能力本位的教育与培训(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BET)观点的影响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将在企业里进行的职业技能和相关工艺知识的教育与在职业学校里进行的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结合起来;英国职业教育以“三明治”教育为主要教学形式,以模块组合、工学结合为课程主线,以普职互通为发展趋势开展职业教育[1];澳大利亚TAEE高等职业教育非常注重课程体系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能提供以实用课程为主的、非常广泛的、正式或短期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从这些教育理念都可以看出国外高职院校在模块教学中,将知识和企业技能培养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014年国务院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做了重要批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由此可看出,国家鼓励高职教育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较长时间里维持着班级授课的教学模式,随着本科院校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上取得的教学成果,高职院校也借鉴展开各类的工作室教学,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学生多、工作室条件局限等状况。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一些高职院校尝试通过微工作室将课程与技能的培养普及每一位学生。

2 “微工作室”的创新与实践

基于针织服装设计的课程设置及学生的能力培养需要,针织专业展开多种形式的教学创新,其中包括T恤印花微工作室的建设,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以学生主体,将课程内容的单元模块植入微工作室,该模式下教学流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组织与实施—过程指导与操控—成衣操作与实现—课程考核与评展鉴赛”5个阶段。

2.1 课前准备阶段

根据选题召开校内老师与业内专家研讨会,按服装设计行业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要求确定针织服装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针织服装设计的课程标准,这门课除了向学生讲解裁剪类针织设计,还讲解成形类针织服装的设计应用,因此会先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的大致内容、学习目标,以及会通过哪些方式达到学习效果。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针对裁剪类针织服装在授课时采用的方法与流程。

在前几次的授课中,会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几个小组,小组主要根据主题及学生兴趣点的不同来划分,每位同学都会参与。如卡通主题根据客户的提供有海贼王系列,银魂系列、米奇系列、高达创战者等,卡通小组的成员主要以这些主题进行设计;还有抽象几何主题,学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几何图案变形,结合字母的若干元素进行主题设计;还有综合设计小组,图案会结合绣花、贴布、水钻等多种手法进行设计。组的划分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在微工作室开展进一步实践活动。

2.2 课堂组织与实施阶段

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工作情景,让学生带着工作兴趣和情感进行工作和探索。学生系统地进行前期调研和收集行业信息资料,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客户的想法;整合设计元素,将客户的要求融合到设计中,提炼主题关键信息,形成初步定位;小组代表与客户反复沟通,锁定创意方向和关键信息。通过内部成员的讨论、指导老师的建议促使学生进一步琢磨、推敲观点,完善设计定位。这些准备阶段全部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制定方案。

案例1,小组以骷髅头元素做设计,找到这个设计点后,小组学生会针对骷髅头再次做设计,因为单一的形态比较呆板,学生对骷髅头做了复制、虚化等处理,使骷髅头形成类似钟摆晃动的效果,选择黑色面料使图案更醒目性,在衣服的领口及袖口加上橙色贴布显得衣服更加动感活力,后背也加上学生设计的抽象图形,整个设计就比较完整。这款设计也是客户比较满意的一款设计,直接被企业选中。

案例2,小组以流氓兔作为设计元素。最初的图稿是单一的一只兔子作为主体元素放在衣服正中间,客户的反馈是这个元素点很有趣,但是太孤立。小组成员觉得这个设计点得到企业的认同很高兴,但是怎样修改使图案更加符合客户的要求呢?这个时候小组开始积极讨论,有的说衣身再增加些图形,有的开始动手绘制尝试加其它元素或不同排列组合,微工作室教学每位同学参与合作得到体现。接下来,小组学生在大量草图中筛选几个代表性的图形进行电脑设计,通过转换图形、丰富色彩增加款式设计的闪光点。图2所展示的就是学生讨论后通过九方格的形式展示流氓兔的不同状态,并选择图案中的某一颜色作为服装的主身色,整体的效果可爱、有趣,企业也非常满意修改后的设计。

2.3 过程指导与操控阶段

微工作室教师由校内教师和企业设计专家组成。校内教师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运用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表现能力。企业设计专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敏锐的设计触觉,指导学生的设计方向和总体思路。例如动漫设计小组很快就确定了设计定位,这个阶段专家就可以开始指导其提前创意构思;而抽象图形设计小组还举棋不定地停留在设计资料的整理和定位上,业内专家则指导学生进行消费者调研与沟通,用符合服装流行趋势和客户喜欢的形式进行设计。例如,海贼王设计小组的款式与图案设计比较符合12~17岁青少年的审美观,但客户对图案采用哪种印花方式更加舒适以及图案的面积大小还是有许多疑虑,因此该小组成员再次调研市场上相关产品,看其印花的方式及面料成分后处理方式,并在向客户推介时,清晰阐述了大身和袖子图案的意义、颜色上的差别代表的含义等等,最终得到客户认可,采用了这款设计稿(图3)。

操控阶段由老师操控和学生自控结合而成。老师通过小组各个阶段提交的成果检查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点、任务完成的情况和效果等,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工作任务明确学习目标、组织团队并设计执行方案与实施计划等,自主性提高职业技能。可以说微工作室教学将学生知识培养、技能培养更好的融合。教师扮演了以学生为主的、合作的、探索性帮助者的角色。这一模式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教学基本思想[3]。

2.4 成衣操作与实现阶段

在提升针织专业能力建设项目中,学院为微工作室购置了T恤印花机、烫画机、水钻烫笔、绣花机等机器,结合针织专业的“校中厂”实训基地,学生在完成自己的创意设计后,不再简单地停留在设计图稿上,而是通过实训基地,完成针织服装的工艺制作,通过T恤印花机印上自己设计的图案,并结合水钻烫笔、绣花机让图案有更丰富的变化,符合市场的要求。在这个阶段学生对自己的图案设计及服装结构有了更多认识,有的图形在纸面上很好看,可是印在服装上效果出不来,另外如果不考虑服装的结构,图案被服装分割线、省道、拉链门襟等拆分,就失去了原先的效果。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5 课程考核与评展鉴赛

微工作室模式下的考核评价,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统一。每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小组内进行交流互评并在全班范围内汇报作品成果,由学生与教师以及企业专家或者客户进行点评。该模式下的评展鉴赛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教师对教学的反馈,教师通过评价,对整个教学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掌握,形成重要的反馈信息,为后续课程开展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学生通过作品的展示,使老师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吸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在评展鉴赛中还有2个亮点,其一是设立“企业采用奖”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微工作室营造学生讨论和交流、比优、比强的氛围,建立项目成果展示增强学生荣誉感;其二是有部分学生的作品如果没有被客户选中,可以在校园里实现小规模的销售,检验学生的成品会不会受到师生的喜爱,这一过程也会比较有趣,学生学着推销自己的设计与成品,向他人介绍这件衣服的亮点,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很多收获和感悟。

3 微工作室模式下针织服装设计教学效果的检验

3.1 有利于课程设置的革新

在传统工作室中一般是教师接到某种项目,以教师为主体,安排学生完成项目内容,该形式旨在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存在弊端是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没有很好的参与,未取得较好的普及成效。在微工作室中,每位同学都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点,组成自己的小组,在小组中开展多元的设计活动,以学生自身兴趣为主,老师在学生咨询时提供适时帮助,对每一个课程单元模块的展开,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专业领域[4]。同时,课程的讲授也不再是照本宣科,实践化的练习能让每位学生的设计触角延展得更深更广。

3.2 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在传统工作室基础之上,微工作室的小组化实践更能满足全班学生的兴趣度和针对性,学生主动接收信息,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各小组的团队能力,自我展现和自我表达意识更强烈。学生从中学会如何与客户打交道,能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说服客户,而不是一味地服从。通过组建设计小组,给小组成员赋予职业化的身份,选择优秀的小组长形成“点”,带动整个小组的“线”,而拥有不同特长的小组成员聚集形成优秀的“线”;众多优秀的组相互良性竞争影响“线”带动“面”。使教学效果辐射面增广,全班整体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

每个小组成员特性不同,展现出来的风格和设计也不同,有的组风格很活跃,有的组很沉稳,有的组比较中性,设计出来的作品或现代,或传统,或中西结合各不相同。而职业化的岗位设置和有针对性的指导方式使每个同学认识自身优点和不足,找准未来方向。例如,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人可以去和客户打交道,创意好但不善言辞可以进行创意思考,软件技能好的同学可以担任制作,各展所长。

3.3 与企业接轨,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微工作室秉承传统工作室对企业真实项目引入的“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突出实践活动以课程内容为主,“设计项目组”根据企业实际项目展开体验与设计创作,鼓励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设计—产品—商品”这一过程,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凸显高职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特点。

微工作室模式的教学实践,使高职院校针织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兴趣、期望和认知规律 ;使教学场所与设计工作一体化,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完成过程中通过讨论、质疑、探索,学会思考、学习创造,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建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并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整。这极大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性与依附性,让学生完整体验针织服装设计的职业化过程,提高职业技能和素养,从而逐步养成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的态度;促进学生的自我发现,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元政.英国职业教育的精华与借鉴——赴英培训研修报告[J]. 辽宁高职学报,2011(7):1-4.

[2]王继平. 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十大突破[N].中国教育报,2014-12-29:6.

[3]杨翠蓉,周成军.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比较研究[J].苏州教育学报,2004(2):27-31.

[4]郑莉珍.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微工作室”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 职教论坛,2013(20):43-45.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nitting clothing design specialty; micro studio;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result

(责任编辑:田犇)

作者:漆为欢

服装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论文 篇2:

高职院校服装设计工作室建设模式探讨

摘 要:服装设计工作室在当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成为高职院校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本文对当前高职院校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工作内容与职责进行分析,随后重点分析高职院校服装设计的建设模式,通过教师、学生两种不同的模式对工作室的创建方式展开深入的分析探讨,寻求高职院校服装设计工作室建设的最佳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装设计;工作室建设;模式

高职院校服装设计工作室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既有教学的目的性,又包含创新实践性。根据其业务内容,主要包括以参赛为主的概念创新型工作室,以科研为主的研究型工作室,与企业合作的创新实践型工作室。

一、高职院校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内容与职责

1. 以参赛为主的概念创新型工作室。概念创新设计工作室,以参加国内外服装设计大赛为主要目的。这一模式下的工作室,日常运作较为简单,也是目前大部分院校的主要运作模式。教师在工作室工作中只需起到引导和设计指导的作用即可,大部分时间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学生通过设计比赛,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对提高设计能力和开拓设计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工作室日常工作的管理中,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设计管理能力。

2. 以科研为主的研究型工作室。这种模式下的设计工作室,通常是由专业带头人负责,带领本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科研团队,共同完成课题申报和结题工作。以设计工作室为依托,开展科研课题,提升教师在本专业的科研能力,进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整个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更上一层楼。

3. 与企业合作的创新实践型工作室。通过接受企业订单,或向企业推销设计方案的形式,来获取资金,维护工作室的运营发展。这一模式下的设计工作室,需要有合理的团队组织结构,教师应根据学生能力特长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小組成员之间能够团结合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市场的需求、工艺、技术信息具有很大帮助。

二、高职院校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创办主体

根据工作室的创办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体的工作室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室两种模式。

以教师为主体的工作室运作模式,是较为常见的工作室模式。教师以工作室为平台,一方面申报科研项目,进行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科研学术水平。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工作室,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能有机会接触更广阔的天地,较快地提高审美和设计品位。但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工作室,往往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精力和心血,难免会顾此失彼。这就需要教师研究如何将二者兼顾、完美结合。学校对教师也应该提供必要的奖励和考核机制。

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室,注册相对简单,工作室成员组合以志趣相投为前提。学生创办工作室,可以依托学校的环境支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室模式,可以将教师解放出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工作室的运营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团队协作、对外交涉、合作洽谈能力等。但是,也要预防有些学生三分钟热度,遇到困难挫折停滞不前,最终导致工作室无所作为,不了了之。因此,针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学校和教师必须进行一定的监督和指导。工作室不能单纯以比赛或盈利为目的,要在实践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化、细化学习,教师要带领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状况,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客户需求和审美标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总结

近年来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纷纷采用建设设计工作室的形式来辅助教学工作的进行。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建设,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特色和亮点。首先,服装设计工作室承担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教师通过服装设计工作室,可以提高业务能力,对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裨益;最后,学生通过工作室可以接触企业和社会,了解市场现状、需求和发展趋势,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吴永红,张一琳.基于工作室模式下的服装设计创新教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5(36).

[2]肖雪梅,张战胜,张静.高职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3(30).

作者简介:张宁宁(1985— ),女,辽宁瓦房店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

作者:张宁宁

服装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论文 篇3:

仿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创新

摘要: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仿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主要是以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为依托,专业课程为基础,强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衔接以及专业课中仿真性课题教学的融入,创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市场进行仿真实践训练,培养出具有很强岗位指向性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的专业技能逐步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并与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无缝对接。

关键词:服装设计;仿真实践;创新教学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实践训练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知识结构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大量的实践课程做基础,实践教学更是强化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必要环节。在现有的高校服装专业课程体系下,突破传统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程模式,构建仿真实践教学模式,以锻炼学生创新实践训练为本,使学生更快地适应服装市场需求,缩短学生进入工作角色后的适应期。

一、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仿真实践教学模式概述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仿真实践教学模式是进一步深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是通过课题及项目的实施,模拟服装研发的过程、服装品牌的创立过程以及企业生产流程,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更深入的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并亲自参与过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的仿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主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形成可延续的课程体系,结合仿真模拟课题导入,创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锻炼实践能力、了解市场及企业需求的同时,也可以给服装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在教学中,有利于教师改变重艺术轻技术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优化专业素养,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模式的形成。

仿真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是以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为依托,专业课程为基础,强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衔接以及专业课中仿真性课题教学的融入,使学生能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市场进行仿真实践训练,培养出具有很强岗位指向性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的专业技能逐步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并与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无缝对接。

仿真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条件,是校内实践平台的建设,学校需配备服装工艺实训室、工艺实训室、服装结构实训室、印染实训室、服装材料样品室等实践场所,供教师实践教学、完成校企合作项目和学生完成实践创新活动使用。

仿真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是教师队伍的建设,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不仅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仿真实践训练项目的教学,还要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组织纪律、道德诚信等相关方面的引导,更要具备管理服装实践仪器设备的能力。

二、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仿真实践教学模式实践

高校仿真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目标,建立实践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分阶段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强化服装设计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之间的连貫性;其次是仿真实践课题的融入。仿真实践教学模式实施前提是培养方案中课题性课程的设置,然后是课程内容的调整,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赛事、校企合作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仿真实践项目,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强化专业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初步融入仿真实践教学模式

强化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连贯性。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有专业速写、服装画课程、服装色彩与图案课程,专业课主要包括款式造型设计课程,在进行仿真实践教学过程中,强化课程与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衔接,如服装画课程与专业速写内容衔接并为款式造型设计奠定基础。在款式造型设计的实践训练过程中,将课程分三部分完成,款式造型设计Ⅰ以平面款式图设计实践为主,实践训练过程中融入Corel draw软件的应用,强化服装结构训练;款式造型设计Ⅱ以运动服装设计为主,结合服装画、服装色彩与图案、服装工艺、服装结构等内容进行综合性训练;款式造型设计Ⅲ以品牌成衣设计为主,进一步将所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训练,结合市场调研、流行信息进行实践训练。

在专业基础课中,初步融入仿真实践教学内容。例如在服装色彩与图案课程实践训练过程中,将原有表现形式“手绘纹样于纸上”的实践内容,调整为绘制实物,如在T恤、鞋、包、丝巾上绘制纹样,模拟实物设计实践过程。在工作室教学进行过程中,将实践模式分为款式造型设计应用、结构设计应用、工艺制作及设计方案制作四部分内容,模拟从设计到成衣生产制作过程,实现仿真实践教学模式的初步融入。

(二)仿真实践教学模式的整体融入

1.仿真实践教学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设置

在服装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3-4周仿真实践训练课程,教学内容统一设定有针对性的、有明确指向性的仿真实践训练课题,完成从服装设计到制作再到展示的全过程,模拟服装品牌发布的全过程,使学生能够系统全面的掌握服装设计程序,体验品牌发布的全过程,加强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训练及服装设计制作能力的培养。

2.仿真实践课题教学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的融入

将仿真实践教学模式融入到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在本阶段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专业水平,分层次进行仿真实践训练。主要分为基础型仿真实践训练和综合型仿真实践训练两个层次。

一是基础型仿真实践训练:在低年级的服装专业基础课中由教师拟定有针对性的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进行实践训练,通过绘制服装款式图、服饰品图案绘制,模拟产品研发的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在服装款式造型设计Ⅰ课程进行时,结合课程内容自拟课题,进行基础设计训练,训练过程中也对服装设计课程体系中的服装画、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课程进行有效结合。在服装款式造型Ⅱ课程进行时,结合省级赛事等现有课题进行仿真实践训练,使专业知识系统化,如服装款式的绘制、效果图的绘制、服饰手工艺与材料设计、服装结构、服装工艺等专业知识,侧重系列服装的创新设计实践。

二是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仿真实践训练:在高年级的专业课程中融入实践训练课程。如引入国家级高端赛事、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实践项目以及校企合作项目等项目,以服装设计提案、服装成衣制作和企业指定内容的实践项目为主,让学生参与项目研究,为公司和企业服务,进一步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本层次的仿真实践训练,在基础型仿真实践训练基础上,着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对流行信息、市场信息的洞察力。如在服装款式造型Ⅲ进行实践时,模拟服装品牌创立到服装产品研发,再到加工生产及销售的过程,再模拟动态展示环节,针对品牌产品的款式研发进行设计,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品牌成衣、流行元素以及市场信息的洞察力。再如,根据国家级赛事课题进行综合性实践训练,实践过程中将服装画、服装色彩与图案、服饰手工艺与材料设计、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立体裁剪等专业知识内容贯穿其中,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两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把握流行趋势和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性训练,给学生明确的设计导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的同时避免盲目和无目的的设计,加深学生对专业、行业、企业的感性认识及社会的实际需求,从而更快的适应服装行业需求。

三、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仿真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在仿真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要重视高规格活动及赛事的参与度。如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活动以及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中国服装协会等专业机构主办的赛事。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实践环节,强化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将理论转化为能力,提升专业素养。

在实践教学评价方面,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以创新实践能力为主要评价内容,以原创思维及项目的参与度为评价依据,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训练当中。

在学校支持方面,要加大力度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利用校内實习实验场所,模拟实践实习环境及流程。同时,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使学生在实践创新教育中得以锻炼和提高,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将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研究相结合、与社会回馈相结合。优化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创新平台建设,实习基地要择优汰劣,积极发展新的实习基地,立足东三省,建立大区域实践基地,面向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或就业集中地区建立外省实习基地。要将仿真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结合,创造经济价值。

在对外交流方面,进一步探讨国内外合作以及学术交流研究,进行实践教学相关的学术研讨,以此提升实践教学研究成果的层次和水平,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发挥对外辐射示范作用。

四、结语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仿真实践教学模式,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战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科学有效结合。同时,仿真实践教学模式也是在新时期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的,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强调对其内容的应用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不仅强化了服装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还能够使其更快的适应企业需求,从而为服装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促使服装行业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广松.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4(03):20+26.

[2]王淑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可持续设计”思维训练[J].纺织服装教育,2016,31(05):365-367+379.

项目来源:本文系东北电力大学2020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传统皮影艺术在现代服装设计表现中的融合与创新”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爱华(1978—),女,汉族,吉林梨树人,硕士,讲师,东北电力大学服装与表演系主任,主要从事服装设计研究。

作者:赵爱华 褚佳一

上一篇:银行大堂经理竞聘演讲稿下一篇:竞聘医院药剂科主任演讲稿